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0163A - 蒸发器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0163A
CN101040163A CN 200580035185 CN200580035185A CN101040163A CN 101040163 A CN101040163 A CN 101040163A CN 200580035185 CN200580035185 CN 200580035185 CN 200580035185 A CN200580035185 A CN 200580035185A CN 101040163 A CN101040163 A CN 101040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evaporimeter
flow
parts
corrugated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8003518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山直久
鹤见幸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ona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040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01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1)的波状翅片(14)包括波峰部分(14a)、波谷部分(14b),以及将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连接在一起的平坦连接部分(14c)。切口(95)的相对端部延伸到位于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的相对端的对应连接部分(14c)。在连接部分(14c)的端部成一体地形成有向内突出的突出部(96),该连接部分(14c)的端部对应于切口(95)的相对端。突出部(96)形成为在位于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14c)的端部之间延伸。突出部(96)以类似于平躺的字母V的形状向内突出。蒸发器(1)的冷凝水排放性能非常好,并且其制造工效高。

Description

蒸发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依照35 U.S.C.§111(a)提出,并按照35 U.S.C.§119(e)(1)要求在2004年10月18日的按照35 U.S.C.§111(b)提交的临时申请No.60/619,009的申请日利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该汽车空调装置采用待安装在例如车辆上的制冷循环。
在文中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中,图1和2的上部、下部、左手侧和右手侧分别被称为“上”、“下”、“左”和“右”。气流的下游侧(图1内的箭头X所示的一侧以及图3内的右手侧)被称为“前部”,并且相反侧被称为“后部”。
背景技术
传统使用的用于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包括:平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以及波状翅片,每个翅片设置在相邻的制冷剂流动部件之间并钎焊在其上。每个波状翅片包括波峰部分、波谷部分,以及将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水平连接部分。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钎焊在制冷剂流动部件上。在连接部分内沿气流方向并列地形成有多个百叶窗板(格栅,louver)。
在该蒸发器中,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表面上以及波状翅片的表面上的冷凝水的一部分向下流动通过位于相邻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剩余的冷凝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朝制冷剂流动部件和波状翅片的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流动。然后,剩余的冷凝水在流动空气的作用下沿气流方向流动,并沿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向下流动。但是,在冷凝水的量较大的情况下,排水能力可能不够。
已提出一种其中上述问题已解决的蒸发器。在该蒸发器中,设置在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之间的波状翅片分成沿气流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设置的多个分离的翅片部件。在相邻的分离翅片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外表面上在对应于该间隙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槽。(例如,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开(Kokai)No.10-141805内提出了这种蒸发器。)
但是,在上述公开文件所示的蒸发器中,每个波状翅片分成沿气流方向以预定间矩间隔设置的多个分离的翅片部件,并且在相邻的分离翅片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这在蒸发器的制造中会导致这样的问题,即将制冷剂流动部件和分离的翅片部件组装在一起比较麻烦。另外,与未分开的波状翅片相比,流过位于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与分开的波状翅片的传热面积较小,从而会导致热交换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标是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能实现非常好的冷凝水排放效果并且其制造工效高的蒸发器。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包含以下模式:
1)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沿左右方向平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以及设置在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之间的对应的空气通过间隙内的波状翅片,每个波状翅片都包括波峰部分、波谷部分以及将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平坦连接部分,在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中形成有切口。
2)根据段落1)的蒸发器,其中在每个波状翅片的每个连接部分中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设置有多个百叶窗板组,每个百叶窗板组包含沿前后方向并列的多个百叶窗板,从而在每个连接部分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设置有多个无百叶窗板的部分;并且所述切口形成在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中至少在与每个连接部分的一个无百叶窗板部分对应的位置。
3)根据段落1)的蒸发器,其中每个波状翅片的每个切口的相对端部延伸到位于对应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
4)根据段落3)的蒸发器,其中与每个波状翅片的每对连接部分的对应端部成一体地形成有向内突出的突出部,该连接部分的端部对应于一个切口的相对端。
5)根据段落4)的蒸发器,其中每个波状翅片的每个突出部形成为在位于对应的波峰部分或波谷部分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的对应端部之间延伸,该连接部分的端部对应于一个切口的相对端。
6)根据段落5)的蒸发器,其中波状翅片的突出部以类似平躺的字母V的形状向内突出。
7)根据段落5)的蒸发器,其中在每个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相互分隔开的一对切缝,该切缝延伸到位于对应的波峰部分或波谷部分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并且夹在所述切缝之间的部分向内弯曲,从而形成切口和突出部。
8)根据段落1)的蒸发器,其中每个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平坦部分和圆形部分,该圆形部分位于该平坦部分的对应的相对端并连接到对应的连接部分;并且该圆形部分的曲率半径为0.7mm或更小。
9)根据段落1)的蒸发器,其中每个波状翅片的翅片高度是7.0mm到10.0mm,该翅片高度是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且翅片间距为1.3mm到1.8mm,该翅片间距为连接部分的间距。
10)根据段落1)的蒸发器,其中管组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设置成多排,每个管组包括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并行设置的多个扁平管;且沿前后方向一前一后地设置的多个扁平管构成单个制冷剂流动部件。
11)根据段落10)的蒸发器,其中所述波状翅片的前端部向前突出超过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并且在所述波状翅片的前部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切口。
12)根据段落10)的蒸发器,其中所述切口形成在每个波状翅片内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
13)根据段落12)的蒸发器,其中所述波状翅片的前端部向前突出超过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并且在所述波状翅片的前部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切口。
14)根据段落10)的蒸发器,该蒸发器还包括: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朝向前部的一侧和制冷剂流动部分的第一端侧上,并且至少一个单个管组的扁平管连接到该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一端侧上并且位于所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的后部,并且剩余管组的扁平管连接到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第一中间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朝向前部的一侧以及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二端侧上,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的扁平管连接到该第一中间集管部分;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二端侧上并且位于第一中间集管部分的后部,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的扁平管连接到该第二中间集管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中间集管部分相互连通。
15)根据段落10)的蒸发器,其中各个扁平管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厚度即管高度为0.75mm到1.5mm。
16)根据段落1)的蒸发器,其中每个制冷剂流动部件由周边部分接合在一起的两个金属板形成;在这两个金属板之间形成有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在该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处连接地形成有凸出集管形成部分;并且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层叠,从而它们的凸出集管形成部分相互靠接,并且在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间隙。
17)根据段落16)的蒸发器,其中在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向下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槽,并且所述切口形成在波状翅片内对应于所述排水槽的位置。
18)根据段落16)的蒸发器,其中所述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厚度即管部分高度为0.75mm到1.5mm。
19)一种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并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该蒸发器是根据段落1)到18)中的任何一个的蒸发器。
20)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段落19)的制冷循环作为汽车空调装置的车辆。
21)一种超临界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以及用于在来自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并且在该超临界制冷循环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该蒸发器是根据段落1)到18)中的任何一个的蒸发器。
22)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段落21)的制冷循环作为汽车空调装置的车辆。
对于根据段落1)到3)中的任何一个的蒸发器,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表面上和波状翅片的表面上的冷凝水的一部分通过相邻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向下流动。剩余冷凝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朝位于制冷剂流动部件与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流动,并且聚集在该接合部分上。在位于制冷剂流动部件与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上聚集的冷凝水在通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的作用下向前流动。因此,切口后面残留的冷凝水通过该切口向下流动,并且切口前面残留的冷凝水沿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向下流动。由于切口前面的接合部分上聚集的冷凝水的量和切口后面的接合部分上聚集的冷凝水的量变得较小,所以加大了冷凝水的排放。这可防止在空气流量突然变化时冷凝水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部飞溅;并防止气流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却性能下降——由于表面张力促使冷凝水阻塞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所以导致气流阻力增加;以及冷凝水冻结。与上述公开文件中所述的蒸发器的波状翅片相反,每个波状翅片没有沿气流方向分成多个分离的翅片部件。这有助于在蒸发器的制造中制冷剂流动部件和波状翅片组装,并且防止流过位于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与波状翅片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减小,从而防止蒸发器的冷却性能降低。
根据段落4)到6)中的任何一个的蒸发器使得冷凝水的排放进一步提高。
在根据段落7)的蒸发器的波状翅片的制造中,通过利用用于从翅片形成辊(fin-forming roll)中释放翅片的释放板,可同时形成切口和突出部,从而简化制造工作。
对于段落8)的蒸发器,在制冷剂流动部件和波峰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上以及在制冷剂流动部件和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分上聚集的冷凝水的量将增加。但是,即使在此情况下,采用段落1)到6)中的任何一个的结构都可提高冷凝水的排放。
对于段落9)的蒸发器,在阻止气流阻力增加的同时,提高热交换性能,从而在气流阻力和热交换性能之间实现良好平衡。
对于段落11)的蒸发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位于制冷剂流动部件与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上的冷凝水在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被朝内部拐角部分吸引的同时通过波状翅片的前部突出部分的切口并流动,每个拐角部分均由前端扁平空心部件的前端面和波状翅片的前部突出部分限定。随后,冷凝水沿所述内部拐角部分向下流动,然后被排出。因此,冷凝水的排放性能提高,从而防止在空气流量突然变化时冷凝水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部飞溅;并防止气流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却性能下降——由于表面张力促使冷凝水阻塞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所以导致气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冷凝水冻结。
对于段落12)的蒸发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位于制冷剂流动部件与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上的冷凝水流过切口;沿制冷剂流动部件的位于制冷剂部件的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之间的部分向下流动;并被排出。因此,冷凝水的排放性能提高,从而防止在空气流量突然变化时冷凝水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部飞溅;并防止气流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却性能下降——由于表面张力促使冷凝水阻塞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所以导致气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冷凝水冻结。
对于段落13)的蒸发器,在与位于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之间的部分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切口后面聚集的冷凝水如段落12)的蒸发器一样被排放。另外,在前部突出部分形成的切口后面聚集的冷凝水如段落11)的蒸发器一样被排放。因此,冷凝水的排放性能提高,从而防止在空气流量突然变化时冷凝水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部飞溅;并防止气流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却性能下降——由于表面张力促使冷凝水阻塞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所以导致气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冷凝水冻结。
对于段落15)的蒸发器,在抑制气流阻力增加的同时,提高热交换性能,从而在气流阻力和热交换性能之间建立良好平衡。
对于段落17)的蒸发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位于制冷剂流动部件与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接合部上的冷凝水经由切口进入排水槽;在该排水槽内向下流动;并被排出。因此,冷凝水的排放性能提高,从而防止在空气流量突然变化时冷凝水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部飞溅;并防止气流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却性能下降——由于表面张力促使冷凝水阻塞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所以导致气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冷凝水冻结。
对于段落18)的蒸发器,在抑制气流阻力增加的同时,提高热交换性能,从而在气流阻力和热交换性能之间建立良好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部分省略的透视图,其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
图2是垂直剖面局部视图,其示出从后部看的图1的蒸发器,同时省略了其中间部分;
图3是沿图2的线A-A的剖面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4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向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沿图2的线B-B的剖面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7是沿图2的线C-C的剖面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8是沿图2的线D-D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制冷剂流动部件和波状翅片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线E-E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蒸发器内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12是与图9等效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实施例2;
图13是与图9等效的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实施例3;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的实施例4内的制冷剂流动部件和波状翅片的放大透视图;
图15是沿图14的线F-F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用于图14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7是示出用于实施例4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部件的改型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实验示例1和2以及比较实验示例的测试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实施例为应用于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的汽车空调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蒸发器。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或元件用相同的标记指示,并且省略对其重复说明。
实施例1
图1到10示出本实施例。
图1到3示出蒸发器的总体结构,并且图4到10示出蒸发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11示出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如何流动。
在图1到3中,用于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的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1)包括铝制的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和铝制的制冷剂转向箱(3),箱(2)和(3)相互垂直地分隔开,并且还包括设置在箱(2)和(3)之间的热交换核心部分(4)。
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包括位于朝向前部的一侧的(相对于气流方向的下游侧)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和位于朝向后部的一侧(相对于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的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铝制的制冷剂入口管(7)连接到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铝制的制冷剂出口管(8)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
制冷剂转向箱(3)包括位于朝向前部的一侧的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和位于朝向后部的一侧的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连接部分(10)将集管部分(9)和(11)连接在一起。集管部分(9)和(11)以及连接部分(10)限定一排水沟槽(20)。
热交换核心部分(4)包括: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平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3);铝制波状翅片(14),该翅片设置在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13)之间的空气通过间隙内并设置在最左边和最右边的制冷剂流动部件(13)的外侧,并钎焊在制冷剂流动部件(13)上;以及铝制侧板(15),该侧板设置在最左边和最右边的波状翅片(14)的外侧并且钎焊在对应的波状翅片(14)上。每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3)包括多个、文中为两个、铝压出型材制成的扁平管(12),该扁平管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设置使得它们的宽度沿前后方向延伸。前部扁平管(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和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而后部扁平管(12)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
如图2到4所示,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由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并且包括:板状的且与扁平管(12)连接的第一部件(16);由裸露铝压出型材形成且覆盖第一部件(16)的上部的第二部件(17);以及由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的盖子(18)和(19),该盖子接合到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的相对端从而封闭左端和右端开口。铝制的且沿前后方向延长的接合板(21)钎焊在右手侧盖子(19)的外表面上,同时朝向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和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各端。制冷剂入口管(7)和制冷剂出口管(8)连接到接合板(21)。
第一部件(16)具有前部和后部弯曲部分(22),该弯曲部分的中心区域均具有向下突出且具有小曲率的弓形横截面。在弯曲部分(22)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管插孔(23),该管插孔沿前后方向延长。前部弯曲部分(22)的管插孔(23)和后部弯曲部分(22)的管插孔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在前部弯曲部分(22)的前缘和后部弯曲部分(22)的后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有突起壁(22a)。在位于第一部件(16)的弯曲部分(22)之间的平坦部分(24)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孔(25)。
第二部件(17)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共同形成向下开口的类似于字母m的横截面的前部和后部壁(26);在前部和后部壁(26)之间的中心区域设置的分隔壁(27),该分隔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将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内部分成前部空间和后部空间;以及两个大致为弓形的连接壁(28),该连接壁向上突出并且成一体地连接分隔壁(27)的上端和前部壁及后部壁(26)的上端。分流阻板(29)在其整个长度上成一体地连接第二部件(17)的后部壁(26)的下端部和分隔壁(27)的下端部。在分流阻板(29)的除去其左端部和右端部外的后部区域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通孔形式的且沿左右方向延长的制冷剂通过孔(31A)和(31B)。分隔壁(27)的下端向下突出超过前部壁和后部壁(26)的下端。在分隔壁(27)的下端面上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成一体地形成有多个突出部(27a),这些突出部向下突出,并且装配在第一部件(16)的对应的通孔(25)内。突出部(27a)是通过切除分隔壁(27)的预定部分而形成的。
待装配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内的向左突出部分(32)在朝向前部的一侧与右手侧盖子(19)成一体地形成。上部、向左突出部分(33)和下部、向左突出部分(34)在朝向后部的一侧与右手侧盖子(19)成一体地形成,并且沿垂直方向相互分隔开。上部、向左突出部分(33)装配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空间(6a)内,该空间(6a)位于分流阻板(29)上方。下部、向左突出部分(34)装配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空间(6b)内,该空间(6b)位于分流阻板(29)下方。向左突出的接合指爪(35)与在右手侧盖子(19)的前侧边和顶缘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以及在右手侧盖子(19)的后侧边和顶缘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中的每一个成一体地形成。此外,向左突出的接合指爪(36)与右手侧盖子(19)的下端面的前部和后部中的每一个成一体地形成。在右手侧盖子(19)的位于朝向前部的一侧的向左突出部分(32)的底壁内形成有制冷剂入口(37)。在右手侧盖子(19)的位于朝向后部的一侧的上部、向左突出部分(33)的底壁内形成有制冷剂出口(38)。左手侧盖子(18)是右手侧盖子(19)的镜像,并且包括以下的成一体形成的部分:待装配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内的向右突出部分(39);待装配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空间(6a)内的上部、向右突出部分(41),该空间(6a)位于分流阻板(29)上方;待装配在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空间(6b)内的下部、向右突出部分(42),该空间(6b)位于分流阻板(29)下方;以及向右突出的上部和下部接合指爪(43)和(44)。在向右突出部分(39)以及上部、向右突出部分(41)的底壁内没有形成开口。盖子(18)的上缘和盖子(19)的上缘均呈现这样的形状,即两个大致为弓形的部分在沿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成一体地连接在一起,以便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二部件(17)的上表面的对应的左端和右端一致。盖子(18)的下缘和盖子(19)的下缘均呈现这样的形状,即两个大致为弓形的部分经由沿前后方向居中的平坦部分成一体地连接在一起,以便与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部件(16)的下表面的对应的左端和右端一致。
接合板(21)包括与右手侧盖子(19)的制冷剂入口(37)连通的短的、圆柱形制冷剂流入端口(45),和与右手侧盖子(19)的制冷剂出口(38)连通的短的、圆柱形制冷剂流出端口(46)。在位于制冷剂流入端口(45)和制冷剂流出端口(46)之间的接合板(21)的上缘和下缘部分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处形成有向左突出的弯曲部分(47)。上部弯曲部分(47)装配在右手侧盖子(19)的上缘的两个大致为弓形的部分之间,以及第二部件(17)的两个连接壁(28)之间。下部弯曲部分(47)装配到在右手侧盖子(19)的下缘的两个大致为弓形的部分之间形成的上述平坦部分,并装配到第一部件(16)的平坦部分(24)。与接合板(21)的下缘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每一个成一体地形成有向左突出的接合指爪(48)。接合指爪(48)装配到右手侧盖子(19)的下缘。在制冷剂入口管(7)的一个端部形成的直径减小的部分插入并钎焊在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入端口(45)上。类似地,在制冷剂出口管(8)的一个端部形成的直径减小的部分插入并钎焊在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出端口(46)上。尽管未示出,但是膨胀阀连接件可接合到制冷剂入口和出口管(7)和(8)的另一个端部,同时面向制冷剂入口和出口管(7)和(8)的端部。
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盖子(18)和(19)以及接合板(21)如下地钎焊在一起。在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的组装中,第二部件(17)的突出部(27a)插入第一部件(16)的对应的通孔(25),然后进行压接(crimping)。结果,第一部件(16)的前部和后部直立壁(22a)的上端部装配到第二部件(17)的前部和后部壁(26)的对应的下端部。在这样的情形下,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利用第一部件(16)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一起。在盖子(18)和(19)的连接中,前部突出部分(39)和(32)装配在由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所限定的且位于分隔壁(27)前方的空间内;后部、上部突出部分(41)和(33)装配在由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所限定的且位于分隔壁(27)后方并在分流阻板(29)上方的空间内;后部、下部突出部分(42)和(34)装配在由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所限定的且位于分隔壁(27)后方并在分流阻板(29)下方的空间内;上部接合指爪(43)和(35)装配到第二部件(17)的连接壁(28);并且下部接合指爪(44)和(36)装配到第一部件(16)的弯曲部分(22)。在这样的情形下,盖子(18)和(19)利用其钎焊材料层钎焊到第一和第二部件(16)和(17)。在接合板(21)的连接中,弯曲部分(47)装配到右手侧盖子(19)和第二部件(17)上,并且接合指爪(48)装配到右手侧盖子(19)上。在这样的情形下,接合板(21)利用右手侧盖子(19)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右手侧盖子(19)上。
从而形成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位于第二部件(17)的分隔壁(27)前部的部分用作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并且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位于分隔壁(27)后部的部分用作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分流阻板(29)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内部分成上部和下部空间(6a)和(6b)。空间(6a)和(6b)通过制冷剂通过孔(31A)和(31B)相互连通。右手侧盖子(19)的制冷剂出口(38)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上部空间(6a)连通。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入端口(45)与制冷剂入口(37)连通,而制冷剂流出端口(46)与制冷剂出口(38)连通。
如图2、3和5至8所示,制冷剂转向箱(3)由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的铝钎焊板材形成,并且包括:板状的且扁平管(12)连接在其上的第一部件(50);由裸露铝压出型材形成并且覆盖第一部件(50)的下侧的第二部件(51);盖子(52)和(53),该盖子由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并且封闭第一和第二部件(50)和(51)的左端和右端开口;由铝裸露材料形成、沿左右方向延长并接合到连接部分(10)的辅助排水板(54);以及连通部件(55),该连通部件由铝裸露材料形成、沿前后方向延长,并面向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端部钎焊在左手侧盖子(52)的外表面上。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经由连通部件(55)在它们的左端部相互连通。
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中的每一个均具有顶面、前侧面、后侧面和底面。集管部分(9)和(11)的除了它们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内侧部分和外侧部分之外的顶面分别用作水平平面(9a)和(11a)。集管部分(9)和(11)的顶面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内侧部分分别用作第一下部部分(9b)和(11b),其是沿直线向下且相对于前后方向朝内倾斜的表面。第一下部部分(9b)和(11b)用作排水沟槽(20)的前部和后部侧面。排水沟槽(20)的前部和后部侧面向上且沿前后方向展开。优选地,第一下部部分(9b)和(11b)以相对于水平面成45度或更大的角度向下倾斜。排水沟槽(20)的前部和后部侧面即集管部分(9)和(11)的第一下部部分(9b)和(11b),只要它们向上且沿前后方向展开,并不一定沿直线倾斜,它们还可弯曲。
集管部分(9)和(11)的顶面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外侧部分分别用作第二下部部分(9c)和(11c),其是沿直线向下且相对于前后方向朝外倾斜的表面。优选地,第二下部部分(9c)和(11c)以相对于水平面成45度或更大的角度向下倾斜。集管部分(9)和(11)的前部和后部外表面连接到顶面的对应的第二下部分(9c)和(11c)。
第一部件(50)包括: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其形成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上部部分;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其形成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上部部分;以及连接壁(58),其连接该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并形成连接部分(10)。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包括:水平的平坦顶壁(56a);第一倾斜壁(56b),其在顶壁(56a)的后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一体地形成且向后和向下倾斜;第二倾斜壁(56c),其在顶壁(56a)的前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一体地形成且向前和向下倾斜;以及垂直壁(56d),该垂直壁在第二倾斜壁(56c)的前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包括:水平的平坦顶壁(57a);第一倾斜壁(57b),其在顶壁(57a)的前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一体地形成且向前和向下倾斜;第二倾斜壁(57c),其在顶壁(57a)的后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且向后和向下倾斜;以及垂直壁(57d),该垂直壁在第二倾斜壁(57c)的后缘的整个长度上与其成一体地形成。连接壁(58)使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的第一倾斜壁(56b)的下缘和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的第一倾斜壁(57b)的下缘成一体地连接。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的垂直壁(56d)和(57d)的底端面分别向下和相对于前后方向向内倾斜。每个底端面的外侧部分部分地形成阶梯状部分(69),下文将对其进行说明。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的顶壁(56a)的上表面用作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顶面即用作水平平面(9a);倾斜壁(56b)和(56c)的上表面用作下部部分(9b)和(9c);并且垂直壁(56c)的外表面用作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前表面的上部部分。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的顶壁(57a)的上表面用作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顶面即用作水平平面(11a);倾斜壁(57b)和(57c)的上表面用作下部部分(11b)和(11c);并且垂直壁(57d)的外表面用作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后表面的上部部分。
在第一部件(50)的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长的多个管插孔(59)。集管形成部分(56)的管插孔(59)和集管形成部分(57)的管插孔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管插孔(59)的位于朝向连接部分(10)的一侧的端部部分,即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的管插孔(59)的后端部和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的管插孔(59)的前端部分别位于第一倾斜壁(56b)和(57b)内。因此,管插孔(59)的位于朝向连接部分(10)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排水沟槽(20)的侧面内。管插孔(59)的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外端部,即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的管插孔(59)的前端部和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的管插孔(59)的后端部分别位于第二倾斜壁(56c)和(57c)内。因此,管插孔(59)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位于集管部分(9)和(11)的顶面的第二下部部分(9c)和(11c)内。
在第一部件(50)的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的顶壁(56a)和(57a)以及倾斜壁(56b)、(56c)、(57b)和(57c)中,它们的位于每个管插孔(59)的左侧和右侧的部分用作向下并朝管插孔(59)倾斜的倾斜部分(61)。位于每个管插孔(59)的左侧和右侧的倾斜部分(61)限定了凹部(62)。在第一部件(50)的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的第二倾斜壁(56c)和(57c)的上表面以及垂直壁(56d)和(57d)的外表面上形成用于从制冷剂转向箱(3)向下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槽(63),该排水槽与对应的管插孔(59)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随着距对应的管插孔(59)的距离增加,每个排水槽(63)的底部向下延伸。位于第二倾斜壁(56c)或(57c)上即位于第二下部部分(9c)或(11c)上的每个排水槽(63)的一部分的底部相对于水平面向下并朝前部或后部沿直线倾斜。优选地,位于第二下部部分(9c)或(11c)上的每个排水槽(63)的部分的底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45度或更大的角度。位于垂直壁(56d)或(57d)上的每个排水槽(63)的一部分的下端在垂直壁(56d)或(57d)的底端面开口(见图6)。
在第一部件(50)的连接壁(58)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排水通孔(64)。另外,在第一部件(50)的连接壁(58)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形成有多个固定通孔(65),该固定通孔偏离所述排水通孔(64)。
第一部件(50)通过压力加工用铝钎焊板材形成并形成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即顶壁(56a)和(57a),倾斜壁(56b)、(56c)、(57b)和(57c),垂直壁(56d)和(57d),连接壁(58),管插孔(59),倾斜部分(61)和排水槽(63),并在连接壁(58)内形成排水通孔(64)和固定通孔(65)。
第二部件(51)包括: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其形成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下部部分;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其形成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下部部分;以及连接壁(68),该连接壁将集管形成部分(66)和(67)连接在一起,并钎焊在第一部件(50)的连接壁(58)上从而形成连接部分(10)。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包括垂直的前部和后部壁(66a)和底壁(66b),该底壁成一体地连接该前部和后部壁(66a)的底端、向下突出并具有大致为弓形的横截面。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包括:垂直的前部和后部壁(67a);底壁(67b),该底壁成一体地连接该前部和后部壁(67a)的底端、向下突出并具有大致为弓形的横截面;以及成一体地连接前部和后部壁(67a)的上端部的水平分流控制壁(67c)。连接壁(68)成一体地连接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的后部壁(66a)的上端部和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前部壁(67a)的上端部。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的前部壁(66a)的外表面和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后部壁(67a)的外表面分别相对于前后方向从第一部件(50)的第一集管部分(56)的垂直壁(56d)的外表面和第二集管部分(57)的垂直壁(57d)的外表面向内。因此,阶梯状部分(69)设置在位于第一部件(50)的垂直壁(56d)和(57d)和第二部件(51)的前部和后部壁(66a)和(67a)之间的接合部分中的每一个上;垂直壁(56d)和(57d)的外表面分别经由对应的阶梯状部分(69)相对于前后方向从前部和后部壁(66a)和(67a)的外表面向外;并且每个排水槽(63)的全部底端在对应的阶梯状部分(69)处开口(见图6和7)。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的前部壁(66a)的上缘部分的外表面与位于垂直壁(56d)上的排水槽(63)的一部分的底面平齐,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后部壁(67a)的上缘部分的外表面与位于垂直壁(57d)上的排水槽(63)的一部分的底面平齐。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的前部壁(66a)的外表面用作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正面的下部部分。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后部壁(67a)的外表面用作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背面的下部部分。
在第二部件(51)的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分流控制壁(67c)的后部区域内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形成有形式为通孔的多个圆形制冷剂通过孔(71)。两个相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71)之间的距离随着距分流控制壁(67c)的左端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加。因此,分流控制壁(67c)的每单位长度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71)的数量朝右减小。特别地,两个相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71)之间的距离可以是恒定的。在第二部件(51)的连接壁(68)内形成有与第一部件(50)的对应的排水通孔(64)对齐的沿左右方向延长的多个通孔(72)。另外,在连接壁(68)内形成有与第一部件(50)的对应的固定通孔(65)对齐的多个固定通孔(73)。
第二部件(51)如下形成。首先,通过挤压成一体地形成集管形成部分(66)和(67)的前部和后部壁(66a)和(67a)以及底壁(66b)和(67b),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分流控制壁(67c),以及连接壁(68)。随后,对得到的压出型材进行压力加工以便在分流控制壁(67c)内形成制冷剂通过孔(71),并在连接壁(68)内形成排水通孔(72)和固定通孔(73)。
切口(74)在辅助排水板(54)内形成,该切口从辅助排水板的上缘延伸出并对应于第一和第二部件(50)和(51)的排水通孔(64)和(72)。切口(74)的开口部分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宽度等于排水通孔(64)和(72)沿左右方向测量的长度。辅助排水槽(75)在辅助排水板(54)的前部和后部表面如下地形成:辅助排水槽(75)垂直延伸并连通到切口(74)的对应的下端部;并且它们的下端部在辅助排水板(54)的底面开口。突出部(76)形成在辅助排水板(54)的顶缘,以便与第一和第二部件(50)和(51)的对应的固定通孔(65)和(73)对齐,并向上突出以便插入对应的固定通孔(65)和(73)。辅助排水板(54)通过压力加工用铝裸露材料形成,以便形成切口(74)、辅助排水槽(75)和突出部(76)。
盖子(52)和(53)呈现板状形式,并且通过压力加工用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待装配在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内的向右突出部分(77)在朝向前部的一侧与左手侧盖子(52)成一体地形成。上部、向右突出部分(78)和下部、向右突出部分(79)在朝向后部的一侧与左手侧盖子(52)成一体地形成,并沿垂直方向相互间隔开。上部、向右突出部分(78)装配在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空间(11A)内,该空间(11A)位于分流控制壁(67c)上方。下部、向右突出部分(79)装配在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空间(11B)内,该空间(11B)位于分流控制壁(67c)下方。在左手侧盖子(52)内,向右突出的接合指爪(81)与在前侧缘和底缘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以及在后侧缘和底缘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中的每一个成一体地形成,并且还在前部和后部位置与顶缘成一体地形成;另外,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处在上缘和下缘中的每一个上形成有向左突出的接合指爪(82)。分别在左手侧盖子(52)的前部、向右突出部分(77)的底壁和后部、下部、向右突出部分(79)的底壁内形成有通孔(83)和(84)。前部通孔(83)在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建立连通。后部通孔(84)在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位于分流控制壁(67c)下方的空间(11B)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建立连通。
待装配在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内的向左突出部分(85)在朝向前部的一侧与右手侧盖子(53)成一体地形成。上部、向左突出部分(86)和下部、向左突出部分(87)在朝向后部的一侧与右手侧盖子(53)成一体地形成,并沿垂直方向相互间隔开。上部、向左突出部分(86)装配在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空间(11A)内,该空间(11A)位于分流控制壁(67c)上方。下部、向左突出部分(87)装配在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空间(11B)内,该空间(11B)位于分流控制壁(67c)下方。在右手侧盖子(53)内,向左突出的接合指爪(88)与在前侧缘和底缘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以及在后侧缘和底缘之间延伸的弓形部分中的每一个成一体地形成,并且还在前部和后部位置与顶缘成一体地形成。在向左突出部分(85)和下部、向左突出部分(87)的底壁中没有形成通孔。
连通部件(55)通过压力加工用铝裸露材料形成,并在从左看时呈现与左手侧盖子(52)相同的板状形式。连通部件(55)的周边部分钎焊在左手侧盖子(52)的外表面上。在连通部件(55)上形成有向外凸出部分(89)以便在左手侧盖子(52)的两个通孔(83)和(84)之间建立连通。向外凸出部分(89)的内部用作用于在左手侧盖子(52)的两个通孔(83)和(84)之间建立连通的连通通道(91)。在连通部件(55)的上缘和下缘中的每一个上在相对于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形成有切口(92)。左手侧盖子(52)的接合指爪装配在对应的切口(92)内。
在制冷剂转向箱(3)的组装中,第一和第二部件(50)和(51)、辅助排水板(54)、盖子(52)和(53)以及连通部件(55)如下地钎焊在一起。在第一部件(50)和第二部件(51)的组装中,连接壁(58)和(68)相互接触,以便排水通孔(64)和(72)相互对齐并且固定通孔(65)和(73)相互对齐;集管形成部分(56)和(57)的垂直壁(56d)和(57d)的底端与第一集管形成部分(66)的前部壁(66a)和第二集管形成部分(67)的后部壁(67a)的对应的顶端接合;并且辅助排水板(54)的突出部(76)从下方插入部件(50)和(51)的固定通孔(73)和(65),然后被压接,从而将部件(56)和(57)定位搭焊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形下,利用第一部件(50)的钎焊材料层将这些部件钎焊在一起。辅助排水板(54)利用第一部件(50)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部件(50)和(51)的连接壁(58)和(68)上。在盖子(52)和(53)的连接中,前部突出部分(77)和(85)装配在由部件(50)和(51)的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和(66)所限定的空间内;后部、上部突出部分(78)和(86)装配在由部件(50)和(51)的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和(67)所限定的且在分流控制壁(67c)上方的上部空间内;后部、下部突出部分(79)和(87)装配在由部件(50)和(51)的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和(67)所限定的且在分流控制壁(67c)下方的下部空间内;上部接合指爪(81)装配在第一部件(50)上;而下部接合指爪(81)和(88)装配在第二部件(51)上。在这样的情形下,盖子(52)和(53)利用其钎焊材料层钎焊在第一和第二部件(50)和(51)上。在连通部件(55)的连接中,连通部件(55)与左手侧盖子(52)接合,从而接合指爪(82)装配在对应的切口(92)内。在这样的情形下,利用左手侧盖子(52)的钎焊材料层将连通部件(55)钎焊在左手侧盖子(52)上。
从而形成制冷剂转向箱(3)。部件(50)和(51)的第一集管形成部分(56)和(66)限定了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第二集管形成部分(57)和(67)限定了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分流控制壁(67c)将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内部分成上部和下部空间(11A)和(11B)。空间(11A)和(11B)通过圆形制冷剂通过孔(71)相互连通。左手侧盖子(52)的后部通孔(84)与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下部空间(11B)连通。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内部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下部空间(11B)经由左手侧盖子(52)的通孔(83)和(84)以及连通部件(55)的向外凸出部分(89)内的连通通道(91)相互连通。部件(50)和(51)的连接壁(58)和(68)限定了连接部分(10)。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第一下部部分(9b)、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第一下部部分(11b)和连接部分(10)限定了排水沟槽(20)。部件(50)和(51)的连接壁(58)和(68)的排水通孔(64)和(72)限定了连接部分(10)的排水孔(93)。
每个扁平管(12)用裸露铝压出型材制成,并呈现沿前后方向具有大宽度的扁平形式。在扁平管(12)中,平行地形成沿其纵向延伸的多个制冷剂通道(12a)。前部扁平管(12)和后部扁平管(12)设置成沿左右方向的位置相同。扁平管(12)的上端部分插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第一部件(16)的对应的管插孔(23),并利用第一部件(16)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第一部件(16)上。扁平管(12)的下端部分插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第一部件(50)的对应的管插孔(59),并利用第一部件(50)的钎焊材料层钎焊在第一部件(50)上。前部扁平管(12)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和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连通。后部扁平管(12)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连通。
优选地,扁平管(12)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厚度即管高度(h)为0.75mm到1.5mm(见图10);扁平管(12)沿前后方向测量的宽度为12mm到18mm;扁平管(12)的壁厚度为0.175mm到0.275mm;将制冷剂通道(12a)相互隔开的分隔壁的厚度为0.175mm到0.275mm;分隔壁的间距为0.5mm到3.0mm;并且前端壁和后端壁的在其外表面上测量的曲率半径为0.35mm到0.75mm。
代替使用由铝压出型材形成的扁平管(12),待使用的扁平管形成为内部翅片插入铝制的密封焊接管以在其中形成多个制冷剂通道。可选地,待使用的扁平管可如下地形成。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经过轧制过程以形成这样的板,该板包括经由连接部分连接在一起的两个扁平壁形成部分;侧壁形成部分,该侧壁形成部分在凸出条件下与对应的扁平壁形成部分在它们的与该连接部分相对的侧边处成一体地形成;以及多个分隔壁形成部分,该分隔壁形成部分与扁平壁形成部分成一体地形成并从该扁平壁形成部分突出,并沿扁平壁形成部分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设置。这样制备的板在连接部分弯成发夹形以便侧壁形成部分相互靠接,然后进行钎焊。分隔壁形成部分称为分隔壁。在此情况下,使用裸露材料形成波状翅片。
如图9和10所示,每个波状翅片(14)用在其相对表面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为波浪形。波状翅片(14)包括波峰部分(14a)、波谷部分(14b),以及水平平坦连接部分,每个该连接部分均将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连接在一起。在连接部分(14c)沿前后方向并列形成有多个百叶窗板(94)。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3)的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共用波状翅片(14)。波状翅片(14)沿前后方向测量的宽度稍大于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和后部扁平管(12)的后端之间的跨度,并且波状翅片(14)的前端部分向前突出超过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钎焊在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3)的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上。优选地,波状翅片(14)的翅片高度(H)即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0mm到10.0mm;翅片间距(P)即连接部分(14c)的间距为1.3mm到1.8mm。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在表面接触条件下钎焊在扁平管(12)上的平坦部分,和位于平坦部分的对应的相对端上并连接到对应的连接部分(14c)的圆形部分。优选地,圆形部分的曲率半径(R)为0.7mm或更小。
在波状翅片(14)的连接部分(14c)上在与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没有形成百叶窗板(94)。在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中的每一个上在与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垂直延伸的切口(95)。每个切口(95)的相对端部延伸到位于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中的每一个的垂直相对端的对应的连接部分(14c)。在从正面看时具有类似于平躺字母V的形状的向内突出部(96)与位于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中的每一个的垂直相对端的连接部分(14c)的各个端部成一体地形成,该连接部分(14c)的各个端部部分对应于切口(95)的相对端。每个向内突出部(96)如下地形成:在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中的每一个上形成有一对切缝,该切缝延伸到位于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中的每一个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14c);并且夹在该对切缝之间的部分向内弯曲。例如,在用于蒸发器的波状翅片(14)的制造中,通过利用用于从翅片形成辊释放翅片(14)的释放板,可同时形成切口(95)和向内突出部(96)。
在蒸发器(1)的制造中,将除了制冷剂入口管(7)和制冷剂出口管(8)之外的组成部件组装和定位搭焊在一起,并对得到的组件进行分批钎焊。
蒸发器(1)和压缩机、冷凝器和减压装置一起构成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该制冷循环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内作为汽车空调装置。
在上述蒸发器(1)中,如图11所示,已通过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的气液相的两相制冷剂经由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入端口(45)和右手侧盖子(19)的制冷剂入口(37)从制冷剂入口管(7)进入制冷剂入口/出口箱(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然后,制冷剂分流流入所有前部扁平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
进入所有前部扁平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的制冷剂向下流过制冷剂通道(12a),并进入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已进入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的制冷剂向左流动,然后流过左手侧盖子(52)的前部通孔(83)、连通部件(55)的向外凸出部分(89)内的连通通道(91)和左手侧盖子(52)的后部通孔(84),从而改变其流动方向并进入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下部空间(11B)。
即使当流过前部扁平管(12)的制冷剂的温度(制冷剂的干度)的分布由于在均匀分流的条件下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流到前部扁平管(12)期间出现故障而变得不均匀时,当从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流出的制冷剂改变其流动方向并流入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下部空间(11B)时制冷剂混合,因而其温度变均匀。
已进入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下部空间(11B)的制冷剂向右流动;通过分流控制壁(67c)的圆形制冷剂通孔(71)进入上部空间(11A);并分流流入所有后部扁平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
流入扁平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的制冷剂与前面的流动方向相反地向上流;进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下部空间(6b);并通过分流阻板(29)的延长的制冷剂通过孔(31A)和(31B)进入上部空间(6a)。由于分流控制壁(67c)和(29)对制冷剂流施加阻力,所以从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的上部空间(11A)到后部扁平管(12)的分流变均匀,并且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5)到前部扁平管(12)的分流在更大程度上变均匀。结果,制冷剂流量沿所有扁平管(12)变均匀,因此在热交换核心部分(4)中的温度分布变均匀。
接下来,已进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6)的上部空间(6a)的制冷剂通过右手侧盖子(19)的制冷剂出口(38)和接合板(21)的制冷剂流出端口(46)流出到制冷剂出口管(8)。在流过前部扁平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和后部扁平管(12)的制冷剂通道(12a)的同时,制冷剂与沿图1和11内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流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以气相从蒸发器(1)流出。
在热交换期间,在波状翅片(14)的表面上产生冷凝水。一部分冷凝水通过百叶窗板(94)之间的开口向下流动。另外,冷凝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朝位于扁平管(12)与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接合部流动,并聚集在该接合部上。在扁平管(12)与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接合部上聚集的冷凝水在通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的作用下向前流动。因此,切口(95)后面残留的冷凝水沿制冷剂流动部件(13)的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通过切口(95)向下流动,并且,切口(95)前面残留的冷凝水沿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面向下流动。当冷凝水通过切口(95)向下流动时,向内突出部(96)用于抑制波状翅片(14)上残留冷凝水。在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区域内,冷凝水通过百叶窗板(94)之间的开口向下流动。
因此,可提高冷凝水的排放,从而防止在空气流量突然变化时冷凝水从相对于气流方向向下的端部飞溅;并防止气流阻力的增加导致冷却性能下降——由于表面张力促使冷凝水阻塞百叶窗板之间的开口,所以导致气流阻力的增加;以及冷凝水冻结。
从波状翅片(14)排出的冷凝水向下流到制冷剂转向箱(3)的制冷剂流入集管部分(9)和制冷剂流出集管部分(11)上。向下流到制冷剂转向箱(3)上的冷凝水的一部分进入排水沟槽(20)。当排水沟槽(20)内聚集的冷凝水达到一定量时,冷凝水通过排水孔(93)沿连接部分(10)流下;沿辅助排水板(54)的切口(74)的侧边部分流动;进入辅助排水槽(75);在辅助排水槽(75)内向下流动;并从辅助排水槽(75)的底端开口向下滴落到制冷剂转向箱(3)下方。剩余的冷凝水进入排水槽(63);在排水槽(63)内流动;并从排水槽(63)的底端开口即从阶梯状部分(69)的开口向下滴落到制冷剂转向箱(3)下方。
上述结构可防止冷凝水冻结,否则在波状翅片(14)的底端和制冷剂转向箱(3)的集管部分(9)和(11)的水平平面(9a)和(11a)之间的区域内停滞大量冷凝水会导致冷凝水冻结。因此,可防止蒸发器(1)的性能降低。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图12中示出。
在实施例2的蒸发器的波状翅片(14)中,除了设置在与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的切口(95)和向内突出部(96)之外,在波状翅片(14)的向前突出超过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的前部突出部分(140)也形成有切口(95)和向内突出部(96)。
其它结构特征与实施例1的蒸发器(1)的那些特征相同。
在实施例2的蒸发器中,当在波状翅片(14)的表面上产生冷凝水时,一部分冷凝水通过百叶窗板(94)之间的开口向下流动。另外,冷凝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朝位于扁平管(12)与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接合部流动,并聚集在该接合部上。在扁平管(12)与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接合部上聚集的冷凝水在通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的作用下向前流动。因此,位于与相邻的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的切口(95)后面残留的冷凝水沿制冷剂流动部件(13)的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通过切口(95)向下流动。前部突出部分(140)的切口(95)后面残留的冷凝水通过前部突出部分(140)的切口(95),并在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被吸引的同时朝由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面和波状翅片(14)的前部突出部分(140)所限定的内部拐角部分流动。随后,冷凝水沿该内部拐角部分流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图13中示出。
在实施例3的蒸发器的波状翅片(14)中,代替设置在与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12)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的切口(95)和向内突出部(96),在波状翅片(14)的向前突出超过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的前部突出部分(140)形成有切口(95)和向内突出部(96)。
其它结构特征与实施例1的蒸发器(1)的那些特征相同。
在实施例3的蒸发器中,当在波状翅片(14)的表面上产生冷凝水时,一部分冷凝水通过百叶窗板(94)之间的开口向下流动。另外,冷凝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朝位于扁平管(12)与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接合部流动,并聚集在该接合部上。在扁平管(12)与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之间的接合部上聚集的冷凝水在通过空气通过间隙的空气的作用下向前流动。然后,冷凝水通过切口(95),并在因表面张力的作用而被吸引的同时朝由前部扁平管(12)的前端面和波状翅片(14)的前部突出部分(140)所限定的内部拐角部分流动。随后,冷凝水沿该内部拐角部分流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图14到16中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构造成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00)在层叠条件下沿左右方向设置并接合在一起,同时它们的宽度沿前后方向(气流方向)延伸,每个该制冷剂流动部件均为垂直延长的矩形。
每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00)包括两个垂直延伸的矩形铝板(101),该两个铝板的周边部分钎焊在一起。每个铝板(101)用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板材形成。两个(前部和后部)垂直延伸、凸出的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以及凸出的集管形成部分(104)和(105)设置在部分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两个铝板(101)之间。凸出的集管形成部分(104)和(105)连接到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的对应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铝制的波状内翅片(106)设置在每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00)内并横跨前部和后部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延伸。波状内翅片(106)钎焊在铝板(101)上。应指出,两个铝制的波状内翅片可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内。在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内形成有垂直延伸的并适于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槽(107),该部分被夹在前部和后部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之间。
用于部分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右手侧铝板(101)包括两个(前部和后部)垂直延伸的、向右凸出的、管部分形成凸出部(108)和四个向右凸出的、集管形成凸出部(109),该凸出部连接到管部分形成凸出部(108)的对应的上端和下端,并且具有大于管部分形成凸出部(108)的凸出高度的凸出高度。右手侧铝板(101)的右手侧面的夹在两个管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08)之间的一部分用作排水槽(107)。每个集管形成凸出部(109)的顶壁被打孔从而形成通孔(111)。用于部分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左手侧铝板(101)是右手侧铝板(101)的镜像。两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集管形成部分(104)和(105)分别在连通条件下接合在一起,从而一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集管形成凸出部(109)的尺寸稍微减小的端部压配合并钎焊在另一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集管形成凸出部(109)的对应的通孔(111)内。
在制冷剂流动部件(100)中,集管形成部分(104)和(105)沿左右方向的高度大于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的高度。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之间的间隙和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3)之间的间隙用作空气通过间隙。波状翅片(14)类似于实施例1的那些翅片,并设置在对应的空气通过间隙内,并在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之间公用。每个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钎焊在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的外表面上。波状翅片(14)的切口(95)位于与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排水槽(107)对应的位置。
优选地,制冷剂流动部件(100)的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02)和(103)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厚度即管高度(h1)为0.75mm到1.5mm(见图15);制冷剂流动部件(100)沿前后方向测量的宽度为12mm到18mm;并且铝板(101)的壁厚度为0.175mm到0.275mm。
在蒸发器的制造中,将蒸发器的组成部件组装和定位搭焊在一起,并对得到的组件进行分批钎焊。
在本实施例的蒸发器中,通过阻止两个预定的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100)之间经由通孔(111)连通来优化制冷剂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的蒸发器中,当在波状翅片(14)的表面上产生冷凝水时,如实施例1的蒸发器的情况排放冷凝水。但是,切口(95)后面残留的冷凝水经由切口(95)进入排水槽(107)并在排水槽(107)内向下流动,从而提高冷凝水的排放。
在实施例4的蒸发器中,除了在沿前后方向的中心区域设置的切口(95)或向内突出部(96)之外或代替它们,可在波状翅片(14)的前端部分形成切口(95)和向内突出部(96)。
图17示出用于实施例4的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动部件的改型实施例。在图17中,发夹形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和两个凸出的集管形成部分(119)和(120)设置在部分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两个铝板(130)之间。发夹形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包括两个(前部和后部)垂直延伸的、凸出的直线部分(117),和用于在两个凸出的直线部分(117)的上端部在它们之间建立连通的凸出连通部分(118)。两个凸出的集管形成部分(119)和(120)连接到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的两个凸出的直线部分(117)的对应的下端部。两个铝板(130)中的每一个均是用在其相对侧面中的每一个上具有钎焊材料的铝钎焊板材形成。铝制的波状内翅片(106)设置在每个制冷剂流动部件(115)内并横跨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的两个凸出的直线部分(117)延伸。波状内翅片(106)钎焊在两个铝板(130)上。在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内形成有垂直延伸且适于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槽(121),该部分被夹在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的前部和后部凸出的直线部分(117)之间。
用于部分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右手侧铝板(130)包括:两个(前部和后部)垂直延伸的、向右凸出的、直线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2);向右凸出的、连通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3),该部分适于在直线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2)的上端部之间建立连通,并且其凸出高度等于直线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2)的凸出高度;以及两个(前部和后部)向右凸出的、集管形成凸出部分(124),该部分连接到直线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2)的对应的下端,并且其凸出高度大于直线部分形成凸出部分和连通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2)和(123)。通过将连通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3)的顶壁的对应部分弄成凹面来在该顶壁上以特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向内突出的弓形肋板(125)。肋板(125)的凸出高度等于直线部分形成凸出部分(122)的高度。每个集管形成凸出部分(124)的顶壁被打孔从而形成通孔(126)。用于部分构成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左手侧铝板(130)是右手侧铝板(130)的镜像。
在制冷剂流动部件(115)中,集管形成部分(119)和(120)的沿左右方向的高度大于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的高度。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制冷剂流动管部分(116)之间的间隙用作空气通过间隙。类似于实施例1的波状翅片(14)设置在对应的空气通过间隙内并在凸出直线部分(117)之间公用。每个波状翅片(14)的波峰部分(14a)和波峰部分(14b)钎焊在凸出直线部分(117)的外表面上。波状翅片(14)的切口(95)位于与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排水槽(121)对应的位置。
在使用图17所示的制冷剂流动部件(115)的蒸发器中,通过阻止两个预定的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115)之间经由通孔(126)连通优化制冷剂流动。
说明了上述四个实施例,同时提到该蒸发器应用于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的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蒸发器可用作车辆例如汽车内使用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该汽车空调装置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和中间热交换器,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在来自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用超临界制冷剂例如CO2制冷剂。
下面,将说明关于用于评价波状翅片的冷凝水的排水测试的实验示例。
实验示例1
制备具有实施例1的结构并处于与制冷剂入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连接之前的状态下的蒸发器。扁平管的管高度(h)为1.4mm;波状翅片(14)的翅片高度(H)为am;翅片间距(P)为1.5mm;并且连接到连接部分(14c)的波峰部分(14a)和波谷部分(14b)的圆形部分的曲率半径(R)为0.6mm。接合板的制冷剂流入端口和制冷剂流出端口被封闭。蒸发器浸没在水箱内容纳的水中以便从扁平管之间的空间和波状翅片周围的空间除去剩余的空气,然后停止30分钟。然后,在垂直状态下将蒸发器从水中提出来,并在1800秒内测量其重量以评价排水性能。
实验示例2
除了波状翅片内形成有切口,但是其中没有形成向内突出部之外,制备的蒸发器具有类似于实验示例1的结构。以与实验示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蒸发器的排水性能。
示例1
比较实验示例1
除了波状翅片内没有形成切口和向内突出部之外,制备的蒸发器具有类似于实验示例1的结构。以与实验示例1类似的方式评价蒸发器的排水性能。
图18示出实验示例1和2以及比较实验示例1的测试结果。在图18中,术语“保水重量(water retained weight)”代表蒸发器重量相对于在垂直条件下将蒸发器从水中提出之后马上测量的且作为100%的蒸发器重量的百分比。保水重量的减小是指排水的重量增加,意味着排水性能提高。
图18中的测试结果显示,即使当仅在波状翅片内形成切口时,与没有形成切口和向内突出部的情况相反,排水性能提高。试验结果还显示当在波状翅片内形成切口和向内突出部时,与波状翅片内仅形成切口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
工业应用
本发明的蒸发器有利地用作用于汽车空调装置的蒸发器,该空调装置采用例如汽车的制冷循环。

Claims (22)

1.一种蒸发器,该蒸发器包括:沿左右方向平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以及设置在相邻制冷剂流动部件之间的对应的空气通过间隙内的波状翅片,每个波状翅片均包括波峰部分、波谷部分以及将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平坦连接部分,在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中形成有切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波状翅片的每个连接部分中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百叶窗板组,每个百叶窗板组包含沿前后方向并列的多个百叶窗板,从而在每个连接部分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无百叶窗板的部分;并且所述切口形成在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中至少在与每个连接部分的一个无百叶窗板部分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波状翅片的每个切口的相对端部延伸到位于对应的波峰部分或波谷部分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与每个波状翅片的每对连接部分的对应端部成一体地形成有向内突出的突出部,该连接部分的端部对应于一个切口的相对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波状翅片的每个突出部形成为在位于对应的波峰部分或波谷部分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的对应端部之间延伸,该连接部分的端部对应于一个切口的相对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状翅片的突出部以类似平躺的字母V的形状向内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相互分隔开的一对切缝,该切缝延伸到位于对应的波峰部分或波谷部分的相对端的连接部分;并且夹在所述切缝之间的部分向内弯曲,从而形成切口和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波状翅片的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平坦部分和圆形部分,该圆形部分位于该平坦部分的对应的相对端并连接到对应的连接部分;并且该圆形部分的曲率半径为0.7mm或更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波状翅片的翅片高度是7.0mm到10.0mm,该翅片高度是波峰部分和波谷部分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且翅片间距为1.3mm到1.8mm,该翅片间距为连接部分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管组沿前后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设置成多排,每个管组包括沿左右方向以预定间距间隔地并行设置的多个扁平管;并且沿前后方向一前一后地设置的多个扁平管构成单个制冷剂流动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状翅片的前端部向前突出超过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并且在所述波状翅片的前部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切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形成在每个波状翅片内与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相邻前部和后部扁平管之间的间隙对应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状翅片的前端部向前突出超过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前端,并且在所述波状翅片的前部突出部分中的每一个内形成有切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还包括: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朝向前部的一侧和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一端侧上,并且至少一个单个管组的扁平管连接到该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一端侧上并且位于所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的后部,并且剩余管组的扁平管连接到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第一中间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朝向前部的一侧以及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二端侧上,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分的扁平管连接到该第一中间集管部分;以及第二中间集管部分,该部分设置在制冷剂流动部件的第二端侧上并且位于第一中间集管部分的后部,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分的扁平管连接到该第二中间集管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中间集管部分相互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扁平管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厚度即管高度为0.75mm到1.5m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制冷剂流动部件由周边部分接合在一起的两个金属板形成;在这两个金属板之间形成有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在该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的相对端部中的每一个处连接地形成有凸出集管形成部分;并且多个制冷剂流动部件层叠,从而它们的凸出集管形成部分相互靠接,并且在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冷剂流动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用于向下排放冷凝水的排水槽,并且所述切口形成在波状翅片内对应于所述排水槽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制冷剂流动管部分沿左右方向测量的厚度即管部分高度为0.75mm到1.5mm。
19.一种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并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该蒸发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到18中的任何一个的蒸发器。
20.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权利要求19的制冷循环作为汽车空调装置的车辆。
21.一种超临界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蒸发器、减压装置,以及用于在来自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和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并且在该超临界制冷循环中使用超临界制冷剂,该蒸发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到18中的任何一个的蒸发器。
22.一种其中安装根据权利要求21的制冷循环作为汽车空调装置的车辆。
CN 200580035185 2004-10-13 2005-10-13 蒸发器 Pending CN1010401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98284 2004-10-13
JP298284/2004 2004-10-13
US60/619,009 2004-10-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0163A true CN101040163A (zh) 2007-09-19

Family

ID=38890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35185 Pending CN101040163A (zh) 2004-10-13 2005-10-13 蒸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40163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9950B (zh) * 2009-08-13 2011-05-04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02770735A (zh) * 2010-02-25 2012-11-0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波纹状散热片及具备其的热交换器
CN103090713A (zh) * 2011-11-07 2013-05-08 株式会社T.Rad 热交换器
CN103238038A (zh) * 2010-08-24 2013-08-07 开利公司 微通道热交换器鳍片
CN104089517A (zh) * 2014-07-18 2014-10-08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04567108A (zh) * 2013-10-12 2015-04-29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
CN105987540A (zh) * 2015-02-10 2016-10-05 上海交通大学 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CN106403386A (zh) * 2015-07-31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6482397A (zh) * 2015-08-24 2017-03-0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CN108131980A (zh) * 2016-12-01 2018-06-08 摩丁制造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的翅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41218A (zh) * 2017-06-12 2020-01-31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及波纹状翅片
CN110816202A (zh) * 2018-08-09 2020-02-2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冷剂配装件的耐热循环的紧固系统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9950B (zh) * 2009-08-13 2011-05-04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02770735A (zh) * 2010-02-25 2012-11-0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波纹状散热片及具备其的热交换器
CN103238038A (zh) * 2010-08-24 2013-08-07 开利公司 微通道热交换器鳍片
CN103238038B (zh) * 2010-08-24 2016-03-16 开利公司 微通道热交换器鳍片
CN103090713A (zh) * 2011-11-07 2013-05-08 株式会社T.Rad 热交换器
CN103090713B (zh) * 2011-11-07 2016-03-02 株式会社T.Rad 热交换器
CN104567108B (zh) * 2013-10-12 2018-12-11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
CN104567108A (zh) * 2013-10-12 2015-04-29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翅片
CN104089517B (zh) * 2014-07-18 2016-08-17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04089517A (zh) * 2014-07-18 2014-10-08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05987540A (zh) * 2015-02-10 2016-10-05 上海交通大学 管片式平行流换热器
CN106403386A (zh) * 2015-07-31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06482397A (zh) * 2015-08-24 2017-03-0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
CN108131980A (zh) * 2016-12-01 2018-06-08 摩丁制造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的翅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8131980B (zh) * 2016-12-01 2020-09-08 摩丁制造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的翅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41218A (zh) * 2017-06-12 2020-01-31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及波纹状翅片
CN110816202A (zh) * 2018-08-09 2020-02-2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制冷剂配装件的耐热循环的紧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0163A (zh) 蒸发器
CN101069060A (zh) 换热器
CN1950664A (zh) 热交换器
CN1207526C (zh) 板式热交换器
CN1930439A (zh) 半成品接合板、接合板、制造接合板的方法以及热交换器
CN1072352C (zh) 叠层型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20177A (zh) 蒸发器
CN1065043C (zh) 叠层型热交换器
CN1981176B (zh) 换热器
CN1099557C (zh) 用于空气调节器的冷却组件
CN1940454A (zh) 热交换器管和热交换器
CN1879003A (zh)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248774C (zh) 蒸发式冷却器
CN101061365A (zh) 叠层式热交换器
CN1165080C (zh) 沸腾和冷凝制冷剂的冷却装置
CN1065044C (zh) 用于空调和冷却设备的换热器的槽管及相应的换热器
CN101050925A (zh) 热交换器
CN100342196C (zh) 用于汽车的热交换器
CN1692265A (zh) 蒸发器
CN1930441A (zh) 热交换器用集管箱和包括该集管箱的热交换器
CN1057156C (zh) 叠层型热交换器
CN1296672C (zh) 叠置型热交换器
CN1849495A (zh) 热交换器
CN1820176A (zh) 热交换器
CN1666076A (zh)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系统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