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08687U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108687U CN213108687U CN202021331170.5U CN202021331170U CN213108687U CN 213108687 U CN213108687 U CN 213108687U CN 202021331170 U CN202021331170 U CN 202021331170U CN 213108687 U CN213108687 U CN 2131086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air
- housing
- printing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70—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cut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aper feed
- B41J11/703—Cutting of tape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印刷装置,来提高设置的自由度以及抑制短路等不良状况。印刷装置(1)具备:电源部、印刷部(3)、电路基板(主基板(51))以及冷却部(70),主基板冷却部(71)具备:流入部(611),具有设置在壳体(10)的背面并供壳体的外部的空气流入的流入口(612);第一流路(72),流入的空气向壳体的前面侧流动;折回流路(73),在第一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向壳体的背面侧折回;第二流路(74),被折回的空气向背面侧流动;流出部(613),具有设置在背面并且在第二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流出到壳体的外部的流出口;以及风扇,使空气从流入口流入并且使经由各流路的空气从流出口流出,主基板配置在第二流路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对纸张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开有如下的内容:为了进行印刷装置内部的冷却,在构成印刷装置的外装机壳的侧面设置风扇以及空气的流入口。并且,公开有如下的内容:通过驱动风扇,从而使印刷装置的外部的空气从设置在外装机壳的侧面的流入口向印刷装置的内部流入而进行冷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4305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在设置印刷装置时,为了不堵塞设置在印刷装置的侧面的流入口,有必要将印刷装置与壁分开设置,而没有设置的自由度。另外,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由于是从流入口流入的空气直接向电路基板的发热部吹气的结构,因此在流入到印刷装置的内部的空气中混入有铁粉等具有导电性的粉尘时,由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电路元件的端子部附着有导电性的粉尘,而存在产生短路等不良状况的风险。
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在壳体的内部具备:成为驱动源的电源部、对纸张进行印刷的印刷部、驱动所述电源部或所述印刷部的电路基板以及冷却所述电路基板的冷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具备:流入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并供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第一流路,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壳体的前面侧流动;折回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壳体的背面侧折回;第二流路,被所述折回流路折回的所述空气向所述背面侧流动;流出部,具有设置在所述背面并且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空气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流出口;以及风扇,使所述空气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并且使经由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折回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空气从所述流出口流出,所述电路基板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内。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被固定所述电路基板的固定部件隔开。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固定部件由金属部件构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第一流路侧的面上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具备的所述印刷部被隔离。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流出口设置在所述流入口的上方。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电路基板是驱动所述印刷部的电路基板,所述风扇设置在设置有所述流出口的所述背面的内侧。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电路基板是构成所述电源部的电路基板,所述风扇设置在: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内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前面侧的下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印刷装置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从背面侧观察印刷装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是从上侧(+Z方向)观察主基板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5是从背面侧(-X方向)观察主基板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6是从左侧(-Y方向)观察主基板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上侧(+Z方向)观察电源基板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8是从背面侧(-X方向)观察电源基板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9是从右侧(+Y方向)观察电源基板冷却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印刷装置;3…印刷部;10…壳体;55…作为电源部的电源基板;63、66…作为固定部件的基板固定机壳;70…冷却部;71…构成冷却部的主基板冷却部;72、76…第一流路;74、78…第二流路;75…构成冷却部的电源基板冷却部;101…作为纸张的标签纸张;91…作为风扇的主风扇;92…作为风扇的电源用风扇;611、615…流入部;612、616…流入口;614、618…流出口;613、617…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例如是送给作为卷绕呈卷状的纸张的标签纸张101并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
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印刷装置1的概要的俯视图。此外,在各图中,改变比例尺进行了图示。
为了便于说明,将印刷装置1载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作为基准,并使用XYZ坐标系。详细而言,将印刷装置1的前后方向作为X方向,并且将前方或前面侧设为+X方向,将后方或背面侧设为-X方向。将在水平面上与印刷装置1的X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作为Y方向,并且将从前面侧观察印刷装置1时的左方向或左侧设为-Y方向,将右方向或右侧设为+Y方向。并且,将与印刷装置1的X方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相对于水平面垂直方向作为Z方向,并将上方或上侧设为+Z方向,将下方(重力方向)或下侧设为-Z方向。如上所述,规定方向并在以后的说明中酌情使用。此外,Y方向成为印刷装置1以及标签纸张101的宽度方向。
参照图1、图2对印刷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基于从省略图示的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信息处理装置发送的印刷数据,以喷墨方式对卷纸100(标签纸张101)印刷图像、字符。
如图1、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前面上设置有显示/操作面板11,所述显示/操作面板11配置有显示器、操作按钮等。而且,在壳体10的前面上,在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排出标签纸张101的排出口12。此外,从排出口12排出由印刷部3印刷的标签纸张101。在壳体10的背面侧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卷绕标签纸张101的卷纸100。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上侧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后方设置有卷纸盖板13,其在设置、更换卷纸100时开放。
如图1所示,卷纸100是将圆筒状的例如纸管23作为芯,并且将标签纸张101卷绕呈卷状。标签纸张101由衬纸102和多个标签103构成。衬纸102是形成为带状的连续纸。多个标签103在衬纸102的长度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粘贴在衬纸102的表面。标签103可以从衬纸102剥离。
如图1所示,在印刷装置1中,形成有成为输送标签纸张101的路径的输送路径K。从卷纸100送给的标签纸张101沿着输送路径K向输送方向H被输送。
印刷装置1包括标签纸张送出部2、印刷部3、剪切部4而构成。如图1所示,标签纸张送出部2具备卷纸装配部21。通过将卷纸100的纸管23插入到卷纸装配部21,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卷纸装配部21。由此,通过卷纸100根据卷纸装配部21的旋转而旋转来送给标签纸张101。
印刷部3具备:纸张输送辊25、印刷单元30以及台板35。纸张输送辊25构成为夹持并输送标签纸张101的输送辊。纸张输送辊25在标签纸张101的输送方向H上,设置在印刷头33的上游侧。纸张输送辊25夹持标签纸张101并朝向台板35输送。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为串行型的印刷装置,因此标签纸张101的输送速度不是一定的,纸张输送辊25通过由后述的第一驱动源间歇驱动,从而在输送方向H上间歇输送标签纸张101。
纸张输送辊25具备作为夹持辊的纸张输送驱动辊26和纸张输送从动辊27。纸张输送驱动辊26通过传递来自具有传送电机等的驱动源(省略图示)的动力而旋转驱动。纸张输送从动辊27与纸张输送驱动辊26接触并从动旋转。此外,纸张输送驱动辊26和纸张输送从动辊27被设置在与输送方向H交叉的方向上。
在纸张输送辊25的下游侧设置有台板35和印刷单元30。台板35在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吸引孔(省略图示),并且各吸引孔与吸引风扇(省略图示)连通。由此,标签纸张101被吸引于台板35的上表面并被输送,因此抑制标签纸张101与印刷头33的喷嘴面(省略图示)干涉。
印刷单元30具备:滑架31和搭载于滑架31的印刷头33。滑架31被在与输送方向H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滑架轴31a支承。滑架31通过沿着滑架轴31a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从而来扫描印刷头33。
印刷头33为串行型的喷墨头,并且具备多种颜色的喷嘴列。本实施方式的印刷头33具备青色、黄色、品红色以及黑色四种颜色的喷嘴列。印刷头33接收从省略图示的各油墨盒供给油墨,并从设置于各喷嘴列的喷嘴喷出油墨,对台板35上的标签纸张101(标签103)喷出油墨并印刷图像。
在这样构成的印刷部3中,通过交替地重复副扫描和主扫描来对标签纸张101(标签103)印刷图像、字符,其中,所述副扫描是纸张输送辊25从设置于标签纸张送出部2的卷纸装配部21的卷纸100抽出标签纸张101并在输送方向H中间歇输送,所述主扫描是印刷头33一边向标签纸张101(标签103)喷出油墨一边在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即,印刷部3通过实施主扫描以及副扫描这样的印刷动作,对标签纸张101(标签103)印刷图像、字符。
此外,印刷后的标签纸张101(标签103)进一步朝向剪切部4被传送至输送方向H的下游侧。剪切部4具备切刀41,并且相对于粘贴所印刷的标签103的衬纸102,在宽度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在预定长度的部位进行剪切。
被剪切的衬纸102以及标签103从排出口12被排出。此外,用户拿起从排出口12排出且被剪切的衬纸102,用手剥离被印刷的标签103。被剥离的标签103由用户粘贴于粘贴对象物。
图3是示出从背面侧观察印刷装置1的状态的后视图。图4是从上侧(+Z方向)观察主基板冷却部71的剖视图。图5是从背面侧(-X方向)观察主基板冷却部71的剖视图。图6是从左侧(-Y方向)观察主基板冷却部71的剖视图。图7是从上侧(+Z方向)观察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剖视图。图8是从背面侧(-X方向)观察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剖视图。图9是从右侧(+Y方向)观察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X方向)在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侧面部10a、10b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用于驱动印刷装置1的电路基板,并且构成有用于冷却其电路基板的冷却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由如下的两个电路基板大致构成:主基板51(参照图4~图6),作为包括统一控制印刷装置1的控制部而构成的电路基板;以及电源基板55(参照图7~图9),作为构成成为驱动源的电源部的电路基板。
如图3所示,主基板51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X方向),设置在左侧(-Y方向)的侧面部10a的内部。并且,如图4~图6所示,主基板51以驱动印刷部3的电路为首,并构成有其他各种电路以及安装有各种的电路元件52。同样地,如图3所示,电源基板55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X方向),设置在右侧(+Y方向)的侧面部10b的内部。并且,如图7~图9所示,电源基板55安装有构成电源部的各种的电路元件56(参照图7)。
并且,如图3所示,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X方向),在左侧(-Y方向)的侧面部10a的内部构成有用于冷却主基板51的电路元件52中的发热的主基板冷却部71。同样地,如图3所示,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X方向),在右侧(+Y方向)的侧面部10b的内部构成有用于冷却电源基板55的电路元件56中的发热的电源基板冷却部75。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70由主基板冷却部71和电源基板冷却部75构成。
以后,参照图3~图6,对构成冷却部70的主基板冷却部71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主基板冷却部71中,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在构成主基板冷却部71的后述的流路的主机壳61上构成有如下的界面部53:设置有USB端口、LAN端口等且通过各种电缆与个人计算机、便携终端等信息处理装置连接。此外,界面部53与设置在内部的主基板51电连接。主机壳61为构成壳体10的背面的部件。
如图4~图6所示,主基板冷却部71为了冷却设置于内部的主基板51,而构成了用于收进外部空气并使其流动来冷却的流路。此外,流路被主机壳61、第一机壳62、作为固定部件的基板固定机壳63以及第二机壳64包围而构成。各机壳是将成为金属部件的金属板冲压并进行弯折等而形成的。
主基板冷却部71的流路整体构成在大概六面体的箱形状的内部。在六面体中,主机壳61构成背面侧(-X方向)侧面和下侧(-Z方向)侧面。第一机壳62构成右侧(+Y方向)侧面。第二机壳64构成左侧(-Y方向)侧面、前面侧(+X方向)侧面以及上侧(+Z方向)侧面。并且,通过在被主机壳61、第一机壳62以及第二机壳64包围的内部的空间中设置矩形状的基板固定机壳63,从而构成主基板冷却部71的各流路。
对基板固定机壳63的设置进行说明。
如图4、图5所示,在主基板冷却部71的内部,基板固定机壳63被设置为与X-Z平面平行。详细而言,在主机壳61的背面侧(-X方向)侧面上,基板固定机壳63在Y方向上,被设置在从被第一机壳62和第二机壳64包围的中央稍微靠近第一机壳62侧的位置处。
在基板固定机壳63中,背面侧端面抵接于主机壳61的背面侧侧面,下侧端面抵接于主机壳61的下侧侧面。并且,如图5所示,基板固定机壳63的上侧的右侧面与侧面62a抵接,所述侧面62a是将第一机壳62的上侧的侧面沿着X方向并且向左方向弯折一段而形成。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基板固定机壳63的前面侧端面与对置的第二机壳64的前面侧侧面是分开的。并且,如图5、图6所示,在与基板固定机壳63的前面侧端面抵接的第一机壳62的侧面62a的下侧打开有缝隙G,并且向右侧(+Y方向)弯折的侧面63a抵接于第一机壳62的右侧侧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抵接部位不会泄漏空气。
对构成主基板冷却部71的流路进行说明。
主基板冷却部71由第一流路72、折回流路73以及第二流路74构成。第一流路72被成为背面侧侧面和下侧侧面的主机壳61、成为右侧侧面的第一机壳62、基板固定机壳63以及成为上侧侧面的第二机壳64包围而构成。第二流路74被成为背面侧侧面和下侧侧面的主机壳61、基板固定机壳63以及成为左侧侧面和上侧侧面的第二机壳64包围而构成。
第一流路72和第二流路74被固定主基板51的基板固定机壳63隔开。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流路72和第二流路74与壳体10的内部所具备的印刷部3隔离。此外,在用于连接主基板51与印刷部3等各驱动部的电缆类中,从主基板冷却部71的取出是通过将缓冲部件等相对于设置于构成主基板冷却部71的各机壳的插通孔等而设置在电缆与插通孔之间而取出的。这样,通过以缓冲部件等堵塞插通孔与电缆的缝隙,从而成为主基板51所产生的热不会传递到印刷部3的结构。
折回流路73由基板固定机壳63的前面侧端面、与该前面侧端面对置并分开的成为前面侧侧面的第二机壳64以及包围上下左右方向的各机壳构成。此外,折回流路73是连接第一流路72与第二流路74的流路,第一流路72与折回流路73经由缝隙G连通。
第一流路72是使外部空气流入到内部并使其流动的流路。如图3~图6所示,在与第一流路72对应的主机壳61的背面侧侧面构成有流入部611。在主机壳61的下方,流入部611以在Z方向上延伸的形态被构成。针对流入部611形成有多个使外部空气流入到第一流路72的流入口612。在第一流路72中,从背面侧的流入口612流入的空气向前面侧流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路72的内部不存在被设置为遮挡空气的流动的装置。
折回流路73是如下的流路:将从背面侧流入并在第一流路72中向前面侧流动的空气向背面侧折回并流动于第二流路74。如图3~图6所示,在基板固定机壳63的左侧面上构成有多个固定主基板51的突起部63b。主基板51在第二流路74的内部,以与X-Z平面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基板固定机壳63的突起部63b。
此外,在安装于主基板51的电路元件52中,高度比突起部63b高的元件安装于主基板51的左侧面(-Y方向)。另外,在成为缝隙G附近的主基板51的区域中,在安装于主基板51的电路元件52中也配置有如下的电路元件52:构成驱动发热量成为最多的印刷头33的驱动电路。
第二流路74是使被折回流路73折回的空气向背面侧流动,并流出到印刷装置1的外部的流路。另外,第二流路74是通过使空气流动,从而使安装于主基板51并发热的电路元件52冷却的流路。
如图3~图6所示,在与第二流路74对应的主机壳61的背面侧侧面上构成有流出部613。流出部613构成在主机壳61的上方。换言之,流出部613相对于流入部611设置在上方。在流出部613中形成有多个使在第二流路74中流动的空气流出到外部的流出口614。因此,流出口614设置在流入口612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第二流路74的内部设置有成为冷却对象的主基板51。并且,与流出口614相对地,在主机壳6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主风扇91。换言之,主风扇91设置在主机壳61的内侧,所述主机壳61构成设置有流出口614的背面侧。主风扇91使成为外部空气的空气从流入口612流入,并且使经由了第一流路72、折回流路73以及第二流路74的空气从流出口614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风扇91使用了所谓的轴流风扇,其成为将从风扇的旋转轴方向吸入的空气以相同的方向喷出的构造。此外,流出口614设置在流入口612的上方。
对主基板冷却部7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在通过控制部开始驱动主风扇91的情况下,成为外部空气的空气经由背面侧的流入口612向第一流路72流入。流入到第一流路72的空气在第一流路72中向前面侧流动的同时,由于前面侧被基板固定机壳63的侧面63a封锁,因此朝向缝隙G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入到第一流路72的空气中混入有铁粉等具有导电性的粉尘时,通过在流动中铁粉等较重的粉尘下落至第一流路72内,从而抑制了设置在第二流路74内的电路元件52附着有空气中的导电性的粉尘。以后,针对“铁粉等具有导电性的粉尘”简要记述为“导电性粉尘”。
在第一流路72中流动的空气经由缝隙G流入到折回流路73,并且与第二机壳64的前面侧的侧面碰触而被折回至第二流路74侧。在第一流路72中流动的空气由于在开口面积变窄的缝隙G中流动,所以会提高流动的空气的风速并使其被折回。因此,针对配置在成为主基板51的缝隙G附近的区域中的电路元件52,流动有流速变快的空气。由此,在主基板51中发热量成为最多,并且能够提高配置在缝隙G附近的电路元件52(构成驱动印刷头33的驱动电路的电路元件52)的冷却效率。
如图4、图6所示,被折回流路73折回的空气在第二流路74中流动。通过空气在第二流路74中流动,从而将安装于主基板51的电路元件52发热后的热带走。并且,由于将电路元件52发热后的热带走而被加热的空气被主风扇91吸入并经由流出口614流出到印刷装置1的外部。通过以上的动作,以驱动安装于主基板51的印刷头33的电路元件52为首,其他的电路元件52被冷却。
这种情况下,由于温热的空气通常向上侧移动,因此通过将在主基板51中驱动发热量成为最多的印刷头33的电路元件52配置在成为第二流路74的上侧的缝隙G的区域中,来提高流动的空气的风速并使其流动,并且使其朝向形成于上侧的流出口614流动,从而防止了温热的空气会反过来对其他的电路元件52加热。
以后,参照图3、图7~图9,对构成冷却部70的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电源基板冷却部75中,在印刷装置1的背面侧,在构成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后述的流路的主机壳61上设置有入口连接器57,并且通过连接电源电缆(省略图示)而供给有商用电源。入口连接器57与设置在内部的电源基板55电连接。
如图7~图9所示,电源基板冷却部75为了冷却设置于内部的电源基板55,而构成了用于收进外部空气并使其流动来冷却的流路。此外,流路被主机壳61、第一机壳65、作为固定部件的基板固定机壳66以及第二机壳67包围而构成。各机壳是将成为金属部件的金属板冲压并进行弯折等而形成的。
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流路整体构成在大概六面体的箱形状的内部。在六面体中,主机壳61构成背面侧(-X方向)侧面和下侧(-Z方向)侧面。第一机壳65构成左侧(-Y方向)侧面。第二机壳67构成右侧(+Y方向)侧面、前面侧(+X方向)侧面以及上侧(+Z方向)侧面。并且,通过在被主机壳61、第一机壳65以及第二机壳67包围的内部的空间中设置矩形状的基板固定机壳66,从而构成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各流路。
对基板固定机壳66的设置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在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内部,基板固定机壳66被设置为与X-Z平面平行。详细而言,在主机壳61的背面侧(-X方向)侧面上,基板固定机壳66在Y方向上,被设置在从被第一机壳65和第二机壳67包围的中央稍微靠近第一机壳65侧的位置处。
在基板固定机壳66中,背面侧端面抵接于主机壳61的背面侧侧面,下侧端面抵接于主机壳61的下侧侧面。并且,如图8所示,基板固定机壳66的上侧的左侧面与侧面65a抵接,所述侧面65a是将第一机壳65的上侧的侧面沿着X方向并且向右方向弯折一段而形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抵接部位不会泄漏空气。如图7、图9所示,基板固定机壳66的前面侧端面与对置的第二机壳67的前面侧侧面是分开的。
对构成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流路进行说明。
电源基板冷却部75由第一流路76、折回流路77以及第二流路78构成。第一流路76被成为背面侧侧面和下侧侧面的主机壳61、成为左侧侧面的第一机壳65、基板固定机壳66以及成为上侧侧面的第二机壳67包围而构成。第二流路78被成为背面侧侧面和下侧侧面的主机壳61、基板固定机壳66以及成为右侧侧面和上侧侧面的第二机壳67包围而构成。
第一流路76和第二流路78被固定电源基板55的基板固定机壳66隔开。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流路76和第二流路78与在壳体10的内部所具备的印刷部3隔离。
折回流路77由基板固定机壳66的前面侧端面、与该前面侧端面对置并分开的成为前面侧侧面的第二机壳67以及包围上下左右方向的各机壳构成。此外,折回流路77是连接第一流路76与第二流路78并使其连通的流路。
第一流路76是使外部空气流入到内部并使其流动的流路。如图3、图7~图9所示,在与第一流路76对应的主机壳61的背面侧侧面构成有流入部615。在主机壳61的下方,流入部615以在Z方向上延伸的形态被构成。针对流入部615形成有多个使外部空气流入到第一流路76的流入口616。在第一流路76中,从背面侧的流入口616流入的空气向前面侧流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流路76的内部不存在被设置为遮挡空气的流动的装置。
折回流路77是如下的流路:将从背面侧流入并在第一流路76中向前面侧流动的空气向背面侧折回并流动于第二流路78。如图3、图7~图9所示,在基板固定机壳66的右侧面上构成有多个固定电源基板55的突起部66a。电源基板55在第二流路78的内部,以与X-Z平面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基板固定机壳66的突起部66a。此外,在安装于电源基板55的电路元件56中,高度比突起部66a高的元件安装于电源基板55的右侧面(+Y方向)。
第二流路78是使被折回流路77折回的空气向背面侧流动,并流出到印刷装置1的外部的流路。另外,第二流路78是通过使空气流动,从而使安装于电源基板55并发热的电路元件56冷却的流路。
如图3、图7~图9所示,在与第二流路78对应的主机壳61的背面侧侧面上构成有流出部617。流出部617构成在主机壳61的上方。换言之,流出部617相对于流入部615设置在上方。在流出部617中形成有多个使在第二流路78中流动的空气流出到外部的流出口618。因此,流出口618设置在流入口616的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第二流路78的内部设置有成为冷却对象的电源基板55。并且,与第二机壳67的前面侧的内表面相对地,在成为第二流路78开始的区域下侧的主机壳61的下侧侧面上设置有电源用风扇92。换言之,电源用风扇92设置在电源基板55的前面侧的下侧,所述电源基板55配置在第二流路78内。电源用风扇92使成为外部空气的空气从流入口616流入,并且使经由了第一流路76、折回流路77以及第二流路78的空气从流出口618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用风扇92与主风扇91同样地使用了轴流风扇。
对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7、图9所示,在通过控制部开始驱动电源用风扇92的情况下,成为外部空气的空气经由背面侧的流入口616向第一流路76流入。流入到第一流路76的空气在第一流路76中向前面侧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入到第一流路76的空气中混入有导电性粉尘时,通过在流动中下落至第一流路76内,从而抑制了设置在第二流路78内的电路元件56附着有空气中的导电性粉尘。
在第一流路76中流动的空气流入到折回流路77,并且与第二机壳67的前面侧的侧面碰触而被折回至第二流路78侧。如图9所示,被折回流路77折回的空气被电源用风扇92吸入,并且被第二流路78吹出。电源用风扇92位于第二流路78的下侧,因此从电源用风扇92吹出的空气从下侧朝向形成有流出口618的上侧流动。通过空气在第二流路78中从下侧朝向形成有流出口618的上侧流动,从而空气相对于电源基板55从前面侧的下侧向背面侧的上侧呈对角线状流动。
通过该流动,从而空气将安装于电源基板55的整体的电路元件56的发热后的热带走。并且,由于将电路元件56的发热后的热带走而被加热的空气经由流出口618流出到印刷装置1的外部。此外,由于温热的空气通常向上侧移动,因此通过使电源用风扇92位于第二流路78的下侧,并且使从电源用风扇92吹出的空气从下侧朝向形成有流出口618的上侧流动,从而使温热的空气更加易于从流出口618流出。根据以上的动作,安装于电源基板55的电路元件56被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构成冷却部70的主基板冷却部71在成为壳体10的背面侧的主机壳61上具备:流入部611,具有流入口612;以及流出部613,具有流出口614。另外,构成冷却部70的主基板冷却部71具备:第一流路72,从流入口612流入的空气向前面侧流动;折回流路73,在第一流路72中流动的空气向背面侧折回;以及第二流路74,被折回流路73折回的空气向背面侧流动。并且,构成冷却部70的主基板冷却部71具备:主风扇91,使空气从流入口612流入,并且使经由了第一流路72、折回流路73以及第二流路74的空气从流出口614流出。
另外,同样地,电源基板冷却部75在成为壳体10的背面侧的主机壳61上具备:流入部615,具有流入口616;以及流出部617,具有流出口618。另外,电源基板冷却部75具备:第一流路76,从流入口616流入的空气向前面侧流动;折回流路77,将在第一流路76中流动的空气向背面侧折回;以及第二流路78,被折回流路77折回的空气向背面侧流动。并且,电源基板冷却部75具备:电源用风扇92,使空气从流入口616流入,并且使经由了第一流路76、折回流路77以及第二流路78的空气从流出口618流出。
通过被这样构成的主基板冷却部71、电源基板冷却部75,能够冷却印刷装置1的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因此在将印刷装置1设置于架子等时,能够以与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架子的侧壁等接触的状态来进行设置。因此,在以往的印刷装置中,在将流入口设置在装置主体的侧面且将印刷装置设置于架子等时,相对于存在有必要与架子的侧壁分开设置等的限制,能够使设置空间最少化,并且能够提高设置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背面侧设置有电源电缆、各种电缆类,所以需要稍微打开空间。但是,冷却可以利用该打开的空间而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主基板冷却部71的流入口612侧的第一流路72与流出口614侧的第二流路74通过折回流路73折回并连通。并且,主基板51配置在第二流路74内。
另外,同样地,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流入口616侧的第一流路76与流出口618侧的第二流路78通过折回流路77折回并连通。并且,电源基板55配置在第二流路78内。
通过被这样构成的主基板冷却部71、电源基板冷却部75,即使在流入的空气中混入有导电性粉尘时,也能够使铁粉等较重的导电性粉尘在第一流路72、76中在折回之前下落,因此在设置在第二流路74、78内的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中导电性粉尘变得难以流动。因此,在以往的印刷装置中,从流入口流入的空气直接对电路基板吹气并冷却,因此相对于由于导电性粉尘的附着而在电路中产生不良状况,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粉尘的附着而引起的短路等电路的不良状况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主基板冷却部71通过固定主基板51的基板固定机壳63,来隔开第一流路72与第二流路74。另外,同样地,电源基板冷却部75通过固定电源基板55的基板固定机壳66,来隔开第一流路76与第二流路78。
根据该结构,第一流路72与第二流路74、以及第一流路76与第二流路78能够通过基板固定机壳63、66这样简单的部件,容易地构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主基板冷却部71、电源基板冷却部75。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基板固定机壳63、66由金属部件构成。由此,通过将由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产生的热的一部分向基板固定机壳63、66传导,并且由在第一流路72、76中流动的空气进行散热,从而能够提高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通过将第一流路72以及第二流路74或者第一流路76以及第二流路78与壳体10的内部所具备的印刷部3隔离,从而在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产生的热不会传递到印刷部3。因此,印刷部3不会受到由于热引起的影响,从而能够维持打印质量。另外,能够防止在印刷时易于产生的薄雾附着于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构成主基板冷却部71的流出口614设置在流入口612的上方。另外,同样地,构成电源基板冷却部75的流出口618设置在流入口616的上方。此外,由于温热的空气向上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在流入口612、616的上方设置有流出口614、618,从而易于使温热的空气从流出口614、618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主基板冷却部71中,主基板51包括了驱动印刷部3的电路。并且,主风扇91设置在设置有流出口614的背面的内侧。这样,通过对驱动印刷部3的主基板51设置主风扇91,从而能够使流路内变为负压。因此,在主基板51中,为了集中于驱动印刷部3的电路的区域(缝隙G附近)而使空气流动,其中所述印刷部3成为尤其发热的电路,能够通过如缝隙G那样使流路的宽度变窄等变化,来提高风速并使其流动,从而来冷却驱动印刷部3的电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电源基板冷却部75中,电源基板55是构成电源部的电路基板。并且,电源用风扇92设置在配置在第二流路78内的电源基板55的前面侧的下侧。根据该结构,从电源用风扇92喷出的空气通过在第二流路78中从下侧朝向形成有流出口618的上侧流动,从而能够相对于电源基板55从前面侧的下侧向背面侧的上侧呈大致对角线状流动,来冷却电源基板55整体。另外,对于设置在上侧的流出口614,易于使汇集在上侧的温热的空气从流出口614流出到外部。
2.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固定机壳63、66由金属部件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基板固定机壳63由金属部件构成,并且在基板固定机壳63的第一流路72侧的面上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省略图示)。同样地,也可以是,基板固定机壳66由金属部件构成,并且在基板固定机壳66的第一流路76侧的面上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省略图示)。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第一流路72、76内积极地进行散热,并且能够使针对主基板51、电源基板55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以下,对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导出的内容进行记载。
一种印刷装置,在壳体的内部具备:成为驱动源的电源部、对纸张进行印刷的印刷部、驱动所述电源部或所述印刷部的电路基板以及冷却所述电路基板的冷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具备:流入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并供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第一流路,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壳体的前面侧流动;折回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壳体的背面侧折回;第二流路,被所述折回流路折回的所述空气向所述背面侧流动;流出部,具有设置在所述背面并且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空气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流出口;以及风扇,使所述空气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并且使经由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折回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空气从所述流出口流出,所述电路基板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内。
根据该结构,在印刷装置中,冷却部具备:流入部,具有设置在壳体的背面并供壳体的外部的空气流入的流入口;以及流出部,具有设置在背面并且在第二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流出到壳体的外部的流出口。另外,冷却部具备:第一流路,从流入口流入的空气向壳体的前面侧流动;折回流路,在第一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向背面侧折回;以及第二流路,被折回流路折回的空气向背面侧流动。并且,冷却部具备:风扇,使空气从流入口流入,并且使经由第一流路、折回流路以及第二流路的空气从流出口流出。
通过被这样构成的冷却部,能够冷却印刷装置的电路基板,因此在将印刷装置设置于架子等时,能够以与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架子的侧壁等接触的状态来进行设置。因此,在以往的印刷装置中,在将流入口设置在印刷装置的侧面且将印刷装置设置于架子等时,相对于存在有必要与位于左右方向上的架子的侧壁分开设置等的限制,能够使设置空间最少化,并且能够提高设置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背面侧设置有电源电缆、各种电缆类,所以需要稍微打开空间。但是,冷却可以利用该打开的空间而进行。
另外,在印刷装置中,冷却部的流入口侧的第一流路与流出口侧的第二流路通过折回流路折回并连通。并且,电路基板配置在第二流路内。通过被这样构成的冷却部,即使在流入的空气中混入有铁粉等具有导电性的粉尘时,也可以通过在流动中时铁粉等较重的粉尘下落至第一流路内,从而在设置在第二流路内的电路基板中导电性粉尘变得难以流动。
因此,在以往的印刷装置中,从流入口流入的空气直接对电路基板吹气并冷却,因此相对于由于导电性粉尘的附着而在电路中产生不良状况,能够抑制由于导电性粉尘的附着而引起的电路的不良状况产生。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被固定所述电路基板的固定部件隔开。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固定电路基板的固定部件这样简单的部件,容易地构成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冷却部。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固定部件由金属部件构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由电路基板产生的热的一部分向由金属部件构成的固定部件传导,并且由在第一流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散热,从而能够提高电路基板的冷却效率。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第一流路侧的面上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一流路内积极地进行散热,并且能够使针对电路基板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具备的所述印刷部被隔离。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第一流路以及第二流路与壳体的内部所具备的印刷部隔离,从而在电路基板产生的热不会传递到印刷部。因此,印刷部不会受到由于热引起的影响,从而能够维持打印质量。另外,能够防止在印刷时易于产生的薄雾附着于电路基板。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流出口设置在所述流入口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流出口设置在流入口的上方,从而由于温热的空气易于向上方向移动,因此易于使温热的空气从流出口流出。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电路基板是驱动所述印刷部的电路基板,所述风扇设置在设置有所述流出口的所述背面的内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驱动印刷部的电路基板在设置有流出口的背面的内侧设置风扇,使流路内变为负压,从而能够使空气流动到电路基板的尤其发热的区域等,并且增加了使流速变化并使其流动的自由度。此外,在电路基板中,例如,通过相对于驱动印刷部的电路的区域而使流路变窄等,能够由提高风速并使其流动来进行冷却,其中所述印刷部成为尤其发热的电路。为了使其这样流动,也可以使流路内成为负压。
优选的是,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所述电路基板是构成所述电源部的电路基板,所述风扇设置在: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内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前面侧的下侧。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构成电源部的电路基板,将风扇设置在配置在第二流路内的电路基板的前面侧的下侧,并且通过从风扇传送空气,从而易于使汇集在上侧的温热的空气从流出口流出到外部。另外,能够使空气朝向设置在上侧的流出口且相对于电路基板呈大致对角线状流动,因此能够冷却电路基板整体。
Claims (8)
1.一种印刷装置,在壳体的内部具备:成为驱动源的电源部、对纸张进行印刷的印刷部、驱动所述电源部或所述印刷部的电路基板以及冷却所述电路基板的冷却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具备:
流入部,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并供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流入的流入口;
第一流路,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壳体的前面侧流动;
折回流路,在所述第一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空气向所述壳体的背面侧折回;
第二流路,被所述折回流路折回的所述空气向所述背面侧流动;
流出部,具有设置在所述背面并且在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空气流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的流出口;以及
风扇,使所述空气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并且使经由所述第一流路、所述折回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空气从所述流出口流出,
所述电路基板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被固定所述电路基板的固定部件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由金属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第一流路侧的面上形成有散热用的散热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具备的所述印刷部被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出口设置在所述流入口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是驱动所述印刷部的电路基板,
所述风扇设置在设置有所述流出口的所述背面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是构成所述电源部的电路基板,
所述风扇设置在:配置在所述第二流路内的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前面侧的下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7469A JP7346950B2 (ja) | 2019-07-09 | 2019-07-09 | 印刷装置 |
JP2019-127469 | 2019-07-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108687U true CN213108687U (zh) | 2021-05-04 |
Family
ID=7410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31170.5U Active CN213108687U (zh) | 2019-07-09 | 2020-07-08 | 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92275B2 (zh) |
JP (1) | JP7346950B2 (zh) |
CN (1) | CN213108687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30256A (ja) * | 2021-08-23 | 2023-03-0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28473B2 (ja) | 1996-11-07 | 2004-05-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
JPH11143258A (ja) * | 1997-11-07 | 1999-05-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27152A (ja) | 2004-07-20 | 2006-02-02 | Sato Corp | プリンタの冷却装置 |
JP5012541B2 (ja) | 2008-01-31 | 2012-08-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
JP5262527B2 (ja) | 2008-09-30 | 2013-08-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磁シールドボックス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2022B2 (ja) | 2009-11-19 | 2014-01-2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999801B (zh) * | 2010-04-12 | 2017-05-31 | Zih公司 | 标签剥离、通用打印头和相关方法 |
JP2015128137A (ja) | 2013-11-28 | 2015-07-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機器 |
-
2019
- 2019-07-09 JP JP2019127469A patent/JP734695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08 US US16/923,917 patent/US11292275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7-08 CN CN202021331170.5U patent/CN213108687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292275B2 (en) | 2022-04-05 |
US20210008911A1 (en) | 2021-01-14 |
JP7346950B2 (ja) | 2023-09-20 |
JP2021011082A (ja) | 2021-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68763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EP3162572B1 (en) |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 |
EP2586619B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dditional cassette device | |
JP472615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15225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213108687U (zh) | 印刷装置 | |
JP2016124250A (ja) | 印刷装置 | |
JP517236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68495B2 (ja) | 印字装置 | |
JP7140595B2 (ja) | 記録装置 | |
US1127365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CN111216460B (zh) | 介质加热装置及印刷装置 | |
US8913913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613757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WO2022163270A1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202311578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2018058306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23095352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7548068B2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809985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902574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2023132492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23115785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2017217872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05186500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録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