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04358U -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 Google Patents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04358U
CN204104358U CN201420271882.0U CN201420271882U CN204104358U CN 204104358 U CN204104358 U CN 204104358U CN 201420271882 U CN201420271882 U CN 201420271882U CN 204104358 U CN204104358 U CN 204104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ping
homework department
operator
input mechanism
instruction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718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下博昭
中岛伸六
仲岛铁弥
田部彩
福冈义刚
永田康弘
古木大树
成田靖
田中佑二
南照男
寺坂贤一
冈田干夫
吉田有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43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03040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152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06856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808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20021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04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0435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获机,包括:第一作业部、与第一作业部不同的第二作业部、与第一作业部和第二作业部均不同的第三作业部,在驾驶座的附近设有能够指令第一作业部动作的操作杆,在操作杆上设有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手握部,第一面用于放置操纵者的拇指,第二面为不同于第一面的面,用于放置拇指以外的手指,在第一面上设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该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能够对第二作业部指令相反的动作,在第二面上设有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该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能够对第三作业部指令相反的动作。

Description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本申请是株式会社久保田于2013年7月31日向中国专利局提交的题为“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申请号为201320461312.3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此外还涉及一种驾驶部设有操作杆的联合收获机。 
背景技术
玉米收获机在使行驶车体驶的同时收获玉米,并对残留在田地中的茎部进行切断切碎等处理。于是,现有的玉米收获机构成为在行驶车体上升降自如地设有残秆处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虽然没有记载详细的结构,但作为与行驶车体的操纵操作用的操作部件分体的操作部件具有用于升降操作残秆处理装置的操作部件。 
当通过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作业时,使行驶车体行驶并同时进行收获作业。此时,驾驶者用手操作车体操作用的操作部件例如变更车体的行驶状态的变速杆、变更车体的朝向的转向杆等的同时进行作业。 
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用于升降操作残秆处理装置的操作部件与行驶车体的操纵操作用的操作部件为分体的操作部件,因此存在以下不利之处。 
即,在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如果需要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则驾驶者需要一时将手离开车体操作用操作部件而改手操作用于升降操作残秆处理装置的操作部件,在这点上存在操作繁琐的不利之处。 
另外,在收获期,玉米在植立的茎秆上长有内包了很多种子的房状部。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在行驶自如的行驶机体的前部具有从植立的茎秆收获收获物(房状部)的收获部,使机体行驶的同时收获房状部作为收获物,通过液压缸上下自如地调节收获部对茎秆的作用位置(例如专利文献1)。 
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没有详细说明,但其构成为通过驾驶部所 具有的升降指令部指令升降,而且,变速操作行驶机体所具有的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部与升降指令部分体而设置于驾驶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2135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在收获作业中需要变更机体的行驶速度,因此操纵者在收获作业中手握变速操作部进行操作。变速操作部构成为在所希望的变速位置将保持自如,但是,操纵者总是将手放在变速操作部上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进行变速操作。 
而且,在收获作业中,当需要变更针对茎秆的作用位置时,操纵者需要将手离开变速操作部并操作设置于其他位置的升降指令部,或者用一只手对变速操作部进行手握操作,而用另一只手操作设置于与变速操作部不同位置的升降指令部。 
这样,对现有结构而言,在收获作业中通过不同的操作部分别进行所需要的操作,因此操纵操作变得繁琐。 
另外,以往,作为驾驶部设有操作杆的技术,有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在驾驶部的座位左侧设置操作杆(文献中为“主变速杆”)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在操作杆的手握部的后面设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文献中为“割取升降开关”)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文献中为“拨禾轮十字开关”)。 
根据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在以左手握住操作杆的状态下,能够以左手的一根手指(例如拇指)进行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能够单手进行对多个控制对象的动作指令。 
专利文献2:特开2007-244335号公报(特别参照图16)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由于输入操作方式不同的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设置于同一面,因此不仅有可能混淆操作两个机构,而且需要进行复杂的手指(例如拇指)动作,在同时操作操作杆等时会有特别不能按照所想进行操作输入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作业部、与所述第一作业部不同的第二作业部、与所述第一作业部和所述第二作业部均不同的第三作业部, 
在驾驶座的附近设有能够指令所述第一作业部动作的操作杆, 
在所述操作杆上设有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手握部,所述第一面用于放置操纵者的拇指,所述第二面为不同于所述第一面的面,用于放置拇指以外的手指, 
在所述第一面上设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该第一指令输入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二作业部指令相反的动作, 
在所述第二面上设有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该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能够对所述第三作业部指令相反的动作。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为摇臂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为摇臂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为摇臂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在所述手握部上形成有上表面,所述上表面是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均不同的面,用于放置所述操纵者的手掌,所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形成在所述手握部中靠近所述操纵者一侧的侧部上,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形成在所述手握部中远离所述操纵者一侧的侧部上。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下方的倾斜状态被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上表面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上表面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沿所述上表面的朝向被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沿所述上表面的朝向被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一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沿所述上表面的朝向被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二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沿所述上表面的朝向被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三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面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至十二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面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五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面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六至十三中任一方面所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六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面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四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七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面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八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作业部为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所述操作杆是能够指令所述变速装置变速动作的变速杆。 
在本实用新型第十八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十九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变速杆为主变速杆。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所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或者是使所述割取部所具有的拨禾轮升降的拨禾轮升降控制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所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或者是使对割取作物后残留在田地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的旋转切碎机升降的旋转切碎机升降 控制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二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所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三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第三作业部为使割取部上设置的拨禾轮升降的拨禾轮升降控制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四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第三作业部为使对割取作物后残留在田地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的旋转切碎机升降的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五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在与所述驾驶座的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设有引导所述操作杆的杆引导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六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在与所述驾驶座的座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设有引导所述操作杆的杆引导部。 
在本实用新型第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六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七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在所述驾驶座的右侧设有所述操作杆。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八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在所述驾驶座的右侧设有所述操作杆。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六、二十八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九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作业部是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所述收获机具有前轮和后轮,所述行驶变速箱驱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十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第一作业部是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所述收获机具有前轮和后轮,所述行驶变速箱驱动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九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十一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后轮为转向轮,所述收获机具有对所述后轮进 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十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十二方面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后轮为转向轮,所述收获机具有对所述后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至四、六至十三、十五、十七、十九、二十六、二十八、三十至三十二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十三方面所述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收获机是使车体行驶并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十四方面所述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收获机是使车体行驶并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二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第三十五方面所述的收获机优选为,所述收获机是使车体行驶并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以下技术效果。 
(1)根据本实用新型,当驾驶者用手操作变速操作部件并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如果需要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则由于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设置于变速操作部件,因此驾驶者能够手不离开变速操作部件并对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进行操作。 
也就是说,在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即使需要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驾驶者能够在没有一时将手离开车体操作用的操作部件而改成手持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等繁琐操作的状态下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 
由此,能够消除操作的繁琐,提供操作性优异的玉米收获机。 
(2)根据本实用新型,当驾驶者用手操作转向操作部件并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如果需要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则由于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设置于转向操作部件,因此驾驶者能够手不离开变速操作部件并对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进行操作。 
也就是说,在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即使需要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驾驶者能够在没有一时将手离开转向操作部件而改成手持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等繁琐操作的状态下变更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 
(3)根据本实用新型,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为按压式的开关,因此,能够通过在手握住且不离开操纵用操作部件(变速操作部件、转向操作部件)的状态下以手指进行按压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来操作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 
(4)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时,通过从中立恢复的状态按压操作天平摆动自如的一侧操作位置或者另一侧操作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能够进行残秆处理装置的上升操作或者下降操作。例如,按压操作一侧操作位置,则进行上升操作,按压操作另一侧操作位置,则进行下降操作。 
如果具备这样构成,则根据中立恢复状态,容易认识到一侧操作位置或者另一侧操作位置中某个操作位置与上升操作对应还是与下降操作相对应,例如,与分别设置指令上升的操作开关和指令下降的操作开关的结构相比,误操作较少。 
(5)根据本实用新型,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设置于变速操作部件,因此,当驾驶者用手操作变速操作部件并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如果需要变更收获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驾驶者能够手不离开变速操作部件并对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进行操作。 
也就是说,在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即使需要变更收获装置的升降位置,驾驶者能够在没有一时将手离开变速操作部件而改成手持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等繁琐操作的状态下变更收获装置的升降位置。 
因此,不仅是在操作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时,在操作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时,也能够消除操作的繁琐,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6)根据本实用新型,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设置于转向操作部件,因此,当驾驶者用手操作转向操作部件并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如果需要变更收获处理装置的升降位置,驾驶者能够手不离开转向操作部件并对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进行操作。 
也就是说,在使行驶车体行驶时,即使需要变更收获装置的升降位置,驾驶者能够在没有一时将手离开转向操作部件而改成手持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等繁琐操作的状态下变更收获装置的升降位置。 
因此,不仅是在操作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时,在操作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时,也能够消除操作的繁琐,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7)根据本实用新型,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为按压式开关,因此,即使手不离开操纵用的操作部件(变速操作部件、转向操作部件),也能够通过在握住转向操作部件的状态下以手指进行按压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来操作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 
(8)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时,从中立恢复的状态通过天平摆动向任意操作方向进行按压操作,从而能够进行残秆处理装置的上升操作及下降操作。 
如果具备这样的结构,从中立状态向任意操作方向进行操作,则易于认识到是上升还是下降,例如,与分别设置指令上升的操作开关和指令下降的操作开关的结构相比,误操作可能性较小。 
(9)根据本实用新型,当行驶车体的行驶状态成为后退行驶状态时,强制上升机构使残秆处理装置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 
在行驶车体后退行驶时,虽然不进行残秆处理作业,但是残秆处理装置如果处于较低的位置,则可能和地面接触从而造成损伤。 
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如果是后退行驶状态,则残秆处理装置被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因此能够对这样的不利防范于未然。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例如,在进行道路行驶等情况下,当行驶车体以非作业用的高速状态行驶时,虽然不进行残秆处理作业,但是残秆处理装置如果处于较低的位置,则可能和地面接触从而造成损伤。 
但是,在以非作业用的高速状态行驶时,残秆处理装置由强制上升机构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因此能够对这样的不利防范于未然。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残秆处理装置的对地高度由对地高度检测机构检测,其检测结果由显示机构显示,因此,驾驶者通过显示机构能够得知残秆处理装置的对地高度,从而易于进行操作以成为适当的高度。 
(12)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动力断续机构,能够断续向所述残秆处理装置的动力供给。因此,在进行残秆处理作业时供给动力,在不进行残秆处理作业时切断动力的供给,由此,能够抑制无谓的动力消费。 
(1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操作手动操作部件,将动力断续机构在动力切断状态和动力传送状态之间切换,因此,通过操作者根据当时的作业情况进行操作,能够切换到适应于作业情况的状态。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动力断续机构随着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而自动切换,因此没有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切换的繁琐操作,没有忘记切换等不利之处,能够总是切换到适于作业情况的状态。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设置于不同的面,因此,和设置于同一面的情况相比,两个机构的误操作减少。而且,第一指令输入机构通过沿着第一面绕指根部摆动拇指来进行输入,第二指令输入机构通过拇指以外的四指中的任一手指的按压操作来进行输入,通过简单的手指的操作能够进行两个机构的输入操作,因此操作性好,即使例如在同时操作操作杆和这些机构时,也能够进行可靠的操作输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为能够从不同的输入中选取其一的摇臂开关(压板式开关),因此,不会同时指令相反的动作,从而能够正确地输入针对第二作业部的动作指令。而且,缘于摇臂开关的形状的特性,两个输入处以平滑的面连结,因此,只需沿着摇臂开关的表面摆动拇指,就能使拇指从一个输入处移动到另一个输入处。这样,能够防止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错误,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为能够从不同的输入中选取其一的摇臂开关,因此,即使在例如将食指放在一个输入处,将中指放在另一个输入处的情况下,只需通过任意一指的按压操作即能进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无需移动整个手。而且,不会同时指令相反动作,能够正确地输入针对第三作业部的动作指令。这样,能够轻松地进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并且能够防止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输入操作错误。 
(18)根据本实用新型,以将手掌载置于操作杆的上表面的状态握住操作杆,则不用采取勉强的姿势,能够以自然的姿势使拇指位于第一面,同时使其他四指位于第二面。 
(19)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如上所述的从上握入式的操作杆中,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以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如远离身体的手指(小指侧)那样大幅弯入。于是,小指侧被强力握入,力量充分注入到手、手指,从而能够准确操作第二指令输入部。 
(20)根据本实用新型,操作杆的上表面以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握住操作杆的手成为外侧下降的状态。此时,手臂成为自然 地沿着手倾斜的状态,从而使手腕不成为拧着的状态。于是,胳膊肘靠近身体,腋成为闭合的状态,与腋打开的状态相比,难以给肩带来负担。 
(21)根据本实用新型,通常,在除拇指之外的四指中,能够较强地发挥按压操作力的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在从上握住操作杆的状态下,上述三指的前端位于离上表面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能够以自然的状态使食指、中指、无名指中的任意两指位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从而使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的操作容易。 
(22)根据本实用新型,手的姿势在俯视时相对于前后方向成为外开的状态,因此腋成为自然闭合的状态,即使为了前后操作操作杆而前后移动手臂,也难以给肩、肘等带来负担。 
(23)根据本实用新型,手的姿势在俯视时相对于前后方向成为外开的状态,因此腋成为自然闭合的状态,即使为了前后操作操作杆而前后移动手臂,也难以给肩、肘等带来负担。 
(24)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频度较高的变速杆上设置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因此,以较少的手的移动就能进行这些机构的操作输入。 
(25)根据本实用新型,在一般总是被握住的主变速杆上设置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和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因此,无需为了进行这些机构的操作输入而特意移动手。 
(26)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通过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的同时,以握住操作杆的手进行割取部的升降操作或者拨禾轮的升降操作,从而成为操作方便的联合收获机。 
(27)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通过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的同时,以握住操作杆的手进行割取部的升降操作,从而成为操作方便的联合收获机。而且,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由位于比其他四指靠近身体一侧的拇指进行输入操作,因此,当第三作业部为位于割取部前侧(远离身体一侧)的作业部时,能够直观地理解到能够指令割取部的升降操作的机构为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从而难以产生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混淆操作。 
(28)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在通过操作杆操作第一作业部的同时,以握住操作杆的手进行拨禾轮的升降操作,从而成为操作方便的联合收获机。而且,第二指令输入机构由位于比拇指远离身体一侧的其他四指进行输入操 作,因此,当第二作业部为位于拨禾轮后侧(靠近身体一侧)的作业部时,能够直观地理解到能够指令拨禾轮的升降操作的机构为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从而难以产生与第一指令输入机构混淆操作。 
(29)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操作杆设置在操纵者容易操作的高度位置。 
(30)根据本实用新型,例如,在法律规定靠右通行的国家的道路上行驶时,能够以和该国的一般的乘用车等(驾驶座:车体左侧,变速杆:驾驶座右侧)相同的感觉进行变速操作。 
(31)根据本实用新型,与履带式联合收获机相比,有利于在田地以外的道路上行驶。 
(32)根据本实用新型,后轮为转向轮,因此,与前轮为转向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旋转半径,成为擅于小转弯的联合收获机。而且,因为是以方向盘对后轮进行转向操作的结构,所以与转向杆等相比,能够将转向支承件相对于单位旋转量的操作量设定得较大,从而能够给指令细微的旋转量,并且还能够进行彻底的旋转操作。 
(33)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收获作业中,基于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的指令,通过驱动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能够使收获部升降,从而变更相对于植立茎秆的作用位置。而且,通过手动操作变速杆,能够变更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从而变更行驶速度。 
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设置于变速杆,因此操纵者能够以操作变速杆的手直接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由此,操纵者不用进行以下繁琐的操作:将手从变速杆离开而操作设置于其他位置的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或者用与操作变速杆的手相反侧的手操作与变速杆分开设置于其他位置的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等。 
因此,能够提供可以减轻收获作业中操纵操作的繁琐程度的玉米收获机。 
(34)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行驶速度进行无级变速,因此能够根据收获作业的作业状况的变化调整到适于当时作业状况的行驶速度。由此,能够在不存在因行驶速度过快而不能进行良好的收获作业、行驶速度过慢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等不利的状态下,进行良好的收获作业。 
(35)根据本实用新型,操纵者在对变速杆的手握部进行握操作的同时进行变速操作。而且,在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时,手不离开进行握操作的 手握部,因此能够用对手握部进行我操作的手指直接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操纵操作的繁琐程度。 
(36)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的上升指令操作部被操作时,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动作,以使收获部上升。当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的下降指令操作部被操作时,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动作,以使收获部下降。 
上升指令操作部和下降指令操作部以上升指令操作部位于上侧且下降指令操作部位于下侧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因此,上升指令操作部的位置(上侧)和收获部的动作(上升),以及下降指令操作部的位置(下侧)和收获部的动作(下降)具有对应的位置关系,对于操纵者来说,该对应关系易于直观地理解,从而能够进行没有操作错误等的良好的操作。 
(37)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的上升指令操作部被操作时,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动作,以使收获部上升。当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的下降指令操作部被操作时,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动作,以使收获部下降。 
上升指令操作部和下降指令操作部以升指令操作部位于靠近操纵者一侧且下降指令操作部位于远离操纵者一侧的状态在相对于操纵者的远近方向上排列,因此上升指令操作部被操作部的位置(靠近侧)和收获部的动作(上升并接近操纵者),以及下降指令操作部的位置(远离侧)和收获部的动作(下降并远离操纵者)具有对应的位置关系,对于操纵者来说,该对应关系易于直观地理解,从而能够进行没有操作错误等的良好的操作。 
(38)根据本实用新型,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是能够对不同输入进行择一选择的摇臂开关(波动开关),因此不会同时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从而能够正确输入对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的动作指令。 
当以拇指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时,根据摇臂开关的形状特性,两个指令操作部以平滑的面连结,因此只要沿摇臂开关的表面摆动拇指,就能够将拇指从一个指令操作部移动到另外一个指令操作部。 
而且,当以拇指以外的手指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时,例如,将食指放在一个指令操作部,将中指放在另一个指令操作部,不用移动整个手,只要上述任一手指进行按压操作就能操作。而且,不会通过两指同时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 
这样,在该特征中,能以无输入操作错误的状态,且通过轻松的操作准确地输入相对于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的动作指令。 
(39)根据本实用新型,作物被收获后的残秆伴随着收获作业而被残秆处理装置切碎处理。而且,残秆处理驱动升降机构基于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的指令动作,从而对残秆处理装置进行升降操作,因此,能够将相对于残秆的残秆处理装置的上下位置调节为适当的位置。 
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具有变速杆,因此操纵者能够以操作变速杆的手直接操作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由此,操纵者不用进行以下繁琐的操作:将手从变速杆离开而操作设置于其他位置的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或者用与操作变速杆的手相反侧的手操作与变速杆分开设置于其他位置的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等。 
因此,能够以操作变速杆的手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以及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收获作业中的操纵操作的烦琐程度。 
(40)根据本实用新型,操纵者在对变速杆的手握部进行手握操作的同时进行变速操作,在操作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时,能够手不离开进行该手握操作的手握部,直接用对手握部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指进行操作。 
(41)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的上升指令操作部被操作时,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动作,以使残秆处理装置上升。当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的下降指令操作部被操作时,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动作,以使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下降。 
上升指令操作部和下降指令操作部以上升指令操作部位于上侧,下降指令操作部位于下侧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因此,上升指令操作部的位置(上侧)和残秆处理装置的动作(上升),以及下降指令操作部的位置(下侧)和残秆处理装置的动作(下降)具有对应的位置关系,对于操纵者来说,该对应关系易于直观地理解,从而能够进行没有操作错误等的良好的操作。 
(42)根据本实用新型,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是能够对不同输入进行择一选择的摇臂开关(波动开关),因此不会同时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从而能够正确输入对残秆处理驱动升降机构的动作指令。 
当以拇指操作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时,根据摇臂开关的形状特性,两个指令操作部以平滑的面连结,因此只要沿摇臂开关的表面摆动拇指,就能够将拇指从一个指令操作部移动到另外一个指令操作部。 
而且,当以拇指以外的手指操作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时,例如,将食指放在一个指令操作部,将中指放在另一个指令操作部,不用移动整个手, 只要上述任一手指进行按压操作就能操作。而且,不会通过两指同时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 
这样,在该特征中,能以无输入操作错误的状态,且通过轻松的操作准确地输入相对于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的动作指令。 
(4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对变速杆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指分别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和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轻操纵操作的繁琐程度。 
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和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设置在形成于变速杆的手握部的不同面上,因此,与设置在同一面上相比,误操作的可能性变小,而且,任一升降指令机构由拇指沿着第一面进行输入,另一升降指令机构由拇指之外的四指的任一指的按压操作进行输入,由此,两机构能够以简单的手指操作进行输入操作,因此操作性良好,即使是同时操作变速杆和上述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可靠的操作输入。 
(44)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操纵者的拇指所在的第一面中设置有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和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中的任一升降指令机构的位置的周围,以向外方鼓出的形态形成有鼓出部。 
在操纵者慌忙操作变速杆时,有可能手接触到一个升降指令机构而发生误操作,但是通过在设置一个升降指令机构的位置的周围形成如上所述的鼓出部,能够防止发生这样的误操作。 
而且,在应该操作一个升降指令机构时,有意将拇指按压于一个升降指令机构,从而能够进行操作。 
(45)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操纵者的拇指所在的位置未形成鼓出部,因此,当通过拇指操作一个升降指令机构时,不需要越过鼓出部(突部)等勉强的动作,能够轻松地进行操作。 
(46)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操纵者对变速杆的手握部进行手握操作时,以使拇指位于第一面,使拇指之外的四指位于形成在第二面的上端部上的勾指用突状部的状态进行握操作。 
勾指用突状部向第二面的外方即向前方侧鼓出,因此,拇指之外的四指以稍弯曲且勾住勾指用突状部的状态位于勾指用突状部,在对变速杆进行向后方牵拉操作时,能够防止手滑脱。 
以位于勾指用突状部下方的状态具有另一升降指令机构,因此,勾住勾 指用突状部并稍弯曲状态的四指虽然不能直接够到另一升降指令机构,但是如果有意伸展手指,则能够操作另一升降指令机构。也就是说,在操作变速杆时,不可能误操作另一升降指示单元,通过有意伸展手指,能够对另一升降指令机构进行良好的操作。 
(47)根据本实用新型,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例如经由支架等设置于连杆部。在该结构中,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设置于远离变速杆操作中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握部的位置,因此对变速杆进行握操作的手指不可能直接接触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而发生误操作。 
(48)根据本实用新型,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例如经由支架等设置于连杆部。在该结构中,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设置于远离变速杆操作中进行握操作的手握部的位置,因此对变速杆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指不可能直接接触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而发生误操作。 
(49)根据本实用新型,坐在驾驶座上的操纵者通过操作位于机体前方侧的方向盘进行转向操作,操作设置于驾驶座的横向一侧的变速杆进行变速操作。然后,以操作变速杆的手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 
在收获作业中,行驶机体主要以直进状态行驶,因此,能够以单手扶住方向盘,以另一手操作变速杆,并在需要的时刻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 
(50)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加速踏板,由此,例如在道路行驶等时,将变速装置的变速状态设定为规定状态,通过操作加速踏板,能够调节行驶速度。而且,此时,手虽然离开变速杆,但因为是非作业状态,所以无需操作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 
(51)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行驶时通过操作制动踏板能够减速。而且,如果将制动踏板构成为能够保持位置,则在行驶停止时还能发挥停车制动的功能。 
(52)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加速杆,由此,例如在收获作业中,通过加速杆将加速设定值固定为规定值,能够在根据行驶状况操作变速杆调节行驶速度的同时进行良好的收获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玉米收获机的右视图。 
图2是玉米收获机的俯视图。 
图3玉米收获机的左视图。 
图4是表示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中间轴配置部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离合器操作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主变速杆的手握部的立体图。 
图8是控制框图。 
图9是方向盘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残秆处理装置的升降操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简化后的控制框图。 
图14是表示联合收获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驾驶部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主变速杆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主变速杆在作业前进区域时的主变速杆周边的主视图中的局部剖面图。 
图19是表示驾驶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8中沿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22是玉米收获机的左视图。 
图23是玉米收获机的俯视图。 
图24玉米收获机的右视图。 
图25是驾驶部支承框架的俯视图。 
图26是驾驶部支承框架的侧视图。 
图27是驾驶部支承框架的主视图。 
图28是驾驶部的侧视图。 
图29是驾驶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30是表示保持门位置的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31是驾驶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32是驾驶部的主视图。 
图33是操作面板的俯视图。 
图34是变速杆的立体图。 
图35是变速杆的俯视图。 
图36是上下车用台阶部的部分剖切俯视图。 
图37是上下车用台阶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38是表示第四扶手的安装结构的剖切俯视图。 
图3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变速杆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3行驶车体;4收获装置;7残秆处理装置;26变速操作部件;28转向操作部件;41动力断续机构;42手动操作部件;63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75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77对地高度检测机构;78显示机构;C3致动器;K1、K2强制上升机构;1′联合收获机;8′后轮;10′驾驶座;11′主变速杆(操作杆、变速杆);13′杆箱;14′方向盘;18′座面;21′连杆;22′手握部;23′轴部;24′第一面;25′切口部;26′第二面;27′上表面;28′外侧鼓出部;29′凹入部;30′内侧鼓出部;34′摇臂开关(第一指令输入机构);37′摇臂开关(第二指令输入机构);43′下端鼓出部;45′电气配线;46′插通孔;47′插通孔;50′杆导向部;D′操纵者;A′手臂;H′手;P′手掌;t′拇指;f′食指;m′中指;r′无名指;p′小指;3″行驶机体;4″收获部;7″残秆处理装置;11″发动机;53″驾驶座;63方向盘;65″变速杆;66″加速杆;68″加速踏板;69″制动踏板;70″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70A″上升指令操作部;70B″下降指令操作部;71″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71A″上升指令操作部;71B″下降指令操作部;72″手握部;73″连杆部;74″第一面;75″第二面;75a″勾指用突状部;79″鼓出部;C1″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C2″残秆处理驱动升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玉米收获机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构成为包括:行驶车体3,其具有左右一对前轮1和左右一对后轮2;作为作物收获部的收获处理装置4, 其位于该行驶车体3前部;作为搬送装置的供给装置5,其从收获处理装置4的后部横跨到行驶车体3的上方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作为回收部的回收箱6,其位于行驶车体3的后部;残秆处理装置7,其在行驶车体3的下部位于前轮1和后轮2之间的前后中间部。 
在收获期,作为植物体的玉米在植立的茎秆上长有内包很多种子的房状部。该房状部的包叶内部包含有很多种子,该种子整齐地排列在棒状芯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以包叶内部含有很多种子的房状部作为收获对象进行收获并回收。 
即,该玉米收获机在收获作业时通过前轮1的驱动而使行驶车体3行驶,由供给装置5将通过收获处理装置4收获到的收获对象向回收箱6搬送,并储存在回收箱6中。然后,通过残秆处理装置7对收获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秆进行切碎处理。 
行驶车体3构成为在车体前部设有上方被驾驶室8覆盖的驾驶部9,该驾驶部9的后方具有原动部10,通过设置于原动部10的发动机11驱动处于左右朝向固定状态的左右一对前轮1而能够行驶。 
将发动机11的动力传递到左右一对前轮1的行驶传动系统包括由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ST)构成的主变速装置24、齿轮咬合式的高低二挡自由切换的副变速装置25(参照图8)。传动系统构成为在发动机11的动力被变速之后传递到左右的前轮1。 
如图8所示,主变速装置24构成为通过将驾驶部9所具有的主变速杆26从中立位置N向前方摆动到前进操作区域F,从行驶中立状态向前进方向无级增加行驶速度;通过将主变速杆26从中立位置N向后方摆动到后退操作区域R,从行驶中立状态向后退方向无级增加行驶速度。 
副变速装置25通过驾驶部9所具有的副变速杆27能够在高速状态和标准状态这两挡之间切换,在田地中进行收获作业时设定为标准状态,在道路上行驶以及以非作业状态在田地中高速移动时设定为高速状态。 
驾驶者在收获作业时将副变速杆27切换为标准状态,操作主变速杆26进行变速操作而达到希望的行驶速度。此时,即使将主变速杆26操作到最大操作位置,速度也会被限制为比可行驶的最大速度小的作业用速度。而且,在道路上行驶以及以非作业状态在田地中高速移动时,将副变速杆27切换到 高速状态,操作主变速杆26进行变速操作而达到希望的行驶速度。此时,如果将主变速杆26操作到最大操作位置,则能够变速到最大速度。 
左右一对后轮2设置为通过液压操作式转向液压缸(未图示)而能够操作变更左右朝向,作为驾驶部9所具有的转向操作部件的方向盘28和转向液压缸C1经由未图示的液压式连接机构而相连接,通过转动操作方向盘28,转向操作左右一对后轮2。 
如图2所示,在驾驶室8的左侧出入口的横向外侧设置有升降台12和升降台阶13。通过绕摆动轴心的摆动操作,升降台阶13能够在位于前轮1的横向外侧的使用位置和位于前轮1后侧的收纳位置之间切换。 
相对于供给装置5在车体左侧的横侧部设有辅助作业者搭乘台14,辅助作业者搭乘于该辅助作业者搭乘台14,能够进行监视供给装置5的玉米搬出状况等辅助作业。辅助作业者搭乘台14设置为前端位于升降台12后端的附近。 
如图2及图3所示,辅助作业者搭乘台14位于存储向发动机11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5的上方,具备覆盖燃料箱15上方的罩体的功能。而且,原动部10具有发动机11、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16、进气箱17、吸入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18、预滤清器19等。 
如图1、图3及图5所示,支承行驶车体3的车体框架F包括:作为主支承体的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框架体20,其位于行驶车体3的左右两侧,且在行驶车体3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多个横向连结部件21,其沿横向延伸,并且分别在车体前部侧位置、车体后部侧位置及前后中间部侧位置连接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框架体20;驾驶部框架23,其从下方支承驾驶部9和包围驾驶部9的驾驶室8。驾驶部框架23从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框架体20向上部侧立设。 
如图1所示,收获处理装置4构成为绕横轴心P1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体框架F中的驾驶部框架23,通过支承于车体框架F下部的左右一对液压操作式收获处理装置用升液压缸C2(以下简称为收获处理缸)自由驱动升降。 
下面对残秆处理装置7进行说明。 
残秆处理装置7对收获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秆进行切碎,如图1及图3所示,残秆处理装置7在行驶机体的前轮1和后轮2之间且配置在行驶车体3的下部,包括:罩体31,其经由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30支承于车体框架F;旋转闸刀32,其设置在罩体31的内部;接地辊33,其位于旋转闸刀32的后 方。罩体31具备作为支承残秆处理装置7整体的框体的功能。旋转闸刀32为绕横向轴心旋转的锤刀式切碎装置,对残留在田地中的玉米的茎秆进行切碎处理。 
如图4所示,左右一对摆动支承体30构成为包括两股状的上下一对摆动支撑臂30a、30b,并且通过分别固定于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框架体20的左右一对托架34被支承为绕横轴心P2上下摆动自如,其延伸端部连结于罩体31。 
残秆处理装置7设置为利用作为致动器的液压操作式残秆处理装置用升液压缸C3(以下简称为残秆处理缸)升降自如。如图4所示,残秆处理缸C3以纵向姿势安装在位于车体框架F中车体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横向连结部件21A。 
进一步说明如下:所述横向连结部件21A形成为截面呈方筒状,跨设在左右一对前后朝向框架体20上。而且,在该横向连结部件21A的车体横宽方向的中间位置的上部表面上固定支承有残秆处理缸C3的缸本体35。 
在残秆处理缸C3中的活塞杆36的上端部具有绕横向轴心自由转动的引导辊37。而且,一端部连结于固定在横向连结部件21A上的支承部38而另一端部连结于残秆处理装置7的罩体31的下悬用链39以卷绕的状态张设在引导辊37上。 
因此,通过伸缩操作残秆处理缸C3,被链39下悬支承的残秆处理装置7支承为能够绕横轴心P2摆动升降。而且,残秆处理装置7构成为能够在接地辊33接地而旋转闸刀32接近地面的下降位置和接地辊33及旋转闸刀32从地面高高上升的上升位置之间升降操作。 
如图3及图5所示,用于将发动机11的动力传递到各部的中间轴55从行驶车体3的横向一侧延伸到横向另一侧。中间轴55构成为包括一体旋转自由地设置于中间部的输入带轮56、一体旋转自由地设置于一端部的输出带轮57及输出链轮58,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被输入输入带轮56,将被输入的驱动力从输出带轮57向收获处理装置4输出,并从输出链轮58向供给装置5输出。 
输入到中间轴55的动力经由传动箱59内的未图示的齿轮传动机构,从该中间轴55的另一端部传递到残秆处理装置7,如图5所示,传动箱59设置为支承于前后一对横向连结部件21B,21C的右侧端部,输出轴60位于与残秆处理装置7的升降摆动轴心P2同一的轴心上。 
具有皮带张紧式残秆处理离合器41,其作为动力断续机构自由地断续传动箱59的输出轴60和旋转闸刀32的驱动轴40之间的动力传递。该残秆处理离合器41构成为基于作为手动操作部件的手动操作式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的操作,在动力切断状态和动力传递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即,如图4所示,传动皮带45卷设在传动箱59的输出轴60所具有的驱动带轮43和旋转闸刀32的驱动轴40所具有的从动带轮44上,并且设置有向该传动皮带45提供张力的张紧辊46。该张紧辊46轴支承于张紧臂47的一端侧部位,所述张紧臂47绕横向轴心P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罩体31。 
如图6所示,将圆棒件俯视时一体地固定为T形的操作连接部件48的前端横向部49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张紧臂47的另一端部。操作连接部件48的前后朝向连杆部50插通设置于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的卡合部51。而且,在前后朝向连杆部50的前端卡止部50a和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的卡合部51上作用的螺旋弹簧52外嵌安装于前后朝向连杆部50。 
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设置为通过支承摆动支点部的螺栓42a有余量地插通插通孔42b而自由倾斜摆动,并且设置为通过弹簧42C相对于保持部件53被施力而接合。而且,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利用两个保持部件53在接合位置和断开位置分别自由保持位置。 
当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被操作到接合位置时,张紧辊46通过螺旋弹簧52的压缩作用力向传动皮带45施加张力,从而使残秆处理离合器41切换到动力传递状态。当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被操作到断开位置时,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被解除,张紧辊46成为自由状态,从而使残秆处理离合器41切换到动力切断状态。 
如图6所示,具有:电磁操作式液压控制阀61,其对残秆处理缸C3进行工作油的供给和排出;控制装置62,其控制该液压控制阀61的动作;作为手动操作式残秆处理用升降指令部件的残秆处理装置用升降开关63(以下简称为残秆升降开关),其基于手动操作指令残秆处理装置7的上升及下降。 
残秆升降开关63设置于主变速杆26,构成为驾驶者在操作主变速杆26并使行驶车体3行驶时,即使手不离开主变速杆26,也能够进行操作。 
即,如图7所示,残秆升降开关63以能够手指操作的状态设置在主变速杆26的手握部26A,构成为能够通过对主变速杆26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指进 行按压操作。而且,该残秆升降开关63由自由恢复中立的天平摆动式按压操作开关构成。 
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8所示,残秆升降开关63构成为:设置有天平摆动自如的按压操作式开关操作体64,当按压操作开关操作体64的一端侧时一触点65接通,当按压操作开关操作体64的另一端侧时另一触点66接通,当解除对开关操作体64的按压操作时,开关操作体64通过弹簧67恢复中立以使触点65、66都处于断开状态。 
当一触点65接通时,控制装置62将液压控制阀61切换到上升位置U。这样,残秆处理缸C3被伸长操作,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当另一触点66接通时,控制装置62将液压控制阀61切换到下降位置D。这样,残秆处理缸C3被缩短操作,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 
也就是说,驾驶者操作残秆升降开关63,对开关操作体64的一端侧进行按压操作时,在按压操作期间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另一方面,对开关操作体64的另一端侧进行按压操作时,在按压操作期间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当停止对开关操作体64的按压操作时,残秆处理装置7的升降操作停止,并保持在该位置。 
在从液压控制阀61到残秆处理缸C3的工作油供排路68中,具有单向阀69和节流阀70,所述单向阀69容许从液压控制阀61向残秆处理缸C3供给工作油并阻止逆向的工作油通过,所述节流阀70以迂回于单向阀69的状态设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迅速进行残秆处理装置7的上升操作,低速进行残秆处理装置7的下降操作。 
残秆处理装置7在对收获完玉米之后残留在田地中的残秆进行处理时,使接地辊33接地或者使接地辊33位于接近地面的较低位置(作业用低位置),并使旋转闸刀32旋转。在不进行残秆处理时,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至较高的远离地面的位置(非作业用高位置),并停止旋转闸刀32的旋转操作。 
支承接地辊33的支承臂72以位置固定的状态安装于罩体31,并设定为在接地辊33接地的状态下旋转闸刀32的下端部位于仅从地面上升规定量的位置。 
如图8所示,具有后退检测开关73和高速检测开关74,主变速杆26从中立位置N被操作到后退操作区域R时所述后退检测开关73接通,副变速杆27被操作到高速状态时所述高速检测开关74解除。 
控制装置62在后退检测开关73及高速检测开关74中的至少一个开关接通时,将液压控制阀61切换到上升位置,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 
也就是说,在主变速杆26被操作到后退操作区域R而后退检测开关73接通的情况以及高速检测开关74被操作到高速状态而高速检测开关74接通的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下,不管残秆升降开关63的指令状态如何,都强制地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 
因此,由后退检测开关73和控制装置62构成当行驶车体3的行驶状态变为后退行驶状态时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的强制上升机构K1。而且,由高速检测开关74和控制装置62构成当行驶车体3的行驶状态变为非作业用的高速状态时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的强制上升机构K2。 
如图7所示,在主变速杆26上除了残秆升降开关63外还设有收获处理装置用升降开关75(以下简称为收获升降开关),其作为使收获处理装置4升降的收获装置用升降指令部件,用于切换操作收获处理缸C2。 
该收获升降开关75与残秆升降开关63同样,以能够手指操作的状态设置在主变速杆26的手握部26A上,构成为能够用对主变速杆26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指进行按压操作。而且,该收获升降开关75与残秆升降开关63同样,由自由恢复中立的天平摆动式按压操作开关构成,由于其具体结构和残秆升降开关63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具有左右一对收获处理缸C2,左右一对收获处理缸C2各自具有液压控制阀76,当指令上升或下降时,由一对液压控制阀76进行液压控制,使得分别对左右一对收获处理缸C2供排等量的工作油。 
残秆处理装置7以如上所述使接地辊33接地的状态进行作业的情况较多,但是,例如在将茎秆切碎之后的切碎处理物用于饲料等时,也有使接地辊33从地面浮起而避免旋转闸刀32拨入土的状态进行作业,从而使土等不混入切碎处理物。 
于是,具有对地高度检测部77和指示器78,所述对地高度检测部77作为检测残秆处理装置7的对地高度的对地高度检测机构,所述指示器78作为以驾驶者能够认识的状态显示所检测出的对地高度的显示机构。 
如图4所示,对地高度检测部77由牵拉操作式操作金属丝79构成。也就是说,牵拉操作式操作金属丝79中的内金属丝79a的一端连结于残秆处理装置7的罩体31上的链连结用托架80,操作金属丝79的外金属丝79b的一端被行驶车体3侧的固定承受件81支承。操作金属丝79延伸到驾驶部9,在驾驶部9中,外金属丝79b的另一端被行驶车体3侧的固定承受件82支承,内金属丝79a的另一端通过牵拉弹簧83向另一端侧外方被牵拉施力。 
而且,与驾驶部9中的操作金属丝79所通过位置相对应地形成驾驶者能够目视的透过窗84,在该透过窗84上沿着金属丝长度方向形成有刻度85,在内金属丝79a上安装有与刻度85相对应的显示指针86。 
内金属丝79a的另一端部通过牵拉弹簧83向另一端侧外方被牵拉,但是一端部连结于罩体31,所以,当残秆处理装置7的对地高度被确定时,以该状态保持位置。因此,构成操作残秆处理缸C3而使残秆处理装置7的对地高度变化时显示指针86根据其对地高度而移动的滑动式指示器78,能够显示残秆处理装置7的对地高度。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变速杆26具有残秆升降开关63及收获升降开关75,但是也可以以如下的(1-1)~(1-5)的结构代替这种结构。 
(1-1)如图9所示,残秆升降开关63及收获升降开关75设置于方向盘28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不限于排列配置残秆升降开关63和收获升降开关75,还可以将残秆升降开关63和收获升降开关75在左右两侧分开配置。而且,不限于按压操作式开关,也可以由摆动杆式开关构成。 
(1-2)残秆升降开关63设于主变速杆26而收获升降开关75设于方向盘28的结构。 
(1-3)残秆升降开关63设于方向盘28而收获升降开关75设于主变速杆26的结构。 
(1-4)残秆升降开关63设于主变速杆26而收获升降开关75设于主变速杆26及方向盘28之外的例如驾驶部9的操作面板等的结构。 
(1-5)残秆升降开关63设于方向盘28而收获升降开关75设于主变速杆26及方向盘28之外的例如驾驶部9的操作面板等的结构。 
(1-6)具有摆动操作式操作杆来代替方向盘28作为转向操作部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残秆升降开关63由恢复中立自由的天平摆动式按压操作开关构成,但是也可以以分别设置指令上升的操作开关和指令下降的操作开关的结构代替上述结构。而且,也可以以摆动操作式开关代替按压操作式开关。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残秆处理装置7中,接地辊33以位置固定的状态安装于罩体31,并设定为在接地辊33接地的状态下,旋转闸刀32的下端部位于仅从地面上升规定量的位置,但是,也可以以下面的结构代替上述结构。 
如图10所示,旋转自如地支承接地辊33的支承臂87绕横轴心P4摆动自由地枢轴支承于罩体31,且通过驾驶部9所具有的高度调节杆88能够变更支承臂87相对于罩体31的摆动角度。 
进一步说明如下:侧视时呈L形的中继环90的中间部绕横轴心P5摆动自如地支承于固定在罩体31上的托架89。该中继环90的一端部和支承臂87的摆动端部由连杆91联动地连结,中继环90的另一端部和高度调节杆88经由牵拉操作式操作金属丝92联动地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在罩体31侧的外金属丝承受件94和中继环90的另一端部之间设置压缩弹簧95。 
当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而接地辊33接地时,中继环90摆动而经由连杆91牵拉操作操作金属丝92。而且,高度调节杆88卡止于卡止部93,从而相对于操作金属线92的牵拉操作保持在规定位置。 
另外,卡止部93根据对地高度形成有多个,在将高度调节杆88卡止于任一卡止部93的状态下,当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而接地辊33接地时,旋转闸刀32的高度被调节为对应于卡止部93的高度。 
操作金属丝92不是推拉金属丝,而是牵拉操作式金属丝,当通过高度调节杆88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时,操作金属丝92处于松弛状态。此时,支承臂87向下方摆动,接地辊33相对地向下方下降,但是,能够以该状态操作高度调节杆88变更到任意的调节位置。 
如上所述,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而进行位置调节之后,使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时,接地辊92接地,并通过接地压力而上升。而且,当上升到由高度调节杆88设定的调节位置时,在此基础上继续上升的相对上升被停止,由此,残秆处理装置7在使接地辊33接地的状态下保持于该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残秆处理离合器41构成为基于手动操作式离合器接合断开杆42的操作在动力切断状态和动力传递状态之间自由切换,但是,也可以以如下的结构代替上述结构,或者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加上如下的结构。 
如图11所示,枢轴支承连结于支承张紧辊46的支承臂96的另一端侧的操作连接部件97的上下朝向连杆部98以插通车体侧的固定承受部99的状态设置,在该上下朝向连杆部98的固定承受部99的上下两侧外装有螺旋弹簧100、101。 
在该结构中,当操作残秆处理缸C3被操作而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到作业用低位置时,支承臂96也随之下降,但是,此时外装于上下朝向连杆部98的上部侧的上侧的螺旋弹簧100在固定承受部99和上下朝向连杆部98的上端承受部98a之间被压缩,支承臂96相对摆动,以使张紧辊46按压作用于传动皮带45,从而使残秆处理离合器41切换到动力传递状态(参照图11)。 
当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至非作业用高位置时,支承臂96也随之上升,但此时,外装于上下朝向连杆部98的上下两侧的螺旋弹簧100、101处于平衡状态,支承臂96相对摆动,以使张紧辊46解除对传动皮带45的按压作用,从而使残秆处理离合器41切换到动力切断状态(参照图12)。 
也就是说,残秆处理离合器41构成为与残秆处理装置7的升降操作联动,使向残秆处理装置7供给的动力断续,从而在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时切换到动力切断状态,而在残秆处理装置7下降到作业用低位置时切换成动力传递状态。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地高度检测机构的对地高度检测部77由牵拉操作式操作金属丝79构成,虽未图示,但是作为对地高度检测机构,也可以采用例如通过检测随着接地而摆动位移的摆动臂的角度来检测残秆处理装置的对地高度的接地式高度检测传感器,或者以非接触状态检测残秆处理装置的对地高度的非接触式高度检测传感器等。 
而且,作为显示对地高度的显示机构,可以以数字显示式高度显示器、柱状图表式高度显示器(未图示)等各种形态实施,从而代替滑动式指示器78。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残秆处理装置7在行驶车体3的下部设置在前轮1和后轮2之间的前后中间部,但是也可以将残秆处理装置7设置于行驶车体3的前部侧下部,或者设置于行驶车体3的后部侧下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液压控制阀61到残秆处理缸C3的工作油供排路68上,以排列状态设有单向阀69和节流阀70,但是也可以以如下结构代替上述结构。 
如图13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液压控制阀61到残秆处理缸C3的工作油供排路68上设有先导操作式单向阀102。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在下降操作中不使残秆处理装置7急剧下降,最好脉冲间歇地驱动操作液压控制阀61。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别具有强制上升机构K1和强制上升机构K2,当行驶车体3的行驶状态变为后退行驶状态时,所述强制上升机构K1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到非作业用高位置,当行驶车体3的行驶状态变为非作业用的高速状态时,强制上升机构K2使残秆处理装置7上升操作到非作业用高位置,但是也可以是仅具有上述强制上升机构K1、K2中的任一个的构成,也可以是不具有上述强制上升机构K1、K2的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具有残秆处理装置的玉米收获机。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轮式联合收获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获机。 
[联合收获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4所示,联合收获机1′是收获稻、麦等作物的全喂入型联合收获机。联合收获机1′包括支承机体的行驶部2′、位于行驶部2′上方的驾驶部3′、位于驾驶部3′前方的割取部4′、位于机体后方的脱粒部5′和位于脱粒部5′上方的贮存部6′。 
行驶部2′包括左右一对前轮7′及作为转向轮的后轮8′、向左右一对前轮7′及后轮8′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行驶变速箱(未图示)。行驶变速箱包括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相当于“变速装置”、“第一作业部”。以下称为“HST”)。 
割取部4′包括用于切割作物的茎秆的割刀60′。割取部4′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的伸缩而绕摆动支点P′摆动,从而上下升降。而且,割取部4′包括通过绕未图示的左右轴旋转而扶起作物以及将割取到的茎秆向后方拨入的拨禾轮61′。拨禾轮61′通过未图示的液压缸的伸缩而绕摆动支点Q′摆动,从而上下升降。 
[驾驶部] 
如图15及图16所示,驾驶部3′包括设置在机体的中央部的驾驶座10′、被在驾驶座10′右侧设置的杆箱13′支承并能够指令HST变速动作的主变速杆11′(相当于“操作杆”)和方向盘14″。通过方向盘14″的操作,能够对作为转向轮的后轮8′进行转向操作。 
如图15、图17和图19所示,在杆箱13′的上表面形成有杆导向部50′。主变速杆11′插通杆导向部50′,且支承于杆箱13′的内部,沿着杆导向部50′被摆动操作。主变速杆11′位于驾驶座10′的附近(操纵者D′的右斜前方)。在杆导向部50′上从前开始依次形成有道路行驶区域D1′、作业区域D2′和后退区域R′。杆箱13′构成为使杆导向部50′位于与驾驶座10′的座面18′大致相同的高度。 
如图17所示,联合收获机1′行驶在田地以外的道路上时,操作主变速杆11′使其位于道路行驶区域D1′。联合收获机1′在田地进行割取作业时,操作主变速杆11′使其位于作业区域D2′。联合收获机1′后退时,操作主变速杆11′使其位于后退区域R′。在道路行驶区域D1′及作业区域D2′,越使主变速杆11′向前方倒下,越增加机体的行驶速度。在后退区域R′,越使主变速杆11′向后方倒下,越增加机体的后退速度。这样,通过使主变速杆11′向前后的推拉操作,对机体的行驶速度进行调整。 
杆箱13′的上表面形成为向上方弯曲,作业区域D2′位于杆箱13′的最顶部部分。这样,主变速杆11′越被向前侧操作越处在低位(远离身体的位置),与杆箱13′的上表面形成为水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伸长手臂,不会成为拘禁的姿势。而且,如图15所示,使用频度高的作业区域D2′位于操纵者的稍前侧,因此在将主变速杆11′操作到作业区域D2′时,能够以轻松的姿势进行割取作业。 
如图17所示,主变速杆11′包括摇臂开关34′(相当于“第一指令输入机构”)及摇臂开关37′(相当于“第二指令输入机构”)。通过摇臂开关34′的输 入操作,指令用于使割取部4′升降的液压缸动作。也就是说,升降割取部4′的液压缸构成割取升降控制部(相当于“第二作业部”)。而且,通过摇臂开关37′的输入操作,指令用于使拨禾轮61′升降的液压缸动作。也就是说,升降拨禾轮61′的液压缸构成拨禾轮升降控制部(相当于“第三作业部”)。 
[主变速杆的形状] 
主变速杆11′为树脂制,如图18所示,经由金属制的连杆21′支承于杆箱13′。主变速杆11′包括手握部22′和支承手握部22′的轴部23′。 
如图18所示,在轴部23′上设置有供摇臂开关34′及摇臂开关37′的电气配线45′插通的插通孔46′和供连杆21′插通的插通孔47′。如图20所示,电气配线45′用的插通孔46′和连杆21′用的插通孔47′以重叠的状态设置。 
在轴部23′的底面和杆箱13′的杆导向部50′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规定的间隙44′,从而避免主变速杆11′和杆箱13′的干涉。在轴部23′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外周方向鼓出的下端鼓出部43′。即使间隙44′较大,也能够通过下端鼓出部43′防止从间隙44′完全看到电气配线45′和连杆21′。也就是说,即使在因间隙44′大而将变速杆11′组装于连杆21′时的组装精度没有那么高,外观上也会成为良好的组装。 
如图17所示,手握部22′形成为整体倒圆的横长形状。手握部22′形成有第一面24′、与第一面24′不同的面的第二面26′、与第一面24′及第二面26′不同的面的上表面27′、位于第二面26′的相反侧的背面31′。除第一面24′以外,手握部22′的表面为倒圆的形状。因此,当把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放在第二面26′或者上表面27′上时,手H′容易握住主变速杆11′。 
而且,俯视时,手握部22′形成为其横向宽度比手H′的宽度大。也就是说,手握部22′形成为其沿第二面26′方向的宽度比其沿第一面24′方向的宽度大。 
第一面24′为供拇指t′放置的面。如图15、图17及图18所示,第一面24′形成为大致平面状,而且在俯视时,以从驾驶座10′的左右中心线X′越向左远离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即俯视时第一面24′以越远离操纵者D′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第一面24′和第二面26′的分界部分、第一面24′和上表面27′的分界部分及第一面24′和背面31′的分界部分形成为稍有棱角的形状。另外,在第一面24′上设有上述摇臂开关34′。 
在第一面24′中从靠近操纵者D′一侧的部分横跨到背面31′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25′。切口部25′形成在第一面24′中靠近操纵者D′一侧的部分。切口部 25′形成为随着从背面31′侧朝向第一面24′逐渐展开的三角形,并且与拇指t′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向主变速杆11′的杆中心侧弯曲的倒滑的形状。由此,为了操作摇臂开关34′而使拇指t′绕其根部摆动时,切口部25′成为拇指t′的引导部。 
第二面26′是供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放置的面。第二面26′形成为整体倒滑的形状,而且在俯视时,以从左右中心线X′越向右远离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即俯视时第二面26′以越远离操纵者D′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第二面26′和上表面27′形成为稍带倒滑且相连续。另外,在第二面26′上设有上述摇臂开关37′。 
如图15所示,在第二面26′上,以接近左右中心线X′的顺序形成有外侧鼓出部28′、凹入部29′和内侧鼓出部30′。 
如图15、图16及图18所示,在手握部22′中远离操纵者D′一侧的端部,外侧鼓出部28′形成在第二面26′的上端部(第二面26′和上表面27′的分界部分)。外侧鼓出部28′的上端部与上表面27′的前端部连续地形成。俯视时,外侧鼓出部28′形成为向前方(准确来说是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稍右斜前方)弯曲的圆弧形状。将手H′放在主变速杆11′上时,能够将无名指r′、小指p′弯曲勾在外侧鼓出部28′上,在对主变速杆11′进行牵拉操作时,能够防止手H′滑脱。 
如图15、图16及图18所示,凹入部29′与外侧鼓出部28′的左侧连续地形成。凹入部29′形成为从上表面27′的上端部横跨到第二面26′的下端部并向背面31′侧凹入的形状。能够将食指f′位于凹入部29′,凹入部29′成为握住主变速杆11′时的抓手。 
如图15、图16及图18所示,内侧鼓出部30′与凹入部29′的左侧连续地形成。内侧鼓出部30′形成为使横跨第一面24′和第二面26′的部分向前方(准确来说是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稍右斜前方)鼓出。内侧鼓出部30′的上端部与上表面27′的前端部连续地形成。从正面看,内侧鼓出部30′形成为向前方伸出的形状。能够将食指f′勾在内侧鼓出部30′上,在对主变速杆11′进行牵拉操作时,能够防止手H′滑脱。 
通过构成这样的外侧鼓出部28′、凹入部29′及内侧鼓出部30′,外侧鼓出部28′、凹入部29′及内侧鼓出部30′成为握住主变速杆11′时的抓手,并且可靠地定位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和小指p′,以使手H′的位置稳定。另外, 手H′的位置稳定,因此能够牢牢握住主变速杆11′,从而提高主变速杆11′的操作性。 
上表面27′是主要载置手掌P′的面。如图16及图18所示,上表面27′以越向右远离机体的左右中心线X′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上表面27′以越远离操纵者D′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上表面27′和背面31′的分界部分带倒圆且连续地形成。 
在对主变速杆11′进行推压操作时,背面31′为主要与手掌P′相抵接的面。如图17所示,背面31′以向驾驶座10′侧稍弯曲的方式带倒圆而形成,并且与上表面27′及第一面24′邻接,且形成于第二面26′的相反侧。如图15所示,背面31′以越向右远离左右中心线X′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背面31′的下端部附近形成为朝向斜左后上方的大致平面状。手握部22′的远离驾驶座10′一侧的端部,即第二面26′、上表面27′和背面31′的分界部分形成为向右斜后方呈大致半球状鼓出的形状。 
另外,在手握部22′的避开连杆21′插入部分的位置形成有未图示的切割面。手握部22′通过切割面能够分割成两个部件。一分割手握部22′,就能够简单地对容纳在手握部22′内部的电气配线45′和连杆21′进行维护。 
[开关的设置] 
如图17至图19所示,摇臂开关34′在第一面24′上。摇臂开关34′经由树脂制的台座35′以稍浮起的方式安装在第一面24′上。摇臂开关34′形成在手握部22′中接近操纵者D′一侧的侧部。摇臂开关34′具有一个突起34A′和与该一个突起34A′连续形成的另一个突起34B′。摇臂开关34′为瞬间式开关,对一个突起34A′或另一个突起34B′的按压被解除,则摇臂开关34′自动回复到中立位置。 
如图17所示,至少使主变速杆11′位于作业区域D2′中的前侧区域(通常的割取作业时使用的区域)时,以一个突起34A′位于另一个突起34B′的上方的状态设置摇臂开关34′,从而使摇臂开关34′从下方朝向上方前倒倾斜。摇臂开关34′以一个突起34A′与另一个突起34B′的排列方向沿着以切口部25′(大致三角形)后方的顶点为中心的圆周的切线方向(拇指t′的前端部的摆动轨迹(圆弧)的大致中央的切线方向)的方式倾斜。也就是说,摇臂开关34′设置为其倾斜方向沿着拇指t′的摆动方向形成。因此,能够轻松地用拇指t′操作一个突起34A′或者另一个突起34B′动作。而且,尤其是在使主变速杆11′位于作 业区域D2′前侧的区域(通常的割取作业区域)而从手腕L′的前侧部分稍前倾的状态下,由于摇臂开关34′设置为从下方向上方前倒倾斜,因此,拇指t′在摆动操作时不会有不自然的姿势,摇臂开关34′的操作简单。 
通过按压使一个突起34A′摆动,则割取部4′上升,通过按压使另一个突起34B′摆动,则割取部4′下降。也就是说,摇臂开关34′构成为按压一个突起34A′,则向割取部4′输入动作的指令,而按压另一个突起34B′,则向割取部4′输入与按压一个突起34A′时的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而且,解除一个突起34A′或者另一个突起34B′的按压,则割取部4′停止升降。 
另外,割取部4′的上升由位于上方的突起34A′的操作来实现,而割取部4′的下降由位于下方的突起34B′的操作来实现,因此,割取部4′的升降动作与摇臂开关34′的操作感觉上相联系,从而难以出现突起34A′、34B′迅速选择的错误以及突起34A′和突起34B′的选择错误。 
如图18所示,摇臂开关37′设置在第二面26′中从外侧鼓出部28′向下方稍离开的位置(离上表面27′稍远的位置)。也就是说,摇臂开关37′设置在中指m′和无名指r′稍弯曲就够不到,但有意识地伸展中指m′和无名指r′就能充分够到的位置。摇臂开关37′经由树脂制的台座38′以稍浮起的方式安装于第二面26′。摇臂开关37′形成在手握部22′中远离操纵者D′一侧的侧部。摇臂开关37′具有一个突起37A′和与该一个突起37A′连续形成的另一个突起37B′。 
如图17所示,摇臂开关37′以倾斜的状态设置为一个突起37A′位于另一个突起37B′的上方。摇臂开关37′沿上表面27′的倾斜方向倾斜。摇臂开关37′为瞬间式开关,对一个突起37A′或另一个突起37B′的按压被解除,则摇臂开关37′自动回复到中立位置。 
通过按压使一个突起37A′摆动,则拨禾轮61′上升。通过按压使另一个突起37B′摆动,则拨禾轮61′下降。也就是说,按压一个突起37A′,则摇臂开关37′向拨禾轮61′输入动作的指令,而按压另一个突起37B′,则摇臂开关37′向拨禾轮61′输入与按压一个突起37A′时的指令相反的动作指令。而且,对一个突起37A′或另一个突起37B′的按压被解除,则拨禾轮61′的升降停止。 
另外,拨禾轮61′的上升(接近操纵者D′的身体的动作)由位于靠近操纵者D′的身体的一侧的突起37A′的操作来实现,而拨禾轮61′的下降(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动作)由位于远离操纵者D′的身体的一侧的突起37B′的操作来实现,因此,拨禾轮61′的升降动作与摇臂开关37′的操作感觉上相联系, 难以出现突起37A′、37B′迅速选择的错误以及突起34A′和突起34B′的选择错误。 
[变速杆11′的操作方法] 
在田地进行作业时,使主变速杆11′推移到作业区域D2′并对其进行操作。 
在使机体加速时,通过以手掌P′将背面31′推向前方,主变速杆11′向前方被推压操作。此时,拇指t′、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可以不用很大的力,因此能够通过拇指t′操作摇臂开关34′,通过中指m′、无名指r′操作摇臂开关37′。 
另一方面,在使机体减速时,通过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勾住并牵拉第二面26′,将主变速杆11′向后方牵拉操作。此时,拇指t′、中指m′、无名指r′可以不用很大的力,因此能够通过拇指t′操作摇臂开关34′,通过中指m′、无名指r′操作摇臂开关37′。此时,在第二面26′上,摇臂开关37′设置在中指m′和无名指r′稍弯曲就够不到,但有意识地伸展中指m′和无名指r′就能充分够到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主变速杆11′的牵拉操作而导致的摇臂开关37′的误操作。 
因此,能够一边对主变速杆11′进行推压操作或者牵拉操作而使机体加速或者减速,一边通过拇指t′操作摇臂开关34′而升降割取部4′,通过中指m′、无名指r′操作摇臂开关37′而升降拨禾轮61′。 
优选的是,例如在对倒伏的作物进行收获时,能够在根据作物的倒伏状态对机体的前进速度进行减速调整的同时,适当地变更由割取部4′的割刀60′割取的作物茎秆的切割高度和拨禾轮61′对割取到的茎秆的拨入作用高度。如果采用具备所述结构的本变速杆11′,则通过单手操作就能够自然地进行上述对倒伏作物的收获作业。 
在对田地以外的道路上的行驶、田地中作业时的行驶及后退进行切换时,主变速杆11′在道路行驶区域D1′、作业区域D2′和后退区域R′之间移动。 
在使主变速杆11′从道路行驶区域D1′移动到作业区域D2′时以及从后退区域R′移动到作业区域D2′时,将主变速杆11′向左推压。此时,食指f′能够勾在内侧鼓出部30′上,因此食指f′不会滑脱。而且,以无名指r′和小指p′握住外侧鼓出部28′,由此容易用力。 
在使主变速杆11′从作业区域D2′移动到后退区域R′时以及从作业区域D2′移动到道路行驶区域D1′时,将主变速杆11′向右推压。此时,拇指t′的指 根部能够勾在切口部25′上,因此能够防止拇指t′滑脱。而且,以无名指r′和小指p′握住外侧鼓出部28′,由此容易用力。 
其他的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二作业部作为由用于使割取部4′升降的液压缸构成的割取升降控制部,将第三作业部作为由用于使拨禾轮61′升降的液压缸构成的拨禾轮升降控制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二作业部作为拨禾轮升降控制部,将第三作业部作为割取升降控制部。而且,也可以将第二作业部或者第三作业部作为与割取升降控制部、拨禾轮升降控制部不同的其他作业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普通的联合收获机1′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收获玉米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例如如图21所示,玉米联合收获机1′01包括对割取作物后残留在田地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的旋转切碎机102′。旋转切碎机102′设置为绕机体的左右方向轴心自由摆动升降。也可以使旋转切碎机102′的摆动升降例如基于主变速杆所包括的摇臂开关37′的操作来进行。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手握部22′上形成有切口部25′,但是也可以是未形成切口部25′的手握部。 
(4)手握部22′形成为在俯视时沿第二面26′方向的宽度比沿第一面24′方向的宽度大,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时沿第一面24′方向的宽度比沿第二面26′方向的宽度大。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手握部22′的上表面27′以越远离操纵者D′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上表面以大致水平的状态设置的手握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手握部22′上形成有外侧鼓出部28′、凹入部29′及内侧鼓出部30′,但是也可以是外侧鼓出部28′、凹入部29′、内侧鼓出部30′任意形成的手握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主变速杆11′的杆导向部50′设置在与驾驶座10′的座面18′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但是杆导向部50′也可以设置在与驾驶座10′的座面18′不同高度的位置。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变速杆11′的轴部23′上设置有摇臂开关34′及摇臂开关37′的电气配线45′用的插通孔46′、支承主变速杆11′的连杆21′用的插通孔47′,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主变速杆11′的外侧布置电气配线45′。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俯视时,第一面24′以越远离操纵者D′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但是也可以将第一面24′设置为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大致平行的面。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手握部22′上以重叠的状态设置有电气配线45′用的插通孔46′和连杆21′用的插通孔47′,但是,也可以独立设置电气配线45′用的插通孔46′和连杆21′用的插通孔47′而使其不重叠。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手握部22′上形成有下端鼓出部43′,但是,也可以是未形成有下端鼓出部43′的手握部。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驾驶部3′设有方向盘14′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具备转向杆等其他的转向支承件而代替方向盘14′的结构。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割取部4′的上升通过突起34A′的操作来实现,割取部4′的下降通过突起34B′的操作来实现,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反地构成为割取部4′的上升通过突起34B′的操作来实现,割取部4′的下降通过突起34A′的操作来实现。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拨禾轮61′的上升通过突起37A′的操作来实现,拨禾轮61′的下降通过突起37B′的操作来实现,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反地构成为拨禾轮61′的上升通过突起37B′的操作来实现,拨禾轮61′的下降通过突起37A′的操作来实现。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指令输入机构作为摇臂开关34′,将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作为摇臂开关37′,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第二指令输入机构分别作为指示相反动作的两个按钮开关。而且,也可以将第一指令输入机构、第二指令输入机构作为分别通过短按压操作和长按压操作而进行两种不同的指令的一个按钮开关。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主变速杆11′作为操作杆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副变速杆上也能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了行驶部2′由多个车轮构成的例子,但是,行驶部2′也可以由履带装置构成。 
(1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了将主变速杆11′设置在驾驶座10′的右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置在左侧。 
(1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后轮8′作为转向轮,但是,也可以将前轮7′作为转向轮。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包括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和操作杆的联合收获机,所述操作杆设置在驾驶座的附近,并且通过前后操作能够对所述变速装置指令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玉米收获机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22~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包括:行驶机体3″,其具有左右一对朝向固定的前轮1″和能够转向操作的左右一对后轮2″;收获处理装置4″,其位于该行驶机体3″的前部,并作为取入作物的作业部;供给装置5″,其从收获处理装置4″的后部到行驶机体3″的上方以后方上升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跨设;回收箱6″,其位于行驶机体3″的后部,作为回收部;残秆处理装置7″,其在行驶机体3″的下部,并位于前轮1″和后轮2″之间的前后中间部。 
在收获期,玉米在植立的茎秆上长有内包很多种子的房状部。该房状部的包叶内含有许多种子,该种子整齐地排列在棒状芯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玉米收获机以包叶内具有很多种子的房状部作为收获对象进行收获并回收。 
在行驶机体3″上,以其车体前部的上方被驾驶室8″覆盖的状态设有驾驶部9″,该驾驶部9″的后方具有原动部10″。原动部10″具有发动机11″、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12″、进气箱13″、吸入燃烧用空气的空气滤清器14″以及预滤清器15″等。 
设置在原动部10″中的发动机11″的动力由无级变速操作自如的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变速之后,传送到左右一对前轮1″以驱动前轮1″,由此使行驶机体3″行驶。而且,后轮2″设置为由液压操作式转向液压缸(未图示)转向操作自如。 
该玉米收获机在收获作业时通过前轮1″的驱动而使行驶机体3″行驶,由供给装置5″将通过收获处理装置4″收获到的收获对象向回收箱6″搬送,并存储在回收箱6″中。然后,通过残秆处理装置7″对收获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秆进行切碎处理。 
收获处理装置4″形成有横向并列的三列导入路径,收获处理装置4″具有 位于将各导入路径夹在其间的位置的左右一对收获辊16″和位于其上部的左右一对环状搬送链17″等。虽未详细说明,但收获辊16″以与导入路径平行的旋转轴心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将收获物(房状部)从被导入的玉米的植立茎秆切拉分离。 
而且,多个收获辊16″和多个环状搬送链17″的后方位置具有将收获物向横向中央位置移送的绞龙18″。该绞龙18″将在三列导入路径分别从植立茎秆分离的收获物向横向中央位置移送。然后,该绞龙18″将收获物从其送出口供给到供给装置5″的搬送始端部。 
供给装置5″以位于机体横宽方向中央的状态设置,在越向后方侧越朝向上方倾斜的方筒状的供给装置箱19″内具有未图示的环状转动式搬送传送带。在供给装置箱19″内部搬送从绞龙18″的送出口供给的收获物,从供给装置箱19″后端的搬送终端部经由引导滑槽20″朝向机体后方排出到回收箱6″的上方。 
虽未详细说明,但在与供给装置箱19″的后端部连续设置的处理箱23″的内部设有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在供给装置5″的后部将通过供给装置5″与收获物一起排出的叶屑、茎秆屑等向与收获物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拨出,并对该拨出的非收获物进行切碎处理。被切碎的处理物从排出口24″飞散并朝向后上方排出到机外。 
回收箱6″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上部开放,从该开放的区域接收收获物。而且,在供给装置5″的排出部的下方侧位置具有排尘风扇21″,该排尘风扇21″位于供给装置箱19″的搬送终端部下侧。排尘风扇21″构成为对通过供给装置5″与收获物一起排出的叶屑、茎秆屑等向与收获物的排出方向不同的后上方进行吹送引导。 
残秆处理装置7″为绕横轴心驱动旋转的锤刀式的切碎装置,对收获时残留在田地中的茎秆进行切碎处理。 
收获处理装置4″绕横轴心P1″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于机体,通过作为收获部驱动升降机构的左右一对液压操作式收获处理装置用的升降液压缸C1″(以下简称为收获处理缸)驱动升降自如。而且,残秆处理装置7″绕横轴心P2″摆动自如地被支承于机体,通过作为残秆处理驱动升降机构的液压操作式残秆处理装置用升降液压缸C2″(以下简称为残秆处理缸)升降自如。 
[驾驶部的结构] 
下面对驾驶部9″进行说明。 
驾驶部9″的上方被驾驶室8″覆盖,驾驶部支承框架26″从下方支承包含该驾驶室8″的驾驶部9″的整体,所述驾驶部支承框架26″从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机体框架25″向上方固定延伸。 
如图25~图27所示,驾驶部支承框架26″在车体前部侧位置,从左右一对机体框架25″的各自向上方一体延伸设置左右两侧各有两个方筒状的前部支柱27A″、27B″和左右一对方筒状的后部支柱28″。在左右两侧的各一侧分别设有连结一对前部支柱27A″、27B″中位于机体横向外侧的外侧前部支柱27A″和后部支柱28″的上端部彼此的方筒状的前后朝向支承体29″。 
如图27所示,左右两侧各具有两个的前部支柱27A″、27B″以沿横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它们的上下两侧部彼此被连结。而且,位于机体横宽方向内侧的左右两侧的前部支柱27B″被横向支承体30一体地连结在一起。 
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支承体29″以比外侧前部支柱27A″向车体前方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左右两侧的外侧前部支柱27A″的下端部与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支承体29″的前端部通过倾斜姿势的倾斜支承杆31连结,左右一对后部支柱28″的上下中间部彼此由横向支承体32″架设连结。具备这种结构的驾驶部支承框架26″从下方支承驾驶部9″。 
如图29所示,覆盖驾驶部9″的驾驶室8″以被支承框33″支承的状态形成有前面34″、左右侧面35″、36″、后面37″及顶面38″。支承框33″将支承顶面的顶面支承部39″、支承驾驶部9″的地板部40″的底面支承部41″、连结所述顶面支承部39″和底面支承部41″的纵向的多个支柱42″一体地连结而构成。多个支柱42″包括俯视时设置在相当于四个角落的角部位置的角部支柱42A″和承接支承左右门43R″、43L″的摆动端侧位置的中间部支柱42B″。 
驾驶室8″形成为包围驾驶部9″的周围的箱状,包含该驾驶室8″的驾驶部9″整体经由作为防震机构的防震橡胶44″弹性支承于驾驶部支承框架26″的上部。也就是说,如图25~图27所示,驾驶部支承框架26″的左右两侧的前后朝向支承体29″各自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处、也就是共四处具有载置用支架45″。如图29所示,在该载置用支架45″上经由防震橡胶44″载置支承有支承支架46″,所述支承支架46″设置于支撑框33″的底面支承部41″,驾驶室8″整体经由防震橡胶44″支承于驾驶部支承框架26″。 
驾驶室8″的前面34″及驾驶室8″的左右侧面35″、36″的门43R″、43L″分 别由透明的玻璃构成,从而易于从驾驶部9″目视确认机体前部和左右两侧位置。如图28所示,左右的门43R″、43L″各自的前部侧端部经由上下一对枢轴支承连结部47″绕上下朝向轴心摆动开关自如地支承于支撑框33″的前部侧的角部支柱42A″。左右的门43R″、43L″构成为操纵者从左侧的门43L″上下车,不从右侧的门43R″上下车。而且,如图24所示,在驾驶室8″的右侧面35中,右侧的门43R″的后部侧位置整个面都由板状壁部48″堵住。 
如图28所示,在驾驶室8″的左侧面36″中,左侧的门43L″的后部侧位置的上半部分形成为具有透明玻璃的玻璃面49″,而下半部分形成为由板体堵住的板状壁部50″。在上部的玻璃面49″和下部的板状壁部50″之间的分隔部51″上,以向驾驶室8″的内面侧突出的状态设置有连结体52″,所述连结体52″横跨架设连结于左后部侧的角部支柱42A″和左侧的中间部支柱42B″。当作业者(辅助者)在驾驶室8″内位于驾驶座53″的左侧的空间时,该连结部52″能够用作为胳膊肘放置部。此时,分隔部51″呈现越朝向机体前部侧越位于下方的倾斜姿势,因此作业者容易将胳膊肘放置于连结体52″。 
作业者不在右侧的门43R″出入,但是能够以比左侧的门43L″小的开关范围(例如数十厘米左右)进行开关,从而能够从驾驶室8″的内部通过该右侧的门43R″退出到外部。 
而且,在夏季等环境下内部温度变高时,为了使右侧的门43R″稍微打开的状态保持位置,设置有以使右侧的门43R″稍打开的状态保持位置自如的位置保持件54″。 
如图30所示,该位置保持件54″由金属制的线材弯曲而形成,通过支承支架55″可摆动操作地被支承在位于右侧的门43R″的摆动侧端部的中间部支柱42B″上。位置保持件54″的自由端侧端部形成有弯曲成L形的卡止作用部56″,该卡止作用部56″与卡合孔58″卡合,由此位置保持件54″处于支承状态,从而能够使保持右侧的门43R″以稍打开的状态保持位置,所述卡合孔58″形成在设置于右侧的门43R″的内表面的卡合部件57″上。需要说明的是,在非使用时,位置保持件54″由中间部支柱42B″所具有的夹持部件59″被弹性地保持,由此能够以下垂的退避姿势保持位置。 
驾驶室8″的后面37″的大部分由被板体堵住的板状壁部60″构成,但如图29所示,上部侧的一部分区域设有由玻璃板构成的玻璃面61″,该玻璃面61″设置侧视时越向上部侧越位于前方侧而稍微倾斜,从而对驾驶部9″能够进行 良好的采光。 
[驾驶部的操作构造] 
下面对驾驶部9″的操作构造进行说明。在驾驶部9″中的驾驶座53″的前方侧位置立设有转向柱62″,该转向柱62″的上部具有指令后轮2″的转向操作的方向盘63″。而且,如图33所示,在驾驶座53″的右横侧所具有的操作面板64″上,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自如地设有变速杆65″,该变速杆65″用于对无级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而且,在变速杆65″的右侧,即变速杆65″的与驾驶座53″相反侧的横向一侧具有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设定加速的加速杆66″。 
在操作面板64″中供变速杆65″插通的杆导向部67″上,从前部侧向后部侧依次形成有道路行驶区域L1″、作业区域L2″、后退区域L3″。当使收获机行驶在田地以外的道路上时,操作变速杆65″,将其操作到道路行驶区域L1″。当使收获机在田地前进行驶并进行收获作业时,将其操作到作业区域L2″。当使收获机后退时,使变速杆65″位于后退区域L3″。在道路行驶区域L1″及作业区域L2″,越使变速杆65″向前方倒下,越增加机体的行驶速度。在后退区域L3″,越使变速杆65″向后方倒下,越增加机体的后退速度。 
如图31及图32所示,在变速杆65″的机体前方侧,且转向柱62″的右侧具有加速踏板68″和制动踏板69″,所述加速踏板68″通过脚踩操作进行加速操作,所述制动踏板69″用于操作传动系统所具有的制动器(未图示)。 
加速杆66″构成为向前后方向摆动操作自如,且通过未图示的摩擦保持机构在任意的操作位置保持位置自如。在进行收获作业时,操纵者手动操作变速杆66″而设定在规定值,并保持位置,通过在作业区域L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操作变速杆65″,能够变更调节行驶速度。在进行道路行驶时,将变速杆65″操作到道路行驶区域L1″并保持位置,通过脚踏操作加速踏板68″,能够变更调节行驶速度。 
制动踏板69″和变速杆65″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而联动地连接,从而在行驶中脚踏操作制动踏板69″时制动器动作,同时变速杆被强制操作到中立位置。因此,如果在道路行驶中踩下制动踏板69″,则变速杆65″被操作到中立位置,使无级变速装置切换到中立状态,即使脚离开制动踏板69″,也维持停止状态。 
以通过对变速杆65″进行手握操作的手指能够操作的方式将收获处理装 置用的升降开关70″(以下简称为收获升降开关)和残秆处理装置用的升降开关71″(以下简称为残秆升降开关)设置在变速杆65″的手握部72″上,所述收获升降开关70″作为指令收获处理缸C1″的动作输入的收获部升降指令机构,所述收获升降开关作为指令残秆处理缸C2″的动作输入的残秆处理升降指令机构。 
下面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34及图35所示,变速杆65″构成为具有操纵者手握操作的手握部72″和支承该手握部72″的连杆部73″。而且,手握部72″形成为整体倒圆的横长形状,并形成有供操纵者的拇指放置的第一面74″、供拇指以外的四指即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放置的第二面75″、与所述第一面74″及所述第二面75″不同的面即上表面76″、位于第二面75″的相反侧的背面77″。 
第一面74″位于靠近驾驶座53″的左侧,倾斜成俯视时从驾驶座53″越向右远离越位于前方,即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前方。 
在第一面74″上具有收获升降开关70″。而且,在该第一面74″上,在作为设置收获升降开关70″的指令机构设置位置的开关设置位置78″周围中除去操纵者的拇指所在位置以外的区域形成有鼓出部79″。即,在开关设置位置78″的周围中的上部侧位置、前部侧位置及下部侧位置分别形成有鼓出部79″,所述鼓出部79″以从开关设置位置78″向左伸出的方式鼓出。在拇指所在的后部侧位置没有鼓出部,能够通过拇指轻松地操作收获升降开关70″。 
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鼓出部79″,就坐于驾驶座53″的操纵者例如在行驶中想要进行急减速操作的情况下,能够阻止在操作变速杆65″时手指、手臂等误接触收获升降开关70″,防止在不应该升降时误升降收获处理装置4″。 
收获升降开关70″由摇臂开关构成,具有作为上升指令操作部的一个突起70A″、与该一个突起70A″连续形成且作为下降指令操作部的另一个突起70B″,由如果对一个突起70A″或另一个突起70B″的按压被解除,则自动回复到中立位置的瞬间式开关构成。而且构成为,如果按压一个突起70A″,则输入收获处理装置4″的上升指令,而按压另一个突起70B″,则输入下降指令,如果解除一个突起70A″或另一个突起70B″的按压,则收获处理装置4″的升降停止。 
当至少使变速杆65″位于作业区域L2″时,以一个突起70A″位于另一个突起70B″的上方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排列设置一个突起70A″和另一个突起70B″。 
这样,收获处理装置4″的上升由手动操作位于上方的突起70A″而实现,收获处理装置4″的下降由手动操作位于下方的突起70B″而实现,因此,收获处理装置4″的升降动作和收获升降开关70″的操作具有对应的位置关系,对于操纵者来说,该对应关系易于直观地理解,从而能够进行没有操作错误等的良好的操作。 
第二面75″是用于放置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的面。第二面75″倾斜成俯视时越向右远离越位于后方。即,第二面75″倾斜成俯视时越远离操纵者越位于后方。而且,在第二面75″的上端部鼓出地形成有用于供食指f″、中指m″、无名指r″、小指p″勾住的勾指用突状部75a″,并且以位于第二面的勾指用突状部75a″的下方的状态设有残秆升降开关71″。 
残秆升降开关71″与收获升降开关70″同样地由摇臂开关构成。也就是说,构成为具有作为上升指令操作部的一个突起71A″、与该一个突起70A″连续形成且作为下降指令操作部的另一个突起71B″。而且构成为按压一个突起71A″,则输入残秆处理装置7″的上升指令,按压另一个突起71B″,则输入残秆处理装置7″的下降指令,解除一个突起71A″或另一个突起71B″的按压,则残秆处理装置7″的升降停止。 
以一个突起71A″位于靠近就坐于驾驶座53″的操纵者的身体一侧,而另一个突起71B″位于远离操纵者的身体一侧的状态,在相对于操纵者的远近方向上排列设置有一个突起71A″和另一个突起71B″。 
这样,残秆处理装置7″的上升(接近操作者的身体的动作)由操作位于靠近操纵者的身体一侧的突起71A″而实现,残秆处理装置7″的下降(远离操作者的身体的动作)由操作位于远离操纵者的身体一侧的突起71B″而实现,因此,残秆处理装置7″的升降动作和残秆升降开关71″的操作具有对应的位置关系,对于操纵者来说,该对应关系易于直观地理解,从而能够进行没有操作错误等的良好的操作。 
[驾驶部周围的作业者的支承构造] 
下面,对驾驶部9″周围的作业者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1及图32所示,在驾驶部9″的横向外侧,即驾驶室8″的左侧的门43L″的横向外侧,具有与驾驶部9″的地板部40″相连的外部搭乘台80″。该外部搭乘台80″连结固定于驾驶室8″的支承框33″。而且,在该外部搭乘台80″的横向外侧,具有能够上下驾驶部9″的上下车用台阶部81″。 
如图23所示,在驾驶部9″的后方侧,且在相对于供给装置5″的车体横宽方向左侧的横侧部上具有作业台82″。作业者(操纵者或者除操纵者外的辅助者)搭乘于该作业台82″,能够监视由供给装置5″搬出并存留于回收箱6″内的收获物的存留状态以及叶屑、茎秆屑等的排出状态等,并且在茎秆屑等堵塞时,除去该堵塞的茎秆屑等的各种作业。作业台82″以前端位于外部搭乘台80″的后端附近的方式设置,并与外部搭乘台80″相连,从而作业者能够从外部搭乘台80″通行。 
如图22所示,作业台82″被多个纵框架83″支承,位于用于储存向发动机11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84″的上方,并作为覆盖燃料箱84″的上方的罩体发挥作用,其中,多个纵框架83″以被机体框架25″支承的状态设置。 
如图22所示,用于对燃料箱84″进行供油的供油管85″以从燃料箱84″的上表面84A″向上方延伸,并通过形成于作业台82″的开口86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然后,供油口87″从作业台82″向上方突出,且比上表面84A″高的位置形成。 
在作业台82″的横外侧端缘以及后部侧端缘安装固定有用于支承作业者的栅栏88″,供作业者能够安全地作业。该栅栏88″以从作业台82″的横外侧端缘横跨到后部侧端缘的相连状态设置,并通过连结固定上部支承杆88A″、多个纵杆88B″、中间支承杆88C″而构成,所述上部支承杆88A″位于作业者自如进行手握操作的高度,所述多个纵杆88B″为了支承该上部支承杆88A″而隔开适当的间隔而设置,所述中间支承杆88C″位于上部支承杆88A″和作业台82″的上下中间,并以从作业台82″的横外侧端缘横跨到后部侧端缘的相连状态设置。多个纵杆88B″的下端部分别连结固定于作业台82″。 
该栅栏中,可以将上部支承杆88A″作为扶手使用,利用中间支承杆88C″能够支承作业者的身体。 
而且,如图23所示,在驾驶室8″的后方侧,且在供给装置5″的上方位置设有中央侧作业台89″。该中央侧作业台89″连结固定于供给装置5″的上表面,并具有能够搭载作业者移动的支承强度。作业者能够从作业台82″搭载到 该中央侧作业台89″,并移动到供给装置5″的车体横宽方向右侧的横侧部,从而能够进行原动部10″的各种维修作业。 
下面,对上下车用台阶部81″进行说明。 
如图23及图36所示,上下车用台阶部81″构成为通过绕上下轴心X1″摆动操作而在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和容纳位置E2″之间切换自如,所述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是向横侧外方突出而位于前轮1″的横外侧的位置,所述容纳位置E2″是向车体内侧退避而位于前轮1″的后侧的位置。 
如图28所示,上下车用台阶部81″构成为具有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和中继支承部92″,所述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具有多个上下车用的脚放置部90″,所述中继支承部92″将所述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绕上下轴心X1″可转动地连结于驾驶部支承框架26″的左侧的外侧前部支柱27A″(纵框架的一例)。 
如图36所示,被安装部93″连结固定于驾驶部支承框架26″中的左侧的外侧前部支柱27A″。中继支承部92″构成为可相对转动地连结于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并通过与被安装部93″连接固定而使上下车用台阶部81″连结支承于驾驶部支承框架26″。 
被安装部93″由长方形的板状体构成,并一体地连结固定于位于左侧的外侧前部支柱27A″的侧面。也就是说,外侧前部支柱27A″形成为方筒状,将板状体的被安装部93″以抵接的状态一体地连结固定在外侧前部支柱27A″的机体横外方侧的平坦的侧面上。 
中继支承部9″构成为具有板状的安装部件94″和支承部件95″,所述板状的安装部件94″以面接合的状态与被安装部93″连结,所述支承部件95″从上述安装部件94″向机体外侧方延伸,并且将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可相对转动地枢轴支承于其延伸端部。 
安装部件94″由与被安装部93″大致相同的长方形的板状体构成,以与被安装部93″抵接为面接合的状态利用螺栓连结四个角部,从而将该安装部件94″连结固定于被安装部93″。 
如图36及图37所示,支承部件95″将底面部95a″、上表面部95b″、在整个周向上相连的纵壁部95c″一体地连结而形成为箱状体,而且,形成为俯视时从安装部件94″越向机体外侧方延伸宽度越窄的前端狭窄状。进一步说明为:底面部95a″和上表面部95b″分别由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板状体形成,纵壁部95c″形成为从安装部件94″越向机体外侧方延伸越使前后两侧的纵向 的板状部分相互接近的俯视时大致呈V形,底面部95a″、上表面部95b″及纵壁部95c″一体地连结固定而形成为大致箱状。用于支承旋动支轴96″的筒状的枢轴支承凸台部97″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如上所述形成为大致箱状的支承部件95″中俯视时呈前端狭窄状的前端部。 
如图28所示,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构成为以一体地连结的状态具有向纵向延伸的纵向延设部98″和向横向延伸的横向延设部99″。 
纵向延设部98″具有侧板100″和三个脚放置部90″,并形成为台阶状,所述侧板100″位于左右两侧,并以平行状态沿纵向延伸,所述三个脚放置部90″上下隔开适当间隔地架设连结于左右的侧板100″。 
如图36及图37所示,横向延设部99″构成为具有左右两侧的侧板103″、脚放置部90″、筒状的上下一对枢轴支承凸台部105″、上下一对连结板106″和上下一对加强板107″,其中左右两侧的侧板103″以与纵向延设部98″的侧板100″相连的状态向横向延伸;脚放置部90″在纵向延设部98″侧的位置横跨架设连结于左右的侧板103″;筒状的上下一对枢轴支承凸台部105″用于支承转动支轴96″;上下一对连结板106″在靠近支承部件95″的一侧横跨架设连结于左右的侧板103″;上下一对加强板107″用于支承枢轴支承凸台部105″。在脚放置部90″上形成有多个中央部开口的防滑用突起102″。 
进一步说明如下:横向延设部99″的左右的侧板103″在靠近支承部件95″的一侧的位置以越向支承部件95″越相互接近的方式形成为俯视时大致成V形。上下两侧的枢轴支承凸台部105″以从上下两侧夹着支承部件95″中的枢轴支承凸台部97″的状态,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左右的侧板103″最接近的支承部件95″侧的端部。 
在横向延设部99″中的靠近纵向延设部98″的一侧的位置,以连结左右的侧板103″的彼此下部的状态具有脚放置部90″。在该脚放置部90″上形成有多个与纵向延设部98″中的脚放置部90″相同的防滑用突起102″。而且,纵壁部108″一体地连设于脚放置部90″的支承部件95″侧的端部,该纵壁部108″连结固定于上下的连结板106″。 
上下两侧的连结板106″由平坦的板状体构成,下侧的连结板106″连结左右的侧板103″的彼此下部,上侧的连结板106″连结左右的侧板103″的彼此上部。该上下一对连结板106″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V形,使得靠近支承部件95″一侧的位置沿左右的侧板103″越向支承部件95″越成为前端狭窄状。 
而且,如图36所示,上下一对加强板107″俯视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并连结固定于左右的侧板103″及上下的枢轴支承凸台部105″。通过该构成,提高了上下车用台阶部81″整体的重量施加在转动支轴96″上的位置处的支承强度。因此,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中的中继支承部92″侧的端部在俯视时形成为越向转动支轴96″宽度越变窄的前端狭窄状。 
如图37所示,使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侧的上下一对枢轴支承凸台部105″上下夹着支承部件95″侧的枢轴支承凸台部97″,并以上下贯通各所述枢轴支承凸台部97″、105″的状态内嵌转动支轴96″。利用防脱销109″对转动支轴96″从下侧的枢轴支承凸台部105″向下方突出的位置进行止脱,从而支承转动支轴96″。 
因此,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被支承为绕转动支轴96″的上下轴心X1″转动自如,通过绕上下轴心X1″的转动,在向机体横侧外方突出的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和向机体内方侧退避的容纳位置E2″之间切换自如。 
具有使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分别在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和容纳位置E2″保持位置自如的位置保持机构110″。 
该位置保持机构110″构成为具有形成于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卡合孔111″、锁销112″、移动自如地支承锁销112″的支承支架113″等,并使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在保持位置的保持状态和解除位置保持状态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自如,所述锁销112″以位置固定的状态设置于中继支承部92″侧,并在与卡合孔111″卡合的状态和解除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自如。而且,具有使该位置保持结构110″在保持状态和解除状态之间切换自如的操作部114″。 
如图36及图37所示,支承支架113″由通过纵板部113c″将上侧板部113a″和下侧板部113b″的单侧端部一体地连结而成的槽部件形成,在支承部件95″的靠近前端狭窄状的前端的位置,将纵板部113c″利用螺栓连结于从上表面部95b″向上固定立设的纵型托架115″,从而将支承支架113″安装固定于支承部件95″。 
转动支轴96″一体地连结固定于支承支架113″。即,转动支轴96″处于贯通支承支架113″中的上侧板部113a″和下侧板部113b″的状态,转动支轴96″分别一体地连结固定于上侧板部113a″和下侧板部113b″。也就是说,支承支架113″兼用作支承转动支轴96″的部件。 
支承支架113″设置为长条状,在俯视时朝向机体左外方后方侧,从支承部件95″的靠近前端狭窄状的前端部的位置横跨延伸到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横向延设部99″中靠近支承部件95″一侧的位置。 
在支承支架113″中与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卡脱自如地作用于形成在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上的卡合孔111″的锁销112″。该锁销112″插通上侧板部113a″和下侧板部113b″,并被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承,且处于通过弹簧116″被靠压而向下方移动的状态。 
用于使锁销112″上下移动的操作部114″通过弯曲宽度小的带状体而形成,其一端一体地连结于锁销112″,而另一端在沿支承支架113″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操作部114″绕沿与支承支架11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水平轴心P3″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支架113″。也就是说,如图37所示,在从支承支架113″的上侧板部113a″一体地延长的延长板部117″上,一体地形成有一对纵向姿势的板状支承部118″,将从操作部114″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延伸的枢轴支承部119″插入一对板状支承部118″之间,并支轴120″贯穿枢轴支承部119″和一对板状支承部118″,由此摆动自如地支承操作部114″。一对板状支承部118″的间隔与枢轴支承部119″的板厚大致相同,能够以稳定而没有晃动的状态摆动自由地支承操作部114″。 
操作部114″的延伸方向侧端部向上方弯曲形成,该操作部114″的延伸方向侧端部穿过以能够在上下方向插通外部搭乘台80″的状态形成的插通孔121″(开口的一例)而向上方突出。 
上侧板部113a″中供锁销112″插通的位置沿操作部114″的延伸方向被切割,而且,下侧板部113b″中供锁销112″插通的开口123″在操作部114″的延伸方向上形成为长孔。通过这样的结构,锁销112″能够以伴随操作部114″的摆动而一体地联动的状态摆动。 
在位于锁销112″的下方的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上形成有供锁销112″进入卡合的卡合孔111″。 
当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位于向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突出的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时,当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位于向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退避并位于作业台82″的下方侧的容纳位置E2″时,以及当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位于处于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与容纳位置E2″中间的、适于对燃料箱84″进行供 油作业的中间位置E3″时,与锁销112″进入位置相对应地共计形成有三个该卡合孔111″。 
各卡合孔111″形成为长孔,以使锁销112″能够以伴随操作部114″的摆动而一体地联动的状态摆动。也就是说,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构成为也能够自由切换到位于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和收容位置E2″的中间的中间位置E3″,并且自由地保持位置。 
锁销112″被弹簧116″靠压而向下方移动,因此,当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变更姿势而位于某个卡合孔111″与锁销112″相对应的位置时,锁销112″在自由状态下嵌入卡合孔111″进行卡合。在这样的卡合到卡合孔111″的状态下,锁销112″处于大致铅垂姿势,以该姿势抵接于支承支架113″的端缘并保持位置。 
而且,在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形成有卡合孔111″的位置的下表面侧,设置有将带板弯曲为侧视时呈U形的下限规制部件124″。在该下限规制部件124″的连结固定于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下表面的上部面上,形成有与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卡合孔111″相同的长孔形状的卡合孔123″。但是,位于下侧的下部面上未形成卡合孔,作为限制锁销112″向下方移动的止动件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锁销112″对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卡合孔111″仅能插入能够保持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的位置的规定量而卡合,即使卡入深度因多年长期使用等而产生变化,锁销112″对卡合孔111″插入所需量以上的情况被限制。 
当把操作部114″的比外部搭乘台80″向上方突出的位置向下方按压操作时,锁销112″克服弹簧116″的靠压力向上方摆动,从而与卡合孔111″的卡合被解除。在该解除状态下,能够使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转动到任意的位置。当作业者位于机外时,能够用手将操作部114″操作到解除状态,当作业者在外部搭乘台80″上时,能够通过脚踩将操作部114″操作到解除状态。将操作部114″操作到解除状态,并使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转动到希望的位置,停止操作部114″的操作,切换到保持状态。 
当作业者从机外上下驾驶部时,将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切换成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当进行收获作业、进行道路行驶等而使机体行驶时,将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切换到容纳位置E2″。 
而且,燃料箱84″的供油口87″位于较高位置,不能从地上向燃料箱84″供油进行燃料补给,因此,通过将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切换到中间位置E3″,能够登上上下车用台阶主体91″并接近供油口87″,从而进行燃料补给。 
[作业者支承用扶手] 
下面,对设置在驾驶部9″周围的作业者支承用扶手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3及图28所示,具有位于驾驶室8″和作业台82″之间的第一扶手131″。该第一扶手131″相对于驾驶室8″及作业台82″位于上下车用台阶部81″侧,且向后方延伸。 
第一扶手131″以俯视时向后方延伸的状态,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环状地延伸的状态设置,其上下两侧连结固定于驾驶室8″的支承框33″中位于上下车用台阶部81″侧的侧面的角部支柱42A″。 
当作业者在外部搭乘台80″和作业台82″之间搭乘移动时,作业者通过握住第一扶手131″,能够以稳定的姿势进行移动。 
在驾驶室8″的后部的机体横宽方向中央侧位置,且在与驾驶室8″的后面37″的上部相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扶手132″。即,第二扶手132″以俯视时向后方延伸的状态,并且在横向上较长地环状地延伸的状态设置,其左右两侧连结固定于驾驶室8″的支承框33″中的顶面支承部39″的后部侧。 
如图28所示,在驾驶室8″的上下车用台阶部81″侧的侧面中板状壁部50″的外面侧具有第三扶手133″。该第三扶手133″以俯视时向横侧方延伸的状态,并且沿后方下降的倾斜方向较长地环状地延伸。 
该第三扶手133″在侧视时位于第一扶手131″的下方。也就是说,第三扶手133″的上端部侧视时以比第一扶手131″下端部稍位于下方的状态连结固定于中间部支柱42B″,并沿后方下降的倾斜方向较长地延伸,下端部连结固定于角部支柱42A″的上下中间位置。 
当作业者利用上下车用台阶部81″出入驾驶部9″时,例如开关左侧的门43L″时,通过握住该第三扶手133″并进行操作,能够以稳定的姿势开关门43L″。而且,在上下车时,通过扶住第三扶手133″可使姿势稳定。 
在左侧的门43L″的内表面具有第四扶手134″。 
即,如图28所示,第四扶手134″位于左侧的门43L″中玻璃面49″的内表面侧,且上下两侧被固定。该第四扶手134″设置为以越是前部侧越位于上方 的方式倾斜的长条状,其下端部位于门43L″的开关操作用的操作突起135″的附近,而上端部位于与处于上侧的枢轴支承连结部47″相对应的位置。 
如图38所示,第四扶手134″的下端部以夹着玻璃面49″的状态通过螺钉136″紧固连结,第四扶手134″的上端部通过螺纹连接将一体地设置于其上的凸缘部137″连结固定于枢轴支承连结部47″,并设置为俯视时向机体内侧延伸设置的环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右侧的门43R″上,也同样地设有右侧的第四扶手134″,其在内表面侧以越是前部侧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侧视机体时,第四扶手134″的下端位置与第三扶手133″的上端位置大致相同。根据该结构,作业者在出入驾驶部9″时,在第三扶手133″和第四扶手134″之间换握并移动时,因为第三扶手133″和第四扶手134″位于相互靠近的位置,所以容易进行扶手的换握操作。该第四扶手134″除了在出入驾驶部时使用,在位于驾驶部的作业者开关门43R″、43L″时等也可使用。 
在上下车用台阶部81″上设有第五扶手138″,当切换到容纳位置E2″时,在机体内侧该第五扶手138″位于作业台82″的下方。 
如图28所示,第五扶手138″设置在上下车用台阶部81″的纵向延设部98″的左右一对侧板100″中当切换到容纳位置E2″时位于机体内侧的侧板100″上。该第五扶手138″设置为在侧板100″的上部侧位置以向外方延伸的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环状,上下两侧连结固定于侧板100″。 
第五扶手138″以位于纵向延设部98″的上端部的下方的状态设置,将上下车用台阶部81″切换到容纳位置E2″时,位于作业台82″的下方侧,能够与作业台82″不干涉地向机体内侧退避收容。 
而且,当上下车用台阶部81″位于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时,该第五扶手138″俯视时处于接近第三扶手133″的状态。 
在上下车用台阶部81″中第五扶手138″所在侧的相反侧,具有从作业台向上方延伸的第六扶手139″。 
如图28所示,第六扶手139″设置在上下车用台阶部81″的横向延设部99″的左右一对侧板103″中当切换到容纳位置E2″时位于机体外侧的侧板103″上。该第六扶手139″构成为在侧板103″的纵向延设部98″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环状地延伸,并通过螺栓连结位于下部的两侧端部而连结固定于侧板103″。 
如图22及图23所示,当将上下车用台阶部81″切换到容纳位置E2″时,第六扶手139″俯视时接近作业台82″的横侧端部,且侧视时从作业台82″向上方延伸,具体来说,第六扶手139″的上端部延伸到接近栅栏88″的中间支承杆88C″的高度。 
在上下车用台阶部81″切换到容纳位置E2″的状态下,当作业者在外部搭乘台80″和作业台82″之间搭乘移动时,作业者通过握住第六扶手139″,能够以稳定的姿势进行移动。而且,当作业者在作业台82″上时,第六扶手139″还能够发挥加强栅栏88″的作用。 
在上下车用台阶部81″切换到上下车用作用位置E1″的状态下,利用上下车用台阶部81″,为了进出驾驶部9″而上下车时,通过握住第五扶手138″及第六扶手139″可使姿势稳定。 
[其他实施方式] 
(1)如图3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收获升降开关70″设置于变速杆中比手握部72″位于基端侧的连杆部73″。也就是说,经由固定于连杆部73″的支架150″,以位于接近手握部72″的位置的状态设置收获升降开关70″。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结构中,也可以将残秆升降开关71″设置于变速杆65″的手握部72″,或者设置于其他位置。 
(2)也可以构成为将残秆升降开关71″设置于变速杆65″中比手握部72″位于基端侧的连杆部73″。也就是说,与图39同样,经由固定于连杆部73″的支架150″,以位于接近手握部72″的位置的状态设置残秆升降开关71″。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结构中,也可以将收获升降开关70″设置于变速杆65″的手握部72″,也可以设置于连杆部73″。 
(3)也可以构成为将收获升降开关70″设置于变速杆65″中手握部72″的第二面75″。 
即,也可以将收获升降开关70″构成为在相对于操纵者的远近方向上排列设置突起70A″、70B″,一个突起70A″(上升指令操作部)位于靠近操纵者的一侧,而另一个突起70B″(下降指令操作部)位于远离操纵者的一侧。 
(4)也可以构成为将残秆升降开关71″设置于变速杆65″中手握部72″的第一面74″。 
即,也可以构成为将残秆升降开关71″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具有突起70A″、70B″,一个突起70A″(上升指令操作部)位于上侧,而另一个突起70B″(下降指令操作部)位于下侧。 
(5)也可以用摇臂开关代替收获升降开关70″及残秆升降开关71″,由指示相反动作的两个按压开关构成。而且,也可以由通过短按操作和长按操作进行两种不同的指令的一个按钮构成。 
(6)也可以在变速杆65″的手握部72″的第一面74″中设置有收获升降开关70″的设置位置78″周围的整个区域形成鼓出部79″。而且,也可以使变速杆65″的手握部72″的第一面74″形成为不具有鼓出部79″的平坦面。 
(7)也可以使变速杆65″的手握部72″的第二面75″形成为不具有勾指用突状部72a″的平坦面。 
(8)也可以构成为只具有加速赶66″而不具有加速踏板68″。 
(9)作为变速装置,也可以使用具有齿轮式变速机构的有级切换式变速装置来代替无级变速装置。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具有从植立于行驶机体前部的茎秆收获玉米的收获部,且在使机体行驶的同时收获并回收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Claims (35)

1.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作业部、与所述第一作业部不同的第二作业部、与所述第一作业部和所述第二作业部均不同的第三作业部, 
在驾驶座(10)的附近设有能够指令所述第一作业部动作的操作杆(11), 
在所述操作杆(11)上设有形成有第一面(24)和第二面(26)的手握部(22),所述第一面(24)用于放置操纵者(D)的拇指(t),所述第二面(26)为不同于所述第一面(24)的面,用于放置拇指(t)以外的手指(f、m、r、p), 
在所述第一面(24)上设有第一指令输入机构(34),该第一指令输入机构(34)能够对所述第二作业部指令相反的动作, 
在所述第二面(26)上设有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该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能够对所述第三作业部指令相反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34)为摇臂开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为摇臂开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为摇臂开关。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握部(22)上形成有上表面(27),所述上表面(27)是与所述第一面(24)和所述第二面(26)均不同的面,用于放置所述操纵者(D)的手掌,所述第一指令输入机构(34)形成在所述手握部(22)中靠近所述操纵者(D)一侧的侧部上,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形成在所述手握部(22)中远离所述操纵者(D)一侧的侧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下方的倾斜状态被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27)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27)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沿所述上表面(27)的朝向被设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沿所述上表面(27)的朝向被设置。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沿所述上表面(27)的朝向被设置。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令输入机构(37)沿所述上表面(27)的朝向被设置。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26)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 
14.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26)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24)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16.如权利要求6~13中任一项所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24)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24)在俯视时以越远离所述操纵者(D)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 
18.如权利要求1~4、6~13、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业部为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所述操作杆(11)是能够指令所述变速装置变速动作的变速杆(11)。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杆(11)为主变速杆。 
20.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所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4)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或者是使所述割取部(4)所具有的拨禾轮(61)升降的拨禾轮升降控制部。 
21.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 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所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4)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或者是使对割取作物后残留在田地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的旋转切碎机(102)升降的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 
22.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所述第三作业部是使割取部(4)升降的割取升降控制部。 
23.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第三作业部为使割取部上设置的拨禾轮(61)升降的拨禾轮升降控制部。 
24.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业部或者第三作业部为使对割取作物后残留在田地的茎秆进行粉碎处理的旋转切碎机(102)升降的旋转切碎机升降控制部。 
25.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驾驶座(10)的座面(18)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设有引导所述操作杆(11)的杆引导部(50)。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驾驶座(10)的座面(18)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设有引导所述操作杆(11)的杆引导部(50)。 
27.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驾驶座(10)的右侧设有所述操作杆(11)。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驾驶座(10)的右侧设有所述操作杆(11)。 
29.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业部是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所述收获机具有前轮(7)和后轮(8),所述行驶变速箱驱动所述前轮(7)和所述后轮(8)。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业部是行驶变速箱的变速装置,所述收获机具有前轮(7)和后轮(8),所述行驶变速箱驱动所述前轮(7)和所述后轮(8)。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8)为转向轮,所述收获机具有对所述后轮(8)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14)。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8)为转向轮,所述收获机具有对所述后轮(8)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14)。 
33.如权利要求1~4、6~13、15、17、19、26、28、30~3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获机是使车体行驶并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3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获机是使车体行驶并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3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获机是使车体行驶并收获玉米的玉米收获机。 
CN201420271882.0U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0435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4316 2012-08-06
JP2012174316A JP2014030408A (ja) 2012-08-06 2012-08-06 コンバイン
JP2012-215233 2012-09-27
JP2012215233A JP2014068568A (ja) 2012-09-27 2012-09-27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JP2013-080831 2013-04-08
JP2013080831A JP2014200219A (ja) 2013-04-08 2013-04-08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61312.3U Division CN203661607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04358U true CN204104358U (zh) 2015-01-21

Family

ID=50036956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71834.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377434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42027216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04359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420271831.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04357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310327343.4A Pending CN103563554A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320461312.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61607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420271882.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04358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71834.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377434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420272164.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04359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420271831.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04357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310327343.4A Pending CN103563554A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1320461312.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61607U (zh) 2012-08-06 2013-07-31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20437743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77434U (zh) * 2012-08-06 2015-06-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JP2016116474A (ja) * 2014-12-19 2016-06-3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CN105191574B (zh) * 2015-08-18 2017-04-05 张自衡 自走式玉米秸秆回收、压捆联合收获机
KR102606159B1 (ko) * 2016-12-21 2023-11-27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수확기
CN108934424B (zh) * 2018-07-06 2021-03-02 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多功能青贮收获机控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2267B (zh) * 1994-11-09 1997-04-11 Kubota Kk
JP4310449B2 (ja) * 2000-09-11 2009-08-1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動農機
JP2007244335A (ja) * 2006-03-17 2007-09-27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695235B (zh) * 2009-10-16 2013-09-18 天津毕晟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穗茎兼收玉米收割机割台
CN201499458U (zh) * 2009-10-16 2010-06-09 天津毕晟智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穗茎兼收玉米收割机割台
JP4469413B1 (ja) * 2009-10-30 2010-05-26 オサダ農機株式会社 スイートコーン収穫機
CN201830665U (zh) * 2010-06-01 2011-05-18 齐自成 一种秸秆铺放玉米联合收获机
CN102523827A (zh) * 2012-01-16 2012-07-04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 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
CN204377434U (zh) * 2012-08-06 2015-06-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3554A (zh) 2014-02-12
CN204104357U (zh) 2015-01-21
CN204104359U (zh) 2015-01-21
CN204377434U (zh) 2015-06-10
CN203661607U (zh)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04358U (zh)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JP4713536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766223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06105549B (zh) 收割机
JP5681821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7136C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735101U (zh) 收获机
JP2009082045A (ja) 苗移植機
CN2197799Y (zh) 自行稻麦收割机
JP2014068568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CN2258691Y (zh) 小型履带立式割台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
CN1279881A (zh)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JP2017221220A (ja) コンバイン
CN2788535Y (zh) 一种微型联合收割运输机
JP345296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
CN110432005A (zh) 收割机
CN2476931Y (zh) 轻型双层推剪式低割茬联合收割机
JPH07163224A (ja) 根菜収穫機等の移送装置
CN2490810Y (zh) 一种悬挂式小型联合收割机
JP591772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H0965739A (ja) 農産物収穫機
JPH0142436Y2 (zh)
JPH05292815A (ja) 歩行型田植機
JP3436618B2 (ja) 農産物収穫機
JP3436588B2 (ja) 農産物収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