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10786Y -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10786Y
CN201210786Y CNU2008201198819U CN200820119881U CN201210786Y CN 201210786 Y CN201210786 Y CN 201210786Y CN U2008201198819 U CNU2008201198819 U CN U2008201198819U CN 200820119881 U CN200820119881 U CN 200820119881U CN 201210786 Y CN201210786 Y CN 20121078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heat radiation
guidance part
plate body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8201198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82011988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21078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1078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1078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该散热鳍片结构包含一板体,板体两侧延伸形成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且该第一、二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分别具有一第一、二夹角,并前述板体与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共同界定形成一凹槽,且前述散热鳍片系可相互堆栈搭配组合,另者,前述散热鳍片可与热导管、基座、及风扇搭配组成一散热模组,并藉由前述散热鳍片结构之第一导引部及第二导引部引导前述风扇所产生之散热流体向前述板体处集中散热,藉以大幅提升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技术领域
本创作系关于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特别是一种具有能导引并集中散热流体的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电子信息产品(例如:计算机等)之使用日趋普及且应用更为广泛,由于需求带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迅速,促使电子信息朝执行运算速度提升、存取容量增加之趋势发展,导致在前述电子信息产品中之零组件于高速运作时常伴随产生高热。
以计算机主机为例,其内部中央处理单元(CPU)所产生之热量占大部分,此外,中央处理单元当热量逐渐升高会造成执行效能降低,且当热量累积高于其容许限度时,将会迫使计算机当机,严重者更可能会造成毁损现象;并且,为解决电磁波辐射之问题,通常系以机箱壳体来封闭该计算机主机,以致如何将中央处理单元及其它发热零组件(或称组件)之热能快速导出,成为一重要课题。
而一般中央处理单元用以解决散热的方式所采取的系在其上方设置一散热器(heat sink),该散热器之一侧构置有若干鳍片,以所述散热器之另一侧(未具有鳍片)之表面直接接触前述中央处理单元以令热能能传导至上述鳍片端,并藉由辐射散热或配合增设一风扇强制驱动气流来使热能迅速散逸;
请参阅第图1a、图1b、图1c所示,如图所示习知散热鳍片结构,该散热鳍片1a系为一片体,并于两侧边弯折形成一折边11,并相互堆栈形成一散热鳍片组1,前述该等每一散热鳍片1a间具有一散热空间11a,前述散热鳍片组1系可与一散热基座2、及至少丨热导管3搭配组成一散热模组4;习知散热模组4系透过前述散热基座2之下端面21与丨发热单元接触传导热源,前述散热基座2将热源传导至前述热导管3,再透过热导管3将热源传递至前述散热鳍片组1以辐射方式散热向外扩散,或再增设一散热风扇强制驱动气流来辅助散热,因前述该等散热鳍片1a结构外型系为一平整片体,在单位空间中仅只有上下两端之平面作为散热部,散热面积狭小,故散热效能有限,并因该等散热鳍片1a间之散热空间11a相当窄小,且无法引导前述散热风扇所产生之辅助散热气流5顺畅流动,故当前述散热气流5大量进入前述散热空间11a时,容易于窄小空间中产生乱流于前述散热空间11a乱窜,甚至向两侧折边11a处流动,并由具有隙缝处向外渗溢,故无法有效集中散热气流5,令散热风扇所赋予之散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达到反效果之情事发生;故习知散热模组具有下列缺点:
1.散热效果不佳;
2.无法确实引导散热气流;
3.无法集中散热气流;
4.散热面积过小。
缘是,有鉴于上述习用品所衍生的各项缺点,本案之创作人遂竭其心智,潜心研究加以创新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案,实为一具功效增进之创作。
技术内容
本创作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增加散热面积之散热鳍片结构。
本创作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将流经散热鳍片表面两侧之流体导引往散热鳍片表面中央流动,以减少往散热鳍片两侧散溢之流体之散热鳍片结构及散热模组。本创作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引导散热流体的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创作系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包含一板体、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分别从板体延伸形成,该第一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二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二夹角。
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第一导引部相对前述板体倾斜,前述第二导引部相对前述板体倾斜。
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第一导引部及前述第二导引部分设于前述板体两侧。
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第一导引部延伸一第一散热部,前述第二导引部延伸一第二散热部。
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第一、二散热部设有至少一穿孔。
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第一、二夹角小于90或等于90度或大于90度。
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前述板体和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共同界定一凹槽。
一种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包含:
一基座:
一热导管,具有至少一吸热部及至少一导热部,该吸热部系连结上述基座;及
一散热鳍片组,系由复数散热鳍片堆栈构成,并串套于前述导热部,前述每一鳍片包含一板体、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分别从板体延伸形成,该第一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二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二夹角。
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相对前述板体倾斜,且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并共同界定有一凹槽。
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第一导引部延伸一第一散热部,前述第二导引部延伸一第二散热部。
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第一、二散热部设有至少一穿孔,前述穿孔相对串设于前述导热部。
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第一、二夹角小于90度或等于90度或大于90度。。
所述之散热模组,其散热鳍片组之毗邻鳍片间分具一通道。
所述之散热模组,其散热鳍片组对接有风扇,且相对前述板体及第一、二导引部。
本创作具有下列优点:
1.可引导气流提升散热效率;
2.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及散热空间;
3.流体于散热空间中流动顺畅;
4.有效集中散热流体;
5.具有较佳之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图系为习知散热鳍片立体图。
图1b系为习知散热鳍片组立体分解图。
图1c系为习知散热模组立体组合图。
图1d系为习知状态示意图。
图2a系为本创作实施例之散热鳍片立体图。
图2b系为本创作实施例之散热鳍片组正视图。
图3系为本创作实施例之散热鳍片组立体图。
图4a系为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之散热鳍片正视图。
图4b系为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之散热鳍片正视图。
图5系为本创作实施例之散热模组之立体分解图。
图6系为本创作实施例之散热模组之立体组合图。
图7系为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之散热模组立体组合图。
图8系为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之散热模组状态示意图。
图9系为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之散热模组状态示意图。
图10系为本创作另一实施例之散热鳍片组立体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散热鳍片组 6、散热鳍片 6a、板体 61、第一导引部 62、第一夹角621、
第一散热部 622、第一折边 623、第一扣结部 624、第二导引部 63、第二夹角 631、第二散热部 632、第二折边 633、第二扣结部 634、穿孔 64、凹槽 65、通道 66、风扇 7、辅助散热流体 71、热导管 8、吸热部 81、导热部 82、散热器 9、基座 9a、凸座 91、侧面 91a、下端面 91b、孔口 911、沟槽 912、散热模组 10。
实施方式
本创作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2a、图2b所示,一散热鳍片6a包含一板体61、一第一导引部62、及一第二导引部63,前述第一导引部62及前述第二导引部63分别从前述板体61之两端延伸形成,且前述第一导引部62系与前述第二导引部63相互对应,前述第一导引部62相对前述板体61倾斜且具有一第一夹角621,前述第二导引部63相对前述板体61倾斜且具有一第二夹角631,并前述板体61与前述第一引导部62及第二导引部63共同界定形成一凹槽65。
前述第一导引部62向相反前述板体61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散热部622,前述第二导引部63向相反前述板体61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散热部632,该第一、二散热部622、632分别设有一第一折边623及一第二折边633,并设有至少一穿孔64供热导管穿设(图中未表示)。
续如图3所示,前述散热鳍片6a系可彼此相互堆栈构形成一散热鳍片组6,且每一散热鳍片6a之第一、二折边623、633贴触另一散热鳍片6a,使在相邻的两散热鳍片6a间形成一通道66。
复参图2b及参照图4a、图4b所示,前述散热鳍片6a之板体61相对前述第一导引部62及一第二导引部63之第一夹角621及第二夹角631为大于90度(如图2b所示);或者等于90度(如图4a所示);或者小于90度(如图4b所示)。
续参图5、图6所示,将前述散热鳍片组6与至少一热导管8及一基座9a组合构成一散热器9,前述基座9a上具有一凸座91,并该凸座91一侧面91a上开设有至少一孔口911并贯穿该凸座91,且该孔口911向前述基座9a周沿处延伸设有一沟槽912,另前述基座9a具有一下端面91b,该下端面91b可与至少一发热单元接触作热源传导。
前述热导管8具有至少一吸热部81及至少一导热部82,该吸热部81系穿设于前述基座9a之孔口911,并同时容设于前述沟槽912中。
前述散热鳍片6a之第一散热部622及第二散热部632系藉由其上所设之穿孔64串设于热导管8之导热部82,并与该导热管8结合,故当前述基座9a将热源传至前述热导管8之吸热部81时,可藉由前述热导管8之导热部82将热源传递给串设于其上之散热鳍片组6,并透过前述散热鳍片组6将热源对外扩散散热。
续参阅图7、图8、图9所示,前述散热器9对接一风扇7组合成一散热模组10,前述风扇7相对前述散热鳍片组6一侧,更详言之该风扇7相对前述散热鳍片之板体61及第一、二导引部62、63及第一、二散热部622、632,故当前述风扇7强制将散热流体71导入前述通道66中时,可透过前述第一导引部62及第二导引部63将前述散热流体71引导向前述板体61处集中,令前述辅助散热流体71可非常流畅且具有规律性的在前述通道66中流动,并集中前述散热气流71,使该散热气流71不致向第一、二折边623、633处散溢,大幅提升前述散热模组10之散热效能。
续参阅图10所示,前述散热鳍片6a之第一散热部622及第二散热部632的相反两侧分设至少一第一扣结部624及一第二扣结部634,并前述第一扣结部624及第二扣结部634可相对勾扣于位于前端之另一散热鳍片6a的第一扣结部624及第二扣结部634,令前述散热鳍片6a可相互作堆栈组合,藉以组成前述散热鳍片组6,此种变化亦不超脱本案申请专利范围,并且于前述实施相同具有增加散热面积并导引流体往散热鳍片6a表面中央集中流出。
故藉由前述散热鳍片组6之凹槽65不仅增大前述散热鳍片组6之散热面积,且可引导并集中前述风扇7所产生之散热流体71进行散热,令散热模组10整体之散热效能大幅提升并解决习知技术所衍生之种种缺失。
需陈明者,以上所述仅为本案之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创作,若依本创作之构想所作之改变,在不脱离本创作精神范围内,例如:对于构形或布置型态加以变换,对于各种变化,修饰与应用,所产生等效作用,均应包含于本案之权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4)

1.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结构包含一板体、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分别从板体延伸形成,该第一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二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二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相对前述板体倾斜,前述第二导引部相对前述板体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及前述第二导引部分设于前述板体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延伸一第一散热部,前述第二导引部延伸一第二散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散热部设有至少一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夹角小于90或等于90度或大于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之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述板体和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共同界定一凹槽。
8.一种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组包含:
一基座:
一热导管,具有至少一吸热部及至少一导热部,该吸热部系连结上述基座;及
一散热鳍片组,系由复数散热鳍片堆栈构成,并串套于前述导热部,前述每一鳍片包含一板体、一第一导引部及一第二导引部,前述第一、二导引部分别从板体延伸形成,该第一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二导引部相对该板体具有一第二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相对前述板体倾斜,且第一导引部、第二导引部并共同界定有一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部延伸一第一散热部,前述第二导引部延伸一第二散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散热部设有至少一穿孔,前述穿孔相对串设于前述导热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夹角小于90度或等于90度或大于9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之毗邻鳍片间分具一通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之散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对接有风扇,且相对前述板体及第一、二导引部。
CNU2008201198819U 2008-05-31 2008-05-3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1078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98819U CN201210786Y (zh) 2008-05-31 2008-05-3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8201198819U CN201210786Y (zh) 2008-05-31 2008-05-3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10786Y true CN201210786Y (zh) 2009-03-18

Family

ID=40481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82011988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10786Y (zh) 2008-05-31 2008-05-31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21078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5118A (zh) * 2018-08-08 2018-11-30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5118A (zh) * 2018-08-08 2018-11-30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0409B2 (en) Fan duc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electronic device
US20070175610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EP1564809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that system
JP2005328012A (ja) 導風フィン構造を具えたヒートシンクモジュール
US20070256812A1 (en) Multidirectional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CN105637632B (zh) 冷却器及使用该冷却器的半导体模块
CN207519027U (zh) 适配卡的散热结构
TWM358337U (en) Structure of heat sink fin assembly and its radiator and cooling module
CN105636407A (zh) 散热鳍片组
CN201210786Y (zh)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TWM428647U (en) Enhanced in the heat dissipation fin heat sink
US10303229B2 (en) Water-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CN105722370A (zh) 散热模块
CN201476667U (zh) 可增加散热面积的热管式散热鳍片
CN103188918B (zh) 电子装置
CN108260324B (zh) 电子设备
CN201306965Y (zh) 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组
CN203225981U (zh) 高效率散热器
TW201146152A (en) Air duct
TW201239594A (en) Cooling device
CN201267080Y (zh) 具外部导流功能的散热器
CN201251394Y (zh) 散热鳍片结构改良
JP3122049U (ja) 放熱装置
CN101087506A (zh) 散热装置
TWM480241U (zh) 熱管式散熱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

Termination date: 201505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