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82354U - 玉米收获机 - Google Patents

玉米收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82354U
CN204482354U CN201420649529.1U CN201420649529U CN204482354U CN 204482354 U CN204482354 U CN 204482354U CN 201420649529 U CN201420649529 U CN 201420649529U CN 204482354 U CN204482354 U CN 204482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sprocket
auger
results
results portion
upper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6495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照男
寺坂贤一
冈田干夫
吉田有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82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823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arvesting Machines For Specific Cro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玉米收获机,该玉米收获机能够减少收获处理装置的上部罩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具有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玉米穗状体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下来的玉米穗状体向车体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31)、使作为收获对象的植立茎秆所能够通过的通过区域敞开并且覆盖分离用旋转体(30)及输送装置(31)上方的上部罩(32)和支承上部罩(32)的罩支承架(85),上部罩(32)具有前端细形状的分禾作用部(76)和与其后部相连的罩主体部(77),罩支承架(85)以分别支承分禾作用部(76)及罩主体部(77)的状态横跨分禾作用部(76)和罩主体部(77)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玉米收获机
本申请是株式会社久保田于2014年05月30日提交的名称为“玉米收获机”、申请号为201420287284.2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伴随车体的行驶而从植立在田地中的植立茎秆上收获玉米穗状体的玉米收获机。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玉米收获机中,在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玉米穗状体的收获处理装置,该收获处理装置使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玉米穗状体的分离用旋转体和将分离下来的玉米穗状体向车体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分别对应着多个茎秆导入路径而以沿横向排列的状态一对一对地设置多组,并且该收获处理装置设置有覆盖这些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的上方的上部罩。并且,该上部罩使其车体后部侧部位支承在框体上,该上部罩由板状的罩构成体一体地形成并向车体前方延伸设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玉米在收获时期在植立的茎秆上结出内包有大量种子(果实)的穗状体。该穗状体在包叶的内部包含有大量的种子,该种子以排列在棒状的棒芯的外表面上的形态形成。上述玉米收获机就是收获在包叶的内部具有大量种子的玉米穗状体的设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201914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结构中,上部罩的车体后部侧部位支承在框体上,但上部罩由板状的罩构成体一体地形成,因此存在如下坏处,即,在例如收获作业等时,上部罩与植立茎秆、田地地面接触而对上部罩作用很强的力而使上部罩变形或者破损等损伤上部罩的可能性增大。特别是在从谋求低成本化的角度考虑而利用合成树脂形成上部罩的情况下,在上述那种情况下损伤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即使是在与植立茎秆、田地地面接触而仅上部罩的前端部分损伤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更换整个上部罩,故而在成本方面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获处理装置的上部罩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小、而且在成本方面有利的玉米收获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玉米收获机,
具有随着车体行驶来收获收获对象物的收获部、沿着车体宽度方向输送由所述收获部收获到的收获对象物的横向输送绞龙、将传递到横向输入轴的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所述收获部及所述横向输送绞龙供给的链传动机构,
所述链传动机构构成为具有:设置在所述横向输入轴上的驱动链轮、设置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的旋转轴上的绞龙用从动链轮、设置在所述收获部的旋转轴上的收获部用从动链轮、卷绕在驱动链轮、绞龙用从动链轮和收获部用从动链轮上的环状转动链,
所述驱动链轮和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被设置成,所述驱动链轮的旋转轴芯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的旋转轴芯相比更位于后上方、并且所述驱动链轮的下端位置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的上端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状态,
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和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被设置成,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的旋转轴芯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的旋转轴芯相比更位于前下方、并且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的下端位置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的下端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的特征性结构在于:
在行驶车体的前部设置有收获玉米穗状体的收获处理装置,
所述收获处理装置具有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玉米穗状体的分离用旋转体、将分离下来的玉米穗状体向车体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使作为收获对象的植立茎秆所能够通过的通过区域敞开并且覆盖所述分离用旋转体及所述输送装置的上方的上部罩以及支承所述上部罩的罩支承架,
所述上部罩具有位于车体前部侧并分配引导植立茎秆的前端细形状的分禾作用部以及与该分禾作用部的后部相连并向车体后方延伸的罩主体部,
所述罩支承架以分别支承所述分禾作用部及所述罩主体部的状态横跨所述分禾作用部和所述罩主体部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收获处理装置中,在与上部罩的分禾作用部对应的部位,一边分配引导植立茎秆一边导入植立茎秆,在与罩主体部对应的部位, 进行玉米穗状体的分离和向后方的输送。
并且,设置有覆盖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的上方的上部罩,该上部罩由罩支承架支承。罩支承架以分别支承分禾作用部及罩主体部的状态横跨分禾作用部和罩主体部延伸设置。
如此一来,能够利用横跨分禾作用部和罩主体部延伸设置的罩支承架分别支承分禾作用部及罩主体部,因此,上部罩将被牢固地支承,即使在例如收获作业等时与植立茎秆、田地地面接触而使很强的力作用于上部罩的情况下,上部罩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也较小。
另外,在与植立茎秆、田地地面接触而仅损伤上部罩的前端部分的情况下,仅更换分禾作用部即可,罩主体还能继续使用,故而在成本方面有利。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收获处理装置的上部罩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小、而且在成本方面有利的玉米收获机。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支承架横跨所述分禾作用部的前部侧部位和所述罩主体部的后部侧部位延伸设置。
根据本结构,罩支承架横跨位于车体前部侧的分禾作用部的前部侧部位和与车体后部侧相连的罩主体部的后部侧部位向前后延伸设置得较长。
如此一来,就要利用罩支承架分别支承上部罩前后两侧的端部附近,因此,能够在前后方向的较大范围内稳定地支承上部罩。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支承架由细长的棒状部件形成。
根据本结构,罩支承架为细长的棒状,因此在操作人员通过手动作业开闭或拆装上部罩的情况下,能够容易握住罩支承架进行操作,易于进行作业。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上部罩与所述罩支承架一体地移动,构成为自如地切换为使所述分离用旋转体及所述输送装置的上方敞开的状态。
根据本结构,在例如为了对收获处理装置进行维护作业等而使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的上方敞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上部罩敞开而容易地进行作业。并且,由于上部罩与罩支承架一体地移动,因此,通过操作罩支承架而使之敞开,能够在不对上部罩施加过度的力的状态下,使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的上方敞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支承架的后端部绕横向轴芯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所述收获处理装置整体的收获处理架。
根据本结构,通过使罩支承架的后端部支承在收获处理架上绕横向轴芯 摆动,能够使上部罩一体地摆动移动而敞开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的上方。
其结果是,在为了去除堵塞在分离用旋转体、输送装置中的茎秆而使其上方暂时敞开等的情况下,即使不进行拆卸上部罩等烦杂的操作,也能够通过使上部罩摆动这种简单的操作,使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的上方敞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支承架的后端部拆装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收获处理架上。
根据本结构,例如,在维护作业要长时间进行时,通过使被摆动自如地支承的罩支承架的后端部从收获处理架上脱离而拆去上部罩,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此外,如上所述,在去除堵塞在分离用旋转体、输送装置中的茎秆等的情况下的短时间的作业中,可以通过围绕后端部的横向轴芯进行摆动操作而切换为敞开状态,以此来进行应对。
如此一来,能够根据作业状况的不同,在通过围绕后端部的横向轴芯进行摆动操作而切换为敞开状态的情况和通过拆去上部罩而切换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灵活使用,使用便利性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支承架的后端部沿车体宽度方向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宽度宽,并且分别在车体宽度方向两侧部支承在所述收获处理架上。
根据本结构,罩支承架的后端部形成为在车体宽度方向上宽度宽,该罩支承架的后端部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部被分别支承在收获处理架上。其结果是,可以在车体宽度方向的较大范围的两侧稳定地支承罩支承架,易于维持产生扭曲变形等的可能性小的良好的支承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主体部与所述分禾作用部分体地构成。
根据本结构,在罩主体部及分禾作用部中的任一者损伤的情况下,仅修理更换必要的部位就能够应付,不需要更换整个上部罩,在成本方面有利。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罩主体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根据本结构,罩主体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与由金属材料构成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而且,还能够通过轻量化简化支承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分禾作用部分体地设置有位于车体后部侧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和位于车体前部侧的前部侧分禾作用部,所述前部侧分禾作用部支承在所述罩支承架上。
根据本结构,在分禾作用部中,在后部侧分禾作用部及前部侧分禾作用 部中的任一者损伤的情况下,仅修理更换必要的部位就能够应付,不需要更换整个分禾作用部,在成本方面有利。
另外,虽然前部侧分禾作用部位于车体前部侧,与植立茎秆、田地地面接触的频率大因而需要提高刚性,但是由于利用这种提高了刚性的前部侧分禾作用部而支承在罩支承架上,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承上部罩的前部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后部侧分禾作用部的前端部与所述前部侧分禾作用部的后端部以插入状态连接。
根据本结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以插入状态连接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即,能够利用刚性高而且支承在罩支承架上的前部侧分禾作用部的结构,通过简易的支承结构有效地支承后部侧分禾作用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后部侧分禾作用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所述前部侧分禾作用部由金属材料构成。
根据本结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与利用金属材料构成整个分禾作用部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而且,还能够通过轻量化简化支承结构。
由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位于收获处理装置的车体前端部,因此前部侧分禾作用部是最有可能与植立茎秆、田地地面等外物接触而承受很强的力的部位,但该前部侧分禾作用部通过由金属材料构成而提高了刚性。
其结果是,即使外物接触前部侧分禾作用部而受到很强的力,上部罩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也较小,耐久性优异。
后部侧分禾作用部以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的后部侧相连的状态设置,与外物接触而受到很强的力的可能性比前部侧分禾作用部小,因此即使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损伤的可能性也较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后部侧分禾作用部与所述罩主体部连结。
根据本结构,连在分禾作用部的后部的罩主体部与位于分禾作用部的后部侧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连结。另外,前部侧分禾作用部与后部侧分禾作用部通过插入或者连结等连接成一体而构成分禾作用部,前部侧分禾作用部与罩主体部分别支承在罩支承架上。
也就是说,由罩主体部、后部侧分禾作用部及前部侧分禾作用部一体构成的上部罩由罩支承架稳定地支承。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上部罩以在车体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设置有多个,在多个上部罩中的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中央侧的上部罩中,所述罩支承架在前后方向上沿着所述上部罩的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延伸设置。
根据本结构,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以与多个植立茎秆列分别对应的状态且以在车体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另外,在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中央侧的上部罩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植立茎秆列的导入路径。如此一来,在中央侧的上部罩中,植立茎秆存在于车体宽度方向两侧,因此有时会从车体宽度方向两侧作用很强的力。
并且,在中央侧的上部罩中,罩支承架沿着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因此即使从车体宽度方向两侧作用很强的力,也能够利用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罩支承架均匀地承接支承,能够稳定地支承。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上部罩以在车体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在多个上部罩中的位于车体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侧的上部罩中,所述罩支承架在前后方向上沿着所述上部罩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延伸设置。
根据本结构,分离用旋转体及输送装置以与多个植立茎秆列分别对应的状态且以在车体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另外,在位于车体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侧的上部罩中,仅在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部位分别设置有植立茎秆列的导入路径。如此一来,在端部侧的上部罩中,仅在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部位存在植立茎秆,因此有时会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作用很强的力。
另外,在端部侧的上部罩中,在其宽度方向外侧部位形成有用于与外部隔开的侧壁部,由于罩支承架位于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罩支承架以靠近侧壁部的状态设置,能够利用罩支承架保护侧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玉米收获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玉米收获机的俯视图。
图3是玉米收获机的右侧视图。
图4是收获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5(a)、图5(b)是收获处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收获处理架的立体图。
图7是收获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8是收获部的拆去上部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a)、图9(b)是张力施加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中央侧上部罩的支承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端部侧上部罩的支承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12是转矩限制器的剖视图。
图13是转矩限制器的立体图。
图14是传动系统图。
图15是表示收获部的传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16(a)、图16(b)是绞龙用从动链轮的局部侧视图。
图17是玉米收获机的切掉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18是表示中间输送装置用张紧机构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中间输送装置用张紧机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行驶车体
4  收获处理装置 
20  收获处理架
30  分离用旋转体
31  输送装置
32  上部罩
32A  中央侧上部罩
32B  端部侧上部罩
76  分禾作用部
77  罩主体部
78  后部侧分禾作用部
79  前部侧分禾作用部
85  罩支承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具有行驶车体3、收获处理装置4、中间输送装置5、作为回收部的回收箱6、残秆处理装置7,行驶车体3具有朝向固定的左右一对前轮1和能够进行转向操作的左右一对后轮2,收获处理装置4位于该行驶车体3的前部,取入作物,中间输送装置5从收获处理装置4的后部跨设到行驶车体3的上方,以后方升高的状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回收箱6位于行驶车体3的后部,残秆处理装置7在行驶车体3的下部,位于前轮1与后轮2之间的前后中间部。
玉米在收获时期在植立的茎秆上结出内包有大量种子(果实)的穗状部。该穗状部在包叶的内部包含有大量的种子,该种子以排列在棒状的棒芯的外表面上的形态形成。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就是将在包叶的内部具有大量种子的玉米穗状体作为收获物来收获、回收的设备。
行驶车体3在车体前部以上方由驾驶室8覆盖的状态设置有驾驶部9,在该驾驶部9的后方设置有原动部10。在原动部10中,设置有发动机11、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12、吸入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14及粗滤器15等。
设置在原动部10中的发动机11的动力在通过自如地进行无级变速操作的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变速之后,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1来驱动前轮1,从而使行驶车体3行驶。另外,后轮2被设置为利用液压操作式的转向缸(未图示)自如地进行转向操作。
在该玉米收获机中,在收获作业时,通过前轮1的驱动使行驶车体3行驶,收获处理装置4所收获到的收获物(玉米穗状体)由中间输送装置5向回收箱6输送,并存留在回收箱6内。回收箱6在俯视时形成为近似矩形形状,并且,回收箱6为上部敞开的形状,从该敞开的区域收进收获物。
收获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秆被残秆处理装置7进行切碎处理。该残秆处理装置7是被围绕横向轴芯驱动旋转的锤刀式的切碎装置,以将收获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秆切得细碎的方式进行切碎处理。
〔收获处理装置〕
如图1及图3所示,收获处理装置4绕横向轴芯P1摆动自如地支承在车体上,被左右一对液压缸C2驱动而自如地升降。也就是说,行驶车体在从车架F立设的纵架16的上下途中部经由支点托架17将收获处理装置4支承为绕横向轴芯P1摆动自如。此外,车架F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架以及将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架连结的多个横向架,这点并未图示。
收获处理装置4具有随着车体行驶来收获收获对象物的收获部18和沿着车体宽度方向输送由收获部18收获到的收获对象物的横向输送绞龙19,由从车架F的前部伸出且绕横向轴芯P1自如地上下摆动的收获处理架20支承。
如图4~图6所示,收获处理架20具有后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纵架16上的左右一对连结架21、与左右一对连结架21的前端部连结的收获部架22。
由左右一对连结架21包围的部位,构成将收获部18收获到的玉米穗状体送出到中间输送装置5中的送出部。收获部架22的横向宽度设定为比左右一对连结架21的间隔大。
收获部架22具有后部侧纵壁板23、左右一对横侧纵壁板24、横向输送板25、圆管状的横向架26、27以及沿车体横向的方筒状的支承架28等,后部侧纵壁板23的后表面侧与左右一对连结架21的前端部连结,横向输送板25位于横向输送绞龙19的下方,横向架26、27以在后部侧纵壁板23的上部两侧分别将左右一对横侧纵壁板24彼此连结固定的状态设置,支承架28在前端部将左右一对横侧纵壁板24彼此连结固定。
利用左右一对横侧纵壁板24旋转自如地支承横向输送绞龙19。另外,在后部侧纵壁板23的左右中间部,在与左右一对连结架21之间对应的部位形成有供给口29。
如图5(a)所示,在收获处理装置4处于下降作业姿势的状态下,中间输送装置5的投入口5a伸入到左右一对连结架21之间。也就是说,将从收获部18的供给口29供给的收获物向中间输送装置5的投入口5a送出。
如图4及图5(a)所示,收获部18形成有在横向上并列的三列茎秆导入路径Q,并以位于各茎秆导入路径Q的左右两侧的状态,设置有作为分离用旋转体的左右一对收获滚筒30,该左右一对收获滚筒30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
如图7及图8所示,为了将分离的收获物向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以位于收获滚筒30的上方的状态且位于各茎秆导入路径Q的左右两侧的状态设置了左右一对卡止输送装置31。也就是说,收获滚筒30一对一对地设置了三组,共计六个,卡止输送装置31也同样一对一对地设置了三组,共计六个。
另外,如图4所示,在收获部18,以敞开与茎秆导入路径Q对应的上方空间的状态设置有覆盖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上方的四个上部罩32,以使导入的茎秆能够通过。并且,四个上部罩32中的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两个中 央侧上部罩32A形成为横向宽度大,以覆盖两个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上方,外侧的两个端部侧上部罩32B形成为横向宽度小,以覆盖一个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上方。关于上部罩32的结构,将在之后叙述。
图5(a)及图8所示,六个卡止输送装置31分别是向驱动链轮35、从动链轮36及引导用链轮37各自之上卷绕环状转动链38而构成的。驱动链轮35、从动链轮36及引导用链轮37由沿车体前后方向的输送装置架34支承,输送装置架34与横向延伸的方管状的支承架28连结,并且向前方延伸设置成悬臂状。另外,在环状转动链38上每隔规定间距设置有输送用突起39。
并且,如图8所示,六个卡止输送装置31在车体前部侧分别设置有张力施加装置40、41,张力施加装置40、41使从动链轮36向前部侧移动施力而对环状转动链38施加张力。
除了左右两侧端部的卡止输送装置31的位于左右中间侧的四个卡止输送装置31所对应的中间侧的张力施加装置40构成为对左右两组卡止输送装置31的环状转动链38一起施加张力。另外,左右两侧端部的卡止输送装置31所对应的端部侧的张力施加装置41构成为对一个卡止输送装置31的环状转动链38施加张力。
下面对中间侧的张力施加装置40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a)、图9(b)所示,中间侧的张力施加装置40具有固定侧支承部件42、可动侧支承部件44、摆动操作体45及张力施加部46等,固定侧支承部件42以横跨一对卡止输送装置31的输送装置架34而架设的状态被连结固定,可动侧支承部件44被导向机构43以相对于该固定侧支承部件4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引导支承,摆动操作体45支承一对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一对从动链轮36,并且在该一对从动链轮36的中间部以绕纵向轴芯Y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于可动侧支承部件44,张力施加部46横跨固定侧支承部件42与可动侧支承部件44而设置。
如图9(a)所示,固定侧支承部件42形成为在水平板状部42A的前后两侧部一体地设置有纵面部42B、42C的形状。可动侧支承部件44在水平板状部44A的前后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纵面部44B、44C,在左右两侧部形成有沿着环状转动链38延伸的倾斜面部分44D。另外,在水平板状部44A的下侧形成有俯视大致呈U形的内部加强部44E。
张力施加部46具有沿前后方向的调节螺柱51、安装在调节螺柱51外的 螺旋弹簧52、定位用的螺母53、直径比螺旋弹簧52的直径大的推压用轴套部件54和紧固用的垫圈55等。
进一步来说,调节螺柱51以横跨形成在可动侧支承部件44的后部的纵面部44B和内部加强部44E而被螺母50紧固固定,并且穿入形成在固定侧支承部件42的前后两侧的纵面部42B、42C的状态设置。
在调节螺柱51的处于固定侧支承部件42前后的纵面部42B、42C之间的部位安装有螺旋弹簧52,在调节螺柱51上,以向前端侧的移动被螺母53限制的状态安装有推压用轴套部件54和紧固用垫圈55。
并且,以穿入固定侧支承部件42的后侧的纵面部42C的状态连结固定有定位用轴套部件56,在固定侧支承部件42的前侧的纵面部42B上,形成有供推压用轴套部件54滑动自如地穿入的通孔57。定位用轴套部件56构成为形成有供调节螺柱51穿入的通孔58,螺旋弹簧52套设在定位用轴套部件56的外周部而被保持位置。
在将张力施加部46向固定侧支承部件42上安装时,首先,将推压用轴套部件54、垫圈55及螺母53预先组装到调节螺柱51上,进一步将螺旋弹簧52安装在调节螺柱51上而形成一个单元。然后,一边使该单元在固定侧支承部件42的前侧的纵面部42B的通孔57中穿过,一边将调节螺柱51的后端部插入定位用轴套部件56内,最后,将推压用轴套部件54穿入组装到通孔57内。然后,在调节螺柱51的后端部能够拆卸地安装防脱件59,故而在对环状转动链38进行更换等时,调节螺柱51不会从定位用轴套部件56脱落。
张力施加部46通过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经由调节螺柱51使可动侧支承部件44即从动链轮36向前侧移动施力,从而对环状转动链38施加张力。
如图8及图9(a)、图9(b)所示,设置在摆动操作体45的左右中间部的纵向的支轴60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轴套部61,轴套部61设置在可动侧支承部件44上且一体地连接设置,由摆动操作体45支承的左右一对从动链轮36以绕纵向轴芯Y向前后自如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可动侧支承部件44。在可动侧支承部件44上,形成有用于加强轴套部61的多个加强肋44F。
根据该张力施加部46的结构,能够利用一个调节螺柱51调节左右两组卡止输送装置31各自的从动链轮36的前后位置,并且,即使左右两组卡止输送装置31的环状转动链38的张紧情况存在不同,可动侧支承部件44也不会扭转,能够顺利地滑移来变更调节张力。
导向机构43设置为左右一对,左右的导向机构43分别由安装在可动侧支承部件44上的圆筒状的筒体62和以固定状态安装在固定侧支承部件42上的圆柱状的轴体63构成,形成为筒体62与轴体63相对滑动自如地嵌合的结构,引导可动侧支承部件44仅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滑移。该导向机构43的筒体62及轴体63并不局限于圆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用四边形形状、三角形形状的筒状体、棒状体等。
如图8所示,端部侧的张力施加装置41利用一个调节螺柱51调节一个卡止输送装置31的从动链轮36的前后位置,是在托架64上设置与设置在中间侧的张力施加装置40上的张力施加部46同样结构的张力施加部46而构成的,托架64固定安装在从对应的输送装置架34固定延伸的延长架34A上。
如图8及图9(a)所示,在环状转动链38的张设路径中的返回路径的途中,为了避免环状转动链38与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固定侧支承部件42接触而产生噪声或者磨损,设置有以滑动接触的方式引导环状转动链38的、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滑动接触引导体65。
滑动接触引导体65以利用一个安装螺钉67进行联接的状态安装于支承板66,支承板66以跨设在一对卡止输送装置31的输送装置架34上的状态连结固定。该滑动接触引导体65在俯视时形成为圆形形状,在上部侧位置沿周向形成有倾斜姿势的倾斜引导面68。另外,可以松开位于圆形形状中心部的安装螺钉67,使方向绕纵向轴芯大致改变90度再重安上滑动接触引导体65。
也就是说,如图9(a)所示,在滑动接触引导体65的下表面部以向下突出的状态间隔形成有两个突起69,在支承板66上形成有嵌合两个突起69的嵌合孔70。并且,如图8所示,嵌合孔70以位于螺纹孔67a周围的状态形成有四个,以使滑动接触引导体65能够以绕纵轴转动约90度的两种姿势安装。
通过如此构成,即使在滑动接触引导体65因与环状转动链38滑动接触而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滑动接触引导体65方向改变90度后再安装,来利用未磨损的部位继续发挥引导作用,能够长期使用滑动接触引导体65。
下面对收获滚筒30进行说明。
如图5(a)、图7、图14所示,位于卡止输送装置31下方的收获滚筒30以轴芯方向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状态左右并列设置。收获滚筒30在前部形成有螺旋形状的扒入叶片30a,在后部侧(输送方向下游侧)形成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多个带板状的收获叶片30b。
并且,一对收获滚筒30以彼此接近的一侧向下方转动的方式被向相反方向驱动旋转,利用扒入叶片30a将进入茎秆导入路径Q的玉米植物体扒拢导入,利用收获叶片30b对导入的玉米植物体的茎秆相对于输送装置架34进行摞下操作。此时,玉米穗状体被利用形成于输送装置架34的承接板部34c(参照图7)从下方承接支承,能够从玉米植物体的茎秆上掰取收获玉米穗状体。
从茎秆上掰取收获的收获物(玉米穗状体)被设置在环状转动链38上的输送用突起39推动而沿着承接板部34c的上部向车体后方输送。在左右两侧端部的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下方,如图7所示,设置有使残留在田地中的植立茎秆(残秆)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汇集的茎秆引导体200,能够很好地利用残秆处理装置7进行切碎处理。
在收获部18的后方,设置有将收获物向车体横向的中央位置输送的横向输送绞龙19。该横向输送绞龙19将分别在三列茎秆导入路径Q上从植立茎秆分离并输送到后方的收获物向横向的中央位置输送。并且,该横向输送绞龙19将收获物从其送出口供给到中间输送装置5内。
如图4所示,横向输送绞龙19在圆筒形的旋转筒71的外周部形成有用于伴随旋转而将收获物输送到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螺旋叶片72。并且,如图4及图5(a)所示,在横向输送绞龙19的与中间输送装置5的投入口5a对应的部位,支承部件73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连结固定在旋转筒71的外周部。该支承部件73在旋转筒71的周向上以半周的相位差设置有一对,并以相对于支承部件73位于旋转方向(图5(a)的箭头方向)下游侧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安装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扒入体74。
扒入体74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传送带用的橡胶材料等构成,以防损伤收获物。并且,如图5(b)所示,在支承部件73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有向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的倾斜部75。
通过如此构成,扒入体74在对收获物进行扒入作用时,有时会由于来自收获物的反力而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通过在承接支承扒入体74的支承部件73上形成倾斜部75,扒入体74不会仅在径向上的特定位置大幅弯折,能够容易避免伴随进行收获作业而过早产生龟裂或者破损等坏处。
下面对上部罩32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四个上部罩32中的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两个中央侧上部罩32A以后端部位于横向输送绞龙19的前部侧部位的方式形成为在前后 方向上较短的形状,两个中央侧上部罩32A以敞开与茎秆导入路径Q对应的部位的上方的状态且以覆盖左右一对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上方的状态设置为宽度较宽。另一方面,左右两侧的端部侧上部罩32B以后端部位于横向输送绞龙19的后部侧部位的方式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
四个上部罩32分别分体地具有前端细形状的分禾作用部76和罩主体部77,分禾作用部76位于车体前部侧并分配引导植立茎秆,罩主体部77连在该分禾作用部76的后部,以与分禾作用部76的后端侧部位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横向宽度向车体后方延伸。
如图10及图11(a)、图11(b)所示,分禾作用部76分体地具有位于车体后部侧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和位于车体前部侧的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并且,罩主体部77与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对接连结,以覆盖卡止输送装置31的上方的状态,形成为宽度方向中央部呈上隆形状且下部敞开的板状的覆盖部件。
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是将作为金属材料的板金材料,以主视时的纵剖面形状为近似三角形形状的状态形成为前端细形状而构成的。并且,后侧分禾作用部78的前端细形状的前端部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的开口状态的后端部构成为以彼此嵌合的状态进行插入连接的结构。
如图4及图11(a)、图11(b)所示,在左右两侧的端部侧上部罩32B的罩主体部77上,在宽度方向外侧部位,以一体地连接设置的状态设置有高的茎秆防倒部80,该茎秆防倒部80向车体后上方一体地延伸设置至横向输送绞龙19的后侧位置。该茎秆防倒部80将位于收获处理装置4的左右两外侧方的非收获对象茎秆群与作为收获对象的收获对象茎秆群分开,并且防止非收获对象茎秆群倒入车体内侧。
如图1~图3所示,在与两个中央侧上部罩32A的上方对应的部位,设置有从中央侧上部罩32A的前部向车体后上方延伸的茎秆引导体81。该茎秆引导体81由圆管材料构成,以便能够轻量并且能够顺利地引导茎秆,该茎秆引导体81在侧视车体时构成为以具有与端部侧上部罩32B的茎秆防倒部80的上缘部大致相同的路径的状态弯曲成平缓的上隆形状的形状。
该茎秆引导体81引导玉米植物体,以免沿着三条茎秆导入路径Q导入的三列收获对象茎秆群中的任意一列收获对象茎秆群变为横向倒伏姿势而被错误地卷入到邻接的茎秆导入路径Q内。
下面对茎秆引导体81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及图5(a)所示,横跨从收获处理架20的左右的横侧纵壁板24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支承臂82的前端部而连结有横向支承体83,茎秆引导体81的后部以固定状态支承在横向支承体83上。也就是说,茎秆引导体81的后部经由横向支承体83及支承臂82连结支承在收获处理架20上。茎秆引导体81的前部以穿过形成在中央侧上部罩32A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上的通孔84的方式,被保持为从上方插入的状态。
下面对上部罩32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图10及图11(a)、图11(b)所示,在四个上部罩32各自的内部,设置有沿着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四个罩支承架85,各上部罩32由罩支承架85支承。罩支承架85由作为细长的棒状部件的圆管材料构成,横跨分禾作用部76和罩主体部77延伸设置。具体地说,罩支承架85横跨分禾作用部76的前部侧部位和罩主体部77的后部侧部位延伸设置。
下面对中央侧上部罩32A的罩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中央侧上部罩32A由四个罩支承架85中的中央部侧的罩支承架85A支承。中央部侧的罩支承架85A在前后方向上沿着中央侧上部罩32A的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置,横跨分禾作用部76的前部侧部位和罩主体部77的后部侧部位延伸设置。
即,如图4及图10所示,在中央部侧的罩支承架85A的前端部,连结有侧视时为L形的前部托架86,该前部托架86与由板金材料构成的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的底面连结。
另外,在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的后端部与罩主体部77的前端部的对接部位设置有中间托架87,该中间托架87在侧视时为L形,并且在中央侧上部罩32A的车体宽度方向的全宽范围内延伸。中间托架87与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的后端部以及罩主体部77的前端部一起利用螺栓紧固连结于支承板88,该支承板88连结固定在中央部侧的罩支承架85A的前后中间部。另外,中间托架87的左右两侧通过螺栓联接与罩主体部77的左右两侧部连结,以谋求加强强度。
如图4及图10所示,在中间托架87上,以隔开适当间隔并向下突出的状态设置有左右一对支承销89。一对支承销89的小径前端部89a穿过设置在支承板66上的筒部90,并利用防脱件91防止支承销89脱落。并且,中央侧 上部罩32A的前后中间位置由支承销89的大径部分与小径前端部89a之间的台阶部分承接支承。
如图10所示,在中央部侧的罩支承架85A的后端部连结固定有罩侧卡合体92。该罩侧卡合体92具有宽板状的水平面部92a和从该水平面部92a的左右两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左右的纵面部92b,如图4所示,该罩侧卡合体92沿车体宽度方向形成为比中央部侧的罩支承架85A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宽。
如此一来,分别在沿车体宽度方向形成为较宽的罩侧卡合体92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部,拆装自如地支承在收获处理架20上。即,如图10所示,在罩侧卡合体92上,在左右两侧的纵面部92b形成有钩状的凹入部93,在收获处理架20侧从输送装置架34立设有左右一对纵板部件94,以横跨凹入部93和纵板部件94而被支承的状态设置有横向的卡止杆95。
并且,将形成在罩侧卡合体92上的左右两侧的凹入部93挂在卡止杆95上而使之以能够保持位置的方式被支承。另外,罩侧卡合体92的凹入部93形成得较宽,以便能够容易地解除凹入部93与卡止杆95的卡合。
下面对端部侧上部罩32B的罩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端部侧上部罩32B由四个罩支承架85中的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支承。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在前后方向上沿着端部侧上部罩32B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横跨分禾作用部76的前部侧部位和罩主体部77的后部侧部位延伸设置。
如图4及图11(a)所示,在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上一体地连结有连结部件96A,该连结部件96A为平板状,并且在俯视下近似呈三角形形状。并且,由板金材料构成的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的底面以从下侧贴靠的状态利用螺栓连结在该连结部件96A上。另外,一体地连结在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上的带板状的连结体96B利用螺栓连结在从输送装置架34固定延伸的延长架34A上。
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以倾斜姿势向后上方延伸设置,其后端部拆装自如地支承在收获处理架20的横向架27上。即,在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的后端部连结固定有罩侧卡合体97。
如图11(b)所示,罩侧卡合体97具有宽板状的水平面部97a和从该水平面部97a的左右两侧一体地延伸设置的左右的纵面部97b,沿车体宽度方向形成为比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宽。并且,在水平面部97a 连结固定有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在左右两侧的纵面部97b形成有钩部98,钩部98能够自如地卡合于圆管状的横向架27且能够自如地脱离横向架27。
如图11(a)所示,通过在将左右两侧的纵面部97b各自的钩部98卡挂在横向架27上的状态下,使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的前端部与延长架34A连结,能够支承在收获处理架20上。
在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的后端部与罩主体部77的前端部的对接部位设置有中间托架99,该中间托架99在侧视时为L形,并且在端部侧上部罩32B的车体宽度方向的全宽范围内延伸。并且,中间托架99与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的后端部以及罩主体部77的前端部一起利用螺栓紧固连结于支承板100,该支承板100连结固定在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的前后中间部。
与对应着中央侧上部罩32A设置的中间托架87相同,所述中间托架99利用以向下突出的状态设置的左右一对支承销89而被承接支承在支承板66上,并利用防脱件来防止脱落。
另外,在与罩主体部77对应的部位,端部侧的罩支承架85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地经由连结部件101与罩主体部77的横向外侧部位连结。如此一来,能够谋求加强端部侧上部罩32B的强度。
〔中间输送装置〕
中间输送装置5以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中央的状态设置,如图5(a)所示,中间输送装置5在越靠近后侧就越朝向上方的倾斜姿势的方筒状的中间输送装置壳体102内,以横跨左右一对环状转动链103的方式隔开设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处于被架设支承的状态的输送板104。该中间输送装置5作为输送机发挥作用,一边利用输送板104推动收获物一边输送收获物,并将从中间输送装置壳体102的后端部输送而来的收获物经由引导滑槽105(参照图1及图3)朝车体后方排出到回收箱6的上方。
如图14所示,左右一对环状转动链103卷绕张设于驱动链轮107和从动链轮109,被传递到驱动轴106的动力驱动旋转,驱动链轮107设置在位于后部上侧的驱动轴106上,从动链轮109设置在位于前部下侧的从动轴108上。
环状转动链103被张紧机构110施加张力,其张力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更调节。
即,如图18及图19所示,轴支承部112经由轴承111转动自如地支承 从动轴108的两侧端部,轴支承部112连结支承在侧视时为矩形的左右一对支承板113上。在支承板113的前后两侧各自的上下两个部位共计四部位,沿链条张设方向形成有规定长度的长孔114,固定在中间输送装置壳体102上的销115以穿过该长孔114的状态设置。因此,左右两侧的支承板113及由其支承的从动轴108能够在长孔114的范围内沿链条张设方向变更位置。
在支承板113的后端部以俯视时弯折成L形的方式形成有前后朝向纵面部113a,在该前后朝向纵面部113a一体地连结固定有调节用螺栓116。并且,该调节用螺栓116以穿过安装固定于中间输送装置壳体102侧面的托架117的前后朝向纵面部分117a的状态设置,以安装在调节用螺栓116的前后朝向纵面部分117a与安装的螺母118之间的部分外的状态设置有螺旋弹簧119。
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19,使该螺旋弹簧119的压缩作用力经由螺母118及调节用螺栓116作用在支承板113上,使支承板113即从动轴108向前下方移动施力。由此,对环状转动链103施加张力。
通过利用手动操作在调节用螺栓116的轴芯方向上变更螺母118的位置,能够变更调节螺旋弹簧119的作用力即施加到环状转动链103的张力。并且,在这种利用手动操作的张力调节操作中,能够避免施加超出所需的强作用力。
另外,在托架117上,形成有从前后朝向纵面部分117a的端部弯折成俯视时的L形来覆盖调节用螺栓116的横向外侧的侧部延长部分117b。通过形成该侧部延长部分117b,当使用扳手等工具向压缩螺旋弹簧119的方向转动操作螺母118时,碰到侧部延长部分117b的前端部就不能继续进行转动操作(紧固操作)。由此,能够避免施加超出所需的强作用力。
如图3及图17所示,中间输送装置5的后部侧部位由左右一对纵架121支承,左右一对纵架121从构成车架F的横向架120立起设置。并且,为了加强该左右一对纵架121的强度,设置有从前后方向观察时近似呈X形形状的一对加强部件122。该一对加强部件122分别使一端部与一个纵架121的上部侧的途中部位连结,使另一端侧与另一个纵架121的下部侧的途中部位连结,并且还进一步向下方延伸设置,使端部经由托架123连结在横向架120上。如此一来,能够提高纵架121的支承强度。
〔传动结构〕
下面对向上述各部传递动力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所示,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带传动机构124传递到变速箱125,另 外,动力传递到沿着车体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副轴126。传递到副轴126的动力从副轴126的右侧端部经由带传动机构127输入到残秆处理装置7,从副轴126的左侧端部经由带传动机构128及中转用链传动机构129输入到收获处理装置4的横向输入轴130。
如图4所示,带传动机构128及中转用链传动机构129配置在左侧的连结架21的左外侧。并且,被传递来自带传动机构128及中转用链传动机构129的动力的横向输入轴130穿过左右一对连结架21,以比右侧的横侧纵壁板24更向横侧外方延伸的状态沿横向形成得较长并被转动自如地支承。
另外,如图14所示,传递到横向输入轴130的动力经由配置在右侧的横侧纵壁板24右外侧的收获用链传动机构131,向横向输送绞龙19的旋转轴19A和收获部18的旋转轴18A传递动力。
在这种传动结构中,在横向输入轴130与中转用链传动机构129的从动链轮132之间设置有转矩限制器133,转矩限制器133用于在比横向输入轴130与从动链轮132之间更靠传动下游侧的部位即收获处理装置4因输送堵塞等而使驱动负荷过大时,进行空转而避免对传动系统施加过度的力。
如图12所示,该转矩限制器133具有从动侧旋转体134、驱动侧旋转体135、压缩式的螺旋弹簧136、弹簧承接部件137、轴套部件138和螺母139,其中,从动侧旋转体134以与从动链轮132一体转动的状态与从动链轮132连结,并且以相对旋转自如以及沿轴芯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外嵌于横向输入轴130,驱动侧旋转体135通过键连结而外嵌安装在横向输入轴130上,相对于横向输入轴130在轴芯方向上位置固定,并且与横向输入轴130一体旋转,压缩式的螺旋弹簧136对从动侧旋转体134向驱动侧旋转体135施力,弹簧承接部件137承接螺旋弹簧136的另一端侧,轴套部件138以与横向输入轴130一体旋转的状态设置,并且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弹簧承接部件137,螺母139用于保持弹簧承接部件137。
从动侧旋转体134与驱动侧旋转体135在径向外侧的侧面上的对置部位形成有啮合传动部140,该啮合传动部140在能够传递旋转动力的啮合状态与解除啮合的状态之间切换自如。在轴套部件138上安装有润滑油注入用的油嘴141A,并且形成有通向轴套部件138与弹簧承接部件137之间的滑动部位的润滑油油路141B,从而构成润滑油供给部141。从油嘴141A注入的润滑油作用在轴套部件138与弹簧承接部件137之间的滑动部位。
通过如此构成,如果是收获处理装置4侧的负荷转矩处于设定值以下的适当的负荷状态,则旋转动力经由从动链轮132原封不动地传递到收获处理装置4。若收获处理装置4侧的负荷转矩超过设定值,则从动侧旋转体134在啮合传动部140空转,横向输入轴130以从动侧旋转体134不旋转的状态旋转。此时,变为在通过润滑油而易于顺利地相对滑动的、轴套部件138与弹簧承接部件137之间的滑动部位进行相对旋转的状态,能够抑制磨损。
该转矩限制器133易于安装检查用设备(検査用治具),该检查用设备用于检查与开始空转时的驱动负荷对应的设定转矩为何种程度的转矩。即,如图13所示,驱动侧旋转体135的轴套部135a的直径方向两侧的彼此对置的部位形成为平坦面,易于设置用于使旋转停止的工具(扳手等)。另外,在从动链轮132上,在径向的中间位置,沿着周向隔开适当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孔142,易于安装检查用设备G。
下面对收获用链传动机构131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收获用链传动机构131具有设置在横向输入轴130上的驱动链轮143、设置在横向输送绞龙19的旋转轴19A上的绞龙用从动链轮144、设置在收获部18的旋转轴18A上的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以及卷绕在驱动链轮143、绞龙用从动链轮144和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上的环状转动链146。
驱动链轮143和绞龙用从动链轮144被设置成驱动链轮143的旋转轴芯与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旋转轴芯相比更位于后上方、并且驱动链轮143的下端位置与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上端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状态。
另外,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和绞龙用从动链轮144被设置成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旋转轴芯与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旋转轴芯相比更位于前下方、并且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下端位置与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下端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状态。
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啮合爪148的齿高设定为比驱动链轮143啮合爪147的齿高低。另外,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啮合爪149的齿高与驱动链轮143的啮合爪147的齿高大致相同,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啮合爪148的齿高设定为比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啮合爪149的齿高低。
也就是说,如图15所示,驱动链轮143、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形成有对于环状转动链146来说高度适当的啮合爪,与此相对,如图16(a)、图16(b)所示,绞龙用从动链轮144将对于环状转动链146来说高度适当的啮合 爪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切除而将啮合爪的齿高设定为较低。
并且,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直径比驱动链轮143的直径大,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外形与驱动链轮143的外形大致相同,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直径比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直径大。
对环状转动链146施加张力的张紧机构150设置在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上方。张紧机构150具有作用在环状转动链146的内周侧的内侧张紧轮体151和作用在环状转动链146的外周侧的外侧张紧轮体152。内侧张紧轮体151设置在比外侧张紧轮体152靠近前部侧的位置。
另外,张紧机构150将摆动自如地支承内侧张紧轮体151的第一张紧臂153和摆动自如地支承外侧张紧轮体152的第二张紧臂154设置成绕同一轴芯P2一体摆动自如地支承在作为框体的右侧的横侧纵壁板24上的状态,而且将对环状转动链146施加张力的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155设置成位于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后侧部位、并且横跨第二张紧臂154的途中部位和固定在右侧的横侧纵壁板24上的弹簧承接件156而张设的状态。
张紧机构150设置在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上方,在环状转动链146的下方侧的张设路径中,环状转动链146从驱动链轮143经由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啮合部位朝向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卷绕张设。也就是说,在绞龙用从动链轮的下方侧没有设置张紧机构。
如上所述,在环状转动链146的下方侧的张设路径中,没有设置张紧机构,不利用张紧轮体施加张力。而且,通过将驱动链轮143、绞龙用从动链轮144及收获部用从动145设为上述配置结构,在环状转动链146向绞龙用从动链轮144上啮合的啮合部位,环状转动链146的卷绕角度会被设定成较小的值。而且,如上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齿高设定为比驱动链轮143、收获部用从动链轮的齿高低,因此,与驱动链轮143、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相比,绞龙用从动链轮144与环状转动链146的啮合部位更容易在环状转动链146转动时横向输送绞龙19的驱动负荷过大的情况下跳齿。
通过如此构成,若在横向输送绞龙19中收获物发生输送堵塞而使负荷转矩超过设定值,则环状转动链146跳齿而变为空转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将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齿高设定为较低,作为简易的转矩限制器发挥作用。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的前端细形状的前 端部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的开口状态的后端部以彼此嵌合的状态进行插入连接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的彼此对置的面中的任一方上形成突起,在另一方上形成嵌合所述突起的卡合孔,使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与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以突起与卡合孔嵌合的状态插入连接,以此来代替该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支承架85横跨分禾作用部76的前部侧部位即前部侧分禾作用部79和罩主体部77的后部侧部位延伸设置,但代替这种结构,可以通过如下(2-1)、(2-2)记载的结构等各种结构来实施。
(2-1)罩支承架85横跨分禾作用部76的后部侧部位即后部侧分禾作用部78和罩主体部77延伸设置。
(2-2)分禾作用部76不分割形成而一体形成,并横跨分禾作用部76的前部侧位置和罩主体部77延伸设置。
(3)罩支承架85的后端部也可以构成为以绕横向轴芯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连结于收获处理架20。另外,罩支承架85的后端部也可以构成为利用插拔自如的连结结构拆装自如地支承于收获处理架20。
(4)作为罩支承架85,不局限于由棒状的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由板状的部件、角钢等各种形状的部件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伴随车体的行驶而从植立在田地中的植立茎秆上收获玉米穗状体的玉米收获机。

Claims (18)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随着车体行驶来收获收获对象物的收获部(18)、沿着车体宽度方向输送由所述收获部(18)收获到的收获对象物的横向输送绞龙(19)、将传递到横向输入轴(130)的来自发动机(11)的动力向所述收获部(18)及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供给的链传动机构(131),
所述链传动机构(131)构成为具有:设置在所述横向输入轴(130)上的驱动链轮(143)、设置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的旋转轴(19A)上的绞龙用从动链轮(144)、设置在所述收获部(18)的旋转轴(18A)上的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卷绕在驱动链轮(143)、绞龙用从动链轮(144)和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上的环状转动链(146),
所述驱动链轮(143)和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被设置成,所述驱动链轮(143)的旋转轴芯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旋转轴芯相比更位于后上方、并且所述驱动链轮(143)的下端位置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上端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状态,
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和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被设置成,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旋转轴芯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旋转轴芯相比更位于前下方、并且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下端位置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下端位置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齿高设定为比所述驱动链轮(143)的齿高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齿高设定为比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齿高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直径比所述驱动链轮(143)以及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直径大。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环状转动链(146)施加张力的张紧机构(150),所述张紧 机构(150)设置在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紧机构150具有:作用在所述环状转动链(146)的内周侧的内侧张紧轮体(151)、作用在所述环状转动链(146)的外周侧的外侧张紧轮体(152),
所述内侧张紧轮体(151)设置在比所述外侧张紧轮体(152)靠近前部侧的位置,
所述张紧机构(150)将摆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内侧张紧轮体(151)的第一张紧臂(153)和摆动自如地支承所述外侧张紧轮体(152)的第二张紧臂(154)设置成绕同一轴芯一体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框体(24)上的状态,具有对所述环状转动链(146)施加张力的施力机构(155),
所述施力机构(155)设置成位于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3)的后侧部位的状态,并且与所述第二张紧臂(154)连结。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下方侧没有设置张紧机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下方侧没有设置张紧机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绞龙用从动链轮(144)的下方侧没有设置张紧机构。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18)具有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的玉米穗状体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的卡止输送装置(31),
通过传递到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动力驱动所述分离用旋转体(30)以及所述卡止输送装置(31)。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18)具有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的玉米穗状体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的卡止输送装置(31),
通过传递到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动力驱动所述分离用旋转体(30)以及所述卡止输送装置(31)。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18)具有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的玉米穗状体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的卡止输送装置(31),
通过传递到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动力驱动所述分离用旋转体(30)以及所述卡止输送装置(31)。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18)具有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的玉米穗状体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的卡止输送装置(31),
通过传递到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动力驱动所述分离用旋转体(30)以及所述卡止输送装置(31)。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18)具有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的玉米穗状体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的卡止输送装置(31),
通过传递到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动力驱动所述分离用旋转体(30)以及所述卡止输送装置(31)。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获部(18)具有使作为收获对象物的玉米穗状体从植立茎秆上分离的分离用旋转体(30)、将分离的玉米穗状体向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输送的卡止输送装置(31),
通过传递到所述收获部用从动链轮(145)的动力驱动所述分离用旋转体(30)以及所述卡止输送装置(31)。
16.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随着车体行驶来收获收获对象物的收获部(18)、沿着车体宽度方向输送由所述收获部(18)收获到的收获对象物的横向输送绞龙(19),
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的车体后侧设置有中间输送装置(5),所述中间输送装置(5)将由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沿车体宽度方向输送的收获对象物朝向车体后方输送,
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的与所述中间输送装置(5)的投入口(5a) 对应的部位,设置有扒入体(74),所述扒入体(74)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并且能够弹性变形,将收获对象物扒入所述中间输送装置(5)。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向输送绞龙(19)的与所述中间输送装置(5)的投入口(5a)对应的部位,支承部件(73)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连结固定在外周部,
所述扒入体(74)以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73)位于旋转方向下游侧的状态安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部件(73)的径向外侧端部,形成有向旋转方向上游侧倾斜的倾斜部(75)。
CN201420649529.1U 2013-05-31 2014-05-30 玉米收获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823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5650A JP2014233226A (ja) 2013-05-31 2013-05-31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2013-115650 2013-05-31
CN201420287284.2U CN203985069U (zh) 2013-05-31 2014-05-30 玉米收获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7284.2U Division CN203985069U (zh) 2013-05-31 2014-05-30 玉米收获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82354U true CN204482354U (zh) 2015-07-22

Family

ID=5202518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64952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82354U (zh) 2013-05-31 2014-05-30 玉米收获机
CN20142028728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5069U (zh) 2013-05-31 2014-05-30 玉米收获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728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85069U (zh) 2013-05-31 2014-05-30 玉米收获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33226A (zh)
CN (2) CN20448235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7011B (zh) * 2020-09-07 2023-05-26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茎秆作物收获割台装置及收获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85069U (zh) 2014-12-10
JP2014233226A (ja) 201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61734U (zh) 联合收割机
CN201846606U (zh) 全秆投入型联合收割机
CN203301997U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239769A (zh) 模块化微型联合收割机
CN203467246U (zh) 收割机
CN204948780U (zh) 玉米收割机
CN204466286U (zh) 联合收割机
EP1815733B1 (en) Roller assembly of a belt drive system
JP2014233225A (ja) 収穫機
CN204482354U (zh) 玉米收获机
CN108207285A (zh) 联合收割机及脱粒装置
CN103688658B (zh) 玉米收割机
CN106102447B (zh) 玉米收获机
CN107922021B (zh) 履带行驶装置、联合收割机、收割机
CN103354714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03261777U (zh) 联合收割机的前处理装置
CN203482633U (zh) 玉米收获机
JP6104031B2 (ja) 収穫機
CN113767752A (zh) 一种用于间套作的玉米籽粒收获机
CN208210828U (zh) 自走式打包机
CN202050693U (zh) 模块化微型联合收割机
JP2014233227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CN103354713A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217217462U (zh) 一种甘蓝收获机的手扶自走式行走平台
WO2019208469A1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