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477C -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477C
CN1069477C CN93114743A CN93114743A CN1069477C CN 1069477 C CN1069477 C CN 1069477C CN 93114743 A CN93114743 A CN 93114743A CN 93114743 A CN93114743 A CN 93114743A CN 1069477 C CN1069477 C CN 106947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oltage
amplifier
gai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3114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915A (zh
Inventor
J·R·哈福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4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47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1Low-frequency amplifiers, e.g. audio preamplifiers
    • H03F3/183Low-frequency amplifiers, e.g. audio pre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4446IF amplifier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W TV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03F3/1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1/00Details of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mplification
    • H03G1/0005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 H03G1/0017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the device being at least one of the amplifying solid state elements of the amplifier
    • H03G1/0023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ling devices operated by a controlling current or voltage signal the device being at least one of the amplifying solid state elements of the amplifier in emitter-coupled or cascode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G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 H03G3/00Gain control in amplifiers or frequency changers
    • H03G3/20Automatic control
    • H03G3/30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03G3/3052Automatic control in amplifiers hav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 bandpass amplifiers (H.F. or I.F.) or in frequency-changers used in a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
    • H03G3/3068Circuits generating control signals for both R.F. and I.F. st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455Demodulation-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52Automatic gai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在电视接收装置中,第一中频放大器链包括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和在后面的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第二中频放大器链包括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和在后面的一个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第二和第四放大器以同样方式由AGC信号进行控制;第一和第三放大器以同样方式由延时相同量的AGC信号进行控制。射频放大器是由带有更大延时的AGC信号控制的增益控制放大器,对第一中频放大器输出响应进行下变频,以产生伴音中频。对第二中频放大器输出响应进行检波,以恢复视频信号。

Description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这是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07/940220的部分继续申请。
本发明涉及用在电视信号接收装置中的中频(IF)放大器,诸如用在电视(TV)接收机和盒式录像机(VCR’S)中,置于由射频(RF)下变频之后的这种中频放大器,称为“视频中频(Video IF)放大器”或“PIX IF放大器”。
在电视信号接收装置中实现中频(IF)滤波和增益功能方面的最新实践,是采用放在增益模块放大器之前的集总或“模块”滤波器,该增益块放大器在一个单片集成电路(IC)的范围内包含许多个直接耦合级联的放大级。不采用级间调谐。由增益模块IC放大器放大了的中频信号实际上是在该单片集成电路内进一步检出的,以便由该IC形成基带复合视频信号和4.5MHZ的伴音中频(IF)。从这些信号中滤出已放大的中频信号,以降低引起增益模块放大器振荡的再生之类的作用。
该“模块”滤波器通常是用以提供电视接收机所需的整个通带形状和邻近频道衰减的一种表面声波(SAW)滤波器。关于SAW滤波器和模块滤波及其应用,可以在K.Blair Benson为主编的TELEVISON ENGINEERING HANDBOOK一书的第十三章中查到。该书由McGraw-Hill Book Company于1986年在纽约出版发行。
关于电视中频(IF)放大器,在所论及的最优图像接收和最优声音接收范围内存在相冲突的要求,当采用把该模块滤波器置于增益模块放大器之前来进行中频放大时,这些相互矛盾的要求更难解决。在水平扫描方向具有完好分解力的良好图像接收,要求送给视频检波器的中频信号不包含对频道内伴音载波信号的响应。因此,在采用具有级间调谐的分立放大器件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中,通常频道内的声频陷波器放在视频检波器的前面。良好的图像接收还要求送给视频检波器的中频信号不包含对邻近频道伴音载频的响应,这种响应使伴音干扰图像。在采用具有级间调谐的分立放大器件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中,邻近频道陷波器放在视频检波器前面,并且,相对于邻近频道变换为中频所呈现的频带具有高(40dB左右)抑制能力。为了获得这种阻斥能力而仍保持对复合图像信号的可接受的线性相位响应,该视频载波变换为中频时须位于邻近频道伴音陷波器阻斥响应的边缘,通常衰减6dB左右。当采用模块滤波器放在增益模块放大器之前来提供中频放大时,须在增益模块放大器前面的增益模块滤波器内提供邻近频道和在频道内的陷波器,该增益模块放大器给出放大了的中频,以适合与视频检波器的直接耦合,这可以用来产生(载波差拍)伴音。
采用载波差拍伴音的TV伴音接收,伴音接收显示较好的信噪比,然而在伴音和视频载波混合在一起来产生4.5MHZ伴音中频信号之前,相对于中间频带,伴音和视频载波无衰减地变换为中频。为了达到较好的伴音接收同时遵循模块滤波的设计概念,在用于驱动视频检波器的级联的模块滤波器和增益模块放大器之外,于本发明中,对载波差拍伴音还采用了另一种级联的模块滤波器和增益模块放大器,两个增益模块放大器最好以基本相同方式在同一单片集成电路中构成,该发明者指出,它们的工作特性相互跟踪协调。最好每一增益模块放大器具有在IC中级联的平衡变换级,所以,作为从IC送出的输出信号的频率与作为送给IC的它的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同。这样就减少了增益模块放大器再生振荡的危险。为了进一步减少在两级增益模块放大器之间再生相互作用的危险,一个增益模块放大器可以根据单端输入信号提供平衡的输出信号,而另一个增益模块放大器根据单端输入信号提供单端输出信号。两个增益模块放大器的增益控制特性的统调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检测接于两个增益模块放大器中某一个放大器之后的视频检波器的同步脉冲头而产生自动增益控制信号,为了以相似的方式控制它们的增益,允许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并联地加到两个增益模块放大器上。
在视频检波之前只有单一变换类型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通常要求中频放大器处理有效值约在50至100毫伏范围内的输入信号,这代表约60dB的动态范围。由Jack Rudolph Harford和Heung Bae Lee于1992年9月8日递交的题为VARIABLE GAIN AMPLIFIERR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描述了适合本发明所描述和要求保护的增益模块级。按照发明者在作出本发明时应转让他(们)的发明的义务,本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已被转让给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在这些增益模块级中,仅使用两个增益控制的电压放大器级便能达到66dB的增益控制范围,这使两个增益模块放大器的增益控制特性的跟踪容易实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已放大中频进行下变频的装置,以产生伴音中频响应。为了达到较好的伴音接收同时遵循模块滤波的设计概念,在用于驱动视频检波器的级联的模块滤波器和增益模块放大器之外,对载波差拍伴音还采用了级联的模块滤波器和增益模块放大器,两个增益模块放大器最好以基本相同方式在同一单片集成电路中构成,它们的工作特性相互跟踪协调。每一增益模块放大器具有在IC中级联的平衡变换级,所以,作为从IC送出的输出信号的频率与作为送给IC的它的输入信号的频率不同。这样就减少了增益模块放大器再生振荡的危险。
体现本发明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是以第一中频放大器链路和第二中频放大器链路的并行工作为特征的。第一中频放大器链路包括,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和与其级联的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第二中频放大器链路包括,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和与其级联的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第一和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可分别根据各自的控制信号调整其各自的电压增益,并在结构和增益控制特性方面彼此相似。第二和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可分别根据各自的控制信号调整其电压增益,并在结构和增益特性方面彼此相似。自动增益控制信号送到第二和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作为它们各自的控制信号,并且这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延迟相同数值送给第一和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作为它们各自的控制信号。
由射频放大器接收到的电视信号有一个射频图像载波及其幅度调制边带,和一个射频伴音载波及其频率调制边带,并且,该射频放大器由延迟自动增益控制信号所提供的相应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增益。包含在接收设备中的下变频器是为了对射频放大器放大的电视信号产生一个中频响应。包括在接收设备中的各种装置用于滤出对应于上述由伴音载波及其频率调制边带组成的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从而分离出相应于上述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送给第一中频放大器链路。包括在接收设备中的各装置用于滤出对应于上述由图像载波及其幅度调制边带组成的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从而分离出相应于上述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送给第二中频放大器链
本专利提供了用于对已放大中频进行下变频的装置,以产生伴音中频响应,这里已放大的中频响应对应于实质上由伴音载波及其频率调制边带组成的那部分电视信号,正如自第一中频放大器链所给出的电视信号。在伴音中频响应的频率调制中所含有的声音表述的信息可被检测。用于检测声音信息的装置包括了这样的装置用于抑制声音信息检测装置对伴音中频响应幅度变化的响应。
视频检测器检测已放大的中频响应,产生包含同步脉冲的视频信号,这里中频响应对应于曾提到过的、实质上由图像载波及其幅度调制边带所组成的那部分电视信号,正如第二中频放大链给出的电视信号。自动增益控制(AGC)检波器检测出包含在视频信号中的同步脉冲的峰值,形成自动增益控制信号,送到第二和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作为它们各自的控制信号。
图1是一种增益控制放大器级的原理图,它特别适合用作多级中频放大器的第一级,并由发明者在于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00中予以揭示。
图2是一种增益控制放大器级的原理图,它特别适合用于多级中频放大器的第二级,并也由发明者在于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予以揭示。
图3是图1和图2中的增益控制放大器级联原理图,它也由发明者在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予以揭示。
图4是另一种增益控制放大器级的原理图,它特别适合用作多级中频放大器的输入级,并且也由发明者在于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予以揭示。
图5是图4和图2中增益控制放大器的级联原理图;它也由发明者在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予以揭示。
图6是在图3或图5的增益控制放大器级之后的另一级联所采用的第三放大器级的原理图,从而形成了一个三级中频放大器;一个用于接收平衡放大的中频信号的第二检波器,平衡放大的中频信号迭加在各自的直流偏置电位上,理想情况下彼此相等;并且,用于形成平衡误差电流信号的芯片上的滤波器对于各自的直流偏置电位有差分式响应,在图3或图5的级联增益控制放大级中,该平衡误差电流信号反馈到图2所示第二增益控制放大级的平衡输入端。
图7是能够使图1增益控制放大级成功实现的改型的原理图,它也由发明者在于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予以揭示。
图8是能够使图4中增益控制放大级成功实现的改型的原理图,它也由发明者在于1992年9月8日递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07/940220中予以揭示。
图9是电视接收机或磁带录像机用于恢复声音信号、图像信号和发送电视信号的同步信号那些部份的原理方框图,根据本发明,这种电视接收机采用并联中频放大器链,每个这样的放大器链包括图3和图6或图5和图6所示的各类中频放大器。
图10是图9装置中的中频放大器链之前的SAW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图,该中频放大器链将图像中频送入图像检波器。
图11是图9装置中的中频放大器链之前的SAW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图,该中频放大器链将图像中频信号送到下变频器,用于产生4.5MHZ伴音中频。
图12是AGC延迟电路的原理图,适用于图5具有增益控制放大级级联的场合。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射频信号”将用来表示电视接收机内下变频或第一检波以前的各点的信号;术语“中频信号”将用来表示电视接收机内下变频或第一检波之后视频和检波或第二检波之前的各点的信号。在电视接收机中,通过各不同传输频道的输入射频(RF)信号与可调谐频率振荡器振荡频率外差的方式实现下变频,从而产生了较低频率的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落入中频频带内,并在中频放大中被选择和放大。
在检波后用于进一步放大载波差拍伴音信号的中频放大器通常叫做“伴音中频放大器”。为防止混淆,本说明书将使用术语“视频中频放大器”,该术语仅指将输入信号送到产生载波差拍伴音信号的伴音检波器的中频放大器,并且本说明书将使用术语“PIX IF放大器”,该术语仅表示用来将输入信号送到产生复合视频信号的视频检波器的“视频中频放大器”。“中频放大器”将用作一般性术语,或表示“视频中频放大器”或表示“PIX IF放大器”,但不表示“伴音中频放大器”。
在提供一种自动增益控制(AGC)功能时,希望每种放大器的放大级或器件满足一定的工作条件。因此,输入信号电平应根据预定的噪声系数超过内部噪声,并且输入信号电平不应使器件过载,以引起信号失真和偏置漂移。此外,AGC控制信号本身不应产生不希望的偏置漂移,以免造成各种器件从它们设定的工作点漂移。例如,选择放大器和混频器的工作点以提供低失真的输出信号,选择混频器和检波器的工作点以提供较高的二阶响应。
在数量级为毫伏或更高的相对强的信号电平情况下,以考虑所谓“噪声/过载窗”的方式来控制增益是特别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多级放大器的较前面的级的增益降低的不够,则在较后面的级中可能会出现不希望的过荷失真。另一方面,如果在较前级的增益太低,则热噪声可能变得显著。在输入电平相当于10毫伏左右(在典型的阻抗值下测量)的情况下,希望能达到无噪声和图像不失真。在低失真和相对地无噪声的图像信号电平情况下,如果一个放大器呈现不适当的噪声/过载窗,也有可能产生噪声和过荷失真。
在TV接收机技术领域,实现模块滤波和放大,一直是人们所希望的,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它使噪声/过载窗的问题更加突出。用在中频放大器输入端的作为模块滤波器的典型的商用SAW滤波器有高的插损和高的阻抗,从而起着相对的高电平噪声源阻抗的作用。噪声/过载窗的噪声界线则也因而减少。此外,落入图像载频的±4.5MHZ内的噪声信号将会解调为噪声,并交迭在0-4.5MHZ视频带上。这会出现如下的情况,中频信号落入41.25-45.75MHZ的频带内。对于在中频放大器的输入端采用集总的或模块滤波的情况,由于滤波器是一级挨一级地分布,该滤波器后面的中频放大级的边带噪声不能被抑制。这是因为在以(IF)图像载波频率45.75MHZ为中心的±4.5MHZ带宽内的噪声不会被放大器前的集总滤波器滤除。
在模块滤波和放大过程中,使噪声/过载窗问题更为严重的另一影响是,所使用的典型的双极型IC放大器呈现出固定过荷电压电平的一种转移特性,这限制了噪声/过载窗的过载侧。此外,典型的现代小尺寸双极型晶体管趋向呈现高基极通路电阻(rb),其噪声系数比大尺寸、低rb的优化器件的噪声系数更差,这也使问题变得严重。通过使用不同设计的各种晶体管噪声/过载窗向过载侧扩展;通过SAW滤波器输出阻抗变换为更低的值,从而降低它的作为一个噪声源的影响,这会使噪声/过载窗向噪声侧扩展。然而,阻抗匹配装置,诸如各种变压器或其它匹配电路是昂贵的、庞大的,并会提高系统中已经是高增益的增益要求。
已有技术的一些增益控制的中频放大器,以其输出偏置电压的变化来完成增益控制功能,这使得噪声/过载窗的问题进一步复杂。一般来说,这是由于解调器上的偏置电压变化引起的,该解调器通常直接耦合到中频放大器。因为上述情况与工作点有关,所以这种变化是不希望的。由于偏置状态漂移,必须提供适当的偏置电压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使解调器的设计复杂,并且为达到低失真,须供给比别的情况所要求得更高的供电电压。
在中频放大器中采用的基本放大器级常常是差动对或射极耦合的差动放大器,包括两个其“尾部”连接在它们的发射极之间的晶体管,同时一个恒流发生器与之相连。该恒流发生器可由在尾部连接点和远端直流电位之间的高阻值电阻提供,但在各种集成电路中,为了使功耗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希望使用较小的工作电位,集成电路中的恒流发生器一般由另一只恒流工作偏置的晶体管的主要导电支路来提供。通常把差动对称为一种射极耦合的差动放大器,事实上,它常常工作在一个单端输入电路的状态或一个单端输出电路的状态,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通过直接降低射极耦合差动放大器工作电流或“尾部”电流,从而用已知的方法降低它的互导,可以实现有效的增益控制。然而,这种方法的简单应用存在缺点。第一,噪声源电阻随着增益的降低而增高,使得与大信号相应的信噪比得不到改善。第二,当它最需要处理大信号时,却降低了功率处理能力。
在商业上成功的TV接收机设计上,对于电视接收中频放大器,用集成电路方式制造并采用模块滤波的现有技术的非调谐放大器已采用三级连续增益控制放大器,以满足约66dB动态范围的要求。这些设计已使用反向AGC,为了有效地降低增益而减小了该放大器各晶体管的互导。共射极晶体管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为gmRL,其中gm为晶体管的互导,RL为晶体管的集电极负载阻抗。降低放大器各晶体管的互导将增大集电极所呈现的噪声源的电阻,增加由晶体管所产生的热噪声,所以,为了保持足够低的PIX IF放大器链的总噪声系数,以满足商用的要求,有必要采用三级连续的增益控制放大器。用于降低级联放大器各级增益的另一种方法是减小所用晶体管的集电极电阻,众所周知的正向AGC是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如果不降低晶体管的互导,则晶体管所产生的热噪声便不会伴随增大;此外,减小所用各晶体管的集电极电阻,也会降低与它们热噪声所产生的电流相关的电压。
在美国专利申请No.70/940220中,J.R.Harford和H.B.Lee论述了一些电路,通过各种电导可控器件使集电极电阻分路的方法来降低射极耦合差动放大器的各晶体管的集电极电阻。J.R.Harford和H.B.Lee描述的每一种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都显示出用于增益控制的输出偏置电压具有非常小的漂移。在第一和第二电压增益级中采用这些增益控制的三级中频放大器,适合采用直接耦合直流反馈环,以减小迭加了平衡的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由于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显示出作为增益控制功能的它们的输出偏置电压的具有非常小的漂移,该直接耦合的直流反馈环减小了迭加了平衡的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所以该直接耦合的直流反馈环在本质上可以是差模,并不需要校正这些直流偏置电位的共模值。
由于第三电压增益级具有二十倍左右的固定电压增益,所以,甚至第二电压增益级的增益由AGC作用降低时,足够的差模反馈环的增益也可用来适当地压缩迭加了平衡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即使是差模反馈环不包括第一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的情况。因为在第一电压增益级的增益被延迟的AGC降低之前第二电压增益级的增益已被AGC降低,所以,对迭加了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具有相同程度的减小,这种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归因于第一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中的不平衡。此外,迭加了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归因于第二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中的不平衡,这一差异也是可以减小的。
因为第一电压增益级的增益由延迟的AGC降低,还可以进一步减小迭加了平衡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该差异归因于第一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中的不平衡。所以,在将延迟的AGC用于第一中频放大器时,有限度的进一步降低第二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的增益是可以忍受的,在一定范围内使迭加了平衡的中频输出信号的各直流偏置电位之间的差异保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
仅仅包含各个并连的自动增益控制的中频放大器链的第二增益控制中频放大器,为了校正已放大的中频信号中的直流电位不平衡,在各自的差模反馈环中,调整那些自动增益控制的中频放大器链的各自的增益是比较方便的。在确定环路特性时必须考虑到在任一反馈环内放大器的增益控制特性上决不能有AGC时延截断。
参考图1,Q1是一个双极型晶体三极管,其基极用来控制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主通路的电导。在本专利叙述中,其它双极型晶体三极管也是如此。一个NFN晶体三极管Q1把它的基极和集电极连接起来,以便工作在二极管状态。Q1的发射极与一个基准电位相连接,此处为地电位。将一个基准电流通过电阻R1送到连接的基极和集电极,该电阻一端与连接的两极相连,另一端与自动增益控制(AGC)信号电位加入端T1相连。图1表示该AGC信号电位从发生器GC1送到端子T1。
将NPN晶体三极管Q2和Q3各自的发射极连接到与Q1的发射极同样的基准电位上,并将它们的基极连接到Q1的基极,以便形成相应于通过R1所供给的基准电流的电流镜。NPN晶体三极管Q4和Q5的发射极均都连接到各自电阻R5和R6一端,R5和R6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联电阻R7连接到地基准电位点,所以晶体三极管Q4和Q5形成差动对,用电阻R7将工作电流或“尾”电流供给差动对。
NPN晶体三极管Q6和Q7的基极连接到各自的信号输入端T5和T6,T5和T6用于接收差动信号和附加的直流偏置电位。图1表示,电池B1的负端连接到地基准电位点,正端供给正的直流偏置电位VB1,紧靠正端的是由发生器S1和S2供给Q6和Q7基极的平衡输入信号。晶体三极管Q6和Q7连接为共集电极放大器,以提供射极跟随器型的电压跟随器。它们各自的发射极分别连接到Q4和Q5的基极,同时分别连接到电阻R2和R3的一端。R2和R3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并与电阻R4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地相连。晶体三极管Q6和Q7的集电极相连接,以接受送入供电端T2的正工作电位VB2,如图1所示,电池B2的正端供给工作电位VB2,而其负端连接到基准地电位点。
Q4和Q5的集电极通过各自的串联电阻R8和R9连接到供电端子T2。Q4的集电极同时还与一个NPN晶体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接,而Q8的集电极连接到T2。Q8的发射极与输出端子T3相连,电流源IS1向地基准电位点供给电流。晶体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还连接到NPN晶体三极管Q9的基极,Q9的集电极连接到T2。Q9的发射极连接到输出端子T4,电流源IS2向地基准电位点馈送电流。Q8和Q9对于由图1增益控制放大器产生的平衡输出电压来说可起到射极跟随器型的电压跟随器的作用。
晶体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与NPN晶体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与基极的连接点相连,同时还与NPN晶体三极管Q11的发射极相连接。晶体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还与NPN晶体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基极的连接点相连接,同时还与NPN晶体管Q13发射极相连接。连接在一起的晶体三极管Q10和Q12的发射极通过串连电阻R12与晶体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连接在一起的晶体三极管Q11和Q13的集电极与基极连接到NPN晶体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而Q14的发射极通过串连电阻R13与供电端子T2相连。晶体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到Q2的集电极,同时还通过串联电阻R14与NPN晶体三极管Q15的基极与集电极相连。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到供电端子T2。
在工作过程中,连接在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连同电阻R8和R9形成射极耦合的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对Q4和Q5的集电极的可变负载电阻。输出信号由工作在射极跟随器型的电压跟随器的Q8和Q9缓冲放大。通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的直流由Q3的集电极中的电流镜输出电流和相等的Q2的集电极电来决定,正如与随后的由NPN晶体三极管Q14和Q5所形成的电流镜成对映一样。当这些电流为零时,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呈现高阻抗。因此,作为由差分对放大器决定的放大器增益可以达到最大,同时由集电极电阻所限定。
当电流加到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时,在端子T1引起正电位增加,它们的阻抗相对地变低,并且包含Q4和Q5的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的增益也会降低。晶体管Q3和Q14的集电极源入和漏出几乎相等的电流,所以,流入和流出包含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的网络的电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电流从Q4和Q5的集电极结点流入或流出。因此,如果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与供给它们电流的各晶体三极管是匹配良好的,则当增益经时将不会扰乱放大器的直流工作状态。这样的匹配在单片集成电路中是很容易实现的。此外,包含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10、Q11、Q12和Q13的网络是电桥类型的电路,所以,将电流送给网络的结点处于交流地电位,形成一种射频电流的“虚拟地”。这种情况的一种结果是,PNP晶体三极管Q14仅仅载送直流,它的集电极电容不影响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另一种效果是没有信号通过连接成二极管的三极管Q10、Q11、Q12和Q13返回到地。增益控制可变元件是在差分对放大器的集电极电路中,这允许在适合大信号处理能力的发射极电路方面偏置设计具有灵活性,并因此扩宽了过载特性。此外,进行有效增益控制所需的功率也是有限的。
在图1的放大器级中,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的集电极负载在最大增益情况下为电阻负载,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用以关断它们的各二极管是不导通的。使用电阻作为集电极负载的优点在于:尽管是在集成电路中构成增益控制放大器,但可以预测每一放大级的最大电压增益,这允许增益控制放大级以集成电路的方式大量生产,在有关最大电压增益方面不需要对每一放大级进行单独调整。每一放大级的最大电压增益为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的互导(gm)与它的集电极负载电阻(RL)的乘积。晶体管的gm取决于它的发射极电流大小,而发射极电流正比于所用的偏置电压VBIAS(通常小于半导体结的偏移电压VBE),该偏置电压VBIAS跨加在具有电阻值RBIAS电阻元件上,RBIAS包含在具有电阻负载的集成电路上,并确定为与电阻负载同类型的电阻。这就是说,要使射极耦合放大器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电流的大小跟踪偏置电流IBIAS=(VBIAS-VBE)/RBIAS,它的最大电压增益gmRL正比于
[(VBIAS-VBE)/RBIAS]RL=(VBIAS-VBE)(RL/RBIAS)。由于(RL/RBIAS)为芯片上电阻元件的比值,这一比值可以很好的确定,并能够精确的预测。与(VBIAS-VBE)相比较,VBE随温度变化数毫伏的情况可以忽略。一个取决于从芯片外所加的偏置电压VBIAS的电压能够实现为一个满意的预测值。对于增益控制放大器来说,通常所选定的RL值可以提供大约二十倍的最大电压增益。
一个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须能容纳差分中频输入信号电平的最大动态范围,送入该PIX IF放大器较后放大级的中频信号幅度,由于第一级所提供的增益控制而承受输入信号电平的较小的动态范围。当前面的射频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停止工作时,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必须对强信号接收时所接收到的最大差分中频输入信号的峰值有防止过载的能力。图1增益控制放大器适合用在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4和Q5为发射极耦合,在它们的射极之间实质上为差模电阻。由电阻R5和R6提供的线性差模电阻允许它们的基极之间的差分中频输入信号有效值高达约100毫伏,而任一晶体三极管对信号峰值均不截止。晶体三极管Q4和Q5的发射极之间的差模电阻可以用其它已有方法提供,例如,可以用图7中π型网络的电阻器R81的电阻代替地图1T型网络连接的电阻R5、R6和R7;通过另一种π型网络(对图7中π型网络的修改)中相应于电阻R81的电阻,用偏置为恒流源工作的π型网络的各晶体管代替电阻R62和R63;在图1T型网络连接的电阻R5、R6和R7的修正中用电阻R5和R6的结合电阻值,修正中用偏置为恒流源工作的一个晶体三极管代替电阻R7。
在图2的增益控制放大器中,晶体管Q21为NPN导电型,并使它的基极和集电极短路连接,以便工作在二极管连接方式。Q21的发射极通过串连电阻R21连接到基准电位源,这里为地电位。一个基准电流通过电阻R22送给连接起来的基极和集电极,该电阻R22一端接到该连接点,另一端接到送给端子T21的正直流偏置电压VB3。图2表示VB3是由电池B3供给的。
NPN晶体三极管Q22使其发射极通过串连电阻R23与地相连接,其基极连接到晶体三极管Q21的基极,以便形成与通过R22供给的基准电流有关的电流镜电路。NPN晶体三极管Q23和Q24组成差分放大器对,并使它们各自的发射极与晶体三极管Q22的集电极相连接。晶体三极管Q23的基极连接到端子T22,以便在该处接收增益控制信号,这里增益控制信号是由源GC2供给的,并且将晶体三极管Q24的基极连接到端子T23,以便在该处接入正直流偏置电压VB4,VB4是由电池B4供给的。
NPN晶体三极管Q25和Q26形成差分放大器对,其中,它们的发射极连接到晶体三极管Q24的集电极。它们的基极分别连接到输入端子T25和T26,以便接收称作直流偏置电位的输入信号。图2示出电池B5,以其负端与地基准电压的一点相连接,其正端供给直流偏置电压VB5,紧靠正端所表示的是,由发生器S3和S4送到端子T25和T26的平衡输入信号。晶体三极管Q25和Q25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24和R25连接到供电端子T27,以便接入正工作电压VB2,图中表示VB2是从电池B2供给的。晶体三极管Q25的集电极还连接到NPN晶体三极管Q27的集电极与基极的连接点,晶体三极管Q26的集电极还连接到NPN晶体三极管Q28的集电极与基极的连接点。Q27和Q28的连结起来的发射极与晶体三极管Q23集电极相连接,并通过电阻R26连接到端子T27。NPN晶体三极管Q29和Q30构成射极跟随器型的电压跟随器,用作输出缓冲级。Q29和Q30的基极分别连接到Q26和Q25的集电极,而Q29和Q30的集电极连接到供电端子T27。晶体三极管Q29的发射极连接到输出信号端子T28和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接地。晶体三极管Q30的发射极连接到输出信号端子T29和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地。
在工作过程中,在晶体三极管Q22的集电极处从电流镜输出的电流被晶体三极管对Q23和Q24导向,一方面为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25和Q26提供尾电流,一方面为连接成二极管的三极管Q27和Q28提供偏置电流。当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27和Q28没有电流时,增益达到最大值,并由最大尾电流和集电极负载电阻R24与R25所决定。当使AGC电压GC2正向足够大时,偏压使晶体三极管Q23导通,由于偏置,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27和Q28导通,导致晶体三极管Q25和Q26的集电极电阻R24和R25被分路而使它们的增益降低。同时,晶体三极管Q23的导通减小了流过Q24的电流和晶体三极管Q25和Q26的尾电流,该减小的尾电流使Q25和Q26工作在减小的互导状态,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它们的增益。在任何情况下,通过电阻R24和R25的DC不受增益控制运行的影响。然而,当差分放大器对的一半以上的工作尾电流导入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27和Q28时,噪声特性将会开始变差。这是因为随着晶体管Q24的主通路的电流减少晶体管Q25和Q26的内部发射极电阻增大而使它们的噪声系数更差的缘故。因此,降低增益主要根据的机理是,通过用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级管Q27和Q28分路集电极电阻R24和R25方法来使放大级增益降低,而不是通过Q25和Q26的尾电流的不足来减小它们的互导。增益控制的正常范围约为零到26dB。
图2的增益控制放大器不大适合用作多级中频放大器第一级,因为在过大的输入信号情况下它会很快过负荷。由于图2的增益控制放大器更有赖于射极耦合的晶体三极管Q25和Q26的集电极负载的二极管分路,其次才靠通过它们不足的尾电流来减小它们的互导,所以,这一缺点有可能通过在晶体三极管Q25和Q26的射极耦合支路中引入射极防振电阻来适当地克服。由于当增益变得低于0dB时,上面提到的噪声系数变坏的问题,故修正的放大级仍不能完全实现如图1或图4增益控制放大器中的中频放大器的第一级那么好的性能。在中频放大器的后面的放大级中,输入到放大级的信号动态范围减小了,图2的结构较简单的增益控制放大器比起图1或图4的增益控制放大器来说成为更有利的选择。
图3表示图1和图2增益控制放大器的一种级联连接。一般作电视中频放大器用,在工作过程中,分别在输入端T1和T22的两个增益控制信号按如下方式协调工作,当增益降低开始被采用时,第二放大器的增益首先降低而不降低第一放大器的增益。当第二放大器的增益降低到预定的数量时,随后的增益降低的数量,按预定的关系第一和第二两个放大器二者一起降低。因此,对于小量的增益降低的情况,第一放大级继续工作在它的满增益状态,而通过降低第二放大器的增益的方法达到总增益的降低。众所周知,这种工作模式叫作延迟增益控制,这对总噪声特性有利,因为对于放大器噪声仍起重要作用的小信号输入的情况,第二放大器的作用仍保持很小。在实际中,这种延迟可以通过各种图中没示出的装置方便地实现,例如,对第一放大器引入信号的电压延迟。
图1和图2的放大器适用于单一正向供电的工作方式,图3表示供电端子T27是从供电端子T2连接过来的。如同第一和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一样,实际上电池B3和B4由同一IC中的网络所代替,该网络为已知型的,用于从供电端子T2所供给的工作电压导出偏置电压。
图4表示另一种增益控制放大器,它十分适合用在电视中频放大器的第一级。图4的放大器包括一个NPN型的晶体三极管Q41,其基极和集电极连接在一起,以便工作在二极管连接方式。Q41的发射极通过串连电阻Q41连接到基准电压源,在图4中该基准电压源为地。一个基准电流通过电阻R42送到连接的基极和集电极,电阻R42的一端与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端子T41相连,以接入正工作电压VB3。图4表示供给这一电压的电池B3。
NPN晶体三极管Q42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43与地相连,它的基极与晶体三极管Q41的基极相连,以便相对于通过R42所供给的基准电流形成一种电流镜结构电路。NPN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组成差分放大对,它们各自的发射极分别通过串连电阻R44和R45与晶体三极管Q42的集电极相连,它们的基极相连到各自的输入端子T42和T43,用于在适当的直流偏置电平上接收它们之间的输入信号。在图4中标出了把平衡输入信号送到输入端子T42和T43的信号源S1和S2,如以前提到的那样,正直流偏置电压VB1由电池B1提供。
NPN晶体三极管Q45和Q46被组合为一个晶体三极管Q43的集电极的电流分流器,Q45和Q46每一管的发射极都与晶体三极管Q43的集电极相连。NPN晶体三极管Q48和Q49组合为一个晶体三极管Q44的集电极电流的分流器,Q48和Q49每个管的发射极都连接到晶体三极管Q44的集电极。晶体三极管Q45和Q48的基极都连接到端子T45,以接收送到该端子的正直流偏置电压VB6,图4表示VB6的电源由电池B6供给。晶体三极管Q46和Q49的基极都连接到端子T44用于接收该处的增益控制电压,图4表示增益控制电压是从控制电压源GC4供给的。晶体三极管Q45和Q48的集电极分别通过串连电阻R46和R47与供电端子T46相连,从电池B2来的正工作电压VB2加到该端子上。
在电阻R46和R47的远离端子T46的那两端之间提供电可控的电导。NPN晶体三极管Q47的连接在一起的集电极、基极和晶体三极管Q45的集电极与电阻R46远离端子T46的那一端相连接。NPN晶体三极管Q50的连接在一起的集电极和基极和晶体三极管Q48的集电极与电阻R47远离端子T46的那一端相连。NPN晶体管Q47的连接在一起的集电极和基极与晶体三极管Q45的集电极相连接。晶体三极管Q47和Q50的发射极和晶体三极管Q46和Q49的集电极全部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串连电阻R48与供电端子T46相连接。
借助于NPN共集电极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8的电压跟随作用,把在电阻R46远离端子T46的那一端上显现的增益控制响应送到输出端子T47。借助于NPN共集电极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9的电压跟随作用,把在电阻R47远离端子T46的那一端显现的增益控制响应送到输出端子T48。
在工作过程中,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43的集电极输出电流构成差分对晶体三极管Q45和Q46的尾电流,其作用相当于一个电流分流器。差分对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43的集电极输出电流可以被导向或通过晶体三极管Q45或通过晶体三极管Q46,因而通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或者部分地通过晶体三极管Q45和Q46的每个管,这取决于端子T44的控制信号电平。在同步方式中,差分对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44的集电极输出电流可以被导向,或通过晶体三极管Q48或通过晶体三极管Q49,从而通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50,或者部分地通过Q48和Q49的每一只晶体三极管。
全部流过晶体三极管Q46和Q49的电流导向应用了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的全部集电极电流,包括它们对在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和Q50之间的结点的差分变化,该差分信号变化在交流的“虚拟地”处相互抵消。不存在流过晶体三极管Q46和Q49的晶体三极管Q45和Q46的集电极电流分量,其差分变化可以分别地流过负载电阻R46和R47,在它们之上形成信号电压。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的集电极电流的共模直流分量汇合流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和Q50,使它们的电导分别地变得比各自的负载电阻R46和R47小。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和Q50的低值分路电阻决定了图4的放大器的电压增益,该电压增益分别为它们的低值分路电阻与电阻R46和R47的比值。当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的汇合的集电极电流被导向,流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和Q50时,增益将达到它的最大值。
全部流过晶体三极管Q45和Q48的电流导向分别应用了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的全部集电极电流,包括它们对负载电阻R46和R47的差分变化。从晶体三极管Q46和Q49流出的电流的伴随导向导致没有被导向的电流通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和Q50,所以它们的电导是很低的,并不明显地分路负载电阻R46和R47。因而图4的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增益取它的最大值。
通过将仅仅一部分集电极电的差分变化加到负载电阻R46和R47,部分地流过晶体三极管Q5和Q48,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的集电极电流的导向降低了增益,从而降低了它们上面的相应信号电压,其程度由增益控制电压GC4进行控制。通过使集电极电流的共模分量流过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三极管Q47和Q50,部分地通过晶体三极管Q46和Q49,射极耦合差分放大晶体三极管Q43和Q44的集电极电的导向进一步降低了增益,所以它们的电导分路负载电阻R46和R47、其程度也由增益控制电压GC4来控制。
在任何情况下,在增益控制过程期间,电阻R46中的总电流保持不变,总是等于晶体管Q43的集电极输出电流;同样,在增益控过程期间电阻R47中的总电流也保持不变,总是等于晶体三极管Q44的集电极输出电流。因此,如果晶体三极管得到良好匹配,则当增益改变时,将不会影响放大器的直流工作状态。
正如图1增益控制放大器所描述的那样,图4增益控制放大器有相同的优点。图4增益控制放大器适合用作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为了在所期待的中频放大器输入信号电平上防止过荷失真,其差分放大器晶体三极管Q43和Q44为射极耦合的,实质上在它们的发射极之间是差模电阻。由电阻R44和R45所提供的线性差模电阻允许在它们基极之间的差分中频输入信号电压有效值高达100毫伏左右,两个晶体管中的任一个都不会在信号峰值时截止。上述关于差分放大器晶体管Q4和Q5的各种射极耦合网络也能够用于差分放大器晶体管Q43和Q44。
图5表示图4和图2增益控制放大器的级联连接。NPN晶体三极管Q8和Q9及它们各自的电阻R49和R50构成第一放大器输出的射极跟随器缓冲级。输入信号加到端子T2和T3,两个增益控制信号分别地加到端子T44和T22。关于延迟增益控制或延迟自动增益控制,同样的考虑对于图3的增益控制放大器的级联也是适用的。
图4和图2的放大器适用于单一的正向工作供电方式,相应地,按图5所示,供电端子T27是从供电端子T46接过来的。在图5的一种变形电路中,晶体三极管Q42从连结在一起的Q21的集电极和基极接入它的基极电压,并免去元件R41、R42和Q41。
图6所示的电路或者与图3所示或者与图5所示的级联放大器一起包含在一个集成电路中。这个电路包括一个第三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以提供驱动第二检波器DET所需的电压增益,该第二检波器DET可以是一个视频检波器,也可以是一个用来产生伴音中频的下变频器。通常,第二检波器被这样来设计,即由来自中频放大器链的平衡信号进行驱动。那么,迫切需要的是平衡信号从中频放大器链到第二检波器应是良好匹配的,直流偏置电压至少达到20毫伏左右。在以前的设计中,送给第二检波器的迭加了平衡信号的直流偏置电压是由各自的低通滤波器进行提取的,每个滤波器需用一个芯片外的电容器。将这些低通滤波器的响应进行差分复合,以产生反馈到中频放大器链输入端的误差信号,从而构成用以减弱误差信号的直接耦合反馈环。已经发现这种方法有缺点。由于要把充分放大的中频信号带到芯片外,即使旁路电容器加大,在中频放大器链中仍有不希望的再生振荡危险。在弱信号情况下整个中频链的高电压增益和在AGC范围的不同部分可能发生的相位边缘的改变会造成直接反馈环稳定方面的问题。在集成电路和它的外部条件之间的接口可靠性要比它们之间电子电路接口的可靠性低。在集成电路包装壳上需要的插针的数目影响它的成本,对于用在低通滤波器中的芯片外电容器两个插针是需要的。在电视接收机生产过程中,芯片外电容器必须与集成电路分列清单。
图6表示芯片上的低通滤波,不需要使用芯片外旁路电容器,这种低通滤波器用于直流偏置电压,在直流偏置电压上送给第二检波器的平衡信号分别地迭加在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的晶体三极管对的基极,以便响应于这些直流偏置电压之间的差值产生平衡的集电极电流。这些平衡的集电极电流的响应反馈到共集电极放大器中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用来将中频放大器链中的第一增益控制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耦合到中频放大器链中的第二增益控制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这完成了一个用于减小各直流偏置电压之间差值的直接耦合反馈环,在直流偏置电压上送给第二检波器的平衡信号是分别地迭加的。下面更具体地描述图6的电路。
晶体三极管Q61为NPN型晶体管,并将它的基极和集电极连接在一起,以便工作在二极管连接方式。Q61的发射极通过串联电阻R61连接到基准电压源,这里基准电压源为地。将一个基准电流通过与之连接的电阻R62送到连接的基极和集电极,电阻R62的另一端连接到端子T21,以便得到正偏置电压VB3。图6所示,VB3从电池B3供给的。NPN晶体三极管Q62和Q63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63和R64与地相连接,它们的基极连接到晶体三极管Q61的基极,以便形成通过R62所供给的相对于基准电流的一种双输出电流镜电路。
NPN晶体三极管Q64和Q65形成差分放大器对,它们各自的发射极连接到晶体三极管Q62的集电极。在射极跟随器晶体三极管Q29和Q30的发射极上的增益控制的、放大了的平衡中频信号加到晶体三极管Q64和Q65的基极。晶体三极管Q64和Q65的集电极通过各自的电阻R65和R66连接到用来接收正工作电压VB2的供电端子T27,图中示出VB2是从电池B2供给的。NPN晶体三极管Q66和Q67组成射极跟随器型的电压跟随器,并用作输出缓冲级。Q66和Q67的基极分别地连接到Q64和Q65的集电极,Q66和Q67的集电极连接到供电端子T27。晶体三极管Q66和Q67的发射极连接到各自的负载电阻R67和R68的一端,R67和R68的另一端与地相连接。
晶体三极管Q66和Q67的发射极将迭加在直流偏置电压上的平衡中频输出信号送给第二检波器DET。第二检波器DET将输出信号送给端子T60,如图6所示,还可能将另一输出信号送到端子T61,这些输出信号在本性上是平衡的。在PIX IF放大器的情况下,第二检波器DET视频检波器。在某种情况下第二检波器DET还可以是载波差拍伴音检波器,这种情况是指,除PIX IF放大器外还使用了另一个视频中频放大器,用来将由射频图像和伴音载频的下变频产生的增益控制的、放大的中频信号送给载波差拍伴音检波器。
其上迭加平衡的中频输出信号的直流偏置电压通过差模直接耦合反馈环自动地进行调整。晶体三极管Q64和Q65的集电极上的平衡中频输出信号送到一个四端低通滤波器LPF,滤波器LPF将一个平衡响应送到共集电极放大器NPN晶体三极管Q68和Q69基极。晶体三管Q68和Q69将各自的射极负载电阻R69和R70从它们的发射极连接到地电位的一点。
加到晶体三极管Q68和Q69的基极的平衡响应实质上由迭加有平衡的中频输出信号的直流偏置电压组成;晶体三极管Q68和Q69的作用为应用NPN晶体三极管Q70和Q71的基极之间那些直流电压差值的射极跟随器型的电压跟随器。晶体三极管Q70和Q71连接成射极耦合差分放大器结构。它们的发射极相互连接,并与NPN晶体三极管Q63的集电极相连接,由于晶体三极管Q61和Q63的电流镜像作用,晶体三极管Q63从这种尾连接中提取集电极电流,其大小正比于流过电阻R62的基准电流。晶体三极管Q70和Q71的集电极分别连接到晶体三极管Q9和Q8,以便从以前描述过的射极跟随器晶体三极管Q9和Q8的发射极提取相应于直流电压间差值的平衡电流,在该直流电压上迭加有送给第二检波器DET的平衡中频输出信号。这些连接开通了直流耦合,差模直流反馈环用来消除这些直流偏置之间的实质性差值。
低通滤波器LPF包括:用于连接晶体三极管Q64集电极与晶体三极管Q68基极的电阻R71,用以连接晶体三极管Q65集电极与晶体三极管Q69基极的电阻R72以及连接晶体三极管Q68和Q69的基极之间的悬置电容C1。低通滤波器LPF还包括两个相同的电容C2和C3,该电容C1和C2分别将晶体三极管Q68和Q69的基极分路到地电位的某一点或多个点。电容C2和C3与悬置电容C1相比是相当小的,并抑制晶体三极管Q68和Q69基极上的共模信号。
电容C1、C2和C3为典型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结构。悬置电容C1提供两个分路接地电容的等效滤波作用,每个电容是它的两倍。MOS悬置电容C1仅占两个提供等效滤波作用的分路接地电容所占的四分之一大的IC死区,悬置电容C1可以由两个相同大小的MOS电容组成,两个电容并联,每个的金属板与另一个的多晶硅板相连接。多晶硅板与基底地之间的相等的电容呈现在每个电容C2和C3中,起码作为这些电容的一部分。
由于用来消除直流偏置电压(其上迭加有平衡中频信号)之间的较大差值的反馈环仅有最大电压增益为100-200倍的两个电压增益放大级,而不是最大电压增益为1000倍或更高的三个电压增益放大器,所以,为了保证闭环稳定性,由低通滤波器LPF提供的主要开环极点不需要位于频率低处。这就减小了悬置电容C1所需的容量。反馈环的小时间常数可使它在脉冲噪声或启动情况下不大容易“建立”,利用反馈到射极跟随器晶体三极管Q9和Q8发射极的差模电流提供一种对大误差降低增益的非线性反馈响应。这还有助于在启动或脉冲噪声的条件下用反馈环防止不稳定性。
图7表示对图1增益控制放大器可以做出的一种修正方案,在该修正方案中用电阻R81、R82和R83的等效π型连接代替电阻R5、R6和R7的T型连接。R61的电阻等于R5和R6电阻的和;R82的电阻等于R5和R7的电阻之和;R83的电阻等于R6和R7的电阻之和。
图8表示对图1增益控制放大器可以做出一种修正方案,在修正方案中用电阻R84和两个恒流源(一个由晶体管Q81和电阻R85组成,另一个由晶体管Q82和电阻R86组成)的等效π型连接代替电阻R44、R45和晶体管Q42与电阻R43组成的恒流T型连接。也就是说,用一个由元器件Q41、R41、Q81、R85、Q85和R86组成的双输出电流镜来代替由元器件Q41、R41、Q42和R43组成的单输出电流镜。
图9表示在电视接收机和磁带录像机中用于恢复发送电视信号中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和同步脉冲信号的有关部份,电视接收机采用图3或图5所示那种类型的中频放大器。图9对于理解如何将延迟自动增益控制加到图3或图5所示类型的中频放大器,是很有用的。
天线10所捕获的电视信号送到射频放大器12。下变频器14响应于射频放大器12来的放大的电视信号;产生带有41.25MHZ伴音载频和45.75MHZ图像载频的中频信号,下变频器通常包括一个混频器和一个或多个振荡在高于那些电视信号频带的调谐振荡器。下变频器14有时表示为“第一检波器”。
将来自第一检波器的中频信号送到模块滤波器16,该模块滤波器16分出伴音载频和它的FM边带(图像载频也在载波差拍伴音接收机中),用于级联的第一视频中频放大级18,第二视频中频放大级20和第三视频中频放大级22。芯片内低通滤波器24响应于直流偏置电压(其上迭加有第三视频中频放大级的平衡中频输出信号)中的差值,将差模反馈信号送到求和元件26和28。求和元件26和28使差模反馈信号与来自第一视频中频放大级18的平衡输出信号相加,产生第二视频中频放大级20的校正的输入信号。
从第一检波器来的中频信号还送到模块滤波器30,该滤波器30滤出残留图像载频及其AM边带,用于级联的第一PIX IF放大级32、第二PIX IF放大级34和第三PIX IF放大级36。芯片内低通滤波器38响应于直流偏置电压(其中迭加有PIX IF放大级36的平衡中频输出信号)差值。将差模反馈信号送到求和元件40和42。求和元件40和42使差模反馈信号与来自第一PIX IF放大级32的平衡输出信号相加,产生第二PIX IF放大级34的校正的输入信号。
第二变频器44可以是电视接收机中的一个恢复载频的同步检波器,通过交换载频方法产生伴音中频信号。第二变频器44从第三视频中频放大级22接收已放大的45MHZ中频信号,并根据该信号产生一个由通带中心频率为4.5MHZ的带通滤波器46选出的频率调制的4.5MHZ中频信号。带通滤波器46抑制图像频率,否则该图像频率会伴随频率调制4.5MHZ伴音中频信号,并将它加到限幅器48。限幅器48抑制不需要的频率调制4.5MHZ载频的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的4.5MHZ载频作为伴音中频响应加到FM伴音鉴频器50,该鉴频器检出4.5MHZ载频的频率调制,以便产生声音信号,并将声音信号送给电视接收机或磁带录机的保持器。还有另外的已知装置用来检测伴音中频响应的频率调制中所包含的声音描述信息,这些装置包括用来抑制上面提到的检测声音描述信息装置中伴音中频响应幅度变化的装置,诸如众所周知的收音机检波器。
视频中频过荷检测器52对于来自第三视频中频放大级22的超过可接受电平的放大的中频信号的响应作为输入信号送到下变频器44,提供一个附加的自动增益控制(AGC)信号给第一视频中频放大级18,在不正常情况下,提高相应于PIX IF信号所产生的正常的自动增益控制(AGC)信号。然而在正常情况下,不论视频中频链还是PIX IF链都仅仅响应于正常的自动增益控制(AGC)信号进行增益控制,该正常AGC信号是响应PIX IF信号所产生的。为了促进在视频中频链和PIX IF链之间的AGC跟踪,就像PIX IF放大器32、34和36那样,要将视频中频放大器18、20和22构筑在同一IC范围内。下变频器44、视频中频过荷检测器52、视频检波器54、AGC检波器56和AGC延迟电路58和60也包含在同一IC内。
视频检波器54从第三PIX IF放大级36接收放大的中频信号,并检出复合视频信号。自动增益控制(AGC)检波器56通过检测复合视频信号所包括的同步脉冲的峰值产生自动增益控制(AGC)信号。如果视频检测器54是一种包络检波器,则AGC检波器56通常是一种键控AGC检波器,以便提供对脉冲噪声静噪的AGC。如果视频检波器54是一种同步检波器(这是TV接收机设计中的现代趋势),则AGC检波器最好包括它的输入信号的滤波,以便抑制对由视频检波器54检出的复合视频信号的2MHZ左右的频率分量,该频率分量由模块滤波器30在其中间自然频率的回响而产生。AGC检波器56的输入信号检波应当通过高达500KHZ左右的频率,这使得均衡脉冲可被峰值检波,在相应于视频图像的亮度方面增强了不希望的视频信号的高端。在任何情况下AGC检波器56应包括对400HZ左右的噪声带宽的输出信号滤波。
视频检波器54所检出的复合视频信号由AGC检波器56继续处理形成AGC信号用来控制PIX IF放大器和视频中频放大器的增益,以及控制射频放大器12的增益。由复合视频信号形成的AGC允放PIX IF放大器进行精确的增益控制,该PIX IF放大器必须线性地放大AM边带信号。视频中频放大器需要进行增益控制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变频器44过荷。在任何情况下,下变频器的严重过荷总是由视频中频过荷检测器52预先进行防止。由于对伴音载频的FM边带进行放大,不很关心它的线性。带通滤波器46和限幅器48抑制视频中频放大器链以及下变频器44中的任何增益误差的影响。所以,获得可接受的AGC,进行视频中频放大器18和20对PIX IF放大器32和34的跟踪实际上是得到了。由AGC检波器56形成的AGC信号以并联方式无延时地加到视频中频放大器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二放大级20和34。由AGC检波器56形成的AGC信号以并联方式有延迟地加到视频中频放大器和PIXIF放大器的第一放大级18和32。如图9所示,最可取的是,通过AGC延迟电路58和60把已延迟的AGC加到视频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放大级18和32,这样便只须有一根AGC线从PIX IF和视频中频所在的IC部分引出。
将由AGC检波器56形成的AGC信号以更大的时延送到射频放大器12,该时延由调谐器增益控制时延电路62提供,通常放在中频放大器集成电路芯片中。在弱信号接收的情况下,通过射频和中频放大器链的增益的任何降低都发生在视频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二级20和34中。射频放大器12和伴音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18和32都工作在满增益状态,以保证送给伴音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第二级20和34的信号有最好的信噪比。由于从天线10来的射频信号电平增大,使得伴音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二级20和34达到有利的信号电平,AGC延迟电路58和60把延迟AGC送到伴音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18和32,以降低它们的增益。在强信号接收的情况下,调谐器增益控制延迟电路62将AGC信号送到射频放大器12,以降低它的增益,从而防止使下变频器14和视频中频和PIX IF放大器的第一级18和32过负荷。
除了大容量的分路旁路电容器外,虚线70包围的元器件通常是构筑在一个单片集成电路上。从PIX IF模块滤波器30送给第一中频放大级30的输入信号,到第三PIX IF放大级36送给视频检波器54的输出信号,PIX IF链始终工作在平衡信号,而视频检波器54的输出信号采用单端方式从IC引出,以便在PIX IF增益控制范围的高增益部分抑制任何自激振荡的趋向。从视频中频模块滤波器16到第一中频放大级18视频中频链工作在单端输入信号,这允许该模块滤波器16做某些简化,但视频中频链的其余部分都工作在平衡信号,以便在视频中频增益控制范围的较高增益部分抑制自激振荡趋向。将下变频器44的输出信号以平衡方式送入带通滤波器46,以便在视频中频增益控制范围的较高增益部分抑制自激振荡的趋向。
图10所示为一个合适的模块滤波器30的频率响应(假定采用45.75MHZ视频i-f载频频率),该响应在邻近频道伴音载频47.25MHz处有一个相当深(>40dB)的陷井。这一深度陷井在频率响应的向下倾斜部分,对45.75MHZ的视频i-f载频产生的响应约低了6dB。对于41.25MHZ的同频道伴音载频的响应降低了约30dB。模块滤波器30在它的整个通带内呈现线性相位响应。呈现这种类型响应的SAW滤波器的实例是Erie,Pennsylvania的MurataManufacturing Co.,Ltd.生产的SAF45 MVB80Z。
图11所示为一个采用载波差拍伴音的TV接收机的合适的模块滤波器16的频率响应(假定采用45.75MHZ视频i-f载频),该响应本质上是驼峰形的。驼峰的第一峰值在41.25MHZ处,在第一次检波过程中,中频频率变换为伴音载频;驼峰的第二个峰在45.75MHZ处,在第一次检波过程中,中频频率变换为图像载频。模块滤波器16的响应在47.25MHZ邻近频道伴音载频处也有一个相当深(>40dB)的陷井。然而,图像载频不处于向下倾斜的响应处,不会掉进陷井,这对AFT将图像载频与同频道和邻近频道伴音载频分开是有帮助的。在41.25MHZ和45.75MHZ两个峰之间的马鞍形降低了由下变频器44检出的2.25MHZ左右的视频,该视频的二次谐波失真可以通过4.5MHZ带通滤波器,令人不快地影响了限幅器48对伴音中频的限幅作用。
图12是一个AGC延迟电路的原理图,适用于图5的级联连接的增益控制放大器级。NPN晶体管Q90具有射极负反馈电阻R90,并通过一个射极跟随器提供直接耦合的集电极到基极的反馈,该射极跟随器包括具有射极负载电阻R91的NPN晶体三极管Q91,负载电阻R91连接在它的发射极和基准电压点(图中所示为地)之间。集电极到基极的负反馈调整Q90的导通状态,以便保持在它的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的电压,该电压是沿Q90和Q91的基极-发射极结的正向压降的和。Q90的集电极电流通过串连电阻R92和R93和连接成二极管的NPN晶体三极管Q92,形成沿这些元件的各自的电压降。
由电阻R92的电压降形成的在端子T46处的正工作电压的偏移被送到射极跟随器三极管Q94的基极,Q94的射极为端子T45提供一个直流偏置电压,并通过射极负载电阻R94反回到基准电压为地的一点。由电阻R92和R93的合成电压形成的端子T46处的正工作电压的偏移被送到NPN射极跟随器晶体管Q95的基极,Q95的射极为另一NPN射极跟随器晶体管Q96的基极提供直流偏置电压,并通过发射极负载电阻R95反回到基准电压为地的一点。Q96的发射极为端子T23提供直流偏置电压,并通过发射极负载电阻R96反回到基准电压为地的一点。沿电阻R92和R93和连接成二极管的晶体管Q92的合成电压降用作NPN射极跟随器晶体管Q97的基极偏置。Q97的发射极提供中频放大器放大级的AGC参照的直流偏置电压,该直流偏置电压与加到Q95基极的直流偏置电压相同。
电阻性电压分压器包括连接Q97发射极与NPN射极跟随器晶体管Q98发射极的电阻R97和R98,Q98通过AGC端子T90在它的基极接收AGC电压。呈现在Q98发射极的、因Q98的发射极到基极的管压降而偏移的AGC电压与呈现在Q97发射极的直流偏置电压之间的差值被分压并加到NPN射极跟随器晶体管Q99和Q100的基极。Q99的发射极为端子T44提供直流偏置电压,并通过发射极负载电阻R99返回到基准电压为地的一点。Q99的发射极给端子T44提供直流偏置电位,并经过射极负载电阻R99返回到如图所示为地的基准电位点上。Q100的发射极为另一个NPN射极跟随器晶体管Q101的基极提供直流偏置电压,并通过射极负载电阻R100返回到基准电压为地的一点。(为了在延迟AGC开始降低它的第一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之前,更平缓地降低中频放大器的第二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第二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中的晶体管Q23有一个射极负反馈电阻插入到它的发射极和晶体管Q24发射极尾连接之间。)
当加到端子T90的AGC电压没有足够的正电压使Q98的基极-发射极结为正向偏置时,则没有发射极电流通过分压电阻R97和R98。因此,电阻R97和R98上的电压降实质上为零值。从而Q97的发射极电压通过R97加到Q99和Q100的基极。端子T44的电压比端子T46上的电压低,图5级联连接的第一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级的偏压按满电压增益的要求设置。由于Q97没有偏置为正向导通状态,共发射极电压要比加到Q95的直流偏置电压更负。因此,端子T22上的电压要比端子T23上的电压低,图5级联连接的第二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级的偏压按满电压增益的要求设置。
由于加到端子T90的AGC电压变得足够正而使Q96的基极-发射极结变为正各偏置,发射极电流便会流过分压器电阻R97和R98,在R97和R98上产生的电压降直接与AGC电压的大小有关,AGC电压加到端子T90,形成Q98基极-发射极结的正向偏置。端子T22上的电压接近于端子T23的电压,图5级联连接的第二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级的偏置按降低电压增益的要求设置。由于沿R93的电压降,端子T44上的电压仍比端子T45上的电压低,图5级联连接的第一增益控制的电压放大器级的偏置按满电压增益的要求设置,并延迟使用增益控制。
当加到端子T90的AGC电压变得更正,Q98的发射极电流在R97上引起的压降接近于R93上的压降。端子T44上的电压接近端T45的电压,图5级联连接的第一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级的偏压按降低电压增益的要求设置。当加到端子T90上的AGC电压变得更正,Q98的发射极电流在R97上引起的压降超过R93上的压降。端子T44上的电压变得比端子T45上的电压更正,图5级联连接的第一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级的偏置按小电压增益的要求设置。
端子T91可以用以接收从图9的视频中频过荷检波器52来的过荷检波器电压。图12表示,该电压通过NPN射极跟随器三极管Q102加到另一分压器电阻R102的一端,R102的另一端与分压器电阻R97和R98相互连接,沿R102和R97形成的压降与加到端子T91的过荷检波器电压的大小直接有关。过荷检波电压使Q102基极-发射极结处于正向偏置。
这里本发明已被公开,并用实施例的方法解释了它的原理,但并不限于这种实施例。对于熟知本专业领域的人们很清楚,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动和修正。例如,仔细安排集成电路芯片,两个中频放大器链能够共用AGC应用电路,而不是像图9和图12所描述的那样,使用分开的AGC应用电路。本发明可以在不用载波差拍伴音的具有“视频”中频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中实施,该“视频”中频放大器用于放大窄带中频信号,后者实质上包括伴音载波和它的频率调制边带。在视频检波器前面采用了许多变换的电视信号接收装置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成。这里所描述的增益控制的放大器用的是NPN放大晶体管,很清楚,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那样,通过适当的电路修正PNP晶体管也可以代用,或者可以用场效应晶体管来代替双极型晶体管,也要适当进行电路修正,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那样。此外,其它形式的电流镜可以代替这里用来说明本发明的特定形式的电流镜。值得注意的是,电流导向不必要通过常规的差分耦合对来实现,尽管它们具有简单的优点,但它还是可以用其它电路实现的,该电路把输入电流分为具有可变比率两个分量。正如下面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那样,所考虑的这些和诸如此类的改变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其间用于接收工作供电电压的第一和第二端子;
  具有一个输入连接和一个输出连接的用于供给自动增益控制电压的检测电路;
  具有相同结构和工作特性的第一和第二放大器链,该放大器链具有各自的平衡输入连接和各自的平衡输出连接,并连接到上述自动增益控制电压,作出相同的相应;及
  用于将上述第一放大器链的平衡输出连接处出现的信号送到供给自动增益控制电压的上述检测电路的输入连接处的装置,上述第一放大器链包括:
  第一分压装置,该装置用于对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进行分压,上述用于对上述工作电压进行分压的第一装置包括:一个第一电压降元件,具有连到上述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和具有第二端,在第二端上响应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提供第一中间电压;一个第二电压降元件,具有连到上述第一电压降元件的第二端的一个第一端,和具有一个第二端,在第二端上响应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提供一个第二中间电压;和在上述第二电压降元件的第二端和上述第二端子之间导通直流偏置电流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响应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
  第一电压跟随器,该跟随器输出加到输入连接处的电压,该电压来自把工作供电电压分压的第一装置,工作供电电压用于供给来自输出连接处的等于上述第二中间电压的电压;
  第一电阻元件,在上述第一电压跟随器的输出连接处有一个第一端,并有一个第二端;
  响应于上述自动增益控制电压的装置,比起第二中间电压该自动增益控制电压更接近于上述第一端子上的电压,第二中间电压应使电流通过其第二端流过上述第一电阻元件;
每一个在各自的平衡输入连接和各自的平衡输出连接之间呈现各自电压增益的第一和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响应于在第一和第二控制连接处之间差动地加入的各自的控制信号,放大器各自的电压增益是可调的,上述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存在由上述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二端加到它的第一控制连接处的电压,并且存在加到它的第二控制连接处的上述第一中间电压,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具有在上述第一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上加到它的第一控制连接处的电压,并具有加到它的第二控制连接处的上述第二中间电压;及
用于直接耦合上述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平衡输出连接与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平衡输入连接的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大器链包括:
用于分压的第二装置,该装置对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进行分压,上述用于分压上述工作供电电压的第二装置包括:
一个第三电压降元件,上述第三电压降元件有一个接到上述第一端子的一个第一端,有一个第二端,在上述第二端上响应于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提供第三中间电压;一个第四电压降元件,上述第四电压降元件有一个接到上述第三电压降元件的第二端的第一端,并具有第二端,在上述第二端上响应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提供第四中间电压;及响应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端子间所收到的上述工作供电电压,在上述第四电压降元件的第二端和上述第二端子之间导通直流偏置电流的装置;
一个第二电压跟随器,该跟随器输出加入到输入连接处的电压,该电压来自把工作供电电压分压的第二装置,工作供电电压用于从一个输出连接供给一个等于上述第四个中间电压的电压;
一个第二电阻元件,在上述第二电压跟随器的输出连接处有第一端,并有一个第二端;
响应于上述自动增益控制电压的装置,比起第二中间电压该自动增益电压更接近于上述第一端子上的电压,第二中间电压用于使电流经由其第二端流过上述第二电阻元件的装置;
第三和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每个放大器在各自的平衡输入连接和各自的平衡输出连接之间呈现各自的电压增益,响应于在第一和第二控制连接之间差动地加入的各自的控制信号,放大器各自的电压增益是可调的,上述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存在由上述第二电阻元件的第二端上加到它的第一控制连接处的电压,并存在加到它的第二控制连接处的上述第三中间电压,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具有在上述第二电阻器件的第二端加到它的控制连接处的电压,并且具有加到它的第二控制连接的上述第四中间电压;及
用于直接耦合上述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平衡输出连接与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的平衡输入连接的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它进一步包括:
一个频率变换器,响应于在它输入端所收到的信号,在它的输出端产生一个变换频率的信号;
一个第一滤波器,该滤波器把对上述已变换频率的信号进行滤波后的响应送到上述第一放大器链,作为它的输入信号;及
一个第二滤波器,该滤波器把对上述已变换频率的信号进行滤波后的响应送到上述第二放大器链,作为它的输入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和第四中间电压具有相同的额定设计值,并且其中上述第四控制增益电压放大器与上述第二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在结构和工作特性方面是相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三中间电压具有相同的额定设计值,并且其中上述第三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与上述第一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在结构和工作特性方面是相同的。
6.根据权利要求2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和第四中间电压具有相同的额定设计值,并且其中上述第四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与上述第二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在结构和工作特性方面是相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三中间电压具有相同的额定设计值,并且其中上述第三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与第一增益控制电压放大器在结构和工作特性方面是相同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个过荷检测器,它有一个输入连接和一个输出连接用于送出过荷检测器电压;
  用于把上述第二放大器链的平衡输出连接处所呈现的信号加到上述过荷检测器的输入连接的装置;及
  对上述过荷检波电压做出响应的装置,比起上述第二中间电压该过荷检波电压更接近于第一端子上的电压,第二中间电压产生经由它的第二端流过上述第二电阻元件的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中频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大器链进一步包括一个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后面的第一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并且其中上述第二放大器链进一步包括一个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后面的第二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
10.一种具有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射频放大器,该电视信号具有一个带有幅度调制边带的射频图像载波,还具有一个带有频率调制边带的射频伴音载波,上述射频放大器是响应于各自控制信号的增益控制放大器;
  对于上述电视信号产生中频的响应的下变频器;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每个放大器都显示出,根据它们各自的控制信号各自的电压增益是可调的,在结构上和在增益控制特性方面上述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与上述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相同,在结构上和在增益控制特性方面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与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相同;
  从上述电视信号中滤出中频响应的装置,该装置从上述伴音载波和它的频率调制边带组成的那部分电视信号中分离出中频响应;
  对分离出的中频响应产生放大响应的第一中频放大器链,其中分离出的中频响应对应于伴音载波和它的频率调制边带组成的那部分电视信号,上述第一中频放大器链包括上述第一增益控制放大器和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后面的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
  从上述电视信号中滤出中频响应的装置,该装置从由上述图像载波和它的幅度调制边带组成的那部分电视信号中分离出中频响应;
  对分离出的中频响应产生放大响应的第二中频放大器链,其中,分离出的中频响应对应于上述图像载波和它的幅度调制边带组成的那一部分电视信号,上述第二中频放大器链包括上述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和以级联连接方式接于其后的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
  对已放大的中频响应再次下变频、以产生一个伴音中频响应的装置,这里已放大的中频响应对应于包括伴音载波和它的频率调制边带组成的上述那部分电视信号,如像从上述第一中频放大器链上所供给的那样;
  用来检出伴音中频响应的频率调制中所包含的声音描述信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用于抑制上述检出声音描述信息相对于伴音中频幅度变化响应的装置;
  视频检波器,该视频检波器用于检出已放大的中频响应产生包括同步脉冲的图像信号,这里已放大的中频响应对应于上述图像载波和它的幅度调制边带组成的上述那部分电视信号;
  用于检测包含在上述图像信号中的同步脉冲的峰值,形成一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的AGC检波器;
  用于将上述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加到第二和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的装置,该自动增益控制信号作为它们的上述各自的控制信号;
  用于延迟上述自动增益控制信号的装置,该自动增益控制信号以相同的量送到上述第一和第三增益控制放大器,作为它们的上述各自的控制信号;及
  用于延迟上述自动增益控制信号的装置,该自动增益控制信号用于加到上述射频放大器,作为它的上述各自的控制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频放大器链和上述第二中频放大器链与上述再次下变频的装置和上述视频检波器一起构筑在一块单片集成电路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频放大器链进一步包括一个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后面的第一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其中上述第二中频放大器链进一步包括一个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后面的第二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频放大器链进一步包括一个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上述第二增益控制放大器后面的第一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其中上述第二中频放大器链进一步包括一个以级联连接方式接在上述第四增益控制放大器之后的第二固定增益电压放大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在载波差拍伴音电视接收机中,所说的用于滤出对应于上述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从包含伴音载波及其调频边带的那部分信号中分离出中频响应的装置包括:
  用于滤出对应于上述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的装置,该装置从包含图像载波和伴音载波及其频率调制边带的那部分电视信号分离出中频响应,响应于该中频响应,上述第一中频放大器链送出对应于包括图像载波和伴音载波及其频调边带的上述那部分的电视信号已放大的中频响应;
  对对应于由伴音载波及其频率调制边带构成的那部分电视信号的已放大的中频响应再次下变频,以产生一个伴音中频响应的上述装置包括:
  用于把图像载波部分与伴音及其频率调制边带部分混合、以产生载波差拍型的伴音中频响应的装置,该装置响应于已放大的中频响应,这里已放大的中频响应对应于包括图像载频波和伴音载频波及其频调边带的上述那部分电视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滤出对应于上述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的装置从中分离出对应于由图像载波和伴音载波及其频调边带构成的上述那部分电视信号的中频响应,该装置包含一个第一表面声波滤波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声波滤波器呈现一种频率响应,使得当变换中频时在包括伴音载波其及频调边带的频率的第一范围和当变换为中频时在至少包括图像载波肩部的频率的第二范围具有最小衰减,使得当变换为中频时对第一邻近频道伴音载波及频率调制边带具有最大的衰减,以及使得当变换为中频时的第二邻近频道图像载波及其幅度调制边带具有衰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声波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对于在上述第一和第二范围之间的频率呈现衰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从上述电视信号滤出中频响应的装置,从中分出相对于由上述图像载波及其幅调边带的上述那部分电视信号中分出中频响应,该装置包括一个第二表面声波滤波器。
CN93114743A 1993-06-24 1993-11-29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0694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80,705 1993-06-24
US08/080,705 US5305109A (en) 1992-09-08 1993-06-24 Parallel untuned video if amplifiers supplied signals from TV 1st detector via respective input filt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915A CN1096915A (zh) 1994-12-28
CN1069477C true CN1069477C (zh) 2001-08-08

Family

ID=2215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311474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69477C (zh) 1993-06-24 1993-11-29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5305109A (zh)
EP (1) EP0656164B1 (zh)
JP (1) JPH08500713A (zh)
KR (1) KR950701468A (zh)
CN (1) CN1069477C (zh)
CA (1) CA2129854C (zh)
DE (1) DE69322868T2 (zh)
MY (1) MY115142A (zh)
RU (1) RU2118063C1 (zh)
WO (1) WO19950010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8311A (en) * 1994-08-22 1995-09-05 Thomson Consumer Electronics, Inc. Tri-state video differential driver
TW281828B (en) * 1995-08-21 1996-07-21 Thomson Consumer Electronics Video differential bus receiver for audio/video interconnection
KR100431173B1 (ko) * 1995-08-21 2004-07-30 톰슨 콘슈머 일렉트로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오디오/비디오상호접속용오디오차동버스수신기
US6836549B1 (en) * 1998-09-02 2004-12-28 Macrovisi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thesizing and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video copy protection signals
GB9911880D0 (en) * 1999-05-22 1999-07-21 Marconi Electronic Syst Ltd Amplifier circuit
JP4386498B2 (ja) * 1999-06-23 2009-12-16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差動増幅回路
GB0114593D0 (en) * 2001-06-14 2001-08-08 Pace Micro Tech Plc Automatically adjusted AGC take over point
JP3599001B2 (ja) * 2001-06-25 2004-1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自動利得制御回路およびその方法、並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復調装置
GB0121216D0 (en) 2001-09-01 2001-10-24 Zarlink Semiconductor Ltd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and television tuner"
US7983373B2 (en) 2007-02-07 2011-07-19 Vintomie Networks B.V., Llc Clock distribution for 10GBase-T analog front end
US20190097524A1 (en) * 2011-09-13 2019-03-28 Fsp Technology Inc. Circuit having snubber circuit in power supply device
EA025687B1 (ru) * 2014-02-06 2017-01-30 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Федосов Выходной каскад усилителя мощности звуковой частоты
CN104469082A (zh) * 2014-12-12 2015-03-25 成都中远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家用液晶显示器标清图像放大器
RU2704530C1 (ru) * 2019-03-07 2019-10-2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Дон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ДГТУ) Широкополосный полосовой фильтр с независимой подстройкой частоты полюса, затухания полюса и коэффициента передачи
RU206024U1 (ru) * 2021-04-07 2021-08-16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Южны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инхронный детектор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1097A (en) * 1982-06-22 1985-07-23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High frequency amplifier
GB2188501A (en) * 1986-03-27 1987-09-30 Rca Corp Agc in a system for processing a video and sound sign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5211A (en) * 1978-01-09 1980-01-22 Rca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ircuits
US4172239A (en) * 1978-10-06 1979-10-23 Rca Corporation Signal attenuator
US4366443A (en) * 1980-06-26 1982-12-28 Rca Corporation Televisio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amplifier
US4408229A (en) * 1981-05-29 1983-10-04 Rca Corporation Noise sensitivity reduction apparatus for a TV receiver AGC system
DE3885625T2 (de) * 1987-01-20 1994-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mpfänger für Erd- und Satellitenrundfunk.
JP2675550B2 (ja) * 1987-03-31 1997-11-12 株式会社東芝 中間周波処理回路
US4785270A (en) * 1987-12-30 1988-11-15 Motorola Inc. Monolithic lattice saw filter
US4974087A (en) * 1989-04-13 1990-11-27 Rca Licensing Corporation Parallel sound if with reference carrier derived from quasi-synchronous video detecto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1097A (en) * 1982-06-22 1985-07-23 Texas Instruments Deutschland Gmbh High frequency amplifier
GB2188501A (en) * 1986-03-27 1987-09-30 Rca Corp Agc in a system for processing a video and sound sign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8500713A (ja) 1996-01-23
CN1096915A (zh) 1994-12-28
CA2129854A1 (en) 1994-12-25
DE69322868T2 (de) 1999-05-20
WO1995001049A1 (en) 1995-01-05
DE69322868D1 (de) 1999-02-11
KR950701468A (ko) 1995-03-23
RU2118063C1 (ru) 1998-08-20
CA2129854C (en) 1999-12-28
EP0656164B1 (en) 1998-12-30
EP0656164A1 (en) 1995-06-07
MY115142A (en) 2003-04-30
US5305109A (en) 1994-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13C (zh) 可变增益放大器
CN1069477C (zh) 并联非调谐视频中频放大器和具有此放大器的电视接收机
CN1058589C (zh) 一种双超外差接收机及其检测电路
US8229384B2 (en) Filter circuit and receiving apparatus
CN1092001C (zh) 用于在接收机中对中频信号进行放大和检波的单片集成电路
US2006018164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V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GC)
CN1674432A (zh) 射地-基地连接的放大电路以及使用该电路的通信装置
CN1069479C (zh) 具有用于载波差拍伴音和自动微调的辅助中频放大器的图象中频放大器
CN100479504C (zh) 具有低失真性能和低功耗的调谐器电路和数字广播接收器
JP4235560B2 (ja) チューナ用の自動利得制御
CN1783964A (zh) 调谐器电路以及具有该电路的数字广播接收器
US6738098B1 (en) Video amplifier with integrated DC level shifting
CN1310516A (zh) 功率放大器
JPH10336536A (ja) 単一マイクロ回路上の高集積テレビチューナー
KR920007081B1 (ko) 티브이의 자동영상 제어회로
JP2000217012A (ja) テレビ受信機における画質補正装置
JP2599884Y2 (ja) 高周波増幅器のagc回路
JPH0823482A (ja) アンテナ制御装置
JP2002112070A (ja) 映像信号処理回路
KR20060013554A (ko) 자동 이득 제어의 기능을 갖는 채널 선택기
US20060001778A1 (en) Video modul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video equalizer
JPS5839171A (ja) 信号切換回路
JPH05268501A (ja) 衛星放送受信システム
JP2008079322A (ja) 単一マイクロ回路上の高集積テレビチューナ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