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08248U -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08248U
CN202608248U CN2012200858536U CN201220085853U CN202608248U CN 202608248 U CN202608248 U CN 202608248U CN 2012200858536 U CN2012200858536 U CN 2012200858536U CN 201220085853 U CN201220085853 U CN 201220085853U CN 202608248 U CN202608248 U CN 202608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liquid
runner
wall
art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858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繁树
大胁宽成
小林宽之
石井洋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08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0824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5Arrangement thereof
    • B41J2/155Arrangement thereof for lin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20Modul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可抑制液体向内部侵入及大型化而降低成本。液体喷射头具备:喷出液体的头主体(10);形成有接受来自外部的液体供给的液体受给部件的流道部件主体(60);形成有流道部件主体(60)的液体受给部件面对的窗部,且在周围具有于流道部件主体(60)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43)的第一外壳(40);形成有从流道部件主体(60)的液体受给部件接受液体供给的液体供给通道,且周围具有于流道部件主体(60)方向延伸并与第一侧壁(43)一起构成外壳(30)的外壁(31)的第二侧壁(52)的第二外壳(50);设置在流道部件主体(60)上,并被将第一外壳(40)、第二外壳(50)和流道部件主体(60)相互固定的固定部件(45)插穿的第一插穿部(66),第一插穿部(66)被形成为由外壁(31)覆盖露出固定部件(45)的露出部(69)。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的喷墨式记录头一般被构成为,从填充有油墨的油墨盒(液体贮留机构)经由油墨流道(液体流道)而向头主体的压力产生室供给油墨。而且,通过由压电元件等的压力产生机构向压力产生室内施加压力,从而从与压力产生室连通的喷嘴中喷射油墨滴。
作为喷墨式记录头的具体结构,例如采用下述的一种结构,即,具备头主体、固定有多个头主体的头外壳、固定有头外壳的盒外壳,并且,在这些头外壳和盒外壳之间,固定有供给用于对压电元件进行驱动的信号的电路基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虽然电路基板被保持在由头外壳和盒外壳构成的流道部件的内部,但是该流道部件的外壁几乎均由盒外壳的外壁构成。因此,当由于需要保持多个头主体等的原因而使流道部件长尺寸化时,在与流道部件较小时的外壁具有相同的外壁刚性的前提下,外壁变得易于发生变形。由于因该变形会使头外壳和盒外壳之间的连接处产生间隙,因而存在液体从该部位侵入到流道部件的内部的问题。尤其是,在内部设置有电路基板时,会由于所侵入的液体而使电子零件损坏,且发生配线的短路。另外,即使电路基板未被保持在流道部件内,也由于液体会侵入流道部件的内部,从而存在所侵入的液体在非预期的时刻落下而污染被记录介质的问题。
另外,假如欲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使外壁的厚度增厚,则由于成本增加并导致大型化,且容易发生成形不良,因而存在无法通过成本较低的成形来进行制造的问题。
并且,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墨式记录头中,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38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向内部的侵入,且抑制大型化,从而降低了成本的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头主体,其用于喷出液体;流道部件主体,其上形成有接受来自外部的液体供给的液体受给部件;第一外壳,其上形成有该流道部件主体的所述液体受给部件所面对的窗部,且在周围具有于所述流道部件主体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第二外壳,其上形成有从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的所述液体受给部件接受液体的供给的液体供给通道,且在周围具有于流道部件主体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一起构成外壳的外壁的第二侧壁;第一插穿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流道部件主体上,且被将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相互固定的固定部件插穿,并且,该第一插穿部被形成为,由所述外壁覆盖使所述固定部件露出的露出部。
在所述方式中,通过由第一外壳的第一侧壁和第二外壳的第二侧壁构成外壳的外壁,从而提高了外壁的刚性以使其不易发生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液体从外壁侵入内部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露出部,从而能够抑制外壳大型化的情况。
在此,优选为,具备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被配置在所述流道部件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并向所述头主体的压力产生元件供给电信号,所述第一插穿部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外壳的外壁之间。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向电路基板的附着,从而抑制电子零件的损坏及短路。
另外,优选为,具备:固定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并被插入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的所述第一插穿部中,从而使所述固定部件被固定;第二插穿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且以与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的第一插穿部卡合的方式,被所述固定部件插穿,并且,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流道部件主体及所述第二外壳被层叠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边界,和所述第一插穿部、所述固定部及所述第二插穿部相互抵接的位置,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处。由此,即使液体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边界侵入,也由于所述第一插穿部、所述固定部及所述第二插穿部相互抵接的位置较远,因而能够抑制液体侵入内部的情况。
另外,优选为,由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构成的所述外壁为,所述外壳的至少长边侧的侧壁。由此,尤其能够提高刚性容易降低的外壳的长边的侧壁的刚性。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为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头。
在所述方式中,能够实施抑制损坏并实现小型化的液体喷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比较例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头的比较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喷墨式记录头的剖视图;图3为,喷墨式记录头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所示,喷墨式记录头1(以下,也简称为头1)具备: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滴的头主体10、和作为对头主体1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的流道部件20。
流道部件20具备:外壳30,其具有第一外壳40及第二外壳50;流道部件主体60,其被保持在外壳30的内部;电路基板70,其被保持在外壳30的内部。这些第一外壳40及第二外壳50以在内部保持了流道部件主体60及电路基板70的状态,通过作为固定部件的螺栓等的结合部件80而被固定。
流道部件主体60具有,以在从上表面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为基准,切除了成为一对对角的角部后的形状。另外,在流道部件主体60中,形成有一端在第一外壳40侧开口、而另一端在第二外壳50侧开口的液体供给通道61。而且,在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外壳40侧的液体供给通道61的开口部分处,通过过滤器63而固定有作为液体受给部件的油墨供给针62,所述过滤器为,为了去除油墨内的气泡或异物而被形成在液体供给通道61上的部件。在被固定于这种流道部件主体60上的油墨供给针62中,分别于内部具有与液体供给通道61连通的贯穿通道64。而且,在油墨供给针62上,直接或经由管等而连接有油墨盒等贮留机构(未图示)。由此,来自贮留机构的油墨经由油墨供给针62的贯穿通道64而向液体供给通道61被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八个液体供给通道61,在各个液体供给通道61的开口部分处均设置有过滤器63和油墨供给针62。即,本实施方式的油墨供给针62被设置了八个。在此,油墨供给针62的顶端的形状可以采用尖头形状、或顶端不尖的圆筒形状。但是,油墨供给针62的顶端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些形状,只需为能够供给来自贮留机构的液体的形状即可。
并且,在流道部件主体60的油墨供给针62的相反面侧,分别穿设有形成了液体供给通道61的、管状的流道形成部65,并且电路基板70被保持在流道形成部65和第二外壳50之间。
另外,在流道部件主体60中,设置有突出于第二外壳50侧的第一插穿部6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上表面观察流道部件主体60时成为基准的长方形形状的、四条边上分别设置第一插穿部66,从而设置了共计四个第一插穿部66。
如图1及图3所示,该第一插穿部66以圆筒形状为基准,并设置有插入孔67和保持孔68,其中,所述插入孔67用于插入后文叙述的第一外壳40的固定部45,所述保持孔68在第二外壳50侧的顶端面处与插入孔67连通,且具有小于插入孔67的内径。另外,在第一插穿部66上设置有露出部69,所述露出部69通过使构成插入孔67的壁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形成。在使流道部件主体60保持在外壳30内时,该露出部69被外壳30的外壁31覆盖。
第一外壳40具有在第二外壳50侧开口的大致箱形形状,并具备板状的第一基底部42、和第一侧壁43,其中,在所述第一基底部42上,于油墨供给针62所面对的区域内设置有用于使该油墨供给针62露出的窗部41,所述第一侧壁43以跨第一基底部42的全部边缘部的方式向第二外壳50侧突出设置。
对应于每两个油墨供给针62而设置一个窗部41。窗部41的大小只需为使油墨供给针62的顶端露出的程度的大小即可,由于在过大时将有可能使异物侵入,因而形成为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大小。
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一外壳40的第一基底部42上,于与被保持在内部的电路基板70上所设置的连接器71的插入口72相对置的区域内,设置有以贯穿第一基底部42的方式而设置的配线连接口44。来自外部的配线(外部配线)经由第一外壳40的配线连接口44,而与被保持在内部的电路基板70的连接器71相连接。
而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第一外壳40的第一基底部42上,设置有向第二外壳50侧突出设置的固定部45。固定部45被插入到设置于流道部件主体60上的第一插穿部66的插入孔67内。另外,在固定部45上设置有在突出方向的顶端面上开口的固定孔46。通过使插穿被设置在第二外壳50上的第二插穿部55的结合部件80与该固定孔46螺合,从而使第一外壳40和第二外壳50一体化而构成外壳30。另外,结合部件80被插穿于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的保持孔68中并与固定孔46螺合。由此,流道部件主体60被保持在固定部45的顶端面和第二外壳50之间。因此,保持孔68具有大于结合部件80的被结合的部分的内径。
另外,第一外壳40的第一侧壁43以跨第一基底部42的全部外周的方式向第二外壳50侧突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侧壁43以突出量小于固定部45的突出量的方式而形成。另外,第一侧壁43以与固定部45连续的方式而被设置。当然,第一侧壁43和固定部45是经由第一基底部42而连续的。但是,固定部45的侧壁的一部分采用了从固定部45的侧壁起直接与第一侧壁43相连接的结构。也就是说,该固定部45的侧壁通过第一侧壁43而具有如同梁的作用。由此,与仅通过第一侧壁43和第一基底部42而连续的情况相比,固定部45能够提高刚性,从而抑制产生弯折等的现象。
尽管未特别地进行图示,但电路基板70由板状部件构成,所述板状部件上安装有,用于对被设置在头主体10上的压力产生机构进行驱动的电子零件和各种配线。另外,如图1所示,在电路基板70上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连接孔73。而且,头主体10的驱动配线11被插穿在该连接孔73内,并且驱动配线11的顶端沿着电路基板70的表面而被折弯,从而与电路基板70上的各种配线等电连接。
另外,电路基板70在从上表面观察(从第一外壳侧进行目视确认)时,具有长方形形状,并且在成为一对对角的角部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器71。该连接器71与被设置在电路基板70上的各种配线等电连接,并以连接有外部配线的插入口72向第一外壳40侧开口的方式而被固定。而且,由于流道部件主体60被设定为,切除了与电路基板70中的设置有连接器71的区域相对置的区域(形成一对对角的角部)的形状,从而电路基板70的连接器71的插入口72在第一外壳40的配线连接口44内露出,由此柔性扁形电缆(FFC)等的外部配线能够与连接器71的插入口72相连接。
这种电路基板70被保持在流道部件主体60和第二外壳50之间。另外,在从第一外壳40侧俯视观察时,电路基板70的大小小于流道部件主体60的外周。由此,在电路基板70被保持在外壳30的内部时,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被设置在电路基板70和外壳30的外壁31之间。
第二外壳50具备第二基底部51和第二侧壁52,其中,所述第二基底部51在从上表面观察(从第一外壳40进行目视确认)时具有长方形形状,所述第二侧壁52被设置在第二基底部51的从上表面观察时的长边上,并从第二基底部51向第一外壳40侧突出设置。
在第二外壳50的第二基底部51中,于第一外壳40的相反侧的面上固定有多个头主体10。另外,在第二外壳50的第二基底部51上,以与各个头主体10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插穿孔53。保持在第二外壳50上的头主体10的驱动配线11被插穿在该插穿孔53中,并与电路基板70相连接。另外,如图1所示,在第二基底部51的插穿孔53的周围设置有供给连通通道54,所述供给连通通道54的一端侧与流道部件主体60的液体供给通道61相连接。而且,通过使供给连通通道54的另一端与头主体10的流道(未图示)相连接,从而使来自液体供给通道61的油墨经由供给连通通道54而向头主体10被供给。并且,实际上,供给连通通道54经由被设置在电路基板70上的流道74,而与流道部件主体60的液体供给通道61相连接。此时,只需在液体供给通道61、流道74、供给连通通道54及头主体10的流道(未图示)等的、相互连接的部分处,设置由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的密封部件,便能够防止在各个流道的连接部分处的油墨的漏出。
另外,在第一外壳40和第二外壳50通过结合部件80而被一体化时,第二外壳50的第二侧壁52通过与第一外壳40的第一侧壁43的顶端面相对置,从而与第一侧壁43一起构成外壳30的外壁31。在此,如图3所示,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以在相对置的顶端面之间形成预定间隙的状态被相互固定。该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之间的间隙的作用在于,在油墨将要从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之间侵入时,由于该油墨而在间隙中形成弯液面,从而抑制油墨从该间隙侵入到内部。当然,也可以使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的顶端面彼此抵接,另外,还可以使第一侧壁43的顶端面和第二侧壁52的顶端面之间夹持密封部件等的弹性部件,从而抑制油墨的侵入。而且,还可以用树脂等密封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之间的边界。
另外,在第二基底部51上,于与第一插穿部66相对置的区域中设置有第二插穿部55。该第二插穿部55具有与第一插穿部66的保持孔68大致相同的内径,且具有小于结合部件80的头部的内径。
而且,以从油墨供给针62侧使第一外壳40与流道部件主体60重叠,且在流道部件主体60和第二外壳50之间夹持了电路基板70的状态,通过结合部件80而对第一外壳40和第二外壳50进行固定。由此,第一外壳40和第二外壳50被一体化而形成外壳30,且流道部件主体60及电路基板70被保持在外壳30的内部,从而形成了一体化的流道部件20。
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结合部件8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阳螺纹形成,并从第二外壳50的头主体10侧插穿于第二插穿部55中。插穿于第二插穿部55中的结合部件80,被插穿于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的保持孔68中,并与第一外壳40的固定部45的固定孔46螺合。由此,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的顶端被夹持在第一外壳40的固定部45的顶端面和第二外壳50的第二基底部51之间。另外,通过以这种方式保持流道部件主体60,从而使电路基板70被夹持在流道部件主体60和第二外壳50的第二基底部51之间。
而且,在以这种方式被一体化的流道部件20中,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的露出部69被外壳30的外壁31覆盖。因此,即使露出部69不被插穿孔67的壁所覆盖,外壳30的外壁31也能够承担插穿孔67的壁的作用。因此,通过使外壳30的外壁31兼作插穿孔67的壁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抑制流道部件20的大型化。
在此,例如,如图4所示,当仅由第一外壳40及第二外壳50中的一个侧壁(在图4的示例中,为第一外壳40的侧壁43A)形成外壳30的外壁31A时,侧壁43A将变长从而刚性将降低,由此将导致外壁31A容易变形。当通过以这种方式而使得外壁31A变形时,第一外壳40和第二外壳50之间的间隙将容易张开,从而油墨将侵入内部,并由此产生电子零件的损坏或短路等。另外,当为了提高第一外壳40或第二外壳50的外壁31A的刚性而使之增厚时,成本将升高且将导致大型化。而且,由于当形成长度较长的外壁31A时将产生成形不良,因而无法通过成本较低的成形来制造流道部件20。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第一外壳40的第一侧壁43和第二外壳50的第二侧壁52而形成了外壳30的外壁31,因而能够缩短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52,从而能够提高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52的刚性,进而不易发生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外壁31的变形而导致的油墨向外壳30内部的侵入,从而能够抑制不需要的油墨向喷出介质侧的下落、或电子零件的损坏及电气短路等。另外,由于能够提高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52的刚性,因而通过使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52的厚度变得较薄,从而能够抑制大型化。而且,抑制了成形不良,从而能够通过低成本的制造方法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上设置露出部69,并通过外壳30的外壁31来覆盖露出部69,因而能够抑制流道部件20的大型化。
在此,例如,如图5所示,当未在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中设置露出部69,而在第一插穿部66和外壳30的外壁31之间设置了壁100时,即使如图4所示,仅通过第一外壳40及第二外壳50中的一个来形成外壁31A而使外壁的刚性降低,第一插穿部66的刚性也将通过壁100而得到提高。因此,提高了流道部件20整体的刚性,从而能够使油墨难以侵入。但是,由于需要用于在第一插穿部66和外壁31之间设置壁100的空间A,因而对应于设置该壁100的空间A的量而造成了流道部件20的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插穿部66中设置露出部69,并通过外壳30的外壁31而进行覆盖,从而不需要用于设置壁100的空间A,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通过在第一插穿部66中设置露出部69,从而能够使第一外壳40的固定部45和第一侧壁43相连续。尤其是,由于固定部45的侧壁与第一侧壁43连续,因而能够使固定部45和第一侧壁43相互加固而提高刚性,从而能够不易发生变形,且能够不易被损坏。另外,如上述的图5所示,由于当在流道部件主体60上设置了壁100时,会因壁100而使固定部45和第一侧壁43分开,因而无法连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壳40中,使固定部45比第一侧壁43更向第二外壳50侧突出。因此,在第一外壳40、流道部件主体60及第二外壳50被层叠的方向上,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之间的边界,和第一插穿部66、固定部45及第二插穿部55相互抵接的位置,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在此而言,第一插穿部66、固定部45及第二插穿部55相互抵接的位置是指,由结合部件80固定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固定部45的第二外壳50侧的顶端面与第一插穿部66的顶端部的内表面相抵接的位置、和第一插穿部66的顶端面与第二外壳50的第一外壳40侧的面相抵接的位置。另外,流道部件主体60的第一插穿部66被设置在电路基板70和外壳30的外壁31之间。由此,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之间的边界,和第一插穿部66、固定部45及第二插穿部55相互抵接的位置处于分离的位置,从而即使油墨从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之间的边界侵入,也能够抑制油墨经由第一插穿部66、固定部45及第二插穿部55相互抵接的部分而向电路基板70侧侵入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20上,如上文所述,固定有多个头主体10。在头主体10上,并排设置有喷嘴开口(未图示),多个头主体10通过朝向喷嘴开口的并排方向而被配置成交错状,从而能够在喷嘴开口的并排方向上以相同的间距而形成长尺寸化的喷嘴列。并且,在此而言,头主体10被配置成交错状是指,如图1所示,多个头主体10朝向作为喷嘴开口的并排方向的第一方向X而被并排设置,由在喷嘴开口的并排方向上被并排设置的多个头主体10所构成的列,在与第一方向X交叉的第二方向Y上被排列设置。这些在第二方向Y上被并排设置的头主体10的两列被配置在,相互朝向第一方向X而稍微错开的位置上。而且,在两列头主体10的列中,相邻的头主体10被设置成,一列的头主体10的喷嘴列的端部侧的喷嘴开口、与另一列的头主体10的喷嘴列的端部侧的喷嘴开口,在喷嘴开口的第一方向X上处于相同的位置。由此,通过多个头主体10,从而能够沿着第一方向X,以相同的间距并对应于多个头主体10的数量而并排设置喷嘴开口,由此能够使喷嘴列连续,并能够在连续的喷嘴列的宽度上较广的范围内,跨越较大的面积而实施向较大的被记录介质的油墨的喷出。而且,虽然由于以这种方式配置有头主体10的流道部件20在第一方向X被长尺寸化,因而容易导致上述的外壳30的外壁31的刚性的降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第一外壳40的第一侧壁43和第二外壳50的第二侧壁52来形成外壳30的外壁31,因而使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52变短而提高了刚性,从而不易发生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油墨向外壳30的内部的侵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仅在第二外壳50的长边侧设置了第二侧壁52,因而在第二外壳50的短边侧,仅由第一外壳40的第一侧壁43构成外壁31。但是,由于外壳30的短边侧的刚性较高,因此即使不设置第二侧壁52,第一侧壁43也不易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油墨的侵入。当然,还可以在外壳30的短边侧也设置第二侧壁52,从而使短边侧的外壁31也同样由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构成。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内容。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对具备在内部保持有电路基板70的流道部件20的头1进行了例示,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在流道部件20的内部保持电路基板70。虽然在流道部件20中未保持有电路基板70的情况下,当油墨侵入流道部件20的内部时,将产生油墨在非预期的时刻下落到被记录介质上从而污染被记录介质等问题,但是如上文所述,通过由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52形成外壁31,从而能够提高刚性而抑制油墨向外壳30内部的侵入,由此能够抑制对被记录介质产生污染的情况。当然,也可以在流道部件20的内部,设置将流道的下游侧的压力保持为固定的阀体,另外,还可以保持其它部件或功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第一外壳40上设置固定部45,并使结合部件80与该固定部45的固定孔46螺合,从而将流道部件20一体化,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固定孔46设定为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并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40的上表面侧(第二外壳50的相反面侧)的螺母来对插穿贯穿孔的结合部件80的顶端进行结合。
另外,如图6所示,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头1在固定部件上被固定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为四个),从而构成作为液体喷射头组件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组件200(以下,也称为头组件200)。这种头组件200被装载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进行说明。并且,图6为,表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为,固定有头组件200,且通过输送作为被喷射介质的纸等的记录薄片S而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记录装置。
具体而言,喷墨式记录装置I具备:装置主体2;被固定在装置主体2上的头组件200;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S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3;对记录薄片S中的、与头组件200相对置的印刷面的相反的背面侧进行支承的压印板4。
输送机构3具备,相对于头组件200而被设置在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输送机构5和第二输送机构6。
第一输送机构5由驱动辊5a、从动辊5b、以及被卷绕在这些驱动辊5a及从动辊5b上的输送带5c构成。另外,第二输送机构6与第一输送机构5相同,也由驱动辊6a、从动辊6b及输送带6c构成。
在这些第一输送机构5及第二输送机构6的各自的驱动辊5a、6a上,连接有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等的驱动机构,通过由驱动机构的驱动力而对输送带5c、6c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将记录薄片S向头组件200的上游及下游侧输送。
并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驱动辊5a、6a,从动辊5b、6b及输送带5c、6c构成的第一输送机构5及第二输送机构6的示例,但是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使记录薄片S保持在输送带5c、6c上的保持机构。作为保持机构,例如,可以设置使记录薄片S的外周面带电的带电机构,从而通过电介质极化的作用,来使通过该带电机构而带电的记录薄片S吸附在输送带5c、6c上。另外,作为保持机构,可以在输送带5c、6c上设置按压辊,从而在按压辊和输送带5c、6c之间夹持记录薄片S。
压印板4由在第一输送机构5和第二输送机构6之间与头组件200对置设置的、截面具有矩形形状的金属或树脂等构成。压印板4在与头组件200对置的位置处,对通过第一输送机构5及第二输送机构6而被输送的记录薄片S进行支承。
并且,在压印板4上,也可以设置有于压印板4上对所输送的记录薄片S进行吸附的吸附机构。作为吸附机构,例如,可列举出通过对记录薄片S进行抽吸而实施抽吸吸附的机构、或者通过静电力而对记录薄片S进行静电吸附的机构等。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头组件200上,以能够供给油墨的方式而连接有,贮留有油墨的油墨罐或油墨盒等的贮留机构。贮留机构例如可以被保持在头组件200上,此外,也可以被保持在与装置主体2内的头组件200不同的位置上,并经由管等而与各个头1的油墨供给针相连接。而且,在头组件200的各头1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外部配线。
在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通过输送机构3来输送记录薄片S,并通过头组件200来对被支承在压印板4上的记录薄片S实施印刷。被实施了印刷的记录薄膜S通过输送机构3而被输送。
并且,虽然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例示了头1(头组件200)被固定在装置主体2上,且仅通过输送记录薄片S来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如下的所谓的串行式记录装置中,即,将头1(头组件200)装载于在与记录薄片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滑架上,并在使头1(头组件200)于主扫描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实施印刷的记录装置。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列举喷墨式记录头而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是广泛地以液体喷射头为对象的技术,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作为其它的液体喷射头,例如能够列举出打印机等的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记录头、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FED(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等。
符号说明
I 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
1 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
2 装置主体,
3 输送机构,
4 压印板,
10 头主体,
11 驱动配线,
20 流道部件,
30 外壳,
31 外壁,
40 第一外壳,
45 固定部,
46 固定孔,
50 第二外壳,
55 第二插穿部,
60 流道部件主体,
66 第一插穿部,
69 露出部,
70 电路基板,
80 结合部件。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主体,其用于喷出液体;
流道部件主体,其上形成有接受来自外部的液体的供给的液体受给部件;
第一外壳,其上形成有该流道部件主体的所述液体受给部件所面对的窗部,且在周围具有于所述流道部件主体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
第二外壳,其上形成有从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的所述液体受给部件接受液体的供给的液体供给通道,且在周围具有于流道部件主体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一起构成外壳的外壁的第二侧壁;
第一插穿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流道部件主体上,且被将所述第一外壳、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相互固定的固定部件插穿,
该第一插穿部被形成为,由所述外壁覆盖使所述固定部件露出的露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电路基板,所述电路基板被配置在所述流道部件主体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并向所述头主体的压力产生元件供给电信号,
所述第一插穿部被设置在所述电路基板和所述外壳的外壁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并被插入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的所述第一插穿部中从而使所述固定部件被固定;
第二插穿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且以与所述流道部件主体的第一插穿部卡合的方式,被所述固定部件插穿,
在所述第一外壳、所述流道部件主体及所述第二外壳被层叠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边界,和所述第一插穿部、所述固定部及所述第二插穿部相互抵接的位置,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一侧壁及所述第二侧壁构成的所述外壁为,所述外壳的至少长边侧的侧壁。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
CN2012200858536U 2011-03-10 2012-03-08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82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3623A JP5750757B2 (ja) 2011-03-10 2011-03-10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053623 2011-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08248U true CN202608248U (zh) 2012-12-19

Family

ID=46795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8585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8248U (zh) 2011-03-10 2012-03-08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96316B2 (zh)
JP (1) JP5750757B2 (zh)
CN (1) CN20260824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7636A (zh) * 2019-07-25 2021-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2571967A (zh) * 2019-09-30 202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8802B2 (en) * 2014-03-28 2016-06-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flow passage memb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JP6384251B2 (ja) * 2014-10-06 2018-09-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536234B2 (ja) * 2015-07-08 2019-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844941B2 (en) * 2016-02-26 2017-12-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7009767B2 (ja) * 2016-06-04 2022-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10849828B2 (en) 2016-07-29 2020-12-01 Jan Franck Device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printheads
US9985410B2 (en) 2016-08-15 2018-05-29 WFK Lasers, LLC. Ruby laser pumped ultrashort pulse la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00783B2 (ja) * 2000-03-22 2007-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3011383A (ja) * 2001-07-05 2003-01-1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
JP2005329645A (ja) * 2004-05-20 2005-12-0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液体噴射装置
JP4529813B2 (ja) * 2005-06-23 2010-08-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KR100813964B1 (ko) * 2005-09-22 2008-03-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어레이 타입 프린트헤드 및 이를 구비한 잉크젯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260948A (ja) * 2006-03-27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供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7980678B2 (en) * 2007-12-04 2011-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head
US8118408B2 (en) * 2009-06-30 2012-02-21 Eastman Kodak Company Flow through dispenser having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7636A (zh) * 2019-07-25 2021-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2297636B (zh) * 2019-07-25 2023-08-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2571967A (zh) * 2019-09-30 202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50757B2 (ja) 2015-07-22
US20120229568A1 (en) 2012-09-13
JP2012187831A (ja) 2012-10-04
US8496316B2 (en) 2013-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08248U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217129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7958634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90295867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485637B2 (en) Carriage with capping surface for inkjet printhead
CN102463743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CN102218927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2010002675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4786657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943382A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单元
CN102673154B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US20120229561A1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modul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3381706A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8820905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8465122B2 (e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CN110001202B (zh) 喷射孔板、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DE60302278T2 (de) Tintenstrahlkopf
US20120187221A1 (en) Liquid jet head, liquid 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liquid jet head
US10974510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090185010A1 (en) Inkjet head chip, driving method for inkjet head chip, inkjet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381057A (zh) 接地结构和记录装置
US8491093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unit,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3381705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10259221B2 (en) Element substrate,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8511797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