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12666Y - 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012666Y CN201012666Y CNU2007200007082U CN200720000708U CN201012666Y CN 201012666 Y CN201012666 Y CN 201012666Y CN U2007200007082 U CNU2007200007082 U CN U2007200007082U CN 200720000708 U CN200720000708 U CN 200720000708U CN 201012666 Y CN201012666 Y CN 201012666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pillar
- vehicle
- mounting structure
- head
- carri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该结构不会成为乘客视野的妨碍,能够可靠地使气囊展开,且能够提高气囊展开位置的精度。其中,所述头部保护气囊朝向车辆的车厢内侧侧面部展开,所述车辆在前柱(1)的下方包括位于车辆前侧的第一前柱部分(2)、和位于所述第一前柱部分(2)的后侧的第二前柱部分(3),所述第一前柱部分(2)和第二前柱部分(3)形成大致呈三角形的窗,保持气囊(5)在展开时的前端部的姿势的束带(9)的固定器(9a)安装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3)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air bag)的安装结构,详细地说,涉及头部保护气囊的前柱(front pillar)侧端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所具备的气囊为了保护乘客的前侧部分被安装在驾驶席的方向盘(steering)部分和副驾驶席的仪表板(instrument panel)部分。但是,最近为了不仅保护前侧部分,而且保护乘客的侧部,出现了安装侧气囊(side air bag)即所谓的帘式气囊(curtain air bag)的情况。
如图7所示,帘式气囊100沿着侧窗101内装到设有车辆侧窗(sidewindow)101的车厢内侧102。图7中所示的是去掉车厢内装饰件(trim),将帘式气囊100的前端所谓的束带(tether)100a部分内装到前柱103部分,将帘式气囊100的后端所谓的充气机(inflater)104内装到车体后端部。另外,如果车体前侧或侧面受到撞击,则充气机104进行动作,如图8、图9所示,帘式气囊100推开室内装饰件105向车厢内侧展开。此时,束带100a部分保持帘式气囊100的前端而使展开容易(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第2003-146175号公报)。
这种帘式气囊随着保护范围的扩大,气囊的端部可延伸至前柱的下部。但是,在前柱上具有三角窗的车辆中,气囊的端部设置在构成三角窗的框体的车辆前侧的第一前柱部分上(例如,日本发明专利3104668号公报)。
在这种车辆的帘式气囊的前柱侧端部的安装结构中,气囊展开时,构成三角窗的框体的车辆后侧的第二前柱部分将成为障碍。因此,为了不使第二前柱部分成为障碍,必须将气囊的安装位置相对于第二前柱部分偏移,设置到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侧,这存在会妨碍乘客视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不会妨碍乘客的视野,能够可靠地使气囊展开,而且,能够提高气囊展开位置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中,所述头部保护气囊朝向车辆的车厢内侧侧面部展开,所述车辆在前柱的下方包括位于车辆前侧的第一前柱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前柱部分的后侧的第二前柱部分,所述第一前柱部分和第二前柱部分形成大致呈三角形的窗,其中,保持展开时的气囊前端部的姿势的束带的固定器(anchor)安装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上。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的前面结合有托架(bracket),且所述托架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的车厢内侧迂回朝向后侧延伸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上安装有所述束带的固定器。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前柱装饰件与所述托架卡合。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柱装饰件卡合在接近所述窗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托架的车宽度方向内端上形成有爪或凹部的一种,且在所述前柱装饰件的车宽度方向内端上形成有所述爪或凹部的另一种,通过使所述爪和凹部卡合来卡住所述前柱装饰件。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柱装饰件和开口装饰件(openingtrim)的抵接部与所述束带的固定器的移动区域相吻合。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与将所述束带的固定器固定到所述托架上的固定部件相对的所述第二前柱部分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用于所述固定部件脱离的孔。
根据第一方面的本实用新型,由于气囊展开时,不存在如现有技术那样的第二前柱部分等的障碍物,所以气囊的展开能够可靠地进行,由于束带设置在乘客的附近,所以气囊展开位置的精度变高,由于位于车辆前侧的第一前柱部分的宽度不会变大,所以不会妨碍视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由于托架安装在第二前柱部分的前面,所以气囊展开时,即使产生从束带朝向车辆后侧的拉伸力,也会被第二前柱部分的前面接受和制止,所以托架能够保障牢固的固定。另外,由于形成悬臂状态的固定,所以当安装有束带的固定器的延伸部上施加有朝向所述车辆的前侧方向和车辆的左右方向外侧的负荷时,托架能够朝向车辆前侧和侧方脱离,能够容易使其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由于束带和柱装饰件均安装在托架上,所以束带和柱装饰件相互之间能够定位,能够可靠地展开气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由于柱装饰件的安装部与窗接近,所以柱装饰件的末端能够可靠地相对于窗进行定位,能够使窗与柱装饰件末端的结合部的外观改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由于柱装饰件容易从托架脱落,所以不必担心它会妨碍气囊展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由于柱装饰件与开口装饰件的抵接部与束带的移动区域相吻合,所以不必担心气囊展开时束带的移动会受阻,气囊能够顺畅地展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由于形成有用于固定部件脱离的孔,所以在托架变形时,固定部件不会成为托架变形的妨碍。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保护气囊安装结构的车辆的内部观察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的前柱下侧的三角窗的概念图;
图3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保护气囊安装结构的托架安装部分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为图3的V-V线的截面图;
图6为图3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7为表示现有侧气囊的安装的概念图;
图8为表示现有侧气囊的展开状态的概念图;
图9为表示现有侧气囊的展开状态的图7的A-A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
图1为从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保护气囊安装结构的车辆的内部观察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图1的前柱下侧的三角窗的概念图,图3为去掉图2的室内装饰件而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头部保护气囊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4为图3的IV-IV线的截面图,图5为图3的V-V线的截面图,图6为图3的VI-VI线的截面图。
在以下说明中,宽度方向指车辆的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指车辆的前后方向。
适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如图1及图2所示,前柱1的下部具有由位于前方F侧的第一前柱部分2和位于第一前柱部分2后侧的第二前柱部分3形成的大致呈三角形的窗4。第一前柱部分2位于车辆的前玻璃与大致呈三角形的窗4之间,第二前柱部分3位于大致呈三角形的窗4与前门之间,从而构成大致三角形的窗4的车辆后侧的窗框,并形成车体的前门用开口的一部分。另外,在该车辆中,设置在车厢内侧的侧面部的侧气囊5配置在车体的车顶侧导轨6的车厢内侧,侧气囊5的充气机7设置在形成车体的车顶(roof)后端的车顶后导轨(roof rear rail)8上,从侧气囊5延伸且对侧气囊5展开后的位置和姿势进行限制的束带9设置在第二前柱部分3上。另外,各构成部件由车顶内衬(roof lining)和柱装饰件等覆盖。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前柱部分3包括内镶板(inner panel)10和外镶板(outer panel)11,形成相对于前后方向在宽度方向上长的封闭截面结构。详细地说,第二前柱部分3包括位于第二前柱部分3的前方F侧且在形成第二前柱部分3封闭截面的前侧面和车厢内侧面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内镶板10、和相对于该内镶板10位于后侧且在形成第二前柱部分3封闭截面的后侧面和车外侧面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外镶板11。另外,内镶板10和外镶板11的各宽度方向外缘10a、11a相互接合,内镶板10和外镶板11的各宽度方向内缘10b、11b相互接合。详细地说,内镶板10的宽度方向外缘向车辆前方F弯曲,形成前后方向的弯曲部10a,该弯曲部10a和外镶板11的前端11a相互叠置而接合。另外,内镶板10在其中间部向后方弯曲,外镶板11的宽度方向内缘也向后方弯曲而形成前后方向的弯曲部11b。另外,内镶板10的后端10b和外镶板11的弯曲部11b相互叠置而接合。在内镶板10的后端10b和外镶板11的弯曲部11b相互叠置而接合的第二前柱部分3的后部凸缘上安装有开口装饰件22。开口装饰件22沿着前门用的开口设置,在夹持第二前柱部分3的后部凸缘的基部上形成有在关闭前门时与前门抵接的中空密封部、和覆盖后述的柱装饰件19的端部使柱装饰件19端部看不见而改善车厢美观的唇部(lip)。
在第二前柱部分3的内镶板10上,如图3所示,由金属板形成的托架12沿着第二前柱部分3设置,如图4至图6所示,具有长尺寸平面的安装部12a通过点焊等与在内镶板1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前柱部分3的前侧面部分10c重叠而接合。如图4所示,该托架12在安装部12a下端部的宽度方向外缘上具有相对于安装部12a朝向前方F侧弯曲延伸设置的片12b,在该片12b上形成有矩形孔13。另外,如图5所示,该托架12在安装部12a的上下方向中间处具有相对于安装部12a倾斜且向后方弯曲延伸设置的舌片12c,该舌片12c的前端朝车厢侧稍微向前方弯曲而形成爪14。另外,如图6所示,托架12在安装部12a上端部的车厢内侧上具有向前方F侧稍微外突同时向车厢内侧延伸设置的外突部12d、和从该外突部12d的车厢内侧端部向后方弯曲的延伸部12e。即,延伸部12e与内镶板10之间具有空间,且延伸部12e的前端部通过该外突部12d以所谓的悬臂状态固定在第二前柱部分3的前侧面部分10c上。另外,在延伸部12e上形成有孔15,在该孔15的车辆左右方向外面的周缘上焊接有螺母16。另外,在内镶板10上,在位于孔15的轴心部位形成有用于后述螺栓(bolt)18脱离的孔17。
束带9的一端与侧气囊5的前端下部结合,限制展开后的位置和姿势,其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前柱部分3上。在束带9的上述另一端上安装有用于固定在车体上的固定器9a。另外,通过使螺栓18穿过形成于固定器9a上的孔,将螺栓18插入设置在托架12的延伸部12e上的孔15,并使其与螺母(nut)16螺纹连接,以将束带9安装到托架12上。
另外,如图4至图6所示,覆盖第二前柱部分3的柱装饰件19包括:主壁19a,按照覆盖内镶板10、托架12、束带9的方式缓缓弯曲而覆盖第二前柱部分3的前侧;卷曲(curl)部19b,在该主壁19a的宽度方向车厢内侧端朝向车厢外侧弯成U字形状,覆盖第二前柱部分3的车厢内侧和托架12,而且关闭柱装饰件19的背面与内镶板10的间隙。另外,如图4所示,在主壁19a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背面与托架12的孔1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条20,如图5所示,在卷曲部19b的背面与托架12的爪14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部21。
另外,通过将突条20插嵌到托架12的孔13中且使凹部21与托架12的爪14嵌合将该柱装饰件19安装到托架12。
另外,由于托架12的爪14是使舌片12c的前端朝向车厢内侧稍前方弯曲而形成的,所以利用其与凹部21的嵌合关系,通过气囊5展开时柱装饰件19的移动(朝向车厢内侧方向的移动),卡合容易被解除,不会成为束带9移动的妨碍,且爪14的端部与凹部21卡合可以对柱装饰件19向车外侧的移动(朝向内镶板10侧的移动)发挥较强的抵抗力。
另外,形成柱装饰件19的车辆后侧的卡合部的爪14与凹部21的卡合位置处于相对于安装有固定器9a的延伸部12e为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卡合位置设置在束带9被抽出的范围以外,卡合部设定在不妨碍束带9移动的位置处。另外,由于在托架12上设有作为与柱装饰件19的卡合部的孔13和爪14,所以能够使柱装饰件19和束带9的位置关系变得可靠,且不需要另外设置柱装饰件19的安装托架,能够降低零件数和降低托架安装工时,可提高作业效率。
这样,所安装的柱装饰件19,其主壁19a的宽度方向外缘与窗4的边缘部(例如,陶瓷线(ceramics line)4a)抵接或接近,其卷曲部19b的自由端缘与挡风雨条(weatherstrip)22抵接。这种状态中的卷曲部19b的自由端缘与挡风雨条22的抵接部P与束带9的移动区域S相吻合。即,安装有固定器9a的延伸部12e位于比开口装饰件22的基部更靠车厢内侧的位置,且被配置成使开口装饰件22不会成为束带9移动的妨碍。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如果由于撞击负荷,充气机7进行动作而侧气囊5展开,则内装在第二前柱部分3中的束带9推开柱装饰件19而向车厢内侧蹦出,并保持气囊5的前端部。由于束带9内装在第二前柱部分3中,所以不用担心侧气囊5展开时会被第二前柱部分3妨碍。因此,能够顺畅地展开侧气囊5。
对于第二前柱部分3,考虑到乘客的视野而有必要确定其水平截面形状,将其形成为前后方向上较短而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截面形状(详细地说,被形成为车辆的外侧部分比车厢内侧部分稍靠前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并被较细地形成以确保强度且不会成为视野的妨碍。由于固定束带9的固定器9a的托架12与比较能够确保面积的第二前柱部分3的前侧面部分10c叠置而接合,而不是与面积比较小的第二前柱部分3的车厢内侧面叠置接合,所以能够容易确保托架12的安装固定面积,且其焊接和焊接作业变得容易,能够进行牢固的固定。另外,由于在气囊5被展开而来自束带9朝向车辆后侧的拉伸力被输入时,将受到有利于点(spot)焊的剪切方向的力,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牢固的固定。另外,靠近乘客一侧的第二前柱虽然可能会受到来自乘客的力,但是由于托架12的延伸部12e通过该外突部12d固定到第二前柱部分3的前侧面部分10c上,所以能够处于从内镶板10的车厢内侧面离开的悬臂状态,当受到来自乘客的力时,能够容易使延伸部12e变形。而且,由于内镶板10中在作为安装固定器9a的螺栓18的轴向的部位形成有具有螺栓18的前端能够进入的直径的孔17,所以螺栓18对所述延伸部12e的变形不会形成妨碍。另外,没有必要使用专用的短螺栓作为螺栓18,可以使用与其它紧固部分的螺栓通用的螺栓,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也可以使用长螺栓,将螺栓18的前端插入设置在内镶板10的孔17内,在来自束带9的冲击力被输入时(束带朝向车辆的后侧被拉伸时),能够使螺钉18与孔17卡合。如果这样配置,则由于可以由托架12和内镶板10承受来自束带9的拉伸力,所以能够抑制托架12的变形,可以使侧气囊5展开后的位置和姿势变得可靠。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安装束带9的托架12与柱装饰件19的卡合结构或者柱装饰件19的形状也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任意设定。
Claims (7)
1.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头部保护气囊朝向车辆的车厢内侧侧面部展开,所述车辆在前柱的下方具有位于车辆前侧的第一前柱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前柱部分的后侧的第二前柱部分,所述第一前柱部分和所述第二前柱部分形成大致三角形的窗,其特征在于,
保持展开时的气囊前端部姿势的束带的固定器安装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的前面结合有托架,且所述托架在所述第二前柱部分的车厢内侧迂回向后侧延伸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上安装有所述束带的固定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柱装饰件与所述托架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柱装饰件卡合在接近所述窗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的车宽度方向上的内端上形成有爪或凹部的一种,且在所述前柱装饰件的车宽度方向的内端上形成有所述爪或凹部的另一种,通过所述爪和凹部的卡合来卡住所述前柱装饰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装饰件和开口装饰件的抵接部与所述束带的固定器的移动区域相吻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与将所述束带的固定器固定到所述托架上的固定部件相向的所述第二前柱部分的内壁面上形成有用于所述固定部件脱离的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14607A JP4941809B2 (ja) | 2006-01-24 | 2006-01-24 | 車両の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取付け構造 |
JP2006014607 | 2006-01-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012666Y true CN201012666Y (zh) | 2008-01-30 |
Family
ID=38451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000708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12666Y (zh) | 2006-01-24 | 2007-01-10 | 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41809B2 (zh) |
CN (1) | CN201012666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6918A (zh) * | 2008-06-05 | 2009-12-09 |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的支柱 |
CN103253224A (zh) * | 2013-05-29 | 2013-08-21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及汽车 |
CN109955823A (zh) * | 2017-12-12 | 2019-07-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帘式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63309B2 (ja) * | 2008-06-24 | 2013-03-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内装構造 |
JP5167988B2 (ja) * | 2008-07-03 | 2013-03-2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室内構造 |
JP6167578B2 (ja) | 2013-03-14 | 2017-07-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格納構造 |
JP6801604B2 (ja) | 2017-08-07 | 2020-12-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
US11912229B2 (en) | 2021-03-30 | 2024-02-27 | Honda Motor Co., Ltd. | Lid for airbag tether deployment in vehicl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515851C2 (de) * | 1994-05-21 | 2003-03-06 | Volkswagen Ag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
US6709008B2 (en) * | 2001-11-19 | 2004-03-23 | Autoliv Asp, Inc. | Retractable tethering device for curtain airbag |
JP4591088B2 (ja) * | 2005-01-13 | 2010-12-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173494B2 (ja) * | 2005-05-24 | 2008-10-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乗員保護装置 |
-
2006
- 2006-01-24 JP JP2006014607A patent/JP494180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1-10 CN CNU2007200007082U patent/CN201012666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96918A (zh) * | 2008-06-05 | 2009-12-09 |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的支柱 |
CN103253224A (zh) * | 2013-05-29 | 2013-08-21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及汽车 |
CN109955823A (zh) * | 2017-12-12 | 2019-07-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帘式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 |
CN109955823B (zh) * | 2017-12-12 | 2021-10-1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帘式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196729A (ja) | 2007-08-09 |
JP4941809B2 (ja) | 2012-05-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12666Y (zh) | 车辆的头部保护气囊的安装结构 | |
JP6801604B2 (ja)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 |
CN102300750B (zh) | 轿车用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 |
US9321422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6992549B2 (ja) |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JP5049083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283917B2 (en) | Curtain airbag device | |
JP4684111B2 (ja) | 自動車のルーフサイドガーニッシュ周辺構造 | |
US11613224B2 (en) | Open frame vehicle multifunctional sport tube | |
JP5846643B2 (ja) | カーテンシールドエアバッグの取付構造 | |
JP3099726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WO2002100689A3 (en) | Lateral window air bag system and method of mouting the same | |
JP6895345B2 (ja) | エアバッグ | |
JP6542727B2 (ja)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167988B2 (ja) | 車両の室内構造 | |
JP5098850B2 (ja) |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 |
JP2009078717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0012926A (ja) | 車両の室内構造 | |
JP6347409B2 (ja) | ルーフ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取り付け構造 | |
JP4258652B2 (ja) | ルーフヘッドライニング取付構造 | |
JP2012020674A (ja) |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11142158B2 (en) | Vehicle interior trim assembly | |
JP4933929B2 (ja) |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5005408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475086B2 (ja) | エアバッグの格納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