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2353B -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2353B
CN105932353B CN201610109205.2A CN201610109205A CN105932353B CN 105932353 B CN105932353 B CN 105932353B CN 201610109205 A CN201610109205 A CN 201610109205A CN 105932353 B CN105932353 B CN 105932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tank
coolant flow
outflow
inflow
passa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092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2353A (zh
Inventor
岸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shennoco Co ltd
Lishennoco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5932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2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2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2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容易、且强度大的液冷式冷却装置。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通体由调质度为T5的JIS A6000类合金所构成的铝挤压型材料构成。将铝制入口集液箱钎焊于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一端面,将铝制出口集液箱钎焊于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一端面,将铝制中间集液箱钎焊于冷却液流通体的另一端面。三个集液箱具有空隙部以及朝外凸缘。入口集液箱的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连通,其朝外凸缘的周缘比流入部的一端面向外侧突出。出口集液箱的空隙部与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其朝外凸缘的周缘比流出部的一端面向外侧突出。中间集液箱的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其朝外凸缘的周缘比上述另一端面的外周缘向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在本说明书中,“铝”这一术语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环境问题等而使得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受到关注,为此开发了各种二次电池。即使在各种二次电池中,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密闭性优异、且无需维护,因此作为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用的电池也表现优异,但大型的电池却难以实现实用化。因此,将多个小型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而形成为电池组的形态,由此确保所期望的电压、电容。
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寿命根据使用温度而变化,因此,为了长期且高效地使用而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使用,但当在上述这种电池组的形态下使用时,在单电池间产生较大的温度差。
因此,以减小上述这种电池组中的所有单电池的温度差作为目的,提出有如下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方案,该液冷式冷却装置具备:扁平板状的铝制冷却液流通体,其具有隔着分隔壁而形成为并列状、且两端开口的多条通路;铝制入口集液箱及铝制出口集液箱,其沿通路的并列方向排列设置在冷却液流通体的通路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铝制中间集液箱,其设置于冷却液流通体的通路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冷却液流通体的平坦的一面成为发热体安装面,所有通路中的在冷却液流通体的一侧连续排列地形成的多条通路成为流入侧通路,并且在冷却液流通体的另一侧连续排列地形成的多条其余的通路成为流出侧通路,入口集液箱与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出口集液箱与流出侧通路连通,中间集液箱与流入侧通路及流出侧通路连通而使两者连通,流入至入口集液箱的冷却液从入口集液箱通过流入侧通路、中间集液箱以及流出侧通路而达到至出口集液箱,并从出口集液箱流出(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专利文献1中并未记载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具体构造,确保对电池组进行支承所需的强度的方式、组装方法并不明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06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形,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对构成电池组的所有单电池进行冷却且防止在所有单电池中产生大的温度差,在此基础上,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并且能够确保对电池组进行支承所需的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方式。
1)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其具备:扁平板状的冷却液流通体,其具有隔着分隔壁以并列状形成、且两端开口的多条通路;入口集液箱及出口集液箱,其以沿通路的并列方向排列的方式设在冷却液流通体的通路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中间集液箱,其设置于冷却液流通体的通路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冷却液流通体的平坦的一面成为发热体安装面,所有通路中的在冷却液流通体的一侧连续排列地形成的多条通路成为流入侧通路,并且在冷却液流通体的另一侧连续排列地形成的多条其余的通路成为流出侧通路,入口集液箱与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出口集液箱与流出侧通路连通,中间集液箱与流入侧通路及流出侧通路连通而使两者连通,流入至入口集液箱的冷却液从入口集液箱通过流入侧通路、中间集液箱以及流出侧通路而到达至出口集液箱,并从出口集液箱流出,其中,
冷却液流通体为由调质度为T5的JIS A6000类合金构成的铝挤压型材制,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接近的流入侧通路与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的一端部上形成有切缺部,与冷却液流通体的切缺部相比,形成有流入侧通路一侧成为流入部,并且,与冷却液流通体的切缺部相比,形成有流出侧通路一侧成为流出部,
入口集液箱、出口集液箱以及中间集液箱分别由铝构成,且具有:在一侧开口的空隙部;以及一体地设置于空隙部的开口周围的朝外凸缘,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入口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于该端面,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出口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于该端面,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未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中间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于该端面。
2)根据上述1)所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冷却液流通体的接近的流入侧通路与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与相邻的流入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以及相邻的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相比为厚壁,在该厚壁的分隔壁的一端部形成有切缺部。
3)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上述1)所记载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方法,其中,包括以下工序,
其中一个工序包括:以使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冷却液流通体;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入口集液箱;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出口集液箱;将线状的焊料载置于入口集液箱及出口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所述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和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入口集液箱及出口集液箱与冷却液流通体进行钎焊,
另一个工序包括:以使未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冷却液流通体;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朝向下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中间集液箱;将线状的焊料载置于中间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所述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和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中间集液箱与冷却液流通体进行钎焊。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1)及2)的液冷式冷却装置,流入至入口集液箱的冷却液从入口集液箱通过流入侧通路、中间集液箱以及流出侧通路而到达至出口集液箱,并从出口集液箱流出,因此,通过将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电池组配置在冷却液流通体的平坦的发热体安装面上,能够高效地对所有单电池进行冷却,从而能够防止在所有单电池中产生大的温度差。
而且,冷却液流通体为由调质度为T5的JIS A6000类合金构成的铝挤压型材制,因此,即使在以水平状态将冷却液流通体配置为发热体安装面朝向上方、且将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电池组载置于发热体安装面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对电池组进行支承所需的强度。例如,若如上述3)的制造方法那样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入口集液箱、出口集液箱以及中间集液箱进行钎焊,则能防止冷却液流通体整体被加热,因此能防止由对冷却液流通体的大部分的退火而导致的强度的降低。另外,入口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在该端面上,出口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在该端面上,中间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的未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在该端面上,因此,能够防止在冷却液流通体的端面与入口集液箱、出口集液箱以及中间集液箱之间产生钎焊不良。尤其是由于冷却液流通体为铝挤压型材制,因此,虽然端面尺寸容易产生偏差,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冷却液流通体的端面与入口集液箱、出口集液箱以及中间集液箱之间产生钎焊不良。并且,当利用上述3)的方法制造液冷式冷却装置时,能够将线状的焊料载置于入口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出口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以及中间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冷却液流通体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因此,能够实现对焊料的保持及定位。
根据上述2)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将冷却液流通体的接近的流入侧通路与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的壁厚设得大,由此能够有效地增大对电池组进行支承所需的强度。
根据上述3)的制造方法,不会使冷却液流通体的强度降低,能够比较简单地、且不会产生钎焊不良地对冷却液流通体与入口集液箱、出口集液箱以及中间集液箱进行钎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道工序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与图5不同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及图6所示的工序中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图2~图4表示其一部分的结构。另外,图5~图7表示制造图1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方法。
在图1中,液冷式冷却装置1具备:铝挤压型材制的冷却液流通体2,其为长方形的扁平板状且以水平状态配置;铝制的入口集液箱3及出口集液箱4,其以沿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钎焊于冷却液流通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入口集液箱3连接的铝制的入口管5;与出口集液箱4连接的铝制的出口管6;以及铝制的中间集液箱7,其遍及整个宽度地钎焊于冷却液流通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冷却液流通体2的平坦的朝向上方的一面成为发热体安装面8,在该发热体安装面8上载置有由多个长方体状的方形单电池9构成的电池组10。
冷却液流通体2是使用由调质度(调质的种类)为T5的JIS A6000类合金所构成的铝挤压型材料制成的。入口集液箱3、出口集液箱4以及中间集液箱7例如通过对由调质度为O的JIS A3000类合金所构成的条状体实施深拉深加工而制成、或者通过对由调质度为H14的JIS A3000类合金或者调质度为H14的JIS A1000类铝所构成的材料实施切削加工而制成。
如图2~图4所示,在冷却液流通体2中,隔着分隔壁12A、12B以并列状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开口的多条通路11A、11B。所有通路11A、11B中的连续排列地形成于冷却液流通体2的一侧(图3中的右侧、图4中的左侧)的多条通路11A成为流入侧通路,并且连续排列地形成于冷却液流通体2的另一侧(图3中的左侧、图4中的右侧)的多条其余的通路11B成为流出侧通路。位于冷却液流通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相互接近的流入侧通路11A与流出侧通路11B之间的分隔壁12A的壁厚大于相邻的两条流入侧通路11A之间的分隔壁12B以及相邻的两条流出侧通路11B之间的分隔壁12B的壁厚。在厚壁的分隔壁12A的一端部上形成有切缺部13,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切缺部13相比,形成有流入侧通路11A的一侧成为流入部14,并且,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切缺部13相比,形成有流出侧通路11B的一侧成为流出部15。将流入部14及流出部15的与切缺部13的底相比靠开口一侧的部分称为前端部14a、15a。
入口集液箱3为将长度方向朝向冷却液流通体2的宽度方向且将宽度方向朝向冷却液流通体2的长度方向的扁平长方形状,并具有在一侧(冷却液流通体2侧)开口的空隙部16。另外,在入口集液箱3的空隙部16的开口的周围一体地设置有朝外凸缘17。入口集液箱3以使空隙部16与所有流入侧通路11A连通、且使朝外凸缘17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流入部14的形成有切缺部13的一侧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在该端面上。
出口集液箱4为将长度方向朝向冷却液流通体2的宽度方向且将宽度方向朝向冷却液流通体2的长度方向的扁平长方形状,并具有在一侧(冷却液流通体2侧)开口的空隙部18。另外,在出口集液箱4的空隙部18的开口的周围一体地设置有朝外凸缘19。出口集液箱4以使空隙部18与所有流出侧通路11B连通、且使朝外凸缘19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流出部15的形成有切缺部13的一侧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在该端面上。
在入口管5的靠下端的部分上设有环状加强筋21,在使与入口管5的环状加强筋21相比靠下方的部分插入至贯通孔3a(参照图5)的状态下使环状加强筋21与入口集液箱3的上壁部外表面钎焊,其中,上述贯通孔3a形成于入口集液箱3的上壁部且使空隙部16与外部连通。
在出口管6的靠下端的部分上设有环状加强筋22,在使与出口管6的环状加强筋22相比靠下方的部分插入至贯通孔4a的状态下使环状加强筋22与出口集液箱4的上壁部外表面钎焊,其中,上述贯通孔4a形成于出口集液箱4的上壁部且使空隙部18与外部连通。
中间集液箱7为将长度方向朝向冷却液流通体2的宽度方向且将宽度方向朝向冷却液流通体2的长度方向的扁平长方形状,并具有在一侧(冷却液流通体2侧)开口的空隙部23。另外,在中间集液箱7的空隙部23的开口的周围一体地设置有朝外凸缘24。中间集液箱7以使空隙部23与所有流入侧通路11A以及流出侧通路11B连通且使朝外凸缘24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未形成有切缺部13的一侧的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在该端面上,并通过中间集液箱7的空隙部23而使流入侧通路11A与流出侧通路11B连通。
而且,在冷却液流通体2的流入部14的前端部14a的外周面与入口集液箱3的朝外凸缘17之间、冷却液流通体2的流出部15的前端部15a的外周面与出口集液箱4的朝外凸缘19之间、冷却液流通体2整体的外周面与中间集液箱7的朝外凸缘24之间、入口管5的环状加强筋21与入口集液箱3的上表面之间、以及出口管6的环状加强筋22与出口集液箱4的上表面之间分别形成有角焊缝(fillet)25。
在上述液冷式冷却装置1中,从入口管5流入至入口集液箱3的空隙部16内的冷却液,从入口集液箱3的空隙部16通过流入侧通路11A、中间集液箱7的空隙部23以及流出侧通路11B而到达至出口集液箱4的空隙部18内,进而流出至出口管6,冷却液在液冷式冷却装置1内流动的期间,使载置于发热体安装面8的电池组10的所有单电池9被高效地冷却。因此,不会在所有单电池9之间产生大的温度差。
接着,参照图5~图7对液冷式冷却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以使形成有切缺部13一侧的端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冷却液流通体2,在冷却液流通体2的流入部14的形成有切缺部13一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16与所有流入侧通路11A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17的周缘与流入部14的下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入口集液箱3。此时,使形成为环状的线状焊料26嵌合覆盖于流入部14的前端部的周围,并将其载置于入口集液箱3的朝外凸缘17的与流入部14的下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另外,在冷却液流通体2的流出部15的形成有切缺部13一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18与所有流出侧通路11B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19的周缘与流出部15的下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且使贯通孔4a与入口集液箱3的贯通孔3a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出口集液箱4。此时,使形成为环状的线状焊料26嵌合覆盖于流出部15的前端部的周围,并将其载置于出口集液箱4的朝外凸缘19的与流出部15的下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接着,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入口集液箱3及出口集液箱4与冷却液流通体2进行钎焊。
另外,以使未形成有切缺部13一侧的端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冷却液流通体2,在冷却液流通体2的朝向下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23与所有流入侧通路11A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11B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24的周缘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下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中间集液箱7。此时,使形成为环状的线状焊料26嵌合覆盖于冷却液流通体2的下端部的周围,并将其载置于中间集液箱7的朝外凸缘24的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下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接着,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中间集液箱7与冷却液流通体2进行钎焊。
此处,可以先进行入口集液箱3及出口集液箱4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钎焊、以及中间集液箱7与冷却液流通体2的钎焊中的某一个。
接着,将冷却液流通体2、入口集液箱3、出口集液箱4以及中间集液箱7设为如使入口集液箱3及出口集液箱4的贯通孔3a、4a朝向上方那样的姿势,并使形成为环状的线状焊料嵌合覆盖于与入口管5的环状加强筋21相比靠前端侧的部分以及与出口管6的环状加强筋22相比靠前端侧的部分上,在该状态下,将与入口管5的环状加强筋21相比靠前端侧的部分插入至入口集液箱3的贯通孔3a内,并且将与出口管6的环状加强筋22相比靠前端侧的部分插入至出口集液箱4的贯通孔4a内。接着,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分别对入口管5与入口集液箱3、以及出口管6与出口集液箱4进行钎焊。由此制造液冷式冷却装置1。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在例如具备由多个锂(Li)二次电池的单电池构成的电池组的混合动力车辆中用于对单电池的冷却。

Claims (3)

1.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其具备:扁平板状的冷却液流通体,其具有隔着分隔壁以并列状形成、且两端开口的多条通路;入口集液箱及出口集液箱,其以沿通路的并列方向排列的方式设在冷却液流通体的通路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以及中间集液箱,其设置于冷却液流通体的通路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冷却液流通体的平坦的一面成为发热体安装面,所有通路中的在冷却液流通体的一侧连续排列地形成的多条通路成为流入侧通路,并且在冷却液流通体的另一侧连续排列地形成的多条其余的通路成为流出侧通路,入口集液箱与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出口集液箱与流出侧通路连通,中间集液箱与流入侧通路及流出侧通路连通而使两者连通,流入至入口集液箱的冷却液从入口集液箱通过流入侧通路、中间集液箱以及流出侧通路而到达至出口集液箱,并从出口集液箱流出,所述液冷式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冷却液流通体为将流入侧通路和流出侧通路形成于一体的由调质度为T5的JIS A6000类合金构成的铝挤压型材制,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接近的流入侧通路与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的一端部上形成有切缺部,与冷却液流通体的切缺部相比,形成有流入侧通路一侧成为流入部,并且,与冷却液流通体的切缺部相比,形成有流出侧通路一侧成为流出部,
入口集液箱、出口集液箱以及中间集液箱分别由铝构成,且具有:在一侧开口的空隙部;以及一体地设置于空隙部的开口周围的朝外凸缘,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入口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于该端面,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出口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于该端面,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未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中间集液箱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钎焊于该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冷却液流通体的接近的流入侧通路与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与相邻的流入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以及相邻的流出侧通路之间的分隔壁相比为厚壁,在该厚壁的分隔壁的一端部形成有切缺部。
3.一种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其中一个工序包括:以使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冷却液流通体;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入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入口集液箱;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流出部的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出口集液箱;将线状的焊料载置于入口集液箱及出口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所述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上;和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入口集液箱及出口集液箱与冷却液流通体进行钎焊,
另一个工序包括:以使未形成有切缺部一侧的端面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冷却液流通体;在冷却液流通体的朝向下侧的端面上,以使空隙部与所有流入侧通路以及所有流出侧通路连通,并且使朝外凸缘的周缘与该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中间集液箱;将线状的焊料载置于中间集液箱的朝外凸缘的与所述端面的外周缘相比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和利用高频感应加热钎焊法对中间集液箱与冷却液流通体进行钎焊。
CN201610109205.2A 2015-02-27 2016-02-26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932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7907A JP6513427B2 (ja) 2015-02-27 2015-02-27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2015-037907 2015-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2353A CN105932353A (zh) 2016-09-07
CN105932353B true CN105932353B (zh) 2020-05-19

Family

ID=5684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09205.2A Active CN105932353B (zh) 2015-02-27 2016-02-26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13427B2 (zh)
CN (1) CN105932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1637B2 (ja) * 2015-10-26 2020-01-15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冷却器の製造方法
DE102017208617A1 (de) * 2017-05-22 2018-11-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nergiespeichergehäuse mit einem Kühlungsanschluss, Energiespeicher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CN107331812A (zh) * 2017-07-17 2017-11-07 苏州安靠电源有限公司 具有换热功能的电池箱
EP3673524A1 (de) * 2017-08-23 2020-07-01 ThyssenKrupp Steel Europe AG Temperiervorrichtung für batteriemodule, batteriegehäuse und verfahren zum temperieren von batteriemodulen
JP6969978B2 (ja) * 2017-11-02 2021-11-24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伝熱装置
CN111868467A (zh) * 2018-03-16 2020-10-30 罗密欧系统公司 用于电池模块的冷板片
JP6683756B2 (ja) * 2018-04-16 2020-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JP7190879B2 (ja) 2018-11-19 2022-12-1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構造物、溶接方法
JP7213070B2 (ja) 2018-11-19 2023-01-2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CN209249567U (zh) * 2018-12-30 2019-08-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JP7279541B2 (ja) * 2019-06-25 2023-05-23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バッテリの収納ケース
JP2021038895A (ja) * 2019-09-04 2021-03-11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08A (zh) * 1995-05-30 1997-03-26 三电有限公司 具有被分隔的封头箱的热交换器
CN1263592A (zh) * 1998-04-15 2000-08-1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板式散热管和冷却装置
CN1957223A (zh) * 2004-05-20 2007-05-02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CN101952064A (zh) * 2008-02-19 2011-01-19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
CN103094228A (zh) * 2011-11-04 2013-05-08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功率半导体模块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64293A (ja) * 1987-04-22 1988-11-01 Showa Alum Corp 吸気マニホ−ルドの製造方法
US6230791B1 (en) * 1999-08-30 2001-05-15 Electric Boat Corporation Heat transfer cold plate arrangement
JP3693906B2 (ja) * 1999-09-24 2005-09-14 袴田ベルト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流通マット装置
JP4096226B2 (ja) * 2002-03-07 2008-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US7779893B2 (en) * 2006-08-22 2010-08-2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mbination heat exchanger having an improved end tank assembly
JP5354928B2 (ja) * 2008-02-20 2013-11-27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溶接構造用複合アルミニウム合金押出材
JP2011049139A (ja) * 2009-07-31 2011-03-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ー装置
DE102010029178A1 (de) * 2010-05-20 2011-11-24 Behr Gmbh & Co. Kg Elektronikkühle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nikkühlers
JP2012190675A (ja) * 2011-03-11 2012-10-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ー装置
DE102012217871A1 (de) * 2012-09-28 2014-04-03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DE102012217870A1 (de) * 2012-09-28 2014-04-17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JP5946217B2 (ja) * 2012-12-26 2016-07-05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における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熱交換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JP6095160B2 (ja) * 2013-03-28 2017-03-15 日軽熱交株式会社 受熱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008A (zh) * 1995-05-30 1997-03-26 三电有限公司 具有被分隔的封头箱的热交换器
CN1263592A (zh) * 1998-04-15 2000-08-1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板式散热管和冷却装置
CN1957223A (zh) * 2004-05-20 2007-05-02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段连接结构
CN101952064A (zh) * 2008-02-19 2011-01-19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管连接部件的制造方法、壳体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针对中空部件的管连接构造
CN103094228A (zh) * 2011-11-04 2013-05-08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功率半导体模块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61158A (ja) 2016-09-05
CN105932353A (zh) 2016-09-07
JP6513427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2353B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P3249739B1 (en) Battery pack
JP5258348B2 (ja)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US11489215B2 (en) Battery module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EP2530778A1 (en) Cell module
KR101212369B1 (ko) 리튬 2차 전지 시스템의 냉각구조
AT511669B1 (de) Wiederaufladbare elektrische batterie
US20170200991A1 (en) Cooling device for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8023135B (zh) 可再充电电池和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US9112249B2 (en) Power source apparatus having cooling path and gas discharge path
EP2851991A1 (en) Battery module
US20180241103A1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otor vehicle
JP2008159440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KR102002043B1 (ko) 이차전지 모듈 및 이차전지 팩
JP642389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091971B2 (ja) 電池ユニット
WO2017000746A1 (zh) 冷却板、锂离子电池模组及汽车
JP6661476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10157429A (ko) 고성능 균일 온도 냉각판
CN108847509A (zh)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KR20130112117A (ko) 배터리 냉각 장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배터리 냉각 장치
KR101986238B1 (ko) 배터리 열교환용 냉각 플레이트
JP2017517841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組立方法
KR20130033531A (ko) 배터리 모듈
TWM570538U (zh) Battery cooling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Lishennoco Holding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8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Lishennoc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Lishennoco Holding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