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58835U -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58835U
CN205058835U CN201520760582.3U CN201520760582U CN205058835U CN 205058835 U CN205058835 U CN 205058835U CN 201520760582 U CN201520760582 U CN 201520760582U CN 205058835 U CN205058835 U CN 2050588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adiator
nozzle
semiconductor elemen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7605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栉田博之
饭岛知实
西田英明
星野友纪
山本敬三郎
仁田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7605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588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588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588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头具有:头主体、半导体元件、基准部件、以及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头主体形成了收纳油墨的油墨室的同时,与油墨室连通并吐出油墨的多个喷嘴在第一方向排列形成。半导体元件驱动头主体,从多个喷嘴吐出油墨。基准部件将头主体固定,并固定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在分别与沿从喷嘴吐出油墨的朝向的吐出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以夹持基准部件的方式安装于基准部件的同时,沿吐出方向,固定半导体元件。在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之间,横跨第一散热器的第一方向的全长,形成间隙。

Description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装置使用的喷墨头,以及采用该喷墨头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装置一般包括提供记录媒介的输送台,和将信息打印在记录媒介上的喷墨头,以及为喷墨头提供油墨的油墨供给装置,打印信息后的记录媒介由排出部排出。
喷墨头通过将油墨从头主体的喷嘴吐出至记录纸,来对记录纸进行印刷。头主体被驱动控制用IC(半导体元件)驱动。
近年,伴随着印字率的增加及印字速度的增加,对于驱动控制用IC的负荷也增加,驱动控制用IC的发热也增加。现在的喷墨头将驱动控制用IC产生的热传导至散热器并散发。
伴随着驱动控制用IC产生的热的增加,产生了下述方法,即,使散热器的散热面积增大,提高喷墨头的冷却效率。但是,如果喷墨头的外形变大,那么对喷墨记录装置的大小带来影响,因此,喷墨头的外形有限度。如果驱动控制用IC的温度超过驱动控制用IC的耐热温度(热界限),那么,有可能导致驱动控制用IC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头,具备:
头主体,形成了收纳油墨的油墨室的同时,与所述油墨室连通,并吐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第一方向并排形成;
半导体元件,驱动所述头主体,从多个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
基准部件,将所述头主体固定,固定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以及
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在分别与沿从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的朝向的吐出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以夹持所述基准部件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基准部件的同时,沿所述吐出方向,固定所述半导体元件,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横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全长,形成间隙。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具备:
输送台,输送记录媒介;
喷墨头,将油墨喷射至所述记录媒介上;
油墨供给装置,为所述喷墨头提供油墨;
所述喷墨头进一步包括:
头主体,形成了收纳油墨的油墨室的同时,与所述油墨室连通,并吐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第一方向并排形成;
半导体元件,驱动所述头主体,从多个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
基准部件,将所述头主体固定,固定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以及
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在分别与沿从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的朝向的吐出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以夹持所述基准部件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基准部件的同时,沿所述吐出方向,固定所述半导体元件,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横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全长,形成间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形成的间隙,使得空气能够与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内的热空气形成自然对流,从而提高第一散热器和/或第二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模式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喷墨头的立体图;
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喷墨头分解后的立体图;
图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一部截断后的底面图;
图5是图4中的切断线A1-A1的剖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侧面的剖面图;
图7是将盖部件等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拆卸后的立体图;
图8是图6中的A2部的放大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侧面的剖面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按压钣金的主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头的按压钣金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0中的A3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输送作为记录媒介的记录纸P的同时,进行图像形成等各种处理。喷墨记录装置1具有:箱体10、供纸盒11、排纸托盘12、保持辊(鼓)13、输送装置(输送部)14、保持装置15、图像形成装置16、除电剥离装置17、反转装置18、清洁装置19、以及控制部20。
供纸盒11收纳多个记录纸P,配置于箱体10内。
排纸托盘12位于箱体10的上部。通过喷墨记录装置1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纸P被排出至排纸托盘12。
输送装置14具有:沿输送记录纸P的路径配置的多个导件及多个输送辊。该输送辊被马达驱动旋转,由此,将记录纸P从供纸盒11经由后述的喷墨头25输送至排纸托盘12。
保持辊13具有:由导体形成的圆筒状的框架;以及形成在该框架的表面的薄的绝缘层。所述框架接地(接地连接)。保持辊13以在其表面上保持记录纸P的状态旋转,由此,输送记录纸P。
保持装置15将通过输送装置14从供纸盒11输出的记录纸P吸附并保持在保持辊13的表面(外周面)。保持装置15将记录纸P按压在保持辊13上后,通过基于带电的静电力,将记录纸P吸附在保持辊13上。
图像形成装置16在通过保持装置15保持在保持辊13的外面的记录纸P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6具有面对保持辊13的表面的多个喷墨头25。例如,多个喷墨头25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滑架,相对记录纸P移动。例如,多个喷墨头25将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色的油墨分别吐出在记录纸P上,由此,形成图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可以使用油性、水性、及UV固化性的油墨等,但是,较佳的是,使用油性的油墨。
喷墨头25的详细说明在后文中叙述。
除电剥离装置17通过对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纸P进行除电,来从保持辊13剥离。除电剥离装置17供给电荷,对记录纸P进行除电。除电剥离装置17在记录纸P与保持辊13之间插入爪。由此,从保持辊13将记录纸P剥离。从保持辊13剥离的记录纸P通过输送装置14,输送至排纸托盘12或反转装置18。
清洁装置19对保持辊13进行清洗。清洁装置19位于保持辊13的旋转方向中的除电剥离装置17的下游。清洁装置19使清洁部件19a抵接旋转的保持辊13的表面,对旋转的保持辊13的表面进行清洗。
反转装置18将从保持辊13剥离的记录纸P的正反面反转,再次将该记录纸P供给至保持辊13的表面上。例如,反转装置18沿将记录纸P前后方向逆转的特定的反转路径输送记录纸P,由此,将记录纸P反转。
这些保持辊13、输送装置14、保持装置15、图像形成装置16、除电剥离装置17、反转装置18、及清洁装置19被控制部20控制。
如图2及图3所示,喷墨头25具有:头主体26、第一驱动控制用IC(IntegratedCircuit)27A及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第一散热器(散热器)28A及第二散热器(散热器)28B、第一盖部件(盖部件)29A及第二盖部件(盖部件)29B、散热薄片(中间部件)30A、30B、以及基准板(基准部件)31。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器28A及第二散热器28B的结构相同。因此,关于第一散热器28A的结构,对于数字、或数字和英文小写字母添加英文大写字母「A」,关于第二散热器28B的对应的结构,对相同的数字、或数字和英文小写字母添加英文大写字母「B」后进行表示。由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关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及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第一盖部件29A及第二盖部件29B、后述的第一风扇80A及第二风扇80B等也是同样的。
例如,第一散热器28A的凹部28aA以及第二散热器28B的凹部28aB是相同的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头主体26具有:底座基板35、喷嘴板36、框架37、以及歧管38。底座基板35、喷嘴板36、和框架37包围的空间成为油墨室40。
例如,喷嘴板36由聚酰亚胺制造的膜形成。
喷嘴板36上形成多个喷嘴36a。喷嘴36a是形成在喷嘴板36上的孔。
喷嘴板36具有第一喷嘴群36aA及第二喷嘴群36aB,即,作为多个喷嘴36a,排列在排列方向(第一方向)X所形成的多个喷嘴36a。第二喷嘴群36aB相对第一喷嘴群36aA偏移在垂直方向Y,垂直方向Y分别与沿着从喷嘴36a吐出油墨的朝向的吐出方向Z、及排列方向X垂直。
第一喷嘴群36aA的各喷嘴36a与第二喷嘴群36aB的各喷嘴36a在排列方向X偏移位置地配置。即,在排列方向X中,在第一喷嘴群36aA的排列方向X上相邻的一对喷嘴36a之间,配置第二喷嘴群36aB的喷嘴36a。
例如,底座基板35是由类似于氧化铝的陶瓷所形成的板材。底座基板35具有安装面35a,形成了多个供给孔35b及多个排出孔35c。供给孔35b及排出孔35c贯通底座基板35,在安装面35a上开口。
多个供给孔35b在底座基板35的中央部中,沿排列方向X排列。供给孔35b对油墨室40开口。油墨从供给孔35b供给至油墨室40。
多个排出孔35c以夹着排成一列的供给孔35b的方式,沿排列方向X排成两列。排出孔35c对油墨室40开口。油墨室40的油墨从排出孔35c排出。
油墨室40中的安装面35a上以相互隔开并沿排列方向X延伸的方式粘结一对压电部件42。例如,一对压电部件42是贴合的锆钛酸铅(PZT)制造的二枚压电板。压电部件42位于供给孔35b的列与排出孔35c的列之间。
压电部件42上形成多个槽42a。槽42a分别在垂直方向Y延伸。多个槽42a在排列方向X上排列。从供给孔35b供给并收纳于油墨室40的油墨被供给至多个槽42a。该油墨通过槽42a,从排出孔35c排出。
多个槽42a的内面分别被未图示的电极覆盖。分别形成在多个槽42a之间的压电部件42的壁状的部分被分别形成于相邻的槽42a的电极夹持。由此,压电部件42的壁状的部分作为压电元件发挥作用。
上述的喷嘴板36通过框架37安装在底座基板35上,与底座基板35相对。喷嘴板36还与压电部件42粘结。
多个喷嘴36a分别对多个槽42a开口,并与油墨室40连通。在槽42a内,被加压的油墨从对应的喷嘴36a吐出。
框架37形成为框状。框架37由例如镍合金形成。框架37位于喷嘴板36与底座基板35之间。
歧管38上,形成油墨供给流路38a及油墨排出流路38b。油墨供给流路38a的一个端部与多个供给孔35b连接。油墨排出流路38b的一个端部与多个排出孔35c连接。油墨排出流路38b为了与两列中包含的多个排出孔35c连接,在中途分支。
油墨供给流路38a与图3所示的油墨供给管44连接。油墨排出流路38b与油墨排出管45连接。管44、45与未图示的、在内部收纳油墨的油墨罐;及将油墨罐内的油墨送出的泵连接。例如,油墨罐及泵设置于由金属板等形成的喷墨记录装置主体21(参照图1)。
如图3及图5所示,底座基板35、喷嘴板36、框架37、及歧管38在排列方向X延伸的同时,在吐出方向Z重叠。
头主体26的侧面整体被掩模板47覆盖。(参照图2)
如图3所示,基准板31形成为在排列方向X延伸的板状。基准板31的排列方向X的两端部通过形成贯通孔等成为紧固部31a。基准板31的紧固部31a通过螺钉部件等固定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21。
基准板31与头主体26通过将螺钉部件48螺接在形成在头主体26的未图示的雌螺钉部上或者粘结剂等进行固定。
如图3及图6所示,散热器28A、28B形成为分别沿排列方向X及吐出方向Z延伸的板状。散热器28A、28B以将基准板31在垂直方向Y夹持的方式配置。
在第一散热器28A的与基准板31相反侧的面上,形成凹部28aA。散热器28A、28B使用铝并通过金属模具铸造(压模铸造)形成。
如图7所示,在第一散热器28A的凹部28aA的吐出方向Z的第一侧Z1的端部,一对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在排列方向X配置。一对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配置在凹部28aA内的接近头主体26的位置。在凹部28aA的吐出方向Z的第二侧Z2的端部,配置电连接器50A。一对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及电连接器50A搭载于接线膜53A,与接线膜53A电性连接。
例如,接线膜53A是通过由聚酰亚胺形成的包覆材,将由铜等金属形成的芯线多个排列配置地包覆而成。如图8所示,接线膜53A配置于与相对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的第一散热器28A相反的侧(第一盖部件29A侧)。
接线膜53A与一对压电部件42中的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临近侧的各电极电性连接。如图6所示,接线膜53A沿第一散热器28A及头主体26弯曲。
电连接器50A与图7所示的接线膜54A连接。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通过粘结剂等与第一散热器28A的凹部28aA固定。
如果通过一对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驱动头主体26,那么,从第一喷嘴群36aA的多个喷嘴36a吐出油墨。
如图3所示,基准板31与散热器28A、28B通过将螺钉部件60螺接至形成于基准板31上的未图示的雌螺钉部来固定。散热器28A、28B以在垂直方向Y夹着基准板31的方式安装于基准板31。
这时,如图2所示,在第一散热器28A与第二散热器28B之间,横跨第一散热器28A的排列方向X的全长,形成间隙S。
该例子中,第一散热器28A与第二散热器28B不接触,第一散热器28A与第二散热器28B平行配置。换言之,间隙S的垂直方向Y的长度L1不论吐出方向Z的位置如何,都是固定的。
另外,较佳的是,喷墨记录装置1上具备送风手段F,送风手段F配置于喷墨头25的外部,沿排列方向X向间隙S输送空气B。作为送风手段F,可以选择盒形的风扇等。例如,送风手段F设置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21。
如图2及图6所示,盖部件29A、29B形成为分别沿排列方向X及吐出方向Z延伸的板状。盖部件29A、29B以夹着散热器28A、28B的方式配置。第一盖部件29A配置在相对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与第一散热器28A相反的侧。
第一盖部件29A在垂直方向Y的第一散热器28A侧的面形成凹部29aA。盖部件29A、29B与散热器28A、28B同样地形成。
如图2所示,第一散热器28A与第一盖部件29A通过将螺钉部件62螺接于形成在第一散热器28A上的未图示的雌螺钉部来固定。第一盖部件29A以覆盖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散热器28A(参照图8)。
如图6所示,在由第一散热器28A的凹部28aA与第一盖部件29A的凹部29aA形成的空间内,配置了电连接器50A、接线膜53A、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及散热薄片30A等。
如图8所示,散热薄片30A由具有弹性的硅等树脂形成为薄片状。较佳的是,在树脂内,包含由比树脂的热传导率的大的铜或陶瓷形成的粒子。散热薄片30A的热传导率是接线膜53A的热传导率以上。通过使散热薄片30A的外面变得具有粘性,即使不涂布新的粘结剂等,也能够将散热薄片30A保持在接线膜53A与第一盖部件29A之间。散热薄片30A在弹性变形中恢复形状。
散热薄片30A配置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与第一盖部件29A之间。散热薄片30A分别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及第一盖部件29A热性连接。在此所谓的热性连接是指,之间不夹杂空气层,之间通过树脂或金属等固体形成的部件彼此接触连接。具体而言,在散热薄片30A的垂直方向Y的第一散热器28A侧,散热薄片30A与接线膜53A接触,接线膜53A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接触。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与第一散热器28A接触。在散热薄片30A的垂直方向Y的第一盖部件29A侧,散热薄片30A与第一盖部件29A接触。
构成喷墨头25时,有时例如在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与接线膜53A之间混入了微量空气。但是,如果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与接线膜53A的至少一部接触,那么,它们成为热性连接。
散热薄片30A在垂直方向Y被压缩。由于基于此的反作用力,散热薄片30A使接线膜53A顶抵(按住)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使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顶抵第一散热器28A的同时,顶抵第一盖部件29A。
关于第二散热器28B、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与第一散热器28A、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同样地构成。
即,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固定于第二散热器28B。如果通过一对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驱动头主体26,那么,从第二喷嘴群36aB的多个喷嘴36a吐出油墨。
如图2所示,在散热器28A、28B及盖部件29A、29B上,配置有顶盖55。顶盖55上形成有用于将管44、45插通的贯通孔55a、55b;及用于将接线膜54A,54B插通的长孔55c、55d。接线膜54A、54B通过未图示的电连接器,与控制部20连接。
散热器28A、28B及盖部件29A、29B与顶盖55通过使螺钉部件61螺接于形成在散热器28A、28B上的未图示的雌螺钉部来固定。
接着,对如以上构成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喷墨记录装置1启动,那么,控制部20使泵工作。如果泵工作,那么油墨室40内的油墨从底座基板35的排出孔35c流出。该油墨通过歧管38的油墨排出流路38b及油墨排出管45排出,通过油墨罐,流入泵。
泵将油墨通过油墨供给管44及油墨供给流路38a,供给至供给孔35b。该油墨从供给孔35b供给至油墨室40。供给至油墨室40的油墨被供给至压电部件42的多个槽42a中。
将通过输送装置14从供纸盒11输出的记录纸P保持于保持辊13的表面。
为了吐出特定的油墨,控制部20通过电缆向喷墨头25发送表示指示的指示信号。该指示信号经由接线膜54A、54B、53A、53B被发送至驱动控制用IC27A、27B。
驱动控制用IC27A、27B基于该指示信号通过布线图对电极施加驱动信号,驱动头主体26。
如果驱动控制用IC27A、27B对电极施加驱动信号,那么,槽42a内的油墨的一部分通过压电部件42从喷嘴群36aA,36aB的喷嘴36a吐出。未吐出的油墨通过槽42a,从排出孔35c排出。被排出的油墨经由油墨罐再次被吸入泵。如此,油墨在喷墨头25与油墨罐及泵之间循环。
通过从与各颜色对应的喷墨头25的喷嘴36a吐出的油墨,对记录纸P印刷图像。印刷后的记录纸P通过除电剥离装置17从保持辊13剥离后,通过输送装置14,输送至排纸托盘12。
驱动控制用IC27A、27B在施加驱动信号时等产生热。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产生的热的一部分传导至第一散热器28A。如果通过送风手段F输送空气B,那么,因为横跨第一散热器的排列方向X的全长,形成间隙S,所以,该空气B通过喷墨头25的间隙S,被排出至喷墨头25的外部。因为产生了基于送风手段F的空气B的强制对流,所以,将第一散热器28A的热高效地排放至外部。因为形成了间隙S,所以,空气B容易变得进入散热器28A、28B之间,被第一散热器28A高效地冷却。
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产生的热的其他一部分通过接线膜53A及散热薄片30A从第一盖部件29A的外面等散热至外部。即,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产生的热从配置于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相对的垂直方向Y的第一侧,并热性连接的第一散热器28A进行散热。进而,通过配置于与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相对的垂直方向Y的第二侧,并相互热性连接的接线膜53A、散热薄片30A、及第一盖部件29A进行散热。
关于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产生的热,也同样。
如以上说明的,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5及喷墨记录装置1,在散热器28A、28B之间,横跨第一散热器28A的排列方向X的全长,形成间隙S。通过形成了间隙S,使空气B容易流入散热器28A、28B之间,能够将散热器28A、28B高效地冷却。
通过形成间隙S,散热器28A、28B的散热面积增加,能够提高散热器28A、28B的冷却性能。
第一驱动控制用IC27A固定于第一散热器28A,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固定于第二散热器28B。即使分别使用驱动控制用IC27A、27B对两列喷嘴群36aA、36aB进行驱动时,通过将驱动控制用IC27A、27B固定于不同的散热器28A、28B,能够抑制驱动控制用IC27A、27B之间产生的热的影响,并将驱动控制用IC27A、27B高效地冷却。
喷墨记录装置1具备送风手段F,由此,通过空气B的强制对流,能够提高散热器28A、28B的冷却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喷墨记录装置1可以不具备送风手段F。这时,间隙S内的空气B接收第一散热器28A的热,被加热,由此,相比周围的空气,被加热并变轻,生成间隙S内的空气B上升的自然对流。通过该自然对流,间隙S内的空气B的温度下降,冷却第一散热器28A。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70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头25的散热薄片30A、30B,具有设置于第一散热器28A的多个第一风扇80A、设置于第二散热器28B的多个第二风扇80B、以及按压钣金(中间部件)71A、71B。
各个第一风扇80A从与第一散热器28A的第二散热器28B相对的外面28cA突出。第一风扇80A的吐出方向Z的长度L2随着朝向第一风扇80A突出的方向的前端侧而变短。各个第一风扇80A在吐出方向Z相互间隔配置的同时,在排列方向X延伸。
第一散热器28A及多个第一风扇80A通过金属模具铸造将铝一体地形成。
第二风扇80B与第一风扇80A同样地构成。即,各个第二风扇80B从与第二散热器28B的第一散热器28A相对的外面28cB突出。第一风扇80A突出的方向的前端部与第二风扇80B突出的方向的前端部相对。
在第二盖部件29B的第二散热器28B侧的面,形成未图示的一对凸部。一对凸部在排列方向X并排形成。在一对凸部之间,形成雌螺钉部29cB(参照图13)。
如图11及图12所示,按压钣金71B具有安装部72B、板金主体73B、以及一对臂部74B。另外,图11中,使用双点画线表示一对臂部74B的自然状态的形状,使用实线表示一对臂部74B在弹性变形后的形状。
安装部72B上形成插通一对凸部29bB的圆孔72aB及长孔72bB。形成于第二盖部件29B的一对凸部29bB的节距无论偏移多少,以一对凸部29bB能够插通圆孔72aB及长孔72bB的方式,在安装部72B形成长孔72bB。
安装部72B中的圆孔72aB及长孔72bB之间,形成贯通孔72cB。
板金主体73B从安装部72B的排列方向X的中央部向吐出方向Z的第一侧Z1延伸。在板金主体73B的吐出方向Z的中央部,板金主体73B为了接近第二散热器28B而弯曲,由此,形成段部73aB。在板金主体73B的第一侧Z1的端部,上述的一对臂部74B在排列方向X的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臂部74B在外力不作用的自然状态下,随着臂部74B从板金主体73B分离,便以接近第二散热器28B的方式倾斜。在各个臂部74B的与板金主体73B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朝向第二散热器28B成为凸状的、形成为曲面状的按压部74aB。
安装部72B、板金主体73B、及一对臂部74B通过对铜、不锈钢等的具有弹性的金属制造的板材进行模冲加工及冲压加工,来一体形成。
按压钣金71B在第二盖部件29B的一对凸部29bB上,使安装部72B的圆孔72aB及长孔72bB插通。
如图13所示,按压钣金71B通过使插通安装部72B的贯通孔72cB的螺钉部件64与第二盖部件29B的雌螺钉部29cB螺接来固定于第二盖部件29B上。
如此构成的喷墨头70通过一对臂部74B在第二盖部件29B侧的弹性变形,使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从第二盖部件29B朝向第二散热器28B方向顶抵。
一对臂部74B弹性变形时,从垂直方向Y观察,臂部74B的按压部74aB配置于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的中央部(参照图11)。通过配置于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的中央部的按压部74aB,能够以稳定的状态顶抵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
第一散热器28A的热传导至各个第一风扇80A,因此,如果通过送风手段F输送空气B,那么,强制对流的空气B流入相邻的第一风扇80A之间。因此,仅通过第一散热器28A就可以对多个第一风扇80A高效地进行冷却。因为各个第一风扇80A沿排列方向X延伸,所以,难以成为沿排列方向X输送的空气B的气流阻碍。
因为第一风扇80A的前端部与第二风扇80B的前端部相对,所以,风扇80A、80B数量固定时,能够确保空气B的流动的直方体状的流路,降低空气B流动时产生的压力损失。
如以上说明的,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头70,在散热器28A、28B之间形成间隙S,由此,能够将散热器28A、28B高效地冷却。
第一散热器28A上设置多个第一风扇80A,由此,不仅能够使传导至第一散热器28A的热从第一散热器28A散热,还能够通过多个第一风扇80A进行高效的散热。
各个第一风扇80A沿排列方向X延伸,因此,难以成为沿排列方向X输送的空气B的气流的障碍。
第一风扇80A的吐出方向Z的长度L2随着朝向前端侧逐渐变短,因此,容易将第一散热器28A及多个第一风扇80A一体后,由金属模具铸造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散热器28A、28B的第一风扇80A、第二风扇80B的数量不受限定,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仅将第一风扇80A及第二风扇80B中的任一个设置于散热器28A、28B。
第一风扇80A沿排列方向X延伸,但是,第一风扇80A可以形成为圆锥状、圆锥梯形。
另外,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喷嘴板36上在垂直方向Y形成第一喷嘴群36aA及第二喷嘴群36aB这两列喷嘴群。但是,喷嘴板36上形成的喷嘴群可以是一列。这时,可以不具备第二驱动控制用IC27B。
驱动控制用IC27A、27B可以耐受强烈冲击时,喷墨头上可以不具备盖部件29A、29B及散热薄片30A、30B。
通过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第一散热器28A与第二散热器28A之间,横跨第一散热器28B的排列方向X的全长,形成间隙S,由此,能够将散热器28A、28B高效地冷却。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喷墨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主体,形成了收纳油墨的油墨室的同时,与所述油墨室连通,并吐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第一方向并排形成;
半导体元件,驱动所述头主体,从多个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
基准部件,将所述头主体固定,固定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以及
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在分别与沿从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的朝向的吐出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以夹持所述基准部件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基准部件的同时,沿所述吐出方向,固定所述半导体元件,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横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全长,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上,设置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相对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外面突出的第一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在向吐出方向延伸的同时,其前端逐渐变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作为多个所述喷嘴,具有:
第一喷嘴群,是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所述喷嘴;以及
第二喷嘴群,是相对所述第一喷嘴群在所述垂直方向偏移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所述喷嘴,
作为所述半导体元件,具有:
第一半导体元件,使所述油墨从所述第一喷嘴群的多个所述喷嘴吐出;以及
第二半导体元件,使所述油墨从所述第二喷嘴群的多个所述喷嘴吐出,
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散热器,
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散热器。
6.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台,输送记录媒介;
喷墨头,将油墨喷射至所述记录媒介上;
油墨供给装置,为所述喷墨头提供油墨;
所述喷墨头进一步包括:
头主体,形成了收纳油墨的油墨室的同时,与所述油墨室连通,并吐出所述油墨的多个喷嘴在第一方向并排形成;
半导体元件,驱动所述头主体,从多个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
基准部件,将所述头主体固定,固定于喷墨记录装置主体;以及
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在分别与沿从所述喷嘴吐出所述油墨的朝向的吐出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以夹持所述基准部件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基准部件的同时,沿所述吐出方向,固定所述半导体元件,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之间,横跨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全长,形成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上,设置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相对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外面突出的第一风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在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扇在向吐出方向延伸的同时,其前端逐渐变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多个所述喷嘴,具有:
第一喷嘴群,是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所述喷嘴;以及
第二喷嘴群,是相对所述第一喷嘴群在所述垂直方向偏移的同时,在所述第一方向排列形成的多个所述喷嘴,
作为所述半导体元件,具有:
第一半导体元件,使所述油墨从所述第一喷嘴群的多个所述喷嘴吐出;以及
第二半导体元件,使所述油墨从所述第二喷嘴群的多个所述喷嘴吐出,
所述第一半导体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散热器,
所述第二半导体元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散热器。
CN201520760582.3U 2015-09-29 2015-09-29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Active CN2050588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60582.3U CN205058835U (zh) 2015-09-29 2015-09-29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760582.3U CN205058835U (zh) 2015-09-29 2015-09-29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58835U true CN205058835U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85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760582.3U Active CN205058835U (zh) 2015-09-29 2015-09-29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58835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13850A (ja) * 2016-03-02 2017-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及び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8015966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CN108068456A (zh) * 2016-11-11 2018-05-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
JP2018154065A (ja) * 2017-03-21 2018-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8158537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8158536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1201143A (zh) * 2017-10-16 2020-05-2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流体分配组件的通气口
EP3984751A4 (en) * 2019-06-14 2023-06-28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JP7468055B2 (ja) 2020-03-26 202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13850A (ja) * 2016-03-02 2017-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及び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8015966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CN108068456A (zh) * 2016-11-11 2018-05-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头
JP2018154065A (ja) * 2017-03-21 2018-10-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8158537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8158536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992266B2 (ja) 2017-03-23 2022-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1201143A (zh) * 2017-10-16 2020-05-2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流体分配组件的通气口
US11260683B2 (en) 2017-10-16 2022-03-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Vents for fluid dispensing assemblies
EP3984751A4 (en) * 2019-06-14 2023-06-28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11766863B2 (en) 2019-06-14 2023-09-26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JP7468055B2 (ja) 2020-03-26 202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58835U (zh)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CN205058836U (zh) 喷墨头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58225C (zh) 喷墨记录头、喷墨记录头盒和采用该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CN2908153Y (zh) 喷墨头
CN1642741A (zh) 喷墨嘴装置构形
CN202608248U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417050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530229A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CN105313472B (zh) 喷墨头和喷墨记录装置
JP7073207B2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17065049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H089941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89094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6869675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102610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083333B2 (en) Ink umbilical interface to a printhead in a printer
US7594711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412989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213108687U (zh) 印刷装置
WO2018169525A1 (en) Fluid ejection dies
JPS6250044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プリンタヘッドの加熱
CN1883950A (zh) 头模块、喷液头、喷液装置和制造头模块的方法
TWI477403B (zh) 用於流體噴射精密分配裝置匣總成之可撓性電路
JPH0614355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662640B2 (en) Corrosion protected flexible printed wiring memb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