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9881A -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9881A
CN1279881A CN00104917A CN00104917A CN1279881A CN 1279881 A CN1279881 A CN 1279881A CN 00104917 A CN00104917 A CN 00104917A CN 00104917 A CN00104917 A CN 00104917A CN 1279881 A CN1279881 A CN 1279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ying stand
seedling carrying
mentioned
seedling
st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049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6911C (zh
Inventor
牧原邦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5877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270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5875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3785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5876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464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79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9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2691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691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34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4/58Moulds
    • B29C44/588Moulds with means for venting, e.g. releasing foaming g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1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75/00Use of PU, i.e.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58Upholstery or cushions, e.g. vehicle upholstery or interior pad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在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A)中,为了将载秧台(22)在合理的位置分割,并且可通过适合的操作使横向的尺寸减小,则载秧台(22)由主载秧台(22M)与可与其分离的分离载秧台(22S)构成,并且另外设置连接机构(K)和辅助臂(77),该连接机构在两个载秧台(22M,22S)的连接与分离之间进行切换,该辅助臂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分离载秧台(22S)卡合,将分离载秧台(22S)送到形成于主载秧台(22M)上的收纳部(P)上。

Description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其中包括:载秧台,该载秧台包括多条秧苗放置面,并且由主载秧台以及可与该主载秧台分离的分离载秧台构成;连接机构,其在上述主载秧台与上述分离载秧台的连接与连接解除之间切换;设置于上述主载秧台上的收纳部,以便通过上述连接机构进行的连接解除,收纳与上述主载秧台分离的上述分离载秧台,更具体说,本发明涉及在通过卡车运输时或收纳时,缩小载秧台的横向尺寸的技术。
作为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秧栽植装置,包括有JP特开平10-33033号文献所公开的形式。在已有实例中,载秧台由位于中间位置的载秧部,以及位于其两端的载秧部构成,并且可在相应的载秧部通过锁定机构连接的状态,以及解除通过该锁定机构的连接而实现分离的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在通过卡车搬运具有该秧栽植装置的水稻插秧机的场合,将借助锁定机构实现的连接解除,将两端的载秧部分离,将按照此方式分离的载秧部,以设置于位于中间位置的载秧部的两侧部的秧苗设置面的一侧的方式支承,由此可缩小载秧台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
但是,为了缩小上述载秧台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按照上述已有实例的方式,由于将载秧台的两个端部分离的类型必须要在中间的载秧部的两个端部的2个位置设置有锁定机构,以可拆卸的方式构成两端的载秧部,这样用于实现分离的结构容易变得复杂。于是,人们考虑通过下述方式,在与已有实例同样,可缩小载秧台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同时,还使结构简化,即:以可分离的方式仅仅构成载秧台中的一个端部,在使载秧台移动到按照可分离的方式构成的一侧的端部上的状态下将载秧台的端部分离。但是,无论将两端的载秧台分离,或仅仅将一端的载秧台分离,在将所分离的载秧台设置到中间的载秧部的场合,在作业人员将所分离的载秧台上抬的状态下,将所分离的载秧台移动到预定的设置位置。由此,多数情况是所分离的载秧台不仅较重而难于操作,而且设置到设置位置的时间较长,于是人们希望一种将载秧台在合理的位置分离开,以缩小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其可将载秧台在合理的位置分割,通过适合的操作将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缩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技术方案1所描述的方式,本发明的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辅助臂,该辅助臂在进行收纳时,与上述分离载秧台卡合,实现旋转,将上述分离载秧台向上述收纳部引导。
按照上述特征结构,在通过将连接机构的连接解除,将分离载秧台与主载秧台分离,设置于收纳部中的场合,辅助臂连接于分离载秧台与秧栽植装置中的支架之间。由此,在辅助臂的辅助作用下,可将分离载秧台引导到收纳部中。由此,作业人员不必象已有实例那样,对所分离的分离载秧台进行上抬的操作,而仅使分离载秧台沿辅助臂所引导的方向移动,这样即可将分离载秧台传送到收纳部的适合位置。
因此,通过将载秧台分离,通过辅助臂对分离载秧台进行导向的适合的操作,则形成合理的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该装置可使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减小。此外,由于与分离有关的结构简单,这样整个装置较轻,并且成本较低。
除上述的结构之外,按照技术方案2所描述的方式,如果该秧栽植装置包括状态保持机构,以便将上述辅助臂保持在与上述分离载秧台平行的状态,上述状态保持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可以与将上述分离载秧台收纳于上述收纳部中的操作保持联动的方式解除上述状态,则在下述方面是有利的。
由于在将主载秧台与分离载秧台连接的通常的作业时,辅助臂通过状态保持机构保持在规定的状态,保持与分离载秧台的平行关系,这样在作业时,不妨碍借助横向传送机构使载秧台进行的往复移动。在减小载秧台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时,在整个载秧台靠近横向传送机构的移动端时,仅仅通过解除分离载秧台与主载秧台的连接,将其从载秧台拉出,移动到移动端,便将状态保持机构解除。
因此,不必进行人工的锁定解除这种费时间的操作即可以很容易地将分离载秧台移动到收纳部。
此外,按照技术方案3所描述的方式,在上述分离载秧台的宽度按照2条设置,在上述收纳部中,与上述主载秧台重叠的量基本设定为1条时,分离载秧台设置于收纳部的场合,便形成相对主载秧台的端部,分离载秧台的局部朝向外方突出的形式。由此,由于可以容易地将辅助臂的端部与突出的部分连接,这样,比如以与通过使分离载秧台的端部与主载秧台的端部保持一致的方式设定于收纳位置的场合相比较,可进一步简化连接结构。因此,使分离载秧台与辅助臂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化,容易制造。
另外,按照技术方案4所描述的方式,如果其设置有提升机构,该机构在进行收纳时,将上述分离载秧台相对上述主载秧台,朝向上方抬起,则在下述方面是有利的。
由于在将载秧台通过横向传送机构设定于分离载秧台一侧的移动端的状态下,将分离载秧台与主载秧台的连接解除,对该分离载秧台进行沿滑轨朝向分离一侧拉动的操作,这样提升机构将分离载秧台相对滑轨上抬。由此,在避免与滑轨相接触的状态下,可以较轻的操作力使分离载秧台朝向收纳位置移动。
按照上述方式,由于通过按照与将分离载秧台和主载秧台分离的方向的操作联动的方式,使分离载秧台相对滑轨上抬,不会产生与滑轨的干扰或没有接触性阻力等,这样可将分离载秧台顺利地传送给收纳部。
还有,如果按照辅助臂的一端与秧栽植装置中的支架连接的方式构成,则与辅助臂的一端与主载秧台连接的场合相比较,可实现牢固的支承,可稳定地,以较高的精度对分离载秧台进行导向。
如果参照附图而阅读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则容易得出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作用和效果。
图1为水稻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为秧栽植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秧栽植装置的正视图。
图4为收纳状态的秧栽植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秧栽植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为收纳状态的秧栽植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为秧栽植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收纳状态的秧栽植装置的侧面图。
图9为秧栽植装置的顶部侧视图。
图10为秧栽植装置的底部侧视图。
图11为收纳状态的秧栽植装置的顶部侧视图。
图12为收纳状态的秧栽植装置的底部侧视图。
图13为载秧台的端部位置的正视图。
图14为分离状态的载秧台的端部位置的正视图。
图15为载秧台的端部位置的顶部正视图。
图16为载秧台的端部位置的底部正视图。
图17为分离状态的载秧台的端部位置的顶部正视图。
图18为分离状态的载秧台的端部位置的底部正视图。
图19为分离载秧台的底部后视图。
图20为分离载秧台设置于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1为纵向传送机构的驱动系统的侧视图。
图22为分割部位的底部正视图。
图23为表示分割部位的纵向传送轴的剖视图。
图24为辅助臂的俯视图。
图25为表示收纳状态的辅助臂的俯视图。
图26为辅助臂的正视图。
图27为移动状态的辅助臂的正视图。
图28为表示辅助臂的锁定结构的剖视图。
图29为表示锁定臂的俯视图。
图30为表示弹簧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31为表示滑轨的连接状态与分离状态的图。
图32为防护架的俯视图。
图33为防护架的剖视图。
图34为控制系统的方框电路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表示作为水田作业机中的水稻插秧机在行走机体的前部设置有发动机3,该行走机体包括通过转向连杆操作的驱动型前轮1,驱动型后轮2。在该行走机体的前部还设置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H,其传递发动机3输出的动力;传递有上述无级变速装置H输出的动力的前部位置的变速箱体4;传递有上述变速箱体4输出的动力的后部位置的后车轴箱5。在行走机体的中间部设置有转向连杆驾驶盘6与驾驶席7,8条栽植用的秧栽植装置A通过由移动驱动缸8驱动升降操作的平行4连杆型的连杆机构L与行走机体的后端部连接。在行走机体的后部还设置有施肥装置B。
在上述变速箱体4的内部设置有差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其向左右的前轮1、1传递动力;株间变速机构(图中未示出),其设定单位行驶距离的秧栽植装置A的秧苗栽植动作次数;栽植离合器C,其中断与保持从上述变速箱体4向秧栽植装置A的动力的传递。另外,在上述后车轴箱5的内部设置有传动机构(图中未示出。不包括差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左右的后轮2、2。
在靠近驾驶席7这一侧的仪表板部(图中未示出)的左侧部设置有主变速杆9,其对上述无级变速装置H进行变速操作,在驾驶席7的左侧部设置有副变速杆10,其对上述变速箱体4内的齿轮式的副变速装置(图中未示出)进行变速操作,在驾驶席7的右侧部设置有升降杆11,其对秧栽植装置A进行升降控制,并且对栽植离合器C进行控制,在转向连杆驾驶盘6的附近位置,设置有强制升降杆12。上述升降杆11对秧栽植装置A进行升降控制,并且对栽植离合器C的接合分离进行控制,此外上述强制升降杆12进行下述控制,即,强制地使处于触地状态的秧栽植装置A上升到最高位置的控制,按照与该强制上升联动的方式使栽植离合器C分离开的控制,强制地使通过上述强制上升控制而处于上升状态的秧栽植装置A下降到触地标高的控制。如图34所示,上述栽植离合器C按照通过电动马达CM的驱动力,实现接合分离控制的方式构成。
如图1~6所示,上述连杆机构L由左右一对的顶部连杆15,左右一对的底部连杆16,后端的纵向连杆17构成。秧栽植装置A中的传动箱18按照可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滚动轴线X滚动的方式与上述纵向连杆17的底端连接。行走机体3输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19传递给该传动箱18。上述秧栽植装置A包括上述传动箱18;座架20,其呈方管状,按照较长尺寸沿横向延伸,与传动箱18连接;4个齿轮箱21,其前端连接固定在座架20上,上述传动箱18输出的动力以分支的方式分别传递给这些齿轮箱21;8条栽植机构D,其设置于相应的齿轮箱21的后部的左右位置;载秧台22,其处于倾斜状态,具有放置簇状秧苗W的8个秧苗放置面22B;5个整地拖板23。此外,这5个整地拖板23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的一个在随田地面S变化而对秧栽植装置A进行升降控制时,用作传感拖板23C。
上述施肥装置B包括料斗26,其存储粒状或粉状的肥料;8条排送机构27,其将从上述料斗26排出的肥料排送出;送风风扇28,该风扇28按照通过风压对从排送机构27排送出的肥料吹送的方式由风扇马达28M驱动;8根施肥软管29,其通过来自上述送风风扇28的送风作用输送肥料;8个开沟器30,其按照将从这些施肥软管29排出的肥料送入到田地面S下的方式支承于上述5个整地拖板23上。
如图7、8、12所示,栽植机构D包括转轮箱33,其通过上述齿轮箱21输出的动力绕横向延伸的轴线旋转;栽植臂34,其成对地安装于该转轮箱33上;栽植爪35,其设置于相应的栽植臂34上。在栽植作业时,该栽植爪35进行下述动作,即从设置于载秧台22上的簇状秧苗W(图1)的底端切取秧苗,将其移植于田地面S中。另外,如图5、6所示,在相应的齿轮箱21的后端的内部设置有经田埂时用离合器E,通过该过田埂时用离合器E的分离操作,将左右一对的转轮箱33的动力传递中断,从而可停止相应的2条秧苗的栽植。
在上述传动箱18的左侧面,以可绕横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有形成有阴螺纹37S的螺纹轴37,间隔部件38与该螺纹轴37的阴螺纹37S卡合。通过借助保持件39将该间隔部件38固定于载秧台22中的秧苗放置面的相反一侧,则便构成使载秧台22沿横向作往复移动的横向传送机构F。该螺纹轴37的外周面以及该间隔部件38的左右部分由一对橡胶制的波纹管(图中未示出)覆盖,在上述间隔部件38在螺纹轴37上移动时,由于该波纹管实现伸缩,便预防泥土等将阴螺纹37S堵塞的情况。另外,在上述传动箱18的右侧面,按照可绕横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设置有驱动轴41,以便驱动后面将要描述的纵向传送机构G。该驱动轴41按照下述间距设置有一对驱动臂42、42,该间距等于借助上述螺纹轴37使载秧台22作往复移动的行程。
如图2、3所示,在上述齿轮箱21的顶面上设置有按照较长尺寸沿横向延伸的滑轨43。在该载秧台22中的秧苗放置面的相反一侧,在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按照较长尺寸沿横向延伸的导轨44。在上述座架20的两端立设有左右的支柱45、45,按照横跨左右支柱45、45的方式设置有按照较长尺寸沿横向延伸的管架46。如图21所示,设于载秧台底面上的导向靴47设置于滑轨43上。如图7~11所示,由于设置于管架46中的多个导向滚轮48卡合于导轨44中,则载秧台22按照可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滑轨43与导轨44上。此外,在座架20的两端位置,在滑轨43的左右外端,设置有呈伸出状的圆管制的防护架49。
如图3、4所示,在纵向连杆17的顶端位置与载秧台22之间设置有平衡弹簧51,并且在杆53的两端与上述管架46之间设置有滚动弹簧54,该杆53通过设置于该纵向连杆17顶端的滚动马达52的驱动力,按照螺纹方式沿横向动作。按照上述方式,便构成下述滚动动作系统,该系统通过滚动马达52的驱动力,使秧栽植装置A实现滚动。按照该结构,即使在载秧台A沿左右滑动,左右的重量平衡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由于平衡弹簧51的偏置力的作用,秧栽植装置A的状态不会受到较大破坏。另外,在行走机体沿左右方向倾斜时,由于杆53在滚动马达52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动作,通过滚动弹簧54修正秧栽植装置A的起伏状态,这样便可使秧栽植装置A保持随田地面S而变化的状态。
如图2、3、18、19所示,在上述载秧台22上,以纵向壁22A作为界线,设置有8个秧苗设置面22B。在相应的秧苗设置面22B上设置有多个秧苗撑杆58,其用于阻止簇状秧苗W上抬;纵向传送机构G,其将簇状秧苗W朝向下方传送;秧苗剩余量传感器T,其设置于纵向壁22A内部。该秧苗撑杆58支承于其顶部位置的支柱体59以及底部位置的支承板60之间。
如图16、21、22、23所示,在载秧台22的底部,按照可绕横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延伸设置有截面呈六角形的纵向传送轴61。上述纵向传送机构G由嵌套于该纵向传送轴61外面的底部滚轮62,设置于其上方的顶部滚轮63,卷绕于上述两者上的纵向传送带64构成(如图16所示,相对1条秧苗设置面22B,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纵向传送带64)。还有,在该纵向传送轴61上设置有从动臂65和单向离合器66,该从动臂65与上述左右一对的驱动臂42、42相接触,该单向离合器66将该从动臂65输出的驱动力传递给纵向传送轴61。在相邻的底部滚轮62之间设置有纵向传送离合器J,其可通过杆67操作,该离合器J将纵向传送轴61输出的旋转动力传递给相邻的2个纵向传送机构G、G。再有,秧苗剩余量传感器T由接触片68和限位开关69构成,该接触片68按照与设置于载秧台22上的簇状秧苗W相接触的方式突出地偏置,该限位开关69根据该接触片68的状态,判断秧苗W是否存在。
如图34所示,上述整地拖板23按照下述方式支承,该方式为:通过使后部位置相对沿横向延伸的轴线的摆动,其前端部沿上下发生位移。根据该整地拖板23中的位于沿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的传感拖板23C的摆动状态,通过电位差计等的检测机构(图中未示出),测定秧栽植装置A与田地面S之间的沿上下方向的相对距离。另外,为了使该检测系统输出的检测结果保持在目标值,后面将要描述的控制机构130对上述移动驱动缸8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
如图3所示,在秧栽植装置A的前面一侧,按照卡合支承于杆导向件71的方式设置有秧苗切取量调节杆72和栽植深度调节杆73。如果沿上下方向对该秧苗切取量调节杆72进行操作,则由于滑轨43沿上下方向发生位移,栽植爪35的运动轨迹与滑轨4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可调节秧苗切取量。如果沿上下调节栽植深度调节杆73,则由于整地拖板23的后端位置沿上下发生位移,栽植爪35的运动轨迹与田地面S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这样可调节栽植爪35相对田地面S插入秧苗时的深度。
在上述结构中,在进行秧苗移植的场合,将秧苗切取量与栽植深度设定为必要值,在随田地面S的变化,进行秧栽植装置A的升降的控制的状态,对上述栽植离合器C进行接合操作,由此在通过横向传送机构F输出的驱动力,沿滑轨43将载秧台22横向传送的同时,栽植爪35沿横向依次切取放置于载秧台22上的簇状秧苗W的底端的秧苗,移植到田地面S上。如果载秧台22到达横向移动方向的端部,则由于驱动臂42与从动臂65相接触,这样纵向传送轴61只旋转规定量,使相应的纵向传送机构G动作,将簇状秧苗W朝向下方传送。此外,在打算减少秧苗的栽植条数的场合,选择与上述经田埂时用离合器E与纵向传送离合器J连接的4个经田埂时用离合器杆74(图1)中的任何一个,对其进行接合操作,由此可使2条栽植秧苗条的栽植停止。
如图5、6所示,在作为实施例的秧栽植装置A中,载秧台22中的6条秧苗设置于主载秧台22M上,剩余的2条秧苗设置于可与主载秧台22M分离的分离载秧台22S上。该分离载秧台22S以将秧栽植装置A的左右中心(传动箱18的位置)夹在中间,从与上述驱动臂42相对的端部分配2条秧苗。如图7~17所示,该分离载秧台22S按照可通过连接机构K,与主载秧台22M实现连接与分离的方式构成。在主载秧台22M中靠近分离载秧台22S的端部位置,在秧苗放置面22B一侧形成有支承分离载秧台22S的收纳部P。另外,设置有辅助臂77,其将通过将连接机构K的连接解除而分离的分离载秧台22S送到收纳部P。
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预先按照对应于主载秧台22M与分离载秧台22S的尺寸,将上述导轨44分割。如图22、23所示,也预先按照对应于主载秧台22M与分离载秧台22S的尺寸,将上述纵向传送轴61分割。在主载秧台22M与分离载秧台22S之间的分割面的位置,轴衬78嵌套于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纵向传送轴61的端部外面,与纵向传送轴61一起旋转。该轴衬78以可相对主载秧台22M一侧的纵向传送轴61滑动的方式实现嵌套,并且借助弹簧79朝向突出方向偏置,由此构成连接部。秧苗撑杆58按照下述方式形成,即:主载秧台22M中的6条,与分离载秧台22S中的2条可分离开,如图16、18所示,上述秧苗残余量传感器T中的位于分割面上的一个通过安装于主载秧台22M一侧的支承板80设置。
如图11~19所示,上述连接机构K由上下一对锁定螺栓,以及上、中、下3个锁定杆83构成,该螺栓由固定于主载秧台22M的端部的螺母81,以及沿横向穿过分离载秧台22S的、带旋钮82N的螺纹轴82构成。各锁定杆83包括基端部的夹压部件83A,通过手持前端部而进行摆动操作,该部件83A可在下述夹压状态与该夹压解除状态之间切换,该夹压状态指以夹持方式将与该夹压部件83A邻接的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纵向壁22A与主载秧台22M一侧纵向壁22A连接的状态。另外,通过使下方的旋钮82N位于靠近上述滑轨43的顶面的位置,则在载秧台22到达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行程终端时(图16的状态),在不妨碍滑轨43的情况下,容易实现旋转操作。
此外,如图22、23所示,在主载秧台22M与分离载秧台22S之间的分割面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摆动片87,该摆动片87通过绕轴85朝向主载秧台22M一侧摆动,与分离载秧台22S中的被卡合部86卡合。该摆动片87借助弹簧88朝向与被卡合部86卡合的方向偏置。在整个载秧台22到达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端部时,该摆动片87与设置于滑轨43上的接触片89接触,由此抵抗弹簧88的偏置力而朝向卡合解除的方向摆动。另外,如图17所示,在主载秧台22M上,在构成上方的锁定螺栓中的螺母81的附近位置设置有限位开关型的分离传感器90,该传感器90检测主载秧台22M与分离载秧台22S的分离情况。该分离传感器90采用下述类型,即传感器主体支承于主载秧台22M的结构部件上,通过相对该传感器主体突出的接触片与分离载秧台22S的结构部件相接触的情况,判断是否接触。
如图24所示,在主载秧台22M的分割面的顶部位置上开设有通孔91,与该通孔91卡合的卡合销92设置于分离载秧台22S的一侧。如图7~12、20、25所示,上述收纳部P在主载秧台22M的秧苗放置面22B一侧的顶部位置上设置有拱形杆95,在杆95的外端侧具有橡胶制的支承部件96,在内端侧具有卡合用的弹簧板部件97。在该弹簧板部件97上形成有卡合孔部97A和导向面97B(参照图30)。该收纳部P还在主载秧台22M的秧苗放置面22B的一侧的底部位置上设置有拱形杆98;橡胶制的支承部件96,其设置于上述杆98的两端位置;推压杆100,其可绕横向延伸的轴线摆动,并且通过弹簧99朝向推压方向偏置,以便从上方将分离载秧台22S的底部压入。在上述分离载秧台22S的秧苗放置面一侧的底部位置上延伸设置有把手101(参照图12、19)。
如图15、17、24~29所示,辅助臂77是采用金属板,将其按照沿上下方向呈宽度较大的槽形加工成形的,该辅助臂77用于将通过将连接机构K的连接解除而分离的分离载秧台22S送到收纳部P。该辅助臂77可按照相对连接固定于分离载秧台22S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支承部件103绕纵向延伸的支承轴104摆动的方式支承。在该辅助臂77中与支承部件103相对一侧的端部的底面上形成有水平延伸的接触面77S,该接触面77S具有倾斜面,随着远离支承部件103的一侧,该面的位置逐渐降低(参照图26、27)。另外,在靠近倾斜面的位置具有导向滚轮105,其以绕横向延伸的轴线自由滚动的方式支承。还有,在辅助臂77的端部,朝向下方突设有纵向延伸的轴体106,在该轴体106的底端设置有接触臂107。再有,在靠近支承轴104的位置,被卡合部件108固定于支承部件103上。此外,与该被卡合部件108中的卡合孔108A卡合脱离的锁定片109设置于可沿辅助臂77的纵向实现滑动的杆110中的一个端部上。该锁定片109通过弹簧111,朝向卡合孔108A的方向偏置。如果按照上述结构,通过锁定片109与卡合孔108的卡合,可形成下述状态保持机构,该机构将辅助臂77保持在与分离载秧台22S相平行的状态。在该杆110的与锁定片109相对的一侧的端部,以弯曲方式形成有从动部110A。
另外,在上述管架46中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端部上设置有托架113,该托架113是采用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成形的,其上成整体地形成有顶壁与底壁。在该托架113的顶壁与底壁之间具有圆弧状的接触部件114,该部件114将上述轴体106包围。在上述托架113的顶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有导向凹部113A、113A,该导向凹部113A相对上述接触部件114对轴体106进行导向。另外,为了和与该接触部件114相接触的轴体106保持卡合,设置有一对锁定臂117。该锁定臂117借助弹簧115偏置,可绕轴116摆动。还有,在托架113的顶壁上,按照与其保持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导向面113S,该导向面113S形成下述倾斜面,即随着不断靠近分离载秧台22S的外端侧,该倾斜面的位置逐渐上升。
如图32、33所示,上述防护架49以可相对上述座架20沿横向实现进退的方式支承,并且在其基端侧与前端侧开设有锁定孔49A、49A。锁定销119按照通过弹簧120沿卡合方向偏置的方式设置,该锁定销119可相对固定于座架20上的支承部件118,与相应的锁定孔49A、49A卡合脱离。
此外,如图31(a)、(b)所示,上述滑轨43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主滑轨43M和以及该主滑轨主体43M的两端位置的分离滑轨43S、43S以可分离和连接的方式连接。具体来说,在主滑轨43M两端的底面一侧设置有蝶形螺母123,该螺母123拧于设置在该主滑轨43M的底面上的螺栓122上,在分离滑轨43S的分割端的底面一侧设置有板125,该板125上形成有缺口部,以便通过嵌套于螺栓122外面的轴环124固定。此外,在分割滑轨43的场合,通过松开蝶形螺母123,将分离滑轨43S朝向外方拉动,则可将分离滑轨43S从主滑轨43M上拆下。还有,通过将分别设置于左右的支柱45上的卡止片126(图8)以穿过方式卡止于该分离滑轨43S、43S的开口部,则按照上述方式拆下的分离滑轨43S、43S可保持于秧栽植装置A上(参照图4)。
在该水稻插秧机中,秧栽植装置A的横向宽度为2.7m,通过将该尺寸缩小,将该秧栽植装置A收放在4吨卡车的货箱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2.4m以内的范围内。另外,在缩小该尺寸时,按照下述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通过升降杆11的操作,以接合方式对栽植离合器C进行控制,使载秧台22移动到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端部(比如,图2中左侧的移动端),在到达该端部的时刻,将栽植离合器C分离开,停止移动。接着,通过锁定螺栓的旋钮82N的拧松操作和锁定杆83的夹压解除操作,使分离载秧台22S与主载秧台22M分离。在按照上述方式,使载秧台22定位于端部位置的场合,如图22所示,摆动片87因与接触片89相接触,处于卡合解除状态,从而可使分离载秧台22S沿滑轨43朝向外方移动。接着,如图17、18所示,通过对分离载秧台22S进行朝向外方的拉动操作,分离载秧台22S与辅助架77成整体朝向外方移动。该拉动操作可以通过即:比如,手持延伸设置于分离载秧台22S中的秧苗放置面一侧的底部位置上的把手101(图12、19),以较轻的操作力进行。由于朝向外方移动,如图26、27所示,设置于辅助架77上的导向滚轮105与托架113中的导向面113S相接触,从而将分离载秧台22S朝向上方抬起。如果进一步进行移动操作,辅助架77的接触面77S落在托架113的顶面上。与此同时,如图29所示,传送辅助臂77的轴体106直至其与托架113的接触部件114相接触,锁定臂117包围与接触部件114相接触的轴体106,处于锁定状态。此外,将下述机构称为“提升机构”,该机构指按照上述方式,通过使设置于辅助架77上的导向滚轮105与托架113的导向面113S相接触,使分离载秧台22S相对主载秧台22M朝向上方抬起的机构。
如图27所示,在到达该锁定状态时,杆110的端部中的从动部110A与接触部件114相接触,解除锁定片109与被卡合部件108的卡合孔108A的卡合。由此,辅助臂77可绕支承轴104摆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分离载秧台22S抬起,设置于分离载秧台22S的底面上的导向靴47相对滑轨43上抬,如图17所示,形成于分离载秧台22S中的导轨44上的缺口部44A到达导轨48的位置。其结果是,在不为这些部件妨碍的情况下,可将分离载秧台22S朝向机体后方拉出。
然后,作业人员手持上述把手101,将分离载秧台22S朝向后方拉出,如图25所示,由此辅助架77绕轴体106的轴线摆动,将分离载秧台22S送向主载秧台22M一侧。此时,由于分离载秧台22S绕支承轴104摆动,可将分离载秧台22S的秧苗放置面22B的状态保持在与主载秧台22M的秧苗放置面22B平行的状态。由于在此状态下传送分离载秧台22S,可将分离载秧台22S设定在收纳位置。
在进行该收纳时,卡合销92与弹簧板部件97的卡合孔97A卡合(参照图30)。另外,如图12所示,在此状态,通过借助推压杆100推压分离载秧台22S的底部,可将分离载秧台22S保持在收纳部P。在按照上述方式,将分离载秧台22S设定于收纳部P的场合,如图6所示,从平面看,仅仅该分离载秧台22S的内侧的1条与载秧台22M重叠,载秧台22的横向宽度可缩小这一重叠量、即1条的尺寸(约30cm)。
由于在辅助架77将分离载秧台22S送向收纳部P时,在摆动操作的初期,形成于上述轴体106底端的接触臂107与托架113的底壁的底面相接触,辅助架77的倾斜受到抑制(参照图17)。另外,如图25所示,在上述辅助架77越过处于与主载秧台22M的秧苗放置面22B相垂直的状态的静点DP之后,设置于收纳部P中的分离载秧台22S在自重作用下支承于主载秧台22M上,其位置保持稳定。
然后,拧松蝶形螺母123,将两端的分离滑轨43S、43S拆下,将其开口部穿入、卡止在设置于左右的支柱45上的卡止片126(图8)上(参照图4)。之后,如图32、33所示,将两端的防护架49中的锁定销119拨出,将防护架49朝向内方压入,之后选择外端侧的设定孔49A,将设定销119穿过该孔。由此,使秧栽植装置A的整体横向宽度减小。此外,在将分离载秧台22S与主载秧台22M连接的场合,可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
在作为实施例的水稻插秧机中,如图34所示,秧栽植装置升降控制用的,以及栽植离合器C控制用的控制系统包括具有微处理器的控制装置130。即,相对该控制装置130,形成有电位差计型的杆传感器11S,其对上述升降杆11的操作位置进行测定;强制升降开关12S,其对上述强制升降杆12的操作进行检测;拖板传感器23S,其对上述传感拖板23C的状态进行测定;灵敏度设定器131S,其通过灵敏度刻度盘131设定进行操作;最高位置传感器132,其对秧栽植装置A从连杆机构L的状态到达最高位置的情况进行判断;输入系统,其输入上述分离传感器90分别输出的信号。另外,还形成有输出系统,其分别向对移动驱动缸8进行动作油的控制的电磁阀8V、控制上述栽值离合器C的电动马达CM输出控制信号。在上述控制装置130中,在使秧栽植装置A中的耕地拖板与田地面S触地,随田地面S的变化而进行升降控制的场合,进行将传感拖板23C的状态保持在与通过灵敏度设定器131S所设定的灵敏度相对应的目标状态的自动控制。在进行该自动控制时,在通过强制升降传感器12S输出的信号检测到朝向上升方向对强制升降杆12进行操作的情况的场合,优先自动控制,对电磁阀8V进行控制,使秧栽植装置A开始上升,并且对电动马达CM进行控制,对栽植离合器C进行分离操作。接着,如果通过最高位置传感器132检测到秧栽植装置A上升到最高位置,则停止秧栽植装置A的上升操作。在上述最高位置状态,在通过强制升降传感器12S输出的信号检测到对强制升降杆12沿下降方向进行操作的场合,使秧栽植装置A下降,直至整地拖板23触地。如果整地拖板23触地,秧栽植装置A恢复自动控制。特别是,在该控制装置130中,在通过分离传感器90输出的信号检测到分离载秧台22S处于与主载秧台22M分离的状态的场合,即使在对升降杆11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仍可按照不对栽植离合器C进行接合控制的方式设定程序。
按照上述方式,在本发明中,由于辅助臂77中的一个端部支承于分离载秧台22S一侧,与连接两端的形式相比较,可使按照可拆卸的方式构成的连接部分仅仅为一个,从而可简化结构。另外,在本发明中,在缩小秧栽植装置A的横向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场合,在将载秧台22移动到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端部之后,解除连接机构K的连接,通过人工操作,仅仅进行将分离载秧台22S与主载秧台22M分离的操作,则辅助臂77便自动地与秧栽植装置A一侧的管架46的一侧连接。在该连接状态下,通过进行使分离载秧台22S朝向秧苗放置面的一侧移动的操作,便通过辅助臂77的摆动,使分离载秧台22S沿圆弧状的轨迹将分离载秧台22S送向收纳部P,可将其设定在适合的位置。特别是,由于具有允许在使载秧台22朝向分离载秧台22S一侧的端部移动时将分离载秧台22S分离的结构,这样不会载秧台22设定在错误位置而开始进行操作的不利情况。仅仅在按照上述方式,将载秧台22设定在适合的位置,将分离载秧台22S分离,使其朝向外方移动的场合,自动地实现辅助臂77的连接,这样可节省作业人员的操作时间。此外,通过辅助臂77的摆动造成的平滑的动作,将分离载秧台22设置于收纳部P,从而容易使载秧台22中的横向的尺寸减小。
(其它的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比如,辅助臂77中的一个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秧栽植装置A中的管架46等上,在非连接时,限制辅助臂77的摆动。另外,可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在使载秧台22靠近移动端部之后,将分离载秧台22S分离而进行间隔操作时,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允许所限制的摇摆,辅助臂77的另一端部自动地与分离载秧台22S的一侧连接。

Claims (4)

1.一种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包括:载秧台(22),其包括多条秧苗放置面(22B),并且由主载秧台(22M),以及可与该主载秧台(22M)分离的分离载秧台(22S)构成;连接机构(K),其在上述主载秧台(22M)与上述分离载秧台(22S)的连接与连接解除之间切换;设置于上述主载秧台(22M)上的收纳部(P),以便通过借助上述连接机构(K)进行的连接解除,收纳从上述主载秧台(22M)分离的上述分离载秧台(22S);其特征在于,
具有辅助臂(77),该辅助臂(77)在进行收纳时,与上述分离载秧台(22S)卡合,实现旋转,将上述分离载秧台(22S)向上述收纳部(P)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状态保持机构(108、109),以便将上述辅助臂(77)保持在与上述分离载秧台(22S)平行的状态,上述状态保持机构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可以与将上述分离载秧台(22S)收纳于上述收纳部(P)的操作保持联动的方式解除上述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离载秧台(22S)的宽度按照2条设置,在上述收纳部(P)中,与上述主载秧台(22M)重叠的量基本设定为1条。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提升机构(75、113),其在进行收纳时,将上述分离载秧台(22S)相对上述主载秧台(22M)朝向上方抬起。
CNB001049178A 1999-07-09 2000-03-30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22691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587799A JP3427009B2 (ja) 1999-07-09 1999-07-09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195877/99 1999-07-09
JP195875/1999 1999-07-09
JP195875/99 1999-07-09
JP195876/1999 1999-07-09
JP19587599A JP3378531B2 (ja) 1999-07-09 1999-07-09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195876/99 1999-07-09
JP19587699A JP3746402B2 (ja) 1999-07-09 1999-07-09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195877/1999 1999-07-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9881A true CN1279881A (zh) 2001-01-17
CN1226911C CN1226911C (zh) 2005-11-16

Family

ID=2732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049178A Expired - Lifetime CN1226911C (zh) 1999-07-09 2000-03-30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336906B1 (zh)
CN (1) CN1226911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9737C (zh) * 2006-09-04 2008-08-13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的插秧机
CN111108871A (zh) * 2014-05-22 2020-05-0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苗栽种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3584B2 (ja) * 2001-03-15 2005-09-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
JP4810992B2 (ja) * 2005-11-24 2011-11-0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複数条植えの苗植機
KR101143680B1 (ko) 2009-03-25 2012-05-11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이앙기용 모 선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09737C (zh) * 2006-09-04 2008-08-13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的插秧机
CN111108871A (zh) * 2014-05-22 2020-05-08 株式会社久保田 苗栽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336906B1 (ko) 2002-05-15
CN1226911C (zh) 2005-11-16
KR20010014538A (ko) 200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9292C (zh) 乘坐型插秧机
CN101027958A (zh) 苗移植机
CN1226911C (zh) 水稻插秧机中的秧栽植装置
CN1230062C (zh) 水田作业机
JP3693584B2 (ja) 田植機
JP3378531B2 (ja)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2014007997A (ja) 苗移植機
JP5957953B2 (ja) 苗移植機
JP2010207144A5 (zh)
JP4003998B2 (ja) 野菜移植機
CN1253068C (zh) 操作水稻插秧机工作装置的杆的布置
JP3368400B2 (ja) 田植機
CN1061509C (zh) 插秧机
JP3427009B2 (ja)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3138925B2 (ja) 乗用田植機
JP3700826B2 (ja) 田植機
JP3215935B2 (ja) 乗用田植機
JP3409155B2 (ja) 田植機
JP3409156B2 (ja) 乗用田植機
JP2001016931A (ja) 田植機
JP3612603B2 (ja) 田植機
JP3418919B2 (ja) 乗用田植機
JP3700825B2 (ja) 田植機
JP2001016930A (ja)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JP4753822B2 (ja) 水田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116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