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6483A - 三维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三维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6483A
CN1976483A CNA2006101459424A CN200610145942A CN1976483A CN 1976483 A CN1976483 A CN 1976483A CN A2006101459424 A CNA2006101459424 A CN A2006101459424A CN 200610145942 A CN200610145942 A CN 200610145942A CN 1976483 A CN1976483 A CN 1976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nection electrode
substrate
connection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59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6483B (zh
Inventor
李孝真
李璋斗
张亨旭
南�熙
金範植
宋明燮
具泚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6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6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76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64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time-varia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将所述左眼像和右眼像分别导向使用者左眼和右眼的视差屏障。所述视差屏障包括位于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电极,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的第一连接端子,位于多个第一电极之间的多个第二电极,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二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二连接端子,位于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和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终端电极的电阻小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电阻。

Description

三维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维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使用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的自动立体三维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三维显示装置可分为立体显示装置或自动立体显示装置,对于立体显示装置,使用者需要佩戴诸如偏光眼镜的观看辅助物,而对于自动立体显示装置,使用者不需要佩戴所述的观看辅助物就能够看到期望的三维影像。
一般的自动立体显示装置均使用光学分离元件,例如透镜状眼镜、视差屏障、或微透镜阵列,以分别以使用者左眼和右眼的方向空间地分离或隔离显示在影像显示单元上的左眼像部分和右眼像部分。
尤其是,所述视差屏障可由使用透射类型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快门(shutter)来形成。且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在二维模式与三维模式之间转换。这样,所述视差屏障能够应用于膝上电脑或蜂窝式电话。
通常,所述视差屏障包括带状的光拦截部分和光透射部分。所述视差屏障通过所述光透射部分将显示在影像显示单元上的左眼像与右眼像有选择地分离,使得所述左眼像和所述右眼像被分别提供给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
一般的具有视差屏障的三维显示装置,其根据输入到所述影像显示部分的像素上的左影像信号和右影像信号,来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并通过所述视差屏障将所述左眼像与所述右眼像空间地分离。
然而,由于左眼像和右眼像进入使用者相应的眼中,所以三维影像的分辨率不超过二维影像分辨率的一半。
为解决这一问题,已发展了分时型三维显示装置。
分时型三维显示装置的影像显示部分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图案,而且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图案以给定的频率交替变化。视差屏障的光拦截部分和光透射部分的图案以所给定的频率交替变化。
因此,分时型三维显示装置提供的三维影像,其分辨率与二维影像的分辨率相当。
所述分时型三维显示装置的视差屏障可由使用透射型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快门来形成,且此液晶显示器可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它们以条形图案形成并彼此相对交替和重复地排列。
因此,所述液晶显示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排列对应于通过影像显示部分显示的左眼像和右眼像。在影像显示部分运行期间,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替和重复地施加驱动电压。
对应于每个电极的视差屏障部分的光透射率应该均匀,以使使用者能够在影像显示部分运行期间看到具有均匀亮度的影像。
然而,分时型三维显示装置难以保持均匀的光透射率,这是由于所施加的电压沿其传导的电极路线的长度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三维显示装置,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在其运行期间能够在对应于该装置的电极的部分保持均匀的光透射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具有一或多个下列特征的三维显示装置。
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包括适于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视差屏障,该视差屏障面对所述影像显示部分,并适于将所述影像显示部分显示的左眼像和右眼像分别导向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
所述视差屏障包括第一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一端的第一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施加电压;位于各第一电极之间的第二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二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二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施加电压;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位于第二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和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第一终端电极的电阻可小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电阻。
第一终端电极可由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制成,并且第一终端电极的宽度可大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
第一终端电极可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
第二连接电极可包括辅助连接电极,其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一端,还具有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到与每个第二电极的相应一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电极的一部分。所述辅助连接电极可适于有效地降低施加在第二电极上的电压电平。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可包括适于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视差屏障。所述视差屏障可包括第一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一端的第一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施加电压;位于各第一电极之间的第二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二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二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施加电压;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位于第二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和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第二连接电极的电阻可大于第一连接电极的电阻。
第二连接电极可由用于形成第一连接电极的材料制成,并且第二连接电极的宽度可小于第一连接电极的宽度。
第二连接电极可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用于形成第一连接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
第二连接电极可包括辅助连接电极,其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一端,还具有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到与每个第二电极的相应一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电极的一部分,所述辅助连接电极可适于有效地降低施加在第二电极上的电压电平。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可包括适于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视差屏障,该视差屏障面对所述影像显示部分,并适于将所述影像显示部分显示的左眼像和右眼像分别导向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
所述视差屏障可包括第一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上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一端的第一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施加电压;位于各第一电极之间的第二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适于向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施加电压的第二连接端子;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位于第二基板上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用于电连接第三电极的第三连接电极;适于向第三电极和第三连接电极施加电压的第三连接端子;位于各第三电极之间的第四电极;用于电连接第四电极的第四连接电极;连接到第四连接电极一端的第四终端电极;连接到第四终端电极一端的第四连接端子,适于向第四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施加电压;和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具有彼此相等的相应宽度,并且第一终端电极的电阻可小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电阻。
每个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可具有彼此相等的相应宽度,并且第四终端电极的电阻可小于每个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相应电阻。
第一终端电极可由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制成,且其宽度大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
第四终端电极可由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材料制成,且其宽度大于每个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相应宽度。
第一终端电极可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并且第四终端电极可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显示装置的截面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视差屏障的平面视图。
图3A和图3B为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影像显示部分的像素阵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视差屏障的平面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视差屏障的平面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视差屏障的平面视图。
图7A和图7B为显示透射亮度的试验水平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将显示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显示装置的截面视图。
如图1所示,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包括影像显示部分100和视差屏障200。
影像显示部分100显示具有预定图案的左眼像和右眼像。
具有左眼像和右眼像的不同图案的第一影像和第二影像,以一定频率被重复显示在影像显示部分100上,其中所述频率可为预定频率。
任何适合的显示装置可用作影像显示部分100。例如,影像显示部分100可由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平板、场发射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任何其他适合的显示装置而形成。
视差屏障200可由液晶快门制成。视差屏障200包括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
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可由具有矩形形状的玻璃基板制成。
各电极被置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2的相应内表面上,并操作位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12之间的液晶层22。
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6被置于第一基板10上。公共电极18被置于第二基板12上。
第一电极14、第二电极16和公共电极18可由诸如氧化铟锡(ITO)的透明材料制成。
偏光片24和24′可位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12的相应外表面上。
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6的结构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2示出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置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6的结构。
如图2所示,置于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电极14沿着对应于第一基板10的较长侧(图2中的Y轴方向)的方向而延伸。
第一电极14在第一基板10上布置成条形图案。
用于电连接第一电极14的第一连接电极14a沿着对应于第一基板10的较短侧(图2中的X轴方向)的方向而延伸,并连接到每个第一电极14的相应一端。
第一终端电极14b沿着平行于第一电极14的方向延伸,并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14a的一端。
第一连接端子14c被置于第一终端电极14b的一端,并通过第一终端电极14b向第一连接电极14a和第一电极14施加电压。
与第一电极14和第一连接电极14a布置的方式基本上相同地,第二电极16和用于电连接第二电极16的第二连接电极16a被置于第一基板10上。
更具体地,第二电极16沿着对应于第一基板10的较长侧(图2中的Y轴方向)的方向而延伸。
第二电极16在各第一电极14之间布置成条形图案。
第二连接电极16a沿着对应于第一基板10的较短侧的方向延伸,并连接到每个第二电极16的相应一端。
第二连接端子16c被置于第二连接电极16a的一端,并向第二电极16和第二连接电极16a施加电压。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电极14b的宽度w1大于第一电极14的相应宽度w2和第二电极16的相应宽度w3
所述影像显示部分的像素阵列和操作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在第一周期t1和第二周期t2期间所述影像显示部分的像素阵列。
每个均由若干子像素组成的第一像素30和第二像素32,其沿着影像显示部分100的竖直方向(图3A中的Y轴方向)而排列,并沿着影像显示部分100的水平方向(图3A中的X轴方向)交替和重复地排列。
如图3A所示,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像素30显示对应于左眼像信号的左眼像LR,LG和LB,而第二像素32显示对应于右眼像信号的右眼像RR,RG和RB。以这种方式,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影像被显示在所述影像显示部分上。
在第一周期t1中,驱动电压在第一连接端子14c处、通过第一终端电极14b和第一连接电极14a被施加在第一电极14上。
可示例为接地电压的参考电压,在第二连接端子16c处、通过第二连接电极16a被施加在第二电极16上。所述参考电压也被施加在公共电极18上。
因此,当视差屏障200为常白透射模式(normally white mode oftransmission)的液晶显示器时,所述屏障上第一电极14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拦截部分,而所述屏障上第二电极16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透射部分。
与此相反,当视差屏障200为常黑透射模式(normally black mode oftransmission)的液晶显示器时,所述屏障上第一电极14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透射部分,而所述屏障上第二电极16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拦截部分。
如图3B所示,与第一周期t1相反的是,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一像素30显示对应于右眼像信号的右眼像RR,RG和RB,而第二像素32显示对应于左眼像信号的左眼像LR,LG和LB
以这种方式,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二影像被显示在所述影像显示部分上。
在第二周期t2期间,参考电压在第一连接端子14c处、通过第一终端电极14b和第一连接电极14a被施加在第一电极14上。
驱动电压在第二连接端子16c处、通过第二连接电极16a被施加在第二电极16上。所述参考电压被施加在公共电极18上。
因此,当所述视差屏障为常白透射模式的液晶显示器时,所述屏障上第二电极16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拦截部分,而所述屏障上第一电极14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透射部分。
与此相反,当所述视差屏障为常黑透射模式的液晶显示器时,所述屏障上第二电极16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透射部分,而所述屏障上第一电极14所处位置的部分变为光拦截部分。
根据如上所述的影像显示部分100和视差屏障200的操作,使用者的左眼看到在第一周期t1期间由第一像素30显示的影像,和在第二周期t2期间由第二像素32显示的影像。
使用者的右眼看到在第一周期t1期间由第二像素32显示的影像,和在第二周期t2期间由第一像素30显示的影像。
因此,使用者能够看到具有与二维影像分辨率相当的分辨率的三维影像。
在第一周期t1期间形成的光拦截部分与在第二周期t2期间形成的光拦截部分,应该具有彼此基本上相同的光透射率,以向使用者提供看起来自然的三维影像。
类似地,在第一周期t1期间形成的光透射部分与在第二周期t2期间形成的光透射部分,应该具有彼此基本上相同的光透射率。
因此,在第一周期t1期间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14的电压电平与在第二周期t2期间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16的电压电平,应该彼此基本上相同。
不过,如图2所示,从第一连接端子14c到第一电极14的路线与从第二连接端子16c到第二电极16的路线,彼此的长度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当相同电平的电压施加于第一连接端子14c和第二连接端子16c时,由于第一终端电极14b的电阻将导致电压下降,因此,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14的电压小于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16的电压。
第一终端电极14b的电阻由公式1确定。
公式1:R=ρl/A
在公式1中,R表示第一终端电极14b的电阻,ρ表示第一终端电极14b的材料的电阻率,l表示第一终端电极14b的长度,而A表示第一终端电极14b的横截面积。
当第一终端电极14b的电阻R降低时,所述电压下降量减小。因此,能够减小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14的电压与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16的电压之间的差值。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终端电极14b具有相对大的宽度,以降低第一终端电极14b的电阻R。也就是说,再参照公式1,增加第一终端电极14b的横截面积A,可降低电阻R。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显示装置中,第一终端电极由具有相对低电阻率ρ的材料制成,而第一终端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宽度被设置为彼此基本上相同。
因此,能够减小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的电压与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的电压之间的差值。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由透明的ITO制成,第一终端电极可由具有相对低电阻率ρ的、诸如银、铜之类的金属制成。
由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三维显示装置的其他元件的结构基本上类似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对应元件的结构,因此省略对这些其他元件的详细描述。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显示装置中的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6′的结构。
如图4所示,第一终端电极142b具有与每个第一电极14′和每个第二电极16′相同的宽度(w4=w5=w6),并由与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6′相同的材料制成。
不过,第二连接电极162a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电极144b的宽度(w7<w8),使得第二连接电极162a的电阻大于第一连接电极144b的电阻。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电极162a的相对较大的电阻能够至少部分地匹配(或补偿)由于第一终端电极142b的电阻所导致的在第一终端电极142b上的压降。
这样,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14′与第二电极16′的电压能够保持得更加一致。
可选择地,第二连接电极162a可由一种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用于形成第一连接电极144b的材料的电阻率,而且第二连接电极162a的宽度与第一连接电极144b的宽度保持一致。
图5是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14”和第二电极16”的结构的平面视图。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三维显示装置中,辅助连接电极166a沿着电压传导的路线延伸,并位于第二连接端子16c与第二连接电极164a之间,使得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14”的电压与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16”的电压能够保持得更加一致。
当相同电平的电压施加于第一连接端子14c与第二连接端子16c时,所述电压从第二连接端子16c、通过辅助连接电极166a和第二连接电极164a被施加在第二电极16”上。
因此,由于经过第一终端电极14b所引起的压降,通过由于经过辅助连接电极166a所引起的压降,而至少部分地被匹配(或补偿)。
辅助连接电极166a的长度、宽度和材料,能够通过考虑经过第一终端电极14b的电压下降的大小而进行选择。
辅助连接电极166a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图5中所示的特定形状。能够采用各种适合的形状,使得辅助连接电极166a沿着所述电压的传导路线而有效延伸。
由于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三维显示装置的其他元件基本上类似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对应元件,因此省略对这些其他元件的详细描述。
上述减小第一终端电极电阻的步骤和增大第二连接电极电阻的步骤,也可一起使用以控制所述电压差值。
也就是说,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的电压,能够如第四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通过包含所述辅助电极而减小。同时,经过第一电极的压降,能够如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通过加大第一终端电极的宽度而减小。
通过这种组合,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电压之间的差值,能够被进一步地减小。
图6示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三维显示装置的第三电极34和第四电极36。
由于其他元件的结构基本上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对应元件的结构,因此省略对这些其他元件的详细描述。这样,第三电极34和第四电极36的结构将在下文中进行全面的描述。
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当提供肖像型影像(portrait-type view)时,操作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来分离影像,而当提供风景型影像(landscape-type view)时,操作第三电极34和第四电极36来分离影像。
由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基本上类似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因此省略对这些电极的描述。
如图6所示,第三电极34位于第二基板12上,并沿着垂直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延伸方向(例如,参见图2中的Y轴方向)的第一方向(图6中的X轴方向)而延伸。而且,第三电极34沿着第二方向(图6中的Y轴方向)排列成条形图案。
用于电连接第三电极34的第三连接电极34a,其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并连接到第三电极34的相应一端。
第三连接端子34c形成在第三连接电极34a的一端,并通过第三连接电极34a向第三电极34施加电压。
以基本上相似的方式,第四电极36在第二基板12上沿着第一方向而延伸。
第四电极36在各第三电极34之间布置成条形图案。
用于电连接第四电极36的第四连接电极36a,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连接到第四电极36的相应一端。
此外,第四终端电极36b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连接到第四连接电极36a的一端。
第四连接端子36c形成在第四终端电极36b的一端,并通过第四终端电极36b向第四电极36和第四连接电极36a施加电压。
在这种情况下,第四终端电极36b的宽度w9被设置为大于第三电极34的相应宽度w10和第四电极36的相应宽度w11
当使用者选择观看风景型影像时,使用者将被取向为提供肖像型影像的所述影像显示部分和视差屏障转动90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影像显示部分上,形成显示对应于风景型影像的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像素图案,而在所述三维显示装置的操作期间,驱动电压施加于第三电极34和第四电极36上。
由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风景型影像的操作基本上类似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肖像型影像的操作,因此省略对于提供风景型影像的操作的详细描述。
当提供风景型影像时,相似电平电压应该有效施加于第三电极34和第四电极36上。
不过,如图6所示,由于经过第四终端电极36b所引起的电降,有效施加于第四电极36的电压小于有效施加于第三电极34的电压。
因此,第四终端电极36b的宽度w9被设置为大于第三电极34的相应宽度w10和第四电极36的相应宽度w11,以降低第四终端电极36b的电阻。
第四终端电极也可由具有相对低的电阻率的、诸如银和铜的材料制成,以进一步减小所述电压下降。
此外,可增加第三连接电极34a的电阻,以减小有效施加于第三电极的电压(例如,参见图4)。例如,第三连接电极34a的宽度可被设置为小于第四连接电极36a的宽度。
示出本发明效果的试验结果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
试验实例:
第一终端电极由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制成。而且,第一终端电极的宽度被设置为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大3.396倍。
类似于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的辅助连接电极形成在第二连接电极的一端,使得形成了具有增加的电阻的路线。
而且,也测量了根据取样时间的相对透射亮度。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氧化铟锡(ITO)制成,并具有相同的宽度。
比较实例: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氧化铟锡(ITO)制成,并具有相同的宽度。
第一终端电极也由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制成,并具有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相等的宽度。
类似于在所述试验实例中的辅助连接电极没有形成在第二连接电极的一端。其他条件类似于在所述试验实例中所述的相应条件。
图7A和图7B示出在所述比较实例和所述试验实例中分别测量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透射亮度水平。
如图7A所示,在所述比较实例的视差屏障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透射亮度水平随着时间而产生差异。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所述试验实例的视差屏障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透射亮度水平的差异被显著减小了,作为示例,这是通过在将第一终端电极的宽度设置为大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而实现的。
表1示出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电压的测量值。
                    表1
  比较实例   试验实例
  施加的电压(伏)   -1.0   -1.0
  第一电极(伏)   0.81625   0.57875
  第二电极(伏)   0.8725   0.575625
  电压差(毫伏)   56.25   3.12
以这种方式,当施加相同的电压时,在有效施加于第一电极的电压与有效施加于第二电极的电压之间的差异被显著减小了。
因此,当三维显示装置工作在分时模式下时,多个电极中的每个的光透射率能够被控制为彼此基本上相等。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其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并防止由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的压降所引起的三维影像的恶化。
虽然已经结合具体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本发明涵盖了在所附权利要求和其等价物的精神和保护范围之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设置。

Claims (17)

1、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包括:
适于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
视差屏障,该视差屏障面对所述影像显示部分,并适于将所述影像显示部分显示的左眼像和右眼像分别导向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其中所述视差屏障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
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
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一端的第一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施加电压;
位于多个第一电极之间的多个第二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
连接到第二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二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施加电压;
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
位于第二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和
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其中第一终端电极的电阻小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电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一终端电极由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制成,并且第一终端电极的宽度大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一终端电极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二连接电极包括辅助连接电极,其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一端,还具有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到与每个第二电极的相应一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其中所述辅助连接电极适于有效地降低施加在第二电极上的电压电平。
5、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包括:
适于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
视差屏障,该视差屏障面对所述影像显示部分,并适于将所述影像显示部分显示的左眼像和右眼像分别导向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其中所述视差屏障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第一基板上的多个第一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
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
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一端的第一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施加电压;
位于多个第一电极之间的多个第二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
连接到第二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二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施加电压;
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
位于第二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和
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其中第二连接电极的电阻大于第一连接电极的电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二连接电极由用于形成第一连接电极的材料制成,并且第二连接电极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电极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二连接电极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大于用于形成第一连接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二连接电极包括辅助连接电极,其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一端,还具有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到与每个第二电极的相应一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其中所述辅助连接电极适于有效地降低施加在第二电极上的电压电平。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一终端电极的电阻小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电阻。
10、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包括:
适于显示左眼像和右眼像的影像显示部分;和
视差屏障,该视差屏障面对所述影像显示部分,并适于将所述影像显示部分显示的左眼像和右眼像分别导向使用者的左眼和右眼,其中所述视差屏障包括:
第一基板;
位于第一基板上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连接电极;
连接到第一连接电极一端的第一终端电极;
连接到第一终端电极一端的第一连接端子,适于向第一电极和第一连接电极施加电压;
位于多个第一电极之间的多个第二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二电极的第二连接电极;
适于向第二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施加电压的第二连接端子;
面对第一基板的第二基板;
位于第二基板上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三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三电极的第三连接电极;
适于向第三电极和第三连接电极施加电压的第三连接端子;
位于多个第三电极之间的多个第四电极;
用于电连接多个第四电极的第四连接电极;
连接到第四连接电极一端的第四终端电极;
连接到第四终端电极一端的第四连接端子,适于向第四电极和第四连接电极施加电压;和
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
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的相应宽度彼此相等;
第一终端电极的电阻小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电阻;并且
每个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具有的相应宽度彼此相等;
第四终端电极的电阻小于每个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相应电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
其中第一终端电极由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制成,第一终端电极的宽度大于每个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相应宽度;和
其中第四终端电极由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材料制成,第四终端电极的宽度大于每个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相应宽度。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
第一终端电极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并且
第四终端电极由一种材料制成,所述材料的电阻率小于用于形成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
第二连接电极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电极的宽度;并且
第三连接电极的宽度小于第四连接电极的宽度。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二连接电极的电阻大于第一连接电极的电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三连接电极的电阻大于第四连接电极的电阻。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三连接电极的电阻大于第四连接电极的电阻。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三维显示装置,其中第二连接电极包括辅助连接电极,其具有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一端,还具有第二端,该第二端连接到与每个第二电极的相应一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电极的一部分,其中所述辅助连接电极适于有效地降低施加于第二电极上的电压电平。
CN2006101459424A 2005-11-30 2006-11-28 三维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6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115586 2005-11-30
KR10-2005-0115586 2005-11-30
KR1020050115586A KR100688357B1 (ko) 2005-11-30 2005-11-30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6483A true CN1976483A (zh) 2007-06-06
CN1976483B CN1976483B (zh) 2010-11-10

Family

ID=37654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594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6483B (zh) 2005-11-30 2006-11-28 三维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11774B2 (zh)
EP (2) EP1793624B1 (zh)
JP (1) JP5255755B2 (zh)
KR (1) KR100688357B1 (zh)
CN (1) CN197648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2977A (zh) * 2010-11-09 2011-05-18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视差光栅、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与立体显示器
CN102438165A (zh) * 2010-08-16 2012-05-02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三维图像的设备和方法
CN102591025A (zh) * 2011-11-30 2012-07-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器及其视差屏障面板
CN102789061A (zh) * 2012-08-10 2012-1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19507B1 (ko) * 2005-12-22 2007-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JP4232807B2 (ja) * 2006-09-06 2009-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927720B1 (ko) * 2007-08-24 2009-11-1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전자 영상 기기
GB2457692A (en) * 2008-02-21 2009-08-26 Sharp Kk A display device with a plurality of viewing modes
JP2010276817A (ja) * 2009-05-28 2010-12-0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854531B2 (en) 2009-12-31 2014-10-07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ple remote controllers that each simultaneously controls a differ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a 2D/3D display
US8964013B2 (en) * 2009-12-31 2015-02-24 Broadcom Corporation Display with elastic light manipulator
US8823782B2 (en) * 2009-12-31 2014-09-02 Broadcom Corporation Remote control with integrated position, viewer identification and optical and audio test
US9247286B2 (en) 2009-12-31 2016-01-26 Broadcom Corporation Frame formatting supporting mixed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video data communication
TWM388658U (en) * 2010-04-12 2010-09-1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Liquid crystal lens
TWM396974U (en) * 2010-05-21 2011-01-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Displaying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displaying modes
TWI439730B (zh) 2010-07-16 2014-06-01 Au Optronics Corp 視差控制元件及其應用
TW201217833A (en) * 2010-10-27 2012-05-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Parallax barrier, method of adjusting parallax barrier transmittance and 3D display
JP5378342B2 (ja) * 2010-11-15 2013-12-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2636893A (zh) * 2011-02-09 2012-08-15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器、屏障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2012226161A (ja) * 2011-04-20 2012-11-15 Sony Corp 表示装置
KR101475107B1 (ko) * 2011-11-16 2014-12-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GB2508844A (en) * 2012-12-12 2014-06-18 Sharp Kk Analogue parallax barrier
TWI519823B (zh) * 2013-08-29 2016-02-01 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立體顯示面板與應用其之對位方法與立體顯示方法
KR102193561B1 (ko) 2014-03-06 2020-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영상 표시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0794A (en) * 1976-08-10 1978-02-25 Sharp Corp Electrode structure of display unit
JPS55151621A (en) 1979-05-16 1980-11-26 Hitachi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JPS5854089B2 (ja) 1979-06-22 1983-1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透明導電膜の形成方法
JPS63128394A (ja) * 1986-11-18 1988-05-31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
JPS63140509U (zh) 1987-03-06 1988-09-16
JP2695887B2 (ja) * 1989-01-06 1998-0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素子
JPH0572563A (ja) * 1991-09-10 1993-03-26 Roh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H05232403A (ja) * 1992-02-20 1993-09-10 Ricoh Co Ltd 表示装置
JPH0611721A (ja) * 1992-06-26 1994-01-21 Sharp Corp 液晶パネルの実装構造および実装方法
JP2966781B2 (ja) * 1995-11-16 1999-10-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DE69624774T2 (de) 1995-12-05 2003-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Hintergrundbeleuchtete Farbanzeige
US6137456A (en) * 1996-07-01 2000-10-24 Corning Incorporated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 for simultaneously displaying 2D and 3D images
KR980010482A (ko) * 1996-07-01 1998-04-30 알프레드 엘. 미첼슨 자동입체 디스플레이를 생성하도록 인포메이션 디스플레이를 통하여 광 패턴을 전도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00187451A (ja) * 1998-12-22 2000-07-04 Fujitsu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配線設計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利用し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010011108A (ko) * 1999-07-26 2001-02-15 김순택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806808B1 (ko) * 2000-10-17 2008-02-2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등저항 배선을 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3005670A (ja) * 2001-06-20 2003-01-08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JP2004014798A (ja) * 2002-06-06 2004-01-15 Toshiba Corp パターンレイアウト方法、その装置およびパターンレイアウト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媒体
KR100786918B1 (ko) * 2003-03-25 2007-12-17 산요덴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583446B (en) * 2003-05-28 2004-04-1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Conducting line structure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5134663A (ja) 2003-10-30 2005-05-26 Asahi Glass Co Ltd 多機能表示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スリットマスク形成用のスイッチング液晶パネル
KR20050104649A (ko) * 2004-04-29 2005-11-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자 방출 표시장치
KR100728112B1 (ko) * 2005-03-04 2007-06-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리어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8165A (zh) * 2010-08-16 2012-05-02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三维图像的设备和方法
US9030534B2 (en) 2010-08-16 2015-05-12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isplaying 3-dimensional image
CN102062977A (zh) * 2010-11-09 2011-05-18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视差光栅、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与立体显示器
CN102591025A (zh) * 2011-11-30 2012-07-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器及其视差屏障面板
CN102591025B (zh) * 2011-11-30 2014-02-2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器及其视差屏障面板
CN102789061A (zh) * 2012-08-10 2012-1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CN102789061B (zh) * 2012-08-10 201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US9535290B2 (en) 2012-08-10 2017-01-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arallax barrier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56415A (ja) 2007-06-21
KR100688357B1 (ko) 2007-03-02
EP1793624B1 (en) 2014-10-22
US7511774B2 (en) 2009-03-31
EP1793624A2 (en) 2007-06-06
EP1793624A3 (en) 2008-04-23
EP2816804A3 (en) 2015-05-20
EP2816804A2 (en) 2014-12-24
JP5255755B2 (ja) 2013-08-07
CN1976483B (zh) 2010-11-10
US20070120768A1 (en) 200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6483A (zh) 三维显示装置
CN1920615A (zh) 三维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975510A (zh) 三维显示装置
CN1960503A (zh) 三维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525211A (zh) 图像显示设备和使用该设备的便携式终端设备
CN100343724C (zh) 多视点三维图像系统的图像显示单元
CN159110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580881A (zh) 像素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841130A (zh) 图像显示设备
CN1828364A (zh) 隔板装置、使用隔板装置的自动立体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1059614A (zh) 多面板液晶显示设备
CN1959480A (zh) 液晶显示器
CN1655012A (zh) 三维图象显示装置
CN1619358A (zh) 立体显示装置及图像显示方法
CN1721961A (zh) 液晶显示设备、便携式设备和液晶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
CN1700265A (zh) 显示装置、滤色器及电子设备
CN1836454A (zh) 用于自动立体显示装置的像素布置
CN1734311A (zh) 图像显示设备和便携式终端设备
CN1413315A (zh) 用于平板显示器的像素装置
CN1457199A (zh) 三维显示器及方法
CN1690785A (zh) 具有两面显示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046949A (zh) 显示装置
CN153642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624542A (zh) 照明装置和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CN1525213A (zh) 图像显示设备、便携终端设备以及显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109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Applicant after: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Korea Suwon

Applicant before: Samsung SDI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SDI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90109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9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928

Address after: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Samsung Display Co.,Ltd.

Address before: Gyeonggi Do,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