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6626B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6626B
CN1946626B CN2005800122794A CN200580012279A CN1946626B CN 1946626 B CN1946626 B CN 1946626B CN 2005800122794 A CN2005800122794 A CN 2005800122794A CN 200580012279 A CN200580012279 A CN 200580012279A CN 1946626 B CN1946626 B CN 19466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band
band
rotating
taking
passenger convey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122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6626A (zh
Inventor
石川佳延
荻村佳男
村上伸
菊池孝幸
弓削和也
堀合英洋
吉田雅人
松本泰弘
殿城贤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66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66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466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66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1/00Kinds or type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1/10Moving walkways
    • B66B21/12Moving walkways of variable speed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2Driv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2Driving gear
    • B66B23/026Driving gear with a drive or carrying sprocket wheel located at end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8Carrying surfaces
    • B66B23/10Carrying belt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带式乘客输送机,具有使乘客搭乘从而移送乘客的输送带,和至少使该输送带在主框内循环的驱动系统。输送带被构成为具有搭乘带(3)和驱动带(4a、4b、4c)的双层结构。搭乘带(3),沿着设在主框内的第1循环路径循环。驱动带(4a、4b、4c),沿着设在第1循环路径的内侧的第2循环路径循环。并且,驱动带(4a、4b、4c)通过与搭乘带(3)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向搭乘带(3)传递用于使搭乘带(3)循环的驱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产生使驱动带(4a、4b、4c)循环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5a、5b、5c)。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让乘客搭乘从而移送乘客的“自动人行道”而被利用的带式乘客输送机,特别是涉及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人行道被利用的带式的乘客输送机,具备无接头环形(循环环状)的输送带。无接头环形的输送带,由设置在从乘口到降口之间的多个导向辊支撑,由驱动部驱动循环。以往的乘客输送机,具有用配置在输送带的折返部的带轮来驱动输送带的构成。驱动部多设在乘口附近或降口附近。
乘客输送机,作为搭乘过程中的扶手,具有为了供乘客手扶而准备的扶手带。扶手带是无接头环,缠绕在栏杆上。扶手带以从乘口到降口沿着栏杆的上面移动、而从降口到乘口在输送机装置内通过而返回的方式循环。扶手带由设在输送机装置内的扶手驱动机构以与输送带相同的速度驱动。一般的扶手驱动机构,已知的是将扶手带夹在驱动辊和加压辊之间,利用摩擦力来把持驱动扶手带。
近年,有些地方出现了为了提高乘客的输送效率,使乘口附近以及降口附近的输送带的速度与以往的程度相同,但使中间部的输送带的速度较快的中间加速型的带式乘客输送机。
例如日本专利第3308298号公报所记载的“输送装置”,具有移动速度较慢的低速移送部和移动速度较快的高速移送部。该输送装置,通过以从低速移送部到高速移送部、又从高速移送部到低速移送部这样的方式承载移送乘客,从而实现中间加速型。
特开平7-232885号公报所记载的“自动人行道”,串联地配置有移送速度不同的多条输送带。遍及这些输送带的全体地缠绕着可伸缩的多个伸缩托板。伸缩托板由输送带驱动而循环移动。该“自动人行道”通过与各输送带的速度相对应地使伸缩托板伸缩,实现中间加速型。
发明内容
但是,乘客输送机,当输送距离变长时作用在输送带上的负担就变大。因此,存在有仅靠配置在带折返部的驱动部不能传递足够的驱动力的情况。例如,输送带摇摇晃晃地前后波动。这种问题,不限于带式自动人行道,在移动距离较长的所有带式输送机装置中是共通的问题。
虽然即便在如上述那样输送带较长的情况下,也能够用驱动辊和加压辊夹着输送带产生摩擦力从而驱动输送带,但输送带便会因运转条件而承受过大的张力和面压力。因此,输送带的寿命有可能降低。
进而,在被划分为中间加速型的乘客输送机之中,在专利第3308298号公报所记载的“输送装置”中,在移送速度不同的移送部之间出现的传送部的速度变化,是不连续的。因此在传送部上,乘客有可能站不稳或摔倒,对于乘客的安全而言是不理想的。
另外,在特开平7-232885号公报所记载的“自动人行道”中,当伸缩托板延伸时,会在伸缩托板上出现机械的间隙。一旦小石等异物夹在该间隙内,就有可能出现伸缩托板不能物理地收缩的不良状况。不仅仅是不能减慢移送速度,而且在折返部还不能将伸缩托板翻转,因此对于乘客的安全而言是不理想的。
于是,在输送距离较长的带式乘客输送机中,要求能够兼顾相对于输送带部分的负担较少并可适当且顺利地驱动、以及可确保运行中的乘客的安全性这两方面的中间加速型的带式乘客输送机。
本发明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具有使乘客搭乘从而移送乘客的输送带,和至少使该输送带在主框内循环的驱动系统。输送带被构成为具有搭乘带和驱动带的双层结构。搭乘带,沿着设在主框内的第1循环路径循环。驱动带,沿着设在第1循环路径的内侧的第2循环路径循环。并且,驱动带通过与搭乘带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向搭乘带传递用于使搭乘带循环的驱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产生使驱动带循环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
驱动带优选设置多条。这种情况下,多条驱动带彼此在第1循环路径的不同的部分上分别与搭乘带接触,从而驱动搭乘带。
优选驱动带在第1循环路径中,至少在乘客搭乘在搭乘带上的区间的至少一部分上与搭乘带接触,在此向搭乘带传递驱动力。
优选为了提高驱动力的传递效率,在驱动带和搭乘带的相互接触的至少一方的面上设置啮合部。
另外,与设置了多条的驱动带相对应地也设置多个驱动机构。例如,设置使第1驱动带循环的第1驱动机构,以及使第2驱动带循环的第2驱动机构。通过这样设置,可以构成相对于乘口、降口的速度加快了中央部的速度的中间加速型的带式乘客输送机。例如,第2驱动带,以比通过第1驱动机构而循环的第1驱动带的速度快的速度,通过第2驱动机构而循环。这时,搭乘带应用可以沿着循环方向伸缩的结构。
这时,为了使搭乘带的循环速度平滑地变迁,在第1驱动带与搭乘带接触的区域和第2驱动带与搭乘带接触的区域之间,进一步设置与搭乘带接触而给予驱动力的至少一个辊。该辊的周速,设定为比第1驱动带的循环速度快且比第2驱动带的循环速度慢。最好设置多个辊。各辊的周速,越靠近第2驱动带侧的越快。用于使辊旋转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带或第2驱动带的至少一方输入。
另外,也可以在第1驱动带与搭乘带接触的区域和第2驱动带与搭乘带接触的区域之间,设置与搭乘带接触而给予驱动力的至少一条中间驱动带。
为了使驱动带彼此之间的速度的变化平滑,第1驱动带、第2驱动带以及中间驱动带,分别由沿着宽度方向分割成多条的分割带构成。并且,各驱动带的多条分割带,折返端的位置沿着输送方向被配置成平行地相互错开的锯齿形状。由相邻的驱动带的分割带的折返端的位置形成的锯齿形状彼此相啮合地配置。
中间驱动带的速度,设定为比第1驱动带的速度快且比第2驱动带的速度慢。最好设置多条中间驱动带,各中间驱动带的周速,越是靠近第2驱动带侧的就设定为越快。用于使中间驱动带循环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带或第2驱动带的至少一方向中间驱动带提供。
另外,第1驱动带被着色成第1颜色,第2驱动带被着色成第2颜色,并且至少一个辊或中间驱动带被着色成第1颜色和第2颜色的中间色。这时,搭乘带,由具有能够至少通过其一部分使乘客识别第1驱动带、第2驱动带、以及至少一个辊或中间驱动带的被着成的颜色的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在设置多个辊或中间驱动带的情况下,各辊的周速或各中间驱动带的循环速度,被设定为越靠近第2驱动带侧的越快。另外,多个辊或多条中间驱动带,优选以随着从第1驱动带侧靠近第2驱动带侧而从接近第1颜色的颜色向接近第2颜色的颜色变迁的方式着色。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乘客输送机的整体构成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乘客输送机的第1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乘客输送机的第2驱动机构的概略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乘客输送机中从驱动带向搭乘带传递驱动力的部分切断的立体图。
图5是展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乘客输送机的整体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6是将图5所示的乘客输送机中从驱动带向搭乘带传递动力的机构,以及速度变更装置的结构部切断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取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乘客输送机的要部,并切断一部分后展示的立体图。
图8是概略地展示使图7所示的乘客输送机中彼此相邻的带分割带的相位同步的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带式乘客输送机。
(第1实施形态)
具有让乘客搭乘从而移送乘客的输送带,和至少使该输送带在主框内循环的驱动系统。输送带被构成为具有搭乘带和驱动带的双层构造。搭乘带沿着设在主框内的第1循环路径循环。驱动带沿着设在第1循环路径的内侧的第2循环路径循环。并且,驱动带通过与搭乘带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向搭乘带传递用于使搭乘带循环的驱动力。驱动系统包括产生使驱动带循环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
首先,参照图1~图4,说明第1实施形态。乘客输送机的整体的构成如图1所示。乘客输送机1,是具备让乘客搭乘从而移送乘客的输送带的带式乘客输送机。输送带在主框2内通过驱动系统而循环。输送带由搭乘带3和驱动带4构成双层。
搭乘带3沿着设在主框2内的规定的循环路径(第1循环路径)循环。驱动带4沿着设在第1循环路径的内侧的第2循环路径循环移动。驱动带4(4a、4b、4c),通过接触于搭乘带3的内周面,向搭乘带3传递用于使搭乘带3循环的驱动力。另外,乘客输送机1,具备驱动驱动带4(4a、4b、4c)的驱动机构5(5a、5b、5c)。
在实施形态中,图1以及图2所示的驱动带4的引导装置6,由导向辊等构成。引导装置6被配置在主框2的内部。引导装置6包括赋予驱动带4以适当的张力的拉紧器。
驱动带4以沿着作为输送方向的主框2的纵向串联排列的方式设置3条。与此相对,搭乘带3由在乘客输送机的全长上循环的连续的1条带构成。各驱动带4a、4b、4c,以在各自的循环路径中的至少一部分上与搭乘带3接触的方式配置。驱动带4a、4b、4c,在各个与搭乘带的接触部向搭乘带3传递驱动力。
第1驱动带4a,挂在直径较大的折返辊8和直径较小的折返辊4f之间。第2驱动带4b,挂在直径较小的一对折返辊4g之间。第3驱动带4c与第1驱动带4a的情况同样,挂在直径较大的折返辊8和直径较小的折返辊4f之间。第3驱动带4c,在乘客输送机1的纵向上从中心的位置与第1驱动带4a对称地构成。
第2驱动带4b,配置在第1驱动带4a和第3驱动带4c之间,缠绕着第1驱动带4a以及第3驱动带4c的折返辊4f,与缠绕着第2驱动带4b的折返辊4g,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并且,搭乘带3,挂在配置于主框2的一端侧的一方侧的折返辊8和配置于主框2的另一端侧的另一方侧的折返辊8之间。
在图1所示的实施形态中被构成为,在搭乘带3的循环路径中的乘客搭乘的部分的范围内,驱动带4与搭乘带3接触。也可以在搭乘带3的返回路径部分上,在驱动带4与搭乘带3相接近的区间内,从驱动带4向搭乘带3传递驱动力。
其次,参照图1以及图2,说明设在主框2的两端部1A、1C上的用于第1驱动带4a的第1驱动机构5a,以及用于第3驱动带4c的第3驱动机构5c。再者,第3驱动带4c的结构,与第1驱动带4a的结构相同,因而,第3驱动机构5c也与第1驱动机构5a相同。但是循环方向是彼此相反的关系。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1驱动机构5a,具有驱动带轮7。该驱动带轮7,以在搭乘带3的折返部3a处与该搭乘带3相啮合的方式设置。为了确保该啮合部的实行长度,驱动带4a用导引辊8a而被向驱动带轮7引导。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驱动带4a,离开搭乘带3的内周面而沿着驱动带轮7的外周面迂回,通过折返辊8再次与搭乘带3重合。导引辊8a的旋转轴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主框2的适当部位上。
与驱动带轮7同轴地附设有同步带轮9。在电动机10的驱动轴10a上安装有同步带轮10b。并且,在同步带轮10b和同步带轮9之间挂设有同步带11。也可以代替同步带轮9、10b而采用链轮,代替同步带11而挂上链条。
当电动机10驱动同步带轮10b时,驱动带轮7与其同步地转动。其结果,驱动带4a被驱动,搭乘带3循环移动。搭乘带3以及驱动带4a的备折返部,相互重合地缠绕在折返辊8上。因而搭乘带3以与驱动带4a相等的速度循环。
再者,第3驱动机构5c也同样,以与搭乘带3的移动速度相等的方式驱动第3驱动带4c。从各驱动带4a、4b、4c向搭乘带3传递驱动力的部分的构成,在后面说明。
其次,说明第2驱动带4b。第2驱动带4b,由设在主框2的中央部1B的第2驱动机构5b驱动。如图3详细地图示那样,第2驱动机构5b,具有多个驱动辊12以及加压辊13。
第2驱动带4b,在其循环轨道的一部分上,被驱动辊12和加压辊13夹持。加压辊13利用附设的弹簧14的弹性力将驱动带4b向相对的驱动辊12推压。由此驱动力被可靠地从驱动辊12传递给第2驱动带4b。
各驱动辊12,与其同轴地附设有链轮15a。另外,第2驱动机构5b,进而具备链轮15b、15c、15d。这些链轮15b、15c、15d,与链轮15a一起挂设有无接头状的链条16。
链轮15b,由弹簧16a支撑,利用弹簧16a的弹性力给链条16施加张力。与链轮15d同轴地安装有同步带轮17。图1以及图3所示的电动机18,具有安装在驱动轴18a上的同步带轮18b。并且,在该同步带轮18b和同步带轮17之间挂设有同步带19。
当电动机18起动,同步带轮18b转动时,链条16与其同步地循环。其结果,驱动带4b被循环,向搭乘带3传递驱动力。第2驱动机构5b所包括的驱动辊12、同步带轮17、18b等的直径,被设定为使得驱动带4b的移动速度与搭乘带3的移动速度相等。
为了使驱动带4a、4b、4c同步,也可以使其机构地连结在一起。这时,如图1双点划线所示,设置连结折返辊4f、4g的驱动带连结用的同步带4e。由此便会相互弥补驱动力的不足。即,电动机18的驱动力从第2驱动带4b经由同步带4e进而传递给第1驱动带4a以及第3驱动带4c。其结果,与这些驱动带4a、4b、4c相接触的搭乘带3,通过设在第1驱动机构5a和第3驱动机构5c上的电动机10以及设在第2驱动机构5b上的电动机18产生的稳定的驱动力而循环。
再者,链条16,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的无接头动力传递部件,例如同步带或齿轮带。同步带11、19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的无接头动力传递部件,例如链条或齿轮带。这时,各链轮15a、15b、15c、15d和同步带轮9、10b、17、18b,可以置换成适合该无接头动力传递部件的同步带轮或链轮、齿轮带轮。
其次,参照图4,说明从驱动带4(4a、4b、4c)向搭乘带3传递驱动力的机构的构成。图4是包括沿着图1中的IV-IV线的剖面的立体图。如同在图1中将“IV-IV”的符号标在多个部位上那样,该多个部位处的结构彼此间基本上是相同的。
如图4所示,带式乘客输送机1,沿着循环方向在搭乘带3的两侧具备导轨20。导轨20具有与槽钢同样的剖面形状。再者,导轨20只设在搭乘带3和驱动带4并行前进的区间,在其他的区间没有设置。
搭乘带3,是与以往的带式乘客输送机一般所使用的带相同的、剖面形状较薄的矩形的所谓的平带。另外,如图4所示,驱动带4是剖面被形成为较薄的矩形的所谓的平带。在与搭乘带3之中乘客搭乘的一侧的下面相接触的驱动带4的下侧,水平地设有支撑板21。支撑板21支撑驱动带4。
优选在支撑板21上设置减少在其与驱动带4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的装置。作为减少摩擦力的装置,如图4所示,除了在支撑板21上设置自由地转动的支撑辊22的方法之外,还有在支撑板21之上设置低摩擦的树脂覆盖层的方法。
从驱动带4向搭乘带3传递的驱动力的传递效率,依赖于驱动带4和搭乘带3之间的啮合效率或摩擦系数,以及在搭乘带3和驱动带4之间作用的按压力。
为了提高啮合效率,在搭乘带3的至少与驱动带4相接触的面上设有软质层3d。在本实施形态中,搭乘带3由芯材3c和覆盖该芯材3c的周围的软质层3d构成。
另一方面,驱动带4,为了增加抓力,具有例如设置凹凸等使表面粗糙度变得粗糙的内周面4d。由于粗糙的内周面4d与搭乘带3的软质层3d接触后相啮合,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两者间的驱动力传递。
芯材3c沿着搭乘带3的宽度方向配置,维持平带剖面形状。芯材3c防止搭乘带3从支撑板21背离。芯材3c沿着搭乘带3的循环方向以一定一定的间隔平行地并排设置多个,以免有损搭乘带3的弯曲性。
在从搭乘带3的两侧的缘部3b向宽度方向突出的芯材3c上转动自如地安装有滚轮3e。滚轮3e嵌入导轨20的凹部内,从而引导搭乘带3的循环移动。再者,导轨20除了是槽钢之外,还可以是L形钢、I形钢或H形钢。搭乘带3和驱动带4,为了提高该两者间的啮合效率,也可以以第2实施形态的图6所示的方式构成。
驱动带4,作为延伸限制部件内置多个缆索4h。缆索4h是加强用绳索,沿着循环方向埋入驱动带4内,维持驱动带4的纵向的强度。因此,即便在由于乘客搭乘到搭乘带3上等而在驱动带4上附加有负载的情况下,驱动带4也不会破损或伸长。
在驱动带4和搭乘带3之间产生的啮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由于乘客搭乘到搭乘带3上而将搭乘带3向驱动带4按压的力。由于搭乘到搭乘带3上的乘客越多,搭乘带3与驱动带4间的驱动力传递效率就越高,因此非常理想。
作用于驱动带4和搭乘带3之间的按压力,依赖于搭乘带3的自重,特别是乘客搭乘的范围的搭乘带3的自重,除此之外还依赖于作用在搭乘带3自身上的张力。特别是,在搭乘带3的折返部分上,作用于驱动带和搭乘带之间的按压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用于搭乘带3整体的张力。
因而,优选设置赋予搭乘带3以张力的装置,以使得即便在没有乘客搭乘在搭乘带3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从驱动带4向搭乘带3传递驱动力。作为张力赋予装置,可以使用以往的带式乘客输送机中的设在扶手带的驱动装置上的机构。但是,由张力赋予装置施加给搭乘带3的张力,即使与以往的带式乘客输送机的搭乘带相比大幅度地缩小也可以。因而,加载在搭乘带3上的负载只是一点点。
带式乘客输送机1,如图1所示,在导轨20以及支撑板21中断的区间内具有支撑引导搭乘带3的支撑辊23。支撑辊23也可以置换成适当形状的导轨。
另外,在不搭乘乘客的范围的主框内,至少在搭乘带3弯曲的区间内,适当设有导向辊或带轮。再者,当在搭乘带上设置有如以往的带式驱动装置上所设置的张力赋予装置的情况下,在搭乘带弯曲的区间的附近设置赋予张力的拉紧辊。
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以得到以下的有利的效果。
对于乘客输送机所使用的输送带,同时要求耐高张力的机械强度、和乘客搭乘时的感触及外观等质感。如果只是使用以往的带驱动装置,就很难同时满足这些要求。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带式乘客输送机1,只要驱动带4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即可,与循环方向有关的搭乘带3的机械强度即便较低也可以。
电动机10、18的动力被传递给驱动带4,驱动带4利用该动力循环移动。搭乘带3与该驱动带4相啮合,从而仅仅是简单地与该驱动带4一体地循环移动。即,由于搭乘带3基本没有受到相对于循环方向的负载,因此机械强度即便较低也可以。
因而,在带式乘客输送机1中,可以设计注重质感的搭乘带3。再者,搭乘带3的剖面形状的维持,通过设置图2所示的芯材3c就可以不用牺牲质感而较容易地实现。
另外,由于驱动带4可以采用剖面形状简单的平带,因此成形很容易。由于驱动带4只要基本上确保循环方向的强度即可,因此强度的确保也容易。进而,缠绕驱动带4的辊8的形状也同样只要是简单的就可以了。
由于可以使搭乘带3的整体形状与以往形状相同,因此对于乘客来说没有不协调感,并且安全性也能够确保与以往相同。进而,由于搭乘带3以不会与驱动带4相对地滑动的方式构成,因此在非正常停止时,搭乘带3不会空转,可以确保与以往同等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驱动力从驱动带4a、4b、4c在多个部位传递给搭乘带3,因此可以防止在驱动带4a、4b、4c的任意1条上附加过大的负载。换言之,无论搭乘带3的全长有多长,通过增加驱动带4的数量,就可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再者,根据本发明构成的驱动带4以及驱动机构5,即使是在一部乘客输送机上只设置一个的构成也可以。在实施形态中,虽然第1驱动机构5a和第2驱动机构5b具有不同的构成,但不限于此。多个驱动机构5也可以都是同样的构成。
(第2实施形态)
参照图5以及图6说明第2实施形态的带式乘客输送机31。乘客输送机31,具有中间部分31B的搭乘带33的速度比成为乘口或降口的端部31A、31C的速度快的“中间加速型”的构成。在第2实施形态中,具有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以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5所示,乘客输送机31,具备搭乘带33、第1驱动带34a、第2驱动带34b、和第3驱动带34c。搭乘带33是直接搭载乘客的带,沿着设在主框32内的循环路径循环移动。第1驱动带34a以及第3驱动带34c,靠近作为乘口侧或降口侧的乘客输送机的端部31A、31C配置,驱动搭乘带33。第2驱动带34b配置于乘客输送机31的中间部分31B,驱动搭乘带33。
第1驱动带34a以及第3驱动带34c,作为端部31A、31C的较短的区间而沿着输送方向延伸。在乘口侧,驱动带和搭乘带33同时被折返后被向辊8的上侧引导。在降口侧,驱动带和搭乘带33同时被折返后被导引向辊8的下侧。乘客输送机31的全长的大致所有的区间,由第2驱动带34b占据。再者,第2驱动带34b也可以设为分成多条而分担相对于搭乘带33的驱动力的构成。
各驱动带34a、34b、34c,由具有与之前参照图1以及图2所说明的第1驱动机构5a大致相同的构成的驱动机构35(第1驱动机构35a、第2驱动机构35b、第3驱动机构35c)分别驱动。这时,第1驱动带34a,以速度V1循环,第2驱动带34b以比速度V1快的速度V2循环。
为了在第1驱动带34a和第2驱动带34b之间设置速度差,适当设定设在各驱动机构35a、35b上的辊链轮或同步带轮的直径等。再者,图5所示的第2驱动机构35b,与图3所示的第2驱动机构5b相比,加压辊13和驱动辊12的位置关系夹着搭乘带33而上下颠倒。图5所示的第2驱动机构35b的驱动辊12,在外周上具有齿槽。如图6所示,驱动带34b的外周面形成有齿槽34d,与驱动辊12的齿槽相啮合。
搭乘带33,至少采用在循环方向以((V2/V1)-1)×100%弹性地延伸的部件。在乘客输送机31中,第1驱动带34a、第2驱动带34b、第3驱动带34c,分别以速度V1、V2、V1驱动。由于搭乘带33随之延伸,因此在端部31A、31C附近,以速度V1,在中间部分31B以速度V2移动。
之所以能够像这样在搭乘带33上采用伸缩性的部件,是因为如在第1实施形态的效果方面所说明的那样,搭乘带33在循环方向上不需要有较大的强度。
如图6所示,在乘客输送机31中所使用的搭乘带33,也是与以往的带式乘客输送机所使用的搭乘带同样的、剖面成形被形成为较薄的矩形的平带。搭乘带33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缘部,由导向辊36支撑。搭乘带33与第1实施形态同样地具有沿着搭乘带33的循环方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多个芯材33a。
多个芯材33a之间,由伸缩缆索33b连结在一起。伸缩缆索33b是沿着搭乘带33的循环方向容许必要的弹性延伸,并且用于防止搭乘带33的过大的延伸的延伸限制部件。芯材33a以及伸缩缆索33b,被埋入由构成搭乘带33的弹性材料形成的覆盖层33c内。
在第2实施形态中,在第1驱动带34a的速度V1和第2驱动带34b的速度V2之间产生差。因此,必须防止搭乘带33和驱动带34a、34b、34c之间的滑动。在搭乘带33和驱动带34a、34b、34c之间要求驱动力的更高的传递效率,换言之,要求搭乘带33和驱动带34a、34b、34c之间的可靠的啮合。
于是,在搭乘带33的内周面上形成齿槽33d,在驱动带34a、34b、34c的外周面上形成齿槽34d。这时齿槽33d以及齿槽34d,被形成为彼此互补的形状。这些齿槽33d、34d的形状,除了在搭乘带33、驱动带34a、34b、34c的表面上实施图6所示的凹凸形状之外,还可以设为三角波状的山和谷的形状、齿轮的齿槽那样的形状。
芯材33a,如图6所示,具有向搭乘带33的内周面侧突出的芯材突出部33e。该芯材突出部33e,与驱动带34a、34b、34c的齿槽34d相啮合。由此,由于芯材33a紧紧地啮合在驱动带34上,因此驱动力的传递效率提高。
再者,芯材突出部33e的前端形状,除了被形成为与驱动带34a、34b、34c的齿槽34d的槽形状相吻合的形状的情况之外,也可以将芯材突出部33e的前端形状设为方形,而在驱动带34a、34b、34c的齿槽34d上设置供芯材突出部33e来啮合的矩形的槽。另外,图6所示的搭乘带33和驱动带34a、34b的啮合结构,当然也可以适用于第1实施形态。
为了提高循环方向的强度以及刚性,将钢带34e埋入驱动带34a、34b、34c的内部。该钢带34e也可以是第1实施形态所示的加强用的缆索4h。再者,与图4所示的驱动带4相比,驱动带34a、34b、34c,如图6所示,在设置有齿槽34d的表面形状,以及内置有作为加强材料的钢带34e这一点有所不同。
搭乘带33在从驱动带34a向驱动带34b上过渡时急剧地延伸,在从驱动带34b上向驱动带34c上过渡时急剧地收缩。因此为了防止搭乘带33的劣化,最好防止在搭乘带33上施加局部的载荷。作为一例,在第1驱动带34a和第2驱动带34b之间设置图6所示的速度变更装置37。速度变更装置37是为了使搭乘带33的速度从V1逐渐变化到V2而设置的。
以下,参照图6详细地说明速度变更装置37。如图6所示,速度变更装置37具有多个辊组38。辊组38由作为具有与驱动带大致相同宽度的宽幅辊的驱动辊38a3、38a4,和作为相对于它们宽度较窄的窄幅辊的传递辊38b1、38b2、38b3、38b4、38b5、38b6、38b7构成。
在驱动辊38a3、38a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能够与形成在搭乘带33的内周面上的齿槽33d相啮合的齿槽38c3、38c4。传递辊38b1与折返辊4f同轴地设置。传递辊38b2与折返辊4g同轴地设置。传递辊38b3与驱动辊38a3同轴地设置。传递辊38b4与驱动辊38a4同轴地设置。传递辊38b5分别与传递辊38b1、38b3相接。传递辊38b6分别与传递辊38b3、38b4相接。传递辊38b7分别与传递辊38b4、38b2相接。
为了可靠地实现传递辊38b1、38b2、38b3、38b4、38b5、38b6、38b7之间的动力传递,传递辊38b5、38b6、38b7被弹簧38e5、38e6、38e7向传递辊38b1、38b2、38b3、38b4按压。
在此,驱动辊38a3、38a4的旋转周速,被设定为从第1驱动带34a的循环速度向第2驱动带34b的循环速度渐渐加速。具体地说,相对于折返辊4f、4g以及驱动辊38a3、38a4的各传递辊38a1、38a2、38a3、38a4的直径比率,以从第1驱动带34a侧到第2驱动带34b侧阶梯性地缩小的方式设定。
另外,从第2驱动带34b向第3驱动带34c,移动速度减速。因而,作为速度变更装置37设在第2驱动带34b和第3驱动带34c之间的辊组38的驱动辊的旋转周速,被设定为从第2驱动带34b的循环速度到第3驱动带34c的循环速度渐渐地变慢。即,以折返辊以及驱动辊为基准的传递辊的直径比率以渐渐变大的方式设定。
传递辊38b1、38b2、38b3、38b4、38b5、38b6、38b7的外周面,只要以能够相互传递驱动力的程度产生摩擦力,即使是平滑的也可以。具体地说,优选各传递辊的外周面用紧贴度较高的软质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在传递辊的外周面上设置齿槽,在传递辊38b1、38b2、38b3、38b4、38b5、38b6、38b7之间使齿槽彼此相啮合,由此传递驱动力。
由于速度变更装置37具有上述的构成,因此驱动辊38a3、38a4的周速,随着靠近第2驱动带34b侧而变快。设定各传递辊的直径,使得靠近第1驱动带34a侧的驱动辊38a3的周速,比第1驱动带34a的循环速度稍快,并且靠近第2驱动带34b侧的驱动辊38a4的周速,比第2驱动带34b的循环速度稍慢。
再者,在有2个以上的驱动辊的情况也同样。另外,只要驱动辊的周速在从第1驱动带34a到第2驱动带34b之间的区间内阶梯性地变化,则折返辊4f、4g之间的驱动辊以及传递辊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构成。
从第1驱动带34a上离开而朝向第2驱动带34b的搭乘带33的速度,从V1到V2阶梯性地增大。其结果,搭乘带33在第1驱动带34a和第2驱动带34b之间阶梯性地延伸。因而,可以防止相对于搭乘带33局部地附加较大负载的情况。
到达第2驱动带34b上的搭乘带33,相对于在第1驱动带34a上的情况只延伸((V2/V1)-1)×100%。并且,维持该状态不变地与第2驱动带34b一起移动。因此,为了形成在搭乘带33上的齿槽33d、形成在第1驱动带34a上的齿槽34d1、以及形成在第2驱动带34b上的齿槽34d2可靠地配合,齿槽34d2的间距P2,相对于齿槽34d1的间距P1设定为V2/V1倍。
另外,形成在驱动辊38a3、38a4上的齿槽38c3、38c4的间距,被设定为大于齿槽34d1的间距P1而小于齿槽34d2的间距P2。并且,靠近第2驱动带34b侧的驱动辊38a4的齿槽38c4的间距,设定为大于靠近第1驱动带34a侧的驱动辊38a3的齿槽38c3的间距。
当搭乘带33的速度如上述那样变化时,优选将该情况通知乘客。于是,第1驱动带34a以及第2驱动带34b,分别着色为不同的色调或色彩。这时,搭乘带33,特别是其覆盖层33c,至少将其一部分用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以使得乘客能够识别驱动带34a、34b以及驱动辊38a3、38a4的颜色。作为透光性的材料,可以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也可以网状地设置多个孔。
作为着色的一例,第2驱动带34b的颜色,可以着色为表示高速的颜色,第1驱动带34a的颜色,可以着色为表示比其慢的颜色。例如第2驱动带34b着色为红色,第1驱动带34a着色为黄色。另外作为它们中间的速度的驱动辊38a3、38a4的颜色,如果设为作为红色和黄色的中间色的橙色,便可以从视觉方面显示移动速度慢慢变化的情况。
这时,驱动辊38a3、38a4的颜色,优选接近第1驱动带34a的设为接近黄色的橙色,接近第2驱动带34b的设为接近红色的橙色。
再者,驱动带34a、34b、34c以及驱动辊38a3、38a4的颜色,也可以是黄、橙、红色以外的有彩色,另外不限于有彩色,也可以是灰度不同的无彩色。从驱动带34a经由驱动辊38a3、38a4到驱动带34b的颜色的变化,也可以是由亮度的变化或色度的变化形成的分级。
在图6中展示了从作为带式乘客输送机31的乘口或降口的一方的端部31A的第1驱动带34a向第2驱动带34b变化的部分。在带式乘客输送机31的相反侧的端部31C处,也配置有与第1驱动带34a相同结构的第3驱动带34c,与第1驱动机构35a相同的第3驱动机构35c。并且与速度变更装置37相同结构的速度变更装置37被配置在第3驱动机构35c和第2驱动机构35b之间。在中间部分31B以速度V2移动的搭乘带33,在相反侧的端部31C再次减速到速度V1。
(第3实施形态)
参照图7以及图8说明第3实施形态的带式乘客输送机。第3实施形态的乘客输送机,是与第2实施形态的乘客输送机31同样地中间部分31B的搭乘带33的速度V2比作为乘口或降口的端部31A、31C的速度V1快的“中间加速型”的乘客输送机。
在第3实施形态中,具有与第1实施形态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1以及第2实施形态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31相同功能的构成要素,标以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第3实施形态的乘客输送机,相对于第2实施形态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31,驱动带34a、34b、34c以及速度变更装置37的构成不同。因而,对与之前的实施形态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其他的部分的说明,作为参照第1以及第2实施形态的说明而省略。另外在图7中,为了能够看见速度变更装置37,用双点划线简单地表示与驱动带以及速度变更装置37的上面相接的搭乘带33。
如图7所示,乘客输送机在第1驱动带62与搭乘带33接触的区域,和第2驱动带63与搭乘带33接触的区域之间,作为速度变更装置37具有1组中间驱动带64。中间驱动带64与搭乘带33接触而给予驱动力。再者,中间驱动带64也可以在第1驱动带62和第2驱动带63之间沿着输送方向并列地设置多条。
第1驱动带62、第2驱动带63以及中间驱动带64,分别由沿着宽度方向分割成多条的分割带62a、62b、62c、62d、62e...、63a、63b、63c、63d、63e...、64a、64b、64c、64d、64e...构成。各分割带62a、62b、62c、62d、62e...、63a、63b、63c、63d、63e...、64a、64b、64c、64d、64e...,沿着输送方向平行地并列配置,并且各自的折返部的位置沿着输送方向配置成彼此不同地错开的锯齿形状。
构成中间驱动带64的彼此相邻的分割带64a、64b、64c、64d、64e...,以沿着输送方向设在两端的折返部的位置双方都成为锯齿形状的方式配置。在构成第1驱动带62的分割带62a、62b、62c、62d、62e...中,与中间驱动带64相邻接侧的折返部的位置,配置成与分割带64a、64b、64c、64d、64e...的折返部的配置相对应的锯齿形状。同样地,在构成第2驱动带63的分割带63a、63b、63c、63d、63e...中,与中间驱动带64相邻接侧的折返部的位置,配置成与分割带64a、64b、64c、64d、64e...的折返部的配置相对应的锯齿形状。
并且,彼此相邻的驱动带的折返部的形状,被配置成沿着输送方向彼此相啮合的状态。即,第1驱动带62的分割带62a、62b、62c、62d、62e...的折返部和中间驱动带64的分割带64a、64b、64c、64d、64e...的折返部彼此相啮合。另外,中间驱动带64的分割带64a、64b、64c、64d、64e...的折返部和第2驱动带63的分割带63a、63b、63c、63d、63e...的折返部彼此相啮合。
各分割带在各折返部的位置上由折返辊支撑。折返辊69a、69b、70a、70b、70c、70d,沿着与乘客输送机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沿着彼此平行的方向分别配置中心轴。在图7中,取下几条里侧的分割带图示,以使得能够看见配置在驱动带的内侧的这些折返辊。
如图7所示,第1驱动带62的从端开始的第奇数条分割带62a、62c、62e...,挂在折返辊70a上。从端开始的第偶数条分割带62b、62d...,挂在折返辊69a上。第2驱动带63的从端开始的第奇数条分割带63a、63c、63e...,挂在折返辊69b上。从端开始的第偶数条分割带63b、63d...,挂在折返辊70d上。中间驱动带64的沿着宽度方向从端开始的第奇数条分割带64a、64c、64e...,挂在折返辊69a、70c上。从端开始的第偶数条分割带64b、64d...,挂在折返辊70b、69b上。
通过像这样以折返部彼此相啮合的方式配置,搭乘带33在从乘口到降口让乘客搭乘的区间中,必定与第1驱动带62的分割带62a、62b、62c、62d、62e...、中间驱动带64的分割带64a、64b、64c、64d、64e...以及第2驱动带63的分割带63a、63b、63c、63d、63e...的任意一条接触。因而,搭乘带33便可以从驱动带62、63、64得到可靠的驱动力。再者,具有这种重合部的驱动带62、63、64的配置,不限于“中间加速型”,也可以应用于第1实施形态所记载的乘客输送机1的驱动带4a、4b、4c的配置。
中间驱动带64的速度,设定为大于第1驱动带62的速度V1而小于第2驱动带63的速度V2。用于使中间驱动带64循环移动的驱动力,从第1驱动带62或第2驱动带63得到。
驱动力由驱动辊65a、65b、65c、传递带轮66a、66b1、66b2、66c和同步带67a、67b传递给第1驱动带62、第2驱动带63、中间驱动带64。驱动辊65a与第1驱动带62相接。驱动辊65b与中间驱动带64相接。驱动辊65c与第2驱动带63相接。
传递带轮66a与驱动辊65a同轴地安装。传递带轮66b1、66b2与驱动辊65b同轴地安装。传递带轮66c与驱动辊65c同轴地安装。同步带67a挂在传递带轮66a、66b1上。同步带67b挂在传递带轮66b1、66c上。
传递带轮66a、66b1、66b2、66c的直径,以驱动带62、64、63的速度按照第1驱动带62、中间驱动带64、第2驱动带63的顺序阶梯性地变快的方式设定。
另外,中间驱动带64优选设置多组。这时,各中间驱动带64的循环速度,设定为越靠近第2驱动带63侧就越大。通过这样设定,可以使从第1驱动带62上离开后面向第2驱动带63的搭乘带33的速度,从V1到V2多阶段地增大。即,可以使搭乘带33的速度变化平滑。
如图7所示,第1驱动带62在外周上具有间距P1的齿槽71,中间驱动带64在外周上具有间距P2的齿槽72,第2驱动带63在外周上具有间距P3的齿槽73。间距P1、P2、P3是P1<P2<P3的关系。并且,传递带轮66a、66b1的直径的比率,设定为间距P1、P2的比率,传递带轮66b2、66c的直径的比率,设定为间距P2、P3的比率。
另外,搭乘带33随着速度变快而逐渐被延伸。即,当搭乘带的移送速度从V1向V2变化时,不会在较短的距离内被急剧地延伸,搭乘带33一点一点被延伸。因而,可以防止局部地施加较大的负载的情况,因此搭乘带33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如图7所示,传递带轮66a、66c分别相对于轴经由联轴器68a、68c安装。由于具有联轴器68a,因此在搭乘带33和驱动带62、64的配合部从第1驱动带62的分割带62b、62d...向中间驱动带64的分割带64a、64c、64e...移动的过渡线L1上,相互重叠的第1驱动带62的齿槽71和中间驱动带64的齿槽72的相位被对齐。同样地,由于具有联轴器68c,因此在搭乘带33和驱动带64、63的配合部从中间驱动带64的分割带64b、64d...向第2驱动带63的分割带63a、63c、63e...移动的过渡线L2上,相互重叠的中间驱动带64的齿槽72和第2驱动带63的齿槽73的相位被对齐。
另外,设在过渡线L1、L2上的折返辊69a、69b,挂在速度不同的分割带上。因而,折返辊69a、69b与分割带相对应地沿着宽度方向被分割。各个折返辊69a之间以及折返辊69b之间分别被同轴地支撑,并单独旋转。也可以是每隔一个地配置的折返辊69a、69b相对于旋转轴被固定,除此以外的折返辊69a、69b被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旋转轴上。配置在过渡线L1、L2的位置以外的折返辊70a、70b、70c、70d是沿着宽度方向一体的零件。
如图8所示,以围绕折返辊70a、70b、70c、70d的循环路径的距离S1、和围绕折返辊69a、69b的循环路径的距离S2的距离的差,成为在底部上缠绕的分割带的齿槽71、72、73的间距P1、P2、P3的整数倍。通过这样设定,可以使作为1条驱动带构成的相邻的分割带的齿槽的相位相吻合。
由于按以上方式构成乘客输送机的驱动带,因此如图7所示,搭乘带33的移动速度从速度V1到速度V2阶梯性地加快。再者,在第3实施形态中,虽然关于加速的速度变更装置37进行了说明,但减速的速度变更装置只是与其相反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由多条构成的驱动带,也可以省略第3实施形态的中间驱动带64,由第1驱动带62和第2驱动带63构成。这时,形成在第1驱动带62的分割带62a、62b、62c、62d、62e...的折返部上的锯齿形状,和形成在第2驱动带63的分割带63a、63b、63c、63d、63e...的折返部上的锯齿形状,是彼此相啮合的配置。进而,还能够以第2驱动带63的循环速度成为比第1驱动带62的循环速度快的速度的方式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在恒定速度型的带式乘客输送机的搭乘带上局部地施加较大的负载的情况。因而,在乘客输送机中,可以减轻搭乘带的磨损和疲劳。另外,该乘客输送机,即便在输送距离较长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稳定的运转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制成使输送速度在从乘口到降口的途中加速的中间加速型的带式乘客输送机的情况下,可以用1条连续的带构成乘客搭乘的搭乘带。因而,由于输送速度连续地变化,因此可以减轻伴随速度变化引起的乘客的不安感。另外,由于搭乘带是连续的,因此可以防止小石等异物夹在乘客输送机的驱动系统中的情况。即,可以提供能够确保乘客的安全地运行的中间加速型的带式乘客输送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带式乘客输送机,也可以作为物流的领域中的货物用的输送机而利用。

Claims (24)

1.一种带式乘客输送机,它是供乘客搭乘在在主框内循环移动的输送带上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带被构成为具有沿着设在所述主框内的第1循环路径循环的搭乘带,和沿着设在所述第1循环路径的内侧的第2循环路径循环,同时通过与所述搭乘带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而向所述搭乘带传递用于使所述搭乘带循环的驱动力的驱动带的双层结构;
所述输送机具备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带的驱动机构;
所述搭乘带,具有用于维持横剖面形状的多个芯材;
该多个芯材,沿着所述搭乘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沿着循环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带,被设置有多条;
多条所述驱动带,彼此在所述第1循环路径的不同的部分上分别与所述搭乘带接触,从而驱动所述搭乘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带,在所述第1循环路径中,至少在乘客搭乘在所述搭乘带上的区间内,与所述搭乘带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驱动带接触的所述搭乘带的面,以及与所述搭乘带接触的所述驱动带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与另一方相啮合从而从所述驱动带向所述搭乘带传递驱动力的啮合部。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乘带具有大致扁平形的剖面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材,具有从与所述驱动带接触的所述搭乘带的面突出、并与所述驱动带相啮合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所述驱动带接触而向所述驱动带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辊和将所述驱动带向所述驱动辊按压的加压辊而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带,由至少包括第1驱动带以及第2驱动带的多条构成;
所述驱动机构,由至少包括使所述第1驱动带循环的第1驱动机构以及使所述第2驱动带循环的第2驱动机构的多个构成;
所述第2驱动带,以比由所述第1驱动机构驱动循环的所述第1驱动带的速度快的速度,由所述第2驱动机构驱动循环;
所述搭乘带,可以沿着循环方向伸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乘带,具有限制循环方向的延伸量的延伸限制部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配置在所述第1驱动带与所述搭乘带接触的区域和所述第2驱动带与所述搭乘带接触的区域之间,与所述搭乘带接触从而向所述搭乘带施加驱动力的速度变更装置的至少一个驱动辊;
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的周速,比所述第1驱动带的速度快而比所述第2驱动带的速度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从所述第1驱动带或所述第2驱动带取得旋转驱动力。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驱动带被着色为第1颜色;
所述第2驱动带被着色为第2颜色;
至少一个的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被着色为所述第1颜色和所述第2颜色的中间色;
所述搭乘带,具有能够通过至少其一部分使乘客识别所述第1驱动带、所述第2驱动带和至少一个的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的被着成的各颜色的透光性。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沿着输送方向并列地设置多个,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各个驱动辊的周速,越是靠近所述第2驱动带侧的越快。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沿着输送方向并列地设置多个,该速度变更装置的各个驱动辊的周速,越是靠近所述第2驱动带侧的越快。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速度变更装置的驱动辊,被实施了随着从所述第1驱动带侧向所述第2驱动带侧靠近、从接近所述第1颜色的颜色向接近所述第2颜色的颜色变迁的着色。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带,由至少包括第1驱动带以及第2驱动带的多条构成;
所述驱动机构,由至少包括使所述第1驱动带循环的第1驱动机构以及使所述第2驱动带循环的第2驱动机构的多个构成;
所述第1驱动带以及所述第2驱动带分别被构成为,将被沿着宽度方向分割成多条的分割带,以平行地并列、且使各所述分割带的折返部的位置沿着输送方向形成为相互不同地错开的锯齿形状的方式配置;
构成所述第1驱动带的分割带的折返部的锯齿形状和构成所述第2驱动带的分割带的折返部的锯齿形状,被相互啮合地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驱动带,以比由所述第1驱动机构驱动循环的所述第1驱动带的速度快的速度,由所述第2驱动机构驱动循环;
所述搭乘带可以沿着循环方向伸缩。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搭乘带,具有限制循环方向的延伸量的延伸限制部件。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驱动机构和所述第2驱动机构,机械或电气地同步。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带,由至少包括第1驱动带以及第2驱动带和中间驱动带的多条构成;
所述驱动机构,由至少包括使所述第1驱动带循环的第1驱动机构以及使所述第2驱动带循环的第2驱动机构的多个构成;
所述中间驱动带,在所述第1驱动带与所述搭乘带接触的区域和所述第2驱动带与所述搭乘带接触的区域之间至少配置1条;
所述第1驱动带、所述第2驱动带、以及所述中间驱动带分别被构成为,将被沿着宽度方向分割成多条的分割带,以平行地并列、且使各所述分割带的折返部的位置沿着输送方向形成为相互不同地错开的锯齿形状的方式配置;
由构成相互邻接的所述驱动带的分割带的折返部形成的锯齿形状,彼此沿着输送方向相互啮合;
所述中间驱动带的速度,比所述第1驱动带的速度快而比所述第2驱动带的速度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驱动带,沿着输送方向并列多条而构成;
各条中间驱动带的循环速度,越是靠近所述第2驱动带侧的越快。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驱动带,从所述第1驱动带以及所述第2驱动带的至少一方,取得用于使所述搭乘带循环的驱动力。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驱动带被着色为第1颜色;
所述第2驱动带被着色为第2颜色;
至少一条的所述中间驱动带,被着色为所述第1颜色和所述第2颜色的中间色;
所述搭乘带,具有能够通过至少其一部分使乘客识别所述第1驱动带、所述第2驱动带和至少一条的所述中间驱动带的被着成的各颜色的透光性。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带式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驱动带,沿着输送方向并列设置多条;
各条中间驱动带的循环速度,越是靠近所述第2驱动带侧的越快;
各条所述中间驱动带的颜色,随着从所述第1驱动带侧向所述第2驱动带侧靠近,而从接近所述第1颜色的颜色向接近所述第2颜色的颜色变迁。
CN2005800122794A 2004-04-09 2005-04-05 乘客输送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66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5756/2004 2004-04-09
JP2004115756 2004-04-09
PCT/JP2005/006637 WO2005097657A1 (ja) 2004-04-09 2005-04-05 乗客コンベ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6626A CN1946626A (zh) 2007-04-11
CN1946626B true CN1946626B (zh) 2010-11-24

Family

ID=35124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1227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46626B (zh) 2004-04-09 2005-04-05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07119B2 (zh)
CN (1) CN1946626B (zh)
TW (1) TWI276599B (zh)
WO (1) WO20050976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6826A (ja) * 2009-12-29 2011-07-1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乗客コンベア
CN105398926B (zh) * 2015-12-04 2017-06-20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双向循环斜坡电梯踏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10A (zh) * 1992-03-02 1993-10-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可变速的板台式载客自动走道
US6065583A (en) * 1996-09-20 2000-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Speed-variable convey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720558Y1 (zh) * 1966-12-10 1972-07-10
JPS4882684U (zh) * 1972-01-11 1973-10-08
JPS5033491U (zh) * 1973-07-24 1975-04-11
EP0290255A3 (en) * 1987-05-06 1988-12-28 Loderway Pty. Limited A moving walkway
JPH02132087U (zh) * 1989-04-06 1990-11-02
JP3567164B2 (ja) * 2001-02-09 2004-09-22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伸縮式コンベヤ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65682A (ja) * 2001-11-30 2003-06-10 Hitachi Ltd 可変速式乗客コンベア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910A (zh) * 1992-03-02 1993-10-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可变速的板台式载客自动走道
US6065583A (en) * 1996-09-20 2000-05-2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Speed-variable convey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07119B2 (ja) 2012-08-22
TWI276599B (en) 2007-03-21
CN1946626A (zh) 2007-04-11
TW200533587A (en) 2005-10-16
JPWO2005097657A1 (ja) 2007-08-16
WO2005097657A1 (ja) 200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2480C (zh) 用于乘客运输的驱动系统
CN1318288C (zh) 自动扶梯驱动机构
US7665595B2 (en) Drive system with step chain or pallet chain for a transportation device and transportation device with a corresponding drive system
JP4115304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1946626B (zh) 乘客输送机
CN203439890U (zh) 乘客输送机
AU696745B2 (en) Pallet for a conveyor
CN101407302B (zh) 输送装置
CA2705515A1 (en) Slat driven positive displacement sorter
CN101746661B (zh) 乘客输送装置
US11027946B2 (en) Belt-driven people conveyors
US10577223B2 (en) Moving walkway
US6659897B2 (en) Chain drive assembly
EP1468951A1 (en) Sloped part high-speed escalator
EP3819251B1 (en) Belt-driven escalator
JPH1121056A (ja) 可変速型乗客コンベヤ
JPH08225281A (ja) 可変速式動く歩道における手摺装置
JPH0986845A (ja) 可変速式動く歩道における手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24

Termination date: 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