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1537A -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1537A
CN1891537A CNA2006100941640A CN200610094164A CN1891537A CN 1891537 A CN1891537 A CN 1891537A CN A2006100941640 A CNA2006100941640 A CN A2006100941640A CN 200610094164 A CN200610094164 A CN 200610094164A CN 1891537 A CN1891537 A CN 1891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strap
seat belt
electrical motor
vehicle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41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康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91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15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2Semi-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e.g. systems applied or removed automatically but not both ; Manual restrain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2Semi-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e.g. systems applied or removed automatically but not both ; Manual restraint systems
    • B60R22/03Means for presenting the belt or part thereof to the wearer, e.g. foot-oper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装载于车辆上的安全带卷收器中,为了防止安全带维持原来的拉出状态而进行的、利用电动机的安全带卷绕动作,不会给车辆乘员造成不适的有效技术。装载于车辆上的安全带装置(100)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结构如下:在安全带收容控制中,以解除了车辆乘员(C)对安全带(3)的佩戴时,与该安全带(3)对应的车门(50)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为条件,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在车辆上的安全带卷收器的构筑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的有利用约束车辆乘员的织带来保护该车辆乘员的安全带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安全带卷收器的结构,在安全带装置中,通过电动机驱动卷轴(卷绕轴)旋转,进行安全带的卷绕和拉出动作。
专利文献1:特表2003-50725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提示了作为安全带卷收器的结构,利用电动机进行卷轴的安全带卷绕动作的可能性,但将该结构用于为了解除安全带维持从卷轴拉出的状态的安全带卷绕控制(安全带收容控制)时,要求一种尽量不会让车辆乘员感到不适的控制。
具体而言,在该安全带收容控制中,采用以下结构,即,以从安全带带扣解开舌片的操作而解除安全带的佩戴状态为条件,进行安全带的卷绕动作的结构时,车辆乘员虽然暂时从安全带带扣解开舌片,但假设再次进行安全带的佩戴操作时,车辆乘员要克服安全带卷绕动作产生的卷绕力来拉出安全带,会让车辆乘员感到不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载于车辆上的安全带卷收器中,为了防止安全带维持原来的拉出状态而进行的、利用电动机的安全带的卷绕动作,不会给车辆乘员造成不适的有效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成本发明。本发明典型地可以适用于装载在汽车等车辆上的安全带卷收器,本发明也适用于装载在汽车之外的车辆,例如飞机、船舶、电车、公交车等上的安全带卷收器。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
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装载在车辆上,至少具有电动机、卷轴以及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卷轴随着电动机的驱动而动作,构成对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进行卷绕动作和拉出动作的部件。被卷绕在该卷轴上活从该卷轴拉出的安全带是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的长尺状的带子,也称作“织带”。典型的是,在车辆碰撞等约束乘员的时候,利用该安全带约束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并且,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需要在电动机和卷轴之间适当设置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作为形成电动机与卷轴连接的连接状态、以及解除了该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的机构。并且,在本发明中,利用卷轴所进行的安全带卷绕动作可以仅以电动机的驱动力进行,或者除了作用于卷轴的复位弹簧等弹性部件所产生的卷绕力之外,还可以辅助性地利用电动机的驱动力。
本发明的控制装置构成至少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的装置,控制电动机的驱动方向、驱动时间、驱动力等。该控制装置,典型的是由CPU(运算处理装置)、输入输出装置、存储装置、外围装置等构成。该控制装置可以被设置为仅用作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专用的控制装置,也可以不仅用于该安全带卷收器,也兼用作控制车辆的驱动系统或电装系统的控制装置。
但是,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维持安全带从卷轴中拉出的状态时,有可能发生安全带本身或安装在该安全带上的舌片夹入车门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这种问题,要求形成下述结构,即能够利用电动机有效地进行将从卷轴暂时拉出的安全带卷绕到卷轴上的安全带卷绕动作(安全带收容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以解除车辆乘员的安全带佩戴状态为直接条件而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安全带收容动作)的结构,但在该结构中,车辆乘员解除安全带的佩戴后,想要再次佩戴该安全带时,车辆乘员需要克服安全带卷绕动作所产生的卷绕力来拉出安全带,会给车辆乘员造成不适。
因此,本发明的控制装置构成至少具有下述控制模式的结构,该控制模式:以在解除了车辆乘员的安全带佩戴时、与该安全带对应的车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作为直接条件,向卷绕安全带的方向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具体而言,在检测出车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向电动机输出安全带卷绕方向的控制信号,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不进行电动机的驱动控制(或者停止输出驱动控制信号)。并且,在电动机和卷轴之间具有切换连接状态和连接解除状态的传动机构的情况下,检测出车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传动机构为连接状态,并且向电动机输出安全带卷绕方向的控制信号,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传动机构为连接解除状态,或不进行电动机的驱动控制(或者停止输出驱动控制信号)。并且,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安全带继续维持被拉出的状态。
这样,在本发明中,是否进行安全带的卷绕动作(安全带收容动作)的直接判断基准并不是基于车辆乘员是否解除了安全带的佩戴,而是基于解除了安全带佩戴之后车门是否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的信息进行设定。该设定是基于以下考虑进行的:在车辆乘员解除安全带的佩戴后还处于关闭车门的状态下,车辆乘员为了再次佩戴安全带而拉出该安全带的可能性较高,相反,在打开车门的情况下,车辆乘员为了再次佩戴安全带而拉出该安全带的可能性较低。由此,在本发明中,只有车辆乘员为了再次佩戴安全带而拉出该安全带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才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安全带收容动作)的控制。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利用安全带卷收器进行的安全带收容控制中,利用电动机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从而防止安全带维持被拉出的状态,并且尽量降低该安全带卷绕动作对车辆乘员造成不适。这样,提供一种安全带卷收器,能够对利用电动机的安全带卷绕动作提供极其细微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二发明是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带装置。
技术方案2记载的安全带装置是装载在车辆上的装置,至少具有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电动机、卷轴、控制装置、安全带带扣、舌片以及检测传感器。
本发明的安全带是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佩戴的长尺状的带子,也称作“织带”。典型的是,在车辆碰撞等需要约束乘员的时候,利用该安全带约束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本发明的安全带带扣构成固定在车辆上的部件。本发明的舌片构成设在安全带上,并在佩戴安全带时插入扣合到本发明的安全带带扣上的部件。本发明的检测传感器构成用于检测舌片已插入扣合到安全带带扣上的部件。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具有下述控制模式:当基于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判断出车辆乘员解除了安全带的佩戴时,以与该安全带对应的车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作为条件,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除此之外,本发明的电动机、卷轴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安全带卷收器的构成元件实质上具有同样功能。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安全带装置进行的安全带收容控制中,利用电动机进行安全带的卷绕动作,防止安全带维持被拉出的状态,并且尽量降低该安全带卷绕动作对车辆乘员造成不适。这样,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能够对利用电动机的安全带卷绕动作提供极其细微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三发明是技术方案3所述的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技术方案3记载的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至少具有技术方案2记载的安全带装置。本发明的车辆,该安全带装置收容在车辆内的收容空间、例如车柱内的收容空间、座椅内的收容空间或者车辆内的其他部位的收容空间。
因此,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将能够对电动机的安全带卷绕动作进行极其细微的控制的安全带装置收容在车辆内的收容空间中的车辆。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涉及卷轴随着电动机的驱动而对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进行卷绕动作的安全带卷收器,特别是,通过设定下述控制模式、即、以车辆乘员解除了安全带的佩戴时、与该安全带对应的车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为条件,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来防止安全带维持被拉出的状态,并且尽量降低该安全带卷绕动作对车辆乘员造成不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安全带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安全带装置100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安全带卷收器1周围的结构的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卷收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此,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安全带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安全带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并且,图2是表示图1中的安全带卷收器1周围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装置100是装载在作为本发明的“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汽车上的车辆用安全带装置,主要由安全带卷收器1、安全带3、肩部固定器10、舌片12、外部固定器14、安全带带扣16以及ECU 20等。并且,在车辆中装载有输入元件30,检测出该车辆的碰撞预测或碰撞发生的相关信息、该车辆的运行状态的相关信息、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就座位置或体格的相关信息、周围交通状况的相关信息、天气或时区的相关信息等各种信息,将该检测信息输入给ECU 20。该输入元件30的检测信息,始终或每个规定时间传递给ECU 20,用于安全带装置100等的动作控制。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输入元件30中包括车辆碰撞信息检测传感器32,用于检测车辆碰撞预测或实际发生碰撞等车辆碰撞的相关信息。该车辆碰撞信息检测传感器32的构成为,可以检测出(测量)碰撞对象物(其他车辆、障碍物、行人等)与本车辆之间的距离、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或作用于本车辆的三个轴(X轴、Y轴、Z轴)方向上的加速度等检测信息(检测信号)的传感器。该车辆碰撞信息检测传感器32可以由单一的检测传感器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单一的检测传感器组合而成。具体地说,可以利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加速度传感器、摄像机传感器等构成车辆碰撞信息检测传感器3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车门开闭传感器52检测出车门50的开闭状态。该车门开闭传感器52,例如使用可以通过车门侧的第一接点和车柱侧的第二接点的接触而检测出车门的开闭状态的接触式传感器。也可以将该车门开闭传感器52作为安全带卷收器1或安全带装置100的构成元件。该车门开闭传感器52所检测出的检测信息被传递给ECU 20,用于图3所述的“卷收器控制处理”。
安全带3是用于对坐在驾驶座即车座40上的车辆乘员C(也称为驾驶员)进行约束或解除约束的长尺状的带子(织带)。该安全带3对应于本发明的“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该安全带3从固定在车辆上的安全带卷收器1中拉出,经由设在车辆乘员C的乘员肩部区域的肩部固定器10,通过舌片12与外部固定器14连接。肩部固定器10具有在车辆乘员C乘员肩部区域卡定安全带3并进行引导(诱导)的功能。并且,舌片12插入扣合到固定在车体上的安全带带扣16上,从而变成该安全带3佩戴到车辆乘员C上的状态。该舌片12相当于本发明的舌片,插入扣合该舌片12的安全带带扣16相当于本发明的“安全带带扣”。
另外,带扣开关16a内置于安全带带扣16中,将舌片12插入安全带带扣16而进行安全带带扣操作(实质上变成了安全带佩戴状态)可以通过带扣开关16a被检测出。该带扣开关16a将检测出的信息传递给ECU 20,判断是否是安全带佩戴状态。该带扣开关16a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出舌片已扣合到安全带带扣上的检测传感器”。
安全带卷收器1是可以经由下述卷轴5和电动机7对安全带3进行卷绕动作和拉出动作的装置,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安全带卷收器”。该安全带卷收器1,在图1的示例中安装在车辆的B柱42内的收容空间中。
ECU 20具有基于从输入元件30输入的输入信号对以安全带卷收器1为首的各种动作机构进行相关控制的功能,由CPU(运算处理装置)、输入输出装置、存储装置、外围装置等构成。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该ECU 20对安全带卷收器1的下述电动机7进行相关控制。具体而言,ECU 20通过控制提供给电动机7的电磁线圈的电流供给量或电流供给方向,来改变电机轴的旋转速度、旋转方向、旋转时间、旋转转矩(输出功率)等。详细内容在下文进行叙述,该ECU20构成对电动机7进行驱动控制的装置,同时构成控制下述传动机构9并切换电动机7的动力传递到转轴5的状态的装置。并且,在该ECU 20中,还组装有检测出(测量出)电动机7动作时的电动机电流值的功能。该ECU 20对应于本发明的“控制装置”。
另外,该ECU 20可以设置为安全带卷收器1专用的控制装置,也可以设置为不仅用于该安全带卷收器1,还兼用作控制车辆的驱动系统或电装系统的控制装置。
图2所示的卷轴5形成圆柱状或圆筒状,该卷轴外周面(安全带接触面)构成安全带3的卷绕面。该卷轴5是随着作为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电动机7的驱动而对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3进行卷绕动作和拉出动作的部件,相当于本发明的“卷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卷轴5和电动机7之间设有传动机构9。该传动机构9构成下述机构,即形成卷轴5和电动机7连接的连接状态(传动模式)以及解除了该连接状态的连接解除状态(传动切断模式)的机构。该传动机构9由齿轮部件等组成,也被称作所谓“离合器”。该传动机构9的连接状态是电动机7的动力可以经由该传动机构9传递到转轴上的状态。因此,在该连接状态下,电动机7被驱动,于是该电动机7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9被传递到卷轴5。此时,电动机7的旋转通过传动机构9被减速。相反,在传动机构9的连接解除状态下,卷轴5和电动机7的物理连接被解除,可以容易地从卷轴5拉出安全带3。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直接连接卷轴5和电动机7的结构,而不在卷轴5和电动机7之间设置传动机构9。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传动机构9特别是构成未图示的所谓“单级式离合器”。因此,在传动机构9的传动模式下,当以规定的电动机输出功率驱动电动机7时,电动机7的旋转被减速并传递到卷轴5上,以规定的旋转转矩、规定转速对该卷轴5进行旋转驱动。
另外,除该传动机构9之外,还可以使用卷轴的旋转转矩和转速可多级变化的传动机构。例如,在利用卷轴的旋转转矩和转速可两级变化的两级离合器的情况下,当想要以较强的带张力将安全带卷绕到卷轴上时,可以将传动机构设定为相对旋转转矩高、且相对旋转速度低的高减速比模式。相反,当想要迅速地将安全带卷绕到卷轴上时,可以将传动机构设定为相对旋转转矩低、且相对旋转速度高的低减速比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上述安全带3的状态设置了以下7种安全带控制模式,基于这些安全带控制模式,由ECU 20对电动机7和传动机构9进行控制。
(1)安全带收容模式
安全带收容模式是不使用安全带3、完全卷绕卷轴5的状态的控制模式。在该安全带收容模式中,安全带卷收器1被设定为:电动机7未被驱动、且传动机构9为传动切断模式。因此,安全带3中只产生非常微弱的带张力,并且消耗电力为零。
(2)安全带拉出模式
安全带拉出模式是为了佩戴安全带3而从卷轴5拉出的状态的控制模式。同样地,在该安全带拉出模式中,安全带卷收器1被设为传动切断模式。因此,能够以较弱的力拉出安全带3。这时,也不驱动电动机7,消耗电力为零。
(3)调节用安全带卷绕模式
调节用安全带卷绕模式是将安全带3拉出,将舌片(图1中的舌片12)插入扣合到安全带带扣中,将带扣开关(图1中的带扣开关16a)接通(ON)之后,为了将安全带3合适地佩戴到车辆乘员身上,卷绕多余拉出的安全带3的状态,以及安全带3的正常佩戴状态(此时带扣开关为接通状态)下,因车辆乘员移动而拉出规定量的安全带以后,当车辆乘员再次坐到正常位置上时,卷绕被拉出的安全带的状态的控制模式。该调节用安全带卷绕模式中,安全带卷收器1进行控制,以便将传动机构9设定为传动模式,且向安全带卷绕方向以高旋转对电动机7进行旋转驱动。因此,安全带3迅速地被卷绕到卷轴5上,在产生非常弱的规定带张力时,电动机7停止,安全带3以适于车辆乘员佩戴的状态进行佩戴。
(4)正常佩戴模式(舒适模式)
正常佩戴模式(舒适模式)是调节用安全带卷绕模式结束后所设定的安全带3的正常佩戴状态的控制模式。在该正常佩戴模式中,安全带卷收器1被设定为电动机7不被驱动、且传动机构9为传动切断模式。因此,仅在安全带3上产生很弱的带张力,因此即使车辆乘员佩戴安全带3,也不会感觉到压迫感。并且,消耗电力为零。
(5)警报模式
警报模式是在正常佩戴模式下检测到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打瞌睡或本车辆周围存在障碍物时,通过安全带3反复进行规定次数的卷绕动作,从而向驾驶员发出警报的状态的控制模式。在该警报模式下,安全带卷收器1被设定为反复驱动电动机7。因此,由于安全带3中的较强的带张力(比后述紧急模式的带张力弱)和较弱的带张力反复施加到车辆乘员身上,因此能够促使驾驶员对打瞌睡或本车辆周围的障碍物的注意。
(6)紧急模式
紧急模式是在正常佩戴模式下车辆行驶过程中或者继上述警报模式之后,本车辆与障碍物等发生碰撞的的危险性极高的情况下所设定的安全带模式。在该紧急模式中,安全带卷收器1进行控制,以便将传动机构9设定为传动模式,且向安全带卷绕方向以高旋转、高转矩电动机7对进行旋转驱动。因此,安全带3迅速地被卷绕到卷轴5上之后,最终在安全带3上产生极强的规定带张力时,电动机7停止,由此利用该安全带3可靠地约束车辆乘员。
(7)收容用安全带卷绕模式
收容用安全带卷绕模式是为了使安全带3变为收容状态,将该安全带3完全卷绕到卷轴5上的控制模式。在该收容用安全带卷绕模式下,安全带卷收器1进行控制,以便将传动机构9设定为传动模式,且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电动机7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将被拉出的安全带迅速地卷绕到卷轴5上。并且,安全带3被完全卷绕,在产生非常弱的规定带张力时,电动机7停止,由此安全带3变为上述产生非常弱的带张力的安全带收容模式。
关于该收容用安全带卷绕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成:进行控制,以防止安全带收容操作会给车辆乘员造成不适。该控制,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图1和图2中的ECU 20)执行图3所示的“卷收器控制处理(安全带收容控制处理)”来实现。该收容用卷绕模式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模式”。
本实施方式的卷收器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在图3所示的卷收器控制处理中,首先通过步骤S10判断安全带(图1中的安全带3)是否从佩戴状态切换到了佩戴解除状态。具体地说,基于用于检测图1中的舌片12已插入扣合到安全带带扣16上的带扣开关16a的检测信息,将该开关从接通状态切换到断开状态时,判断为安全带3从佩戴状态切换到了佩戴解除状态。该判断可以通过由ECU20检测出带扣开关16a的检测信息来进行。在该步骤S10中,持续进行该处理,直到安全带3从佩戴状态切换到佩戴解除状态为止,当判断出安全带3从佩戴状态切换到佩戴解除状态时(步骤S10的“是”),前进到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判断车门(图1中的车门50)是否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具体地说,基于图1中的车门开闭传感器52的检测信息,当该传感器从接通状态切换到断开状态时,判断为车门5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了打开状态。该判断可以通过由ECU 20检测出车门开闭传感器52的检测信息来进行。在该步骤S20中,但判断为车门50从关闭状态切换到打开状态时(步骤S20中的“是”),前进到步骤S30。否则(步骤S20中的“否”)直接结束处理。即,在车门50维持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使其不进行后述的安全带收容控制处理(不进行利用电动机7的安全带卷绕动作)。
在步骤S30中,进行安全带收容控制处理。在该安全带收容控制处理中,将安全带卷收器1的传动机构9设定为传动模式,且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电动机7进行旋转驱动。由此,通过传动机构9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卷轴5进行旋转驱动,成为将从卷轴5拉出一部分或全部拉出的安全带3卷绕到该卷轴5上的安全带收容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用安全带卷绕模式的安全带卷绕动作可以仅利用电动机7的驱动力进行,或者除了作用于卷轴5的复位弹簧等弹性部件产生的卷绕力以外,还可以辅助性地利用电动机7的驱动力。
在此,例如在以车辆乘员从安全带带扣解开舌片的安全带带扣解除操作为直接条件而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的结构中,车辆乘员在解除安全带的佩戴状态后,想要再次进行安全带的佩戴操作时,车辆乘员必须克服安全带卷绕动作产生的卷绕力而拉出安全带,因而会给车辆乘员造成不适。
因此,在本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中,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如参照图3而进行说明的上述步骤S20那样,以进行安全带带扣解除操作之后车门50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作为直接的判断基准,设定为利用电动机7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的控制模式。该设定是基于以下考虑而进行的:车辆乘员C解除安全带3的佩戴状态后,如果还处于关闭车门50的状态,则车辆乘员C为了再次佩戴安全带3而拉出该安全带3的可能性较高,相反,在打开车门50的情况下,车辆乘员C为了再次佩戴安全带3而拉出该安全带3的可能性较小。由此,在本发明中,只有车辆乘员C为了再次佩戴安全带3而拉出该安全带3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才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安全带收容动作)的控制。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这种安全带收容控制,利用电动机7进行安全带的卷绕动作,防止安全带处于被拉出的状态,并且尽量降低该安全带卷绕动作对车辆乘员造成不适。这样,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1、安全带装置100以及具有该安全带装置100的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能够对利用电动机7的安全带卷绕动作提供极其细微的控制。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考虑进行各种应用或变形。例如,也可以实施应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以下各种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了安装在汽车上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汽车、飞机、船舶、电车、公交车等乘载车辆乘员并进行移动的各种车辆中所安装的安全带装置的结构。

Claims (3)

1.一种装载在车辆上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机;
卷轴,随着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而对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和安全带拉出动作;以及
控制装置,进行所述电动机的驱动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下述控制模式:以解除了所述车辆乘员对所述安全带的佩戴时,与该安全带对应的车门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为条件,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所述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
2.一种装载在车辆上的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车辆乘员佩戴的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
电动机;
卷轴,随着所述电动机的驱动而对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进行安全带卷绕动作和安全带拉出动作;
控制装置,对所述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
安全带带扣,固定在车辆上;
舌片,设在所述安全带上,在佩戴安全带时扣合到所述安全带带扣上;以及
检测传感器,检测所述舌片已扣合到所述安全带带扣上;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下述控制模式:以根据所述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判断出解除了所述车辆乘员对所述安全带的佩戴时,与该安全带对应的车门从关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为条件,向安全带卷绕方向对所述电动机进行驱动控制。
3.一种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将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装置收容在车辆内的收容空间中。
CNA2006100941640A 2005-06-27 2006-06-27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Pending CN18915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86767A JP2007001534A (ja) 2005-06-27 2005-06-27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付車両
JP2005186767 2005-06-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1537A true CN1891537A (zh) 2007-01-10

Family

ID=3710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941640A Pending CN1891537A (zh) 2005-06-27 2006-06-27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516808B2 (zh)
EP (1) EP1738978A1 (zh)
JP (1) JP2007001534A (zh)
CN (1) CN189153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1331A (zh) * 2019-05-17 2019-08-27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安全座椅
CN112729788A (zh) * 2020-12-21 2021-04-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带总成拉出、回收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3176A (ja) * 2004-03-22 2005-09-29 Denso Corp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6321358A (ja) * 2005-05-19 2006-11-30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付車両
US7263750B2 (en) 2005-06-09 2007-09-04 Amsafe, Inc. Buckle assembly having single release for multiple belt connectors
JP4714513B2 (ja) * 2005-06-28 2011-06-2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付車両
JP2007112267A (ja) * 2005-10-19 2007-05-10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付車両
JP4885773B2 (ja) * 2007-03-23 2012-02-2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装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巻取方法
JP4861881B2 (ja) * 2007-03-30 2012-01-2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装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巻取方法
US20090094807A1 (en) * 2007-10-16 2009-04-16 Takata Corporation Seatbelt buckle apparatus
WO2010037103A1 (en) * 2008-09-29 2010-04-01 Amsafe, Inc. Tensioning apparatuses for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8469401B2 (en) 2009-02-23 2013-06-25 Amsafe, Inc. Seat harness pretensioner
CA2719846A1 (en) 2009-11-02 2011-05-02 Amsafe Commercial Products, Inc. Devices for adjusting tension in seat belts and other restraint system web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8683666B2 (en) 2009-11-04 2014-04-01 Amsafe Commercial Products, Inc. Restraint system buckle components having tactile surfa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US8627554B1 (en) 2010-05-03 2014-01-14 Amsafe, Inc. (Phoenix Group) Buckle assemblies with swivel and dual release featur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US8777323B2 (en) 2010-07-20 2014-07-15 Amsafe, Inc. Restraint harness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KR101305812B1 (ko) * 2011-10-05 2013-09-06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차량용 시트벨트의 웨빙가이드 회전장치 및 그 회전 제어방법
US9022483B2 (en) 2012-06-07 2015-05-05 Shield Restraint Systems, Inc. Seatbelt buckle tongue assembly
EP2958453A4 (en) 2013-02-19 2016-07-27 Amsafe Inc BUCKET ASSEMBLIES WITH LIFTING CLOSUR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US9277788B2 (en) 2013-02-19 2016-03-08 Amsafe, Inc. Dual release buckle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13008277B4 (de) * 2013-05-15 2022-10-13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Verfahren zum Straffen eines unbenutzten Fahrzeuggurts
US9775410B2 (en) 2014-12-16 2017-10-03 Shield Restraint Systems, Inc. Web adjusters for use with restraint system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US10604259B2 (en) 2016-01-20 2020-03-31 Amsafe,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having extending restrain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814282B2 (en) 2016-02-02 2017-11-14 Shield Restraint Systems, Inc. Harsh environment buckle assembli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AU2018219223A1 (en) 2017-02-07 2019-08-29 Shield Restraint Systems, Inc. Web adjus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5231A (en) * 1956-08-27 1959-09-22 Orben M Olson Retractable safety belts
US3164409A (en) * 1962-04-20 1965-01-05 Richard K Rumble Seat belt assembly
US3764161A (en) * 1971-07-16 1973-10-09 Chrysler Corp Seat belt assembly
US3973786A (en) * 1975-03-28 1976-08-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elt retractor with winding prevention mechanism
US4007948A (en) * 1975-05-13 1977-02-15 Allied Chemical Corporation Release for safety belt tension-relieving apparatus
US4185855A (en) * 1978-05-15 1980-01-2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assive seat belt system
JPS5937255B2 (ja) * 1979-03-24 1984-09-08 株式会社高田工場 安全ベルト巻取装置
US4458920A (en) * 1981-11-10 1984-07-10 Fuji Kiko Kabushiki Kaisha Tensionless seat belt retractor
US4461493A (en) * 1982-02-02 1984-07-24 Gateway Industries, Inc. Tension relieving mechanism for a seat belt retractor and control means therefor
JPH0447000Y2 (zh) * 1985-03-29 1992-11-06
US4770365A (en) * 1986-09-26 1988-09-13 Juichiro Takada Seat belt retractor
US4946196A (en) * 1988-03-31 1990-08-07 Gateway Industries, Inc. Retractor with manually-operable remote control for tension-relieving system
JPH04103451A (ja) * 1990-08-23 1992-04-06 Takata Kk シートベルトリーチャ装置
US5265823A (en) * 1991-06-03 1993-11-30 Takata Inc. Tension relieving mechanism for a safety belt system
JP3042048B2 (ja) * 1991-07-24 2000-05-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装置
DE19731689C2 (de) 1997-07-23 1999-07-29 Hs Tech & Design Vorrichtung zum Aufrollen eines Sicherheitsgurtbandes
US6005241A (en) * 1997-10-24 1999-12-21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straint system
US6257363B1 (en) * 1997-12-16 2001-07-10 Nsk Ltd. Automotive passenger restraint and protection apparatus
JP4077946B2 (ja) 1998-08-18 2008-04-23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保護装置
US6485057B1 (en) * 1997-12-16 2002-11-26 Nsk Autoliv Co., Ltd. Automotive passenger restraint and protection apparatus and seatbelt protraction and retraction amount-detecting device
SE9801261D0 (sv) 1998-04-07 1998-04-07 Stridsberg Innovation Ab Safety belt tensioner
DE19936627A1 (de) 1999-08-04 2001-02-08 Hs Tech & Design Rückhalte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9940034C2 (de) * 1999-08-24 2001-08-30 Hs Tech & Design Gurtaufroller
JP4356852B2 (ja) * 1999-12-13 2009-11-0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制御装置
JP2001253317A (ja) 2000-03-14 2001-09-18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システム
JP4430786B2 (ja) * 2000-05-25 2010-03-10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WO2002009984A1 (en) * 2000-08-01 2002-02-07 Takata Seat Belts, Inc. Method of and an apparatus for presenting a seat belt buckle
US6485058B1 (en) * 2000-08-04 2002-11-26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eat belt buckle and tongue presenter system
JP4671254B2 (ja) 2000-12-06 2011-04-1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き取り装置
US6722698B2 (en) * 2002-03-22 2004-04-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belt retractor system
JP4252854B2 (ja) * 2003-07-09 2009-04-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の制御装置
JP2005199783A (ja) * 2004-01-14 2005-07-28 Takata Corp モータ付シートベルト巻き取り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443974B2 (ja) 2004-03-30 2010-03-3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付シートベルト巻き取り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573225B2 (ja) * 2004-09-24 2010-11-0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の巻き取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1331A (zh) * 2019-05-17 2019-08-27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儿童安全座椅
CN112729788A (zh) * 2020-12-21 2021-04-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带总成拉出、回收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12729788B (zh) * 2020-12-21 2022-04-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带总成拉出、回收性能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001534A (ja) 2007-01-11
EP1738978A1 (en) 2007-01-03
US7516808B2 (en) 2009-04-14
US20060290131A1 (en) 200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1537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899894B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02795194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951737B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970353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00486840C (zh) 安全带装置
EP1759938B1 (en) Seat belt apparatus and vehicle
CN1907769B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781773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和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990311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US7533903B2 (en) Seat belt apparatus
US20110270493A1 (en) Seat-belt-retractor control device and seat belt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781774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和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990310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781775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和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629016A (zh) 安全带收缩器
CN100540364C (zh) 安全带收缩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781771A (zh)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装置和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00567056C (zh) 安全带收缩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CN100482502C (zh) 安全带收缩器、安全带装置以及带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EP1803615A2 (en) Seat Belt Retractor, Seat Belt Apparatus, and Vehicle with Seat Belt Apparatus
JP2011230690A (ja)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658867B2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