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67744U - 天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67744U
CN203267744U CN 201320315028 CN201320315028U CN203267744U CN 203267744 U CN203267744 U CN 203267744U CN 201320315028 CN201320315028 CN 201320315028 CN 201320315028 U CN201320315028 U CN 201320315028U CN 203267744 U CN203267744 U CN 203267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bonding part
groove
leader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32031502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土井耕三
吉田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filed Critical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67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677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天窗装置,其能够减少导轨在垂直方向的尺寸。天窗装置(100)的导轨(24)包括第二上壁(27b)和下壁(24a),滑块(83)和前销(84)在其间从上部和底部被夹在中间。第二上壁(27b)包括构造为限制前销(84)向上运动并在纵向方向引导前销(84)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在车辆宽度方向比第一引导表面(27d)更远离本体部分(81)布置并构造为限制滑块(83)向上运动并在纵向方向引导滑块(83)的第二引导表面(27e),和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之间在纵向方向延伸和将第一引导表面(27d)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的凹槽(27c)。

Description

天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置在车顶的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包括构造为打开和关闭在车顶的开口的车顶面板的天窗装置是已知的。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的天窗装置包括:能够打开和关闭在车顶形成的开口的车顶面板;将车顶面板连接到车顶的连接件;和提供给车顶且支撑连接件以便连接件可前后(即,在纵向方向)移动、且可上下(即,在垂直方向)倾斜的导轨。连接件包括始终与导轨接合的滑动部分,和当车顶面板在纵向方向移动时与导轨接合且当车顶面板在垂直方向倾斜时与导轨脱离的接合部分。导轨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的槽以及与接合部分接合的槽。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文献No.2001-199244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通过这个结构,与滑动部分接合的槽和与接合部分接合的槽在导轨中彼此分离地提供,且具有不同的深度。这导致导轨在垂直方向的大尺寸,导致天窗装置在垂直方向的大尺寸。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减少导轨在垂直方向的尺寸。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天窗装置,所述天窗装置包括:适于打开和关闭形成在车顶中的开口的车顶面板;适于将车顶 面板连接到车顶的连接件;和设于车顶的导轨,所述导轨具有支撑连接件而使得连接件沿纵向适于移动的且沿垂直方向适于倾斜的结构,其中,连接件包括本体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突起的第一接合部分,和沿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突起超出第一接合部分的第二接合部分,导轨包括上引导壁和下引导壁,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从顶部和底部被夹在上引导壁和下引导壁之间,且上引导壁或下引导壁包括第一引导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具有限制第一接合部分向上或向下运动并沿纵向方向引导第一接合部分的结构,沿车辆宽度方向比第一引导部分更加远离该本体部分的且以限制第二接合部分的向上或向下运动并沿纵向方向引导第二接合部分的方式构造的第二引导部分,和在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之间在纵向方向延伸并将第一引导部分从第二引导部分分离的槽。 
优选的是,允许第一接合部分进入的第一切割部分在第一引导部分内形成,在车顶面板沿纵向移动且车顶面板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接合部分与第二引导部分接合,和在车顶面板沿纵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接合部分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而在车顶面板沿垂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第一接合部分进入第一切割部分且不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 
优选的是,上或下引导壁设有引导件,在所述引导件中形成适于引导第一接合部分向上或向下的引导槽,第一切割部分是引导槽,和引导件以夹置上或下引导壁的形成有槽的一部分的方式连接到上或下引导壁。 
优选的是,引导件未覆盖并暴露第一和第二引导部分。 
优选的是,连接件还包括位于第一接合部分之后并沿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突起的第三接合部分,第二接合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超过第三接合部分突起,第一引导部分限制第三接合部分的向上运动并沿纵向方向引导第三接合部分,上或下引导壁还包括形成在第一引导部分内并允许第三接合部分进入的第二切割部分,和在车顶面板沿纵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三接合部分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而在车顶面板沿垂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第三接合部分进入第二切割部分且未与第 一引导部分接合。 
实用新型的优点 
根据该天窗装置,其可以减少在垂直方向导轨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车顶面板装置处于完全关闭位置的透视图。 
图2是车顶面板装置处于倾斜位置的透视图。 
图3是车顶面板装置处于完全打开位置的透视图。 
图4是左打开/关闭机构的透视图。 
图5是布置在左导轨上的打开/关闭机构的透视图。 
图6是当沿图5中线VI-VI看去导轨的透视图。 
图7是第一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8是当从不同于图7中角度看去第一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9是位于第二引导槽中的打开/关闭机构在完全关闭位置垂直截面图。 
图10是位于第二引导槽中的打开/关闭机构在倾斜位置垂直截面图。 
图11是位于第二引导槽中的打开/关闭机构在下降位置垂直截面图。 
图12是位于第二引导槽中的打开/关闭机构在完全打开位置垂直截面图。 
图13是天窗装置沿图5中线XIII-XIII的截面图,其中前销位于线XIII-XIII上。 
图14是天窗装置沿图5中线XIII-XIII的截面图,其中滑块位于线XIII-XIII上。 
图15是天窗装置沿图5中线VI-VI的截面图,其中前销在下降位置位于线VI-VI上。 
图16是导轨沿图5中线VI-VI的透视图,其中前销在下降位置位于线VI-VI上。 
图17是导轨沿图5中线VI-VI的透视图,其中前销在完全关闭位 置位于线VI-VI上。 
图18是导轨沿图5中线VI-VI的透视图,其中前销在倾斜位置位于线VI-VI上。 
图19是天窗装置沿图5中线VI-VI的截面图,其中滑块位于线VI-VI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将参考附图在下文详细说明。图1-3是天窗装置100的透视图。在以下说明中,“前”和“后”是基于车辆纵向方向的,且“左”和“右”是基于车辆宽度方向的。 
天窗装置100安装在车辆的车顶10上形成的开口11内。天窗装置100包括沿开口11的边缘布置的框架2,可移动地连接到框架2的可移动面板5、布置在可移动面板5下方的遮阳罩6,布置在框架2的前端的导流板7(仅在图3中示出)、和打开和关闭可移动面板5的打开/关闭机构8(参见图4)。 
可移动面板5通过打开/关闭机构8驱动以在图1所示的完全关闭位置、图2所示的倾斜位置和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切换。在完全关闭位置,可移动面板5的外围与开口11的边缘紧密接触以完全关闭开口11。在倾斜位置,可移动面板5这样倾斜以便可移动面板5的后边缘升起高于开口11的边缘,从而在可移动面板5的后边缘和开口11的边缘之间形成通风间隙。在打开位置,可移动面板5的后端向下移动到低于在完全关闭位置该后端所处的高度,且可移动面板5在车顶10的下方拉出。在可移动面板5打开最大的完全打开位置,当从上方看去时可移动面板5基本与车顶10一致,从而露出开口11。 
框架2包括基本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框架21,和均在纵向方向延伸的左右导轨24L和24R。用于驱动推拉式线缆12(仅在图1中示出)的驱动电机13连接到前框架21。左导轨24L和右导轨24R具有对称的结构。推拉式线缆12嵌入前框架21、左导轨24L和右导轨24R中。打开/关闭机构8(图1-3中未示出)布置在每个左右导轨24L和24R中。当彼此不区分时,左右导轨24L和24R也将简单地称为“导 轨24”。 
可移动面板5包括大致矩形的玻璃面板51和布置在该玻璃面板51的外围的挡风雨条52。 
遮阳罩6形成为基本具有与可移动面板5相同尺寸的板状。遮阳罩6通过左右导轨24L和24R引导。 
如图3所示,导流板7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本体部分71和从该本体部分71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向后延伸的连接部分72和72。该本体部分71在车辆宽度方向从左导轨24L延伸到右导轨24R。也就是,该本体部分71的车辆横向长度大致等于前框架21的车辆横向长度。连接部分72的后端可转动地连接到导轨24的前端。连接部分72偏移以便该本体部分71升起高于前框架21。另一方面,凹槽(未示出)形成在前框架21中。当连接部分72向下推动时,本体部分71容纳在凹槽内。因此,当可移动面板5处于完全关闭位置或倾斜位置时,导流板7通过可移动面板5的前部向下推动,并容纳在形成在前框架21内的凹槽(未示出)内。同时,如图1和2所示,由于导流板7藏在可移动面板5和前框架21之间,所以导流板7不暴露在外面。另一方面,当可移动面板5处于打开位置时,如图3所示,导流板7暴露在外部且升起高于前框架21。 
图4是左打开/关闭机构8的透视图。图5是打开/关闭机构8布置在左导轨24L上的透视图。打开/关闭机构8包括连接到可移动面板5的连接件80,和允许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和向上和向下(即,在垂直方向)倾斜的滑动件9。连接件80和滑动件9支撑在导轨24上。连接件80和滑动件9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现在将说明导轨24的详细结构。由于右导轨24R和左导轨24L具有对称结构,左导轨24L的结构将在下文说明。 
如图5所示,左导轨24L包括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在其中移动的通道25,位于通道25两侧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6和27,和推拉式线缆12(图5中未示出)嵌入其中的线缆引导槽28。第一引导槽26位于通道25的车辆横向内侧,而第二引导槽27位于通道25的车辆横向外侧。第一引导槽26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开启。另一方面,第二 引导槽27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开启。也就是说,第一引导槽26和第二引导槽27彼此面向,通道25夹在其中。线缆引导槽28位于第二引导槽27的车辆横向外侧,且与第二引导槽27连通。 
更具体地,左导轨24L包括:在纵向方向基本水平地延伸的下壁24a;从下壁24a的车辆横向内侧向上突起的第一垂直壁26a;从第一垂直壁26a的上端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基本水平延伸的第一上壁26b;从下壁24a的车辆横向外侧向上突起的第二垂直壁27a;和从第二垂直壁27a的上端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内基本水平地延伸的第二上壁27b。第二垂直壁27a从下壁24a向上突起,然后朝向通道25倾斜。以相同的方式下壁24a,第一垂直壁26a、第一上壁26b、第二垂直壁27a和第二上壁27b中的每个在纵向方向延伸。 
第一引导槽26通过下壁24a、第一垂直壁26a和第一上壁26b形成。下壁24a的上表面和第一上壁26b的下表面形成引导表面。 
第二引导槽27通过下壁24a、第二垂直壁27a和第二上壁27b形成。凹槽27c基本形成在第二上壁27b的下表面的车辆横向中间部分上,并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凹槽27c将第二上壁27b的下表面分成接近通道25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和远离通道25的第二引导表面27e。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下壁24a之间的距离比在第二引导表面27e和下壁24a之间的距离稍大。第二上壁27b是示例性的上引导壁,下壁24a是示例性的下引导壁,凹槽27c是示例性的槽,第一引导表面27d是示例性的第一引导部分,且第二引导表面27e是示例性的第二引导部分。 
下壁24a的、与其连接到第二垂直壁27a的部分相靠近的部分向下凹进。下壁24a的该凹进部分和第二垂直壁27a形成线缆引导槽28。 
第二上壁27b具有第一和第二切割部分29和30。图6是包括沿图5中线VI-VI的截面的导轨24的透视图。图6没有示出第一引导件31,其将在后面说明。第一切割部分29位于第二切割部分20的前部。第一切割部分29通过将第二上壁27b接近通道25的边缘在第二上壁27b的宽度方向切割成大致矩形形状而形成。更具体地,第一切割部分29的前边缘具有阶梯形状,且在第一切割部分29内,第二上壁27b 的、在其中形成有凹槽27c的部分向后突出超过第二上壁27b设有第一引导表面的部分。在第二上壁27b中,接合孔29a形成在第一切割部分29的前方并在凹槽27c之上。将在后面说明的第一引导件31与接合孔29a接合。而且,第一切割部分29在宽度方向到达凹槽27c。因此,第一引导表面27d通过第一切割部分29分隔成前部和后部。以与第一切割部分29相同的方式,第二切割部分30形成为具有阶梯形状。第一引导表面27d还通过第二切割部分30分隔成前部和后部。在另一方面,第二引导表面27e在纵向方向不被第一和第二切割部分29和30分隔,即从其前方到后方是连续的。 
第一引导件31具有第一引导件31。图7是第一引导件31的透视图。图8是当从与图7不同的角度看去第一引导件31的透视图。第一引导槽31a形成在第一引导件31内。第一引导槽31a朝向通道25打开并基本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具体地,第一引导件31包括限定第一引导槽31a的外壁31b、形成为凸缘形状并布置在外壁31b的上端的上壁31c、从外壁31b的前表面的下端向前突起的前突起31d、以及从外壁31b的后表面的下端向后突起的第一和第二后突起31e和31f。 
外壁31b具有适合于第一切割部分29的形状。上壁31c从上方与第二上壁27b接合。前突起31d具有进入在第一切割部分29的前边缘处向后突起的且其中形成凹槽27c的第二上壁27b的部分下方空间的形状。也就是说,上壁31c和前突起31d将第二上壁27b的、在其中形成凹槽27c的部分夹在中间。注意向下突起的接合部分31g在上壁31c的前部分处的下表面上形成。当第一引导件31连接到第二上壁27b时,接合部分31g与第二上壁27b中的接合孔29a接合。第一后突起31e具有适合于凹槽27c的形状。也就是说,上壁31c和第一后突起31e将第二上壁27b的、其中形成凹槽27c的一部分夹在中间。第二后突起31f比第一后突起31e更接近通道25。第二后突起31f具有进入第二上壁27b的边缘部分的下方空间的形状,其中第二上壁27b的边缘部分比第一引导表面27d更靠近通道25。边缘部分具有比第二上壁27b的、在其中形成第一引导表面27d的一部分小的厚度。也就是说,上壁31c和第二后突起31f将第二上壁27b的靠近通道25的边缘 部分夹在中间。 
当第一引导件31因此布置在第一切割部分29内时,第一引导槽31a的下端具有朝向第二引导槽27的开口。该开口通过将第二上壁27b的靠近通道25的边缘沿第二上壁27b的宽度切割成矩形形成,且在宽度方向到达凹槽27c。第一引导件31是示例性的引导件。第一引导槽31a是示例性的引导槽,且也是示例性的第一切割部分。 
而且,第二引导件32布置在第二切割部分30内。第二引导件32以与第二引导件31相同的方式形成。第二引导件32具有朝向通道25打开并基本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32a。第二引导槽32a的下端在第二引导槽27内具有开口。该开口也通过将靠近通道25的第二上壁27b沿第二上壁27b的宽度切割形成,且到达凹槽27c。第二引导件32是示例性的引导件。第二引导槽32a是示例性的引导槽,且也是示例性的第二切割部分。 
然后,将详细说明打开/关闭机构8的结构。由于左右打开/关闭机构8和8具有对称结构,左打开/关闭机构8的结构将在下文说明。 
如图4所示,连接件80包括:基本在纵向方向延伸同时具有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的厚度方向的板状本体部分81,即,当竖起时,凸轮槽82(图4和5中仅示出其中之一)形成在该本体部分81的两侧表面上。可移动面板5通过插入其中的支架(未示出)连接到该本体部分81的前后端上,这样可移动面板5不能移动。连接件80通过金属板与树脂模具的嵌件模制而形成。 
凸轮槽82沿预定曲线大致在纵向方向延伸。具体地,本体部分81的侧面具有沿预定曲线延伸的下壁82a,位于下壁82a上方并大致平行于下壁82a延伸的上壁82b,和将下壁82a和上壁82b连接到一起的侧壁82c。下壁82a、上壁82b和侧壁82c由树脂制成。该凸轮槽82与滑动件9的接合部分93接合,其将在后面说明。凸轮槽82具有倾斜区域82d,当可移动面板5处于倾斜位置时接合部分93位于其中,完全关闭区域82e,当可移动面板5处于完全关闭位置时接合部分93位于其中,和下降区域82f,当可移动面板5处于下降位置时接合部分93位于其中。倾斜区域82d,完全关闭区域82e和下降区域82f依次 地以从前开始的顺序布置。倾斜区域82d、完全关闭区域82e和下降区域82f以不同角度倾斜。凸轮槽82在倾斜区域82d和完全关闭区域82e之间的交界处具有凸起形状,且在完全关闭区域82e和下降区域82f之间的交界处具有凹进形状。 
两个,即左右滑块83和83布置在本体部分81的前端。滑块83和83在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81的两侧突起。每个滑块83包括连接到本体部分81的尖端部分83a,和从尖端部分的下端向后延伸然后折回以连接尖端部分的后端的皮带式部分83b。每个滑块83整体上具有环形。滑块83由树脂制成,且其环形形状使得滑块83能弹性变形。两个滑块83和83与导轨24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6和27接合。具体地,位于本体部分的车辆横向内侧的滑块83中的一个与第一引导槽26接合,位于本体部分81的车辆横向外侧的另一个滑块与第二引导槽27接合。滑块83是示例性的第二接合部分。 
在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81向外突起的前销84布置本体部分81的、在滑块83和83之后的相对前部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81向外突起的后销85布置在本体部分81的后端。前后销84和85与第二引导槽27接合。滑块83在车辆宽度方向超过前后销84和85突起。前销84是示例性第一接合部分。后销85是示例性第三接合部分。 
滑动件9与导轨24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6和27接合,且在纵向方向上沿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6和27是可移动的。推拉式线缆12(图4和5中未示出)连接到滑动件9并驱动滑动件9。滑动件9还与连接件80的凸轮槽82接合。具体地,滑动件9包括:一对对立垂直壁91(图4中仅是示出其中之一);将垂直壁91的下端连接到一起的连接壁92;均从其中一个垂直壁91的上端朝向另一个垂直壁91突起的接合部分93;布置在每个垂直壁91的前后端并在与另一个垂直壁91相反方向突起的突起条94和94;和位于突起条94和94上的滑动部分(未示出)。滑动件9通过金属板与树脂模具的嵌件模制而形成。垂直壁91中的每个、连接壁92、接合部分93和突起条94和94由弯曲的金属板制成。滑动部分由树脂制成。左右滑动部分分别与导轨24的第 一和第二引导槽26和27接合。车辆横向外侧滑动部分与推拉式线缆12整体形成。推拉式线缆12与导轨24的线缆引导槽28接合。接合部分93与连接件80的凸轮槽82接合。 
然后,将说明通过具有上述结构的打开/关闭机构8的可移动面板5的操作。在以下说明中,可移动面板5的操作将参考第二引导槽27和每个滑块83、前销84和后销85之间的接合关系说明。无论可移动面板5的位置如何,车辆横向内侧滑块83始终与第一引导槽26接合。 
图9是打开/关闭机构8在第二引导槽27中处于完全关闭位置的垂直截面图。图10是打开/关闭机构8在第二引导槽27中处于倾斜位置的垂直截面图。图11是打开/关闭机构8在第二引导槽27中处于下降位置的垂直截面图。图12是打开/关闭机构8在第二引导槽27中处于完全打开位置的垂直截面图。 
如图9所示,在完全关闭位置,滑动件9的接合部分93位于凸轮槽82的完全关闭区域82e。此时,滑块83(在图9-12中仅仅示出滑块83之一)与布置在第二引导槽27中的阻挡件27f接触,从而防止连接件80进一步向前移动。前后销84和85在纵向方向的位置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引导件31和32在纵向方向的位置一致。前销84进入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中。这也防止连接件80向前移动。另一方面,后销85位于第二引导槽27之上并完全保持在其外部。在完全关闭位置,可移动面板5基本与车顶10平齐。 
当可移动面板5从完全关闭位置倾斜时,驱动电机13使得滑动件9经由推拉式线缆12向前移动。因此,滑动件9的接合部分93在凸轮槽82的倾斜区域82d中向前移动。此时,由于倾斜区域82d朝向其前方向下倾斜,接合部分93向前推动凸轮槽82的上壁82b。然而,由于连接件80的向前运动受到在前销84和第一引导件31之间的接合的限制,连接件80不向前移动。另一方面,由于前销84位于第一引导槽31a内且后销85位于第二引导槽27之上并保持在其之外,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的倾斜运动不受限制。因此,连接件80倾斜以便连接件80的后端采用作为支点的滑块83升起。因此,可移动面板5还倾斜以便其后端升起。如图10所示,当接合部分93到达倾斜区域82d 的前端时,可移动面板5的倾斜角度处于最大。此时,前销84不完全在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之外,且仍然与第一引导件31接合。 
当可移动面板5从倾斜位置切换到完全关闭位置时,驱动电机13使得滑动件9经由推拉式线缆12向后移动。因此,滑动件9的接合部分93在凸轮槽82的倾斜区域82d向后移动。此时,由于倾斜区域82d朝向其前方向下倾斜,接合部分93向后推动凸轮槽82的下壁82a。然而,由于连接件80的向后运动受在前销84和第一引导件31之间的接合限制,连接件80不向后移动。另一方面,由于前销84位于第一引导槽31a内且后销85位于第二引导槽27之上且保持在其之外,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的倾斜运动不受限制。因此,连接件80倾斜以便连接件80的后端采用作为支点的滑块83下降。因此,可移动面板5还倾斜以便可移动面板5的后端下降。当接合部分93到达完全关闭区域82e时,可移动面板5到达完全关闭位置。此时,前销84不完全在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之外,且仍然与第一引导件31接合。后销85仍然位于第二引导槽27之上并保持在其之外。 
为了将可移动面板5从完全关闭位置切换到打开位置,可移动面板5首先切换到下降位置,然后使得可移动面板5向后移动。 
为了将可移动面板5从完全关闭位置切换到下降位置,驱动电机13使得滑动件9经由推拉式线缆12向后移动。以这种方式,滑动件9的接合部分93在凸轮槽82的下降区域82f内向后移动。此时,由于下降区域82f朝向其前方向下倾斜,接合部分93向后推动凸轮槽82的下壁82a。然而,由于连接件80的向后运动受到在前销84和第一引导件31之间接合的限制,连接件80不向后移动。另一方面,由于前销84位于第一引导槽31a内且后销85位于第二引导槽27之上且保持在其之外,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的倾斜运动不受限制。因此,连接件80倾斜以便连接件80的后端采用作为支点的滑块83下降。因此,可移动面板5还倾斜以便可移动面板5的后端下降。此时,前销84在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的外部向下移动,并进入第二引导槽27。后销85穿过第二引导件32的第二引导槽32a,并进入第二引 导槽27。如图11所示,当前后销84和85在第二引导槽27内与下壁24a接触时,可移动面板5的下降角度处于最大值。在下降位置,可移动面板5位于车顶10下方。 
当滑动件9进一步从下降位置向后移动时,可移动面板5向后移动,且开口11逐渐露出。特别地,在下降位置,由于下降区域82f朝向其前方向下倾斜,接合部分93向后推动凸轮槽82的下壁82a。然而,由于前后销84和85在第二引导槽27内与下壁24a接触,连接件80不能进一步向下倾斜。另一方面,由于前后销84和85位于第二引导槽27内且不与第一和第二引导件31和32接合,连接件80的向后运动不受限制。因此,连接件80沿着第二引导槽27向后移动。因此,可移动面板5也向后移动。已向后移动的可移动面板5被拖到车顶10下方。在完全打开位置,可移动面板5的整个部分基本处于车顶10的下方。在连接件80的向后运动期间,前后销84和85与第二引导槽27接合。因此,连接件80以及最终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的倾斜运动受到限制。 
为了将可移动面板5从完全打开位置切换到完全关闭位置,首先使得可移动面板5向前移动到到达下降位置,然后向上倾斜。具体地,驱动电机13使得滑动件9经由推拉式线缆12向前移动。在完全打开位置,由于下降区域82f朝向其前方向下倾斜,接合部分93向前推动凸轮槽82的上壁82b。然而,由于前后销84和85在第二引导槽27内接触第一引导表面27d,连接件80不再进一步向上倾斜。另一方面,由于前后销84和85位于第二引导槽27内且不与第一和第二引导件31和32接合,连接件80的向前运动不受限制。因此,连接件80沿着第二引导槽27向前移动。因此,可移动面板5也向前移动。 
之后,滑块83与布置在第二引导槽27内的阻挡件27f接触,从而限制连接件80的向前运动。此时,前销84位于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的下方,且后销85位于第二引导件32的第二引导槽32a的下方。也就是说,前后销84和85的向上运动不受第二引导槽27的第一引导表面27d的限制。因此,从这一时间点,接合部分93开始在下降区域82f内向前移动。因此,接合部分93使得连接件80倾斜 以便连接件80的后端升起。此时,前销84进入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内,且后销85进入第二引导件32的第二引导槽32a内。然后,当接合部分93到达完全关闭区域82e时,可移动面板5到达完全关闭位置。在完全关闭位置,前销84位于第一引导件31的第一引导槽31a内,且后销85位于第二引导件32的第二引导槽32a之上且保持在其之外。 
以这种方式,可移动面板5的位置通过使得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沿导轨24的通道25移动或采用作为支点的滑块83在垂直方向倾斜来改变。此时,滑块83和83始终与第一和第二引导槽26和27接合,而仅仅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时,前后销84和85与第二引导槽27接合,且当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上倾斜时,前后销脱离第二引导槽27。也就是说,滑块83是构造为当可移动面板5的位置改变时防止可移动面板5从导轨24脱离的部件。另一方面,前后销84和85是构造为当可移动面板5在纵向方向移动时通过与滑块合作限制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的运动和允许可移动面板5在纵向方向的水平运动的部件。当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倾斜时,第一引导槽31a允许前销84脱离第二引导槽27且限制前销84在纵向方向的运动。另一方面,当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倾斜时,第二引导槽32a允许后销85脱离第二引导槽27。 
在由此构造的打开/关闭机构8中,滑块83以及前后销84和85通过第二引导槽27即通过相同的引导槽引导。第二引导槽27的第二上壁27b限制滑块83和在纵向方向移动的前后销84和85的向上运动。然而,向上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在第二上壁27b的预定部分打开。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在该部分形成,仅仅前后销84和85脱离第二引导槽27,而滑块83仍然与第二引导槽27接合。在这种结构中,当滑块83在纵向方向经过时,借助于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打开处的部分,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的开口边缘上捕获滑块83。 
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前后销84和85中的每个从本体部分81突起的车辆横向突起量(下文简单称为“突起量”)比滑块83的突起量 小。而且,前后销84和85通过第二上壁27b的接近本体部分81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在宽度方向引导,而滑块83通过远离本体部分81的第二引导表面27e在宽度方向引导。此外,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在第一引导表面27d中打开,但不在第二引导表面27e中打开。 
图13是沿图5中线XIII-XIII的天窗装置100的截面图,其中前销84位于线XIII-XIII上。如图13所示,在第二引导槽27的不具有第一和第二引导件31和32的部分中,前销84在纵向方向被引导同时前销84在垂直方向的运动受第二上壁27b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和下壁24a限制。由于前销84在车辆宽度方向不到达第二上壁27b的第二引导表面27e,前销84不受第二引导表面27e的引导。尽管未示出,后销85也在纵向方向被引导同时后销85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受第二上壁27b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和下壁24a限制。 
图14是沿图5中线XIII-XIII的天窗装置100的截面图,其中滑块83和83位于线XIII-XIII上。如图14所示,左滑块83在车辆宽度方向到达第二上壁27b的第二引导表面27e,且在纵向方向被引导同时左滑块83在垂直方向的运动受第二引导表面27e和下壁24a限制。此时,滑块83在第二上壁27b的第一引导表面27d下方沿车辆宽度方向穿过。注意到右滑块83与第一引导槽26接合,且在纵向方向被引导同时右滑块83在垂直方向的运动受第一上壁26b和下壁24a限制。 
图15是沿图5中线VI-VI的天窗装置100的截面图,其中前销84在下降位置位于线VI-VI上。图16是沿图5中线VI-VI的导轨24的透视图,其中前销84位于线VI-VI上。图17是沿图5中线VI-VI的导轨24的透视图,其中前销84在完全关闭位置位于线VI-VI上。图18是沿图5中线VI-VI的导轨24的透视图,其中前销84在倾斜位置位于线VI-VI上。如图15和16所示,第一引导槽3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超过前销84切割。也就是,第一引导槽31具有这样的开口尺寸以至于允许前销84穿过第一引导槽31a。因此,在第二引导槽27的、第一引导槽31a打开处的部分中,第二上壁27b不位于前销84上方,这样前销84向上是可移动的。从这一位置,连接件80向上倾斜,这样如图17和18所示,前销84进入第一引导槽31a。尽管未示出,在 第二引导槽27的、第二引导槽32a打开的部分中,第二上壁27b不位于后销85之上,这样后销85向上也是可移动的。 
图19是沿图5中线VI-VI的天窗装置100的截面图,其中滑块83和83位于线VI-VI上。如图19所示,第一引导槽31a在车辆宽度方向不到达第二上壁27b的第二引导表面27e。也就是说,即使在第一引导槽31a处,滑块83的向上运动也受到第二引导表面27e的限制。因此,即使在第一引导槽31a处,滑块83也不脱离第二引导槽27,但是在纵向方向由第二引导槽27引导。 
当滑块83在纵向方向经过第一引导槽31a时,滑块83的、接近本体部分81的部分在第一引导槽31a的开口边缘的下方穿过。这里,由于位于滑块83的、远离本体部分81部分的向上运动受到第二引导表面27e的限制,所以防止在第一引导槽31a的开口边缘上捕获滑块83。而且,第一引导表面27d高于第二引导表面27e,这也防止了在第一引导槽31a的开口边缘上捕获滑块83。 
因此,天窗装置100包括:构造为打开和关闭形成在车辆的车顶10内的开口11的可移动面板5,构造为将可移动面板5连接到车顶10的连接件80,和布置在车顶10上并构造为支撑连接件80以便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是可移动的且在垂直方向是可倾斜的导轨24。连接件80包括本体部分81,从该本体部分81在车辆宽度方向突起的前销84,和从该本体部分81在车辆宽度方向超过该前销84突起的滑块83。导轨24包括第二上壁27b和下壁24a,前销84和滑块83在其中从顶部和底部被夹在中间。第二上壁27b包括构造为限制前销84向上运动并在纵向方向引导前销84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在车辆宽度方向比第一引导表面27d更加远离该本体部分81的第二引导表面27e,且构造为限制滑块83的向上运动并在纵向方向引导滑块83,和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之间在纵向方向延伸并将第一引导表面27d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的凹槽27c。 
由于这种结构,滑块83和前销84均由第二上壁27b和下壁24a(即,第二引导槽27)在纵向方向引导,以便导轨24的高度可以减少。结果,在垂直方向减少天窗装置100的尺寸是可能的。 
而且,凹槽27c形成在第二上壁27b内,且第一引导表面27d由凹槽27c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这样减少第一引导表面27d的滑动阻力且确保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前销84之间的接合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为了减少第一引导表面27d的滑动阻力,可减少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前销84之间的接触面积。然而,当第一引导表面27d的宽度在其中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的结构中、也就是在没有凹槽27c的结构中减少时,仅仅前销84的车辆横向端引起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滑动接触以便前销84仅仅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滑动接触而前销84不与第二引导表面27e滑动接触。结果,当连接件80在车辆宽度方向发出卡嗒卡嗒声时,前销84可以脱离第一引导表面27d。相反,在第一引导表面27d由凹槽27c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的结构中,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在其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地布置,这样第一引导表面27d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比前销84的端部更接近本体部分81。结果,即使通过第一引导表面27d的小宽度,也可以确保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前销84之间的滑动接触。 
而且,允许前销84进入的第一引导槽31a形成在第一引导表面27d中。当可移动面板5在纵向方向移动和当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倾斜时,滑块83与第二引导表面27e接合。当可移动面板5在纵向方向移动时,前销84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而当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倾斜时,前销84进入第一引导槽31a且不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 
通过上述结构,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和当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倾斜时,滑块83始终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也就是,滑块83防止连接件80从导轨24脱离且当连接件80倾斜时作用为支点。另一方面,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时,前销84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而当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倾斜时,前销84脱离第一引导表面27d。也就是说,前销84具有允许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的水平运动同时连接件80的方位通过前销84与滑块83的合作保持的功能,以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时限制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的运动。 
而且,在滑块83和前销84通过一个引导槽引导的结构中,滑块83在车辆宽度方向超过前销84突起,前销84通过第二上壁27b的接近本体部分81的第一引导表面27d引导,滑块83通过第二上壁27b的远离本体部分81布置的第二引导表面27e引导,且允许前销84进入的第一引导槽31a在第一引导表面内27d打开,但是在第二引导表面27e内不打开。通过这种结构,当可移动面板5在纵向方向移动时,和当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倾斜时,滑块83始终与第二引导表面27e接合。因此,也可以使得当滑块83在第一引导槽31a下方穿过时,滑块83不太可能在第一引导槽31a被捕获,且滑块83的滑动阻力的变化可以减少。即使滑块83也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滑动接触,第一引导槽31a在第二引导表面27e内不打开,且因此,与其中第一引导槽31a在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内打开的结构比较,当滑块83在第一引导槽31a的开口边缘上捕获时,减少滑动阻力是可能的。 
注意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表面27d高于第二引导表面27e。这也能使得滑块83不太可能在第一引导槽31a被捕获。 
而且,第一引导槽31不仅在垂直方向引导前销84还在纵向方向限制前销84的运动。具体地,第一引导槽31a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在纵向方向限制了前销84的运动。由于第一引导槽31a不形成在第二引导表面27e,所以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车辆横向方向尺寸基于从第二上壁27b的靠近通道25的边缘到第二引导表面27e的距离。因此,当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是连续的,且第一引导表面27d具有小的宽度时,第一引导槽31a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车辆横向尺寸也小。当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车辆横向尺寸小时,前销84在纵向方向的运动限制得不到保证。相反,在第一引导表面27d由凹槽27c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的结构中,即使当第一引导表面27d的宽度减少时,第一引导表面27d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与第二引导表面27e间隔开。因此,可以增加从第二上壁27b的靠近通道25的边缘到第二引导表面27e的距离。结果,可以增加第一引导槽31a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车辆横向尺寸。因此,在纵向方向移动的前销84由大区域容纳。也就是说,当第一引导表面27d由凹槽27c从第二引导表面27e 分离时,用于在纵向方向内限制前销84移动的区域可以相对于第一引导表面27d的宽度增加。 
而且,第二上壁27b具有第一引导件31,其中形成有用于引导前销84向上的第一引导槽31a。第一引导件31通过将第二上壁27b的其中形成有凹槽27c的部分夹在中间而连接到第二上壁27b。而且,第一引导件31不覆盖反而露出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 
也就是说,当第一引导表面27d由凹槽27c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时,第一引导件31可以轻易地连接到第二上壁27b而不通过第一引导件31覆盖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也就是说,为了将第一引导件31连接到第二上壁27b,可想到的是第二上壁27b被第一引导件31夹在中间的结构。这里,在其中不具有凹槽27c且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在车辆宽度方向是连续的结构中,第一引导件31与第一或第二引导表面27d或27e接触是必要的。因此,第一引导件31有必要地至少覆盖第一或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的一部分。由于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分别引导前销84和滑块83,所以如果第一引导件31位于第一或第二引导表面27d或27e的部分上时,那么第一引导件31中断前销84或滑块83的滑动接触。当为了消除干扰第一引导件31这样连接使得第一引导件31不位于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时,可想到的是在其中第一引导件31拧到或粘到上壁27b的上表面的结构。然而,这种结构就第一引导件31的连接而言减少了工作效率。相反,当凹槽27c形成在第二上壁27b的下表面时,第二上壁27b的下表面可以被分隔成第一引导表面27d和第二引导表面27e。此外,第一引导件31的连接通过将第二上壁27b的、在其中形成凹槽27c的部分夹在中间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第一引导件31设有与凹槽27c配合的第一后突起31e,并且第一引导件31的上壁31c和第一后突起31e将第二上壁27b夹在中间。在这种方式中,不使用固定件例如螺钉的第一引导件31的连接是可能的,且即使在其中第二上壁27b被第一引导件31夹在中间的结构中,也可以防止第一或第二引导表面27d或27e被第一引导件31覆盖。结果,第一引导件31可以轻易地连接,且可以防止在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的 引导功能损坏。而且,由于凹槽27c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e和27e凹进,所以可以减少第一后突起31e进入第二引导槽27的突起量。此外,第一后突起31e被夹在第二上壁27b的其中形成第一引导表面27d的部分和第二上壁27b的其中形成第二引导表面27e的部分的中间。这限制了第一后突起31e在车辆宽度方向的运动。也就是说,当第一引导件31通过将第二上壁27b在其中形成凹槽27c的部分夹在其中连接时,第一引导件31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定位是可能的。 
而且,通过凹槽27c将第一引导表面27d从第二引导表面27e分离允许由前销84沿第一引导表面27d的滑动运动和滑块83沿第二引导表面27e的滑动运动产生的磨损粉末聚集在凹槽27c内。也就是说,当磨损粉末进入第一引导表面27d和前销84之间的间隙或在第二引导表面27e和滑块83之间的间隙时,滑动阻力增加。相反,在其中聚集有磨损粉末的空间可以通过邻近第一和第二引导表面27d和27e形成凹槽27c来确保。结果,稳定前销84沿第一引导表面27d的滑动运动和滑块83沿第二引导表面27e的滑动运动是可能的。 
而且,天窗装置100的连接件80进一步包括后销85。在前销84之后,后销85在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81突起。滑块83在车辆宽度方向超过后销85突起。第一引导表面27d限制后销85的向上运动并在纵向方向引导后销85。在第二上壁27b中,第二引导槽32a进一步形成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并允许后销85的进入。当可移动面板5在纵向方向移动时,后销85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且当可移动面板5在垂直方向倾斜时,后销85进入第二引导槽32a并且不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 
通过上述结构,后销85在前销84后面形成。在与前销84相同的方式中,后销85通过第一引导表面27d引导。具体地,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时,后销85与第一引导表面27d接合,而当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倾斜时,后销85脱离第一引导表面27d。也就是说,后销85具有允许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水平运动同时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时连接件80的方位通过前销84和滑块83的合作保持以限制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的运动的功能。因此,后销85以与前销84相同 的方式作用。 
这里,当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移动时,滑动件9的接合部分93与凸轮槽82的相对于纵向方向倾斜的一部分接合,且在纵向方向的力和在垂直方向的力都被施加到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的力由前后销84和85以及第二上壁27b和下壁24a接收,从而在纵向方向移动连接件80。也就是说,提供多个销并将这些销布置在沿纵向方向不同的位置可以分散施加到连接件80的在垂直方向的力,且因此与仅仅包括前销84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销所需强度。 
而且,当在垂直方向的力应用到连接件80时,作用在后销85上的力可通过在连接件80的后端提供后销85减少。结果,后销85所需强度可以减少。 
这里,不仅提供后销85而且提供前销84可以减少天窗100在垂直方向的的尺寸。也就是,要求前后销84和85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当连接件80在垂直方向倾斜时,限制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的运动的功能。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的运动通过使销与在垂直方向延伸的引导槽接合来限制。由于引导槽在垂直方向延伸,引导槽对天窗装置100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有影响。这里,连接件80使用作为支点的滑块83倾斜。因此,在滑块83和销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越小,销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越小,而在滑块83和销之间的距离越大,销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越大。也就是说,如果在连接件80的后端提供后销85带来与引导槽的接合以限制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的运动,那么引导槽必须具有大的长度,其增加了天窗装置在垂直方向的尺寸。相反,当前销84布置在连接件80的相对前部且前销84引起与第一引导槽31a的接合以限制连接件80在纵向方向的运动时,第一引导槽31的长度可以减少,这样可以减少天窗装置100在垂直方向的尺寸。 
而且,第二引导件32以与第一引导件31相同的方式形成,且相对于第一引导件31提供与上述相似的操作和优点。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引导表面27e低于第一引导表面27d,这样可以使得当滑块83在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之下穿过时,滑块83不太可能在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上被捕获。 
《其他实施例》 
以上实施例具有以下结构。 
以上实施例涉及包括可移动面板5的天窗装置1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天窗装置可以包括具有多个包括可移动面板5的面板的车顶10。也就是说,可以使用任意类型的天窗装置,只要天窗装置包括能露出和关闭开口的车顶面板。 
以上实施例包括两个滑块83。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结构。作为选择,可以提供一个滑块83。 
在以上实施例中,前后销84和85在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81向外突起。作为选择,前后销84和85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起。作为选择,前后销84和85可以布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作为选择,在前销84和后销85突起的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可以彼此不同。作为选择,前后销84和85中的一个可以省略,或还可以提供多个销。也就是说,只要滑块83和销由相同的引导槽引导,销的结构和数量不受特别限制。 
在以上实施例中,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和下壁24a之间的距离比在第二引导表面27e和下壁24a之间的距离大。然而,这些距离可以是相同的。 
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还可以朝向凹槽27c打开。然而,其中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仅仅在第一引导表面27d内打开而不朝向凹槽27c打开的结构是可能的。通过这种结构,前后销84和85在车辆宽度方向不到达凹槽27c,且前后销84和85具有这种尺寸以至于允许前后销84和85分别进入第一和第二引导槽31a和32a。 
前述实施例本质上仅仅是优选实施例,且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和使用。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具有能露出/关闭形成在车辆的车顶中的开口的车顶面板的天窗装置是有用的。 
参考特征的说明 
100  天窗装置 
10   车顶 
11   开口 
24   导轨 
24a  下壁(下引导壁) 
27b  第二上壁(上引导壁) 
27c  凹槽(槽) 
27d  第一引导表面(第一引导部分) 
27e  第二引导表面(第二引导部分) 
31   第一引导件(引导件) 
31a  第一引导槽(第一切割部分、引导槽) 
32   第二引导件(引导件) 
32a  第二引导槽(第二切割部分、引导槽) 
5    可移动面板 
80   连接件 
81   本体部分 
83   滑块(第二接合部分) 
84   前销(第一接合部分) 
85   后销(第三接合部分) 。 

Claims (5)

1.一种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装置包括:
适于打开和关闭形成在车顶中的开口的车顶面板;
适于将车顶面板连接到车顶的连接件;和
设于车顶的导轨,所述导轨具有支撑连接件而使得连接件沿纵向适于移动的且沿垂直方向适于倾斜的结构,其中,
连接件包括
本体部分,
沿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突起的第一接合部分,和
沿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突起超出第一接合部分的第二接合部分,
导轨包括上引导壁和下引导壁,第一和第二接合部分从顶部和底部被夹在上引导壁和下引导壁之间,且
上引导壁或下引导壁包括
第一引导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具有限制第一接合部分向上或向下运动并沿纵向方向引导第一接合部分的结构,
沿车辆宽度方向比第一引导部分更加远离该本体部分的且以限制第二接合部分的向上或向下运动并沿纵向方向引导第二接合部分的方式构造的第二引导部分,和
在第一引导部分和第二引导部分之间在纵向方向延伸并将第一引导部分从第二引导部分分离的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允许第一接合部分进入的第一切割部分在第一引导部分内形成,
在车顶面板沿纵向移动且车顶面板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接合部分与第二引导部分接合,和
在车顶面板沿纵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接合部分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而在车顶面板沿垂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第一接合部分进入第一切割部分且不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或下引导壁设有引导件,在所述引导件中形成适于引导第一接合部分向上或向下的引导槽,
第一切割部分是引导槽,和
引导件以夹置上或下引导壁的形成有槽的一部分的方式连接到上或下引导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引导件未覆盖并暴露第一和第二引导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件还包括位于第一接合部分之后并沿车辆宽度方向从本体部分突起的第三接合部分,
第二接合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超过第三接合部分突起,
第一引导部分限制第三接合部分的向上运动并沿纵向方向引导第三接合部分,
上或下引导壁还包括形成在第一引导部分内并允许第三接合部分进入的第二切割部分,和
在车顶面板沿纵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三接合部分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而在车顶面板沿垂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第三接合部分进入第二切割部分且未与第一引导部分接合。
CN 201320315028 2012-04-10 2013-04-10 天窗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6774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9390A JP6001303B2 (ja) 2012-04-10 2012-04-10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12-089390 2012-04-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67744U true CN203267744U (zh) 2013-11-06

Family

ID=49498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320315028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67744U (zh) 2012-04-10 2013-04-10 天窗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01303B2 (zh)
CN (1) CN20326774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5947A (zh) * 2016-07-27 2018-03-23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滑动顶部系统和引导导轨型材
DE202018101016U1 (de) 2017-08-29 2018-04-13 Aisin(Nantong) Technical Center Of China Co., Ltd Öffnungs- und Schließmechanismus und eine diesen aufweisende Sonnendachvorrichtung
CN108349359A (zh) * 2015-11-06 2018-07-3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
CN11031594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天窗设备
CN111216528A (zh) * 2018-11-27 2020-06-02 天窗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07932A1 (de) * 1989-03-11 1990-09-13 Webasto Ag Fahrzeugtechnik Schiebedach und/oder schiebehebedach fuer fahrzeuge
JP4210375B2 (ja) * 1998-12-28 2009-01-1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カバー取付構造
NL1013053C2 (nl) * 1999-09-15 2001-03-16 Inalfa Ind Bv Open-dakconstructie voor een voertuig.
JP3916825B2 (ja) * 2000-01-19 2007-05-23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サンルーフ装置
DE10146284C2 (de) * 2001-09-19 2003-11-13 Webasto Vehicle Sys Int Gmbh Öffnungsfähiges Fahrzeugdach
JP4411985B2 (ja) * 2004-01-29 2010-0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486687B2 (ja) * 2007-09-19 2010-06-23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521039B2 (ja) * 2008-02-26 2010-08-11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スライダ構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9359A (zh) * 2015-11-06 2018-07-3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
CN107825947A (zh) * 2016-07-27 2018-03-23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滑动顶部系统和引导导轨型材
CN107825947B (zh) * 2016-07-27 2021-11-30 宝适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 滑动顶部系统和引导导轨型材
DE202018101016U1 (de) 2017-08-29 2018-04-13 Aisin(Nantong) Technical Center Of China Co., Ltd Öffnungs- und Schließmechanismus und eine diesen aufweisende Sonnendachvorrichtung
CN110315946A (zh) * 2018-03-30 2019-10-11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天窗设备
CN110315946B (zh) * 2018-03-30 2024-03-26 株式会社爱信 天窗设备
CN111216528A (zh) * 2018-11-27 2020-06-02 天窗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滑动车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01303B2 (ja) 2016-10-05
JP2013216235A (ja) 201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67744U (zh) 天窗装置
CN203267743U (zh) 天窗装置
CN101844505B (zh) 天窗装置的导流器
CN101934710B (zh) 天窗装置中的遮阳面板的联动机构
EP2017108B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7810879B2 (en) Vehicle sun roof system
US6325453B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EP1738945A2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US20140000168A1 (en) Openable Roof Window
CN1721217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滑顶系统
JPH07164890A (ja)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03358863A (zh) 天窗装置
US5046779A (en) Sunroof structure for automotive vehicle
EP2711218B1 (en) Drive mechanism and open roof construction provided therewith
EP1331119B1 (en) Vehicle with sliding and venting sunroof
US7484433B2 (en) Shift lever apparatus
CN210026990U (zh) 一种汽车天窗导向装置
JPH1120475A (ja) スライドチルトルーフ装置
CN102341256A (zh) 具有用于顶盖元件的驱动滑架的车顶
CN208978604U (zh) 一种新型天窗运动机构
JPH10129268A (ja) 複数パネルを有するサンルーフ装置
CN217598310U (zh) 一种可敞开车顶系统
JPH03125628A (ja) サンルーフのトリム昇降装置
JP2003276446A (ja)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ディフレクタ
US20040100128A1 (en)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