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8037U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8037U
CN203748037U CN201320672390.8U CN201320672390U CN203748037U CN 203748037 U CN203748037 U CN 203748037U CN 201320672390 U CN201320672390 U CN 201320672390U CN 203748037 U CN203748037 U CN 203748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inverter circuit
driving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723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野勇人
高野浩志郎
伊藤雄一郎
西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8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80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加热烹调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在被加热物的加热之后与被加热物的种类、容量等符合地高效地进行最佳的运转。在以规定的驱动频率驱动了逆变器电路时,检测输入电流或者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测量从控制开始至电流变化量成为设定值以下的加热期间。然后,以根据所测量的加热期间的长度使对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力降低的方式,控制逆变器电路。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有通过逆变器的输入电流、控制量判定被加热物的温度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以使逆变器的输入电流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逆变器的控制单元,在规定时间以内有规定以上的控制量的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被加热物的温度变化大而抑制逆变器的输出。另外,公开了在规定的时间的期间内成为规定的控制量变化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烧水完成,为了降低逆变器的输出而降低驱动频率。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具备检测输入电流的变化量的输入电流变化量检测单元、和根据由输入电流变化量检测单元检测的输入电流的变化量判定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判定处理单元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公开了在温度判定单元中判定为被加热物成为喷起温度的情况下,输出停止信号而加热停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1892号公报(段落0025、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62773号公报(段落0017、图1)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如专利文献1、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那样,在达到规定的温度时只是停止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在被加热物的加热之后进行适合于被加热物的温度控制这样的问题。即,在将被加热物保持为规定的温度(例如沸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被加热物的种类、容量等,应供给的热量不同。在被加热物的量少的情况下,在供给了大量的热量 的情况下,成为电力的浪费,在被加热物的量多的情况下,如果不供给与其相称的热量,则无法保持为规定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在被加热物的加热之后与被加热物的种类、容量等符合地高效地进行最佳的运转。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逆变器电路,对所述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以及控制部,通过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所述控制部具备:电流变化量检测单元,检测向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或者所述加热线圈中流过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期间测量单元,测量从开始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力至所述电流变化量成为预先设定的设定电流变化量以下的加热期间;以及驱动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期间测量单元测量的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驱动频率设定单元,所述驱动频率设定单元设定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时的所述驱动信号的驱动频率。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具备进行所述被加热物的负载判定处理的负载判定单元, 
所述驱动频率设定单元构成为使用所述负载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来设定所述逆变器电路中的所述驱动频率。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使所述驱动频率变化来降低所述高频电力。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越长,使所述驱动频率的增加量越少。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使所述驱动 信号的占空比变化来降低所述高频电力。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进行在从所述电流变化量成为所述设定电流变化量以下起经过了规定的附加期间之后使所述高频电力降低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决定所述附加期间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判定单元构成为具有存储了所述输入电流与所述线圈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定表格,根据向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入了负载判定用的驱动信号时的所述输入电流和所述线圈电流,判定所述被加热物的负载。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报告所述被加热物的状态的报告单元, 
所述控制部还具有输出控制单元,所述输出控制单元使由所述报告单元报告在所述驱动控制单元使对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力降低了时向所述被加热物的加热完成了的意思。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在所述加热期间中使所述驱动频率成为恒定而驱动所述逆变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固定了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设为固定了所述逆变器电路的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电路包括全桥逆变器电路,该全桥逆变器电路具有至少2个串联地连接了2个开关元件的支路,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固定了所述全桥逆变器电路的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设为固定了所述2个支路的相互之间的所述 开关元件的驱动相位差、和所述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电路包括具有串联地连接了2个开关元件的支路的半桥逆变器电路,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固定了所述半桥逆变器电路的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设为固定了所述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通过根据从加热开始至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以下的加热期间来控制电力,能够抑制浪费的电力供给的同时进行保温动作的节能且可用性优良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1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控制部的一个例子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负载判定单元中的存储了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定表格的一个例子的图形。 
图5是示出针对图3的驱动电路驱动频率的输入电流由于被加热物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状态的图形。 
图6是将图5的图形中的虚线所示的部分放大的图形。 
图7是示出通过图3的规定的驱动频率驱动了时的温度、输入电流的时间经过的图形。 
图8是示出图3的驱动电路通过规定的驱动频率以及变更了的驱动频率驱动了时的温度、输入电流的关系的图形。 
图9是示出图3的驱动电路通过规定的驱动频率以及变更了的驱动频率驱动了时的温度、输入电流的关系的图形。 
图10是将图5的图形中的虚线所示的部分放大的图形。 
图11是示出图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2中的图3的驱动电路通过规定的驱动频率以及变更了的驱动频率驱动了时的温度、输入电流的关系的图形。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2中的图3的驱动电路通过规定的驱动频率以及变更了的驱动频率驱动了时的温度、输入电流的关系的图形。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3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一部分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半桥电路的驱动信号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一部分的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全桥电路的驱动信号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3:加热口;4:顶板;5:被加热物;11~13:加热单元;11a~13a:加热线圈;21:交流电源;22:直流电源电路;22a:整流电路;22b:电抗器;22c:平滑电容器;23:逆变器电路;23a、23b:开关元件;23c、23d:二极管;24a、24b:共振电容器;25a: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b: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6:温度探测单元;30:控制部;31:驱动控制单元;32:负载判定单元;33: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4: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5:期间测量单元;36:输入输出控制单元;40(40a~40c):操作部;41:报告单元;41a~41c:显示部;50;150:驱动电路;100:感应加热烹调器;DS:驱动信号;f、fd:驱动频率;Ia、Ib、Ic1、Ic2:输入电流值;ΔI:电流变化量;ΔIref:设定电流变化量;Th:加热期间;Te:附加期间;Δf1、Δf2:驱动频率的增加量;11b:内线圈;11c:外线圈;24c、24d:共振电容器;25c、25d: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31a、231b、232a、232b、233a、233b:IGBT; 231c、231d、232c、232d、233c、233d: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上部,具有载置锅等被加热物5的顶板4。在顶板4中,作为用于对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口,设置了第一加热口1、第二加热口2、第三加热口3。另外,感应加热烹调器100与各加热口1~3对应地分别具备第一加热单元11、第二加热单元12、第三加热单元13,能够针对各个加热口1~3载置被加热物5来进行感应加热。 
在图1中,在主体的跟前侧左右排列地设置了第一加热单元11和第二加热单元12,在主体的背侧大致中央设置了第三加热单元13。 
另外,各加热口1~3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大致直线状地横向排列配置3个加热口1~3。另外,也可以以使第一加热单元11的中心和第二加热单元12的中心的纵深方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配置。 
顶板4的整体由耐热钢化玻璃、晶体化玻璃等使红外线透射的材料构成,针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0主体在与上表面开口外周之间经由橡胶制材料、密封材料被固定为水密状态。在顶板4中,与第一加热单元11、第二加热单元12以及第三加热单元13的加热范围(加热口1~3)对应地,通过涂料的涂覆、印刷等形成了表示锅的大致的载置位置的圆形的锅位置显示。 
在顶板4的跟前侧,作为用于设定通过第一加热单元11、第二加热单元12、以及第三加热单元13对被加热物5进行加热时的火力、烹调菜单(烧水模式、油炸模式等)的输入装置,设置了操作部40a、操作部40b、以及操作部40c(以下有时总称为操作部40)。另外,在操作部40的附近,作为报告单元41,设置了显示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动作状态、来自操作部40的输入/操作内容等的显示部41a、显 示部41b、以及显示部41c。另外,关于操作部40a~40c和显示部41a~41c,有时针对加热口1~3的每一个设置,有时对加热口1~3一并地设置操作部40和显示部41等,没有特别限制。 
在顶板4的下方且主体的内部中,具备第一加热单元11、第二加热单元12、以及第三加热单元13,各个加热单元11~13分别由加热线圈11a~13a构成。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主体的内部中,设置有:驱动电路50,对各加热单元11~13的加热线圈11a~13a供给高频电力;以及控制部30,包括驱动电路50,用于控制感应加热烹调器100整体的动作。 
加热线圈11a~13a是在圆周方向上卷绕具有大致圆形的平面形状且有绝缘皮膜的由任意的金属(例如铜、铝等)构成的导电线而构成的。另外,各加热线圈11a~13a在从驱动电路50供给了高频电力时通过感应加热动作对被加热物5进行加热。 
图2是示出图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驱动电路50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2中,例示了针对加热单元11~13的每一个设置了驱动电路50的情况中的关于加热线圈11a的驱动电路50。各加热单元11~13的电路结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针对加热单元11~13的每一个变更。图2的驱动电路50具备直流电源电路22、逆变器电路23、以及共振电容器24a。 
直流电源电路22将从交流电源21输入的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而输出到逆变器电路23,具备由二极管桥等构成的整流电路22a、电抗器(扼流线圈)22b、平滑电容器22c。另外,直流电源电路22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技术。 
逆变器电路23将从直流电源电路22输出的直流电力变换为高频的交流电力,供给到加热线圈11a和共振电容器24a。逆变器电路23是开关元件23a、23b与直流电源电路22的输出串联地连接的所谓半桥型的逆变器,作为续流二极管,二极管23c、23d分别与开关元件23a、23b并联地连接。 
开关元件23a、23b由例如由硅系构成的IGBT构成。另外,也 可以由碳化硅或者氮化镓系材料等宽能带隙半导体构成。通过在开关元件23a、23b中使用宽能带隙半导体,能够减少开关元件23a、23b的通电损失。另外,即使使开关频率(驱动频率)成为高频(高速),驱动电路的散热仍良好,所以能够使驱动电路的散热片小型化,能够实现驱动电路50的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另外,虽然例示了开关元件23a、23b是IGBT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MOSFET等其他开关元件。 
通过控制部30控制该开关元件23a、23b的动作,逆变器电路23根据从控制部30供给到开关元件23a、23b的驱动频率输出20kHz~50kHz左右的高频交流电力。于是,在加热线圈11a中流过几十A左右的高频电流,加热线圈11a通过根据所流过的高频电流发生的高频磁通对在正上方的顶板4上载置的被加热物5进行感应加热。 
对该逆变器电路23连接了由加热线圈11a以及共振电容器24a构成的共振电路。共振电容器24a与加热线圈11a串联连接,该共振电路成为与加热线圈11a的电感、共振电容器24a的电容等对应的共振频率。另外,加热线圈11a的电感在被加热物5(金属负载)磁耦合了时根据金属负载的特性而变化,根据该电感的变化,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变化。 
进而,驱动电路50具有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a、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温度探测单元26。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a检测从交流电源(商用电源)21输入到直流电源电路22的电流,将与输入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0。 
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连接于加热线圈11a与共振电容器24a之间。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检测加热线圈11a中流过的电流,将与加热线圈电流值相当的电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0。 
温度探测单元26由例如热敏电阻构成,通过从被加热物5向顶板4传热的热来检测温度。另外,不限于热敏电阻,也可以使用红外线传感器等任意的传感器。通过应用用温度探测单元26探测的温度信息,能够得到可靠性更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 
图3是示出图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中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参照图3来说明控制部30。图3的控制部30控制由微型计算机、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构成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动作,具备驱动控制单元31、负载判定单元32、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期间测量单元35、输入输出控制单元36。 
驱动控制单元31通过对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23a、23b输出驱动信号DS而使之进行开关动作,而驱动逆变器电路23。然后,驱动控制单元31通过控制对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力,控制向被加热物5的加热。该驱动信号DS是由例如规定的占空比(例如0.5)的20~50kHz左右的规定的驱动频率构成的信号。 
负载判定单元32进行被加热物5的负载判定处理,并且作为负载判定被加热物5的材质。另外,负载判定单元32将成为负载的被加热物5(锅)的材质大致区分为例如铁、SUS430等磁性材料、SUS304等高电阻非磁性材料、铝、铜等低电阻非磁性材料来判定。 
负载判定单元32具有使用输入电流与线圈电流的关系来判定上述被加热物5的负载的功能。图4是示出基于加热线圈11a中流过的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被加热物5的负载判别表格的一个例子的图形。如图4所示,根据在顶板4上载置的被加热物5的材质(锅负载)而线圈电流与输入电流的关系不同。 
在负载判定单元32中存储了对图4所示的输入电流与线圈电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表格化的负载判定表格。另外,负载判定单元32在从驱动控制单元31输出负载判定用的驱动信号来驱动逆变器电路23时,从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a的输出信号检测输入电流。同时,负载判定单元32从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的输出信号检测线圈电流。负载判定单元32根据所检测的线圈电流以及输入电流从图4的负载判定表格判定所载置的被加热物(锅)5的材质。这样,通过在内部存储负载判定表格,能够用廉价的结构构成自动地判定负载的负载判定单元32。 
另外,在图3的负载判定单元32判定为被加热物5是低电阻非 磁性材料的情况下,判断为无法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100进行加热。然后,输入输出控制单元36以将该意思输出到报告单元41的方式进行控制,对使用者催促变更锅。此时,以不从驱动电路50向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力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在负载判定单元32判定为是无负载状态的情况下,输入输出控制单元36以从报告单元41报告无法加热的方式进行控制,对使用者催促载置锅。此时,也以不对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力的方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负载判定单元32在判定为被加热物5是磁性材料或者高电阻非磁性材料的情况下,判断为这些锅是能够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加热的材质。 
在从逆变器电路23向加热线圈11a供给时,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设定向逆变器电路23输出的驱动信号DS的驱动频率f。特别,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具有根据负载判定单元32的判定结果自动地设定驱动频率f的功能。具体而言,在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中,存储了用于根据例如被加热物5的材质和设定火力决定驱动频率f的表格。然后,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在输入了负载判定结果以及设定火力时,通过参照该表格来决定驱动频率f的值fd。另外,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以使输入电流不变得过大的方式设定比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图5中的驱动频率fmax)高的频率。 
这样,通过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根据负载判定结果利用与被加热物5的材质对应的驱动频率f驱动逆变器电路23,能够抑制输入电流的增加,所以能够抑制逆变器电路23的高温化来提高可靠性。 
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当通过在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中设定的驱动频率f=fd驱动了逆变器电路23时,检测每规定时间的输入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图5是示出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时的输入电流相对驱动频率f的关系的图形。另外,在图5中,细线是被加热物5为低温时的特性,粗线是被加热物5为高温时的特性。如图5所示,根据被加热物5的温度,输入电流变化。特性变化的原因在于,由金属形成的被加热物5的电气电阻率、透磁率伴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驱动电路50中的负载阻抗变化。另外,规定时间既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期间, 也可以是能够通过操作部40的操作变更的期间。 
图6是将图5的虚线所示的部分放大的图形。如上所述,通过比fmax高的频率驱动驱动频率,所以如图6所示,在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的状态下驱动了逆变器电路23的情况下,伴随被加热物5的温度上升而输入电流逐渐降低,随着被加热物5从低温成为高温,输入电流(动作点)从点A朝向点B变化。另外,在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的状态下,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的占空比(ONOFF(导通断开)比例)也成为固定的状态。 
图7是示出在被加热物5中作为内容物收容水,在驱动频率f被固定了的状态下加热了时的被加热物5的温度以及输入电流的时间变化的图形。在如图7(a)那样固定驱动频率f来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在被加热物5的温度(水温)沸腾之前逐渐上升。另外,伴随被加热物5的温度上升,如图7(c)所示,输入电流逐渐降低(参照图6)。 
另外,随着水达到沸点,温度变化量变小,与其匹配地输入电流的变化量也变小。在水成为沸腾状态时,温度变化量以及电流变化量ΔI变得非常小。因此,图3的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在输入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例如电流变化量是输入电流的3%)以下时,判断为被加热物5成为规定的温度而沸腾(烧水)完成。 
这样,电流变化量ΔI的检测意味着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通过根据电流变化量ΔI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不论被加热物5的材质是什么,都能够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另外,能够通过输入电流的变化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所以能够比温度传感器等更高速地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 
期间测量单元35测量从向加热线圈11a开始供给电力至在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中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的加热期间Th。然后,驱动控制单元31根据由期间测量单元35测量的加热期间Th的长度使对加热线圈11a供给的电力降低。驱动控制 单元31解除驱动频率f=fd的固定,使驱动频率f增加增加量Δf(f=fd+Δf),驱动逆变器电路23。 
特别,驱动控制单元31根据加热期间Th的长度使增加量Δf变化,加热期间Th越长,将增加量Δf设定得越小。另外,在驱动控制单元31中预先存储了表示加热期间Th与增加量Δf的关系的表格, 
驱动控制单元31在参照该表格的同时决定增加量Δf。 
图8以及图9是示出在被加热物5内放入水并进行了烧水时的各特性(驱动频率f、温度、输入电流)的时间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形。另外,图8和图9是示出在烧水模式时在由同一材质构成的被加热物5内收容了水时的特性的图,图9是示出水量比图8多的情况的各特性的图。 
如果如图8(a)所示,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而开始了加热,则如图8(b)所示,被加热物5的温度(水温)在沸腾之前逐渐上升。在驱动频率固定控制中,伴随被加热物5的温度上升,如图8(c)所示,关于输入电流值,输入电流逐渐降低。另外,如图8(b)、(c)所示,随着温度上升,电流变化量ΔI变小。 
然后,在时刻t1,输入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的情况下,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判断为烧水完成了,并且期间测量单元35测量从电力供给开始至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的时刻t1的加热期间Th。 
此处,如图9(a)~(c)所示,在被加热物5的容量(水量)多的情况下,在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的时刻t2之前的加热期间Th比图8中的加热期间Th(时刻t1)更长(t2>t1)。在由于被加热物5内的水量而输入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之前的加热期间Th不同,被加热物5的容量(水量)越多,加热期间Th越长。另外,虽然例示了在水的烧水模式下水的容量不同的情况,但即使是烧水模式以外,在被加热物5的内容物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下,加热期间Th针对每个种类而不同。 
此时,驱动控制单元31在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的状态下加热 了之后保温为规定的温度状态(沸腾状态)时,输出使驱动频率f增加了增加量Δf的驱动频率f=fd+Δf的驱动信号DS。即,在被加热物5的保温时,不需要使温度上升的左右的火力,所以抑制从加热线圈11a向被加热物5的加热量。因此,在如图8那样加热期间Th短的情况下,使驱动频率f大幅增加,通过驱动频率f=fd+Δf1的驱动信号DS驱动逆变器电路23。另一方面,在如图9那样加热期间Th长的情况下,使驱动频率f小幅增加,通过驱动频率f=fd+Δf2的驱动信号DS驱动逆变器电路23。 
图10是示出驱动频率f的增加量与输入电流(火力)的关系的图形。如图10所示,在驱动频率f被固定为fd的状态下进行了加热动作时,输入电力从点A的电流值Ia变化为点B的电流值Ib。然后,在点B,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的情况下,驱动控制单元31根据加热期间Th的长度决定增加量Δf1(参照图8)或者增加量Δf2(参照图9)。 
此时,以即使提高驱动频率f来降低火力,水温也几乎不降低而持续保持恒定的温度的方式,设定增加量Δf1、Δf2,动作点从点B变化为点C1(或者点C2)。然后,在逆变器电路23通过驱动频率f=fd+Δf1的驱动信号DS驱动了的情况下,输入电流成为电流值Ic1。另一方面,在逆变器电路23通过驱动频率f=fd+Δf2的驱动信号DS驱动了的情况下,输入电流成为电流值Ic2(>Ic1)。于是,即使提高驱动频率f来降低火力,水温也几乎不降低而维持保温状态。 
这样,针对在加热期间Th以后投入的高频电力(火力),在加热期间Th长的情况下,将火力设定为高,在加热期间Th短的情况下,将火力设定为低,从而能够得到能够在抑制浪费的电力供给的同时进行保温动作的节能且可用性良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特别,在烧水(水的沸腾)模式的情况下,即使将火力提高到必要以上,水温也不会成为100℃以上,所以即使提高驱动频率f来降低火力,也能够维持沸腾状态。 
(动作例) 
图11是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动作例。首先,由使用者在顶板4的加热口上载置被加热物5,对操作部40进行加热开始(火力投入)的指示。于是,在负载判定单元32中,使用表示输入电流与线圈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定表格,将所载置的被加热物(锅)5的材质判定为负载(步骤ST1、参照图4)。另外,在判定为负载判定结果是无法加热的材质或者无负载的情况下,从报告单元41报告该意思,以不从驱动电路50对加热线圈11a供给高频电力的方式进行控制。 
接下来,在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中,决定与根据负载判定单元32的负载判定结果判定的锅材质对应的驱动频率f的值fd(步骤ST2)。此时,关于驱动频率f,以使输入电流不会变得过大的方式,设定为比共振电路的共振频率高的频率f=fd。之后,通过驱动控制单元31,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来驱动逆变器电路23,从而开始感应加热动作(步骤ST3)。通过开始供给电力来开始感应加热动作,并且通过期间测量单元35开始测量加热期间Th。 
在进行感应加热动作的期间,在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中以规定的采样间隔计算电流变化量ΔI(步骤ST4)。通过检测该电流变化量ΔI,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然后,判断电流变化量ΔI是否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步骤ST5)。随着被加热物5从低温成为高温,电流变化量ΔI变小(参照图7~图9)。能够通过输入电流的变化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所以能够比温度传感器等更高速地检测被加热物5的温度变化。 
然后,在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时,在期间测量单元35中检测加热期间Th(步骤ST6)。之后,在驱动控制单元31中,根据加热期间Th决定驱动频率f的增加量Δf。在驱动控制单元31中从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频率f=fd变更为f=fd+Δf,降低了的高频电力从逆变器电路23被供给到加热线圈11a(步骤ST7、参照图8~图10)。另外,在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时、或者使驱动频率f的值fd增加增加量Δf而成为驱动频率 f=fd+Δf时,通过输入输出控制单元36的控制,从报告单元41对使用者报告烧水完成。 
这样,通过根据加热期间Th的长度使在达到了规定的电流变化量ΔI之后对加热线圈11a供给的电力的驱动频率f变更增加量Δf1、Δf2,能够提供可用性良好、且实现了节能化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即,如以往那样,在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时仅使得增加规定的驱动频率f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根据内容物的量、种类保持最佳的保温状态这样的问题。即,在被加热物5的内容物的量多的情况下热量不足而温度逐渐降低,需要再加热。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物5的内容物的量少的情况下,消耗过多的电力。 
此处,如图8以及图9所示,如果被加热物5的内容物的容量等不同,则即使驱动频率f相同,加热期间Th也不同。着眼于该点,驱动控制单元31根据加热期间Th的长度决定增加量Δf,使保温时的驱动频率f变化。由此,能够对加热线圈11a供给与被加热物5的量符合的充分必要的电力,所以能够高效地实现节能化。 
实施方式2. 
图12以及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图形,参照图12以及图13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100的驱动控制单元31的其他动作例。另外,在图12以及图13中对具有与图8以及图9的图形相同的结构的部位附加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图12以及图13的驱动控制单元31的控制与图8以及图9的驱动控制单元31的控制不同的点是驱动频率f的变更定时。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驱动控制单元31在从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起经过规定的附加期间Te之后,进行使高频电力降低的控制。另外,附加期间Te意味着从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的时刻t1至变更驱动频率f的时刻t10(参照图12)、t20(参照图13)的期间。 
此处,附加期间Te既可以是预先对驱动控制单元31设定的期间,也可以从操作部40等输入,但驱动控制单元31具有根据加热期 间Th的长度决定附加期间Te的长度的功能。具体而言,在驱动控制单元31中,加热期间Th越长,将附加期间Te设定得越长。另外,驱动控制单元31既可以通过例如附加期间Te=α×加热期间Th(α是规定的系数)计算,也可以存储表示加热期间Th与附加期间Te的关系的表格。 
因此,在烧水模式设定时,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来驱动,所以根据向被加热物5投入的水量,加热期间Th变化。即,在如图12那样水量少的情况下,加热期间Th变短,在如图13那样水量多的情况下,加热期间Th变长。此时,在驱动控制单元31中加热期间Th短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将附加期间Te设定得较短,在加热期间Th长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将附加期间Te设定得较长,来驱动驱动电路50。 
由此,能够以可靠地使被加热物5内的内容物整体达到规定的温度的方式,进行加热动作。即,在电流变化量ΔI刚刚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之后,被加热物(锅)5的温度达到约100℃,但向被加热物5的内部投入的水发生温度不均匀,作为水整体有时未达到沸腾。因此,即使在电流变化量ΔI成为设定电流变化量ΔIref以下,而判断为达到规定的温度之后,也在经过附加期间Te之前,在将驱动频率f固定为fd的状态下驱动逆变器电路23。 
进而,在水量多的情况下,相比于水量少的情况,被加热物5的内部的水的温度不均匀变大的情况较多,为了使水整体可靠地沸腾,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根据加热期间Th的长度设定附加期间Te。由此,能够得到能够抑制沸腾所需的浪费的电力供给,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水整体可靠地沸腾的节能并且可用性良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0。 
实施方式3. 
图1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3的图,参照图14来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另外,在图14的驱动电路150中对具有与图2的驱动电路5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附加同一符号而省略 其说明。图14的驱动电路150与图2的驱动电路50不同的点是驱动电路150具有多个共振电容器24a、24b。 
具体而言,具有如下结构:在驱动电路150中,还具备与共振电容器24a并联连接的共振电容器24b。因此,在驱动电路50中由加热线圈11a和共振电容器24a、24b构成共振电路。此处,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所需的最大火力(最大输入电力)决定共振电容器24a、24b的电容。通过在共振电路中使用多个共振电容器24a、24b,能够使各个共振电容器24a、24b的电容成为一半,所以即使在使用了多个共振电容器24a、24b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廉价的控制电路。 
此时,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配置于并联连接的多个共振电容器24a、24b中的共振电容器24a侧。于是,流入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的电流成为流入加热线圈11a侧的线圈电流的一半。因此,能够使用小型/小电容的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能够得到小型且廉价的控制电路,能够得到廉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电流变化检测单元34检测由输入电流检测单元25a检测的输入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的情况,但也可以代替输入电流,而检测由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b检测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在该情况下,代替图5以及图6所示的表示驱动频率f与输入电流的关系的表格,存储表示驱动频率f与线圈电流的关系的表格。进而,也可以检测输入电流和线圈电流这两方的电流变化量ΔI。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半桥型的逆变器电路23,但也可以是使用了全桥型、单块电压共振型的逆变器等的结构。 
进而,虽然说明了在负载判定单元32中的负载判定处理中,使用输入电流与线圈电流的关系的方式,但负载判定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通过检测共振电容器的两端的共振电压来进行负载判定处理的方式等各种方法。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被加热物5的内容物使 用了水的情况,但内容物的种类没有限定,不论是水分和固态物混合存在的情况还是油等的情况,都能够应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通过变更驱动频率f来控制高频电力(火力)的方式,但也可以使用通过变更逆变器电路23的开关元件23a、23b的占空比(ONOFF比例)来控制火力的方式。具体而言,在例如驱动控制单元31中,预先存储加热期间Th与距离成为最大火力的开关元件的占空比(例如0.5)的偏移量的关系。然后,驱动控制单元31使占空比偏移与由期间测量单元35测量的加热期间Th对应的偏移量而驱动开关元件23a、23b。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例示了根据加热期间Th的长度设定附加期间Te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经过加热期间Th之后且直至电流变化量ΔI成为零、即到输入电流成为大致一定之后,设定为附加期间Te。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被加热物5内成为无温度不均匀的状态。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驱动频率设定单元33根据由负载判定单元32判定的材质的负载判别结果将驱动频率f设定为fd的情况,但在例如电饭锅那样的必须对相同材质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等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通过预先设定的驱动频率f驱动的电流变化量ΔI来进行判定。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4中,详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1~3中的驱动电路50。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一部分的图。另外,在图15中,仅图示了上述实施方式1~3的驱动电路50的一部分的结构。 
如图15所示,逆变器电路23具备1组由在正负母线之间串联地连接的2个开关元件(IGBT23a、23b)、和与该开关元件分别逆并联地连接的二极管23c、23d构成的支路。 
通过从控制部30输出的驱动信号,对IGBT23a和IGBT23b进 行ONOFF驱动。 
控制部30输出在使IGBT23a成为ON(导通)的期间使IGBT23b成为OFF(断开)状态,在使IGBT23a成为OFF的期间使IGBT23b成为ON状态,交替ONOFF的驱动信号。 
由此,由IGBT23a和IGBT23b构成驱动加热线圈11a的半桥逆变器。 
另外,由IGBT23a和IGBT23b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半桥逆变器电路”。 
控制部30根据投入电力(火力),对IGBT23a以及IGBT23b输入高频的驱动信号,调整加热输出。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对IGBT23a以及IGBT23b输出的驱动信号在比由加热线圈11a以及共振电容器24a构成的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高的驱动频率的范围内可变,并且负载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以比对负载电路施加的电压延迟的相位流过。 
接下来,说明利用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频率和占空比的投入电力(火力)的控制动作。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半桥电路的驱动信号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6(a)是高火力状态下的各开关的驱动信号的例子。图16(b)是低火力状态下的各开关的驱动信号的例子。 
控制部30对逆变器电路23的IGBT23a以及IGBT23b输出比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高的高频的驱动信号。 
通过使该驱动信号的频率可变,逆变器电路23的输出增减。 
例如,如果如图16(a)所示,使驱动频率降低,则对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接近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向加热线圈11a的投入电力增加。 
另外,如果如图16(b)所示,使驱动频率上升,则对加热线圈11a供给的高频电流的频率远离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向加热线圈11a的投入电力减少。 
进而,控制部30能够通过使上述驱动频率可变来控制投入电力, 并且使逆变器电路23的IGBT23a以及IGBT23b的占空比可变,来控制逆变器电路23的输出电压的施加时间,控制向加热线圈11a的投入电力。 
在使火力增加的情况下,增大驱动信号的1周期中的IGBT23a的ON时间(IGBT23b的OFF时间)的比例(占空比),而使1周期中的电压施加时间宽度增加。 
另外,在使火力降低的情况下,减小驱动信号的1周期中的IGBT23a的ON时间(IGBT23b的OFF时间)的比例(占空比),而使1周期中的电压施加时间宽度减少。 
在图16(a)的例子中,图示了驱动信号的1周期T11中的IGBT23a的ON时间T11a(IGBT23b的OFF时间)、与IGBT23a的OFF时间T11b(IGBT23b的ON时间)的比例相同的情况(占空比是50%)的情况。 
另外,在图16(b)的例子中,图示了驱动信号的1周期T12中的IGBT23a的ON时间T12a(IGBT23b的OFF时间)、与IGBT23a的OFF时间T12b(IGBT23b的ON时间)的比例相同的情况(占空比是50%)的情况。 
控制部30当求出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输入电流(或者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时,在固定了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成为固定了逆变器电路23的IGBT23a以及IGBT23b的占空比的状态。 
由此,能够在向加热线圈11a的投入电力是恒定的状态下,求出输入电流(或者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5中,对使用了全桥电路的逆变器电路23进行说明。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驱动电路的一部分的图。另外,在图17中,仅图示了与上述实施方式1~4的驱动电路50的不同点。 
在本实施方式5中,针对1个加热口设置了2个加热线圈。例如,2个加热线圈的直径分别不同,且同心圆状地配置。此处,将直径小的加热线圈称为内线圈11b,将直径大的加热线圈称为外线圈11c。 
另外,加热线圈的数量以及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加热口的中央配置的加热线圈的周围配置多个加热线圈的结构。 
逆变器电路23具备3组由在正负母线之间串联地连接的2个开关元件(IGBT)、和与该开关元件分别逆并联地连接的二极管构成的支路。另外,以后,将3组支路中的1组称为共用支路,将其他2组称为内线圈用支路以及外线圈用支路。 
共用支路是与内线圈11b以及外线圈11c连接的支路,具有IGBT232a、IGBT232b、二极管232c、以及二极管232d。 
内线圈用支路是连接了内线圈11b的支路,具有IGBT231a、IGBT231b、二极管231c、以及二极管231d。 
外线圈用支路是连接了外线圈11c的支路,具有IGBT233a、IGBT233b、二极管233c、以及二极管233d。 
通过从控制部30输出的驱动信号,对共用支路的IGBT232a和IGBT232b、内线圈用支路的IGBT231a和IGBT231b、外线圈用支路的IGBT233a和IGBT233b进行ONOFF驱动。 
控制部30输出在使共用支路的IGBT232a成为ON的期间使IGBT232b成为OFF状态,在使IGBT232a成为OFF的期间使IGBT232b成为ON状态,交替进行ONOFF的驱动信号。 
同样地,控制部30输出使内线圈用支路的IGBT231a和IGBT231b、外线圈用支路的IGBT233a和IGBT233b交替成为ONOFF的驱动信号。 
由此,由共用支路和内线圈用支路构成驱动内线圈11b的全桥逆变器。另外,由共用支路和外线圈用支路,构成驱动外线圈11c的全桥逆变器。 
另外,由共用支路和内线圈用支路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全桥逆变器电路”。另外,由共用支路和外线圈用支路构成本实用新型中的 “全桥逆变器电路”。 
由内线圈11b以及共振电容器24c构成的负载电路连接于共用支路的输出点(IGBT232a和IGBT232b的连接点)、与内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IGBT231a和IGBT231b的连接点)之间。 
由外线圈11c以及共振电容器24d构成的负载电路连接于共用支路的输出点、与外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IGBT233a和IGBT233b的连接点)之间。 
内线圈11b是大致圆形地卷绕的外形小的加热线圈,在其外周配置了外线圈11c。 
通过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c检测内线圈11b中流过的线圈电流。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c检测例如内线圈11b中流过的电流的峰值,将与加热线圈电流的峰值相当的电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0。 
通过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d检测外线圈11c中流过的线圈电流。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d检测例如外线圈11c中流过的电流的峰值,将与加热线圈电流的峰值相当的电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30。 
控制部30根据投入电力(火力),对各支路的开关元件(IGBT)输入高频的驱动信号,调整加热输出。 
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对共用支路以及内线圈用支路的开关元件输出的驱动信号在比由内线圈11b以及共振电容器24c构成的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高的驱动频率的范围内可变,并且负载电流中流过的电流以比对负载电路施加的电压延迟的相位流过。 
另外,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对共用支路以及外线圈用支路的开关元件输出的驱动信号在比由外线圈11c以及共振电容器24d构成的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高的驱动频率的范围内可变,并且负载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以比对负载电路施加的电压延迟的相位流过。 
接下来,说明利用逆变器电路23的支路相互之间的相位差的投入电力(火力)的控制动作。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全桥电路的驱动信号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8(a)是高火力状态下的各开关的驱动信号和各加热线圈的 通电定时的例子。 
图18(b)是低火力状态下的各开关的驱动信号和各加热线圈的通电定时的例子。 
另外,图18(a)以及(b)所示的通电定时与各支路的输出点(IGBT和IGBT的连接点)的电位差相关,用“ON”来表示共用支路的输出点相对内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以及外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低的状态。另外,用“OFF”来表示共用支路的输出点相对内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以及外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高的状态以及相同的电位的状态。 
如图18所示,控制部30对共用支路的IGBT232a以及IGBT232b输出比负载电路的共振频率高的高频的驱动信号。 
另外,控制部30将相位比共用支路的驱动信号超前的驱动信号输出到内线圈用支路的IGBT231a和IGBT231b、外线圈用支路的IGBT233a和IGBT233b。另外,各支路的驱动信号的频率是同一频率,占空比也相同。 
对各支路的输出点(IGBT和IGBT的连接点),根据IGBT和IGBT的ONOFF状态,高频地切换而输出作为直流电源电路的输出的正母线电位、或者负母线电位。由此,对内线圈11b施加共用支路的输出点与内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的电位差。另外,对外线圈11c施加共用支路的输出点与外线圈用支路的输出点的电位差。 
因此,通过使向共用支路的驱动信号、与向内线圈用支路以及外线圈用支路的驱动信号的相位差增减,能够调整对内线圈11b以及外线圈11c施加的高频电压,能够控制流入内线圈11b和外线圈11c的高频输出电流和输入电流。 
在使火力增加的情况下,增大支路之间的相位α,而增大1周期中的电压施加时间宽度。另外,支路之间的相位α的上限是逆相(相位差180°)的情况,此时的输出电压波形成为大致矩形波。 
在图18(a)的例子中,图示了支路之间的相位α是180°的情况。另外,图示了各支路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是50%的情况、即1周期 T13中的ON时间T13a与OFF时间T13b的比例相同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驱动信号的1周期T14中的内线圈11b、外线圈11c的通电ON时间宽度T14a、和通电OFF时间宽度T14b成为相同的比例。 
在使火力降低的情况下,相比于高火力状态减小支路之间的相位α,使1周期中的电压施加时间宽度减少。另外,支路之间的相位α的下限被设定为例如不会由于与在成为TURN ON(接通)时流入负载电路的电流的相位等的关系向开关元件流入过大电流而破坏的等级。 
在图18(b)的例子中,图示了使支路之间的相位α比图18(a)变小了的情况。另外,各支路的驱动信号的频率以及占空比与图18(a)相同。 
在该情况下,驱动信号的1周期T14中的内线圈11b、外线圈11c的通电ON时间宽度T14a成为与支路之间的相位α对应的时间。 
这样,能够通过支路相互之间的相位差,控制向内线圈11b、外线圈11c的投入电力(火力)。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使内线圈11b以及外线圈11c一起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但也可以使内线圈用支路或者外线圈用支路的驱动停止,而仅使内线圈11b或者外线圈11c中的某一方进行加热动作。 
控制部30当求出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输入电流(或者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时,在固定了逆变器电路23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成为固定了支路之间的相位α、与各支路的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另外,其他动作与上述实施方式1~3相同。 
由此,能够在向内线圈11b、外线圈11c的投入电力是恒定的状态下,求出输入电流(或者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通过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c和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d分别检测了内线圈11b中流过的线圈电流、和外线圈11c中流过的线圈电流。 
因此,在使内线圈11b以及外线圈11c都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即使在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c或者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d中的任何一方由于故障等而无法检测线圈电流值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另一方的检测值,检测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 
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分别求出由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c检测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和由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d检测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分别使用变化量中的大的一方,进行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各判断动作。另外,也可以使用各个变化量的平均值,进行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各判断动作。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在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c或者线圈电流检测单元25d中的某一个的检测精度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高精度地求出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ΔI。 

Claims (14)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线圈,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逆变器电路,对所述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以及
控制部,通过驱动信号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
所述控制部具备:
电流变化量检测单元,检测向所述逆变器电路的输入电流或者所述加热线圈中流过的线圈电流的电流变化量;
期间测量单元,测量从开始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电力至所述电流变化量成为预先设定的设定电流变化量以下的加热期间;以及
驱动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期间测量单元测量的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来控制所述逆变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驱动频率设定单元,所述驱动频率设定单元设定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时的所述驱动信号的驱动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还具备进行所述被加热物的负载判定处理的负载判定单元,
所述驱动频率设定单元构成为使用所述负载判定单元的判定结果来设定所述逆变器电路中的所述驱动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使所述驱动频率变化来降低所述高频电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越长,使所述驱动频率的增加量越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使所述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变化来降低所述高频电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进行在从所述电流变化量成为所述设定电流变化量以下起经过了规定的附加期间之后使所述高频电力降低的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期间的长度决定所述附加期间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判定单元构成为具有存储了所述输入电流与所述线圈电流的关系的负载判定表格,根据向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入了负载判定用的驱动信号时的所述输入电流和所述线圈电流,判定所述被加热物的负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报告所述被加热物的状态的报告单元,
所述控制部还具有输出控制单元,所述输出控制单元使由所述报告单元报告在所述驱动控制单元使对所述加热线圈供给的高频电力降低了时向所述被加热物的加热完成了的意思。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控制单元构成为在所述加热期间中使所述驱动频率成为恒定而驱动所述逆变器电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固定了所述逆变器电路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设为固定了所述逆变器电路的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电路包括全桥逆变器电路,该全桥逆变器电路具有至少2个串联地连接了2个开关元件的支路,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固定了所述全桥逆变器电路的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设为固定了所述2个支路的相互之间的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相位差、和所述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逆变器电路包括具有串联地连接了2个开关元件的支路的半桥逆变器电路,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固定了所述半桥逆变器电路的所述开关元件的驱动频率的状态下,设为固定了所述开关元件的占空比的状态。
CN201320672390.8U 2012-10-30 2013-10-29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80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77944 WO2014068647A1 (ja) 2012-10-30 2012-10-30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PCT/JP2012/077944 2012-10-30
PCT/JP2013/056916 WO2014069011A1 (ja) 2012-10-30 2013-03-13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PCT/JP2013/056916 2013-03-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8037U true CN203748037U (zh) 2014-07-30

Family

ID=506266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6999.5A Active CN104770060B (zh) 2012-10-30 2013-03-13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201320672390.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48037U (zh) 2012-10-30 2013-10-29 感应加热烹调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6999.5A Active CN104770060B (zh) 2012-10-30 2013-03-13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26576B2 (zh)
JP (1) JP6021934B2 (zh)
CN (2) CN104770060B (zh)
DE (1) DE112013005211T5 (zh)
GB (1) GB2520887B (zh)
WO (2) WO20140686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757A (zh) * 2017-11-08 2020-06-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34845B2 (en) * 2016-06-30 2020-08-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JP6727343B2 (ja) * 2017-01-27 2020-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TWI625037B (zh) * 2017-04-12 2018-05-21 唐山達創科技有限公司 散熱系統及其運作方法
CN111406439B (zh) * 2017-10-12 2022-03-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WO2019130180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Breton Spa Countertop with induction hob
US11268921B2 (en) 2019-08-05 2022-03-08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Determining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cookware i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s
CN112394244B (zh) * 2019-08-19 2021-09-14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电路、电器及控制方法
KR20210109246A (ko) * 2020-02-27 2021-09-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구현 가능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KR20210135852A (ko) * 2020-05-06 2021-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도 가열 장치 및 유도 가열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49183A (en) * 1972-10-20 1976-04-0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over plate for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JPS5369938A (en) * 1976-12-01 1978-06-21 Toshiba Corp Dielectric heater
US4358654A (en) * 1980-01-25 1982-11-09 Estes Nelson N Static power switching system for induction heating
JPS577082A (en) * 1980-06-13 1982-01-14 Riccar Sewing Machine Kk Exciter for induction heater
JPS59103292A (ja) * 1982-12-03 1984-06-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S6059693A (ja) * 1983-09-09 1985-04-06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の温度制御装置
JP3014181B2 (ja) 1991-09-03 2000-02-28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の温度検出装置
JP3117898B2 (ja) * 1995-05-29 2000-1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GB9701066D0 (en) * 1997-01-20 1997-03-12 Induced Energy Ltd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JPH11260542A (ja) 1998-03-11 1999-09-24 Toshiba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6320169B1 (en) * 1999-09-07 2001-11-20 Thermal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of object to be heated
JP2001155846A (ja) * 1999-09-13 2001-06-08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磁調理器用加熱調理容器の温度制御装置
JP2001267052A (ja) 2000-03-21 2001-09-28 Hitachi Hometec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AU2001287186A1 (en) * 2000-08-18 2002-03-04 Luxine Inc. Induction heating and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with high reliability and advanced performance features
KR20030018548A (ko) * 2001-08-30 2003-03-06 주식회사 엘지이아이 후드겸용 전자레인지의 출력제어장치
JP3976007B2 (ja) * 2001-11-21 2007-09-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EP2166819B1 (en) * 2002-01-25 2015-07-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Heater
US7009159B2 (en) * 2002-03-19 2006-03-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member
US6894255B2 (en) * 2002-03-22 2005-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ES2323236T3 (es) * 2002-11-20 2009-07-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arato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on.
US6953919B2 (en) * 2003-01-30 2005-10-11 Thermal Solutions, Inc. RFID-controlled smart range and method of cooking and heating
US7034263B2 (en) * 2003-07-02 2006-04-25 Itherm Technologies, L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ductive heating
JP4617676B2 (ja) * 2004-01-27 2011-0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270075B2 (ja) * 2004-09-01 2009-05-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KR100600754B1 (ko) * 2004-09-08 2006-07-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용기 편심에 따라 동작이 차단되는 유도가열 조리기기
JP4444062B2 (ja) 2004-10-14 2010-03-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082402B2 (ja) * 2004-10-19 2008-04-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タッチキーを用いた電磁調理器
US7420828B2 (en) * 2005-06-02 2008-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JP4748356B2 (ja) * 2005-10-13 2011-08-17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4839786B2 (ja) * 2005-11-14 2011-12-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US7794142B2 (en) * 2006-05-09 2010-09-14 Tsi Technologies Llc Magnetic element temperature sensors
DE102006047121A1 (de) * 2006-09-26 2008-04-03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Induktionsheizeinrichtung für ein Induktionskochfeld und Induktionskochfeld
JP4965652B2 (ja) * 2007-06-21 2012-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S2430328T3 (es) * 2007-06-22 2013-11-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cina de inducción
JP2007287702A (ja) 2007-07-11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9050487A (ja) * 2007-08-28 2009-03-12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800345B2 (ja) * 2007-10-11 2011-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8350196B2 (en) * 2008-02-06 2013-01-08 Tsi Technologies Llc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for heating devices
WO2009104404A1 (ja) * 2008-02-19 2009-08-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821791B2 (ja) * 2008-03-19 2011-11-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178378B2 (ja) * 2008-07-31 2013-04-1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440010A1 (en) * 2009-06-01 2012-04-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oking device
JP2011014363A (ja) 2009-07-01 2011-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磁調理器
CA2911570C (en) * 2010-03-31 2017-04-1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duction heating cookware
JP4969676B2 (ja) 2010-08-16 2012-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3081564B (zh) * 2010-08-30 2015-04-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装置
WO2012075092A2 (en) * 2010-11-30 2012-06-07 Bose Corporation Induction cooking
US8598497B2 (en) * 2010-11-30 2013-12-03 Bose Corporation Cooking temperature and power control
WO2012144004A1 (ja) * 2011-04-18 2012-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方式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85946A1 (en) * 2011-05-10 2012-11-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Utensil quality feedback for induction cooktop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757A (zh) * 2017-11-08 2020-06-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11316757B (zh) * 2017-11-08 2022-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069011A1 (ja) 2016-09-08
WO2014069011A1 (ja) 2014-05-08
WO2014068647A1 (ja) 2014-05-08
GB2520887B (en) 2020-08-12
DE112013005211T5 (de) 2015-08-27
US9826576B2 (en) 2017-11-21
CN104770060A (zh) 2015-07-08
JP6021934B2 (ja) 2016-11-09
US20150245416A1 (en) 2015-08-27
GB201505536D0 (en) 2015-05-13
CN104770060B (zh) 2016-08-24
GB2520887A (en)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8037U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203722851U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4170524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5684551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204377175U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3348765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2823323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462348B (zh) 一种注塑机电磁加热系统
JP2011034712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5850022A (zh) 电力转换设备和电力转换方法
CN105230120B (zh) 感应加热炉灶面
CN105684550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204377176U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WO2015159353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1283633Y (zh) 一种注塑机电磁加热系统
CN105359622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KR20210109249A (ko) 유도 가열 구현 가능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JP200229902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3654678B (zh) 一种加热测温电路及其测温方法、烹饪装置、存储介质
JPH0126078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210109248A (ko) 유도 가열 구현 가능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WO2014069009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137914A (ja) 非接触電力伝達装置
WO2014069008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