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4542A - 照明装置和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和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24542A CN1624542A CNA2004100965699A CN200410096569A CN1624542A CN 1624542 A CN1624542 A CN 1624542A CN A2004100965699 A CNA2004100965699 A CN A2004100965699A CN 200410096569 A CN200410096569 A CN 200410096569A CN 1624542 A CN1624542 A CN 16245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
- shaped light
- light source
- light sources
- ligh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186216 Corynebacter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67 dimini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1/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igniting or operating discharge lamps
- H05B41/14—Circuit arrangements
- H05B41/26—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 H05B41/28—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 H05B41/28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5B41/2821—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single-switch converter or a parallel push-pull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 H05B41/2822—Circuit arrangements in which the lamp is fed by power derived from dc by means of a converter, e.g. by high-voltage dc using static convert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by means of a single-switch converter or a parallel push-pull converter in the final stage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components in the load circuit, e.g. feed-back transformers,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s; using specially adapted load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e Lamp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是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上的用于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并包括多个棒状光源(1),每个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多个棒状光源(1)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1a)以及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1b),每个第二棒状光源(1b)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1a)的对应一个串联设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和使用它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并用做显示装置的背面光源(backlight)的照明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它们有利的特点如重量轻、结构薄和功耗小等而广泛地用在OA设备、汽车电视、可携式摄像机等之中。与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如CRT、PDP(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EL(电致发光)装置不同,液晶显示装置采用本身不能产生光的液晶显示元件。因此,在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谓“背面光源”的平面照明装置设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的后侧,并且液晶显示元件控制在每个像素中从背面光源透过的输出光量以显示图像。
背面光源一般分为“直接型”背面光源和“边缘发光型(edgelight-type)”背面光源,前者包括直接设置在液晶显示元件下面的如荧光管的多个棒状光源,后者包括沿着光导板的边缘设置的光源,从而来自光源的光通过光导板被引导到液晶显示元件。
直接型背面光源的典型结构示意性地在图37和图38中示出。图37和38中示出的背面光源40设置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48的后侧,并包括多个荧光管41、容纳荧光管41的外壳43、和设置在荧光管41和液晶显示面板48之间的光学板(例如,扩散板(diffusion sheet)或棱镜板)45。利用直接型背面光源40,通过调整作为光源的荧光管41的数量可以很容易地调整亮度,并且相对容易实现高亮度。因此,直接型背面光源通常用在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中。
近年来,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的增加,背面光源荧光管的长度也随着增加。然而,长荧光管具有不良的抗震性能和难以操纵。而且,随着荧光管长度增加,其工作电压也显著增加,由此在承受电压方面其可靠性显著下降。因此,存在对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加而增加荧光管的长度的技术限制。另一个问题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的进一步增加可能需要提供用于生产更长的荧光管的新的生产线。
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10-143089公开了一种背面光源40A,它包括荧光管阵列41’,其中有些荧光管具有与其他荧光管不同的长度,如图39所示。荧光管41’在每行中彼此串联设置,并且荧光管41’的端部在整个阵列中以交错图形设置。利用背面光源40A,短荧光管可以用做光源。
然而,在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10-143089中公开的采用不同长度荧光管的背面光源40A由于使用不同规格的光源而具有各种问题。在使用不同规格的光源的场合,在横跨背面光源的不同位置之间存在明显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差异,由此难以适当地控制光发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用做大尺寸显示装置的背面光源的照明装置以及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照明装置是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后侧上的用于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棒状光源,每个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其中多个棒状光源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及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每个第二棒状光源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的一个串联设置。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不包括与多个棒状光源的长度不同的附加棒状光源。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还包括用于在靠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支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用于在靠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支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二支撑部件,其中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各由透光材料制成。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一光散射部件。
本发明的第二照明装置是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的用于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它包括多个棒状光源,每个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其中多个棒状光源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及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每个第二棒状光源相对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偏移。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不包括与多个棒状光源长度不同的多个附加棒状光源。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还包括用于在靠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支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用于在靠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支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二支撑部件,其中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各由透光材料制成。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以恒定间距P设置,且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以间距P设置。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第二方向彼此偏移半个间距P。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彼此偏移的量小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每个的长度。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棒状光源的每个包括发射光的发光区和基本不发光的两个非发光区,非发光区分别与发光区的相对端部相邻;靠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非发光区不面对靠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非发光区。
在优选实施例中,靠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发光区及其非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基本上与靠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发光区及其非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在同一直线上。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一光散射部件。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棒状光源分别是荧光管。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多个反相器,用于操作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多个第二棒状光源。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棒状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电连接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
在优选实施例中,其中电连接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的至少两个棒状光源包括彼此串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
在优选实施例中,电连接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的至少两个棒状光源包括彼此并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
在优选实施例中,施加于靠近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电位和施加于靠近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电位基本上相同。
在优选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相邻两个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二光散射部件;和设置在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相邻两个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三光散射部件。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位于两个第一棒状光源之间的中间位置,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位于两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中间位置上。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光散射部件和第三光散射部件是棒状部件。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平行设置,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与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平行设置。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光散射部件的中心轴基本上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中心轴共面,并且第三光散射部件的中心轴基本上与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中心轴共面。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具有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相同的外径,并且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具有与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相同的外径。
在优选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第二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每个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第三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每个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在优选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第二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和第三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用于调整显示图像的光的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的上述照明装置。
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是包括一对基板和设置在一对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第一照明装置包括具有基本相同长度并各自在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棒状光源。棒状光源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纵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及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每个第二棒状光源与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串联设置。因此,与较长棒状光源相比,具有较低工作电压、较好操纵性能和较好抗震性能的短棒状光源可以用做第一和第二棒状光源。
而且,由于具有相同长度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因此第一棒状光源相对于第一方向彼此对准。同样,由于具有相同长度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因此第二棒状光源相对于第一方向彼此对准。因此,通过只使用长度基本相同的棒状光源就可以提供平面光源,并且不需要提供不同长度的附加的棒状光源。因此,减少了在横跨背面光源上不同位置之间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差异,由此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光发射。
本发明的第二照明装置包括具有基本相同长度的多个棒状光源,每个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延伸。棒状光源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纵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及在第二方向彼此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每个第二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偏移。由于每个第二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纵向)相对于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偏移,与较长棒状光源相比,具有较低工作电压、较好操纵性能和较好抗震性能的短棒状光源可以用做第一和第二棒状光源。
而且,由于具有相同长度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因此第一棒状光源相对于第一方向彼此对准。同样,由于具有相同长度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因此第二棒状光源相对于第一方向彼此对准。因此,通过只使用长度基本相同的棒状光源就可以提供平面光源,并且不需要提供长度不同的附加棒状光源。因此,减少了在横跨背面光源上不同位置之间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差异,由此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光发射。
而且,由于每个第二棒状光源在第二方向(垂直于纵向的方向)相对于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偏移,因此可以采用如下设置:靠近第二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的第一棒状光源的一端和靠近第一棒状光源的第二棒状光源的一端在第二方向彼此面对(在第一方向彼此重叠),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输出光的均匀性和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的液晶显示装置30的剖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的平面图。
图3A和3B示意性地表示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40中的反相器设置,图3C示意性地表示图3A和3B中所示设置的亮度分布。
图4A和4B示意性地表示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40中的另一反相器设置,图4C示意性地表示图4A和4B中所示设置的亮度分布。
图5A和5B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的优选反相器设置,图5C示意性地表示图5A和5B中所示设置的亮度分布。
图6A、6B和6C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共享每个反相器的典型设置。
图7A、7B和7C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共享每个反相器的另一典型设置。
图8示意性地表示在图7A、7B和7C中所示设置中如何抑制噪声。
图9A、9B和9C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共享每个反相器的又一典型设置。
图10A、10B和10C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的优选反相器设置。
图11A、11B和11C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另一的优选反相器设置。
图12A、12B和12C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的又一优选反相器设置。
图13是与用于支撑棒状光源的支撑部件一起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的平面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设置在第一棒状光源和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光散射部件的照明装置10的平面图。
图15A和15B示意性地表示用于抑制在第一棒状光源和第二棒状光源之间发生的泄漏的优选设置。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照明装置10A的平面图。
图17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A中的优选反相器的设置。
图18是与用于支撑棒状光源的支撑部件一起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A的平面图。
图19示意性地表示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的棒状光源。
图20示意性地表示各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的棒状光源的优选设置。
图21示意性地表示各包括发光区和非发光区的棒状光源的另一优选设置。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A的平面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在第一棒状光源和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光散射部件的照明装置10A的平面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在光源之间的反射突出部的常规背面光源50的剖面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辅助光源的常规背面光源60的剖面图,其中辅助光源包括初级光源和光导板。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本发明的又一照明装置10B的液晶显示装置30的剖面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B的平面图。
图28示意性地表示在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40中如何发生亮度非均匀性。
图29示意性地表示在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50中如何发生亮度非均匀性。
图30示意性地表示在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60中如何发生亮度非均匀性。
图31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B中如何抑制亮度非均匀性。
图32A、32B和32C分别表示照明装置10B中使用的光散射部件的设置。
图33A-33E各自表示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得到的照明装置10B中使用的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
图3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B的平面图。
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照明装置10C的平面图。
图3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又一照明装置10D的平面图。
图37是示意性地表示常规通用的直接型背面光源40的剖面图。
图38是示意性地表示常规通用的直接型背面光源40的平面图。
图39是示意性地表示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40A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应该注意到本发明不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2,现在介绍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照明装置10的液晶显示装置30的剖面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照明装置10的平面图。
照明装置10是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20的后侧(远离观察者的一侧)的所谓的“背面光源”,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一对基板(例如,玻璃基板)21和22和设置在其间的液晶层23,并调整从照明装置10输出的光,以便显示图像。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在透射模式显示图像的每个像素中的区域。因此,液晶显示面板20是透射型或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
如图1和2所示,照明装置10包括在预定方向(这里称做“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棒状光源1。棒状光源1具有相同的长度,并且照明装置10不包括长度与棒状光源1不同的棒状光源。在优选实施例中,棒状光源1是冷阴极荧光管(CCFT)。当然,棒状光源1不限于冷阴极荧光管。作为选择,棒状光源1可以是热阴极荧光灯(HCFL)或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
棒状光源1由设置在外壳3中的支撑部件(固定器;未示出)保持在外壳3中,并且在棒状光源1和液晶显示面板20之间设置光学板5,如图1所示。光学板5例如可以是扩散板或棱镜板。应该注意到图1中只示出了一个光学板5,在实践中,扩散板、棱镜板等可以组合使用。通常,为了提高光效率,靠近棒状光源1的外壳3的表面设有高反射部件(例如,反光板),或者外壳3本身由高度反射的材料制成。
参见图2,现在将更详细地介绍棒状光源1的设置。
如图2的左侧所示,照明装置10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这里称为“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棒状光源1a。由于具有相同长度的棒状光源1a在一般垂直于纵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因此它们相对于纵向(第一方向)彼此对准。
如图2的右侧所示,照明装置10还包括多个棒状光源1b,每个棒状光源1b与对应的棒状光源1a串联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由于具有相同长度的棒状光源1b也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因此它们也相对于第一方向彼此对准。
因此,照明装置10包括以梳齿图形排列的棒状光源1a和以梳齿图形排列的棒状光源1b,每个棒状光源1a与对应的棒状光源1b串联设置(即,在第二方向对准)。为了简明起见,以下将棒状光源1a也称为“第一棒状光源”(或简称为“第一光源”),并且以下将与第一棒状光源1a串联设置的棒状光源1b也称为“第二棒状光源”(或简称为“第二光源”)。在本说明书中,术语“串联设置”指的是将在同一直线上设置,但是不意味着“串联电连接”,除非有特殊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每个第二棒状光源1b与对应的第一棒状光源1a串联设置,因此与较长棒状光源相比,具有较低工作电压、较好操纵性能和较好抗震性能的短棒状光源可以用做棒状光源1。而且,由于棒状光源1都具有相同长度,因此照明装置10在横跨照明装置10的不同位置之间几乎没有电学和光学特性差异,并且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光发射。
而且,通过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可以实现所希望的光分布,这是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所不能实现的。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参见图3A和3B,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40包括在冷阴极荧光管41的一端附近的反相器基板46。反相器基板46包括用于产生高电压的反相器,所述高电压用于操作冷阴极荧光管41。利用这种设置,冷阴极荧光管41向反相器附近的其一端提供较高的亮度和向远离反相器的其另一端(通常接地)提供较低的亮度。因此,背面光源40提供非对称光分布,如图3C所示。
鉴于此,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人提出了一种方法,如图4A和4B所示,其中反相器基板46设置在冷阴极荧光管41的每端附近,并且高电压交替地施加于冷阴极荧光管41的相对端。利用这种方法,在冷阴极荧光管41的每端附近都能获得高亮度,并且背面光源40提供如图4C所示的对称光分布。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在图4C所示的中心附近,亮度较低。
相反,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包括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严格地讲,是在其间的间隔周围)的反相器基板6,如图5A和5B所示,反相器基板6包括用于操作第一和第二光源1a和1b的多个反相器。因此,如图5C所示可以实现对称光分布,且在中心附近亮度很高。如图5C所示的光分布用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是不能实现的,并且对于用在显示装置中的背面光源是优选的光分布。
而且,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可以使用具有小长度的棒状光源1,由此可以减小用于操作每个棒状光源1的电压。因此,单个反相器可以在多个棒状光源1之间共享,并且通过消除如变压器等部件可以降低成本。下面介绍具有共享反相器的设置。
图6A示出了其中共享每个反相器的典型设置。在图6A的设置中,两个棒状光源1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两个棒状光源1彼此并联电连接。
这种类型的典型设置以图6B和6C中的接线图的形式示出。在图6B所示的设置中,每对两个相邻的第一光源1a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两个第一光源1a彼此并联电连接。而且,每对两个相邻的第二光源1b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两个第二光源1b彼此并联电连接。在图6C所示的设置中,彼此相邻的每对的一个第一光源1a和一个第二光源1b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该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1a和1b彼此并联电连接。
当两个棒状光源1彼此并联电连接时,如图6A、6B和6C所示,彼此并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1从反相器6’接收相同周期和相同相位的电压,由此在不需要相位控制的情况下实现了光源的简单操作。
图7A示出了共享每个反相器的另一典型设置。在图7A所示的设置中,两个棒状光源1的每对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这两个棒状光源1彼此串联电连接。
这种类型的典型设置以图7B和7C中的接线图的形式示出。在图7B所示的设置中,彼此相邻的一个第一光源1a和一个第二光源1b的每对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该对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1a和1b彼此串联电连接。在图7C所示的设置中,每对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光源1a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这两个第一光源1a彼此串联电连接。而且,每对两个彼此相邻的第二光源1b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这两个第二光源1b彼此串联电连接。
在通常的直接型背面光源中,由反相器产生的高电压产生的电场用做液晶显示面板的噪声。这种噪声可以说是从包括反相器和棒状光源的电路向液晶显示面板泄漏(经容性耦合)的交流分量。
当两个棒状光源1如图7A、7B和7C所示彼此串联电连接时,如图8所示,彼此串联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1从反相器6’接收相同周期和相反相位的电压。组合在一起的这些电压的波形产生较小振幅的波形(作为波形彼此抵消的结果),表示消除了作为噪声的有效电场,并且抑制了噪声。
尽管棒状光源1彼此并联连接的设置在图6A-6C中示出,并且棒状光源1彼此串联连接的设置在图7A-7C中示出,但是还可以将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组合起来。图9A示出了其中共享每个反相器的另一典型设置。在图9所示的设置中,四个棒状光源1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每个棒状光源1并联电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其他棒状光源1上,同时与其余一个或多个棒状光源1串联电连接。
这种类型的典型设置以图9B和9C中的接线图的形式示出。在图9B所示的设置中,两个相邻第一光源1a和两个相邻第二光源1b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并且一对第一光源1a彼此并联电连接,同时一对第二光源1b也彼此并联电连接。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彼此串联电连接。
在图9C所示的设置中,两个相邻第一光源1a和两个相邻第二光源1b电连接到一个反相器6’。两个第一光源1a中的一个与另一个第一光源1a和两个第二光源1b中的一个串联电连接,同时与另一个第二光源1b并联电连接。而且,两个第二光源1b中的一个与另一个第二光源1b和两个第一光源1a中的一个串联电连接,同时与另一个第一光源1a并联电连接。
利用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组合在一起的设置,如图9A、9B和9C所示,通过显著地减少如变压器等部件同时受益于并联连接和串联连接的优点,可以显著地降低成本。彼此并联电连接的棒状光源1从反相器6’接收相同周期和相同相位的电压,由此在不需要相位控制的情况下实现光源的简单操作。而且,彼此串联电连接的棒状光源1从反相器6’接收相同周期和相反相位的电压,由此抑制噪声。
应注意,图6A-6C、7A-7C和9A-9C各示出了没有连接到反相器6’的每个棒状光源1的一端接地的设置,没有连接到反相器6’的每个棒状光源1的端部可以不接地而是浮置,如图10A-10C、11A-11C和12A-12C所示。利用这种设置,可以省略这些部件接地的部分,由此降低了制造成本。
尽管迄今为止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如图13所示,棒状光源1通过支撑部件(固定器)4a、4b和4c保持在外壳3内。如果用于支撑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的每个支撑部件4a和用于支撑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的每个支撑部件4b使用透光材料,则可以增加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区域(即不存在光源的区域)中的亮度,由此实现了更优选的光分布。透光材料例如可以是半透明橡胶。
而且,如果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提供用于散射光的光散射部件2a,如图14所示,则从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输出的部分光被光散射部件2a散射。而且,利用这种设置,可以增加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区域中的亮度。
光散射部件2a例如可以由包括树脂材料基体和分散在该基体中的颗粒的材料制成,其中所述颗粒具有不同于基体的折射率。树脂材料例如可以是丙烯酸树脂,颗粒例如可以是硅珠。当然,代替使用内部散射型的光散射部件,可以采用具有光散射表面(例如,具有微小不规则物的表面)的光散射部件,或者内部散射型的光散射部件的表面可以提供光散射性能。
尽管鉴于输出光的均匀性和亮度而优选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间隔(即,不存在光源的区域的宽度)尽可能的小,但是过分小的间隔可能导致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产生漏电流。通过给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和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提供基本相同的电位,可以防止泄漏,并由此减小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间隔。具体而言,相对高的第一电位可以施加于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和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同时向相反端提供相对低的第二电位(例如,地电位),如图15A所示。或者,相对低的电位可以施加于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和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同时向相反端提供相对高的电位,如图15B所示。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只提供作为光源的第一棒状光源1a和第二棒状光源1b,但是在这种设置中还可以进一步设置多个第三棒状光源,其中它们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每个光源与第二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串联设置。
实施例2
参见图16,现在介绍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A。照明装置10A也是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后侧(远离观察者的一侧)上的背面光源。下面的说明中主要针对不同于实施例1的照明装置10的地方。
在图2中所示的照明装置10中,每个第二棒状光源1b与对应的第一棒状光源1a串联连接。因此,第二棒状光源1b在第一方向而不是在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棒状光源1a偏移。相反,在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A中,每个第二棒状光源1b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都相对于对应的第一棒状光源1a偏移。因此,以梳齿图形设置的第一光源1a和以梳齿图形设置的第二光源1b在相对于纵向倾斜的方向彼此偏移。
更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在第二方向以恒定的间距P设置,并且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在第二方向彼此偏移,偏移量是间距P的一半(P/2)。此外,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在第一方向的偏移小于第一棒状光源1a的长度。换言之,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设置成使得它们的端部在第二方向彼此面对(在第一方向彼此重叠),每个第二光源1b的一端被夹在以梳齿图形设置的两个第一光源1a之间,并且每个第一光源1a的一端被夹在以梳齿图形设置的两个第二光源1b之间。
在照明装置10A中,第二光源1b在第一方向(纵向)相对于第一光源1a偏移。因此,与较长棒状光源相比,具有较好操纵性能和较好抗震性能的短棒状光源可以用做棒状光源1。而且,由于棒状光源1都具有相同长度,因此照明装置10A在横跨照明装置10A上的不同位置之间几乎没有电学和光学特性差异,并且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光发射。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A中,每个第二光源1b不与对应的第一光源1a串联设置,而是在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光源1a偏移,由此可以采用如下这种设置:如图16所示,其中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和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在第二方向彼此面对(在第一方向彼此重叠)。结果是,棒状光源1在第一方向连续覆盖、未间断地延伸,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输出光的均匀性和亮度。
而且,如图17所示,用于操作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的反相器(和反相器基板6)可以一起放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由此可以实现对称的光分布,并且亮度在中心附近很高。
此外,如前面参照图6A-9C在实施例1中所述的,可以采用共享每个反相器的设置,因此实现了如降低成本、简化操作和抑制噪声等类似的效果。
而且,如果基本相同电位施加于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和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则可以防止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发生泄漏。
应注意,如图18所示,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实际上由支撑部件(固定器)4a、4b和4c保持在外壳3中。如果用于支撑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的支撑部件4a和用于支撑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的支撑部件4b由透光材料制成,可以进一步提高靠近第二光源1b的第一光源1a的一端附近和靠近第一光源1a的第二光源1b的一端附近的亮度。
如图19所示,棒状光源1通常包括发射光的发光区1R和基本不发光的两个非发光区1R’,非发光区1R’分别与发光区1R的相反端相邻。具体而言,非发光区1R’是提供支撑部件(例如橡胶固定器)4和电极的区域。通过靠近第二光源1b的一侧上的第一光源1a的非发光区1R’与靠近第一光源1a的一侧上的第二光源1b的非发光区1R’不面对(不重叠)的设置,如图20所示,可以防止中心区域的亮度下降。
为了保持棒状光源1尽可能地短同时保持中心区域的高亮度,优选的是靠近第二光源1b的一侧上的第一光源1a的发光区1R和其非发光区1R’之间的边界与靠近第一光源1a的一侧上的第二光源1b的发光区1R和其非发光区1R’之间的边界基本上在同一直线上,如图21所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光源设置成使得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在第一方向彼此相对偏移的量比第一棒状光源1a的长度短,其中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光源1a的端部面对第二光源1b的端部。作为选择,光源可以设置成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在第一方向彼此相对偏移的量等于或大于第一棒状光源1a的长度,其中第一光源1a的端部不面对第二光源1b的端部,如图22所示。通过这种替换设置,可以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设置用于散射光的光散射部件2a,如图23所示,以便增加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区域中的亮度。
实施例3
在介绍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之前,首先介绍一下直接型背面光源的亮度非均匀性问题。
对于图37和38中所示的直接型背面光源40,光源(荧光管)41设置成使得垂直于光源41的纵向的方向的范围只以间断的方式被光源41覆盖,由此导致亮度的非均匀性,其中,直接在光源41上方的区域中的亮度较高,而在光源41之间的其它区域中较低。
随着光源41和液晶显示面板48之间的距离A变大和随着光源41之间的距离B变小,亮度非均匀性变小。因此,距离B与距离A的比R(=B/A)越小,则亮度非均匀性越小,反之亦然。因此,通过增加光源41和液晶显示面板48之间的距离A或增加光源41的数量以缩短光源41之间的距离B,可以减小亮度非均匀性。
然而,光源41和液晶显示面板48之间的距离A的增加将导致背面光源40的厚度增加,因此导致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由此减损了其商业价值。而且,为了缩短光源41之间的距离B而增加光源41的数量将导致成本增加,由此也减损其商业价值。
鉴于此,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2002-122863公开了背面光源50,其中在光源51之间设置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光反射突出部分52,如图24所示,由此抑制亮度非均匀性。
而且,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2000-310776公开了一种背面光源60,其中在远离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61一侧上设置包括初级光源61和光导板63的辅助光源64,如图25所示,由此抑制亮度非均匀性。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11-101992公开了一种设置,其中用于提取从初级光源62进入光导板63的光的光导板63表面上的光散射点图形在直接位于光源61下面的区域中设置得稀少,而在光源61之间的其它区域中设置得致密,由此使得来自光导板63的光的亮度可以在直接位于光源61下面的区域中较低,而在光源61之间的其它区域中较高,由此进一步抑制了亮度非均匀性。
从背面光源的结构和亮度非均匀性的程度之间的关系的各种观点出发,由本发明人进行的深度研究表明在这些公报中所公开的背面光源中不能充分抑制亮度非均匀性。具体而言,对于这些公报中所公开的任何背面光源,尽管亮度非均匀性在法线方向(垂直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方向)相当小,但是在倾斜方向(相对于显示面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不够小。
现在将参照图26和27介绍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B。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照明装置10B的液晶显示装置30的剖面图,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照明装置10B的平面图。
照明装置10B不同于图1和2所示的照明装置10的地方在于照明装置10B包括各自设置在两个相邻第一棒状光源1a之间的光散射部件2b和各自设置在两个相邻第二棒状光源1b之间的光散射部件2c。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光散射部件2b是棒状部件,并且一般放在两个相邻第一棒状光源1a之间的中间部位和一般平行于第一光源1a。而且,每个光散射部件2c是棒状部件,一般设置在两个相邻第二光源1b之间的中间部位和一般平行于第二光源1b。光散射部件2b和2c通常由支撑部件4c保持在外壳3中,这与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一样。
在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B中,光散射部件2b和2c各自设置在于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棒状光源1之间,由此从棒状光源1输出的部分光被光散射部件2b和2c散射,由此增加从棒状光源1之间的照明装置10B的区域(即,相邻第一棒状光源1a之间的区域和相邻第二棒状光源1b之间的区域)输出的光的强度。因此,可以减少亮度非均匀性。由于设置在棒状光源1之间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基本上在每个方位角方向散射光,因此它们不仅用于增加来自棒状光源1之间的区域的光的强度,而且还用做伪光源。因此,可以实现与用较短间隔设置的较大数量的棒状光源1所实现的光学系统相似的光学系统。因此,不仅在法线方向(垂直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方向)而且在倾斜方向(相对于显示面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都可以减小亮度非均匀性。
图28和图31表示在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中如何发生亮度非均匀性和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10中如何抑制亮度非均匀性。应注意的是,为了简明起见,图28-31中示出的棒状光源比图24-27、37和38中的棒状光源少。
典型的常规直接型背面光源40在法线方向和倾斜方向具有明显的亮度非均匀性,如图28所示。因此显示质量降低。
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2002-122863中公开的背面光源50包括在光源51之间的光反射突出部分52,如图29所示,由此提高了来自光源51之间的区域的光的强度,并由此减少法线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然而,与能够在每个方位角方向散射光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不同,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并且是反光的突出部分52不用作伪光源,由此不可能充分地减小倾斜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因此,不会显著提高显示质量。
在日本特许公开专利公报号2000-310776中公开的背面光源60中,辅助光源64设置在光源61的下面,如图30所示,并且辅助光源64的光导板63上的光散射点图形在直接位于光源61下面的区域中稀疏地设置而在光源61之间的其它区域中致密地设置,由此提高了来自光源61之间的区域的光的强度和减少了法线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然而,放在光源61下面而不是放在其间并提供平面光发射的辅助光源64不能用做与棒状光源61协作的伪光源。因此,不可能充分地减少倾斜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从而,不能充分地提高显示质量。
相反,在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B中,光散射部件2b和2c各自设置在于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棒状光源1之间,如图31所示,由此光散射部件2b和2c可以用作伪光源,由此不仅可以减少法线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而且可以减少倾斜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因此,使用照明装置10B的显示装置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显示。而且,由于光散射部件2b和2c用作伪光源,因此可以减少液晶显示面板和棒状光源1之间的距离(对应图37中的距离A),而不会增加棒状光源1的数量。因此,由于照明装置10B可以做成较薄的外形并且它还可以以低成本制造因而具有高商业价值。
如上所述,在照明装置10B中,用于散射光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可以用做伪光源,因为它们的设置是不仅考虑了它们相对于棒状光源1的平面定位而且考虑了它们相对于棒状光源1的三维定位。不仅在显示平面法线方向观看,光散射部件2b和2c位于棒状光源1“之间”,如图27所示,而且在棒状光源1的纵向观看时位于棒状光源1“之间”,如图26所示。注意这里所使用的“在棒状光源1的纵向观看时光散射部件2b和2c位于棒状光源1之间”指的是光散射部件2b和2c至少部分地被包含于在两个棒状光源1之间限定的空间内,如图32A-32C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少倾斜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如图32B所示,优选的是每个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中心轴(虚轴)CA被包含于在棒状光源1之间限定的空间内,并且,如图32C所示,优选的是每个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中心轴CA基本上与棒状光源1的中心轴CA共面(在相同的高度)。
而且,为了光散射部件2b和2c按照希望得那样用做伪光源,优选的是光散射部件2b和2c具有接近于棒状光源1的光分布特性。为了使光散射部件2b和2c具有接近于棒状光源1的光分布特性,优选的是光散射部件2b和2c是棒状部件并且棒状光散射部件2b和2c一般平行于棒状光源1放置,如本实施例那样。而且,优选的是棒状光散射部件2b和2c各自具有与棒状光源1基本上相同的外径。
本实施例使用了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具有一般圆形横截面的圆柱状光散射部件2b和2c,但是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横截面的形状不限于此。作为选择,垂直于纵向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如图33A所示的一般圆形形状、如图33B所示的一般正多边形形状或者如图33C所示的一般矩形形状。还可以是如图33D所示的一般椭圆形状,或者是具有如图33E所示的圆弧拐角的一般矩形形状。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为了实现接近于棒状光源1的光分布特性,优选的是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得到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棒状光源1的相同。由于典型的棒状光源如冷阴极荧光管通常具有一般圆形横截面,因此从这一点看优选的是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得到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横截面的形状为一般的圆形。
应注意的是,尽管在本例中每个光散射部件2b和2c中只有一个设置在两个相邻棒状光源1之间,而每个光散射部件2b和2c中的多于一个的可以设置在两个相邻棒状光源1之间。在每个光散射部件2b和2c之一位于两个相邻棒状光源1之间的情况下,如本实施例那样,优选的是光散射部件2b或2c一般位于两个棒状光源1之间的中间位置上。如果光散射部件2b或2c一般位于两个相邻棒状光源1之间的中间位置上,则可以提高抑制亮度非均匀性的效果。
每个光散射部件2b和2c例如可以由包括树脂材料基体和分散在基体中的具有不同于基体的折射率的颗粒的材料制成。树脂材料可以例如是丙烯酸树脂,颗粒可以例如是硅珠。当然,代替使用这种内部散射型光散射部件,还可以使用具有光散射表面(例如,具有微小不规则物的表面)的光散射部件,或者内部散射型光散射部件的表面可以提供光散射性能。
光散射部件2b和2c散射光的程度例如由模糊(haze)值限定。光散射部件2b和2c的具体模糊值可以基于棒状光源1的数量、棒状光源1之间的距离、每个棒状光源1的亮度等适当地确定。
在本发明中,光散射部件只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光源1a之间以及两个相邻的第二光源1b之间。作为选择,为了实现更均匀的亮度分布,可以提供附加光散射部件。例如,光散射部件2a可以设置在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如图34所示,由此增加了第一光源1a和第二光源1b之间的区域中的亮度。而且,如果光散射部件2d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光源1a和1b的外侧,如图34所示,则可以增加沿着照明装置10B的边缘的亮度。光散射部件2d的结构可以与光散射部件2a和光散射部件2b和2c相同。
下面将介绍本实施例的另一照明装置。图35和3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照明装置10C和10D。
图35中所示的照明装置10C不同于实施例2的照明装置10A之处在于:照明装置10C包括各自设置在两个相邻第一光源1a之间的光散射部件2b和各自设置在两个相邻第二光源1b之间的光散射部件2c,并且照明装置10C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1a的外侧上的光散射部件2e(图35的左下侧所示)和设置在第二光源1b的外侧上的另一光散射部件2e(图35的右上侧所示)。
而且,图36中所示的照明装置10D不同于照明装置10A之处在于照明装置10D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1a的外侧上的光散射部件2e和设置在第二光源1b的外侧上的光散射部件2e。
而且在照明装置10C中,各设置在于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两个棒状光源1之间的光散射部件2b和2c用做伪光源,由此可以实现类似于用以较短间隔设置的较大数量的棒状光源1所实现的光学系统,由此不仅减少了法线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而且减少了倾斜方向的亮度非均匀性。
而且,在照明装置10C和照明装置10D中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光源1a和1b的外侧上的光散射部件2e用于提高沿着照明装置10C和10D的边缘的亮度和提高输出光的均匀性和亮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适当地用做大尺寸显示装置的背面光源的照明装置以及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特别适用于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光源。
在优选实施例中已经介绍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公开的本发明可以以各种方式修改,并且除了以上所列举和所述的这些特定实施例之外还可以假设很多实施方式。因而,所附权利要求书将覆盖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本发明的所有修改。
Claims (45)
1.一种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的用于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棒状光源,每个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长度,
其中所述多个棒状光源包括在一般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每个第二棒状光源与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串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装置,不进一步包括长度与所述多个棒状光源不同的附加棒状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装置,还包括用于在靠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支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用于在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支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二支撑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各自由透光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一光散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棒状光源分别是荧光管。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多个反相器,用于操作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棒状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电连接到所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照明装置,其中电连接到所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的至少两个棒状光源包括彼此串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7的照明装置,其中电连接到所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的至少两个棒状光源包括彼此并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
10.根据权利要求5的照明装置,其中施加于靠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电位和施加于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电位基本上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明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相邻两个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二光散射部件;和
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相邻两个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三光散射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棒状光源之间的中间位置上,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中间位置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和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是棒状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平行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的中心轴基本上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中心轴共面,并且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的中心轴基本上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中心轴共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相同的外直径,并且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相同的外直径。
17.根据权利要求13的照明装置,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每个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每个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3的照明装置,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
1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用于调整显示图像的光的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的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是包括一对基板和设置在该对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21.一种设置在显示面板后侧上的用于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包括多个棒状光源,每个棒状光源在第一方向延伸并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
其中多个棒状光源包括在一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及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的多个第二棒状光源,每个第二棒状光源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对应一个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偏移。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不进一步包括长度与所述多个棒状光源不同的附加棒状光源。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还包括用于在靠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支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用于在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支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第二支撑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各自由透光材料制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以恒定间距P在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以恒定间距P在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设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所述第二方向彼此偏移间距P的一半。
26.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在所述第一方向彼此偏移的量比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每个的长度小。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棒状光源的每个包括发射光的发光区和基本不发光的非发光区,所述非发光区分别与所述发光区的相对端相邻;和
靠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非发光区不面对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非发光区。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靠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发光区及其非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基本上与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发光区及其非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在同一直线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一光散射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棒状光源各自是荧光管。
31.根据权利要求30的照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多个反相器,用于操作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和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棒状光源中的至少两个电连接到所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
33.根据权利要求32的照明装置,其中电连接到所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的至少两个棒状光源包括彼此串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
34.根据权利要求32的照明装置,其中电连接到所述多个反相器的每个上的所述至少两个棒状光源包括彼此并联电连接的两个棒状光源。
35.根据权利要求30的照明装置,其中施加于靠近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电位和施加于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一侧上的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端部的电位基本上相同。
36.根据权利要求21的照明装置,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相邻两个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二光散射部件;和
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相邻两个之间的用于散射光的第三光散射部件。
37.根据权利要求36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棒状光源之间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棒状光源之间的中间位置上。
38.根据权利要求36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和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是棒状部件。
39.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平行设置。
40.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的中心轴基本上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中心轴共面,并且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的中心轴基本上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中心轴共面。
41.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明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一般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相同的外直径,并且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一般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相同的外直径。
42.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明装置,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一棒状光源的每个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与所述多个第二棒状光源的每个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
43.根据权利要求38的照明装置,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得到的所述第二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所述第三光散射部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
44.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用于调整显示图像的光的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后侧的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照明装置。
45.根据权利要求44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是包括一对基板和设置在该对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404815 | 2003-12-03 | ||
JP2003404815 | 2003-12-03 | ||
JP2004323858A JP4086837B2 (ja) | 2003-12-03 | 2004-11-08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2004323858 | 2004-11-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24542A true CN1624542A (zh) | 2005-06-08 |
CN100368888C CN100368888C (zh) | 2008-02-13 |
Family
ID=34467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9656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8888C (zh) | 2003-12-03 | 2004-12-03 | 照明装置和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322717B2 (zh) |
EP (1) | EP1538479A3 (zh) |
JP (1) | JP4086837B2 (zh) |
KR (1) | KR100690487B1 (zh) |
CN (1) | CN100368888C (zh) |
TW (1) | TWI304504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23109A (zh) * | 2006-10-10 | 2009-09-02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薄照明设备、显示设备和发光体设备 |
CN1916735B (zh) * | 2005-08-10 | 2010-05-26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显示装置 |
CN102095169A (zh) * | 2009-12-10 | 2011-06-15 | Para-Ent株式会社 | 高亮度导光板 |
CN101223830B (zh) * | 2005-07-15 | 2012-05-23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用照明灯、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17039B2 (ja) * | 2003-11-18 | 2007-12-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4086837B2 (ja) * | 2003-12-03 | 2008-05-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4467491B2 (ja) | 2005-09-06 | 2010-05-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液晶表示装置 |
CN100403126C (zh) * | 2005-11-23 | 2008-07-16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JP4838588B2 (ja) * | 2006-01-10 | 2011-12-14 | ローム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およびその制御回路、なら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発光装置および液晶テレビ |
TW200737093A (en) * | 2006-03-31 | 2007-10-01 | Coretronic Corp | Backlight devic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JP4798444B2 (ja) * | 2006-07-27 | 2011-10-19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多灯式放電灯点灯装置 |
KR100818478B1 (ko) * | 2006-10-23 | 2008-04-01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막대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어셈블리 |
JP2008173850A (ja) * | 2007-01-18 | 2008-07-31 | Fujifilm Corp | 紫外線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988831B2 (ja) | 2007-04-19 | 2012-08-01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放電管駆動装置 |
US7872705B2 (en) * | 2007-07-29 | 2011-01-18 | Cree, Inc. | LED backlight system for LCD displays |
WO2009093303A1 (ja) * | 2008-01-22 | 2009-07-3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EP2378510A4 (en) * | 2008-12-26 | 2012-06-20 | Sharp Kk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DEVICE |
JP5382787B2 (ja) * | 2009-06-05 | 2014-01-08 |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 面状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WO2011040427A1 (ja) * | 2009-09-30 | 2011-04-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KR100975849B1 (ko) * | 2009-12-10 | 2010-08-13 | (주) 파라이엔티 | 고휘도 광고패널용 다중 조명장치 |
KR100981952B1 (ko) * | 2009-12-10 | 2010-09-13 | (주) 파라이엔티 | 고휘도 광고패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35497A (en) * | 1988-04-04 | 1993-08-10 | Costa Paul D | Luminescent fixture providing directed lighting for television, video, and film production |
JPH0369624U (zh) | 1989-11-13 | 1991-07-11 | ||
JPH03259177A (ja) | 1990-03-08 | 1991-11-1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面発光装置 |
JPH04172319A (ja) | 1990-11-05 | 1992-06-19 | Seiko Instr Inc | 液晶表示装置 |
JPH04338723A (ja) | 1991-05-16 | 1992-11-26 | Seiko Epson Corp | 表示用背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H0667176A (ja) | 1992-07-03 | 1994-03-11 | Nec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 |
JPH07151454A (ja) | 1993-11-30 | 1995-06-1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ショーケース |
US5434762A (en) * | 1994-04-26 | 1995-07-18 | Sylvan R. Shemitz Associates, Inc. | Compact fluorescent luminaire |
JPH08194650A (ja) | 1995-01-13 | 1996-07-30 | Nitsuko Corp | シリアル通信方法 |
WO1998012470A1 (en) | 1996-09-18 | 1998-03-26 | Flat Panel Display Co. (Fpd) B.V. | Backlight luminaire |
JPH10133026A (ja) | 1996-10-31 | 1998-05-22 | Canon Inc | 導光体を有する照明装置 |
JP3279489B2 (ja) | 1996-11-14 | 2002-04-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用照明装置 |
JPH10186328A (ja) | 1996-12-20 | 1998-07-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0310776A (ja) | 1999-04-28 | 2000-11-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0338487A (ja) | 1999-05-28 | 2000-12-08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DE19933405A1 (de) | 1999-07-21 | 2001-03-29 | Patent Treuhand Ges Fuer Elektrische Gluehlampen Mbh | Längliche Lichtquelle |
JP2001174813A (ja) | 1999-12-17 | 2001-06-29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1210126A (ja) | 2000-01-31 | 2001-08-03 | Sharp Corp | ランプホルダ及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KR100350014B1 (ko) | 2000-04-15 | 2002-08-24 | 주식회사 광운디스플레이기술 | 외부전극 형광램프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및 그 구동방법 |
JP2002091347A (ja) | 2000-09-20 | 2002-03-27 | Hitachi Ltd | マルチ画面液晶表示装置 |
JP3808301B2 (ja) | 2000-10-17 | 2006-08-0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759362B1 (ko) | 2001-01-18 | 2007-09-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0765299B1 (ko) | 2001-02-21 | 2007-10-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로의 광공급방법, 이를 구현하기위한 광공급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
US6586863B2 (en) * | 2001-06-28 | 2003-07-01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Rosen type 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 with multiple output electrodes |
JP4639542B2 (ja) | 2001-07-11 | 2011-02-2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2003043481A (ja) | 2001-07-31 | 2003-02-13 | Nec Corp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469343B1 (ko) | 2001-08-16 | 2005-02-02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
JP2003084277A (ja) | 2001-09-13 | 2003-03-19 | Hitachi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960056B2 (ja) | 2002-01-24 | 2007-08-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
JP2003233071A (ja) | 2002-02-08 | 2003-08-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3257205A (ja) | 2002-02-28 | 2003-09-12 | San & San:Kk | 発光装置 |
KR100873070B1 (ko) * | 2002-06-05 | 2008-12-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US6979103B2 (en) * | 2002-10-07 | 2005-12-27 | Ultraviolet Devices, Inc. | Ultraviolet lamp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US20040070965A1 (en) * | 2002-10-10 | 2004-04-15 | Bin-Tzer Lin | Removable light guide system for advertising display |
KR100493386B1 (ko) | 2002-12-18 | 2005-06-07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유닛 |
KR100525440B1 (ko) | 2002-12-31 | 2005-11-02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유닛 |
JP4371687B2 (ja) | 2003-03-27 | 2009-11-25 |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086837B2 (ja) * | 2003-12-03 | 2008-05-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
2004
- 2004-11-08 JP JP2004323858A patent/JP40868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2-01 US US11/002,154 patent/US73227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2-02 KR KR1020040100566A patent/KR10069048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12-03 CN CNB2004100965699A patent/CN10036888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2-03 EP EP04257519A patent/EP1538479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12-03 TW TW093137497A patent/TWI30450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
- 2007-12-12 US US11/954,761 patent/US752063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23830B (zh) * | 2005-07-15 | 2012-05-23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用照明灯、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 |
CN1916735B (zh) * | 2005-08-10 | 2010-05-26 |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 显示装置 |
CN101523109A (zh) * | 2006-10-10 | 2009-09-02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薄照明设备、显示设备和发光体设备 |
CN102095169A (zh) * | 2009-12-10 | 2011-06-15 | Para-Ent株式会社 | 高亮度导光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368888C (zh) | 2008-02-13 |
KR100690487B1 (ko) | 2007-03-09 |
KR20050053509A (ko) | 2005-06-08 |
EP1538479A3 (en) | 2005-08-10 |
US20050122741A1 (en) | 2005-06-09 |
US20080101061A1 (en) | 2008-05-01 |
JP4086837B2 (ja) | 2008-05-14 |
EP1538479A2 (en) | 2005-06-08 |
US7322717B2 (en) | 2008-01-29 |
JP2005190991A (ja) | 2005-07-14 |
TW200523639A (en) | 2005-07-16 |
TWI304504B (en) | 2008-12-21 |
US7520632B2 (en) | 2009-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24542A (zh) | 照明装置和使用它的显示装置 | |
CN100338484C (zh) | 光学材料、光学器件、照明器和显示装置 | |
CN1243274C (zh) | 背面发光组件以及具有背面发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80295C (zh) | 液晶显示设备 | |
CN1573463A (zh) | 背光系统 | |
CN1696788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704818A (zh) |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 |
CN1763603A (zh) | 发光二极管和采用它的透镜 | |
CN1815320A (zh) | 支承构件、背光组件及其显示装置 | |
CN1924429A (zh) | 背光灯制造方法和背光灯 | |
CN1854846A (zh) | 光学片和具有光学片的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组件 | |
CN1753073A (zh) | 发光装置、具有其的背光组件和具有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 |
CN1697999A (zh) | 背光、背光驱动设备、显示设备 | |
CN1469168A (zh) | 背光组件以及采用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797124A (zh) | 背光组件及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 |
CN1409207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702521A (zh) | 照明装置、照明组件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428751A (zh) | 背后照明装置以及使用该背后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器 | |
CN1837920A (zh) | 图像显示设备和使用该设备的便携式终端设备 | |
CN1897073A (zh) |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 |
CN101055375A (zh) | 背光组件及具有其的显示装置 | |
CN1506702A (zh) | 带有台阶状边缘的光导板以及具有该光导板的显示装置 | |
CN1617025A (zh) | 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组件 | |
CN1690806A (zh) | 包括弯曲荧光灯的背光单元以及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515937A (zh) | 导引光束的方法、光导设备、背光组件及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13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