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291958U - 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291958U
CN205291958U CN201521062812.5U CN201521062812U CN205291958U CN 205291958 U CN205291958 U CN 205291958U CN 201521062812 U CN201521062812 U CN 201521062812U CN 205291958 U CN205291958 U CN 2052919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inkjet head
inkjet
ventilation holes
bl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106281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有村荣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2919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2919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减轻喷墨头的冷却不均等的喷墨打印机。第1腔室具有配置在多列喷墨头列的各自的延长线上的相同大小的多个第1通风孔。第2腔室隔着所述多列喷墨头列而与所述第1腔室相对地配置,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通风孔相对地配置的相同大小的多个第2通风孔。所述第1腔室具有距喷吹风扇越远所述多个第1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所述第2腔室具有距吸引风扇越远所述多个第2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从喷墨头喷出墨而进行打印的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在驱动喷墨头时,压电元件、驱动电路等发热。由该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是导致喷墨头发生故障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将喷墨头冷却。
日本特开2010-264752号公报提出了一种以隔着排列有喷墨头的喷墨头列的方式配置有两个风扇的喷墨打印机。在该喷墨打印机中,一风扇向喷墨头喷吹冷却风,另一风扇吸入冷却风。由此,能够将喷墨头冷却。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0-264752号公报的喷墨打印机中,若喷墨头列增加,则为了抑制喷墨头的冷却不均匀等而将各喷墨头列均等地冷却,也需要增加风扇。这会导致装置的大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减轻喷墨头的冷却不均等的喷墨打印机。
技术方案的喷墨打印机包括:多个喷墨头,其以形成多列喷墨头列的方式配置;第1腔室,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多列喷墨头列的各自的延长线上的相同大小的多个第1通风孔,且该第1腔室沿着与所述多列喷墨头列正交的方向延伸;喷吹风扇,其从所述第1腔室的一端向所述第1腔室内送风;第2腔室,其隔着所述多列喷墨头列而与所述第1腔室相对地配置,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通风孔相对地配置的相同大小的多个第2通风孔,且该第2腔室沿着与所述多列喷墨头列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吸引风扇,其从所述第2腔室的、与所述喷吹风扇相对于所述第1腔室所配置的一侧相同侧的一端吸引空气。所述第1腔室具有距所述喷吹风扇越远所述多个第1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所述第2腔室具有距所述吸引风扇越远所述多个第2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
采用上述结构,第1腔室具有距喷吹风扇越远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此外,第2腔室具有距吸引风扇越远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由此,能够减轻冷却风相对于各喷墨头列的风速不均等。其结果,能够减轻喷墨头的冷却的不均等。此外,由于仅利用喷吹侧和吸引侧各自的各1个风扇和腔室来冷却各喷墨头,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因而,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减轻喷墨头的冷却的不均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输送部和打印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部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冷却部所产生的冷却风的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主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说明而叙述了很多具体的细节以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透彻理解。尽管如此,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的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其它情况下,为了简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已知的结构和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或组件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或简化对这些部分或组件的说明。另外,附图是示意图,与实际有所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输送部和打印部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部的俯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2~图9中,用RT、LT、UP、DN、FT、RR分别表示右方向、左方向、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在图2~图9中,从左向右的方向是作为打印介质的纸张P的输送方向。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包括输送部2、打印部3、控制部4。
输送部2用于输送纸张P。如图1、图2所示,输送部2包括输送带11、驱动辊12、从动辊13、14、15、输送带马达16、纸张吸附风扇17。
输送带11用于吸附保持纸张P进行输送。输送带11是挂绕在驱动辊12和从动辊13~15上的环状的带。输送带11由具有塑性、在其与纸张P之间产生适度的摩擦力的橡胶、树脂等材料构成。在输送带11形成有多个带孔(未图示)。输送带11利用由于纸张吸附风扇17的驱动而在带孔处产生的吸附力在其上表面吸附保持纸张P。输送带11通过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将吸附保持的纸张P向右方向输送。
驱动辊12用于使输送带11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从动辊13~15用于与驱动辊12一同支承输送带11。从动辊13~15借助输送带11从动于驱动辊12。从动辊13以与驱动辊12相同的高度配置在驱动辊12的左方。从动辊14、15在驱动辊12和从动辊13的下方以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开的方式配置在相同的高度。
输送带马达16用于驱动驱动辊12以使其旋转。
纸张吸附风扇17用于产生朝向下方向的气流。由此,纸张吸附风扇17经由输送带11的带孔吸引空气而在带孔处产生负压,使纸张P吸附在输送带11上。纸张吸附风扇17配置在被环状的输送带11包围的区域中。
打印部3用于在利用输送部2输送来的纸张P上打印图像。打印部3配置在输送部2的上方。如图1~图4所示,打印部3包括喷墨头单元21和冷却部22。
喷墨头单元21用于向利用输送部2输送来的纸张P喷出墨而打印图像。喷墨头单元21包括多个喷墨头31和喷墨头保持件32。
喷墨头31具有开口有喷嘴(未图示)的喷嘴面31a。喷嘴面31a是与利用输送带11输送来的纸张P相对的、喷墨头31的下表面。在喷嘴面31a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扫描方向)配置的多个喷嘴。喷墨头31用于从喷嘴喷出经由墨供给路径(未图示)供给来的墨。
多个喷墨头31以形成多列喷墨头列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12个喷墨头31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并列配置的4列喷墨头列L1~L4。
喷墨头列L1~L4分别由沿着前后方向(扫描方向)等间隔地配置的3个喷墨头31构成。喷墨头列L1~L4的各喷墨头31以在相邻的喷墨头列之间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半个节距大小的方式配置。由此,12个喷墨头31以交错状配置。喷墨头列L1、L2的各喷墨头31喷出相同颜色的墨。喷墨头列L3、L4的各喷墨头31喷出相同颜色的墨。
喷墨头保持件32用于保持喷墨头31。喷墨头保持件32由形成为空心状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构成。如图4所示,喷墨头保持件32具有底板41、侧板42~45、顶板46。
底板41用于保持固定喷墨头31。底板41形成为矩形。在底板41形成有与喷墨头31相同数量的用于安装喷墨头31的安装开口部41a。喷墨头31以喷嘴面31a自底板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插入、固定在安装开口部41a。
侧板42、43、44、45分别形成喷墨头保持件32的前侧、右侧、后侧、左侧的侧壁。侧板42~45一体地形成,竖立设置在底板41的周围。
在前侧的侧板42形成有4个通风孔42a。通风孔42a是在从后述的喷吹腔室51向喷墨头31喷吹空气时空气向喷墨头保持件32流入的流入口。4个通风孔42a在喷墨头列L1~L4的延长线上各形成有1个。4个通风孔42a全部是相同的大小。
在后侧的侧板44形成有4个通风孔44a。通风孔44a是经由后述的吸引腔室53从喷墨头保持件32吸引空气时的空气的流出口。4个通风孔44a分别配置在与前侧的侧板42的4个通风孔42a相对的位置。即,4个通风孔44a在喷墨头列L1~L4的延长线上各形成有1个。4个通风孔44a全部是相同的大小。
顶板46是用于堵塞由侧板42~45构成的侧壁的上端的开口部的盖。顶板46形成为矩形。
冷却部22用于冷却喷墨头31。冷却部22包括喷吹腔室(第1腔室)51、喷吹风扇52、吸引腔室(第2腔室)53、吸引风扇54。
喷吹腔室51用于形成喷吹风扇52和喷墨头保持件32之间的空气流路。喷吹腔室51具有沿着与喷墨头列L1~L4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形状,其形成为空心状。喷吹腔室51配置在喷墨头保持件32的前侧的侧板42上。在喷吹腔室51的与侧板42接触的面上形成有4个通风孔51a。
通风孔51a是在向喷墨头31喷吹空气时空气自喷吹腔室51流出的流出口。通风孔51a配置在与侧板42的通风孔42a相对应的位置。即,4个通风孔51a在喷墨头列L1~L4的延长线上各形成有1个。4个通风孔51a全部是相同的大小。
喷吹腔室51具有距喷吹风扇52越远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具体地讲,如图3、图4所示,喷吹腔室51形成为越朝向左侧去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越小的形状。喷吹腔室51在各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51a朝向喷墨头列L1~L4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喷吹风扇52用于从喷吹腔室51的右端向喷吹腔室51内送风。由此,喷吹风扇52经由喷吹腔室51向喷墨头31喷吹空气。
吸引腔室53用于形成喷墨头保持件32和吸引风扇54之间的空气流路。吸引腔室53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形状,其形成为空心状。吸引腔室53配置在喷墨头保持件32的后侧的侧板44上。即,吸引腔室53以隔着喷墨头列L1~L4和喷墨头保持件32而与喷吹腔室51相对的方式配置。在吸引腔室53的与侧板44接触的面上形成有4个通风孔53a。
通风孔53a是在从喷墨头保持件32吸引空气时空气向吸引腔室53流入的流入口。通风孔53a配置在与侧板44的通风孔44a相对应的位置。即,4个通风孔53a在喷墨头列L1~L4的延长线上各形成有1个。换言之,通风孔53a与喷吹腔室51的通风孔51a相对地配置。
吸引腔室53具有距吸引风扇54越远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具体地讲,如图3、图4所示,吸引腔室53形成为越朝向左侧去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越小的形状。吸引腔室53在各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53a吸引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吸引风扇54用于从吸引腔室53的、与喷吹风扇52相对于喷吹腔室51所配置的一侧相同侧的端部即右端吸引空气。由此,吸引风扇54经由吸引腔室53从喷墨头保持件32吸引空气。
控制部4用于控制喷墨打印机1的各部的动作。控制部4具备CPU、RAM、ROM、硬盘等而构成。
具体地讲,控制部4在打印时进行控制,以使得一边利用输送部2输送纸张P、一边从喷墨头31喷出墨,并且利用冷却部22冷却喷墨头31。
接着,对喷墨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输入打印作业时,控制部4利用输送带马达16使驱动辊12启动。由此,开始对输送带11进行旋转驱动。
此外,控制部4使纸张吸附风扇17启动。由此,利用纸张吸附风扇17经由输送带11的带孔吸引空气,在带孔处产生吸附力。
此外,控制部4使喷吹风扇52和吸引风扇54启动。利用喷吹风扇52的驱动,经由喷吹腔室51的通风孔51a和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2的通风孔42a向喷墨头列L1~L4喷吹空气。此外,利用吸引风扇54的驱动,经由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4的各通风孔44a和吸引腔室53的通风孔53a从喷墨头保持件32吸引空气。由此,如图5所示,在喷墨头保持件32内产生从前侧朝向后侧的冷却风W。
在此,像前述那样,喷吹腔室51具有越朝向左侧去则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风速与流路的截面积成反比。由喷吹风扇52产生的风随着远离喷吹风扇52而衰减,但只要像喷吹腔室51那样距喷吹风扇52越远则流路的截面积越小,则即使远离喷吹风扇52,也能够维持风速。而且,喷吹腔室51的形状像前述那样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51a朝向喷墨头列L1~L4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在吸引侧也同样,只要像吸引腔室53那样距吸引风扇54越远则流路的截面积越小,则即使远离吸引风扇54,也能够维持风速。而且,吸引腔室53的形状像前述那样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53a吸引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因而,利用喷吹风扇52和吸引风扇54的驱动产生的冷却风W相对于各喷墨头列L1~L4而言成为相同的风速。
在从未图示的供纸部向输送部2供给纸张P时,纸张P吸附保持在输送带11进行输送。控制部4从喷墨头31向输送到喷墨头单元21的下方的纸张P喷出墨而打印图像。在指定打印张数是多张的情况下,控制部4从喷墨头31向依次供纸而在输送带11上输送的各纸张P喷出墨而打印图像。
在喷墨头31被驱动时,喷墨头31发热,但被冷却风W冷却。由于像前述那样相同风速的冷却风W流经各喷墨头列L1~L4,因此,各喷墨头31能够被均等地冷却。
在此,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喷吹腔室51和吸引腔室53这两者的内部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是恒定形状的情况下,距喷吹风扇52和吸引风扇54越远的喷墨头列,冷却风越弱。因此,喷墨头31的冷却会产生不均等。
在喷墨头31的冷却不均等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故障。例如,由于每个喷墨头31的墨的粘度不同,喷出速度产生偏差,打印图像有可能发生紊乱。此外,例如一部分喷墨头31有可能温度过度上升而损坏。此外,例如一部分喷墨头31有可能被过度冷却而使墨增加。
相对于此,在喷墨打印机1中,由于各喷墨头31被均等地冷却,因此,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故障。
被打印的纸张P在脱离输送部2时,向未图示的排纸部输送而排出。在最后的纸张P被排出时,控制部4使驱动辊12停止,并使纸张吸附风扇17停止。此外,控制部4使喷吹风扇52和吸引风扇54停止。由此,打印动作结束。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喷墨打印机1中,喷吹腔室51具有距喷吹风扇52越远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此外,吸引腔室53具有距吸引风扇54越远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由此,能够减轻冷却风W相对于各喷墨头列L1~L4的风速的不均等。其结果,能够减轻喷墨头31的冷却的不均等。
此外,在喷墨打印机1中,冷却部22仅利用喷吹侧和吸引侧各自的各1个风扇和腔室来冷却各喷墨头31,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因而,采用喷墨打印机1,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减轻喷墨头31的冷却的不均等。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对变更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喷吹腔室和吸引腔室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本变形例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所示,本变形例的打印部3A是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的冷却部22替换为冷却部22A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2相比,冷却部22A是将喷吹腔室51替换为喷吹腔室51A、将吸引腔室53替换为吸引腔室53A的结构。
喷吹腔室51A包括喷吹腔室主体部61和框62。
喷吹腔室主体部61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喷吹腔室51的与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2相对的面的大部分开口而形成有开口部61a的结构。喷吹腔室主体部61隔着框62安装在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2上。
框62用于将喷吹腔室主体部61安装在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2。框62覆盖喷吹腔室主体部61的开口部61a,并且配置在侧板42上。在框62上形成有4个通风孔62a。
通风孔62a是在向喷墨头31喷吹空气时空气自喷吹腔室51A流出的流出口。通风孔62a配置在与侧板42的通风孔42a相对应的位置。即,4个通风孔62a在喷墨头列L1~L4的延长线上各形成有1个。4个通风孔62a全部是相同的大小。
此外,通风孔62a配置在越朝向左侧去喷吹腔室主体部61在通风孔62a所在的位置处的深度越小的位置。喷吹腔室主体部61在各通风孔62a所在的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62a朝向喷墨头列L1~L4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吸引腔室53A包括吸引腔室主体部66和框67。
吸引腔室主体部66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吸引腔室53的与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4相对的面的大部分开口而形成有开口部66a的结构。吸引腔室主体部66隔着框67安装在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4。
框67用于将吸引腔室主体部66安装在喷墨头保持件32的侧板44。框67覆盖吸引腔室主体部66的开口部66a,并且配置在侧板44上。在框67上形成有4个通风孔67a。
通风孔67a是在从喷墨头保持件32吸引空气时空气向吸引腔室53A流入的流入口。通风孔67a配置在与侧板44的通风孔44a相对应的位置。即,4个通风孔67a在喷墨头列L1~L4的延长线上各形成有1个。换言之,通风孔67a与喷吹腔室51A的通风孔62a相对地配置。
此外,通风孔67a配置在越朝向左侧去吸引腔室主体部66在通风孔67a所在的位置处的深度越小的位置。吸引腔室主体部66在各通风孔67a所在的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深度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67a吸引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即使利用具有上述那样的喷吹腔室51A和吸引腔室53A的冷却部22A,也能够减轻冷却风W相对于各喷墨头列L1~L4的风速的不均等。
另外,也可以是省略框62、67,分别将喷吹腔室主体部61、吸引腔室主体部66直接安装在侧板42、44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喷吹腔室主体部61和侧板42构成喷吹腔室。此外,由吸引腔室主体部66和侧板44构成吸引腔室。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变更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主视图。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的后视图。
如图7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B是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打印部3的冷却部22替换为冷却部22B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2相比,冷却部22B是将喷吹腔室51替换为喷吹腔室51B、将吸引腔室53替换为吸引腔室53B的结构。
如图7、图8所示,喷吹腔室51B形成为越朝向左侧去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越小的形状。由此,喷吹腔室51B成为距喷吹风扇52越远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喷吹腔室51B在各通风孔51a所在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51a朝向喷墨头列L1~L4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如图7、图9所示,吸引腔室53B形成为越朝向左侧去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越小的形状。由此,吸引腔室53B成为距吸引风扇54越远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吸引腔室53B在各通风孔53a所在的位置处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被设计为从各通风孔53a吸引的气流的风速相等。
即使利用具有上述那样的喷吹腔室51B和吸引腔室53B的冷却部22B,也能够减轻冷却风W相对于各喷墨头列L1~L4的风速的不均等。
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2实施方式也能够在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同时、减轻喷墨头31的冷却的不均等。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也可以使用由将喷吹腔室51B的与侧板42相对的面的大部分开口而形成有开口部的喷吹腔室主体部和形成有4个通风孔的框构成的喷吹腔室。此外,也可以使用由将吸引腔室53B的与侧板44相对的面的大部分开口而形成有开口部的吸引腔室主体部和形成有4个通风孔的框构成的吸引腔室。此外,也可以是将上述那样的喷吹腔室主体部、吸引腔室主体部分别直接安装在侧板42、44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分别由3个喷墨头31构成喷墨头列L1~L4,但构成喷墨头列的喷墨头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喷墨头列也可以由1个长条的喷墨头构成。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和其变形例中,将喷吹腔室51、51A和吸引腔室53、53A设为随着朝向左侧去而前后方向上的深度变小的形状。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喷吹腔室51B和吸引腔室53B设为随着朝向左侧去而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变小的形状。但是,喷吹腔室和吸引腔室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些形状。喷吹腔室具有距喷吹风扇越远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即可。此外,吸引腔室具有距吸引风扇越远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即可。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然而,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和本质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其它具体形式来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应当认为,当前的实施方式在各方面均为示例性的,而不是用来进行限制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体现,而不是由前述说明所体现的,并且,在权利要求书的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均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效果只是本实用新型所实现最佳效果中的几个。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效果不限定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效果。

Claims (1)

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该喷墨打印机包括:
多个喷墨头,其以形成多列喷墨头列的方式配置;
第1腔室,其具有配置在所述多列喷墨头列的各自的延长线上的相同大小的多个第1通风孔,且该第1腔室沿着与所述多列喷墨头列正交的方向延伸;
喷吹风扇,其从所述第1腔室的一端向所述第1腔室内送风;
第2腔室,其隔着所述多列喷墨头列而与所述第1腔室相对地配置,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通风孔相对地配置的相同大小的多个第2通风孔,且该第2腔室沿着与所述多列喷墨头列正交的方向延伸;以及
吸引风扇,其从所述第2腔室的、与所述喷吹风扇相对于所述第1腔室所配置的一侧相同侧的一端吸引空气,
所述第1腔室具有距所述喷吹风扇越远所述多个第1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
所述第2腔室具有距所述吸引风扇越远所述多个第2通风孔所在的位置处的内部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越小的形状。
CN201521062812.5U 2014-12-26 2015-12-17 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052919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5089 2014-12-26
JP2014265089A JP2016124143A (ja) 2014-12-26 2014-12-26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91958U true CN205291958U (zh) 2016-06-08

Family

ID=56163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1062812.5U Active CN205291958U (zh) 2014-12-26 2015-12-17 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09430B2 (zh)
JP (1) JP2016124143A (zh)
CN (1) CN20529195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2679B2 (ja) * 2015-03-31 2019-08-2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750280B2 (ja) * 2016-03-31 2020-09-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境界部設定方法、及びヘッドユニット
JP2022178379A (ja) * 2021-05-20 2022-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5001262A (zh) * 2022-06-20 2022-09-02 天津天电迪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电源的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5509B2 (ja) * 1996-06-19 2004-02-0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水蒸気改質炉の燃焼ガス排出ダクト
JPH1062003A (ja) * 1996-08-20 1998-03-06 Kuken Kogyo Kk 風量調整機構
US6074056A (en) * 1997-01-22 2000-06-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er which securely holds a printing medium without contaminating a peripheral surface of a rotary drum
JP4378034B2 (ja) * 2000-06-28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0106655A1 (ja) * 2009-03-18 2010-09-23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紫外線照射ユニット
JP2010264752A (ja) * 2009-05-13 2010-11-25 Toshiba Corp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ヘッドの冷却方法
JP5400532B2 (ja) * 2009-08-19 2014-01-2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5621278B2 (ja) * 2010-03-03 2014-1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US8857946B2 (en) * 2012-11-28 2014-10-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ilter fluid and cool at least one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filtered flu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09430B2 (en) 2016-08-09
JP2016124143A (ja) 2016-07-11
US20160185144A1 (en) 2016-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8686E1 (en) Ink-jet printer
US8382276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685170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CN205291958U (zh) 喷墨打印机
JP650697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CN107020844B (zh) 喷墨打印装置
CN106965571B (zh) 喷墨打印机
JP201205112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081371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32644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laten
JP660485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09285870A (ja) キャリッジ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612065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512364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41723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61375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616867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72704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7114928B2 (ja) 印刷装置
JP654605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738533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668344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2117196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2017217872A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3028936A (ja)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