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57354U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57354U
CN202757354U CN201220263820.6U CN201220263820U CN202757354U CN 202757354 U CN202757354 U CN 202757354U CN 201220263820 U CN201220263820 U CN 201220263820U CN 202757354 U CN202757354 U CN 202757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atch box
section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2638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有野康太
鸨崎和美
花房达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Behr Thermal Systems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57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573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F28F9/268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by permanent joints, e.g. by wel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2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fixation of the receiver to the hea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where the flow of refrigerant through the condenser receiver is split into two or more flows, each flow following a different path through the condenser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6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ubes connecting the header of the condenser to the receiver; Inlet or outlet connections to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4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一端部侧,使连接设在冷凝部(1A)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 1)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第一集液箱(3)和连接设在过冷却部(1B)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第二集液箱(4)以前者位于左右方向外侧的方式设置。在第一集液箱(3)上设置一个连通区段(17),该连通区段(17)经由连通部(16)与第二集液箱(4)相通且连接有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全部热交换管(2A)。将连通部(17)设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17)上的全部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2A)相比位于下方的高度位置上。使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位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的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冷凝器(1)优选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

Description

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在搭载于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优选使用的冷凝器。
另外,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以及图2的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已知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的散热片;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所有的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由在上下连续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中一个个地设置,设在冷凝部中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中的热交换通路是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在左右两端部侧分别设有连接有全部的热交换管的一个集液箱,两集液箱内分别被设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与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分隔板而划分成上侧集液部和下侧集液部,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下侧集液部上,在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上设有制冷剂入口,且在其下侧集液部上设有制冷剂出口,在另一方的集液箱上接合有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受液器,所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下两集液部内与受液器内相互连通,制冷剂从所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流入受液器内,在受液器内气液被分离后,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流入到所述另一方的集液箱的下侧集液箱中(参照日本特开2001-3312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全部的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两集液箱内分别被设在制冷剂冷凝通路与制冷剂过冷却通路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分隔板划分成上侧集液部和下侧集液部,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上侧集液部,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两集液箱的下侧集液部,所以,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相等、且使包含受液器的冷凝器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尺寸恒定的情况下,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的热交换部的面积不足,不能谋求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作为能够谋求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的汽车空调用冷凝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先行提出了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排列地设置有三个,冷凝部中具有由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两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且在过冷却部中具有位于所述组的下方且由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一个热交换通路构成的组,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构成除去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构成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热交换管以及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同样地,在另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三集液箱,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位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的上方,第二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参照国际公开第2010/047320号小册子)。
根据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箱侧的部分上,设有与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相邻的突出部间配置有散热片,通过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以及相邻的突出部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所以,与上述公报记载的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提高。
但是,在冷凝器中,一般要求使封入制冷剂时出现的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从而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以及制冷剂泄漏更稳定的过冷特性,在与上述公报记载的热交换器相比提高了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中,谋求使上述的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性能、同时使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的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上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
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被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并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
2)在1)所述的冷凝器中,在冷凝部上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与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而连通。
3)在1)所述的冷凝器中,在冷凝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制冷剂从上下某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其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最下游侧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和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连通。
根据上述1)~3)的冷凝器,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并且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所以,在封入制冷剂时,在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的制冷剂到达连通部的时刻,制冷剂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内,进而流入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内。因此,与连通区段内的制冷剂在到达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后流入第二集液箱内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早的阶段通过液相制冷剂充满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内。因此,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即过冷度为恒定的制冷剂封入量的宽度变宽,其结果为,相对于负荷变动以及制冷剂泄漏能够得到更稳定的过冷特性,能够长期维持使用该冷凝器的汽车空调的性能。
另外,由于过冷却部的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长度比冷凝部的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长度长,所以,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制冷剂过冷却效率提高。
如上述1)的冷凝器那样,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的情况下,若第一集液箱和第二集液箱没有通过连通部连通,则如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那样,在第二集液箱中分离成气液,且不能通过得到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充满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若第一集液箱和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连通,则在第二集液箱中分离成气液,并能够通过得到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充满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连通部的连通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连通部的连通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10是表示具有图9的连通部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连通部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12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13是表示连通部的第六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14是表示具有图13的连通部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6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7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8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纸面里侧作为前、将其相反侧作为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种用语除了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而且,在整幅图中,对相同部分以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具体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构成,图2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图3以及图4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图2中,各个热交换管的图示被省略,且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也被省略。
在图1以及图2中,在冷凝器1中,冷凝部1A以及过冷却部1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在使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A、2B;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通过钎焊连接有热交换管2A、2B的左右两端部的三个铝制集液箱3、4、5;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2A、2B彼此之间以及上下两端的外侧且钎焊在热交换管2A、2B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A、6B;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A、6B的外侧且被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6A、6B上的铝制侧板7。
在冷凝器1的冷凝部1A以及过冷却部1B上分别设有由在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至少一个,这里为一个热交换通路P 1、P2,设在冷凝部1A中的热交换通路P 1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1B中的热交换通路P2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这里,将冷凝部1A的热交换通路P1称作第一热交换通路,将过冷却部1B的热交换通路P2称作第二热交换通路。
在冷凝器1的左端侧单独设有:第一集液箱3,该第一集液箱3通过钎焊连接在设于冷凝部1A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第二集液箱4,该第二集液箱4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过冷却部1B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这里位于与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在第二集液箱4中的与第一集液箱3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B。第二集液箱4的内容积成为如下的内容积,即在流入到第二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下部,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通过重力而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上部,由此,能够对气液进行分离的内容积。因此,第二集液箱4具有作为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受液部的功能。
这里,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称作第一热交换管,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热交换管2B称作第二热交换管。另外,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上侧侧板7之间、以及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A称作第一波纹状散热片,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以及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下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B称作第二波纹状散热片。
在冷凝器1的右端部侧配置有第三集液箱5,该第三集液箱5连接有构成第一以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右端部。第三集液箱5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一集液箱3相同。
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与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8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9和下侧集液部11。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2,且在下侧集液部11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3。另外,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2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4以及与制冷剂出口13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5。
第一集液箱3中连接有设在冷凝部1A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P 1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且经由连通部16设有与第二集液箱4连通的一个连通区段17。即,第一集液箱3内的全体成为连通区段17。连通部16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17上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相比处于下方的高度位置,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17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连通部16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9;配置在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之间且被钎焊在两集液箱3、4上、且具有使两集液箱3、4的贯通孔18、19彼此连通的流路22的铝制连通部件21。在连通部件21的右侧面设有沿第一集液箱3的外周面的第一凹圆筒面21a,在其左侧面设有沿第二集液箱4的外周面的第二凹圆筒面21b,流路22的两端向两凹圆筒面21a、21b开口。
冷凝器1可以统一地通过钎焊来制造全部的零件。
冷凝器1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以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冷冻循环,并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上。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1中,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4以及制冷剂入口12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内,并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 1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连通区段17内。流入到第一集液箱3的连通区段17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16的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连通部件21的流路22以及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下部,并进入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
进入到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1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3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5流出,经由膨胀阀向蒸发器输送。
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二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上部。
图5~图14表示使第一集液箱3的连通区段17和第二集液箱4连通的连通部的变形例。
图5以及图6所示的连通部30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9;具有使两集液箱3、4的贯通孔18、19彼此连通的流路32,且被钎焊在两集液箱3、4上的铝制圆筒状连通部件31。在连通部件3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位于两集液箱3、4之间的环状加强筋33,在连通部件31中的环状加强筋33的右侧部分上设有被插入到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内的第一插入部34,在其左侧部分上设有被插入到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内的第二插入部35。
图7以及图8所示的连通部40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9;配置在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之间且被钎焊在两集液箱3、4上,且具有使两集液箱3、4的贯通孔18、19彼此连通的流路42的铝制连通部件41。在连通部件41的右侧面设有沿第一集液箱3的外周面的第一凹圆筒面41a,在其左侧面设有沿第二集液箱4的外周面的第二凹圆筒面41b,流路42的两端向两凹圆筒面41a、41b开口。
另外,在连通部件41的下半部设有向通风方向的某一方延伸并沿第一集液箱3的外周面的第一延长部43,并被钎焊在第一集液箱3上,且在其上半部设有向与第一延长部43相同的方向延伸并沿第二集液箱4的外周面的第二延长部44、且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上。在第一延长部43的右侧面形成有嵌入到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外周面的有底孔45中的第一突起46,在第二延长部44的左侧面形成有嵌入到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外周面的有底孔47中的第二突起48。
图9以及图10所示的连通部50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9;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的贯通孔19的周围以向外方突出状一体形成,且被插入到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内并被钎焊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筒状部51,筒状部51内成为使两集液箱3、4的贯通孔18、19彼此连通的流路52。
图11所示的连通部55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9;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的贯通孔18的周围以向外方突出状一体形成,且被插入到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内并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筒状部56,筒状部56内成为使两集液箱3、4的贯通孔18、19彼此连通的流路57。
图12所示的连通部60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9;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的贯通孔18的周围以向外方突出状一体形成的第一筒状部61;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的贯通孔19的周围以向外方突出状一体形成、且嵌装在第一集液箱3的第一筒状部61的周围并被钎焊在第一筒状部61上的第二筒状部62,两筒状部61、62内成为使两集液箱3、4的贯通孔18、19彼此连通的流路63、64。
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连通部65具有:形成在第一集液箱3的周壁上的贯通孔18;形成在第二集液箱4的周壁上且被钎焊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外方鼓出部66;形成在外方鼓出部66的鼓出顶壁上且与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连通的贯通孔67。在外方鼓出部66的鼓出顶壁的外表面设有沿第一集液箱3的外周面的凹圆筒面66a。
图15~图18表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图15~图18是示意地表示冷凝器的图,各热交换管的图示被省略,且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也被省略。
在为图15所示的冷凝器70的情况下,冷凝部70A以及过冷却部70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70A上,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A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为三个热交换通路P1、P2、P3沿上下并排地设置,在过冷却部70B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地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B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P4。设在冷凝部70A上的热交换通路P1、P2、P3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70B上的热交换通路P4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此外,将设在冷凝部70A上的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作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将设在过冷却部70B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P4称作第四热交换通路P4。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全部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中的比第一集液箱3靠近下方位置的部分上。这里,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称作第一热交换管,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热交换管2B称作第二热交换管。
配置在冷凝器70的左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70A上的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3内,通过设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71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72和下侧集液部73。
配置在冷凝器70的右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右端部的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分别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及设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74、75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76、中间集液部77和下侧集液部78。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76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2,且在下侧集液部78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3。另外,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2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图示略)以及与制冷剂出口13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图示略)。
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73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70A上的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且经由连通部16设有与第二集液箱4相通的一个连通区段79。连通部16设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79上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相比靠近下方的高度位置,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79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1~图4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70中,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12流入到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76内,并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72内。流入到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72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77内。流入到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77内的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73的连通区段79内。流入到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73的连通区段79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16的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连通部件21的流路22以及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下部,并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
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78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3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经过膨胀阀后被输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二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上部。
在为图16所示的冷凝器80的情况下,冷凝部80A以及过冷却部80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80A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A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三个热交换通路P1、P2、P3在上下并排设置,在过冷却部80B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B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P4。设在冷凝部80A上的热交换通路P1、P2、P3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80B上的热交换通路P4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此外,将设在冷凝部80A上的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下开始按顺序称作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将设在过冷却部80B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P4称作第四热交换通路P4。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全部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中的与第一集液箱3相比的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这里,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称作第一热交换管,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热交换管2B称作第二热交换管。
配置在冷凝器80的左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80A上的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3内,通过设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81被划分成下侧集液部82和上侧集液部83。
配置在冷凝器80的右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分别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及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84、85而被划分成中间集液部86、上侧集液部87和下侧集液部88。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86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2,且在下侧集液部88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3。另外,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2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图示略)以及与制冷剂出口13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图示略)。
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83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89,该连通区段89连接有设在冷凝部80A上的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且经由连通部16与第二集液箱4相通。连通部16被设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89上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89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1~图4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的构成的冷凝器80中,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12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86内,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82内。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82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87内。流入到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87内的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83的连通区段89内。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83的连通区段89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16的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连通部件21的流路22以及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
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88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3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经由膨胀阀被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到第二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上部。
在为图17所示的冷凝器90的情况下,冷凝部90A以及过冷却部90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90A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A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两个热交换通路P1、P2在上下并排地设置,在过冷却部90B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B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P3。设在冷凝部90A上的热交换通路P1、P2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90B上的热交换通路P3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此外,将设在冷凝部90A上的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作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将设在过冷却部90B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P3称作第三热交换通路P3。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中的与第一集液箱3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这里,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称作第一热交换管,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热交换管2B称作第二热交换管。而且,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第三热交换通路P3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配置在冷凝器90的左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90A上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3内,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91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92和下侧集液部93。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与配置在冷凝器90的左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过冷却部90B上的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的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92中的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向上方突出的部分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2,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2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图示略)。
配置在冷凝器90的右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右端部的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设在第二热李换通路P2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94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95和下侧集液部96。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96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3,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13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图示略)。
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93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97,该连通区段97连接有设在冷凝部90A上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且经由连通部16与第二集液箱4相通。连通部16被设置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97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这里被设置在与连通区段97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1~图4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的构成的冷凝器90中,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12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92内,并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而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5内。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95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93的连通区段97内。流入到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93的连通区段97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16的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连通部件21的流路22以及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而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
流入到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下部,并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
进入到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96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3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被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上部。
在为图18所示的冷凝器100的情况下,冷凝部100A以及过冷却部100B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冷凝部100A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A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两个热交换通路P 1、P2在上下并排设置,在过冷却部100B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2B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P3。设在冷凝部100A上的热交换通路P1、P2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设在过冷却部100B上的热交换通路P3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此外,将设在冷凝部100A上的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下开始按顺序称作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将设在过冷却部100B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P3称作第三热交换通路P3。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全部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中的与第一集液箱3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这里,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的热交换管2A称作第一热交换管,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的热交换管2B称作第二热交换管。而且,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第三热交换通路P3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配置在冷凝器100的左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100A上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全部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3内,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101而被划分成下侧集液部102和上侧集液部103。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102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2,在第一集液箱3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2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图示略)。
配置在冷凝器100的右端侧、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2、P3的全部的热交换管2A、2B的第三集液箱5内,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 1和第三热交换通路P3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104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105和下侧集液部106。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06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3,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13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图示略)。
在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103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107,该连通区段107连接有设在冷凝部100A上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且经由连通部16与第二集液箱4相通。连通部16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107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2A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107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1~图4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的构成的冷凝器100中,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12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下侧集液部102内,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05内。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05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103的连通区段107内。流入第一集液箱3的上侧集液部103的连通区段107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16的第一集液箱3的贯通孔18、连通部件21的流路22以及第二集液箱4的贯通孔19而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下部,并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
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06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3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被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箱4内的上部。
在为图15~图18所示的冷凝器70、80、90、100的情况下,代替连通部16,还可以通过图5~图14所示的连通部30、40、50、55、60、65中的某一个连通部,使第一集液箱3的连通区段79、89、97、107与第二集液箱4相连通。
在图1~图4、图15~图18所示的冷凝器1、70、80、90、100中,还可以在第二集液箱4内配置干燥剂以及过滤器。

Claims (3)

1.一种冷凝器,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具有: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上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在冷凝部的热交换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被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并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并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部上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与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而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凝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制冷剂从上下某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其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最下游侧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和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连通。
CN201220263820.6U 2011-05-30 2012-05-30 冷凝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573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9903A JP2012247148A (ja) 2011-05-30 2011-05-30 コンデンサ
JP2011-119903 2011-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57354U true CN202757354U (zh) 2013-02-27

Family

ID=471735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26382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57354U (zh) 2011-05-30 2012-05-30 冷凝器
CN2012101811033A Pending CN102809249A (zh) 2011-05-30 2012-05-30 冷凝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11033A Pending CN102809249A (zh) 2011-05-30 2012-05-30 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05228A1 (zh)
JP (1) JP2012247148A (zh)
CN (2) CN202757354U (zh)
DE (1) DE10201220895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9249A (zh) * 2011-05-30 2012-12-05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CN110228348A (zh) * 2019-06-11 2019-09-13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CN113167515A (zh) * 2018-09-06 2021-07-23 法雷奥空调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空调的具有插入件的冷凝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45504A (ja) * 2013-01-28 2014-08-14 T Rad Co Ltd 凝縮器
DE102013211963A1 (de) * 2013-06-24 2014-12-24 Behr Gmbh & Co. Kg Kondensatorbaugruppe
JP6272041B2 (ja) * 2014-01-15 2018-01-31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JP6259703B2 (ja) * 2014-04-10 2018-01-10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JP6322529B2 (ja) * 2014-09-11 2018-05-09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DE112015004953T5 (de) 2014-10-31 2017-08-24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Kühlmodul und clausius-rankine-prozess- abwärmerückgewinnungssystem
FR3028605B1 (fr) * 2014-11-14 2019-04-05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fixation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EP3483546A1 (en) * 2017-11-09 2019-05-15 Valeo Autosystemy SP. Z.O.O. A condenser
JP2019138487A (ja) * 2018-02-06 2019-08-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凝縮器
FR3126763B1 (fr) * 2021-09-03 2024-01-1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boucle de fluide refrigera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52Y2 (ja) * 1988-07-11 1995-01-11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凝縮器
JPH10122705A (ja) * 1996-10-14 1998-05-15 Calsonic Corp リキッドタンク付コンデンサ
FR2754887B1 (fr) * 1996-10-23 1998-12-31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Condenseur a reservoir amovible pour circuit de refrigeration, en particulie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0227265A (ja) * 1999-02-03 2000-08-15 Denso Corp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JP2000346568A (ja) * 1999-05-31 2000-12-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交換器
JP2001033121A (ja) * 1999-07-16 2001-02-09 Denso Corp 受液器一体型熱交換器、および受液器
BR0306209A (pt) * 2002-08-31 2004-08-24 Behr Gmbh & Co Condensador de agente de refrigeração, especialmente para instalações de ar condicionado em automóveis
US6694773B1 (en) * 2003-01-29 2004-02-24 Calsonickansei North America, Inc. Condenser system with nondetachably coupled receiver
JP4069804B2 (ja) * 2003-05-28 2008-04-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および受液器一体型凝縮器
JP200626657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冷却装置
JP4803199B2 (ja) * 2008-03-27 2011-10-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12009001070T5 (de) * 2008-10-20 2011-05-19 Showa Denko K.K. Kondensator
JP2012247148A (ja) * 2011-05-30 2012-12-13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コンデンサ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9249A (zh) * 2011-05-30 2012-12-05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冷凝器
CN113167515A (zh) * 2018-09-06 2021-07-23 法雷奥空调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空调的具有插入件的冷凝器
CN110228348A (zh) * 2019-06-11 2019-09-13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305228A1 (en) 2012-12-06
CN102809249A (zh) 2012-12-05
JP2012247148A (ja) 2012-12-13
DE102012208950A1 (de)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57354U (zh) 冷凝器
CN101978229B (zh) 冷凝器
CN202002402U (zh) 冷凝器
CN102235781B (zh) 冷凝器
CN103256759A (zh) 热交换器
CN103727709B (zh) 用于车辆的冷凝器
CN102706045B (zh) 冷凝器
CN204648765U (zh) 冷凝器
CN106123403A (zh) 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
CN102287970A (zh) 蒸发器
CN203605755U (zh) 热交换器
KR101188226B1 (ko) 판형 열교환기
US20110253353A1 (en) Condenser
CN203518348U (zh) 蒸发器
CN203216160U (zh) 热交换器
CN106574810B (zh) 冷凝器
CN202002405U (zh) 冷凝器
CN202692754U (zh)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202002403U (zh) 冷凝器
CN205066247U (zh) 冷凝器
CN202092382U (zh) 冷凝器
CN202757356U (zh) 冷凝器
CN203364512U (zh) 冷凝器
CN203893509U (zh) 冷凝器
CN205825517U (zh) 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