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26802U - 带制动器马达 - Google Patents

带制动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26802U
CN203326802U CN2013201854306U CN201320185430U CN203326802U CN 203326802 U CN203326802 U CN 203326802U CN 2013201854306 U CN2013201854306 U CN 2013201854306U CN 201320185430 U CN201320185430 U CN 201320185430U CN 203326802 U CN203326802 U CN 2033268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motor
face
outlet side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1854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间健司
谷口幸一
中山裕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268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2680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马达轴恰当配置制动器的带制动器马达。在带制动器马达(1)中,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之间配置有制动器定位板(3)。制动器定位板(3)具有夹持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之间的环状端板部(31)、以及从环状端板部(31)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L2)垂直突出从而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内周面(402)接触的筒部(32)。因此,制动器定位板(3)以马达部(2)为基准被定位,制动器用定子(40)借助制动器定位板(3)定位在马达部(2)。

Description

带制动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制动器马达。
背景技术
曾提出了一种以在停止时防止马达轴与负荷一起旋转为目的的,相对于马达部在马达轴线方向的反输出侧设置有制动器的带制动器马达(参考专利文献1)。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制动器马达中,在包围制动器的周围的托架的反输出侧端部设置有端板部,且所述端板部与制动器用定子的反输出侧端面抵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57156号公报
关于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和马达轴,需要以使两者的轴线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以使在带制动器马达中制动器动作时对马达轴恰当地施加负荷。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马达轴与制动器间的定位结构等未有记载。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制动器马达中,虽然形成在托架的反输出侧端部的端板部看似对制动器用定子进行了定位,但在利用托架的结构中,若托架与包围马达部的周围的马达壳体间的安装精度低,就会产生制动器用定子倾斜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马达轴恰当配置制动器的带制动器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具有马达部和制动器的带制动器马达中,所述马达部具有马达用转子以及马达用定子,所述制动器具有固定于在所述马达用转子上延设的马达轴的制动器用转子、以及配置在所述马达轴的周围的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且所述制动器相对于所述马达部配置在所述马达轴线方向的反输出侧,所述带制动器马达还具有制动器定位板,所述制动器定位板具有夹持在所述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之间的环状端板部、以及具有比所述马达轴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且从所述环状端板部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突出从而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内周面接触的筒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马达部与制动器用定子之间配置有制动器定位板,所述制动器定位板具有夹持在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与制动器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之间的环状端板部、以及从环状端板部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垂直突出从而与制动器用定子的内周面接触的筒部。因此,制动器定位板以马达部为基准而被定位,从而制动器用定子借助制动器定位板而定位于马达部。其结果是,制动器用定子相对于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的垂直度通过制动器定位板的环状端板部而被确定,制动器用定子与马达部、马达轴间的同轴度通过制动器定位板的筒部而被确定。因此,固定于马达轴的制动器用转子与配置在马达部的周围的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高,能够相对于马达轴和马达部恰当地配置制动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反输出侧支承所述马达轴的反输出侧径向轴承配置在所述马达部。根据所述结构,在包括反输出侧径向轴承在内组装了马达部时,马达轴的位置和姿势已经确定,因此,能够采用在组装马达部后将制动器固定在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的方法来组装带制动器马达,从而能够相对于马达轴恰当地配置制动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马达部在所述马达用定子与所述制动器之间具有保持所述反输出侧径向轴承的轴承保持架,所述马达部的所述反输出侧端面由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构成。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制动器定位板以轴承保持架为基准恰当地被配置,因此能够相对于马达轴恰当地配置制动器。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环状端板部的输出侧端面安装有毛毡状或多孔性的润滑油吸附部件。根据所述结构,即使马达部的轴承等使用润滑油,润滑油也不易进入制动器侧。因此,不易发生制动器由于润滑油而无法恰当工作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环状端板部的所述输出侧端面中,在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容纳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凹部。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防止被润滑油吸附部件吸附的润滑油经由制动器的内周侧而进入制动器内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环状端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中的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外周侧环状区域位于比相对于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靠内侧的内周侧环状区域靠反输出侧的位置,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所述输出侧端面面接触。根据所述结构,只要高精度地构成环状端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中的外周侧环状区域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厚度尺寸与所述凹部的深度尺寸相等或者比所述凹部的深度尺寸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凹部的外周侧部分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局部重叠,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外周侧部分被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与所述凹部夹持,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内周侧部分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朝向输出侧露出,并隔着间隙与所述反输出侧径向轴承相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只有所述环状端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中的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成为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接触的基准面,成为基准面的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通过研磨进行了二次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制动器具有与所述制动器用转子在输出侧相向的电枢、以及与所述制动器用转子在反输出侧相向的板,所述制动器用定子在与所述电枢在输出侧相向的位置配置在所述马达轴的周围。此时,优选所述制动器用转子、所述电枢、所述板、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相互平行地相向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制动器定位板之间夹持有垫片。此时,当轴承保持架等零件精度低时,有时即使提高环状端板部的形状精度,也无法平行配置制动器用定子和马达轴。但是,根据所述结构,即使轴承保持架等零件精度低,也能够相对于马达轴平行配置制动器用定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马达部与制动器用定子之间配置有制动器定位板,所述制动器定位板具有夹持在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与制动器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之间的环状端板部、以及从环状端板部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垂直突出从而与制动器用定子的内周面接触的筒部。因此,制动器定位板以马达部为基准被定位,制动器用定子借助制动器定位板定位于马达部。其结果是,通过制动器定位板的环状端板部,制动器用定子相对于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的垂直度被确定,通过制动器定位板的筒部,制动器用定子与马达部、马达轴间的同轴度被确定。因此,固定于马达轴的制动器用转子与配置在马达部的周围的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高,能够相对于马达轴和马达部恰当地配置制动器,因而制动器能够恰当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带制动器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带制动器马达的关键部分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带制动器马达
2马达部
3制动器定位板
4制动器
5隔板
6编码器
9润滑油吸附部件
20马达轴
21马达用定子
25马达用转子
28轴承保持架
29径向轴承(反输出侧径向轴承)
31环状端板部
32筒部
40制动器用定子
45摩擦板(制动器用转子)
51开孔部
65基板保持板
66基板
67磁传感器
68编码器磁铁(永久磁铁)
82制动器壳体(筒状壳体部件)
281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
313外周侧环状区域
314内周侧环状区域
316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带制动器马达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指示马达轴线L方向时,以马达轴突出的一侧为输出侧L1,以与马达轴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为反输出侧L2。并且,在附图中,螺钉101、103、107表示在相重叠的位置,但螺钉101、103、107沿周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马达的整体结构)
图1是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带制动器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带制动器马达的关键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例子的带制动器马达1从马达轴20的轴线方向(马达轴线L方向)的一侧(输出侧L1)朝向另一侧(反输出侧L2)依次排列有马达部2、制动器4、以及编码器6,马达部2、制动器4以及编码器6的周围被机壳8包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8具有包围马达部2的周围的圆筒状的马达壳体81、包围制动器4的周围的圆筒状的制动器壳体82(筒状壳体部件)、以及编码器壳体83。
(马达部2的结构)
马达部2具有在马达轴20的周围固接有转子磁铁24的马达用转子25、包围马达用转子25的周围的圆筒状的马达用定子21,马达用定子21的周围被马达壳体81包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81由铁系金属等磁性材料构成。马达轴20的整个长度方向由铁系金属等磁性材料构成,从而作为转子磁铁24的背轭发挥功用。
马达用定子21具有由层叠铁芯构成的定子铁芯211、隔着绝缘件213卷绕于定子铁芯211的多个突极的线圈212,且定子铁芯211通过热压配合等方法固定于马达壳体81的内周面。
在马达壳体81的输出侧L1的端部安装有由铝压铸件等构成的框架26,马达壳体81的输出侧L1的开口部通过框架26被封闭。框架26具有通过焊接和螺纹固定等固定于马达壳体81的输出侧L1的端部的圆筒部261、以及形成在圆筒部261的输出侧L1的端部的端板部262。在端板部262的中央形成有使马达轴20的输出侧L1的端部突出的开口部264,开口部264由从端板部262向反输出侧L2突出的筒部263形成。在筒部263保持有在输出侧L1支承马达轴20的径向轴承27,框架26作为机壳8的一部分而被使用,同时也作为轴承保持架而被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轴承27由具有内圈271、滚珠272以及外圈273的轴承构成,且内圈271嵌于马达轴20的外周面,外圈273嵌于筒部263。在框架26上形成有与开口部264中的配置有外圈273以及滚珠272的部分在输出侧L1重叠的环状的突部265,利用所述突部265,组装对径向轴承27施加压力的施压弹簧(未图示)。并且,突部265能够起到防止异物通过径向轴承27从输出侧L1进入内部的作用。
如图2所示,马达部2在反输出侧L2的端部具有轴承保持架28,且通过轴承保持架28的端板部280的反输出侧端面281构成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端面。轴承保持架28的外周部分与后述的制动器定位板3的外周部分一同夹持在马达壳体81的反输出侧L2的端部与制动器壳体82的输出侧L1的端部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架28由铁系金属等磁性材料构成。
在轴承保持架28中,端板部280与制动器定位板3以及马达壳体81的端板部810重叠,且从形成在端板部280的中央的开口部的边缘朝向输出侧L1突出有圆筒部283。在本实施方式中,端板部280与制动器定位板3一同通过螺钉101而固定于马达壳体81的端板部810。在圆筒部283保持有在反输出侧L2支承马达轴20的径向轴承29。径向轴承29由具有内圈291、滚珠292以及外圈293的轴承构成,且内圈291嵌于马达轴20的外周面,外圈293嵌于圆筒部283。
如此一来,马达轴20通过输出侧L1的径向轴承27以及反输出侧L2的径向轴承29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在输出侧L1的径向轴承27中,内圈271在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与朝向输出侧L1的台阶部抵接(参照图1),且在反输出侧L2的径向轴承29中,内圈291在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与朝向反输出侧L2的台阶部抵接。
(制动器定位板3以及制动器4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端面(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281)重叠配置有制动器定位板3,在所述制动器定位板3的反输出侧L2配置有制动器4。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器4通过螺钉107固定于马达部2。
制动器定位板3以及制动器4的周围被圆筒状的制动器壳体82包围,在通过螺钉103使后述的隔板5固止于轴承保持架28以及马达壳体81时,制动器壳体82在其与马达壳体81之间夹持有轴承保持架28以及制动器定位板3的外周部分的状态下与马达壳体8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器壳体82由铝等非磁性金属制成,制动器定位板3由铁系金属等磁性材料构成。
用于制动器4的制动器用定子40如以下说明所述,呈圆筒状,且制动器定位板3具有环状端板部31和筒部32,其中,所述环状端板部31夹持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端面(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281)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之间,所述筒部32具有比马达轴20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且从环状端板部31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L2垂直突出从而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内周面402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器4为电磁式,且具有固定于马达轴20的圆环状的摩擦板45(制动器用转子)、与摩擦板45在输出侧L1相向的圆环状的电枢46、与摩擦板45在反输出侧L2相向的圆环状的板47以及在与电枢46在输出侧L1相向的位置配置在马达轴20的周围的圆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40。在本实施方式中,摩擦板45通过固定在马达轴20的周围的连接部件48而固定于马达轴20。
马达轴20从位于马达部2的部分到由制动器用定子40所包围的部分形成为大径部201,而固定有连接部件48的部分形成为比大径部201细的中径部202。并且,在马达轴20中,比中径部202靠前端侧的位置形成为比中径部202细的小径部203。在此,大径部201的剖面为圆形,而在中径部202的外周面在两个地方形成有平坦面。连接部件48的内形为四边形,且通过从侧方锁固的螺钉(未图示)使中径部202与连接部件48相连接。并且,连接部件48的外形为四边形,摩擦板45的内形为四边形。因此,即使对马达轴20施加有大的制动力,连接部件48和摩擦板45也不会空转。另外,板47借助衬套49通过螺钉105固定于制动器用定子40。并且,在连接中径部202与连接部件48时,也可与螺钉一起使用键。
在马达轴20中,大径部201的位于马达部2的部分成为第一大径部201a,被制动器用定子40包围的部分成为直径比第一大径部201a的直径小的第二大径部201b。并且,在马达轴20中,位于马达部2的第一大径部201a与被制动器用定子40包围的第二大径部201b之间为直径比第一大径部201a和第二大径部201b的直径小,但比中径部202的直径大的第三大径部201c。第三大径部201c从输出侧L1朝向反输出侧L2分多级地缩小直径,且在第三大径部201c的台阶部与第二大径部201b之间保持有挡圈290。
在制动器4中,制动器用定子40具有圆筒状的轭404和卷绕于轭404的线圈403,且在对线圈403通电而励磁制动器用定子40时,作为电磁铁起作用。在制动器用定子40中内置有由朝向摩擦板45对电枢46施力的螺旋弹簧构成的扭力弹簧(未图示)。因此,在未对制动器用定子40的线圈403通电的非通电时(非励磁时),摩擦板45通过扭力弹簧夹持在电枢46与板47之间,其结果是通过其摩擦力对马达轴20施加负荷。与此相对,在对制动器用定子40的线圈403通电时(励磁时),电枢46抵抗扭力弹簧而被制动器用定子40吸引,其结果是在电枢46与摩擦板45之间产生间隙,从而摩擦板45不被限制。
在所述结构的制动器4中,需要将固定于马达轴20的摩擦板45、板47、电枢46以及制动器用定子40平行地相向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制动器定位板3将制动器用定子40固定于马达部2。更具体地说,在制动器定位板3中,环状端板部31夹持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端面(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281)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之间,通过所述环状端板部31,制动器用定子40以相对于马达部2垂直度高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制动器定位板3中,筒部32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内周面402接触,通过所述筒部32,制动器用定子40以相对于马达部2以及马达轴20同轴度高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相对于马达轴20恰当地配置制动器4。因此,在制动器4中,固定于马达轴20的摩擦板45(制动器用转子)与配置在马达部2的周围的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40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动器定位板3的环状端板部31的输出侧端面311中的与轴承保持架28的端板部280重叠的整面与轴承保持架28的端板部280面接触。与此相对,制动器定位板3的环状端板部31的反输出侧端面312中的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分离的外周侧环状区域313位于比相对于外周侧环状区域313靠内侧的内周侧环状区域314靠反输出侧L2的位置,只有环状端板部31的外周侧环状区域313成为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接触的基准面。因此,内周侧环状区域314成为凹陷到比外周侧环状区域313靠输出侧L1的位置的环状的凹部,且不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接触。因此,只要环状端板部31的反输出侧端面312中的成为基准面的外周侧环状区域313通过研磨等二次加工而与筒部32高精度地呈直角,则即使内周侧环状区域314的形状精度低,也能够将制动器用定子40相对于马达轴20平行地配置。另外,当轴承保持架28和马达壳体81的零件精度低时,即使提高环状端板部31的形状精度,有时也无法平行配置制动器用定子40和马达轴20,此时,采用在轴承保持架28与制动器定位板3之间夹持垫片的结构或对环状端板部31进行车床加工等二次加工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端板部31的输出侧端面311安装有呈毛毡状或者多孔性的润滑油吸附部件9,润滑油吸附部件9设置在环状端板部31的输出侧端面311中的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环状端板部31的输出侧端面311,在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环状的凹部316,润滑油吸附部件9安装在所述凹部316的内部。在此,润滑油吸附部件9的厚度尺寸与凹部316的深度尺寸相等,或者比凹部316的深度尺寸薄,润滑油吸附部件9未从凹部316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16的外周侧部分沿整个周向与轴承保持架28的端板部280(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局部重叠,润滑油吸附部件9的外周侧部分沿整个周向被端板部280(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与凹部316夹持。并且,凹部316的内周侧部分沿整个周向从端板部280(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朝向输出侧L1露出,从而隔着间隙与径向轴承29在反输出侧L2相向。另外,润滑油吸附部件9也可具有比凹部316的深度尺寸大的厚度尺寸。
(隔板5以及编码器6的结构)
相对于制动器4在反输出侧L2通过螺钉103固定有隔板5,隔板5在外周部分与制动器壳体82连接,且封闭制动器壳体82的反输出侧L2的开口部。并且,在带制动器马达1的反输出侧L2,以被隔板5的反输出侧L2的面覆盖的方式设置有杯状的编码器壳体83,编码器壳体83通过螺钉109固定于隔板5。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隔板5和编码器壳体83所围成的空间830构成以下所说明的编码器6。
首先,在隔板5上形成有供马达轴20贯通的开孔部51,马达轴20的反输出侧L2的端部贯通隔板5的开孔部51而突出到空间830的内部。在此,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开孔部51内的部分形成为夹着台阶部204而外径尺寸切换的带台阶的轴部。即,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中径部202与小径部203之间的台阶部204位于开孔部51内。并且,开孔部51的内周面形成为与马达轴20的外径尺寸联动从而内径尺寸切换的带台阶的孔,且具有与中径部202在径向外侧重叠的大径部51a、与小径部203在径向外侧重叠的小径部51b以及位于大径部51a与小径部203之间的台阶部51c。因此,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与开孔部5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成为在中途弯曲的迷宫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码器6为磁性编码器。因此,在马达轴20的反输出侧L2的轴端部固定有作为背轭的圆盘状的磁铁保持架61,而在所述磁铁保持架61的反输出侧L2的面保持有N极和S极各磁化出一极的编码器磁铁68(永久磁铁)。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保持架61的与马达轴20的轴端部连接的部分形成为大径的圆盘部,而保持有编码器磁铁68的部分形成为直径比大径的圆盘部的直径小的小径的圆盘部。因此,来自制动器4的磁场不易影响编码器6。
在隔板5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通过螺钉108固定有以包围磁铁保持架61以及编码器磁铁68的周围的方式而冲压成型的基板保持板65。在基板保持板65中,在与编码器磁铁68相向的部分通过螺钉106固定有基板66,在所述基板66中,在与编码器磁铁68相向的位置装设有MR元件(磁阻元件)等磁传感器67。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保持板65由磁性材料构成。
在设置所述的结构的磁性编码器6时,若来自外部的磁通泄漏到编码器6,则会出现误检测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码器壳体83使用经过加工的铁系金属等磁性板,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外部的磁通泄漏到编码器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经过加工的铁系金属等磁性板作为隔板5,由此能够防止来自制动器4和马达部2的磁通泄漏到编码器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马达部2与制动器4之间的制动器定位板3也使用经过加工的铁系金属等磁性板,由此能够防止来自制动器4和马达部2的磁通泄漏到编码器6。
但是,通过制动器壳体82使用铝等非磁性材料来提高整体的磁阻,能够防止来自制动器4和马达部2的磁通经由制动器壳体82泄漏到编码器6。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制动器马达1中,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281)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之间配置有制动器定位板3,所述制动器定位板3具有夹持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之间的环状端板部31、以及从环状端板部31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L2垂直突出从而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内周面402接触的筒部32。因此,制动器定位板3以马达部2为基准而被定位,从而制动器用定子40通过制动器定位板3定位于马达部2。其结果是,通过制动器定位板3的环状端板部31,确定了制动器用定子40相对于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的垂直度,通过制动器定位板3的筒部32,确定了制动器用定子40与马达部2、马达轴20间的同轴度。因此,能够相对于马达轴20恰当地配置制动器4。因此,在制动器4中,固定于马达轴20的摩擦板45(制动器用转子)与配置在马达部2的周围的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40间的相对位置精度高,因此摩擦板45与板47以及电枢46平行相向。因此,在制动器4工作时,不会发生在摩擦板45相对于板47以及电枢46倾斜的姿势下接触等不良情况,因此制动特性优异,且不发生局部磨耗等,从而制动器4能够良好工作。
并且,在反输出侧L2支承马达轴20的径向轴承29(反输出侧径向轴承)配置在马达部2,因此,当包括径向轴承29在内组装了马达部2时,马达轴20的位置和姿势已经被确定。因此,能够采用在组装马达部2后在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固定制动器4的方法,从而能够相对于马达轴20恰当地配置制动器4。
并且,马达部2具有在马达用定子21与制动器用定子40之间保持径向轴承29的轴承保持架28,且马达部2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由轴承保持架28的反输出侧端面281构成。因此,制动器定位板3以轴承保持架28为基准恰当地进行配置,因此能够相对于马达轴20恰当地配置制动器4。
并且,制动器定位板3的反输出侧端面312中的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外周侧环状区域313位于比内周侧环状区域314靠反输出侧L2的位置从而与制动器用定子40的输出侧端面401面接触。因此,只要高精度地构成环状端板部31的反输出侧端面312中的外周侧环状区域313即可。
并且,在环状端板部31的输出侧端面311安装有润滑油吸附部件9,因此,在马达部2的径向轴承29等使用润滑油时,润滑油不易进入制动器4侧。因此,不易发生制动器4由于润滑油而无法恰当工作的情况。并且,在环状端板部31的输出侧端面311,在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容纳润滑油吸附部件9的凹部316,因此,能够防止被润滑油吸附部件9吸附的润滑油经由制动器4的内周侧而进入制动器4内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带制动器马达1中,在制动器4与编码器6之间,设置有以封闭制动器壳体82(筒状壳体部件)的反输出侧L2的开口的方式而由磁性材料构成的隔板5。因此,能够将磁通从制动器4泄漏到编码器6侧的情况抑制到较少。并且,由于制动器壳体82为非磁性的,因此整体磁阻高。因此,能够将磁通通过制动器壳体82从制动器4泄漏到编码器6侧的情况抑制到较少。因此,能够有效降低从电磁式制动器4到磁性编码器6的漏磁的影响。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有效地降低从电磁式制动器4到磁性编码器6的漏磁的影响,因此即使在包括设置有制动器4和编码器6的部分在内马达轴20通过铁系金属等磁性材料一体构成整个长度方向时,经由马达轴20从电磁式制动器4泄漏到磁性编码器6的磁通也不易产生影响。因此,马达轴20无需通过非磁性材料构成设置有制动器4和编码器6的部分,且使所述非磁性部分与位于马达部2的磁性材料部分接合,因此能够低成本地制造马达轴20。
并且,由于在马达部2与制动器4之间夹持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制动器定位板3,因此能够将磁通从马达部2泄漏到编码器6侧的情况抑制到较少。并且,能够将磁通从马达部2泄漏到制动器4侧的情况抑制到较少。另外,当通过该结构能够充分降低向编码器6的漏磁的影响时,制动器定位板3也可为非磁性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中的位于隔板5的开孔部51内的部分成为夹着台阶部204而外径尺寸切换的带台阶的轴部,开孔部51的内周面成为与马达轴20的外径尺寸联动从而内径尺寸切换的带台阶的孔。因此,马达轴20的外周面与隔板5的开孔部5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成为弯曲的迷宫结构,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动器4和马达部2产生的磁性粉末等进入编码器6。
并且,在隔板5的反输出侧L2的端面固定有基板保持板65,编码器6的磁传感器67装设于保持在基板保持板65上的基板66。如此一来,只要为磁传感器67保持在隔板5上的结构即可,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设置磁传感器67。

Claims (12)

1.一种带制动器马达,其包括: 
马达部,其具有马达用转子和马达用定子;以及 
制动器,其具有制动器用转子和筒状的制动器用定子,所述制动器用转子固定于在所述马达用转子处延设的马达轴,所述制动器用定子配置在所述马达轴的周围,且所述制动器相对于所述马达部配置在马达轴线方向的反输出侧, 
所述带制动器马达的特征在于, 
其包括制动器定位板, 
所述制动器定位板包括环状端板部和筒部,所述环状端板部夹持在所述马达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之间,所述筒部具有比所述马达轴的外径尺寸大的内径尺寸且从所述环状端板部的内周缘向反输出侧垂直突出,从而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内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反输出侧支承所述马达轴的反输出侧径向轴承配置在所述马达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部在所述马达用定子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之间具有保持所述反输出侧径向轴承的轴承保持架, 
所述马达部的所述反输出侧端面由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端板部的输出侧端面安装有呈毛毡状或多孔性的润滑油吸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端板部的所述输出侧端面,在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形成有容纳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端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中的从内周缘向径向外侧离开的外周侧环状区域位于比内周侧环状区域靠反输出侧的位置,所述内周侧环状区域比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靠内侧, 
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所述输出侧端面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具有与所述凹部的深度尺寸相等或者比所述凹部的深度小的厚度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外周侧部分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局部重叠, 
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外周侧部分被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与所述凹部夹持, 
所述润滑油吸附部件的内周侧部分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反输出侧端面朝向输出侧露出,并隔着间隙与所述反输出侧径向轴承相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端板部的反输出侧端面中只有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成为与所述制动器用定子的输出侧端面接触的基准面, 
作为基准面的所述外周侧环状区域通过研磨进行了二次加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器具有:与所述制动器用转子在输出侧相向的电枢,以及与所述制动器用转子在反输出侧相向的板, 
所述制动器用定子在与所述电枢在输出侧相向的位置配置在所述马达轴的周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器用转子、所述电枢、所述板以及所述制动器用定子平行地相向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制动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与所述制动器定位板之间夹持有垫片。 
CN2013201854306U 2012-04-24 2013-04-12 带制动器马达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268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9117 2012-04-24
JP2012099117A JP5936425B2 (ja) 2012-04-24 2012-04-24 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26802U true CN203326802U (zh) 2013-12-04

Family

ID=494633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185430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26802U (zh) 2012-04-24 2013-04-12 带制动器马达
CN201310127950.6A Active CN103378686B (zh) 2012-04-24 2013-04-12 带制动器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7950.6A Active CN103378686B (zh) 2012-04-24 2013-04-12 带制动器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36425B2 (zh)
CN (2) CN20332680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686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制动器马达
CN109309428A (zh) * 2017-07-28 2019-02-05 Weg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发电机
CN110249512A (zh) * 2017-02-03 2019-09-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1030357A (zh) * 2019-12-04 2020-04-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制动器结构及伺服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6122A1 (ja) * 2014-10-10 2016-04-14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用エンコーダ
CN105186774A (zh) * 2015-09-07 2015-12-23 南京理工大学 一体化电机组件及分布式驱动车辆
JP6662213B2 (ja) * 2016-06-22 2020-03-11 株式会社ミツバ 回転電動機、及び回転電動機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867767B2 (ja) * 2016-09-14 2021-05-12 東芝産業機器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付電動機
JP2018057080A (ja) * 2016-09-26 2018-04-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JP7430584B2 (ja) * 2020-06-24 2024-02-13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ブレーキ
CN112611505B (zh) * 2020-12-30 2021-10-29 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强带负载能力小型防尘压力传感器
DE202022103346U1 (de) * 2022-06-14 2023-09-22 Dellner Bubenzer Germany Gmbh Tachoanordnung für eine Motoranbaubremse, Motoranbaubremse und Antriebs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2359U (ja) * 1983-02-23 1984-09-05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の軸受装置
JPS60125139A (ja) * 1983-12-08 1985-07-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磁ブレ−キ付電動機
JPS60114565U (ja) * 1984-01-11 1985-08-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小型電動機の軸受装置
JPH0326784Y2 (zh) * 1984-11-20 1991-06-10
JPH0713409Y2 (ja) * 1987-05-29 1995-03-29 株式会社三ツ葉電機製作所 ファンモータの軸受装置
JP3175591B2 (ja) * 1996-06-04 2001-06-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防塵装置
DE10143499A1 (de) * 2001-09-05 2003-03-20 Mayr Christian Gmbh & Co Kg Geräuschdämpfung von elektromagnetischen Bremsen über Dämpfungsglieder unterschiedlicher Federsteifigkeit
CN2766442Y (zh) * 2005-01-26 2006-03-22 连云港市雄鹰电工电子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制动电动机
US8866643B2 (en) * 2010-09-07 2014-10-21 Alps Electric Co., Ltd. Rotation input device
CN102128222B (zh) * 2010-12-30 2012-09-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轨可维护低功耗高可靠性空间制动器
JP5936425B2 (ja) * 2012-04-24 2016-06-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JP5943694B2 (ja) * 2012-04-24 2016-07-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8686A (zh) * 2012-04-24 2013-10-3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制动器马达
CN103378686B (zh) * 2012-04-24 2016-03-1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制动器马达
CN110249512A (zh) * 2017-02-03 2019-09-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309428A (zh) * 2017-07-28 2019-02-05 Weg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发电机
CN109309428B (zh) * 2017-07-28 2023-05-02 Weg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发电机
CN111030357A (zh) * 2019-12-04 2020-04-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制动器结构及伺服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8686B (zh) 2016-03-16
CN103378686A (zh) 2013-10-30
JP2013229973A (ja) 2013-11-07
JP5936425B2 (ja) 201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26802U (zh) 带制动器马达
CN203219110U (zh) 带制动器马达
CN101090213B (zh) 磁体固定装置
US8013485B2 (en) Motor with an electromagnetic brake
CN107906208B (zh) 一种凸圆弧型磁流体密封装置
JP6464407B2 (ja) 磁性流体シールの組立方法及び磁性流体シール
JP2008524975A (ja) 回転と軸方向運動のための電動機
JP2008289329A (ja) モータのエンドプレート
CN101351945A (zh) 转子以及包含这种转子的电机
JP2016093021A (ja) ロータ構造
CN106090009B (zh) 旋转机械
JP5445546B2 (ja) 回転電機
WO2021261421A1 (ja) 電磁ブレーキ付きモータ
JP2019122104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2012231578A (ja) 埋込磁石形回転電機
CN109417331B (zh) 电动式直线移动促动器
CN1658480B (zh) 无刷电机
JP2006304532A (ja)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のロータ構造
WO2018131693A1 (ja) センサマグネット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モータ
CN203813638U (zh) 旋转电机
JP2019122191A (ja) モータ
JP5359526B2 (ja) 永久磁石同期電動機の回転子
WO2019123961A1 (ja) ロ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06342887A (ja) 磁性流体軸受
CN113632349A (zh) 转子的制造方法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04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316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