CN206299750U -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99750U
CN206299750U CN201590000663.1U CN201590000663U CN206299750U CN 206299750 U CN206299750 U CN 206299750U CN 201590000663 U CN201590000663 U CN 201590000663U CN 206299750 U CN206299750 U CN 206299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force
holding member
tension force
gui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9000066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恒见正行
中静裕
中静一裕
伊藤芳史
池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99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99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32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 E05F15/64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operated by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e.g. belts, chains or cab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6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 E05F15/60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 E05F15/632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 E05F15/655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using electrical actuators using rotary electromotors for 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w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0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22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elements
    • E05Y2201/658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 E05Y2201/672Tensioners, tension sens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31Door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张力施加装置(51)具备:张力施加部件(73),该张力施加部件(73)通过压靠于驱动线缆(31)而将张力施加到该驱动线缆(31);施力部件(74),该施力部件(74)产生将张力施加部件(73)压靠于驱动线缆(31)的作用力;保持部件(100),该保持部件(100)具有规定张力施加部件(73)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101);以及收容部件(63),该收容部件(63)收容张力施加部件(73)及保持部件(100)。保持部件(100)被构成为具有转动轴(100a),并且通过被收容于收容部件(63)内而变更被引导部(101)引导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移动方向。收容部件(63)具有如下保持构造:在保持部件(100)向张力施加部件(73)相对于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变浅的方向转动的位置对该保持部件(100)进行保持。

Description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用驱动线缆来驱动开闭体的车辆用的开闭体驱动装置中设置有能够将张力施加至该驱动线缆的张力施加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滑动门装置具备将该滑动门向开方向及闭方向牵引的两根驱动线缆。并且,该张力施加装置被设置于滚筒装置中,该滚筒装置被构成为将这两根驱动线缆的一方抽出并且将另一方卷绕。
即,通过在这样的滚筒装置中设置张力施加装置,能够吸收在抽出的驱动线缆上产生的松弛。并且,由此,能够顺利地牵引滑动门。
具体而言,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张力装置是通过基于弹簧部件的弹性复原力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力而压靠于驱动线缆从而将张力施加到该驱动线缆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张力施加装置中,采用带轮作为该张力施加部件。另外,该张力施加装置具有向与驱动带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引导部(引导槽)。并且,通过允许沿该引导槽的带轮的移动,能够将适当的张力施加到该带轮所压靠的驱动线缆。
此外,在引导槽的基端侧形成有能够将插入于该引导槽的带轮的旋转轴与该引导槽卡定的弯曲部。即,通过将张力施加部件卡定,积蓄于弹簧部件的作用力不会传递至驱动线缆。在上述以往的张力施加装置中利用这个能够将带轮保持在压靠于该各驱动线缆的力变弱的位置。并且,由此,在将各驱动线缆与滑动门连接时,驱动线缆的松弛量增加从而使其连接作业容易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0827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通过延长引导槽而再增大张力施加部件的行程量,以减弱张力施加部件压靠于驱动线缆的力而增加连接作业时的驱动线缆的松弛量。并且,因为这有可能妨碍适当的张力施加装置的小型化,在这一点上仍然保留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增大张力施加装置的行程量而确保更大的驱动线缆的松弛量的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达成上述目的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张力施加装置具备:张力施加部件,该张力施加部件通过压靠于驱动线缆而将张力施加于该驱动线缆;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产生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压靠于所述驱动线缆的作用力;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规定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以及收容部件,该收容部件收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及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被构成为具有转动轴并且通过被收容至所述收容部件内从而变更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方向。所述收容部件具有保持构造,所述保持构造在所述保持部件向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线缆的压靠角度变浅的方向转动的位置对该保持部件进行保持。
在第1方式中,所述收容部件具有:第1引导槽,该第1引导槽将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选择性地向相对于所述驱动线缆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引导;以及第2引导槽,该第2引导槽通过与所述第1引导槽交叉且延伸而允许所述保持部件的转动。
在第1方式中,所述施力部件产生与弹性变形量对应的所述作用力,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如下那样构成的形状:通过被引导至该第2引导槽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向远离所述第1引导槽的方向移动而将所述作用力积蓄到所述施力部件。
在第1方式中,在所述第2引导槽中形成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在所述压靠角度变浅的所述保持部件的转动位置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第2引导槽卡定。
在第1方式中,张力施加装置具备对所述保持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件。
达成上述目的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滚筒装置,具备:电动机;滚筒,该滚筒将所述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进行旋转;滚筒收容部,该滚筒收容部收容所述滚筒;以及第1方式的张力施加装置,该第1方式的张力施加装置被设置于所述滚筒收容部。
达成上述目的的第3方式提供一种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具备:开闭体;多个导轨;多个导辊单元,该导辊单元将所述开闭体与所述导轨彼此连结;以及第1方式的张力施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被设置于车体的侧面的滑动门的说明图。
图2是处于临时保持状态的滚筒装置及设于该滚筒装置的张力施加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滑动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图,是具有盖部件的滚筒装置及设于该滚筒装置的张力施加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图,是没有盖部件的滚筒装置及设于该滚筒装置的张力施加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的剖视图,是图4的Ⅵ─Ⅵ剖视图。
图7是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的剖视图,是图4的Ⅶ─Ⅶ剖视图。
图8是张力施加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以具有盖部件的方式处于临时保持状态的滚筒装置及设于该滚筒装置的张力施加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以没有盖部件的方式处于临时保持状态的滚筒装置及设于该滚筒装置的张力施加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处于临时保持状态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的剖视图,是图9的Ⅺ─Ⅺ剖视图。
图12是旋转限制部件附近的放大图,其中,(a)表示临时保持状态,(b)表示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状态。
图13是处于临时保持状态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的剖视图,是图9的ⅩⅢ─ⅩⅢ剖视图。
图14是第2张力施加装置的立体图,其中,(a)表示临时保持状态,(b)表示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状态。
图15的(a)是卡定部件的主视图,图15的(b)是卡定部件的俯视图。
图16是设于支承部件的轴状部的侧视图。
图17是第2张力施加装置的动作说明图,其中,(a)表示临时保持状态,(b)表示驱动线缆连接作业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具备作为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的滑动门装置30。车辆1具备滑动门4,该滑动门4通过向车辆前后方向(图1中,左右方向)移动而能够对设于车体2的侧面的门开口部3进行开闭。滑动门4与开闭体对应。
详细叙述,在车体2的侧面设置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导轨11~13。导轨11~13包含分别设于门开口部3的后方、上缘部及下缘部(图1中,左侧、上侧及下侧)的中心轨11、上部轨12及下部轨13。另外,滑动门4经由导辊单元21~23与导轨11~13连结。各导辊单元21~23具有在对应的导轨11~13所形成的轨道上滚动的导辊(省略图示)。这些导辊单元21~23将滑动门4支承于车体2(详细的是导轨11~13),从而能够进行沿着导轨11~13前后移动的滑动门4的开闭动作。滑动门4、导轨11~13及导辊单元21~23形成滑动门装置30。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装置30具备:两根驱动线缆31、32,该驱动线缆31、32沿着中心轨11的延伸方向而配置;以及滚筒装置40,该滚筒装置40构成为将这两根驱动线缆31、32的一方抽出并且将另一方卷绕。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驱动线缆31、32的端末分别从彼此相反的方向与上述导辊单元21连接。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装置30构成为将被支承于该导辊单元21的滑动门4选择性地向开方向及闭方向牵引。
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具备将电动机41作为驱动源而旋转的滚筒42。即,上述各驱动线缆31、32的基端与该滚筒42连接。并且,滚筒装置40构成为基于其滚筒42的旋转方向将各驱动线缆31、32的一方抽出并且将另一方卷绕。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具备张力施加装置51、52,该张力施加装置51、52构成为分别将张力施加到驱动线缆31、32上。通过张力施加装置51、52的动作吸收在将各驱动线缆31、32抽出时产生的松弛,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牵引滑动门4。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滚筒装置40被配置于中心轨11附近的车体2内,详细而言,被配置在该中心轨1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另外,向车辆前方侧及后方侧延伸的两根导向管53、54与该滚筒装置40连接。并且上述各驱动线缆31、32分别经由各导向管53、54被引出至中心轨11的前端11f附近(图3中,右侧的端部附近)及后端11r附近(图3中,左侧的端部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心轨11的前端11f及后端11r的附近分别设置有带轮55、56。并且,各驱动线缆31、32通过缠绕于这些带轮55、56而分别沿着中心轨11的延伸方向配置。
具体而言,经由导向管53向中心轨11的前端11f引出的第1驱动线缆31,通过缠绕于被设置在前端11f附近的带轮55而以沿着中心轨11的延伸方向的方式从前端11f朝向后端11r配置。并且,经由导向管54向中心轨11的后端11r引出的第2驱动线缆32,通过缠绕于被设置在后端11r附近的带轮56而以沿着该中心轨11的延伸方向的方式从后端11r朝向前端11f配置。
即,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装置30,通过滚筒装置40的动作将第1驱动线缆31卷绕,从而被牵引到第1驱动线缆31的导辊单元21向中心轨11的前端11f移动。另外,通过第2驱动线缆32被卷绕,被牵引到第2驱动线缆32的导辊单元21向中心轨11的后端11r移动。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装置30能够使被支承于该导辊单元21的滑动门4进行开闭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4移动到车辆前方侧的全闭位置(图3中,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中,滑动门4被配置成设计面与设于中心轨11的车体2的侧面大致为齐平面。另外,在滑动门4通过其开动作而移动到车辆后方侧(图3中,左侧)的情况下,滑动门4相对于该车体2的侧面配置在车宽度方向车外侧(图3中,下侧),以避免与车体的侧面干涉。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导轨11~13的车辆前方侧(图5中,右侧)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图3中,上侧)弯曲,从而保证该滑动门4的开闭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辊单元21通过这样地被设定于导轨11~13上的弯曲部分时,该导辊单元21绕转动轴60相对转动。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装置30能够与其动作位置无关地维持滑动门4与车体2的侧面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状态。
(张力施加装置)
接着,对被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的张力施加装置51、5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具备:在内侧收容有滚筒42的滚筒收容部61;以及收容对电动机41的旋转进行减速的减速机或控制基板等零件(省略图示)的电动机驱动部6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装置51、52与该滚筒收容部61一体设置。
详细叙述,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部61具备:有底大致扁平箱状的壳体63;及覆盖该壳体63的开口部的盖部件64。具体而言,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63在从被安装到其开口部的盖部件64侧看的情况下的侧视图中具有大致W字型的外形。并且,滚筒42被收容于被设置在该W字形状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中央收容部70内。
进一步详细叙述,本实施方式的滚筒42以其旋转轴42a与壳体63的底壁63c及盖部件64大致正交的状态被收容在中央收容部70内。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滚筒收容部61,在被收容于该中央收容部70的滚筒42的直径方向,具备被设置在夹着该中央收容部70的位置的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各导向管53、54分别与为大致W字状的壳体63的顶端部63a、63b连接。并且,各驱动线缆31、32,通过配置于与该驱动线缆31、32所插通的各导向管53、54连通的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内,从而分别缠绕到被收容于上述中央收容部70内的滚筒42上。
另外,如图6~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分别具备:张力施加部件73,该张力施加部件73能够通过压靠于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对应的驱动线缆31、32上而将张力施加于各驱动线缆31、32;以及施力部件74,该施力部件74构成为产生将该张力施加部件73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上的作用力。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张力施加部件73分别构成为具备: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上的带轮75、76;以及将这些带轮75、76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支承部件81、82。另外,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的施力部件74分别采用产生与其弹性变形量对应的作用力的螺旋弹簧(压缩螺旋弹簧)83、8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中,构成这些张力施加部件73的各带轮75、76及支承部件81、82,和作为施力部件74的各螺旋弹簧83、84,分别被收容于配置有施加张力的各驱动线缆31、32的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内。
详细叙述,本实施方式的各支承部件81、82分别具备:在顶端具有U字槽85且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部86a、86b;将各侧壁部86a、86b的基端侧连接的基壁部87;以及在与该基壁部87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状部88。
即,本实施方式的各支承部件81、82,以通过将各带轮75、76的旋转轴75a、76a分别插入到U字槽85内而将该旋转轴75a、76a架设于两侧壁部86a、86b之间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对各带轮75、76进行支承。另外,在各支承部件81、82的轴状部88分别嵌插有其对应的螺旋弹簧83、84。另外,将张力施加给第2驱动线缆32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52侧的支承部件82具有将嵌插到该轴状部88的螺旋弹簧84的外侧包围的筒状部8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嵌插到该轴状部88中的各螺旋弹簧83、84的一端(第1端)与各支承部件81、82的基壁部87抵接,从而该各螺旋弹簧83、84产生的作用力被传递至各支承部件81、82及被支承于该各支承部件81、82的各带轮75、7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中,在作为其收容部件的壳体63及盖部件64而形成的上述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内分别形成有与各螺旋弹簧83、84的另一端(第2端)抵接的抵接面S。即,各螺旋弹簧83、84被压缩于这些抵接面S和各支承部件81、82之间。并且,基于各螺旋弹簧81、82的弹性复原力,能够对被支承于该各支承部件81、82上的带轮75、76施力而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
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各抵接面S分别设置于与上述各导向管53、54的端末53e、54e连接的壳体63的顶端部63a、63b附近。另外,在通过安装于壳体63而形成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的盖部件64上形成有沿着该壳体63的W字形状从顶端部63a、63b向中央(图6中右侧,图7中左侧)延伸的引导槽91、92。并且,在与盖部件64相对的壳体63的底壁63c,也分别在与该盖部件64附近的引导槽91、9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与各引导槽91、92相同地从壳体63的顶端部63a、63b向中央延伸的引导槽93、94。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带轮75、76的旋转轴75a、76相对于各引导槽91、92及引导槽93、94插通。并且,各带轮75、76通过被各引导槽91、92及引导槽93、94引导从而构成为沿着各引导槽91、92及引导槽93、94的延伸方向移动。
具体而言,如图4~图7所示,施力至各螺旋弹簧83、84的各带轮75、76通过被引导至上述引导槽91、92及引导槽93、94而从壳体63的顶端部63a、63b向中央移动。另外,各驱动线缆31、32沿着与上述引导槽91、92及引导槽93、94交叉的方向延伸,该各驱动线缆31、32从与壳体63的顶端部63a、63b连接的各导向管53、54卷绕于滚筒42、以及从该滚筒42向各导向管53、54抽出。并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张力施加部件73的各带轮75、76压靠于被配置于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内的各驱动线缆31、32。
例如,被压靠于从滚筒42抽出的驱动线缆(31、32)的带轮(75、76)基于螺旋弹簧(83、84)的作用力更加向中央移动。并且,被压靠于卷绕于滚筒42的驱动线缆(31、32)的带轮(75、76)抵抗螺旋弹簧(83、84)的作用力向壳体63的端部(63a、63b)移动。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各螺旋弹簧83、84施力的各带轮75、76,通过被上述引导槽91、92及引导槽93、94引导,分别向对于被设置于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内的各驱动线缆31、32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压靠及反压靠方向)移动。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能够将适当的张力施加到该各驱动线缆31、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中,上述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分别具有临时保持构造,该临时保持构造能够以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的力变弱的状态对作为张力施加部件73的各带轮75、76及支承部件81、82进行保持。并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驱动线缆31、32和滑动门4(导辊单元21)连接时,各驱动线缆31、32的松弛量增加,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该连接作业。
(第1张力施加装置的张力施加部件的临时保持构造)
首先,对安装到将张力施加到第1驱动线缆31上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上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临时保持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图6、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具备保持部件100,该保持部件100具有与滚筒42的旋转轴42a大致平行的转动轴100a并且被收容至第1收容部71内。并且,构成第1张力施加装置51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及作为施力部件74的螺旋弹簧83通过该保持部件100被保持。
详细叙述,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00具备具有开口端(图6及图11中,右侧的端部)并形成长条大致方筒状的方筒部101。并且,带轮75、支承部件81及螺旋弹簧83被保持于该方筒部101的筒内。
具体而言,如图6及图11所示,螺旋弹簧83以方筒部101的底面101s成为抵接面S的方式插入到该方筒部101内。另外,在该方筒部101上,通过使方筒部101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部101a、101b从开口端侧向基端侧(图6及图11中,从右侧到左侧)切削而形成向该方筒部1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切口102a、102b。并且,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也以带轮75的旋转轴75a插通这两切口102a、102b的状态插入到方筒部101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100的转动轴100a被设置于上述方筒部101的基端侧。并且,在构成第1收容部71的盖部件64及壳体63的底壁63c上分别形成有供该转动轴100a插入的支承孔103、104。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支承孔103、104在上述导向管53的端末53e与壳体63的顶端部63a连接的位置的附近形成。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00,在与该保持部件100相同地被设置于第1收容部71内的第1驱动线缆31相同的平面中,能够绕被支承于该壳体63的底壁63c及盖部件64的转动轴100a转动。
即,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00通过方筒部101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而能够规定被保持于该方筒部101的筒内的带轮75及支持部件81的移动方向,详细而言,能够限定于保持部件100的长度方向。另外,该保持部件100通过绕转动轴100a转动而能够变更被该方筒部101引导的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的移动方向。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通过使该保持部件100旋转,从而能够以压靠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力变弱的状态临时保持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
具体而言,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00在各图中逆时针方向地旋转,从而被构成该引导部的方筒部101引导的带轮75被构成为基于螺旋弹簧83的作用力压靠于设置于第1收容部71内的第1驱动线缆31的角度(压靠角度)变浅。
即,从滚筒42抽出的及卷绕到该滚筒42上的第1驱动线缆31的轨道在带轮75相对于该第1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越深越较大程度地弯曲,在该带轮75的压靠角度越浅越会变成直线的结构。因此,带轮75压靠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力随着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位置变化的压靠角度变深而变强,随着压靠角度变浅而变弱。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在保持部件100向该带轮75的压靠角度变浅的方向转动的位置能够保持该保持部件100。
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9~图11所示,在形成第1收容部71的盖部件64及壳体63的底壁63c上分别形成有与上述第1引导槽91、93交叉而延伸的第2引导槽111、11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第2引导槽111、113也是带轮75的旋转轴75a能够插通的孔部。
即,在第1张力施加装置51中,带轮75通过克服螺旋弹簧83的作用力而向远离第1驱动线缆31的方向移动,从而插通至第1引导槽91、93的旋转轴75a变成能够从该第1引导槽91、93向第2引导槽111、113移动的状态。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通过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被这些第2引导槽111、113引导而向该第2引导槽111、113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允许保持部件100的旋转。
另外,通过保持部件100朝向被引导至第2引导槽111、113的带轮75的旋转轴75a远离第1引导槽91、93的方向(图9中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从而带轮75相对于该第1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变浅。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在压靠于该第1驱动线缆31的力变弱的位置能够保持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第2引导槽111、113具有如下形状:通过被引导至该第2引导槽111、113的带轮75伴随着保持部件100的转动向远离第1引导槽91、93方向移动,能够将作用力积蓄至被保持于该保持部件100的螺旋弹簧83。
具体而言,这些第2引导槽111、113被构成为:通过带轮75向远离第1引导槽91、93的方向移动,将该带轮75的旋转轴75a和保持部件100的转动轴100a的轴心间距离(L、L′)变短(L>L′)。参照图6及图11。并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带轮75的支承部件81和形成于保持部件100的抵接面S之间压缩有螺旋弹簧83。
另外,如图4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引导槽111、113的最背离第1引导槽91、93的位置,即,图11所示的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位置,设置有能够将被引导至该第2引导槽111、113的带轮75的旋转轴75a卡定的卡定部115。具体而言,该卡定部115通过沿第2引导槽111、113的延伸方向弯曲而形成。并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积蓄的螺旋弹簧83的作用力,带轮75的旋转轴75a在最背离第1引导槽91、93的位置卡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具备转动限制部件117,该转动限制部件117在带轮75的旋转轴75a插通于第1引导槽91、93的状态的转动位置,即图4~图6所示的转动位置能够限制保持部件100的转动。
具体而言,如图12的(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动限制部件117以其顶端侧向壳体63的周壁63d突出的状态与保持部件100一体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63的周壁63d形成有向第1收容部71的内侧突出的卡合凸部118。并且,在转动限制部件117的顶端部设置有能够与该卡合凸部118卡合的卡合凹部119。
即,本实施方式的转动限制部件117通过与保持部件100一体旋转,在带轮75的旋转轴75a被引导至第1引导槽91、93的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位置,卡合凹部119与形成于壳体63的周壁63d的卡合凸部118卡合。参照图4及图5。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由此限制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从而被该第1引导槽91、93引导的带轮75能够稳定地向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移动。
(第2张力施加装置的张力施加部件的临时保持构造)
接着,对安装于对第2驱动线缆32施加张力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52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临时保持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图7、图10及图13所示,在第2张力施加装置52中,被收容至第2收容部72内的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被形成于盖部件64及壳体63的底壁63c的引导槽92、94引导。由此,带轮76能够向相对于第2驱动线缆32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移动。并且,第2张力施加装置52具备卡定部件120,该卡定部件120在构成这些张力施加部件73的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向远离该第2驱动线缆32的方向移动的位置,即在作为施力部件74的螺旋弹簧84的作用力被积蓄至螺旋弹簧84的位置能够将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与壳体63卡定。
即,将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与壳体63卡定,从而被积蓄到螺旋弹簧84的作用力不会传递至第2驱动线缆32。并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压靠于该第2驱动线缆32的力变弱的状态保持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
详细叙述,如图7、图13及图14的(a)(b)所示,在位于与上述导向管54的端末54e连接的第2收容部72侧的顶端部63b的壳体63的周壁63d上,在支承部件82像上述那样地向背离第2驱动线缆32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有供轴状部88插通的贯通孔12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被设置于形成有该贯通孔121的位置的壳体63的外周面63s。并且,卡定部件120与经由该贯通孔121而向壳体63的外周面63s侧突出的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卡定,从而能够将该支承部件82及带轮76与壳体63卡定的结构。
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14的(a)(b)及图15的(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外形。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63的外周面63s上设置有一对引导法兰122,该引导法兰122以其与该外周面63s之间夹着卡定部件120的姿态能够滑动地保持该卡定部件120。具体而言,这些引导法兰122在宽度方向(图15(a)中,左右方向)夹着卡定部件120,并且将该卡定部件120保持于形成有上述贯通孔120的位置。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以长度方向(图15(a)中,上下方向)与上述带轮76的轴线方向(旋转轴76a的延伸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能够沿该长度方向在壳体63的外周面63s上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定部件120的长度方向两端设置有向该卡定部件120的板厚方向(图15(b)中,上下方向)突出的操作法兰141、1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上形成有在板厚方向贯通该卡定部件120的插通孔130。并且,经由上述贯通孔121而向壳体63的外周面63s突出的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插通该插通孔130。
具体而言,该插通孔130具有在卡定部件120的长度方向连续的第1及第2孔部131、132。第1孔部131具有这样的形状:允许被螺旋弹簧84施力的支承部件82进行移动的方向,即卡定部件120的板厚方向上的轴状部88的插入脱离。并且,第2孔部132具有这样的形状:通过与插通到该第2孔部132的轴状部88卡合,能够限制被该螺旋弹簧84施力的支承部件82进行移动的方向的轴状部88的抽离。
详细叙述,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82中,构成其卡合突部的轴状部88具备大致圆柱状的小径部88a和被设置于该小径部88a的顶端的法兰部88b。另外,如图15(a)所示,第1及第2孔部131、132分别在卡定部件120的长度方向具有部分重叠的圆孔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孔部131的内径R1被设定成比上述轴状部88的法兰部88b的直径D2大的值(R1>D2)。并且,第2孔部132的内径R2被设定成比上述轴状部88的小径部88a的直径D1大且比法兰部88b的直径D2小的值(D1<R2<D2)。
即,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通过操作该操作法兰141、142而在长度方向上滑动。并且,由此,构成该插通孔130的第1及第2孔部131、132中任何一个都被配置于与上述贯通孔121对应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插通孔130构成为:通过像上述那样地操作卡定部件120,插通于该插通孔130的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相对地在所述第1及第2孔部131、132之间移动。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52能够在该螺旋弹簧84的作用力被积蓄至螺旋弹簧84的位置将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卡定、以及解除该卡定。
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的17(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在从保持有该卡定部件120的壳体63的外周面63s侧观察的情况下的侧视图中,被构成为长度方向端部的任何一方从该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突出。即,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通过被设置于该长度方向两端的操作法兰141、142的一方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另一方从该没入方向上从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突出。并且,由此,卡定部件120是将该突出侧的操作法兰141、142向没入到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操作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13、14(a)及图1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在作为第1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向盖部件64侧(图13及图17(a)中、上侧)突出的情况下,第2孔部132被配置于与上述贯通孔121对应的位置。并且,如图7、图14(b)及图17(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件120被构成为:在作为第2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2向壳体63的底壁63c侧(图7及图17(b)中、下侧)突出的情况下,该第1孔部131被配置于与上述贯通孔121对应的位置。
即,本实施方式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52成为如下状态:通过按压作为第1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且将卡定部件120向该操作法兰141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进行操作,能够将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在该第1孔部131插入至插通孔130内。并且,由此,能够使支承部件82及带轮76移动到作用力被积蓄到螺旋弹簧84的位置。
此外,通过从该状态按压作为第2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2且将卡定部件120向该操作法兰142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进行操作,插通至插通孔130内的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相对地从第1孔部131向第2孔部132移动。另外,由此,通过该轴状部88与第2孔部132卡合,施力至螺旋弹簧84的支承部件82进行移动的方向,即轴状部88的轴线方向的该轴状部88的抽离被限制。并且,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用力积蓄到该螺旋弹簧84的位置支承部件82及带轮76与壳体63卡定。
另外,在这样地将支承部件82及带轮76卡定于壳体63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按压操作法兰141且将卡定部件120向该操作法兰141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进行操作,该支承部件82及带轮76的卡定被解除。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52是施力至螺旋弹簧84的支承部件82及带轮76向相对于第2驱动线缆32压靠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接着,对上述那样地构成的滚筒装置40的安装工序(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图10及图13所示,在车辆1(车体2)安装时,被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滚筒装置40上的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中,各张力施加部件73分别基于施力部件74的作用力以被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的力变弱的状态被保持。
即,此时,在第1张力施加装置51中,构成张力施加部件73的带轮75的旋转轴75a变成插通到与第1引导槽91、93交叉且延伸的第2引导槽111、113的状态,即变成卡合的状态。另外,在第2张力施加装置52侧,同样构成张力施加部件73的带轮76的支承部件82,详细的是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通过卡定部件120与作为收容部件的壳体63卡定。并且,由此,各带轮75、76压靠于驱动线缆31、32的力变弱,并且变成作用力被积蓄至作为施力部件74的各螺旋弹簧83、8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滑动门4(导辊单元21)的各驱动线缆31、32的连接作业以这样地临时保持各张力施加装置51、52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状态进行。并且,在该连接作业后,通过释放被积蓄至各螺旋弹簧83、84上的作用力,施加适当的张力被施加于各带轮75、76所压靠的各驱动线缆31、32。
具体而言,在第1张力施加装置51中,对通过插通于第2引导槽111(113)而从盖部件64(壳体63的底壁63c)突出的带轮75的旋转轴75a进行操作,并使该旋转轴75a从第2引导槽111、113向第1引导槽91、93移动。另外,由此保持部件100转动,从而带轮75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变深。此外,在该状态下,上述转动限制部件117对保持部件100的转动进行限制。并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第1张力施加装置51被构成为:施力至螺旋弹簧83的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能够以被第1引导槽91、93引导的状态向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移动。
另外,在第2张力施加装置52中,按压作为其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将卡定部件120向该操作法兰141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进行操作。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2张力施加装置52使由该卡定部件120的支承部件82产生的卡定解除。由此,施力至螺旋弹簧84的带轮76及支承部件82被构成为能够以被引导槽92、94引导的状态向相对于第2驱动线缆32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移动的状态。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具备:保持部件100,该保持部件100具有对通过施力部件74施力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移动方向进行规定的引导部;以及作为收容部件的壳体63及盖部件64,该收容部件在内侧收容张力施加部件73及保持部件100。另外,保持部件100被构成为,具有转动轴100a,并且能够通过被收容于第1收容部71内而变更被该引导部引导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移动方向。并且,在壳体63及盖部件64上形成有临时保持构造,该临时保持构造能够在保持部件100朝向张力施加部件73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变浅的方向转动的位置对该保持部件100进行保持。
即,对于张力施加部件73压靠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力,由于保持部件100的转动而变化的压靠角度越深则越强,该压靠角度越浅则越弱。因此,根据上述结构,不会增加基于施力部件74的作用力压靠于第1驱动线缆31的方向(按压方向)及克服该作用力而背离第1驱动线缆31的方向(背离方向)上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行程量,并且能够减弱该压靠力且确保大的松弛量。并且,由此,不会妨碍适当的张力施加及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使第1驱动线缆31的连接作业容易化。另外,存在为了解除临时保持状态而使保持部件100转动时,该施力部件74不会成为阻力的优点。并且,由此,能够确保优良的操作性。
(2)第2张力施加装置52具备卡定部件120,该卡定部件120能够在作用力积蓄至施力部件74的位置将张力施加部件73与作为收容部件的壳体63卡定。另外,该卡定部件120具有作为从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突出的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并且,卡定部件120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该操作法兰141向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操作而解除该张力施加部件73的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抑制了从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突出的操作法兰141的突出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对卡定部件120进行操作。并且,由此,能够确保优良的操作性。
(3)在各力施加装置51、52中,张力施加部件73具备: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的带轮75、76;旋转自如地对这些带轮75、76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81、82。由此,不会妨碍各驱动线缆31、32的动作,而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张力施加至该张力施加部件73所压靠的各驱动线缆31、32。
(4)在作为收容部件的壳体63及盖部件64上设置有第1引导槽91、93,该第1引导槽91、93能够将被施力部件74施力的张力施加部件73向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引导。并且,在这些壳体63及盖部件64上还设置有第2引导槽111、113,该第2引导槽111、113通过与第1引导槽91、93交叉并延伸而允许保持部件100的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成张力施加部件73被第2引导槽111、113引导的状态,能够使保持部件100稳定地转动。并且,通过该张力施加部件73使保持部件100向远离第1引导槽91、93的方向转动,能够使张力施加部件73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变浅。另外,通过使保持部件100从该状态向逆向转动,该张力施加部件73能够恢复到被第1引导槽91、93引导的状态。并且,由此,能够将适当的张力施加于该张力施加部件73所压靠的第1驱动线缆31。
(5)第2引导槽111、113,被引导至该第2引导槽111、113的张力施加部件73伴随着保持部件100的转动向远离第1引导槽91、93的方向移动。由此,第2引导槽111、113具有能够将作用力积蓄到被保持在保持部件100的螺旋弹簧83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在解除临时保持状态时,能够利用被积蓄到保持部件74的作用力而容易地使保持部件100转动。并且,由此,能够确保优良的操作性。
(6)第2引导槽111、113中设置有卡定部115,该卡定部115在张力施加部件73的压靠角度变浅的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位置能够将该第2引导槽111、113与张力施加部件73卡定。由此,在张力施加部件73的压靠角度变浅的转动位置能够稳定地保持该保持部件100。
(7)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具备转动限制部117,该转动限制部件117在张力施加部件73被引导至第1引导槽91、93的转动位置能够对该旋转部件100的转动进行限制。由此,被引导至该第1引导槽91、93的张力施加部件73能够稳定地保持向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移动的状态。
(8)在施力部件74中分别采用螺旋弹簧83、84,该螺旋弹簧83、84通过在形成于第1收容部71及第2收容部72内的抵接面S和各支承部件81、82之间被压缩,能够产生与其弹性变形量对应的作用力。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对各张力施加部件73施力从而压靠各驱动线缆31、32。并且,由此,存在能够紧凑地配置该施力部件74的优点。
(9)螺旋弹簧83的抵接面S被设置于保持部件100。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不依赖于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位置,而维持该螺旋弹簧83沿轴线方向伸缩的状态。并且,由此,能够将更加适当的张力施加给被该螺旋弹簧83施力的张力施加部件73所压靠的第1驱动线缆31。
(10)第1张力施加装置51被构成为:插通于第1引导槽91、93及第2引导槽111、113的带轮75的旋转轴75a向作为收容部件的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外部突出。根据这样的结构,对向该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外部突出的带轮75的旋转轴75a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容易使保持部件100转动。
(11)卡定部件120具有作为第2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2,该第2操作部在作为第1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没入至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上从该轮廓Q突出。并且,通过该操作法兰142向没入到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的方向操作,能够在作用力被积蓄的位置将张力施加部件73与壳体63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可直观地理解的单纯的操作来进行张力施加部件73相对于该壳体63的卡定作业。并且,由此,能够确保更加优良的操作性。
(12)卡定部件120被构成为:通过操作法兰141、142的一方没入到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的内侧,另一方在该没入方向上从壳体63及盖部件64的轮廓Q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在张力施加部件73相对于壳体63的卡定作业完成的同时,在该卡定状态的解除操作所需的准备作业完成。并且,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确保更加优良的操作性。
(13)在卡定部件120设置具有在该卡定部件120的操作方向连续的第1及第2孔部131、132的插通孔130。另外,在与带轮76一起构成张力施加部件73的支承部件82上设置有作为卡合突部的轴状部88,该轴状部88在该支承部件82与壳体63卡定的位置插通于上述卡定部件120的插通孔130。此外,第1孔部131具有允许被螺旋弹簧84施力的支承部件82进行移动的方向上的轴状部88插入脱离的形状。第2孔部132具有能够限制通过与轴状部88卡合而被螺旋弹簧84施力的支承部件82进行移动的方向上的轴状部88的抽离的形状。并且,插通孔130被构成为:通过操作卡定部件120,插通于该插通孔130的轴状部88相对地在第1及第2孔部131、132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卡定部件120,该卡定部件120能够通过将作为第2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2向没入方向操作而将张力施加部件73与壳体63卡定,并且能够通过将作为第1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向没入方向操作而解除上述张力施加部件73的卡定。
(14)壳体63的周壁63d被构成具有贯通孔121的壁部,在作用力积蓄到螺旋弹簧84的位置,设置于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插通于该贯通孔121。并且,卡定部件120被构成为:通过在面向该壁部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相反侧的壁面,即在壳体63的外周面63s上滑动,能够相对于插通于该贯通孔121的轴状部88卡定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通过卡定部件120使张力施加部件73与壳体63卡定,以及解除该卡定。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像以下那样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滚筒装置40具备与张力施加装置73的临时保持构造不同的第1及第2张力施加装置51、52。并且,采用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对第1驱动线缆31施加张力,且第2张力施加装置52对第2驱动线缆32施加张力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具备能够旋转的保持部件100的张力施加装置51分别对第1及第2驱动线缆31、32的双方施加张力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具备相对于壳体63的卡定部件120的张力施加装置52分别对第1及第2驱动线缆31、32的双方施加张力的结构。
·另外,这些张力施加装置51、52也可以不一定与滚筒装置40一体设置。并且,也可以对应用于滑动门装置30以外的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的驱动线缆施加张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施力部件74中采用螺旋弹簧(压缩螺旋弹簧)83、84。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扭转螺旋弹簧或板簧、其他的弹簧部件或弹簧部件以外的施力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加部件73具备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的带轮75、76、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这些带轮75、76的支承部件81、8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具有压靠于各驱动线缆31、32的滑动接触面的非旋转体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结构。并且,对于第1张力施加装置51也可以采用省略该支承部件81而对带轮75的旋转轴75a直接施力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滚筒收容部61是将盖部件64安装于壳体63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任意变更收容部件的结构。并且,施力部件74也可以不一定收容于收容部件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100具备方筒部101,该方筒部101具有开口端并且形成长条大致方筒状,带轮75、支持部件81及螺旋弹簧83被保持于该方筒部101的筒内。并且,通过将该方筒部101作为引导部而规定被该螺旋弹簧83施力的带轮75及支承部件81的移动方向。但是,不限于此,包含引导部的该保持部件100的结构可以任意变更。并且,对于其转动轴100a的形成位置不一定限定于方筒部101的基端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张力施加装置51具备能够限制保持部件100的转动的转动限制部件117。并且,该转动限制部件117,在带轮75的旋转轴75a插通于第1引导槽91、93的状态的转动位置,即在被螺旋弹簧83施力的带轮75将张力施加到驱动线缆31的转动位置,能够限制该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能够在带轮75相对于第1驱动线缆31的压靠角度变浅的转动位置限制该保持部件100的转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不具备那样的保持部件100的结构。并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被构成为:通过第1引导槽91、93及第2引导槽111、113的形状及配置,在该带轮75将张力施加到第1驱动线缆31的转动位置,以及在带轮75的压靠角度变浅的转动位置限制保持部件100的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引导槽111、113具有如下形状:通过带轮75向远离第1引导槽91、93的方向移动,能够将作用力积蓄到被保持于保持部件100的螺旋弹簧83。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被引导至第2引导槽111、113的张力施加部件73的移动而使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不变化的结构。并且,第2引导槽111、113也可以具有如下形状:通过将带轮75向与第1引导槽91、93接近的方向移动,能够将作用力积蓄到螺旋弹簧83。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临时保持张力施加部件73时,能够利用该施力部件74的作用力而容易地使保持部件100转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2引导槽111、113中设置有卡定部115,该卡定部115在张力施加部件73的压靠角度变浅的保持部件100的转动位置能够使张力施加部件73与该第2引导槽111、113卡定,但也可以不一定要设置这样的卡定部115。
·此外,第1引导槽91、93及第2引导槽111、113也可以不一定被带轮75的旋转轴75a插通。并且,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第1引导槽91、93及第2引导槽111、113未形成于收容部件的结构。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构成为:在该带轮75将张力施加到第1驱动线缆31的转动位置,通过转动限制部件117限制保持部件100的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部件120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外形。并且,在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作为操作部的第1及第2操作法兰141、142。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卡定部件120的形状可以任意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部件120,通过在壳体63的外周面63s上滑动而相对于经由形成于其周壁63d的贯通孔121向壳体63的外周面63s突出的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卡定脱离。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卡定部件120也可以是在收容部件的内侧保持该卡定部件120的结构。并且,也可以是将该张力施加部件73与盖部件64卡定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向盖部件64侧突出的作为第1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1或向壳体63的底壁63c侧突出的作为第2操作部的操作法兰142中任何一个来操作卡定部件120。但是,不限于此,若是该操作部向没入到收容部件的轮廓的内侧的方向操作的结构,则卡定部件120的操作方向可以任意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部件120将支承部件82的轴状部88作为卡合突部,而将该支承部件82与壳体63卡定。但是,不限于此,该卡合突部的形状可以任意变更。并且,在该情况下,对于卡定部件120侧的插通孔130,也可以按照该卡合突部的形状而变更第1及第2孔部131、132的形状。
接着,记载能够从以上的实施方式把握的技术思想和效果。
(1)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是具备被支承成旋转自如的带轮的张力施加装置。由此,不会妨碍驱动线缆,且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将张力施加到该张力施加部件所压靠的驱动线缆。
(2)一种张力施加装置,所述施力部件是通过形成于所述收容部件内形成的抵接面和支承部件之间被压缩而产生与弹性变形量对应的作用力的螺旋弹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稳定且可靠地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力并压靠于驱动线缆。并且,具有能够紧凑地配置该施力部件的优点。
(3)一种张力施加装置,所述施力部件产生与弹性变形量对应的所述作用力,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如下形状:通过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沿着该第2引导槽且向接近所述第1引导槽接近的方向移动,而将所述作用力积蓄到所述施力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在临时保持张力施加部件时,能够利用被积蓄到该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容易地使保持部件转动。并且,由此,能够确保优良的操作性。
(4)张力施加装置被构成为插通于第1引导槽及第2引导槽的带轮的旋转轴向收容部件的外侧突出。根据这样的结构,对向该收容部件外突出的带轮的旋转轴进行操作,从而能够容易地使保持部件转动。
(5)所述抵接面被设置于保持部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不依赖于保持部件的转动位置,而维持螺旋弹簧沿轴线方向伸缩的状态。并且,由此,能够将更加适当的张力施加给被该螺旋弹施力的张力施加部件所压靠的驱动线缆。
(6)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具有:张力施加部件,该张力施加部件通过压靠于驱动线缆而将张力施加于该驱动线缆;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产生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压靠于所述驱动线缆的作用力;收容部件,该收容部件收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以及卡定部件,该卡定部件能够在所述作用力被积蓄到所述施加部件的位置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和收容部件卡定,所述卡定部件具有从所述收容部件的轮廓突出的操作部,所述卡定部件通过该操作部向没入到所述轮廓的内侧的方向操作,从而解除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抑制了从收容部件的轮廓突出的操作部的突出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对卡定部件进行操作。并且,由此,能够确保优良的操作性。
(7)一种张力施加装置,所述卡定部件具有在第1操作部没入到所述轮廓的内侧的方向上从所述收容部件的轮廓突出的第2操作部,所述卡定部件通过该第2操作部向没入于所述轮廓内侧的方向被操作,而在所述作用力被积蓄于所述施力部件的位置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收容部件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可直观地理解的单纯的操作来进行张力施加部件相对于收容部件的卡定作业。并且,由此,能够确保更加优良的操作性。
(8)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件被构成为通过所述第1及第2操作部的一方没入到所述轮廓的内侧而在该没入方向上所述第1及第2操作部的另一方从所述轮廓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在对于收容部件的张力施加部件的卡定作业完成的同时,该卡定状态的解除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完成。并且,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能够确保更加优良的操作性。
(9)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在所述卡定部件中设置具有在该卡定部件的操作方向上连续的第1及第2孔部的插通孔,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在该张力施加部件与收容部件卡定的位置设置有插通于所述插通孔的卡合突部,所述第1孔部具有允许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进行移动的方向上的所述卡合突部的插入脱离的形状,第2孔部具有能够限制通过与所述卡合突部卡合而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进行移动的方向上的所述卡合突部的抽离的形状,所述插通孔被构成为通过操作所述卡定部件而插通于所述插通孔的所述卡合突部相对地在所述第1及第2孔部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卡定部件,该卡定部件通过将第2操作部向没入方向操作从而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与收容部件卡合,并且通过将第1操作部向没入方向操作从而能够解除该张力施加部件的卡定。
(10)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在所述作用力被积蓄到所述施力部件的位置,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上设置有卡合突部,所述收容部件具备具有供所述卡合突部插通的贯通孔的壁部,所述卡定部件被构成为:通过在面向与所述壁部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相反侧的壁面上滑动,从而相对于插通于所述贯通孔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卡合突部而卡定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通过卡定部件将张力施加部件与收容部件卡定,以及解除该卡定。

Claims (7)

1.一种张力施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张力施加部件,该张力施加部件通过压靠于驱动线缆而将张力施加于该驱动线缆;
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产生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压靠于所述驱动线缆的作用力;
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规定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引导部;以及
收容部件,该收容部件收容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及保持部件,
所述保持部件被构成为,具有转动轴,并且通过被收容于所述收容部件内而变更被所述引导部引导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的移动方向,
所述收容部件具有如下保持构造:在所述保持部件向所述张力施加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线缆的压靠角度变浅的方向转动的位置对所述保持部件进行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力施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件具有:
第1引导槽,该第1引导槽将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选择性地向相对于所述驱动线缆的按压方向及背离方向引导;以及
第2引导槽,该第2引导槽通过与所述第1引导槽交叉且延伸而允许所述保持部件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力施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产生与弹性变形量对应的所述作用力,
所述第2引导槽具有如下那样构成的形状:通过被引导至该第2引导槽的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向远离所述第1引导槽的方向移动而将所述作用力积蓄到所述施力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张力施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引导槽中形成有卡定部,该卡定部在所述压靠角度变浅的所述保持部件的转动位置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与所述第2引导槽卡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张力施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所述保持部件的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件。
6.一种滚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动机;
滚筒,该滚筒将所述电动机作为驱动源而旋转;
滚筒收容部,该滚筒收容部收容所述滚筒;以及
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张力施加装置,该张力施加装置被设置于所述滚筒收容部。
7.一种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闭体;
多个导轨;
多个导辊单元,该导辊单元将所述开闭体与所述导轨彼此连结;以及
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张力施加装置。
CN201590000663.1U 2014-06-20 2015-05-26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Active CN20629975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6980 2014-06-20
JP2014126980A JP6269342B2 (ja) 2014-06-20 2014-06-20 張力付与装置、ドラム装置及び車両用開閉体駆動装置
PCT/JP2015/065106 WO2015194332A1 (ja) 2014-06-20 2015-05-26 張力付与装置、ドラム装置及び車両用開閉体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99750U true CN206299750U (zh) 2017-07-04

Family

ID=54935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90000663.1U Active CN206299750U (zh) 2014-06-20 2015-05-26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96873B2 (zh)
JP (1) JP6269342B2 (zh)
CN (1) CN206299750U (zh)
WO (1) WO20151943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0642B2 (ja) * 2016-03-10 2020-03-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開閉体駆動装置
JP7161426B2 (ja) 2019-03-13 2022-10-26 株式会社ミツバ 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取り付け方法
FR3095000B1 (fr) * 2019-04-10 2021-07-02 Somfy Activites Sa Dispositif d’entraînement motorisé, fenêtre coulissante pour un bâtiment et installation domotique associées
JP7221241B2 (ja) * 2020-05-19 2023-02-13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KR20230129290A (ko) * 2022-02-28 2023-09-08 피에이치에이 주식회사 파워 슬라이딩 도어 액츄에이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2449U (zh) * 1985-01-17 1986-08-01
DE3827359A1 (de) * 1988-08-12 1990-02-15 Bode & Co Geb Ausschwenkbare aussenschiebetuer fuer fahrzeuge,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e
US5806246A (en) * 1995-02-28 1998-09-15 Nippon Cable System Inc. Powered sliding-door system and actuating devices for the same
JP3122353B2 (ja) * 1995-09-20 2001-01-09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オートスライドドアのワイヤーケーブル緊張装置
JP3272944B2 (ja) * 1996-04-16 2002-04-08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扉用動力スライド装置のワイヤー緊張装置
JP3294121B2 (ja) * 1996-10-25 2002-06-24 株式会社ミツバ 車両用自動開閉装置
US6198242B1 (en) * 1997-12-02 2001-03-06 Mitsui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ed sliding device for vehicle slide door
JP3354495B2 (ja) * 1998-06-22 2002-12-09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スライド扉の動力スライド装置におけるテンション付与方法とその機構
JP3931065B2 (ja) * 2001-09-21 2007-06-13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テンション機構の初期テンション設定装置
JP3884395B2 (ja) * 2003-03-31 2007-02-21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ケーブル張力装置
US7287804B2 (en) * 2003-03-31 2007-10-30 Ohi Seisakusho Co., Ltd. Tension controller and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4806310B2 (ja) 2006-08-11 2011-11-0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開閉駆動装置
JP2011220408A (ja) * 2010-04-07 2011-11-0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テンショナ装置
JP6114946B2 (ja) * 2012-06-19 2017-04-19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開閉駆動装置
CN105940176B (zh) * 2014-01-27 2018-03-02 株式会社美姿把 驱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96873B2 (en) 2018-02-20
JP6269342B2 (ja) 2018-01-31
JP2016006334A (ja) 2016-01-14
US20170130507A1 (en) 2017-05-11
WO2015194332A1 (ja)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99750U (zh) 张力施加装置、滚筒装置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CN105452032B (zh) 门开闭装置
US6866250B2 (en) Tensioning device for cable inserted through flexible tube
EP2368734B1 (en) Roll-up shade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CN101951809B (zh) 抽屉拉出导向装置和家具体
CN105940176B (zh) 驱动单元
CN106065750B (zh) 后背门内把手组件及使其握柄构件移动的方法
CN107208443A (zh) 车窗调节器
CN205531921U (zh) 车门开闭装置
EP2030841A3 (en) Tonneau cover device for vehicle
CN107054284A (zh) 扣环装置
CN104675260B (zh) 车辆用门开闭装置
US8387310B2 (en) Sliding door carriage, sliding door driving system, vehicl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sliding door driving system
US8943749B2 (en) Flap door for vehicle
CN201015971Y (zh) 卷帘式自动开关汽车货箱篷盖
CN206205655U (zh) 张力赋予装置、卷筒装置以及车辆用开闭体驱动装置
JP2012251308A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5324086B2 (ja) スライダ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ライダ駆動装置
JP6558855B2 (ja) ローラ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開閉体駆動装置
KR20140064001A (ko) 천정형 비닐하우스용 개폐기
CN107222423A (zh) 一种车载三网通wifi无线移动路由器
JP2016107680A (ja) 充電口構造
CN105161775B (zh) 电芯夹持机构及电池制作装置
JP4110014B2 (ja) 車両用開閉装置
CN204712847U (zh) 电动折卷式汽车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