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57223A - 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57223A CN1957223A CNA2005800161750A CN200580016175A CN1957223A CN 1957223 A CN1957223 A CN 1957223A CN A2005800161750 A CNA2005800161750 A CN A2005800161750A CN 200580016175 A CN200580016175 A CN 200580016175A CN 1957223 A CN1957223 A CN 19572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sage component
- passage
- fixed part
- parts
- cond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3—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cool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91—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combined with a particular flow pattern, e.g. multi-row multi-stage radi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1—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formed by stacked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4—Header boxes formed by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28F9/0251—Massive connectors, e.g. blocks; Plate-like conn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28F9/0256—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connectors with flow lin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09/00—Gas cycl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 F25B230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25B2309/06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with cycle highest pressure above the supercritical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3—Gas coo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具有带有制冷剂通道28的通道部件26;导管25,该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通道部件26的制冷剂通道28的另一端部开口内;用于将导管25固定在通道部件26上的固定部件27;以及用于将通道部件26和固定部件27在它们的端部接合在一起的螺纹紧固装置。该通道部件26具有与固定部件27的突出部35接合的接合部32。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具有提高的耐压强度。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是根据35U.S.C.§111(a)提交的申请,并根据35U.S.C.§119(e)(1)要求临时申请No.60/574,579的申请日利益,该临时申请是根据35U.S.C.§111(b)于2004年5月27日提交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flow section)连接结构,尤其涉及用于在使用超临界制冷剂例如CO2(二氧化碳)的超临界制冷循环中连接管道系统的导管、连接制冷剂流段、或连接管道系统的导管和制冷剂流段的连接结构。
在这里以及在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制冷剂流段”除了包括构成制冷循环的设备的流段-例如热交换器的集管,其中制冷剂流过该流段-之外,还包括制冷循环中的管道系统的导管。
背景技术
用于超临界制冷循环的常规已知气体冷却器包括设置成相互分隔开的一对集管箱,在该对集管箱之间以一定间隔平行设置并且其相对端接合到相应集管箱的热交换管,以及设置在相邻各对热交换管之间的相应空气通过间隙内的翅片,一连接块附装在其中一个集管箱上,从压缩机延伸出的管线的导管连接到该连接块上,另一个连接块附装在另一个集管箱上,从膨胀阀延伸出的管线的导管连接到该连接块上(公报JP-ANo.H11-351783,见图1)。
在该公报所述的气体冷却器中,在每个连接块的一个端部处形成经由导管与集管箱连通的流径,并且在每个连接决的另一个端部处形成螺纹孔。上述公报没有说明下面的管连接结构,但是该结构被采用以便将管道系统的导管连接到一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准备一导管侧连接块以便与该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连接。该导管侧连接块的形状和大小与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相同,并且在其一个端部形成流径,而在另一个端部形成螺栓插孔。将要插入该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的流径的端部的阳导管部分围绕导管侧连接块的流径的一个端孔形成。管道系统的导管的端部插入并焊接在与该阳导管部分相对的该导管侧连接块的流径的端部上。在导管侧连接块和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的流径相互对准时,将导管侧连接块的阳导管部分插入该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的流径。在此情况下,插入该导管侧连接块的螺栓插孔的螺栓旋拧在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的螺纹孔内,从而这两个连接块牢固地接合在一起,并且管道系统的导管连接到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
但是,上述公报所述的气体冷却器的导管连接结构包括以下问题。
超临界制冷循环使用的工作压力大约为使用含氯氟烃制冷剂的制冷循环所使用的工作压力的10倍。根据上述公报所述的气体冷却器中的导管连接结构,在两个连接块中的每一个连接块的一个端部形成流径,并且该两个连接块的另一个端部使用螺栓接合。此结构的接合强度和耐压强度不足。结果,该结构使得与流径相关联的两个连接块的端部可能轻微地相互脱离;换句话说,导管侧连接块的阳导管部分轻微地脱离气体冷却器侧连接块的流径,导致制冷剂泄漏。
这种问题可这样解决:增加两个连接块的长度,在连接块的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形成流径,并且在相对于纵向方向的各相对端部用螺栓将这些连接块接合在一起。但是,在此情况下,部件的数量增加,并且连接的可操作性降低。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克服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用于制冷循环的耐压强度提高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包括以下模式。
1)一种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包括通道部件,该通道部件具有经由该通道部件的一个端部开口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用作制冷剂流段的导管,该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另一个端部开口内以便连接到该通道部件;用于将该导管固定到该通道部件上的固定部件;以及用于将该通道部件和该固定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该通道部件具有与配合固定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或者该固定部件具有与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以便防止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相互分离。
2)根据段落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该紧固装置将该通道部件的一端部和该固定部件的一端部接合在一起;该制冷剂通道在该通道部件的与由紧固装置接合的端部相对的一端部内形成;并且,在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该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该配合固定部件的一部分接合,或者该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
3)根据段落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该紧固装置将该通道部件的纵向中心部和该固定部件的纵向中心部接合在一起;该制冷剂通道在该通道部件的纵向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内形成;并且,在该通道部件或该固定部件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处,该通道部件或该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该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
4)根据段落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该紧固装置包括在该通道部件内形成的单个螺纹孔,以及插入在该固定部件内形成的螺栓插孔并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的单个螺栓。
5)根据段落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在该导管上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另一个端部开口内;在该固定部件内形成有切口,该切口在该固定部件的一侧开口,并且适于安装在该导管的位于一侧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与导管的安装在该制冷剂通道内的部分关于该环形突出部相对;并且,其远端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另一个端部开口内的导管从侧向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切口内,从而该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该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
6)根据段落5)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该固定部件突出,并沿该固定部件的端面延伸;该突出部的朝向该固定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沿该固定部件的切口的深度方向延伸;该固定部件的端面上设置有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并且,该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用作适于与该伸出部相接合的接合部。
7)根据段落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用作制冷剂流段的通道部件侧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开口内,从而该通道部件侧导管连接到该通道部件。
8)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通道部件,该通道部件具有在其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纹孔;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具有在该固定部件一侧形成且位于该固定部件的一个端部的切口,和在该固定部件的另一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导管,在该导管上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该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内,该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切口内;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固定部件突出并沿该固定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该固定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固定部件的切口的深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固定部件的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
将该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内;
将该固定部件从侧向安装在该导管上,从而将该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切口内;将该固定部件的伸出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凹槽内,从而使该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该伸出部接合;并且,使螺栓插孔与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对准;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9)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通道部件,该通道部件在其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并在该通道部件内在该制冷剂通道之间形成有螺纹孔;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在一侧形成有位于该固定部件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处的切口,并且在该固定部件内在该切口之间形成有螺栓插孔;导管,在每个导管上在导管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每个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对应的制冷剂通道内,每个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对应切口内;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通道部件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固定部件突出并沿该固定部件的对应的相对端面延伸;在每个该突出部的朝向该固定部件的对应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固定部件的切口的深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固定部件的每个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对应的凹槽内;
将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对应的制冷剂通道内;
将该固定部件从侧向安装在该导管上,从而将该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对应的切口内;将该固定部件的伸出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对应的凹槽内,从而使各个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对应的伸出部相结合,并使该螺栓插孔与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对准;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10)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入口集管、制冷剂出口集管,和适于在该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之间建立连通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其中,导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并且该通道部件固定地附装在该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上,以便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和该入口集管及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之间建立连通,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是制冷剂流段。
11)一种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包括两个通道部件,每个该通道部件具有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用于将这两个通道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该两个通道部件中的一个具有与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以便防止这两个通道部件相互分离。
12)根据段落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该紧固装置将两个通道部件的端部接合在一起;在两个通道部件的与通过紧固装置接合的端部相对的对应端部内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并且在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相应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
13)根据段落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该紧固装置包括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内形成的单个螺纹孔,和插入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并旋拧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的单个螺栓。
14)根据段落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朝向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朝向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表面上围绕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开口设置有阳导管部分,该阳导管部分具有外圆柱形表面并适于插入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并且,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阳导管部分插入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期间,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围绕该阳导管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一个通道部件旋转,从而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
15)根据段落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突出,并沿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沿这两个通道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面上设置有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的向外伸出部;并且,该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用作适于与该伸出部相接合的接合部。
16)根据段落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中用作制冷剂流段的管道系统的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与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相对一侧的开口内,并且用作制冷剂流段的管道系统的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与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相对一侧的开口内,从而管道系统的导管连接到对应的通道部件。
17)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第一通道部件,该第一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纹孔;第二通道部件,该第二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第二通道部件突出并沿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第一和第二通道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
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一侧的端部形成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并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朝向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表面上围绕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开口设置阳导管部分,该阳导管部分具有外圆柱形表面并适于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
将该第二通道部件的阳导管部分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使得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纹孔与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相互偏离;
围绕该阳导管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该第一通道部件旋转该第二通道部件,从而使该螺纹孔与该螺栓插孔相互对准,并将该伸出部安装在凹槽内,以使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该伸出部相接合;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18)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第一通道部件,该第一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第二通道部件,该第二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纹孔;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第二通道部件突出并沿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第一和第二通道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
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朝向该第一通道部件一侧的端部形成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并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表面上围绕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开口设置阳导管部分,该阳导管部分具有外圆柱形表面并适于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
将该第一通道部件的阳导管部分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使得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纹孔与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相互偏离;
围绕该阳导管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该第二通道部件旋转该第一通道部件,从而使该螺纹孔与该螺栓插孔相互对准,并将该伸出部安装在该凹槽内,从而使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该伸出部相接合;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19)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入口集管、制冷剂出口集管,和适于在该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之间建立连通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其中,用作制冷剂流段的导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所述一个通道部件固定地附装在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上,以便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和该入口集管或出口集管之间建立连通;并且对应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与阳导管部分相对一侧的端部内,并接合到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
20)一种超临界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和中间热交换器,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流出该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流出该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该气体冷却器包括根据段落10)或19)的热交换器。
21)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段落20)的超临界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装置的车辆。
22)一种超临界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和中间热交换器,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流出该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流出该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该蒸发器包括根据段落10)或19)的热交换器。
23)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段落22)的超临界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装置的车辆。
对于根据段落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具有将与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的接合部,从而防止该通道部件与该固定部件相互分离。这增加了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从而提高了耐压强度。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该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也不会相互分离,从而防止导管分离以及相关联的制冷剂泄漏。此外,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增加提高了抵抗振动或类似情况的耐用性。
对于根据段落2)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紧固装置将通道部件的端部和固定部件的端部接合在一起,并且在通道部件的与通过紧固装置接合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内形成制冷剂通道。这使得在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较差,导致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在该端部可能相互分离。尽管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由于在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所以该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提高。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该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也不会在其中形成制冷剂通道的通道部件的端部处相互分离,从而防止导管分离以及相关联的制冷剂泄漏。
对于根据段落3)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紧固装置将通道部件的纵向中心部与固定部件的纵向中心部接合在一起,并且在通道部件的纵向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内形成制冷剂通道。这使得在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相应制冷剂通道的相对端部处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较差,导致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在两侧都可能相互分离。尽管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由于在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的每个相对端部处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所以该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提高。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在其中形成有相应制冷剂通道的通道部件的相对端部处该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也不会相互分离,从而防止导管分离以及相关联的制冷剂泄漏。
根据段落4)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提高了用紧固装置接合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的可操作性并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增加紧固装置的数量,例如螺纹孔和螺栓的数量对于提高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是有效的。但是,这样会增加部件的数量并损害接合的可操作性。
根据段落5)和6)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提高了使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的可操作性。
根据段落8)和9)的用于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使得能够以较容易的方式将导管连接到通道部件,并使得到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能够在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提供增大的接合强度并从而提高耐压强度。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也不会相互分离,从而防止导管分离以及相关联的制冷剂泄漏。此外,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增加可提高抵抗振动或类似情况的耐用性。
对于根据段落1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两个通道部件中的一个具有与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从而防止两个通道部件彼此分离。因此,两个通道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增加,从而耐压强度增加。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两个通道部件也不会彼此分离,从而防止制冷剂从两个通道部件之间泄漏。此外,两个通道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增加提高了抵抗振动或类似情况的耐用性。
对于根据段落12)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紧固装置将两个通道部件的端部接合在一起,并且在这两个通道部件的与通过紧固装置连接的端部相对的对应端部内形成相互连通的制冷剂通道。这会使得在两个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相应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两个通道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较差,导致两个通道部件在该端部可能相互分离。尽管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是由于在两个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相应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一个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所以两个通道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提高。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在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通道部件的端部处这两个通道部件也不会相互分离,从而防止制冷剂从两个通道部件之间泄漏。
根据段落13)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提高了通过紧固装置接合两个通道部件的可操作性并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增加紧固装置的数量,例如螺纹孔和螺栓的数量对于提高两个通道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是有效的。但是,这样会增加部件的数量并损害接合的可操作性。
根据段落14)和15)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提高了使一个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的可操作性。
根据段落17)和18)的用于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使得能够以较容易的方式连接制冷剂流段,并使得到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能够在两个通道部件之间提供增大的接合强度并从而提高耐压强度。因此,即使当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增加时,两个通道部件也不会相互分离,从而防止制冷剂从两个通道部件之间泄漏。此外,两个通道部件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增加提高了抵抗振动或类似情况的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气体冷却器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从后向前看时图1的气体冷却器在垂直剖面内的局部视图。
图3是图1的气体冷却器的第一集管箱的透视图。
图4是图1的气体冷却器的第一集管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沿图2的线A-A的剖面的放大视图。
图6是图1的气体冷却器的第二集管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沿图2的线B-B的剖面的放大视图。
图8是沿图2的线C-C的剖面的放大视图。
图9是用于将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连接到图1的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出口的连接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与图8等同的剖面视图,示出应用本发明的气体冷却器的实施例2。
图11是与图9等同的分解透视图,示出相同的结构。
图12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13是从后向前看时该蒸发器在垂直剖面内的局部视图。
图14是沿图13的线D-D的剖面的放大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2的蒸发器的第一集管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示出图12的蒸发器的第二集管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沿图13的线E-E的剖面的放大视图。
图18是沿图13的线F-F的剖面的放大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2的蒸发器的第一集管箱的右端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20是示出用于将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和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分别连接到图12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的连接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用于连接管道系统的导管的连接结构在垂直剖面内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下面的说明中,术语“铝”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
在实施例1-3的说明中,图1、2、12和13的上侧、下侧、左手侧和右手侧将被分别称为“上”、“下”、“左”、“右”。此外,通过相邻每对热交换管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流的下游侧将被称为“前”,而相对侧将被称为“后”。
实施例1
此实施例在图1-9中示出,并且是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超临界制冷循环的气体冷却器实现的。
参照图1和2,用于其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例如CO2的超临界制冷循环的气体冷却器1包括垂直延伸且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的两个集管箱2、3,在这两个集管箱2、3之间平行设置有沿垂直方向相互隔开的多个扁平热交换管4,在相邻各对热交换管4之间的各空气通过间隙内以及在冷却器的上端和下端处的热交换管4的外部设置有波状翅片5,每个波状翅片钎焊在相邻的成对热交换管4上或端部热交换管4上,并且在位于上端和下端的各翅片5的外部设置有裸铝材料制成的侧板6,该侧板钎焊在各翅片上。在此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右侧的集管箱2将被称为“第一集管箱”,而在左侧的集管箱3将被称为“第二集管箱”。
参照图3和4,第一集管箱2包括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钎焊板材-即根据本实施例的铝钎焊板材-制成的集管形成板7,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钎焊板材-即根据本实施例的铝钎焊板材-制成的管连接板8,以及设置在该集管形成板7和管连接板8之间的中间板9,该中间板由裸金属材料即裸铝材料制成,板7至9设置成重叠的层并且相互钎焊在一起。
在集管形成板7内形成沿垂直方向相互分隔开的多个-即2个-向外凸出部11A、11B,这些向外凸出部垂直延伸且凸出高度、长度和宽度相等。向外凸出部11A、11B中的每一个的朝向左的开口被中间板9封闭。集管形成板7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通过压力加工制成。在板7的上部凸出部11A的顶部内形成制冷剂入口12,在下部凸出部11B的顶部内形成制冷剂出口13。
管连接板8具有贯穿其厚度、沿前后方向伸长且沿垂直方向相互间隔开的多个管插孔14。板8的上半部内的插孔14设置在集管形成板7的上部凸出部11A的垂直范围内,板8的下半部内的插孔14设置在集管形成板的下部凸出部11B的垂直范围内。每个管插孔14的前后长度稍大于向外凸出部11A或11B的前后宽度,并且管插孔14的前端和后端向外突出到凸出部11A或11B的相应的前缘和后缘之外(见图5)。管连接板8在其前侧缘和后侧缘均一体地具有盖壁15,该盖壁向右突出到集管形成板7的外表面,在板7和中间板9之间的边界的整个长度上覆盖该边界,并钎焊在板7、9的前部或后部侧面上。盖壁15的突出端一体地具有沿垂直方向相互隔开、与板7的外表面接合并且钎焊在板7上的接合部16。管连接板8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材料通过压力加工制成。
中间板9具有贯穿其厚度且数量与管连接板8的管插孔14的数量相同的连通孔17,该连通孔用于使孔14通过该连通孔与板7的向外凸出部11A或11B连通。连通孔17远大于插孔14(见图5)。连通孔17定位成与管连接板8的各个管插孔14为对应关系。在板8的上半部内的管插孔14通过中间板9的上半部内的连通孔17与上部凸出部11A的内部连通,板8的下半部内的管插孔14通过中间板9的下半部内的连通孔17与下部凸出部11B的内部连通。与上部凸出部11A的内部连通的所有连通孔17以及与下部凸出部11B的内部连通的所有连通孔17通过连通部18保持连通,这些连通部是通过在中间板9内切除相邻的每对孔17之间的部分形成的。中间板9是用裸铝材料通过压力加工制成的。
第二集管箱3的构造大致与第一集管箱2相同,并且相同的部件由相同参考标号表示(见图6)。两个集管箱2、3设置成它们的管连接板8彼此相对。第二集管箱3与第一集管箱2的不同之处在于,集管形成板7具有一个向外凸出部19,该凸出部19在数量上少于第一集管箱2的向外凸出部11A、11B的数量,并且从集管形成板7的上端延伸到该板的下端,以便面向第一集管箱2的两个凸出部11A、11B;向外凸出部19没有制冷剂入口和出口;管连接板8的所有管插孔14通过中间板9的所有连通孔17与凸出部19的内部连通;并且,中间板9的所有连通孔17通过连通部18保持连通,该连通部是通过切除相邻每对连通孔17之间的部分形成的。
集管箱2、3按以下方式制成。首先,形成具有向外凸出部11A、11B或向外凸出部19的集管形成板7,具有管插孔14、盖壁15和从每个盖壁19直线延伸的接合部形成用小突出部16A(由图4和6内的实线表示)的管连接板8,以及具有连通孔17和连通部18的中间板9。随后,将用于每个集管箱2、3的三个板7、8、9装配在一起形成重叠层,然后弯曲小突出部16A以形成接合部16。然后,利用板7、8的钎焊材料层,将每个组件的三个板7、8、9相互钎焊在一起,将盖壁15钎焊在中间板9和集管形成板7的前部和后部侧面上,并将接合部16钎焊在板7上。
每个热交换管4由金属压出型材-即本实施例的铝压出型材-制成,采取沿前后方向宽度增加的扁平管形式,并且在其内部具有沿管的纵向延伸并平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4a。热交换管4利用两个集管箱2、3的管连接板8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板8上,同时它们的相对端放置在集管箱2、3的各个管插孔14内。管4的每个端部放置在中间板9的连通孔17内并插入连通孔17的厚度的中部(见图2)。要制造的冷却器的上半部内的热交换管4的右端连接到第一集管箱2以便与上部向外凸出部11A的内部连通,而它们的左端连接到第二集管箱3以便与向外凸出部19的内部连通。此外,下半部内的热交换管4的右端连接到第一集管箱2以便与下部向外凸出部11B的内部连通,而它们的左端连接到第二集管箱3以便与向外凸出部19的内部连通。
每个波状翅片5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钎焊板材-即根据本实施例的铝钎焊板材-制成为波纹形式。
在上述气体冷却器1中,包含上部向外凸出部11A的第一集管箱2的上半部用作制冷剂入口集管21,以作为制冷剂流段,包含下部向外凸出部11B的下半部用作制冷剂出口集管22,以作为制冷剂流段。所有热交换管4和第二集管箱3形成制冷剂流通路径,在制冷剂入口集管21和制冷剂出口集管22之间建立连通。
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25和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25分别利用相应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23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21和制冷剂出口集管22。这两个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23的构造相同,因此将仅详细说明用于连接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25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23。
参照图7-9,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23包括接合到第一集管箱2的下部向外凸出部11B的外表面-即制冷剂出口集管22-的通道部件26,管道系统的导管25,适于将管道系统的导管25固定在通道部件26上的固定部件27,以及用于将通道部件26和固定部件27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
通道部件26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从后面看为具有垂直伸长的矩形形状的块的形式,并且具有制冷剂通道28,该通道28的一端开口经由制冷剂入口12或制冷剂出口13与制冷剂入口集管21或制冷剂出口集管22的内部连通,并且其另一端在通道部件26的后表面的上端部开口。在制冷剂通道28的后端部处形成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28a。通道部件26具有在其上端面上一体地形成的突出部29,该突出部29向后突出到其后表面之外并沿固定部件27的上端面延伸,以及在突出部29的下表面上形成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凹槽31。凹槽3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在突出部29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开口。部分地构成凹槽31且位于朝向突出部29的突出端的一侧的侧壁用作接合部32,该接合部与稍后将说明的固定部件27的突出部35相接合。利用集管形成板7的外表面的钎焊材料,将通道部件26分别钎焊在制冷剂入口集管21和制冷剂出口集管22上。
在管道系统的导管25上在其远端附近沿该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环形台肩25a(环形突出部)。O形圈33安装在管道系统的导管25的位于环形台肩25a的远端的一个部分的外表面上。
固定部件27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并且从后面看为具有垂直伸长的圆形形状的块的形式,在固定部件27的上端部处形成切口34,该切口向左(在左侧面)开口,并适于安装在管道系统的导管25的位于环形台肩25a的后面(位于纵向内侧)的一个部分上。在固定部件27的前表面上围绕切口34的前端开口形成凹部27a,管道系统的导管25的环形台肩25a安装在该凹部内。突出部35一体地形成在固定部件27的上端面上,向上突出,并适于安装在通道部件26的凹槽31内。突出部35的突出高度等于凹槽31的深度,并且突出部35的前后长度等于凹槽31的前后宽度。当从后侧看时,突出部35的上表面为向上突出的圆弧形式。
紧固装置包括在通道部件26内形成并且从通道部件26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的螺纹孔36,以及将从前侧插入螺栓插孔37并且将旋拧在通道部件26的螺纹孔36内的螺栓38,该螺栓插孔37在固定部件27的下端部内形成并沿前后方向贯穿其中。
管道系统的导管25按以下方式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21和制冷剂出口集管22中的每一个。
首先,将管道系统的导管25的位于环形台肩25a的远端的部分插入通道部件26的制冷剂通道28的插入部28a。接着,使固定部件27从右侧向左移动,以便将突出部35安装在通道部件26的凹槽31内,将管道系统的导管25的位于环形台肩25a的纵向内侧的部分安装在切口34内,并使螺栓插孔37和螺纹孔36相互对准。此时,管道系统的导管25的环形台肩25a安装在固定部件27的凹部27a内。然后,将螺栓38从前侧插入固定部件27的螺栓插孔37,并旋拧在通道部件26的螺纹孔36内。从而将管道系统的导管25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22。
气体冷却器1与压缩机、蒸发器、用作减压装置的膨胀阀、用作气液分离器的蓄积器、以及中间热交换器一起形成超临界制冷循环,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从气体冷却器流出的制冷剂和从蒸发器流出并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该制冷循环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内作为车辆空调装置。
对于上述气体冷却器1,通过压缩机的CO2流过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25和通道部件26的制冷剂通道28,然后通过入口12流入制冷剂入口集管21的内部,此后分流地流入与上部凸出部11A的内部连通的所有热交换管4的制冷剂通道4a。通道4a内的CO2向左流过通道4a,并进入第二集管箱3的凸出部19。凸出部19内的CO2向下流过凸出部19、连通孔17以及连通部18,然后分流地流入与下部凸出部11B连通的所有热交换管4的通道4a,改变路线,向右流过通道4a,并进入制冷剂出口集管22。此后,CO2经由制冷剂出口13和通道部件26的制冷剂通道28从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25流出冷却器。在流过热交换管4的通道4a的同时,CO2与沿图1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流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
在实施例1中,通道部件26具有接合部32,而固定部件27具有与接合部32相接合的突出部35。但是可以相反设置,从而通道部件26具有突出部35,而固定部件27具有与突出部35接合的接合部32。
实施例2
此实施例在图10-11中示出,并且是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超临界制冷循环的气体冷却器实现的。
实施例2的气体冷却器与实施例1的气体冷却器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将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2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和用于将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22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而其它构造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2的两个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40具有相同构造,因此将仅说明用于连接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40。
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40包括接合到向外凸出部11A或11B的外表面-即制冷剂入口集管21或制冷剂出口集管22-的第一通道部件41,将固定在第一通道部件41上的第二通道部件42,以及用于将通道部件41和42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
第一通道部件41的构造与实施例1的气体冷却器的通道部件26相同,并且相同的部件用相同参考标号表示。
第二通道部件42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并且从后面看为具有垂直伸长的圆形形状的块的形式。第二通道部件42中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其中的制冷剂通道43。制冷剂通道43在其后端部形成有大直径部分43a。用作制冷剂流段的管道系统的导管44的远端部分插入制冷剂通道43的大直径部分43a,并通过焊接或钎焊接合到第二通道部件42。向前突出并具有外圆柱形表面的阳导管部分42a在第二通道部件42的前表面上围绕制冷剂通道43的前端开口一体地形成。O形圈45安装在阳导管部分42a的外表面上。突出部46在第二通道部件42的上部端面上一体地形成,向上突出,并适于安装在第一通道部件41的凹槽31内。突出部46的突出高度等于凹槽31的深度,突出部46的前后长度等于凹槽31的前后宽度。当从后侧看时,突出部46的上表面为向上突出的圆弧的形式。阳导管部分42a的外表面的中心线和突出部46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通道部件41的制冷剂通道28的插入部28a的中心线和凹槽3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紧固装置的构造与实施例1的气体冷却器的紧固装置的构造相同,并且相同部件用相同参考标号指示。
管道系统的导管44按以下方式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21和制冷剂出口集管22中的每一个。
首先,将第二通道部件42的阳导管部分42a插入第一通道部件41的制冷剂通道28的插入部28a。此时,第二通道部件42的螺栓插孔37偏离-即从后侧看时在本实施例中逆时针地偏离-第一通道部件41的螺纹孔36。然后,围绕阳导管部分42a的外表面的中心线旋转第二通道部件42,从而将第二通道部件42的突出部46装入第一通道部件41的凹槽31,并使螺栓插孔37和螺纹孔36相互对准。从前侧将螺栓38插入固定部件27的螺栓插孔37,并旋拧在第一通道部件41的螺纹孔36内。从而将管道系统的导管44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22。
在实施例2中,第一通道部件41具有接合部32,而第二通道部件42具有与接合部32相接合的突出部46。但是可以相反设置,从而第一通道部件41具有突出部,而第二通道部件42具有与突出部46接合的接合部。
实施例3
此实施例在图12-20中示出,并且是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超临界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实现的。
参照图12-14,用于其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例如CO2的超临界制冷循环的蒸发器50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垂直方向相互隔开的两个集管箱51、52,在这两个集管箱51、52之间平行设置有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的多个扁平热交换管53,在相邻各对热交换管53之间的各空气通过间隙内以及在位于蒸发器的左端和右端处的热交换管53的外部设置有波状翅片5,每个该波状翅片钎焊在相邻的成对热交换管53上或端部热交换管53上,并且在位于左端和右端的各翅片54的外部设置有铝制侧板55,该侧板钎焊在翅片上。在此实施例的情况下,上部集管箱51将被称为“第一集管箱”,下部集管箱52将被称为“第二集管箱”。
第一集管箱51包括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钎焊板材-即根据本实施例的铝钎焊板材-制成的集管形成板56,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钎焊板材-即根据本实施例的铝钎焊板材-制成的管连接板57,以及设置在该集管形成板56和管连接板57之间的中间板58,该中间板由裸金属材料即裸铝材料制成,板56-58设置成重叠的层并且相互钎焊在一起。
第一集管箱51的集管形成板56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分别具有两个向外凸出部59A、59B和两个向外凸出部59C、59D。板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中的每一个内的两个凸出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并沿前后方向隔开。在本实施例中,在板的前部右侧部分内的凸出部59A将被称为“第一向外凸出部”,在板的后部右侧部分内的凸出部59B将被称为“第二向外凸出部”,在板的前部左侧部分内的凸出部59C将被称为“第三向外凸出部”,在板的后部左侧部分内的凸出部59D将被称为“第四向外凸出部”。凸出部59A和59D分别具有朝向下并被该中间板58封闭的开口。该凸出部59A到59D的凸出高度、长度和宽度相等。集管形成板56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通过压力加工制成。
参照图15,管连接板57在其前后相对侧部中均具有沿前后方向伸长、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并贯穿板57的厚度的多个管插孔61。前右半部内的管插孔61形成在集管形成板56的第一向外凸出部59A的左右范围内,后右半部内的管插孔61形成在第二向外凸出部59B的左右范围内,前左半部内的管插孔61形成在第三向外凸出部59C的左右范围内,后左半部内的管插孔61形成在第四向外凸出部59D的左右范围内。管插孔61的长度稍大于凸出部59A到59D的前后宽度,并且具有向外凸出到对应的凸出部59A到59D的相应前部和后部侧缘之外的前部和后部端部。管连接板57在其前部和后部侧缘中的每一个处一体地具有盖壁62,该盖壁向上突出到集管形成板56的外表面,在板56和中间板58之间的边界的整个长度上覆盖该边界并钎焊在该板56、58的前部或后部侧面上。盖壁62的突出端一体地具有接合部63,该接合部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与板56的外表面接合并钎焊在板56上。管连接板57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通过压力加工制成。
中间板58具有贯穿其厚度的连通孔64,该连通孔的数量与管连接板57的管插孔61的数量相同,以用于使孔61通过该连通孔以对应关系与集管形成板56的向外凸出部59A到59D之一连通。连通孔64远大于插孔61(见图17)。连通孔64定位成与管连接板57的相应的管插孔61成对应关系。管连接板57的前右半部内的管插孔61通过中间板58的前右半部内的连通孔64保持与第一向外凸出部59A的内部连通。板57的后右半部内的管插孔61通过中间板58的后右半部内的连通孔64保持与第二向外凸出部59B的内部连通。板57的前左半部内的管插孔61通过中间板58的前左半部内的连通孔64保持与第三向外凸出部59C的内部连通。板57的后左半部内的管插孔61通过中间板58的后左半部内的连通孔64保持与第四向外凸出部59D的内部连通。与第一凸出部59A的内部连通的所有连通孔64以及与第二凸出部59B的内部连通的所有连通孔64通过第一连通部66保持连通,该第一连通部是通过除去中间板58内的左右相邻的各对连通孔64之间的部分形成的。与第三凸出部59C连通的连通孔64经由第二连通部65与和第四凸出部59D连通的相应连通孔64相连通,该第二连通部是通过除去中间板58内的前后相邻的各对连通孔64之间的部分形成的,从而第三凸出部59C的内部和第四凸出部59D的内部相互连通。中间板58由裸铝材料通过压力加工制成。
三个板56、57、58中的每一个在其右端具有沿前后方向隔开的两个向右突出部56a、57a、58a。中间板58具有切口67,该切口从两个向外突出部58a中的每一个的外端延伸到位于右端的连通孔64。这些切口67在第一集管箱51内形成与第一向外凸出部59A的内部连通的制冷剂入口68和于第二向外凸出部59B的内部连通的制冷剂出口69(见图17)。
第二集管箱52的构造大致与第一集管箱51相同,并且相同的部件由相同参考标号指示(见图16)。集管形成箱51、52设置成它们的管连接板57彼此相对。第二集管箱52与第一集管箱51的不同之处在于,集管形成板56具有两个向外凸出部71A、71B,这些凸出部从该板的右端部延伸到该板的左端部并沿前后方向分隔开,以便分别与第一和第三凸出部59A、59C两者、以及第二和第四凸出部59B、59D两者相对;与凸出部71A、71B中的每一个连通的所有连通孔64通过连通部72保持连通,该连通部是通过除去中间板58内的左右相邻的各对连通孔64之间的部分形成的;两个凸出部71A、71B不连通;并且,三个板56、57、58的右端不具有向右凸出部。凸出部71A、71B的突出高度和宽度与第一集管箱51的凸出部59A到59D相同。
集管箱51、52按以下方式制成。首先,形成具有向外凸出部59A到59D或向外凸出部71A、71B的集管形成板56,具有管插孔61、盖壁62以及从每个盖壁62直线延伸的接合部形成用小突出部63A(由图15和16内的实线表示)的管连接板57,以及具有连通孔64和连通部65、66或72的中间板58。随后,将用于每个集管箱51、52的三个板56、57、58安装在一起形成重叠的层,然后弯曲小突出部63A以形成接合部63。然后,利用板56、57的钎焊材料层,将每个组件的三个板56、57、58相互钎焊在一起,将盖壁62钎焊在中间板58和集管形成板56的前部和后部侧面上,并将接合部63钎焊在板56上。
每个热交换管53由金属压出型材-即本实施例中的铝压出型材-制成,采取沿前后方向宽度增加的扁平管的形式,并且在其内部具有沿管的纵向延伸且平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53a。热交换管53利用两个集管箱51、52的管连接板57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该板57上,同时它们的相对端放置在集管箱51、52的各个管插孔61内。管53的每个端部放置在中间板58的连通孔64内并到达其厚度的中部(见图13)。在两个集管箱51、52之间,多个管组73设置成多行,即沿前后方向相互隔开的两行,每个管组包括平行设置且沿左右方向相互隔开的多个热交换管53。位于前部管组73的右半部内的热交换管53的上端和下端接合到各个集管箱51、52,以便与第一凸出部59A的内部和前部凸出部71A的内部连通。位于前部管组73的左半部内的热交换管53的上端和下端接合到各个集管箱51、52,以便与第三凸出部59C的内部和前部凸出部71A的内部连通。位于后部管组73的右半部内的热交换管53的上端和下端接合到各个集管箱51、52,以便与第二凸出部59B的内部和后部凸出部71B的内部连通。位于后部管组73的左半部内的热交换管53的上端和下端接合到各个集管箱51、52,以便与第四凸出部59D的内部和后部凸出部71B的内部连通。
每个波状翅片54由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制成波纹形式。使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互连的连接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平行设置的多个放热孔(louver)。波状翅片54共用于前部和后部管组73,并且其前后宽度大致等于从前部管组73的热交换管53的前缘到后部管组73的对应的热交换管53的后缘的距离。除了使前部和后部管组73共用一个波状翅片53之外,还可以在每个管组73中的相邻每对热交换管53之间设置波状翅片。
在上述蒸发器50中,包含第一向外凸出部59A的第一集管箱51的右前部用作制冷剂入口集管74,以作为制冷剂流段,而包含第二向外凸出部59B的第一集管箱51的右后部用作制冷剂出口集管70,以作为制冷剂流段。所有热交换管53、第一集管箱51的左侧部分、以及第二集管箱52形成制冷剂流通路径,从而在制冷剂入口集管7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70之间建立连通。
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75和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75分别利用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76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7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70。
参照图17-20,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76包括接合到制冷剂入口集管7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70的通道部件77,同时该通道部件还安装在第一集管箱的三个板56、57、58的两个向右突出部56a、57a、58a上,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和流出导管75,适于将管道系统的导管75固定到通道部件77的固定部件78,以及用于将通道部件77和固定部件78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
通道部件77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从右侧看为具有水平伸长的矩形形状的块的形式,并且具有流入制冷剂通道80和流出制冷剂通道81,该通道80的一个端部开口经由制冷剂入口68与制冷剂入口集管74的内部连通,该通道80的另一端部在其右侧面开口,该通道81的一个端部开口经由制冷剂出口69与制冷剂出口集管70的内部连通,该通道81的另一端部在其右侧面开口。制冷剂通道80、81在各自的右端部处形成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相应插入部80a、81a。两个突出部82在通道部件77的右侧面上在其对应的前后相对端部处一体地形成,向右突出,并且沿固定部件78的对应的相对端面延伸。每个突出部82在其前后内表面上形成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凹槽83。每个凹槽83在对应的突出部8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开口。部分地构成每个凹槽83且位于朝向突出部82的突出端一侧的侧壁用作接合部84,该接合部与下文将说明的固定部件78的突出部88相接合。通道部件77利用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钎焊板材-即本实施例中的铝钎焊板材85-钎焊在第一集管箱51上。
在管道系统的每个导管75上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台肩75a(环形突出部)。O形圈86安装在管道系统的每个导管75的位于环形台肩75a的远端的一个部分的外表面上。
固定部件78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并且从右侧看为具有水平伸长的圆形形状的块的形式。在固定部件78的前后相对端部处形成两个切口87,该切口向下(在下部侧面)开口,并适于安装在管道系统的对应导管75的位于相应环形台肩75a的右侧(位于纵向内侧)的部分上。在固定部件78的右侧面上围绕切口87的对应的左端开口形成两个凹部78a,管道系统的导管75的对应的环形台肩75a装在该凹部内。突出部88在固定部件78的对应的前后相对端面上一体地形成,分别向前和向后突出,并适于安装在通道部件77的两个突出部82的对应的凹槽83内。突出部88的突出高度等于凹槽83的深度,并且突出部88的左右长度等于凹槽83的左右宽度。当从右侧看时,两个突出部88的相应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为向前和向后突出的圆弧的形式。
紧固装置包括在通道部件77内形成并且从通道部件77的右侧面的前后中心部向左延伸的单个螺纹孔90,以及将从右侧插入螺栓插孔91并且将旋拧在通道部件77的螺纹孔90内的螺栓92,该螺栓插孔在固定部件78的前后中心部内形成并沿左右方向贯穿其中。
管道系统的流入和流出导管75分别按以下方式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7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70。
首先,将管道系统的流入和流出导管75的位于相应环形台肩75a的远端的部分插入通道部件77的流入和流出制冷剂通道80、81的对应的插入部80a、81a。接着,使固定部件78从上侧向下移动,以便将两个突出部88装在通道部件77的两个突出部82的对应凹槽83内,将管道系统的流入和流出导管75的位于相应环形台肩75a右侧的部分装在对应的切口87内,并使螺栓插孔91和螺纹孔90相互对准。此时,管道系统的两个导管75的环形台肩75a装在固定部件78的对应的凹部78a内。然后,将螺栓92从右侧插入固定部件78的螺栓插孔91,并旋拧在通道部件77的螺纹孔90内。从而将管道系统的流入和流出导管75分别连接到制冷剂入口和出口集管74、70。
蒸发器50与压缩机、气体冷却器、用作减压装置的膨胀阀、用作气液分离器的蓄积器、以及中间热交换器一起形成超临界制冷循环,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从气体冷却器流出的制冷剂和从蒸发器流出并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该制冷循环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内作为车辆空调装置。
对于上述蒸发器50,通过减压装置并在其中进行减压的CO2流过管道系统的流入导管75和通道部件77的流入制冷剂通道80,然后通过制冷剂入口68流入制冷剂入口集管74的内部,此后分流地流入与第一凸出部59A的内部连通的所有热交换管53的制冷剂通道53a。通道53a内的CO2向下流过通道53a,并进入第二集管箱52的前部向外凸出部71A。凸出部71A内的CO2向左流过此凸出部71A、连通孔64以及连通部72,然后分流地流入与第三向外凸出部59C的内部连通的所有热交换管53的通道53a,改变路线,向上流过通道53a,并进入第一集管箱51的第三向外凸出部59C。凸出部59C内的CO2通过第一集管箱51的中间板58的第二连通部65流入第四向外凸出部59D,分流地流入与第四凸出部59D连通的所有热交换管53的通道53a,改变路线,向下流过通道53a,并进入第二集管箱52的后部向外凸出部71B。然后,凸出部71B内的CO2向右流过此凸出部71B、连通孔64以及连通部72,分流地流入与第二向外凸出部59B连通的所有热交换管53的通道53a,改变路线,向上流过通道53,并进入第一集管箱51的制冷剂出口集管70。此后,CO2经由制冷剂出口69和通道部件77的流出制冷剂通道81从管道系统的流出导管75流出蒸发器50。在流过热交换管53的制冷剂通道53a的同时,CO2与沿图12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流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以气相从蒸发器流出。
在实施例3中,通道部件77具有接合部84,而固定部件78具有与对应的接合部84相接合的突出部88。但是可以相反设置,从而通道部件77具有突出部88,而固定部件78具有与对应的突出部88接合的接合部84。
尽管CO2用作根据上述实施例1-3的超临界制冷循环的超临界制冷剂,但是该制冷剂不是限制性的,可选择性地使用乙烯、乙烷、氧化氮等。
第四实施例
此实施例在图21中示出,并且是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在作为超临界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流段的管道系统的导管之间的连接实现的。在实施例4的说明中,图21的上侧、下侧、左手侧和右手侧将被分别称为“上”、“下”、“左”、“右”。
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100包括固定地附装在管道系统的第一导管101的远端部上的第一通道部件102,固定地附装在管道系统的第二导管103的远端部上的第二通道部件104,以及用于将通道部件102和104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
第一通道部件102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并且为块的形式。第一通道部件102在其上端部内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其中的制冷剂通道105。制冷剂通道105在其左端部形成大直径部分105a。管道系统的第一导管101的远端部插入制冷剂通道105的大直径部分105a,并通过焊接或钎焊接合到第一通道部件102。向右突出并具有外圆柱形表面的阳导管部分102a在第一通道部件102的右侧面上围绕制冷剂通道105的右端开口一体地形成。O形圈106安装在阳导管部分102a的外表面上。第一通道部件102具有突出部107,该突出部在该通道部件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向右突出,并沿第二通道部件104的上端面延伸,以及在突出部107的下表面上形成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108。凹槽108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在突出部107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开口。部分地构成凹槽108且位于朝向突出部107的突出端一侧的侧壁用作接合部109,该接合部109与下文将说明的第二通道部件104的突出部112接合。
第二通道部件104由金属-即本实施例中的裸铝材料-制成,并且从后侧看时为具有垂直伸长的矩形形状的块的形式。第二通道部件104在其上端部内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其中的制冷剂通道111,该制冷剂通道适于与第一通道部件102的制冷剂通道105连通。在制冷剂通道111的左端部形成插入部111a,该插入部111a具有内圆柱形表面,并且第一通道部件102的阳导管部分102a插入该插入部。在制冷剂通道111的右端部形成大直径部分111b。管道系统的第二导管103的远端部插入该大直径部分111b,并通过焊接或钎焊接合到第二通道部件104。突出部112在第二通道部件104的上端面一体地形成,向上突出,并适于安装在第一通道部件102的凹槽108内。突出部112的突出高度等于凹槽108的深度,并且突出部112的左右长度等于凹槽108的左右宽度。尽管未示出,但是在从左侧看时,突出部112的上表面为向上突出的圆弧形式。制冷剂通道111的插入部111a的中心线和突出部11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等于阳导管部分102a的外表面的中心线和凹槽108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紧固装置包括在第二通道部件104的下端部内形成且沿左右方向贯穿其中的螺纹孔113,以及将从左侧插入螺栓插孔114并将旋拧在第二通道部件104的螺纹孔113内的螺栓115,该螺栓插孔114在第一通道部件102的下端部内形成且沿左右方向贯穿其中。
管道系统的第一导管101和管道系统的第二导管103按以下方式连接。
首先,将第一通道部件102的阳导管部分102a插入第二通道部件104的制冷剂通道111的插入部111a。此时,第一通道部件102的螺栓插孔114偏离第二通道部件104的螺纹孔113,即在此实施例中朝显示图21的纸张的近侧偏离。然后,围绕阳导管部分102a的外表面的中心线旋转第一通道部件102,从而将第二通道部件102的突出部112装入第一通道部件102的凹槽108,并使螺栓插孔114和螺纹孔113相互对准。将螺栓115从左侧插入第一通道部件102的螺栓插孔114,并旋拧在第二通道部件104的螺纹孔113内。从而将管道系统的导管101和103连接在一起。
在实施例4中,第一通道部件102具有接合部109,而第二通道部件104具有与接合部109相接合的突出部112。但是可以相反设置,从而第一通道部件102具有突出部112,而第二通道部件104具有与突出部112接合的接合部109。
在实施例4的情况下,实施例1-3的连接结构可应用于管道系统的导管之间的连接,以用于制冷循环。在此情况下,管道系统的一个导管的端部插入通道部件26(77)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28(80,81)的插入部28a(80a,81a)的端部,并接合到通道部件26(77)上。管道系统的其它导管利用固定部件27(78)固定。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优选地用于在使用超临界制冷剂例如CO2(二氧化碳)的超临界制冷循环中连接管道系统的导管、连接制冷剂流段、或连接管道系统的导管和制冷剂流段。
Claims (23)
1.一种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包括通道部件,该通道部件具有经由该通道部件的一个端部开口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用作制冷剂流段的导管,该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另一个端部开口内以便连接到该通道部件;用于将该导管固定到该通道部件上的固定部件;以及用于将该通道部件和该固定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该通道部件具有与配合固定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或者该固定部件具有与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以便防止通道部件和固定部件相互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装置将该通道部件的一端部和该固定部件的一端部接合在一起;该制冷剂通道在该通道部件的与由紧固装置接合的端部相对的一端部内形成;并且,在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该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该配合固定部件的一部分接合,或者该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装置将该通道部件的纵向中心部和该固定部件的纵向中心部接合在一起;该制冷剂通道在该通道部件的纵向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内形成;并且,在该通道部件或该固定部件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处,该通道部件或该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该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装置包括在该通道部件内形成的单个螺纹孔,以及插入在该固定部件内形成的螺栓插孔并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的单个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该导管上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另一个端部开口内;在该固定部件内形成有切口,该切口在该固定部件的一侧开口,并且适于安装在该导管的位于一侧的一部分上,该部分与导管的安装在该制冷剂通道内的部分关于该环形突出部相对;并且,其远端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另一个端部开口内的导管从侧向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切口内,从而该通道部件或固定部件的接合部与该配合固定部件或配合通道部件的一部分相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该固定部件突出,并沿该固定部件的端面延伸;该突出部的朝向该固定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沿该固定部件的切口的深度方向延伸;该固定部件的端面上设置有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并且,该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用作适于与该伸出部相接合的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作制冷剂流段的通道部件侧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开口内,从而该通道部件侧导管连接到该通道部件。
8.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通道部件,该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纹孔;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具有在该固定部件一侧形成且位于该固定部件的一个端部的切口,和在该固定部件的另一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导管,在该导管上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该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内,该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切口内;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固定部件突出并沿该固定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该固定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固定部件的切口的深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固定部件的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
将该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内;
将该固定部件从侧向安装在该导管上,从而将该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切口内;将该固定部件的伸出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凹槽内,从而使该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该伸出部接合;并且,使螺栓插孔与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对准;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9.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通道部件,该通道部件在其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并在该通道部件内在该制冷剂通道之间形成有螺纹孔;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在一侧形成有位于该固定部件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处的切口,并且在该固定部件内在该切口之间形成有螺栓插孔;导管,在每个导管上在导管的远端附近沿导管的整个圆周形成有环形突出部,每个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对应的制冷剂通道内,每个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适于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对应切口内;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通道部件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固定部件突出并沿该固定部件的对应的相对端面延伸;在每个该突出部的朝向该固定部件的对应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固定部件的切口的深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固定部件的每个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对应的凹槽内;
将导管的远离该环形突出部的部分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对应的制冷剂通道内;
将该固定部件从侧向安装在该导管上,从而将该导管的位于该环形突出部的纵向内侧的部分安装在该固定部件的对应的切口内;将该固定部件的伸出部安装在该通道部件的对应的凹槽内,从而使各个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对应的伸出部相结合,并使该螺栓插孔与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对准;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固定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10.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入口集管、制冷剂出口集管,和适于在该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之间建立连通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其中,导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并且该通道部件固定地附装在该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上,以便在该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和该入口集管及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之间建立连通,该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是制冷剂流段。
11.一种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包括两个通道部件,每个该通道部件具有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用于将这两个通道部件接合在一起的紧固装置,该两个通道部件中的一个具有与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的接合部,以便防止这两个通道部件相互分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装置将两个通道部件的端部接合在一起;在两个通道部件的与通过紧固装置接合的端部相对的对应端部内形成有相互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并且在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相应制冷剂通道的端部处,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装置包括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内形成的单个螺纹孔,和插入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并旋拧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的单个螺栓。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朝向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一侧的端部处形成有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朝向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表面上围绕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开口设置有阳导管部分,该阳导管部分具有外圆柱形表面并适于插入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并且,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阳导管部分插入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期间,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围绕该阳导管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所述一个通道部件旋转,从而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接合部与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一部分接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朝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突出,并沿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沿这两个通道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端面上设置有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的向外伸出部;并且,该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用作适于与该伸出部相接合的接合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作制冷剂流段的管道系统的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与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相对一侧的开口内,并且用作制冷剂流段的管道系统的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与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相对一侧的开口内,从而管道系统的导管连接到对应的通道部件。
17.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第一通道部件,该第一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纹孔;第二通道部件,该第二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第二通道部件突出并沿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第一和第二通道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
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一侧的端部形成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并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朝向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表面上围绕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开口设置阳导管部分,该阳导管部分具有外圆柱形表面并适于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
将该第二通道部件的阳导管部分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使得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纹孔与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相互偏离;
围绕该阳导管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该第一通道部件旋转该第二通道部件,从而使该螺纹孔与该螺栓插孔相互对准,并将该伸出部安装在凹槽内,以使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该伸出部相接合;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18.一种用于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流段的连接方法,包括:
准备第一通道部件,该第一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栓插孔;第二通道部件,该第二通道部件具有在其一个端部内形成且与制冷剂流段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内形成的螺纹孔;以及螺栓,该螺栓将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旋拧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其中形成有制冷剂通道的端部上设置突出部,以便该突出部朝该第二通道部件突出并沿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延伸;在该突出部的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的表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沿该第一和第二通道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端面上设置向外伸出部,该向外伸出部适于安装在该凹槽内;
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朝向该第一通道部件一侧的端部形成具有内圆柱形表面的插入部,并在该第一通道部件的朝向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表面上围绕该第一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开口设置阳导管部分,该阳导管部分具有外圆柱形表面并适于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
将该第一通道部件的阳导管部分插入该第二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插入部,使得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纹孔与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相互偏离;
围绕该阳导管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该第二通道部件旋转该第一通道部件,从而使该螺纹孔与该螺栓插孔相互对准,并将该伸出部安装在该凹槽内,从而使凹槽的位于朝向该伸出部的伸出端一侧的侧壁与该伸出部相接合;以及
将螺栓插入该第一通道部件的螺栓插孔并将该螺栓旋拧在该第二通道部件的螺纹孔内。
19.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入口集管、制冷剂出口集管,和适于在该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制冷剂出口集管之间建立连通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其中,用作制冷剂流段的导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1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所述一个通道部件固定地附装在制冷剂入口集管和出口集管中的每一个上,以便在所述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和该入口集管或出口集管之间建立连通;并且对应导管的远端部安装在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的制冷剂通道的位于与阳导管部分相对一侧的端部内,并接合到所述另一个通道部件。
20.一种超临界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和中间热交换器,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流出该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流出该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该气体冷却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或19的热交换器。
21.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权利要求20的超临界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装置的车辆。
22.一种超临界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和中间热交换器,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流出该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流出该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该蒸发器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或19的热交换器。
23.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权利要求22的超临界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装置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49909/2004 | 2004-05-20 | ||
JP2004149909 | 2004-05-20 | ||
US60/574,579 | 2004-05-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57223A true CN1957223A (zh) | 2007-05-02 |
Family
ID=38063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161750A Pending CN1957223A (zh) | 2004-05-20 | 2005-05-19 | 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69508A1 (zh) |
JP (1) | JP4774238B2 (zh) |
CN (1) | CN1957223A (zh) |
DE (1) | DE112005001151T5 (zh) |
WO (1) | WO200511408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2353A (zh) * | 2015-02-27 | 2016-09-07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70474B2 (ja) * | 2006-01-20 | 2011-09-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用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797998B2 (ja) | 2006-02-17 | 2011-10-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熱交換器の配管継手構造及び熱交換器の配管組み付け方法 |
JP2007333304A (ja) * | 2006-06-15 | 2007-12-27 |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 | 熱交換器 |
FR2978237B1 (fr) * | 2011-07-21 | 2013-12-20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Bride de connexion, boite collectrice et echangeur thermique associes |
CN106679209A (zh) * | 2015-11-10 | 2017-05-17 |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 制冷系统 |
DE112018001423T5 (de) * | 2017-03-17 | 2020-01-02 | Valeo Systèmes Thermiques | Anordnung eines Verbindungsstücks für den Eintritt einer ersten Phase und den Austritt einer zweiten Phase aus dem Kopf eines Wärmetauschers, insbesondere des Verdampfers eines Klimakreislaufs eines Kraftfahrzeugs |
JP6562096B2 (ja) * | 2018-01-31 | 2019-08-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11006520A (zh) * | 2019-12-03 | 2020-04-14 |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EP4198439A1 (en) * | 2021-12-14 | 2023-06-21 | Valeo Vymeniky Tepla S.r.o. | A heat exchanger |
EP4198441A1 (en) * | 2021-12-14 | 2023-06-21 | Valeo Vymeniky Tepla S.r.o. | A heat exchang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22078A (en) * | 1965-10-24 | 1967-05-30 | Allen And Macdonald Corp | Intruder repeller for screened openings |
JPS62174190A (ja) * | 1985-07-18 | 1987-07-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転写型感熱記録用受像体 |
JPS63116785A (ja) * | 1986-11-04 | 1988-05-21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車車体の塗り分け方法 |
JPH07104076B2 (ja) * | 1987-03-23 | 1995-11-13 |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 蒸発器 |
JPH07117354B2 (ja) * | 1988-01-13 | 1995-12-18 |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冷媒継手 |
US5163716A (en) * | 1991-10-25 | 1992-11-17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Condenser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refrigerant line |
JP3214588B2 (ja) * | 1993-09-30 | 2001-10-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冷凍サイクル用配管継手 |
US6003905A (en) * | 1995-08-30 | 1999-12-21 | Ford Motor Company | Refrigerant access manifold |
JPH0989420A (ja) * | 1995-09-27 | 1997-04-04 | Fuji Koki:Kk | 膨張弁付レシーバタンク |
US5685364A (en) * | 1996-03-15 | 1997-11-11 | Zexel Usa Corporation | Snap-on bracket for a condenser header |
JP2889174B2 (ja) * | 1996-03-27 | 1999-05-10 |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気密検査装置 |
JP3912836B2 (ja) * | 1997-02-21 | 2007-05-09 |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H1182850A (ja) * | 1997-09-08 | 1999-03-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流体流路接続装置 |
US6202438B1 (en) * | 1999-11-23 | 2001-03-20 | Scroll Technologies | Compressor economizer circuit with check valve |
US6474098B2 (en) * | 2000-01-28 | 2002-11-05 | Stanhope Products Company | Integrated condenser-receiver desiccant bag and associated filter cap |
US6401485B1 (en) * | 2000-10-06 | 2002-06-11 | American Standard Inc. | Discharge refrigerant heater for inactive compressor line |
US6449977B1 (en) * | 2000-12-29 | 2002-09-17 | Multisorb Technologies, Inc. | Self-retaining elongated adsorbent unit |
JP4688369B2 (ja) * | 2001-08-30 | 2011-05-25 |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US6513579B1 (en) * | 2001-09-27 | 2003-02-04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Post braze heat exchanger mounting and support brackets |
US6578371B1 (en) * | 2002-09-26 | 2003-06-17 | Calsonickansei North America, Inc. | Receiver dryer mounting bracket for a condenser system |
US6904770B2 (en) * | 2003-09-03 | 2005-06-14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Multi-function condenser |
US7007499B1 (en) * | 2004-09-02 | 2006-03-07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Condenser assembly having a mounting rib |
-
2005
- 2005-05-10 JP JP2005136887A patent/JP477423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5-19 US US10/590,520 patent/US2007016950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5-19 DE DE112005001151T patent/DE112005001151T5/de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5-19 WO PCT/JP2005/009601 patent/WO200511408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5-19 CN CNA2005800161750A patent/CN195722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2353A (zh) * | 2015-02-27 | 2016-09-07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5932353B (zh) * | 2015-02-27 | 2020-05-19 |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169508A1 (en) | 2007-07-26 |
WO2005114085A1 (en) | 2005-12-01 |
JP4774238B2 (ja) | 2011-09-14 |
DE112005001151T5 (de) | 2007-04-19 |
JP2006003070A (ja) | 2006-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57223A (zh) | 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 |
CN1207526C (zh) | 板式热交换器 | |
CN1205452C (zh) |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30441A (zh) | 热交换器用集管箱和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 | |
CN1099557C (zh) | 用于空气调节器的冷却组件 | |
CN101040163A (zh) | 蒸发器 | |
CN1831460A (zh) | 热交换器外壳结构 | |
CN1940454A (zh) | 热交换器管和热交换器 | |
CN1514751A (zh) | 扁平管制造用金属板,扁平管及扁平管的制造方法 | |
CN1666076A (zh) |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系统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 |
CN1500198A (zh) | 热交换器 | |
CN1893807A (zh) | 冷却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688858A (zh) | 热交换器,制造热交换器的方法,热交换器集管容器管道连接结构,使用超界制冷的气体冷却器和制冷系统 | |
CN1820177A (zh) | 蒸发器 | |
JP2002538411A (ja) | グロメット構造を備えた溶接熱交換器 | |
CN1285537A (zh) | 个人计算机使用的cpu散热器 | |
CN1302250C (zh) | 多流式过冷冷凝器 | |
CN1950664A (zh) | 热交换器 | |
CN1535191A (zh) | 安装一个装配好并焊接在承载箍里的金属板环,以配合内燃机活塞的环形冷却管,制造翅片金属板环的方法和获得的金属板环 | |
CN1483135A (zh) | 层状热交换器 | |
CN1796904A (zh) | 蒸发器 | |
CN1849495A (zh) | 热交换器 | |
CN101061365A (zh) | 叠层式热交换器 | |
CN1599859A (zh) | 用于热交换器中的集管、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523220A (zh) | 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