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78896A - 用于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78896A
CN1878896A CNA2004800329526A CN200480032952A CN1878896A CN 1878896 A CN1878896 A CN 1878896A CN A2004800329526 A CNA2004800329526 A CN A2004800329526A CN 200480032952 A CN200480032952 A CN 200480032952A CN 1878896 A CN1878896 A CN 18788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negative pressure
drafter
channel
spinn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329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37862C (zh
Inventor
G·斯塔勒克
G·沙夫勒
P·舒威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878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8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78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786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02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for false-twisting spinn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一个纺纱装置上重新开始先前中断了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该纺纱装置包含一个可以停止的牵伸机构和一个具有负压室的空气喷嘴机构。在此将一种由重新投入运行的牵伸机构所供给的短纤维须条在离开牵伸机构之后,为了排除开始时非均匀的纤维流而暂时地通过一个偏转机构作为废料抽吸掉。只是在形成一种均匀的纤维流之后才使短纤维须条与运输穿过空气喷嘴机构的纱线相连接。同时规定,在存在于负压室里的负压的共同作用下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

Description

用于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纺纱装置上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该纺纱装置包含一个可停止的牵伸机构和一个具有负压室的空气喷嘴机构,其中使一个由重新投入运行的牵伸机构所供给的短纤维须条在离开牵伸机构之后,为了排除开始时非均匀的纤维流而暂时地通过一个偏转机构作为废料抽吸掉,而且只是在形成一种均匀的纤维流之后才使短纤维须条与运输穿过空气喷嘴机构的纱线连接。
本发明也涉及一种用于实施该方法的纺纱装置,它具有一个在纺纱过程中断时可以停止的牵伸机构,具有一个带有纤维输入通道、纱线拉出通道和负压室的空气喷嘴机构,以及具有一个偏转机构,用于暂时地将从牵伸机构所供给的短纤维须条从与它要连接的纱线处偏移开。
这种类型的方法和装置的现有技术为WO 94/00626 A1。该文献一般地涉及到喷气纺纱装置,并不涉及其特殊的结构方案,并且涉及之前中断了的纺纱过程的重新开始,例如此时由于某种原因而纱线发生破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纺纱过程中断之后使一个已经纺成的纱线的端头首先返回至牵伸机构。然后可以使已停止的牵伸机构又重新投入运行,并使新供给的短纤维须条与纱线端头连接。因为在中断时、而且在牵伸机构因此停止时就已使短纤维须条在牵伸机构里撕断了,因此在牵伸机构又起动时产生一种在其起始部分上首先是相对来说非均匀的短纤维须条。由于这个原因在已知的方法中和在已知的纺纱装置中规定,使开始时非均匀的纤维暂时作为废料被抽吸出来,并且并不是立即与返回至牵伸机构的纱线端头连接。只是在形成一种均匀的纤维流之后才使短纤维须条与运输穿过喷气组合件的纱线连接。因此对于重新又供给的短纤维须条与纱线的连接来说、即所谓接线,使接头具有明显改善的质量,也就是说其方法是:并不使短纤维须条的一个随意的由于撕断而形成的起始部分、而是短纤维须条的一个新形成的起始部分与纱线连接,其中新的起始部分由一种又是均匀的纤维流产生。此处一个位于牵伸机构和空气喷嘴机构之间的吸管用于暂时地抽吸该非均匀的纤维流。
通过不属于这种类型的EP 0 807 699 B1已经公开了在一种完全特殊的喷气纺纱装置中短纤维须条在一个纱线端部上的接线。在这种纺纱装置中拉伸的短纤维须条经过喷气组合件的纤维输入通道首先进入一个涡流室里,该涡流室配置有一个流体机构,用于产生一个围绕着纱线拉出通道的一个入口开孔的涡流。同时首先使保持在短纤维须条里的纤维的前端头导入到纱线拉出通道里,而后边的自由纤维端头则展开,被涡流抓住并围绕已经位于纱线拉出通道的入口开孔里的、也就是织入的前端头旋转过来,因此产生了一种具有很大程度上真正加捻的纱线。同样在这种已知的纺纱装置中在牵伸机构重新投入运行之后首先将供给的短纤维须条的起始部分抽吸出,然而同样也吸入一个位于牵伸机构和空气喷嘴组合件之间的吸管里并且除此之外与纱线端头一起,短纤维须条应该与该端头连接。短纤维须条的起始部分和返回至牵伸机构的纱线端头也就是说暂时地缓冲存放在同一个抽吸机构里。因此就形成一种抽吸出的短纤维须条与同样也抽吸出的纱线的相对随意的连接,其中并不是有目标地力求一种质量良好的接线位置。在一种实际构造的这种型式的纺纱装置中因此(这在文献中未述及)设有一个捻接装置,它使接头在短纤维须条连接于纱线上之后后来又分离出来,并用一个更高质量的捻接点来替代。
本发明的任务是:在开头所述类型的一种方法和一种纺纱装置中以特别有效的方式产生一种均匀的纤维流并紧接着使短纤维须条与纱线端头连接。
该任务在该方法中如此解决:在存在于负压室里负压的共同作用下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
相应地在纺纱装置中如下来解决该任务:使负压室包括在偏转机构里,该负压室可通过一个连接通道与牵伸机构相连。
通过本发明的特征使非均匀的纤维流并不通过一个外部的抽吸机构而偏转离开,而是充分利用了纺纱装置的一个反正就有的机构用于排出非均匀的纤维流。在正常的纺纱运行时,在空气喷嘴机构中必需有负压室,以便排出输入给涡流室的压缩空气并同时将这种纺纱方法中不能避免的纤维下脚料运出。按照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负压,使非均匀的纤维流开始时从纱线的端头偏转离开,均匀的纤维流应该与该纱线端头相连。有利地使按照运行时存在于负压室里的负压暂时地提高以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因此非均匀的纤维流可以更容易地从按照运行时的运输行程上(如它在正常纺纱过程中存在的那样)偏转离开。通过正确地调整时间,可以使均匀纤维流的起始部分与纱线端头的搭接位置保持很短,从而只产生一个小的粗节,这种粗节可以看作为可接受的疵点,这种疵点在最终产品中、例如一种织物里并不显露出来。
在一种变型方案中,使短纤维须条在空气喷嘴机构内部偏离运行时的运输行程。非均匀的纤维流因此首先如同在正常纺纱运行时进入到空气喷嘴机构的内部中,但在那里作为废料暂时地被偏转离开。因此也在空气喷嘴机构的内部中使均匀化的纤维流在纱线端头上接线,如果暂时提高的负压又被降低到对于纺纱运行来说正常的大小的话。
在另一种变型方案中规定,使短纤维须条在牵伸机构和空气喷嘴机构之间偏离运行时的运输行程。非均匀的纤维流因此暂时地不在其正常的路径上进入到空气喷嘴机构的内部,而是暂时地以另外的方式进行。因此这是合理的,因为通入到空气喷嘴机构中的入口开孔的尺寸通常是很小的,并因此尤其在粗的纱线支数时和高的供给速度时可以使纤维材料连同接头纱线几乎不再按规定通过所述小的开孔引入。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已在到达空气喷嘴机构之前就使均匀的纤维流与纱线端头结合起来。
为了使作为废料输出的非均匀的纤维流的数量尽可能地小,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有利地规定了:在去除非均匀的纤维流时使短纤维须条的纤维材料减少。短纤维须条因此被牵伸机构首先以减小的供给速度输入,其中也是按这种方式由于短纤维须条偏离正常的运输行程而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实现了一种均匀的纤维流。
尽管按照本发明使所要接线的纱线的返回至牵伸机构的端头直至通过牵伸机构的供给罗拉对而返回,但应该明确指出:可以使纱线的端头以适合的方式也保持在空气喷嘴机构和牵伸机构之间。
在按照本发明的纺纱装置中最好使负压室设有一个接口用于暂时地提高负压。这例如可以是一个抽吸接口,它可以与一个分开的负压源相连,该负压源或者是固定的或者设置在一个可移动的维护器具上。然而有利的是:接口包含一个可施加压缩空气的喷射通道。这是一种用于提高负压的特别和有效的方式,尤其是一种压缩空气喷射反正对于接线是适宜的。
在所述与牵伸机构连接的负压室里,在一种变型方案中可以应用符合生产条件的纤维输入通道作为连接通道,纱线拉出通道可以最好与该纤维输入通道分离开。这是在没有大的额外费用情况下的一种简单的技术方案,尤其使纱线拉出通道与纤维输入通道分开,用于穿入纱线并用于清洗涡流室,反正是有利的。
然而特别有利的是设有一个单独的旁路通道作为连接通道。该旁路通道在一种变型方案中合适地设置一个闭锁机构,该闭锁机构在正常纺纱工作时封闭了旁路通道、并且为了使非均匀的纤维流偏移开而释放开通。这种操纵在此可以通过一种可移动的维护器具来进行。
在另一种变型方案中,设有一个在工作时指向牵伸机构的清洗通道作为旁路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使旁路通道在工作时关闭,因为通过该旁路通道例如通过抽吸而使牵伸机构的供给罗拉对不断地清洗掉飞毛。为了使非均匀的纤维流偏转离开,则可以暂时地提高负压室里的负压,使纤维流能够容易地通过清洗通道而从其正常运输路径上偏转离开。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可以见以下对一些实施例的说明。附图所示为:
图1:一种纺纱装置在按照本发明的部位里在工作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2:在去除非均匀的纤维流时按图1所示的纺纱装置;
图3:纺纱装置的另一种设计方案在去除非均匀的纤维流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4:在正常纺纱工作时按图3所示的纺纱装置;
图5:另一种纺纱装置在去除非均匀的纤维流时的一个轴向剖视图;
图6:在工作时按图5所示的纺纱装置;
图7:表示出属于牵伸机构的供给罗拉的供给速度的图表。
图1所示的纺纱装置处于正常纺纱运行的状态,它用于由短纤维须条2制造纺成的纱线1。纺纱装置包含一个牵伸机构3和一个空气喷嘴机构4。
将待纺短纤维须条2在拉伸方向A上输送给牵伸机构3,作为已纺出的纱线1以未示出的纱线拉出罗拉在拉出方向B上拉出并继续运送至一个未示出的络纱机构上。只是局部示出的牵伸机构3优选是一个三罗拉牵伸机构,并因此包含总共三个罗拉对,它们分别具有一个被驱动的用阴影线表示的下罗拉和一个设计成施压罗拉的上罗拉。所示的只是供给罗拉对5,6以及一个布置在其前面的具有导向皮带9,10的皮带罗拉对7,8。在这样一种牵伸机构3里以已知的方式使短纤维须条2一直拉伸至所希望的细度。接着牵伸机构3就出来一种薄的小纤维带11,它被拉伸了但未加捻。
通过一个纤维输入通道12将小纤维带11输送给空气喷嘴机构4。接着是一个所谓涡流室13,在其中使小纤维条11获得纺纱加捻,从而产生了纺成的纱线1,它穿过纱线拉出通道14被拉出。
一个流体机构在纺纱过程期间在涡流室13里通过将压缩空气吹入穿过切向通入到涡流室13里的压缩空气喷嘴15而产生一种涡流。该由喷嘴孔流出的压缩空气通过一个通入到负压室16中的排气通道17被排出,其中该排气通道具有一个围绕着主轴形的、在工作时固定的构件18的环形横截面,该固定构件18里包含了纱线拉出通道14。
在涡流室13部位里设有纤维导向面19的一个棱边作为阻捻机构,它相对纱线拉出通道14略有偏心地布置在该纱线拉出通道的入口开孔20的部位处。
在空气喷嘴机构4里使所要纺纱的纤维一方面保持在小纤维带11里,并这样从纤维输入通道12基本上无加捻地引入纱线拉出通道14里,但另一方面使纤维在纤维输入通道12和纤维拉出通道14之间的部位里经受涡流的作用。通过这种作用使纤维或者至少其端部从纱线拉出通道14的入口开孔20处径向移动离开。用所述纺纱装置制成的纱线1因此是基本在纱线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没有很大加捻的纤维或者纤维部位的芯线,而且是纤维或纤维部位围绕芯线捻转的一个外面部位。这种型式的纺纱装置允许有很高的纺纱速度,其大小在300至600米/分钟之间。
由压缩空气喷嘴15流出至涡流室13里的压缩空气在工作时通过一个压缩空气通道21在输入方向C上输送给空气喷嘴机构4。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通道21首先到达一个围住涡流室13的环形通道22,直接与之相连的是所述的压缩空气喷嘴15。
在纱线拉出通道14的入口开孔20和纤维导向面19之间在符合生产条件的纺纱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小的间距,它例如达0.5mm。该小间距如此来建立:包含了纱线拉出通道14的主轴状构件18可以移动地布置在轴向方向上。该间距可以在工作状态时固定住。为了在一个维护过程期间加大该间距,主轴状构件18局部设计成一个活塞缸体单元的活塞状构件。
如果由于任何什么原因使小纤维带11或者纱线1断了,那么首先使输给涡流室13的过压切断,可见图2中的打叉箭头C。同时使牵伸机构3以及未示出的纱线拉出罗拉和络纱机构的所有驱动机构都关断。
因为主轴状构件18局部设计成活塞,因此可以用很简单的措施使纱线拉出通道14运动离开纤维输入通道12。因此例如设有一个围住主轴状构件18的环形通道24,主轴状构件18穿过该环形通道而且该环形通道连接于压缩空气的一个输入管路25上。这种压缩空气,见图2的箭头D和图1中的打叉箭头D,只是在纺纱过程中断时才输入。那么进入环形通道24的压缩空气就使主轴状构件18在图2所示的视图里向上运动,从而由于活塞行程使环形通道24扩展成一个加大的环形室。一个固定装在主轴状构件18上的限制活塞23因此限定了工作时的环形通道24,并在纺纱过程中断时限定了加大的环形室。限制活塞23克服加载弹簧26而起作用,该加载弹簧在压缩空气切断时、也就是在纺纱时,将所述活塞状构件压入一个安全的工作位置上。因此通过输入管路25输入的压缩空气用于使纱线拉出通道14运动离开纤维输入通道12,相反,加载弹簧26则用于返回运动。
工作时在纤维导向面19和纱线拉出通道14的入口开孔20之间很小的间距可以通过在运行中断时主轴状构件18的运动离开而加大至一个间距,该间距可以使得位于纤维导向面19和入口开孔20之间的空间得到清洗。
如果纱线拉出通道14与纤维输入通道12分开,那么就可以使纺成的纱线1的端头36与拉出方向B反向地返回至牵伸机构3,为此可见图2。为此设有一个第一注入通道27作为辅助机构,它可以连接于相同的压力源上,正如环形通道24及其入口连接于纱线拉出通道14上并指向其入口开孔20那样。因此在纱线拉出通道14里可以实现一个指向牵伸机构3的抽吸空气流,该抽吸空气流使纺成的纱线1的端头36返回至供给罗拉对5,6。
通过输入管路25输送给环形通道24的压缩空气,如图可见,不仅用于使主轴状构件18运动离开纤维输入通道12,而且同时也通过注入通道27产生注入空气流,该注入空气流可以使所要接线的纱线1的端头36穿引在短纤维须条2上。活塞状构件在一定程度上设计成阀门,该阀门在输入压缩空气时可以操纵,然后在输入管路25和注入通道27之间建立一种作用连接。
如果为了重新开始已中断的纺纱过程、使牵伸机构3和未示出的纱线拉出罗拉和络纱机构的驱动机构重新接通的话,如果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那么在短纤维须条2和纱线1的端头36之间可能会形成一种质量差的接头。这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在纺纱过程中断时短纤维须条2就在牵伸机构3里在导向皮带9,10和供给罗拉对5,6之间以相对来说不可控的方式撕断。短纤维须条2的重新提供的起始部分也就是说不具有必要的规则顺序,其中这种不规则还通过如下方法而翻倍:在皮带罗拉对7,8和供给罗拉对5,6之间产生大的拉伸。这就是说害怕在接线过程中材料的极端波动。因此首先规定了:排除掉开始的首先作为废物33的非均匀的纤维流32(见图2),也就是说直至短纤维须条2导至均匀的纤维流34为止(见图1)。非均匀的纤维流32因此通过一个所谓纤维流换接机构首先偏转离开,以便使这些不够长的纤维在临界的接线部位里不与纱线1的端头36连接。纤维流换接机构因此用于使开始负面的纤维材料的分布不影响接线过程。
一种纤维流转换机构本质上已经如上所述那样通过开头所评价的现有技术而已知了。在这种已知的装置中,在供给罗拉对5,6和纤维输入通道12的入口之间设有一个外部的抽吸管,用于排出非均匀的纤维流。与之不同地是按照本发明规定了:对于偏转离开非均匀的纤维流32来说并不利用一种分开的外部负压源,而是用反正在空气喷嘴机构4中的负压室16。
按照图1和2所示的实施方式使非均匀纤维流32作为废料33在空气喷嘴机构4的内部偏转离开。负压室16里的负压即使在运行中断时也保持住,而如前所述,通过压缩空气通道21的压缩空气输入则中断了。为使非均匀纤维流32可靠地远离所要接线的纱线1,在本发明的方案中规定了:符合生产条件的、存在于负压室16中的负压暂时被提高。因此可以使作为废料33要排除的纤维容易地通过一个接着的负压通道28在抽吸方向E上排出。如果在负压室16里的负压的暂时提高又终止了,并且同时使引入涡流室13的过压又输入的话,那么短纤维须条2的当前被输入的均匀纤维流34本身跟随着纱线1穿过纱线拉出通道14,其中产生了一种质量足够好的接线过程,该接线过程不需要在事后通过捻接连接而排除。如果纱线1的端头36准确地确定尺寸并且以已知的方式同样地也准备好,那么就可以控制该接线过程,从而使纱线1的端头36和短纤维须条2的起始部分之间的搭接位置是很短的。
暂时地提高负压室16里的负压可以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按照本发明有利地设有一个接口30用于负压室16。该接口30可以包含一个可以施加压缩空气的第二注入通道29。为了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32,就要首先使一个压缩空气流通过接口30对应于箭头方向F进行输送,其中压缩空气首先到达一个环形通道31,然后到达第二注入通道29,该注入通道指向负压通道28并沿着抽吸方向E指向。因此负压室16里的负压大大提高,从而使非均匀的纤维流32以简单的方式从其符合生产条件的运输路程上、也就是从纱线拉出通道14处偏转离开。
在按图1和2的实施方式中,将反正就存在的纤维输入通道12用作连接通道35。为了容易地在非均匀纤维流32和纱线1之间实现分离,使主轴状构件18运动离开纤维导向面19一小段距离,正如这在以前已描述过的那样,距离的大小只要使第一注入通道27还达不到环形通道24即可。纱线1由于其已经存在的强度就在运输方向G上运输穿过纱线拉出通道14。
从时间上这样来控制接线过程,使所述应该与均匀的纤维流34相连接的端头36,在非均匀的纤维流32完全排除掉时才到达涡流室13的部位。此时又使正常的低的在负压室16里的纺纱负压接通,并使压缩空气输送给涡流室13。此外当然必须使主轴状构件18又引导进入至其符合生产条件的部位里,这通过切断压缩空气流D来进行。
在以下所要描述的可选择的实施例中就不再重复说明这些单个构件,如果这些构件与图1和2中的相同的话。以下的说明因此限于那些在可选变型方案中与按图1和2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构件。
在按图3和4的实施方式中使非均匀的纤维流32不是在空气喷嘴机构4的内部、而是在牵伸机构3的供给罗拉对5,6和空气喷嘴机构4之间就偏转离开。为此在牵伸机构3和负压室16之间设有一个旁路通道37作为连接通道,该旁路通道大致平行于纤维输入通道12、紧靠着其附近延伸。该旁路通道37通过一个闭锁机构38在运行时可以关闭,而在排除非均匀纤维流32时则可以暂时打开,例如通过一个可移动的维护器具来实现。图3表示了旁路通道37的开启状态,图4则表示了关闭的工作状态。由图3可见,非均匀纤维流32如何穿过该旁路通道37到达负压室16里,并从那里起到达负压通道28中、并沿着抽吸方向E被除去。同样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实用的并因此规定的是:在排除非均质纤维流32时暂时地以已述方式提高负压室16里的负压。
如果特别是在粗纱线和高的供给速度时担心纤维输入通道12的入口在继续输入短纤维须条2时太小的话,那么按图3和4的实施方式就尤其是实用的。与之相反旁路通道37的开孔原则上可以设计得足够大。
为此还应指出,在所有以前所述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空气喷嘴机构4在必要时从其工作位置上摆动离开,以便使非均匀纤维流32更容易偏转离开。
同样在图5和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32设有一个分开的旁路通道,但它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关闭的,因为它即使在通常的纺纱运行时也具有一种功能。按照图5和6应用了一个指向牵伸机构3供给罗拉对5,6的清洗通道39作为旁路通道。
在正常的纺纱运行时,如果在负压室16里有一种按照运行来说并不太高的负压,那么清洗通道39就用来连续地至少使通常用橡胶作成的施压罗拉6的圆周清除掉飞毛或其它的污染物。该清洗通道39按照本发明可以用来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32,这种纤维流作为废料33被排出至负压通道28里。为了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32,为此也使负压室16里的负压暂时地以已述的方式升高。因此又进行运输的短纤维须条2的纤维开始并不跟随纱线1进入到纤维输入通道12里,而是有一段距离地跟随施压罗拉6的圆周进入到清洗通道39里。
按照图7所示,说明了在接线过程中供给罗拉对5,6和皮带罗拉对7,8的速度。该速度在这里理解为短纤维须条2的运输速度,也就是罗拉对5,6或者7,8相应的圆周速度。
曲线40表示供给罗拉对5,6的速度v,曲线41表示皮带罗拉对7,8的速度v。此处应该先讲到:短纤维须条2在纺纱过程中断时由相应的驱动机构来控制,它已经在导向皮带9,10和供给罗拉对5,6之间被撕断了。
按图7所示图表,横座标为时间T,纵座标为速度v。
可以认为,在时间T1时接线过程通过重新接通供给罗拉对5,6的驱动机构而开始。由图可见,从时刻T1起供给罗拉对5,6的速度v按曲线40首先增加,也就是说一直提高至恒定的接线速度v1A,它在时刻TA时达到。从该时刻TA起供给罗拉对5,6首先以对于工作速度v1B来说是降低的、但恒定的接线速度v1A运行。
因为皮带罗拉对7,8首先尚未重新起动,因此首先只使纱线1、而不是短纤维须条2在拉出方向B上运输。皮带罗拉对7,8的延迟起动是为了使纱线1的端头36到达一个规定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应该进行真正的接线过程、也就是使均匀的纤维流34与纱线1的端头36相连。按照图7规定了:皮带罗拉对7,8在时刻T2时启动,也就是说相对于供给罗拉对5,6的启动有一定的迟后。
一旦皮带罗拉对7,8动作,短纤维须条2就开始运输,其起始部分则很快到达供给罗拉对5,6的钳口,然后同样也拉紧地通过供给罗拉对5,6运输。但短纤维须条2以已述的方式首先包含非均匀纤维流32,该纤维流应该以之前所述的方式偏转离开。在此为了不使大量的纤维作为废物33排出,首先规定使皮带罗拉对7,8尚未升高至接线速度v2A,而首先只是到达一个还继续下降了的中间速度v2R。该中间速度v2R是在时刻T3和T4之间。在这段时间内排除了大部分废物33。在时刻T4时则使皮带罗拉对7,8升高至其在时刻TA时到达的接线速度v2A
一旦供给罗拉对5,6和皮带罗拉对7,8分别到达了其接线速度v1A和V2A,那就使最后一段非均匀纤维流32作为废物33排出。但紧跟着,在时刻TU,进行已述的纤维流转换,也就是说使负压室16里的提高了的负压又降低,并且使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通道21引入到涡流室13中。因此自时刻TU起产生均匀的纤维流34,该纤维流自该时刻起占有其按照运行的运输行程。紧随其后,在时刻TD则发生真正的接线,也就是说使短纤维须条2的均匀起始部分与纱线1的端头36相连接。应该认为,接线过程整体上在时刻T5结束了。自该时刻T5起,因此既使供给罗拉对5,6也使皮带罗拉对7,8分别都升速至运行速度v1B和v2B。因而接线过程结束了。

Claims (12)

1.用于在纺纱装置上重新开始以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该纺纱装置包括一个可停止的牵伸机构和一个具有负压室的空气喷嘴机构,其中,使一个由重新投入运行的牵伸机构所提供的短纤维须条在离开牵伸机构之后为了排除开头的非均匀纤维流暂时地通过一个偏转机构作为废料抽吸出,并且只是在形成均匀的纤维流之后才与穿过空气喷嘴机构运输的纱线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存在于负压室内的负压的共同作用下将所述非均匀的纤维流排除。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符合运行条件的存在于负压室里的负压被暂时地提高用于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短纤维须条在空气喷嘴机构的内部从按照运行的运输路程上偏转离开。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短纤维须条在牵伸机构和空气喷嘴机构之间从按照运行的运输路程上偏转离开。
5.按权利要求1至5中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排除非均匀的纤维流期间使短纤维须条的纤维材料减少。
6.用于实施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方法的纺纱装置,该纺纱装置具有一个在纺纱过程中断时可以停止的牵伸机构,具有一个包含一个纤维输入通道、一个纱线拉出通道和一个负压室的空气喷嘴机构,以及具有一个偏转机构用于暂时地使得由牵伸机构供给的短纤维须条从与它要连接的纱线上偏转离开,其特征在于,将负压室(16)包括在偏转机构里,该负压室与牵伸机构(3)通过一个连接通道(35;37;39)相连。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室(16)设有一个接口(30)用于暂时地提高负压。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口(30)包含一个可施加压缩空气的注入通道(29)。
9.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连接通道(35)设置了符合运行条件的纤维输入通道(12),纱线拉出通道(14)最好可以与该纤维输入通道分离开。
10.按权利要求6至8中之一所述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连接通道设有一个单独的旁路通道(37;39)。
11.按权利要求7和10所述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旁路通道设有一个在运行时指向牵伸机构(3)的清洗通道(39)。
12.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旁路通道(37)设有一个闭锁机构(38)。
CNB2004800329526A 2003-11-10 2004-07-30 用于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8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53317A DE10353317B4 (de) 2003-11-10 2003-11-10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herstellen eines zuvor unterbrochenen Spinnvorganges
DE10353317.6 2003-1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8896A true CN1878896A (zh) 2006-12-13
CN100537862C CN100537862C (zh) 2009-09-09

Family

ID=34559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3295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862C (zh) 2003-11-10 2004-07-30 用于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464529B2 (zh)
EP (1) EP1682704A1 (zh)
JP (1) JP4350129B2 (zh)
CN (1) CN100537862C (zh)
DE (1) DE10353317B4 (zh)
WO (1) WO200504758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1727A (zh) * 2019-12-31 2020-04-21 艾百合纺织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刺绣断纱在线接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510891A (ja) * 2004-08-20 2008-04-10 マシーネンファブリク リーター 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インジェクター通路を備えたスピンドル、及びエアジェット式紡糸機の糸つぎのための方法
DE102004044345A1 (de) * 2004-09-09 2006-03-16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Luftdüsenspinnvorrichtung
DE102005045703A1 (de) * 2005-09-19 2007-03-22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Luftdüsenaggregat für eine Luftdüsenspinnvorrichtung
DE102007009074A1 (de) * 2007-02-24 2008-08-28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Spinnvorrichtung
DE102009034206A1 (de) * 2009-07-17 2011-01-27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Bauteil für eine Luftdüsenspinnvorrichtung
WO2012164435A1 (en) * 2011-05-31 2012-12-06 Lakshmi Machine Works Ltd. An improved piecing mechanism in an air spinning machine
CH705221A1 (de) * 2011-07-01 2013-01-15 Rieter Ag Maschf Vorspinn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s Vorgarns sowie Verfahren zum Anspinnen eines Faserverbands.
DE102011053811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Rieter Ingolstadt Gmbh 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Unterbrechung der Garnherstell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DE102011053812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Rieter Ingolstadt Gmbh 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Unterbrechung der Garnherstell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DE102011053813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Abführen eines Endabschnitts eines Garns an einer Spinnmaschine vor einem anschließenden Anspinnvorgang
DE102012100674A1 (de) * 2012-01-27 2013-08-0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Luftspinnmaschine mit einem Reinigungsorgan sowie Verfahren zum Reinigen der Wirbelkammer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CH709953A1 (de) * 2014-07-30 2016-02-15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CH712663A1 (de) * 2016-07-14 2018-01-15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s strangförmigen Faserverbands sowie Vorspinnmaschine.
DE102018131767A1 (de) * 2018-12-11 2020-06-18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DE102019120592A1 (de) * 2019-07-30 2021-02-04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zum Anspinnen einer Spinndüs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Luftspinn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4358A (en) * 1977-05-06 1978-09-19 Toray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encing the yarn forming operation of a fasciated yarn
JPS6047939B2 (ja) * 1981-10-22 1985-10-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式紡績装置における糸端案内方法
JPH0748673Y2 (ja) * 1992-02-19 1995-11-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装置
CH685946A5 (de) * 1992-06-25 1995-11-15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Ansetzen eines neu zu spinnenden Garnes an ein bestehendes Garnende.
JP2708000B2 (ja) * 1995-02-10 1998-02-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装置
JP2930010B2 (ja) 1996-05-16 1999-08-0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のピーシ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DE10311826A1 (de) * 2003-03-13 2004-09-23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gesponnenen Fadens
JP3925533B2 (ja) * 2004-11-05 2007-06-0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装置、及び繊維蓄積状態の検出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41727A (zh) * 2019-12-31 2020-04-21 艾百合纺织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刺绣断纱在线接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175200A1 (en) 2007-08-02
CN100537862C (zh) 2009-09-09
DE10353317B4 (de) 2013-06-27
WO2005047580A1 (de) 2005-05-26
JP4350129B2 (ja) 2009-10-21
US7464529B2 (en) 2008-12-16
DE10353317A1 (de) 2005-06-09
EP1682704A1 (de) 2006-07-26
JP2007510823A (ja) 200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7862C (zh) 用于重新开始先前中断的纺纱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CN1324177C (zh) 包芯丝制造装置和包芯丝制造方法
CN1028039C (zh)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US20080190089A1 (en) Airjet Spinning Arrangement
KR101945037B1 (ko) 편성포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CN1031265A (zh) 一种自由端纺纱装置和起动该装置的方法
JPS626920A (ja) 破断糸および/又は破断スラツビング−吸取り管路を作動させ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796232B (zh) 用于由基本上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针织机
CN1602373A (zh) 带有纤维带压缩器的环形纺织机的拉伸机
CN101054744A (zh) 用于空气喷嘴纺纱装置的带喷射通道的锭子形部件
CN1477247A (zh) 气流纺纱机纺纱部位纺纱的接头或启动方法
CN1272484C (zh) 在纺纱器上捻接纱线或起动纺纱过程方法及所用的纺纱器
CN1119441C (zh) 纺纱机的接头方法及其装置
CN1871381A (zh) 喷气嘴纺纱装置
CN1445394A (zh) 纺织方法及其设备
CN1576415A (zh) 用于使中断的纺纱过程恢复生产的方法和装置
CN1298904C (zh) 用以生产包芯纱的纺纱机
CN101223305B (zh) 用于操作自由端纺纱装置的方法
CN85108915A (zh) 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
KR101393360B1 (ko) 편직물 제조장치
CN1309889C (zh) 在一台纺织机上集合一根纤维条的装置
CN1847491A (zh) 用于传送纤维须条的传送带
CN110093692B (zh) 一种纤维须条集聚装置
EP3330416A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CN100430537C (zh) 一种纺纱装置在纱断头时的操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