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86043U - 屋顶板 - Google Patents
屋顶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86043U CN201486043U CN2009201525586U CN200920152558U CN201486043U CN 201486043 U CN201486043 U CN 201486043U CN 2009201525586 U CN2009201525586 U CN 2009201525586U CN 200920152558 U CN200920152558 U CN 200920152558U CN 201486043 U CN201486043 U CN 2014860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ofing slab
- roofing
- roof
- ridge
- sla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屋顶板,该屋顶板在排列多个的状态下被捆扎搬运,并且以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的方式固定在该屋顶基层上而且呈上下左右排列,该屋顶板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以与相邻的所述屋顶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屋顶基层上,屋顶板在所述重叠部的表面侧和背面侧的其中一侧上形成有突片,在另一个侧的面上形成有凹部,在排列所述多个屋顶板的状态下,该突片嵌合到所述凹部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屋顶板。
背景技术
图11A、图11B、图12、图13A、图13B、图14、图15示出现有的屋顶的结构。现有的排列屋顶板而形成的屋顶在作为其顶部的屋脊中具有用于进行屋顶内的换气的换气屋脊。图11A、图11B、图12、图13A、图13B、图14、图15示出屋顶板1配置在屋脊两侧的通常的屋顶中的换气屋脊的施工结构的一个例子。
即,屋顶基层6通过在椽子之上安装望板21而形成。如图11A所示,望板21具有沿着屋脊形成的孔作为换气口11a。该换气口11a将外部与屋顶内的空间连通。而且,用防水板22覆盖屋顶基层6的上表面。并且,如图11B所示,屋顶板1配置在防水板22上。这时,防水板22形成有用于使换气口11a露出的窗口。在该换气口11a还安装有挡水部16。挡水部16是将设置片16b设置在筒16a的长边的下端而形成的,其中,所述筒16a上下开口,该开口形成为细长状。设置片16b通过密封材料(sealing material)粘合在防水板22上密封不漏水,并用钉子固定所述设置片16b。这样,以包围换气口11a的方式安装挡水部16。并且,在换气口11a的周围不渗水(sealingwater)的状态下,换气口11a通过挡水部16的筒16a而开口至外部。
这样,在安装了挡水部16后,如图12及图25所示,在沿着屋顶顶部的屋脊的多个部分设置有多个配件23。然后,通过配件23在挡水部16的上侧配置长条状的脊檩2。
然后,在安装了挡水部16的部位,如图13A那样安装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如图13B所示,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左右对称,在其左右两片上形成有通气孔17。并且,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以跨过脊檩2的方式配置在脊檩2之上,并用钉子固定在脊檩2上。换气口11a以外的部分未设置通气孔17,另外,使用具有与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剖面形状及尺寸相同的金属构件5c。金属构件5c与上述相同,以跨过脊檩2的方式配置在脊檩2之上,并用钉子固定在脊檩2上。
然后,如图14所示,在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金属构件5c之上安装脊罩(ridge cover)40。脊罩40的剖面形状左右对称,以跨过脊檩2的方式配置在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金属构件5c之上,并用钉子固定在脊檩2上。由此,如图14所示,脊罩安装在脊檩2上。此时,作为安装在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之上的脊罩40,使用在两侧下端形成有用于换气的切口18的脊罩40。另外,作为安装在金属构件5c上的脊罩40,使用未形成用于换气的切口18的脊罩40。接着,如图15所示,在屋脊的侧端部安装具有与脊罩的剖面形状相同的脊端罩101。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换气屋脊中,空气从屋顶内,从设置在屋顶基层6上的换气孔11a通过挡水部16的筒16a流动到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下侧,通过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的换气口11a流动到脊罩40的下侧,从脊罩40的换气用切口18流出。或者,空气也能够由相反的路径流入到屋顶内。这样,经过由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脊罩40形成的通气路径进行换气。
如上所述,对于屋顶板1配置在屋脊两侧的通常的两面坡的屋顶,换气功能构件(换气用构件)14和脊罩40以跨过屋脊两侧的方式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态。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屋脊和屋檐之间配置以水泥等无机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屋顶板。这样的屋顶板公开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4-353246A及特开2001-200616A中。如图8所示,多个这样的屋顶板在从屋顶的屋檐向屋脊的方向(屋檐屋脊方向)上被排列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在屋檐和屋脊所连成的方向上相邻的屋顶板1、1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即,屋顶板1的屋檐侧的端部露出。并且,屋顶板1的屋脊侧的端部未露出。屋顶板1的未露出部分在其下表面设置有设置支脚60。另外,屋顶板1未露出部分在其上表面设置有防水堤61。屋顶板1的露出部分的屋檐侧的前端,设只有在前方下垂的前端边缘4。
搬运上述的屋顶板时,如下述那样来进行。首先,如图9所示,在使未露出的部分朝向下侧的状态下重叠大概10个屋顶板1。接着,用捆扎用具55进行捆扎,从而形成捆扎体56。此外,捆扎用具55使用聚丙烯带(polypropylene band)等。然后,使多个捆扎体56的未露出的部分朝向下侧,堆积排列在载货台57上。上述多个捆扎体56再用捆扎用具58捆扎。如图9所示,用捆扎用具58捆扎的多个屋顶板1堆积在载货台57上。装满载货台57的多个屋顶板1用卡车等来运输。在用车运输多个屋顶板1时,会产生横向摆动,屋顶板会横向偏移。但是,捆扎用具55、58会防止该横向偏移。
但是,捆扎用具具有因外力而伸长的性质。因而,输送时所发生的横向摆动等有时会使捆扎用具伸长,捆扎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获得足够的捆扎力。在该状态下进行搬运时,由于横向摆动会发生横向偏移。由于该横向偏移,屋顶板间相互接触,其结果,有可能使屋顶板破裂。另外,由于该横向偏移,屋顶板间相互摩擦,有可能在表面产生损伤。此外,如图10所示,所说的横向偏移是指在捆扎体56内屋顶板1在重合方向上振动而移动。另外,在与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4的前端接触的其他屋顶板1的露出部分的表面上产生破裂和损伤。用附图标记S表示产生破裂和损伤的部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运输时产生破裂和损伤的屋顶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在排列多个的状态下被捆扎来搬运,并且以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的方式固定在屋顶基层上而且呈上下左右排列,该屋顶板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以与相邻的屋顶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屋顶基层上。屋顶板在重叠部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其中一侧上形成有突片,在其中另一侧上形成有凹部。在排列多个屋顶板的状态下,突片嵌合到凹部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边将屋顶板的突部与其它屋顶板的凹部相嵌合,一边使屋顶板与其它屋顶板重叠。因而,在搬运时,能够防止重叠的多个屋顶板摆动而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屋顶板互相摩擦而产生损伤。另外,能够防止搬运时屋顶板破裂。
优选在多个屋顶板被排列在屋顶基层上时,重叠部的表面隐藏在相邻的屋顶板下。与之相应,屋顶板在重叠部的表面侧设置有凹部。
此时,屋顶板在隐藏在相邻的屋顶板下的重叠部的背面侧具有凹部,并在表面侧具有突部。因而,通过使设置在重叠部表面侧的突部嵌合到凹部中,能够防止搬运时重叠的多个屋顶板摆动而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屋顶板互相摩擦而产生损伤。另外,能够防止搬运时屋顶板破裂。
优选在配置排列多个屋顶板时,重叠部的背面不会露出。并且,屋顶板在重叠部的背面侧形成有突片。突片的强度低于凹部的强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搬运屋顶板时受到意想不到的力,由于背面侧的突片弯折从而能够防止表面的凹部周围破损。因而,能够防止对外观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重叠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B、图1C是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重叠的状态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搬运状态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同上的屋顶板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4是同上的屋顶板的仰视图。
图5是同上的屋顶板的侧视图。
图6是同上的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7是将同上的屋顶板配置在屋顶基层上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8是将现有的屋顶板配置在屋顶基层上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9是表示现有的屋顶板的搬运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屋顶板的问题点的概略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屋顶施工的一个例子中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屋顶施工的一个例子中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3A、图13B是表示屋顶施工的一个例子中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屋顶施工的一个例子中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屋顶施工的一个例子中的一个工序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配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一个例子的屋顶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16B是表示配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一个例子的屋顶结构的概略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7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其他例子排列在屋顶基层上的屋顶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上表面的倾斜状态的俯视图。
图19A~图19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重叠部的重叠状态的剖视图。
图20A、图20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重叠状态的俯视图。
图21A、图21B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安装在屋顶上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22A~图22C是用于将脊端罩装配到安装了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的屋顶上的端盖(end cap)的立体图。
图23A、图23B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屋脊和脊罩的安装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24A、图24B是表示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屋脊和脊罩的安装的又一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25是表示配置有防水板的屋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图3~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1的一个例子。图3表示屋顶板1的俯视图。图3的X方向表示屋顶板的前方,Y方向表示屋顶板的左方。而且,分别垂直于X方向及Y方向的方向表示屋顶板的上下方向。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1形成为长方形。该屋顶板1形成为瓦,该瓦表面凹凸,具有立体结构。屋顶板1由粘土或水泥等材料形成。屋顶板1在使用水泥等材料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水泥硬化来形成。在由水泥形成屋顶板1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将水泥、水和苯乙烯单体(styrene monomer)等油性成分作为主要成分的含有水泥的油包水型乳化液组合物。这样的水泥类成形材料保持形状的能力高,因此能够容易制造具有立体形状的屋顶板1。
图4以及图5分别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屋顶板1的仰视图以及侧面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屋顶板1具有前端边缘4,该前端边缘4是在配置于屋顶基层上时,重叠在相邻的其它屋顶板1后端的上表面上的重叠部。如图5所示,前端边缘4在屋顶板左右方向的全长上从屋顶板下表面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如图16B所示,前端边缘4的厚度T沿屋顶板的厚度方向在15~35mm的范围内。前端边缘4在其下表面前端形成有切口3,该切口3位于屋顶板左右方向的全长上。该切口3具有屋顶板1厚度方向的深度H及前后方向的宽度B。切口3前后方向的宽度B在3~10mm的范围内。该切口3前后方向的宽度B在屋顶板厚度T的1/5~2/7的范围内。进一步,切口3厚度方向的深度H在屋顶板1厚度T的1/6~2/3的范围内,并且在5mm以上。切口3上侧的面相对屋顶基层4在0~35度的范围内倾斜。如图5所示,前端边缘4在其下表面形成有沿屋顶板左右方向的V字形的挡水槽3a。该挡水槽3a的深度在5~20mm的范围内,前后方向的宽度在5~20mm的范围内。由此,如图4所示,前端边缘4的后端形成为壁4a,另一方面,前端边缘4的前端形成为壁4b,挡水槽3a形成在壁4a和壁4b之间。即,壁4a位于挡水槽3a的后方,构成挡水槽3a后侧的内表面。另一方面,壁4b位于挡水槽3a的前方,构成挡水槽3a前侧的内表面。对于屋顶板1,上部的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4重叠在下部的屋顶板1的后端上。此时,优选在壁4a从屋顶板1的表面离开,并且壁4b与屋顶板1的表面相离的情况下,壁4a和屋顶板1的表面的间隔大于壁4b和屋顶板1的表面的间隔。
另外,如图3所示,屋顶板1具有主板100、重叠部5和重叠部7。重叠部5从主板100的右侧端向右侧延伸。另一方面,重叠部7从主板100的左侧端向左侧延伸。由此,屋顶板1在其左端具有重叠部7,在其右端具有重叠部5。
图18表示屋顶板1的上表面的倾斜状态。如图18所示,主板100被划分为左侧部102、中央部104和右侧部103三个部分。左侧部102如图18的箭头A所示,具有从左侧端向中央及屋顶板的前端方向的下坡。右侧部103如图18的箭头B所示,具有从右侧端向中央及屋顶板的前端方向的下坡。
主板100在其中央部的前侧形成顶部105,并且形成有中央部倾斜面106、107,所述中央部倾斜面106、107从顶部105朝向左侧方向及右侧方向向下倾斜。一侧的中央倾斜面106如图18的箭头C所示,从顶部105朝向左侧部102向下倾斜,并且朝向主板100前端向下倾斜。另外,另一侧的中央部倾斜面107如图18的箭头D所示,从顶部105朝向右侧部103向下倾斜,并且朝向主板100前端向下倾斜。
主板100在其中央部的后端侧形成有后部倾斜面108,该后部倾斜面108如图18的箭头E及箭头F所示,朝向主板100中央部向下倾斜。该后部倾斜面108由位于屋顶板1后侧的缓斜面109和位于中央侧的陡斜面110构成。缓斜面109的前端与陡斜面110的后端连接。
在右侧部103和中央部104之间形成有中间倾斜面111。中间倾斜面111如箭头G所示,从中央部104朝向右侧部103向下倾斜,并且朝向主板100前端方向向下倾斜。中间倾斜面111比右端倾斜面112更深。中间倾斜面111位于中央部104的上方。
屋顶板1在重叠部5的下表面在从屋顶基层浮起的状态下配置在屋顶基层上。并且,屋顶板1以重叠部7的下表面位于屋顶基层之上的方式配置。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屋顶板1的图3中A-A剖视图。如图6所示,重叠部7的上表面低于主板100的上表面。重叠部5在其下表面一侧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挡水槽3b。该挡水槽3b的深度在1~5mm的范围内,左右方向的宽度在5~20mm的范围内。重叠部5在其背面形成有与挡水槽3b平行并向下方延伸的外壁5b及内壁5a。挡水槽3b位于外壁5b和内壁5a之间。即,用内壁5a和外壁5b来规定挡水槽3b。优选内壁5a如图所示剖面呈三角形。
另外,如图19A~图19C所示,重叠部5在其上表面右端设置有凸曲面201,所述凸曲面201形成在前后方向的全长上。同样,主板100在其上表面左端形成有凸曲面202,所述凸面202形成在前后方向的全长上。该凸曲面201及凸曲面202具有左右方向的长度B1,具有上下方向的尺寸H1。
另外,重叠部7如图3所示,在其上表面侧形成有突片41和突片42。突片41位于重叠部7上表面侧左端,沿前后方向形成,并且形成在屋顶板1的前后方向上的全长上。突片42位于重叠部7上表面右端,沿前后方向形成,并且形成在屋顶板1的前后方向上的全长上。此外,优选该突片42形成为从屋顶板1的后端到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突片41和突片42是为了在重叠部的上表面形成用于使流入到重叠部7中的水流到下方的槽而设置的。
另外,屋顶板1在其上表面后端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壁8。如图3及图5所示,壁8沿屋顶板1的左右方向从屋顶板的左端延伸至右端。另外,壁8具有多个定位凹部53、53……。定位凹部53排列形成在屋顶板1的左右方向,向着壁8的上方及后方开口而形成。另外,壁8形成有多个嵌合槽部52、52……。嵌合槽部52位于相邻的定位凹部53、53之间,在壁8的上表面形成为槽状。因而,嵌合槽部52的上方具有开口。该嵌合槽部52构成所谓的凹部。
另外,如图4所示,屋顶板1在下表面的中央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支撑部9。如图4所示,支撑部9设置在屋顶板1下表面的三个位置,该三个支撑部9排列形成在左右方向上。
另外,如图4所示,屋顶板1在其下表面的后方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下支撑部10。该下支撑部10是为了在将屋顶板1配置到屋顶基层6上时,防止屋顶板1被踩踏破裂而设置的。另外,屋顶板1在其下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辅助支脚150。另外,屋顶板1在下表面的后方设置有定位突部50、50……。定位突部50形成在屋顶板1的左右方向上。下支撑部10比定位突部50还向下方突出。此外,屋顶板1在其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嵌合突条51、51……,所述多个嵌合突条51、51……位于下支撑部10的后方。该嵌合突条51构成所谓的突片。嵌合突条51位于相邻的定位突部50、50之间。屋顶板1在其后端边缘和重叠部7上设置有用于穿过钉子的孔11。
在此,如图20A、图20B所示,优选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的厚度T形成为15mm以上。在前端边缘的厚度T不足15mm时,屋顶板1缺乏重量感。此外,屋顶板1前端边缘的厚度T的上限没有特别地限制,但为了形成为富有协调感的外观,优选形成为35mm以下。另外,优选屋顶板1的前端LK形成为向着前方的凸曲线。此时,为了保持屋顶板1的前端LK的外观性,更优选屋顶板1的前端LK的曲率半径形成为4000~8000mm。另外,优选屋顶板1的露出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W在下层屋顶板1的前端LK的曲率半径R的1/6倍~1/25倍的范围内。例如,在R的曲率半径在4000~8000mm的范围内时,优选屋顶板1的露出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W在325~600mm的范围内。进而,优选屋顶板1的露出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W在露出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L的1.3倍~2倍的范围内。平坦的屋顶板1具有上述那样的形状,因此在将屋顶板1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时具有美感。
上述的屋顶板1在工厂生产发货。这样的屋顶板1如下述那样进行捆扎。首先,如图1A所示,将多个屋顶板1、1……重叠。用聚丙烯带(polypropyleneband)等捆扎用具55捆扎重叠的多个屋顶板1、1……,由此形成小捆扎体56。在此,捆扎用具55捆扎屋顶板1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屋顶板1的壁8的表面与其它屋顶板1的背面接触,并且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4的前端与其它屋顶板1的表面接触,在这样的状态下屋顶板1与其它的屋顶板1重叠。而且,屋顶板1的定位突部50嵌入到相邻的屋顶板1的定位凹部53中,并且屋顶板1的嵌合突条51嵌入到相邻的屋顶板1的嵌合槽部52中,由此屋顶板1嵌合到相邻的屋顶板中。即,屋顶板通过其突片嵌入到相邻的屋顶板的凹部中,来固定在相邻的屋顶板上。此外,图1B表示定位突部50嵌入到定位凹部53中的状态。而且,图1C表示嵌合突条51嵌入到嵌合槽部52中的状态。如图1B所示,定位凹部53在壁8的背面开口。因而,使定位突部50嵌合到定位凹部53中,不能限制屋顶板1在重叠方向上的摆动。但是,嵌合槽部52仅向上方开口。屋顶板1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嵌合突条51和嵌合槽部52的嵌合所限制。因而,屋顶板1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嵌合突条51和嵌合槽部52的嵌合限制。接着,如图2所示,多个小捆扎体56、56……使壁8位于下侧,并且将多个小捆扎体56、56……排列在载货台57上,然后用捆扎用具58捆扎多个小捆扎体56、56……。此时,捆扎用具58捆扎多个小捆扎体56、56…的屋顶板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这样,多个捆扎体56被捆扎用具58捆扎从而被捆包。装载在载货台57上的多个小捆扎体56用车等来运输。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屋顶板1通过将发挥突片功能的嵌合突条51嵌合到相邻的屋顶板1的嵌合槽部52中,从而被固定在相邻的屋顶板1中,由此能够限制重叠方向上的摆动。因而,能够防止在搬运时由于屋顶板1和其它屋顶板1之间的摩擦而产生损伤。同样地,能够防止在搬运时屋顶板1与其他的屋顶板1之间接触而产生缺损。因而,能够在不损伤屋顶板1的状态下进行运输。另外,在搬运时不会在屋顶板1上施加不必要的力。因而,能够通过简单的捆包来运输多个屋顶板1。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嵌合突条51的强度低于嵌合槽部周围部分的强度,且易于弯折。在搬运中屋顶板1的摆动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嵌合突条51及嵌合槽部52上施加大的力。但是,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嵌合突条51及嵌合槽部52上施加大的力的情况下,嵌合突条51比嵌合槽部52的周围部分先弯折。因而,即使输送时在嵌合突条51与嵌合槽部52相嵌合的状态下嵌合突条51弯折,由此产生的损伤位于屋顶板1的背面。因而,在将屋顶板1配置在屋顶基层上时,使屋顶板的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从而能够在配置屋顶板1时隐藏损伤。对于这种结构能够列举出,例如使嵌合突条51的厚度比嵌合槽部52周围部分的厚度薄而使嵌合突条51易于弯折。
对将这样的屋顶板1安装在屋顶基层6上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屋顶基层6能够由望板形成。另外,按照需要,在望板上设置有防水板。屋顶板1从屋檐侧向屋脊侧依次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此时,首先将屋顶板1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在该状态下,钉子穿过孔11钉入到屋顶基层6上,由此屋顶板1被固定在屋顶基层6上。接着,在被固定的屋顶板1左侧再配置屋顶板1,由此将左侧屋顶板1的重叠部5(上重叠部)重叠在被固定的屋顶板1的重叠部(下重叠部)7上。在该状态下,钉子穿过左侧屋顶板的孔11钉入到屋顶基层6,由此,左侧的屋顶板1被固定在屋顶基层6上。这样,沿左右方向将多个屋顶板1安装在屋顶基层6上。
然后,在如上述那样安装了屋顶板1的上侧的屋顶基层6上再配置其它的屋顶板1。在此,将已经沿屋顶板1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屋顶板作为第一列的屋顶板1进行以下说明。而且,将在第一列屋顶板1的上侧的屋顶基层6上沿屋顶板1的左右方向安装的多个屋顶板1作为第二列屋顶板1进行以下说明。第二列屋顶板1能够相对于第一列屋顶板1呈交错状配置。此时,如图7所示,第二列屋顶板1以如下方式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即,第二列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4位于第一列屋顶板1的壁(立起部)8的前方,并且第二列屋顶板1的支撑部9位于第一列屋顶板1的壁(立起部)8之上。由此,第一列屋顶板1的后端被第二列屋顶板隐藏。在该状态下,钉子穿过第二列屋顶板1的孔11钉入到屋顶基层6中。然后,同样地将各列屋顶板安装到屋顶基层6上。
在此,图19A表示安装在屋顶基层6上并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屋顶板1、1。如图19A~图19C所示,左侧的屋顶板1以其重叠部5重叠在右侧屋顶板1的重叠部7上的方式配置在屋顶基层上。在此,优选凸曲面201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B3和屋顶板1的厚度T具有如下的关系。
T/2≤B3≤8T/5…(1)
另外,凸曲面201的尺寸H1需要在2mm以上。进一步地,优选凸曲面201的尺寸H3和屋顶板1前端边缘的厚度T满足如下关系。
T/5≤H3≤T/3…(2)
在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相邻的屋顶板之间的高低差明显,另外顺着屋顶板1的水难以向屋顶板的下方流动。
此外,代替图19A如图19B所示,也能够形成如具有倾斜面203、204的屋顶板1。该倾斜面203,204可以形成为向屋顶板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渐渐下降。另外,形成为图19C所示那样的具有倾斜面或者凸曲面的屋顶板1具有同样的效果。平坦的屋顶板1具有上述那样的形状,因此将屋顶板1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时具有美感。
在此,回到图7。嵌合突条51和嵌合槽部52形成在屋顶板1后端的壁(立起部)8上。因而,第一列屋顶板1的后端的上表面被第二列屋顶板1的前端部分覆盖。即,在屋顶板1安装在屋顶基层6上的状态下,在未露出的屋顶板1的后端部分上,在其上表面侧或者下表面侧的某一侧上形成有嵌合突条51,在另一侧上形成有嵌合槽部52。另外,嵌合槽部52形成在壁(立起部)8上,因此能够在不破坏屋顶板1的防水性等性能的状态下与相邻的屋顶板1、1连接。
然后,在像上述那样将屋顶板1配置在屋顶基层6的整个表面上后,在屋脊上安装脊罩40。图21A、图21B表示单面坡屋顶的例子。如图21A、图21B所示,脊罩40的屋檐侧的侧端部覆盖在最上部的屋顶板1的屋脊侧端部之上。但是,脊罩40的与屋檐侧相反一侧的侧端部突出至单面坡屋顶的屋脊的外方。因而,在脊罩40的该突出的侧端部的下表面和单面坡屋顶的屋脊侧的端面之间存在间隙。但是,如上述那样从脊檩2的屋脊侧的侧面的上端到单面坡屋顶的屋脊侧的端面之间用挡水构件30覆盖。因而,雨水即使从脊罩40的突出的侧端部和单面坡屋顶的屋脊侧的端面之间的间隙吹入等,也能够用挡水构件30进行遮挡,防止雨水浸入到屋顶基层6中。即,能够确保防水性。对于该脊罩40与上述相同,作为安装在换气功能构件14上的脊罩40使用在两侧下端设置有换气用切口181的脊罩40,作为安装在金属构件5c上的脊罩40使用没有设置这种换气用切口18的脊罩40。
另外,如上所述,脊罩40的屋脊侧的侧端部安装支撑在最上部的屋顶板1上。因而,相反侧的侧端部突出至屋脊的外侧。但是,如图21A、图21B所示,该突出的部分的下表面安装在换气功能构件14和金属构件5c的中段倾斜片430上。并且,脊罩40的突出侧的端部也被支撑。通过这样支撑脊罩40左右的两侧端部,能够稳定安装脊罩40。
在上述那样形成的屋顶中,屋顶层的空气从设置在屋顶基层6上的换气口11a通过挡水部16的筒部16a流入换气功能构件14的下侧,通过换气功能构件14的换气孔17流入脊罩40的下侧,然后,在脊罩40的屋檐侧的侧端部从换气用切口180排出,在脊罩40的屋脊侧的侧端部从该开放的下表面排出。此时,如上所述,在挡水构件30上形成有连通口70。因而,从换气口11a通过挡水部16的筒部16a流出的屋顶内的空气,通过挡水构件30的连通口70流入到换气功能构件14的下侧。因而,能够防止空气的流动被挡水构件30遮挡而换气性能下降。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逆向流动使外部气体流入到屋顶内。因而,如上述那样,能够通过由换气功能构件14和脊罩40所形成的通气路径来进行换气。
此外,由脊罩40和换气功能构件14形成具有通气路径的换气构件13。但是,作为换气构件13不限于由这样的脊罩40和换气功能构件14两个构件来形成。例如,也能够形成将换气功能构件14和脊罩40形成为一体的换气构件13。
另外,在进行了如上述那样安装脊罩40的施工后,在屋脊的端部,通过在图15所示的脊罩40上连接安装脊端罩101,实现屋脊端部的防水。对脊端罩101的安装施工进行说明。
在安装该脊端罩101时使用端盖90。图22A~图22C表示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单面坡屋顶的端盖90。将如图22C所示裁断的金属板,沿着在图22C中用点划线所示的线弯折成山状,并且沿着虚线所示的线弯折成谷状,从而形成具有图22A、图22B所示形状的端盖90。即,端盖90包括:侧板500,其包括铅垂的固定片470、在固定片470的下端倾斜地延伸的倾斜片480和在倾斜片480的前端垂直向下延伸的挡水片490;端板510,其从侧板500的挡水片490的一个侧端边缘弯曲成直角而设置。在端板510的下端向内侧弯折而设置下水平片520。端板510的横向宽度尺寸形成为倾斜片470的横向宽度尺寸的2倍以上,在端板510的上端边缘的挡水片490一侧的略小于一半长度的部分以与倾斜片480等角度倾斜的方式切下端板510的上端边缘,在该位置用铆钉等将从倾斜片480延伸并弯折的接合片530固定到端板510上,使得端盖90保持上述形状。
另外,作为脊端罩101由如图15所示的主体部10a和端片10b形成,其中,所述主体部10a形成为与上述脊罩40相同的剖面形状,所述端片10b封闭主体部10a一个端部的开口。端片10b形成为下部向主体部10a的下方突出的形状。
并且,在屋脊的端部,将端盖90安装在脊檩2上。将侧板500配置在脊檩2的屋脊侧,使固定片470与脊檩2的侧面抵接,并且将钉子从固定片470钉入到脊罩支撑檩2中,由此来安装端盖90。在这样将端盖90安装到脊檩2上之后,使脊端罩101的主体部10a以从端盖90之上跨过脊檩2的上面的方式罩住端盖90,并安装在端盖90上,使钉子从主体部10a钉入脊檩2来进行固定,由此安装脊端罩101。
另一方面,图23A、图23B表示安装屋脊和脊罩的其它例子。脊罩支撑檩2在其屋檐侧的侧面安装有由铝板等能够自由弯曲的板材形成的檐垫构件700。该檐垫构件700的屋脊侧的侧端部粘贴在脊罩支撑檩2的屋檐侧的侧面上。檐垫构件700的屋檐侧的侧端部重叠粘贴在最上部的屋顶板1的屋脊侧端部的上表面上。能够使用防水粘接带和粘接剂等来粘贴檐垫构件700。通过这样地粘贴檐垫构件700,能够用檐垫构件700覆盖从脊罩支撑檩2的屋檐侧的侧面的上端至配置在单面坡屋顶上的屋顶板1的上表面之间。
然后,在屋顶上端部的屋脊上安装脊罩40。作为该脊罩40使用如下的脊罩,即,该脊罩在屋顶板1配置在屋脊两侧的通常的两面坡屋顶上使用,下表面开口,并且剖面形状对称。然后,该脊罩40以跨过脊罩支撑檩2的上面的方式被配置在挡水构件30及檐垫构件700上。接着,将脊罩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安装在脊罩支撑檩2的上端,用钉子将脊罩40固定在脊罩支撑檩2上。
另外,图24A、图24B表示上述的屋脊和脊罩的安装的又一其他的例子。使用金属檐垫501来替代上述的檐垫构件700。该金属檐垫501用于通常的两面坡的屋顶,下表面开口,剖面形状对称。
然后,在上述那样将挡水构件30安装到脊罩支撑檩2上后,如图24B那样从挡水构件30的上面将嵌合片420嵌入到脊罩支撑檩2的上端部,由此在跨过脊罩支撑檩2的状态下安装金属檐垫501。
这样,如图24A所示,金属檐垫501的屋檐侧的侧端部的前端挡水片440隔着防水密封层(waterproof sealer)450粘合在最上部的屋顶板1的上表面上。并且,通过使金属檐垫501的屋檐侧的部分位于脊罩支撑檩2和屋顶板1的上表面之间来确保防水性。由此,形成防止雨水浸入到屋顶基层6的结构。另外,金属檐垫501的与屋檐相反一侧的中段倾斜片430安装在挡水构件30的倾斜片350上。因此,脊罩支撑檩2上所安装的脊罩40的从屋脊突出的侧端部的倾斜段部390隔着中段倾斜片430安装在挡水构件30的倾斜片350上,由挡水构件30和金属构件5c支撑脊罩40的突出一侧的端部。
图17表示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屋顶板1的前端边缘的变更形式。如图17所示,前端边缘4在其下表面前端具有包括第一切口30a和第二切口30b的切口3。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屋顶板的结构相同。该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在5~10mm的范围内。若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比5mm短,则有可能屋顶板的间隙明显。另一方面,若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比10mm长,则前端边缘4的强度降低。
第一切口30a后侧的内表面形成平面状。第一切口30a上部的内表面从第一切口30a前侧的内表面的上端朝向前侧形成朝向上方向的倾斜角α,该倾斜角α在0~35度的范围内。另外,第二切口30b前侧的内表面形成平面状。第二切口上部的内表面从第二切口前侧的内表面的上端朝向前侧形成向上方向的倾斜角β,该倾斜角β在0~35度的范围内。这样,各倾斜角α、β在0~35度的范围内。通过使倾斜角α、β形成在0~35度的范围内,能够使屋顶板1的露出面上的水顺畅地流动。
只要第二切口30b的高度低于第一切口的高度即可,可以适当设定第二切口30b的高度。但是,优选第二切口30b的高度H2在第一切口高度H1的1/3~2/3的范围内。另外,优选第二切口30b的高度在前端边缘4厚度T的1/6以上。另外,优选第一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b1和第二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b2的至少一个在1mm以上。另外,优选第一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b1在第二切口前后方向的长度b2的1/3倍~3倍的范围内,更优选形成为相同的长度。此外,第一切口30a的高度与切口整体的高度相等,在前端边缘厚度的1/6~2/3的范围内,并且在5mm以上。即使在这样的屋顶板中,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具有上述形状的平坦的屋顶板1配置在屋顶基层6上时,屋顶板1美观。
Claims (3)
1.一种屋顶板,在排列多个的状态下被捆扎搬运,并且以背面与屋顶基层相对的方式被固定在该屋顶基层上,而且呈上下左右排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屋顶板具有重叠部,所述重叠部以与相邻的所述屋顶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屋顶基层上,
所述屋顶板在所述重叠部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其中一侧上形成有突片,在其中另一侧上形成有凹部,在排列多个屋顶板的状态下所述突片嵌合到所述凹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板,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屋顶板被排列时,所述重叠部的表面被隐藏在相邻的屋顶板下,
所述屋顶板在所述重叠部的表面侧设置有所述凹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屋顶板,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所述屋顶板被排列时,所述重叠部的背面不露出,
所述屋顶板在所述重叠部的背面侧形成有所述突片,
所述突片的强度低于所述凹部的强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19210 | 2008-04-30 | ||
JP2008119210A JP5180666B2 (ja) | 2008-04-30 | 2008-04-30 | 屋根材及び屋根材の搬送方法 |
JP2008171075A JP5314337B2 (ja) | 2008-06-30 | 2008-06-30 | 片流れ屋根の棟構造 |
JP2008-171075 | 2008-06-30 | ||
JP2008-171074 | 2008-06-30 | ||
JP2008171074A JP5097033B2 (ja) | 2008-06-30 | 2008-06-30 | 片流れ屋根の棟換気構造 |
JP2008255211A JP5379438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屋根瓦 |
JP2008255209A JP5596281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屋根材 |
JP2008255210A JP5384899B2 (ja) | 2008-09-30 | 2008-09-30 | 屋根瓦 |
JP2008-255209 | 2008-09-30 | ||
JP2008-255210 | 2008-09-30 | ||
JP2008-255211 | 2008-09-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86043U true CN201486043U (zh) | 2010-05-26 |
Family
ID=42424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152558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86043U (zh) | 2008-04-30 | 2009-04-30 | 屋顶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86043U (zh) |
TW (1) | TWM38633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4524A (zh) * | 2019-02-28 | 2021-10-0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顶棚面板 |
-
2009
- 2009-04-29 TW TW98207186U patent/TWM386331U/zh unknown
- 2009-04-30 CN CN2009201525586U patent/CN2014860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4524A (zh) * | 2019-02-28 | 2021-10-0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顶棚面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386331U (en) | 2010-08-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ITBO930122A1 (it) | Manufatti per la fabbricazione di solai con elementi scatolari di alleggerimento e solai realizzati con tali manufatti. | |
CN201486043U (zh) | 屋顶板 | |
CN215561944U (zh) | 一种现浇梁悬臂结构 | |
JP7148358B2 (ja) | 屋根構造体 | |
JPH01304254A (ja) | 家屋の軒先構造 | |
JP5969737B2 (ja) | 屋根葺材 | |
JP2003020763A (ja) | 屋根けらば部材の取付構造 | |
JP2007154596A (ja) | けらば板金及び屋根構造 | |
CZ20033164A3 (cs) | Střešní taška nebo krytinový prvek a střešní plocha | |
JPH08260636A (ja) | 簡易屋根 | |
JP5933184B2 (ja) | 笠木施工用部材 | |
JP7292082B2 (ja) | 屋根構造、及びその導水板 | |
JP2001193241A (ja) | 太陽電池付屋根 | |
JP3043544U (ja) | 平 瓦 | |
JP2007085046A (ja) | 雪止め瓦 | |
JPS6037342Y2 (ja) | 穀物用貯留槽 | |
JPH0356582Y2 (zh) | ||
JP2524073B2 (ja) | 建 物 | |
JP2005207006A (ja) | 庇 | |
JPS6316415Y2 (zh) | ||
JP3996116B2 (ja) | 化粧部材、及び建築物の納め構造 | |
JP2001115601A (ja) | 面一屋根瓦葺き構造 | |
JPH0833060B2 (ja) | 工業化住宅の防水構造 | |
JP2002332726A (ja) | 樋の取付構造 | |
JPH05340045A (ja) | けらば役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 Termination date: 2017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