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66130U -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66130U
CN204466130U CN201520066941.5U CN201520066941U CN204466130U CN 204466130 U CN204466130 U CN 204466130U CN 201520066941 U CN201520066941 U CN 201520066941U CN 204466130 U CN204466130 U CN 204466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type
crowded
heat radiatio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669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饶振奇
何信威
黄志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uli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66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6613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有间隔散热鳍片的一挤型散热座以及至少二插组式散热薄板;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挤型沟槽,插组式散热薄板设有间隔配置的嵌插片用以嵌插配合于散热鳍片之间的挤型沟槽,且各插组式散热薄板之间形成侧向通风流道,又插组式散热薄板的至少局部嵌插片与相对应的挤型沟槽槽底之间更留设有通风间隙与挤型散热座的挤型沟槽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风流道;借此可令散热器获致较佳前端热温接触传导效果以及较佳后端热温扩散排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创新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可见的散热器结构所采用的形态,大致上可区分为散热块(如铝座)以及散热板片(如铜板)等两大形态。
前述两种散热器结构形态于实际应用上各有其优劣点存在,例如散热块的优点是实体截面积比较大,对于发热源(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LED灯等等)的热温接触传导速度而言效果较佳,但因为其结构本身很难加工形成较薄的鳍片形态,所以对于后端的热温扩散排出效果而言则并不理想;而散热板片的优劣点则正好与散热块相反,散热板片由于金属板厚度可达到极薄状态,因此能够创造出较为宽扩的散热面以及理想的间隔通风空间,故具有较佳的热温扩散排出效果,但若直接将它贴触于发热源,则因为接触部位截面积薄弱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热温接触传导效果。   
然而,现有散热器结构设计上,尚未见有能够将所述散热块及散热板片两种形态理想整合成一体架构的结构设计;现有散热器的结构形态,其常见者为于散热块表面直接成型间隔分布的散热鳍片,而散热板片的应用形态,则大多是组设连接在热管的散热区段,然而这些现有散热器结构形态均仍旧存在前述问题与缺憾;为了进一步再提升散热器的效能,以因应现今更强大的散热需求,实有必要再思索研发出效能更加提升的散热器结构。
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散热器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如何研发出一种能够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构造,实为有待相关业界再加以思索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有鉴于此,创作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其主要针对如何研发出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新式散热器结构形态为目标加以思索创新突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包括:
一挤型散热座,包括一散热部以及可供至少一发热源组设贴触的一热源组设面,其中该散热部设有间隔设置的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之间相对界定形成贯穿挤型散热座二端向的挤型沟槽;
至少二插组式散热薄板,呈间隔排列且延伸扩大的形态插组定位于挤型散热座的散热部,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的厚度为介于0.2mm至0.9mm之间的薄板形态,各插组式散热薄板设有间隔配置的嵌插片用以对应嵌插配合于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挤型沟槽,并构成各插组式散热薄板为朝挤型散热座二侧向延伸设置的形态,且各插组式散热薄板之间形成侧向通风流道;
且其中,插组式散热薄板的至少局部嵌插片与相对应的挤型沟槽槽底之间更留设有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与挤型散热座的挤型沟槽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风流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挤型散热座更设有贯穿各散热鳍片的侧向通气穿槽,所述侧向通气穿槽与各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侧向通风流道相通。
2.上述方案中,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所设嵌插片的侧边更形成有曲折抵靠面,以增进嵌插片与挤型沟槽之间的嵌插配合紧密度及热传导面积。
3.上述方案中,所述嵌插片与挤型沟槽之间的嵌插配合为局部区段或全部区段具有推拔角度的配合形态。
4.上述方案中,所述挤型散热座所设散热鳍片延伸形态相对于热源组设面的面延伸向,设成垂直角度关系或放射状形态。
5.上述方案中,所述挤型散热座整体散热鳍片的末端凸伸形态,设置成两侧短而中间较长的“山”形,且所述中间较长的散热鳍片与热源组设面所组设的发热源中心位置相对应。
6.上述方案中,所述挤型散热座的散热部与散热鳍片之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形态或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主要通过所述挤型散热座、插组式散热薄板等所构组成的创新独特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使本实用新型对照背景技术所提现有结构而言,能够整合该挤型散热座与插组式散热薄板所具备的优点,令散热器获致较佳前端热温接触传导效果以及较佳后端热温扩散排出效果,达到大幅提升散热器散热效能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挤型散热座散热部朝上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组式散热薄板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俯视图;
附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附图7为图5的B-B剖视图;
附图8为图5的C-C剖视图;
附图9为图5的D-D剖视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真空均温腔室部位的剖视放大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挤型散热座整体散热鳍片末端凸伸形态的另一实施例图;
附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间距定位折片设置形态的另一实施例图;
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鳍片设成放射状形态实施例的组合            立体图;
附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散热鳍片设成放射状形态实施例的分解           立体图;
附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挤型散热座的散热部与散热鳍片之间为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的实施例图之一;
附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挤型散热座的散热部与散热鳍片之间为           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的实施例图之二。
以上附图中:05.发热源;A.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10.挤型散热座;11.散热部;11C.散热部;11D.散热部;12.热源组设面;13.散热鳍片;13B.散热鳍片;13C.散热鳍片;13D.散热鳍片;14.挤型沟槽;14B.挤型沟槽;15.侧向通气穿槽;16.嵌凹沟;17.嵌卡槽;18.嵌组缘;20.插组式散热薄板;21.嵌插片;21B.嵌插片;22.侧向通风流道;23.曲折抵靠面;24.间距定位折片;30.通风间隙;40.真空均温腔室;41.支撑体;42.毛细组织;43.工作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的较佳实施例,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限制;
所述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A包括:一挤型散热座10 (可为一铝挤型块状体),包括一散热部11以及可供至少一发热源05(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LED灯等等)组设贴触的一热源组设面12,其中该散热部11设有间隔设置的散热鳍片13,各散热鳍片13之间相对界定形成贯穿挤型散热座10二端向的挤型沟槽14;至少二插组式散热薄板20(可为铜质板片),呈间隔排列且延伸扩大的形态插组定位于挤型散热座10的散热部11,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厚度为介于0.2mm至0.9mm之间的薄板形态,各插组式散热薄板20设有间隔配置的嵌插片21用以对应嵌插配合于散热鳍片13之间形成的挤型沟槽14,并构成各插组式散热薄板20为朝挤型散热座10二侧向延伸设置的形态,且各插组式散热薄板20之间形成侧向通风流道22;且其中,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至少局部嵌插片21与相对应的挤型沟槽14槽底之间更留设有通风间隙30,所述通风间隙30与挤型散热座10的挤型沟槽14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风流道。
如图2、3、7、8所示,其中所述挤型散热座10更可设有笔直贯穿各散热鳍片13的侧向通气穿槽15,所述侧向通气穿槽15与各散热鳍片13之间形成的侧向通风流道22相通,以使挤型散热座10能够形成与各散热鳍片13之间的侧向通风流道22平顺相通的侧向通风散热空间形态。
如图2、4、8所示,其中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20所设嵌插片21的侧边更可形成有曲折抵靠面23,以增进嵌插片21与挤型沟槽14之间的嵌插配合紧密度及热传导面积。
其中,所述嵌插片21与挤型沟槽14之间的嵌插配合可为局部区段或全部区段具有推拔角度的配合形态。本例所揭形态可让该嵌插片21与挤型沟槽14之间的嵌插配合更加容易施作,并且能够达到越插越紧、嵌插状态稳固性佳的优点。
其中,所述挤型散热座10所设散热鳍片13延伸形态相对于热源组设面12的面延伸向,可设成垂直角度关系或放射状形态。此部份如图1~7所示的散热鳍片13,其相对于热源组设面12的面延伸向设成垂直角度关系;另如图12、13所示的散热鳍片13B,则是设成放射状形态,此均为可具体实施结构形态。其中,设成垂直角度关系时,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嵌插片21可以直线对插方式组入挤型散热座10所设散热鳍片13之间形成的挤型沟槽14中;而设成放射状形态的(如图13、14所示),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嵌插片21B可以直线路径先进入所述侧向通气穿槽15中,然后再转向90度位移嵌组入挤型散热座10所设散热鳍片13B之间形成的挤型沟槽14B中(注:所述插组路径请参箭号L3所示 )。
如图1、2、3、8、9所示,其中该挤型散热座10整体散热鳍片13的末端凸伸形态,可设置成两侧短而中间较长的“山”形,且所述中间较长的散热鳍片13与热源组设面12所组设的发热源05中心位置相对应。本例所揭结构中,当发热源05的设置为图11所示的复数形态时,散热鳍片13的末端“山”形结构可对应设成复数个的形态,以达到较佳散热效果(注:因发热源05所散发的热是呈现放射状)。
如图10所示,其中该挤型散热座10的热源组设面12欲供发热源05组设部位更可嵌设有一真空均温腔室40,该真空均温腔室40内部为密闭抽真空状态,且容设有支撑体41、毛细组织42以及工作液43。本例所揭形态可通过该真空均温腔室40的增设,令挤型散热座10的热传导达到均温导热的较佳效果。
其中,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侧边更可形成有间距定位折片24,该间距定位折片24支撑于相临的二插组式散热薄板20侧边之间,以令插组式散热薄板20之间的间距状态获得定位、防止弯曲变形的效果。本例中所揭间距定位折片24的设置形态除了可如图1所示,为沿着每一片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侧边连续式设置形态之外,亦可如图12所示为局部区段中断设置的形态,以使片数过多的插组式散热薄板20可以分组与挤型散热座10进行组装。
其中,该挤型散热座10的散热部11与散热鳍片13之间可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形态或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如图1~3所示的散热鳍片13,其与散热部11之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形态;另如图15所示的散热鳍片13C,其与散热部11C之间为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例如该散热部11C可设有间隔配置的嵌凹沟16,以供各散热鳍片13C嵌插定位;又如图16所示的散热鳍片13D,其与散热部11D之间同样为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本例中的散热部11D设有沿着散热鳍片13D间隔排列方向延伸的波形断面嵌卡槽17,以使各散热鳍片13D之组合侧边对应设有波形的嵌组缘18,以与前述嵌卡槽17达成嵌组定位状态。
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形态与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核心设计,主要在于相当巧妙地将所述挤型散热座10与插组式散热薄板20两种不同架构形态的散热体整合在一起;其具体应用于散热环境(例如作为LED灯具的散热接口、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散热接口等等)时,发热源05(如LED灯、中央处理器等等)将组设贴触于挤型散热座10的热源组设面12上(参图2、8所示),当发热源05运作产生热温时,所述热温首先会通过挤型散热座10的热源组设面12吸收并朝散热部11所设散热鳍片13部位传导扩散,此导热过程中,因为挤型散热座10是金属块状实心构造,加上其各散热鳍片13之间形成有贯穿挤型散热座10二端向的挤型沟槽14,如此提供了一个截面积相当足够的热传导界面,所以能够获致极佳的前端热温接触传导效果;接着,扩散至散热鳍片13部位的热温会进一步再传导至各间隔设置的插组式散热薄板20,此时,因为各插组式散热薄板20是通过其所设间隔配置的嵌插片21对应嵌插配合于散热鳍片13之间形成的挤型沟槽14以将热导出,其爪形嵌插形态能够获得绝佳的组合稳固性及热传导面积,确保散热鳍片13部位的热能够高效率地传输扩散至插组式散热薄板20,另一方面,由于各插组式散热薄板20为厚度介于0.2mm至0.9mm之间的薄板形态,热扩散效果极佳,且各插组式散热薄板20之间均形成侧向通风流道22,这使得外部侧向气流能够顺畅通过(如图8的箭号L1所示),以将热温快速带出,再加上插组式散热薄板20的至少局部嵌插片21与相对应的挤型沟槽14槽底之间更留设有通风间隙30,所述通风间隙30与挤型散热座10的挤型沟槽14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风流道,借此形态,使得外部端向气流亦能够顺畅通过挤型散热座10 (如图7的箭号L2所示),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A的端向以及轴向均形成有足够的通风流道,形成四通八达的气体流动空间,如此为后端热温扩散排出效果提供了极佳的增益效果。
功效说明:
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主要通过所述挤型散热座、插组式散热薄板等所构组成的创新独特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使本实用新型对照背景技术所提现有结构而言,能够整合该挤型散热座与插组式散热薄板所具备的优点,令散热器获致较佳前端热温接触传导效果以及较佳后端热温扩散排出效果,达到大幅提升散热器散热效能的实用进步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挤型散热座,包括一散热部以及可供至少一发热源组设贴触的一热源组设面,其中该散热部设有间隔设置的散热鳍片,各散热鳍片之间相对界定形成贯穿挤型散热座二端向的挤型沟槽;
至少二插组式散热薄板,呈间隔排列且延伸扩大的形态插组定位于挤型散热座的散热部,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的厚度为介于0.2mm至0.9mm之间的薄板形态,各插组式散热薄板设有间隔配置的嵌插片用以对应嵌插配合于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挤型沟槽,并构成各插组式散热薄板为朝挤型散热座二侧向延伸设置的形态,且各插组式散热薄板之间形成侧向通风流道;
且其中,插组式散热薄板的至少局部嵌插片与相对应的挤型沟槽槽底之间更留设有通风间隙,所述通风间隙与挤型散热座的挤型沟槽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风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型散热座更设有贯穿各散热鳍片的侧向通气穿槽,所述侧向通气穿槽与各散热鳍片之间形成的侧向通风流道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组式散热薄板所设嵌插片的侧边更形成有曲折抵靠面,以增进嵌插片与挤型沟槽之间的嵌插配合紧密度及热传导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插片与挤型沟槽之间的嵌插配合为局部区段或全部区段具有推拔角度的配合形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型散热座所设散热鳍片延伸形态相对于热源组设面的面延伸向,设成垂直角度关系或放射状形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型散热座整体散热鳍片的末端凸伸形态,设置成两侧短而中间较长的“山”形,且所述中间较长的散热鳍片与热源组设面所组设的发热源中心位置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型散热座的散热部与散热鳍片之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形态或组合定位式结构形态。
CN201520066941.5U 2015-01-21 2015-04-29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661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953 2015-01-21
TW104200953U TWM502819U (zh) 2015-01-21 2015-01-21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66130U true CN204466130U (zh) 2015-07-08

Family

ID=53672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6694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466130U (zh) 2015-01-21 2015-04-29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66130U (zh)
TW (1) TWM50281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0647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
CN10609064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
CN106181277A (zh) * 2016-07-29 2016-12-07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成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0388B (zh) * 2015-01-21 2016-09-21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隱藏式均溫板之散熱器及其成型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0647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
CN10609064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
CN106181277A (zh) * 2016-07-29 2016-12-07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成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2819U (zh)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66130U (zh)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US9664458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apor chamber
TWI498519B (zh) 散熱模組
CN105722372A (zh) 均温板支撑体结构
CN100414692C (zh) 热管散热装置
TW201622546A (zh) 薄型均溫板及其毛細結構
TWI541487B (zh) 均溫板支撐體結構
TWM502818U (zh) 具隱藏式均溫板之散熱器
CN201263282Y (zh) 散热器
CN201726633U (zh) 中空薄片型散热板单元结构
CN203706120U (zh) 一种cpu高效散热器
TWM501091U (zh) 均溫板支撐體結構
CN201476667U (zh) 可增加散热面积的热管式散热鳍片
CN204697452U (zh) 具有分隔双层重叠热管之散热结构
TWI551972B (zh)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及其成型方法
CN203423886U (zh) 散热模块
CN103987231B (zh) 散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81277A (zh)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成型方法
CN202663702U (zh) 一种散热器
CN203037129U (zh) 散热鳍片及具有该散热鳍片的散热装置
CN205584693U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及其散热结构
CN203590651U (zh) 热管式散热模块
CN202836282U (zh) 片构式热交换器
CN204795999U (zh) 具有分隔双层部分重叠热管的散热结构
CN203301934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