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15221U -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915221U
CN204915221U CN201520561479.6U CN201520561479U CN204915221U CN 204915221 U CN204915221 U CN 204915221U CN 201520561479 U CN201520561479 U CN 201520561479U CN 204915221 U CN204915221 U CN 2049152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car door
car
armrest
inn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56147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盛
蔡娅妮
赵自强
曾董
郭观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BYD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56147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9152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9152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9152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内板,其包括内板本体,在内板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车门扶手,在内板本体上以车门扶手为中心,在车门扶手的周缘设有第一压溃部;在车门扶手上设有若干第二压溃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车门,在车门的内侧设有车门内板,车门内板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可以保护乘员的身体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侧面是车体强度较薄弱的部位,吸能构件较少,尤其是车门,强度变为薄弱。一旦受到来自侧面的撞击,不可能有像前部和后部那样有足够的空间发生结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车内乘员与强烈贯穿的撞击物之间仅隔着车门和30-40cm的距离,一旦发生碰撞,乘员将与车门内饰发生二次碰撞,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对侧面车门内饰造型进行控制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目前不管在研或是在售的很多车型车门内饰板上均设计有车门扶手结构,且考虑到舒适性,一般车门扶手布置的位置均处于乘员肋骨部位。如此,当侧面碰撞发生时,乘员相对于车门运动,并与车门内饰直接接触,发生二次碰撞,而比较容易受伤的肋骨部位与比较凸出的车门扶手内饰接触,尤其是在不具备侧气囊的情况下,车门扶手刚度较大,容易导致假人肋骨部位伤害值超标。现有车型一般通过修改车门内饰扶手部位凸出量或是修改扶手长度,使得与乘员接触部位尽可能的平坦,避免产生集中应力,或者是降低车门扶手布置高度,使得与乘员接触部位尽可能的平坦,避免产生集中应力;或者是降低车门扶手布置高度,使得其布置在家人肋骨碰撞区域以外,但有时降低车门扶手高度有可能无法满足人机舒适性要求;因此亟需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车门内板结构。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发生侧碰时,没有侧向安全气囊的车,其车门扶手会对乘员的身体造成伤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内板,其包括内板本体,在内板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车门扶手,在内板本体上以车门扶手为中心,在车门扶手的周缘设有第一压溃部;在车门扶手上设有若干第二压溃部。
优选地,第一压溃部和第二压溃部均为弱化线。
优选地,第一压溃部的深度为1-3mm。
优选地,第一压溃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压溃部。
优选地,第二压溃部的深度为2-4mm
优选地,在所述车门扶手上还设有电控开关,所述电控开关设置在所述车门扶手的前侧;所述第二压溃部设置在所述车门扶手的后侧;所述第二压溃部的投影长度不大于所述扶手长度的1/2。
优选地,第二压溃部沿纵向垂直车门扶手方向设置在车门扶手的表面上。
优选地,车门扶手凸出所述内板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车门,在车门的内侧设有车门内板,其中车门内板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在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其保护乘员的身体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门内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门内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门内板,其包括内板本体1,在内板本体1上设有车门扶手3,在内板本体1的外表面上以车门扶手3为中心,在车门扶手3的周缘设有第一压溃部2;在所述车门扶手3上设有若干第二压溃部4。
其中,内板本体1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内板本体1,在内板本体1上设有车门扶手3;在内板本体3上以车门扶手3为中心在车门扶手3周缘设有第一溃压部2,第一压溃部2为弱化线,其沿着车门扶手3的周缘设置,即第一反馈部2沿着车门扶手3的外边缘呈规则的形状或者不规则的形状设置,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压溃部的形状不做特殊的要求,只要其在受到一定的冲击力时,可断裂即可;第一压溃部可以设置在内板本体1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在内板本体1的内表面;本实用新型定义的内板本体1的内表面是指靠近车门的一侧,在正常使用时是无法看见的;外表面是指靠近乘员一侧的面,正常情况下是可见的;当第一压溃部2设置在内板本体的内表面时,其可以保证内板本体1表面的光滑,以及整体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对第一反馈部1的形状不做特殊要求,优选地,其为规则的跑道形;进一步的优选,第一压溃部2的深度为1-3mm;这样可以保证,车在发生侧向碰撞时,与乘员接触的车门扶手3,在外力的作用下能过迅速的断裂并向车门方向被压缩;同时,在日常行驶过程中,可以保证车门扶手2的稳定性,不会被在受到较小的力时就断裂;为了使第一压溃部2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在与乘员接触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断裂,本实用新型在车门扶手3的周缘至少设置一个第一压溃部2;本实用新型定义的第一压溃部是指:设置在车门扶手的周缘的至少一圈呈规则的跑道形的弱化线,即虚线;当车门发生侧碰撞时,车门会向着乘员方向被压缩,设置在车门内板上的车门扶手3会与乘员最先接触,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乘员给车门扶手3一个反作用力,车门扶手3受到向车门方向的力,这时,车门扶手3周缘的第一压溃部2会被撕裂,进而向着车门方向凹陷;从而避免车门扶手3对乘员的肋骨部位造成损伤。本实用新型定义的压溃是指:在受到一定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撕裂进而产生相应的位移;本实用新型定义的弱化线是指:内板本体上的薄弱部,在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断裂或者撕裂。。在车门内板上设有虚线的位置,在受到一定力作用下会发生断裂或者撕裂。
在车门扶手3上全部或者部分设有第二压溃部4;第二压溃部4设置在车门扶手3上;车门扶手3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其中内表面是指面车门内板的一侧;外表面是指靠近乘员的一侧,正常情况下,车门扶手3的内表面被车门内板遮挡无法看见;第二压溃部4可以设置在车门扶手3的外表面上,也可以设置在车门扶手3的内表面上;当设置在车门扶手3的内表面时,由于车门扶手的内表面在正常情况下是无法看见的,这样在不影响其压溃的前提下,可以保证车门扶手表面的光滑,以及整体的美观性;优选的第二压溃部4为弱化线,且其深度为2-4mm;这样可以保证在第一压溃部2断裂后,如果车门继续向乘员发生形变时,车门扶手3上的第二压溃部4在受到较大的力即可断裂;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乘员的人身安全;当第二压溃部4部分设置在车门扶手3上时,优选地,第二压溃部设置在车间门扶手3的左侧,其投影长度不大于所述车门扶手3长度的1/2,且第二压溃部4沿纵向垂直车门扶手3方向设置在车门扶手3上;这样可在保证其压溃的效果的同时可以保证在车门扶手上还可设置其他部件;本实用新型定义的压溃是指:在受到一定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撕裂进而产生相应的位移;本实用新型定义的弱化线是指:车门扶手上的薄弱部,在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断裂或者撕裂。在车门扶手上设有虚线的位置,在受到一定力作用下会发生断裂或者撕裂,其中本实用新型定义的第二压溃部沿纵向垂直车门扶手是指:如图2所示,第二压溃部其投影沿车门扶手的左右方且沿竖直方向垂直于车门扶手前后方向设置于车门扶手上。
优选地,车门内板上的车门扶手3凸出车门内板本体1,且在车门扶手3上还设有电控开关7,该电控开关7设置在车门扶手3的后侧;在车门内板上还包括储物盒5和/或音响口6;其中电控开关7、储物盒5、音响口6均为本领域内公知的零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压溃原理大致如下:当汽车发生侧碰撞时;车门向乘员方向移动;同时车门内板以及车门扶手3向乘员移动;车门扶手3首先与乘员接触并给乘员一个压力,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车门扶手3受到一个反作用力,这时第一压溃部2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断裂或者撕裂;车门扶手3脱离车门内板向车门方向移动,形成第一级保护;当车门继续向乘员移动时,脱离车门内板的车门扶手继续受力并被推向乘员,再次与乘员接触并向乘员施加压力;这里同样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车门扶手上的第二压溃部4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撕裂或者断裂并向车门移动,形成第二季保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在车发生侧面碰撞时,车门扶手可以压溃并与车门内板分离;这样车门向乘员移动时,可以保证乘员的身体不会受到伤害,提高整车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车门,在车门的内侧设有车门内板,其中车门内板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
装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门内板的汽车,其驾驶安全性大大的提高了,可以在发生车祸时进一步保护乘员的身体,避免发生对乘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板本体,在所述内板本体的上设有车门扶手,在内板本体上以车门扶手为中心,在车门扶手的周缘设有第一压溃部;在所述车门扶手上设有若干第二压溃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溃部和第二压溃部均为弱化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溃部的深度为1-3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溃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压溃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溃部的深度为2-4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门扶手上还设有电控开关,所述电控开关设置在所述车门扶手的前侧;所述第二压溃部设置在所述车门扶手的后侧;所述第二压溃部的投影长度不大于所述扶手长度的1/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溃部沿纵向垂直车门扶手方向设置在车门扶手的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扶手凸出所述内板本体。
9.一种汽车,其包括车门,在所述车门的内侧设有车门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内板为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车门内板。
CN201520561479.6U 2015-07-30 2015-07-30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Active CN2049152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61479.6U CN204915221U (zh) 2015-07-30 2015-07-30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561479.6U CN204915221U (zh) 2015-07-30 2015-07-30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915221U true CN204915221U (zh) 2015-12-30

Family

ID=54964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561479.6U Active CN204915221U (zh) 2015-07-30 2015-07-30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9152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80476B1 (ko) 차량 구동용 모터를 갖는 자동차
CN201712566U (zh) 用于车辆的胯部推动器及在侧撞中为乘员提供保护的系统
EP2581243B1 (en) Controlled collapse of car windshield
KR101624788B1 (ko) 자동차 분야의 안전 관련 부품들을 위한 보호 장치를 구비한 차체 어셈블리
CN204915221U (zh)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CN105253093A (zh)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架装置
CN205365520U (zh) 一种降低行人腿部伤害的缓冲结构
CN208198183U (zh) 一种用于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保护驾驶员的自移动座椅系统
CN205769578U (zh) 汽车左纵梁
CN102826067B (zh) 一种安全气囊盖板、安全气囊及车辆
CN103253224A (zh)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及汽车
CN201998934U (zh) 一种保险杠支撑装置
CN204587044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结构及汽车
CN203612060U (zh) 用于车身的边梁内板组件及具有它的车身
CN105922963A (zh) 一种汽车侧面防撞缓冲装置
CN203198904U (zh) 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
CN202937054U (zh) 一种可压溃车门扶手结构
CN203902303U (zh) 车辆用仪表板以及车辆
CN101934812B (zh) 保护驾驶员腹部的方向盘及配备该方向盘的商用车
CN205706872U (zh) 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7374499U (zh) 一种减小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a柱侵入的装置
CN204726229U (zh) 踏板及汽车
CN205022714U (zh) 用于车辆的后悬置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1280940U (zh) 一种汽车行人保护装置
CN204037673U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