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2622B - 冷凝器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2622B
CN102192622B CN201110058913.5A CN201110058913A CN102192622B CN 102192622 B CN102192622 B CN 102192622B CN 201110058913 A CN201110058913 A CN 201110058913A CN 102192622 B CN102192622 B CN 1021926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atch box
exchange tube
exchang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89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2622A (zh
Inventor
藤井隆行
鸨崎和美
濑野善彦
铃木新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 ltd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92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2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17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particular circuits for the sam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with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flowing through sections hav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capacities or for heating/cooling the heat exchange medi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75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particular pattern of flow, e.g. change of flow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2001/0253Particular components
    • F28D2001/026Cores
    • F28D2001/0266Particular core assemblies, e.g. having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r having different geometric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2001/0253Particular components
    • F28D2001/026Cores
    • F28D2001/0273Cores having special shape, e.g. curved,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4Condens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35Heat exchanger or boiler mak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冷凝器。在冷凝器(1)的左端部侧设有:第一集液箱(3),与第二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2、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第二集液箱(4),与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连接,并且前者设置在后者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使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2B)、以及侧板(7)以同一垂直线(O)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该冷凝器(1)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Description

冷凝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在例如搭载于汽车上的汽车空调中使用的冷凝器。
背景技术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谓“冷凝器”的术语除了通常的冷凝器以外,还包含具有冷凝部及过冷却部的过冷式冷凝器。
另外,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上下、左右是指图1及图2的上下、左右。
作为例如汽车空调的冷凝器,公知有这样的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多个热交换管、和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连接有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连接有构成除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第二集液箱被配置在第一集液箱之上,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极大,并且,在第一集液箱内配置有干燥剂,由此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器的功能,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相等,并且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位于同一垂直线上,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参照日本实开平3-31266号公报)。
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中,由于为了有效地进行在第一集液箱内的气液分离,需要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比第二集液箱大相当多,所以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比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大相当多,因此存在为配置冷凝器需要大的空间的问题。
另外,通常,在冷凝器的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例如,通常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但根据所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第一集液箱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在发动机室内会产生浪费的空间,无法实现空间节省。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连接有热交换管,所以会存在气液分离性能不充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凝器,该冷凝器即使在附近配置有其他设备的情况下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也不容易成为其他设备的障碍。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2)如上述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和由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3)如上1)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4)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5)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中,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6)如上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中,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7)如上1)、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的外侧配置有散热片并且散热片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在上下两端的散热片的外侧配置有侧板并且侧板被钎焊在散热片上,侧板以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中心相同的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相同的方向弯曲。
8)如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在侧板的靠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侧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成为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的弯曲中心的垂直线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
9)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1)、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10)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11)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在侧板的靠应与第一及第二集液箱连接侧的端部的部分,预先形成向侧板应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侧板的切口开口侧的相反侧弯曲。
根据上述1)~4)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因此,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会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尤其是,即使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的情况下,也由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并且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第一集液箱不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存在较大的空间,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
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所以能够抑制压力下降的发生以防止液相制冷剂的再气化。
另外,根据上述2)的冷凝器,由于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所以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5)的冷凝器,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因此,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热交换管流入第一集液箱内,并在第一集液箱内使气液分离,从而能够在第一集液箱内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即,在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多个第一热交换管中的上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气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同样地在下侧的第一热交换管内,有液相成分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流动,由于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以不混合的状态流入第一集液箱内,所以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气液分离。另外,通过使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例如向上方延伸到第二集液箱的上端附近,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能够在第一集液箱的粗细度与第二集液箱的粗细度相比不会变大的情况下,使第一集液箱的内容积成为能够有效地进行气液分离的大小。因此,能够使用于配置冷凝器的空间比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小。尤其是,即使在汽车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有散热器的情况下,也由于第一集液箱配置在第二集液箱的左右方向外侧,并且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第一集液箱不会成为散热器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的空间。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间节省。另外,由于在与第一集液箱中的连接有热交换管的部分相比的上方有空间存在,所以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效果非常好。
而且,上述1)、4)及5)的冷凝器,如上述9)的方法那样,是通过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而制造的,该情况下,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以及散热片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及散热片的预组装。
上述7)的冷凝器,如上述10)的方法那样,是通过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而制造的,该情况下,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
上述8)的冷凝器,如上述11)的方法那样,是通过在侧板的靠应与第一及第二集液箱连接侧的端部的部分,预先形成向侧板应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侧板的切口开口侧的相反侧弯曲而制造的,该情况下,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而且,由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以及侧板的钎焊之后,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能够防止钎焊在侧板上的散热片的大的变形。
根据上述9)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及散热片的预组装。
根据上述10)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
根据上述11)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与在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钎焊之前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进行集液箱、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预组装。而且,由于在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的钎焊之后,使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和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能够防止钎焊在侧板上的散热片的大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A-A线放大向视图。
图4是沿图1的B-B线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制造图1的冷凝器的方法的一工序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通风方向下游侧(图1的纸面里侧、图3及图4的上侧)为前,以其相反侧为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铝”的术语,除了包含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而且,所有附图中相同部分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全体结构,图2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在图2中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另外,图3及图4表示图1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5表示制造图1的冷凝器的方法的一工序。
在图1中,冷凝器1具有:以使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2A、2B;与热交换管2A、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三个铝制集液箱3、4、5;配置在相邻的热交换管2A、2B彼此之间及上下两端的外侧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2A、2B上的铝制波纹状散热片6A、6B;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6A、6B的外侧且被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6A、6B上的铝制侧板7,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 1、P2、P3、P4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这里设有四个。将四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2、P3、P4。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P3、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热交换管2A、2B的左右两端部在穿过形成于集液箱3、4、5上的管贯通孔的状态下被钎焊在集液箱3、4、5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冷凝器1的左端侧分体地设置有:第一集液箱3,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这里是第三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3、P4的热交换管2A;第二集液箱4,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的热交换管2B。这里,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此外,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下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A称为第一波纹状散热片,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上侧侧板7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6B称为第二波纹状散热片。
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但第一集液箱3的水平截面积比第二集液箱4的大。第一集液箱3被配置在与第二集液箱4相比的左侧(左右方向外侧),第一集液箱3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比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的中心更位于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比第二集液箱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更位于通风方向上游侧(后侧)。因此,第一集液箱3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外侧且向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第一集液箱3和第二集液箱4在俯视观察时以不会重合的方式错开。另外,第一集液箱3的上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位于上方,这里位于与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第一集液箱3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作为储液部的功能。即,第一集液箱3的内容积是如下这样的内容积: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由此只有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流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
在冷凝器1的右端部侧配置有与构成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P1~P4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连接的第三集液箱5。第三集液箱5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二集液箱4相同。第三集液箱5内被设置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之间的高度位置处及第三热交换通路P3和第四热交换通路P4之间的高度位置处的铝制分隔板8、9划分成上侧集液部11、中间集液部12和下侧集液部13。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上;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上;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左端部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上;其右端部连接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上。
而且,由第二集液箱4、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及中间集液部12、以及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1A,由第一集液箱3中的与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连接的部分、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及第四热交换通路P4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1B,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P1~P3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并且第四热交换通路P4成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1A的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14,在构成过冷却部1B的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15。而且在第三集液箱5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14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与制冷剂出口15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17。
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铝制中间部件18,该中间部件18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离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中间部件18的左右两端部位于接近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的位置且不插入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内。作为中间部件18,使用与第二热交换管2B相同结构的管。由于中间部件18的两端部不插入第一集液箱3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所以能够使用与第二热交换管2B相同结构的管。
侧板7的两端部在被插入到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内的状态下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在侧板7的靠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前侧开口的切口19(参照图3)。
这里,如图3及图4所示,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分别在靠第一集液箱3及第二集液箱4的部分以存在于侧板7的切口19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O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这里是后方弯曲。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2a、2b、7a、18a分别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另外,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中间部件18之间存在的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以及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与中间部件18之间存在的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的左端部存在于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2a彼此之间及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的弯曲部2a与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18a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弯曲部2b彼此之间及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的弯曲部2b与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18a之间。
冷凝器1是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的。
即,首先,使用笔直的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2A、2B和具有切口19并且笔直的侧板7,并将包含它们在内的所有部件一并钎焊,由此制成冷凝器半成品20。在该冷凝器半成品20中,如图5所示,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以及具有切口19的侧板7都是笔直的。另外,侧板7的切口19是笔直的。之后,使该冷凝器半成品20,即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中间部件18、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及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19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O为弯曲中心向后方弯曲。这样,制造成冷凝器1。
冷凝器1与压缩机、膨胀阀(减压器)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冷冻循环,作为汽车空调搭载在车辆上。此时,如图3及图4的点划线所示,在冷凝器1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通常配置有散热器R。该情况下也是同样地,由于第一集液箱3配置在第二集液箱4的左右方向外侧且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并且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以同一垂直线O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所以第一集液箱3及第二集液箱4不会成为散热器R设置的障碍,不会在发动机室内产生浪费空间。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1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16及制冷剂入口14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上侧集液部11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 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流入了第二集液箱4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的中间集液部12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三热交换通路P3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
进入了第四热交换通路P4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于在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进入第三集液箱5的下侧集液部13内,并通过制冷剂出口15及制冷剂出口部件17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图6及图7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其他实施方式。此外,图6及图7示意性地表示冷凝器,省略了各热交换管的图示,并且还省略了波纹状散热片、侧板、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
在是图6所示的冷凝器3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上下并且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上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而且,由第一~第三集液箱3~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3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3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31,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32。而且,在第二集液箱4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3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3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在图6所示的冷凝器30中,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18,该中间部件18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离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上。
其他结构与图1~图4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6所示的冷凝器3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31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
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3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并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在是图7所示的冷凝器40的情况下,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2A、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P1、P2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将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下方起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构成各热交换通路P1、P2的所有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2A、2B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
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比第二集液箱4的上端更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3具有气液分离功能。
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4及第三集液箱5上。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3及第三集液箱5上。因此,构成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热交换管2A是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热交换管2B是第二热交换管。
而且,由第一~第三集液箱3~5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40A,第一及第二热交换通路P1、P2,即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成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40A的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41,在第一集液箱3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42。而且,在第二集液箱4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41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省略图示),同样地在第一集液箱3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42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省略图示)。
在图7所示的冷凝器40中,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之间,配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件18,该中间部件18与这些热交换管2A、2B离开且与两热交换管2A、2B大致平行。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A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并且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被钎焊在第一热交换管2A及中间部件18上,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1的上端的第二热交换管2B和中间部件18之间配置有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并且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被钎焊在第二热交换管2B及中间部件18。
其他结构与图1~图4所示的冷凝器相同。
在图7所示的冷凝器40中,被压缩机压缩而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部件及制冷剂入口41流入第二集液箱4内,并于在第一热交换通路P 1的第二热交换管2B内向右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5内。流入了第三集液箱5内的制冷剂于在第二热交换通路P2的第一热交换管2A内向左侧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3内。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制冷剂是气液混相制冷剂,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下部,并通过制冷剂出口42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经由膨胀阀被输送给蒸发器。
另一方面,流入了第一集液箱3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积存在第一集液箱3内的上部。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图6及图7所示的冷凝器30、40中也是同样地,与第一集液箱3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2A、与第二集液箱4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中间部件18、第一波纹状散热片6A及第二波纹状散热片6B在靠第一集液箱3及第二集液箱4的部分以存在于侧板7的切口19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这里是向后方弯曲。第一热交换管2A、第二热交换管2B、侧板7及中间部件18的弯曲部分别与不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此外,在图6及图7所示的冷凝器30、40中,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第二热交换管2B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也可以。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设有偶数的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在第三集液箱5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在第二集液箱4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设置适当数量的集液部。另外,在第二集液箱4和第三集液箱5之间设有奇数的热交换通路的情况下,在第二集液箱4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并在第二集液箱4内及第三集液箱5内设置适当数量的集液部。
此外,在上述全部的冷凝器1、20、30中,在第一集液箱3内配置干燥剂、气液分离部件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冷凝器适用于搭载在汽车上的汽车空调。

Claims (7)

1.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三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包含下端的热交换通路在内且连续地并列的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第二热交换管连接,该第二热交换管构成与由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相比设置在上方的热交换通路,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在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的外侧配置有散热片并且散热片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在上下两端的散热片的外侧配置有侧板并且侧板被钎焊在散热片上,侧板以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中心相同的垂直线、即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相同的方向弯曲,
在侧板的靠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侧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所述切口只形成在侧板上,成为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的弯曲中心的垂直线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
所述散热片随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一同弯曲,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及所述散热片也存在于切口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上端的热交换通路、和由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由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在第二集液箱上连接有构成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
4.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下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下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在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的外侧配置有散热片并且散热片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在上下两端的散热片的外侧配置有侧板并且侧板被钎焊在散热片上,侧板以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中心相同的垂直线、即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相同的方向弯曲,
在侧板的靠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侧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所述切口只形成在侧板上,成为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的弯曲中心的垂直线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
所述散热片随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一同弯曲,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及所述散热片也存在于切口的范围内。
5.一种冷凝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列状地配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热交换管、与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连接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集液箱、和配置在上下方向相邻的热交换管彼此之间且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的散热片,由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热交换通路上下并列地设有两个以上,构成各热交换通路的所有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相同的,并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是不同的,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设置有:第一集液箱,其与构成上端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一热交换管连接;第二集液箱,其与构成除了上端的热交换通路以外的热交换通路的第二热交换管连接,第一集液箱与第二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并且第一集液箱的下端与第二集液箱的上端相比位于下方,第一集液箱具有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体的功能,在俯视观察时第一集液箱配置在从第二集液箱沿通风方向错开的位置,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在上下两端的热交换管的外侧配置有散热片并且散热片被钎焊在热交换管上,在上下两端的散热片的外侧配置有侧板并且侧板被钎焊在散热片上,侧板以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弯曲中心相同的垂直线、即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与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相同的方向弯曲,
在侧板的靠第一及第二集液箱侧的端部的部分,形成有向侧板的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所述切口只形成在侧板上,成为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的弯曲中心的垂直线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
所述散热片随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一同弯曲,俯视观察时,所述第一及第二热交换管及所述散热片也存在于切口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热交换通路是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7.一种冷凝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及散热片、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及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同方向弯曲,
在侧板的靠应与第一及第二集液箱连接侧的端部的部分,预先形成向侧板应弯曲方向相反侧开口的切口,对第一集液箱、第二集液箱、第一热交换管、第二热交换管、散热片及侧板钎焊之后,使与第一集液箱连接的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集液箱连接的第二热交换管、以及侧板以存在于侧板的切口的范围内的同一垂直线为弯曲中心向侧板的切口开口侧的相反侧弯曲。
CN201110058913.5A 2010-03-10 2011-03-09 冷凝器 Active CN102192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3025A JP2011185562A (ja) 2010-03-10 2010-03-10 コンデンサ
JP2010-053025 2010-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622A CN102192622A (zh) 2011-09-21
CN102192622B true CN102192622B (zh) 2015-07-08

Family

ID=445081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06205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02403U (zh) 2010-03-10 2011-03-09 冷凝器
CN201110058913.5A Active CN102192622B (zh) 2010-03-10 2011-03-09 冷凝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2006205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02403U (zh) 2010-03-10 2011-03-09 冷凝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91479B2 (zh)
JP (1) JP2011185562A (zh)
CN (2) CN202002403U (zh)
DE (1) DE1020110135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85562A (ja) * 2010-03-10 2011-09-22 Showa Denko Kk コンデンサ
JP5622411B2 (ja) * 2010-03-19 2014-11-12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コンデンサ
CN104634002A (zh) * 2013-11-06 2015-05-20 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汽车空调的平行流蒸发器
WO2016069707A1 (en) 2014-10-31 2016-05-06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Cooling module and rankine 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TWI718485B (zh) * 2019-02-27 2021-02-11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交換裝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87572A (ja) * 1989-04-28 1991-04-12 Nippondenso Co Ltd 冷媒凝縮器
JPH04174298A (ja) * 1990-11-07 1992-06-22 Zexel Corp 熱交換器
JPH04340094A (ja) * 1991-05-17 1992-11-26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H0735949U (ja) * 1993-12-10 1995-07-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02205535A (ja) * 2001-01-09 2002-07-23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自動車用凝縮器
WO2007074796A1 (ja) * 2005-12-28 2007-07-0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002403U (zh) * 2010-03-10 2011-10-05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冷凝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5976A (en) * 1974-05-03 1976-06-29 Ford Motor Company Heater tube arrangements
US4936379A (en) * 1986-07-29 1990-06-26 Showa Aluminum Kabushiki Kaisha Condenser for use in a car cooling system
JPH07122533B2 (ja) * 1989-04-05 1995-1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凝縮器
JPH0331266A (ja) 1989-06-27 1991-02-12 Nissan Chem Ind Ltd ピリミジン誘導体及び除草剤
JP2505009Y2 (ja) 1989-07-31 1996-07-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房装置
JP2997818B2 (ja) * 1990-09-07 2000-01-11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屈曲型熱交換器
JPH0735949A (ja) 1993-07-20 1995-02-0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ファイバー成端フェルール部
JPH09170854A (ja) * 1995-10-18 1997-06-30 Calsonic Corp リキッドタンクを備えたコンデンサ
FR2747768B1 (fr) * 1996-04-18 1998-12-24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Condenseur pour circuit de refrigeration, en particulier pour la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KR100264815B1 (ko) * 1997-06-16 2000-09-01 신영주 다단기액분리형응축기
JP3610518B2 (ja) * 2002-01-29 2005-01-12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ヴァレオクライメートコントロール レシーバタンク一体型コンデンサ
JP2005321151A (ja) * 2004-05-10 2005-11-17 Sanden Corp 熱交換器
JP200626657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冷却装置
US20070169922A1 (en) * 2006-01-24 2007-07-26 Pautler Donald R Microchannel,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bent tube configuration
US20070204978A1 (en) * 2006-03-06 2007-09-06 Henry Earl Beamer Heat exchanger unit
JP2008126720A (ja) * 2006-11-17 2008-06-05 Denso Corp クーリング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87572A (ja) * 1989-04-28 1991-04-12 Nippondenso Co Ltd 冷媒凝縮器
JPH04174298A (ja) * 1990-11-07 1992-06-22 Zexel Corp 熱交換器
JPH04340094A (ja) * 1991-05-17 1992-11-26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H0735949U (ja) * 1993-12-10 1995-07-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02205535A (ja) * 2001-01-09 2002-07-23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自動車用凝縮器
WO2007074796A1 (ja) * 2005-12-28 2007-07-0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002403U (zh) * 2010-03-10 2011-10-05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冷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02403U (zh) 2011-10-05
US20110220335A1 (en) 2011-09-15
CN102192622A (zh) 2011-09-21
JP2011185562A (ja) 2011-09-22
DE102011013519A1 (de) 2011-09-15
US8991479B2 (en) 201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2693B (zh) 冷凝器
CN101978229B (zh) 冷凝器
CN204648765U (zh) 冷凝器
CN202757354U (zh) 冷凝器
CN103256759A (zh) 热交换器
CN102235781B (zh) 冷凝器
CN203605755U (zh) 热交换器
US20110253352A1 (en) Condenser
CN102192622B (zh) 冷凝器
CN203518348U (zh) 蒸发器
CN102221272B (zh) 冷凝器
JP2007147273A (ja) 冷媒蒸発器
CN202692754U (zh) 层叠型热交换器
CN103363727A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49195A (zh) 汽车空调用平行流蒸发器
CN102221271B (zh) 冷凝器
JP3674120B2 (ja) 熱交換器
JP2016217565A (ja) コンデンサ
CN202757356U (zh) 冷凝器
CN204923950U (zh) 热交换器
JP2015121344A (ja) 熱交換器
JP6322529B2 (ja) コンデンサ
CN202648259U (zh) 热交换器
JP2011027326A (ja) 熱交換器
JP2011185486A (ja) コンデ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0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Applicant after: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Tochigi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13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Patentee after: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Address before: Tochigi County,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hlebeie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 (Jap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