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37426U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37426U
CN205037426U CN201520564382.0U CN201520564382U CN205037426U CN 205037426 U CN205037426 U CN 205037426U CN 201520564382 U CN201520564382 U CN 201520564382U CN 205037426 U CN205037426 U CN 205037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indoor set
face side
downside
electric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643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柳洋平
石川正人
铃木章元
木南雅英
池田久典
后藤卓哉
内藤洋辅
石神胜也
河合信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37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3742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6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热交换器的前方配置电器单元,并且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电器单元不露出,另外在维护人员进行与电器单元相关的检查、修理作业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该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送风风扇(1);热交换器(2b),其位于送风风扇(1)的上游侧且在送风风扇的前表面侧;电器单元(30),其横长地配置于热交换器(2b)的前方;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其能够开闭地位于该室内机的最前表面;电器罩(20),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构成该室内机的框体的部件,构成为包括:覆盖电器单元(30)的下方的下侧罩板(21)、和覆盖电器单元(30)的前方的正面侧罩板(22),若打开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则正面侧罩板(22)露出。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特别是涉及以壁挂式在该室内机的前表面侧且在热交换器的前方配置有电器单元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具有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分离型空调机的室内机,且在设置于进行空调的房间的墙面上部的壁挂式室内机中,到目前为止,由包括安装有各种电气电子部件的控制基板在内的电器部件集合而成的电器单元,大多在室内机的左右方向宽度较宽的热交换器的左右任一方的侧方、即沿左右方向并排配置。
然而近年来,还出现将电器单元配置于成为室内机的前表面侧的热交换器的下部前方的室内机。即以电器单元为前方,将电器单元与热交换器沿前后方向并排配置。通过将电器单元配置于热交换器的前方,从而扩大室内机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来增大热交换器的导热面积,以使换热量增加。由此能够实现空调机的能力提升。另外,在无需增加换热量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变热交换器的左右宽度而使室内机整体的左右方向尺寸小型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71164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热交换器的前方配置有电器单元的室内机中,例如为了进行室内机的空气过滤器的修护作业等,若用户打开设置于室内机的最前表面的能够开闭的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则电器单元露出于正面。因此用户在上述那样的作业中无意中接触到电器单元,有可能产生例如卡挂并拔出配线之类的故障。
另外,若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而电器单元在正面露出,则用户的眼睛会看到收纳控制基板的金属制壳体、多个配线类等。设置于墙面上部的室内机的外观担负该房间的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虽然具有高美观性,但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由于露出的电器单元而损害其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即:在热交换器的前方配置电器单元,并且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电器单元不会露出。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电器单元不会露出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并且是进行该室内机的检查、修理作业的维护人员在进行与电器单元相关的检查、修理作业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送风风扇,其生成从上表面的吸入口到达下部的吹出口的空气流;热交换器,其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上游侧且在所述送风风扇的前表面侧;电器单元,其横长地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其能够开闭地位于所述室内机的最前表面;以及电器罩,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构成所述室内机的框体的部件,且构成为包括:覆盖所述电器单元的下方的下侧罩板、和覆盖所述电器单元的前方的正面侧罩板,若打开所述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则所述正面罩板露出。
优选地,即使在所述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下侧罩板也在所述室内机的前侧下部露出。
优选地,所述电器罩的所述下侧罩板和所述正面侧罩板经由铰链构造而连接,在所述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所述正面侧罩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下侧罩板向前下方转动。
优选地,所述正面侧罩板螺纹紧固于构成所述框体的部件,若该螺纹紧固不解除,则所述正面侧罩板无法相对于所述下侧罩板转动,若所述正面侧罩板不处于转动的状态,则所述下侧罩板无法从构成所述框体的部件取下。
优选地,构成所述框体的部件是将所述室内机的侧面封闭的右侧面面板以及左侧面面板。
优选地,所述电器罩的所述下侧罩板与所述正面侧罩板的材质不同。
优选地,所述电器罩的所述下侧罩板与所述正面侧罩板的板厚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如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即:即使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配置于热交换器的前方的电器单元也不会露出,另外,如此形成为电器单元不露出的构造,并且进行检查、修理作业的维护人员在进行与电器单元相关的检查、修理作业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下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室内机的上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室内机的电器单元的单体立体图。
图6是说明图5的电器单元向室内机安装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形成图1的室内机的框体构造的面板部件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图1的室内机的电器罩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9是从图8的电器罩的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图8的电器罩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的电器罩的下侧罩板的局部立体图。
图12A是从正面侧观察图8的电器罩的正面侧罩板的左侧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12B是从背面侧观察图8的电器罩的正面侧罩板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图12B的正面侧罩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正面侧罩板向下侧罩板连接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下侧罩板的钩与正面侧罩板的卡止壁的连接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下侧罩板的钩与正面侧罩板的卡止壁的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17是与电器罩的下侧罩板的安装相关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18是与电器罩的下侧罩板的安装相关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19是与电器罩的正面侧罩板的安装相关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图20是说明图1的室内机的正面外观装饰面板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21是图1的室内机的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图1的室内机的电器罩的正面侧罩板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图1的室内机的电器罩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送风风扇;2…热交换器;3…吸入口;4…吹出口;11…背面壳体;13…右侧面面板;14…左侧面面板;16…正面外观装饰面板;20…电器罩;21…下侧罩板;21c…钩;22…正面侧罩板;22c…卡止壁;22d…螺钉通孔;30…电器单元;46…螺孔;47…螺钉;100…室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以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外观立体图,图1表示从斜下方观察的状态,图2表示从斜上方观察的状态。并且图3是该室内机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室内机100的纵剖视图。该室内机100利用制冷剂配管而与设置于屋外的室外机(未图示)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循环回路。
室内机100为设置于进行空调的房间的墙面上部的壁挂式室内机,如图1~图4所示,在内部配置有:送风风扇1、和在该送风风扇1的上游侧以包围送风风扇1的方式向下呈V字形状的热交换器2。热交换器2构成为包括:在送风风扇1的前表面侧且位于上部的前侧上部热交换器2a、位于下部的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以及位于前侧上部热交换器2a的后方的背面侧热交换器2c。前侧上部热交换器2a与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以两者的对接部分向前表面侧凸出的方式,分别向相反方向倾斜地配置。它们可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地向前表面侧凸出的弯曲状。送风风扇1是细长的圆筒状的横流风扇,并以其长边方向成为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的方式水平地配置。
热交换器2固定于成为基座的背面壳体11,送风风扇1旋转支承于背面壳体11。二者均位于背面壳体11的前方。在热交换器2的左右任一侧(在图3中为室内机100中的左侧),安装有树脂制的热交换器支承板2d,使用爪和螺钉将该热交换器支承板2d固定于背面壳体11的前表面。另外,热交换器支承板2d的一部分与背面壳体11组合,从而构成对送风风扇1的旋转轴进行支承的轴承部。在背面壳体11的左右任一侧(此处为右侧),设置有朝向前方突出的风扇马达收纳壳体12。在该风扇马达收纳壳体12的内部,收纳有对送风风扇1进行旋转驱动的风扇马达(未图示)。在此,风扇马达收纳壳体12视为背面壳体11的一部分,即,背面壳体11的前表面这一表现还包括风扇马达收纳壳体12的前表面。
如图4所示,在室内机100的上表面形成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100的内部的吸入口3。而且,在室内机100的下部设置有吹出口4,从吸入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被热交换器2冷却或加热而成为调节空气并从吹出口4向室内吹出。这些空气的气流、即从吸入口3到达吹出口4的空气流,通过送风风扇1的旋转而生成。在热交换器2的下游、且在从送风风扇1达到吹出口4为止形成吹出风路5,该吹出风路5的背面壁11a形成为相对于送风风扇1凹陷的曲面状。该背面壁11a形成于背面壳体11的前表面。
在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下方配置有集水盘组装体6。在图3中,集水盘组装体6也固定于背面壳体11。另外,集水盘组装体6的左侧也可以不直接固定于背面壳体11,而螺钉固定于热交换器支承板2d,并经由热交换器支承板2d支承于背面壳体11。集水盘组装体6的上表面成为集水盘6a,该集水盘6a在制冷运转时接受在前表面上部热交换器2a以及前表面下部热交换器2b的表面结露而滴下的结露水。而且,成为其相反侧的下表面成为集水盘组装体6的前侧壁6b。
在吹出口4设置有上下风向板7,该上下风向板7在上下方向调整从吹出口4吹出的调节空气的气流,在该上下风向板7的上游侧的吹出风路6内设置有左右风向板8,用于在左右方向调整吹出气流。上下风向板7呈左右方向细长的板状,如图4所示,在前后方向分开并分别借助各自的驱动马达而独立地在上下方向转动。上下风向板7转动支承于集水盘组装体6,使上述部件转动的上下风向板7用的驱动马达也保持于集水盘组装体6。上下风向板7借助驱动马达而在上下方向变更角度,从而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变化。另外,在室内机100停止运转时,如图1、图4所示,以堵塞吹出口4的姿势静止。
左右风向板8构成为包括:在吹出口4的左右方向并排的多个板状叶片、和将这些板状叶片连结的连结臂,左右风向板8安装于集水盘组装体6的前侧壁6b。左右风向板8借助驱动马达并经由连杆机构,使连结臂向左右方向移动,从而在左右方向变更板状叶片的角度,使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变化。左右风向板8用的驱动马达也被保持于集水盘组装体6。
从前侧上部热交换器2a与背面侧热交换器2c的上方到前侧上部热交换器2a的前方,配置有过滤器单元9。过滤器单元9构成为包括:空气过滤器,其在比热交换器2靠上游侧的位置捕捉从吸入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过滤器清洁装置,其用刷子对捕捉到上述空气过滤器的尘埃进行回收,并存储在位于前侧上部热交换器2a的前方的集尘箱。在过滤器单元9的上端设置有上表面面板10,该上表面面板10位于比空气过滤器9靠上游侧并开口为格子状。该上表面面板10的形成为格子状的多个开口部相当于吸入口3。过滤器单元9与上表面面板10被预先组合。
而且,在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前方配置有电器单元30。在此,以与倾斜的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成为大致平行的方式,倾斜地配置电器单元30,以便能够确保电器单元30的容积更大。图5是该电器单元30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布置的多个配线类省略图示。
电器单元30如图5所示,在成型为横长且左右方向细长的板状的树脂制的安装基底31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多个电器部件。在将该电器单元30组装于室内机100时,安装基底31位于比电器部件靠后方的位置、即成为靠近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位置。电器单元30以在热交换器2的长边方向呈横长的状态,配置于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前方。
在安装基底31的中央部分安装有外表面为金属制的控制基板壳体32,该控制基板壳体32收纳有担负该室内机100的运转控制的控制基板32a。控制基板壳体32在电器单元30中是主要的电子部件,构成为包括:箱状的基板箱32b,其利用爪将控制基板32a能够拆装地进行固定,所述控制基板32a安装有包括微型计算机在内的电器部件;盖32c,其覆盖上述基板箱32b的前表面侧开口。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基板箱32b的左右的侧面、下表面,形成有多个供配线通过的切槽或孔。
从控制基板壳体32突出的爪卡止于截面L字状的钩,该钩形成于安装基底31,进而通过螺纹紧固而将控制基板壳体32固定于安装基底31。在盖32c能够相对于基板箱32b拆装,且控制基板壳体32安装于安装基底31的状态下,能够仅将盖32c从基板箱32b取下、或安装。
在图5中,在安装基底31上的控制基板壳体32的左侧,固定有静电雾化装置33。在安装基底31的该部分形成有将前后连通的大致矩形状的连通孔,静电雾化装置33以通过该连通孔并也向安装基底31的背面侧突出的方式进行爪固定。
静电雾化装置33是如下的装置,即具有珀耳帖单元、雾化电极以及高电压产生电路,使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在珀耳帖单元的冷却面结露,将其结露水输送至雾化电极的前端,通过对该状态的雾化电极施加由高电压产生电路产生的高电压,由此对雾化电极前端的水进行静电雾化,生成大量的纳米尺寸的带电的微粒子水(水雾)。所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水,与从吸入口3吸入的室内空气一起通过热交换器2(主要通过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并与调节空气一起从吹出口4向室内放出,以湿润房间的居住者的肌肤、头发的方式发挥作用。静电雾化装置33与控制基板壳体32内的控制基板32a,利用向珀耳帖单元供给电力的电源线(配线)、向高电压产生电路供给几伏电压的电源线(配线)而连接。
而且,在安装基底31上的控制基板壳体32的右侧相邻处,朝向前方斜下方设置有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和显示装置35,并在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和显示装置35的上方,朝向正面设置有应急运转开关36。此外,在显示装置35的右侧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单元37,在该红外线传感器单元37的上方设置有将插入房间内的插座的电源电缆38a连接的端子台38。
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具有:接收部,其使用红外线接收来自能够与该室内机100进行双向通信的遥控器(未图示)的指示信号;发送部,其向遥控器发送信息信号。该接收部与发送部各自利用信号线(配线)和控制基板32a连接。
显示装置35是通过使用了光的显示来向使用者通知运转状况、设定状态的装置,将开口为相互不同的形状的多个透光窗,配置于呈多列排列的多个LED各自的前方,通过透光窗后的LED的光以成为该窗的开口形状的方式进行显示。显示装置35各自的LED与控制基板32a利用用于点亮控制的信号线(配线)而连接。
应急运转开关36是在安装人员将室内机100设置于墙面后,在最初开始运转时按压的开始按钮。另外,在遥控器发生故障而无法使用的状况下,使用者也能够通过使用该应急运转开关36来进行运转开始、运转停止。应急运转开关36与控制基板32a也利用信号线(配线)连接。
红外线传感器单元37构成为包括:向下方突出的红外线传感器37a、和位于该红外线传感器的上方并使红外线传感器37a向左右方向转动的驱动马达。利用该驱动马达的驱动力使红外线传感器37a向左右方向转动,来取得房间的热图像,由此掌握地板面、墙面的温度分布、进入房间的人的位置。红外线传感器37a与驱动马达分别利用信号线(配线)而与控制基板32a连接。
在端子台38连接有:与外部的插座连接的电源电缆38a、和与未图示的室外机连接的通信线、电源线,端子台38将上述外部配线向控制基板32a进行中继连接。在端子台38ui控制基板32a之间,连接有多条上述中继配线。
图6是说明电器单元30向室内机100安装的立体图,但如图示那样,电气单元30安装为配置于热交换器2的前方。在安装电器单元30的时刻,已经将安装有上下风向板7以及左右风向板8的集水盘组装体6安装于背面壳体11。电器单元30分别通过螺纹紧固而在右侧将安装基底31与背面壳体11的前表面进行固定,在左侧将安装基底31与热交换器支承板2d的前表面进行固定。此时,如图4所示,在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前方,成为与前下部热交换器2b大致平行的状态。
在安装电器单元30之后,安装过滤器单元9。过滤器单元9分别在其右侧螺钉固定于电器单元30的安装基底31的前表面,在左侧螺钉固定于热交换器支承板2d的上表面。也可以相对于背面壳体11进行右侧的螺钉固定。在该情况下,电器单元30与过滤器单元9的安装,任一方可以先进行。
图7是室内机100的组装中途的分解立体图,在安装电器单元30与过滤器单元9之后,安装与背面壳体11、上表面面板10一起构成室内机100的框体的多个树脂制板状部件。如图7所示,担负室内机100的右侧面的外观装饰的右侧面面板13、同样担负左侧面的外观装饰的左侧面面板14、以及与背面壳体11的下表面一起担负比吹出口4靠背面侧(墙面附近)的下表面外观装饰的连结板15,分别使用爪和螺钉固定于背面壳体11。
连结板15呈左右方向细长的长方形状,长边侧的前侧端面构成矩形状的吹出口4的背缘。连结板15位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前方,并通过爪固定而在背面壳体11的前表面下部的中央被临时固定。之后,利用爪和螺钉将右侧面面板13与左侧面面板14固定于背面壳体11。此时,分别形成于连结板15的左右两端的突起,被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与背面壳体11夹持,由此连结板15也被固定。
形成室内机100的框体、并将室内机100的侧面(左右方向的端面)封闭的右侧面面板13和左侧面面板14,均为树脂成型的板状部件,并具有从除背面侧之外的上下与前表面的三方的端面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向内侧(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的靠中央处)突出的凸缘部。并且将形成为三方的凸缘部中从上表面突出的凸缘称为上凸缘41,将下表面的凸缘称为下凸缘42,将前表面的凸缘称为前凸缘43。为了不使右侧面面板13、左侧面面板14均由于某种冲击而解除爪固定而脱离,各自需要至少一个部位的螺纹紧固,在该室内机100中,各个下凸缘42的背面侧螺纹紧固于背面壳体11的前表面下部。该螺纹紧固的部位为连结板15的左右端部的夹持位置附近。
右侧面面板13与左侧面面板14均形成为:下凸缘42的前侧部分成为倾斜面421,向外表面不朝向正下方(室内机100设置于墙面时地板面方向)而朝向比正下方略靠前方。在该下凸缘42的向前方倾斜的前侧倾斜面421,分别隔开规定的距离在两个部位形成有方孔44。另外,在各个前凸缘43,均在中央高度附近形成有一个正面方孔45,在下部形成有一个螺孔46。螺孔46朝向背面形成为凸状。
图8也是室内机100的组装中途的分解立体图,在安装有右侧面面板13、左侧面面板14以及连结板15的状态下的室内机100,安装有作为该室内机100的特征结构的电器罩20,该电器罩20对电器单元30在其下方和前方进行覆盖。如图8所示,电器罩20构成为包括:覆盖电器单元30的下方的下侧罩板21、和覆盖前方的正面侧罩板22。下侧罩板21、正面侧罩板22均是树脂成型的板部件,呈左右方向长(横长)的大致矩形状。该电器罩20的下侧罩板21和正面侧罩板22不是一体的而是单独部件,对接的相互的长边侧部经由铰链构造而连接,并能够以铰链连接部为支点,相对于一方使另一方转动。
图9是从正面侧观察电器罩20的立体图,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11是下侧罩板21的局部立体图,并从背面侧观察左侧部分。图12A是从正面侧观察正面侧罩板22的左侧部分的局部立体图,图12B是从背面侧观察正面侧罩板22的局部立体图。而且,图13是正面侧罩板22的纵剖视图,图示出图12B的Z-Z截面。
首先,对下侧罩板21进行说明。如图9~图11所示,下侧罩板21从作为向外表面的外观装饰面211的背面且面向电器单元30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的左右两侧、此处为从左右两端,分别在短边方向隔开规定的距离,且沿板厚方向延伸地设置有两个短边侧部爪21a。短边侧部爪21a的前端的卡挂部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向外侧凸出,且左右朝向相反方向。
另外,在大致矩形状的下侧罩板21的一对长边侧部中、安装于室内机100时位于背面侧的一方的长边侧部,在左右方向与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隔开距离且更向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多个长边侧部爪21b。长边侧部爪21b的前端的卡挂部向下。即,卡挂部向外观装饰面211的方向凸出。而且,在室内机100中位于正面侧的另一方的长边侧部,在左右方向隔开距离且以前端朝向正面侧的方式,从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突出设置有多个截面L字状的钩21c。
另外,在下侧罩板21的右侧形成有传感器孔21d,供电器单元30的红外线传感器单元37的红外线传感器37a穿过。在电器单元30中,仅红外线传感器单元37的红外线传感器37a例外,在安装有电器罩20的状态下,穿过该传感器孔21d而从下侧罩板21的外观装饰面211突出。
接着,对正面侧罩板22进行说明。如图9~图12(但图11除外)所示,在正面侧罩板22也形成有作为向外表面的外观装饰面221,并在外观装饰面221的背面形成有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22,在其上部,从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22的左右两侧,在此为从左右两端,分别向电器单元30的方向延伸地设置有一个上部爪22a。上部爪22a的前端的卡挂部,分别在左右方向向外侧形成为凸状,且左右朝向相反方向。
另外,在正面侧罩板22的下部(接近下端的位置),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多个四方孔22b。多个四方孔22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与下侧罩板21的多个钩21c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大致相同,钩21c与四方孔22b的个数相同。而且,如包含该四方孔22b的剖视图亦即图13所示,在各个四方孔22b的上方设置有从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22突出的卡止壁22c。此外,在正面侧罩板22,且在左右两侧各自的下部、以及左右方向中央的上部共三个部位,形成有螺钉通孔22d。另外,在右侧下部开设有矩形状的窗22e。
而且,将下侧罩板21的多个钩21c插入正面侧罩板22的四方孔22b,从而将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连接。图14是表示正面侧罩板22向下侧罩板21安装(连接)的剖视图。在两者连接时,如图14所示,将正面侧罩板22与下侧罩板21以下侧罩板21在下的方式上下排列,并从相互的外观装饰面211、221成为朝向相同方向并且相互大致平行的状态,将钩21c前端从下方插入位于对应的位置的四方孔22b,之后沿使相互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222接近的方向,以钩21c为中心使下侧罩板21旋转。这样,插入的钩21c的尖端部分卡挂于卡止壁22c,该卡止壁22c从正面侧罩板22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22突出设置,从而完成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的连接,制成电器罩20。
图15是表示钩21c与卡止壁22c的连接状态的纵剖视图,此处图示的状态是作为安装于室内机100时的电器罩20的稳定状态。即,正面侧罩板22以外观装饰面221朝向正面的方式,位于与大致铅直方向平行的位置。此时,成为钩21c的尖端部分卡挂于卡止壁22c的上表面的状态,但下侧罩板21相对于正面侧罩板22的角度不形成为直角,相互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222彼此所成的角度形成为钝角。此处,该角度为110度。该下侧罩板22的倾斜形成为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下凸缘13b、14b的前侧倾斜面131b、141b平行。
该钩21c与卡止壁22c的连接形成铰链构造,若固定下侧罩板21,则正面侧罩板22能够以与钩21c的连接部为支点、即以正面侧罩板22的下部为支点向前方转动。图16是表示钩21c与卡止壁22c的铰链动作的剖视图,相对于固定的下侧罩板21而向前方转动的正面侧罩板22,如该图16所示,例如通过使外观装饰面221的下端部分与下侧罩板21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的前端部分(形成有钩21c的长边侧部的一方)接触,来限制过度的转动。在两者变为相互平行之前,限制正面侧罩板22的转动,因此不会伴随转动而使连接脱落。为了解除连接,只能在均未被固定的状态时,以相互平行并且使下侧罩板21从正面侧罩板22分离的方式进行拉动,将钩21c从四方孔22b拔出。
如以上那样,将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组合而成的电器罩20,如图8所示从前表面侧向室内机100安装。图17是与电器罩20的安装相关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示出下侧罩板21的长边侧部爪21b的卡挂状态。如图17所示,集水盘组装体6的前表面下部比电器单元30更向下方突出,且面向正面侧。而且,在其向下方突出的部分的前端,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卡挂突起6c。该卡挂突起6d可以在左右方向与下侧罩板21的多个长边侧部爪21b隔开相同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也可以在左右方向较长地连续。
另外,在集水盘组装体6的前表面侧,以与集水盘6a接触的方式设置有隔热件6c,从而避免在制冷运转时因被从热交换器2滴落到集水盘6a的凉的冷凝水冷却的集水盘6a,而使得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在集水盘组装体6的前表面侧结露。卡挂突起6c从隔热件6c露出。其中,使用对聚苯乙烯(PS)进行发泡注塑成型而成的聚苯乙烯泡沫,作为该隔热件6c。
如图17所示,首先使下侧罩板21的长边侧部爪21b通过电器单元30的下方,将全部长边侧部爪21b以覆盖的方式卡挂于卡挂突起6d。在该状态下,电器罩20的自重被卡挂突起6d支承,因此即使操作者例如从电器罩20放手,电器罩20也不会从室内机100脱离。接着,以下侧罩板21的短边侧部爪21a分别处于形成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下凸缘前侧倾斜面421的方孔44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下侧罩板21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从该状态将各个短边侧部爪21a插入于对应的方孔44。
操作者将下侧罩板21的左右两侧,分别从外观装饰面211侧朝向下凸缘前侧倾斜面421按压,从而能够对一侧两个短边侧部爪21a分别向对应的方孔44的孔缘按压,使之向内侧弹性变形并进入方孔44。图18是表示短边侧部爪21a与方孔44的爪固定构造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如图18所示,向内侧(左右方向的中央侧)弹性变形并插入的短边侧部爪21a,若凸状的前端卡挂部向外侧通过方孔44,则解除弹性变形,前端卡挂部在方孔44的背面侧卡挂于孔缘,从而完成爪固定构造。
由此,下侧罩板2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下凸缘前侧倾斜面421重叠,下侧罩板21整体以与下凸缘前侧倾斜面421相同的角度向前方倾斜。而且,通过左右两侧的短边侧部爪21a和方孔44的爪固定构造、以及背面侧的多个长边侧部爪21b向卡挂突起6c钩挂的构造,将下侧罩板21固定于室内机100。
在将下侧罩板21安装固定之后,将正面侧罩板22固定于室内机100。下侧罩板21已被固定,正面侧罩板22经由钩21c而与下侧罩板21连接,因而相对于正面侧罩板22的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前凸缘43的定位已完成。因此若操作者从外观装饰面221侧分别将正面侧罩板22的左右两侧向前凸缘43按压,则将正面罩板22的左右各自的上部爪21a向前凸缘43上部的正面方孔45插入。
图19是表示上部爪22a与正面方孔45的爪固定构造的主要部分剖视图。上部爪22a一边与下侧罩板21的短边侧爪21a同样地向内侧弹性变形、一边进入正面方孔45,若凸状的前端卡挂部向外侧通过正面方孔45,则弹性变形被解除,前端卡挂部在正面方孔45的背面侧卡挂于孔缘,从而完成爪固定构造。
虽通过左右两侧的上部爪22a与正面方孔45的爪固定构造,将正面侧罩板22安装固定,但进一步根据后述的理由,也对正面侧罩板22施加螺钉固定。如图8所示,利用螺钉47对左右两侧的下部与中央上部的三个部位进行固定。通过左右两侧的下部两个部位的螺钉通孔22d后的螺钉47被拧入螺孔46,该螺孔46形成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各自的前凸缘43下部,从而使正面侧罩板22螺纹紧固于前凸缘43。另外,通过中央上部的螺钉通孔22d后的螺钉47,被拧入设置于过滤器单元9的前表面的螺孔(未图示),从而使正面侧罩板22螺纹紧固于过滤器单元9。该中央上部的螺纹紧固也可以构成为,将螺孔形成于电器单元30的安装基底30,并使正面侧罩板22与安装基底31螺纹紧固。
以上,电器罩20的安装结束。在俯视观察时,在矩形状的吹出口4,电器罩20的下侧罩板21的背面侧端面担负形成其前缘,连结板15的前侧端面担负形成其背缘,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各自的下凸缘42的端部担负形成其左右的侧缘。
之后,将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安装于室内机100的最前表面,从而室内机100的组装完成。图20是表示安装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立体图。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背面(外观装饰面的反面)的左右两侧上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转动轴16a,上述转动轴16a通过嵌入而安装于轴承431,该轴承431形成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各自的前凸缘43的上部。
转动轴16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承431,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以上部的转动轴16a为支点而在上下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对室内机100的前表面进行开闭。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关闭的情况下,形成于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左右两侧的背面下部的静止爪16b,被在前凸缘43的下部形成的捕捉部432夹持,从而维持稳定的静止状态。能够开闭的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位于室内机100的最前表面。
若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向上方转动规定的角度而打开,则在轴承的构造上,转动轴16a被保持在该位置,从而维持以该规定的角度打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用户能够进行过滤器单元9的清洁作业。在该室内机100中,维持其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开放状态的规定的角度(以下设为维持开放角度),从关闭的状态向上方成为70度。若比该角度进一步打开,则转动轴16a能够相对于轴承431拆装,从而能够进行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取下、安装。
图1为模拟将这样组装的室内机100设置于室内的墙面的状态,并从前方斜下方观察室内机100的立体图。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关闭,在运转停止过程中,上下风向板7也关闭吹出口4,这对应于图8的纵剖视图。如图1、图8所示,覆盖电器单元30的下方的电器罩20的下侧罩板21,位于由上下风向板7关闭的吹出口4的前端与关闭的状态下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下端之间,其外观装饰面211面向室内,红外线传感器37a通过传感器孔21d而从外观装饰面211突出,但电器单元30不露出。与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开闭状态无关,下侧罩板21的外观装饰面211向室内露出。
通过将该下侧罩板21形成为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或者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相同的颜色,由此室内机100能够成为具有统一感的设计,并且作为不同颜色,在室内机100的设计中用作强调彩色。下侧罩板21如前所述地朝向前方斜下方,但电器单元30的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与显示装置35形成为其前表面与下侧罩板21大致平行。即,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与显示装置35的前表面,以大致平行状态与下侧罩板21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相对。因此在室内机100的运转过程中,显示装置35所产生的显示内容,能够透过下侧罩板21,从而室内的用户能够识别该显示内容。另外,同样能够透过下侧罩板21,进行使用红外线信号的遥控器与室内机100的双向通信。
而且,用户例如为了进行过滤器单元9的修护,而打开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此处,过滤器单元9的修护是指:取下过滤器清洁装置的集尘箱,扔掉滞留于内部的尘埃并再次安装、或取下空气过滤器对其进行水洗并使之干燥后再次安装等。图21是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维持开放角度打开的状态下室内机100的立体图,与图1同样从前方斜下方进行观察。
如图21所示,即使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开放,正面侧罩板22也覆盖电器单元30的前方,因此在热交换器2(此处为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前方配置电器单元30,并且电器单元30不向正面露出。仅从窗22e观察应急运转开关36。应急运转开关36有时也在遥控器发生故障时供用户利用,因此不会由正面侧罩板22遮挡,而是能够从窗22e向正面观察,使用户知道其存在,并且处于可操作的状态。
正面侧罩板22包括出入控制基板壳体32的各种配线,将电器单元30隐藏在其背面侧,因此用户在修护过滤器单元9的过程中,不会接触到电器单元30。因此不会误卡挂并拔出配线、或切断配线,从而能够安全地实施修护作业。
另外,与右侧面面板13、左侧面面板14以及下侧罩板21同样,树脂成型品的正面侧罩板22向正面露出,因此与表面为金属制的控制基板壳体32、各种配线等露出的情况相比,大幅度提高美观性,即使为了对担负房间的室内设计的一部分的室内机100进行修护作业,而使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处于开放状态,也不会使用户注意到电子部件、配线,从而不会损害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关闭的状态下较高的美观性。
通过将正面侧罩22形成为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或者下侧罩板21同色,从而即使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开放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具有统一感的设计。另外,即使形成为与上述部件并不相同的颜色,也能够用于强调彩色。
下侧罩板21是左右方向细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树脂成型的板部件,但不只基于左右两侧的短边侧部爪21a的固定构造,而且在背面侧的长边侧部,多个长边侧部爪21b在左右方向以适度的间隔卡挂于集水盘组装体6的前表面的卡挂突起6d,另外,正面侧的长边侧部在螺钉固定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正面侧罩板2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以适度的间隔借助多个钩21c而吊下的状态,因此不会因老化而向左右方向弯曲并向下方鼓出,从而能够长期维持美观性。另外,在该室内机100中,分别使用六个长边侧部爪21b和钩21c,但上述部件的个数、间隔为设计事项,根据下侧罩板21的大小而适当地选择即可。
另外,正面侧罩板22也是左右方向细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树脂成型的板部件,但不只在其上部采用左右两侧的上部爪22a的固定构造,而且在中央与过滤器单元9进行螺纹紧固,并且在下部且在左右两侧分别与前凸缘43进行螺纹紧固,并且下侧罩板21的多个钩21c在左右方向以适度的间隔,卡挂于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22的卡止壁22c,来承受下侧罩板21的自重,因此不会由于老化而向左右方向弯曲并向前方鼓出。
正面侧罩板22能够以呈铰链连接构造的下部为支点,向前下方转动,但不仅采用爪固定构造,而且利用螺钉47在三个部位进行固定,因此即使用户在修护过滤器单元9的过程中,误接触到正面侧罩板22、或碰撞某些部位,也不会出现上部爪22a从正面方孔45脱离,而发生正面侧罩板22转动、即打开的情况,从而不会出现电器单元30意外露出的情况。
另外,下侧罩板21将前侧的长边侧部经由钩21c而固定于螺钉固定的正面侧罩板22,从而配合在背面侧进行的长边侧部爪21b的固定,使该状态下的下侧罩板21无法弹性变形,从而无法解除短边侧部爪21a向方孔44的钩挂。因此在正面侧罩板22固定的状态下,下侧罩板21不会脱离。用户在修护过滤器单元9时,不会取下与过滤器单元9无关的正面侧罩板22的螺钉47,因此不会出现用户意外使电器罩20脱离的情况。
而且,在向室内墙面设置室内机100之后进行与电器单元30相关的配线作业、检查、修理作业的维护时,该电器罩20发挥巨大的效力。在室内机100检查、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修理的过程中,维护人员实施电器单元30的各种电子部件的调查、修理、更换之类的作业。维护人员在进行电器单元30的维护、修理时,首先打开或取下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这样正面侧罩板22露出,因此拆下固定正面侧罩板22的三个部位的螺钉47。
在由螺钉47进行的紧固被解除的状态下,正面侧罩板22的上部仅采用由左右两侧的上部爪22a进行的固定,因此只要维护人员握住上部将其拉至近前,则与插入时相反,上部爪22a的前端卡挂部一边被正面方孔45的孔缘按压而向内侧弹性变形、一边从正面方孔45拔出。由此上部爪22a的爪固定构造被解除。
若上部爪22a的固定被解除,则正面侧罩板22能够经由作为铰链连接构造的钩21c,相对于利用短边侧部爪21a和长边侧部爪21b而固定的下侧罩板21转动,因此能够向近前侧倾倒。这样成为使正面侧罩板22向近前转动而打开的状态,能够将电器单元30的前表面侧开放。图22是表示使正面侧罩板22转动而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图中,在作业时取下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在图22以及后述的图23中,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未图示。
正面侧罩板22倾斜到图16所示的下侧罩板21与相互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222所成的钝角成为165度左右。这样通过使正面侧罩板22转动而倾斜,从而如图22所示,电器单元30前表面开放,因此维护人员能够从斜上方确认电器单元30的状况,能够进行目测调查。但是在该状态下,无法进行前表面成为平行地配置于下侧罩板21的遥控器收发信号装置34与显示装置35的前表面的目测调查。
此外,若维护人员从该状态施加将正面侧罩板22拉至近前的力,则经由钩21c对下侧罩板21作用欲将下侧罩板21从下凸缘前侧倾斜面421拉开的力,从而左右两侧的短边侧部爪21a分别一边向内侧弹性变形、一边从方孔44拔出。由此短边侧部爪21a的爪固定构造被解除。
背面侧的长边侧部爪21b,以覆盖集水盘组装体6的卡挂突起6d的方式进行卡挂,因此成为短边侧部爪21a的固定已被解除的状态,因此维护人员仅将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抬起,就能够将长边侧部爪21b向卡挂突起6d的钩挂解除。维护人员将长边侧部爪21b的钩挂解除,并将其拉至手边,从而完成取下电器罩20。
图23是取下电器罩20后的状态下室内机100的立体图,与图22同样地取下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如图23所示,通过取下电器罩20,从而电器单元30位于最前表面,而且成为该电器单元30的前方以及下方开放而不遮挡的状态。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维护人员进行与电器单元30相关的检查、修理、部件更换等的作业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作业。而且维护人员无需进行扭转身体的动作,能够一边从正面观察对象电子部件、一边进行作业,从而能够安全且准确地进行作业。
在设置于电器单元30的多个电器部件中,需要检查的频率比其他电器部件高的控制基板32a,仅通过从图23的状态取下控制基板壳体32的盖32c,就能够进行检查作业。若取下盖32c,则控制基板32a朝向正面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使用测试仪的检查作业等。并且,即使在控制基板32a检测到故障而不得不更换为新的控制基板的情况下,若打开盖32c,则能够进行连接于控制基板32a的各种配线的拔插、控制基板32a的拆装,从而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新旧基板的更换作业。
包括朝向前方斜下方的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在内的其他电器部件,也能够一边从正面观察、一边在充分的作业空间进行检查、修理、更换等作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并且能够安全且准确地进行作业。另外,在取下电器罩20并进行与电器单元30相关的检查、修理作业时,在图23表示的例子中,虽取下了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但也能够不取下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而在以维持开放角度打开的状态下进行作业。若结束了电器部件的必要的作业,则维护人员将取下的电器罩20从下侧罩板21按照上述的顺序进行安装,从而能够再次返回到覆盖遮挡电器单元30的美观性较高的状态。
另外,在该室内机100中,电器单元30的左右两端附近分别在前方覆盖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前凸缘43。由于仅左侧面面板14覆盖安装基底31,因此不存在位于前凸缘43的背面侧的电器部件,但右侧面面板13覆盖一个电器部件亦即端子台38。该端子台38具有连接来自电源插座、室外机(并且未图示)的配线的功能,但由于故障的频率少,因此此处使之位于前凸缘43的背面侧。
所以说并不是不能进行端子台38的检查、修理作业。右侧面面板13和左侧面面板14也如上所述,是在安装电器罩20之前安装于背面壳体11的部件,在取下电器罩20后的状态下,即使在设置于室内的墙面之后,也均能够从背面壳体11取下以及再次安装。在频率低但需要与端子台38相关的作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取下右侧面面板13来实施。另外,若取下右侧面面板13与左侧面面板14的双方,则即使在设置于室内的墙面的状况下,也能够将电器单元30整体取下以及再次安装。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遍布整个区域利用正面侧罩板22覆盖电器单元30的前方,在该情况下,正面侧罩板22的爪固定以及螺纹紧固,均可以以电器单元30的安装基底31为对象来进行。
在该室内机100的电器罩20中,使用钩21c作为正面侧罩板22相对于固定的下侧罩板21的铰链连接构造(可转动连接构造),但也能够使用其他铰链连接构造。无论是何种铰链连接构造,只要能够在通常状态下使与铅直方向平行地安装的正面侧罩板22以其下端附近为支点,向前方转动,能够释放电器单元30的前方即可。
例如,也可以用薄壁片将下侧罩板21的前端与正面侧罩板22的下端连接,使该薄壁片弹性变形,能够使正面侧罩板22向前方转动。在利用这种薄壁铰链的情况下,若从转动而打开的状态的正面侧罩板22放开手,则因薄壁片的弹力而向关闭方向转动从而关闭。另外,在从打开的状态取下下侧罩板21的情况下,若欲将正面侧罩板22拉至近前,则薄壁片有可能伸长或切断,因此需要直接握住下侧罩板21的前端、侧端,并赋予欲从下凸缘前侧倾斜面421离开的力。但是若利用薄壁铰链,则存在增大正面侧罩板22的转动角度的优点。
在钩21c的情况下,在构造上,为了不使钩21c脱离,正面侧罩板22只能转动到与下侧罩板21平行的近前处,在该室内机100中,正面侧罩板22从通常的安装状态能够转动的角度为50度左右。但是若利用薄壁铰链,则还能够使能够转动的角度为90度以上,能够大幅度释放电器单元30的前表面,从而维护人员的检查作业能够更容易地进行。
另外,作为其他铰链连接构造,也可以在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的一方,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在另一方设置与该轴嵌合的轴承,并能够以成为合页的方式使正面侧罩板22转动。在该情况下,如果正面侧罩板22要获得90度以上能够转动的角度,则不得不在连接的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各自的长边侧部之间,配置轴以及轴承,因此在正面侧罩板22的下端与下侧罩板21的前端,且在不具有轴以及轴承的部分产生间隙,从而在电器罩20通常的安装状态下,有可能从该间隙观察到电器单元30。在任一方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上配置有轴以及轴承的情况下,不会产生间隙,但正面侧罩板22的下部与下侧罩板21的前端附近接触,从而与钩21c同样,限制过度的转动。
在一般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该室内机100中所说的格子状的上表面面板10、右侧面面板13、左侧面面板14、背面板15以及下侧罩板21,大多利用树脂而一体成型为框体,并以使其从前方覆盖热交换器2的方式固定于背面壳体11,来形成框体的构造。在该情况下,若打开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则配置于前侧下部热交换器2b的前方的电器单元30向正面露出,另外,在进行电器单元30的检查、修理作业时,由于该框体的一部分(相当于室内机100的下侧罩板21的部分)覆盖电器单元30的下方,因此难以进行作业,为了获得充分的作业空间,需要将该框体全部取下。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在位于比送风风扇1靠前侧的热交换器2的下部前方,配置有电器单元30并具备电器罩20,该电器罩20构成为包括:覆盖该电器单元30的下方以及前方的下侧罩板21和正面侧罩板22。而且,覆盖电器单元30的下方的下侧罩板21是独立于形成该室内机100的框体的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的单独部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此外覆盖该电器单元30的前方的正面侧罩板22,也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
因此即使在用户为了进行该室内机100内部的简单的擦拭清扫、或过滤器单元9的修护,而打开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状态下,电器单元30也会隐藏于由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构成的电器罩20而不会露出,用户的眼睛不会观察到电器单元30,并且进行作业的用户的手也不会接触到电器单元30。
所以,即使用户打开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也不会观察到表面为金属制的控制基板壳体32、各种电器部件以及将这些部件与控制基板32b连接的多个配线类,因此维持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关闭的状态时较高的美观性。此外,在用户进行清洁、或过滤器单元9的修护过程中,不会接触到电器单元30,因此不会产生误卡挂而拔出配线类、切断配线类的问题,从而用户能够安全且安心地实施上述作业。
另外,即使在该室内机100设置于室内的墙面的状态下,电器罩20也能够与正面侧罩板22以及下侧罩板21一起,相对于构成室内机100的框体的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进行拆装,因此在需要进行电器单元30的检查、修理作业的情况下,进行该作业的维护人员通过取下电器罩20,从而电器单元30位于最前表面,且在其前方以及下方均不存在障碍物,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作业空间,容易地进行作业,并且能够安全且准确地实施作业。
另外,由于电器罩20使正面侧罩板22经由铰链构造而连接于下侧罩板21,因此维护人员能够使正面侧罩板22相对于固定的下侧罩板21向前下方转动,并释放电器单元30的前方,从而即使不取下电器罩20,也能够进行电器单元30的目测调查。根据铰链构造的种类、例如薄壁铰链构造,还能够使正面侧罩板22转动90度以上,若这样大幅度转动,则还能够进行一部分的电器部件、例如静电雾化装置33的检查、修理、更换。
另外,在通常安装有电器罩20的状态下,下侧罩板21由于利用铰链构造而连接的正面侧罩板22,而不允许作为长边方向的左右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如果不从解除正面侧罩板22由螺钉47进行的紧固以及爪固定、正面侧罩板22相对于下侧罩板21转动的状态进行操作,那么即使仅下侧罩板21被爪固定,也无法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取下下侧罩板21。而且,利用螺钉47将正面侧罩板22螺纹紧固于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因此即使用户误接触到正面侧罩板22、或碰撞某些部位,正面侧罩板22的固定也不会被解除,从而不会意外取下电器罩20。这样不利用螺钉固定而是利用爪进行固定,也不会意外取下下侧罩板21。
另外,在该室内机100中,将构成室内机100的框体的上表面面板10、右侧面面板13、左侧面面板14以及背面板15,分别构成为单独部件,但也可以将上述部件一体成型,即使构成为将由下侧罩板21和正面侧罩板22构成的电器罩20,能够拆装地安装于那样的一体成型品,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无论室内机100的框体构造是何种构造,只要能够将电器罩20拆装地安装于构成框体的部件(树脂部件),就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电器罩20的下侧罩板21总是使外观装饰面211面向室内,而与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的开闭状态无关,这可以说是一个外观装饰部件,另外,由于同时将右侧面面板13与左侧面面板14连接,因此也可以说是室内机100的框体的一部分。同样,正面侧罩板22也将右侧面面板13与左侧面面板14连接,也可以说是室内机100的框体的一部分。
至此,室内机100的能够拆装的电器罩20,利用铰链构造将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能够转动地连接,但也能够不将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连接地构成电器罩20。即,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相互独立。在该情况下,为了不使电器罩20意外脱离,不仅在正面侧罩板22,而且在下侧罩板21、右侧面面板13以及左侧面面板14、或其他部件,也需要进行螺纹紧固,因而组装工序增加,但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不仅如此,维护人员还能够仅释放电器单元30的下方,从而增加使与下侧罩板21的外观装饰面的反面212对置的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显示装置35的检查作业变得容易的效果。
另外,还能够利用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来构成下侧罩板21和正面侧罩板22。虽然形成为纵截面成为大致L字状的树脂成型品,但在该情况下,无法仅释放电器单元30的正面侧,即使维护人员简单地进行目测调查,也需要取下电器罩20,然而即使在正面外观装饰面板16打开的状态下,也由电器罩20维持较高的美观性,从而能够获得以下优点,即:对于用户而言不存在接触到电器单元30的担心的优点,另外对于维护人员而言,通过取下电器罩20而能够充分地确保进行检查、修理的作业空间,使得作业容易,并且安全且准确地进行作业的优点。
电器罩20是树脂的注塑成型品,但在对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分别成型,并将它们能够转动地铰链构造连接或不连接,而使它们相互独立地构成电器罩20的情况下,能够使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的板厚不同。另外还能够使它们的树脂材料不同。
因此,能够使有可能因老化以及自重而向下方鼓出变形的下侧罩板21的板厚,比通常安装状态成为铅直方向的正面侧罩板22的板厚更厚地构成电器罩20。在该情况下,下侧罩板21的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显示装置35对置的部分的板厚可以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薄,以使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接收发送的红外线信号、显示装置35的显示内容容易透过下侧罩板21。
另外,能够利用比通常安装状态为与铅直方向形成为水平的正面侧罩板22的树脂材料板厚刚性高的材料,成型有可能因老化以及自重而向下方鼓出变形的下侧罩板21的树脂材料,来构成电器罩20。此外在该情况下,还能够使下侧罩板21的板厚比正面侧罩板22的板厚薄,并以遥控器信号收发部34接收发送的红外线信号、显示装置35的显示内容容易透过下侧罩板21的方式构成。
另外,还能够使下侧罩板21与正面侧罩板22的颜色不同地构成电器罩20。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风扇,其生成从上表面的吸入口到达下部的吹出口的空气流;
热交换器,其位于所述送风风扇的上游侧且在所述送风风扇的前表面侧;
电器单元,其横长地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前方;
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其能够开闭地位于所述室内机的最前表面;以及
电器罩,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构成所述室内机的框体的部件,且构成为包括:覆盖所述电器单元的下方的下侧罩板、和覆盖所述电器单元的前方的正面侧罩板,
若打开所述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则所述正面罩板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即使在所述正面外观装饰面板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下侧罩板也在所述室内机的前侧下部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罩的所述下侧罩板和所述正面侧罩板经由铰链构造而连接,在所述正面外观装饰面板打开的状态下,所述正面侧罩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下侧罩板向前下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侧罩板螺纹紧固于构成所述框体的部件,若该螺纹紧固不解除,则所述正面侧罩板无法相对于所述下侧罩板转动,若所述正面侧罩板不处于转动的状态,则所述下侧罩板无法从构成所述框体的部件取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框体的部件是将所述室内机的侧面封闭的右侧面面板以及左侧面面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器罩的所述下侧罩板与所述正面侧罩板的材质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罩的所述下侧罩板与所述正面侧罩板的板厚不同。
CN201520564382.0U 2014-08-01 2015-07-30 空调机的室内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3742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7563 2014-08-01
JP2014157563A JP6365080B2 (ja) 2014-08-01 2014-08-01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37426U true CN205037426U (zh) 2016-02-17

Family

ID=537732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9721.3A Active CN105318426B (zh) 2014-08-01 2015-07-30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1520564382.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37426U (zh) 2014-08-01 2015-07-30 空调机的室内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9721.3A Active CN105318426B (zh) 2014-08-01 2015-07-30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33161A1 (zh)
EP (1) EP2980503B1 (zh)
JP (1) JP6365080B2 (zh)
CN (2) CN10531842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426A (zh) * 2014-08-01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0696586A (zh) * 2018-07-10 2020-01-17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
CN111837002A (zh) * 2018-03-19 2020-10-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79221B1 (ko) * 2013-07-23 2015-12-2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상기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의 냉매관을 연결하는 방법
JP6270658B2 (ja) * 2014-08-06 2018-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070805B1 (ja) * 2015-10-27 2017-02-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7138075A (ja) * 2016-02-05 2017-08-1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415834B1 (en) * 2016-02-08 2023-03-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USD796654S1 (en) * 2016-05-19 2017-09-05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ing and cooling unit
EP3336444B1 (en) * 2016-11-07 2019-09-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JP2018091510A (ja) * 2016-11-30 2018-06-14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7420987A (zh) * 2017-07-05 2017-12-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JP6755404B2 (ja) * 2017-08-09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1033153B (zh) 2017-09-07 2021-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中的电气部件罩的防止掉落构造
JP7138699B2 (ja) * 2018-03-30 2022-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11913666B2 (en) 2018-12-29 2024-02-27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209263310U (zh) * 2018-12-29 2019-08-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11391471B2 (en) 2019-03-29 2022-07-19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UE061933T2 (hu) * 2019-03-29 2023-09-28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Beltéri egység légkondicionáló berendezéshez és légkondicionáló berendezés
US11940174B2 (en) 2019-04-23 2024-03-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exchanger fixing plate an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21134967A (ja) * 2020-02-26 2021-09-1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21148310A (ja) * 2020-03-16 2021-09-2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US20220186979A1 (en) * 2020-12-14 2022-06-16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ing systems with unhoused centrifugal fan and wraparound heat exchanger
CN112628853A (zh) * 2021-01-08 2021-04-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传动结构以及外壳结构
JP2024042721A (ja) * 2022-09-16 2024-03-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7343B2 (ja) * 1999-08-31 2002-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339496B2 (ja) 2000-08-30 2009-10-07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3207162A (ja) * 2002-01-17 2003-07-2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断熱構造
EP1842010B1 (en) * 2005-01-27 2014-03-12 LG Electronics Inc.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JP4270303B2 (ja) * 2007-04-27 2009-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16500B2 (ja) * 2010-09-03 2013-10-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029809B2 (ja) * 2011-01-17 2016-11-2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13053821A (ja) * 2011-09-05 2013-03-21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KR102168584B1 (ko) * 2013-11-12 2020-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천장형 에어컨 실내기
JP6365080B2 (ja) * 2014-08-01 2018-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426A (zh) * 2014-08-01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5318426B (zh) * 2014-08-01 2018-02-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1837002A (zh) * 2018-03-19 2020-10-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0696586A (zh) * 2018-07-10 2020-01-17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
CN110696586B (zh) * 2018-07-10 2023-11-28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33161A1 (en) 2016-02-04
CN105318426B (zh) 2018-02-27
EP2980503B1 (en) 2018-03-21
CN105318426A (zh) 2016-02-10
EP2980503A1 (en) 2016-02-03
JP2016035342A (ja) 2016-03-17
JP6365080B2 (ja)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37426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2470353U (zh) 空气调节机
CN105992917B (zh) 空调的室外单元
KR101955777B1 (ko) 송풍 장치
WO2013108652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220760A (zh) 送风装置、离子送出装置、电气设备以及遥控器保持结构
JP537019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KR20080061636A (ko) 공기조화기
JPH0599454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80027061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88404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280373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03771863U (zh) 风冷冰箱的风道盖板、风冷冰箱的箱体和风冷冰箱
CN101004275B (zh) 用于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KR101280374B1 (ko) 공기조화기
JP718941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CN107683102A (zh) 干手装置
KR20080055461A (ko) 공기조화기
JPH10205812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390844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253906U (zh) 空调壁挂机
JP2012030175A (ja) 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低温貯蔵庫
JP3751155B2 (ja) 浴室暖房乾燥機
CN207334927U (zh) 空调室内机
JP5489901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