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进行烹饪的炒菜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包括有罩体,所述罩体之上开设有工作仓室,所述工作仓室之内装设有用于进行烹饪的炒锅主体,所述炒锅主体包括有:
外壳,所述外壳之上开设有一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上部构成一开口;
第一旋转组件,所述第一旋转组件装设于所述安装腔体底部,其包括有第一驱动装置以及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输出轴连接,使其沿中轴线旋转;
炒锅组件,所述炒锅组件装设于所述安装腔体之内,其包括有内胆以及外胆,所述外胆固定装设于所述安装腔体之内,且内壁之上装设有用于进行发热的加热组件,且位于所述外胆底部开设有与所述连接装置相对应的对接孔,所述内胆与所述外胆相对应的设置与所述外胆之内,且所述内胆之内构成用于进行烹饪的锅内腔,所述内胆外部底部装设有穿过所述对接孔且与所述连接装置相对应的对接装置,所述对接装置用于与所述连接装置进行可拆连接,使得由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沿所述内胆中轴线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有:
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有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体之内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之上通过螺栓装设有旋转座,所述旋转座沿轴线开始有一旋转孔,且所述旋转孔之内部装设有与其构成周向转动配合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输出轴连接,由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其沿轴线进行转动;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装设于所述转轴顶端,且随所述转轴转动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固定安装在所述转轴顶端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为圆筒状,且所述安装座侧壁顶端沿周向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卡位槽,
所述对接装置包括有固定安装在内胆外侧底部之上的对接座,所述对接座穿过所述对接孔与所述安装座对应,且所述对接座侧壁之上沿周向等间距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卡位槽相适配的卡块。
进一步的,所述卡位槽位于所述安装座侧壁顶端自上向下开设,其具有位于所述安装座侧壁顶端供所述卡块进入的卡位口,所述卡位槽还具有一卡位仓,所述卡位仓位于所述卡位口下方,且其一端与所述卡位口连通,其另一端沿所述安装座周向延伸,使得所述卡位仓具有卡位上壁以及卡位下壁,所述卡位上壁远离所述卡位口的一端与所述卡位下壁远离所述卡位口的一端之间构成一曲面卡位侧壁,且所述卡位上壁与所述卡位口临近的一端处成型有一向所述卡位下壁突出的限位挡块,且所述限位挡块靠近所述卡位口的侧壁构成斜向下的斜面;所述卡块为圆柱状,沿所述对接座侧壁周向等间距设置,且所述卡块沿所述对接座径向突出与所述对接座侧壁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机构还具有弹力单元,所述弹力单元位于所述安装座内孔之内,且固定安装在所述转轴顶端,以供将与所述安装座相互卡接的对接座撑起,所述弹力单元包括有:
弹力套筒,所述弹力套筒一端固定装设与所述转轴顶端;
弹簧,所述弹簧竖直的装设在所述弹力套筒之内,且所述弹簧自由高度高于所述弹力套筒高度;
弹力盖,所述弹力盖具有直径尺寸小于所述弹力套筒内径且大于所述弹簧外径的柱体,且所述柱体下端开有供套装所述弹簧的放置孔。
进一步的,所述弹力套筒顶端边沿成型有沿径向向轴线方向伸出的限位环,所述柱体成型有与所限位环相适配的限位台,所述限位台成型于所述柱体圆周表面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外胆内壁之上沿轴向等间距的设置多条发热线圈,且所述发热线圈之上装设有测温电阻,所述测温电阻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有装在所述安装腔体之内的红外测温单元,所述红外测温单元包括有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体侧壁之上的测温座,所述测温座固定安装有红外测温仪,且相应的,所述外胆壁之上开设有供由红外测温仪发射的红外线所通过的测温窗,所述红外测温仪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炒锅主体还具有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二旋转组件包括有相对装设在所述外壳两侧的第二旋转单元和角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旋转单元包括有固定安装在罩体之上的第二驱动装置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之上右端轴,所述右端轴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输出轴连接,以驱动所述右端轴沿其轴向旋转;所述角度检测单元包括有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壳之上的左端轴,且所述左端轴轴线与所述右端轴轴线为同一直线之上,所述角度检测单元还包括有装设与所述罩体之上、供所述左端轴穿设于之上左端轴承,所述角度检测单元还包括有装设于所述左端轴承端面之上的多个相互间隔布置的传感器,多个所述传感器朝向所述左端轴的端面伸出,且多个所述传感器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电连接,位于所述左端轴端面之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传感器相对应、供多个所述传感器进行位置感应的感应块,所述感应块凸出于所述左端轴端面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的锅内腔之内还布置有翻动板,所述翻动板固定安装在所述锅内腔的内壁之上,其一端位于所述锅内腔的上部,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锅内腔的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通过设置在安装腔体之内的第一旋转组件驱动内胆沿中轴线进行转动,能够便捷快速的进行翻炒其内的食材,使其炒熟,同时通过设置弹力单元将内胆可拆的安装在连接装置之上,此时,内胆可以牢靠的与连接装置进行安装,并且能够快速的进行拆卸,第二旋转组件将炒锅主体具有多个状态位置,同时,通过传感器进行准确的位置检测和定位,使得在进行状态位置转变的过程中准确且牢靠;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具有加热均匀,炒菜方便,能够进行全自动的位置转换,同时拆卸方便快捷。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请参阅图1-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用于进行全自动炒菜,通过第一旋转组件200和第二旋转组件使得炒锅主体102实现沿中轴线旋转以及沿水平方向进行翻转,从而实现对锅内腔311之内的食材进行翻炒,使其进行均匀加热。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包括有一个罩体100,其中在罩体100之上开设有一个工作仓室101,该工作仓室101 之内供炒锅主体102在其内部进行烹饪加工,其中炒锅主体102装设在工作仓室101之内,该炒锅主体102包括有一个外壳103,该外壳103的上方开设有一个安装腔体104,其中安装腔体104的上方为开口105,在安装腔体104的底部之上装设有第一旋转组件200,其包括有第一驱动装置210和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210的输出轴进行连接,使得其沿中轴线进行旋转,其中第一驱动装置210为电机。
如图4所示,在安装腔体104之上还装设有炒锅组件300,该炒锅组件300 由内胆310与外胆301组成,其中外胆301固定安装在安装腔体104之内部,且位于其内壁之上装设有用于进行发热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对内胆310进行加热,从而使得用于进行烹饪加热食材,在外胆301底部开设有一对接孔302,该对接孔302位置与连接装置相对应,内胆310装设在外胆301之内部,其中在内胆310的内壁构成用于容纳食材并且进行对食材进行烹饪的锅内腔311,同时,在内胆310外部底部开设有一个对接装置312,该对接装置312穿过对接孔302与连接装置基构成可拆连接,从而使得在电机的带动连接装置转动的同时,将带动内胆310沿中轴线进行转动,此时,在加热组件的加热作用之下,对内于锅内腔311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同时,内胆310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沿中轴线进行转动,使得位于锅内腔311的食材可被翻动,进而能够加热均匀。
同时,如图2、13-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还包括有有一个第二旋转组件,该第二旋转组件装设在外壳103之上,使得炒锅主体102实现翻转,从而使得炒锅主体102的中轴线出现倾斜状态,在此状态之下,此时,位于锅内腔311的食材位于其内壁之上,内胆310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转动,可以使得食材在锅内腔311侧壁进行翻转,由于食材位于锅内腔311的侧壁之上,从而使得食材与锅内腔311侧壁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对食材的加热效果进一步的提升,此时,如图15所示,于锅内腔 311之内设置有一翻动板3111,该翻动板3111固定安装在锅内腔311的内壁之上,且一端部位于锅内腔311的上部,另一端延伸至锅内腔311的底部,使得,内胆310在进行沿中轴线进行旋转的过程中,翻动板3111对锅内腔311的食材进行翻动,防止其进行堆积,从而使得对食材的烹饪加热均匀。
于实施例中,请参阅5-7连接装置包括有一个旋转机构221和连接机构222,其中,旋转机构221包括有一个安装板2211,其中安装板2211固定安装在安装腔体104之内部,其中安装板2211之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一旋转座2212,同时,沿其轴线开设有一个旋转孔2213,该旋转孔2213之内布置有与其构成周向旋转配合的转轴2214,该转轴2214的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210的输出轴进行连接,从而使得转轴2214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实现在旋转孔2213之内转动。该连接机构222固定安装在转轴2214的顶端,从而使得该连接机构222 随转轴2214一同转动。
于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机构222包括有一个固定安装在转轴2214 顶端的安装座2221,该安装座2221呈现为圆筒状,其中该安装座2221的侧壁顶端之上沿周向等间距的开设有多个卡位槽2222,于本实施例中,卡位槽2222 设置有四个,其中,该卡位槽2222设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其中,装设设在内胆310底部的对接装置312包括有一个对接座3121,该对接座3121 穿过该对接孔302与安装座2221相对应的对接,且与对接座3121的侧壁之上沿其周向等间距的设置有多个与卡位槽2222相适配的卡块3122,通过卡块3122 卡入卡位槽2222之内,将对接座3121可拆的连接在安装座2221之上,从而使得在内胆310第一驱动装置210的带动之下实现沿中轴线进行转动。
于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9所示,卡位槽2222位于安装座2221的侧壁顶端之上,且自上向下方向进行开设,其中在安装座2221侧壁顶端之上构成供卡块3122进入的卡位口2223,该卡位槽2222还具有一个卡位仓2224,该卡位仓 2224开设在卡位口2223的下方位置,且其一端与卡位口2223进行连通,其另一沿安装座2221的周向方向进行延伸,使得该卡位仓2224具有一个卡位上壁 2225以及卡位下壁2226,同时在卡位上壁2225远离卡位口2223的一端与卡位下壁2226远离卡位口2223的一端之间构成一个曲面的卡位侧壁2227,于本实施例中,卡位侧壁2227为圆弧形状,从而与开快相对应,使其能够卡接牢靠,同时,在卡位商标与卡位口2223相临近的一端处有一限位挡块2228,该限位挡块2228朝向卡位下壁2226方向突出,并且该限位挡块2228靠近所述卡位口2223 的侧壁构成斜向下的斜面。于本实施例中,卡块3122为圆柱状,位于对接座3121 侧壁之上等间距的设置,且该卡块3122沿对接座3121径向突出其侧壁之上。在连接机构222与对接装置312进行相互连接之时,需要将内胆310装设在外胆301之之内,此时,对接装置312在外胆301的对接孔302之内穿过,且与安装座2221进行对接,具体的是,对接座3121与安装座2221相对应的穿设在安装座2221的内孔之内,此时,位于对接座3121之上的圆柱状卡块3122通过卡位口2223进入到卡位仓2224之内部,此时,通过将内胆310进行旋转,使得卡块3122沿安装座2221的周向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得卡块3122沿限位挡块2228之上斜面侧壁向卡位仓2224内部进行移动,直至移动至卡位仓2224的内部位置,与卡位侧壁2227相互接触,此时,内胆310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进行转动,卡位仓2224的卡位侧壁2227与限位挡块2228将位于卡位槽2222之内的挡块进行限制,从而保证内胆310与连接机构222进行可拆的连接,同时保证内胆310在其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沿中轴线进行转动。
于实施例中,如图10-11所示,连接机构222还包括有一个弹力单元223,该弹力单元223设置在安装座2221与对接座3121之间,使得,安装座2221与对接座3121之间产生一个相互的弹力,从而使得卡块3122在位于卡位槽2222 之内时,相互卡接牢靠稳固。具体的是,弹力单元223包括有一个弹力套筒2231,该弹力套筒223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转轴2214的顶端,在弹力套筒2231的内部竖直的布置有一个弹簧2232,要弹簧2232为压缩弹簧2232,且自由高度高于弹力套筒2231的高度,一边保证其具有足有的压缩弹力,在弹力套筒2231的内部还装设有一个弹力盖2233,该弹力盖2233具有一个柱体,该柱体的直径小于弹力套筒2231的内径,且大于弹簧2232的直径,并且,在柱体的一端部开始有一个放置孔2234,该放置孔2234用于将弹簧2232容纳其间。于使用中,在将内胆310布置于外胆301之内时,内胆310底部的对接座3121将穿设与对接孔302之内,与安装座2221进行对接,此时,弹力单元223将位于对接座3121 与安装座2221之间,对接座3121将通过弹力盖2233将弹簧2232进行压缩,在将弹簧2232压缩的过程中,对接座3121不断向安装座2221方向进行移动,直至卡块3122卡入卡位槽2222之内,通过旋转内胆310将卡块3122装至卡位仓2224的内部,此时,对接座3121在压缩弹簧2232的作用之下收到向上的弹力,从而使得,卡块3122在卡位仓2224之内与卡位侧壁2227以及卡位上壁2225 相互接触,并且,通过限位挡块2228的作用之下,将限制卡块3122向卡位口 2223的方向移动,从而保证,卡块3122牢靠的卡接在卡位槽2222之内,即使的内胆310与连接装置连接稳固,并且有效的保证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实现稳固可靠的旋转。
于实施例中,在将与连接装置卡接的内胆310进行旋转,并通过旋转内胆 310,使得卡块3122向卡位口2223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脱离卡位槽2222,实现将内胆310在连接装置之上拆卸下来。为保证在将内胆310拆除之后弹力单元 223能够牢靠的装设在安装座2221之内,其中弹力套筒2231的顶端边沿处沿径向向轴线方向伸出的限位环2235,同时在柱体之上成型有该限位环2235相适配的限位台2236,该限位台2236成型在柱体的圆周表面之上。弹力盖2233在弹簧2232的弹力作用之下向上方移动,此时,限位台2236在限位环2235的限制之下,对弹力盖2233进行限位,从而使得弹力盖2233限制在弹力套筒2231之内,防止其脱落。
于实施例中,如图4、12所示,外胆301的内壁之上装设有加热组件进行发热,从而使得,对装设在外胆301内部的内胆310进行加热,进而对锅内腔 311之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完成烹饪。其中,加热组件包括有位于外胆301内壁之上的多条发热线圈321,多条加热线圈沿轴向等间距的设置在外胆301内壁之上,保证对内胆310的加热均匀,同时发热线圈321之上装设有测温电阻(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发热线圈321的温度进行检测,在线圈出现过热或不发热的状况之下得到检测,该测温电阻与外部的控制器进行电连接,使其将检测温度数值传输到外部控制器之中。该加热组件还包括有装设安装腔体104之内的红外测温单元323,该红外测温单元323包括有一个固定安装在安装腔体104侧壁之上的测温座324,该测温座324之上固定安装有一红外测温仪325,其中,该红外测温仪325的探头朝向外胆301,相应的外胆301之上开设有测温窗303,该测温窗303空红外测温仪325所发生的红外线穿过后照射在内胆310之上,同时,该红外测温仪325与外部控制器电连接。此时,红外测温仪325对内胆 310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控制对内胆310进行加热的温度,可以及时的对发热线圈321的发热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如图7所示,加热组件还包括有一个基座测温电阻326,该基座测温电阻326固定装设在旋转座2212之上,其用于对旋转座2212进行测温,当设置在发热线圈321之上的测温电阻以及红外测温单元323失效之时,发热线圈321将持续的升温加热,并将温度传递到安装座2211、旋转座2212之上,基座测温电阻326对旋转座2212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在上述的测温电阻以及红外线测温单元323失效的时候起到三级检测的作用。
于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13、14所示,第二旋转组件装设在外壳103之上,用于使得将炒锅主体102进行翻转,同时,在将炒锅主体102在进行翻转的过程中,使得炒锅主体102产生轴线向工作仓室101内部倾斜且锅内腔311 的锅口的烹饪状态、炒锅主体102轴线竖直的加料状态、炒锅主体102的轴线向工作仓室101外部方向倾斜且使得锅内腔311的锅口朝向下方的出菜状态、炒锅主体102轴线向工作仓室101内部倾斜得锅内腔311的锅口向下方的倒水状态。其中,炒锅主体102位于加料状态时,用于向锅内腔311之内投放食材;在炒锅主体102处于烹饪状态之时,为对食材进行加热烹饪,在状态下,内胆 310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实现沿中轴线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均匀的对食材进行加热;出菜状态,是炒锅主体102的中轴线向工作仓室101的外部方向翻转,且锅口朝向斜下方,用于将已经烹饪好的菜品倒出;倒水状态是炒锅主体102的中轴线向工作仓室101的内部方向倾斜,且锅口朝向斜下方,用于对已经将烹饪菜品的锅内腔311进行清洗之后的倒出,上述的各个状态通过第二旋转组件实现。
其中,第二旋转组件包括有第二旋转单元和角度检测单元332,第二旋转单元和角度检测单元332相对的设置在外壳103的两侧。其中,第二旋转单元包括固定安装在罩体100之上的第二驱动装置3311已经固定安装在外壳103之之上的右端轴3312,该右端轴3312与第二驱动装置3311的输出轴进行连接,其中第二驱动装置3311同样为电机,通过电机驱动右端轴3312进行沿其轴线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外壳103实现翻转,即炒锅主体102实现翻转;其中,角度检测单元332包括有固定安装在外壳103之上的左端轴3321,其中该左端轴3321与右端轴3312相对应,同时,右端轴3312与左端轴3321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之上,其中角度检测单元332还具有一个装设在罩体100之上的左端轴承3322,该左端轴承3322供左端轴3321穿设其内,供在左端轴承3322之内转动,同时,在在左端轴承3322端面之上还布置有多个传感器3323,其中传感器3323的数量与上述的炒锅主体102的各个状态数量相对应,且与各个状态的位置相对应,以便检测出炒锅主体102的第二驱动装置3311驱动下翻转时处于何种位置,且多个传感器3323与第二驱动装置3311实现电连接,以便将传感器3323检测的位置信号传输至第二驱动装置3311之上。其中,多个传感器3323朝向左端轴 3321的端面方向伸出,同时,位于左端轴3321的端面之上设置有感应块3324,该感应块3324位置与传感器3323相对应,且用于传感器3323进行检测左端轴 3321的转动角度位置。
于使用中,第二驱动装置3311带动右端轴3312进行转动,同时,炒锅主体102带动左端轴3321在左端轴承3322之内转动,此时,位于左端轴3321端面之上的感应块3324以与左端轴3321相同的角速度进行位移,固定在左端轴承3322之上的传感器3323对感应块3324的位置进行检测,从而知晓炒锅主体 102位于何种位置,同时,传感器3323将检测出来的限号传输至第二驱动装置 3311之上,以便于第二驱动装置3311进行操作是否驱动炒锅主体102继续翻转还是改变位置亦或者是保持状体不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全自动炒菜机器人的工作方式如下:
炒锅组件300装设在外壳103的安装腔体104之内,且通过第二旋转组件使得外壳103带动炒锅组件300进行翻转,从而使得炒锅组件300具有烹饪状态、加料状态、出菜状态、倒水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驱动装置3311为电机,上述的状态位置改变是通过改变电机的正反转而改变,在电机正转的情况之下,炒锅主体102依次处于出菜状态、换锅状态、加料状态、烹饪状态、清洗状态、倒水状态,当需要位置反复进行变化之时,改变电机的转动方形以及不同的角度即可实现状态位置的改变。具体的是,第二驱动装置3311通过右端轴3312将带动外壳103进行翻转,同时,装设在左端轴3321的感应块3324配合固定装设在左端轴承3322之上的传感器3323对外壳103转动的角度以及位置进行检测采集,通过将采集的位置信息传输至第二驱动装置3311之上,以便第二驱动装置3311进行做出判断是否进行改变位置。譬如,当炒锅主体102处于加料状态之时,通过传感器3323感应到感应块3324的位置时,第二驱动装置3311停止转动,在进行添加食材之后,第二驱动装置3311转动,并经炒锅主体102翻转动烹饪状态,此时,第二驱动装置3311停止驱动,使得炒锅主体 102在该状态位置保持一定时间,用于对锅内腔311的食材进行翻炒,当食材炒熟之后,第二驱动装置3311进行驱动,使得炒锅主体102翻转至出菜状态之上,将锅内腔311之内的食材倒置盘中,相应的,在将食材倒出之后,需要对锅内腔311进行清洗,此时,第二驱动装置3311将炒锅主体102进行翻转至倒水状态之上时,将位于锅内腔311之内的食材残渣以及用于对锅内腔311清洗的水倒出。
在炒锅主体102位于烹饪状态进行对锅内腔311的食材进行烹饪之时,内胆310套装在外胆301之内,且固定安装在内胆310底部的对接座3121将穿过外胆301底部的对接孔302与安装座2221向卡接,具体的是,将内胆310沿对接孔302的方向装入,此时,内胆310底部预先与弹力单元223的的弹力盖2233 接触,通过将其下压使得,位于放置孔2234之内的弹簧2232进行按压,从而将卡块3122经过卡位口2223进入的卡位仓2224之内,通过旋转内胆310,从而使得将卡块3122向卡位仓2224内部移动并移动至卡位侧壁2227位置,在将内胆310放松之后,内胆310收到弹簧2232向上的弹力的作用,使得卡块3122 在卡位仓2224之内与卡位上壁2225以及卡位侧壁2227进行接触,同时被限位挡块2228限制卡块3122向卡位口2223方向的移动,从而将卡块3122卡锁在卡位槽2222之内,即将内胆310卡接在第一旋转组件200之上,此时,第一驱动装置210通过转轴2214带动安装座2221进行旋转,进而带动内胆310在外胆301之内部沿中轴线进行转动。同时,在外胆301外壁之上设置有多条发热线圈321,通过发热线圈321的热辐射对内胆310进行加热,进而对其内部的食材进行烹饪,同时在发热线圈321之上设置有测温电阻,通过测温电阻将检测发热线圈321之上的温度,以便外部控制器进行温度的调整,同时,固定在安装腔体104之上的红外测温仪325的红外线通过测温窗303,对内胆310进行温度检测,进一步的对内胆310的温度进行监控,保证烹饪食材的温度精准。另外,内胆310在第一驱动装置210的驱动之下进行转动的同时,安装在锅内腔 311之内的翻动板3111对食材进行翻动,使得食材得到均匀的加热,进一步的保证了食材在进行烹饪的温度均匀。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和原理获得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