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80339U - 托架 - Google Patents
托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80339U CN203780339U CN201420144124.2U CN201420144124U CN203780339U CN 203780339 U CN203780339 U CN 203780339U CN 201420144124 U CN201420144124 U CN 201420144124U CN 203780339 U CN203780339 U CN 2037803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loor
- bracket
- facade
- receiving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托架。即使向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输入大的负荷,托架也不易从地板上脱开。一种用于将圆管(13)(座椅骨架)安装于地板的下部固定体(12A)(托架),其具有:安装于地板的地板安装部(12A1);供圆管(13)安装的座椅安装部(12A2);以及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承受货物(C)从后侧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12A3)。承受部(12A3)由从地板安装部(12A1)朝向货物(C)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在上述承受部(12A3)设定有因货物(C)撞击的负荷而易使承受部(12A3)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EA)(贯通孔(12A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托架。详细地说,涉及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已知座椅骨架经由托架而螺栓连接并固定于地板上的结构(专利文献1)。具体地说,上述托架处于如下的状态:其底面部贴在地板上,通过贯通地插通该底面部的螺栓而连接并固定于地板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9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由于重量物撞在托架上,托架的螺栓连接部被施加强大的负荷,托架可能会从地板上脱开。本实用新型是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而发明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即使向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输入大的负荷,托架也不易从地板脱开。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托架采用下面的手段。
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托架,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其具有: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地板安装部;供座椅骨架安装的座椅安装部;以及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承受部由从地板安装部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在上述承受部设定有因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而易使承受部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即使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朝向托架撞击过去,由于具有能量吸收构造的承受部承受该负荷而发生变形,因此上述负荷不易传递至地板安装部。因此,即使向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托架输入大的负荷,也能够使托架不易从地板脱开。
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能量吸收构造为形成于承受部的贯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通过在托架上形成贯通孔的简单的结构,可形成能够容易使承受部有效地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
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承受部为如下结构:具有贴在交通工具地板上的底面部和从底面部的边缘向立起的方向折弯而使表面朝向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立面部,利用立面部的立起的边缘面来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贯通孔在跨底面部和立面部的角部贯通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从底面部的边缘立起而形成的立面部的边缘面,即使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受到负荷,利用立面部的刚性,也容易维持该立起的形状状态,因此可以长期持续承受来自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的负荷。因此,通过在跨这种立面部和底面部的角部形成贯通孔,能够形成如下结构:能够使刚性高的立面部及立面部与底面部的角部分别有效地避免变形,并长期持续承受(持续吸收)来自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的负荷。
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立面部形成为具有承受该交通工具内的设置物撞击的负荷的边缘面的边缘侧区域以预先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贯通孔以设在立面部的被弯曲的弯曲部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立面部预先弯曲形成为上述形状,由此在交通工具内的设置物向立面部的边缘面撞击过去时,立面部因具有该弯曲部的形状而变得容易承受弯曲力并变形,因此立面部的变形不易产生冲突。因此,能够在立面部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
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立面部从底面部的两侧的边缘立起而形成。而且,这些立面部形成有以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弯曲具有边缘面的边缘侧区域而成的弯曲部。这些弯曲部折弯成相互向外打开的形状而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立面部从底面部的两侧的边缘立起而形成,各自折弯形成为向外打开的形状,由此,可以较宽地且平衡很好地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另外,各立面部的变形方向相互不干涉地向外进行,所以变形不易产生冲突。因此,能够在各立面部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
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能量吸收构造是通过使承受部局部地薄壁化而形成的薄弱部。
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是在上述的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的结构。能量吸收构造是通过使承受部局部地成为波动状的形状而形成的薄弱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因车辆发生前碰撞而货物撞上托架的后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因车辆发生前碰撞而货物撞上托架的后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使用图1~图5对实施例1的托架(下部固定体12A)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托架(下部固定体12A)如图1所示,作为用于将汽车的后座椅1的骨架(后述的圆管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骨架”)安装在地板F上的安装件而构成。上述后座椅1作为构成汽车的第二排的座位的三人坐下用的座椅而构成,具备作为就坐乘客的靠背的座椅靠背2和作为就坐部的座垫3。座垫3为具有可坐下三人的长的横向宽度的连续的结构,座椅靠背2为分成以左右4:6的比率分割的一人坐下用和二人坐下用后的结构。上述后座椅1的后侧的区域为车辆的行李厢,从未图示的后侧的门放置行李。
上述座椅靠背2设定为如下状态,即,该4:6分割的各部分分别被支承构造10支承为相对于地板F可以相互绕同轴前后旋转的状态。具体地说,上述4:6分割的座椅靠背2的各部分设定为如下状态,即,它们的外侧的下端部分别与设置于地板F上的左右的侧支承件11的可动体11B结合,它们的内侧的下端部同样分别与设置于地板F上的中央部位的中央支承件12的各可动体12C结合。
上述各侧支承件11具备一体地螺栓连接设置在地板F上的固定体11A、通过旋转轴11C以可前后旋转的状态枢轴连接设置在固定体11A上的可动体11B。在两固定体11A之间,形成圆钢管制的圆管13贯通两者而一体地焊接架设的状态。由此成为左右的固定体11A经由上述圆管13相互一体结合的状态。另外,中央支承件12的构成为,具备:下部固定体12A,一体地螺栓连接在地板F上,上述圆管13的中间部与其上部一体地结合;上部固定体12B,一体地结合设置在上述被结合的圆管13的中间部上;以及左右一对可动体12C,通过旋转轴12D以可前后旋转的状态枢轴连接设置在上部固定体12B的两侧部。
上述各侧支承件11的可动体11B和中央支承件12的各可动体12C,成为以相互可以绕同轴旋转的方式枢轴连接在各侧的固定体11A或中央支承件12的上部固定体12B上的状态。因此,通过上述构成的支承构造10,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4:6分割的各部分成为分别能够以上述的旋转轴11C、12D为中心单独地自由旋转的方式设置的状态。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4:6分割的各部分始终为如下状态,即,设置于这些车辆外侧的肩口部的未图示的各卡合部,分别与设置于车箱侧壁的被卡合部卡合而止转,由此,这些靠背角度被固定保持在规定位置。而且,上述座椅靠背2的各部分通过解除上述各卡合构造,切换为在座垫3的上表面部折叠进去的状态。
座垫3的结构为,具备:设置于其前部的左右两个部位的、可以通过按压而卡合于地板F上的、未图示的按压式的结合构造;设置于其后缘部的左右的两个部位的、能够分别挂在设置于上述的圆管13的左右的两个部位的未图示的各钩而卡合的、未图示的紧急用的钩挂构造。上述按压式的结合构造通过分别被压入设置在地板F上的左右两个部位的未图示的压入孔内,成为与这些压入孔卡合而防脱的状态,即,成为发挥通常时能够保持为结合在地板F上的状态的结合强度,以使座垫3不会从地板F上剥离的构成。
另外,紧急用的钩挂构造是通过从下方侧挂住被结合在上述圆管13的左右两个部位的未图示的各钩,利用这些钩保持为被锁止的状态,使其不会从前方向及上方向拔出。上述紧急用的钩挂构造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发挥抑制其动作的功能,以使座垫3不会在那形势下从地板F上向前方侧及上方侧剥离。另外,上述紧急用的钩挂构造在车辆发生后碰撞时,也发挥可以防止座垫3因后面碰撞发生后的反作用而从地板F上向前方侧及上方侧剥离的动作的功能。
上述座垫3设定为如下构成,即,首先,使设置于其后缘部的左右两部位的紧急用的钩挂构造形成为从下方侧挂住上述的圆管13的未图示的各钩的状态,之后,通过按压使设置于其前部的上述未图示的按压式的结合构造卡合在地板F上,由此成为被安装在地板F上的状态。通过形成这种安装构造,座垫3是被简便地安装在地板F上的结构,同时被支撑为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不易从地板F上剥离的状态。
将上述圆管13的中间部固定在地板F上的下部固定体12A如图2及图4所示,始终为将圆管13一体结合在地板F上的状态,成为从下方侧牢固地一体支撑状态,以使圆管13不会从地板F上剥离。但是,上述下部固定体12A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由于堆积于后座椅1的后侧的行李厢的货物C(酒箱等重物)从后侧强力推压,过大的负荷作用在螺栓连接于该地板F上的地板安装部12A1而可能会从地板F上脱开。因此,本实施例中,在上述下部固定体12A的会被货物C推压的后侧的某区域部设置有在货物C推压时明显地塑性变形而抑制来自货物C的输入负荷传递至地板安装部12A1的能量吸收构造EA(贯通孔12A7)。因此,上述货物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
下面,对上述下部固定体12A的具体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上述下部固定体12A如图2所示,通过对一块钢板材料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具有贴在地板F上安装的地板安装部12A1、供圆管13安装的座椅安装部12A2、承受因车辆发生前碰撞而堆积于行李厢的货物C撞击时的负荷的承受部12A3。具体地说,下部固定体12A通过上述冲压加工形成为具有贴在地板F上的底面部12A4和折弯成从底面部12A4的左右两侧的边缘立起的形状的立面部12A5的大致U字板状的形状。上述底面部12A4的后侧的边缘部形成为向后方侧突出成山状的形状。
在上述底面部12A4的中央部,贴着其上表面结合有由矩形的薄金属板构成的加强用的垫板12A4a,并且以贯通它们的方式形成有圆孔状的通孔12A4b。另外,各立面部12A5为在它们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承受上述的货物C从后侧撞击过来的负荷的结构,成为如下状态,即,包含这些后侧的边缘面12A5a的各后侧区域片12A5b,形成为相对于各前侧区域片12A5c,分别以向外打开状斜着向外侧折弯的形状(弯曲部12A6)。在此,各后侧区域片12A5b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缘侧区域”。上述各后侧区域片12A5b形成为它们的后缘侧的上角部被斜向倒角的形状,从而形成为抑制了各角部向后方侧的突出的形状。另外,在各前侧区域片12A5c的前缘侧的上角部,分别形成有弯曲成能够使上述圆管13从上方侧接纳式嵌合的圆弧状的凹状的嵌合面12A5d。
而且,在上述底面部12A4与各立面部12A5的角部,分别形成有以跨它们的形式贯通的矩形状的贯通孔12A7。详细地说,这些贯通孔12A7成为以设置在形成于上述各立面部12A5的弯曲部12A6的方式,分别形成于底面部12A4与各立面部12A5的角部的状态。另外,在上述底面部12A4的前部,形成有保留左右两侧的区域部而中央部向上方侧切起的支承片12A8。上述支承片12A8的构成为,从下方侧贴在嵌入安装于上述各立面部12A5的凹状嵌合面12A5d的圆管13的底面部12A4,与各立面部12A5一起从下方侧支承圆管13。
上述下部固定体12A成为如下状态,即,使圆管13与上述各立面部12A5的凹状嵌合面12A5d嵌合并焊接结合成一体,并且随着上述嵌合,贴在圆管13的底面部12A4的支承片12A8也与圆管13的底面部12A4焊接结合成一体,由此,与圆管13牢固地结合成一体。而且,与上述圆管13一体结合的下部固定体12A成为如下状态,即,使其底面部12A4贴在地板F上,将连接螺栓12A9从上方侧插通形成于底面部12A4的中央部的通孔12A4b内,与设置于地板F下的固定螺母Fn螺合连接,由此,以贴在地板F上的状态一体结合。由此,下部固定体12A为将上述圆管13一体地结合在地板F上的状态,从而成为从下方侧强力地一体地支撑的状态,以使圆管13不会从地板F上剥离。
上述下部固定体12A的安装于地板F上的地板安装部12A1,作为通过上述连接螺栓12A9安装于地板F上的底面部12A4的中央区域部而形成。另外,上述下部固定体12A的供圆管13安装的座椅安装部12A2,由形成有供上述圆管13嵌入结合的各立面部12A5的凹状的嵌合面12A5d的前侧的区域部及从下方侧贴着圆管13而结合的支承片12A8形成。另外,上述下部固定体12A的在车辆发生前碰撞时承受货物C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12A3,由承受向各立面部12A5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输入的负荷的各立面部12A5及底面部12A4的后侧区域形成。详细地说,上述承受部12A3由从上述地板安装部12A1朝向货物C撞击过来的后面延伸的底面部12A4的后侧区域及各立面部12A5的后侧区域形成。
上述下部固定体12A如图3及图5所示,因车辆发生前碰撞而行李厢内的货物C从后方侧撞击过来时,在其左右两侧的立面部12A5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承受负荷,以使各立面部12A5的折弯成向外打开状的后侧区域片12A5b分别向两外侧进一步折弯的方式塑性变形。而且,通过伴随该塑性变形的能量吸收而进行抑制,以使来自货物C的输入负荷难以传递至地板安装部12A1,从而防止地板安装部12A1从地板F上脱开。
详细地说,上述下部固定体12A的构成为,其承受部12A3具有贴在地板F上的底面部12A4和从底面部12A4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向立起的方向折弯而使表面朝向与货物C撞击过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各立面部12A5,利用各立面部12A5的立起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承受货物C撞击的负荷。而且,作为能量吸收构造EA的各贯通孔12A7,在跨底面部12A4和各立面部12A5的角部贯通形成。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各立面部12A5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即使从货物C受到负荷,由于各立面部12A5的刚性,也容易维持它们立起的形状状态,所以能够长期持续承受来自货物C的负荷。因此,通过在跨这种各立面部12A5和底面部12A4的角部形成各贯通孔12A7,分别使刚性高的各立面部12A5及各立面部12A5与底面部12A4的角部有效地避免变形,并长期持续承受(持续吸收)来自货物C的负荷。
另外,各立面部12A5形成为包含承受这些货物C撞击的负荷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的后侧区域片12A5b以预先使表面倾斜朝向货物C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折弯的形状。另外,各贯通孔12A7以设置在各立面部12A5的被弯曲的弯曲部12A6的方式形成。这样,通过各立面部12A5预先形成为折弯的形状,在货物C向各立面部12A5的后侧的边缘面12A5a撞击过去时,各立面部12A5因具有该弯曲部12A6的形状而变得容易承受弯曲力并变形,所以变形不易产生冲突。因此,能够在各立面部12A5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
另外,各立面部12A5从底面部12A4的两侧的边缘立起而形成,各自折弯形成为向外打开的形状,由此,能够较宽地且平衡很好地承受货物C。另外,由于各立面部12A5的变形方向向着相互不干涉的外方向进行,因此各立面部12A5的变形不易发生冲突。因此,能够在各立面部12A5进行有效的能量吸收。
以上,使用一个实施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除上述实施例以外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本实用新型的托架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铁路等汽车以外的车辆及飞机、船舶等其它交通工具,只要适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在交通工具地板上的用途即可。
另外,托架的地板安装部也包含通过铆接或螺合、焊接、压入等螺栓连接以外的方法而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上的结构。另外,座椅安装部供座椅骨架的哪个构成部位安装都可以。另外,其安装构造也不限于将座椅骨架嵌入并进行焊接的安装构造,也可以是从侧面压入而安装的构造或使用螺栓连接而安装的构造等。另外,承受部也可以是以利用宽的面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的方式形成的结构、或以利用局部地突出的突起部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的方式形成的结构,只要形成为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结构即可。
另外,向上述承受部撞击过来的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示的行李厢内的货物,可以是假想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撞击过来的各种物体。另外,承受部不限于以在交通工具发生前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方式形成,也可以以在后碰撞发生时或侧碰撞发生时等其他碰撞发生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方式形成。另外,构成承受部的立面部也可以是从底面部的边缘向立起的方向折弯而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向地形成的结构。另外,立面部不限于折弯成从底面部垂直立起的形状,也可以是斜着立起的结构、以弯曲的形状立起的结构,或折弯成阶梯状而立起的结构等。
另外,形成于上述承受部的能量吸收构造不限于贯通孔,也可以由使承受部局部地薄壁化或形成为波动状的形状而薄弱化的薄弱部形成。另外,能量吸收构造未必形成于承受部的中间,形成于承受部的从地板安装部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内的任一部位即可,也可以在承受部的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抵接面面对的部位形成。另外,在立面部形成的弯曲部也可以不是折弯而是以弯曲状弯曲的结构。弯曲部也可以不是向上述实施例所示的外方向折弯,而是向内方向折弯而形成。
标号说明
1 后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
2 座椅靠背
3 座垫
10 支承构造
11 侧支承件
11A 固定体
11B 可动体
11C 旋转轴
12 中央支承件
12A 下部固定体(托架)
12A1 地板安装部
12A2 座椅安装部
12A3 承受部
12A4 底面部
12A4a 垫板
12A4b 通孔
12A5 立面部
12A5a 后侧的边缘面
12A5b 后侧区域片(缘侧区域)
12A5c 前侧区域片
12A5d 凹状的嵌合面
12A6 弯曲部
12A7 贯通孔
EA 能量吸收构造
12A8 支承片
12A9 连接螺栓
12B 上部固定体
12C 可动体
12D 旋转轴
13 圆管(座椅骨架)
F 地板
Fn 固定螺母
C 货物(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
Claims (7)
1.一种托架,用于将座椅骨架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安装于交通工具地板的地板安装部;
供所述座椅骨架安装的座椅安装部;以及
在交通工具发生碰撞时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负荷的承受部,
所述承受部由从所述地板安装部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延伸的区域部形成,
在该承受部设定有因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而易使该承受部变形的能量吸收构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构造为形成于所述承受部的贯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为如下结构:具有贴在交通工具地板上的底面部和从该底面部的边缘向立起的方向折弯而使表面朝向与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立面部,利用所述立面部的立起的边缘面来承受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的负荷,
所述贯通孔在跨所述底面部和所述立面部的角部贯通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面部形成为具有承受该交通工具内的设置物撞击的负荷的所述边缘面的边缘侧区域以预先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弯曲的形状,所述贯通孔以设在所述立面部的被弯曲的弯曲部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面部从所述底面部的两侧的边缘立起而形成,相对于该各立面部形成有以使表面朝向交通工具内的配置物撞击过来的方面的方式弯曲具有所述边缘面的边缘侧区域而成的所述弯曲部,该各弯曲部折弯成相互向外打开的形状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构造是通过使所述承受部局部地薄壁化而形成的薄弱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构造是通过使所述承受部局部地成为波动状的形状而形成的薄弱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66129 | 2013-03-27 | ||
JP2013066129A JP6040831B2 (ja) | 2013-03-27 | 2013-03-27 | ブラケ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80339U true CN203780339U (zh) | 2014-08-20 |
Family
ID=51316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4412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80339U (zh) | 2013-03-27 | 2014-03-27 | 托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40831B2 (zh) |
CN (1) | CN203780339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35129B1 (en) | 2021-08-17 | 2022-12-27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seat mounting bracket for energy attenuating memb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54756B2 (ja) * | 1998-06-12 | 2008-09-2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JP2006160260A (ja) * | 2006-01-13 | 2006-06-22 | Kobe Steel Ltd | 車体用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
JP4969855B2 (ja) * | 2006-01-16 | 2012-07-04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ヒンジ機構 |
-
2013
- 2013-03-27 JP JP2013066129A patent/JP60408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3-27 CN CN201420144124.2U patent/CN20378033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040831B2 (ja) | 2016-12-07 |
JP2014189138A (ja) | 2014-10-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16149B1 (en) | Frame structure of seatback for vehicle | |
JP551131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29200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8827362B2 (en) | Seat back frame for vehicle seat | |
JP5488275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の支持構造 | |
WO2018078989A1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587089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18909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WO2009098993A1 (ja) | 自動車の車体下部構造 | |
CN104723981A (zh) | 多用途车辆 | |
JP593030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848836B2 (ja) | 車両側部構造 | |
JP2008239128A (ja)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WO2012066877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 |
CN102756760B (zh) | 车辆后部结构 | |
CN203780339U (zh) | 托架 | |
US9027225B2 (en) | Method of forming one piece back frame for a vehicle seat | |
WO2009091981A1 (en) | Variable length reinforcement to control seat back performance | |
US20200398703A1 (en) | System comprising a vehicle seat track and a support | |
CN203844628U (zh) | 托架 | |
JP2009241779A (ja) | 車体の後部構造 | |
JP604083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EP2763885B1 (fr) | Agencement de traverse de planche de bord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comportant cet agencement | |
JP605660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4673415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