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6142A - 针织工具 - Google Patents

针织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6142A
CN1936142A CNA2006101398365A CN200610139836A CN1936142A CN 1936142 A CN1936142 A CN 1936142A CN A2006101398365 A CNA2006101398365 A CN A2006101398365A CN 200610139836 A CN200610139836 A CN 200610139836A CN 1936142 A CN1936142 A CN 19361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hook
knitting implement
described knitting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398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6142B (zh
Inventor
U·斯丁格尔
E·祖根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 Beckert KG
Original Assignee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 Beckert KG filed Critical Groz Beckert KG
Publication of CN1936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6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1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10Needle be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形成大线圈和小线圈的针织工具(5)有两互相同轴的针(6,7),其钩的取向相同。大针(6)的钩在中间一分为二而包括两半钩。两半钩分开时细针(7)可插入两半钩之间。用一既可与细针尖端又可与粗针尖端啮合的滑动件关闭粗针的钩或细针的钩。可用一滑动控制块把滑动件相对针背升降到各钩尖端位置上。该滑动控制块可位于粗针上也可位于细针(7)上。

Description

针织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适用于横机但原则上也适用于机器中其它成圈装置的针织工具。
背景技术
为生成不是处处一样的针织织物常常要求在针织过程中改变各线圈或各排线圈的大小,这为的是在织物上生成各种花样,使得织物好看和/或时尚。
理想的情况是,用带粗钩的针织工具形成大线圈而用带细钩的针织工具形成小线圈。
在针织机上装配的针织工具的钩的形状和大小显然应视所要求的线圈大小而定。其主要缺点是线圈大小只决定于针的装配位置,从而花样的种类受到很大限制。用来形成小线圈的针织机针无法形成大线圈;线圈头部、线圈底部和线圈腿部之间的比例大大失调,所生成的织物质量很次。因此针织机通常装有均匀的针织工具;即针织工具的成圈部件都相同。为此在装在针织机上的针上做文章。把钩的大小选择成对大线圈和小线圈来说都还理想,换句话说,使用中等大小的钩。但这得出的针织织物中线圈的结构(线圈头部、线圈底部和线圈腿部)还是无法符合高质量针织织物的要求。
此外,针织工具不管线圈大小使用相同的成圈部件意味着所形成的线圈大小、纱的选择和纱的厚度都得一成不变。
此外,为形成大小不同的线圈也可有意不伸出各针,换句话说,使它们不参与成圈过程。其结果是线圈不对称,从而针织织物不对称。例如,这样的线圈的线圈底部比线圈头部大,这意味着所生成的针织织物的外观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使针织织物花样繁多的一种针织工具。
该目的由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实现:
本发明针织工具包括各有一钩的第一针和第二针以及与第一针的钩和第二针的钩有关、从而可选择性地关闭或打开此两针的钩的一关闭件。两针的钩的取向相同,即它们的弯曲方向相同、朝向相同。因此,它们可钩住线圈,针织织物悬挂其上,无需其它专门措施把线圈保持在钩内部。
两针的大小最好不同。因此可用第一大针生成大线圈,可用第二小针生成小线圈。所生成的线圈可总是对称,即线圈头部和线圈底部的大小基本相同。这较之公知成圈系统针织织物的花样可增加。此外可使用厚度和种类各各不同的各种纱线。大针可处理厚纱线和所谓的花式纱线;小针可处理细纱线。
第一大针最好有一接受第二小针的室。最好是,该位于大针两侧壁之间的接受室的高度大于小针的高度,使得两侧壁伸出到小针之上。最好是,两侧壁至少与小针一般高。该高度与针织工具的运动方向横交、与底部垂直、以及与接受室的两壁平行。
小针、特别每当它位于大针中央时,可在大针生成大线圈的相同位置上生成小线圈,以便在针织织物上织出各种花样。此外该包括两针的组合针织工具可与另一针织工具、例如位于该组合针织工具径向相对位置上的一简单针织针相配合。从而可用该针织工具的第一大针也可用该针织工具的第二小针进行该配合,换句话说进行线圈转移或线圈接收。从而两径向相对的对应针床无需横向偏置。
本发明针织工具可与大小等于该组合针织工具的大针的简单针配合。本发明针织工具也可与大小等于该组合针织工具的小针的简单针配合。本发明针织工具也可与大小既不等于该组合针织工具的大针也不等于该组合针织工具的小针的简单针配合。使用上述种种组合可按需生成花样繁多的针织织物。
本发明针织工具也可与同样包括一大针和一小针的组合针织工具配合。两配合的组合针织工具的大针的大小可相同也可不同。两配合的组合针织工具的小针的大小可相同也可不同。
为了不仅能改变所生成的线圈的大小而且还能改变针织过程中一件针织织物中的一排线圈中的线圈数量,可在一针床中混合布置本发明针织工具和简单针。简单针的大小可与组合针织工具两针中的大针匹配,也可既不与组合针织工具中的大针也不与小针的大小匹配。最好是,它们的大小与组合针织工具中的小针匹配。此外,最好是,本发明组合针织工具与简单针交替布置。
可把本发明各针即大针和小针单独用作简单针。例如,作为一针道中的单独针织工具,可把其滑动件相同的小针用作一简单针。如把大针用作一简单针(没有小针),需对滑动件加以适当改变。
第一大针的钩沿一位于中央、与大针两侧平行的假想分离平面裂为两半。两半钩支撑在弹性腿上。两弹性腿把两半钩支撑成互相紧贴在一起。细针可迫使两弹性腿和两半钩分开后插入其间。用作关闭件的滑动件也是如此。细针和/或滑动件可把两半钩分开。为此细针的接受室最好与大针的钩对齐。
不仅两针而且滑动件各有其自身的驱动机构。该装置可为一针踵或一联接装置。该针踵可由一横向伸离针或滑动件、与针织机一凸轮啮合的突起部构成。从而生成针和滑动件的运动。作为替代或添加,该联接装置联接该部件与一在针道中支撑成可移动的联接部件,该联接部件又与一合适驱动机构如一针织凸轮啮合。也可用合适驱动装置直接驱动针,使针作往复运动。
可在第一针和第二针以及关闭件上设置线圈支撑装置。它们可由在与运动方向横交的方向上从这些部件上伸出的突起构成。用作关闭件的滑动件例如可移动地支撑在第二针上,为此可装在用作针道的小针中。滑动件也可支撑在大针上。滑动件的宽度最好与小针的宽度匹配。但是两宽度也可不同。
滑动件最好与第一针的钩和第二针的钩配合。为此,最好不仅在纵向而且在横向或垂直方向上移动滑动件。“垂直方向”指与纵向成一角度的方向。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用来使滑动件的顶端位于两针的两钩的各种位置上。可用大和/或小针上的一合适滑动块实现该横向或垂直运动。大针的顶端上最好有一接受滑动件一端的凹座。小针的钩上也可有一供滑动件该端插入的对应凹座。或者,滑动件也可装在小针上方而关闭该针内部。
附图说明
下面从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可清楚看出本发明各优选实施例的详情。
附图示出本发明一例示性实施例:
图1为一用作针织系统的平床针织机的两针床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针织系统一针床的局部俯视图;
图3-6为图1和2针织工具在针织过程中大针的各工作位置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7-10为图1和2组合针织工具针织时小针的各工作位置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11-15为图1-10组合针织工具在组合针织工具内把一线圈从细针转移到粗针上的各工作位置的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16-20为图1-15组合针织工具在组合针织工具内把一线圈从粗针转移到细针上的各工作位置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以及
图21-25为图1-20组合针织工具把该线圈从一针床的粗针转移到径向相对针床的细针上的各工作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有两针床2、3的针织系统1,其中,针织工具4、5分别支撑成可作纵向运动。针织工具4为一简单的常见复合针或某一其它常见针或组合针织工具5的细针,而针织工具5为一包括第一大针或粗针6和第二小针或细针7的组合针。针织工具4、5配合生成一针织织物。针织工具4也可为与针织工具5相同的组合针。
图2为针床3的俯视图。该针床包括多个互相平行的针道8,9,8’,9’。平行针道8,9,8’,9’在针道壁之间各有交替的大宽度和小宽度。结果是点划线10所示均匀节距。
较窄针道8,8’有其中节距较细的简单的常见复合针。例如该针距可为E10。其也称为针厚的宽度因此等于0.9mm。为此,可与滑动件12一起使用细针7。
相反,支撑在较宽针道9,9’中的针织工具5为本发明针织工具,除了上述两针6,7外它还包括一用作关闭件的滑动件12。针6,7和滑动件12可相对移动地支撑在直线10的纵向上即针道纵向上。两针6,7各有一钩14,15。如第二小针7的针距为E10(针厚=0.9mm),则其钩的高度例如为1.9mm。钩的高度应与针道9的底或针背垂直。粗针6的针距例如为E5,因此其针厚为1.6mm,钩高为3.2mm。
图3进一步示出针织工具5的基本结构,图的上半部为该针织工具的侧视图,下半部为其俯视图。在侧视图中为看得清楚起见还用实线示出位于大针6凹座中的小针7;即第一针6仿佛透明。此时图3完全是示意图。
如图所示,钩14,15的弯曲方向相同即与针6,7的侧面平行。该弯曲的取向也相同,在图3中为顺时针。钩14,15各有一尖端,两尖端的朝向相同。至少钩14、最好钩15也在与针背相反的一端上有一供滑动件12尖端19插入的槽形凹座18。
针6,7的针尾21,22在钩14,15处有一凸起部。针尾21,22各有一用作实现纵向驱动的驱动机构的针踵23,24。滑动件12也有一针踵25。确切说,针踵25位于滑动件12支撑其上的一接受件26上。
小针7在图3所示纵向穿过大针6中的槽形接受室中滑动而夹持在大针6的两侧腿27,28之间。小针上也有一槽29,滑动件12可在该槽中作纵向移动。槽29的槽底30在图3上半侧视图中用虚线表示。槽底30呈平面。在其朝向钩子15的前端有一比方说呈斜面31的突起部,滑动件12的突起32在其上滑动,使得滑动件12在与纵向垂直或斜交的方向上从针背移动到其上,以便用滑动件12的端19关闭钩15或钩14。
弹性腿33,34从腿27,28伸展到钩14。两弹性腿33,34至少之一、最好同时在此两腿上在弹性腿的始端处各有一从针背向上伸出的突起用作线圈支撑35,在该实施例中该线圈支撑为一钩形突起。
弹性腿33,34如图3俯视图所示向对方弯曲,与半钩14a,14b汇合。两半钩沿一与针背垂直、位于针6和7中央的假想分离平面互相抵靠在一起。因此该假想分离平面在图3的侧视图中与纸面平行,而在图3俯视图中与纸面垂直。如图所示,钩14的宽度比钩15稍宽。该宽度为朝向相反的两侧面之间的距离。两半钩14a,14b靠弹性腿33,34的弹性互相抵靠、叠合在一起。
从以下关于第一针6、第二针7和滑动件12的尺寸和细节以及作用的说明中可清楚看出针织工具5的详情。
在第一种工作方式下,只用第一针6生成一针织织物。该过程见图3-6。在图3中,钩14钩住一针织织物悬挂其上的一线圈。滑动件12可关闭该钩内部即其端部19插入在凹座18中或也能打开该钩内部。针7位于针6的接受室中。
为形成下一个线圈,第一针6此时伸到其纱线插入位置。在该过程中,原来的线圈36在针槽壁上滑动到线圈支撑35。滑动件12和针7在此过程中整个或至少几乎整个地接受在针6的接受室内。此时纱线插入钩14中先形成一针脚37。这示出在图4中。针脚一旦形成,钩14关闭,因为滑动件12在其针踵25的合适位移下被推向钩14,直到其端部19插入凹座18中。针7在接受室中保持在后退位置上(图7)。
如此时大针6与处于关闭位置的滑动件12一起退入图6所示位置,线圈36从钩14滑动到针脚37上。从而形成一新线圈36。从而生成图3所示重复该针织操作的开始位置。
在结合图6所述所谓的脱圈操作中,小针6可伸出到其钩15位于钩14内部。因此滑动件12可受到总的有利于其承载力的支撑作用。因此,钩15的朝向滑动件12的顶面可有一支撑面。
在第二种操作方式中,只使用第二针7形成线圈。该操作见图7-10。在所有针织位置上,粗针6由于其针踵23不动因此保持在同一后退位置上。在整个操作中,半钩14a,14b由第二针7分开后滑动件12插入其间。滑动件12始终不伸出到钩15之外。从而其突起32始终位于斜面31下方即端部19决不抬高到尖端17上方。
图7示出该针织操作开始位置。针7处于后退位置,但针6处于更退后位置。钩15中有一旧圈38。
为接受新纱线,针7此时伸出到其纱线插入位置。滑动件12此时后退到旧圈38可滑到针7针尾凸起部上位置。图8示出滑动件12如何已开始关闭,其背接收线圈38。新纱线插入钩15中而形成一针脚39。滑动件12的端部19插入凹座18中时钩15一旦关闭,滑动件12和针7可同时后退,从而旧圈38滑动到针脚39上形成该新线圈,然后该操作从图7开始重复进行。
为确保滑动件12的端部牢牢插入在凹座18中,接受件26可用弹性把滑动件12压紧在槽底30上。滑动件沿斜面31滑动时也使用该弹性作用。
图11-15示出第三种操作方式,在该方式中,线圈40从细针7转移到粗针6上。为此,粗针6起先位于最大后退位置即其基本位置上。针7只稍稍伸出。滑动件12后退。
如图12所示,首先针7伸出到线圈40滑动到针尾凸起部上的位置。滑动件12在此过程中随之伸出,但其端部19被针尾遮住。如图12所示,此时滑动件进一步伸出以接收线圈40。滑动件12此时在钩15水平面上处于低位。
在下一步骤,细针7后退,大针6伸出。因此,斜面31受拉在滑动件12的突起32下方通过;因此它被抬高到钩14的尖端16的水平面上。同时,钩14与针6在伸出方向上被驱动到与滑动件12的端部19邻接。在大针6的伸出运动中,套在细针7上的线圈40必须加宽才能套在大针6的更宽的钩14上。为此,细针14上槽形凹座有钩14上倒角状转移装置(未示出)或使用其他形状的转移装置。在该过程中,半钩14a,14b由于此时不再被针7分开而合在一起(图13)。
为把线圈40转移到钩14内部,滑动件12以及针7此时尽可能后退而共同进入针6的接受室。线圈40在此过程中落入钩14中。此时针6如图15所示可后退到基本位置。此时为在第一种方式下再次操作的开始位置(用粗针6针织)。
在图16-20所示第四种操作方式中,线圈40从大针6转移到小针7上。在图16所示开始位置上首先线圈40套在钩14中。滑动件12的端部19关闭钩14。针7完全退入针6的接受室中。此时由于针6比滑动件12和针7伸出远得多而首先打开钩14。因此。滑动件12消失在针6的针槽壁或针尾凸起部后方。线圈40可滑动到针6的针尾上远至线圈支撑35。线圈40在此过程中同时越过滑动件12端部19上方(图17)。此时如滑动件12伸出同时针7不动,突起32沿斜面31滑动,因此滑动件12同时从其在钩15水平面上的底部位置抬高到其在钩14水平面上的顶部位置。它接收线圈40。针6后退时钩14从线圈40中穿出。图18到图19的过渡示出针6到其基本位置的这一运动。同时,针7进一步伸出,滑动件12后退。因此,线圈40落入打开的钩15的内部。滑动件12返回其底部位置。如针7此时后退,就到达图20所示位置,其内部有线圈40的钩15关闭。该位置就是开始图7所示第二种操作方式的位置(用小针7针织)。
因此使用针床2可用针7和11、针6以及也可用针6和11进行针织。可作出种种改动来生成各种花样的针织织物。
在图21-25所示第五种操作方式中,线圈40从组合针织工具5的转移粗针6转移到径向相对针床中的组合针织工具5’的接收细针7’上。在图21中,开始首先是线圈套在钩14中。组合针织工具5的粗针6移动到悬挂位置后线圈由线圈支撑35向前带住进行悬挂操作。然后,组合针织工具5’的细针7’伸出、插入组合针织工具5的弹性腿33,34之间向前带住线圈40(图23)。此时组合针织工具5的粗针6后退,使得线圈转移到仍处于径向相对针床的伸出位置的细针7’的线圈支撑35’上。此时,线圈40套住细针7’和粗针6。然后,组合针织工具5的粗针6后退到其开始位置,从而所转移的线圈40只套住组合针织工具5’的细针7’。然后组合针织工具5’的细针7’后退到其基本位置,被接收的线圈40此时位于组合针织工具5’的细针7’的钩15’中(图25)。
在另一实施例中,细针7和滑动件12都在第一粗针6的槽道中移动,滑动件的尖端裂为两半环绕第二针7。为控制滑动件端部的垂直运动即高度补偿运动,第一针6的槽道比方说在其两侧壁上有一只控制滑动件12但不控制细针7的滑动控制块。该实施例的作用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
可生成大线圈和小线圈的针织工具有两互相同轴设置的针6,7,其钩取向相同。大针6的钩在中央裂开而包括两半钩。两半钩分开时细针7可插入两半钩之间。用一既可与细针尖端又可与粗针尖端啮合的滑动件关闭粗针的钩或细针的钩。可用一滑动控制块把滑动件相对针背升降到各钩尖端位置上。该滑动控制块可位于粗针上也可位于细针7上。
标号与部件对照表
1针织系统
2,3针床
4,5,5’针织工具
6,6’第一针
7,7’第二针
8,9,8’,9’针道
10直线
11针
12滑动件
14,14a,14b,15,15’钩
18凹座
19端部
21,22针尾
23,24,25针踵
26接受件
27,28腿
29槽
30槽底
31斜面
32突起
33,34弹性腿
35,35’线圈支撑
36线圈
37针脚
38线圈
39针脚
40线圈。

Claims (23)

1.一种针织工具(5),包括:
一有一钩(14)的第一针(6);
一有一钩(15)的第二针(7);
其中,两钩(14,15)的取向相同;以及
一钩关闭件(12);
其中,针(6,7)和关闭件(12)以可相对平移的方式设置。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比第二针(7)大。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有一接受第二针(7)的接受室。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二针(7)可退入该接受室中。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该接受室位于第一针(6)的中央。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的钩(14)裂开,第二针(7)的钩(15)最好不裂开。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裂开的钩(14)有两个被弹性腿(33,34)支撑的半钩(14a,14b)。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两半钩(14a,14b)沿一分开面互相保持接触。
9.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两半钩(14a,14b)可由弹性腿(33,34)以可分开的方式保持。
10.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弹性腿(33,34)开始于针尾,在此它们保持相对固定。
11.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接受室与钩(14)对齐。
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具有的钩(14)有一弯曲半径,第二针(7)具有的钩(15)有一弯曲半径;,第一针(6)的钩(14)的弯曲半径大于第二针(7)的钩(15)的弯曲半径。
1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具有的钩(14)有一宽度,第二针(7)具有的钩(15)有一方向相同的宽度;第一针(6)的钩(14)的宽度大于第二针(7)的钩(15)的宽度。
1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针(6,7)可位移彼此支撑。
1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该关闭件(12)为一滑动件。
1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第二针(7)和关闭件(12)各与一驱动机构(23,24,25)连接。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23,24,25)各为可与针织机的机器凸轮的针道啮合的针踵。
1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一针(6)上设有一线圈支撑装置(35)。
1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第二针(7)上设有一线圈支撑装置。
2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关闭件(12)上设有一线圈支撑装置。
21.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关闭件(12)实施为一滑动件;该滑动件与一实现垂直运动的控制凸轮(31)保持接触。
2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凸轮实施在第二针上。
2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工具,其特征在于,关闭件(12)实施为一滑动件;该滑动件可穿过第一针(6)的钩(14)。
CN2006101398365A 2005-09-22 2006-09-21 针织工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6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5020630.9 2005-09-22
EP05020630A EP1767679B1 (de) 2005-09-22 2005-09-22 Strickwerk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142A true CN1936142A (zh) 2007-03-28
CN1936142B CN1936142B (zh) 2010-09-29

Family

ID=35761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3983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6142B (zh) 2005-09-22 2006-09-21 针织工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266978B2 (zh)
EP (1) EP1767679B1 (zh)
JP (1) JP4332169B2 (zh)
KR (1) KR100825661B1 (zh)
CN (1) CN1936142B (zh)
DE (1) DE502005003487D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4736A (zh) * 2018-02-23 2019-08-30 卡尔迈耶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56507A1 (en) * 2019-04-16 2022-02-23 Salimbeni, Andrea Flat bed knitting machine
EP4029979A1 (de) 2021-01-13 2022-07-20 Groz-Beckert KG Nadelkörper, schiebernadelanordnung und kettenwirk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85929A (en) * 1921-07-26 Knitting-machine needle
USRE15741E (en) * 1924-01-08 scott
US1468518A (en) * 1921-02-05 1923-09-18 Robert W Scott Knitting-machine needle
US1483009A (en) * 1921-05-23 1924-02-05 Scott & Williams Inc Knitting-machine needle
GB186405A (en) * 1921-06-23 1922-09-25 Robert Walter Scott Improvements in or connected with knitting machines
US1563233A (en) * 1922-12-30 1925-11-24 Scott & Williams Inc Knitting needle
DE3325767C1 (de) 1983-07-16 1984-11-08 Theodor Groz & Söhne & Ernst Beckert Nadelfabrik KG, 7470 Albstadt Schiebernadel fuer maschenbildende Textilmaschinen
DE19641338C2 (de) * 1996-10-08 2003-03-20 Pfrommer Dirk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Schichtkörperherstellung
US6422045B1 (en) * 1999-04-15 2002-07-23 Shima Seiki Mfg., Ltd. Compound needle of knitting machine
JP2002194649A (ja) * 2000-12-22 2002-07-10 Akira Ito ダブルニット機及びこれに用いる複合編針
DE10152856C1 (de) * 2001-03-14 2003-04-24 Ulrich Hofmann Vorrichtung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DE10211231C1 (de) * 2001-03-14 2003-04-24 Ulrich Hofmann Vorrichtung zum maschinellen Maschenbilden
DE10164550A1 (de) * 2001-12-18 2003-07-10 Sipra Patent Beteiligung Nadel für Strick- oder Wirkmaschinen und damit ausgerüstete Strickmaschine
DE50308273D1 (de) * 2002-10-31 2007-11-08 Groz Beckert Kg Maschenbildungselemente für Strick- und für Kettenwirkmaschine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4736A (zh) * 2018-02-23 2019-08-30 卡尔迈耶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复合针
CN110184736B (zh) * 2018-02-23 2021-03-19 卡尔迈耶研发有限公司 复合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266978B2 (en) 2007-09-11
US20070130997A1 (en) 2007-06-14
EP1767679B1 (de) 2008-03-26
DE502005003487D1 (de) 2008-05-08
EP1767679A1 (de) 2007-03-28
JP2007084995A (ja) 2007-04-05
KR100825661B1 (ko) 2008-04-29
KR20070033910A (ko) 2007-03-27
CN1936142B (zh) 2010-09-29
JP4332169B2 (ja)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47550U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添纱组织用的添纱机构
KR102226578B1 (ko) 횡편기
CN100503922C (zh) 横编机的长毛绒编织方法
CN1936142B (zh) 针织工具
CN1592802A (zh) 嵌花织物的针织方法
US5511393A (en) Sinker system for knitting face-loop and reverse-loop fabrics as well as face-loop jacquard and reverse-loop jacquard fabrics
CN102227526B (zh) 用于制造设有花纹的针织物的针织机和为此的针床
CN109881395A (zh) 一种多规格珠子送料装置及绣花机
CN108842287A (zh) 一种舌针经编机的选针装置及方法
CN210684111U (zh) 针织手套机的缝口三角和密度三角的控制装置
US5386711A (en) Double knit machine for knitting constructive fabrics
CN102016146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CN202744771U (zh) 一种三针六线锁式缝纫机
CN107130363B (zh) 一种引塔夏横编织机的喂纱装置
CN100554553C (zh) 成圈系统和用于这种系统的沉降片
CN210237960U (zh) 一种针织横机的二段度目控制装置及针织横机
JP2013060679A (ja) 複合針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横編機のスライダー制御方法
CN101643967B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添纱组织用的添纱机构
CN212451845U (zh) 一种嵌花纱嘴组件
CN109352267A (zh) 一种横编机中移圈针的加工方法
CN106032604A (zh) 横编机以技术正面单面编织出换纱镀圈的方法
KR101698078B1 (ko) 평판 편물기용 테크니컬 면의 일면에 교대 플레이팅을 편물하는 방법
CN106087228A (zh) 一种针织圆机的对针编织结构
CN202881643U (zh) 缝纫机管状卷折助缝器装置
CN201517162U (zh) 缝纫机拖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