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2819U -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 Google Patents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2819U
TWM502819U TW104200953U TW104200953U TWM502819U TW M502819 U TWM502819 U TW M502819U TW 104200953 U TW104200953 U TW 104200953U TW 104200953 U TW104200953 U TW 104200953U TW M502819 U TWM502819 U TW M50281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ink
extruded
heat dissipation
ty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0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in-Wei He
Chih-Ren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rce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4200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2819U/zh
Priority to CN201520066941.5U priority patent/CN204466130U/zh
Publication of TWM5028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2819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散熱器;特別是指一種具散熱增益效果之創新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結構型態揭示者。
按,目前可見的散熱器結構所採用的型態,大致上可區分為散熱塊(如鋁座)以及散熱板片(如銅板)等兩大型態。
前述兩種散熱器結構型態於實際應用上各有其優劣點存在,例如散熱塊的優點是實體截面積比較大,對於發熱源(如電腦的中央處理器、LED燈等等)的熱溫接觸傳導速度而言效果較佳,但因為其結構本身很難加工形成較薄的鰭片型態,所以對於後端的熱溫擴散排出效果而言則並不理想;而散熱板片的優劣點則正好與散熱塊相反,散熱板片由於金屬板厚度可達到極薄狀態,因此能夠創造出較為寬擴的散熱面以及理想的間隔通風空間,故具有較佳的熱溫擴散排出效果,但若直接將它貼觸於發熱源,則因為接觸部位截面積薄弱而無法達到理想的熱溫接觸傳導效果。
然而,習知散熱器結構設計上,尚未見有能夠將所述散熱塊及散熱板片兩種型態理想整合成一體架構之結構設計者;習知散熱器之結構型態,其常見者係於散熱塊表面直接成型間隔分佈的散熱鰭片,而散熱板片的應用型態,則多數是組設連接在熱管的散熱區段,然而這些習知散熱器結構型態均仍舊存在前述問題點與缺憾;為了進一步再提昇散熱器的效能,以因應現今更強大的散熱需求 ,實有必要再思索研發出效能更加提昇之散熱器結構。
是以,針對上述習知散熱器技術所存在之問題點,如何研發出一種能夠更具理想實用性之創新構造,實有待相關業界再加以思索突破之目標及方向者。
有鑑於此,創作人本於多年從事相關產品之製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之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後,終得一確具實用性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係針對如何研發出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之新式散熱器結構型態為目標加以思索創新突破。
本創作解決問題之技術特點,就結構面而言主要在於所述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係包括:一擠型散熱座,包括一散熱部以及可供發熱源組設貼觸之熱源組設面,該散熱部一體式擠出形成有間隔設置的散熱鰭片,各散熱鰭片之間相對界定形成貫穿擠型散熱座二端向之擠型溝槽;至少二插組式散熱薄板,呈間隔排列且延伸擴大型態插組定位於擠型散熱座的散熱部,所述插組式散熱薄板厚度為介於0.2mm至0.9mm之間的薄板型態,各插組式散熱薄板設有間隔配置的嵌插片用以對應嵌插配合於散熱鰭片之間形成的擠型溝槽,並構成各插組式散熱薄板係為朝擠型散熱座二側向延伸設置之型態,且各插組式散熱薄板之間形成側向通風流道;且插組式散熱薄板的至少局部嵌插片與相對應的擠型溝槽槽底之間更留設有通風間隙與擠型散熱座之擠型溝槽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風流道。
本創作之主要效果與優點,係能夠整合該擠型散熱座與插組式散熱薄板所具備的優點,令散熱器獲致較佳前端熱溫接觸傳導效果以及較佳後端熱溫擴散排出效果,達到大幅提昇散熱器散熱效能之實用進步性。
請參閱第1至9圖所示,係本創作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之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結構之限制;所述 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A係包括下述構成:一擠型散熱座10  (可為一鋁擠型塊狀體),包括一散熱部11以及可供至少一發熱源05  (如電腦的中央處理器、LED燈等等)組設貼觸之一熱源組設面12,其中該散熱部11係設有間隔設置的散熱鰭片13,各散熱鰭片13之間相對界定形成貫穿擠型散熱座10二端向之擠型溝槽14;至少二插組式散熱薄板20 (可為銅質板片),呈間隔排列且延伸擴大之型態插組定位於擠型散熱座10的散熱部11,所述插組式散熱薄板20之厚度為介於0.2mm至0.9mm之間的薄板型態,各插組式散熱薄板20設有間隔配置的嵌插片21用以對應嵌插配合於散熱鰭片13之間形成的擠型溝槽14,並構成各插組式散熱薄板20係為朝擠型散熱座10二側向延伸設置之型態,且各插組式散熱薄板20之間係形成側向通風流道22;且其中,插組式散熱薄板20的至少局部嵌插片21與相對應的擠型溝槽14槽底之間更留設有通風間隙30,所述通風間隙30與擠型散熱座10之擠型溝槽14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風流道。
如第2、3、7、8圖所示,其中該擠型散熱座10更可設有筆直貫穿各散熱鰭片13之側向通氣穿槽15,所述側向通氣穿槽15係與各散熱鰭片13之間形成的側向通風流道22相通。藉此以使擠型散熱座10能夠形成與各散熱鰭片13之間的側向通風流道22平順相通的側向通風散熱空間型態。
如第2、4、8圖所示,其中該插組式散熱薄板20所設嵌插片21的側邊更可形成有曲折抵靠面23,以增進嵌插片21與擠型溝槽14之間的嵌插配合緊密度及熱傳導面積。
其中,該嵌插片21與擠型溝槽14之間的嵌插配合可為局部區段或全部區段具有推拔角度之配合型態者。本例所揭型態係可讓該嵌插片21與擠型溝槽14之間的嵌插配合更加容易施作,並且能夠達到越插越緊、嵌插狀態穩 固性佳之優點。
其中,該擠型散熱座10所設散熱鰭片13延伸型態相對於熱源組設面12的面延伸向,係可設成垂直角度關係或放射狀型態。此部份如第1至7圖所示之散熱鰭片13,其相對於熱源組設面12的面延伸向係設成垂直角度關係;另如第12、13圖所示之散熱鰭片13B,則是設成放射狀型態者,此均為可具體實施態樣。其中,設成垂直角度關係時,插組式散熱薄板20的嵌插片21係可以直線對插方式組入擠型散熱座10所設散熱鰭片13之間形成的擠型溝槽14中;而設成放射狀型態者(如第13、14圖所示),插組式散熱薄板20的嵌插片21B係可以直線路徑先進入所述側向通氣穿槽15中,然後再轉向90度位移嵌組入擠型散熱座10所設散熱鰭片13B之間形成的擠型溝槽14B中(註:所述插組路徑請參箭號L3所示 )。
如第1、2、3、8、9圖所示,其中該擠型 散熱座10整體散熱鰭片13的末端凸伸型態,係可設置成兩側短而中間較長的山型態樣,且所述中間較長的散熱鰭片13係與熱源組設面12所組設的發熱源05中心位置相對應。本例所揭型態中,當發熱源05的設置為第11圖所示之複數型態時,散熱鰭片13的末端山型態樣可對應設成複數個的型態,以達到較佳散熱效果(註:因發熱源05所散發的熱是呈現放射狀)。
如第10圖所示,其中該擠型散熱座10之熱源組設面12欲供發熱源05組設部位更可嵌設有一真空均溫腔室40,該真空均溫腔室40內部係為密閉抽真空狀態,且容設有支撐體41、毛細組織42以及工作液43。本例所揭型態係可藉由該真空均溫腔室40的增設,令擠型散熱座10之熱傳導達到均溫導熱之較佳效果。
其中,所述插組式散熱薄板20的側邊更可形成有間距定位折片24,該間距定位折片24係藉以支撐於相臨的二插組式散熱薄板20側邊之間,以令插組式散熱薄板20之間的間距狀態獲得定位、防止彎曲變形之效果。本例中所揭間距定位折片24的設置型態除了可如第1圖所示,為沿著每一片插組式散熱薄板20的側邊連續式設置型態之外,亦可如第12圖所示係為局部區段中斷設置之型態,以使片數過多的插組式散熱薄板20可以分組與擠型散熱座10進 行組裝。
其中,該擠型散熱座10的散熱部11與散熱鰭片13之間係可為一體式成型結構型態或組合定位式結構型態;如第1至3圖所示的散熱鰭片13,其與散熱部11之間係為一體式成型結構型態;另如第15圖所示的散熱鰭片13C,其與散熱部11C之間係為組合定位式結構型態,例如該散熱部11C可設有間隔配置的嵌凹溝16,以供各散熱鰭片13C嵌插定位;又如第16圖所示的散熱鰭片13D,其與散熱部11D之間同樣為組合定位式結構型態,本例中的散熱部11D係設有沿著散熱鰭片13D間隔排列方向延伸的波形斷面嵌卡槽17,以使各散熱鰭片13D之組合側邊對應設有波形之嵌組緣18,以與前述嵌卡槽17達成嵌組定位狀態。
藉由上述結構組成型態與技術特徵,本創作之核心設計,主要在於相當巧妙地將所述擠型散熱座10與插組式散熱薄板20兩種不同架構型態之散熱體整合在一起;其具體應用於散熱環境(例如作為LED燈具之散熱介面、電腦中央處理器之散熱介面等等)時,發熱源05  (如LED燈、中央處理器等等)係組設貼觸於擠型散熱座10之熱源組設面12上(參第2、8圖所示),當發熱源05運作產生熱溫時,所述熱溫首先會透過擠型散熱座10的熱源組設面12吸收並朝散熱部11所設散熱鰭片13部位傳導擴散,此導熱過程中,因為擠型散熱座10是金屬塊狀實心構造,加上其各散熱鰭片13之間形成有貫穿擠型散熱座10二端向之擠型溝槽14,如此提供了一個截面積相當足夠的熱傳導介面,所以能夠獲致極佳的前端熱溫接觸傳導效果;接著,擴散至散熱鰭片13部位的熱溫會進一步再傳導至各間隔設置的插組式散熱薄板20,此時,因為各插組式散熱薄板20是透過其所設間隔配置的嵌插片21對應嵌插配合於散熱鰭片13之間形成的擠型溝槽14以將熱導出,其爪形嵌插型態能夠獲得絕佳的組合穩固性及熱傳導面積,確保散熱鰭片13部位的熱能夠高效率地傳輸擴散至插組式散熱薄板20,另一方面,由於各插組式散熱薄板20為厚度介於0.2mm至0.9mm之間的薄板型態,熱擴散效果極佳,且各插組式散熱薄板20之間均形成側向通風流道22,這使得外部側向氣流能夠順暢通過(如第8圖之箭號L1所示),以將熱溫快速帶出,再加上插組式散熱薄板20的至少局部嵌插片21與相對應的擠型溝槽14槽底之間更留設有通風間隙30,所述通風間隙30與擠型散熱座10之擠型溝槽14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風流道,藉此型態,使得外部端向氣流亦能夠順暢通過擠型散熱座10 (如第7圖之箭號L2所示),由此可見,本創作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A的端向以及軸向均形成有足夠的通風流道,形成四通八達的氣體流動空間,如此為後端熱溫擴散排出效果提供了極佳的增益效果。
功效說明: 本創作所揭「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主要藉由所述擠型散熱座、插組式散熱薄板等所構組成之創新獨特結構型態與技術特徵,使本創作對照〔先前技術〕所提習知結構而言,係能夠整合該擠型散熱座與插組式散熱薄板所具備的優點,令散熱器獲致較佳前端熱溫接觸傳導效果以及較佳後端熱溫擴散排出效果,達到大幅提昇散熱器散熱效能之實用進步性。
上述實施例所揭示者係藉以具體說明本創作,且文中雖透過特定的術語進行說明,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之專利範圍;熟悉此項技術領域之人士當可在瞭解本創作之精神與原則後對其進行變更與修改而達到等效之目的,而此等變更與修改,皆應涵蓋於如后所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範疇中。
05‧‧‧發熱源
A‧‧‧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10‧‧‧擠型散熱座
11、11C、11D‧‧‧散熱部
12‧‧‧熱源組設面
13、13B、13C、13D‧‧‧散熱鰭片
14、14B‧‧‧擠型溝槽
15‧‧‧側向通氣穿槽
16‧‧‧嵌凹溝
17‧‧‧嵌卡槽
18‧‧‧嵌組緣
20‧‧‧插組式散熱薄板
21、21B‧‧‧嵌插片
22‧‧‧側向通風流道
23‧‧‧曲折抵靠面
24‧‧‧間距定位折片
30‧‧‧通風間隙
40‧‧‧真空均溫腔室
41‧‧‧支撐體
42‧‧‧毛細組織
43‧‧‧工作液
第1圖係本創作結構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圖。 第2圖係本創作結構較佳實施例之局部分解立體圖。 第3圖係本創作之擠型散熱座散熱部朝上狀態立體圖。 第4圖係本創作之插組式散熱薄板局部立體放大圖。 第5圖係本創作結構較佳實施例之平面俯視圖。 第6圖係為第5圖之A-A剖視圖。 第7圖係為第5圖之B-B剖視圖。 第8圖係為第5圖之C-C剖視圖。 第9圖係為第5圖之D-D剖視圖。 第10圖係本創作之真空均溫腔室部位剖視放大圖。 第11圖係本創作之擠型散熱座整體散熱鰭片末端凸伸型態            另一實施例圖。 第12圖係本創作之間距定位折片設置型態另一實施例圖。 第13圖係本創作之散熱鰭片設成放射狀型態實施例之組合             立體圖。 第14圖係本創作之散熱鰭片設成放射狀型態實施例之分解            立體圖。 第15圖係本創作之擠型散熱座的散熱部與散熱鰭片之間為 組合定位式結構型態之實施例圖之一。 第16圖係本創作之擠型散熱座的散熱部與散熱鰭片之間為            組合定位式結構型態之實施例圖之二。
05‧‧‧發熱源
A‧‧‧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10‧‧‧擠型散熱座
11‧‧‧散熱部
12‧‧‧熱源組設面
13‧‧‧散熱鰭片
14‧‧‧擠型溝槽
15‧‧‧側向通氣穿槽
20‧‧‧插組式散熱薄板
21‧‧‧嵌插片
22‧‧‧側向通風流道
23‧‧‧曲折抵靠面
24‧‧‧間距定位折片
40‧‧‧真空均溫腔室

Claims (7)

  1. 一種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所述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包括: 一擠型散熱座,包括一散熱部以及可供至少一發熱源組設貼觸之一熱源組設面,其中該散熱部係設有間隔設置的散熱鰭片,各散熱鰭片之間相對界定形成貫穿擠型散熱座二端向之擠型溝槽; 至少二插組式散熱薄板,呈間隔排列且延伸擴大之型態插組定位於擠型散熱座的散熱部,所述插組式散熱薄板之厚度為介於0.2mm至0.9mm之間的薄板型態,各插組式散熱薄板設有間隔配置的嵌插片用以對應嵌插配合於散熱鰭片之間形成的擠型溝槽,並構成各插組式散熱薄板係為朝擠型散熱座二側向延伸設置之型態,且各插組式散熱薄板之間係形成側向通風流道; 且其中,插組式散熱薄板的至少局部嵌插片與相對應的擠型溝槽槽底之間更留設有通風間隙,所述通風間隙與擠型散熱座之擠型溝槽相通而形成端向通風流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中該擠型散熱座係更設有貫穿各散熱鰭片之側向通氣穿槽,所述側向通氣穿槽係與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的側向通風流道相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中該插組式散熱薄板所設嵌插片的側邊係更形成有曲折抵靠面,以增進嵌插片與擠型溝槽之間的嵌插配合緊密度及熱傳導面積。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中該嵌插片與擠型溝槽之間的嵌插配合係為局部區段或全部區段具有推拔角度之配合型態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中該擠型散熱座所設散熱鰭片延伸型態相對於熱源組設面的面延伸向,係設成垂直角度關係或放射狀型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中該擠型散熱座整體散熱鰭片的末端凸伸型態,係設置成兩側短而中間較長的山型態樣,且所述中間較長的散熱鰭片係與熱源組設面所組設的發熱源中心位置相對應。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其中該擠型散熱座的散熱部與散熱鰭片之間係為一體式成型結構型態或組合定位式結構型態。
TW104200953U 2015-01-21 2015-01-21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TWM5028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953U TWM502819U (zh) 2015-01-21 2015-01-21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CN201520066941.5U CN204466130U (zh) 2015-01-21 2015-04-29 一种具有散热增益效果的双架构整合式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953U TWM502819U (zh) 2015-01-21 2015-01-21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2819U true TWM502819U (zh) 2015-06-11

Family

ID=53672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0953U TWM502819U (zh) 2015-01-21 2015-01-21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66130U (zh)
TW (1) TWM5028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0388B (zh) * 2015-01-21 2016-09-21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隱藏式均溫板之散熱器及其成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1277A (zh) * 2016-07-29 2016-12-07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成型方法
CN106090647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
CN10609064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具隐藏式均温板的散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0388B (zh) * 2015-01-21 2016-09-21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隱藏式均溫板之散熱器及其成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66130U (zh) 2015-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502819U (zh)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
TWI545300B (zh) A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with a double insulated tube
TWM465560U (zh) 波浪形散熱鰭片及其散熱器組成
TWI498519B (zh) 散熱模組
TWM502818U (zh) 具隱藏式均溫板之散熱器
CN201263282Y (zh) 散热器
US20060098414A1 (en) Heat sink
TWI551972B (zh) 具散熱增益效果之雙架構整合式散熱器及其成型方法
US20070084583A1 (e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radiating fins
CN106683831A (zh) 异形油道片式散热器
JP2005303063A5 (zh)
TWM588360U (zh) 液冷式散熱頭改良結構
CN204697452U (zh) 具有分隔双层重叠热管之散热结构
TWI302823B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WM466295U (zh) 散熱模組
US20160345465A1 (en) Heat radiator and method form forming the same
TWI747037B (zh) 液冷式散熱頭改良結構
CN203037129U (zh) 散热鳍片及具有该散热鳍片的散热装置
TWI820410B (zh) 散熱模組
TWM461299U (zh) 散熱模組
CN110600445B (zh) 液冷式散热头改良结构
CN201210786Y (zh)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TWI461647B (zh) Heat pipe type radiator and its assembling method
CN205680676U (zh) 散热装置
TWI550388B (zh) 具隱藏式均溫板之散熱器及其成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