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61886B -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61886B
CN1861886B CN2006100817662A CN200610081766A CN1861886B CN 1861886 B CN1861886 B CN 1861886B CN 2006100817662 A CN2006100817662 A CN 2006100817662A CN 200610081766 A CN200610081766 A CN 200610081766A CN 1861886 B CN1861886 B CN 1861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extension
close
flipper guide
clo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817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1886A (zh
Inventor
小池秀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61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1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61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1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定位时的操作工序简化,能提高作业效率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在该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上,具有在缝纫机底板上水平移动于与挂合部件以及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和退避位置的一对侧导板。在该侧导板上,具有相对于进入方向能自由调整位置的限位部和第一防止部,所述限位部,在沿着缝纫机底板向位于接触位置的一对侧导板之间进入装载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时,与由一对侧导板夹着的挂合部件或被挂合部件的前端面接触;所述第一防止部,用于防止挂合部件或被挂合部件翘起,在限位部的一侧朝进入方向的跟前侧向斜上方延伸出。而且,在第一防止部的前端,设置有向进入方向的跟前侧斜下方延伸出的爪部。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包缝缝制等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胸罩的缝制工序中,有包缝缝制工序,其分别在带子的两端部缝上挂合部件以及与该挂合部件挂合的被挂合部件。在包缝缝制工序中,如图13(a)所示,预先固定了钩针101的挂合部件102,在被称为前后身的带子的一端部103上,通过把左右下边缝制成锯齿形来缝制主搭链104。另外,如图13(b)所示,预先固定挂合孔105的被挂合部件106,在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上,通过把左右下边缝制成锯齿形来缝制副搭链108。即,在包缝缝制工序中,如果不可靠地进行带子的一端部103与挂合部件102的定位、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与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就不能保证主搭链104、副搭链108的缝合强度并且外观也变差。
在此,在现有的包缝缝纫机中,装有进行带子的一端部103与挂合部件102的定位、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与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的定位引导装置。在该定位引导装置上,设置有保持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的保持板(定位板),通过用该保持板保持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能够进行它们的定位。此处,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的下端部,以能够夹着带子的一端部103以及另一端部107的方式,不缝上而开放。在该开放部分夹住带子的一端部103以及另一端部107并使其重合,从而完成包缝缝制工序中的带子的一端部103与挂合部件102的定位、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与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
如果是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包缝缝纫机200的定位引导装置201,则上述的保持板202被嵌入到下板203上。而且,保持板202与下板203被辅助板230支承。另外,在定位引导装置201上,升降自如地设置有部件压脚204,该部件压脚204从上方按压被保持板202支承并定位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在该部件压脚204上,有按压挂合部件102的主搭链用部件压脚,还有按压被挂合部件106的副搭链用部件压脚,其被设置成相对于定位引导装置201能够更换(在图15中示出了副搭链用部件压脚204)。进而,在定位引导装置201上,有用于进一步按压由部件压脚204按压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布压脚206。在该布压脚206上,也有按压挂合部件102的主搭链用压脚,还有按压被挂合部件106的副搭链用压脚,并将其设置成相对于定位引导装置201能够更换(在图15中示出了副搭链用压脚205)。进而,在定位引导装置201上,还设置有按压被重合在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上的带子的一端部103以及另一端部107的辅助压脚207。辅助压脚207,具备在布压脚206附近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基端部208和由H型部件构成的前端部209,前端部209旋转到位于带子的上方之后,通过下降来按压带子的一端部103以及另一端部107。这些部件压脚204、布压脚206以及辅助压脚207,通过未图示的踏板等的开关而各自独立地升降驱动。
此处,说明保持板202,在保持板202上有图16(a)所示的主搭链用保持板211和图16(b)所示的副搭链用保持板221。
在主搭链用保持板211上,如图16(a)所示,设置有与作为挂合部件102的缝合部分的带子的一端部103同宽度开口的槽部212。另外,在主搭链用保持板211上,设置有在槽部212的一端向上方延伸出的爪213。该爪213通过与挂合部件102的前端靠接,可防止挂合部件102向前方错开。
在副搭链用保持板221上,如图16(b)所示,设置有与作为被挂合部件106的缝合部分的带子的另一端部107同宽度开口的槽部222。槽部222的两侧端部被形成为锯齿状。另外,在副搭链用保持板221上,设置有在槽部222的一端向上方延伸出的爪223。该爪223通过与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靠接,可防止被挂合部件106向前方错开。
以次为基础,对于现有的包缝缝制工序的定位,以副搭链缝制时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首先,操作者将被挂合部件106放置于副搭链用保持板221上后,操作踏板使副搭链用辅助压脚211下降。之后,操作者将带子的另一端部107重合于被挂合部件106上,对踏板进行操作,顺次使副搭链用压脚205、辅助压脚207下降。由此完成定位,进行包缝缝制。
专利文献1:特公平7-73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登录第2543201号公报
但是,根据胸罩的尺寸或种类等,要准备各种不同尺寸的挂合部件102、被挂合部件106,但在现有的定位引导装置中,无论对于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都要进行定位。因此,需要在种类或尺寸不同时分别准备专用的保持板202,有时还必须制作新的保持板,不仅不能迅速地应对尺寸的变更,还容易发生从多个保持板中选择合适的尺寸的保持板的麻烦或因此产生的错误,降低了作业效率,还增大了成本。
另外,在定位时,也必须分别地用踏板来操作部件压脚204、布压脚206以及辅助压脚207,给操作者带子来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即使省略了副搭链用辅助压脚也能够按压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即使不按种类或尺寸的不同准备保持板或布压脚等部件,也能够进行多种尺寸的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定位,由此使定位时的操作工序简略化,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侧导板,该侧导板在缝纫机底板上,水平移动于与被缝合在胸罩的带子的一端部的挂合部件以及被缝合在所述带子的另一端部的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该接触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
所述侧导板具有:
限位部,其在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沿着缝纫机底板进入装载在位于所述接触位置的所述一对侧导板之间时,与由所述一对侧导板夹着的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前端面接触;和
第一防止部,其用于防止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翘起,在所述限位部的侧方,朝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进入方向的跟前侧向斜上方延伸出,
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一防止部,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能自由调整位置;
在所述第一防止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斜下方延伸出的爪部。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通过使一对侧导板在接触位置与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限制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向宽度方向的错位。另外,限位部通过与被侧导板夹着的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前端面接触,可限制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向前方错位。由此,能够进行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水平方向的定位。另外,由于第一防止部朝跟前侧向斜上方延伸出,所以能够通过该第一防止部按压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前端,也能够防止该前端的翘起。此处,由于挂合部件在被弯折的状态下被缝制,所以,即使通过第一防止部按压已被弯折的挂合部件,也会有由于要张开的力使得挂合部件向跟前侧错位的危险。但是,由于在第一防止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斜下方延伸出的爪部,所以,即使挂合部件要错位,该爪部页会将其卡住,从而能够防止挂合部件的错位。
另外,由于限位部以及第一防止部被设置成相对于进入方向能自如调整位置,所以,即使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尺寸变化,也能够对应于该变化来调整限位部以及第一防止部的位置。
而且,由于限位部以及第一防止部被设置于侧导板上,所以,如果侧导板从接触位置退避到退避位置,则限位部以及第一防止部也一起退避。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中,
所述侧导板具有:
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在所述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和
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所述被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比所述挂合部件用接触部靠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接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相对于进入方向的错位。另外,由于限位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留有规定间隔的方式被配置,所以,如果使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与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则以该间隔为基准,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该挂合部件相对于基准尺寸是否有偏差。
另一方面,由于留有比规定的间隔更宽的间隔来配置限位部与被挂合部件接触部,所以,如果使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与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则以该间隔为基准,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该被挂合部件相对于基准尺寸是否有偏差。
进而,由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被设置于侧导板上,所以,如果侧导板从接触位置退避到退避位置,则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也一起退避。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侧导板,该侧导板在缝纫机底板上,水平移动于与被缝合在胸罩的带子的一端部的挂合部件以及被缝合在所述带子的另一端部的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该接触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
所述侧导板具有:
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在所述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和
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所述被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比所述挂合部件用接触部靠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进入装载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时,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相对于进入方向的错位。另外,由于限位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被配置成留有规定的间隔,所以,如果使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与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则以该间隔为基准,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该挂合部件相对于基准尺寸是否有偏差。
另一方面,由于留有比规定的间隔更宽的间隔来配置限位部与被挂合部件接触部,所以,如果使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与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则以该间隔为基准,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该被挂合部件相对于基准尺寸是否有偏差。
另外,由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被设置于侧导板上,所以,如果侧导板从接触位置退避到退避位置,则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也一起退避。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3所述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中,
在所述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所述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的至少一方的上面,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挂合部件以及被挂合部件的进入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在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的至少一方的上面设置倾斜面,所以,在将挂合部件或被挂合部件插入一对的侧导板之间时,挂合部件或被挂合部件被倾斜面引导,能够防止其卡在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一对侧导板在接触位置与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可限制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向宽度方向的错位。另外,通过限位部与被侧导板夹着的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前端面接触,可限制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向前方的错位。由此,能够进行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水平方向的定位。另外,由于第一防止部朝跟前侧向斜上方延伸出,所以能够通过该第一防止部按压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前端,也能够防止该前端的翘起。即,即使省略了现有的副搭链用辅助压脚那样的升降动作,由于也能够按压被挂合部件,所以能够省略与该升降动作相对应的操作工序。因此,能够使定位时的操作工序简化,提高作业效率。
此处,由于挂合部件在被弯折的状态下被缝制,所以,即使通过第一防止部按压已被弯折的挂合部件,也会有由于要张开的力使得挂合部件向跟前侧错位的危险。但是,由于在第一防止部的前端设置有向下方延伸出的爪部,所以,即使挂合部件要错位,该爪部页会将其卡住,从而能够防止挂合部件的错位。
而且,由于挂合部件或者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接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相对于进入方向的错位。
另外,即使挂合部件或被挂合部件的尺寸有偏差,但通过以限位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的间隔以及限位部与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的间隔为基准,也能够通过目视来确认该偏差,由此,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挂合部件或被挂合部件的定位,结果是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基本方式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的简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用图1的定位引导装置定位挂合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定位引导装置所具有的第一限制部件以及第二限制部件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定位引导装置的主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2的定位引导装置所具有的侧导板的离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用图2的定位引导装置定位被挂合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2的定位引导装置所具有的侧导板的离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3的第一限制部与挂合部件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的简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定位引导装置所具有的第一限制部件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第一限制部件的爪部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图9的定位引导装置所具有的侧导板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副搭链以及主搭链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搭载了现有的定位引导装置的包缝缝纫机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9的定位引导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图9的定位引导装置所具有的保持板的说明图,(a)表示主搭链用保持板211,(b)表示副搭链用保持板。
图中:1—定位引导装置,5、6—侧导板,102—挂合部件,103—带子的一端部,106—被挂合部件,107—带子的另一端部,516、616—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a、616a—倾斜面,517、617—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a、617a—倾斜面,714、814—限位部,715、815—第一防止部,716、816—第二限制部件,718、818—第二防止部,719、819—爪部。
具体实施方式
[基本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首先以基本方式为例进行说明。该基本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1,被搭载于包缝缝纫机上,进行胸罩的带子的一端部103与挂合部件102的定位、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与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参考图13)。
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定位引导装置1上,成为基台的下板2,以固定的方式而被设置于包缝缝纫机的缝纫机底板上。在下板2的前端部21上,设置有面对未图示的包缝缝纫机的针板的开口部22。由此,经由开口部22,能够将胸罩的带子的两端部103、107和挂合部件102、被挂合部件106载置于针板上。另外,在与开口部22相比位于前方的上端面23以及位于后方的上端面24上,设置有成为定位基准的刻度尺25、26。这些刻度尺25、26被平行地配置,使得互相的刻度线分别相对应。
另外,在位于开口部22的两侧方的下板2的上端面27、28上,设置有:具有在开口部22的内侧沿水平方向伸缩的缸杆3a、4a的侧导板用驱动缸3、4;和将侧导板用驱动缸3、4固定于下板2的固定部31、41。在固定部31、41上,具有支承侧导板用驱动缸3、4并通过螺栓被固定在下板2上的支承板311、411。在该支承板311、411上,形成有沿着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伸缩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孔312、412,螺栓32、42贯通该长孔312、412,然后被固定于下板2上。即,如果松开螺栓32、42,则只能在长孔312、412的长度上,沿着伸缩方向移动侧导板用驱动缸3、4,能够调整缸杆3a、4a双方的间隔。
另外,在开口部22内,配置有分别连接于侧导板用驱动缸3、4而进行连动的一对侧导板5、6。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缸杆3a、4a的最长时的一对侧导板5、6的间隔,通过上述的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间隔调整,能够设定成与被定位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宽度相同。由此,在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缸杆3a、4a的最长时,能够使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从前方进入一对侧导板5、6之间。在该进入时,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一边使两侧面与一对侧导板5、6接触一边进入。在该进入之后,一对的侧导板5、6最接近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通过侧导板用驱动缸3、4,一对的侧导板5、6双方的间隔扩大而分开。即,通过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缸杆3a、4a,一对的侧导板5、6,从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与缝纫机底板上面接触的接触位置,水平移动到离开的退避位置,相对于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自由接触和分离。
下面对于侧导板5、6进行详细说明,在一对的侧导板5、6上,设置有:水平的水平部51、61;从水平部51、61的外侧端部向上方垂直延伸出并用螺栓固定于在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缸杆3a、4a的前端设置的块体3b、4b上的垂直部52、62。
在水平部51、61上,设置有垂直部52、62延伸出的长板状的基板511、611;从基板511、611的后端部向内侧延伸出的第一延伸板512、612;与第一延伸板512、612平行地从基板511、611的前端部向内侧延伸出的第二延伸板513、613。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内侧面514、614与第二延伸板513、613的内侧面515、615,沿着前后方向分别形成为一个平面。该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内侧面514、614与第二延伸板513、613的内侧面515、615,通过接触于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两侧面,对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在水平部51、61的第一延伸板512、612上,设置有第一限制部件7、8,所述第一限制部件7、8确定由一对的侧导板5、6夹着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位置并进行按压。在第一限制部件7、8上,设置有通过螺栓被固定于第一延伸板512、612上的螺栓固定部71、81。在螺栓固定部71、81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的长孔711、811,在该长孔711、811中贯通螺栓72、82,然后螺栓72、82被拧紧固定到第一延伸板512、612上。即,如果松开螺栓72、82,则只能在长孔711、811上,使第一限制部件7、8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其长度的部分。另外,通过拧紧固定,可将第一限制部件7、8与侧导板5、6固定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螺栓固定部71、81的前半部分,其内侧面712、812与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内侧面514、614处于同一平面,但螺栓固定部71、81的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向内侧伸出。在该伸出部713、813的前端部,设置有成为垂直地向下方延伸出的限位部714、814和在限位部714、814的内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向前方延伸出的第一防止部715、815。
在水平部51、61的第二延伸板513、613上,如图1所示,设置有由一对的侧导板5、6夹着的按压被挂合部件106的第二限制部件716、816。在第二限制部件716、816上,设置有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延伸板513、613的螺栓固定部717、817。在螺栓固定部717、817上,形成有未图示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中贯通螺栓73、83,然后螺栓73、83被拧紧固定到第二延伸板513、613上。这样,通过拧紧固定,第二限制部件716、816与侧导板5、6被固定在相对一定的位置上。另外,在螺栓固定部717、817上,设置有相比于第二延伸板513、613而向内侧突出并向斜上方倾斜地向前方延伸出的第二防止部718、818。
如图3所示,第一限制部件7、8的第一防止部715、815与第二限制部件716、816的第二防止部718、818,平行地向斜上方倾斜。其角度α被设定成离水平面例如45度。此处,限位部714、814的长度L,被设定成不与位于下板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包缝缝纫机的针板产生干涉的长度。另外,针板与第一防止部715、815的间隔被设定成:挂合部件102以及被挂合部件106能够进入,针板与第二防止部718、818的间隔被设定成:被挂合部件106能够进入,并且这些间隔分别被设定成比挂合部件102以及被挂合部件106的厚度大。
而且,如果一边沿着针板,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一边进入一对的侧导板5、6之间,则首先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与第二防止部718、818的下表面(接触面)718a、818a接触,然后与第一防止部715、815的下表面(接触面)715a、815a接触,之后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即,第二防止部718、818,与被挂合部件106的进入方向相对向并向斜上方延伸出,以便向第二限制部件716、816的下方引导被挂合部件106。
此处,在本基本方式中,在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与限位部714、814接触时,配置把第二防止部718、818使其位于被挂合部件106的开放部分的根部附近。由此,在用被挂合部件106的开放部分夹着带子的另一端部107时能够顺利地打开开放部分。
而且,也可以在挂合部件102的前端与限位部714、814接触时,配置第一防止部715、815,使其位于挂合部件102的开放部分的根部附近。
接着,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下板2的后端部上方,设置与下板2平行的基板9,将其固定于包缝缝纫机上。在该基板9上,设置有按压在挂合部件102上设置的带子的一端部103或者在被挂合部件106上设置的带子的另一端部107的辅助压脚91。在辅助压脚91上设置有:伸缩自如的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将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固定于基板9上的固定部93、将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的伸缩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的变换部94、基于变换部94的旋转运动而旋转的旋转轴95以及通过以旋转轴95为中心旋转而与下板2的上端面23或者与针板升降、接触的辅助压脚部96。通过该辅助压脚部96朝下板2的上端面23或者针板下降接近,来按压被载置于上端面23或者针板上的带子的两端部103、107。辅助压脚部9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被固定于旋转轴95上。在按压带子的另一端部时,使辅助压脚91向后方移动并固定,用下板辅助板98与辅助压脚部96来按压。
在下板2的中央部上方,设置有按压通过一对的侧导板5、6来定位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部件压脚13。该部件压脚13,通过在上下方向上伸缩的部件压脚用驱动缸11而升降(参考图4)。在部件压脚13上,设置有与部件压脚用驱动缸11连结的本体部131、被本体部131支承并按压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一对压脚柄132。
在一对压脚柄132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按压挂合部件102的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3,在另一端部形成有用于按压被挂合部件106的被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4。而且,该一对的压脚柄132,以能够切换成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3以及被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4位于前方或不位于前方的方式被本体部131支承。即,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切换:在按压挂合部件102时,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3位于前方而被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4位于后方,在按压被挂合部件时,被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4位于前方而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3位于后方。
接着,参考图4对于定位引导装置1的主控制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定位引导装置1上,设置有控制各驱动部的控制部12。在控制部12上,经由I/O端口17电连接有:使部件压脚用驱动缸11进行驱动的部件压脚用开关14、使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进行驱动的辅助压脚用开关15、传达定位结束的缝制开始开关16、侧导板用驱动缸3、4、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以及部件压脚用驱动缸11。另外,在控制部12上电连接有:存储部18、存储器开关19、包缝缝纫机300的主轴电动机驱动器301和X/Y电动机驱动器302。而且,控制部12根据写入存储部18中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数据来控制各种机器。
以下,对于本基本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缝制带子的一端部103与挂合部件102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操作者使部件压脚13上的一对的压脚柄132的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3位于前方。另外,操作者将第二限制部件716、816从侧导板5、6取下,进而使辅助压脚91的辅助压脚部96移动到能够按压挂合部件102的位置。之后,操作者从此以被缝合的挂合部件102为基准,调整一对侧导板5、6的间隔以及限位部714、814的位置。
在调整一对的侧导板5、6的间隔时,操作者在伸缩方向上使侧导板用驱动缸3、4移动,使得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内侧面514、614以及第二延伸板513、613的内侧面515、615位于与挂合部件102的宽度相吻合的刻度尺25、26的刻度线上。而且,在该间隔调整时,侧导板用驱动缸3、4处于伸得最长的状态(最长时)。
另一方面,在限位部714、814的位置调整时,操作者在前后方向上使第一限制部件7、8移动,使得限位部714、814位于缝制时的挂合部件102的前端。
在完成调整时,操作者从前方,使挂合部件102一边沿着包缝缝纫机300的缝纫机底板上的针板,一边进入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最长时的一对的侧导板5、6之间。此处,本基本方式的挂合部件102,由于比从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到开放部分的根部的长度短,所以尽管不与侧导板5、6上的第二延伸板513、613的内侧面515、615接触而进入,也能够只与侧导板5、6上的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内侧面514、614接触而进入。在该进入时,挂合部件102的前端与第一防止部715、815的下表面715a、815a接触,然后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因此,操作者如果确认了挂合部件102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则停止进入。这样完成了挂合部件102的定位。
如果定位了挂合部件102,则操作者在挂合部件102的开放部分,夹着带子的一端部103并使其重合,然后对部件压脚用开关14进行操作。此时,由于第一防止部715、815与挂合部件102的上表面接触,所以防止挂合部件102的翘起。基于该操作,控制部12驱动部件压脚用驱动缸11,使部件压脚13下降直到一对的压脚柄132的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3按压挂合部件102的前端部为止。
然后,操作者操作辅助压脚用开关15。基于该操作,控制部12驱动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使旋转轴95旋转直到辅助压脚91的辅助压脚部96按压带子的一端部103为止。由此,如图2所示,在一对侧导板5、6夹着挂合部件102的状态下,挂合部件102被部件压脚133按压,并且带子的一端部103被辅助压脚91按压。
这样,如果挂合部件102以及带子的一端部103被按压而固定,则操作者操作缝制开始开关16,开始缝制。基于该操作,控制部12对包缝缝纫机300的主轴电动机驱动器301以及X/Y电动机驱动器302发出缝制开始的指示,并且使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缸杆3a、4a收缩。如果侧导板用驱动缸3、4收缩,则随着该收缩,如图5所示,侧导板5、6向外侧沿着水平移动。即,由于第一限制部件7、8也沿着水平移动,所以,限位部714、814以及第一防止部715、815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在被维持的状态下,侧导板5、6从侧导板5、6与挂合部件102接触的接触位置向离开的退避位置、即从针杆的上下动作路径离开的位置退避。由此,侧导板5、6不会对包缝缝制造成障碍,能够缝制挂合部件102以及带子的一端部103。
接着,对于缝制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与被挂合部件106的情况进行说明。此时,如图6所示,操作者使部件压脚13上的一对的压脚柄132的被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4位于前方。另外,操作者将第二限制部件716、816安装于侧导板5、6上,进而使辅助压脚91的辅助压脚部96移动到能够按压带子的另一端部107的位置。之后,操作者从此,以被合的被挂合部件106为基准,以与挂合部件102的情况同样的顺序,调整一对的侧导板5、6的间隔以及限位部714、814的位置。
如果完成了调整,则操作者从前方,使被挂合部件106一边沿着包缝缝纫机300的缝纫机底板上的针板,一边进入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最长时的一对的侧导板5、6之间。此处,被挂合部件106,与侧导板5、6上的第二延伸板513、613的内侧面515、615以及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内侧面514、614接触而进入。在该进入时,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与第二防止部718、818的下表面718a、818a接触,然后与第一防止部715、815的下表面715a、815a接触,之后,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因此,操作者如果确认了被挂合部件106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则停止进入。这样完成了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
如果定位了被挂合部件106,则操作者在被挂合部件106的开放部分夹着带子的另一端部107并使其重合,然后对部件压脚用开关14进行操作。此时,由于第一限制部件7、8的第一防止部715、815以及第二限制部件716、816的第二防止部718、818,与被挂合部件106的上表面接触,所以,防止被挂合部件106的翘起。基于该操作,控制部12使部件压脚用驱动缸11进行驱动,使部件压脚13下降直到一对的压脚柄132的被挂合部件用压脚部134按压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部为止。
然后,操作者操作辅助压脚用开关15。基于该操作,控制部12使辅助压脚用驱动缸92进行驱动,使旋转轴95旋转直到辅助压脚91的辅助压脚部96按压带子的另一端部107为止。由此,如图6所示,在一对侧导板5、6夹着被挂合部件106的状态下,被挂合部件106被部件压脚133按压,并且带子的另一端部107被辅助压脚91按压。
这样,如果被挂合部件106以及带子的另一端部107被按压而固定,则操作者操作缝制开始开关16,开始缝制。基于该操作,控制部12对包缝缝纫机300的主轴电动机驱动器301以及X/Y电动机驱动器302发出缝制开始的指示,并且使侧导板用驱动缸3、4收缩。如果侧导板用驱动缸3、4收缩,则随着该收缩,如图7所示,侧导板5、6向外侧移动。即,由于第一限制部件7、8以及第二限制部件716、816也沿着水平移动,所以限位部714、814、第一防止部715、815以及第二防止部718、818的垂直方向的位置在被维持的状态下,侧导板5、6,从侧导板5、6与被挂合部件106接触的接触位置,向离开的退避位置、即从针杆的上下动作路径离开的位置退避。由此,侧导板5、6不会对包缝缝制造成障碍,能够缝制被挂合部件106以及带子的另一端部107。
[实施方式]
此处,在挂合部件102的定位时,如图8所示,虽然挂合部件102被弯折并与第一限制部件7、8的限位部714、814接触(图8的点划线部102A),但是由于要张开的力(复原力)有时挂合部件102会向前方一侧错开。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根据上述的基本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1,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1A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基本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1相同的部分付与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9是表示定位引导装置1A的简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定位引导装置1A的第一限止部件7a、8a的侧视图。如该图10所示,在第一限止部件7a、8a的第一防止部715、815的前端,设置有向进入方向跟前侧斜下方延伸出的爪部719、819。该爪部719、819与第一防止部715、815的角度A1,例如被设定成90度,并且前端呈锐角状。
图12是表示侧导板5、6的立体图。如该图12所示,在侧导板5、6的第一延伸板512、612的前端部上,以向内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有成为挂合部件102的配置部位的基准的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由此,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在进入方向的跟前一侧被配置成与限位部714、814相对向,在进入载置挂合部件102时,与挂合部件102的基端面接触。而且,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形成得比第一延伸板512、612薄。另外,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在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的上表面,设置有相对于挂合部件102以及被挂合部件106的进入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516a、616a。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侧导板5、6的第二延伸板513、613的前端部,以向内侧延伸出的方式设置有成为被挂合部件106的配置部位的基准的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由此,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相比,在更靠近进入方向跟前一侧,被配置成与限位部714、814相对向,在进入装载被挂合部件106时,与被挂合部件106的基端面接触。而且,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形成得比第二延伸板513、613薄。另外,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同样,在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的上表面,设置有相对于挂合部件102以及被挂合部件106的进入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517a、617a。
此处,如图9所示,由于限位部714、814,通过螺栓固定部71、81的长孔711、811与螺栓72、82,相对于前后方向、即挂合部件102以及被挂合部件106的进入方向可以自由调整位置,所以能够调整限位部714、814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的间隔、限位部714、814与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的间隔。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1A的作用进行说明。而且,以下,对于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工序进行说明,其他的工序与上述的基本方式相同。
首先,操作者根据从现在要开始缝制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尺寸,在进入方向上调整第一限止部件7a、8a的位置,调整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与限位部714、814的间隔或者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与限位部714、814的间隔。该调整是在将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面顶到限位部714、814的状态下,以挂合部件102的基端面接触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的方式、或者以被挂合部件106的基端面接触于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的方式,分别对于挂合部件102与被挂合部件106来进行。
之后,操作者从前方一边使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沿着包缝缝纫机300的缝纫机底板上的针板,一边使其进入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最长时的一对的侧导板5、6之间。此处,挂合部件102以及被挂合部件106,沿着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的倾斜面516a、616a、沿着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的倾斜面517a、617a,被引导直到与限位部714、814接触。此处,如果挂合部件102相对于基准尺寸没有偏差,则如图10所示,挂合部件102的前端面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基端面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接触。
但是,如果是比基准尺寸小的挂合部件102,则会产生间隙。此时,使挂合部件102的基端面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接触,如果在限位部714、814一侧形成间隙,则即使是比基准尺寸小的挂合部件102,也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缝制。另外,在间隙过大的情况下,操作者判断该挂合部件102不合格。
另一方面,如果是比基准尺寸大的挂合部件102,则就不能被容纳在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与限位部714、814的间隔内。此时,如果向间隔内压入挂合部件102,则即使是比基准尺寸大的挂合部件,也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缝制。另外,在不能够向间隔内压入挂合部件102的情况下,操作者判断该挂合部件102不合格。
然后,如图10所示,挂合部件102被弯折并与第一限制部件7、8的限位部714、814接触,挂合部件102的基端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接触,进而,由于爪部719、819挂住挂合部件102,所以防止挂合部件102向前方错位。
之后,如果进行缝制而缝合挂合部件102,则由于解除与爪部719、819的挂合,所以在向前方取出缝制后的挂合部件102时,也能够顺利地取出。
另外,对于被挂合部件106的情况也相同,在相对于基准尺寸没有偏差时,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面与限位部714、814接触,基端面与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接触。
但是,如果是比基准尺寸小的被挂合部件106,则会产生间隙。此时,使被挂合部件106的基端面与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接触,如果在限位部714、814侧形成间隙,则即使是比基准尺寸小的被挂合部件106,也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缝制。另外,在间隙过大的情况下,操作者判断该被挂合部件106不合格。
另一方面,如果是比基准尺寸大的被挂合部件106,则不能被容纳在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与限位部714、814的间隔内。此时,如果向间隔内压入被挂合部件106,则即使是比基准尺寸大的被挂合部件106,也能够在正确的位置进行缝制。另外,在不能够向间隔内压入被挂合部件106的情况下,操作者判断该被挂合部件106不合格。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位引导装置1A,通过一对的侧导板5、6与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两侧面接触,可限制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向宽度方向错位。另外,通过使侧导板5、6所具备的限位部714、814与由侧导板5、6夹着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面接触,可限制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向前方的错位。由此,能够进行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水平方向的定位。而且,通过使第一防止部715、815与由侧导板5、6夹着的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前端上表面接触,按压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防止翘起。另外,第二防止部718、818,通过与由侧导板5、6夹着的被挂合部件106的上表面接触,防止翘起。而且,由于在第一防止部715、815的前端,设置有向进入方向跟前侧斜下方延伸出的爪部719、819,所以,即使挂合部件102要错位,该爪部719、819也将其卡住,能够防止挂合部件102的错位。
此处,由于第二防止部718、818以维持垂直方向的位置的规定的高度与被挂合部件106的上表面接触,所以,即使不使第二防止部718、818升降,也能够防止被挂合部件106翘起。即,由于即使省略了现有的副搭链用辅助压脚那样的升降动作,也能够按压被挂合部件106,所以,能够省略与该升降动作相对应的操作工序。因此,能够使定位时的操作工序简化,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由于限位部714、814以及第一防止部715、815被设置成相对于进入方向能够自由调整位置,所以,即使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尺寸变化,也能够对应于该变化来调整限位部714、814以及第一防止部715、815的位置。
而且,由于限位部714、814以及第一防止部715、815被设置于侧导板5、6上,所以侧导板5、6如果从接触位置退避到退避位置,则限位部与第一防止部也一起退避。
另外,由于挂合部件102或者被挂合部件106的基端部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接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相对于进入方向的错位。
另外,即使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的尺寸有偏差,但以限位部714、814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的间隔以及限位部714、814与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的间隔为基准,也能够通过目视来确认该偏差。由此,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的定位,结果是提高了作业效率。
进而,由于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被设置于侧导板5、6上,所以侧导板5、6如果从接触位置退避到退避位置,则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也能够一起退避。
另外,由于在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倾斜面516a、616a、517a、617a,所以,在将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插入一对的侧导板5、6之间时,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被倾斜面516a、616a、517a、617a引导。由此,能够防止挂合部件102或被挂合部件106卡在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6、616以及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517、617上。
而且,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使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缸杆3a、4a移动,来进行一对的侧导板5、6的间隔调整,但是也可以通过控制侧导板用驱动缸3、4的伸缩量而使最长时的侧导板5、6的位置不同,来进行侧导板5、6的间隔调整。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侧导板,该侧导板在缝纫机底板上,水平移动于与被缝合在一方的被缝制物的端部的挂合部件以及被缝合在另一方的被缝制物的端部的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该接触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
所述侧导板具有:
限位部,其在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沿着缝纫机底板进入并装载在位于所述接触位置的所述一对侧导板之间时,与由所述一对侧导板夹着的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前端面接触;和
第一防止部,其用于防止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翘起,在所述限位部的侧方,朝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进入方向的跟前侧向斜上方延伸出,
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一防止部,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能自由调整位置;
在所述第一防止部的前端,设置有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斜下方延伸出的爪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导板具备:
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在所述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和
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所述被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比所述挂合部件用接触部靠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
3.一种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侧导板,该侧导板在缝纫机底板上,水平移动于与被缝合在一方的被缝制物的端部的挂合部件以及被缝合在另一方的被缝制物的端部的被挂合部件的两侧面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该接触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
所述侧导板具有:
限位部,其在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沿着缝纫机底板进入装载在位于所述接触位置的所述一对侧导板之间时,与由所述一对侧导板夹着的所述挂合部件或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前端面接触;
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在所述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和
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其以所述被挂合部件进入装载时与所述被挂合部件的基端面接触的方式,被配置成在比所述挂合部件用接触部靠近所述进入方向的跟前侧与所述限位部相对向,
所述限位部相对于所述进入方向能自由调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挂合部件用接触部以及所述被挂合部件用接触部的至少一方的上面,设置有相对于所述挂合部件以及被挂合部件的进入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CN2006100817662A 2005-05-11 2006-05-11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Active CN1861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38758 2005-05-11
JP2005138758 2005-05-11
JP2005138758A JP2006314465A (ja) 2005-05-11 2005-05-11 ミシンの位置決めガイ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1886A CN1861886A (zh) 2006-11-15
CN1861886B true CN1861886B (zh) 2011-12-21

Family

ID=37389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817662A Active CN1861886B (zh) 2005-05-11 2006-05-11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314465A (zh)
CN (1) CN18618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2334B (zh) * 2013-08-02 2015-06-03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缝纫线迹可调的定位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3201Y2 (ja) * 1993-04-16 1997-08-06 大石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ジャーの係止具支持部材抑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3201Y2 (ja) * 1993-04-16 1997-08-06 大石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ジャーの係止具支持部材抑え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平7-37054U 1995.07.11
JP实开昭52-40264 1977.03.22
JP昭55-30663U 1980.02.28
JP昭63-122498A 1988.05.26
JP特公平7-73635B2 1995.08.09
JP特开2001-327777A 2001.11.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1886A (zh) 2006-11-15
JP2006314465A (ja) 2006-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4230B (zh) 缝纫机
CN101182671B (zh) 缝纫机
US5272994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porting and sewing a workpiece, pocket blank and pocket flap
CN101538777A (zh) 双针缝纫机
CN1746367B (zh)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CN1746369B (zh)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CN1861886B (zh) 缝纫机的定位引导装置
CN101713128A (zh)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JPS62159695A (ja) 自動縫成装置
JP2011245065A (ja) シークイン送り装置を備えたミシン
CN101564837B (zh) 订书机中的订书钉进给机构
CN101845723B (zh) 缝纫机的上线保持装置
CN101144231A (zh) 缝纫机
CN101302686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469493B (zh) 缝纫机的下剪线器
JPH0148030B2 (zh)
CN101397727A (zh) 缝纫机
CN100467699C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JP7151521B2 (ja) 平ミシン
US4984525A (en) Work cutting attachment for zigzag sewing machines
CN208986353U (zh) 凸轮式插针机的插装装置
US6877199B2 (en) Pneumatic crimper for fitting frame hanging attachments
JP7290093B2 (ja) 平ミシン
JP4608998B2 (ja) パターン縫いミシン及びその布送り方法
CN204959248U (zh) 布料按压件固定装置及具备该固定装置的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