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6949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6949A
CN101046949A CN 200710091522 CN200710091522A CN101046949A CN 101046949 A CN101046949 A CN 101046949A CN 200710091522 CN200710091522 CN 200710091522 CN 200710091522 A CN200710091522 A CN 200710091522A CN 101046949 A CN101046949 A CN 1010469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transparency electrode
pixel column
display devi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9152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3654C (zh
Inventor
滨岸五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We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46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6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36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365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于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于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的显示装置中,抑制由第一及第二影像所构成的二重像。在显示面板10中,通过黑矩阵对显示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10A与显示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10B进行交互配置;在其上方配置有具备遮光部31及开口部32的遮光板30;当以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宽度为V、以第一及第二观察区域A、B与遮光板30之间的距离为D、以遮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间的距离为G、以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之间距为P、以开口部32的宽度为K、以黑矩阵11的宽度为Q时,满足K≤Q×D/(D+G)及P=G×V/D的条件;并且,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与黑矩阵11连结的线通过开口部32。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在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显示用液晶面板(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以后简称「LCD」)的液晶显示装置等作为搭载于电视接收机或资讯机等的显示装置已广为人知。关于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随着近年的资讯机等的多样化,在第一观察领域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领域提供第二影像的双画面显示已广为人知。
接着,参照图式说明双画面显示的现有例的显示装置。图12为说明现有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如图12所示,在显示装置100配置有将显示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pixel)列10A与显示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10B予以交互配置所构成的显示面板10。在此,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例如由具有液晶层的像素所构成。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的各像素间,形成有所谓黑矩阵(black matrix)11。然后,在显示面板10的上方隔着未图示的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配置有由具有遮光功能的金属或树脂等所构成的遮光板50。遮光板50具有相对于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平行且交互延伸的遮光部51及开口部52。
然后,针对由上述构成实现双画面显示的架构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从第一像素列10A而来的第一影像通过遮光板50的开口部52而向从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朝左侧远离的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此时,第二像素列10B的第二影像因为被遮光板50的遮光部51所遮蔽,故无法向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
另一方面,从第二像素列10B而来的第二影像通过遮光板50的开口部52而向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朝右方向远离的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此时,第一像素列10A的第一影像因为被遮光板50的遮光部51所遮蔽,故无法向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于是,在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的双画面显示得以实行。
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技术文献,可举出以下的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特开2005-2580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前述显示装置所述的双画面显示中,当从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及其附近观察该显示基板10时,会使第一及第二的影像重迭而产生二重像。即,会变得无法识别第一影像与第二影像,而使双画面显示的显示品质降低。
因此,本发明为在于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于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的显示装置中,可抑制由第一及第二影像所构成的二重像。
本发明为一种显示装置,其在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面板,其将显示前述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与显示前述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通过黑矩阵予以交互配置所构成;以及遮光板,其配置于前述显示面板的上方,且具有相对于第一像素列及第二像素列平行地交互延伸的遮光部及开口部;并且,当以第一观察区域及第二观察区域与遮光板之间的距离为D、以遮光板与显示面板间的距离为G、以遮光板的开口部的宽度为K、以黑矩阵的宽度为Q时,满足K≤Q×D/(D+G)的条件。另外,当以第一观察区域及第二观察区域的宽度为V、以第一像素列及第二像素列的间距为P时,满足P=G×V/D的条件。另外,遮光部配置为使显示面板的正前方上的点与黑矩阵相连结的线通过开口部。
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在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显示面板,其将显示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与显示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予以交互配置所构成;以及移动屏障,其配置于前述显示面板的上方,且具有相对于前述第一像素列及前述第二像素列平行地交互延伸的遮光部及透过部,并可移动前述遮光部及前述透过部的位置。另外,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除前述构成之外还具有:检测器,其检测前述显示面板的方向;并且根据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使移动屏障的遮光部及透过部的位置发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在于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于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的显示装置中,可抑制当从显示面板的正前方位置观察该面板时由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所构成的二重像,因而比现有例进一步提升双画面显示的显示品质。
并且,可因应显示面板的方向,将第一观察区域及第二观察区域的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2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3为说明图2的显示面板的黑矩阵与遮光板的开口部间的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4A、图4B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5A、图5B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6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7A、图7B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8A、图8B为说明图6的显示面板与移动屏障间的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9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10A、图10B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11A、图11B为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2为说明现有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A、1B、100 显示装置
10          显示面板
10A    第一像素列
10B    第二像素列
11     黑矩阵
30     遮光板
31     遮光部
32     开口部
40     移动屏障
41A    第一偏光板
41B    第二偏光板
42A    第一透明基板
42B    第二透明基板
43     第一透明电极
44     第二透明电极
45     第三透明电极
46     第四透明电极
47A    第一状态的透过部
47B    第二状态的透过部
50     遮光板
51     遮光部
52     开口部
A      第一观察区域
B      第二观察区域
C、C1  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
CNT    控制电路
DTC    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式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图1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1A及图1B则分别单独表示后述的显示面板10和与其重迭的遮光板30。图2为沿着图1的X-X线的剖面图。即,图2表示与后述的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正交方向的剖面。在图1及图2中,对与图12中所示相同的构成元件加注相同的符号加以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显示装置1A中,其配置有将显示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10A与显示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10B予以交互配置而成的显示面板10。在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的各像素间,则配置有所谓的黑矩阵11。在此,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是由例如具有液晶层的像素所构成。但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并不限定为具有液晶层的像素,也可为由其他像素、例如具有有机电致发光元件(organic EL)作为发光元件的像素所构成。
在显示面板10的上方,隔着未图示的玻璃基板等的透明基板,配置有由具有遮光功能的金属或树脂等所构成的遮光板30。该遮光板30,具有相对于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平行地交互延伸的遮光部31及开口部32。
另外,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的左侧存在有提供第一影像的第一观察区域A,在显示面板的正前方位置C的右侧存在有提供第二影像的第二观察区域B。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是指,在与显示面板10平行的面上与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垂直的方向,将显示面板10大约一分为二的线上的垂线上的位置或其附近。
接着,对显示面板10与遮光板3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遮光板30的遮光部31配置为,使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与黑矩阵11连结的线通过开口部32。
在此,以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与遮光板30间的距离为D。另外,以遮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距离为G。另外,以遮光板30的开口部32的宽度为K,以显示面板10的黑矩阵11的宽度为Q。此时,显示面板10及遮光板30以满足公式(1)的方式形成。公式(1)为,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通过遮光板30的开口部32而仅观察到黑矩阵11的形成黑显示的条件。
K≤Q×D/(D+G)    ...(1)
但是,若明显的将开口部32的宽度K设定为过小,则会使第一及第二观察区域A、B的第一及第二影像的影像辉度降低,而对识别所述影像产生阻碍。因此,开口部32的宽度K的下限值,应设定为可在第一及第二观察区域A、B中得到不会对识别第一及第二影像产生阻碍的辉度的值。
接着,针对所求得的公式(1)的理由参照图式进行说明。图3为说明图2的显示面板10的黑矩阵11与遮光板30的开口部32间的配置关系的概念图。
如图3所示,若以开口部32的宽K为底边、以与该底边相对的顶点为位置C,则可得三角形CLM(以下简称△CLM)。另外,若以黑矩阵11的宽Q为底边、以与该底边对向的顶点为位置C,则可得三角形CST(以下简称△CST)。
为了使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能通过开口部32仅观察到黑矩阵11,开口部32的宽K需为使△CLM与△CST变得相似的值或比前者更小的值。在此,若考虑△CLM与△CST相似的情况,则宽K对于宽Q的比等于边CL对边CS的比。另外,此时的边CL对于边CS的比应等于距离D对距离D及距离G的总和的比。即,若△CLM与△CST相似则可求得公式(2)。而若再依据公式(2)求出宽度K的值,则在该值以下的K值的可能范围可表示为公式(1)。
K∶Q=D∶(D+G)   ...(2)
另外,如图2所示,以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宽为V、以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的间距为P时,显示面板10则形成为满足公式(3)的形式。
P=G×V/D    ...(3)
公式(3)可从公式(4)的几何学关系中导出。
P∶V=G∶D    ...(4)
接着,参照图式对上述构成实现双画面显示的架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像素列10A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像素列10B的第二影像皆因被遮光部31所遮蔽而无法向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提供。即,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因仅能观察到黑矩阵11故形成黑显示。这是因将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的位置C与黑矩阵11连结的线通过开口部32时满足了公式(1)的关系的缘故。此外,虽未图示,当公式(1)的左边(即开口部32的宽K)比右边要小时(即两边不相等时),前述的变为黑显示的区域不仅存在于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也会存在于该位置附近。
另外,根据公式(3)的关系,从第一像素列10A而来的第一影像通过开口部32而向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此时,第二像素列10B的第二影像因被遮光部31所遮蔽而无法向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
另一方面,根据公式(3)的关系,从第二像素列10B而来的第二影像通过开口部32而向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此时,第一像素列10A的第一影像因被遮光部31所遮蔽而无法向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
如此,在实现显示面板10的双画面显示的同时,也可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或位置C及其附近,抑制如现有例中所见的由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所构成的二重像。结果,与现有例相比可使双画面显示的显示品质提升。
此外,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及遮光板30并不限定于上述构成,只要能达到与前述相同效果,则配置成如下所述也可。图4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4A及图4B为分别表示显示面板10及与其重迭的遮光板30G。
如图4A所示,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也可分别进一步区分为多个行(row)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也可。此外,也可对应于此时的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如图4B所示,将遮光板30G的遮光部31及开口部32以行(row)为单位区分,且在各行交互配置。由此,因所观察的第一及第二影像不仅在列(column)单位也在行(row)单位皆为交互存在,故可以使双画面显示时的识别性更加提升。[注:本文中「列」表示纵向(column),「行」表示横向(row)]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5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5A及图5B分别表示后述的显示面板10及与其重迭的移动屏障(movable barrier)40。另外,图6表示沿着图5的X-X线的剖面图。即,图6表示与后述的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垂直的方向的剖面。此外,图6表示当移动屏障40的透过部的位置变为第一状态时的情况。并且,图5及图6中对于与图12所示相同的构成元件加注相同符号以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显示装置1B中,配置有将显示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10A与显示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10B予以交互配置所构成的显示面板10。在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的各像素间,还配置有所谓的黑矩阵11。在此,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是由例如具有液晶层的像素所构成。但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并不限定为具有液晶层的像素,也可为由其他像素,例如具有以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作为发光元件的像素所构成。
另外,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的左侧存在提供有第一影像的第一观察区域A,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的右侧存在提供有第二影像的第二观察区域B。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是指,在与显示面板10平行的面上与第一及第二像素列10A、10B垂直的方向将显示面板10大约一分为二的线上的垂线上的位置或其附近。
另外,在显示面板10与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之间,在显示面板10的上方通过未图示的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配置有移动屏障40。移动屏障40如后所述,具有相对于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平行地交互延伸的遮光部及透过部,并可移动遮光部及透过部的位置。通过该移动屏障40的透过部的移动,可将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移动。
接着,参照图式针对移动屏障4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7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其为图6的移动屏障40的放大图。图7A表示移动屏障40透过部的位置为第一状态时的情况,图7B表示移动屏障40透过部的位置为第二状态时的情况。
如图6及图7A所示,移动屏障40为由具有第一偏光板41A的第一透明基板42A、具有第二偏光板41B的第二透明基板42B、及由所述透明基板所挟持的液晶层LC所构成的液晶屏障。第一透明基板42A及第二透明基板42B例如是由玻璃基板所构成。另外,移动屏障40的构成为在液晶层LC未产生电场时,光可透过的标准白型(NormallyWhite,简称NW)。
另外,在第一透明基板42A上,以等间隔配置有与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平行延伸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43。此外,在第一透明基板42A上,沿着各第一透明电极43一侧的边,配置有第一透明电极43与绝缘的第二透明电极44,而沿着另外一侧的边则配置有第一透明电极43与绝缘的第三透明电极45。
此外,在第二透明基板42B上,还配置了供给有共通电位的第四透明电极46。第一至第四透明电极43、44、45、46是由ITO(Indium TinOxide)等透明金属所构成。
另外,在该移动屏障40上还连接有控制电路CNT,该控制电路CNT在第一透明电极43上形成非透过状态的同时,使第二透明电极44或第三透明电极45的任一方的透明电极上变为非透明状态,以控制电压的施加。
如图7A所示,当移动屏障40变为第一状态时,通过控制电路CNT进行控制,以使第一透明电极43上及第二透明电极44上形成非透过状态。即,从控制电路CNT向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二透明电极44施加电压,另外,在第四透明电极46供给有共通电位。由此,在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二透明电极44的液晶层LC上会产生电场,沿着该电场,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的配向(排列方向)会发生变化,其光学特性也会变化。此时,在移动屏障40中,第一透明电极43上以及第二透明电极44上可形成第一状态中的遮光部,而该遮光部以外的区域则成为第一状态的透过部47A。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当移动屏障40成为第二状态时,通过控制电路CNT进行控制,以使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上形成非透过状态。即,从控制电路向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三透明电极45施加电压,另外,在第四透明电极46供给有共通电位。由此,在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三透明电极45的液晶层LC上会产生电场。然后,沿着该电场,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的配向发生变化,其光学特性也发生变化。此时,在移动屏障40、第一透明电极43上以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上形成第二状态中的遮光部,而该遮光部以外的区域则形成第二状态的透过部47B。
接着,针对显示面板10与移动屏障40的构成要素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此,将图6中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各宽度设为V。另外,将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中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移动距离设定为V/2。并且,将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与移动屏障40之间的距离设为D。同时,将移动屏障40与显示面板10之间的距离设为G。并且,显示面板10的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的各间距设为P。
另外,在图7的移动屏障40中,将第二透明电极44及第三透明电极45的各宽度设为S。该宽度S正确而言,定义为从第一透明电极43的边端起至与其邻接的第二透明电极44或第三透明电极45的边端为止的距离。该宽度S为移动屏障40的遮光部及透过部的移动距离。另外,将第一透明电极43、第二透明电极44、及第三透明电极45视为1组时,则将该组的间距设为R。此时,显示面板10及移动屏障40以满足公式(5)的方式形成。
S≤R/4    ...(5)
接着,参照图式针对于所求得公式(5)的理由进行说明。图8A及图8B为说明图6的显示面板10与移动屏障40间的配置关系的概念图。
如图8A所示,若以显示面板10的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的2像素列的间距2P为底边、以与该底边垂直对向的顶点设为第一观察区域A或第二观察区域B的位置H,则可得到三角形HJK(以下简称△HJK)。另外,若以第一透明电极43、第二透明电极44、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为1组时的边距R为底边、以与该底边垂直对向的顶点为位置H,则可得三角形HIL(以下简称△HIL)。
为了可通过移动屏障40的第一状态中的透过部47A或第二状态的透过部47B而观察到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需要使△HJK与△HIL相似。在此,若考虑△HJK与△HIL相似的情况,则R对于2P的比应等于边HI对边HJ的比。另外,边HI等于距离D、边HJ等于距离D及距离G的总和。即,若△HJK与△HIL相似则可求得公式(6)。
R∶2P=D∶(D+G)    ...(6)
另外,如图8B所示,以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移动距离V/2为底边、以与该底边垂直对向的顶点为显示面板10的第一像素列10A或第二像素列10B的位置为J,则可得三角形JHO(以下简称△JHO)。另外,若以宽度S为底边、以与该底边垂直对向的顶点为位置J,则可得三角形JMN(以下简称△JMN)。
为了在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移动距离V/2的范围提供第一影像或第二影像,则宽S需要为使△JHO与△JMN相似的值。
在此,若考虑△JHO与△JMN相似的情况,则宽S对移动距离V/2的比应等于边JM对边JH的比。另外,边JM等于距离G、边JH等于距离D及距离G的总和。即,若△JHO与△JMN相似则可求得公式(7)。
S∶V/2=G∶(D+G)    ...(7)
另外,作为用于使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分别对应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以进行提供的条件,显示面板10需形成为满足公式(8)的形式。
P∶V=G∶D    ...(8)
因此,若以公式(6)、公式(7)、公式(8)对S求解,则可得公式(9)。
S=R/4    ...(9)
另外,在前述说明中,将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的移动距离设定为V/2。但是,使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移动以抑制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的二重像时,并不需要使其移动距离比V/2更大。即,移动距离为V/2以下。通过将此反映于公式(9),可得公式(5)。
接着,参照图6及图9对根据前述构成实现双画面显示的架构进行说明。图9与图6相同为沿着图5的X-X线的剖面图,其表示移动屏障40的透过部的位置为第二状态时的情况。
首先对第一状态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第一影像从第一像素列10A通过移动屏障40的第一状态的透过部47A向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此时,由于第二像素列10B的第二影像被移动屏障40的遮光部、即在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二透明电极44上被遮蔽的缘故,因而无法向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
另一方面,第二影像从第二像素列10B通过移动屏障40的第一状态的透过部47A而向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此时,由于第一像素列10A的第一影像被移动屏障40的前述遮光部所遮蔽的缘故,而无法向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如此,进行向第一观察区域A提供第一影像、向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第二影像的双画面显示。但是,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仍可观察到由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所构成的二重像。
接着,对第二状态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移动屏障40的第二状态的透过部47B,其移动至比第一状态的透过部47A更右侧。同样,该遮光部也存在于第一透明电极43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上,而移动至比第一状态的遮光部更右侧。
因此,由于通过透过部47B的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被提供至比第一状态右侧处,故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分别向右移动V/2的距离。即,在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会形成提供有第一影像的第一观察区域A,而不会观察到如第一状态中所见的二重像。换句话说,通过将第一及第二状态切换,可以使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作为前述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以外的状态,移动屏障40通过控制电路CNT进行控制以使第一透明电极43上、第二透明电极44上、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上形成透过状态。此时,移动屏障40全体作为单纯的透明板而发挥作用。此时,通过使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形成相同的影像,可以执行在第一观察区域A及第二观察区域B提供共通的1个影像的单画面显示。此时,在移动屏障40不存在遮光部。因此,与在双画面显示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为相同影像的方式而实现单画面显示的情况相比,可以不使辉度降低以实现单画面显示。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双画面显示中虽可任意的进行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切换,但也可如下所示根据显示面板10的方向自动进行切换。图10为说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为从上方可以看出显示装置1与第一及第二观察区域的配置关系。图10A对应于第一状态,图10B对应于第二状态。
如图10A所示,在显示装置1连接有将其在左右向的朝向进行检测的检测器DTC。在第一状态中,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并不存在有第一观察者OB1及第二观察者OB2。第一观察者OB1存在于第一观察区域A且观察着第一影像。同时,第二观察者OB2存在于第二观察区域B且观察着第二影像。
然后,如图10B所示,若将显示面板10的方向改变而使第一观察者OB1存在于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上,则第一观察者OB1会观察到由第一影像及第二影像所构成的二重像。
因此,为了切换至第二状态,检测器DTC会检测出与显示面板10的方向变化量相对应的角度θ。然后,根据该检测器DTC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电路CNT将移动屏障40的第一状态的透过部47A移动至第二状态的透过部47B。此时的控制电路CNT与如上所述相同,对移动屏障40中的第一透明电极43上、第二透明电极44上、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上的透过状态予以控制。如此,第一观察者OB1即使位于显示面板10的正前方位置C1,也会存在于移动后的第一观察区域A,而可观察第一影像。
另外,也可使双画面显示与单画面显示间的切换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方向而自动的进行切换。此时,根据检测器DTC的检测结果,由控制电路CNT对移动屏障40中的第一透明电极43上、第二透明电极44上、及第三透明电极45上的透过状态予以控制。
此外,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及第一至第三透明电极43、44、45并不限于如图5所示的构成,只要可达到与前述相同的效果,则即可配置为如下所示。图11为说明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11A及图11B分别表示显示面板10、与其重迭的移动屏障40G的第一至第三透明电极43、44、45的组合。
如图11A所示,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也可分别进一步区分为多个的行(row)单位,而在各行交互配置。并且,也可与此时的第一像素列10A及第二像素列10B相对应,如图11B所示,将移动屏障40G的第一至第三透明电极43、44、45的组合与所述透明电极的非形成区域分别以行(row)为单位进行区分,且在各行(row)交互配置。由此,所观察的第一及第二影像不仅在列单位在行单位也交互存在,故可使双画面显示时的识别性进一步提升。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无需进行前述单画面显示的需要时,移动屏障40、40G的第一透明电极43上无需形成透过状态。此时,代替第一透明电极43,在其形成区域形成由非透明的金属或金属材料所构成的通常可遮光光的固定遮光层也可。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屏障40、40G虽为具有使第二状态的透过部47B移动至比第一状态的透过部47A更右侧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为此所限定。即,移动屏障40也可为具有使透过部47B移动至比第一状态中的透过部47A更左侧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屏障40、40G虽构成为标准白(NormallyWhite)型,但本发明并不为此所限定。即,本发明也可适用于移动屏障40、40G构成为标准黑(Normally Black)型的情形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屏障40、40G虽为液晶屏障,但本发明并不为此所限定。即,本发明也可为具有液晶屏障以外的移动屏障,其只要使遮光部及透过部以前述效果的方式移动即可。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在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面板,其为显示前述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与显示前述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通过黑矩阵予以交互配置所构成;以及
遮光板,其配置于前述显示面板的上方,且具有相对于前述第一像素列及前述第二像素列平行地交互延伸的遮光部及开口部;
并且,当以前述第一观察区域及前述第二观察区域与前述遮光板之间的距离为D、以前述遮光板与前述显示面板间的距离为G、以前述遮光板的前述开口部的宽度为K、以前述黑矩阵的宽度为Q时,满足K≤Q×D/(D+G)的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以前述第一观察区域及前述第二观察区域的宽度为V、以前述第一像素列及前述第二像素列的间距为P时,满足P=G×V/D的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遮光部配置为,使前述显示面板的正前面上的点与前述黑矩阵连结的线通过前述开口部的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像素列及第二像素列分别被区分为多个行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
前述遮光板的前述遮光部及前述开口部分别被区分为多个行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
5.一种显示装置,其在第一观察区域提供第一影像、在第二观察区域提供第二影像,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面板,其将显示前述第一影像的第一像素列与显示前述第二影像的第二像素列予以交互配置所构成;以及
移动屏障,其配置于前述显示面板的上方,且具有相对于前述第一像素列及前述第二像素列平行地交互延伸的遮光部及透过部,并可移动前述遮光部及前述透过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检测器,其检测前述显示面板的方向;
并且,根据前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使前述移动屏障的前述遮光部及前述透过部的位置发生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移动屏障为具有液晶层的液晶屏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屏障是由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以及由上述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所构成,其具有:
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其配置于前述第一透明基板上且与前述第一像素列及前述第二像素列平行地延伸;
第二透明电极,其沿着各第一透明电极的一边延伸;
第三透明电极,其沿着各第一透明电极的另一边延伸;
第四透明电极,其配置于前述第二透明基板上;以及
控制电路,其进行控制以使前述第一透明电极上变为非透过状态,同时,使前述第二透明电极或前述第三透明电极的任一方的透明电极上也变为非透过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以前述移动屏障的前述第二透明电极或前述第三透明电极的宽为S、以前述遮光部的间距为R时,满足S≤R/4的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检测器,其检测前述显示面板的方向;
且前述控制电路可进行控制,以使前述第二透明电极或前述第三透明电极的任一方的透明电极上变为非透过状态,这样,可根据前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而移动前述移动屏障的前述遮光部及前述透过部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控制电路根据需要而进行控制,以使前述移动屏障的前述第一透明电极上、前述第二透明电极上、以及前述第三透明电极上变为透过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移动屏障是由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以及由所述基板所夹持的液晶层所构成,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固定遮光层,其配置于前述第一透明基板上且与前述第一像素列及前述第二像素列平行地延伸;
第一透明电极,其沿着各固定遮光层的一边延伸;
第二透明电极,其沿着各第一透明电极的另一边延伸;
第三透明电极,其配置于前述第一透明基板上;以及
控制电路,其进行控制以使前述第一透明电极或前述第二透明电极的任一方的透明电极上变为非透过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以前述移动屏障的前述第一透明电极或前述第二透明电极的宽为S、以前述遮光部的间距为R时,满足S≤R/4的条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检测器,其检测前述显示面板的方向;
前述控制电路可进行控制以使前述第一透明电极或前述第二透明电极的任一方的透明电极上变为非透过状态,这样,可根据前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而移动前述移动屏障的前述遮光部及前述透过部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像素列及第二像素列分别被区分为多个行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
由前述第一透明电极、前述第二透明电极、以及前述第三透明电极所构成的组与未形成前述组的区域,分别被区分为多个行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像素列及第二像素列分别被区分为多个行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
由前述固定遮光层、前述第一透明电极、以及前述第二透明电极所构成的组与未形成前述组的区域,分别被区分为多个行单位,且在各行交互配置。
CNB2007100915227A 2006-03-27 2007-03-27 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36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85955 2006-03-27
JP2006085956 2006-03-27
JP2006085955A JP5552204B2 (ja) 2006-03-27 2006-03-27 表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02294A Division CN101477266B (zh) 2006-03-27 2007-03-27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6949A true CN101046949A (zh) 2007-10-03
CN100573654C CN100573654C (zh) 2009-12-23

Family

ID=386371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9152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3654C (zh) 2006-03-27 2007-03-27 显示装置
CN2009100002294A Active CN101477266B (zh) 2006-03-27 2007-03-27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02294A Active CN101477266B (zh) 2006-03-27 2007-03-2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52204B2 (zh)
CN (2) CN100573654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6915A (zh) * 2010-11-11 2012-05-2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影像显示器及三维影像显示方法
CN102760387A (zh) * 2011-04-28 2012-10-31 索尼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376561A (zh) * 2012-04-25 2013-10-30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及主动式光学元件
WO2016004727A1 (zh) * 2014-07-10 2016-0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9036163A (zh) * 2018-08-31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10520783A (zh) * 2017-03-30 2019-11-2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3098A (ja) * 2008-03-18 2009-10-01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2画面表示パネル及び3画面表示パネル
TWI452385B (zh) * 2010-12-28 2014-09-1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裝置
JP5745979B2 (ja) 2011-09-16 2015-07-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プルビュー液晶表示装置
JP6091238B2 (ja) 2013-02-13 2017-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39249C (zh) * 2002-08-19 2007-09-2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交通工具内显示图像的显示系统
JP2004140700A (ja) * 2002-10-18 2004-05-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映像表示方法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GB2396070A (en) * 2002-12-07 2004-06-09 Sharp Kk Multiple view display
CN1243272C (zh) * 2002-12-10 2006-02-2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2d-3d切换式自动立体显示装置
GB2399653A (en) * 2003-03-21 2004-09-22 Sharp Kk Parallax barrier for multiple view display
GB2405546A (en) * 2003-08-30 2005-03-02 Sharp Kk Dual view directional display providing images having different angular extent.
JP2005165228A (ja) * 2003-12-05 2005-06-23 Nissan Motor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113235B1 (ko) * 2004-11-29 2012-02-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입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6915A (zh) * 2010-11-11 2012-05-23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影像显示器及三维影像显示方法
CN102466915B (zh) * 2010-11-11 2014-05-1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影像显示器及三维影像显示方法
CN102760387A (zh) * 2011-04-28 2012-10-31 索尼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2760387B (zh) * 2011-04-28 2016-05-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3376561A (zh) * 2012-04-25 2013-10-30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及主动式光学元件
WO2016004727A1 (zh) * 2014-07-10 2016-0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9846320B2 (en) 2014-07-10 2017-12-1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10520783A (zh) * 2017-03-30 2019-11-29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10520783B (zh) * 2017-03-30 2021-09-1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036163A (zh) * 2018-08-31 2018-12-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环境光检测方法
CN109036163B (zh) * 2018-08-31 2021-08-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环境光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7266A (zh) 2009-07-08
JP5552204B2 (ja) 2014-07-16
JP2007264082A (ja) 2007-10-11
CN101477266B (zh) 2011-05-18
CN100573654C (zh) 2009-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6949A (zh) 显示装置
CN1764288A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CN1975510A (zh) 三维显示装置
CN1960503A (zh) 三维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9116610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573421A (zh) 显示装置
US9122065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0335958C (zh) 共平面开关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766990A (zh) 显示面板
CN1185528C (zh) 液晶显示板
US20150221712A1 (en) Tiled oled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258109C (zh) 液晶显示器
CN1976483A (zh) 三维显示装置
CN101063921A (zh) 触摸面板和具有其的显示装置以及制造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690803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975518A (zh) 具有可调视角的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60350052A1 (en) Borderless display device
CN1967635A (zh) 在相关显示装置的边缘上具有减少的色线的系统
CN1885125A (zh) 背光模组、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804981A (zh) 显示器
CN1991439A (zh) 用于三维显示器件的显示面板及包括其的三维显示器件
CN101038410A (zh)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10230797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652165A (zh) 显示装置
CN1800917A (zh) 阵列基板和具有其的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KAI UNIVERSIT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Effective date: 201007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NAGANO PREFECTURE, JAPAN TO: TOKYO,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7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ony Corp.

Address before: Nagano

Patentee before: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11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15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