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5123B -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5123B
CN1855123B CN2006100761008A CN200610076100A CN1855123B CN 1855123 B CN1855123 B CN 1855123B CN 2006100761008 A CN2006100761008 A CN 2006100761008A CN 200610076100 A CN200610076100 A CN 200610076100A CN 1855123 B CN1855123 B CN 18551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libration
imaging system
concentration
carry out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761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55123A (zh
Inventor
山田章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55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5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551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51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Landscapes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系统,包括:指令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用于执行校准的校准执行指令;限制设定单元,其设定用来限制执行校准的限制设定;判断单元,其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以及控制单元,在判断单元判断允许执行校准时,其响应执行指令执行校准,而在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时,其忽略执行指令。

Description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5年4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129948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地,在成像装置领域中,通常进行校准以维持高成像质量。例如,在JP-A-2004-252573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可以用户期望的定时来进行校准。在JP-A-2000-190573(美国6,280,105 B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如果用户限制执行校准,则即使当装置侧判断校准是必要时也将阻止校准。
近年来,打印机已经日益使用在通过LAN等网络连接的形式中,从而可由多个用户使用。所以,在如JP-A-2004-252573所描述的可由用户启动校准的结构中,存在大量用户频繁或轻率地进行校准的可能性。过于频繁地进行校准是不需要的,因为这样通常会导致消耗品的损坏并产生噪音。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某个用户作为自己的喜好而使用的色调,会由于另外一个用户所指令的校准而突然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在JP-A-2000-190573中公开了一种根据用户请求阻止装置将自动进行的校准的技术。然而,因为给予用户请求以优先权,所以该技术不能解决上述的可由大量用户频繁或轻率地进行校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提供一种成像系统,包括:指令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用于执行校准的校准执行指令;限制设定单元, 其设定用来限制执行校准的限制设定;判断单元,其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以及控制单元,在判断单元判断允许执行校准时,其响应执行指令执行校准,而在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时,其忽略执行指令。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是正常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执行限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用户校准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示例性浓度色标(density patches)的说明图;
图7是自动校准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打印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
1.总体结构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方式的、作为成像装置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中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4-循环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在主体外壳3内设置有用于进给纸张5的进纸部7、用于在进给的纸张5上成像的成像部9、和其它部分。
进纸部7设置有进纸托盘11,纸张5以堆叠方式容纳于其中;进纸辊13,其与进纸托盘11中最上面的纸张5接触,并通过旋转将纸张5一张一张地取出;以及输送辊15和对位辊17,用于将纸张5输送到成像位置。
成像位置是将中间转印带51(随后详述)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 纸张5上的转印位置。在此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成像位置是中间转印带51与转印辊27(随后详述)相接触的位置。
成像部9设置有扫描器单元21、处理部23、中间转印带机构部25、转印辊27以及定影部29。
扫描器单元21在主体外壳3内的中央部设置有激光发射部、多角镜、多个透镜和多个反射镜(均未示出)。在扫描器单元21中,从激光发射部发射的根据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经由多角镜、反射镜和透镜通过或反射,然后照射在感光带机构部31(随后详述)的感光带(OPC:有机光导体)33的表面上进行高速扫描。
处理部23设有多个(四个)显影盒35、感光带机构部31和其它部件。四个显影盒35设置在主体外壳3的前部。四个显影盒35是:其中分别容纳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的黄色显影盒35Y、品红色显影盒35M、青色显影盒35C和黑色显影盒35K,并依此顺序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布置,且彼此之间以预定间隔平行地定向。
每个显影盒35设有显影辊37(黄色显影辊37Y、品红色显影辊37M、青色显影辊37C或黑色显影辊37K)、层厚限制刀刃(未示出)、供应辊(未示出)、调色剂容纳部(未示出)等等。为了使每个显影盒35与(随后详述的)感光带33的表面接触或分离,每个显影盒35配置成使其在分离螺线管38(黄色分离螺线管38Y、品红色分离螺线管38M、青色分离螺线管38C或黑色分离螺线管38K)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
显影辊37以在金属辊轴上覆盖辊子的方式构成,其中辊子是由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弹性部件。更具体地,显影辊37的辊子具有两层结构,包括:辊子部,其为由包含碳微粒等的导电的聚氨酯橡胶、硅像胶、EPDM橡胶等制成的弹性体;和涂层,其覆盖辊子部的表面,且主要成分是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在显影过程中,相对于感光带33将预定的显影偏压施加给显影辊37。在调色剂回收过程中,相对于感光带33将预定的回收偏压施加给显影辊37。例如,将预定的显影偏压设为+300V,将预定的回收偏压设为-200V。
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的、可正向充电的、球形非磁性单成 分调色剂,容纳在每个显影盒35的调色剂容纳部内。在显影过程中,调色剂随着供应辊的旋转提供给显影辊37,并且在供应辊与显影辊37之间正向摩擦充电。提供给显影辊37的调色剂随着显影辊37的旋转进入层厚限制刀刃与显影辊37之间的空间,并于该处再次摩擦充电以便充分充电。结果,具有预定厚度的薄层的调色剂由显影辊37运送。在回收过程中,将负偏压施加给显影辊37。从感光带33回收调色剂并将其容纳在调色剂容纳部中。
感光带机构部31设有:第一感光带辊39;第二感光带辊41;第三感光带辊43;感光带33,其缠绕在第一感光带辊39、第二感光带辊41和第三感光带辊43上;感光带充电器45;电位施加装置47;和电位梯度控制器49。稍后将详细描述感光带机构部31的结构。
中间转印带机构部25设置在感光带机构部31的后侧,其配备有: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其通过感光带33和中间转印带(ITB;随后详述)51与第二感光带辊41相对;第二中间转印带辊55,其设置在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的下方(后侧);第三中间转印带辊57,其设置在第二中间转印带辊55的下方(后侧),并通过中间转印带51与转印辊27(随后详述)相对;和中间转印带51,其缠绕在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第二中间转印带辊55和第三中间转印带辊57上。
中间转印带51是由其中分散有碳等导电性粒子的、如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等的导电树脂制成的环形带。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第二中间转印带辊55和第三中间转印带辊57设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上。中间转印带51缠绕于其上。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由主电动机96(见图2;随后详述)通过传动齿轮(未示出)旋转驱动,而第二中间转印带辊55和第三中间转印带辊57跟随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的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51围绕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第二中间转印带辊55和第三中间转印带辊57顺时针循环。
还设置有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51上的各种颜色浓度的浓度检测传感器71。浓度检测传感器71由发射红外光的光源,使用从光源发射的光照射中间转印带51的透镜,和接收产生的反射光的光电晶体管构成。
转印辊27设置成通过中间转印带51与中间转印带机构部25的第三中间转印带辊57相对。转印辊27配置成金属辊轴由导电橡胶材料 制成的辊子所覆盖,并被可旋转地支撑。转印辊27可由转印辊接触/分离机构(未示出),在与中间转印带51分离的待用位置和与中间转印带51产生接触的可转印位置之间移动。转印辊接触/分离机构的两部分沿纸张宽度方向设置在纸张输送通道59的两侧以便彼此相对。在可转印位置上,通过转印辊接触/分离机构的操作,转印辊27将沿着输送通道59通过的纸张5压在中间转印带51上。
在打印操作(随后详述)中,转印辊27在各种颜色的可视图像顺序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时保持在待用位置上。当所有可视图像已从感光带33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并且彩色图像因而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1上时,转印辊27移动到可转印位置。在校准过程中,控制转印辊27以设置在待用位置上。
转印偏压施加电路(未示出)将相对于中间转印带51的预定的转印偏压施加给(设置在可转印位置上的)转印辊27。定影部29设置在中间转印带机构部25的后侧,其配置有:加热辊61;加压辊63,其推压加热辊61;和一对输送辊65,其设置在加热辊61和加压辊63的下游。加热辊61具有由硅橡胶制成的外层和由金属制成的内层,并设有用于加热的卤素灯。
接下来将更加详细地说明成像部9的感光带机构部31。
第一感光带辊39设置在四个显影盒35的后侧,位于作为最下部显影盒的黄色显影盒35Y的下方。第一感光带辊39是从动辊。
第二感光带辊41设置在第一感光带辊39的上方,位于作为最上部显影盒的黑色显影盒35K的上方。第二感光带辊41由主电动机(未示出)通过传动齿轮(未示出)旋转驱动。
第三感光带辊43设置在第一感光带辊39的上方(后侧)。第三感光带辊43是从动辊。因此,第一感光带辊39、第二感光带辊41和第三感光带辊43分别设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上。
通过使用感光带充电器45的电源,由附近的电位施加装置47向第二感光带辊41施加+800V电位。由铝等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一感光带辊39和第三感光带辊43,与感光带33的基层(随后详述)相接触并与接地端子(未示出)连接。即第一感光带辊39和第三感光带辊43使感光带33上与其相接触的部分的电位保持为等于地电位。
感光带33缠绕在第一感光带辊39、第二感光带辊41和第三感光带辊43上。第二感光带辊41被旋转驱动,而第一感光带辊39和第三感光带辊43跟随第二感光带辊41旋转,由此感光带33逆时针循环。
感光带33是环形带,其配置为在0.08mm的基层(导电基层)的一个表面上设置25μm厚的感光层。基层是通过镍电铸法形成的镍导体,而感光层是由聚碳酸酯树脂制成的感光体。
感光带充电器45设置在感光带机构部31的下方、第一感光带辊39的附近(即感光带33上由扫描器单元21曝光的部分的上游),以使其以预定间隔与感光带33隔开以避免接触。感光带充电器45是用于正向充电的Scorotron充电器,使得由钨等制成的充电丝电晕放电。感光带充电器45配置成对感光带33的表面正向地且均匀地充电。
电位梯度控制器49设置在第二感光带辊41与第一感光带辊39之间,并在黑色显影盒35K上方的位置与感光带33的基层相接触。电位梯度控制器49使基层上与其接触部分的电位等于地电位。
接下来将对在打印操作中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何操作进行说明。打印操作由控制各部分的控制器90执行(随后将对控制器90加以说明)。
进纸辊13压在容纳于进纸部7的进纸托盘11内的纸张5的最上面的一张上,并且随着进纸辊13的旋转将纸张5一张一张地取出。这样取出的纸张5通过输送辊15和对位辊17进给到成像位置。这样进给的纸张5由对位辊17以预定方式进行对位。
感光带33的表面由感光带充电器45均匀地充以正电,然后根据图像数据曝光于来自扫描器单元21的激光束(即,使用激光束高速扫描)。从实际曝光的部分消除充电,由此在感光带33的表面上形成,根据图像数据分布正向充电部分和未充电部分的静电潜像。
在此过程中,第一感光带辊39和第二感光带辊43向感光带33的基层上与其接触的部分供电,从而使接触部分的电位保持在地电位。
黄色分离螺线管38Y沿水平方向向后移动显影盒35中的黄色显影盒35Y,由此使黄色显影盒35Y的显影辊37与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带33产生接触。
容纳在黄色显影盒35Y中的黄色调色剂被充以正电,因此在放置 到在感光带33上时只能够附着在其未充电的部分上。因此,在感光带33上形成黄色可视图像。
此时,因为品红色显影盒35M、青色显影盒35C和黑色显影盒35K已被分离螺线管38M、38C和38K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所以它们与感光带33分离。
随着感光带33的移动,形成于感光带33上的黄色可视图像变成与中间转印带51相对。在该位置上,黄色可视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上。
此时,通过使用感光带充电器45的电源向第二感光带辊41施加正偏压(+300V的电位)。因此,感光层上邻近第二感光带辊41的部分通过导电基层也被供给+300V的电位。在充以正电的黄色调色剂与感光层之间发生排斥,从而便于向中间转印带51的转印。
接着对于品红色进行上述相同的过程。在感光带33上形成静电潜像,且品红色可视图像形成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上。
更具体地,在感光带33的表面上再次形成静电潜像。品红色分离螺线管38M沿水平方向向后移动品红色显影盒35M,由此使品红色显影盒35M的显影辊37与感光带33产生接触。此时,因为黄色显影盒35Y、青色显影盒35C和黑色显影盒35K已由分离螺线管38Y、38C和38K沿水平方向向前移动,所以它们与感光带33分开。因此,只使用由品红色显影盒35M供给的品红色调色剂在感光带33上形成品红色可视图像。与在黄色过程的情况中相同,随着感光带33的移动,品红色可视图像变成与中间转印带51相对。品红色可视图像在该位置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的表面上,从而叠加在已转印的黄色可视图像上。
通过使用容纳在青色显影盒35C中的青色调色剂和容纳在黑色显影盒35K中的黑色调色剂重复地执行相似的操作,由此在中间转印带51上形成彩色图像。
形成于中间转印带51上的彩色图像,当纸张5在中间转印带51与转印辊27之间通过时,由设置在可转印位置的转印辊27完全转印到纸张5上。
当纸张5在加热辊61与加压辊63之间通过时,成像部9的加热辊61将已转印到纸张5上的彩色图像热定影。
在定影部29中已将彩色图像热定影于其上的纸张5,由输送辊65输送到一对排纸辊67。已输送到排纸辊67的纸张5由排纸辊67排出到形成于主体外壳3顶部的排纸托盘69上。
因此完成了在纸张5上的彩色打印。
2.电气结构
接下来将对激光打印机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概念地示出激光打印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在激光打印机1中,如图2中所示,控制各部件的控制器90由CPU 91、ROM 92、RAM 93和为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控制部95构成。设置有与控制部95电气连接的主电动机96、扫描器电动机97、由输入面板等构成的操作部98、由各种灯等构成的显示部99、由各种传感器等构成的检测部100和其它部件。以上述方式形成了控制系统。
ROM 92和RAM 93与CPU 91连接,CPU 91根据存储在ROM 92中的处理程序通过控制部95控制各个部件,并将处理结果存储在RAM93中。
主电动机96是用于以同步方式旋转第二感光带辊41、第一中间转印带辊53等的电动机。扫描器电动机97是用于旋转扫描器单元21中的多角镜等的电动机。
CPU 91根据预先存储在ROM 92中的程序控制主电动机96和扫描器电动机97的驱动。
控制部95根据来自CPU 91的指令控制成像部9。更具体地,控制部95使用扫描器单元21的部件执行对感光带33的表面曝光的曝光控制,在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51上转印时执行转印偏压控制,以及执行其它控制。
控制器90还设有用于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连接的网络接口94。网络接口94连接到计算机150上,激光打印机1和计算机150构成成像系统200。CPU 91基于通过网络接口94从计算机150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在纸张5(记录面)上形成图像的处理。
检测部100由上述的浓度检测传感器71、用于检测纸张5浓度的纸张传感器,和其它各种传感器构成。这些传感器与控制部95电气连 接。
3.特性特征
接下来将对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特性特征进行说明。
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配置成使用户可以输入校准执行指令,并可以响应输入的执行指令执行校准。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用于限制校准的限制设定。根据该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阻止对应于执行指令的校准。如果判断应该阻止校准,则不进行对应于执行指令的校准;如果判断不需要阻止校准,则进行校准。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作为“指令输入单元”,CPU 91作为“控制单元”、“限制设定单元”,和“判断单元”。下面将对用以实现上述概念的具体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设置有作为显示部99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显示多个菜单名称,并且可以通过操纵操作部98选择显示的菜单名称中所需的一个菜单名称。如果选择了一个在显示面板上所显示的菜单名称(在步骤S10为“是”),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20。如果在步骤S20选择了执行限制设定菜单(在步骤S20为“是”),则在步骤S30执行执行限制处理。
如图4中所示,在执行限制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100中显示提示用户输入管理员识别信息(例如字符与数字的组合)的菜单。如果在预定期间内输入了管理员识别信息(在步骤S110为“是”),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120,其中将输入的管理员识别信息与预先注册的信息作比较,并判断管理员识别信息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在预定期间内输入管理员识别信息(在步骤S110为“否”),则该处理结束。注册的信息既可以是可由输入操作改变的信息,也可以是装置特有的因而不能改变的信息。如果管理员识别信息正确(在步骤S120为“是”),则在步骤S130中建立起执行限制模式。该设定是通过将表明已建立执行限制模式的信息存储在RAM 93或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存储单元中而实现的。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员识别信息不正确(在步骤S120为“否”),则不建立执行限制模式,且该处理结束。
在此结构中,限制设定是根据希望启动执行限制处理的管理员的任意的输入操作而进行的。在此结构中,管理员可以在必要时判断是否限制引擎校准(随后详述),从而增加了方便性。术语“管理员”是指执行限制设定的输入操作的用户,可以是与输入校准执行指令的用户(即,在步骤S40(图3)中选择执行用户校准处理,和在步骤S210(图5)中输入密码的用户)相同的用户或不同的用户(例如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管理者)。
返回到图3,如果未选择执行限制设定菜单(在步骤S20为“否”),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40。如果选择了用户校准菜单(在步骤S40为“是”),则在步骤S50执行用户校准处理。
如图5中所示,在用户校准处理中,根据特许用户的执行指令来执行引擎校准处理(随后详述)。首先,在步骤S200中判断从先前引擎校准中测量的操作量是否已经达到第一阀值。更具体地,操作量通过已打印纸张的数量来计算。如果从先前引擎校准测量的打印张数尚未达到对应于第一阀值的数量(在步骤S200为“否”),则用户校准处理结束。即,如果从先前引擎校准测量的操作量(已打印张数)小于第一阀值(在步骤S200为“否”),则判断不必执行根据执行指令的引擎校准。通过此方法,可以在即使不执行引擎校准也不会发生任何严重问题的操作量较小的阶段省略引擎校准。因此,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引擎校准操作的频率。
如果从先前引擎校准测量的打印张数已经达到对应于第一阀值的数量(在步骤S200为“是”),则提示用户输入密码(权利要求中的“认证信息”的实例)。如果在预定时间内输入了密码(在步骤S210为“是”),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220,其中将输入密码与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注册密码相比较,并判断输入密码是否正确。如果没有在预定时间内输入密码(在步骤S210为“否”),则该处理结束。注册密码既可以是装置特有的因而不能改变的信息,也可以是通过某种方法(例如由特许用户进行的设定改变操作)可以改变的信息。虽然“注册密码”是与用于检查管理员识别信息正确性的“注册信息”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实际中前者既可与后者相同也可与后者不同。
如果输入密码正确(在步骤S220为“是”),则在步骤S230执行引擎校准(随后详述)。如果判断输入密码不正确(在步骤S220为“否”), 则该处理结束。
根据上述步骤,由用户输入作为认证信息的密码,并根据密码是否是正规的来判断是否执行响应执行指令的引擎校准。由于可以通过使用密码来区别能够启动引擎校准的用户,所以可以防止由不定的用户轻率地启动引擎校准。
在步骤S230的引擎校准处理中,执行形成浓度色标并测量其浓度的浓度测量处理。在浓度测量处理中,首先,在中间转印带51(见图1)上打印如图6中所示的色标列100。色标列100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1上,从而形成沿中间转印带51的循环方向延伸且短于周长的连续的直线。色标列100是各种颜色的色标组的组合。更具体地,黑色浓度色标为黑色标记K1、K2、…、K5(在图6中省略了K3和K4),青色浓度色标为青色标记C1、C2、…、C5(在图6中省略了C3和C4)。品红色浓度色标和黄色浓度色标以类似方法形成。浓度色标排列成各种颜色的第一浓度色标属于组102,各种颜色的第二浓度色标属于组103,依此类推。
在形成色标列100后,对色标列100的各色标的浓度进行测量。这是通过在中间转印带51循环时,浓度检测传感器71测量中间转印带51上的色标列100的浓度而完成的。由于色标列100形成为沿着中间转印带51的循环方向延伸并短于周长,所以通过使中间转印带51只循环一周,浓度检测传感器71即可测量色标列100的所有色标的浓度。
在步骤S240,将测量的浓度作为测量结果存储在RAM 93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EEPROM;未示出)等存储单元中。
根据上述处理,用户可任意地启动浓度测量处理,且因而可按用户期望的定时获得浓度信息。另一方面,如果无条件地允许这样的浓度测量处理,则可能会由于浓度测量处理的执行频率的增加而引起问题(例如对显影剂的过度消耗和噪音)。相反地,因为根据输入密码来判断是否允许执行引擎校准处理,所以上述处理可以减少浓度色标的形成频率,因此可有效地防止会由于频率的增加而引起的显影剂过度消耗和噪音等问题。
返回到图3,如果在步骤S10未选择菜单,或者如果选择了执行限制菜单或用户校准菜单并且由于执行完成、消除等而使其执行结束,则在步骤S60执行自动校准处理。
如图7中所示,在自动校准处理中,首先在步骤S300中判断,在先前的引擎校准之后是否至少有一个显影盒35已进行过替换。如果至少一个显影盒35已被替换(在步骤S300为“是”),则在步骤S310消除执行限制模式。如果尚未替换过显影盒(在步骤S300为“否”),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320。
通过上述方法,如果至少一个显影盒35已进行过替换,则不管是否进行了限制设定都执行引擎校准。即在替换显影盒35之后当特性可能变化时,则判断应该在预定条件下执行引擎校准。因此,尽管适度地限制响应用户请求而执行的引擎校准,但是在应该执行的情况下适当地执行引擎校准。
在步骤S320中(见图7),判断从先前引擎校准测量的打印纸张的数量(操作量)是否已经达到对应于第二阀值的数量。如果打印纸张的数量尚未达到对应于第二阀值的数量(在步骤S320为“否”),则该处理结束。如果打印纸张的数量已经达到对应于第二阀值的数量(在步骤S320为“是”),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330,其中判断是否已建立执行限制模式。如果没有建立执行限制模式(在步骤S330为“否”),则在步骤S340执行引擎校准,并在步骤S350中将测量结果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在替换显影盒之后,由于在步骤S310消除了限制,所以步骤S330的判断结果应该为“否”,并因而执行引擎校准。
另一方面,如果已建立执行限制模式(在步骤S330为“是”),则处理进行至步骤S360,其中发布应该执行引擎校准的警报(通知)。即在此处理中,当从先前引擎校准测量的打印纸张数量(操作量)已开始大于或等于对应于第二阀值的数量时,则发布提示用户请求引擎校准的通知。例如,通过在作为显示部99的显示面板上显示例如“请求校准”的句子而进行通知。在此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显示部99对应于“通知单元”。
在根据如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的限制设定而限制引擎校准的结构中,可能会发生引擎校准在长时间内未曾执行的情况,从而可能导致图像质量的过度降低。鉴于此,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如果从先前 引擎校准测量的操作量已开始大于或等于第二阀值,则发布通知。因此,如果在长时间内未曾执行引擎校准,则用户可得知这种情况,因此可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请求知道密码的另一用户来执行校准。这有效地防止了装置在图像质量较低的状态下工作。
此外,如果引擎校准的未执行期间已经达到预定长的期间(在步骤S370为“是”),则在步骤S380消除执行限制模式,且该处理结束。如果引擎校准的未执行期间没有达到预定长的期间(在步骤S370为“否”),则该处理结束。在此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如果从先前引擎校准测量的打印纸张的数量(操作量)已经开始大于或等于对应于第三阀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阀值)的数量时,则产生“引擎校准的未执行期间已经达到预定长的期间”的判断结果。根据此处理,如果从先前引擎校准中测量的打印纸张的数量(操作量)已经开始大于或等于对应于第三阀值的数量时,则即使已建立执行限制模式也消除限制,并且在下次执行自动校准处理时将执行引擎校准(S320:是;S330:否)。
在打印机1中,优选地将三个阀值设定为满足下列关系表达式:“第一阀值<第二阀值<第三阀值”。
通过上述方法,尽管根据限制设定而适度地限制响应用户请求而执行的引擎校准,但是如果操作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则无论是否进行了限制设定都将执行引擎校准。这样防止了装置在图像质量较低的状态下工作,从而将图像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在本说明性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第二和第三阀值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其中的两个或全部可具有相同的值,或者全部可具有不同的值(然而,第三阀值应该大于或等于第一和第二阀值)。
接下来将对打印处理进行说明。
如果在步骤S70中(见图3)进行了打印请求,则在步骤S80执行打印处理。
图8是打印处理的流程图。如图8中所示,在打印处理开始时,在步骤S400获得数据,并且在步骤S410生成中间数据。在步骤S420中判断是否已建立上述的执行限制模式。如果没有建立执行限制模式,则在步骤S430执行软校准处理。
软校准处理是对用于校正图像浓度的校正表进行更新的更新处理。如上所述,在引擎校准处理中测量浓度色标的浓度,并将浓度测量结果存储在存储单元(例如RAM 93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在软校准处理中,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浓度测量结果,生成代表提供给打印机1的输入水平与实际输出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新校正表(γ表),并且至此所存储的校正表由新的校正表所替换。校正表对应于“浓度转换信息”。
在软校准处理中,使用根据在引擎校准处理中实际测量中间转印带51上的色标浓度所得到的浓度值(例如0%、10%、15%、20%、25%、30%的灰度水平等)而估算的打印介质上的浓度值,通过公知的插值法(例如线性插值法或二次曲线插值法),计算出在打印介质上与将0%至100%的范围平均分成256份而得到的灰度水平相对应的浓度值。计算出校正数据以便将计算出的浓度值校正为理想浓度,并且将计算出的校正数据作为新校正表存储在RAM 93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未示出)等存储单元中。软校准处理因此结束。
如上所述,根据本说明性实施方式,如果已建立执行限制模式则不更新校正表。这有效地防止了校正表被不定的用户轻率地改变从而改变图像色调的问题。引擎校准(浓度测量处理)与软校准(生成新校正表并更新旧校正表的处理)独立地执行,并根据限制设定来限制软校准。因此,不会轻率地改变色调。在必要时,可以根据存储的浓度测量结果,迅速、高精度地更新校正表。
在软校准处理完成后,在步骤S440执行γ校正处理。γ校正处理是使所生成的校正表反映到用于打印的打印数据(具有校正值)中的处理。即在此处理中,根据校正表执行校正,以使包含在用于打印的打印数据中的浓度与欲打印图像的浓度一致。在γ校正处理之后,在步骤S450执行混色处理(dithering processing),在步骤S460执行在纸张上的打印。在打印过程中,基于在γ校正处理中所产生的校正值,通过进行对激光束的脉冲宽度的调整、对施加给显影辊37和感光带充电器45的电压的调整和其它调整,而校正各种颜色的浓度。
其它说明性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参考附图所描述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例如,以下的说明性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并且其它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和范围的各种改型也是可能的。
(A)“从先前校准中测量的操作量”并不局限于打印纸张的数量,只要其能够定量地表示从先前校准中测量的操作的累积量即可。例如,其可以是从先前校准中测量的操作时间。操作量可以是由设置在成像系统(打印机1)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B)限制设定不仅包括基于用户的输入(或管理员的输入)所进行的设定,而且还包括不基于用户输入的设定。例如,彩色激光打印机1自身可基于预定条件自动地进行限制设定。
(C)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指令输入单元是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输入装置,但是其也可以是计算机150的输入装置,即可以从计算机150输入执行指令。
(D)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CPU 91用作控制单元、限制设定单元和判断单元,但是这些装置也可设置在计算机150侧。例如,计算机150的CPU可用作控制单元、限制设定单元和判断单元。例如,可将该系统配置成使得计算机150可执行软校准,且由计算机150中的处理来限制基于用户请求的软校准。
(E)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可基于各种颜色进行替换的显影盒35用作可替换盒,但是可替换盒可以形成为使所有颜色的显影盒一同被替换。在此情况下,当整体盒被替换时在步骤S300产生判断结果“是”。此外,可以通过将这种显影盒与其它部件(在直接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情况下的感光体等)组合而形成盒单元。
(F)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引擎校准和软校准被分别执行为权利要求中的“校准”,并且可根据限制设定来限制这两种校准,但是也可将打印机1配置成只限制这两种校准中的一种。
(G)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在用户校准处理中仅执行引擎校准,但是在用户校准处理中也可执行软校准。例如,与步骤S430相同的步骤可插入在图5中的步骤S240之后。这允许用户任意地启动更新浓度转换信息的更新处理,并且使得能够使用密码来限制这种更新处理。
(H)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在用户输入执行指令之后或 者在输入执行指令之后执行预定的处理之后立即执行校准,但是“用户的校准执行指令”并不局限于这种指令,只要其允许用户任意地设定校准定时即可。例如,其包括用户规定校准执行条件的指令(例如,每三个小时或每500页应该执行校准)。
(I)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4循环型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4循环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其也可应用于具有其它类型例如串联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
(J)虽然在上述说明性实施方式中,浓度色标形成于中间转印带51上,但是浓度色标也可形成在某些其它部件上,例如感光体或具有纸张输送功能的纸张输送带上。
如参考这些说明性实施方式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以下结构:
(1)一种成像系统,包括:指令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用于执行校准的校准执行指令;限制设定单元,其设定用来限制执行校准的限制设定;判断单元,其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以及控制单元,在判断单元判断允许执行校准时,其响应执行指令执行校准,而在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时,其忽略执行指令。
(2)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限制设定单元根据用户的输入操作来设置限制设定。
(3)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所测量的操作量等于或小于第一阀值时,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
(4)根据(3)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操作量是由设置在成像系统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5)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还包括允许用户输入认证信息的认证信息输入单元,且其中判断单元基于认证信息是否为经验证的信息、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
(6)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还包括通知单元,用于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所测量的操作量等于或大于第二阀值时通知用户以建议该用户执行校准。
(7)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所测量的操作量等于或大于第三阀值的情况下,判断单元判断不受限制设 定的约束而允许执行校准。
(8)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还包括可替换成像盒,其中在成像盒被替换的情况下,判断单元判断不受限制设定的约束而允许执行校准。
成像盒可以是如以上关于说明性实施方式所述的显影盒,或者也可以是包括用于成像的感光部件的盒。
(9)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校准是形成浓度色标和测量浓度色标的浓度的浓度测量处理。
(10)根据(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校准是对用于校正图像浓度的浓度转换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处理。
(11)根据(9)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校准是对用于校正图像浓度的浓度转换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处理。
(12)根据(1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控制单元以预设的定时执行浓度测量处理,并将测量的浓度色标的浓度存储在存储单元中,且其中控制单元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测量浓度来执行更新处理。
(13)一种成像系统,包括:指令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用于执行校准的校准执行指令;控制单元,其响应执行指令执行校准;以及通知单元,用于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所测量的操作量等于或大于通知水平时通知用户以建议该用户执行校准。
(14)根据(13)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操作量是由设置在成像系统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1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限制设定单元,其设定用来限制执行校准的限制设定;判断单元,其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以及控制单元,在判断单元判断允许执行校准时,其响应通过指令输入单元输入的执行指令来执行校准,而在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时,其忽略执行指令。
(16)根据(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操作量是由设置在成像系统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根据(1)和(15)的结构,当用户判断校准是必要时可执行校准,这样就可以形成用户所需的适当的图像。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根据限制设定来阻止基于用户请求的校准,所以可以防止响应用户请求而无 条件地执行校准所引起的问题(例如消耗品的损坏、噪音和改变为不希望的色调),因而增加了便利性。
根据(2)的结构,由于限制设定是根据管理员的任意输入操纵而进行的,所以管理员可在必要时判断是否限制校准。因此,该结构建用更高的方便性。
在(3)的结构中,在操作量较小的期间忽略校准,因而即使不执行校准也不会发生任何严重的问题。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准操作的频率而不会降低图像的质量。
根据(5)的结构,由于可以通过使用认证信息来区别能够启动校准的用户,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不定的用户轻率地启动校准的问题。
在根据限制设定而限制校准的结构中,可能会发生在长时间内未执行校准的情况,这样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而没有被用户意识到的问题。鉴于此,在(6)的结构中,如果操作量已经开始大于或等于第二阀值,则发布警报。所以,如果校准未执行期间持续得很长,则用户可以认识到该情况,且因此可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有效地防止了系统在图像质量较低的状态下操作。
在根据限制设定而限制校准的结构中,可能会发生在长时间内未执行校准的情况,这样可导致图像质量降低而没有被用户意识到的问题。鉴于此,在(7)的结构中,在根据限制设定而适度地限制基于用户请求的校准的同时,如果操作量已经达到某一水平,则不受限制设定的约束而执行校准。这有效地防止了系统在图像质量较低的状态下操作,由此使图像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在(8)的结构中,在例如替换显影盒之后的特性可能改变的期间,不受限制设定的约束而执行校准。因此,尽管适度地限制了基于用户请求的校准,但是在应该执行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执行校准。
因为可以减少浓度色标的形成频率,所以(9)的结构可有效地防止消耗品的过度消费和噪音。
(10)和(11)的结构可以防止浓度转换信息被不定的用户轻率地改变,从而使图像的色调发生改变的问题。
根据(12)的结构,可以预设的定时规则地执行浓度测量处理,并根据限制设定来更新浓度转换信息。因此,防止色调被轻率地改变, 而且在必要时可以根据存储的浓度测量结果迅速、高精度地更新浓度转换信息。
根据(13)的结构,当用户判断校准是必要时可以执行校准,这样可以形成用户所希望的恰当的图像。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预期校准操作的频率会变高。然而,根据(13)的结构,因为如果从先前校准所测量的操作量已经开始大于或等于通知水平,则向用户发布通知,所以用户可使用通知单元的警报作为指导来判断是否启动校准。因此,可以防止在操作量较小的状态下用户轻率地指示校准的问题。
前面已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出了各说明性实施方式的描述。其并不意图于是穷举性的,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内容,各种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或可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得。本说明性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程序,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适合于预期的特殊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改型来利用本发明。需指出的是,本发明的范围由在此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内容来限定。

Claims (16)

1. 一种成像系统,包括:
指令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用于执行校准的校准执行指令;
限制设定单元,其设定用来限制执行校准的限制设定;
判断单元,其根据所述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允许执行校准时,其响应执行指令执行校准,而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时,其忽略执行指令。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限制设定单元根据用户输入的操作来设定所述限制设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测出的操作量等于或小于第一阀值时,所述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操作量是由设置在所述成像系统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还包括认证信息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认证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判断单元基于认证信息是否为经验证的信息、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还包括通知单元,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测出的操作量等于或大于第二阀值的情况下,所述通知单元向用户提供通知,所述通知建议执行校准。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测出的操作量等于或大于第三阀值的情况下,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不受所述限制设定的约束而允许执行校准。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还包括可替换的成像盒,
其中在成像盒被替换的情况下,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不受所述限制设定的约束而允许执行校准。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校准是形成浓度色标和测量浓度色标的浓度的浓度测量处理。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校准是对用于校正图像浓度的浓度转换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处理。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校准是对用于校正图像浓度的浓度转换信息进行更新的更新处理。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以预设的定时执行浓度测量处理,并将测量的浓度色标的浓度存储在存储单元中,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测量浓度来执行更新处理。
13. 一种成像系统,包括:
指令输入单元,其允许用户输入用于执行校准的校准执行指令;
控制单元,其响应执行指令执行校准;以及
通知单元,在从先前执行的校准测出的操作量等于或大于通知水平时,所述通知单元通知用户以建议该用户执行校准。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系统,其中所述操作量是由设置在所述成像系统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15. 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限制设定单元,其设定用于限制执行校准的限制设定;
判断单元,其根据限制设定来判断是否限制执行校准;以及
控制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允许执行校准时,其响应通过指令输入单元输入的执行指令来执行校准,而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限制执行校准时,其忽略执行指令。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量是由设置在所述成像系统中的成像部所执行的操作量。
CN2006100761008A 2005-04-27 2006-04-27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551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29948A JP2006305827A (ja) 2005-04-27 2005-04-27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9948 2005-04-27
JP2005129948 2005-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5123A CN1855123A (zh) 2006-11-01
CN1855123B true CN1855123B (zh) 2011-06-08

Family

ID=36968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7610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55123B (zh) 2005-04-27 2006-04-27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15215B2 (zh)
EP (1) EP1717054B1 (zh)
JP (1) JP2006305827A (zh)
CN (1) CN1855123B (zh)
DE (1) DE602006008518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6012B2 (ja) * 2004-01-23 2007-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チ濃度測定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84367B2 (ja) * 2007-01-12 2009-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73968B2 (ja) * 2008-09-25 201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720894B2 (ja) * 2008-10-30 2011-07-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013498B1 (en) * 2008-12-19 2015-04-21 Nvidia Corporation Determining a working set of texture maps
JP4816753B2 (ja) 2009-03-27 2011-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機
JP5297902B2 (ja) * 2009-06-09 2013-09-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4403B2 (ja) * 2010-02-26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設定装置、印刷設定プログラム、印刷設定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JP2011203567A (ja) * 2010-03-26 2011-10-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5065A (ja) * 2011-01-25 2012-08-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1125B2 (ja) * 2011-10-26 2017-03-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3781A (ja) * 2012-12-11 2014-06-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141036A (ja) * 2013-01-25 2014-08-0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0906A (zh) * 1999-10-05 2001-04-11 伊斯曼柯达公司 数字打印机的输出调节
US6280105B1 (en) * 1998-12-28 2001-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system an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CN1542694A (zh) * 2003-04-29 2004-11-03 ��˹���´﹫˾ 成像系统中与校准无关的缺陷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45446A (ja) 1992-06-17 1993-12-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56555A (ja) 1996-08-12 1998-02-2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出力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JP2002264412A (ja) * 2001-03-14 2002-09-18 Canon Inc 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US7426352B2 (en) * 2002-10-24 2008-09-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4252573A (ja) 2003-02-18 2004-09-09 Canon Inc 印刷制御装置
KR100923025B1 (ko) 2003-10-23 200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감지 소자와, 이를 갖는 어레이 기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461906B2 (ja) * 2004-05-20 2010-05-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のスループットを低下させずに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を行う画像形成装置
JP4581597B2 (ja) * 2004-09-24 2010-11-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105B1 (en) * 1998-12-28 2001-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system an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CN1290906A (zh) * 1999-10-05 2001-04-11 伊斯曼柯达公司 数字打印机的输出调节
CN1542694A (zh) * 2003-04-29 2004-11-03 ��˹���´﹫˾ 成像系统中与校准无关的缺陷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45771A1 (en) 2006-11-02
EP1717054A3 (en) 2007-08-22
CN1855123A (zh) 2006-11-01
DE602006008518D1 (de) 2009-10-01
EP1717054A2 (en) 2006-11-02
US7415215B2 (en) 2008-08-19
EP1717054B1 (en) 2009-08-19
JP2006305827A (ja) 2006-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55123B (zh) 成像系统和成像装置
US7965407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rinting process
US7539428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wherein the density of the images are corrected
US8559061B2 (en) Automatic cross-track density correction method
US94004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60724B2 (en) Gradation correction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80941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calibr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therefor
JP20022218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47432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441699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color density correction
JP20052753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61340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mage carriers
JP20051070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08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安定化方法
JP20051071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208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546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12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0096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010313A1 (en) Printer having automatic cross-track density correction
JP20092110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95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0791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391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866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