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39890U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39890U
CN203439890U CN201320464615.0U CN201320464615U CN203439890U CN 203439890 U CN203439890 U CN 203439890U CN 201320464615 U CN201320464615 U CN 201320464615U CN 203439890 U CN203439890 U CN 203439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rail
mentioned
rotating band
passenger conveyors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646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佳延
河本齐
菊池孝幸
海田勇一郎
加藤一美
山口哲
仲井雅彦
池之上康贵
舛田刚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39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3989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的乘客输送机。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在使用驱动带使扶手带循环移动时,由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会减小,扶手带的磨损也不会增大。该乘客输送机具有扶手带(5)和设置在扶手带(5)内周面的驱动带(6),而在扶手带(5)的内周面(52)上具有沟槽(53),且驱动带(6)收纳在该沟槽(53)内部。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3-8526号(申请日:2013年1月21日)为基础,享受该申请的优先利益。本申请参照该申请,并包含同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乘客输送机,该乘客输送机具备:扶手带,卷绕于乘客输送机左右一对的扶手并能够循环移动;驱动带,与上述扶手带的内周面接触且向与上述扶手带相同的方向循环移动,并向上述扶手带传递驱动力。
但是,上述乘客输送机存在如下问题,虽然扶手带与驱动带容易接触和分离,但因为其没有左右方向的约束力,当从左右方向向扶手带施力时,就会与扶手等接触并产生摩擦力,从而能量损失会增大,与扶手带接触的驱动带的面的磨损会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旨在提供一种乘客输送机,用驱动带使扶手带循环移动时,能够减小由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扶手带的磨损也不会增大。
技术方案1涉及的乘客输送机,具备:多个梯级,环状连结并能循环移动;左右一对扶手,立设在上述梯级的两侧;扶手带,卷绕于上述扶手,能够循环移动,在其内周面形成有沟槽;驱动带,配设于上述扶手带的沟槽内,沿着与上述扶手带相同的方向循环移动,并对上述扶手带传递驱动力。
根据技术方案2,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在上述驱动带的外周面设有帆布。
根据技术方案3,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上述驱动带为平面带;在上述扶手带的沟槽的角部形成有倾斜面。
根据技术方案4,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上述驱动带为V型带,上述扶手带的沟槽为V型沟槽。
根据技术方案5,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在上述驱动带上形成多个V型的凹凸部,在上述扶手带的沟槽形成有多个V型沟槽。
根据技术方案6,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在上述扶手的凹陷弯曲的下层弯曲部中,在上述扶手的上部设置有滑动体或滑轮,上述滑动体或上述滑轮配设在上述驱动带和上述扶手带之间。
根据技术方案7,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在上述扶手带与上述驱动带的归路上的重叠运行部分设有夹压装置,该夹压装置通过固定辊和加压辊对上述扶手带和上述驱动带进行夹压。
根据技术方案8,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进一步具备位于上述扶手带和上述驱动带进入的入口处的入口安全装置,上述入口安全装置具备:推压部,从上述入口突出,且能被推压至上述入口内部;制动构件,在上述入口内部仅对从上述驱动带分离的上述扶手带施压使其停止运行;停止单元,当上述推压部被推压至入口内部时,通过上述制动构件仅对上述扶手带施压。
根据技术方案9,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上述驱动带的内周面是摩擦系数低且平滑的面。
根据技术方案10,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上述乘客输送机为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用驱动带使扶手带循环移动时,使由摩擦引起的能量损失减小,扶手带的磨损也不会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驱动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带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下层弯曲部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扶手带和驱动带的纵剖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中变更例的扶手带和驱动带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100的侧视图。
图11是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通常状态下的入口安全装置的图。
图12是说明紧急停止状态下的入口安全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的自动扶梯。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至图7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自动扶梯100。另外,下面的说明中,假设自动扶梯100处于上升状态。
(1)自动扶梯100的结构
根据图1说明自动扶梯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自动扶梯100具备:桁架1,安装于建筑物的下层和上层之间;多个梯级2,环状连接并循环移动;梯级驱动装置3,使梯级2循环移动;左右一对扶手4,配设于梯级2的两侧;扶手带5,缠绕于扶手4并循环移动。
此外,自动扶梯100具备:驱动带6,配设于扶手带5的内侧;带驱动装置7,驱动该驱动带6。
多个梯级2,通过安装于梯级链条8而环状连结。
梯级驱动装置3具备:梯级链轮9a,配置于上层乘降口的乘降板下方;梯级链轮9b,配置于下层乘降口的乘降板下方;电动机10,使梯级链轮9a旋转驱动。在梯级链轮9a与梯级链轮9b之间架设有梯级链条8,梯级链轮9a通过电动机10的驱动而旋转驱动。通过梯级链轮9a的旋转驱动,梯级链条8在梯级链轮9a与梯级链轮9b之间循环移动,从而使安装于梯级链条8的梯级2也一体地循环移动。
在梯级链轮9a的旋转轴11上,连结有第1链轮12和第2链轮13两个链轮。在第1链轮12与设置于电动机10的链轮14之间架设有链条15。在第2链轮13与用于向带驱动装置7传递驱动力的链轮16之间架设有链条17。
左右一对扶手4立设于桁架1上且平行相对,并配置于循环移动的梯级2的两侧。在扶手4的边缘部分设置有导轨18和导向辊19,用于引导循环移动的驱动带6和扶手带5。导向辊19设置于在上层侧和下层侧中循环移动的驱动带6与扶手带5折返的位置。
(2)扶手带5的结构
根据图2和图3说明扶手带5的结构。图2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是驱动带6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扶手带5是剖面形状呈C型的带,沿设置于扶手4的导轨18而配置。扶手带5的外周面51是乘客手扶的部分,扶手带5与梯级2同步循环移动。扶手带5的内周面52上,沿着运行方向设置有沟槽53,该沟槽53的两侧部被斜切,形成倾斜面54。
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带6是平面带,配置于导轨18与扶手带5之间,其外周面61与扶手带5的内周面52接触,内周面62与导轨18及导向辊19接触。驱动带6被带驱动装置7驱动而循环移动,且在与扶手带5接触的区域向扶手带5传递驱动力,从而使驱动带6与扶手带5同步循环移动。而且,驱动带6配置于扶手带5内部并收纳于扶手4内部,因此不会露出外部。
因此,驱动带6的与扶手带5接触的面(驱动带6的外周面61)及扶手带5的与驱动带6接触的面(扶手带5的内周面52)共同形成为摩擦系数大的面,特别是驱动带6的外周面61上设置有帆布63。另一方面,驱动带6的内周面62形成摩擦系数小的平滑的面。此外,在驱动带6的内部,沿运行方向埋设有多条具有强固作用的钢丝。
(3)带驱动装置7的结构
根据图4说明带驱动装置7的结构。
如图4所示,带驱动装置7具备构成多个组的驱动辊20和加压辊21。驱动辊20接触于驱动带6的外周面61(驱动带6上的与扶手带5接触的面)而旋转驱动。加压辊21配置于与驱动辊20一起夹持驱动带6的位置,是用于向驱动带6的内周面62施压的加压体。加压辊21上安装有能调节施力的弹簧22,加压辊21通过弹簧22的施力将驱动带6向驱动辊20推压。
加压辊21和弹簧22配置于扶手4的内部,且配置于通过将被称作内壁架的扶手4的一部分卸下而从扶手4外侧手能够到的位置。
驱动带6上的与驱动辊20接触的外周面61,是与扶手带5的内周面52接触的面,因而摩擦系数被设定为较大值。从而,驱动辊20与驱动带6的外周面61接触时,能够从驱动辊20很好地向驱动带6传递驱动力。
另一方面,驱动带6上的与加压辊21接触的内周面62,是与导轨18或导向辊19接触的面,表面光滑,且和与驱动辊20接触的外周面61相比摩擦力小。
各驱动辊20的旋转轴20a上分别连结有同轴的链轮20b,在这些链轮20b、与齿轮23的旋转轴23a连结的链轮24,以及链轮25、26之间架设有链条27。在链轮26上安装有弹簧26a,用于向链条27施加张力。齿轮23与齿轮28啮合,在该齿轮28的旋转轴28a上连结有链轮16。
电动机10被驱动时,来自电动机10的驱动力通过链条15、链轮12、13和链条17被传递到链轮16,从而使链轮16与齿轮28一体地旋转。由于齿轮28的旋转,与齿轮28啮合的齿轮23与链轮24一体地旋转。链轮24的旋转通过链条27传递到链轮20b,驱动辊20与链轮20b一体地被旋转驱动。由于驱动辊20被旋转驱动,驱动力传递至这些驱动辊20接触的驱动带6,以使驱动带6循环移动。
(4)带驱动装置7的动作状态
根据图4说明带驱动装置7的动作。
由于电动机10的驱动,梯级驱动装置3和带驱动装置7被驱动。通过梯级驱动装置3的驱动,梯级2循环移动。通过带驱动装置7的驱动,驱动带6循环移动。由于驱动带6循环移动,扶手带5与驱动带6一体地循环移动。梯级驱动装置3与带驱动装置7中,链轮12、13、16的直径,齿轮23、28的齿数,链轮24、20b的齿数被设定为,梯级2与驱动带6以相同的移动速度进行循环移动。
带驱动装置7中,向驱动带6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辊20与驱动带6中摩擦系数高的面(设有帆布63的面)即外周面61接触。因此,在驱动带6与驱动辊20的接触部分不容易发生滑动,从而驱动辊20能够很好地向驱动带6传递驱动力。
此外,驱动带6与扶手带5的接触部分,即驱动带6的外周面61及与该外周面61接触的扶手带5的内周面52,都是摩擦系数高的面(设有帆布63的面),而且,驱动带6与扶手带5沿循环移动方向以大面积接触。因此,通过使驱动带6的外周面61与扶手带5的内周面52接触,能够使驱动带6很好的向扶手带5传递驱动力,且能够使驱动带6与扶手带5在避免其接触部分发生滑动的情况下一体地循环移动。
还有,驱动带6上的与加压辊21接触的内周面62,是摩擦系数低的平滑面,当驱动带6循环移动时,该内周面62与导轨18或导向辊19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内周面62与导轨18接触时的滑动噪声,或内周面62与导向辊19接触时导向辊19的转动噪声。而且,即使当导轨18上有接缝时,因为表面平滑的内周面62能够顺利通过该接缝部分,所以即使驱动带6通过导轨18的接缝部分也不会发出很大的滑动噪声。
(5)下层弯曲部24的构造
下面,根据图1及图5至图7,说明下层弯曲部24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下层弯曲部24是指,从下层侧面向上层侧时,扶手4从下层侧的水平状态弯曲并倾斜的部分。图5是下层弯曲部的扩大图,图6是图5中B-B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5中C-C线的剖视图。
在下层弯曲部24中,扶手带5需要有弯曲状态,以便乘客将手放置于扶手带5时能够平滑驱动。另一方面,因为驱动带6收纳于扶手4的内部,所以需要使驱动带6无摩擦运行的结构。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由厚玻璃板形成的扶手4的上部,设有导轨18。导轨18固定于扶手4上端部,其上端部向两侧扩展而形成凸缘部28、29。C型扶手带5的两端部的爪部55、55以覆盖左右两个凸缘部28、29的方式被安装。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下层弯曲部24的上层侧和下层侧的导轨18上,分别设有旋转自如的滑轮35、25。滑轮25的两端部设有凸缘26、26,驱动带6收纳于扶手带5的沟槽53内部的同时,在该左右凸缘26、26之间运行。
如图5所示,在下层弯曲部24的上层侧的滑轮35与下层侧的滑轮25之间且扶手带5与驱动带6之间,设有用于调整轨道的滑动部34、30。
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下层弯曲部24的滑动部34、30之间且扶手带5与驱动带6之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有3个鼓状的滑轮31、32、33。
(6)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中,因为扶手带5的内周面设有沟槽53,而驱动带6收纳于沟槽53内部,所以驱动带6容易与扶手带5接触和分离。此外,驱动带6给予扶手带5左右方向的约束力,所以即使向扶手带5的左右方向施加力,扶手带5也不会左右移动,从而扶手带5的内周面52不会与导轨18或导轨18的凸缘部28接触。因此,扶手带5运行时的摩擦等引起的能量损失便会减小并节省能量。而且,因为扶手带5的磨损减少,所以耐久性提高。
此外,因为驱动带6是平面带,是机械工学便览中介绍的廉价出售品,所以能够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而且,能够从高价的扶手带5上去除钢丝或钢带等,所以能够比以往更便宜。因此,即使将以往的一体型的扶手带5分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扶手带5和驱动带6,成本也不会增加。
另外,在以往的维修中,会因为拉伸、污垢引起的外观上的劣化,磨损引起的驱动力下降等种种原因而更换扶手带。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磨损小,当外观的劣化是因为拉伸、污垢时,只需更换扶手带5,另一方面,当其原因是磨损引起的驱动力下降时,只需更换驱动带6等,维修工作方面的效率也提高。
还有,下层弯曲部24的驱动带6,因为其通过滑动部30、34和滑轮31、32、33的下面,所以不会向上方鼓起。
而且,即使施加向驱动带6传递驱动力的张力,且在下层弯曲部24被施以向上鼓起的力,因为驱动带6被内置于扶手4的滑动体30、34及滑轮31、32、33压向下方,所以其上方的扶手带5向上方被推压,扶手带5的C型爪部55、55不会接触扶手4,也不会接触导轨18的凸缘部28。
另外,上述带驱动装置7中,因为驱动带6的内周面62表面光滑,所以能够减小驱动带6的内周面62与导轨18或导向辊19的接触部分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用来驱动驱动带6的电动机10的输出功率,从而能够降低电力消耗。
还有,因为加压辊21和弹簧22配置在将被称作内壁架的扶手4的一部分拆卸之后,手能从扶手4的外侧够到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弹簧22的施力调节,能够讲带驱动装置7向驱动带6的驱动力传递维持在良好状态。
实施方式2
其次,根据图8及图9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100。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是,实施方式1中的驱动带6是如图3所示的平面带,但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带6是偏平的V型带,即,驱动带6的剖面呈梯形。而且,与此对应地,扶手带5的内周面52上也设有剖面形状为梯形的沟槽53。
本实施方式的扶手带5及驱动带6,因为在扶手带5的内周面52上设置的沟槽53具有相对的两个倾斜的坡度,所以偏平的V带型的驱动带6嵌入其中,增加接触面上产生摩擦的效力,在帆布63的摩擦力的基础上形成更高的效力,从而驱动带6能够给予扶手带5足够的驱动力。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偏平的V带型的驱动带6,如图9所示,作为该变更例,使用了V带型的驱动带6,该驱动带6具有多个三角形凹凸部,且在扶手带5的内周面52上形成有具有多个三角形沟槽部的沟槽53。
即使在该变更例中,也能使驱动带6在倾斜坡度处嵌入沟槽53,能增加接触面上产生摩擦的效力。
实施方式3
接着,根据图10说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自动扶梯100。
本实施方式中有如下特征,在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100的结构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在带驱动装置7的前面(上层侧的归路)设有用于夹压扶手带5和驱动带6的夹压装置40。
夹压装置40,在扶手带5一侧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设有大直径的固定辊41,在驱动带6一侧通过带有未图示的引导指示机构的弹簧42旋转自如地配设有加压辊43,固定辊41与加压辊43从上下对扶手带5和驱动带6进行夹压。其次,根据图10说明夹压装置40的作用。图10中用箭头表示扶手带5的重量w在驱动带6的效力分布。
首先,因为扶手带5是位于固定形状的驱动带6上的环状橡胶,所以被认为其效力分布是一定的,与用来传递驱动带6的驱动力的状态无关。
其次,当被施以乘客将手或胳膊肘放在扶手带5上的集中效力或者朝向横向的力时,该力在该位置处传递至驱动带6,当因该力而在驱动带6与扶手4之间产生摩擦时,驱动带6承受该摩擦。此外,当乘客向扶手带5施力时,若该力小于等于由自己施加的效力或朝向横向的力可能发生的摩擦力,该力也由驱动带6承受。
再次,当乘客向扶手带的方向施力时,只有超过由自己施加的效力或朝向横向方向的力中可能发生的摩擦力的那一部分力,沿着带的运行方向传递至扶手带5内。该力能够用乘坐自动扶梯100的乘客的总和表示,当超过效力分布的摩擦力的总和(一定)时,扶手带5相对于驱动带6进行滑动。
然而,若是短距离的自动扶梯100,出于安全考虑,扶手带5有时会得不到适当的驱动力。但是,当在归路侧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夹压装置40时,该夹压装置40的固定辊41和加压辊43对扶手带5和驱动带6进行夹压,从而能够补充摩擦力总和的不足部分。
由此,能够适当地管理从驱动带6向扶手带5的驱动力,所以扶手带5不会因很小的外力而轻易脱落,从而可防止乘客摔倒,因此可保证安全。
再有,因为自动扶梯100具有坡度,也可以在固定辊41上设置带有调速机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在落下方向达到额定速度以上时发挥作用。而且,在固定辊41上设置该带有调速机的制动装置时,即使由于大量乘客摔倒而引起扶手带5的速度增加时也能够进行制动。另外,带有调速机的制动装置使用于防止从铁塔的升降梯纵向落下的装置等。
实施方式4
根据图11及图12说明实施方式4的自动扶梯100。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自动扶梯100的入口71的结构上。在自动扶梯100的扶手4的上层侧及下层侧设有正面围裙板70。在该正面围裙板70的正面设有入口71,处于运行状态的扶手带5和驱动带6进入该入口71的开口部。此时,因为在扶手带5进入时乘客的手或行李有可能被夹,于是设置入口安全装置72。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该入口安全装置72。下面,对入口安全装置72进行说明。
(1)入口安全装置72的结构
在入口71的开口部73处,扶手带5与驱动带6以接触的状态进入。在该进入部分上,设有橡胶制的推压部74,且扶手带5与驱动带6进入设置在推压部74中央部的贯通孔75。
推压部74被支承板76支承。由弹簧钢构成的弹簧板77以与扶手带5的运行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在该支承板76的下端部。在弹簧板77的推压部74一侧,设有两块平行的支承弹簧板78、79。此外,在弹簧板77内侧,与扶手带5之间设有下部制动构件80。在下部制动构件80上设有两个平行连接构件81、82,其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下部制动构件80。而且,弹簧板77、支承弹簧板78、79、平行连接构件81、82相当于停止单元。
在下部制动构件80的上方设有上部制动构件83,可通过上部制动构件83和下部制动构件80夹压扶手带5。上部制动构件83呈三角形状,用于分离扶手带5和驱动带6。在扶手带5的下方设有引导辊84,在驱动带6上也设有两个引导辊85、86。
(2)入口安全装置72的动作状态
根据图11与图12说明上述结构的入口安全装置72的动作状态。图11表示入口安全安装置72不动作的状态(通常状态),图12表示入口安全装置72的动作状态(紧急停止状态)。
在图11所示的平常状态,推压部74处于一部分从入口71突出的状态,下部制动构件80未与扶手带5接触,扶手带5和驱动带6以运行速度进入入口71。
如图12所示,当因乘客的手等导致推压部74被推入内部时,推压板74推动支承板76,使弹簧板77在图11中从左侧向右侧移动的同时,平行连接构件81、82变为朝向上方立设的状态,从而使下部制动构件80压紧上部制动构件83。由此,扶手带5立刻停止运行。另一方面,当推压部74被推压时,未图示的限位开关驱动,于是梯级驱动装置3以及带驱动装置7停止,之后驱动带6也停止。
(3)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入口安全装置72中,因为驱动带6被扶手带5和扶手4覆盖,所以乘客接触不到驱动带6。因此,当乘客的手误进入入口71且被扶手带5的移动拖入时,因为通过下部制动构件80和上部制动构件83夹压扶手带5而仅使扶手带5立刻停止运行,所以能够在乘客的手被卷入入口71内部前仅使扶手带5停止运行。
即,当乘客的手开始被卷入入口71内部时,推压板74被推压。推压板74以使由弹簧板77与平行连接构件81、82组成的构件维持原姿态的方式被推压。途中,未图示的限位开关检测出推压部74的动作,且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为防止乘客摔倒而开始慢慢地使梯级2停止。此时,安装于弹簧板77的下部制动构件80通过平行连接构件81、82被推压至扶手带5,且下部制动构件80通过与扶手带5的摩擦力而开始被带进。
而且,如图12所示,下部制动构件80,通过平行连接构件81、82竖起的很大的力推压扶手带5,并在与配置于相反一侧的上部制动构件83之间夹压扶手带5,因此,当乘客误将手放入入口71后,能够在数十mm之内紧急停止。另一方面,根据未图示的限位开关的信息而开始停止的驱动带6,与梯级2联动而在数百mm的距离慢慢进行减速,其间,乘客不会接触于驱动带6。
据上所述,乘客误将手放入入口71之后,因为扶手带5能够在数十mm内紧急停止,所以是安全的。此外,能够只紧急停止手放入一侧的扶手带5,为了防止其他乘客摔倒,梯级2能够慢慢停止,所以是安全的。而且,启动入口安全装置72的相反一侧的扶手带5能够慢慢停止,所以是安全的。
变更例
(1)变更例1
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有凸缘的滑轮25或鼓型的滑轮31、32、33,例如在扶手4上形成带有凹型沟槽的导轨,并采用在摩擦产生效力较小的扶手4的直线部的一部分上。此时,因为驱动带6的内周面62是柔软面,且效力也小,因此扶手4与带有凹型沟槽的导轨之间几乎无摩擦,所以节能且耐久性提高。
(2)变更例2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自动扶梯100进行了说明,但自动人行道也适用该实施方式。
(3)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并非限定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多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或宗旨内,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等同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梯级,环状连结,并能够循环移动;
左右一对扶手,立设在上述梯级的两侧;
扶手带,卷绕于上述扶手并能够循环移动,且在内周面形成有沟槽;
驱动带,配设于上述扶手带的沟槽内,沿着与上述扶手带相同的方向循环移动,向上述扶手带传递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驱动带的外周面设有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带为平面带;
在上述扶手带的沟槽的角部形成有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带为V型带;
上述扶手带的沟槽为V型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驱动带上形成有多个V型凹凸部;
在上述扶手带的沟槽形成有多个V型沟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扶手的凹陷弯曲的下层弯曲部中,在上述扶手的上部设置有滑动体或滑轮,上述滑动体或上述滑轮配设在上述驱动带和上述扶手带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扶手带与上述驱动带的归路上的重叠运行部分设有夹压装置,该夹压装置通过固定辊和加压辊对上述扶手带和上述驱动带进行夹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位于上述扶手带和上述驱动带进入的入口处的入口安全装置;
上述入口安全装置具备:
推压部,从上述入口突出,且能被推压至上述入口内部;
制动构件,在上述入口内部仅对从上述驱动带分离的上述扶手带施压使其停止运行;
停止单元,当上述推压部被推压至入口内部时,通过上述制动构件仅对上述扶手带施压。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带的内周面是摩擦系数低且平滑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乘客输送机为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CN201320464615.0U 2013-01-21 2013-07-31 乘客输送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398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8526 2013-01-21
JP2013008526A JP5612140B2 (ja) 2013-01-21 2013-01-21 乗客コンベ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39890U true CN203439890U (zh) 2014-02-19

Family

ID=50090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6461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39890U (zh) 2013-01-21 2013-07-31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12140B2 (zh)
CN (1) CN20343989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39640A (ja) * 2016-09-09 2018-03-1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
JP6453423B1 (ja) * 2017-11-13 2019-01-1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用手摺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乗客コンベア
JP6553222B1 (ja) * 2018-03-06 2019-07-3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手摺り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CN109969916A (zh) * 2019-05-10 2019-07-05 苏州汉森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强制驱动式扶手带装置
JP7193752B2 (ja) * 2021-04-22 2022-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手摺駆動ロー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05484A (en) * 1976-03-02 1977-09-03 Meiji Gomu Kasei Kk Transfer handdrail
JP5147179B2 (ja) * 2006-01-04 2013-02-20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
CN101674997B (zh) * 2007-05-09 2012-06-20 奥蒂斯电梯公司 制造乘客输送装置扶手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39101A (ja) 2014-07-31
JP5612140B2 (ja)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39890U (zh) 乘客输送机
US7731009B2 (en) Arrangement in the drive machinery of a travelator, method for changing the drive belt of the handrail belt of the handrail of a travelator, and support element of the handrail belt of the handrail of a travelator
CN1318288C (zh) 自动扶梯驱动机构
CN102267658A (zh) 自动人行道、自动坡道或自动扶梯
JP4115304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100369799C (zh) 自动扶梯或自动升梯和扶手以及扶手导向装置和驱动装置
CN2797285Y (zh) 滑板输送装置
CN2795180Y (zh) 一种移动运输台车
USRE27439E (en) Inclined moving walkway arrangement
CN103159116B (zh) 平型复合钢带导向滑轮
CN101955102A (zh) 一种适用于非刚性导轨电梯的轿厢超速失速保护系统
AU2004203529A1 (en) Drive equipment for escalator step or moving walkway plate
CN102030248B (zh) 乘客传送设备的驱动装置
CN1331703C (zh) 滑板输送系统
CN216764247U (zh) 一种自动爬升机构
CN205170132U (zh) 乘客传送机
JP6139753B1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01330058Y (zh) 单边驱动输送机
CN202467283U (zh) 一种多层单动力横移系统
CN201043115Y (zh) 胶带乘人装置
CN212195437U (zh) 具有驱动功能的卸载装置
CN210029696U (zh) 一种强制驱动式扶手带装置
CN205772742U (zh) 乘客传送装置
CN1946626B (zh) 乘客输送机
CN104947978B (zh) 流水线立体停车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

Termination date: 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