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2052A - 调谐器电路 - Google Patents

调谐器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2052A
CN1882052A CNA2006100928307A CN200610092830A CN1882052A CN 1882052 A CN1882052 A CN 1882052A CN A2006100928307 A CNA2006100928307 A CN A2006100928307A CN 200610092830 A CN200610092830 A CN 200610092830A CN 1882052 A CN1882052 A CN 18820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ircuit
signal
frequency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28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52846C (zh
Inventor
伊藤浩哉
菅野泰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82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20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28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284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50Tuning indicators; Automatic tuning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4446IF amplifier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W TV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 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谐器电路,其中,由前置滤波器所选择的高频信号与局部振荡信号一起被输入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第一、第二变频电路分别输出两输入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第一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中频滤波器,中频滤波器的输出被输入到放大器。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放大器。放大器选择从中频滤波器输出的中频信号和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方,进行放大并输出。

Description

调谐器电路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5年6月17日提出的在前日本专利申请No.2005-178155的优先权,这里通过参考来合并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电视接收机中所使用的调谐器电路,尤其涉及适合于对高频段的滤波器特性进行调整的调谐器电路。
背景技术
在VHF频带和UHF频带用的电视接收机中,通过调谐器电路,100MHz~10GHz左右的接收信号被变换成数10MHz的中频信号。在调谐器电路的制造阶段,使调谐器电路的前级、也就是接收放大级中所包含的前置滤波器的通带(通频带、传输频带)特性与接收信号的频率相吻合来调整。这时,使用网络分析仪等来观测调谐器电路的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调谐器电路包含中频滤波器。为此,就无法使用通过了调谐器电路的信号来对前置滤波器自身的通带特性进行测定。
在日本国专利第3178382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方法:在调整前置滤波器的特性时,将调谐器电路中的中频滤波器的谐振部以电气方式进行短路,并尽量使中频滤波器的特性平坦。但是,在这个方法中,不能完全除去中频滤波器的特性的影响。亦即,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受到中频滤波器特性的影响。而且,前置滤波器的特性的调整作业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调谐器电路,包括:前置滤波器,接受已接收到的高频信号,并输出所希望的频带的高频信号;局部振荡器,生成局部振荡信号;第一变频电路,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输出具有两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中频滤波器,接受上述第一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使所希望的中频频带的信号有选择性地通过并输出中频信号;第二变频电路,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输出具有两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放大器,接受上述中频信号和上述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两信号中的某一方,进行放大并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比较例的调谐器电路的框图。
图2A~图2C是表示图1的调谐器电路在正常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3A~图3C是表示图1的调谐器电路在调整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调谐器电路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调谐器电路在正常动作时以及调整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6是表示图4的调谐器电路的具体构成的电路图。
图7是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调谐器电路的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调谐器电路的具体构成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就比较例进行说明。在该比较例和后述各实施例的说明之际,对共同的地方赋予同一附图标记以避免重复说明。
<比较例>
图1是比较例的调谐器电路的框图。该调谐器电路,例如被设置在TV接收机内。已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过在接收放大部中所包含的前置滤波器10,被提供给调谐器电路用的集成电路芯片20的输入端子21。已提供给集成电路芯片20的信号,被输入到变频电路22,并在这里与在局部振荡器23中生成的局部振荡信号混合。通过将变频电路22的输出提供给中频滤波器24,来抽取中频信号。已抽取出的中频信号在放大器25中被放大,并从集成电路芯片20的输出端子26进行输出。
集成电路芯片20的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依赖于前置滤波器10与中频滤波器24的特性的合成特性,而不是依赖于前置滤波器10单独的特性。为此,就无法根据调谐器电路的输出信号,来观测前置滤波器10本身的特性。
关于这点,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图2A~图2C表示图1所示的调谐器电路在正常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频率特性,图2A是前置滤波器10单独的频率特性,图2B是中频滤波器24单独的频率特性,图2C是综合了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和中频滤波器24的特性的合成特性、也就是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是前置滤波器10的频率特性中的峰值频率fRF,通过变频电路22的变频作用被变换成fIF。
为了除去成为干扰的无用频带的信号,仅使所希望的接收信号通过,而调整前置滤波器10内的电路元件的值,以使中心峰值频率与所希望的接收信号的频率fRF一致。在局部振荡器23中,生成相对接收信号的频率fRF相应偏离了中频fIF的频率fLO、在本例中即fRF+fIF的局部振荡信号。在变频电路22中,接收信号和局部振荡信号被混合起来,输出含有两信号之差的fIF分量与两信号之和的(2×fRF+fIF)分量的双波的信号。中频滤波器24的频率特性为fIF附近尖锐的通带。必要的fIF分量通过中频滤波器24从变频电路22的输出信号中抽取出来。
若在正常动作时观测调谐器电路的输出信号,则如图2C所示那样,可观测到综合了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和中频滤波器24的特性的合成特性。这样在重叠了中频滤波器24的频率特性的状态下,即使一边观测调谐器输出信号一边调整前置滤波器10的通带特性以使其与接收信号的频率相吻合,也不能精度良好地调整前置滤波器10的峰值频率。
于是,在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的调整动作时,使中频滤波器24的谐振部以电气方式进行短路,以使中频滤波器24的特性平坦。图3A至图3C表示图1所示的调谐器电路在调整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频率特性。与图2A以至图2C的情况相同,分别是:图3A表示前置滤波器10单独的频率特性,图3B表示中频滤波器24单独的频率特性,图3C表示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若比较图3A和图3C的特性,就可知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受到中频滤波器24的频率特性的影响。
<第一实施例>
图4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调谐器电路。在图4所示的调谐器电路中,与图1的调谐器电路比较存在以下不同点。亦即,在集成电路芯片20中,对于来自前置滤波器10的输入信号,为了在正常动作时和调整动作时切换信号路径使其输入到放大器,而追加有信号直通系统。又,放大器具有选择2个输入路径来进行放大的功能。
已接收到的电视信号,经由包含在接收放大部的前置滤波器10,被提供给调谐器电路用的集成电路芯片20的输入端子21。已提供给集成电路芯片20的信号被输入到第1变频电路22。在第1变频电路22中,例如与在使用了相位同步环路的局部振荡器23中所生成的局部振荡信号进行混合。在这里发生的中频信号,通过中频滤波器24被抽取以后,在放大器27中进行放大,从输出端子26输出。
在集成电路芯片20中新追加具有与第1变频电路22相同结构的第2变频电路28以及切换控制电路29。从调谐器电路用的集成电路芯片20的输入端子21所供给的接收信号进行分支后输入第2变频电路28。又,在局部振荡器23中所生成的局部振荡信号被输入到第2变频电路28。已输入到第2变频电路28的接收信号与局部振荡信号进行混合。
放大器27通过切换控制电路29来控制动作,在正常动作时,选择来自中频滤波器24的信号并进行放大,在调整动作时,选择来自第2变频电路28的信号并进行放大。
此外,在图4的调谐器电路中,虽然已对将第1、第2变频电路22、28、中频滤波器24以及切换控制电路29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内部,且将局部振荡器23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外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分别将切换控制电路29和中频滤波器24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外部,而将局部振荡器23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内部。
图5A~图5C表示图4所示的调谐器电路在正常动作时以及调整动作时的主要部分的频率特性。分别是:图5A表示前置滤波器10单独的频率特性,图5B表示中频滤波器24单独的频率特性,图5C表示综合了正常动作时的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和中频滤波器24的特性的合成特性,图5D表示调整动作时的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
接着,对图4的调谐器电路的动作进行说明。
正常动作时与比较例的调谐器电路的动作相同。亦即,局部振荡器23生成具有相对接收信号的频率fRF相应偏离了中间频率fIF的频率fLO(本例子中是fRF+fIF)的局部振荡信号。第1、第2变频电路22、28分别将接收信号和局部振荡信号进行混合,并输出含有两信号之差的fIF分量与两信号之和的(2×fRF+fIF)分量的双波的信号。
中频滤波器24具有成为fIF附近尖锐的通带的频率特性,从第1变频电路22的输出信号中抽取必要的fIF分量。放大器27选择中频滤波器24的输出并进行放大。这时,若使用网络分析仪等对来自输出端子26的调谐器输出信号进行观测,就可观测到综合了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和中频滤波器24的特性的合成特性。
相对于此,在调谐器电路的制造阶段,在一边观测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一边使前置滤波器10的通带特性与接收信号的频率相吻合来进行调整的调整动作时,就可以将放大器27的输入信号,切换到从第2变频电路28所输出的信号,也就是旁路了中频滤波器24的直通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放大器27将通过了不含中频滤波器24的频率特性的路径的直通信号进行放大。其结果,如图5D所示,被观测的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就变得与图5A所示的前置滤波器10单独的特性等价。但是,频率的高低关系反转,中心频率不同。从而,就能够根据从输出端子26输出的调谐器输出信号,来观测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因此,就可以简单地进行前置滤波器10的输出特性的调整作业。
图6表示图4所示的调谐器电路的具体的电路构成。在这里,表示了由前置滤波器10所选择的高频信号被输入的输入端子21;第1、第2变频电路22、28;局部振荡器23的一部分;中频滤波器24;输出端子26以及放大器27。
第1变频电路22,使用了在集成电路化时特性的稳定化容易的一般的双重平衡混合电路。该双重平衡混合电路,包括:由NPN型晶体管Q1、Q2构成的差动对31;由NPN型晶体管Q3、Q4构成的差动对32;由NPN型晶体管Q5、Q6构成的差动对33;使用了负载电阻元件R1、R2的差动电路。接收信号fRF从输入端子21被输入到差动对31。局部振荡信号fLO(=fRF+fIF)从局部振荡器23被输入到差动对32和33。接收信号fRF通过差动对31、32和33来进行变频,并从负载电阻R1、R2的各一端输出包含fIF分量和(2×fRF+fIF)分量的双波的差动信号。
中频滤波器24,包含由电容和线圈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中频滤波器24具有在fRF附近尖锐的通带,并在fIF谐振,只将fIF分量传递给下一级。
第2变频电路28是与第1变频电路22同样的双重平衡混合电路,与第1变频电路22同样,具有差动对31、32、以及33和负载电阻元件R1、R2等。第2变频电路28,与第1变频电路22同样地,将接收信号fRF和局部振荡信号fLO混合,并输出包含fIF分量和(2×fRF+fIF)分量的双波的差动信号。
放大器27是两输入和一输出的放大器,选择两个输入信号的某一个并进行放大后从输出端子26输出。放大器27具有:由被输入来自中频滤波器24的输出信号的NPN型晶体管Q11、Q12构成的差动对34;和由被输入来自第2变频电路28的输出信号的NPN型晶体管Q13、Q14构成的差动对35;依据来自切换控制电路29的控制信号来从上述两差动对34、35中选择一个差动对的由NPN型晶体管Q15、Q16构成的差动对36;连接到差动对34、35的负载电阻R3等。
在图6的电路中,当从切换控制电路29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压电平,比提供给差动对36中的晶体管Q15的基极的偏置电压的电压电平还低时,在晶体管15中流过基极电流,差动对34变成动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放大器27选择来自中频滤波器24的信号,并进行放大后从输出端26进行输出。这时,在差动对36中的晶体管Q16中不流过基极电流,差动对35变成非动作状态。
若从控制电路29输出的控制信号的电压电平比提供给差动对36中的晶体管Q15的基极的偏置电压的电压电平还高的话,则在晶体管Q16中流过基极电流,差动对晶体管35变成动作状态,通过放大器27选择来自第2变频电路28的输出信号,并进行放大后从输出端子26进行输出。这时,在晶体管Q15中不流过基极电流,差动对34变成非动作状态。
<第二实施例>
图7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调谐器电路。图7所示的调谐器电路与图4的实施例电路比较具有以下不同点。亦即,具有第1变频电路22a和第2变频电路28a具有各自的动作状态基于控制信号来进行控制的结构。切换控制电路29a生成控制第1变频电路22a和第2变频电路28a的动作的上述控制信号。放大器27a对中频滤波器24的输出信号和第2变频电路28a的输出信号进行相加,并进行放大后从输出端子26输出。
通过这样的结构,从放大器27a输出的信号就成为只将从中频滤波器24输出的中频信号或第2变频电路28a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个进行了放大的信号。
此外,在图7的调谐器电路中,虽然对将第1、第2变频电路22a、28a、中频滤波器24,放大器27a和切换控制电路29a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内部,且将局部振荡器23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外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分别将中频滤波器24和切换控制电路29a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外部,而将局部振荡器23设置在集成电路芯片20的内部。
对图7所示的调谐器电路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正常动作时,基于从切换控制电路29a输出的控制信号,第1变频电路22a被选择并设为动作状态,第2变频电路28a被设为非动作状态。由此,放大器27a将通过了第1变频电路22a和中频滤波器24的信号放大并输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电路中的正常动作时大致相同的动作。此外,在该正常动作时的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成为如图5C所示的那样。
与此相对,在一边观测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一边进行调整前置滤波器10的通带特性的调整动作时,基于从切换控制电路29a输出的控制信号,第2变频电路28a被选择并设为动作状态,第1变频电路22a被设为非动作状态。由此,放大器27a将通过了不包含中频滤波器24的频率特性的路径的直通信号放大。其结果,若观测从输出端子26输出的调谐器输出信号的频率特性,就可以得到与图5A所示的前置滤波器10单独的特性等价的特性。但是,频率的高低关系与图5A的特性反转,中心频率不同。亦即,能够根据从输出端子26输出的调谐器输出信号来观测前置滤波器10的特性,由此,就可以简单地进行前置滤波器10的输出特性的调整作业。
图8表示图7所示的调谐电路的具体的电路结构。在这里,表示了由前置滤波器10所选择的高频信号被输入的输入端子21、第1变频电路22a、局部振荡器23的一部分、以及中频滤波器24、输出端子26、放大器27a、第2变频电路28a、切换控制电路29a的一部分。
第1变频电路22a与图6中所示的第1变频电路22相比较,新追加了电流源用的晶体管Q7。上述晶体管Q7的集电极/发射极间被插入在差动对31和接地电位的节点之间,从切换控制电路29a输出的第1信号被输入到晶体Q7的基极。晶体管Q7在基极没有第1信号输入时,不流过集电极电流,第1变频电路22a全体的动作停止。
中频滤波器24,与图6所示的部件同样地,通过由电容器和线圈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来构成。
第2变频电路28a与第1变频电路22a相比较,省略了差动对32和负载电阻元件R1、R2。差动对31内的一个晶体管Q1的集电极被连接到电源电压Vcc的供给节点,另一个晶体管Q2的集电极被连接到差动对33。差动对33内的一个晶体管Q5的集电极被连接到电源电压Vcc的供给节点,另一个晶体管Q6的集电极被连接到放大器27a。从切换控制电路29a输出的第2信号被输入到第2变频电路28a内的晶体管Q7的基极。然后,第2变频电路28a中的晶体管Q7在基极没有第2信号输入时,不流过集电极电流,第2变频电路28a全体的动作停止。
放大器27a与图6中的放大器27相比较,省略了差动对35、36。亦即,放大器27a通过由NPN型的晶体管Q11、Q12构成的差动对34和负载电阻元件R3和若干电阻元件来构成。而且,第2变频电路28a内的晶体管6的集电极被连接到晶体管Q12的集电极和负载电阻元件R3的共同连接节点。输出端子26被连接到晶体管Q12的集电极。该放大器27a是两输入和一输出的放大器,来自中频滤波器24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晶体管Q11、Q12的各基极,来自第2变频电路28a的信号电流被输入到晶体管Q12的集电极。由此,来自中频滤波器24的信号和来自第2变频电路28a的信号被相加,进行放大后从输出端子26进行输出。
切换控制电路29a具有由PNP型的晶体管Q21、Q22构成的差动对37。而且,偏置电压被提供给一个晶体管Q21的基极,切换用的控制信号被输入到另一个晶体管Q22的基极。
在切换用的控制信号是高电平、晶体管Q22的基极电压比晶体管Q21的基极电压高时,在晶体管Q21中流过集电极电流。该集电极电流作为上述第1信号被提供给第1变频电路22a内的电流源用的晶体管Q7的基极。这时,由于基极电流被提供给第1变频电路22a内的晶体管Q7,第1变频电路22a进行动作。在晶体管Q22中不流过集电极电流,在第2变频电路28a内的电流源用的晶体管Q7中不流过基极电流,第2变频电路28a变成非动作。
在切换用的控制信号是低电平、晶体管Q22的基极电压比晶体管Q21的基极电压低时,在晶体管Q22中流过集电极电流,该集电极电流作为上述第2信号被提供给第2变频电路28a内的电流源用的晶体管Q7的基极。也就是,由于基极电流被提供给第2变频电路28a内的晶体管Q7,所以第2变频电路28a进行动作。这时,在晶体管Q21中不流过集电极电流,在第1变频电路22a内的电流源用的晶体管Q7中不流过基极电流,第1变频电路22a变成非动作。
另外的优点和变形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想到。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宽的方面并不限于这里所描述和表示的特定细节和代表性实施方式。从而,在不脱离由附加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规定的总发明概念的精神和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

Claims (20)

1.一种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置滤波器(10),接受被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输出所希望的频带的高频信号;
局部振荡器(23),生成局部振荡信号;
第一变频电路(22),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输出具有两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
中频滤波器(24),接受上述第一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使所希望的中频频带的信号有选择性地通过并输出中频信号;
第二变频电路(28),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输出具有两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以及
放大器(27),接受上述中频信号和上述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两信号中的某一方,进行放大并输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变频电路(22)、上述第二变频电路(28)以及上述放大器(27)被形成在同一半导体芯片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22、28)是双重平衡混合电路。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22、28)各自包含:
第一差动电路(31),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
第二差动电路(32),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被供给上述局部振荡信号;
第三差动电路(33),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被供给上述局部振荡信号;以及
第一负载电路(R1、R2),被连接到上述第二、第三差动电路。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频滤波器(24)含有电容器和线圈的并联谐振电路。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电路(29),输出用于控制上述放大器的动作的控制信号。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大器(27)包含:
第四差动电路(36),接受上述控制信号;
第五差动电路(34),被连接到上述第四差动电路,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
第六差动电路(35),被连接到上述第四差动电路,接受上述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以及
第二负载电路(R3),被连接到上述第五、第六差动电路。
8.一种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置滤波器(10),接受被接收到的高频信号,输出所希望的频带的高频信号;
局部振荡器(23),生成局部振荡信号;
第一变频电路(22a),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依照第一信号来控制动作,在动作时输出具有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与上述局部振荡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
第二变频电路(28a),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依照第二信号来控制动作,在动作时输出具有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与上述局部振荡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
中频滤波器(24),接受上述第一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使所希望的中频频带的信号有选择性地通过并输出中频信号;以及
放大器(27a),接受上述中频信号和上述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将两信号相加,进行放大并输出。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变频电路(22a)、上述第二变频电路(28a)以及上述放大器(27a)被形成在同一半导体芯片上。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22a、28a)是双重平衡混合电路。
11.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22a、28a)各自包含:
第一差动电路(31),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
第二差动电路(32),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被供给上述局部振荡信号;
第三差动电路(33),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被供给上述局部振荡信号;
第一负载电路(R1、R2),被连接到上述第二、第三差动电路;以及
晶体管(Q7),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依照上述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对上述第一差动电路提供电流。
12.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大器(27a)包含:
第四差动电路(34),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以及
第二负载电路(R3),被连接到上述第四差动电路及上述第二变频电路(28a)。
13.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电路(29a),输出上述第一、第二信号。
14.一种电视用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置滤波器(10),接受被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输出所希望的频带的高频信号;
局部振荡器(23),生成局部振荡信号;
第一变频电路(22),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输出具有两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
中频滤波器(24),接受上述第一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使所希望的中频频带的信号有选择性地通过并输出中频信号;
第二变频电路(28),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和上述局部振荡信号,输出具有两信号之差的频率分量的信号;以及
放大器(27),接受上述中频信号和上述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选择两信号中的某一方,进行放大并输出。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变频电路(22)、上述第二变频电路(28)以及上述放大器(27)被形成在同一半导体芯片上。
16.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22、28)是双重平衡混合电路。
17.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第二变频电路(22、28)各自包含:
第一差动电路(31),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
第二差动电路(32),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被供给上述局部振荡信号;
第三差动电路(33),被连接到上述第一差动电路,被供给上述局部振荡信号;以及
第一负载电路(R1、R2),被连接到上述第二、第三差动电路。
18.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频滤波器(24)含有电容器和线圈的并联谐振电路。
19.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电路(29),输出用于控制上述放大器的动作的控制信号。
20.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调谐器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大器(27)包含:
第四差动电路(36),接受上述控制信号;
第五差动电路(34),被连接到上述第四差动电路,接受从上述前置滤波器输出的高频信号;
第六差动电路(35),被连接到上述第四差动电路,接受上述第二变频电路的输出信号;以及
第二负载电路(R3),被连接到上述第五、第六差动电路。
CNB2006100928307A 2005-06-17 2006-06-16 调谐器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28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78155A JP2006352683A (ja) 2005-06-17 2005-06-17 チューナ回路
JP2005178155 2005-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2052A true CN1882052A (zh) 2006-12-20
CN100452846C CN100452846C (zh) 2009-01-14

Family

ID=3752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283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2846C (zh) 2005-06-17 2006-06-16 调谐器电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72651B2 (zh)
JP (1) JP2006352683A (zh)
CN (1) CN100452846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6436A (zh) * 2009-09-01 2011-04-06 夏普株式会社 前置电路、调谐器、电视广播接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8819A (ja) * 1986-11-29 1988-06-10 Murata Mfg Co Ltd テレビチユ−ナ−
JP2560093B2 (ja) * 1988-10-05 1996-1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Fmチューナ
JPH063885B2 (ja) * 1990-11-30 1994-0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Fm受信機の調整方法
CN1110855A (zh) * 1994-04-26 1995-10-25 郑永裕 卫星接收调谐器
JP3108333B2 (ja) * 1995-07-25 2000-11-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チューナの調整方法
JP3627783B2 (ja) * 1996-12-26 2005-03-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モデム用チューナ
US6118499A (en) * 1997-05-19 2000-09-1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 receiver
JP3178382B2 (ja) * 1997-09-12 2001-06-1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装置
JP3510794B2 (ja) * 1998-07-21 2004-03-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通信機
CN1190964C (zh) * 2000-02-14 2005-02-23 夏普公司 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调谐器
KR100446078B1 (ko) * 2002-07-08 2004-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신호 자동이득 제어장치
JP4183532B2 (ja) * 2003-03-04 2008-11-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高周波装置
JP3783698B2 (ja) 2003-04-28 2006-06-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集積回路
GB2408643A (en) * 2003-11-27 2005-06-01 Zarlink Semiconductor Ltd Double conversion tuner with tuneable bandpass filter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06436A (zh) * 2009-09-01 2011-04-06 夏普株式会社 前置电路、调谐器、电视广播接收器
CN102006436B (zh) * 2009-09-01 2013-08-28 夏普株式会社 前置电路、调谐器、电视广播接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352683A (ja) 2006-12-28
US20060285022A1 (en) 2006-12-21
US7672651B2 (en) 2010-03-02
CN100452846C (zh) 2009-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13C (zh) 可变增益放大器
EP0851580A1 (en) Tuner for cable modem
US78846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hase noise in an oscillator signal of a Colpitts oscillator
CN1086357A (zh) 变压器电路,双平衡混合器
EP1128546A1 (en) Upconverter mixer circuit
CN1069477C (zh)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CN1092001C (zh) 用于在接收机中对中频信号进行放大和检波的单片集成电路
JP3392731B2 (ja) 低ひずみ大振幅ダウンコンバータ濾波増幅回路
CN1086860C (zh) 用于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调谐器的变频器电路
KR100366196B1 (ko) 발진기
CN1777260A (zh) 声音中频变换电路
CN1882052A (zh) 调谐器电路
CN101233694B (zh) 针对不同类型的接收信号的接收机
DE3913025C2 (zh)
CN1973432A (zh) 镜像抑制电路
JPS63141416A (ja) 同調装置
EP0715403A1 (en) A satellite tuner stage
US6754478B1 (en) CMOS low noise amplifier
JPH08265202A (ja) 同調回路
CN100521522C (zh) 高频接收设备和高频发送设备
CN100359800C (zh) 高频装置
CN1069007C (zh) 宽频带低噪音低互调失真接收机
JP2000151272A (ja) ケーブルモデム用チューナ
EP1128547A2 (en) Gilbert cell mixer
EP1519481A1 (en) Agc circ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706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