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86930U - 多功能车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86930U
CN202986930U CN 201220566731 CN201220566731U CN202986930U CN 202986930 U CN202986930 U CN 202986930U CN 201220566731 CN201220566731 CN 201220566731 CN 201220566731 U CN201220566731 U CN 201220566731U CN 202986930 U CN202986930 U CN 202986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vehicle frame
fir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6673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22056673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869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86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869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机动车领域,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车,包括车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架、动力系统、电气系统、车身附件、车载器材及前、后车轮,车架是整个多功能车的装配基础,由前车架和后车架构成,其中前车架采用无缝钢管、型材弯折加工及焊接而成,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架及设于该底架之上的支承架,后车架用于各车载器材的支承及安装,包括沿前车架之两侧支承架后端向后水平延伸设置有一边开口、可构成放置车载器材的置物架的凹型框架;该凹型框架由至少两斜支杆支承,其下方还设有放置车载器材的后下固定架。本实用新型具有现代消防救援车的所有技术特点,结构简单,功能齐全,布局尤为合理,具有应急机动和救援等多项综合功能。

Description

多功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及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根据城市继续发展所产生的必然需求,保持有较高消防水平、以抢险救援为主要目的,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小体型、多功能车。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抢险救灾、应急救援任务非常繁重。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高度集中,财富快速积累,各种突发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效应更加广泛,财产损失更加巨大,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最近几年所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寒潮冰雪、暴雨洪涝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突然性,二是没有预见性或难以预见,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以加强对此类事件的监控,除避免事件发生外,还需对自然灾害顺利实施应急救援,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当前,国家已经把应对自然灾害、保证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人们对安全、生存与健康越来越重视,随着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消防及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凸现。近几年来,国外消防车、应急救援车发展非常迅速,各生产厂家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其消防、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技术先进,种类齐全,功能完善,性能可靠,配备使用率高,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无火花堵漏、生命监测仪等技术。在我国,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特别是对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消防及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的消防及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装备从种类、功能、技术水平、质量、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消防车、应急救援车发展相比,我国的消防车、应急救援车在产品数量及性能方面差距较大,国内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呈现装备种类少、功能差、技术水平低,性能不稳定、国内外同类产品价格差异较大、配备率低、老化,超期服役问题严重、对现代消防、应急救援装备认识不足,中型、重型车所占比例较大,轻型车数量较少,单一功能的消防车所占比例较大,多功能的消防车较少等特点。为了满足未来消防及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的需求,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消防车、应急救援车十分必要。从国际总体形势上看,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将朝着多样化、精密化、自动化、高效能方向发展。受经济基础与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消防、应急救援装备很难在短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消防、应急救援装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增加装备种类,强化装备功能,提高装备性能稳定性。对于产品种类的增加、功能的强化、性能的提高,要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充分吸收国外成熟的技术成果,从而缩短产品开发时间。与此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突破核心技术,生产出功能多、性能稳定的消防、应急救援装备。
城市人口增加,居住及可利用空间逐渐变得拮据,城市变的越来越拥挤,现在的消防车,特别是体积较大的重型和中型消防车在逐渐狭小的城市中行进和展开也变得越来越困难。须知,火灾或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不容浪费。在灭火、抢险效率不减的前提下,轴距短,体积较小,行驶灵活,能够在接到报警后快速到达火灾或地质灾害现场,可在较小空间内作业,并在第一时间展开火场或地质灾害现场内围困人员抢救,同时用自身携带的强力喷射灭火设备尽可能的控制火势,以拖延火势蔓延的时间,为重型和中型消防车的到来争取时间,最终完成救人灭火。因此,根据城市继续发展所产生的必然需求,保持有较高消防水平、以抢险救援为主要目的,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小体型、多功能车,将会成为未来城市用消防车市场的热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项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现代消防救援车的所有技术特点,结构简单,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具有应急机动和快速展开、灭火、应急救援、通讯、照明、破拆、运输、环保、自救或他救等多项综合功能的新型多功能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车,包括车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架、动力系统、电气系统、车身附件、车载器材及前、后车轮,所述车架是整个多功能车的装配基础,由前车架和后车架构成,其中所述前车架采用无缝钢管、型材弯折加工及焊接而成,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架及设置于该底架之上的支承架,所述底架座落在车轮上,其包括由沿前进方向设置的两底纵梁及分别与所述两底纵梁两端连接的第一底横梁和第二底横梁,两底纵梁及第一底横梁和第二底横梁围合成整个底架的外围结构,该外围结构之空间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底横梁平行的至少另一底横梁;所述支承架包括两竖向设置的侧支承架和两横向设置、位于两侧支承架顶端且两端分别与两侧支承架连接的第一支承架横杆、第二支承架横杆;所述第一支承架横杆、第二支承架横杆和两侧支承架的顶部构成整个车架的顶支承;于所述两侧支承架上,还向前延伸设有前支架,所述前支架包括一端与两侧支承架连接的前上支架和一端与所述底架连接的前下支架;所述前下支架包括多根采用无缝钢管折弯呈水平及纵向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后部开口端与所述底架连接,上端开口端与所述前上支架连接,且通过多根纵向设置的长竖杆与前上支架连接,同时在所述长竖杆和连接杆之间,斜向设有多个斜加强杆;
所述后车架用于各车载器材的支承及安装,包括沿所述前车架之两侧支承架后端向后水平延伸设置有一边开口的凹型框架;于所述凹型框架围合的空间区域内,沿车体运行方向平行设有两后支杆,且于两后支杆及凹型框架之沿车体运行方向上,分设有至少两根用于支承所述凹型框架的斜支杆;
于所述凹型框架之沿车体运行方向上的两纵向杆件上,还设有两长短不同的U形侧支架,所述两U形侧支架开口端之长端与所述前车架上两侧支承架连接,短端连接所述斜支杆,且所述凹型框架置于两所述U形侧支架的中间位置,使两所述U形侧支架的上面部分和凹型框架围合成位于后车架上部、可放置车载器材的置物架;于所述凹型框架底部,还向下垂直设有由无缝钢管折弯呈L形的两后下支承杆,两后支杆中部位置向下设有两下竖杆,两后下支承杆另一端与两下竖杆连接;于所述两后下支承杆之间,还水平连接有一后下固定架。
具体地,所述侧支承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且由无缝钢管整体折弯呈单边梯形的侧支承架上支杆和侧支承架下支杆,两支杆之间还水平设有一横支杆,连接于两支杆的竖向方向上,构成整个车架的侧支承。
具体地,所述前上支架包括整体呈底端开口的梯形且向下倾斜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薄钢板折弯形成,或采用型钢,其后端分别与两侧支承架连接,其围合的空间内还设有多个纵向加强杆和横向加强杆
具体地,两所述后下支承杆之底部向下垂直设有由无缝钢管折弯呈L形的两底支承杆,该两底支承杆与所述前车架之第一底横梁连接,两所述下竖杆底端固定在两所述底支承杆上。
具体地,所述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后端输出轴连接后传动轴总成,并通过所述后传动轴总成连接后主减速器,所述后主减速器两端分别通过后轮半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轮。
具体地,所述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前端输出轴连接前传动轴总成,并通过所述前传动轴总成连接前主减速器,所述前主减速器两端分别通过前轮半轴将动力传递给两前轮;所述变速箱后端输出轴连接后传动轴总成,并通过所述后传动轴总成连接后主减速器,所述后主减速器两端分别通过后轮半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系统还设有差速器锁止装置,所述差速器锁止装置包括差速器锁手柄,通过拉索与后主减速器连接。
具体地,所述悬架为四轮独立悬架机构,与所述前车架弹性连接,其包括前轮悬架装置和后轮悬架装置,所述前轮悬架装置包括成对且竖直设立的前减振器总成、横向设置且呈叉状的前轮上连接管和前轮下连接管、左转向节及右转向节,所述前减振器总成上具有减震弹簧,其上端与所述前车架连接,下端与前轮上连接管连接,两前轮分别与所述左转向节、右转向节相连接,所述左、右转向节的转向节臂与所述转向系统连接;所述后轮悬架装置包括成对且竖直设立的后减振器总成、横向设置的左后纵臂及右后纵臂,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上具有减震弹簧,其上端与前车架连接,下端分别与左后纵臂、右后纵臂连接,所述左后纵臂、右后纵臂通过轴承安装在前车架上,并用来安装后轮半轴及后制动分泵。
具体地,所述转向系统包括依序相连的转向盘、万向节、转向轴、方向机以及设置于所述方向机两端的左转向横拉杆及右转向横拉杆,方向机通过方向机固定码固定在前车架上,所述左转向横拉杆、右转向横拉杆的外端用横拉杆球头铰接并与所述前轮悬架装置上左转向节、右转向节的左、右转向节臂连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制动系统包括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所述行车制动装置为四轮盘式制动,包括制动踏板、制动总泵、制动油管、前制动分泵、前制动盘、后制动分泵及后制动盘,所述制动总泵、制动油管固定在所述前车架上;所述前制动分泵安装在所述前轮悬架装置中的左转向节及右转向节上,所述前制动盘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中的前轮毂上;所述后制动分泵安装在所述后轮悬架装置中的左后纵臂、右后纵臂上,所述后制动盘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中的后轮毂上;所述驻车制动装置包括驻车手把、一端与所述驻车手把相连的手把拉索、与所述手把拉索另一端相连的后制动分泵及后制动盘,所述驻车手把固定在前车架上。
具体地,所述电气系统主要包括控制面板、发动机ECU控制器、警示灯、喇叭,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各种仪表及开关,还设置有可进行数据联络以及与各协作车辆之间的通信联络的GPS端口。
具体地,所述车身附件包括前后可以调整的座椅、设置在所述前车架和座椅之间的安全带、安装在驾驶室前面的挡风玻璃、设置在所述前车架前端的备胎、设置在所述前车架上的后视镜、固定于所述前车架前端的前保险杠及牵引绞盘、设置在所述后车架上的置物架,所述牵引绞盘安装在前车架的前部,且固定在所述前车架之底架上。
具体地,所述车载器材包括担架、医用急救箱、油锯、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灭火器、消防水泵、吸水软管、水箱、消防水带、安全绳、消防斧头、消防锤、消防扳手、消防撬棍及消防铲,所述水箱装设在驾驶室内两个座椅的下面,所述担架置于所述置物架上面的中间位置或一侧,所述医用急救箱及担架专用包靠近所述担架旁边设置;所述油锯及灭火器置于所述置物架上,且位于靠近驾驶室的一侧端;所述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消防水泵、吸水软管、消防水带、安全绳设置于所述前车架之底架之上、所述置物架之下的空间内,所述消防水泵固定于底架上,所述吸水软管、消防水带置于所述消防水泵旁,且靠近水箱;所述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消防斧头、消防锤、消防扳手、消防撬棍及消防铲分布于于置物架下面侧面设置的一侧面开口的盒体内,采用快速夹钳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国内外现有产品、技术相比,在功能性、安全性、先进性、新颖性等方面均有比较显著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以一车多用,具有应急机动和快速展开、灭火、应急救援、通讯、照明、破拆、运输、环保、自救或他救等多项综合功能,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安全可靠,布局优化,有效地保护了驾乘人员的行驶安全,提高了车辆的运行安全性能。
3.本实用新型技术先进,将实用的新技术车载化,科技含量高,使整车性能保持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4.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独特,具有原创性,可塑性极强,具有典型的机动性强、多用途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的消防、应急救援装备或器材全部采用可拆式连接形式,不仅拆装、使用、维修方便,而且便于未来的新装备、新功能的扩展。
6.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操作展开性,所有车载装备可以方便地移动到车外工作,所有救援工具箱均可以直接从车上取出、向外展开。
7.本实用新型将若干个执行规定功能、使用上相互联系的独立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安装在置物架周围,形成各自独立的保障单元,它可视消防、应急救援的任务、规模的不同,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组合,对现场实施快速、有效的处置。
本实用新型与国内外现有产品、技术相比,不仅设计新颖、独特,造型简单美观,性能优良,安全可靠,驾乘舒适,坚固耐用,而且能够在不增加车体尺寸的情形下,在较小的空间合理布局和安装各项能够参与救援的器材,有效保证了一车多用之综合功能的体现,其具有较强的机动越野性能和爬坡能力,车辆对路面的适应能力、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显著提高,同时还便于制造,安装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传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制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控制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轮悬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后轮悬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器材结构示意图一;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器材结构示意图二;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器材结构示意图三;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车架10、转向系统20、制动系统30、传动系统40、悬架50、动力系统60、电气系统70、车身附件80、车载器材90、车轮100等组成。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10是整台多功能车的装配基础,包括前车架11和后车架12,用来支承、连接车辆的各总成及作为车身附件80、车载器材90的安装点,使各总成及车身附件80、车载器材90保持相对正确的位置,并保证各部分合理布局、方便使用及均衡承受内外的载荷,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经常会行驶在路况相当崎岖、艰险的环境中,因而车架的设计还必须保证在行驶中受到冲击力、翻滚时能够保证整个车架10仍能保持在一个基本的形状而不至于散架,避免造成对驾乘人员更进一步的伤害。
请再参见图5,所述前车架11采用无缝钢管、型材弯折加工及焊接而成,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架111及设置于该底架111之上的支承架112。
所述底架111座落在车轮100上,其包括由沿前进方向设置的两底纵梁1111及分别与所述两底纵梁1111两端连接的第一底横梁1112和第二底横梁1113,其中第二底横梁1113为梯形结构,两底纵梁1111及第一底横梁1112和第二底横梁1113围合成整个底架111的外围结构,该外围结构之空间内还根据需要设有与所述第一底横梁1112平行的第三底横梁1114、第四底横梁1115,可作为整个驾驶室的支承。
所述支承架112包括两竖向设置的侧支承架1121和两横向设置、位于两侧支承架1121顶端且两端分别与两侧支承架1121连接的第一支承架横杆1122、第二支承架横杆1123,其中侧支承架1121包括两根平行设置、且由无缝钢管整体折弯呈单边梯形的侧支承架上支杆11211和侧支承架下支杆11212,两支杆之间还水平设有一横支杆11213,连接于两支杆的竖向方向上,构成整个车架10的侧支承;所述第一支承架横杆1122、第二支承架横杆1123和两侧支承架1121的顶部构成整个车架10的顶支承。由于两侧支承架1121由无缝钢管整体折弯形成,故而在车体在受到外力冲击或在恶劣的环境下发生翻转或侧翻时,仅会产生一些变形,而不会散架或在其连接点发生断裂,从而有效地保护了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所述第一支承架横杆1122、第二支承架横杆1123之间,还设有一纵支梁1124,设于所述两侧支承架1121之间且与该两侧支承架1121平行,以进一步加固两侧支承架1121之间整体连接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前车架11的结构设计中,于两侧支承架1121后端竖向方向上,且与后车架12连接的平面上,还横向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二支承架横杆1123平行的第三支承架横杆1125,便于与后车架12的连接,还竖向设有至少一根与第三支承架横杆1125垂直且交叉设置的的支承架竖杆1126。同时,于两侧支承架1121前、后端竖向方向上,分别设有两前固定杆1128和后固定杆1127,两前固定杆1128、后固定杆1127和两横支杆11213围合后构成一水平面,用以作为驾驶室座椅及某种车载器材的固定平面。
进一步地,于所述两侧支承架1121上,还向前延伸设有前支架113,所述前支架113包括一端与两侧支承架1121连接的前上支架1131和一端与所述底架111连接的前下支架1132,所述前上支架1131包括两整体呈底端开口的梯形且向下倾斜设置的支撑件11314,支撑件11314可由用薄钢板折弯形成,也可采用型钢,后端分别与两侧支承架1121连接,其围合的空间内还设有多个纵向加强杆11311和第一横向加强杆11312、第二横向加强杆11313,既可以整固前上支架1131,由于具有一平面,又便于安装于车体前面各部件的定位和固定;所述前下支架1132包括多根采用无缝钢管折弯呈水平及纵向设置的连接杆11321,连接杆11321后部开口端与所述底架111连接,上端开口端与所述前上支架1131上的第二横向加强杆11313连接,且通过多根纵向设置的长竖杆11322与前上支架1131上的第一横向加强杆11312连接,同时在所述长竖杆11322和连接杆11321之间,斜向设有多个斜加强杆11323,便于安装在前支架113上之各部件的固定和支承。
请再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车架12主要用于各车载器材90等的支承及安装,包括沿所述前车架11之两侧支承架1121后端向后水平延伸设置有一边开口的凹型框架1202,所述凹型框架1202开口的两端分别连接前车架11上两侧支承架1121;于所述凹型框架1202围合的空间区域内,沿车体运行方向平行设有两后支杆1204,且于两后支杆1204及凹型框架1202之沿车体运行方向上,分设有4根斜支杆1210,该斜支杆1210一端支承于前车架11之第一底横梁1112上,另一端固定于两后支杆1204及凹型框架1202上;以作为水平设置的凹型框架1202的支承。
于凹型框架1202之沿车体运行方向上的两纵向杆件上,还设有两长短不同的U形侧支架1201,所述两U形侧支架1201开口端之长端与前车架11上两侧支承架1121连接,短端连接斜支杆1210,且凹型框架1202置于两U形侧支架1201的中间位置。这样,两U形侧支架1201的上面部分和凹型框架1202便围合成位于后车架12上部、可放置车载器材90的置物架88;所述凹型框架1202围合的空间区域内设置的两后支杆1204,可作为置物架88底部的支承,且便于固定安装于置物架88的车载器材90。两U形侧支架1201的下面部分与斜支杆1210相接,可进一步支承置物架88的车载器材90的重量。
于所述凹型框架1202底部,即于两后支杆1204和凹型框架1202之间的交点处,还向下垂直设有由无缝钢管折弯呈L形的两后下支承杆1203,两后支杆1204中部位置向下设有两下竖杆1207,两后下支承杆1203另一端与两下竖杆1207连接。进一步地,于两后下支承杆1203之间,还水平连接有一后下固定架1205,便于放置在置物架88下方的车载器材90的固定及安装。同时,于两后下支承杆1203之底部向下垂直设有由无缝钢管折弯呈L形的两底支承杆1206,该两底支承杆1206另一端与前车架11之第一底横梁1112连接,两下竖杆1207底端固定在两底支承杆1206上,两底支承杆1206之间还横向连接有后底横梁1208。
进一步地,于两后支杆1204和凹型框架1202之间,还设有横向连杆1211,以提高置物架88的承载强度;于第一底横梁1112两端,还设有两挂钩1209,通过在挂钩1209上挂设牵引绳,还可将本实用新型作为牵引车使用。
这样,本实用新型车架10之前车架11及后车架12用无缝钢管、型材加工焊接而成,其根据车体本身总成、部件及管路及车载器材90各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快速拿取需要而合理布局,既保证整个车体造型简单美观,而且能够保证固定在车架上的总成、部件及管路相互之间能全部安装、固定后不发生运动干涉,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即便车辆在遇到特殊情况发生意外翻车事故时,仍能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系统40用于将发动机61输出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车轮,使路面对驱动车轮作用一个牵引力,推动车辆行驶。其传动路径是:当驱动状态为四轮驱动时,启动发动机61后,发动机61输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62传递给变速箱401,变速箱401输出的动力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使变速箱401前端经前传动轴总成402、前主减速器403、前轮半轴404,传递给前轮101,后端经后传动轴总成406、后主减速器407、后轮半轴408,传递给后轮102,即采用四个驱动轮驱动方式;其二是将发动机61输出的动力依次经离合器62、变速箱401、后传动轴总成406、后主减速器407、后轮半轴408,最后传递给后轮102,即采用两个驱动轮驱动方式(后轮驱动),从而实现车辆的原地起步、爬坡、转弯、加速、倒车等各种运动。四轮驱动与两轮驱动的自由切换可通过车上设置切换按钮,由驾驶员操纵来控制。
上述传动系统40采用轴传动,传动效率高,工作时噪音低,四轮驱动时,动力性能更佳。
如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系统40由差速器锁止装置41、变速箱401、前传动轴总成402、前主减速器403、前轮半轴404、前轮毂单元405、后传动轴总成406、后主减速器407、后轮半轴408及后轮毂单元409等组成。变速箱401是与发动机61匹配的5个前进档1个倒档的手动变速箱。前主减速器403上自带有电子控制的二四驱切换机构4031,通过二四驱切换按钮4032来控制四轮驱动与两轮驱动的自由切换。二四驱切换按钮4032固定在换档手柄旁边,便于驾驶员操作。前轮毂单元405用于安装前制动盘316、前轮101,后轮毂单元409用于安装后制动盘320、后轮102。
当驾驶员将切换按钮4032拨向“4WD”位置,此时的驱动状态为四轮驱动,启动发动机后,发动机61输出的动力依次经离合器62、变速箱401后,一方面经前传动轴总成402、前主减速器403、前轮半轴404,传递给前轮101,另一方面经后传动轴总成406、后主减速器407、后轮半轴408,传递给后轮102(四个驱动轮);当驾驶员将切换按钮4032拨向“2WD”位置,此时的驱动状态为两轮驱动,启动发动机61后,发动机61输出的动力依次经离合器62、变速箱401、后传动轴总成406、后主减速器407、后轮半轴408,最后传递给后轮102(两个驱动轮)来实现车辆的原地起步、爬坡、转弯、加速、倒车等各种运动。
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传动系统40差速器锁止装置41主要由差速器锁手柄411、拉索412及后主减速器407组成。后主减速器407自带有差速器及手动差速器锁止机构,通过拉索412与差速器锁手柄411连接。操作者向上扳起差速器锁手柄411,带动拉索412及后主减速器407上的差速器锁止机构一起运动,让差速器不起差速作用,也就是说差速器锁止;向下松开差速器锁手柄411,带动拉索412及后主减速器407上的差速器锁止机构一起反方向运动,差速器起差速作用。
当多功能车在难行驶路段如草地、沙滩、泥泞、冰雪等路段上行驶时,可使用差速器锁止装置41,让差速器不起作用,这样可充分利用地面的附着系数,使牵引力达到可能的最大值,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当多功能车在驶出难行驶路段并刚进入较好路段时,应及时松开差速器锁止装置41,让差速器起作用,以避免出现因无差速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保证车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地形,提高了车辆的综合性能。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系统60包括发动机61、可与发动机61联接的离合器62、变速箱操纵机构63、油门拉索64、一端与离合器62相连的离合器拉索66、与所述离合器拉索66另一端连接的离合器踏板65、一端与油门拉索64连接的油门踏板67、油箱69及两端可分别与所述发动机61和所述油箱69连通的油管68。油箱69、发动机61与离合器62及与之匹配的变速箱401组装在一起后均固定在前车架11之底架111的后端,变速箱操纵机构63固定在前车架11之底架111的中部,油门拉索64、离合器踏板65、离合器拉索66、油门踏板67均固定在前车架11之底架111之前端。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发动机动力强劲,性能可靠。
如图12、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悬架50为四轮独立悬架机构,其作用是弹性地连接前车架11,缓和行驶中车辆受到的冲击力,保证驾乘人员舒适,衰减由于弹性元件引起的振动,传递反力及其力矩,使车轮100按一定的轨迹相对车架10跳动,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它包括前轮悬架装置51和后轮悬架装置52。如图12所示,所述前轮悬架装置51包括成对设置的前减振器总成511、前轮上连接管512和前轮下连接管513、左转向节514及右转向节515,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1竖直设立,其上具有减震弹簧,用于承受前轮101传来的反力和力矩,所述前减振器总成511之上端与前车架11连接,下端与前轮上连接管512连接;所述前轮上连接管512和前轮下连接管513横向设置并呈叉状,且前轮上连接管512短,前轮下连接管513长,既可使前轮101跳动时轮距变化小,减少轮胎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又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两前轮101分别与左转向节514、右转向节515相连接,左转向节514的转向节臂与转向系统20上的左转向横拉杆24、右转向节515的转向节臂与转向系统20上的右转向横拉杆27连在一起,左转向节514、右转向节515还用于安装前制动分泵31。如图13所示,所述后轮悬架装置52包括成对设置的后减振器总成521、横向设置的左后纵臂522、右后纵臂524,所述后减振器总成521竖直设置,其上具有减震弹簧,用于承受后轮102传来的反力和力矩,所述后减振器总成521上端与后车架12连接,下端分别与左后纵臂522、右后纵臂523连接。所述左后纵臂522、右后纵臂524通过轴承523安装在后车架12上,并用来安装后轮半轴408、后制动分泵319等零件,使后轮102的轴向相对位置固定,承受后轮102传来的反力和力矩,可按一定的轨迹上、下跳动,克服了因左后纵臂522、右后纵臂524受力过大造成后轮内倾,加速轮胎磨损的不良现象。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中,无论是前减振器总成511,还是后减振器总成521中的筒体行程均可以调整,这样就可以调整车架10底盘的离地间隙,满足了车辆适应各种复杂地形的需要。当车辆行驶时,由于无论是前轮101、后轮102,还是左、右轮之间均没有车轴连接,可各自沿着一定的轨迹独立运动,互不影响,因此大大提高了轮胎对地面的附着力,对各种不同路面均有良好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独特的悬挂设计,在前轮101采用不等臂长的双横臂式独立悬架,后轮102采用后纵臂式独立悬架,有利于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保证驾乘人员舒适。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系统20用于改变车辆的行驶方向,包括依序连接的转向盘21、万向节22、转向轴23和方向机25,方向机25通过方向机固定码26固定在前车架11上,两端分别连接左转向横拉杆24和右转向横拉杆27,左转向横拉杆24及右转向横拉杆27的外端用横拉杆球头铰接并与前轮悬架装置51上左转向节514、右转向节515的左、右转向节臂连在一起。所述方向机25采用了齿轮齿条式方向机,并且水平放置,结构简单、紧凑,转向盘21自动回正能力强,操作灵敏、轻便,工作可靠,使用寿命长。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盘21转动方向机25,这时方向机25上的转向齿条横向移动,使左转向横拉杆24、右转向横拉杆27一个受压,一个受拉,并随之移动,各横拉杆的外端通过球头铰链带动左、右转向节臂和转向节绕主销转动,从而使转向轮(前轮101)偏转一个角度。这样,转向系统20不仅可以改变车辆的行驶方向,使其按照驾驶员规定的方向行驶,而且还可以克服由于路面侧向干扰力使车轮自行产生的转向,恢复车辆原来的行驶方向。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30包括行车制动装置31和驻车制动装置32。所述行车制动装置31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使用,使行驶中的车辆减速或停车,它包括制动踏板311、制动总泵312、制动油管313、314、317、318、321、前制动分泵315、前制动盘316、后制动分泵319、后制动盘320,为四轮盘式制动。制动总泵312、制动油管313、314、317、318、321分别固定在车架10上;前制动分泵315安装在前轮悬架装置51中的左转向节514及右转向节515上,前制动盘316安装在传动系统40中的前轮毂单元405上;后制动分泵319安装在后轮悬架装置52中的左后纵臂522、右后纵臂524上,后制动盘320安装在传动系统40中的后轮毂单元409上。所述驻车制动装置32是在车辆停车以后使用,使停下来的车辆不溜车,它包括驻车手把321、手把拉索322、323、后制动分泵319及后制动盘320,驻车手把321固定在前车架11之底架111的中部,手把拉索322、323两端分别连接驻车手把321和后制动分泵319。停车后将驻车手把321向上扳起,拉紧手把拉索322、323,带动后制动分泵319卡住后制动盘320,使传动系统40中的后轮半轴408不能转动,即可实行驻车制动;开车时向下扳动驻车手把321,即可解除驻车制动,操作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系统70主要包括控制面板及发动机ECU控制器,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面板71包括一仪表板711及装在该仪表板711上的总电源开关702、前大灯开关705、机油报警灯714、里程表713、转速表715、燃油表716、水温表712、GPS端口703、转向开关704、启动开关701、细水雾开关788等。电气系统70还包括蓄电池及各种灯具,如前大灯、远光灯、转向灯、尾灯、探照灯、警灯、喇叭等,其中控制面板71及发动机ECU控制器、蓄电池、前大灯、远光灯、转向灯、尾灯、探照灯、警灯、喇叭等分别固定在车架10上。本实用新型还安装有聚光性强、照射距离远、高亮度、高效节能的车载强光探照灯,用于现场夜间工作时全方位、远距离照明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安装的GPS端口、警灯、喇叭等通讯装备,可以直接通过本车进行救援现场的指挥与控制、协同行动、数据联络以及与各协作车辆之间的通信联络,非常方便。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附件80包括座椅81、设置在前车架11和座椅81之间的安全带82、挡风玻璃83、设置在前车架11前端的备胎84、设置在前车架11上的后视镜85、覆盖件86、固定于前车架11前端的前保险杠87、设置在后车架12上的置物架88及固定于前车架11前部的牵引绞盘89。座椅81设计为前后可以调整,能供不同体形的人员驾驶,保证驾驶空间开阔。座椅81上均配备安全带82,所述安全带82采用人字形布局方式,可将驾乘人员牢牢地锁压在座位上,有效地保证了驾乘人员的行驶安全。挡风玻璃83安装在驾驶室前面的车架上,既不影响驾驶员和乘员的视野,又可以遮挡行驶过程中林中灌木杂草枝丫的阻碍,保证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置物架88设于后车架12上,用来安装和支承各消防、救援器材及其它消防设备,必要时也可以运输其它物资。牵引绞盘89安装在前车架11的前部,固定在前车架11之底架111上,当车辆陷入泥地等恶劣境况时,可利用以牵引绞盘89实现自救和互救。
如图1、2、14-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器材90包括担架901、担架专用包9011、医用急救箱902、油锯903、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灭火器905、消防水泵906、吸水软管907、水箱908、消防水带909、安全绳910、消防斧头911、消防锤912、消防扳手913、消防撬棍914及消防铲915等。担架901、医用急救箱902、油锯903、安全绳910等救援装备,用于对被困人员的快速救援和对伤员的救治、安全搬抬。担架901置于置物架88上面的中间位置或一侧,可以在置物架88上展开,固定方便、快捷、牢靠,供运输伤病员用。医用急救箱902及担架专用包9011靠近担架901旁边设置。油锯903及灭火器905置于置物架88上,且位于靠近驾驶室的一侧端,使用时方便快速拿取。
本实用新型配备的油锯903、灭火器905、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灭火器905、消防水泵906、吸水软管907、水箱908、消防水带909、消防斧头911、消防锤912、消防扳手913、消防撬棍914及消防铲915等消防设备和消防器材,可以扑救A类、B类、C类和电气类火灾。其中消防水泵906、吸水软管907、消防水带909、安全绳910设置于前车架11之底架111之上、置物架88之下的空间内,消防水泵906固定于底架111上,吸水软管907、消防水带909置于消防水泵906旁,且靠近水箱908。为防止上述器材车辆运行过程中掉落,在底架111之两侧端,分别设有遮盖网板921,其上端铰接于置物架88横向设置的侧杆上,下端设有可活动卡扣于底架111上的卡勾。使用时,操作者用力将遮盖网板921下端提拉即可打开,快捷、方便,以适应救援的需要。所述消防水泵906的动力采用强制风冷的188F名牌汽油通机,驱动匹配设计合理,抽水功率强劲、运行可靠,水泵引水采用真空泵自吸式,以节省工作注水时间,使用效率高,消防水泵906在底架111上的安装亦采用快速拆装结构,可以将消防水泵906取下带到水源边进行工作,以保证灭火救灾的及时性。
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配备的消防斧头911、消防锤912、消防扳手913、消防撬棍914及消防铲915分布于于置物架88下面侧面设置的一侧面开口的盒体91内,采用快速夹钳固定,拿取方便,供清除行车障碍、开挖防火带用,该盒体91的开口由一侧盖板916活动卡扣于置物架88上。这些设备由于采用快速拆装结构,安装、拆卸十分快捷、方便,而且固定牢靠。
参见图14、15、17,所述水箱908分设两个,分别装设在驾驶室内两个座椅81的下面,结构紧凑,有利于降低车辆的质心高度,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水箱908可承载160升消防用水,设有进水口及控制阀门9081、出水口9082及透气口9083,补水方式灵活广泛,可为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提供一定时间的用水量,出水口9082通过进水管9043与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中的高压泵组9042相连接,向高压泵组9042供水。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由发动机9041、高压泵组9042、进水管9043、出水管9044、喷枪9045、泡沫剂桶9046及细水雾开关788等组成,除细水雾开关788安装在仪表板711上外,其余安装在置物架88下部,由两下支承架1203和下横架1211围合的空间内,并通过在两下支承架1203的纵向面设置的活动后防护板920盖住。高压泵组9042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9043与水箱908的出水口9082相连接,高压泵组9042的出水口与出水管9044相连接。
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是目前国际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灭火系统,是国内外绿色消防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多种学科交叉结晶的高效环保灭火技术,其先进的灭火机理和优异性能成为解决诸多火灾难题的最有效手段。它不仅具有高效节水、安全环保的灭火功能,而且具备特殊的降烟、降温、降毒功能。细水雾的粒径小,笼罩范围大,可快速隔离火源,对火灾现场烟雾和有毒气体进行有效降解和封堵;形成逃生通道,有利于人员疏散和保护消防队员的生命安全;利用最少量的水熄灭火灾,不至于因用水过多火灾后变成水灾,导致火灾后的二次伤害;强大渗透力,并加上泡沫灭火剂混合,可快速扑灭火源;远距离的射程,易于控制。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适用于扑救A类、B类、C类和电气类火灾。由于它先进的灭火机理,其使用基本不受场所的限制,在陆地、海洋、空间均可应用,尤其是对高危险场合的局部保护和对密闭空间的保护特别有效。如:石化行业、军事装备、煤炭行业、医药、食品加工行业、古建筑、档案馆、商业民用建筑、地铁、隧道、大型交通车辆、水面船舶、航空航天、电力、电子行业、消防队和森林警察等。
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904,除灭火外,在设备启动保养时,可对现场的地板、墙壁、门窗、车辆及其它设备、器材的清洗,亦可喷洒、浇灌树木、花草,具有多种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消防、应急救援装备或器材全部采用可拆式连接形式,不仅拆装、使用、维修方便,而且便于未来的新装备、新功能的扩展。
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操作展开性,所有车载装备可以方便地移动到车外工作,所有救援工具箱均可以直接从车上取出、向外展开。
本实用新型将若干个执行规定功能、使用上相互联系的独立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安装在置物架88周围,形成各自独立的保障单元,它可视消防、应急救援的任务、规模的不同,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组合,对现场实施快速、有效的处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多功能车,包括车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架、动力系统、电气系统、车身附件、车载器材及前、后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是整个多功能车的装配基础,由前车架和后车架构成,其中所述前车架采用无缝钢管、型材弯折加工及焊接而成,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架及设置于该底架之上的支承架,所述底架座落在车轮上,其包括由沿前进方向设置的两底纵梁及分别与所述两底纵梁两端连接的第一底横梁和第二底横梁,两底纵梁及第一底横梁和第二底横梁围合成整个底架的外围结构,该外围结构之空间内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底横梁平行的至少另一底横梁;所述支承架包括两竖向设置的侧支承架和两横向设置、位于两侧支承架顶端且两端分别与两侧支承架连接的第一支承架横杆、第二支承架横杆;所述第一支承架横杆、第二支承架横杆和两侧支承架的顶部构成整个车架的顶支承;于所述两侧支承架上,还向前延伸设有前支架,所述前支架包括一端与两侧支承架连接的前上支架和一端与所述底架连接的前下支架;所述前下支架包括多根采用无缝钢管折弯呈水平及纵向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后部开口端与所述底架连接,上端开口端与所述前上支架连接,且通过多根纵向设置的长竖杆与前上支架连接,同时在所述长竖杆和连接杆之间,斜向设有多个斜加强杆;
所述后车架用于各车载器材的支承及安装,包括沿所述前车架之两侧支承架后端向后水平延伸设置有一边开口的凹型框架;于所述凹型框架围合的空间区域内,沿车体运行方向平行设有两后支杆,且于两后支杆及凹型框架之沿车体运行方向上,分设有至少两根用于支承所述凹型框架的斜支杆;
于所述凹型框架之沿车体运行方向上的两纵向杆件上,还设有两长短不同的U形侧支架,所述两U形侧支架开口端之长端与所述前车架上两侧支承架连接,短端连接所述斜支杆,且所述凹型框架置于两所述U形侧支架的中间位置,使两所述U形侧支架的上面部分和凹型框架围合成位于后车架上部、可放置车载器材的置物架;于所述凹型框架底部,还向下垂直设有由无缝钢管折弯呈L形的两后下支承杆,两后支杆中部位置向下设有两下竖杆,两后下支承杆另一端与两下竖杆连接;于所述两后下支承杆之间,还水平连接有一后下固定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承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且由无缝钢管整体折弯呈单边梯形的侧支承架上支杆和侧支承架下支杆,两支杆之间还水平设有一横支杆,连接于两支杆的竖向方向上,构成整个车架的侧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支架包括整体呈底端开口的梯形且向下倾斜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薄钢板折弯形成,或采用型钢,其后端分别与两侧支承架连接,其围合的空间内还设有多个纵向加强杆和横向加强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后下支承杆之底部向下垂直设有由无缝钢管折弯呈L形的两底支承杆,该两底支承杆与所述前车架之第一底横梁连接,两所述下竖杆底端固定在两所述底支承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后端输出轴连接后传动轴总成,并通过所述后传动轴总成连接后主减速器,所述后主减速器两端分别通过后轮半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离合器及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前端输出轴连接前传动轴总成,并通过所述前传动轴总成连接前主减速器,所述前主减速器两端分别通过前轮半轴将动力传递给两前轮;所述变速箱后端输出轴连接后传动轴总成,并通过所述后传动轴总成连接后主减速器,所述后主减速器两端分别通过后轮半轴将动力传递给后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系统还设有差速器锁止装置,所述差速器锁止装置包括差速器锁手柄,通过拉索与后主减速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为四轮独立悬架机构,与所述前车架弹性连接,其包括前轮悬架装置和后轮悬架装置,所述前轮悬架装置包括成对且竖直设立的前减振器总成、横向设置且呈叉状的前轮上连接管和前轮下连接管、左转向节及右转向节,所述前减振器总成上具有减震弹簧,其上端与所述前车架连接,下端与前轮上连接管连接,两前轮分别与所述左转向节、右转向节相连接,所述左、右转向节的转向节臂与所述转向系统连接;所述后轮悬架装置包括成对且竖直设立的后减振器总成、横向设置的左后纵臂及右后纵臂,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上具有减震弹簧,其上端与前车架连接,下端分别与左后纵臂、右后纵臂连接,所述左后纵臂、右后纵臂通过轴承安装在前车架上,并用来安装后轮半轴及后制动分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系统包括依序相连的转向盘、万向节、转向轴、方向机以及设置于所述方向机两端的左转向横拉杆及右转向横拉杆,方向机通过方向机固定码固定在前车架上,所述左转向横拉杆、右转向横拉杆的外端用横拉杆球头铰接并与所述前轮悬架装置上左转向节、右转向节的左、右转向节臂连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系统包括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所述行车制动装置为四轮盘式制动,包括制动踏板、制动总泵、制动油管、前制动分泵、前制动盘、后制动分泵及后制动盘,所述制动总泵、制动油管固定在所述前车架上;所述前制动分泵安装在所述前轮悬架装置中的左转向节及右转向节上,所述前制动盘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中的前轮毂上;所述后制动分泵安装在所述后轮悬架装置中的左后纵臂、右后纵臂上,所述后制动盘安装在所述传动系统中的后轮毂上;所述驻车制动装置包括驻车手把、一端与所述驻车手把相连的手把拉索、与所述手把拉索另一端相连的后制动分泵及后制动盘,所述驻车手把固定在前车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系统主要包括控制面板、发动机ECU控制器、警示灯、喇叭,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各种仪表及开关,还设置有可进行数据联络以及与各协作车辆之间的通信联络的GPS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附件包括前后可以调整的座椅、设置在所述前车架和座椅之间的安全带、安装在驾驶室前面的挡风玻璃、设置在所述前车架前端的备胎、设置在所述前车架上的后视镜、固定于所述前车架前端的前保险杠及牵引绞盘、设置在所述后车架上的置物架,所述牵引绞盘安装在前车架的前部,且固定在所述前车架之底架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器材包括担架、医用急救箱、油锯、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灭火器、消防水泵、吸水软管、水箱、消防水带、安全绳、消防斧头、消防锤、消防扳手、消防撬棍及消防铲,所述水箱装设在驾驶室内两个座椅的下面,所述担架置于所述置物架上面的中间位置或一侧,所述医用急救箱及担架专用包靠近所述担架旁边设置;所述油锯及灭火器置于所述置物架上,且位于靠近驾驶室的一侧端;所述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消防水泵、吸水软管、消防水带、安全绳设置于所述前车架之底架之上、所述置物架之下的空间内,所述消防水泵固定于底架上,所述吸水软管、消防水带置于所述消防水泵旁,且靠近水箱;所述高压细水雾/泡沫灭火装置、消防斧头、消防锤、消防扳手、消防撬棍及消防铲分布于于置物架下面侧面设置的一侧面开口的盒体内,采用快速夹钳固定。
CN 201220566731 2012-10-31 2012-10-31 多功能车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869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66731 CN202986930U (zh) 2012-10-31 2012-10-31 多功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566731 CN202986930U (zh) 2012-10-31 2012-10-31 多功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86930U true CN202986930U (zh) 2013-06-12

Family

ID=48558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66731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86930U (zh) 2012-10-31 2012-10-31 多功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86930U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889A (zh) * 2012-10-31 2013-07-31 陈建生 多功能车
CN103935340A (zh) * 2014-04-22 2014-07-23 孙琴利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
WO2016115933A1 (zh) * 2015-01-22 2016-07-28 上海伦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出式多承点独立悬架
CN107600189A (zh) * 2017-09-27 2018-01-19 钟其积 一种卡丁车
CN107635800A (zh) * 2015-05-15 2018-01-26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CN108237961A (zh) * 2017-12-30 2018-07-03 佛山尉达科技有限公司 施救车
CN108657083A (zh) * 2017-03-29 2018-10-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支架组件和使用该支架组件的车辆
CN109177669A (zh) * 2013-09-04 2019-01-11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车辆
US10946736B2 (en) 2018-06-05 2021-03-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terrain vehicle
US11572110B2 (en) 2018-01-10 2023-02-0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Vehicle
US11926265B2 (en) 2019-07-26 2024-03-1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udio system for a utility vehicle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889B (zh) * 2012-10-31 2014-07-02 陈建生 多功能车
CN103223889A (zh) * 2012-10-31 2013-07-31 陈建生 多功能车
CN109177669A (zh) * 2013-09-04 2019-01-11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车辆
US11660927B2 (en) 2013-09-04 2023-05-3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11091003B2 (en) 2013-09-04 2021-08-1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CN103935340A (zh) * 2014-04-22 2014-07-23 孙琴利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
CN103935340B (zh) * 2014-04-22 2016-06-15 李素凤 一种改良结构的汽车
WO2016115933A1 (zh) * 2015-01-22 2016-07-28 上海伦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导出式多承点独立悬架
US10414233B2 (en) 2015-01-22 2019-09-17 Shanghai Lunlia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cience-Technology Co., Ltd. Multi-bearing-point independent suspension
CN107635800B (zh) * 2015-05-15 2021-05-28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CN107635800A (zh) * 2015-05-15 2018-01-26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US11752860B2 (en) 2015-05-15 2023-09-1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Utility vehicle
CN108657083A (zh) * 2017-03-29 2018-10-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支架组件和使用该支架组件的车辆
CN108657083B (zh) * 2017-03-29 2023-04-11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支架组件和使用该支架组件的车辆
CN107600189A (zh) * 2017-09-27 2018-01-19 钟其积 一种卡丁车
CN108237961A (zh) * 2017-12-30 2018-07-03 佛山尉达科技有限公司 施救车
US11572110B2 (en) 2018-01-10 2023-02-0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Vehicle
US10946736B2 (en) 2018-06-05 2021-03-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terrain vehicle
US11926265B2 (en) 2019-07-26 2024-03-1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udio system for a utility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86930U (zh) 多功能车
CA2294358C (en) All terrain fire-fighting vehicle
CN204488938U (zh) 轮式全地形车
CN103223889B (zh) 多功能车
US4580652A (en) Motorcycle sidecar
RU105833U1 (ru) Пожарно-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автомобиль с реверсивным движением для тушения пожаров и проведения аварийно-спасательных работ в тоннелях (варианты)
CN104608825B (zh) 轮式全地形车
KR102124179B1 (ko) 방재 및 구조용 시스템
US20050126631A1 (en) Catv fire fighting vehicle
CN201815035U (zh) 一种多功能消防、救援车
CN203447677U (zh) 全地形森林消防车
KR102069884B1 (ko) 특수 화재진화 및 구조 시스템
CN202173704U (zh) 一种多功能消防、救援全地形车
CN202169030U (zh) 全地形消防车
CN210454317U (zh) 一种消防机器人的全地形轮
RU158277U1 (ru) Снегоболотоход "лопарь"
JPH0737216U (ja) トレーラ式小型多目的消防自動車
RU176354U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высок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CN105383241A (zh) 水陆两栖全时六驱全地形车
CN206792853U (zh) 一种微型吉普高压细水雾消防车
CN113577612B (zh) 一种全地形沙滩运兵救援消防摩托车
RU211886U1 (ru) Колесный эвакуационный тягач тяжелый кэт-т
CN211068856U (zh) 一种新型简易式铝合金消防车
CN113499559B (zh) 一种全地形沙滩灭火救援消防摩托车
SK1072018A3 (sk) Špeciálne záchranárske motorové vozidl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enzhen A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Chen Jianshe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444002010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Multifunctional vehicle license plat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08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702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