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92754U - 层叠型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92754U
CN202692754U CN 201220363505 CN201220363505U CN202692754U CN 202692754 U CN202692754 U CN 202692754U CN 201220363505 CN201220363505 CN 201220363505 CN 201220363505 U CN201220363505 U CN 201220363505U CN 202692754 U CN202692754 U CN 202692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ch box
heat exchange
box section
exchange departmen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6350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山直久
森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Behr Thermal Systems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92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927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使排气温度均匀化且制造容易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在层叠型热交换器(1)的第1热交换部(3)及第4热交换部(6)的两个集液箱部(7、8、14、15)与第2热交换部(4)及第3热交换部(5)的两个集液箱部(9、11、12、13)之间分别设有隔板(22、23、24、25)。这些隔板(22、23、24、25)设于配置于扁平中空体的两金属板之间的1张分隔板(41)上。使第1热交换部(3)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8)与第2热交换部(4)的第2中间集液箱部(11)通过形成在隔板(23)上的贯通孔(26)相通。使第4热交换部(6)的第6中间集液箱部(15)与第3热交换部(5)的第5中间集液箱部(13)通过形成于隔板(25)上的贯通孔(27)相通。在分隔板(41)上形成使两贯通孔(26、27)相通的连通部(42)。

Description

层叠型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型热交换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作为搭载于例如汽车上的制冷循环即车辆空调器的蒸发器使用的层叠型热交换器。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1及图4中的上下、左右称作上下、左右,将在通风间隙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图3中用箭头X表示的方向)称作前,将与前相反的一侧称作后。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空调器用蒸发器,广泛公知有如下的层叠型热交换器,该层叠型热交换器通过以层叠状配置多个扁平中空体并将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彼此接合起来而形成,该多个扁平中空体由将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起来的两张纵长金属板构成,且在两金属板之间具有在通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制冷剂流通管部及与各制冷剂流通管部的上下两端相连地设置的集液箱形成部,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两个集液箱部及设于上、下两集液箱部之间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构成的多个热交换部在下风侧及上风侧各配置相同个数,所有的热交换部以直列状相连接,制冷剂在所有的热交换部内依次流动,在下风侧设有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第1热交换部和从最上游起第2个的第2热交换部,在上风侧设有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4热交换部和从最下游起第2个的第3热交换部,第1热交换部及该最下游侧的第4热交换部以使第1热交换部位于下风侧的方式沿通风方向排列设置,第1热交换部的上侧集液箱部为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并且第4热交换部的排列在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的上风侧的上侧集液箱部为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另一热交换部的上下集液箱部为中间集液箱部,在第1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第4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与第2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第3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之间设有隔板,第1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2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第2热交换部的上侧集液箱部与第3热交换部的上侧集液箱部通过设于两集液箱部之间的连通部相通。
在上述众所周知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在制冷剂从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流入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内时,容易因为惯性力而流到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的里侧,因此,在第4热交换部的所有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中的位于远离第3热交换部的位置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内流入有较多的制冷剂,并且在第3热交换部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内流入有少量的制冷剂,制冷剂向第4热交换部的所有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分流不均匀。结果,通过了蒸发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可能在左右方向上不均匀。另外,在第4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通管部流动的制冷剂是干燥度较高的制冷剂,第4热交换部的热交换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了这样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在上述众所周知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使第2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第2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或第1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通过连通路相通(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在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内能经由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或直接流入第1热交换部或第2热交换部的干燥度比较低的制冷剂,因此,提高了第4热交换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由于流入到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及流入到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内的制冷剂的流动,从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流入到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内的制冷剂的惯性力减弱,因此,制冷剂难以流到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的里侧,流入到第4热交换部的所有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中的位于远离第3热交换部的位置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内的制冷剂量减少,并且,流入到第4热交换部的所有的制冷剂流通管部中的第3热交换部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内的制冷剂量增加。因此,制冷剂向第4热交换部的所有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分流均匀化,通过了蒸发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左右方向上均匀。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使第2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相通的连通路、使第2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4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相通的连通路或使第1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与第3热交换部的下侧集液箱部相通的连通路通过分别使形成扁平中空体的纵长金属板的集液箱形成部彼此之间变形来设置,因此,制作具有连通路的纵长金属板的作业很麻烦,并且具有连通路的纵长金属板向确定的位置的配置作业很麻烦,进而存在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造作业麻烦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00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应用于例如车辆空调器用蒸发器的情况下能使排气温度均匀化并且制造容易的层叠型热交换器。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构成。
1)一种层叠型热交换器,通过以层叠状配置多个扁平中空体并将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彼此接合起来而形成,该多个扁平中空体由将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起来的两张纵长金属板构成,且在两金属板之间具有在通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制冷剂流通管部及与各制冷剂流通管部的上下两端相连地设置的集液箱形成部,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两个集液箱部及设于上、下两集液箱部之间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构成的多个热交换部在下风侧及上风侧各配置相同个数,所有的热交换部以直列状相连接,制冷剂在所有的热交换部内依次流动,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第1热交换部和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最终热交换部以使第1热交换部位于下风侧的方式沿通风方向排列设置,第1热交换部的一方的集液箱部为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并且第1热交换部的另一方的集液箱部为第1中间集液箱部,排列在最终热交换部的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的上风侧的集液箱部为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并且,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上风侧的集液箱部为最终中间集液箱部,
在第1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最终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与和第1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相邻的第2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与最终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相邻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之间分别设有隔板,这些隔板配置在扁平中空体的两金属板之间,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具有贯通孔的上述两个隔板被一体化,上述两个贯通孔通过形成于上述两个隔板的一体化物上的连通部相通。
2)在上述(1)记载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上述4个隔板设置为配置于扁平中空体的两金属板之间的1张分隔板上,在分隔板上形成有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之间的隔板的贯通孔、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之间的隔板的贯通孔及使两贯通孔相通的连通部。
3)在上述2)记载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分隔板的厚度为0.5~1.6mm。
4)在上述2)记载的层叠型热交换器中,在上述多个扁平中空体的除了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扁平中空体之外的扁平中空体的通风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上述2个制冷剂流通管部,以跨越上述2个制冷剂流通管的方式配置内翅片。
采用上述1)~4)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在第1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最终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与和第1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相邻的第2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与最终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相邻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之间分别设有隔板,这些隔板配置在扁平中空体的两金属板之间,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具有贯通孔的上述两个隔板被一体化,上述两个贯通孔通过形成于上述两个隔板的一体化物上的连通部相通,因此,在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内,能从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于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之间的隔板上的贯通孔、连通部及形成于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的隔板上的贯通孔流入有干燥度比较低的制冷剂,提高了最终热交换部的热交换效率。另外,利用从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之间的隔板上的贯通孔及连通部流入到形成在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的隔板上的贯通孔的制冷剂的流动,能减弱从最终起第2个的中间集液箱部流入到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内的制冷剂的惯性力,因此,难以流到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里侧,制冷剂向最终热交换部的所有的制冷剂流通管部的分流均匀化,通过了蒸发器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左右方向上均匀。并且,能将具有两个贯通孔及使两贯通孔相通的连通部的隔板的一体化物简单地配置在规定的确定的位置。另外,不需要在构成扁平中空体的金属板上实施特别的加工。因此,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造作业简单。
采用上述2)的层叠型热交换器,能将具有两个贯通孔及使两贯通孔相通的连通部的隔板的一体化物及未形成有贯通孔的其他两个隔板简单地配置在规定的确定位置。并且,通过改变分隔板的厚度,能简单地改变连通部的通路截面积,能使从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流入到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内的制冷剂的量最佳化。
采用上述3)的层叠型热交换器,能充分地确保从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流入到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的制冷剂的量,并且能使有效地提高最终热交换部的热交换效率所需的量的干燥度比较低的制冷剂流入到最终中间集液箱部,并且,能有效地减弱从最终起第2个的中间集液箱部流入到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制冷剂的惯性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层叠型热交换器的蒸发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蒸发器所用的大部分的扁平中空体的制冷剂流通管部的一部分的横剖视图。
图6是图1的蒸发器所用的第1扁平中空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的蒸发器所用的第2扁平中空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所用的第3扁平中空体与管连接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所用的第4扁平中空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蒸发器
2A、2B、2C、2D:扁平中空体
3、4、5、6:热交换部
7: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
8、9、11、12、13、15:中间集液箱部
14: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
16、17:制冷剂流通管部
22、23、24、25:隔板
26、27:贯通孔
31、32:集液箱形成部
41:分隔板
42:连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应用于车辆空调器用蒸发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样的用语除了包含纯铝之外,还包含铝合金。
图1~图4表示实施方式1的蒸发器的整体构成,图4~图9表示其主要部分的构成,图10表示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图1~图4中,蒸发器1通过以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通风方向)的方式沿左右方向以层叠状排列大致纵长方形的多个扁平中空体2A、2B、2C、2D并且将该多个扁平中空体相互接合起来而形成,该蒸发器1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集液箱部7、8、9、11、12、13、14、15及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于上、下两集液箱部7、8、9、11、12、13、14、15之间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构成,并且具有以直列状连接起来的多个、在此为4个热交换部3、4、5、6。而且,制冷剂依次流过所有的热交换部3、4、5、6。在此,将4个热交换部3、4、5、6从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称作第1~第4热交换部。
第1热交换部3及第2热交换部4在下风侧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第3热交换部5及第4热交换部6以第3热交换部5位于第2热交换部4的上风侧、第4热交换部6位于第1热交换部3的上风侧的方式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第1热交换部3的上侧集液箱部是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第1热交换部3的下侧集液箱部是第1中间集液箱部8。第2热交换部4的下侧集液箱部是第2中间集液箱部11,第2热交换部4的上侧集液箱部是第3中间集液箱部9。第3热交换部5的上侧集液箱部是第4中间集液箱部12,第3热交换部5的下侧集液箱部是第5中间集液箱部13。另外,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4热交换部6的下侧集液箱部是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4热交换部6的上侧集液箱部是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参照图10)。
在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的右端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8,在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的右端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9。而且,以跨越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及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的右端部的方式接合具有与制冷剂入口18相通的制冷剂流入口21a及与制冷剂出口19相通的制冷剂流出口21b的铝制接合板21,在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入口21a连接有制冷剂入口管(省略图示),在制冷剂流出口21b连接有制冷剂出口管(省略图示)。
在第1热交换部3的上、下两个集液箱部7、8与第2热交换部4的上、下两个集液箱部9、11之间及第3热交换部5的上、下两个集液箱部12、13与第4热交换部6的上、下两个集液箱部14、15之间分别设有隔板22、23、24、25。在第1热交换部3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8与第2热交换部4的第2中间集液箱部11之间的隔板23及第3热交换部5的第5中间集液箱部13与第4热交换部6的第6中间集液箱部15之间的隔板25上分别形成有使集液箱部8、11及13、15彼此相通的贯通孔26、27(参照图10)。另外,第2热交换部4的第3中间集液箱部9与第3热交换部5的第4中间集液箱部12通过多个连通路28相通。
如图2~图5所示,扁平中空体2A、2B、2C、2D由将周缘部彼此相互钎焊起来的两张纵长方形铝板29A、29B、29C、29D构成。所有的铝板29A、29B、29C、29D由在两面具有钎料层的铝硬钎焊片构成。在构成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两张铝板29A、29B、29C、29D之间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两个的鼓出状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和分别与各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的上下两端部相连的鼓出状集液箱形成部31、32。在除了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扁平中空体2D之外的大部分的扁平中空体2A、2B、2C上设置前后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以跨越前后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的方式配置铝制波纹状内翅片33,并钎焊在两铝板29A、29B、29C、29D上。另外,也可以在各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内分别配置铝制波纹状内翅片。
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的左右方向的高度大于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的左右方向的高度,将相邻的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彼此相互钎焊起来。而且,利用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前侧的上下的集液箱形成部31形成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及第1~第3中间集液箱部8、11、9,同样利用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后侧的上下的集液箱形成部32形成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及第4~第6中间集液箱部12、13、15。另外,相邻的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彼此之间为通风间隙,在通风间隙配置有铝制波纹状外翅片34,并钎焊在扁平中空体2A、2B、2C、2D上。
除了配置于左右两端的扁平中空体2C及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扁平中空体2D之外,形成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第1中间集液箱部8及第6中间集液箱部15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的构成示于图6中。如图6所示,构成第1扁平中空体2A的右侧的铝板29A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右方鼓出的前后两个的管部形成用鼓出部35和与各管部形成用鼓出部35的上下两端相连且向右方鼓出并且鼓出高度高于管部形成用鼓出部35的4个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各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的整个顶壁被冲裁而形成贯通孔37。构成第1扁平中空体2A的左侧的铝板29A是将右侧铝板29A左右朝向颠倒而成的,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通过将两张铝板29A借助内翅片33以鼓出部35、36的开口彼此相对的方式组合进行钎焊而形成第1扁平中空体2A。另外,相邻的两个第1扁平中空体2A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彼此以内部相连通的方式钎焊。
除了配置于左右两端的扁平中空体2C及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扁平中空体2D之外,形成第2中间集液箱部11、第3中间集液箱部9、第4中间集液箱部12及第5中间集液箱部13的第2扁平中空体2B的构成示于图7中。如图7所示,在第2扁平中空体2B的右侧铝板29B的上侧的两个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以比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低一些的方式向外方鼓出的连通路形成用鼓出部38,两个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通过连通路形成用鼓出部38相通。第2扁平中空体2B的左侧铝板29B是将右侧铝板29B的左右方向颠倒而成的,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利用两铝板29B的连通路形成用鼓出部38形成鼓出状连通路28。第2扁平中空体的其他构成与图6所示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相同,相邻的两个第2扁平中空体2B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彼此与相邻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的情况相同地以连通状进行钎焊。
配置于右端的第3扁平中空体2C的构成示于图8中。如图8所示,构成第3扁平中空体2C的右侧的铝板29C的所有的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A的鼓出高度与管部形成用鼓出部35的鼓出高度相等。另外,在右侧铝板29C的下侧的两个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A的顶壁上未形成贯通孔。另外,在右侧铝板29C的上侧的前侧的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A的顶壁上以贯通状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8,在右侧铝板29C的上侧的后侧的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A的顶壁上以贯通状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9。第3扁平中空体2C的其他构成与图6所示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相同,在左方与第3扁平中空体2C的集液箱形成部31A、32A相邻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与相邻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的情况相同以连通状进行钎焊。另外,管接合板21以使制冷剂流入口21a与制冷剂入口18相通且制冷剂流出口21b与制冷剂出口19相通的方式钎焊于第3扁平中空体2C上。
详细的图示省略,配置于左端的扁平中空体2C除了在所有的集液箱形成用鼓出部36A的顶壁上未形成贯通孔这一点及未对管接合板21进行钎焊这一点之外,是与第3扁平中空体2C相同的构成,配置为左右方向颠倒。
配置于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第4扁平中空体2D的构成示于图9中。如图9所示,在构成第4扁平中空体2D的两铝板29D的管部形成用鼓出部35的顶壁上,通过使顶壁向内侧凹陷而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向内方突出的多个肋39。肋39的突出高度与管部形成用鼓出部35的突出高度相等。另外,在两铝板29D之间夹设有纵长方形的平板状的铝制分隔板41,在分隔板41的周缘部被两铝板29D的周缘部夹持的状态下对两铝板29D进行钎焊。另外,将两铝板29D的肋39的前端部钎焊于分隔板41。另外,在第4扁平中空体2D内未配置有内翅片。
在分隔板41上设有第1热交换部3的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与第2热交换部4的第3中间集液箱部9之间的隔板22、第1热交换部3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8与第2热交换部4的第2中间集液箱部11之间的隔板23、第3热交换部5的第4中间集液箱部12与第4热交换部6的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之间的隔板24及第3热交换部5的第5中间集液箱部13与第4热交换部6的第6中间集液箱部15之间的隔板25。即,所有的隔板22、23、24、25一体化。在分隔板41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8与第2中间集液箱部11之间的隔板23及第5中间集液箱部13与第6中间集液箱部15之间的隔板25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6、27,第1中间集液箱部8与第2中间集液箱部11及第5中间集液箱部13与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分别通过贯通孔26、27相通。另外,在分隔板41的靠下端的部分以贯通状形成有使两个贯通孔26、27相通的连通部42。即,具有贯通孔26、27的两个隔板23、25一体化,两个贯通孔26、27通过形成在两个隔板23、25的一体化物上的连通部42相通。分隔板41的厚度优选为0.5~1.6mm。若使分隔板41的厚度为0.5mm以上,如后所述,能使有效地提高第4热交换部6的热交换效率所需量的干燥度比较低的制冷剂流入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并且能有效地减弱从第5中间集液箱部14流入到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的制冷剂的惯性力。并且,若使分隔板41的厚度为1.6mm以下,能防止从第1中间集液箱部8流入到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的制冷剂的量过剩,结果,能充分地确保从第1中间集液箱部8流入到第2中间集液箱部11的制冷剂的量。
第4扁平中空体2D的其他构成与图6所示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相同,与相邻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的情况相同,第4扁平中空体2D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与在右侧相邻的第1扁平中空体2A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及在左侧相邻的第2扁平中空体2B的集液箱形成部31、32以连通状进行钎焊。
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与第1中间集液箱部8及第2中间集液箱部11与第3中间集液箱部9分别通过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前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6相连通,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与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及第4中间集液箱部12与第5中间集液箱部13分别通过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后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7相连通。另外,第3中间集液箱部9与第4中间集液箱部12通过形成在第2扁平中空体2B上的连通路28相连通。
蒸发器1通过组合各构成构件并暂时固定、对所有的构成构件一并进行钎焊而制造。
蒸发器1收纳于配置于车辆例如汽车的车室内的壳体内,与压缩机及冷凝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器使用。
在上述的蒸发器1中,如图10所示,通过了压缩机、冷凝器及膨胀阀(减压机构)的气液混相的两相制冷剂从入口管通过管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入口21a及制冷剂入口18进入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内。流入到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分流而流入到与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7相通的前侧制冷剂流通管部16内,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6内向下方流动而进入第1中间集液箱部8内合流,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8内向左方流动,通过贯通孔26进入第2中间集液箱部11内。与此同时,第1中间集液箱部8内的制冷剂通过贯通孔26及连通部42而向后方流动,到达贯通孔27。
流入到第2中间集液箱部11内的制冷剂在第2中间集液箱部11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分流而流入到与第2中间集液箱部11相通的前侧制冷剂流通管部16内,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6内向上方流动而进入第3中间集液箱部9内。流入到第3中间集液箱部9内的制冷剂通过第2扁平中空体2B的连通路28进入第4中间集液箱部12内,流入到与第4中间集液箱部12相通的后侧制冷剂流通管部17内,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7内向下方流动而进入第5中间集液箱部13内合流。进入到第5中间集液箱部13内的制冷剂在第5中间集液箱部13内向右方流动,通过贯通孔27进入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此时,从第1中间集液箱部8通过贯通孔26及连通部42流到贯通孔27侧的干燥度较低的制冷剂也进入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
进入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的制冷剂在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分流而流入到与第6中间集液箱部15相通的后侧制冷剂流通管部17内,在制冷剂流通管部17内向上方流动而进入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内。流入到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14内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出口19及管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出口21b进入出口管,从出口管送出。而且,制冷剂在扁平中空体2A、2B、2C、2D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6、17流动的期间,在通风间隙与向图1及图10中用箭头X所示的方向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成为气相而流出。
在此,在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也流入有第1中间集液箱部8内的干燥度较低的制冷剂,因此,提高了第4热交换部6的热交换效率。另外,由于从第1中间集液箱部8通过贯通孔26及连通部42向贯通孔27侧流动而进入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减弱了从第5中间集液箱部14流入到第6中间集液箱部15内的制冷剂的惯性力,因此,制冷剂难以流入到第4热交换部6的第6中间集液箱部15的里侧(右侧),能减少流入到第4热交换部6的所有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7中的位于远离第3热交换部5的位置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7内的制冷剂量,并且增加流入到该第3热交换部5侧的制冷剂流通管部17内的制冷剂量。因此,制冷剂向第4热交换部6的所有制冷剂流通管部17的分流均匀化,通过了蒸发器81的空气的温度即排气温度在左右方向上均匀。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层叠型热交换器适合作为构成车辆空调器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使用。

Claims (4)

1.一种层叠型热交换器,通过以层叠状配置多个扁平中空体并将相邻的扁平中空体的集液箱形成部彼此接合起来而形成,该多个扁平中空体由将周缘部彼此相互接合起来的两张纵长金属板构成,且在两金属板之间具有在通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制冷剂流通管部及与各制冷剂流通管部的上下两端相连地设置的集液箱形成部,由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两个集液箱部及设于上、下两集液箱部之间的多个制冷剂流通管部构成的多个热交换部在下风侧及上风侧各配置相同个数,所有的热交换部以直列状相连接,制冷剂在所有的热交换部内依次流动,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上游侧的第1热交换部和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最终热交换部以使第1热交换部位于下风侧的方式沿通风方向排列设置,第1热交换部的一方的集液箱部为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并且第1热交换部的另一方的集液箱部为第1中间集液箱部,排列在最终热交换部的制冷剂入口集液箱部的上风侧的集液箱部为制冷剂出口集液箱部,并且,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上风侧的集液箱部为最终中间集液箱部,
在第1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最终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与和第1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下游侧相邻的第2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及与最终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上游侧相邻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两个集液箱部之间分别设有隔板,这些隔板配置在扁平中空体的两金属板之间,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第1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通过形成在隔板上的贯通孔相通,具有贯通孔的上述两个隔板被一体化,上述两个贯通孔通过形成于上述两个隔板的一体化物上的连通部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4个隔板设置为配置于扁平中空体的两金属板之间的1张分隔板上,在分隔板上形成有第1热交换部的第1中间集液箱部与第2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之间的隔板的贯通孔、最终热交换部的最终中间集液箱部与排列在最终中间集液箱部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从最终起第2个的热交换部的中间集液箱部之间的隔板的贯通孔及使两贯通孔相通的连通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扁平中空体的除了左右方向中央部的扁平中空体之外的扁平中空体的通风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上述2个制冷剂流通管部,以跨越上述2个制冷剂流通管的方式配置内翅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层叠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分隔板的厚度为0.5~1.6mm。
CN 201220363505 2011-07-25 2012-07-24 层叠型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927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61818 2011-07-25
JP2011161818A JP2013024517A (ja) 2011-07-25 2011-07-25 積層型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92754U true CN202692754U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48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6350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92754U (zh) 2011-07-25 2012-07-24 层叠型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024517A (zh)
CN (1) CN20269275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5008A (zh) * 2013-02-20 2013-05-15 安徽天祥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钎焊层叠式热交换器
CN104121727A (zh) * 2013-04-23 2014-10-29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534899A (zh) * 2014-12-26 2015-04-22 无锡博利达换热器有限公司 水气冷却器
CN105135754A (zh) * 2015-09-28 2015-12-09 江苏宝奥兰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6294B2 (ja) * 2014-06-26 2018-02-2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熱交換装置
CN105758220B (zh) * 2016-04-19 2018-09-07 太仓市微贯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自净功能的可自动调节散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886U (zh) * 1990-07-03 1992-03-19
JP2002340442A (ja) * 2001-05-18 2002-11-27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熱交換器
JP2004162935A (ja) * 2002-11-11 2004-06-10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蒸発器
JP2005300021A (ja) * 2004-04-12 2005-10-27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US7178585B1 (en) * 2005-08-04 2007-02-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Hybrid evaporator
JP5136050B2 (ja) * 2007-12-27 2013-0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2009180383A (ja) * 2008-01-29 2009-08-13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5008A (zh) * 2013-02-20 2013-05-15 安徽天祥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钎焊层叠式热交换器
CN103105008B (zh) * 2013-02-20 2014-03-12 安徽天祥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钎焊层叠式热交换器
CN104121727A (zh) * 2013-04-23 2014-10-29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121727B (zh) * 2013-04-23 2018-09-04 株式会社京滨冷暖科技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534899A (zh) * 2014-12-26 2015-04-22 无锡博利达换热器有限公司 水气冷却器
CN105135754A (zh) * 2015-09-28 2015-12-09 江苏宝奥兰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CN105135754B (zh) * 2015-09-28 2017-06-16 江苏宝奥兰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24517A (ja) 2013-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92754U (zh)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202393105U (zh) 蒸发器
CN101978229B (zh) 冷凝器
CN103256759B (zh) 热交换器
CN202002402U (zh) 冷凝器
CN202757354U (zh) 冷凝器
CN1851372B (zh) 热交换器
CN107314573B (zh) 一种微通道热交换器
CN204648765U (zh) 冷凝器
CN203605755U (zh) 热交换器
CN204902330U (zh) 热交换器
CN101713605A (zh) 蒸发器
CN102235781B (zh) 冷凝器
CN203216160U (zh) 热交换器
US10352599B2 (en) Evaporator
CN203518348U (zh) 蒸发器
CN103105080A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N102221272B (zh) 冷凝器
CN108253665A (zh) 蒸发器
CN102192622B (zh) 冷凝器
CN102338587B (zh) 换热器结构及其装配工艺
CN102221271B (zh) 冷凝器
CN105588372A (zh) 多层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2757356U (zh) 冷凝器
CN108120120A (zh) 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