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69578U - 汽车左纵梁 - Google Patents

汽车左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69578U
CN205769578U CN201620754894.8U CN201620754894U CN205769578U CN 205769578 U CN205769578 U CN 205769578U CN 201620754894 U CN201620754894 U CN 201620754894U CN 205769578 U CN205769578 U CN 205769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nel
muscle
outside plate
conquassation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5489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世坤
刘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Branch of DFSK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5489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69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69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6957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左纵梁,包括内板和与内板连接并共同形成空腔结构的外板,内板的前段沿纵向设置有至少一条内板压溃筋,外板的前段与内板压溃筋对应位置设置有外板压溃筋,内板压溃筋由内板上设置的内板凸起槽形成,外板压溃筋由外板上设置的外板凸起槽形成,内板凸起槽和外板凸起槽的凸起方向相反;在内板和外板的前段对应位置设置至少一条压溃筋,且压溃筋的凸起方向相反,在正面碰撞中能充分压溃吸能,在纵梁前段即可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使得纵梁不易产生向乘员舱的折弯变形,因而可以减小碰撞时乘员舱的变形量,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汽车左纵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左纵梁。
背景技术
发动机舱布置一般较紧凑,如发生正碰或者偏置碰,前纵梁变形受限于防撞横梁后端到发动机最前端的距离,纵梁的变形模式有时不是很理想,不能充分的压溃吸能,加速度曲线峰值偏高,发生碰撞时对乘员伤害较大,为降低对乘员伤害,需要对车身的前纵梁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增加前纵梁的吸能,从而降低乘员的伤害。而且,汽车左纵梁除了有悬置安装点等硬点外,一般还布置有蓄电池支架,而蓄电池支架布置的不合理以及右纵梁变形模式控制不合理,容易使车体在偏置碰撞中由于蓄电池的入侵导致较大的侵入量,增加对乘员的损伤,同时,由于有悬置安装点的存在,在碰撞中较难控制纵梁的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左纵梁,其在正面碰撞中能充分压溃吸能,且变形模式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左纵梁,包括内板和与内板连接并共同形成空腔结构的外板,内板的前段沿纵向设置有至少一条内板压溃筋,外板的前段与内板压溃筋对应位置设置有外板压溃筋,内板压溃筋由内板上设置的内板凸起槽形成,外板压溃筋由外板上设置的外板凸起槽形成,内板凸起槽和外板凸起槽的凸起方向相反。
进一步,内板压溃筋设置两条,外板压溃筋对应设置两条,形成内板压溃筋的内板凸起槽为内板向汽车车身外侧凸起,形成外板压溃筋的外板凸起槽为外板向汽车车身内侧凸起。
进一步,内板凸起槽的凸起深度相等。
进一步,内板在位于所述内板压溃筋后方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折弯的第一折弯诱导筋。
进一步,外板上对应所述第一折弯诱导筋设置有折弯诱导结构,折弯诱导结构的凸起方向与第一折弯诱导筋的凸起方向均为向汽车车身外侧,且折弯诱导结构的凸起弧度大于第一折弯诱导筋。
进一步,内板靠近发动机左悬置下方位置设置有用于引导折弯的第二折弯诱导筋。
进一步,第二折弯诱导筋同样由内板向汽车车身外侧凸起的凸起槽形成,且第二折弯诱导筋的槽深度和凸起弧度均大于内板压溃筋和第一折弯诱导筋。
进一步,折弯诱导结构在纵向上与第一折弯诱导筋错位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左纵梁,在内板和外板的前段对应位置设置至少一条压溃筋,且压溃筋的凸起方向相反,在正面碰撞中能充分压溃吸能,在纵梁前段即可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使得纵梁不易产生向乘员舱的折弯变形,因而可以减小碰撞时乘员舱的变形量,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外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内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外板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左纵梁,包括内板1和与内板1连接并共同形成空腔结构的外板2,内板1的前段沿纵向设置有至少一条内板压溃筋,外板2的前段与内板压溃筋对应位置设置有外板压溃筋,内板压溃筋由内板1上设置的内板凸起槽形成,外板压溃筋由外板2上设置的外板凸起槽形成,内板凸起槽和外板凸起槽的凸起方向相反;在内板1和外板2前段的对应位置设置压溃筋,在偏置碰或者正面碰撞中使纵梁在这一部分压溃,可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使得纵梁不易产生向乘员舱的折弯变形。
本实施例中,内板压溃筋设置两条,如图所示,为第一内板压溃筋1-1和第二内板压溃筋1-2,外板压溃筋对应设置两条,如图所示,为第一外板压溃筋2-1和第二外板压溃筋2-2,形成内板压溃筋的内板凸起槽为内板1向汽车车身外侧凸起,形成外板压溃筋的外板凸起槽为外板2向汽车车身内侧凸起;使得左纵梁在前段有较好的压溃变形;其中,车身内侧是指向车身纵向中心线的方向,车身外侧是指远离车身中心中心线的方向。
本实施例中,内板凸起槽的凸起深度相等。
本实施例中,内板1在位于所述内板压溃筋后方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折弯的第一折弯诱导筋1-3;外板2上对应所述第一折弯诱导筋1-3设置有折弯诱导结构2-3,折弯诱导结构2-3的凸起方向与第一折弯诱导筋1-3的凸起方向均为向汽车车身外侧,且折弯诱导结构2-3的凸起弧度大于第一折弯诱导筋1-3;第一折弯诱导筋1-3和折弯诱导结构2-3共同作用,用于使内板1和外板2在压溃变形到诱导位置后进行折弯,另外,折弯诱导结构2-3在纵向上与第一折弯诱导筋1-3错位设置,在纵向上的错位距离为25mm。
本实施例中,内板1靠近发动机左悬置下方位置设置有用于引导折弯的第二折弯诱导筋1-4;第二折弯诱导筋1-4同样由内板1向汽车车身外侧凸起的凸起槽形成,且第二折弯诱导筋1-4的槽深度和凸起弧度均大于内板压溃筋和第一折弯诱导筋1-3。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和与内板连接并共同形成空腔结构的外板,所述内板的前段沿纵向设置有至少一条内板压溃筋,所述外板的前段与内板压溃筋对应位置设置有外板压溃筋,所述内板压溃筋由内板上设置的内板凸起槽形成,所述外板压溃筋由外板上设置的外板凸起槽形成,所述内板凸起槽和所述外板凸起槽的凸起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内板压溃筋设置两条,外板压溃筋对应设置两条,形成内板压溃筋的内板凸起槽为内板向汽车车身外侧凸起,形成外板压溃筋的外板凸起槽为外板向汽车车身内侧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内板凸起槽的凸起深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内板在位于所述内板压溃筋后方还设置有用于引导折弯的第一折弯诱导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上对应所述第一折弯诱导筋设置有折弯诱导结构,所述折弯诱导结构的凸起方向与第一折弯诱导筋的凸起方向均为向汽车车身外侧,且折弯诱导结构的凸起弧度大于第一折弯诱导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靠近发动机左悬置下方位置设置有用于引导折弯的第二折弯诱导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弯诱导筋同样由内板向汽车车身外侧凸起的凸起槽形成,且第二折弯诱导筋的槽深度和凸起弧度均大于内板压溃筋和第一折弯诱导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左纵梁,其特征在于:折弯诱导结构在纵向上与第一折弯诱导筋错位设置。
CN201620754894.8U 2016-07-18 2016-07-18 汽车左纵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69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4894.8U CN205769578U (zh) 2016-07-18 2016-07-18 汽车左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54894.8U CN205769578U (zh) 2016-07-18 2016-07-18 汽车左纵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69578U true CN205769578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22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5489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69578U (zh) 2016-07-18 2016-07-18 汽车左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6957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1578A (zh) * 2018-10-31 2019-01-04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的纵梁前段
CN110949528A (zh) * 2019-11-25 2020-04-0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1578A (zh) * 2018-10-31 2019-01-04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的纵梁前段
CN109131578B (zh) * 2018-10-31 2024-05-07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汽车的纵梁前段
CN110949528A (zh) * 2019-11-25 2020-04-03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110949528B (zh) * 2019-11-25 2021-04-2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21718U (zh) 车身纵梁、副车架总成及汽车
US9120444B2 (e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204845824U (zh) 一种新型防撞梁吸能盒
CN203580854U (zh) 一种汽车前保横梁总成
CN205574062U (zh) 一种汽车的门槛结构
CN205769578U (zh) 汽车左纵梁
CN206067898U (zh) 汽车右纵梁
CN205010335U (zh)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CN207328604U (zh) 汽车前纵梁结构
CN107487368A (zh) 前纵梁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身
CN205523643U (zh) 车辆电池包安装结构和车辆
CN103407499A (zh)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CN202783376U (zh) 一种机舱纵梁结构
CN207191172U (zh) 一种汽车纵梁
CN113428089B (zh) 一种防雷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KR20160055486A (ko) 차량의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CN105015452B (zh) 一种汽车蓄电池安装结构
CN204726512U (zh) 一种副车架
CN203318330U (zh) 一种客车前碰吸能机构
CN209492602U (zh) 用于汽车的前纵梁结构
CN209274716U (zh) 汽车左纵梁
CN207191166U (zh) 一种具有加强板的汽车纵梁
CN202624382U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纵梁
CN206067920U (zh) 车辆前纵梁内侧板加强板
CN102616283B (zh) 一种汽车前部骨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