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48706U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48706U
CN204948706U CN201520664767.4U CN201520664767U CN204948706U CN 204948706 U CN204948706 U CN 204948706U CN 201520664767 U CN201520664767 U CN 201520664767U CN 204948706 U CN204948706 U CN 204948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 lever
linkage
connecting rod
paddy field
elongat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6647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野博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48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48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田作业机,该水田作业机用结构简单耐久性良好的部件来构成用于设定连杆机构的下限位置的下限约束部件。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的行驶机体具备支撑台(4),该支撑台(4)支撑连杆机构5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支撑台(4)具备上连杆枢支轴(43),该上连杆枢支轴(43)以围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x1)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撑上连杆(5T)的行驶机体侧的端部,横跨该上连杆枢支轴(43)与下连杆(5L)连结有止动连杆(6),该止动连杆(6)将连杆机构(5)的下降界限约束在规定位置。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田作业机,该水田作业机具备:能够行驶于农田的行驶机体、以秧苗插植装置或直播装置构成的作业装置以及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作业装置连结于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使所述作业装置相对于行驶机体进行升降操作。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具有连杆机构且对作业装置进行升降操作的水田作业机,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如下结构。即:在立设于行驶机体后部的支撑台枢支有连杆机构的前端部,在对该连杆结构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式气缸设置有下降约束部件。
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具备将连杆机构的下降范围限制在规定范围内的下降约束部件。该下降约束部件通过使用缆线而构成,该缆线将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式气缸的最大伸长量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295122号公报(第0045段、第0053段、图2、图3及图4)
实用新型内容
在上述结构中,连杆机构靠近下限位置且液压式气缸到达事先设定的最大伸长位置时,缆线变为绷紧状态由此液压式气缸的进一步伸长受到限制。其结果是,作为作业装置的秧苗插植装置的位置保持在规定的高度,秧苗插植装置的重量作用于缆线。因此,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缆线伸长,因此会导致秧苗插植装置的位置本来应该保持的规定高度会发生尽管不大却仍然会存在的变化。这一技术缺点有待改善。
本实用新型通过用结构简单耐久性良好的部件来构成用于设定连杆机构的下限位置的下限约束部件。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水田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能够移动行驶的行驶机体、以秧苗插植装置或直播装置构成的作业装置以及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将所述作业装置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使所述作业装置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进行升降操作,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方侧的上连杆以及下方侧的左右一对下连杆,在所述行驶机体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对所述连杆机构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进行支撑,在所述支撑台设置有上连杆枢支轴,所述上连杆枢支轴以围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上连杆的所述行驶机体侧的端部,横跨所述上连杆枢支轴与所述下连杆之间连结有止动连杆,所述止动连杆将所述连杆机构的下降界限约束在规定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横跨上连杆枢支轴与下连杆之间连结有止动连杆,该止动连杆将连杆机构的下降界限约束在规定位置。
换言之,由于将横跨上连杆枢支轴与下连杆之间设置的止动连杆作为下降约束部件使用,因此产生有如下优点,即:像使用缆线时的因延伸而导致的限制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形能够得到避免,能够得到结构简单耐久性良好的下降约束部件。
此外,横跨上连杆枢支轴与下连杆之间的止动连杆能够设置为与液压式气缸的伸缩方向不同或者与液压式气缸的伸缩量不同,因此也有利于使安装部位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止动连杆配设为位于所述上连杆的横外侧的位置的状态。
通过具备该结构,由于止动连杆以位于上连杆横外侧的状态配设,因此与位于上连杆的横外侧的左右一对下连杆之间的距离变短,从而变得容易连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所述止动连杆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能够避免所述连杆机构在达到最下端的状态时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相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止动连杆形成有凹部,因此能够使止动连杆以尽可能短的长度来紧凑地构成。
换言之,对于其一端侧与上连杆枢支轴相连结的止动连杆的另一端侧而言,对形成有凹部的止动连杆与没有形成凹部的止动连杆进行比较时,形成有凹部的止动连杆的另一端侧能够以离机体框架更接近的状态连结于下连杆。由此,止动连杆的长度能够相应地得到缩短。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止动连杆配设为位于所述上连杆横外侧的状态,在所述止动连杆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能够避免所述连杆机构在达到最下端的状态时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相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止动连杆以位于上连杆横外侧的状态配设,因此相对于位于上连杆横外侧的左右一对下连杆的距离变短,从而变得容易连结。
此外,由于在止动连杆形成有凹部,并且该凹部用于避免连杆机构在到达摆动范围的最下端的状态时与机体框架相抵接,因此通过利用这一点也可以使止动连杆以尽可能短的长度来紧凑地构成。换言之,能够使形成有凹部的止动连杆的另一端侧以更加靠近机体框架的状态连结于下连杆。因此,止动连杆的长度能够相应地得到缩短。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在所述止动连杆的与所述下连杆的连结部位,形成有连结用长孔,所述长孔容许所述下连杆在事先设定的上下摆动范围内上下摆动。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在止动连杆形成有用于连结的长孔,该长孔用于容许下连杆在事先设定的上下摆动范围内上下摆动。由此,能够在止动连杆与下连杆的连结状态得到保持的情况下,对下连杆上下摆动的容许范围进行限定。
换言之,与例如多个销孔以及与该销孔相对应的连结销的选择性的插拔等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不需进行连结销的插拔操作等,因此止动连杆与下连杆之间的连结变得简便。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凹部与所述长孔形成在所述止动连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凹部与长孔形成在止动连杆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与该凹部与长孔位于止动连杆的长度方向上的相重合的位置的情形相比,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不必在与止动连杆的长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形成较长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长孔以容许所述下连杆朝向比所述上下摆动范围的上限位置更偏靠上方侧进行摆动的方式,形成在相当于与所述上下摆动范围的上限位置相比更偏靠上方侧的范围。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容许下连杆在事先设定的上下摆动范围内进行上下摆动的连结用长孔形成在与所述上下摆动范围的上限位置相比更偏靠上方侧。因此,由作业装置上升状态下的行驶中的机体震动等而导致的、在与下连杆的连结部位止动连杆与长孔的上端部相接触而发生碰撞摩擦的情形能够得到避免。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止动连杆的前端侧连结在所述上连杆枢支轴中的与所述支撑台相比向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凸出的部分。
如上所述,由于止动连杆连结于上连杆枢支轴中的与支撑台相比向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凸出的部分,因此止动连杆相对于上连杆枢支轴的安装拆卸操作变得容易。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止动连杆的后端侧连结在所述下连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方侧。
通过具备该结构,止动连杆与下连杆之间的连结部位能够使朝向下连杆在左右方向上的外方侧凸出的情形容易地得到避免,能够减少当下连杆进行升降运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所述止动连杆的前端侧枢支连结于所述上连杆枢支轴,在所述止动连杆的后端侧形成有所述长孔,在所述长孔内插入有连结销,所述连结销朝向所述下连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方侧凸设,所述连结销以能够在所述长孔内相对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长孔。
通过具备上述结构,止动连杆的前端侧枢支连结于上连杆枢支轴,在止动连杆的后端侧形成的长孔内,插入有连结销,连结销以能够在长孔内相对滑动的方式连结于长孔。
因此,在成为止动连杆摆动支点的上连杆枢支轴所存在的一侧,对于止动连杆的长孔存在部位而言,没有必要保留为了容许相对于上连杆枢支轴较大幅度的姿势变化而所需的空间上的空余,从而能够避免机体整体的大型化。
此外,由于插入于长孔的连结销朝向下连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方侧凸设,因此止动连杆的后端侧在下连杆的外方侧进行姿势变换,而不容易发生与其他物体相碰撞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乘用型插秧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示出秧苗插植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是示出秧苗插植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对行驶机体与秧苗插植装置进行连接的连杆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5是示出对行驶机体与秧苗插植装置进行连接的连杆机构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沿图5中VI-VI线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沿图6中VII-VII线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下连杆的旋转止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行驶机体;2:作业装置;4:支撑台;5:连杆机构;5T:上连杆;5L:下连杆;6:止动连杆;10:机体框架;43:上连杆枢支轴;51d:连结销;61:长孔;62:凹部;x1:轴心(横向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例进行说明。
对于有关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规定如下。即:在机体进行作业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F所示)为“前”;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R所示)为“后”;以该前后方向上的向前的姿势为基准时,右侧的方向为“右”,左侧的方向为“左”。(乘用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该乘用型插秧机在机体框架10的下方具备左右一对能够自由驱动并操控方向的前轮11F以及左右一对能够自由驱动的后轮11R,该乘用型插秧机具备自动行驶式的行驶机体1,该行驶机体1接受来自搭载于机体框架10的发动机E的动力,从而驱动所述前轮11F与后轮11R进行自动行驶。
在行驶机体1的机体前部设置有动力部13,动力部13内装有发动机E,在动力部13的左右两侧配备有预备载苗台14。在动力部13的后方侧并且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搭乘驾驶部,该搭乘驾驶部具有控制前轮11F方向的转向手柄15以及驾驶座席12。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通过连杆机构5,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撑有秧苗插植装置2(相当于作业装置),该连杆机构5具有用于升降动作的液压式气缸52。
具有如上述结构的乘用型插秧机利用秧苗插植装置2在农田上进行种植水稻等秧苗的插秧作业。
秧苗插植装置2为6排插植型,具有3个传动箱21、在每个传动箱21后部的右侧及左侧的横侧部以能够自由旋转驱动的方式支撑的插植箱22、在插植箱22的两端设置的一对插植臂23、接地浮体24以及载置有秧苗的载秧台20等。由此,伴随载秧台20在左右方向上的往返横向驱动,插植箱22也进行旋转驱动,具有种植爪的插植臂23从载秧台20的下部交替式地取出秧苗并将其插植于农田地面。
在行驶机体1的机体框架10的前部固定连结有对前轮11F进行轴支撑的变速箱3,在机体框架10的后部以能够摇摆的方式支撑有后车轴箱3B,在该后车轴箱3B的左侧及右侧装配有后轮11R。前框架10F从变速箱3朝向前方延出,在该前框架10F横向搭载有发动机E。
在变速箱3的左右两侧,前车轴箱3A朝向左右两外侧延出,并且设置有左右两侧的前轮11F、11F。在变速箱3的上侧设置有力矩发生器(未图示,相当于动力转向装置)以及经由从该动力转向装置向上方立设的转向操作轴(未图示)的转向手柄15。在转向手柄15的横侧部配设有主变速手柄16,该主变速手柄16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进行操作来改变车速。
[动力传递系统]
发动机E的动力传递至行驶驱动系统以及植播作业驱动系统,该行驶驱动系统对行驶驱动系统的前轮11F以及后轮11R进行驱动,该植播作业驱动系统对作为植播式作业装置的秧苗插植装置2等进行驱动。
在行驶驱动系统,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未图示的传动机构传递至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入轴。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作为能够用主变速手柄16进行变速的主变速装置,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3内。在变速箱3内,经过在其内部设置的齿轮式变速机构(未图示)变速得到的动力传递至前轮11F与后轮11R。
此外,传递至变速箱3内的动力经过株间变速机构(未图示)等也传递至植播作业驱动系统的秧苗插植装置2。秧苗插植装置2构成为,在插植臂23设置的种植爪从左右往返横向移动的载秧台20,以规定量将秧苗分割取出,种植于农田中。
这里,未作图示说明的是,作业装置不是秧苗插植装置2而是相当于相同的植播式作业装置的播种装置时,针对该播种装置的动力传递系统相当于植播作业驱动系统。
(关于连杆机构)
对秧苗插植装置2进行升降操作的连杆机构5具有如下结构。
如图1、图4及图6所示,连杆机构5由上连杆5T以及下连杆5L构成,该上连杆5T具备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较窄的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50,该下连杆5L具备与上连杆5T的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50相比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1、51。
上连杆5T以及下连杆5L各自的后端部连结于纵向连杆5V。在该纵向连杆5V的下端部以围绕呈前后朝向姿势的下连杆轴心Z能够左右自由摇摆的方式连结支撑有秧苗插植装置2。
(上连杆)
如图4至图6所示,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50由具有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的矩形截面的方形管材构成,对于上连杆5T而言,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50的前端侧的背离间隔比后端侧的背离间隔大,即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50弯曲为俯视时呈Y字形状。该左右一对的连杆部件50、50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彼此用具有管道状截面的连接板50a进行焊接连结,左右一对的连杆部件50、50成为一个整体而构成上连杆5T。
如图4至图6所示,上连杆5T的前端侧在行驶机体1的后部侧连结于支撑台4,该支撑台4立设于机体框架10的上侧。
机体框架10具备:左右一对的前后朝向框架10A、10A以及使该前后朝向框架10A、10A两者之间在后端部侧相连结成一个整体的横向框架10B。支撑台4具备朝向上方侧立设的左右一对方管状支柱40、40,该支柱40、40在与左右一对的前后朝向框架10A、10A的机体内方侧的面10a以及横向框架10B的机体后方侧的面10b相抵接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
左右一对支柱40、40的上端部以横架部件41相连结,在前后方向上,左右一对支柱40、40的上端部通过前后架部件42固定连结于前方侧的座席搭载台12A。
在左右一对的支柱40、40的上部,沿着左右方向的轴心x1(相当于横向轴心)的短筒状轴套40a以分别被支柱40、40穿通的状态进行焊接固定,在该轴套40a穿插有轴心一致的枢支轴43(相当于上连杆枢支轴)。
在该枢支轴43能够相对自由旋转地外套有轴套50b、50b,轴套50b、50b设置在上连杆5T的每个连杆部件50、50的前端部。此外,以位于每个连杆部件50、50之间的状态,通过安装轴套52b嵌设有U字状连结臂52a,U字状连结臂52a连结设置在升降动作用液压式气缸52的气缸底部侧。
换言之,在枢支轴43以能够自由地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有上连杆5T的前端部与液压式气缸52的前端部,上连杆5T的左右一对轴套50b、50b以及液压式气缸52的安装轴套52b外嵌于枢支轴43,枢支轴43在轴线方向上的运动范围通过每个轴套50b、50b以及52b的相互抵接,被约束在两侧的支柱40、40的轴套40a、40a彼此内端侧的间隔范围之内。
上连杆5T的后端侧构成为如图4及图5所示。
由左右一对方形管材构成的连杆部件50、50以及前方侧开放的管道状纵向连杆5V通过具有左右方向上的轴心x3的连结支点轴53,能够相对旋转地相连结。
如图5所示,穿通筒状轴套53a的连结支点轴53形成的长度比筒状轴套53a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此外,在该筒状轴套53a的左右两侧凸出的部分穿通上方轴套部56a,上方轴套部56a在纵向连杆5V的上部朝向左右两横外侧凸出,通过该上方轴套部56a与连结支点轴53的相对转动,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50以及纵向连杆5V以围绕连结支点轴53的轴心x3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相连结。从纵向连杆5V的上方轴套部56a更向横外侧凸出的连结支点轴53的端部利用止动销等的适宜的止动金属部件安装为防止脱落的状态。
(上连杆的防转机构)
枢支有上连杆5T前端侧的枢支轴43以下述的方式支撑为防止转动的状态。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枢支轴43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的端部)焊接固定有作为防转机构44的卡止用凸片45。此外,另一端侧相对于支柱40、40的轴套40a、40a能够自由插拔,并且在该另一端部设置有通过防脱销实现的防脱结构。
卡止用凸片45具有:抵接于支撑台4左侧的支柱40的左横侧面(在该实施方式中,抵接于从左横侧面稍微凸出的轴套40a的端面)而成为朝向枢支轴43插入侧的移动界限的抵接面,以及抵接于与所述支柱40的左横侧面相交方向上的前表面并对卡止用凸片45围绕枢支轴43的轴心x1的旋转进行阻止的抵接面。该卡止用凸片45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穿过左侧支柱40的连结螺栓46连结固定于支柱40。
因此,通过对利用该连结螺栓46的连结进行解除,拔出另一端部的防脱销,从而能够拔出枢支轴43解除上连杆5T的前端部相对于支撑台4的连结。
针对上连杆5T的上述防转机构44设置在与在驾驶座席12的右横侧部设置的升降手柄(未图示)相反侧的部位的、枢支轴43的左侧的端部,从而使液压式气缸52进行伸缩动作进而利用连杆机构5使秧苗插植装置进行升降操作。这是因为,一般而言,从左侧对行驶机体1进行升降的情形较多,在地面上时,驾驶员位于连杆机构5的左侧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当搭乘于驾驶座席1的状态时,用右侧手臂对升降手柄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大。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防转机构44以及相反侧的具有防脱结构的防脱销也可以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为相反的位置。
(下连杆)
如图3至图7所示,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1、51由具有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长的矩形截面的方形管材构成,对于下连杆5L而言,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1、51在前端侧的背离间隔比在后端侧的背离间隔大,配设为相对于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CL为倾斜的姿势。配置为该倾斜姿势的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1、51通过横跨于左右方向的连结部件51a、51a连结为一体。
下连杆5L的前端部连结于行驶机体1的机体框架10。
在机体框架10的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框架10A、10A的后端部附近以穿通的状态焊接固定有连杆连结用筒状轴套10C、10C,该筒状轴套10C、10C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同一轴心x2(相当于横向轴心),在各筒状轴套10C内穿通有横向枢支轴47。在下连杆5L侧,在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1、51的前端部,以穿通的状态焊接固定有前部轴套51b、51b,该前部轴套51b、51b外套于所述横向枢支轴47,在机体框架10枢支连结有下连杆5L的前端部。
如图3至图5所示,下连杆5L的后端部通过具有左右方向上的轴心x4的连结轴57连结于纵向连杆5V的下部。换言之,连结轴57穿通下方轴套部56b,该下方轴套部56b在纵向连杆5V的下部朝向左右两横外侧凸出设置,通过该下方轴套部56b与连结轴57的相对旋转,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1、51与纵向连杆5V以围绕连结轴57的轴心x4能够相对旋转地相连结。
在每个连杆部件51、51的后端部焊接固定有能够使所述连结轴57进行穿插的后部轴套51c、51c,在该后部轴套51c、51c穿插有从所述下方轴套部56b向横外侧方凸出的连结轴57的凸出部分,在各连杆部件51、51的横外侧,向后部轴套51c、51c的横外侧凸出的连结轴57的端部以防止脱落的方式设置。
如图5所示,纵向连杆5V的下方轴套部56b与每个连杆部件51、51的后部轴套51c、51c之间设置有筒部57a,该筒部57a外套于连结轴57。该筒部57a与气缸连杆52c的中间部通过俯视时为梯形的连结金属部件58相连结。
对于连结金属部件58而言,其后端部焊接固定在左右两侧的筒部57a,在其前端部所设置的穿通孔(未图示)外套于气缸连杆52c。此外,在连结金属部件58的前端部与在气缸连杆52c后端部设置的锁紧螺母52d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52e,通过螺旋弹簧52e,液压式气缸52向收缩方向的操作力传递至连结金属部件58。
因此,压力油供给向液压式气缸52并向收缩方向做功时,气缸连杆52c被操作朝向收缩侧,用锁紧螺母52d按压的螺旋弹簧52e被按压朝向压缩方向,轴心x1与轴心x4之间的距离变短连杆机构5的后端侧向上升侧做功。
液压式气缸52的压力油转换至能够排出的状态时,利用秧苗插植装置2的重量气缸连杆52c被操作向伸长侧,轴心x1与轴心x4之间的距离变长,连杆机构5的后端侧向下降侧做功。
[下连杆的防转机构]
对枢支有下连杆5L前端部的横向枢支轴47实施防止转动的防转机构44的结构如下。
换言之,如图6至图8所示,在横向枢支轴47的一端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上的行驶机体1的内方侧的端部),焊接有L字形的下侧卡止片48A,该下侧卡止片48A与横向枢支轴47的一端侧固定为一体。在该下侧卡止片48A形成有抵接面48Aa,抵接面48Aa与在左右方向上穿通机体框架10的前后朝向框架10A的筒状轴套10C的机体内方侧的端面以及前后朝向框架10A的底面相抵接。
此外,除了所述下侧卡止片48A,还设置有上侧卡止片48B,该上侧卡止片48B具有抵接面48Ba,该抵接面48Ba与前后朝向框架10A的上表面以及机体外方侧的面相抵接。
此外,在下侧卡止片48A与上侧卡止片48B分别形成有螺栓穿通孔48Ab以及48Bb,在该螺栓穿通孔48Ab、48Bb以及螺栓穿通孔10Aa插入并嵌合有锁紧螺栓49从而进行锁紧固定,由此上侧卡止片48B与下侧卡止片48A能够安装于前后朝向框架10A,该螺栓穿通孔10Aa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穿通前后朝向框架10A。
在该安装状态下,下侧卡止片48A的抵接面48Aa与在左右方向上穿通前后朝向框架10A的筒状轴套10C的机体内方侧的端面以及前后朝向框架10A的底面相抵接,上侧卡止片48B的抵接面48Ba与前后朝向框架10A的上表面以及机体外方侧的面相抵接,从而能够对横向枢支轴47的旋转以及朝向机体内外方向的拔出进行约束。
在上述的下侧卡止片48A以及上侧卡止片48B分别形成的抵接面48Aa、48Ba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前后朝向框架10A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由此,通过插入并嵌合锁紧螺栓49而对上侧卡止片48B与下侧卡止片48A进行紧固地锁紧固定时,能够避免该锁紧固定的作用力集中作用于前后朝向框架10A的螺栓穿通孔10Aa的周围及附近。
换言之,如果不使用上述的下侧卡止片48A以及上侧前止片48B,在前后朝向框架10A的螺栓穿通孔10Aa插入并嵌合有锁紧螺栓49进行锁紧固定时,该锁紧作用力仅集中作用于螺栓穿通孔10Aa的附近,容易使前后朝向框架10A的螺栓穿通孔10Aa的周围发生变形。与此相比,当使用如上所述的具有与前后朝向框架10A在左右方向上为相同宽度的下侧卡止片48A以及上侧卡止片48B时,用锁紧螺栓49按压的下侧卡止片48A以及上侧卡止片48B的、与前后朝向框架10A相对的部位的接触面积变大,从而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也变小。由此,通过避免螺栓穿通孔10Aa附近的压强集中变大,从而也容易避免螺栓穿通孔10Aa附近发生变形的情形。
此外,在上侧卡止片48B还一体式地形成有朝上肋48Bc,该朝上肋48Bc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前后朝向框架10A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通过该朝上肋48Bc,上侧卡止片48B在上下方向上抵抗外力的能力变强,由此,上侧卡止片48B整体的形状保持强度变大。于是,来自锁紧螺栓49锁紧作用的按压力更加容易大范围分散于上侧卡止片48B的左右方向上。因此,能够使在按压方向上的压强变得更低。
[止动连杆]
在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连杆机构5设置有止动连杆6,该止动连杆6将连杆机构5的下降界限约束在规定位置。该止动连杆6具有如下的结构。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支撑台4枢支有上连杆5T的前端部的枢支轴43中的、与在左右两侧支柱40、40的上部固定的短筒状轴套40a相比向横外侧凸出的部分连结有止动连杆6的前端侧。此外,在下连杆5L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部位,止动连杆6的后端部连结于左右方向上朝向内侧固定的连结销51d。因此,止动连杆6位于上连杆5T的横外侧并且在下连杆5L的内方侧。
止动连杆6由板状吊挂部件60构成,该板状吊挂部件60由金属制的条形板材构成,在与枢支轴43的连结部位相反侧的后端部设置有长孔61,长孔61连结有所述连结销51d。
该长孔61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在板状吊挂部件60的靠近后端侧部位,伴随连杆机构5的上下摆动,所述连结销51d能够在长孔61内滑动。
如图4所示的止动连杆6的、止动连杆6位于如实线所示位置的状态是利用连杆机构5将秧苗插植装置2支撑在如图1所示的能够进行秧苗种植作业的作业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止动连杆6的长孔61的中间部卡入有连结销51d,连结销51d能够在该长孔61的长度方向上的前后有盈余地滑动。该连结销51d能够移动的范围是能够容许基于相对姿势所变化的移动量的范围,该相对姿势是在一般的插秧作业中秧苗插植装置2相对于行驶机体1的姿势。
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止动连杆6的、其后端位于与实线所示位置相比偏靠下方侧时的止动连杆6的位置是相当于连杆机构5的下限位置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连结销51d抵接于止动连杆6的长孔61的后端部,下连杆5L的超越下限位置的下降受到约束。
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止动连杆6的、其后端位于与实线所示位置相比偏靠上方侧时的止动连杆6的位置是相当于连杆机构5的上限位置的位置。在该状态下,连结销51d到达止动连杆6的长孔61的前端部附近,然而,长孔61的前端部位于比连结销51d稍微偏靠前方侧。换言之,该上限是指,液压式气缸52被操作成最偏靠收缩侧时状态下的连杆机构5的上限位置,在该状态下,连杆销51d为了不抵接于长孔61的前端部设置为与长孔61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规定的间距d1。该间隔是在相当于所述长孔61中的、比所述下连杆5L的上限位置更偏靠上方侧的范围所形成的部分。由此,连杆机构5达到上限位置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及碰撞的发生。
如图4所示,对于止动连杆6而言,在止动连杆6的长度方向上与长孔61未重合的部位,连杆机构5到达最下端的状态时的、为了避免与行驶机体1的机体框架10相抵接的凹部62形成为向下开放的状态。
如图4所示,由于该凹部62的存在,即使连杆机构5到达最下端,也能够避免止动连杆6与机体框架10的相抵接。
此外,由于凹部62与长孔61的所在部位分别形成在止动连杆6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因此板状吊挂部件60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没有必要形成为供长孔61以及凹部62两者形成的较宽的长度。
[其他实施方式之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连杆5T,示出了具备左右一对连杆部件50的情形,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实施为例如以一根连杆部件50构成。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类似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止动连杆6,示出了将板状吊挂部件60的前端侧枢支连结在枢支轴43,将其后端侧通过长孔61连结在下连杆5L侧的连结销51d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实施为,使板状吊挂部件60的后端侧枢支连结在下连杆5L侧的连结销51d,使板状吊挂部件60的前端侧通过长孔61连结在枢支轴43。
此外,也可以实施为,长孔61分配设置在板状吊挂部件60的前端侧与后端侧,从而既可以相对于枢支轴43进行滑动也可以相对于连结销51d进行滑动。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类似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止动连杆6示出了将板状吊挂部件60用一个部件构成之例,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实施为,将板状吊挂部件60用多个部件构成,使前端侧部件与后端侧部件通过利用长孔61与连结销51d而实现的能够滑动的结构相连结。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类似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板状吊挂部件60具备长孔61以及凹部62两者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例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实施为,不具备凹部62只具备长孔61。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类似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之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在板状吊挂部件60设置凹部62从而避免与机体框架10的接触,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实施为,使板状吊挂部件60弯曲来避免与机体框架10的接触的结构。
其他结构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类似的结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作为适用有本实用新型的水田作业机,不限于进行插秧作业的的乘用型插秧机,也可以是在农田进行播种的乘用型播种机。

Claims (10)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行驶机体,能够移动行驶;
作业装置,以秧苗插植装置或直播装置构成;以及
连杆机构,将所述作业装置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并使所述作业装置相对于所述行驶机体进行升降操作,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上方侧的上连杆以及下方侧的左右一对下连杆,
在所述行驶机体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对所述连杆机构的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进行支撑,
在所述支撑台设置有上连杆枢支轴,所述上连杆枢支轴以围绕沿着左右方向的横向轴心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上连杆的所述行驶机体侧的端部,
横跨所述上连杆枢支轴与所述下连杆之间连结有止动连杆,所述止动连杆将所述连杆机构的下降界限约束在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连杆配设为位于所述上连杆的横外侧的位置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止动连杆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能够避免所述连杆机构在达到最下端的状态时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连杆配设为位于所述上连杆横外侧的状态,在所述止动连杆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能够避免所述连杆机构在达到最下端的状态时与所述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止动连杆的与所述下连杆的连结部位,形成有连结用长孔,所述长孔容许所述下连杆在事先设定的上下摆动范围内上下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与所述长孔形成在所述止动连杆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孔以容许所述下连杆朝向比所述上下摆动范围的上限位置更偏靠上方侧进行摆动的方式,形成在相当于与所述上限位置相比更偏靠上方侧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连杆的前端侧连结在所述上连杆枢支轴中的与所述支撑台相比向左右方向上的横外侧凸出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连杆的后端侧连结在所述下连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方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连杆的前端侧枢支连结于所述上连杆枢支轴,在所述止动连杆的后端侧形成有所述长孔,
在所述长孔内插入有连结销,所述连结销朝向所述下连杆的左右方向上的内方侧凸设,所述连结销以能够在所述长孔内相对滑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长孔。
CN201520664767.4U 2015-01-28 2015-08-28 水田作业机 Active CN2049487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4448 2015-01-28
JP2015014448A JP6537283B2 (ja) 2015-01-28 2015-01-28 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48706U true CN204948706U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43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64767.4U Active CN204948706U (zh) 2015-01-28 2015-08-28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37283B2 (zh)
CN (1) CN20494870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23075A1 (de) * 2016-10-07 2018-04-12 Gustav Klauke Gmbh Arbeitswerk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8170U (ja) * 1982-01-16 1983-07-23 株式会社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スピ−ドスプレヤ−装置
JPS5947403U (ja) * 1982-09-20 1984-03-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モア−取付構造
JPH04254624A (ja) * 1991-02-04 1992-09-09 Kubota Corp 走行車両の作業機装着装置
JPH08130944A (ja) * 1994-11-08 1996-05-28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用走行車における作業部のローリング制御装置
JP3356919B2 (ja) * 1995-08-01 2002-12-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JP3445889B2 (ja) * 1995-11-20 2003-09-08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3405899B2 (ja) * 1997-02-10 2003-05-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の作業装置昇降機構
JP2001148907A (ja) * 1999-11-29 2001-06-05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JP4458507B2 (ja) * 2001-03-13 2010-04-2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2003047304A (ja) * 2001-08-03 2003-02-18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作業装置支持構造
JP2003284412A (ja) * 2002-03-29 2003-10-07 Kubota Corp 乗用型田植機
KR100928015B1 (ko) * 2007-09-21 2009-11-24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이앙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37283B2 (ja) 2019-07-03
JP2016136897A (ja)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72965A (zh) 作业机的姿势控制装置
JP4935779B2 (ja) 作業車両
CN204948706U (zh) 水田作业机
JP2009022290A5 (zh)
AU2016206146B2 (en) Agricultural implement having an auxiliary chassis
EP2207409B1 (en) Drawn agricultural machine
CN203015411U (zh) 一种高低位多用田间作业车
EP1016340A2 (en) Automatic device for all-purpose coupling of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nd the like
JP4983406B2 (ja) 苗移植機
CN205611167U (zh) 多角度液压调整平地机
CN204968466U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201094198Y (zh) 豆类作物收割机
JP4533402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06238790A (ja) 水田作業機
CN103053234B (zh) 二维平移升降式农用车架
JPS6124020Y2 (zh)
CN205670947U (zh) 一种无级可调覆土镇压机构
JP4233489B2 (ja) 3条植型式の乗用型田植機
JPH03103107A (ja) 乗用農作業機
JP3284554B2 (ja) 施肥装置付き苗植機
JP6837405B2 (ja) 作業車
JP2667660B2 (ja) 一輪歩行型水田作業機
CN2227397Y (zh) 小型摩托式多用农机装置
CN205142853U (zh) 乘坐型插秧机和乘坐型直播机
JP3751875B2 (ja) 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