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68374U - 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468374U
CN205468374U CN201520965578.0U CN201520965578U CN205468374U CN 205468374 U CN205468374 U CN 205468374U CN 201520965578 U CN201520965578 U CN 201520965578U CN 205468374 U CN205468374 U CN 205468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pad
suspension device
spring bas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6557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正镐
李沃锡
朴永旭
郑东
郑东一
郑永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468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468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该弹簧座组件包括弹簧座和垫片,垫片在弹簧座的上表面上沿安放螺旋弹簧的部分设置且位于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与弹簧座之间,在弹簧座上形成有凸肩,凸肩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支撑作为螺旋弹簧的下端部终端部分的弹簧末端部的终端面,在弹簧座中用于支撑弹簧末端部的部分与凸肩之间的边界部上形成有具有凹陷形状的凹陷部,在垫片紧贴于凹陷部和凸肩表面的状态下,在凹陷部处的垫片与弹簧末端部之间形成作为杂质排出通道的沟槽,在弹簧座上形成有为了向外排出杂质而与沟槽空间连通的第一排出孔。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使螺旋弹簧始终稳定地接触垫片,使垫片具有均匀的分布载荷,防止杂质进入螺旋弹簧和垫片之间。

Description

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更为详细地讲,涉及如下的弹簧座组件,该弹簧座组件以最适于螺旋弹簧形状的形状改善了弹簧座和垫片的形状,由此使螺旋弹簧能够始终稳定地接触于垫片,并能有效地防止杂质进入螺旋弹簧与垫片之间。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车辆的悬架装置是位于车体与车轮之间并采用一个或多个连杆将两个刚体连接的装置,其执行对车体与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适当地进行机械协调的功能,吸收从路面传递的振动及冲击以免其传递到车体或乘坐人,从而抑制车体损伤,并且提高车辆的乘车感觉。
在车辆的悬架装置中,主要用于前轮的麦弗逊支柱式(Mcpherson strut type)悬架装置是将减震器和螺旋弹簧一体结合的装置,其结构包括:减震器,被设置为将车体侧与车轮侧连接;螺旋弹簧,围绕所述减震器的活塞杆的外周而设置;以及隔振器(insulator),设置在所述减震器的活塞杆上端,并与车体侧连接。
在这种结构中,支柱上端、即减震器的活塞杆上端通过隔振器连接到车体,支柱下端、即减震器的气缸下端结合到车轮侧转向节或控制臂等。
此外,螺旋弹簧在支柱上得到上弹簧座(上座)和下弹簧座(下座)的支撑。
如此在减震器和螺旋弹簧组合在一起的结构中,螺旋弹簧缓冲来自路面的冲击,减震器抑制螺旋弹簧的自由振动,以提高乘车感觉。
即,因路面的曲折而车体在上下方向上大幅振动时,螺旋弹簧吸收由该振动导致的冲击,减震器向弹簧提供用于停止弹簧振动的阻力。
如此,减震器和螺旋弹簧通过互补作用向车辆乘坐人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感觉。
另一方面,在麦弗逊支柱式悬架装置中对车辆性能及售后质量带来最大影响的部件是支柱模块。
所述支柱模块是用于在支撑载荷的同时减轻冲击,并在上下行程工作的同时在操舵时进行旋转运动的部件,由于其经常暴露在严苛的环境中,因此其为售后索赔较多的部件之一。
尤其是,在如SUV等重心高的车辆中,支柱模块的作用更加重要,这是因为重心越高,支柱模块比一般轿车受到更大的外力。
图1为示意地表示在麦弗逊支柱式悬架装置中的支柱模块的立体图,其中示出在结合到隔振器11的上弹簧座(未图示)和结合到减震器9的下弹簧座12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14的结构。
在图示的支柱模块结构中,螺旋弹簧14是在支撑载荷并且承受冲击的条件下进行大幅位移动作的弹性部件,其在安放于弹簧座12及垫片13上的状态下工作,而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弹簧14进行上下动作时,石头、沙子、除雪剂等杂质可能会进入垫片13与弹簧14之间的接触部分中,从而损坏弹簧的涂覆表面。
这可能会降低正常弹簧的耐疲劳度,会因腐蚀加深而导致弹簧的提前破损等,从而使情况变差。
在量产车中已经认识到这种售后问题,但用于阻断杂质的进入及易于排出杂质的结构的改善仍存在困难。
进一步,最近随着在前轮支柱上采用SLC(Side Load Compensation,侧向载荷补偿)弹簧,螺旋型线圈形状在三维上变得复杂,弹簧材料也采用冷加工工艺材料,因此用于改善上述问题的方案成为必需的且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照图2和图3对以往技术的问题进一步说明如下。
图2为表示以往的弹簧座组件的立体图,示出安放并支撑螺旋弹簧14的下端部的下弹簧座组件10的结构。
图3为用于说明以往技术的问题的图。
如图2所示,在支柱模块中用于安放螺旋弹簧14的下弹簧座组件10具有大致圆形碟子状的弹簧座12和设置在弹簧座12的上表面的垫片13。
此时,螺旋弹簧14在下端部被安放于垫片13上的状态下得到弹簧座12的支撑,弹簧座12在设置垫片13的状态下支撑螺旋弹簧14的下端部。
在这种弹簧座组件10中,当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弹簧14进行上下动作时,杂质会进入垫片13与弹簧14之间,从而损伤弹簧的涂覆表面。
这种涂膜损伤会加深弹簧材料的腐蚀,最终提前导致弹簧的腐蚀破损。
考虑到螺旋弹簧的形状和变形时,以往的垫片及弹簧座结构不能阻断杂质的进入,这是因为以往的结构在螺旋弹簧的全程工作条件下不能抑制垫片等的游动。
因此,需要了解螺旋弹簧的形状及变形模式以改善垫片和弹簧座的结构,但存在难以实现如下形状的问题:在弹簧工作的全部区段上考虑到变形和反作用力的情况下阻断杂质的进入,并且易于排出杂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垫片变形,且实现牢固的弹簧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该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以最适于螺旋弹簧形状的形状改善了弹簧座和垫片的形状,使得螺旋弹簧能够始终稳定地接触于垫片,能够有效地防止杂质进入螺旋弹簧与垫片之间,不仅能防止因杂质进入引起的螺旋弹簧的损伤,而且还能改善因载荷集中引起的垫片的变形、推移、脱离、破损、以及螺旋弹簧与垫片之间摩擦异响等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该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包括弹簧座和垫片,所述垫片在所述弹簧座的上表面上沿安放螺旋弹簧的部分设置且位于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与弹簧座之间,所述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凸肩,所述凸肩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支撑作为螺旋弹簧的下端部终端部分的弹簧末端部的终端面,在所述弹簧座中支撑弹簧末端部的部分与凸肩之间的边界部上形成有具有凹陷形状的凹陷部,在所述垫片紧贴于凹陷部和凸肩表面的状态下,在凹陷部处的垫片与弹簧末端部之间形成作为杂质排出通道的沟槽,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为了向外排出杂质而与沟槽空间连通的第一排出孔。
此外,优选所述凹陷部在弹簧座的径向上形成得较长,所述沟槽的空间通过径向外侧的凹陷部部分连通到所述第一排出孔。
此外,优选在所述垫片上形成有具有径向突出形状的凸出部,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凹部和止挡部,所述凹部供所述垫片的凸出部径向插入,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凹部连接且具有向上突出的形状,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止挡所述垫片的凸出部。
此外,优选所述止挡部用于紧贴并支撑所述垫片的侧端部。
此外,优选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杂质的第二排出孔,所述凸出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排出孔构成用于向外排出杂质的排出通道。
此外,优选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杂质的第二排出孔,在所述弹簧座中的第二排出孔的周边处突出形成有用于紧贴并支撑所述垫片的侧端部的固定侧壁。
此外,优选在所述垫片上突出形成有固定突起,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供固定突起插入的插孔。
此外,优选在所述弹簧座上沿垫片的设置区段以槽状凹入形成有安放部,所述安放部用于安放并结合垫片,所述垫片在被插入于安放部的状态下,以紧贴于安放部内侧面部分的状态得到支撑。
此外,优选沿所述垫片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安放并结合螺旋弹簧的安放槽,从螺旋弹簧的剖面上看,垫片形成为包覆着螺旋弹簧中高度比插入到安放槽中的螺旋弹簧的线径中心低的部分的结构。
此外,优选所述垫片具有沿所述弹簧座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且该长度为以所述弹簧末端部的终端为起点的螺旋弹簧的下端360°线圈区段中相当于规定部分区段的承靠部能够被安放并接触的长度。
此外,优选所述垫片在长度方向的全部区段中从所述起点到规定位置为止具有相同的预设厚度,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具有厚度逐渐变厚的形状。
此外,优选所述垫片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的厚度具有在所述预设厚度上加上随长度方向位置而变化的非线性二次函数值后的厚度。
此外,优选在所述弹簧座中用于支撑所述厚度逐渐变厚的垫片端部的部分,具有上表面高度以预设角度逐渐变大的形状,并且与未设置垫片的部分之间具有高度差。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该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包括弹簧座和垫片,所述垫片在所述弹簧座的上表面上沿安放螺旋弹簧的部分设置且位于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与弹簧座之间,在所述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中,所述垫片具有沿所述弹簧座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且该长度为以所述弹簧的末端部的终端为起点的螺旋弹簧的下端360°线圈区段中相当于规定部分区段的承靠部能够被安放并接触的长度。
此时,优选所述垫片在长度方向的全部区段中从所述起点到规定位置为止具有相同的预设厚度,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具有厚度逐渐变厚的形状。
此外,优选所述垫片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的厚度具有在所述预设厚度上加上随长度方向位置而变化的非线性二次函数值后的厚度。
此外,优选在所述弹簧座中用于支撑所述厚度逐渐变厚的垫片端部的部分,具有上表面高度以预设角度逐渐变高的形状,并且与未设置垫片的部分之间具有高度差。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以最适于螺旋弹簧形状的形状改善了弹簧座和垫片的形状,并且采用能够将垫片稳定地固定到弹簧座上的各种形式的固定结构,且采用垫片厚度在长度方向上可变的最佳可变厚度分布(thickness profile),从而使螺旋弹簧能够始终稳定地接触于垫片,且在安放螺旋弹簧的状态下使得垫片能够具有均匀的分布载荷。
此外,由于在垫片的长度方向的全部区段中保持螺旋弹簧的承靠部总是接触于垫片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杂质进入螺旋弹簧和垫片之间。
此外,由于能够将垫片稳定地固定到弹簧座的座面部上,因此能够防止因弹簧座的载荷集中引起的垫片的变形、推移、脱离和破损,并能从根本上改善弹簧与垫片之间的摩擦异响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麦弗逊支柱式悬架装置中的支柱模块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以往的弹簧座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用于说明以往技术的问题的图。
图4和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的适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6(a)、图6(b)和图6(c)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的图。
图7(a)、图7(b)和图7(c)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中的弹簧座、垫片以及螺旋弹簧的结合状态的图。
图8(a)、图8(b)和图9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中的沿长度方向可变的垫片厚度分布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弹簧座组件
101:螺旋弹簧
110:弹簧座
120: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易于实施。
图4和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的适用状态的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弹簧座组件100,该下弹簧座组件100可适用于麦弗逊支柱式的悬架装置上,在支柱模块中用于安放并支撑螺旋弹簧101的下端部。
这种下弹簧座组件100包括具有大致圆形碟子形状的弹簧座110和垫片120,所述垫片120在所述弹簧座110的上表面上沿安放螺旋弹簧101的部分设置,并且设置于螺旋弹簧101的下端部(承靠部)与弹簧座110之间。
在此,弹簧座110安装并固定在减震器9的气缸上,并在设置有垫片120的状态下支撑螺旋弹簧101的下端部。
在这种结构中,为了解决因杂质进入到螺旋弹簧101与垫片120之间而引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改善了弹簧座110和垫片120的形状,使得即使在弹簧101的全部工作区段中产生弹簧的变形,垫片120的长度方向全部区段的表面和安放在该表面上的弹簧101的下端部之间也不会分开,而是能够保持总是接触的状态。
下面,在本说明书中,将以螺旋弹簧101的末端部(下端部的最终端部分)的终端为起点旋转360°即一圈之后弹簧最下端的一圈(1turn)部分中,实际上被安放并接触于垫片120上的状态下被支撑在弹簧座110上的规定的一部分区段(例如,从0圈到0.65圈为止的部分)称作承靠部。
此外,在弹簧座110中,将通过垫片120实际安放螺旋弹簧101的下端部并在此状态下予以支撑的弹簧座的上表面部分称作座面部,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后述那样仅在弹簧座110的上表面整周区段中的一部分区段、即所述座面部上设置垫片120。
因此,只有在座面部上能够在设置垫片120的状态下实际安放并支撑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在座面部上设置的垫片120的全部区段能够保持与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总是接触的状态。
将以往的垫片形状和本实用新型的垫片形状相比较来看,如图2所示,以往的环状垫片13在弹簧座12的上表面上沿包含座面部在内的圆形整周区段而设置。
相反,在本实用新型中,垫片120具有如下的形状:该形状使得垫片120在弹簧座110的上表面上可以仅设置在用于安放螺旋弹簧101下端部的部分、即座面部区段上,而不会设置在圆形整周区段上。因此,垫片120具有从圆形中去除一部分区段的形状。
在即使产生弹簧101的上下动作及变形也由于弹簧座110上表面的整周区段中的弹簧承靠部之后的部分逐渐上升的螺旋型线圈形状而不会有弹簧接触的弹簧座区段上,没有设置有垫片120。
此时,举例来说,若从螺旋弹簧101的末端部终端到相当于0.65圈(0.65turn)(=234°)的部分被设定为承靠部,则垫片120可制成在承靠部长度上加上若干余留长度后的长度。
总之,本实用新型只在弹簧座110上表面中的座面部区段上设置有垫片120,并且在弹簧座110的座面部区段上,在设置垫片120的状态下安放并支撑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弹簧座110的形状和垫片120的形状,其最适于螺旋弹簧101的螺旋形状,尤其是最适于承靠部的螺旋形状。
首先,通过分析试验选定最佳的座间距(图4中为附图标记P),进而适用垫片120的厚度沿长度方向可变的最佳可变厚度分布。
由此,使得螺旋弹簧101和垫片120能够始终稳定地接触,并且在垫片120的长度方向全部区段上使得垫片120能够保持与螺旋弹簧101承靠部之间总是接触的状态,从而防止杂质进入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与垫片120之间。
此外,为了在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安置的状态下,使垫片120具有均匀的分布载荷,并且防止因载荷集中而引起的垫片120的变形、推移、脱离及破损,采用了在载荷集中的弹簧座110的座面部上能够稳定地固定垫片120的结构,由此从根本上改善螺旋弹簧101和垫片120之间的摩擦异响的问题。
图6(a)、图6(b)和图6(c)为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部分。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100的整体立体图,图6(b)和图6(c)为示出主要特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和各位置上的剖视图。
为了解决严重受到弹簧载荷的弹簧101的承靠部上产生垫片120的变形、推移和 由此引起的垫片120的脱离或破损以及噪音,需要使在弹簧座110的上表面上沿圆形座面部区段设置的垫片120能够相对于弹簧座110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得到稳定的固定。
为此,在垫片120上形成有具有径向(侧方)突出形状的凸出部121,在弹簧座110中与垫片120的凸出部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部111和止挡部112,所述凹部111具有能够使垫片120的凸出部121径向插入的形状,所述止挡部112与所述凹部111连接且具有向上突出的形状,并且使垫片120的凸出部121能够在圆周方向上被止挡。
此时,止挡部112紧贴并支撑垫片120的外方侧端部,从而还起到防止垫片120的径向推移及游动的作用。
这种垫片120的凸出部121、弹簧座110的凹部111及止挡部112可在垫片120的长度方向区段上形成于多个位置上。
如此在弹簧座110的凹部111中插设凸出部121的状态下沿弹簧座110的座面部设置垫片120,则能防止垫片120在圆周方向及径向上的游动及推移,并能实现垫片120在弹簧座110上的稳定的固定。
此外,在弹簧座110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杂质的排出孔113,并且在弹簧座110中的排出孔113的周边位置处向上突出形成有固定侧壁114,所述固定侧壁114用于止挡垫片120的外方侧端部,并且紧贴并支撑垫片120的侧端部。
该固定侧壁114同样起到径向支撑垫片120的作用,以防垫片120向径向外方推移或脱离,实现垫片120的稳定的固定。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出孔113可形成为位于垫片120的凸出部121的侧方,由此,可由凸出部121的上表面和排出孔113构成用于排出杂质的排出通道。
即,杂质能够通过垫片120的凸出部121的上表面移动到弹簧座120的排出孔113,并且向外排出。
与此同时,在垫片120上的与弹簧座110紧贴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固定突起122,该固定突起122被插入弹簧座110的插孔115中,从而通过被插入到弹簧座110的插孔115中的固定突起122,垫片120不会在弹簧座110上向任一方向推移或脱离,从而能够得到更加牢固的固定。
这种固定突起122可在垫片120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于多个位置上,此时,弹簧座110的与垫片120的每个固定突起相对的位置上均形成有插孔115,垫片120在多个位 置上能够通过固定突起122和插孔115而固定在弹簧座110上。
此外,沿弹簧座110的座面部,即沿着用于安放垫片120的弹簧座表面,凹入形成有安放部116,所述安放部116形成为沿垫片设置区段(弹簧座的座面部区段)的长槽状。
由此,垫片120能够插入并结合到槽状安放部116上,安放部116的左右两侧内侧面部分构成止挡部112、固定侧壁114和支撑侧壁116a,垫片120能够在紧贴于这种安放部116的左右两侧内侧面部分的状态下得到稳定的固定及支撑。
这种止挡部112、固定侧壁114和支撑侧壁116a起到夹住垫片120而固定其位置,以免垫片120在弹簧座110上向侧方运动或游动的作用,由此还起到在弹簧运作时增加垫片120和安放于垫片上面的弹簧101之间的动态安放性的作用。
此外,如图6(c)所示,在弹簧座110上凸出形成有凸肩117,所述凸肩117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支撑弹簧101末端部的终端面,所述凸肩117的上端高度和支撑弹簧101末端部的弹簧座110的座面部高度之间具有高度差。
如此在安放弹簧101末端部的座面部和凸肩117之间形成高度差,从而使弹簧101末端部的终端面能够被凸肩117止挡而得到支撑,这会防止垫片120在其长度方向(圆周方向)上推移或运动。
此外,在弹簧座110中安放并支撑弹簧101末端部的部分与所述凸肩117之间的边界部上,沿弹簧座的径向较长地形成有凹陷部118,所述凹陷部118具有凹陷的形状。由此在弹簧座的座面部、凹陷部118和凸肩117的表面上以紧贴并支撑的方式结合有垫片120的状态下,可在所述凹陷部118位置处的垫片120和弹簧101末端部之间形成沟槽102,所述沟槽102为用于排出杂质的通道。
所述弹簧座110的凹陷部118和垫片120与弹簧101末端部隔开而构成凹陷的槽形状,以形成所述沟槽102的空间,沟槽102的空间为垫片120与弹簧101末端部之间的间隔部分,起到垫片120与弹簧101末端部之间的杂质排出通道的作用。
此外,为了使得沿所述沟槽102移动的杂质能够向外排出,在弹簧座110上形成有排出孔119,所述排出孔119通过凹陷部118中的在所述沟槽102空间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所述沟槽102的空间连通。
在以螺旋状卷绕而成的螺旋弹簧101中,作为其下端终端部分的弹簧末端部、即螺旋型线圈形状开始的弹簧的终端部分为在常规的弹簧座组件中产生垫片的撕破及弹 簧座损伤的区段。
因此,通过形成用于排出杂质的沟槽102和排出孔119,使得进入垫片120与弹簧101之间的杂质易于向外排出,从而防止因杂质引起的弹簧起始端部分的损伤及由此产生的异响。
此外,在弹簧座上除了上述排出孔113、119之外还可进一步形成有用于排出杂质的多个排出孔。
接下来,图7(a)、图7(b)和图7(c)为表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100中弹簧座110、垫片120和螺旋弹簧101的结合状态的图,图7(b)和图7(c)示出在图7(a)所示各位置上固定螺旋弹簧101的剖面形状。
从图7(a)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座组件100与以往不同,垫片120在弹簧座110的上表面上未形成在圆形的整周区段上。
所述垫片120仅设置在与弹簧101的承靠部相应的区段、即与弹簧座110上表面的座面部相应的区段上,从而使得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能够安放并总是接触于垫片120上。其中,所述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为在螺旋弹簧101最下端的360°线圈区段(一圈)中从弹簧末端部的终端到沿其长度方向的规定的一部分区段(例如,0.65圈=234°)。
此时,虽然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在安放并总是接触于垫片120上的状态下得到支撑,但承靠部以后的弹簧部分,例如0.65圈(=234°)以后的弹簧部分因逐渐上升的螺旋型线圈形状,未得到弹簧座110的支撑。
考虑到这种弹簧101的形状,将垫片120制成使得弹簧的末端部终端、即弹簧101的线圈形状的起始端到0.65圈的承靠部能够安放并接触的长度,并且因逐渐上升的螺旋型线圈形状而不被弹簧座110支撑的区段(除所述0.65圈之外的其余区段)上不设置垫片120。
此外,螺旋弹簧101的承靠部在安放于垫片120的上表面中沿垫片的长度方向较长地形成的安放槽123上的状态下得到支撑,在行车中当石头、沙子或除雪剂等杂质堆积在弹簧101及垫片120的上端之后进入两者的接触部时,会导致弹簧101表面的损伤。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如图7(b)和图7(c)所示,优选将垫片120的结构构成为其在弹簧101的剖面上比线径中心低的高度处包覆弹簧部分,由此使得杂质能够易于 向外流下。
另一方面,图8(a)和图8(b)为表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座组件100上沿长度方向可变的垫片厚度分布的图。
如图所示,考虑到螺旋弹簧101的变形模式及分布载荷,采用垫片120的厚度沿长度方向可变的最佳可变厚度分布。
图8(a)为垫片120的俯视图,图8(b)表示图8(a)所示各位置上的垫片的可变厚度分布的一例。
举例来说,当将用于安放弹簧101的承靠部的垫片120的长度方向区段设定为0.65圈(0.65turn)(=234°)时,将座间距(图4中为附图标记P)的角度设定为6~9°,而对于垫片120的厚度,则在图中左侧起点到预先规定的位置、即0.45圈(0.45turn)(=162°)为止的区段上设定为相同的厚度(例如3mm)。
此外,在0.45圈以后的区段上,如图9所示,以相当于非线性二次函数分布(profile)间距的大小更大的厚度逐渐增加垫片120的厚度。
由此,在支柱的整个工作区段中能够保持弹簧101与垫片120的全部区段(所述0.65圈区段)以均匀的分布载荷始终接触的状态,这会提供从根本上阻断杂质进入的效果。
如图4的剖视图所示,所述座间距表示在用于支撑垫片120端部的弹簧座110的座面部终端部分上被设定为使得上表面高度逐渐增高的角度,通过该座间距,用于支撑垫片120端部的座面部终端部分与未设置垫片120的弹簧座部分之间具有高度差。
此时,垫片120的端部会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厚度逐渐变厚的可变厚度分布。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本实用新型基本概念而进行的各种变形及改良形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包括弹簧座和垫片,所述垫片在所述弹簧座的上表面上沿安放螺旋弹簧的部分设置且位于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与弹簧座之间,所述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凸肩,所述凸肩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支撑作为螺旋弹簧的下端部终端部分的弹簧末端部的终端面,
在所述弹簧座中用于支撑弹簧末端部的部分与凸肩之间的边界部上形成有具有凹陷形状的凹陷部,
在所述垫片紧贴于凹陷部和凸肩表面的状态下,在凹陷部处的垫片与弹簧末端部之间形成作为杂质排出通道的沟槽,
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为了向外排出杂质而与沟槽空间连通的第一排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在弹簧座的径向上形成得较长,所述沟槽的空间通过径向外侧的凹陷部部分连通到所述第一排出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垫片上形成有具有径向突出形状的凸出部,
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凹部和止挡部,所述凹部供所述垫片的凸出部径向插入,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凹部连接且具有向上突出的形状,用于在圆周方向上止挡所述垫片的凸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用于紧贴并支撑所述垫片的侧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杂质的第二排出孔,
所述凸出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排出孔构成用于向外排出杂质的排出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用于排出杂质的第二排出孔,
在所述弹簧座中的第二排出孔的周边处突出形成有用于紧贴并支撑垫片侧端部的固定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垫片上突出形成有固定突起,在所述弹簧座上形成有供所述固定突起插入的插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上沿垫片的设置区段以槽状凹入形成有安放部,所述安放部用于安放并结合所述垫片,所述垫片在被插入于安放部的状态下,以紧贴于安放部内侧面部分的状态得到支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垫片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安放并结合螺旋弹簧的安放槽,从螺旋弹簧的剖面上看,垫片形成为包覆着螺旋弹簧中高度比插入到安放槽中的螺旋弹簧的线径中心低的部分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具有沿所述弹簧座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且该长度为以所述弹簧末端部的终端为起点的螺旋弹簧的下端360°线圈区段中相当于规定部分区段的承靠部能够被安放并接触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在长度方向的全部区段中从所述起点到规定位置为止具有相同的预设厚度,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具有厚度逐渐变厚的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的厚度具有在所述预设厚度上加上随长度方向位置而变化的非线性二次函数值后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中用于支撑所述厚度逐渐变厚的垫片端部的部分,具有上表面高度以预设角度逐渐变大的形状,并且与未设置垫片的部分之间具有高度差。
14.一种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包括弹簧座和垫片,所述垫片在所述弹簧座的上表面上沿安放螺旋弹簧的部分设置且位于螺旋弹簧的下端部与弹簧座之间,所述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具有沿所述弹簧座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且该长度为以所述弹簧的末端部的终端为起点的螺旋弹簧的下端360°线圈区段中相当于规定部分区段的承靠部能够 被安放并接触的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在长度方向的全部区段中从所述起点到规定位置为止具有相同的预设厚度,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具有厚度逐渐变厚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在所述规定位置以后的区段上的厚度具有在所述预设厚度上加上随长度方向位置而变化的非线性二次函数值后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簧座中用于支撑所述厚度逐渐变厚的垫片端部的部分,具有上表面高度以预设角度逐渐变高的形状,并且与未设置垫片的部分之间具有高度差。
CN201520965578.0U 2015-03-31 2015-11-27 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 Active CN20546837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44870 2015-03-31
KR1020150044870A KR101664678B1 (ko) 2015-03-31 2015-03-31 차량 현가장치용 스프링 시트 어셈블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468374U true CN205468374U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60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65578.0U Active CN205468374U (zh) 2015-03-31 2015-11-27 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664678B1 (zh)
CN (1) CN20546837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158A (zh) * 2018-02-02 2018-07-1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减小螺旋弹簧上绞座自由度的专用限位块及其安装结构
CN113771906A (zh) * 2021-10-21 2021-12-10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弹簧悬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64193A (zh) * 2017-04-12 2017-06-20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悬架弹簧的固定结构及汽车
KR101882334B1 (ko) * 2017-05-29 2018-07-26 주식회사 디엠씨 이물질 유입방지 기능이 향상된 자동차 현가장치용 스프링 패드
KR102064839B1 (ko) * 2018-08-27 2020-03-02 주식회사 디엠씨 이물질 유입방지 기능이 향상된 차량 현가장치용 스프링 시트 어셈블리
KR102616542B1 (ko) * 2019-09-26 2023-12-21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현가 장치
KR102649975B1 (ko) * 2019-10-22 2024-03-2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현가 장치
KR102258322B1 (ko) * 2020-03-16 2021-05-31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차량 현가장치용 코일스프링 하부패드
KR102416796B1 (ko) * 2021-03-04 2022-07-05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자동차 현가장치의 플라스틱 로워 시트
KR102471660B1 (ko) 2021-04-14 2022-11-28 주식회사 대세에스피알 스프링 시트 조립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6731B2 (ja) * 2008-04-28 2012-02-29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油圧緩衝器のスプリングシート構造
KR20130017156A (ko) * 2011-08-10 2013-02-20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경사형 스프링 패드
KR20130135492A (ko) * 2012-06-01 2013-12-11 주식회사 만도 차량용 현가장치 및 상기 차량용 현가장치에 사용되는 하부 스프링 시트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158A (zh) * 2018-02-02 2018-07-1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减小螺旋弹簧上绞座自由度的专用限位块及其安装结构
CN113771906A (zh) * 2021-10-21 2021-12-10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弹簧悬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16708A (ko) 2016-10-10
KR101664678B1 (ko) 2016-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68374U (zh) 车辆悬架装置用弹簧座组件
CN101131193B (zh) 气缸装置
CN105835647B (zh) 聚合物复合材料支柱隔振垫和应用其的车辆悬架系统
CN102729753B (zh) 用于车辆中的悬架的支柱组件的回弹止挡件
CN105051402A (zh) 弹簧橡胶座和烛式独立悬架
CN104364097A (zh) 车辆悬架装置
EP3124823B1 (en) Shock absorber
KR20120045273A (ko)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암부시
CN205220273U (zh) 横向稳定杆和衬套安装结构、横向稳定杆衬套模块和车辆
KR20120015196A (ko) 서스펜션용 부시
CN211288576U (zh) 双通道支柱结构及汽车
KR101282637B1 (ko) 차량용 서스펜션암의 제조방법
CN210050252U (zh) 一种解决汽车轮胎声腔模态问题的吸振器
CN204415120U (zh) 一种汽车的动力总成液压悬置
CN203957774U (zh) 汽车悬架
KR101936445B1 (ko) 하이브리드 인슐레이터 제조 공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현가 시스템
CN208997257U (zh) 一种左后减震器
KR101316201B1 (ko) Ctba용 트레일링암 부시
CN112248787A (zh) 一种减振效果良好的汽车机脚垫
KR20110060562A (ko) 차량용 로어 암 부시유닛
KR101792109B1 (ko) 현가암 바디, 현가암 바디 및 하이브리드 현가암의 제조 방법
CN209852010U (zh) 一种新型上弹簧垫结构
CN106274335A (zh) 一种汽车减震系统
CN204279046U (zh)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悬置结构及汽车
JP7332560B2 (ja) リアサスペンションとそのコイルスプリン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