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3272B - 电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43272B
CN1943272B CN2006800001879A CN200680000187A CN1943272B CN 1943272 B CN1943272 B CN 1943272B CN 2006800001879 A CN2006800001879 A CN 2006800001879A CN 200680000187 A CN200680000187 A CN 200680000187A CN 1943272 B CN1943272 B CN 1943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arts
magnet
voice coil
pole
acoustic co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01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43272A (zh
Inventor
松村俊之
佐伯周二
狩野佐和子
佐野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43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3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43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43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9/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of the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covered by H04R9/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9/022Aspects regarding the stray flux internal or external to the magnetic circuit, e.g. shielding, shape of magnetic circuit, flux compensa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Abstract

一种电动电声换能器,包括:第一磁极部分;在它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形成磁隙的第二磁极部分,并且第二磁极被配置在除沿第一磁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之外的空间内;磁轭;振动膜;以及音圈。磁轭使第一磁极的一个磁极表面磁耦合于第二磁极的一个磁极表面以支承它们。振动膜被设置在第一磁极的上表面方向的空间内以及第二磁极的下表面方向的空间内,同时其外缘由磁轭支承。音圈被设置在磁隙中并粘附于振动膜。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的至少一个包括磁体。

Description

电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电声换能器和一种电子装置,并且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诸如便携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电视接收器、个人计算机、汽车导航装置以及便携播放器中以产生声音信号的电子装置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以及其中安装有该电动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诸如便携电话和PDA的电子装置中,厚度减小和功耗降低是先进的。与之相关联,对安装在这些装置中的电声换能器同样要求进一步的尺寸削减和进一步的效率提高。提高电声换能器效率最普遍的技术是增加磁体的体积。不过,磁体体积的增加引起电声换能器自身体积的增加。因此,为了实现尺寸削减和效率提高,提出了图39所示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00(例如见专利文献1)。这里,图39是根据常规技术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结构截面图。 
在图39中,电动电声换能器200包括第一磁体211、第一磁轭212、第二磁体213、第二磁轭214、振动膜215、音圈216和壳体217。 
第一磁体211和第二磁体213被设置成诸如与振动膜215的两侧相对并彼此朝向,其间设有振动膜215。在第一磁体211和第二磁体213之间形成有磁隙。此外,与第一磁体211和第二磁体213中的振动膜215相对的表面的相反表面分别被固定于第一磁轭212和第二磁轭214。此外,第一磁体211和第二磁体213被磁化以使其极性与振动膜215的振动方向相反。 
第一磁轭212的形状可包围除与第一磁体211的振动膜215相对的表面之外的一个表面。同样,第二磁轭214的形状可包围除第二磁体213的振动膜215相对的表面之外的一个表面。此外,第一磁轭212和第二磁轭214分别被固定  于壳体217内侧。 
振动膜215固定于具有音孔的壳体217的内侧并被设置成由第一磁体211、第二磁体213和壳体217包围。音圈216附于振动膜215并被设置在磁隙中。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操作如下所述。 
第一磁体211和第二磁体213沿相反方向被磁化并且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因此,从每个磁体向振动膜散发出的磁通彼此排斥。因此,每个磁通矢量在上述磁隙中几乎垂直弯曲,从而形成指向每个磁体所附磁轭的曲线轨迹。因此,在音圈216的位置(下文中称之为音圈位置)形成磁场,该磁场由垂直于振动膜215的振动方向的磁通形成。当电流信号流过设置在磁通上的音圈216时,则产生与音圈位置的电流振幅和磁通密度之间的积成正比的驱动力。然后藉由驱动力,振动膜215振动并发出声音。 
一般的电动电声换能器被构造成使音圈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的厚度为厚。相比而言,该现有技术例被构造成音圈216沿振动膜215的平面方向的厚度为薄。由此可使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总厚度比现有技术的电声换能器更薄。 
这里,一般来说在电动电声换能器中,当振动膜的振动部分与换能器振动膜以外的一部分接触时,则产生音素变形。因此进行设计以即使在换能器中再现所需最大声压时,应使振动膜的振动部分不与换能器的振动膜以外的任何部分接触。在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结构中,为了在振动膜215振幅最大的情况下,使振动膜215的振动部分不与第一磁体211、第二磁体213、第一磁轭212、第二磁轭214接触,需要充分地确保它们与振动膜215之间的距离,即振幅裕量。因此,在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结构中,通过将两磁路(由第一磁体211和第一磁轭212构成的磁路以及由第二磁体213和第二磁轭214构成的磁路)的厚度与振动膜215两侧上的振幅裕量相加获得的厚度已是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最小厚度。 
此外,作为根据现有技术的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的一个例子,提出了图40所示的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以实现尺寸削减和效率提高(例如见专利文献2)。这里,图4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结构截面图。 
在图40中,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包括磁体311、薄板312、磁轭313、主驱动线圈314、振动膜315和副线圈316。 
磁体311固定在具有音孔的磁轭313的中轴线上。薄板312固定于磁体311的上面。主驱动线圈314相对磁体311和薄板312位于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前面侧。此外,主驱动线圈314、磁体311和薄板312被设置成它们的中轴线相互重合。 
磁体311和主驱动线圈314被固定于磁轭313。副线圈316固定于振动膜315以位于形成在磁体311加薄板312以及主驱动线圈314所固定的磁轭313之间的磁隙内。这里,上述磁隙的尺寸被均一地形成。副线圈316的内缘小于磁体311的外缘。此外,副线圈316的外缘大于主驱动线圈314的内缘。这里,主驱动线圈314还固定于磁轭313,从而位于上述磁隙中。振动膜315通过边固定于磁轭313。下面将对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工作进行描述。 
在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中,当电流流过主驱动线圈314时产生感应磁场,该磁场的振幅与电流变化的时间微分成正比。然后藉由感应磁场在副线圈316中产生电流。在副线圈316中产生驱动力,其大小与流过副线圈316的电流和副线圈316位置处的磁通密度之间的积成正比。藉由该驱动力,振动膜315振动并由此发声。 
在这种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中,一般来说主驱动线圈314要求被设置在上述磁隙中。这引起磁隙长度增加了主驱动线圈314的量,并因此减少磁隙中的磁通密度。因此造成性能降低的问题。因此,在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中,磁通沿相对于振动膜315中轴线在前面侧上的倾斜方向产生,以使主驱动线圈314的厚度减少,由此减少了磁隙长度。结果,副线圈316处的磁通密度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告2004-32659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告H10-27649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两个现有技术例中,当为了进一步削减厚度和尺寸而减小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时,从结构的角度看,应当减小磁体的厚度。 
在图39所示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配置中,第一磁体211、第一磁轭212、第二磁体213、第二磁轭214、振动膜215、音圈216均对齐于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厚度方向。因此,为了减少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厚度,第一磁体211、第一磁轭212、第二磁体213和第二磁轭214的任何一个的厚度应当减小。不过,如果将磁体制造成薄的,则音圈216位置处的磁通密度会减少,由此其性能降低。一般用于小型/薄型扬声器的钕制磁体具有一种性质,即将磁体制成较薄时,随着所用环境温度增加,高温退磁更易发生。这显著地降低了作为电动电声换能器的可靠性。也就是说,维持可靠性的同时减少磁体厚度存在极限。这些原因使削减电动电声换能器200自身的厚度变得困难。 
此外,设置在振动膜215的两面侧的第一磁体211和第二磁体213沿相反方向被磁化。相比将一个磁体磁化以及将多个磁体磁化为相同极性的情形而言,这样做产生制造工序数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图40所示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配置中,磁体311、薄板312、振动膜315、副线圈316、主驱动线圈314以及主驱动线圈314固定于此的磁轭313的一部分沿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厚度方向相互重叠固定。因此,为了减小整个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厚度并确保一振幅裕量,需要减小磁体311的厚度。当减小磁体311的厚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与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相同,电声换能器的可靠性降低。 
此外,如上所述,在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中,主驱动线圈314出现在薄板312和上述构成均一尺寸磁隙的磁轭313部分之间。这造成磁隙距离的增加并因此产生一个问题,即磁隙中的磁通密度相比一般电动电磁换能器而言更低。因此,由于当磁体311的厚度减小时,磁隙中的磁通密度相对电动式中的更低,在减小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自身的厚度时出现困难。 
此外,在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中,主驱动线圈314和副线圈316不象普通变换器(变压器)那样通过作为高磁导率磁性材料的磁心材料彼此电磁耦合,而是通过空气耦合。因此耦合系数很小。这已造成一个问题,即当磁体311的  厚度减小时,作为换能器的效率仍然较低。此外,在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中,由于感应磁场正比于电流的时间微分而产生,因此在低频段无法充分产生电磁感应电流。这造成难以再现低音调声音范围的困难。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不减小磁体的厚度地实现尺寸和厚度削减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以及安装有该电动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装置。 
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下列特征。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一种电动电声换能器,包括: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一磁极部分;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二磁极部分,在第二磁极部分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形成磁隙,并且第二磁极被配置在除沿第一磁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之外的空间内;使第一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磁耦合于第二磁极部分的磁极表面以支承它们的磁轭;设置在沿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方向以及沿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中的振动膜,所述振动膜具有由磁轭支承的外缘并沿向上和向下方向振动;以及固定于振动膜并设置在磁隙中的音圈,其中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的至少一个包括磁体,并且振动膜包括使其振动的边沿部分,同时该边沿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在振动膜的振动方向上,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上表面的上方。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在振动膜的振动方向上,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上表面的下方或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共面。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一个磁极部分包括磁体而另一磁极部分是不包括磁体的磁性材料,并且磁体的磁化方向处于振动膜的振动方向。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各自包括磁体,并且包含在第一磁极部分中的磁体和包含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被磁化成相同的极性。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环状体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中。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第一磁极部分是柱状体,而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内。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五方面,音圈具有两直线部分,其中绕组部分彼此相对,第一磁极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矩形平行六面体,该平行六面体具有各自平行于两个直线部分的多个边,第二磁极部分包括各自具有磁体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并且在音圈中,直线部分中的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而直线部分的另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另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八方面,第一磁极部分包括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所述平行六面体各自具有平行于两直线部分的边并包括磁体。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在音圈中,其内缘形状大于第一磁极部分的外缘形状,并且第二磁极部分被设置在除沿第一磁极部分和音圈部分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以外的空间中。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下列结构:由不包括磁体的磁性材料构成的薄板;以及其中形成两个磁极表面的磁体,并且磁轭耦连于磁体的一个磁极表面,同时薄板固定于磁体的另一磁极表面。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在振动膜中,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相对部分的形状被形成为相对于其它部分的凸形。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音圈固定于振动膜的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而振动膜形成的形状使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相对的部分位于音圈下端的上方,并使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的部分位于音  圈上端的下方。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振动膜的形状是从由圆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以及使矩形或多边形的两相对边单独由半圆形成的形状构成的组中选择的。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各自包括磁体,所述包含在第一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被磁化,而包含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垂直于振动膜的振动方向的方向被磁化。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十五方面,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中。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十五方面,第一磁极部分是柱状体,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中。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十五方面,音圈具有两直线部分,其中绕组部分彼此相对,第一磁极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矩形平行六面体,该平行六面体具有各自平行于两直线部分每一部分的多个边,第二磁极部分包括各自具有磁体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并且在音圈中,直线部分中的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而直线部分的另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另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十八方面,第二磁极部分包括至少两个或多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每个平行六面体包括磁体。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十八方面,第一磁极部分是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每个平行六面体具有平行于两直线部分的边并包括磁体。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十八方面,一开口形成在包含与第二磁极部分相对的至少一部分的磁轭部分中。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根据上述第二十一方面,在音圈绕组部分外的振动膜形成为与开口相对的部分向开口侧伸出的状态,并且其它部分形成向相反侧伸出的状态。 
本发明的二十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安装有电动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装置,其中所述电动电声换能器包括: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一磁极部分;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二磁极部分,在第二磁极部分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形成磁隙,并且第二磁极被配置在除沿第一磁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之外的空间内;使第一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磁耦合于第二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以支承它们的磁轭;设置在沿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方向以及沿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中的振动膜,所述振动膜具有由磁轭支承的外缘并沿向上和向下方向振动;以及固定于振动膜并设置在磁隙中的音圈,其中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的至少一个包括磁体,并且振动膜包括使其振动的边沿部分,同时该边沿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 
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部分,该结构为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彼此不重叠。因此,当实现具有相同厚度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时,可使包含在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的至少一个中的磁体沿振动方向比传统技术具有更大的厚度。这提高了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并因此实现与传统换能器具有相同厚度的高性能电动电声换能器。此外,在一般用于小/薄型扬声器的钕制磁体中,对具有较高能量积的磁体更容易产生高温退磁。然而,当根据该配置将磁体形成为更厚时,导磁率增加以使磁体抗高温退磁。因此,通过增加温度可靠性或保持相同的温度可靠性,可采用具有更高能量积的磁体。这进一步提高了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并因此实现小薄的、性能更高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此外,在保持传统技术的温度可靠性的同时,可实现根据传统技术的磁路结构所不可能实现的薄电动电声换能器。此外,根据本发明,采用电动电声换能器,因此不必采用传统技术中引起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的磁隙中的磁通密度减少的主驱动线圈。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与传统技术具有相同厚度的高性能电声换能器。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之上,而在两磁极之间形成磁隙。为了实现薄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在某些情形下第二磁极部分相对于第一磁极部分沿倾斜方向设置。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形下,由于磁隙中的磁通具有垂直于音圈的缠绕方向和振幅方向的分量,因此能驱动振动膜。由此可实现相比传统技术而言具有削减厚度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之下或与之共面。因此,当电动电声换能器本身的厚度相同时,相比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上表面之上的情形,两磁极部分的厚度沿振动方向得以增加。这提供改善电动电声换能器的性能的优点。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在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不包括磁体的磁极部分可由除磁体外的磁性材料(例如铁)构成。因此可望节约成本。此外,可将不包括磁体的磁极部分弄薄。这提供削减电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的优点。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包括在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具有相同极性。这允许在组装电动电声换能器后实现磁化,并因此相比两磁体沿相反方向磁化的情形而言提供制造上的优势。此外,当磁体被设置在两部分时,磁隙中的磁通密度增加。这提供在改善电动电磁换能器的性能方面的优点。 
根据上述第六方面,第一磁极部分是形成有开口空间的环状体。该开口空间提供允许来自振动膜的下表面的声音轻易地向下逸出的效果。此外,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诸例包括圆、椭圆和多边形环状体。 
根据上述第七方面,当在第一磁极部分中采用圆、椭圆或多边形柱状体的磁体时,与形成有开口空间的环状体的磁体相比获得成本方面的优势。 
根据上述第八方面,由于音圈的直线部分被设置在磁隙中,即使当音圈和振动膜的形状例如为狭长矩形或跑道形时,也可在音圈的直线部分获得驱动力。 
根据上述第九方面,形成在两矩形平行六面体之间的空间允许来自振动膜下表面的声音轻易地向下逸出。 
根据上述第十方面,结构被形成为当振动时,音圈不与第一和第二磁极部  分接触。因此,这实现更小和更薄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同时确保更大的振幅裕量。 
根据上述第十一方面,由除磁体外的磁性材料形成的薄板被固定于磁体的磁极表面。这进一步提高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并因此实现小和薄的性能更好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根据上述第十二和十三方面,形成一种形状以使振动膜在振动时几乎不与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接触。由此,可确保振动膜沿第一磁极部分方向位移并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接触所产生的第一振幅以及振动膜沿第二磁极部分方向位移并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接触所产生的第二振幅为大。即,例如当磁轭分别支承第一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以及第二磁极部分的上表面时,通过将支承这些表面的磁轭的厚度与沿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的振动方向的长度以及上述第一振幅和第二振幅相加得到的值大于整个电动电声换能器的厚度。这实现性能更好的薄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根据上述第十四方面,当选择具有与进行安装的电子装置的壳体内的空间形状相应的适当形状的振动膜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时,可充分利用壳体内的空间。 
根据上述第十五方面,由于包含在第一磁极部分中的磁体以及包含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具有彼此不同的磁化方向,可在音圈位置处更有效地产生磁通。此外,由于包含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垂直于振动膜振动方向的方向被磁化,因此无需将磁轭固定在包含于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的上部。这允许进一步将厚度减小磁轭的厚度量。 
根据上述第十六方面,第一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形成开口空间。该开口空间提供允许来自振动膜下表面的声音易于向下逸出的效果。此外,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例子包括圆、椭圆和多边形环状体。 
根据上述第十七方面,当圆、椭圆或多边形柱状体的磁极被用于第一磁极部分时,相比形成开口空间的环状体的磁体,可获得成本方面的优势。 
根据上述第十八方面,由于音圈的直线部分被设置在磁隙中,即使当音圈和振动膜的形状为例如狭长矩形或跑道形时,也可在音圈的直线部分获得驱动  力。 
根据上述第十九方面,第二磁极部分包括多个各自包括磁体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因此,即使通过一个矩形平行六面体难以实现的磁体磁化方向也可通过将多个矩形平行六面体结合起来而实现。 
根据上述第二十方面,形成在两矩形平行六面体之间的开口空间允许来自振动膜下表面的声音轻易地向下逸出。 
根据上述二十一方面,形成在磁轭中的开口允许来自振动膜下表面的声音轻易地向下逸出。此外当厚度减小时,能实现振动膜几乎不与磁轭接触的结构。 
根据上述第二十二方面,振动膜几乎不与磁轭接触的结构得以实现。这允许进一步削减厚度。 
此外,根据采用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装置,可获得与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的构造截面图。 
图2是电动电声换能器图1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以矢量形式示出磁通流动的图,它是通过对图1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中的磁路的一个例子进行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解析而获得的。 
图4是示出在传统技术和图1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中的磁路之间进行比较的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的图。 
图5是其中第一磁极11的形状由形成同轴通孔的圆柱形构成并且第二磁极12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磁极11的上表面被设置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后表面侧的构造截面图。 
图6是在图1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薄板11b省去的构造截面图。 
图7是将图6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一部分切去而得的立体图。 
图8是在图1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薄板12b省去的构造截面图。 
图9是将图8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一部分切去而得的立体图。 
图10是在图1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薄板11b和薄板12b省去的构  造截面图。 
图11是将图10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一部分切去而得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构造截面图。 
图13是将图12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一部分切去而得的立体图。 
图14是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构造截面图,它示出第一磁极21的形状为框形的结构。 
图15是将图14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一部分切去而得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构造截面图。 
图17是将图16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一磁极31由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构造成的情形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构造截面图。 
图19是将图18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平面图; 
图2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构造截面图; 
图22是以矢量形式示出磁通流的图,它是通过对图21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中的磁路的一个例子进行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解析而获得的。 
图23是添加有薄板48、49并且第一磁体41具有通孔的情形下图21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构造截面图。 
图2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平面图。 
图25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构造截面图。 
图26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的平面图。 
图27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的构造截面图。 
图28是电动电声换能器6中的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磁轭的立体图。 
图29是电动电声换能器6中的振动膜的立体图。 
图30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构造截面图。 
图31是以矢量形式示出磁通流的图,它是通过对图30的电动电声换能器7中的磁路的一个例子进行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解析而获得的。 
图32是以曲线形式示出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和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各音  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的图。 
图33是示出振动膜和音圈之间和粘合部分中的振动膜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4是示出振动膜和音圈之间和粘合部分中的振动膜的形状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35是示出其中振动膜15的外缘固定于支承体131的例子的图。 
图36是安装在便携电话80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例子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37是示出安装在薄型电视接收器81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一个例子的正视图以及以沿线0-A剖切得到的剖面形式示出平板型电视接收器81的一部分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38是示出安装在汽车的门82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9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00的构造截面图。 
图4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电磁感应式电声换能器300的构造截面图。 
标号说明 
1、2、3、4、5、6、7  电动电声换能器 
11、21、31    第一磁极 
11a、12a、21a、22a、31a、31c、32a、32c磁体 
11b、12b、21b、22b、31b、31d、32b、32d薄板 
12、22、32    第二磁极 
13、23、33、43、53、63、73  磁轭 
14、24、34、44、54、64      音圈 
15、25、35、45、55、65      振动膜 
41、51、61    第一磁体 
42、52、62    第二磁体 
80    便携电话 
81    平板型电视接收器 
82    门 
83    窗部分 
84    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诸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1-4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进行说明。这里,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构造截面图。图2是电动电声换能器图1切去得到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和图4稍后讨论。在图1中,电动电声换能器1包括第一磁极11、第二磁极12、磁轭13、音圈14、振动膜15。这里,如图2所示,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形状为圆。此外,第一磁极11与本发明的第一磁极部分对应,同时第二磁极12与本发明的第二磁极部分对应。 
第一磁极11由磁体11a和粘附于磁体11a的上表面(磁极面)的薄板11b构成。第二磁极12由磁体12a和粘附于磁极12a的下表面(磁极面)的薄板12b。薄板11b、12b由磁体以外的磁性材料(诸如铁)构成。这里,如图2所示,第一磁极11的形状被构造成圆柱形(柱体),同时第二磁极12的形状通过圆环形的环状体构成。 
这里,第二磁极12相对于第一磁极11位于电磁电声换能器1的前表面侧。此外,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被设置成中轴线彼此一致。此外,第二磁极12的内缘形状(内径)大于第一磁极11的外缘形状(外径)。然后,第二磁极12的下表面被设置在与第一磁极11的上表面的相同位置或至少相对于上表面设置于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前表面侧。也就是第二磁极12沿从第一磁极11开始增大的斜前面方向定位并被设置成在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之间形成的磁隙。这里例如可在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之间形成磁隙,以使其具有沿彼此相对的空间的统一尺寸。 
磁轭13固定于第一磁极1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极12的上表面并磁耦合第一磁极11与第二磁极12以支承它们。这里,第一磁极1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  极12的上表面与本发明的一个磁极表面对应。音圈14具有环形状并粘附于振动膜15以通过振动膜15保持在上述磁隙中。此外,音圈14的内缘形状(内径)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极11的外缘形状(外径)。此外,音圈14的外缘形状(外径)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极12的内缘形状(内径)。即,第二磁极12的内缘形状(内径)和第一磁极11的外径形状(外径)之间的差被构造成大于音圈14的厚度(即音圈14的外径和内径之间的差)。振动膜15的外缘固定于轭13。然后,振动膜15被设置成位于第一磁极11、第二磁极12和磁轭13之间的开口空间中。此外,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振动膜15形状为圆。音圈14、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的上述形状和位置关系防止音圈14与第一磁极11或第二磁极12接触,即使振动膜15大幅度振动时也一样。 
这里,如图1所示,音圈14粘附于振动膜15以使振动膜15的中央部分相对外缘部分具有凸起形状。具体地说,位于音圈14内缘形状中的振动膜15中央部分形成凸形。此外,位于音圈14外缘形状外的振动膜15的外缘部分形成凹形。即在振动膜15中,与第一磁极11相对的部分是凸形,同时第二磁极12的一部分为凹形。振动膜15的这种形状实现在振动时使振动膜15几乎不与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接触的形状。因此,即使当电动电声换能器被构造成与传统的一样的厚度时,也可将磁体11a、12a做得更厚并同时确保相同的振幅裕量。这里,当不需要这种效果时,振动膜15不需要具有上述的中凸形状。如上所述,该结构使音圈14不与第一磁极11或第二磁极12接触。因此,即使当单独采用这种结构时,也可将磁体11a、12a做得更厚并同时确保振幅裕量。此外,如图1所示,振动膜15本身的中央部分具有向中轴线伸出的形状。这提高振动膜15的中央部分的刚度,并因此对高频范围再现具有优势。 
此外,在位于音圈14的外缘形状外的振动膜15的外缘部分中,如图1所示地形成边沿部分15a。该边沿部分15a允许振动膜15沿向上和向下方向振动。边沿部分15a本身的形状可以是薄板形,或者是如图1所示的滚降(rolled)形横截面形状。当边沿部分15a本身的形状是其截面具有滚降形状时,与振动膜15的振幅相反的恢复力变得更具线性。因此,例如获得一种效果,即经再现的声音失真进一步减小以提高声音质量。这里,如图1所示,边沿部分15a  的一部分被形成为与至少第二磁极部分12相对。因此,可将边沿部分15a形成在与第二磁极部分12相对的整个振动膜15中。此外,边沿部分15a可与边沿部分15a以外的振动膜15一体地形成,或者与边沿部分15a以外的振动膜15分离地构成。 
此外,磁体11a和磁体12a沿振动膜15的振动方向被磁化为相同极性(极性沿相同方向)。此外,在磁轭13中,放出声音的圆孔被形成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前表面侧上,而用于释放压力的音孔被形成在后表面侧。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运作如下所述。 
如上所述,在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之间形成磁隙。当信号电流流过位于磁隙中的音圈14时,则产生与电流振幅和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之间的积成正比的驱动力。然后,藉由该驱动力,振动膜15振动并由此发声。如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声换能器是电动型的。即,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声换能器是将电声信号直接作用于音圈14的换能器,并因此与上述电磁感应式换能器不同。 
这里,根据传统技术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已被构造成使磁体和磁轭从向上和向下方向包夹住振动膜和音圈。因此,在振动膜振动时需要防止音圈与磁体和磁轭接触。这限制了磁体的厚度。然而,本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被构造成使音圈14的内缘大于第一磁极11的外缘,同时音圈14的外缘小于第二磁极12的内缘。因此,即使当振动膜15大幅度地振动,音圈14也不与第一磁极11或第二磁极12接触。此外,振动膜15和磁极(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被设置成振动时避免彼此接触的形状和设置在避免彼此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当电动电声换能器被构造成与传统的相同的厚度,可将磁体11a和12a做得更厚并同时确保相同的振幅裕量。结果,在音圈14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增加。此外,当磁体11a、12a的厚度增加时,即使采用钕等制成的高能积磁体,导磁率同样增加。因此,磁体变得对高温退磁而言比传统技术的磁体更具抗性。即,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温度依赖性提高。 
这里,将在后面结合图3对由本实施例的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构成的磁通流进行说明。这里,图3是以矢量形式示出磁通流的图,它是通过对本实施例中的磁路的一个例子进行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解析而获得的。如图3所示,  磁通经过音圈14以形成用于驱动的磁通,它具有垂直于振动方向的方向分量。如此,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相对于振动膜15的振动方向具有倾斜方向的位置关系。因此,磁体11a和磁体12a被磁化成沿振动方向具有相同极性,从而形成具有垂直于振动方向的方向分量的驱动用磁通。 
此外,图4是在整个磁路的厚度和磁体的材料各自相同的情况下,图39所示的传统技术的磁路和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磁路组成的两磁路之间进行比较的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的图。在图4中,水平轴指示振动膜15的振幅,而垂直轴指示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就象从图中看出的那样,当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磁路构成时,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相比传统技术而言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即使对具有相同厚度的电声换能器也可提供性能更好的电声换能器。此外,即使在相同性能的条件下,也能提供更小和更薄的电声换能器。此外,由于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的磁化方向相同,可在组装电声换能器后进行磁化。结果,相比沿相反方向极化两磁体的情况,可获得制造工序数方面的优势。 
这里,在上面给出的描述中,电动电声换能器1、第一磁极11、第二磁极12和振动膜15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呈现出圆。然而该形状也可以是椭圆。 
此外,在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第一磁极11被构造为圆柱形。然而,第一磁极11也可被构造成圆筒形。换句话说,可将第一磁极11形成为柱体,该柱体具有与图1所示的第一磁极11的圆柱形同轴形成的通孔(中空孔)。此外,换句话说,第一磁极11可由在中央形成有开口空间的环状体构成。此外,第二磁极12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磁极11的上表面而被设置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后表面侧。图5是其中第一磁极11的形状由形成同轴通孔的圆柱形构成并且第二磁极12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磁极11的上表面被设置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后表面侧的构造截面图。第二磁极12被设置成使磁隙形成在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之间。此外,具有与前面提到的形成在第一磁极部分11中的通孔具有相同直径的音孔被形成在图5所示的磁轭13中。 
根据图5所示的结构,与第一磁极11同轴形成的通孔允许第一磁极11的上表面和振动膜15的下表面之间的空气非常容易逸出。即获得来自振动膜  15下表面的声音易于向下逸出的效果。此外,第二磁极12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磁极11的上表面被设置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后表面侧。即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当电动电声换能器本身的厚度保持相同时,相比图1所示的结构可将磁体11a和磁体12a做得更厚。因此从高性能的角度看,该结构具有优势。 
此外,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可将第一磁极11的薄板11b省去。图6是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构造截面图,其中省去薄板11b。图7是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立体图,其中省去薄板11b并且被部分切去。在图6和图7所示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薄板11b被省去。因此,磁体11a的工作点下降。然而在制造中,从材料和工序数的角度看是存在优势的。此外,在图6和图7中,第一磁极11由磁体11a构造成。然而,第一磁极11也可由磁体以外的例如铁的磁性材料构成。 
此外,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可将第二磁极12的薄板12b省去。图8是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构造截面图,其中省去薄板12b。图9是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立体图,其中将薄板12b省去并部分切去。在图8和图9所示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薄板12b省去。因此,磁体12a的工作点下降。然而在制造中,从材料和工序数的角度看是存在优势的。此外,在图8和图9中,第二磁极12由磁体12a构造成。然而,第二磁极12也可由磁体以外的例如铁的磁性材料构成。 
此外,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第一磁极11的薄板11b和第二磁极12的薄板12b省去。图10是在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薄板11b、12b省去的构造截面图。图11是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立体图,其中将薄板11b、12b省去并部分切去。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将薄板11b和12b省去。因此,磁体11a和12a的工作点下降。然而在制造中,从材料和工序数的角度看是存在优势的。此外,在图10和图11中,第一磁极11由磁体11a构造成而第二磁极12由磁体12a构造成。然而任何一个磁极可由磁体以外的例如铁的磁性材料构成。 
如此,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结构为:使第二磁极12的内缘形状大于第一磁极11的外缘形状,并且第二磁极12被设置成位于从第一  磁极11开始增大的斜前面方向,以使第一和第二磁极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彼此不重叠。然后,当将形状构造成振动膜与第一和第二磁极隔开一个振幅裕量时,当实现具有相同厚度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时,磁体沿振动方向的厚度相比现有技术被做得更薄。这提高了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并因此实现与传统换能器具有相同厚度的高性能电动电声换能器。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结构为:使音圈的内缘形状大于第一磁极的外缘形状,同时音圈的外缘形状小于第二磁极的内缘形状。由此第一和第二磁极不存在于音圈的振动方向上。因此,当将形状构造成使振动膜与第一和第二磁极隔开一个振幅裕量时,沿振动方向的磁体厚度仍然可以做得更厚。即在传统技术中,磁体、磁轭和音圈沿振动膜振动方向相互重叠的配置对磁体厚度构成限制。与之相反,可采用音圈和磁体不沿厚度方向重叠的结构并采用振动膜不容易在振动膜振动时与第一和第二磁极接触的形状。结果仍然能将磁体做得更厚。这进一步提高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并因此实现厚度减小的高性能电声换能器。这里,当通过音圈形状获得的效果是不希望的,可使该结构为:音圈的内缘形状小于第一磁极的外缘形状和/或音圈的外缘形状大于第二磁极的内缘形状。 
此外,当将磁体做地较厚时,在由一般用于小、薄扬声器的钕制磁体中,导磁率增加以使磁体对高温退磁具有抗性。因此,通过增加温度可靠性或保持相同的温度可靠性,可采用具有较高能积的磁体,可采用具有较高能积。这进一步提高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并因此实现较高性能的轻薄电声换能器。 
此外,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具有相同极性。因此,当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由包括磁体的磁性材料构成时,可在组装电声换能器后进行磁化。这相比两磁体沿相反方向磁化的情况而言提高制造方面的优势。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不是采用造成磁隙中磁通密度减少的主驱动线圈的电磁感应式换能器。因此,当与电磁感应式换能器具有相同厚度时,相比电磁感应式换能器而言可提高磁隙中的磁通密度。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12和图13对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进  行说明。这里,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构造截面图。图13是将电声换能器2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在图12中,电动电声换能器2包括第一磁极21、第二磁极22、磁轭23、音圈24和振动膜25。这里,如图13所示,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形状为矩形。此外,第一磁极21与本发明的第一磁极部分对应,而第二磁极22与本发明的第二磁极部分对应。 
第一磁极21由磁体21a和粘附于磁体21a上表面的薄板21b构成。第二磁极22由磁体22a和粘附于磁体22a下表面的薄板22b构成。薄板21b、22b由磁体以外的磁性材料(例如铁)制成。这里,如图13所示,第一磁极21的形状被构造成矩形平行六面体(柱状体),而第二磁极22的形状被构造成环状体,其中在矩形平行六面体的中央部分中形成矩形开口。 
这里,第二磁极22相对于第一磁极21位于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前表面侧。此外,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被设置成使中轴线彼此一致。此外,第二磁极22的内缘形状(开口的内侧长度)大于第一磁极21的外缘形状(平行于上述中轴线的诸边以外的外边长)。然后,第二磁极22的下表面被设置在与第一磁极21上表面相同的位置处或者至少在电动电声换能器2相对于上表面的前面侧。即,第二磁极22位于从第一磁极21开始增大的斜前面方向并且被设置成使磁隙形成在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之间。这里,在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之间例如沿周长以均一尺寸形成磁隙。 
磁轭23固定第一磁极2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极22的上表面,并将第一磁极21磁耦合于第二磁极22以支承它们。这里,第一磁极2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极22的上表面中的每一个与本发明的一个磁极表面对应。音圈24具有矩形框形状并粘附于振动膜25以通过该振动膜25保持在上述磁隙中。此外,音圈24的内缘形状(内边)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极21的外缘形状(与音圈24的内边相对的外边)。音圈24的外缘形状(外边)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极22的内缘形状(与音圈24的外边相对的内边)。即第二磁极22的内缘形状(内边)和第以磁极21的外缘形状(与第二磁极22的内边相对的外边)之间的差被构造成大于音圈24的框宽度。振动膜25的外缘固定于磁轭23。然后,振动膜  25被设置成位于第一磁极21、第二磁极22和磁轭23之间的开口空间中。此外,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振动膜25的形状为矩形。此外在振动膜25中,边沿部分25a与上述振动膜15的边沿部分15a相同。 
这里,磁极21a和磁极22a沿振动膜25的振动方向被磁化成相同极性。此外,在磁轭23中,将用于发声的音孔形成在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前表面侧,而用于释放压力的音孔被形成在后表面侧。 
这里,仅就形状而言,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不同。因此,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运作与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运作相同,因此省去其详细说明。此外,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中,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这里,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外形、第一磁极21、第二磁极22和振动膜25的形状为矩形。一般来说,在电子装置的壳体内存在多个矩形空间。因此,由于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形状为矩形,则可高效地将换能器安装在电子装置内的空间。即在电动电声换能器2中,相比圆形电动电声换能器1而言,可在相同空间内实现更高的空间利用率。此外,由于振动膜25的形状也是矩形,则在相同空间内确保振动膜更大的面积。即,使性能提高与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振动膜25所确保的更大面积对应的增量。 
这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可将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薄板21b、22b省去。此外,尽管第一磁极21包括磁体21a而第二磁极22包括磁体22a,然而任何一个磁极的磁体可由除磁体外的例如铁的磁性材料构成。 
此外,尽管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外形和第一磁极21、第二磁极22和振动膜25的形状为矩形,然而也可采用多边形。此外,可采用与电子装置壳体的内部形状和应用相应的形状。例如,可采用两相对平行边远短于另外两边的细长四角形形状。此外,例如可采用一种形状,其中多边形的角或边的全部或一部分具有圆角。 
此外,在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2中,第一磁极21被构造成矩形平行六面体。然而如图14和15所示,可采用矩形框的形状。换句话说,第一磁极21可由具有与图12和图13所示的第一磁极21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同轴形成的矩  形通孔(中空孔)的柱状体构成。此外,换句话说,第一磁极21可由环状体构成,该环状体中形成有矩形开口空间。图14是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构造截面图,它示出第一磁极21的形状为框形的配置。图15是将电动电声换能器2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它示出第一磁极21的形状为框形的配置。第二磁极22被设置成使磁隙形成在第一磁极21和第二磁极22之间。此外,同时在图14所示的磁轭23中形成音孔,该音孔与形成在第一磁极部分21中的上述通孔具有相同直径。根据图14和图15所示的结构,与第一磁极21同轴形成的通孔允许第一磁极21的上表面和振动膜25的下表面之间的空气非常容易逸出。即图14和图15所示的结构提供一种效果,它使来自振动膜15下表面的声音能轻易地向下逸出。 
(第三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16和图17对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进行说明。这里,图1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构造截面图。图17是将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在图16中,电动电声换能器3包括第一磁极31、第二磁极32、磁轭33、音圈34和振动膜35。这里如图17所示,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形状为类似跑道的形状(在下文中称之为跑道形),其中仅矩形的两相对边由半圆形成。此外,第一磁极31与本发明的第一磁极部分对应而第二磁极32与本发明的第二磁极部分对应。 
第一磁极31由磁体31a和粘附于磁体31a上表面的薄板31b构成。第二磁极32包括:磁极32a和粘附于磁极32a下表面的薄板32b;以及磁极32c和粘附于磁极32c下表面的薄板32d。薄板31b、32b和32d由磁体以外的磁性材料(例如铁)制成。这里,如图17所示,第一磁极31的形状为矩形平行六面体(柱状体)。此外,第二磁极32的形状由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磁体32a加薄板32b以及磁体32c加薄板32d)构成,在所述两个平行六面体中,从其中在跑道形柱状体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矩形开口的环状体中将曲线框部分移去。 
这里,第二磁极32相对第一磁极31位于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前表面侧。此外,构成第二磁极32的两矩形平行六面体的每一个被设置在与第一磁极31  每个长边相对的位置上。换句话说,构成第二磁极32的跑道形的环状体与第一磁极31被设置成中轴线彼此一致。此外,第二磁极32的环状体的内缘形状(开口的较短的内边)大于第一磁极31的外缘形状(与第二磁极32的较短内边相对的较短外边)。然后,第二磁极32的下表面被设置在与第一磁极31的上表面相同的位置或者至少相对于上表面设置在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前表面侧。即,构成第二磁极32的两矩形平行六面体分别位于从第一磁极31开始增大的斜前面方向并被设置成在构成第二磁极32和第一磁极31的两矩形平行六面体之间形成磁隙。这里,例如在第一磁极31和第二磁极32间形成磁隙,以使其横跨彼此相对的空间具有均一尺寸。 
磁轭33固定第一磁极3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极32的上表面,并使第一磁极31磁耦合于第二磁极31以支承它们。这里。第一磁极3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极32的上表面与本发明的一个磁极表面对应。音圈34具有矩形框形状并被粘附于振动膜35以使其两边保持在上述磁隙中。此外,音圈34的内缘形状(内边)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极31的外缘形状(与音圈34的内边相对的外边)。音圈34的外缘形状(外边中两较短的外边)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极32的环状体的内缘形状(与音圈34较短外边相对的较短内边)。即第二磁极32的内缘形状(较短的内边)和第一磁极31的外缘形状(与第二磁极32较短内边相对的较短外边)之间的差被构造成大于音圈34的框宽度。即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结构,音圈34在振动方向上不与第一磁极31和第二磁极32接触。将振动膜的外缘34固定于磁轭33。随后,设置振动膜35以使其位于第一磁极31、第二磁极32和磁轭33之间的开口空间中。此外,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振动膜35的形状为跑道形。此外在振动膜35中,形成与上述振动膜15的边沿部分15a相同的边沿部分35a。 
这里,磁体31a、磁体32a和磁体32c沿振动膜35的振动方向被磁化成相同的极性。此外在磁轭33中,用于发声的音孔被形成在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前表面侧,而用于释放压力的音孔被形成在后表面侧上。 
这里,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仅就形状而言与第一实施  例中描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不同。因此,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运作与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的运作相同,因此省去其详细说明。此外,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中,可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这里,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的外形以及振动膜35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形状为跑道形。即由于电动电声换能器3和振动膜35不是圆形的,因此与第二实施例相似,空间利用率提高。此外,对照第二实施例的矩形形状造成角部分上的边沿的硬度增加,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采用曲线以使整体硬度保持在良好平衡下。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角部分相比矩形振动膜而言较易形成振动,以实现在低音调声音范围失真减少的电声换能器。 
这里,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可省去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薄板31b、薄板32b和薄板32d中的至少一个。此外,尽管第一磁极31包括磁体31a而第二磁极32包括磁体32a、32c,任何一个磁极的磁体可由磁体以外例如铁的磁性材料构成。 
此外,上述第一磁极31由一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构成。然而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磁极31可由两矩形平行六面体(磁体31a加薄板31b以及磁体31c加薄板31d)构成以在中央部分提供空间。换句话说,在由图16和图17所示的柱状体形成的第一磁极31中形成一通孔,该通孔具有与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边处于相同方向并具有振动方向的中轴线上的交点的直线上的中心线。图18是第一磁极31由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两柱状体)构造成的情形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构造截面图。图19是将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一部分切去得到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磁极31由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两柱状体)构成。同时如图18所示,在磁轭33中形成音孔,该音孔具有与形成在上述第一磁极部分31中的两矩形平行六面体之间的通孔相同的外径。当第一磁极31由两矩形平行六面体构成时,该结构使处于第一磁极31的上表面和振动膜35的下表面之间的空气能非常容易逸出。即获得一种效果:来自振动膜35下表面的声音可容易地向下逸出。 
(第四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20和图21对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进行说明。这里,图20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平面图。图2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构造截面图。在图20中,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形状是圆。在图21中,电动电声换能器4包括第一磁体41、第二磁体42、磁轭43、音圈44和振动膜45。此外,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构成磁隙47。第一磁体41具有圆柱形状。第二磁体42是圆环形的环状体。此外,第一磁体41与本发明的第一磁极部分对应,而第二磁体42与本发明的第二磁极部分对应。 
第二磁体42相对第一磁体41位于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前表面侧。此外,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被设置成使其中轴线彼此一致。此外,第二磁极42的内径大于第一磁极41的外径。磁轭43分别固定第一磁极4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极42的外缘边上的磁极表面,并磁耦合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以支承它们。音圈44具有如图19所示的环形并被粘附于振动膜45以由振动膜45保持在磁隙47中。此外,音圈44的内径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体41的外径。音圈44的外径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体42的内径。振动膜45的外缘固定于磁轭43。随后设置振动膜45以使其位于形成在第一磁体41、第二磁体42和磁轭43之间的开口空间中。此外,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振动膜45的形状为圆。此外在振动膜45中,边沿部分45a被形成为与上述振动膜15的边沿部分15a相同的形状。上述音圈44、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即使当振动膜45大幅度振动时也避免与第一磁体41或第二磁体42接触。 
这里,如图21所示,音圈44以使振动膜45的中央部分相对外缘部分具有凸形的方式固定。具体地说,位于音圈44内缘形状内的音圈的中央部分形成凸形状。此外,位于音圈44的外缘形状外的振动膜45的外缘部分形成凹形状。振动膜45的这种形状实现使振动膜45在振动时几乎不与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接触的形状。因此,即使当将电动电声换能器构造成与传统相同的厚度,可将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做得更厚并同时保证相同的振幅裕量。 
这里,第一磁体41沿振动膜45的振动方向磁化,同时第二磁体42沿周长方向(沿垂直于振动方向的方向)磁化。此外,在磁轭43中,发声用音孔  被形成在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前表面侧,而释放压力用的音孔被形成在后表面侧。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运作如下所述。 
如上所述,在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之间形成磁隙47。当信号电流流过位于磁隙47中的音圈44时,则产生与电流振幅和音圈位置处磁通密度的积成正比的驱动力。然后藉由该驱动力,振动膜45振动并因此发声。 
在第四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二磁体42的内径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体41的外径。此外,音圈44的内缘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体41的外缘,而音圈44的外缘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体42的内缘。因此,即使振动幅度大,振动膜45不与音圈44、第一磁体41或第二磁体42接触。此外,振动膜45具有在振动时不使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轻易接触的形状和位置。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磁体42的磁化方向是沿周长方向。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被固定于第二磁极12上表面的磁轭13被固定于第二磁体42的外缘侧上的磁极表面上。结果可实现厚度进一步减少磁轭厚度量。此外,当电动电声换能器被构造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厚度时,第二磁体42的厚度可做得更厚。此外,当第二磁体42的厚度增加时,磁通增加。同时,即使采用钕等制成的高能积磁体,导磁率同样增加。因此,磁体变得对高温退磁具有更高的抗性。 
这里,结合图22对由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构成的磁通流进行如下描述。图22是示出磁通矢量的图,它是通过对第四实施例中的磁路的一个例子进行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解析而获得的。如图22所示,所产生的磁通具有垂直于音圈44的振动方向的方向分量。如此,当沿振动方向磁化第一磁体41而沿周长方向磁化第二磁体42时,形成用于驱动的磁通,它具有垂直于振动方向的方向分量。 
这里,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磁体41、第二磁体42和振动膜45的形状为圆。然而也可采用椭圆。结果可实现形状与实现安装的装置相适应的电声换能器。 
此外,第二磁体42的下表面相对第一磁体41的上表面位于前面方向。然而,这些表面可处于一个平面上。或者,第一磁体41位于前面方向上。 
此外,如图23所示,可将第一薄板48设置在第一磁体41的上表面而将第二薄板49设置在第二磁体42内缘侧上的磁极表面上。图23是添加有薄板48、49并且第一磁体41具有通孔的情形下图21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构造截面图。薄板48、49由磁体以外的磁性材料(例如铁)制成。在图23所示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中,设置薄板以使磁通汇聚。因此可将音圈设置在更理想的位置。在图23中,第一磁体41和第二磁体42均设有薄板。然而也可根据电声换能器所要求的厚度或性能在两磁体的其中一个中单独地设置薄板。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将圆柱形磁体用作第一磁体41。然而,如图23所示,也可采用在中央部分具有通孔的圆筒形。即磁体可以是环状体,其中开口空间形成在中央。当同样在第一磁体41下部相同的位置处将通孔设置在磁轭中时,在振动膜下的空气可轻易地逸出。 
(第五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24和图25对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进行说明。这里,图24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平面图。图25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的构造截面图。在图25中,电动电声换能器5包括第一磁体51、第二磁体52、磁轭53、音圈54和振动膜55。这里,如图24所示,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形状为矩形。此外,第一磁体51由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柱)状的磁体构成,而第二磁体42由两个各自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的磁体构成。此外,第一磁体51与本发明的第一磁极部分对应,而第二磁体52与本发明的第二磁极部分对应。 
这里,如图25所示,第二磁体52相对于第一磁体51位于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前表面侧。此外,第二磁体52位于被设置在以第一磁体51的中轴线为基准对称并与第一磁体51的较长边相对的位置。然后,第二磁体52的下表面被设置在与第一磁体51的上表面相同的位置或者相对于上表面被设置在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前表面。这里,第一磁体51和第二磁体52之间的磁隙57被形成为沿第一磁体51较长边沿部分具有均一尺寸。 
磁轭53分别固定第一磁体5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体52的外径侧上的磁极表面,并将第一磁体51和第二磁体52磁耦合以支承它们。音圈54具有图24  所示的矩形框形状并被粘附于振动膜55以通过振动膜55保持在磁隙57中。此外,音圈54的内缘形状(内边)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体51的外缘形状(与音圈54的内侧相对的外侧)。此外,音圈54的外缘形状(外边)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体52的内缘形状(与音圈54外边相对的内边)。即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如图25所示,音圈54沿振动方向不与第一磁体51和第二磁体52接触。振动膜55的外缘固定于磁轭53。然后,设置振动膜55以使其位于第一磁体51、第二磁体52和磁轭53之间形成的开口空间中。此外,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振动膜55的形状为矩形。此外在振动膜55中,形成与上述振动膜15的边沿部分15a相同的边沿部分55a。 
这里,第一磁体51沿振动方向被磁化,而第二磁极52沿垂直于振动方向的方向被磁化(沿周长方向)。此外,在磁轭53中,用于发声的音孔被形成在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前表面侧,而用于释放压力的音孔被形成在后表面侧上。 
这里,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仅就形状而言与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不同。因此,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运作与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运作相同,并因此省去其详细说明。此外,在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中,可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这里,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外形以及第一磁体51、第二磁体52和振动膜55的形状为矩形。一般来说,在电子装置的壳体内存在大量矩形空间。因此,由于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形状为矩形,因此可没有空间无用率地将换能器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空间内。即在电动电声换能器5中,相比圆形的电动电声换能器4在相同空间内可实现提高的空间利用率。此外,由于振动膜55的形状也是矩形,因此可确保大的有效面积。即在电动电声换能器5中,性能以与振动膜55的有效面积增加量对应的量而得以提高。 
此外,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第二磁体52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一磁体51的上表面而位于前面方向。然而,这些平面也可位于一个平面内。或者,第一磁体51可位于前面方向。 
此外,与第四实施例相同,可将第一薄板设置在第一磁体51的上表面,  而将第二薄板设置在第二磁体52的内缘侧上的磁极表面上。当设置这些薄板时,汇聚磁通以使音圈被设置在更理想的位置。此时,可根据电声换能器所要求的厚度或性能在两个磁体中的一个中单独设置薄板。 
此外,尽管在第一磁体51中采用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单个磁体,然而也可采用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磁极以在中央部分形成空间。当将通孔形成在与第一磁体51的下部相同的位置时,振动膜下的空气可轻易地逸出。 
此外,第二磁体52由分别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两个磁体构成。然而第二磁体52可由单个环形体磁体构成。例如可采用图13所示的磁体22a的环状体形状。在这种情形下,与最大直径方向相同,驱动力也在最小直径方向上产生于音圈,从而提高性能。 
此外,在第二磁体52上,可在与最短直径方向的音圈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两个以上的磁体,以使接近环状体的磁体由四个磁体构成。另外在这种情形下,与最大直径方向相同,驱动力也在最小直径方向上产生于音圈,从而提高性能。如此,当第二磁体52由多块磁体构成时,可实现难以磁化的磁体形状。 
此外,尽管从第一磁体51、第二磁体52和振动膜55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为矩形,然而也可采用其它多边形。此外也可采用与电子装置的内部形状或应用对应的形状。例如可采用狭长的四边形,其中两相对的平行边比另外两边短很多。此外,例如可采用一种形状,其中多边形的角或边的全部或一部分具有圆角。 
(第六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26-29对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进行说明。这里,图26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的平面图。图27是构造截面图。图28是第一磁体、第二磁体和磁轭的1/4模型的立体图。图29是振动膜的立体图。在图27中,电动电声换能器6包括第一磁体61、第二磁体62、磁轭63、音圈64和振动膜65。这里,如图26所示,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的形状为跑道形。此外,第一磁体61与本发明的第一磁极部分对应,而第二磁体62与本发明的第二磁极部分对应。 
第六实施例的磁路构成就第一磁体61、第二磁体62和音圈64而言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第一磁体61具有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状,而第二磁体62由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磁体构成,这两个平行六面体磁极的形状为:从其中在跑道形柱状体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矩形开口的环状体移去了曲线框部分。此外,音圈64具有矩形并粘附于振动膜65以保持在磁隙67中。此外,音圈64的内缘形状同样被构造成大于第一磁体61的外缘形状,而音圈64的外缘形状被构造成小于第二磁体62的内缘形状。此外,类似地第一磁体61和第二磁体62的磁化方向分别为振动方向和垂直于振动方向的方向。 
至于磁轭63和振动膜65,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五实施例不同。磁轭63和振动膜65的外缘形状为跑道形。此外,如图27和28所示,在磁轭63中,位于第一磁体61的长边沿部分的外缘侧并与第二磁体62相对的一部分被切去。即在磁轭63中,将开口63h形成在与第二磁体62相对的一部分。开口63h以包括至少与第二磁体62相对的部分的尺寸形成。这里,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相同,磁轭63使第一磁体61的下表面和第二磁体62的外缘侧上的磁极表面磁耦合以支承它们。然而,如图28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从第五实施例中流过上述开口63h的磁通流过由箭头指示部分的磁轭63。如此,第六实施例和第五实施例中的磁路彼此不同。此外,如图29所示,在振动膜65中,根据轭63的形状形成位于音圈64的外缘部分外的振动部分。即当从上表面观察时,边沿部分的下表面不存在磁轭63的边沿部分65a形成凹形状(朝向开口63h的凸形状)。当从上表面观察时,边沿部分的下表面存在磁轭63的边沿部分65b形成凸形状(向边的下表面的磁轭63侧的凹形状)。这里,边沿部分65a和65b可与除边沿部分65a、65b以外的振动膜65一体地形成,或者被分开构造。 
这里,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仅就各部分形状而言与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电动电声换能器4不同。因此,电动电声换能器6的运作与电动电声换能器4的运作相同,并因此省去其详细说明。此外,在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6中,可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这里,从振动方向观察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5的外形  以及振动膜65的形状为跑道形。即由于电动电声换能器6和振动膜65不是圆形,与第五实施例一样,空间利用效率得以提高。此外,相比其中矩形造成角部分中的边沿的硬度增加的第五实施例,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采用曲线以使整体硬度保持在良好平衡下。因此,根据第六实施例,相比矩形振动膜更容易实现角部分的振动,由此实现在低音调声音范围失真减少的电声换能器。 
此外在第六实施例中,与第二磁体62相对的一部分的磁轭63被切去,而不与第二磁体62相对的一部分的磁轭63不被切去并作为磁路的一部分。与此对应,振动膜65短直径侧上的边被形成为向振动方向的凹形状,而长直径侧上的边被形成为凸形状,以使这些边被构造成不与第二磁极62和磁轭63接触。结果,可将第二磁体62以磁轭63厚度的量更向下地设置。因此,第一磁体61和第二磁体62之间的距离减小以使磁隙67中产生的磁通密度变大。因此可获得高性能的薄电声换能器。 
这里,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磁体61的上表面和第二磁体62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可位于前面方向内。 
此外,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第一薄板被设置于第一磁体61的上表面,而第二薄板被设置在第二磁体62的内缘侧上的磁极表面上。当设置薄板时,可汇聚磁通以使音圈被设置在更理想的位置。此时可根据所希望的电声换能器的厚度或性能将薄板单独设置在两个磁体中的一个内。 
此外,尽管在第一磁体61中采用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的单个磁体,然而可采用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的磁体以在中央部分提供空间。当在与第一磁体61的下部相同的位置处设置通孔时,振动膜下的空气能容易地逸出。 
此外,音圈的形状为矩形。然而也可采用与振动膜形状相同的跑道形状。 
(第七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图30-32对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7进行说明。图30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构造截面图。图31  和图32稍后讨论。在图30中,电动电声换能器7包括第一磁极11、第二磁极12、磁轭73、音圈14和振动膜15。这里,第一磁极11、第二磁极12音圈14和振动膜15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各部分相同。因此,它们由相同标号指示,并且省去其说明。 
如图30所示,电动电声换能器7是磁轭与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1具有不同结构的换能器。具体地说,磁轭73被构造成:在粘附第二磁极12的部分内从第二磁极12的内径开始向内侧伸出的结构。即通过磁轭73,形成在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前表面侧上的音孔成为内径小于第一实施例内径的音孔。这里,仅当第二磁极12的厚度足够厚以使振动膜15在与磁轭73的伸出部分接触前先与第二磁极12接触时这一结构才是可能的。 
在第一磁极11和第二磁极12之间的磁通流是由图31中的箭头指示的流。这里,图31是以矢量形式示出磁通流的图,它是通过对本实施例的磁路的一个例子进行有限元方法对磁场解析而获得的。此外,当在电动电声换能器1和电动电声换能器7之间比较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时,其结果如图32所示。图32是以曲线形式示出电动电声换能器1和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每个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的图。即,图32是示出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与磁轭具有伸出结构(采用磁轭73的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情形与磁轭不具有伸出结构(采用磁轭13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情形之间的比较的图。 
如图32所示,在存在伸出结构的情形下,音圈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变大,由此获得比缺少伸出结构的情形更大的驱动力。即,在电动电声换能器7的结构中可获得比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结构中更大的驱动力。 
此外,由于伸出部分被设置在磁轭73中,因此由第一磁极11和第一磁极儿所粘附至的部分的磁轭73构成的磁路以及第二磁极12和第二磁极112所粘附至的部分的磁轭73具有以音圈14为基准近乎上下对称的结构。因此如图32所示,相比不存在伸出结构的情形而言,存在伸出结构的情形下的磁通密度曲线成为就振幅0轴线而言更具线对称的曲线。结果,在电动电声换能器7中,相比电动电声换能器1而言,再现声音失真减少。 
这里,上述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振动膜(15、25、35、45、55和65)具  有在振动膜和音圈(14、24、34、44、54和64)之间的粘合部分中例如图34和35所示的形状。具体地说,振动膜的形状为:与第一磁极的上表面相对的部分位于音圈的下端之上而与第二磁极的下表面相对的部分位于音圈的上端之下。这里,图33是示出振动膜和音圈之间和粘合部分中的振动膜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4是示出振动膜和音圈之间和粘合部分中的振动膜的形状的另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3中,音圈14以音圈14的下表面被设置于振动膜15上表面的形式粘附于振动膜15。此外在图34中,音圈14以音圈14的上表面被设置于振动膜15的下表面的形式粘附于振动膜15。 
这里,在上述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振动膜(15、25、35、45、55和65)中,其外缘固定于磁轭。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如图35所示,将支承体131固定于磁轭13而将振动膜15的外缘固定于支承体131的结构也是可行的。图35是示出其中振动膜15的外缘固定于支承体131的例子的图。这里,支承体可由磁性材料制成或由非磁性材料制成。 
这里,可通过安装于诸如移动装置、AV装置、视频装置的电子装置而实现根据上述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所述移动装置包括便携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个人计算机以及便携音乐播放器。所述AV装置包括电视接收器、音频装置和车载音频装置。所述视频装置包括具有PDP(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器或阴极射线管的电视接收器。下面阐述一个具体例子,其中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被安装在便携电话或诸如PDP的薄型电视接收器中。此外下文还阐述一个具体例子,其中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作为车载音频装置被安装在汽车的门内。 
首先,结合图36对一个例子进行如下描述,其中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被固定在便携电话80的壳体内。图36是示出安装在便携电话80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在图36中,例如上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被固定在便携电话80的壳体内。电动电声换能器1被固定在便携电话80的液晶显示器下部的壳体内的左右侧。 
这里,在近年来的诸如便携电话的移动装置中,希望厚度和尺寸的减小。与之关联的是安装在壳体内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同样要求厚度和尺寸的  减小。此时,在根据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当确保与传统电声换能器相同的振幅裕量时,相比传统技术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可减少换能器自身的厚度。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可提供最适于安装在例如便携电话的移动装置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接着,参照图37对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被固定在例如PDP的厚度减少的薄型电视接收器81壳体内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37是示出安装在薄型电视接收器81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以及以沿线0-A剖切得到的剖面形式示出薄型电视接收器81的一部分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在图37中,例如上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被固定在薄型电视接收器81的壳体内。电动电声换能器3被固定在薄型电视接收器81的壳体内的左侧和右侧。 
这里,在近年来的例如薄型电视接收器81的视频装置中,要求厚度减少。与之关联的是要求安装在壳体内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中的厚度减少。此时,在根据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3中,当确保与传统换能器相同的振幅裕量时,相比传统技术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换能器本身的厚度减少。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可提供最适合安装在例如平板电视接收器81的视频装置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接着,参照图38对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被固定在汽车车门82的主体84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38是示出安装在汽车的门82中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38中,汽车的车门82由窗部分83和主体84构成。然后例如将上述电动电声换能器1固定于主体84。主体84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壳体。 
这里,在车门82的主体84的内部空间内,用于安装电动电声换能器的空间为非常狭小的空间。然而,在根据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1中,当确保与传统换能器相同的振幅裕量时,相比传统技术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换能器自身的厚度减小。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可提供最适于安装在汽车的车门82内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此外,汽车处于各种环境下。因此要求安装在汽车中的电子装置具有非常  高的温度可靠性。此时,在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中,当采用与传统换能器相同的厚度时,可将磁体做得比传统技术的厚。此外,即使当采用钕等制成的高能积磁体时,导磁率增加。因此,磁体变得对高温退磁比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抗性。即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具有比传统技术更高的温度可靠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是更适于安装在汽车内的电动电声换能器。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可应用于所有包含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装置,并且尤为适用于要求削减电声换能器尺寸和厚度的诸如便携电话和PDA的移动装置。此外,本发明可应用于要求具有细长矩形形状的电声换能器的显示器等。 

Claims (23)

1.一种电动电声换能器,包括:
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一磁极部分;
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二磁极部分,在所述第二磁极部分和所述第一磁极部分之间形成磁隙,并且所述第二磁极部分被配置在沿第一磁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以外的空间内;
使第一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磁耦合于第二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而进行支承的磁轭;
设置在沿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方向以及沿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中的振动膜,所述振动膜具有由磁轭支承的外缘并沿向上和向下方向振动;以及
附着于振动膜并设置在所述磁隙中的音圈,其中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的至少一个包括磁体,并且
振动膜包括允许其振动的边沿部分,同时所述边沿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并且,与所述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相对的部位的形状被形成为凸形状,与所述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的部位的形状被形成为凹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振动膜的振动方向上,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上表面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振动膜的振动方向上,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位于第一磁极部分上表面的下方或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共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一个磁极部分包括磁体而另一磁极部分是不包括磁体的磁性材料,并且
磁体的磁化方向处于振动膜的振动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各自包括磁体,并且
包含在第一磁极部分中的磁体和包含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被磁化成相同的极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
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是柱状体,
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
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内。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音圈具有两直线部分,其中绕组部分朝向彼此,
第一磁极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所述平行六面体具有各自平行于两直线部分的多个边,
第二磁极部分包括两个各自具有磁体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并且
在音圈中,直线部分中的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而直线部分的另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另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磁极部分包括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所述平行六面体各自具有平行于两直线部分的边并包括磁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在音圈中,其内缘形状大于第一磁极部分的外缘形状,并且
第二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第一磁极部分和音圈部分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以外的空间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下列结构:由不包括磁体的磁性材料构成的薄板;以及其中形成两个磁极表面的磁体,并且
磁轭耦连于磁体的一个磁极表面,而薄板附着于磁体的另一磁极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音圈附着于振动膜的上表面侧或下表面侧,并且
振动膜形成的形状使与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相对的一部分位于音圈下端的上方,并使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的部分位于音圈上端的下方。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振动膜的形状是从由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以及使多边形的两相对边单独由半圆形成的形状构成的组中选择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边形是矩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各自包括磁体,
包含在第一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振动膜的振动方向被磁化,而
包含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磁体沿垂直于振动膜的振动方向的方向被磁化。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
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中。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磁极部分是柱状体,
第二磁极部分是环状体,其中在中央形成开口空间,并且
第一磁极部分被设置在沿构成第二磁极部分的环状体的开口空间的向上和向下方向的空间中。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
音圈具有两直线部分,其中绕组部分彼此相对,
第一磁极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所述平行六面体具有各自平行于两直线部分的多个边,
第二磁极部分包括两个各自具有磁体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并且
在音圈中,直线部分中的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的磁隙中,而直线部分的另一个被设置在第二磁极部分中的另一个和第一磁极部分之间形成的磁隙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第二磁极部分包括至少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每个平行六面体包括磁体。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磁极部分是两个矩形平行六面体,每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具有平行于两直线部分的边并包括磁体。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一开口形成在包含与第二磁极部分相对的至少一部分的磁轭部分中。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动电声换能器,其特征在于,在音圈绕组部分外的振动膜形成为与开口相对的部分朝向开口侧突出的状态,并且其它部分形成朝向相反侧突出的状态。
23.一种安装有电动电声换能器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电动电声换能器包括:
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一磁极部分;
由至少一个三维本体形成的第二磁极部分,在所述第二磁极部分和所述第一磁极部分之间形成磁隙,并且第二磁极部分被配置在沿第一磁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以外的空间内;
使第一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磁耦合于第二磁极部分的一个磁极表面而实现支承的磁轭;
设置在沿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方向以及沿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方向的空间中的振动膜,所述振动膜具有由磁轭支承的外缘并沿向上和向下方向振动;以及
附着于振动膜并设置在所述磁隙中的音圈,其中
第一磁极部分和第二磁极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磁体,并且
振动膜包括允许其振动的边沿部分,同时所述边沿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并且,与所述第一磁极部分的上表面相对的部位的形状被形成为凸形状,与所述第二磁极部分的下表面相对的部位的形状被形成为凹形状。
CN2006800001879A 2005-01-28 2006-01-26 电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装置 Active CN1943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1405/2005 2005-01-28
JP2005021405 2005-01-28
JP2005225016 2005-08-03
JP225016/2005 2005-08-03
JP262634/2005 2005-09-09
JP2005262634 2005-09-09
PCT/JP2006/301240 WO2006080405A1 (ja) 2005-01-28 2006-01-26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43272A CN1943272A (zh) 2007-04-04
CN1943272B true CN1943272B (zh) 2012-06-27

Family

ID=36740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01879A Active CN1943272B (zh) 2005-01-28 2006-01-26 电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85425B2 (zh)
EP (2) EP1843630B1 (zh)
CN (1) CN1943272B (zh)
WO (1) WO20060804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39733C1 (ru) * 2017-10-25 2020-12-28 Пс Аудио Дизайн О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50342B2 (en) 2003-04-16 2015-10-06 Intercontinental Great Brands Llc Resealable tray container
EP1989915A1 (en) * 2006-02-16 2008-11-12 Bang & Olufsen IcePower A/S A micro-transducer with improved perceived sound quality
US8308363B2 (en) 2006-05-23 2012-11-13 Kraft Foods Global Brands Llc Package integrity indicator for container closure
JP2008092032A (ja) * 2006-09-29 2008-04-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EP1928210A4 (en) * 2006-09-29 2010-08-04 Panasonic Corp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PEAKER
JP4830761B2 (ja) * 2006-09-29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JP4349401B2 (ja) * 2006-09-29 2009-10-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830762B2 (ja) * 2006-09-29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JP2008092028A (ja) * 2006-09-29 2008-04-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ピーカ
WO2008038759A1 (fr) 2006-09-29 2008-04-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Haut-parleur
JP4867555B2 (ja) * 2006-09-29 2012-0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913573B2 (ja) * 2006-12-13 2012-04-1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磁気回路及びスピーカ
US8114451B2 (en) 2006-12-27 2012-02-14 Kraft Foods Global Brands Llc Resealable closure with package integrity feature
JP4811284B2 (ja) * 2007-01-26 2011-1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US8259986B2 (en) * 2007-02-22 2012-09-04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Loudspeaker magnetic flux collection system
US8408792B2 (en) 2007-03-30 2013-04-02 Kraft Foods Global Brands Llc Package integrity indicating closure
JP4877025B2 (ja) * 2007-04-12 2012-02-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JP2008312056A (ja) * 2007-06-15 2008-12-25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電気音響変換器
US8270661B2 (en) * 2007-06-20 2012-09-18 Gettop Europe R&D ApS High efficient miniature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with reduced dimensions
JP4967892B2 (ja) * 2007-07-25 2012-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4967891B2 (ja) * 2007-07-25 2012-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9033281A (ja) * 2007-07-25 2009-02-12 Panasonic Corp スピーカの組立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5100546B2 (ja) * 2007-07-30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器
CN101374370B (zh) * 2007-08-21 2012-09-26 张百良 一种直接驱动球顶式扬声器
US20110150264A1 (en) * 2007-09-12 2011-06-23 Pioneer Corporation Speaker magnetic circuit, speake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eaker magnetic circuit
JPWO2009101813A1 (ja) * 2008-02-14 2011-06-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及び電子機器
JP4534173B2 (ja) * 2008-04-15 2010-09-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ボイス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302949A4 (en) * 2008-07-10 2012-10-31 Pioneer Corp Speaker Setup
US20100018974A1 (en) 2008-07-24 2010-01-28 Deborah Lyzenga Package integrity indicating closure
CN102067628A (zh) * 2008-10-17 2011-05-18 三菱电机工程株式会社 电磁转换器
GB0819200D0 (en) 2008-10-20 2008-11-26 Cadbury Holdings Ltd Packaging
WO2010122605A1 (ja) * 2009-04-23 2010-10-28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磁変換器
KR101057078B1 (ko) * 2009-05-12 2011-08-16 주식회사 비에스이 다기능 마이크로 스피커
KR101111894B1 (ko) * 2009-05-12 2012-02-14 주식회사 비에스이 다기능 마이크로 스피커
DE102009038593A1 (de) * 2009-08-26 2011-03-03 Beyerdynamic Gmbh & Co. Kg Schallwandler-Magnetsystem
KR200455084Y1 (ko) * 2009-09-04 2011-08-16 주식회사 비에스이 다기능 마이크로 스피커
EP2347971B1 (en) 2010-01-26 2012-08-22 Generale Biscuit Resealable packaging for food produc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P2368811B1 (en) 2010-03-23 2012-08-22 Generale Biscuit Resealable packaging for food produc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201839419U (zh) * 2010-05-10 2011-05-18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功能振动器件
US9656783B2 (en) 2010-05-18 2017-05-23 Intercontinental Great Brands Llc Reclosable flexible packaging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9708104B2 (en) 2010-05-18 2017-07-18 Intercontinental Great Brands Llc Reclosable flexible packaging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2012010148A (ja) * 2010-06-25 2012-01-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KR101146371B1 (ko) * 2010-07-12 2012-05-1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진동 모터
JP5926017B2 (ja) * 2010-09-29 2016-05-2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円柱状ボンド磁石
AU2012228962A1 (en) 2011-03-17 2013-10-17 Intercontinental Great Brands Llc Reclosable flexible film packaging produc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KR101208243B1 (ko) * 2011-04-28 2012-12-04 주식회사 비에스이 박형 스피커 및 이를 위한 자기회로
US9031266B2 (en) * 2011-10-11 2015-05-12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lectrostatic loudspeaker with membrane performing out-of-plane displacement
JP5700704B2 (ja) * 2012-10-29 2015-04-15 賢太 田中 スピーカ装置
JP2016103664A (ja) * 2013-03-08 2016-06-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およびこのスピーカ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9197965B2 (en) 2013-03-15 2015-11-24 James J. Croft, III Planar-magnetic transducer with improved electro-magnetic circuit
US9100740B2 (en) * 2013-05-31 2015-08-04 Lai-Shi Huang Innovative magnetic design for speakers
CN203632854U (zh) * 2013-09-25 2014-06-04 瑞声科技(沭阳)有限公司 电声器件
CN103813243B (zh) * 2014-01-24 2017-09-05 李耀俊 一种趣味音箱
DE102014211687A1 (de) * 2014-06-18 2015-12-24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Elektrodynamischer Schallwandler
KR102321465B1 (ko) * 2015-06-17 2021-11-0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스피커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음성출력장치
CN106817659B (zh) * 2015-12-02 2019-10-08 东莞顺合丰电业有限公司 具有高低音驱动单元的微型扬声器
CN110366080B (zh) * 2019-08-07 2021-05-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和音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50755B (en) * 1979-04-10 1983-06-29 Suwa Seikosha Kk Dynamic loudspeaker
JPS55135500A (en) * 1979-04-10 1980-10-22 Seiko Epson Corp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US4752963A (en) * 1985-06-12 1988-06-21 Kabushiki Kaisha Kenwood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having a recessed step on the center pole
JPH0534797A (ja) 1991-07-29 1993-02-12 Ricoh Co Ltd カメラ
JP2568241Y2 (ja) * 1991-10-11 1998-04-08 オンキヨー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用磁気回路
KR19980080567A (ko) * 1997-03-31 1998-11-25 이데이노브유끼 음향 변환기
JPH10276490A (ja) * 1997-03-31 1998-10-13 Sony Corp 音響変換器
JP2000152378A (ja) * 1998-11-10 2000-05-30 Sonic Window Kk 平面型音響変換装置
JP3997133B2 (ja) 2001-10-09 2007-10-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電子機器
JP3896970B2 (ja) 2003-01-31 2007-03-2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
JP4219225B2 (ja) 2003-05-30 2009-02-0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JP4600024B2 (ja) 2004-12-15 2010-12-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およびこのスピー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39733C1 (ru) * 2017-10-25 2020-12-28 Пс Аудио Дизайн О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US10999682B2 (en) 2017-10-25 2021-05-04 Ps Audio Design Oy Transducer arrangement
US11388521B2 (en) 2017-10-25 2022-07-12 Ps Audio Design Oy Transducer arran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85425B2 (en) 2011-02-08
EP2437518B1 (en) 2014-06-11
CN1943272A (zh) 2007-04-04
EP2437518A1 (en) 2012-04-04
US20070165902A1 (en) 2007-07-19
EP1843630A4 (en) 2010-10-27
WO2006080405A1 (ja) 2006-08-03
EP1843630A1 (en) 2007-10-10
EP1843630B1 (en) 201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43272B (zh) 电动电声换能器和电子装置
JP3841222B1 (ja)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US7317810B2 (en) Magnetic circuit and speaker
US9036839B2 (en) Multi-way coaxial loudspeaker with magnetic cylinder
US8135162B2 (en) Multiple magnet loudspeaker
JPH11275678A (ja) スピーカ装置
JP2008516518A (ja) 二重マグネットを備えた磁気回路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スピーカーと振動発生装置
KR101471061B1 (ko) 스피커
US9100733B2 (en) Multi-way coaxial loudspeaker with internal magnet motor and permanent magnet cylinder
US10034095B2 (en) Miniature speaker
WO2020248208A1 (zh) 一种屏幕发声装置
JP2000152379A (ja) スピーカー
JP4783683B2 (ja)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1109336A (ja) 線音源スピーカおよび音声画像ディスプレイ
JP4814361B2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JP4087878B2 (ja) 動電型電気音響変換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349401B2 (ja) スピーカ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209787432U (zh) 振动发声装置以及电子产品
JP2011166565A (ja) スピーカ
JP2009033281A (ja) スピーカの組立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02036150A (zh) 复合式同轴扬声器
KR102165423B1 (ko) 자력집중을 활용한 음향변환장치
WO2023036303A1 (zh) 一种振动装置、骨传导耳机、可穿戴设备及智能硬件设备
JP2009253795A (ja) スピーカの組立方法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207166763U (zh) 一种内磁式双驱动超薄扬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