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44744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844744U CN205844744U CN201620572743.0U CN201620572743U CN205844744U CN 205844744 U CN205844744 U CN 205844744U CN 201620572743 U CN201620572743 U CN 201620572743U CN 205844744 U CN205844744 U CN 2058447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nding agent
- processing system
- image processing
- holder
- agent hard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固定光源的部件存在尺寸差异,也能够使光源的配置位置稳定。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光源、固定器、壳体、以及粘结剂硬化部。固定器将光源固定。壳体将固定器固定。粘结剂硬化部在壳体与固定器之间形成多个。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相对包含光源的光轴的平面成面对称的位置。粘结剂硬化部将固定器固定在壳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有一种通过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将扫描光束照射在感光鼓上,由此,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装置将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调色剂像。
例如,形成全彩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写入光学系统、以及多个感光鼓。写入光学系统具备:多边马达等光偏向器、将来自光源的光进行集光的fθ透镜等扫描光学系统。写入光学系统利用来自光源的光,形成扫描光束。写入光学系统将扫描光束分别照射在各感光鼓上。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固定写入光学系统的壳体。写入光学系统的光源、光偏向器、以及扫描光学系统在壳体中相互对齐。
特别地,光源的位置精度对图像品质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求较高的位置精度。在壳体中,当确定了其位置时,要求降低尺寸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固定光源的部件的尺寸有差异,也能够使光源的配置位置变得稳定。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光源、固定器、壳体、以及粘结剂硬化部。固定器将光源固定。壳体将固定器固定。粘结剂硬化部在壳体与固定器之间形成多个。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相对包含光源的光轴的平面成面对称的位置。粘结剂硬化部将固定器固定在壳体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壳体与固定器之间,具有多个粘结剂硬化部,这些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相对包含光源的光轴的平面成面对称的位置,将固定器固定在壳体上,由此,即使固定光源的部件存在尺寸差异,也能够使光源的配置位置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扫描单元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扫描单元中的光源的固定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A视图;
图5是图4中的B-B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LD组装体的固定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LD组装体的固定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LD组装体的固定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C-C剖面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各图中,对相同结构标注同一标号。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轴方向、周方向、径方向按照以下定义。
轴方向是沿轴线的方向。周方向是围绕轴线的方向。径方向是与轴线垂直的平面中,沿与轴线交叉的线的方向。特别地,有时将沿光轴的方向称为光轴方向。径方向中,有时将相对基准位置远离轴线的位置称为径方向外侧。另外,径方向中,有时将接近轴线的位置称为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控制面板1、扫描仪部2、打印机部3、薄片供给部4、输送部5、以及控制部6。
控制面板1接收来自操作者的输入。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该输入动作。
扫描仪部2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扫描仪部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输出至打印机部3。
打印机部3基于扫描仪部2读取的图像信息或者来自外部的图像信息,通过含有调色剂等的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像)。
打印机部3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的表面上。打印机部3对薄片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S上。
薄片供给部4配合打印机部3形成调色剂像的时间,将薄片S一张张地供给至打印机部3。薄片供给部4具有多个供纸盒20A、20B、20C。各供纸盒20A、20B、20C分别收纳预设尺寸以及种类的薄片S。各供纸盒20A、20B、20C分别具有搓纸辊21A、21B、21C;以及供纸辊22A、22B、22C。各搓纸辊21A、21B、21C从各供纸盒20A、20B、20C将薄片S一张张地取出。取出的薄片S通过供纸辊22A、22B、22C被移动至输送部5。
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以及套准调节辊24。输送部5将从薄片供给部4供给的薄片S向套准调节辊24输送。套准调节辊24根据打印机部3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的时间,输送薄片S。
输送辊23使薄片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碰撞套准调节辊24的压印线N。输送辊23通过使薄片S弯曲,调整输送方向上的薄片S的前端的位置。
套准调节辊24在压印线N将薄片S的前端整合。套准调节辊24将薄片S输送至后述的转印部28侧。
接着,对打印机部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打印机部3具备: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激光扫描单元10;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定影器29;以及转印带清洁单元31。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将调色剂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7上。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具有感光鼓。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将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鼓上。
已知的带电器、显影器、转印辊、清洁单元、以及除电器位于各个感光鼓的周围。转印辊与感光鼓相对。在转印辊与感光鼓之间,夹着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7。激光扫描单元10位于带电器以及显影器的下方。
激光扫描单元10对感光鼓的各表面照射激光束L1、L2、L3、L4(扫描光束)。从后述的控制部6对激光扫描单元10供给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图像信息。
激光束L1、L2、L3、L4分别基于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各图像信息进行调制。
激光束L1、L2、L3、L4分别在感光鼓的表面上,在沿着感光鼓的长度方向的线上进行扫描。
扫描感光鼓的表面的激光束L1、L2、L3、L4对曝光部分进行除电。激光束L1、L2、L3、L4根据图像信息,在感光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激光扫描单元10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叙述。
中间转印带27是环状带。多个辊抵接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多个辊对中间转印带27赋予张力。中间转印带27架设成椭圆形。支撑辊28a在输送部5的附近与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抵接。转印带辊32与中间转印带27的内周面抵接。转印带辊32与支撑辊28a相对配置。
支撑辊28a成为后述的转印部28的一部分。
转印带辊32对中间转印带27进行旋转驱动。
在中间转印带27的图示下面侧,依次配置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转印带辊32与支撑辊28a之间的区域,相互间隔配置。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各显影器分别收纳包含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各显影器分别对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其结果为,在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像。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各转印辊分别将感光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1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27上。
如果调色剂像到达1次转印位置,那么,对各转印辊施加转印偏压。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各清洁单元对1次转印后的感光鼓的表面的未转印调色剂进行刮去等,以将其去除。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各除电器对经过了清洁单元的感光鼓的表面照射光。各除电器分别对感光鼓进行除电。
转印部28具有:支撑辊28a、以及2次转印辊28b。2次转印辊28b与支撑辊28a夹持中间转印带27。在该被夹持的中间转印带27与2次转印辊28b之间,薄片S被输送。2次转印辊28b以及中间手转印带27相互抵接的位置是2次转印位置。
转印部28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2次转印位置的薄片S的表面上。转印部28对2次转印位置施加转印偏压。转印部28通过转印偏压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上。
定影器29对薄片S施加热和压力。定影器29通过热和压力将转印至薄片S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
转印带清洁单元31配置于中间转印带27的外侧。转印带清洁单元31与转印带辊32相对。转印带清洁单元31夹着中间转印带27。转印带清洁单元31刮去中间转印带27的表面的调色剂。转印带清洁单元31将刮去的调色剂回收至废粉仓。
打印机部3具有反转单元30。反转单元30将反转后的薄片S再次输送至套准调节辊24之前的输送导件内。反转单元30为了在反面形成图像,将薄片S反转。
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装置部分的控制。
对激光扫描单元10的主要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的结构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扫描单元10中的光源的固定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A视图。图5是图4中的B-B剖面图。
如图2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壳体11;以及激光单元12Y、12M、12C、12K。
壳体11是将已知的写入光学系统收纳于内部的外壳。例如,写入光学系统具有:准直透镜、柱面透镜、多边马达、fθ透镜,以及多个镜子。壳体11以将写入光学系统的各部件定位的状态固定。
壳体11的材质不受限定。例如,壳体11可以使用合成树脂的成形品。
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分别产生激光束L1、L2、L3、L4。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基于从控制部6(参照图1)供给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以及黑色的图像信息,对激光束L1、L2、L3、L4进行调制。
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固定在壳体11的壳体侧面11a。本实施方式中,将激光单元12Y、12M、12C、12K相对于写入光学系统进行调整后将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固定。对于用于固定激光单元12Y、12M、12C、12K的结构,在后文中叙述。
激光单元12Y、12M、12C、12K的结构都是共通的。
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分别具有激光二极管驱动基板15(以下,称为LD驱动基板15)。
LD驱动基板15通过图示省略的电缆与控制部6电性连接。LD驱动基板15基于从控制部6供给的图像信息,驱动后述的LD14。
以下参照的附图中,为了清楚表达,有时省略了LD驱动基板15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图示。例如,图3中,激光单元12M、12C的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被省略。图3中,后述的粘结剂硬化部18的图示被省略。
例如,图5中,激光单元12M的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被省略。
图3中,如省略了激光单元12M、12C的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分别具有激光二极管组装体(以下,称为LD组装体)19。
LD组装体19具备:激光二极管(以下,称为LD)14(光源)、以及固定器13。
LD14是产生激光的光源。LD14可以是单光束的LD元件。LD14也可以是多光束的LD元件。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LD14是多光束的LD元件。
如图4、图5所示,LD14具有LD芯片14a。LD芯片14a收纳于管状的包装14b中(参照图5)。圆板状的法兰14c从包装14b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延伸。
法兰14c的外形与从LD芯片14a射出的光的光轴O同轴。
从法兰14c的中心部,布线于LD芯片14a上的多个导线14d突出。如图5所示,导线14d的突出方向与包装14b从法兰14c突出的方向相反。
导线14d通过焊接等固定在LD驱动基板15上。LD14通过导线14d与LD驱动基板15电性连接。
如图5所示,固定器13是固定LD14的筒状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LD14的法兰14c被压入固定器13。法兰14c被压入,由此,LD14被固定器13固定。
固定器13具有:基部13c、基端筒状部13b、以及前端筒状部13a(凸部)。
如图4所示,基部13c将LD14固定。基部13c是圆板状。如图5所示,固定用孔13d贯通基部13c的中心部。固定用孔13d的内径尺寸是LD14的法兰14c能够压入的尺寸。
基部13c中,在固定用孔13d的外周侧的表面,在沿固定用孔13d的中心轴线C13的方向,环状凸部13e突出。
环状凸部13e是与中心轴线C13垂直的平面。从固定器13的轴方向观察,环状凸部13e是圆环状。
基端筒状部13b沿基部13c的外周部的中心轴线C13延伸。基端筒状部13b在与环状凸部13e的突出方向相反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基端筒状部13b是圆筒状。
前端筒状部13a从基端筒状部13b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向与基部13c相反侧延伸。前端筒状部13a与基端筒状部13b同轴。
作为前端筒状部13a的外周面的前端外周面13h的外径比作为基端筒状部13b的外周面的基端外周面13i的外径大。
在前端外周面13h与基端外周面13i的分界处,形成段部13f。段部13f是与中心轴线C13垂直的平面。
如图4所示,在固定器13的外周面,在夹着中心轴线C13的相对的两个位置,形成抓取槽13j。抓取槽13j在沿中心轴线C13的方向延伸。
抓取槽13j形成在至少将基部13c以及基端外周面13i沿中心轴线C13的方向横截的范围内即可。本实施方式中,抓取槽13j还延伸至与前端外周面13h的一部分相关的位置。
与中心轴线C13垂直的剖面中的抓取槽13j的槽形状只要是后述的抓取夹具40(参照图6)能够抓取的形状即可,不受限定。例如,从固定器13的轴方向观察,抓取槽13j的剖面形状可以是V字状、U字状、半圆状等。
固定器13的材质只要是能够将LD14压入,并且能够通过适当的粘结剂与壳体11粘结的材质即可,不受限定。例如,作为固定器13的材质的例子,可以列举金属、合成树脂。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器13由合成树脂的成形品构成。
LD组装体19是将LD14压入固定器13所形成。
压入可以如以下地进行。LD14将包装14b作为前头,从环状凸部13e形成的端部插入固定用孔13d内。LD14通过适当的压入夹具,将法兰14c压入固定用孔13d中。固定器13的轴方向的压入位置如果能够获得所需的固定强度,则不受限定。固定器13的轴方向的压入位置可以是,例如,法兰14c的轴方向的端面与环状凸部13e成为同一平面的位置。
如果LD14被压入固定器13,那么,LD14的光轴O与固定器13的中心轴线C13同轴。
固定器13的周方向的LD14的配置不受限定。但是,较佳的是,配置成相对抓取槽13j,固定的位置关系。例如,LD芯片14a的活性层的层厚方向、或者与层厚方向垂直的方向可以与抓取槽13j彼此的相对方向配合。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LD芯片14a的活性层的层厚方向与抓取槽13j彼此的相对方向配合。之后,LD14的法兰14c被压入固定用孔13d。
如图4所示,LD组装体19在壳体11的与固定部17之间被粘结剂硬化部18固定。
固定部17形成在壳体侧面11a的壳体11上。
如图5所示,固定部17具有:第一筒状部17a、底面部17c、以及第二筒状部17b。
第一筒状部17a是圆筒状。第一筒状部17a沿与壳体侧面11a垂直的中心轴线C17延伸。
第一筒状部17a的至少一部分从壳体侧面11a向壳体11的外面突出。
第一筒状部17a的突出方向的端面17i是与中心轴线C17垂直的平面。
图4、图5中,中心轴线C17与中心轴线C13是同轴。但是,该方式是一个例子。固定器13通过后述的调整确定固定位置。这时,从沿着中心轴线C17的方向观察,中心轴线C17、C13可以相互偏离。
底面部17c是平板部。底面部17c从第一筒状部17a的、与端面17i相反侧的端部向径方向内侧延伸。底面部17c的形状是圆环状。
第二筒状部17b从底面部17c的内周侧的端部向与第一筒状部17a相同的轴方向延伸。第二筒状部17b是与第一筒状部17a同轴的圆筒状。
第二筒状部17b的突出方向的端面17j相比轴方向的第一筒状部17a的端面17i缩进去。
在第二筒状部17b的中心部,形成由沿着中心轴线C17延伸的圆孔构成的开口部17h。开口部17h的内径尺寸是能够使从被固定器13固定的LD14射出的光中的、图示省略的准直透镜的有效直径的范围的光透过的大小。
在第一筒状部17a的径方向内侧,由第一筒状部17a、底面部17c、以及第二筒状部17b形成环状槽部17d(插入槽部)。
环状槽部17d的内面由第一槽内面17e(插入槽部的内面)、第二槽内面17g、以及槽底面17f构成。
第一槽内面17e是第一筒状部17a的内周面。第一槽内面17e的内径大于固定器13的前端外周面13h的内径。
第二槽内面17g是第二筒状部17b的外周面。第二槽内面17g的外径小于固定器13的前端筒状部13a的内周面13g的外径。
槽底面17f是第一槽内面17e与第二槽内面17g之间的底面部17c的表面。
从槽底面17f到端面17i的轴方向的长度长于固定器13的轴方向的前端筒状部13a的前端外周面13h的长度。
从槽底面17f到端面17j的轴方向的长度长于固定器13的轴方向的前端筒状部13a的内周面13g的长度。
通过上述结构,固定器13的前端筒状部13a插入环状槽部17d时,固定器13的前端筒状部13a不接触环状槽部17d的内部。插入环状槽部17d的内部的固定器13相对环状槽部17d的各内面,隔开间隙配置。
在上述的间隙的范围内,固定器13能够在轴方向、周方向、以及径方向移动。
环状槽部17d与固定器13的前端筒状部13a之间的间隙在包含光轴O的剖面中,弯曲成U字状。环状槽部17d与前端筒状部13a构成迷宫结构。
如果尘埃想要到达第二筒状部17b的内周侧的开口部17h,那么尘埃需要通过形成于前端筒状部13a与环状槽部17d之间的狭窄的U字状的间隙。如此,在弯曲的流路中,即使在壳体11的外部产生侵入了尘埃的气流,气流也发生衰减。尘埃通过前端筒状部13a的前端与槽底面17f之间的间隙,并且尘埃通过内周面13g与第二槽内面17g之间的可能性降低。
通过基于环状槽部17d以及前端筒状部13a的迷宫结构,尽管第一筒状部17a与前端筒状部13a之间有间隙,壳体11也防尘。
能够与固定部17以及固定器13粘结的粘结剂发生硬化,由此,形成粘结剂硬化部18。关于形成粘结剂硬化部18的粘结剂的种类,如果能够获得固定器13的固定所需的粘结强度,那么不受限定。例如,将粘结剂硬化部18粘结的粘结剂可以使用紫外线硬化粘结剂、热硬化粘结剂等粘结剂。
本实施方式中,粘结剂硬化部18横跨将前端筒状部13a插入固定部17的环状槽部17d的固定器13的外周面与第一筒状部17a所形成。
如图5所示,粘结剂硬化部18的一部分侵入第一槽内面17e与前端外周面13h之间。另外,粘结剂硬化部18与基端外周面13i、段部13f、以及端面17i粘着。
如图4所示,粘结剂硬化部18在第一筒状部17a以及固定器13的周方向分离并形成多个。
各粘结剂硬化部18如后文所述,通过相互等量的粘结剂,周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地形成。
多个粘结剂硬化部18形成在相对于包含光轴O的平面上成为面对称的位置。面对称的对称面可以是两个以上。面对称的对称面可以是包含光轴O并且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将光轴O作为中心成为旋转对称的配置有时成为面对称。将光轴O作为中心成为旋转对称的配置有时包含两个以上的对称面。
本说明书中,「旋转对称」表示两次旋转对称以上的旋转对称。「n次旋转对称」表示将对称轴作为中心,每旋转360°/n,成为相同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粘结剂硬化部18形成在四个位置。以下,为了区分粘结剂硬化部18,从图示右上的粘结剂硬化部18开始,按照顺时针,分别称为粘结剂硬化部18A、18B、18C、18D。
本实施方式中,四个粘结剂硬化部18相对第一对称面S1成面对称配置。第一对称面S1是包含光轴O,通过抓取槽13j的中心的平面。另外,四个粘结剂硬化部18相对第二对称面S2也成面对称配置。第二对称面S2是包含光轴O,与第一对称面S1垂直的平面。
通过这样的配置,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粘结剂硬化部18A、18C在通过光轴O的假想直线T1上,相互夹着光轴O相对。另外,从光轴方向观察时,粘结剂硬化部18B、18D在通过光轴O的假想直线T2上,相互夹着光轴O相对。
图4所示的例子中,夹着第一对称面S1的位置的假想直线T1、T2的交叉角θ是锐角。因此,四个粘结剂硬化部18的配置是将光轴O作为对称轴,成为两次旋转对称的配置。
交叉角θ可以是直角。这时,四个粘结剂硬化部18的配置是将光轴O作为对称轴,成为四次旋转对称的配置。
接着,对固定LD驱动基板1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LD驱动基板15通过螺丝20固定在固定用凸台16上。固定用凸台16以及螺丝20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以上的适当个数。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分别是两个。
固定用凸台16从壳体侧面11a,向与固定部17相同的方向突出。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用凸台16是大致圆柱状。
固定用凸台16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面16b相比固定在固定部17的LD组装体19中的固定器13,还突出。
如图4所示,在固定用凸台16的前端面16b,形成螺丝孔16a。螺丝孔16a是用于拧接螺丝20的孔部。
接着,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制造方法,以将激光单元12Y、12M、12C、12K固定于壳体11的方法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至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LD组装体19的固定方法的立体示意图。
首先,组装所需个数的LD组装体19。组装各LD组装体19时,如上所述,将LD14压入固定器13。
接着,在图示省略的调整夹具上,配置壳体11。图示省略的调整夹具将壳体11定位。
接着,将构成激光单元12Y、12M、12C、12K的LD组装体19与LD驱动基板15固定。各LD组装体19以及各LD驱动基板15的固定方法共通。
首先,如图6所示,抓取夹具40抓取LD组装体19。
抓取夹具40具有将固定器13的各抓取槽13j从径方向外侧抓取的两个抓取臂(参照图示双点画线)。抓取夹具40的抓取臂通过图示省略的移动装置,能够移动地被支撑。
移动装置具有:调整夹具上的壳体11的设计上的LD组装体19的配置位置、姿势的记忆。设计上的LD组装体19的配置位置、姿势相对调整夹具的基准来确定。例如,调整夹具上的壳体11的固定部17将中心轴线C17与写入光学系统的光轴(图示省略)成为同轴作为目标来制作。但是,由于壳体11的制作误差,中心轴线C17与写入光学系统的光轴有时偏离。
本实施方式中,LD组装体19没有抵接壳体11进行定位。本实施方式中,抓取夹具40抓取LD组装体19。LD组装体19通过移动抓取夹具40的移动装置,相对调整夹具的基准进行定位。
如图7所示,图示省略的移动装置将抓取夹具40移动至设计上的配置位置。
环状槽部17d的大小具有富余,因此,即使产生了基于壳体11的制作误差的位置偏差,也不与前端筒状部13a干扰。
其结果为,如图8所示,LD组装体19不与固定部17接触,配置于设计上的配置位置。前端筒状部13a与环状槽部17d之间一定形成间隙。
移动装置的移动精度满足所需定位精度时,继续进行LD组装体19的粘着。
但是,当移动装置的移动精度无法达到所需定位精度时,在基于移动装置的移动后,进行LD组装体19的位置调整。
例如,LD14是多光束激光元件时,LD组装体19可以围绕光轴O进行旋转调整。通过该旋转调整,调整副扫描方向的多光束的发光点的间隔。
这时,在调整夹具上,在例如与像面等价的位置上设置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扫描光束的副扫描方向的扫描节距。移动装置使LD组装体19围绕光轴O旋转,匹配扫描节距。
例如,LD14的压入时,当产生了轴方向的位置的差异时,可以进行校准调整。校准调整中,移动装置将LD组装体19沿光轴O移动。
这时,在调整夹具上,在例如与像面等价的位置,设置检测离焦量的传感器。移动装置将LD组装体19向沿着光轴O的方向移动,直至离焦量变为允许范围。
LD组装体19的定位结束后,LD组装体19被粘着。
如图8所示,涂布装置41在应该形成粘结剂硬化部18的部位涂布粘结剂18L。本实施方式中,涂布装置41涂布图4所示的四个部位。各涂布位置中,涂布装置41在从基端外周面13i与段部13f的交叉角部,横跨第一筒状部17a的端面17i的范围,涂布粘结剂18L。
涂布装置41在每个涂布位置,涂布等量的粘结剂18L。
涂布装置41将各涂布位置的粘结剂18L的吐出速度这个涂布条件保持固定。其结果为,各涂布位置的粘结剂18L都被涂布成大致相同的形状。例如,各粘结剂18L被涂布至周方向的等宽度的区域。例如,侵入前端外周面13h与第一槽内面17e之间的各粘结剂18L的量大致相等。
四个位置都被涂布粘结剂18L后,通过基于粘结剂18L的种类的硬化手段,粘结剂18L硬化。例如,如果粘结剂18L是紫外线硬化粘结剂,那么,紫外线照射装置对粘结剂18L照射紫外线。被紫外线照射的粘结剂18L发生硬化。例如,如果粘结剂18L是热硬化粘结剂,那么,加热装置对粘结剂18L进行加热。被加热的粘结剂18L发生硬化。
如果各粘结剂18L硬化,那么,形成了粘结剂硬化部18。
形成粘结剂硬化部18后,抓取夹具40解除LD组装体19的抓取。
如此,在相对调整夹具,LD组装体19被定位的状态下,LD组装体19固定在壳体11的固定部17上。
接着,LD驱动基板15被固定。
如图4中双点画线所示,在固定用凸台16上配置LD驱动基板15。LD驱动基板15中的图示省略的螺丝紧固孔重合在螺丝孔16a上。另外,LD14的导线14d插通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省略的连接用通孔。
接着,通过螺丝20,LD驱动基板15被螺丝紧固在固定用凸台16上。
接着,从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省略的连接用通孔突出的导线14d焊接在LD驱动基板15上。
以上,LD驱动基板15被固定在壳体11上。LD14与LD驱动基板15电性连接。
相同地,构成激光单元12Y、12M、12C、12K的所有LD组装体19以及LD驱动基板15被固定。
以上,激光单元12Y、12M、12C、12K被固定在壳体11上。
接着,参照图1,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从控制面板1或者外部对控制部6输入进行图像形成的指令。控制部6使打印机部3开始图像形成。打印机部3将适当的尺寸的薄片S从薄片供给部4供给至套准调节辊24。
打印机部3通过激光扫描单元10,在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各感光鼓上形成潜像。
即,激光扫描单元10射出基于图像信息被调制的激光束L1、L2、L3、L4。激光束L1、L2、L3、L4通过激光扫描单元10的写入光学系统进行集光。激光束L1、L2、L3、L4通过写入光学系统的作用,对感光鼓的表面进行扫描。
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通过各个显影器对形成在各感光鼓的各个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各感光鼓的表面,形成与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像。
各调色剂像通过各转印辊,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7上。这时,转印时间根据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配置位置,适当错开。各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27的移动同时,不产生偏色地依次重合。各调色剂像被输送至转印部28。
到达转印部28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从套准调节辊24输送至转印部28的薄片S上。被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像通过定影器29定影在薄片S上。调色剂像被定影的薄片S被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
没有被转印部28转印在薄片S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转印带清洁单元31刮去。中间转印带27被能够再使用地清洁。
以上,对一张薄片S的图像形成结束。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4所示,通过粘结剂硬化部18A、18B、18C、18D,LD组装体19粘着固定在固定部17上。
LD组装体19的固定器13与固定部17不直接接触。LD组装体19的位置如上所述地相对调整夹具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存在壳体11的制造误差,LD组装体19也被固定在设计上的位置。其结果为,不受壳体11的制造误差的影响,LD组装体19被固定在设计上的配置位置。
通过本实施方式,相比将固定器13与壳体11直接接触进行定位的情形,固定器13与壳体11的尺寸差异的允许范围扩大。其结果为,固定器13以及壳体11的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
使用粘结剂的固定中,通过粘结剂的硬化收缩,对作为粘着对象的部件施加外力。如果对作为粘着对象的部件施加外力,那么,部件可能发生变形。另外,如果对作为粘着对象的部件施加外力,那么,部件可能移动。另外,粘结剂的主要部分稍稍硬化后,在一定长的期间,粘结剂的硬化程序继续。
其结果为,抓取夹具40解除对LD组装体19的抓取后,作为粘着对象的部件的位置有可能发生偏离。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粘结剂硬化部18A、18B、18C、18D相对包含光轴O的面,配置成面对称。
这时,通过各粘结剂硬化部18的硬化收缩对固定器13施加的外力成为面对称。因此,通过对称性,对固定器13施加的外力的面对称成分平衡。本实施方式中,外力的影响相抵消。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在固定器13上的LD14的光轴O的调整时的位置偏差被抑制。
例如,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一对称面S1以及与其垂直的第二对称面S2,粘结剂硬化部18A、18B、18C、18D配置成面对称。另外,各粘结剂硬化部18由等量的粘结剂18L硬化后形成。
因此,各粘结剂硬化部18发生的硬化收缩分别相等。通过硬化收缩产生的外力在相互垂直的两轴方向分别抵消。通过硬化收缩产生的外力的和为0。
例如,粘结剂硬化部18A、18C夹着光轴O在直线T1上相对。通过各个硬化收缩对固定器13施加的外力相等,因此,合力为0。
相同地,粘结剂硬化部18B、18D夹着光轴O在直线T2上相对。通过各个硬化收缩对固定器13施加的外力相等,因此,合力为0。
如以上所说明的,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固定作为光源的LD14的部件,即,固定器13以及壳体11即使存在尺寸差异,LD14的配置位置也稳定。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对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C-C剖面图。
如图1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代替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激光扫描单元10A。
如图9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A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激光单元12M(12Y、12C、12K),具有激光单元12Ma(12Ya、12Ca、12Ka)。图9中,为了清楚表达,省略了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
激光单元12Ma(12Ya,12Ca,12Ka)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LD组装体19,具有LD组装体19A。
LD组装体19A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器13,具有固定器13A。
以下,将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固定器13A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器13的基部13c、前端筒状部13a、以及基端筒状部13b,具有基部33c、以及筒状部33a。
基部33c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前端外周面13相同的外径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基部13c不同。
筒状部33a从基部33c的外周部,沿固定用孔13d的中心轴线C13延伸。
筒状部33a的内周面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前端筒状部13a以及基端筒状部13b的内周面相同。筒状部33a的外周上形成圆筒面状的外周面33h。外周面33h的外径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前端外周面13h的外径相同。
在筒状部33a的外周面33h的两个位置形成槽部33f。基于包含中心轴线C13的平面的槽部33f的剖面形状是矩形。
槽部33f中,筒状部33a的突出方向的槽内面33j形成在轴方向的、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段部13f相同的位置。
如图9所示,从固定器13A的轴方向观察,各槽部33f延伸成圆弧状。各槽部33f跨过第二对称面S2。各槽部33f是相对于第一对称面S1以及第二对称面S2成为面对称的形状。
槽部33f的槽底面33i的直径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端外周面13i的直径相同。
各槽部33f的与中心轴线C13相关的中心角的大小比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假想直线T1、T2的交叉角θ稍大。
槽部33f的中心角的大小是在周方向的两端部中,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的位置能够形成粘结剂硬化部18A、18D(18B、18C)的大小。
第一变形例中的LD组装体19A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与固定部17固定。横跨固定部17以及固定器13A形成的粘结剂硬化部18A、18B、18C、18D的配置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
但是,如图9所示,第一变形例中,固定器13A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A、18D粘着在形成于固定器13A上的图示上侧的槽部33f的两端部。粘结剂硬化部18B、18C粘着在形成于固定器13A的图示下侧的槽部33f的两端部。
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涂布粘结剂18L时,各槽部33f构成作为粘结剂池的凹部。各槽部33f对固定器13A上的、粘结剂18L的涂布范围进行限制。固定器13A具有槽部33f,由此,涂布的粘结剂18L的位置更加稳定。
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中,仅固定器13A的外形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器13不同。图像形成装置100A的作用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通过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A,作为固定LD14的部件的固定器13A以及壳体11即使有尺寸差异,LD14的配置位置也稳定。
对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B代替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激光扫描单元10B。
如图11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A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激光单元12M(12Y、12C、12K),具有激光单元12Mb(12b、12Cb、12Kb)。图11中,为了清楚表达,省略了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
激光单元12Mb(12Yb、12Cb、12Kb)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具有粘结剂硬化部38。
以下,以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粘结剂硬化部38的个数、周方向的形成位置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不同。
粘结剂硬化部38的形状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相同,并且形成在三个位置。
各粘结剂硬化部3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粘着在基端外周面13i、段部13f、以及第一筒状部17a。各粘结剂硬化部3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侵入前端外周面13h与第一槽内面17e之间。
从固定器13的轴方向观察,各粘结剂硬化部38形成在将基端外周面13i在周方向三等分的位置。
本变形例中,LD组装体19通过三个粘结剂硬化部38固定在壳体11上,这些粘结剂硬化部38形成在相对与中心轴线C13同轴的光轴O,成为三次旋转对称的位置。三个粘结剂硬化部38相对通过粘结剂硬化部38的各中心和光轴O的平面,配置成面对称。
通过相对粘结剂硬化部38的光轴O的对称性,粘结剂硬化部38硬化收缩时,对固定器13施加的三个外力平衡。本变形例中,外力的影响被抵消。本变形例中,固定于固定器13的LD14的光轴O的调整时的位置偏差被抑制。
对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C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C代替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激光扫描单元10C。
如图12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C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激光单元12M(12Y、12C、12K),具有激光单元12Mc(12Yc、12Cc、12Kc)。图12中,为了清楚表达,省略了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
激光单元12Mc(12Yc、12Cc、12Kc)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具有粘结剂硬化部48。
以下,将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粘结剂硬化部48的个数、周方向的形成位置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不同。
粘结剂硬化部48的形状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相同,并且形成在六个位置。
各粘结剂硬化部4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粘着在基端外周面13i、段部13f、以及第一筒状部17a上。各粘结剂硬化部4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侵入前端外周面13h与第一槽内面17e之间。
各粘结剂硬化部4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在相对第一对称面S1成面对称,并且相对第二对称面S2成面对称的位置。
从轴方向观察时,粘结剂硬化部48中的两个夹着第二对称面S2上的光轴O相对。
从轴方向观察时,粘结剂硬化部48中的两个夹着假想直线T1上的光轴O相对。
从轴方向观察时,粘结剂硬化部48中的两个夹着假想直线T2上的光轴O相对。
第二对称面S2与假想直线T1(T2)所成角θ/2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是各种值。
例如,θ/2可以是45°以下。
例如,θ/2可以是30°。这时,粘结剂硬化部48配置在相对光轴O成为六次旋转对称的位置。
本变形例中,LD组装体19通过六个粘结剂硬化部48固定在壳体11上。六个粘结剂硬化部4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成相对第一对称面S1以及第二对称面S2成面对称。
通过相对粘结剂硬化部48的光轴O的对称性,粘结剂硬化部48硬化收缩时,对固定器13施加的六个外力平衡。本变形例中,外力的影响被抵消。本变形例中,固定在固定器13上的LD14的光轴O的调整时的位置偏差被抑制。
对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D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第四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D代替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激光扫描单元10D。
如图13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D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激光单元12M(12Y、12C、12K),具有激光单元12Md(12Yd、12Cd、12Kd)。图13中,为了清楚表达,省略了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
激光单元12Md(12Yd、12Cd、12Kd)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具有粘结剂硬化部58。
以下,以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粘结剂硬化部58的个数、周方向的形成位置、以及周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不同。
粘结剂硬化部58以与光轴O相关的中心角成ψ的宽度形成。粘结剂硬化部58形成在将光轴O夹在其间相对的两个位置。
各粘结剂硬化部58的周方向的中心位于第二对称面S2上。各粘结剂硬化部58的周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长。
中心角ψ是大于0°,小于180°的适当角度。
各粘结剂硬化部58通过相互等量的粘结剂18L,与所述第一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
各粘结剂硬化部5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粘着在基端外周面13i、段部13f、以及第一筒状部17a上。各粘结剂硬化部4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侵入前端外周面13h与第一槽内面17e之间。
本变形例中,LD组装体19通过两个粘结剂硬化部58固定在壳体11上。两个粘结剂硬化部48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配置成相对第一对称面S1以及第二对称面S2成面对称。
通过与粘结剂硬化部58的光轴O相对的对称性,粘结剂硬化部58硬化收缩时,对固定器13施加的两个外力平衡。本变形例中,外力的影响被抵消。本变形例中,固定在固定器13上的LD14的光轴O的调整时的位置偏差被抑制。
本变形例中,粘结剂硬化部58的周方向的宽度可以是粘结剂硬化部18。但是,使粘结剂硬化部58的周方向的宽度大于粘结剂硬化部18,由此,即使粘结剂硬化部58是两个,也可以更坚固地固定LD组装体19。
对第五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E的主要部件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第五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E代替所述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激光扫描单元10,具有激光扫描单元10E。
如图13所示,激光扫描单元10E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激光单元12M(12Y、12C、12K),具有激光单元12Me(12Ye、12Ce、12Ke)。图14中,为了清楚表达,省略了LD驱动基板15的图示。
激光单元12Me(12Ye、12Ce、12Ke)代替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具有粘结剂硬化部68A、68B。
以下,以与所述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粘结剂硬化部68A的周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的周方向的宽度。粘结剂硬化部68A的周方向的宽度是与光轴O相关的中心角成为α的宽度。
粘结剂硬化部68B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粘结剂硬化部18相同的形状。粘结剂硬化部68B在夹着光轴O与粘结剂硬化部68A相反侧的区域中,形成在相互分离的两个位置。
粘结剂硬化部68A、68B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粘着在基端外周面13i、段部13f、以及第一筒状部17a上。粘结剂硬化部68A、68B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侵入前端外周面13h与第一槽内面17e之间。
粘结剂硬化部68A配置成相对对称面S3成面对称。对称面S3是包含光轴O,相对各抓取槽13j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
各粘结剂硬化部68B配置成相对对称面S3,成为相互面对称的位置。从轴方向观察时,各粘结剂硬化部68B位于两个假想直线T3、T4上。假想直线T3、T4通过光轴O,与对称面S3倾斜角度β。
确定粘结剂硬化部68A的宽度的中心角α、确定粘结剂硬化部68B的配置的角度β由基于粘结剂硬化部68A、68B的硬化收缩的外力相抵消的条件决定。
例如,如果粘结剂硬化部68A与粘结剂硬化部18相同宽度,那么,类似于所述第二变形例,β=30°,外力被抵消。因此,粘结剂硬化部68A的周方向的宽度超过粘结剂硬化部18的周方向的宽度的1倍但不足2倍时,β的范围是超过0°不足30°。
粘结剂硬化部68A的周方向的宽度可以是超过粘结剂硬化部18的周方向的宽度的2倍的长度。这时,例如,粘结剂硬化部68B的周方向的宽度比粘结剂硬化部18大,由此,可以使对固定器13施加的外力平衡。例如,粘结剂硬化部68B的个数是三个以上,可以使施加于固定器13外力平衡。
粘结剂硬化部68A与粘结剂硬化部68B通过相互不同量的粘结剂18L,与所述第一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
本变形例中,LD组装体19通过共计三个粘结剂硬化部68A、68B固定在壳体11上。粘结剂硬化部68A、68B配置成相对一个对称面S3成面对称。
本变形例中,改变形成粘结剂硬化部68A、68B的粘结剂18L的量,由此,粘结剂硬化部68A、68B硬化收缩时,使对固定器13施加的外力平衡。本变形例中,外力的影响被抵消。本变形例中,固定在固定器13上的LD14的光轴O的调整时的位置偏差被抑制。
另外,对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变形例中,对槽部33f成为形成两个粘结剂硬化部18的粘结剂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成为粘结剂池的凹部可以设置多个粘结剂硬化部。
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11上固定了多个LD组装体的情形的例子。但是,可以是一个壳体上固定一个LD组装体。例如,全彩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各色对应的LD组装体分别配置在四个壳体上。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仅使用一个LD组装体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以上,通过所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壳体与固定器之间,具有多个粘结剂硬化部,这些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相对包含光源的光轴的平面成面对称的位置,将固定器固定在壳体上,由此,即使固定光源的部件存在尺寸差异,也能够使光源的配置位置稳定。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用于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要旨中,同样地,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源;
固定器,将所述光源固定;
壳体,将所述固定器固定;以及
多个粘结剂硬化部,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固定器之间,形成在相对包含所述光源的光轴的平面成面对称的位置,将所述固定器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设置在三个以上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围绕所述光轴的周方向的等宽度的多个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围绕所述光轴的周方向的等宽度的多个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通过将等量的粘结剂涂布在多个位置来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通过将等量的粘结剂涂布在多个位置来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通过将等量的粘结剂涂布在多个位置来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器具备:
凸部,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成筒状,
所述壳体具备:
插入槽部,与所述凸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间隔间隙地所述凸部插入该插入槽部中,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所述凸部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插入槽部的内面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器具备:
凸部,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成筒状,
所述壳体具备:
插入槽部,与所述凸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间隔间隙地所述凸部插入该插入槽部中,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所述凸部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插入槽部的内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器具备:
凸部,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成筒状,
所述壳体具备:
插入槽部,与所述凸部的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之间间隔间隙地所述凸部插入该插入槽部中,
所述粘结剂硬化部形成在所述凸部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插入槽部的内面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28651 | 2015-06-26 | ||
JP2015128651A JP6538450B2 (ja) | 2015-06-26 | 2015-06-26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844744U true CN205844744U (zh) | 2016-12-28 |
Family
ID=57762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57274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844744U (zh) | 2015-06-26 | 2016-06-14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38450B2 (zh) |
CN (1) | CN205844744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579491B1 (ko) * | 2003-11-01 | 2006-05-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멀티-빔 광원 유닛과, 이를 구비하는 레이저 스캐닝 유닛및 그조립방법 |
JP2008145956A (ja) * | 2006-12-13 | 2008-06-26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走査光学装置 |
US8542263B2 (en) * | 2010-03-15 | 2013-09-24 | Fuji Xerox Co., Ltd. | Mounting structure of a mounted component, light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12008423A (ja) * | 2010-06-28 | 2012-01-12 | Sharp Corp | 光走査装置、及び該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03318A (ja) * | 2010-11-08 | 2012-05-31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光源装置 |
JP6045216B2 (ja) * | 2012-06-22 | 2016-1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走査装置、及び該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6232966B2 (ja) * | 2013-11-21 | 2017-11-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取付治具 |
-
2015
- 2015-06-26 JP JP2015128651A patent/JP6538450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14 CN CN201620572743.0U patent/CN20584474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09974A (ja) | 2017-01-12 |
JP6538450B2 (ja) | 2019-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19776B2 (en) | Lens unit, lens barrel, optical device, scan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0501766A (zh) | 透镜反射镜阵列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135228A (zh) | 光扫描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2017177664A (ja) | 露光ヘッド、露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受光ヘッド、受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40098171A1 (en) |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8145793A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849173B2 (en) | Developer collecting device which reduces clogging of filt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205844744U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0111821A (ja) |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56792B2 (ja) |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該ラインヘッ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76585A (ja) | 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33644B1 (ja) | 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90742A (ja) |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画像印刷装置 | |
JP551773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281835B2 (en) |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having cut fringe holding member | |
US7889222B2 (en) | Lens array for a line head, a lin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9196345A (ja) |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72558A (ja) | 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光学ヘッドおよび情報装置 | |
JP200907556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検出方法 | |
JP7110001B2 (ja) | コリメータレンズ、光源装置、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69284B2 (ja) |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73005A (ja) | 露光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593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トヘッド | |
JP2008201121A (ja) |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該ラインヘッ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48850A (ja) | 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ライン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