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97629U - 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97629U
CN206297629U CN201621297063.9U CN201621297063U CN206297629U CN 206297629 U CN206297629 U CN 206297629U CN 201621297063 U CN201621297063 U CN 201621297063U CN 206297629 U CN206297629 U CN 2062976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means
reinforcing member
connection
inner panel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970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尚宪
金昌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97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976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05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preformed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elements being joined together, e.g. by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1Under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2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of members
    • F16F7/121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plastic deformation of members the members having a cellular, e.g. honeycomb,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60R2019/1833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made of plastic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所述减振单元可以包括:增强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板形,其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从而将内部空间划分为毗邻外板的分离空间和毗邻内板的分隔空间,所述增强部件具有联接突部,所述联接突部从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朝向内板突出;减振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联接凹部,所述联接凹部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以接收联接突部以在分隔空间内连接至增强部件,所述减振部件的相对侧连接至内板的内表面并由内板支撑。

Description

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单元,其构造成利用联接凹部和联接突部之间的联接来增加部件之间的联接力,并被构造成用于吸收振动能量。
背景技术
对于由钢制材料制成的车身来说,多个用于增加刚性的碰撞构件通过焊接设置在门槛的内部空间内,从而改进耐碰撞的性能。而且,对于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车身来说,额外的结构通过使用粘接剂粘合而设置在门槛中,从而增加刚性。
但是,仅仅使用粘接剂粘合至门槛的结构由于不足的联接力而不能充分地执行减振功能。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经提出这样的减振单元,其通过在联接突部和联接凹部之间的联接而具有改进的联接力。此外,该减振单元构造成具有一致的封闭截面,从而改进生产率和机械性能,并且该减振单元能够通过拉制工艺制造。
公开于本实用新型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减振单元,其构造成利用联接凹部和联接突部之间的联接来增加部件之间的联接力,并被构造成用于吸收振动能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提供这样的减振单元实现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所述减振单元设置在由外板和内板限定的内部空间中,所述减振单元包括增强部件,所述增强部件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增强部件具有板形,并且其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以将内部空间划分为毗邻外板的分离空间和毗邻内板的分隔空间,所述增强部件具有联接突部,所述联接突部从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朝向内板突出;以及减振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减振部件具有联接凹部,所述联接凹部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以接收联接突部以在分隔空间内连接至增强部件,所述减振部件的相对侧连接至内板的内表面以由内板支撑。
所述减振部件可以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并且所述减振单元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中并与减振部件整体或者一体地连接以将所述独立空间分隔成多个单元空间。
减振部件可以包括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和一对连接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具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对应于联接凹部向独立空间的内部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内表面,同时朝向内板与第一内表面隔开;所述一对连接内表面连接第一内表面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和第二内表面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以形成独立空间。
支撑部件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第一支撑体连接第一内表面中的凹陷部分和面对凹陷部分的第二表面,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支撑体交叉并连接所述一对连接内表面。
所述减振部件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截面的管形,其可以沿着外板、内板和增强部件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的外表面可以与所述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接触,所述减振部件的相对侧的外表面可以与内板的内表面接触。
所述支撑部件可以构造成彼此交叉配置的多个板,所述支撑部件可以沿外板、内板和增强部件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件的端部可以连接至所述减振部件的内表面。
所述减振单元还可以包括增强板,所述增强板连接至外板和内板之间的连接部分和增强部件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构件连接结构,所述构件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构件,其包括外板、内板和由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限定的内部空间;减振单元,其包括增强部件、减振部件和支撑部件,所述增强部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板形,所述增强部件的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以将第一构件的内部空间划分为毗邻外板的分离空间和毗邻内板的分隔空间,所述增强部件具有从其内表面朝向内板突出的联接突部,所述减振部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联接凹部,所述联接凹部形成为接收联接突部以在分隔空间中连接至增强部件,所述减振部件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中并与减振部件整体或者一体连接以将独立空间分隔为多个单元空间;第二构件,其具有多个紧固部分,所述紧固部分形成在第二构件的第一端部并连接至第一构件,使得每一个紧固部分都插入到一个相应的单元空间内。
紧固部分可以与减振部件和支撑部件的内表面接触,并使用粘接剂固定至减振部件和支撑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制造减振单元的方法,所述减振单元设置在由外板和内板限定的内部空间中,所述方法包括:形成增强部件,所述增强部件由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制成,从而增强部件可以具有板形并可以具有从其内表面突出的联接突部;整体或者一体形成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减振部件,从而减振部件可以具有形成为接收联接突部的联接凹部,并且减振部件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并整体形成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中并与减振部件整体或者一体地连接以将独立空间分隔为单元空间;以及通过联接突部和联接凹部之间的联接而使增强部件和减振部件联接。
所述整体形成可以包括拉制增强纤维,使得减振部件和支撑部件形成的截面形状一致;以及使树脂浸渍到被拉制的增强纤维中。
在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得以更为具体地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中的减振单元的截面的视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增强部件和减振部件之间的连接的视图;
图3(a)、图3(b)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外形的视图,其中图3(a)是车架的俯视图,图3(b)是车架的简化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内部连接结构的视图;
图5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固定在独立空间内的紧固部分的视图。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图示性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这些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本实用新型在说明书附图的多幅图中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方式详细地作出引用,这些实施方式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实用新型将与示例性实施方式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减振单元,其设置在由外板10和内板20限定的内部空间30中,包括:增强部件100,其具有板形并由复合材料制成,其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20从而将内部空间30划分为分离空间31和分隔空间32,所述分离31空间毗邻外板10,所述分隔空间32毗邻内板20,所述增强部件具有联接突部110,所述联接突部从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朝向内板20突出;减振部件200,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联接凹部210,所述联接凹部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以接收联接突部110以在分隔空间32内连接至增强部件100,所述减振部件200的相对侧连接至内板20的内表面并由内板20支撑。
外板10和内板20可以构成车辆的构件(特别是像门槛一样的构件),并在它们之间形成内部空间30。用于吸收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外部振动的额外的单元可以设置在内部空间30内。
增强部件100形成为板形,像外板10和内板20一样。增强部件10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可以连接至内板20,中间部分可以形成为朝外板10弯折,由此在其中形成空间。因此,由外板10和内板20限定的内部空间30被划分为毗邻外板10的分离空间31和毗邻内板20的分隔空间32。增强部件10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可以连接至外板10和内板20之间的连接部分,从而确保增强部件100的牢固连接。增强部件10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可以使用粘接剂固定地粘合在外板10和内板20之间。
分离空间31是由外板10的内表面和增强部件100的外表面限定的空间,分隔空间32是由内板20的内表面和增强部件100的内表面限定的空间。
增强部件100可以具有从其内表面朝内板20的内表面突出的突部,该突部面对内板20的内表面。
通过将增强部件100安装至内板20而在内部空间30中形成分隔空间32,从而提供用于容纳减振部件200(将在下文描述)的空间。
增强部件100由复合材料制成,该复合材料包括增强纤维和树脂。增强纤维可以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天然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然而,该实施方案不限于此。该树脂可以包括热固树脂和热塑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减振部件200设置在分隔空间32中,该分隔空间由增强部件100和内板20限定,并且减振部件可以具有联接凹部210,该联接凹部形成为从减振部件200的第一侧向内凹陷。通过将联接凹部210联接至联接突部110,从而实现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之间的机械接合。联接凹部210可以形成为具有与联接突部110相对应的形状。
减振部件200的相对侧由内板20支撑,从而减振部件的两个相对侧分别连接至增强部件100和内板20。这样,减振部件200固定地设置在分隔空间32中。
当减振部件200设置在由增强部件100和外板10限定的分离空间31中时,增强部件100的联接突部110会朝向外板10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振动能量直接从外板10传递至减振部件200,然后传递至增强部件100。然而,这种结构可能具有这样的缺点:不能够起到增强部件100的作用,该作用要求增强部件首先接收振动能量其次将振动能量分散至减振部件200。
因此,优选地是,减振部件200设置在由增强部件100和内板20限定的分隔空间32中,从而振动能量从外部依次传递至外板10、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因此,优选地是,联接突部110形成为从增强部件100的内表面朝内板20突出。
当从外部施加至外板10的振动经由增强部件100传递至减振部件200时,尽可能多的振动能量通过减振部件200的变形被吸收,由此安全地保护乘客。
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通过联接突部110和联接凹部210之间的联接得以增加。因此,当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使用粘接剂彼此接合时,接合力可以随接触面积的增加成而比例地增强。
当由外部碰撞产生的振动能量从外板10传递至减振部件200时,可能产生偏心矩和由此导致的竖直力矩。同时,通过在联接突部110和联接凹部210之间的联接形成的锁定结构可以防止减振部件200从由增强部件100和内板20限定的分隔空间32移出。
因此,可以保证足够的结构刚性,振动能量可以有效地从增强部件100分散至减振部件200,尽可能多的振动能量可以被减振部件200吸收。
像增强部件100一样,减振部件200也是由复合材料制成,该复合材料包括增强纤维和树脂。增强纤维可以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天然纤维中的至少一种。然而,该实施方案不限于此。树脂可以包括热固树脂和热塑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减振部件200可以形成为中空的,从而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40。支撑部件300可以形成在独立空间40中使得支撑部件300从减振部件200延伸并将独立空间40分隔成多个单元空间。
详细来说,减振部件200可以具有中空形状以在其中形成空间,并可以与设置在减振部件200的空间中的支撑部件300连接,从而增强减振部件200的刚性并防止减振部件200由于振动能量变形。支撑部件300可以与减振部件200整体或者一体形成,并可以在减振部件200的延伸长度上延伸以沿减振部件的延伸方向分隔减振部件200的独立空间40。此外,支撑部件300可以由与减振部件200相同的材料形成。
下面进行更详细地阐述,减振部件200可以包括第一内表面220、第二内表面和一对连接内表面240,第一内表面可以具有沿独立空间40的向内方向延伸对应于联接凹槽210的凹陷部分;第二内表面相对于第一内表面220朝向内板20设置,同时与第一内表面220隔开;一对连接内表面240连接第一内表面22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和第二内表面的两个相对的端部,由此形成独立空间40。支撑部件30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体310和第二支撑体320,第一支撑体连接在第一内表面220中形成的凹陷部分和面对凹陷部分的第二表面,第二支撑体与第一支撑体310交叉并连接该对连接内表面240。
中空的减振部件200的第一内表面220是在减振部件200的第一侧上的内表面,该减振部件200通过联接突部110和联接凹部210之间的联接而连接至增强部件100,并可以具有对应于联接凹部210的在向内部方向延伸的凹陷部分。
第二内表面是在减振部件200的相对侧上的内表面并被内板20的内表面支撑,该第二内表面与第一内表面220相对并且朝向内板20设置在与第一内表面220隔开预定距离处。
该对连接内表面240连接第一内表面220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和第二内表面的两个相对的端部。更具体地,该对连接内表面240连接第一内表面220的上端与下端以及第二内表面的上端与下端,由此形成独立空间40。
第一支撑体310连接形成在第一内表面220中的凹陷部分和面对该凹陷部分的第二内表面,同时在水平方向上横跨独立空间40延伸,由此在竖直方向上分隔独立空间40。因此,第一支撑体310可以起到抵抗在侧碰撞事故中产生的振动能量从内部支撑减振体的作用,并还可以用作振动能量传输路径使得振动能量经由联接突部110和联接凹部210通过第一支撑体310传输。
第二支撑体320与第一支撑体310交叉从而连接该对连接内表面240,并在竖直方向上横跨独立空间40延伸,由此在水平方向上分隔独立空间40。第二支撑体320可以用作振动能量传输路径,使得振动能量也经由与第一支撑体310的交叉部分通过第二支撑体320传输。
可选择地,支撑部300可以包括第三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二者彼此交叉并配置成使得第三支撑体的端部和第四支撑体的端部连接至由第一内表面220、第二内表面和该对连接内表面240形成的四个角部。
减振部件200可以以管状形成,其具有预定截面并沿着外板10、内板20和增强部件100的纵向方向延伸,在减振部件的第一侧上的外表面可以与增强部件100的内表面接触,在减振部件的相对侧上的外表面可以与内板20的内表面接触。
减振部件200可以以中空管的形状形成,其具有两个敞开的端部,像通过外板10和内板20连接而形成的形状一样,该减振部件可以沿着外板10、内板20和增强部件100的纵向方向延伸。
减振部件200的第一侧形成联接凹部210的外表面与增强部件100形成联接突部110的内表面接触。由内板20支撑的减振部件200的相对侧的外表面与内板20的内表面接触。因此,与分隔空间32接触的接触面积得以增加,结果,可以防止减振部件200在碰撞事故中与分隔空间32分离。
支撑部件300可以构造成使得多个板整体或者一体形成并同时彼此交叉。支撑部件300可以沿着外板10、内板20和增强部件100的纵向方向延伸,支撑部件300的端部可以连接至减振部件200的内表面。
像减振部件200一样,以构造为多个彼此交叉配置的板的支撑部件300可以沿着外板10、内板20和增强部件100的纵向方向延伸。支撑部件300的各个端部可以与减振部件200的内表面整体或者一体连接,从而当垂直于减振单元延伸的纵向方向切开时减振单元的一个区域的截面形状与减振单元的其它任一区域的截面形状相同。
为了该目的,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与减振部件200的内表面整体或者一体形成)可以通过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的拉制工艺制造。因此,缩短制造花费的时间,并从而提高产率。此外,由于沿减振部件200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增强纤维形成为连续而不中断的,因而能够制造用于满足预期的机械性能的减振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减振单元还可以包括增强板400,其连接至外板10和内板20之间的连接部分并连接至增强部件100的外表面。
增强板400可以形成为像增强部件100一样的板形。增强板400的第一端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可以使用粘接剂粘合至外板10和内板20之间的连接部分,增强板的中间部分的内表面和相对的端部的内表面可以使用粘接剂粘合至增强部件100的外表面,由此提高增强部件100、外板10和内板20之间的联接力。
参照图3(a)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件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构件1000,其包括外板10和内板20并可以具有由外板10和内板20限定的内部空间30;减振单元2000,其包括增强部件100、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所述增强部件可以具有板形并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增强部件的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20以将第一构件1000的内部空间30分隔成分离空间31和分隔空间32,所述分离空间31毗邻外板10,所述分隔空间32毗邻内板20,所述增强部件可以具有从其内表面朝向内板20突出的联接突部110,所述减振部件200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可以具有联接凹部210,所述联接凹部形成为接收联接突部110从而在分隔空间32中连接至增强部件100,所述减振部件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40,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40中并与减振部件200整体或者一体连接以将独立空间40分隔为多个单元空间;以及第二构件3000,其可以具有多个紧固部分3100,所述紧固部分形成在第二构件的第一端部并连接至第一构件1000,使得每一个紧固部分3100都插入到独立空间40分隔成的单元空间中相应的一个内。
紧固部分3100可以与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的内表面接触,并使用粘接剂固定至减振部件和支撑部件。
如在图3(a),图3(b)中所示,由外板10和内板20形成的第一构件1000可以构成车辆的构件,更特别地,可以构成门槛,所述门槛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空间,并且要求所述门槛连接至其他构件。
在第一构件1000应用至由金属材料(诸如,例如钢、铝或者镁)制成的车辆的情况下,减振单元可以设置在内部空间30中以吸收当车辆处于碰撞时施加至第一构件1000的振动。由于形成在增强部件100中的联接突部110和形成在减振部件200中的联接凹部210之间的联接增加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提高对碰撞产生的力矩的抵抗力,因而减振单元2000构造成用于分散振动能量。
第二构件3000连接至第一构件1000从而设置在第二构件3000的第一端部的每个紧固部分3100插入到单元空间中相应的一个内,其中由减振部件200中的支撑部件300将独立空间40分隔成这些单元空间。因此,当车辆处于碰撞中时,第二构件3000可以用作用于从前部或者后部传递的振动能量的负载路径。此外,在侧向碰撞的事故中,减振单元2000可以降低对客厢的侧向侵入,振动能量可以被传递至紧固部分3100并被分散至第二构件3000。
当每个紧固部分3100插入到通过分隔独立空间40而形成的单元空间中的相应的一个中时,紧固部分3100使用粘接剂与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固定到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的内表面,由此提高第一构件1000和第二构件3000之间的联接力并减少振动能量分散至第二构件3000。此外,可以减少组装公差。
可选择地,紧固部分3100可以通过在制造减振单元2000过程中的插入式联接而结合并联接至减振单元2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制造减振单元(该减振单元设置在由外板10和内板20限定的内部空间30中)的方法包括:第一形成步骤,其形成增强部件100,所述增强部件由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的复合材料制成,从而增强部件100可以具有板形并可以具有从其内表面突出的联接突部110;第二形成步骤,其整体或者一体地形成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减振部件200,从而减振部件200可以具有用以接收联接突部110的联接凹部210,并且减振部件200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40,并整体或者一体地形成支撑部件300,所述支撑部件300设置在独立空间40中并与减振部件200整体或者一体连接以将独立空间40分隔为多个单元空间;紧固步骤,其通过联接突部110和联接凹部210之间的联接而使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联接。
第一形成步骤用于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形成板形的增强部件100,所述增强部件可以具有在其内表面形成的联接突部110。增强部件100可以通过模制预浸渍树脂的聚酯胶片(pregreg)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在模具中放置预型件并向模具中注塑树脂的工艺而形成。
第二形成步骤用于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形成复合材料制成的减振部件200,从而减振部件200可以具有形成为接收联接突部110的联接凹部210,减振部件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40,并且第二形成步骤用于形成支撑部件300,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40中并与减振部件200整体或者一体连接以将独立空间40分隔为多个单元空间。第二形成步骤可以包括拉制步骤和浸渍步骤,所述拉制步骤拉制增强纤维从而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形成的截面形状一致,所述浸渍步骤使树脂浸渍到被拉制的增强纤维中。
这样的话,通过拉制工艺形成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可以提高产率。此外,由于增强纤维沿着减振部件200和支撑部件300的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因而具有机械性能优越的优势。
在完成第二形成步骤之后,可以通过联接突部110和联接凹部210之间的联接进行组装增强部件100和减振部件200的步骤,所述增强部件100通过第一形成步骤形成,支撑部件300整体或者一体地连接至所述减振部件。
从以上描述可以明显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单元,其构造成利用联接凹部和联接突部之间的联接来增加部件之间的联接力,所述减振单元被构造成用于吸收振动能量。
此外,由于能够使用增强纤维和树脂通过拉制工艺来制造具有一致的截面形状的减振单元,因而缩短制造时间,从而提高产率。此外,由于沿减振单元的纵向方向布置的增强纤维形成为连续而不中断的,因而能够制造用于满足预期的机械性能的减振单元。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在上方”、“在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前”、“后”“背面”、“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外部”、“内”、“外”、“朝前”、“朝后”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的特征。
前面对本实用新型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式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各种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形式所限定。

Claims (9)

1.一种减振单元,其设置在由外板和内板限定的内部空间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单元包括:
增强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增强部件具有板形,增强部件的两个相对端部连接至内板以将内部空间划分为毗邻外板的分离空间和毗邻内板的分隔空间,所述增强部件具有联接突部,所述联接突部从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朝向内板突出;以及
减振部件,其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减振部件具有联接凹部,所述联接凹部形成在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以接收联接突部以在分隔空间内连接至增强部件,所述减振部件的相对侧连接至内板的内表面以由内板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并且
所述减振单元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中并与减振部件整体连接以将所述独立空间分隔成多个单元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包括:
第一内表面,其具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相应于联接凹部沿独立空间的向内方向延伸;
第二内表面,其位置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对,同时朝向内板与所述第一内表面隔开;以及
一对连接内表面,所述连接内表面连接第一内表面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和第二内表面的两个相对的端部以形成所述独立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包括:
第一支撑体,其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中的凹陷部分和面对所述凹陷部分的第二表面;以及
第二支撑体,其与所述第一支撑体交叉并连接所述一对连接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形成为具有预定截面的管形,并沿着外板、内板和增强部件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减振部件的第一侧的外表面与所述增强部件的内表面接触,所述减振部件的相对侧的外表面与内板的内表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构造成彼此交叉配置的多个板,所述支撑部件沿外板、内板和增强部件的纵向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件的两端连接至所述减振部件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增强板,其连接至外板和内板之间的连接部分和增强部件的外表面。
8.一种构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构件,其包括外板、内板和由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限定的内部空间;
减振单元,其包括增强部件、减振部件和支撑部件,所述增强部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板形,所述增强部件的两个相对的端部连接至内板以将第一构件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毗邻外板的分离空间和毗邻内板的分隔空间,所述增强部件具有从其内表面朝向内板突出的联接突部,所述减振部件由复合材料制成并具有联接凹部,所述联接凹部形成为接收联接突部以在分隔空间中连接至增强部件,所述减振部件是中空的以在其中形成独立空间,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独立空间中并与减振部件整体地连接以将独立空间分隔为多个单元空间;
第二构件,其具有多个紧固部分,所述紧固部分形成在第二构件的第一端部并连接至第一构件,使得每一个紧固部分都插入到单元空间中相应的一个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构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部分与所述减振部件的内表面和所述支撑部件的内表面接触,并使用粘接剂固定至所述减振部件的内表面和所述支撑部件的内表面。
CN201621297063.9U 2016-07-05 2016-11-30 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 Active CN2062976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84964A KR101806722B1 (ko) 2016-07-05 2016-07-05 충격흡수 유닛 및 그 제조방법, 멤버 연결구조
KR10-2016-0084964 2016-07-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97629U true CN206297629U (zh) 2017-07-04

Family

ID=59212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97063.9U Active CN206297629U (zh) 2016-07-05 2016-11-30 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5544B2 (zh)
KR (1) KR101806722B1 (zh)
CN (1) CN206297629U (zh)
DE (1) DE10201612266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5421A (zh) * 2017-11-28 2018-05-04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门槛总成
CN112996698A (zh) * 2018-11-13 2021-06-18 宝马股份公司 型材支撑件、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型材支撑件
CN113353159A (zh) * 2021-06-15 2021-09-07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门槛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97782B2 (en) 2014-11-24 2021-08-24 Tesseract Structural Innovations, Inc. Sill beam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DE102016118891A1 (de) * 2016-10-05 2018-04-0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bauteil
EP3360761B1 (de) * 2017-02-09 2019-07-10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Schwell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308286B2 (en) * 2017-09-11 2019-06-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ight weight rocker reinforcement
KR102447256B1 (ko) * 2017-12-29 2022-09-27 주식회사 성우하이텍 차량의 사이드 실 유닛
JP7000898B2 (ja) * 2018-02-13 2022-0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ッカ構造
WO2019204350A1 (en) * 2018-04-16 2019-10-24 Tesseract Structural Innovations, Inc.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DE102018212906B3 (de) * 2018-08-02 2020-01-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US10494030B1 (en) * 2018-08-20 2019-1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llapsible battery pack support assembly and supporting method
US20220363316A1 (en) * 2021-05-14 2022-11-17 Flex-N-Gate Advanced Product Development, Llc Energy absorbing side rail
WO2023069918A1 (en) * 2021-10-18 2023-04-27 Shape Corp. Vehicle rocker insert assembly
WO2023081810A1 (en) * 2021-11-05 2023-05-11 Shape Corp. Vehicle rocker assembly
KR102639712B1 (ko) * 2021-12-30 2024-02-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모빌리티의 바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35043A1 (de) * 1993-10-14 1995-04-20 Opel Adam Ag Fahrzeug-Aufbaustruktur
KR200197184Y1 (ko) * 1995-12-20 2000-10-02 정몽규 자동차의 사이드실 구조
JP3428545B2 (ja) * 2000-01-07 2003-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補強構造
KR100345692B1 (ko) * 2000-09-20 2002-07-27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센터필러
CN101801767A (zh) * 2007-09-19 2010-08-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体的侧部结构
EP2154052A1 (en) * 2008-08-12 2010-02-17 Sika Technology AG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system
KR101264173B1 (ko) 2010-04-30 2013-05-14 덕양산업 주식회사 유지 보수의 편의성이 향상된 자동차 도어 트림의 충격 방지 구조
JP5552016B2 (ja) 2010-09-30 2014-07-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体
WO2012105716A1 (ja) 2011-02-03 2012-08-09 帝人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部材
JP6172848B2 (ja) * 2012-09-26 2017-08-02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JP5983583B2 (ja) * 2013-11-01 2016-08-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US9758193B2 (en) * 2015-02-10 2017-09-12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member for a vehicle body
JP6128569B2 (ja) * 2015-07-13 2017-05-17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US9493190B1 (en) * 2015-09-17 2016-11-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ill reinforcement
US9821854B2 (en) * 2015-11-24 2017-11-21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sill for a vehicle body
US9821852B2 (en) * 2016-02-03 2017-1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essurized air insert for side impact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5421A (zh) * 2017-11-28 2018-05-04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汽车门槛总成
CN112996698A (zh) * 2018-11-13 2021-06-18 宝马股份公司 型材支撑件、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型材支撑件
CN112996698B (zh) * 2018-11-13 2023-12-22 宝马股份公司 型材支撑件、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的型材支撑件
CN113353159A (zh) * 2021-06-15 2021-09-07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门槛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09481A1 (en) 2018-01-11
US10035544B2 (en) 2018-07-31
KR101806722B1 (ko) 2017-12-08
DE102016122663A1 (de)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97629U (zh) 减振单元和构件连接结构
US10414307B2 (en) Back frame of vehicle seat
CN103906675B (zh) 车辆的树脂地板结构
US8485591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120460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
CN102019951B (zh) 婴儿车及其相关避震机构
CN103974875A (zh) 车身结构
CN107053793A (zh) 树脂体和树脂体的制造方法
CN104136310A (zh) 车身结构
CN110087976A (zh) 车辆承载结构
JP2014121955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8195223A (ja) 車体骨格構造
CN109249989A (zh) 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
JP5995115B2 (ja)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KR101949666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
JPH09175432A (ja) 車両のキャブのアンダーフレーム構造
JP2018052292A (ja) 車両用構造体
KR101923894B1 (ko) 중공 구조의 시트백 프레임 및 제조방법
CN206327139U (zh) 动力总成的悬置车身安装支座、悬置总成及汽车
US20130147232A1 (en) Vehicle body and molding method thereof
JP6012938B2 (ja) 車両フロア構造
JP2020152305A (ja) 車両構造および車両構造の製造方法
JP626960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KR102606443B1 (ko) 상하방향로딩과 조립성 개선을 위한 분할형 샤시프레임
CN208343912U (zh) 一种发动机左后悬置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