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36576U - 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电饭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36576U CN202636576U CN 201220180561 CN201220180561U CN202636576U CN 202636576 U CN202636576 U CN 202636576U CN 201220180561 CN201220180561 CN 201220180561 CN 201220180561 U CN201220180561 U CN 201220180561U CN 202636576 U CN202636576 U CN 2026365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ing arm
- lid
- electric cooker
- tumbler
- interior 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饭锅,能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断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侧的状态。该电饭锅包括搅拌臂(11),该搅拌臂(11)能处于接近盖体的接近状态和前端从盖体分离的分离状态。搅拌臂(11)的前端侧设有搅拌臂侧磁铁(16)。在搅拌臂(11)处于接近盖体侧的接近状态时,盖体上设置的磁传感器(204)检测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饭锅。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一种电饭锅,在对电饭锅主体的上部进行开关的盖体上,转动自如地设置有搅拌件,并利用转动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搅拌件,从而搅拌内锅内的烹煮物(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78924号(专利文献1))。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电饭锅中,盖体上安装的搅拌件不能折叠成接近盖体侧的状态,搅拌件与内锅及烹煮物发生干扰而使盖体的开关极为困难。
因此,可以考虑电饭锅具有使盖体上安装的搅拌臂能折叠成接近盖体侧状态的机构,但是当需要搅拌内锅内的烹煮物时,盖体上安装的搅拌臂的状态不明,难以确保进行搅拌。由于这种机构的电饭锅以齿轮等动力传递机构连接搅拌臂和驱动部,所以构造复杂,难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判断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78924号。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锅,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断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状态。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包括:电饭锅主体;内锅,收容在所述电饭锅主体内;盖体,覆盖所述内锅的开口;搅拌臂,能处于与所述盖体接近的接近状态和前端从所述盖体分离的分离状态;以及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饭锅主体或所述盖体上,检测所述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所述盖体的接近状态。
按照所述结构,由于搅拌臂能处于接近覆盖内锅开口的盖体的接近状态和其前端从盖体分离的分离状态,并利用设置在电饭锅主体(或盖体)上的传感器,检测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接近状态,所以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断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状态。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所述搅拌臂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盖体的所述内锅侧,且安装成能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以所述盖体侧为支点向上下方向转动,所述搅拌臂的前端侧设有搅拌臂侧磁铁,所述传感器为磁传感器,所述磁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盖体上,当所述搅拌臂以所述盖体侧为支点向上方转动并处于接近所述盖体的接近状态时,所述磁传感器检测所述搅拌臂侧磁铁的磁性,所述电饭锅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搅拌臂;搅拌控制装置,通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搅拌臂处于前端从所述盖体分离的分离状态,以便利用所述搅拌臂搅拌所述内锅内收容的被加热物;以及搅拌臂判断装置,根据由所述磁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搅拌臂侧磁铁的磁性,判断所述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所述盖体的接近状态。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在利用搅拌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使搅拌臂搅拌内锅内的被加热物时,根据由磁传感器检测出的搅拌臂侧磁铁的磁性,由搅拌臂判断装置判断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接近状态,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断出搅拌臂的状态。
此外,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饭锅还包括:转动件,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盖体的所述内锅侧、且安装成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且所述转动件设有所述搅拌臂的所述支点;以及转动件侧磁铁,在所述搅拌臂接近所述盖体的接近状态下,所述转动件侧磁铁在所述转动件上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中心设置在与所述搅拌臂侧磁铁对称的位置上。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在搅拌臂接近盖体的接近状态下,通过在相对于转动件的转动轴的中心与搅拌臂侧磁铁对称的位置上设置转动件侧磁铁,磁传感器能检测出搅拌臂侧磁铁的磁性和转动件侧磁铁的磁性双方。由此,即使搅拌臂处于前端从盖体分离的分离状态,根据磁传感器检测出的转动件侧磁铁的磁性,不论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还是下方位置,都能判断搅拌臂和转动件是否安装于内锅侧。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所述搅拌臂侧磁铁和所述转动件侧磁铁的大小、个数和磁力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通过使搅拌臂侧磁铁和转动件侧磁铁的大小、个数和磁力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由于根据磁传感器检测出的搅拌臂侧磁铁的磁性,搅拌臂判断装置可以区别判断搅拌臂侧磁铁和转动件侧磁铁,所以能够使转动件转动以判断有无转动件。而且,当存在转动件时,搅拌臂判断装置可以判断搅拌臂是否位于上方位置。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在所述搅拌臂以所述盖体侧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并相对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上,所述搅拌臂的重心的位置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中心向半径方向偏移。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由于在搅拌臂相对于盖体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上,搅拌臂的重心的位置相对于转动轴的中心向半径方向偏移,所以在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而转动的搅拌臂上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作用有离心力,利用该离心力的作用,搅拌臂能够以盖体侧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而提起。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搅拌臂处于接近盖体侧的接近状态。
由此,例如在搅拌臂相对于盖体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上,根据磁传感器检测出的搅拌臂侧磁铁的磁性,搅拌臂判断装置判断搅拌臂不位于上方位置,接着,通过驱动装置使搅拌臂转动,搅拌臂以盖体侧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而提起,在搅拌臂接近盖体侧后,可以利用搅拌臂判断装置判断搅拌臂是否位于上方位置。即使在搅拌臂判断装置仍然判断搅拌臂不位于上方位置时,也可以知道搅拌臂没有安装于盖体的内锅侧,即忘记安装搅拌臂。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所述搅拌臂的所述支点设置在从所述搅拌臂的转动中心向半径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当所述搅拌臂位于所述下方位置时,所述搅拌臂的重心相对于所述转动轴的中心位于与所述支点相反的一侧。
按照所述实施方式,通过使位于所述下方位置时的搅拌臂的重心相对于转动轴的中心位于与支点相反的一侧,利用转动的搅拌臂上作用的离心力中的向上的分力,能保证搅拌臂以支点为中心向上方转动。
如上所述,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断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II-II线观察的电饭锅的纵断面图。
图3是所述电饭锅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所述电饭锅烧饭运转时内锅内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纵断面图。
图6是表示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的纵断面图。
图7是所述电饭锅的内锅内收容米和水的混合物的状态下、搅拌臂的前端侧位于混合物的上部区域时的纵断面图。
图8是所述电饭锅的内锅内收容米和水的混合物的状态下、搅拌臂的前端侧搅拌混合物时的纵断面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0是从图9的X-X线观察的断面图。
图11是从图9的XI-XI线观察的断面图。
图12是所述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向正方向转动时的平面图。
图13是从图12的XIII-XIII线观察的断面图。
图14是所述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向反方向转动时的平面图。
图15是所述电饭锅的盖体侧磁铁用的转子转动180度时的平面图。
图16是说明所述搅拌臂通过转动从下方位置向上方转动的动作原理的图。
图17是在所述电饭锅的转动件上设置转动件侧磁铁的变形例的纵断面图。
图18是在所述电饭锅的盖体上设置电磁铁的变形例的纵断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纵断面图。
图20是表示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的纵断面图。
图21是所述搅拌臂的俯视图。
图22是所述搅拌臂的仰视图。
图23是所述搅拌臂用的固定放开构件的侧视图。
图24是所述固定放开构件的仰视图。
图25是所述搅拌臂用的固定放开构件的侧视图。
图26是所述搅拌臂被固定时的固定放开构件的仰视图。
图27是从下方观察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8是从下方观察所述搅拌臂被固定放开构件放开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9是从下方观察所述搅拌臂被固定放开构件固定的状态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饭锅主体
1a…外壳
2…盖体
3…显示操作部
4…钩形按钮
5…主体把手
6…电源线
10…内锅
11…搅拌臂
11a…基部
11c…卡合凸部
11b…叶片部
12、112…转动件
12a…基部
12b…壁部
12c…卡合凹部
13、113…轴部
14、114…转动轴
15、115…搅拌用电动机
16、116…搅拌臂侧磁铁
17…金属片
18、118…保持用磁铁
21、121…外盖
22、122…内盖
22a、122a…圆盘部
22b、122b…圆筒部
22c、122c…环状的凸缘部
30…转子
31…盖体侧磁铁
32…转子驱动部
40、140…内锅温度传感器
41、42、141、142…加热器
50…米和水的混合物
51…下部区域
52…上部区域
60…转动件侧磁铁
70…蒸汽通道
80…压力阀
101…电饭锅主体
101a…外壳
102…盖体
110…内锅
111…搅拌臂
111a…基部
111b…叶片部
111c…轴孔部
130…固定放开构件
130a…大径部
130b…小径部
130c…固定放开部
132…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
135…锥面
150…平坦面
160…嵌合部
170…嵌合凹部
200…控制装置
200a…加热控制部
200b…搅拌控制部
200c…状态判断部
200d…混合物容量判断部
201…消耗电流检测部
202…加热电路
204…磁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包括电饭锅主体1,以及开关自如地安装在电饭锅主体1上部的盖体2。电饭锅主体1包括:显示操作部3,设置在前表面侧;钩形按钮4,设置在前表面侧且上侧;主体把手5,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后表面侧;以及电源线6,连接在后表面侧且下侧。此外,盖体2的后表面侧设有蒸汽口2a。显示操作部3由液晶显示器和多个操作按钮构成,能显示烹调菜单和烹调状况等以及进行按钮操作。盖体2通过电饭锅主体1上设置的闩锁机构(未图示),以能卡脱地被卡止的状态关闭,通过按压钩形按钮4打开闩锁机构后,盖体2利用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被打开。
图2表示从图1的II-II线观察的电饭锅的纵断面图。
如图2所示,所述电饭锅包括:电饭锅主体1;内锅10,收容在所述电饭锅主体1内;盖体2,开关自如地安装在电饭锅主体1的上部,并能以覆盖内锅10的状态关闭;作为加热装置一例的加热器41、42,配置在电饭锅主体1内的下侧,用于加热内锅10;以及内锅温度传感器40,检测内锅10的底部的温度。
所述电饭锅主体1包括外壳1a,以及配置在所述外壳1a内的内壳(未图示)。此外,将内锅10收容在电饭锅主体1内时,内壳保持内锅10。所述内壳由具备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外壳1a和内壳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控制装置200。
所述内锅10例如由铝等高热传导构件形成,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其外表面贴敷例如不锈钢等磁性体,并且为了防止附着被加热物,其内表面涂覆氟树脂。所述内锅10内放入作为被加热物一例的米和水的混合物。此外,内锅10的上端的开口边缘上设有环状的凸缘部10a。
所述盖体2包括:外盖2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电饭锅主体1;以及内盖22,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外盖21的内锅10侧。内盖22包括:板状的圆盘部22a;圆筒部22b,从所述圆盘部22a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以及环状的凸缘部22c,从圆筒部22b的下端缘向外部方向延伸。环状耐热橡胶制的衬垫(未图示)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内盖22的外周上。在盖体2关闭时,衬垫与内锅10的凸缘部10a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对内锅10和内盖22之间进行密封。此外,内盖22上设有蒸汽孔(未图示)。
此外,在内盖22的内锅10侧,转动自如地安装有以转动轴14为中心的耐热树脂制的转动件12。转动件12的一端连接于转动轴14,转动件12的另一端借助轴部13,将作为搅拌装置一例的耐热树脂制的搅拌臂11的一端安装成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在所述搅拌臂11的一端即前端侧且内盖22侧设有搅拌臂侧磁铁16。此外,转动轴14被作为驱动装置一例的搅拌用电动机15驱动,所述搅拌用电动机15安装在内盖22的上侧。
另一方面,以与内盖22的上部且外侧附近的区域部分重叠的方式,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圆盘状的转子30。所述转子30上安装有盖体侧磁铁31,伴随转子30的转动,盖体侧磁铁31向转子30的转动方向移动。并且在转子30的上侧安装有驱动转子30转动的转子驱动部32。
此外,盖体2上设有蒸汽通道(未图示),该蒸汽通道连接蒸汽口2a(图1所示)和内盖22的蒸汽孔(未图示)。在所述蒸汽通道上配置有压力阀(未图示)。
图3表示所述电饭锅的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所述电饭锅包括由微机和输入输出电路等构成的控制装置200。所述控制装置200从内锅温度传感器40、消耗电流检测部201和磁传感器204输入信号,并连接加热电路202,所述加热电路202用于驱动搅拌用电动机15、转子驱动部32、显示操作部3、加热器41、42(图2所示)。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磁传感器204使用了舌簧开关,但也可以使用霍尔元件等其他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200包括:作为加热控制装置一例的加热控制部200a,根据内锅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内锅10的温度,控制加热器41、42;作为搅拌控制装置一例的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以驱动搅拌臂11;包含搅拌臂判断装置的状态判断部200c,根据来自消耗电流检测部201和磁传感器204的信号,判断内锅10内的搅拌臂11的状态和被加热物的状态;以及混合物容量判断部200d,判断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整体的容量。
所述状态判断部200c根据磁传感器204检测出的磁性,判断搅拌臂11是否位于上方位置等,并且根据搅拌臂11驱动时由消耗电流检测部201检测出的搅拌用电动机15的消耗电流,判断内锅10内的米的容量。
图4表示了所述电饭锅在烧饭运转时的内锅10内的温度变化,图4的中部表示了搅拌臂11的动作(“正”为从下方观察时顺时针的正方向的转动,“断开”为停止转动,“反”为从下方观察时逆时针的反方向的转动),图4的下部表示了搅拌臂11的上下位置。按照所述图4,具体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烧饭方法的特征。
通常的烧饭烹调的烹调顺序包括:吸水工序;启动工序;保持沸腾、烧饭工序;蒸饭工序以及保温工序。此外,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烹调顺序中,在吸水工序前具有清洗米的清洗工序。
“清洗工序”
首先,将规定量的米和用于清洗米的水放入内锅10内后,利用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使搅拌臂11正方向转动,以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并通过状态判断部200c判断米的容量。接着,对应判断出的米的容量,利用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臂11正方向转动,以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并对米粒的表面进行初始研磨。并且,在初始研磨结束后,由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臂11反方向转动,从而将搅拌臂11提起并收容在盖体2侧。随后,仅倒掉内锅10内的水,重新向内锅10内放入适量的水以进行换水作业。
另外,也可以换水并重复数次所述“清洗工序”中的初始研磨。
“吸水工序”
在所述“清洗工序”的换水作业后开始“吸水工序”时,通过搅拌控制部200b使搅拌臂11正方向转动,以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并由状态判断部200c判断米的容量。
接着,对应判断出的米的容量,由搅拌控制部200b使搅拌臂11正方向转动,将米和水的混合物搅拌规定时间,使米粒表面的固体成分(主要是淀粉)溶解在水中(图4所示的“残留研磨”)。
通过米相互间的摩擦和米与搅拌臂11的接触,使米粒表面部分变得平滑,并且主要使淀粉从被磨削的米表面溶出。摩擦期间也可以称为使米的淀粉向水转移的淀粉转移工序。被磨削的表面的成分为包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淀粉粒子,由于可以使烧饭时的米汤含有淀粉粒子,所以能增加煮好的米的表面的粘性物质量。因此,能增加米饭的粘性。此外,因为米粒的表面平滑,光在米的表面容易反射,增加了米的光泽。此外,由于涂覆表面的支链淀粉量也增多,还提高了烧饭后冷却时的光泽。另外,根据烧饭的米的性质,从米向水中溶出的溶出固体成分选择烧饭后不发生焦糊的量,或烧饭后不变黄的量。
另外,也可以不进行使所述米粒表面的固体成分(主要是淀粉)向水中溶出的“残留研磨”,而进行搅拌以使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分布均匀。
接着,在加热前通过内锅温度传感器40检测内锅10的初始温度(图4所示的“检温1”)。通过在所述初始温度检测前使搅拌臂11转动,将米和水的混合物搅拌规定时间,由于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分布均匀,所以可以由内锅温度传感器40快速检测出内锅10的准确初始温度。此外,在清洗工序后向内锅10内注水并立刻开始烧饭运转时,即使内锅10内温度不均,也可以通过搅拌快速检测出准确初始温度。
并且,由加热控制部200a控制加热器41、42,以设定的热量加热内锅10。通过在所述加热器41、42加热中或加热结束后,使搅拌臂11向正方向转动来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使加热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分布均匀。此时,由消耗电流检测部201检测驱动搅拌臂11的搅拌用电动机15(图2所示)的消耗电流,根据所述消耗电流,由状态判断部200c判断米的容量。
接着,由内锅温度传感器40(图3所示)检测内锅10的温度(相当于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图4所示的“检温2”)。然后,根据加热前的内锅10的初始温度与加热后的内锅10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以及赋予的热量,通过混合物容量判断部200d判断米和水的混合物整体的容量。另外,也可以在用于使米粒表面的固体成分(主要是淀粉)溶于水中的“残留研磨”的搅拌时,进行所述内锅10的温度检测(“检温2”)前的搅拌(判断米的容量)。
然后,使用基于搅拌用电动机15(图2所示)的消耗电流的米的容量,以及基于内锅10的温度变化的米和水的混合物整体的容量,以内锅10的温度即内锅10内的混合物的温度在不出现超调等情况下而快速达到60℃的方式,选择最佳条件(预热顺序),并通过加热控制部200a控制加热器41、42来加热内锅10。
所述“吸水工序”中,通过检测内锅10温度的内锅温度传感器40调整加热器41、42的输出,从而将内锅10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加热至约58℃~60℃,并将该约58℃~60℃的温度保持20分钟左右。
另外,也可以在“吸水工序”内使搅拌臂11间歇性转动(也可以是连续转动)来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以使内锅10内的全部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在全部区域中均匀上升至约58℃~60℃,并将所述约58℃~60℃的温度保持20分钟左右。因此,由于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在“吸水工序”内成为全部区域处于相同温度,所以内锅10内的全部的米都均匀吸水。
此外,“吸水工序”中将58℃~60℃的温度保持20分钟左右的另一个目的是增加葡萄糖量。在60℃附近的温度下,生成葡萄糖的酶最具活性,长时间保持58℃~60℃的温度并经过下面的“保持沸腾、烧饭工序”和“蒸饭工序”后煮好的饭口感非常香甜。
“启动工序”
接着,在“启动工序”中,通过利用搅拌控制部200b使搅拌臂11向下方转动并使搅拌臂11沿反方向以150rpm转动,使得搅拌臂11的前端侧位于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上部区域,从而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的上部区域(米沉积在内锅10内的下侧且米的上侧主要存在水的区域)。由此,在“启动工序”中使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分布均匀,减少了温度不均,可以良好地烧出米饭。
“保持沸腾、烧饭工序”
接着,在“保持沸腾、烧饭工序”中,通过使搅拌臂11反方向以350rpm转动而将其提起到盖体2侧并保持在上方位置后,再使搅拌臂11反方向以400rpm转动,烧饭时在内锅10内产生的米汤即使溢出到内锅10内的上部空间,通过搅拌臂11使米汤向半径方向外侧飞溅后返回内锅10内的下侧(图4的“米汤返回”)。
并且,通过烧饭使内锅10内的水沸腾而消失,当内锅10的温度上升超过100℃时,结束烧饭运转。
“蒸饭工序”
然后,在所述“保持沸腾、烧饭工序”后,在将烧好的米饭蒸煮而使其变得美味的“蒸饭工序”中,前半段的5分钟使搅拌臂11反方向以150rpm转动,继续进行“保持沸腾、烧饭工序”的“米汤返回”,随后使搅拌臂11停止转动。
“保温工序”
接着,所述“蒸饭工序”结束后,通过使搅拌臂11在被提起到盖体2侧而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反方向以400rpm转动,来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上方的气体。由此,内锅10内的温度急速下降,能防止米饭在高温下劣化。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在“保温工序”中不使搅拌臂11转动时,内锅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内锅10的温度从90℃下降到70℃为止需要约4小时,对此,在“保温工序”中使搅拌臂11转动时,内锅10的温度从90℃下降到70℃为止可以缩短至约2.5小时。所述内锅10内的温度急速下降的原因在于,利用搅拌臂11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上方的气体,消除了内锅10内的温度不均而使温度分布均匀,内锅10内的热量能高效释放到外部。
图5是表示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纵断面图。如图5所示,在所述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后述的保持机构将搅拌臂11保持于转动件12。此时,转子30上安装的盖体侧磁铁31位于比搅拌臂11前端侧的搅拌臂侧磁铁16沿周向转动的轨迹所包围的区域更靠向半径方向外侧。
在所述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如果使转子30转动并使盖体侧磁铁31位于与搅拌臂11前端侧的搅拌臂侧磁铁16沿周向转动的轨迹相对的位置,则在搅拌臂11正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通过盖体侧磁铁31和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作用的磁性排斥力,保持机构对搅拌臂11的保持被解除。这样,搅拌臂11因自重而向下方转动,搅拌臂11成为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参照图6)。
由所述转子30、盖体侧磁铁31、转子驱动部32和搅拌臂侧磁铁16构成落下机构。
通过轴部13附近设置的止动机构(未图示),所述搅拌臂11在相对于盖体2的内盖22的下表面朝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处停止转动。在所述下方位置上,搅拌臂11的前端侧与内锅10内的底部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搅拌臂11与内锅10内的底部不会发生接触。此外,搅拌臂11从上方位置转动到下方位置时,搅拌臂11与内锅10不发生干扰。
图5、图6说明了内锅10内未收容米和水的混合物时的搅拌臂11的动作,当内锅10内收容有米和水的混合物时的动作如下。
首先,如图7所示,以搅拌臂11的前端侧位于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下部区域51和上部区域52中的上部区域52的方式,使搅拌臂11向下方转动,当搅拌臂11反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利用搅拌臂11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上部区域52。在此,米沉积重叠于内锅10内的下侧的区域为下部区域51,而所述下部区域51的上侧主要存在水的区域为上部区域52。
接着,如图7所示,在搅拌臂11的前端侧位于内锅10内收容的作为被加热物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上部区域52的状态下,搅拌臂11向正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叶片部11b的翼面中、面向搅拌臂11的转动方向的翼面承受来自混合物50的向下的力。由此,搅拌臂11向下方转动,且边转动边潜入混合物50内。然后,如图8所示,在搅拌臂11潜入内锅10内收容的作为被加热物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下方位置的状态下,搅拌臂11能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50。
图9表示从下方观察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如图9所示,在盖体2(图1、图2所示)的内盖22的圆筒部22b内,折叠的搅拌臂11在被保持于转动件12的状态下以转动轴14(图2所示)为中心转动。此时,将图9所示的从下方观察时搅拌臂11顺时针的转动作为正方向的转动,并将从下方观察时搅拌臂11逆时针的转动作为反方向的转动。
图9中,在转子30上安装有两个盖体侧磁铁31、31。以盖体侧磁铁31、31重叠在转动的搅拌臂11前端侧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周向轨迹上的方式,由控制装置200控制转子驱动部32,使转子30处于规定的转动位置(放开位置)。
此外,图10表示从图9的X-X线观察的断面图,如图10所示,搅拌臂11包括棒状的基部11a,以及从所述基部11a向斜下方倾斜的叶片部11b。所述搅拌臂11的叶片部11b的前端侧朝向搅拌臂11正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顺时针)转动时的转动方向而向斜下方倾斜,该倾斜从前端侧延续到轴部13附近。而且,在搅拌臂11的基部11a上设有卡合凸部11c,所述卡合凸部11c朝向叶片部11b斜下方倾斜一侧且朝向水平方向突出。
此外,如图10所示,转动件12包括棒状的基部12a,以及从棒状的基部12a的下侧向下方延伸的壁部12b。此外,在转动件12的壁部12b且与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卡合凹部12c。所述转动件12的卡合凹部12c与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相互卡合,将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保持在转动件12上。
另外,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搅拌臂11上设置有卡合凸部11c,在转动件12上设置有卡合凹部12c,但也可以在搅拌臂上设置卡合凹部,在转动件上设置卡合凸部。
此外,图11表示从图9的XI-XI线观察的断面图。如图11所示,在搅拌臂11的基部11a上设有磁性体构成的金属片17。而且,在转动件12的壁部12b且与搅拌臂11的金属片17相对的位置上,设有保持用磁铁18。所述转动件12的保持用磁铁18与搅拌臂11的金属片17相互吸引,将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保持在转动件12上。
另外,也可以在搅拌臂11侧设置保持用磁铁,并在转动件12侧设置金属片,还可以在搅拌臂11和转动件12双方上,设置磁极相对的磁铁,以便通过磁性吸引力而相互吸引。
由所述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和金属片17、以及转动件12的卡合凹部12c和保持用磁铁18构成保持机构。另外,将搅拌臂保持在转动件上的保持机构可以仅仅是搅拌臂的卡合凸部(或卡合凹部)和转动件的卡合凹部(或卡合凸部),也可以仅仅是搅拌臂的金属片(或保持用磁铁)和转动件的保持用磁铁。
图12表示所述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向正方向转动时的平面图,图13表示从图12的XIII-XIII线观察的断面图。
如图12所示,在将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保持在转动件12上的状态下,搅拌臂11和转动件12向正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顺时针)转动,利用转子30的盖体侧磁铁31与搅拌臂11的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作用的磁性排斥力,如图13所示,搅拌臂11朝向与转动件12相反的方向弯曲,从而转动件12的卡合凹部12c与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的卡合被解除。由此,搅拌臂11的金属片17与转动件12的保持用磁铁18之间的间隔扩大、磁性吸引力减弱,放开对搅拌臂11的保持,搅拌臂11因自重向下方转动而落下。
对此,如图14所示,在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搅拌臂11和转动件12向反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逆时针)转动,即使转子30的盖体侧磁铁31与搅拌臂11的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作用有磁性排斥力,搅拌臂11也仅被推压在转动件12上而不弯曲。因此,转动件12的卡合凹部12c与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的卡合不会脱开,此外,所述转动件12的保持用磁铁18与搅拌臂11的金属片17仍然相互吸引,维持将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保持在转动件12上的状态。
图15表示所述电饭锅的盖体侧磁铁31用的转子30转动180度时的平面图。如图15所示,通过使图9所示的转子30的两个盖体侧磁铁31、31,从与搅拌臂11前端侧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周向轨迹重合的转动位置转动180度,从而使两个盖体侧磁铁31、31位于比内盖22的圆筒部22b更靠向外侧的位置。
这样,在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搅拌臂11与转动件12朝正方向或反方向转动,转子30的盖体侧磁铁31与搅拌臂11的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也不会作用磁性排斥力。因此,不会使搅拌臂11落下,可以使搅拌臂11和转动件12向正方向或反方向顺利转动。此外,可以消除图14中使搅拌臂11向反方向转动时,转子30的盖体侧磁铁31与搅拌臂11的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因磁性排斥力而产生的异常噪声。
此外,在内盖22的上侧配置有磁传感器204,且所述磁传感器204与转动的搅拌臂11前端侧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周向轨迹重合。通过所述磁传感器204检测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
所述控制装置200(图3所示)的状态判断部200c根据磁传感器204检测出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判断搅拌臂11是否处于上方位置。
接着,利用图16说明搅拌臂11通过转动从下方位置向上方转动的动作原理。
如图16所示,转动件12的一端连接在转动轴14上,转动件12沿垂直于转动轴14的平面以转动轴14为中心转动。伴随所述转动件12的转动,搅拌臂11也进行转动,所述搅拌臂11安装成以转动件12的另一端侧(轴部13)为支点O1而在上下方向转动自如。此时,与图6相同,当搅拌臂11处于相对于内盖22的下表面朝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时,搅拌臂11的重心O2相对于转动轴14的中心位于与支点O1相反的一侧。
这样,如图16所示,作用在转动的搅拌臂11的重心O2上的离心力Mo,分解为作用于搅拌臂11的长边方向的分力M1和垂直于搅拌臂11的向上的分力M2。所述向上的分力M2使搅拌臂11向上方转动,并提起到上方位置。另外,当离心力大小不变时,尽管搅拌臂11越被向上方提起,向上的分力M2越小,但是由于搅拌臂11越被向上方提起,搅拌臂11的重心O2越远离转动轴14的中心,所以离心力Mo变大,并且利用向上的惯性力将搅拌臂11提起到上方位置。
图17表示所述电饭锅的转动件12上设置转动件侧磁铁60的变形例的纵断面图。除了转动件侧磁铁60以外,所述变形例的电饭锅与图1、图2所示的电饭锅结构相同,并对相同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所述电饭锅中,在搅拌臂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转动件侧磁铁60设置在转动件12的上侧且相对于转动轴14的中心与搅拌臂侧磁铁16对称的位置上。
此时,磁传感器204(图15所示)能检测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和转动件侧磁铁60的磁性。
这样,即使搅拌臂11不位于上方位置,根据磁传感器204检测出的转动件侧磁铁60的磁性,利用控制装置200的状态判断部200c,不论搅拌臂11是位于上方位置还是位于下方位置,都可以判断搅拌臂11和转动件12是否安装于内盖22。
而且,例如通过使搅拌臂侧磁铁16与转动件侧磁铁60的大小、个数和磁力中的至少一个不同,状态判断部200c可以区分判别搅拌臂侧磁铁16和转动件侧磁铁60,并使转动件12转动以判断有无转动件12。而且,当转动件12存在时,状态判断部200c可以判断搅拌臂11是否位于上方位置。此外,当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和转动件12转动时,能判断搅拌臂11的搅拌臂侧磁铁16是位于磁传感器204一侧,还是位于与磁传感器204相反的一侧。由此,通过在搅拌臂11的搅拌臂侧磁铁16位于磁传感器204一侧时的位置上停止转动,或者在转动件12的转动件侧磁铁60位于磁传感器204一侧时的位置上停止转动,可以使搅拌臂11停在所希望的停止位置上。
图18表示在所述电饭锅的盖体2上设置电磁铁61的变形例的纵断面图。除了电磁铁61以外,所述变形例的电饭锅与图1、图2所示电饭锅结构相同,并对相同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代替图1、图2所示的安装有盖体侧磁铁31、31的转子30和转子驱动部32,所述电饭锅将电磁铁61配置盖体2内,并使所述电磁铁61与转动的搅拌臂11前端侧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周向轨迹重合。
在这种情况下,使处于上方位置状态下的搅拌臂11向正方向转动时,电磁铁61通电,利用电磁铁61和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作用的磁性排斥力,保持机构(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和金属片17、以及转动件12的卡合凹部12c和保持用磁铁18)对搅拌臂11的保持被解除。这样,搅拌臂11因自重向下方转动,搅拌臂11成为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参照图6)。
另一方面,电磁铁61不通电时,电磁铁61和搅拌臂侧磁铁16之间没有作用磁性排斥力,保持机构维持对搅拌臂11的保持。
按照所述结构的电饭锅,利用控制装置200的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使搅拌臂11搅拌内锅10内的被加热物时,根据磁传感器204检测出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由控制装置200的状态判断部200c判断搅拌臂11是否位于上方位置,由此,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判断搅拌臂11是否折叠于盖体2侧,即搅拌臂11是否处于接近盖体2侧的接近状态。
另外,例如搅拌臂11位于相对于盖体2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时,根据磁传感器204检测出的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状态判断部200c判断搅拌臂11不位于上方位置,接着,利用搅拌用电动机15使搅拌臂11反方向转动,并使搅拌臂11以盖体2侧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而提起,从而将搅拌臂11折叠于盖体2侧,可以由状态判断部200c判断搅拌臂11是否处于接近盖体2侧的接近状态。如果这时状态判断部200c仍判断搅拌臂11不位于上方位置,则可以知道搅拌臂11没有安装于盖体2的内锅10侧,即忘记安装搅拌臂11、转动件12。
此外,由控制装置200的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在进行蒸饭工序后,通过在关闭盖体2的状态下由搅拌臂11搅拌内锅10内米和水的混合物上方的气体,从而不必单独设置冷却用风扇和冷却用的风道,就能够将刚刚结束烧饭的米饭的温度从约100℃快速降到约70℃(例如能抑制米饭劣化的保温温度)。
此外,由所述控制装置200的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在蒸饭工序后开始利用搅拌臂11搅拌,一直到内锅温度传感器40检测出的内锅10内的温度到达预先设定的温度以下为止,通过使搅拌臂11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上方的气体,可以将米饭的温度快速降到预先设定的温度(例如保温温度)。
此外,由所述控制装置200的搅拌控制部200b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在蒸饭工序后的保温工序中,通过以露水不会附着在盖体2的内锅10侧的方式,在关闭盖体2的状态下使搅拌臂11转动,从而可以防止因保温时附着在盖体2的内锅10侧的露水滴下而导致米饭结块。
此外,在烧饭运转时的吸水工序后的启动工序中,通过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使搅拌臂11移动到位于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上部区域的搅拌位置(搅拌臂11的前端侧),并利用搅拌臂11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上部区域,由于对米和水的混合物的上部区域进行搅拌,所以在启动工序中,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温度分布均匀,降低了无益的散热,消除了温度不均,可以良好地做出米饭。
此外,在启动工序中通过对内锅10内的被加热物整体进行高效加热,由于加快了作为被加热物的米和水的混合物整体温度的上升,所以能缩短烧饭时间。由此,从吸水工序到烧饭工序为止的时间变短,米饭主体的硬度(=弹力)增加,能得到米原本的筋道口感。对此,由于烧饭中处于70℃以上时米的吸水持续进行,所以如果在启动工序中缓慢启动,则米保持的水分过多,成为柔软而没有弹力的米饭。
此外,在搅拌臂11相对于盖体2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上,由于搅拌臂11的重心O2的位置相对于转动轴14的中心向半径方向偏移,所以在通过搅拌用电动机15带动而转动的搅拌臂11上,朝向半径方向外侧作用有离心力,利用所述离心力的作用,搅拌臂11能以轴部13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而提起(参照图16)。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搅拌臂11容易地折叠为接近盖体2侧的接近状态。
此外,通过将所述搅拌臂11的支点(轴部13)设置在从转动轴14的中心向半径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并使处于下方位置时的搅拌臂11的重心相对于转动轴14的中心位于与支点相反的一侧,从而利用转动的搅拌臂11上作用的离心力的向上的分力,可以确保使搅拌臂11以支点为中心向上方转动。
此外,利用转动的搅拌臂11上作用的离心力,使搅拌臂11以轴部13为支点向上方转动而提起,并且在上方位置上由保持机构(搅拌臂11的卡合凸部11c和金属片17、以及转动件12的卡合凹部12c和保持用磁铁18)将搅拌臂11保持在盖体2侧,可以确保将搅拌臂11折叠为接近盖体2侧的接近状态。此外,通过使由所述保持机构保持于盖体2侧的搅拌臂11在折叠的状态下转动,也能搅拌内锅10内更上方的气体。
此外,通过使所述搅拌臂11从位于盖体2侧的上方位置的状态,利用落下机构(转子30、盖体侧磁铁31、转子驱动部32和搅拌臂侧磁铁16)因自重而落下,不需要使搅拌臂11向下方转动的驱动机构,可以简化结构。
此外,在所述搅拌臂11位于盖体2侧的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当搅拌臂11正方向转动时,搅拌臂11利用落下机构(转子30、盖体侧磁铁31、转子驱动部32和搅拌臂侧磁铁16)而落下,另一方面,当搅拌臂11反方向转动时,不会利用所述落下机构使搅拌臂11落下,所以通过控制搅拌臂11的转动方向,可以使搅拌臂11落下,或原样在上方位置使搅拌臂11转动。
此外,在搅拌臂11的前端侧位于所述内锅10内收容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上部区域52(图7所示)的状态下,搅拌臂11正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于叶片部11b的翼面中、面向搅拌臂11的转动方向的翼面(图10、图11所示的叶片部11b的上表面)从混合物50受到向下的力,所以搅拌臂11以边转动边潜入混合物50内的方式向下方转动。因此,可以使搅拌臂11边潜入内锅10内收容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中,边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50。
此外,在搅拌臂11的前端侧潜入所述内锅10内收容的作为被加热物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图8所示)内的状态下,搅拌臂11反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由于叶片部11b的翼面中、面向搅拌臂11的转动方向的翼面(图10、图11所示的叶片部11b的下表面)从混合物50受到向上的力,所以搅拌臂11边转动边向上方转动、并从混合物50内提起。因此,即使搅拌臂11潜入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中,仅仅通过转动搅拌臂11就可以将其从混合物50内提起。
此外,在启动工序中,利用控制装置200控制搅拌用电动机15,以使搅拌臂11搅拌内锅10内的米和水的混合物的上部区域52时,通过使搅拌臂11反方向转动,由于叶片部11b的翼面中、面向搅拌臂11的转动方向的翼面从混合物50受到向上的力,所以搅拌臂11的前端侧不会潜入糊状的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下部区域51,可以稳定地搅拌米和水的混合物50的上部区域52。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搅拌臂11的叶片部11b的纵断面的形状为平板状,即,在搅拌臂11的前端侧,朝向搅拌臂11正方向转动时的转动方向沿斜下方倾斜,但是搅拌臂的叶片部的纵断面形状也可以为朝向转动方向弯向上方或下方的形状,还可以是朝向转动方向在上下重复弯曲而扭曲的形状。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伴随安装有盖体侧磁铁31的转子30的转动,盖体侧磁铁31在转子30的转动方向上移动,但也可以将盖体侧磁铁固定,不采用转子而是将盖体侧磁铁固定在盖体上。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内锅温度传感器40作为温度传感器来检测相当于内锅10内温度的温度,但也可以使用内盖侧设置的盖温度传感器,还可以使用内锅温度传感器和盖温度传感器双方,另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传感器来检测内锅内的温度。
此外,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磁传感器204设置在盖体2侧,但也可以根据搅拌臂的结构等,将用于检测搅拌臂是否处于接近盖体的接近状态的传感器设置在电饭锅主体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搅拌臂1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纵断面图。除了搅拌臂111的结构以外,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结构相同。
如图19所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锅包括:电饭锅主体101;内锅110,收容在所述电饭锅主体101内;盖体102,开关自如地安装于电饭锅主体101的上部,并能以覆盖内锅110的方式关闭;加热器141、142,配置在电饭锅主体101内的下侧,用于加热内锅110;以及内锅温度传感器140,检测内锅110的底部的温度。
所述电饭锅主体101具有外壳101a,以及配置在所述外壳101a内的内壳(未图示)。此外,当内锅110收容在电饭锅主体101内时,内壳保持内锅110。所述内壳由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在外壳101a与内壳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有控制装置200(图2所示)。
所述内锅1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内锅10相同,例如由铝等高热传导构件形成,为了提高加热效率,其外表面贴敷有例如不锈钢等磁性体,而其内表面涂覆有用于防止被加热物附着的氟树脂。所述内锅110内放入作为被加热物一例的米和水的混合物。此外,在内锅110的上端开口的边缘上设有环状的凸缘部110a。
所述盖体102包括:外盖12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电饭锅主体101;以及内盖122,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外盖121的内锅110侧。内盖122包括:板状的圆盘部122a;圆筒部122b,从所述圆盘部122a的外周缘向下方延伸;以及环状的凸缘部122c,从圆筒部122b的下端缘向外部方向延伸。
此外,在内盖122的内锅110侧,以转动轴114为中心转动自如地安装有耐热树脂制的转动件112。转动件112的一端连接于转动轴114,转动件112的另一端借助轴部113,将耐热树脂制的搅拌臂111的一端安装成上下方向转动自如。所述搅拌臂111的一端即前端侧、且内盖122侧设有搅拌臂侧磁铁116。此外,在转动件112的搅拌臂侧磁铁116侧设有保持用磁铁118。通过所述转动件112的保持用磁铁118与搅拌臂111的搅拌臂侧磁铁116相互吸引,将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1保持在转动件112上。另外,可以在搅拌臂111侧设置由磁性体构成的金属片,也可以在转动件12侧设置由磁性体构成的金属片。
由所述转动件112的保持用磁铁118和搅拌臂111的搅拌臂侧磁铁116构成保持机构。
此外,转动轴114被作为驱动装置一例的搅拌用电动机115驱动,所述搅拌用电动机115安装于内盖122的上侧。
另一方面,在内盖122的上部且外侧附近的区域上,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固定放开构件130。所述固定放开构件130的上部配置在内盖122的上侧,并连接于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另一方面,固定放开构件130的下部配置在内盖122的内锅110侧。
在所述搅拌臂1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使固定放开构件130转动到固定位置,如图19所示,搅拌臂111通过固定放开构件130被保持在转动件112上。
在所述搅拌臂1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当利用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使固定放开构件130转动到放开位置后,搅拌臂111向一个转动方向转动时,通过由固定放开构件130将搅拌臂111向下方按压,如图20所示,保持机构(转动件112的保持用磁铁118和搅拌臂111的搅拌臂侧磁铁116)对搅拌臂111的保持被解除。这样,搅拌臂111因自重向下方转动,搅拌臂111成为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0)。
由所述固定放开构件130和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构成落下机构。
通过轴部13附近设置的止动机构(未图示),所述搅拌臂111在相对于盖体102的内盖122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上停止转动。在所述下方位置上,搅拌臂111的前端侧与内锅110内的底部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且搅拌臂111与内锅110内的底部不会发生接触。此外,搅拌臂111从上方位置转动到下方位置时,搅拌臂111与内锅110不发生干扰。
图21表示所述搅拌臂111的俯视图,如图21所示,搅拌臂111包括:棒状的基部111a;叶片部111b,设置在基部111a的一端;以及轴孔部111c,设置在基部111a的另一端。
此外,图22表示所述搅拌臂111的仰视图,如图22所示,搅拌臂111的叶片部111b的前端侧设有嵌合部160。
图23表示所述搅拌臂111用的固定放开构件130的侧视图,图24表示固定放开构件130的仰视图。
如图23、图24所示,固定放开构件130包括:圆柱状的大径部130a,与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图19、图20所示)连接;小径部130b,连接在所述大径部130a的下侧;以及固定放开部130c,设置在小径部130b的下侧。所述固定放开部130c上形成有相对于内盖122的面倾斜的锥面135,以及与内盖122的面且锥面135大体垂直的平坦面150。
图25表示所述搅拌臂111用的固定放开构件130的侧视图,图26表示所述搅拌臂111被固定时的固定放开构件130的仰视图。
如图25所示,在固定放开部130c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嵌合凹部170。并且如图26所示,固定放开部130c的嵌合凹部170(图25所示)通过与搅拌臂111的前端侧的嵌合部160嵌合,来固定搅拌臂111使其不会落下。
图27表示从下方观察所述电饭锅的搅拌臂1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在图27中,固定放开构件130被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图19、图20所示)驱动而转动,位于非干扰位置,即固定放开部130c的平坦面150处于朝向中央的状态。并且,在搅拌臂111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下,即使搅拌臂111和转动件112向正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或反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转动件112的保持用磁铁118(图19所示)和搅拌臂111的搅拌臂侧磁铁116(图19所示)仍然相互吸引,从而维持将折叠于上方位置的搅拌臂111保持在转动件112上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28中,固定放开构件130被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驱动而转动,位于放开位置,即固定放开部130c的锥面135处于朝向中央的状态。位于所述放开位置的固定放开构件130的锥面135与转动的搅拌臂111前端的周向轨迹(图28的点划线所示)重合。
这样,处于上方位置状态的搅拌臂111反方向(从下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搅拌臂111的前端侧移动到固定放开构件130的锥面135上,使转动件112的保持用磁铁118(图19所示)与搅拌臂111的搅拌臂侧磁铁116(图19所示)之间距离扩大而磁性吸引力减弱,搅拌臂111因自重落下并向下方转动。
另外,图29表示所述搅拌臂111被固定放开构件130固定的状态的仰视图。
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饭锅具有同样的效果。
此外,按照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饭锅,通过使用固定放开构件130固定搅拌臂111,能防止由于开关盖体时的冲击等使保持机构对搅拌臂的保持被解除而导致搅拌臂落下。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兼用于搅拌臂111的固定和放开的固定放开构件130,但也可以仅使用放开搅拌臂的放开构件,不固定搅拌臂而是利用保持机构保持搅拌臂,还可以将放开搅拌臂的放开构件和固定搅拌臂的固定构件分别单独设置。
此外,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兼用于搅拌臂111的固定和放开的固定放开构件130通过固定放开构件驱动部132驱动而转动,但也可以使固定放开构件向上下方向或水平方向移动,以进行搅拌臂的固定和放开。
在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加热器41、42、141、142通过电阻加热对内锅10、110进行加热,但是加热装置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采用感应线圈的感应加热,以及利用电阻加热和感应加热双方对内锅进行加热。
此外,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饭锅将搅拌臂11、111的支点(轴部13)设置在从转动轴14、114的中心向半径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上,且处于下方位置时的搅拌臂11、111的重心相对于转动轴14、114的中心位于与支点相反的一侧,但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应用于搅拌臂的支点与转动轴的中心处于相同位置的电饭锅。
此外,搅拌臂的叶片部的形状不限于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叶片部11b、111b,也可以是适合搅拌内锅内的被加热物的其他叶片形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Claims (6)
1.一种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饭锅主体(1);
内锅(10),收容在所述电饭锅主体(1)内;
盖体(2),覆盖所述内锅(10)的开口;
搅拌臂(11),能处于与所述盖体(2)接近的接近状态和前端从所述盖体(2)分离的分离状态;以及
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饭锅主体(1)或所述盖体(2)上,检测所述搅拌臂(11)是否处于接近所述盖体(2)的接近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臂(11)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盖体(2)的所述内锅(10)侧,且安装成能以转动轴(14)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以所述盖体(2)侧为支点向上下方向转动,所述搅拌臂(11)的前端侧设有搅拌臂侧磁铁(16),
所述传感器为磁传感器(204),所述磁传感器(204)设置在所述盖体(2)上,当所述搅拌臂(11)以所述盖体(2)侧为支点向上方转动并处于接近所述盖体(2)的接近状态时,所述磁传感器(204)检测所述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
所述电饭锅还包括:
驱动装置(15),驱动所述搅拌臂(11);
搅拌控制装置(200b),通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15),使所述搅拌臂(11)处于前端从所述盖体(2)分离的分离状态,以便利用所述搅拌臂(11)搅拌所述内锅(10)内收容的被加热物;以及
搅拌臂判断装置(200c),根据由所述磁传感器(204)检测出的所述搅拌臂侧磁铁(16)的磁性,判断所述搅拌臂(11)是否处于接近所述盖体(2)的接近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动件(12),装拆自如地安装在所述盖体(2)的所述内锅(10)侧、且安装成以所述转动轴(14)为中心转动自如,并且所述转动件(12)设有所述搅拌臂(11)的所述支点;以及
转动件侧磁铁(60),在所述搅拌臂(11)接近所述盖体(2)的接近状态下,所述转动件侧磁铁(60)在所述转动件(12)上相对于所述转动轴(14)的中心设置在与所述搅拌臂侧磁铁(16)对称的位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臂侧磁铁(16)和所述转动件侧磁铁(60)的大小、个数和磁力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搅拌臂(11)以所述盖体(2)侧为支点向下方转动、并相对于所述盖体(2)的下表面向斜下方立起的下方位置上,所述搅拌臂(11)的重心的位置相对于转动轴(14)的中心向半径方向偏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臂(11)的所述支点设置在从所述搅拌臂(11)的转动中心向半径方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上,
当所述搅拌臂(11)位于所述下方位置时,所述搅拌臂(11)的重心相对于所述转动轴(14)的中心位于与所述支点相反的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97906A JP5079120B1 (ja) | 2011-04-26 | 2011-04-26 | 炊飯器 |
JP2011-097906 | 2011-04-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36576U true CN202636576U (zh) | 2013-01-02 |
Family
ID=4707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180561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6576U (zh) | 2011-04-26 | 2012-04-25 | 电饭锅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79120B1 (zh) |
CN (1) | CN202636576U (zh) |
WO (1) | WO2012147525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11215A (zh) * | 2012-07-06 | 2015-03-1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饭锅和电饭锅的控制方法 |
CN107495862A (zh) * | 2017-07-31 | 2017-1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料理机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9270971A (zh) * | 2018-09-20 | 2019-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330343A (zh) * | 2018-09-20 | 2019-02-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05849A (zh) * | 2019-07-10 | 2021-01-12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烹调器 |
CN112205879A (zh) * | 2019-07-10 | 2021-01-12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调理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9516B (zh) * | 2015-11-06 | 2017-09-15 | 王美燕 | 全自动电炒锅 |
JP6822252B2 (ja) | 2017-03-22 | 2021-01-27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1918142B2 (en) * | 2021-04-02 | 2024-03-05 | Ascent Technology, LLC | Artificial gravity heating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89424A (ja) * | 1994-04-21 | 1995-11-07 | Tsutomu Nojo | 全自動炊飯器 |
JP3121270B2 (ja) * | 1996-10-07 | 2000-12-25 | 不二精機株式会社 | 自動炊きむら防止装置 |
JP3937971B2 (ja) * | 2002-08-06 | 2007-06-2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自動炊飯器 |
JP2004188030A (ja) * | 2002-12-12 | 2004-07-08 | Kubota Corp | 無洗米用炊飯装置 |
JP2008278924A (ja) * | 2007-05-08 | 2008-11-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炊飯器 |
JP5121798B2 (ja) * | 2009-09-10 | 2013-01-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炊飯器 |
-
2011
- 2011-04-26 JP JP2011097906A patent/JP5079120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4-12 WO PCT/JP2012/059995 patent/WO20121475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25 CN CN 201220180561 patent/CN20263657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11215A (zh) * | 2012-07-06 | 2015-03-1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饭锅和电饭锅的控制方法 |
CN107495862A (zh) * | 2017-07-31 | 2017-1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料理机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9270971A (zh) * | 2018-09-20 | 2019-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330343A (zh) * | 2018-09-20 | 2019-02-1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270971B (zh) * | 2018-09-20 | 2020-06-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CN109330343B (zh) * | 2018-09-20 | 2020-06-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05849A (zh) * | 2019-07-10 | 2021-01-12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烹调器 |
CN112205879A (zh) * | 2019-07-10 | 2021-01-12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调理器 |
CN112205849B (zh) * | 2019-07-10 | 2023-08-01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烹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147525A1 (ja) | 2012-11-01 |
JP5079120B1 (ja) | 2012-11-21 |
JP2012228338A (ja) | 2012-1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636576U (zh) | 电饭锅 | |
CN102327049B (zh) | 一种发条式自动炒锅 | |
JP5693342B2 (ja) | 炊飯器 | |
CN103260479A (zh) | 加热烹调器和电饭锅 | |
WO2011152264A1 (ja) | 炊飯器 | |
CN209733609U (zh) | 一种多功能的空气炸锅 | |
CN106901587A (zh) | 家用烹饪设备 | |
CN104363799A (zh) | 全自动土耳其咖啡蒸煮供应机 | |
CN207492552U (zh) | 烹饪器具 | |
JP5743207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208286840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6963229A (zh) | 烹饪器具 | |
CN201683731U (zh) | 全自动奶泡器 | |
CN211432212U (zh) | 一种旋转式炒菜机 | |
CN108143248A (zh) | 烹饪器具 | |
JP2012223245A (ja) | 炊飯器 | |
JP2012223494A (ja) | 炊飯器 | |
CN217695980U (zh) | 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 | |
JP5791341B2 (ja) | 炊飯器 | |
CN20828683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5338579U (zh) | 一种滚筒式炒菜机 | |
CN209915684U (zh) | 一种多功能搅拌锅 | |
CN211432406U (zh) | 一种立式烧烤炉 | |
CN203987621U (zh) | 豆浆机 | |
JP2012125467A (ja) | 炊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