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6484A - 抽出式钓竿 - Google Patents

抽出式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46484A
CN1846484A CNA2005101142458A CN200510114245A CN1846484A CN 1846484 A CN1846484 A CN 1846484A CN A2005101142458 A CNA2005101142458 A CN A2005101142458A CN 200510114245 A CN200510114245 A CN 200510114245A CN 1846484 A CN1846484 A CN 1846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rod body
side rod
mentioned
slight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42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46484B (zh
Inventor
谷川尚太郎
武内均
原田孝文
松本彰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46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6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46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64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01K87/025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telescop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8Impreg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1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of different layers, e.g.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being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60Fishing; Aquaculture; Aquafa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00Fishing, trapping, and vermin destroy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抽出式钓竿,所述抽出式钓竿通过在结合部采用简单的构造,可以避免卡死状态。在抽出式钓竿中形成了将竿稍侧竿体(1)相对于竿尾侧竿体(2)保持在伸长状态下的结合部(B),并且,将结合部(B)由直管部(2B)和凸起部(1a)构成,所述结合部(B)被形成在竿尾侧竿体(2)上,其接触面的直径被维持为一定的大小,所述凸起部(1a)被形成在竿稍侧竿体(1)上,并与直管部(2B)的接触面(2B)相接触。在竿尾侧竿体(2)的内周面上形成了圆锥状的倾斜阻挡面(2A),并且,在竿稍侧竿体(1)的外周面上,形成了与倾斜阻挡面(2A)相抵接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1A)。

Description

抽出式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抽出式钓竿,所述抽出式钓竿可以被切换成将竿稍侧竿体收纳在竿尾侧竿体内的状态、和从该收纳状态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来的状态,并且,设有对该拉出来的状态进行保持的结合部。
背景技术
作为构成上述的结合部的结构为,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侧端部的外周面和竿尾侧竿体的竿稍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分别形成了用于压接的倾斜面,在这两个倾斜面处于相互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这两个倾斜面彼此之间的压接,来维持竿稍侧竿体的伸长状态。
在采用这种通过形成压接状态对竿稍侧竿体的伸长状态进行保持的结构时,如果在压接面上带有水分等,那么,就会出现所谓的卡死状态。即,即使要将竿稍侧竿体从伸长状态返回到收缩状态,由于在压接部位上的两个倾斜面处于强力连结的状态,所以,即使施加通常的返回力,也会产生无法解除该伸长状态的情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收纳竿体,在钓鱼结束时就产生了令人苦恼的情况。
考虑到上述那样的问题而采用的结构有,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小凸起,在竿尾侧竿体的竿尾端部上形成倾斜面,使上述小凸起压接在上述倾斜面上。由此,使倾斜面彼此之间不夹有水分。即,将结合部的结构形成具有排放通路的结构。(参见日本专利文献1:实登第2569413号(第九段,图1)。
虽然确实可以说,如果在结合部夹有水分就会促使卡死现象的发生,但是,卡死现象的发生不能认为仅是由于上述的原因而造成的。即,如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也已经表示的那样,结合部是由于竿尾侧竿体的竿稍侧的倾斜内周面与形成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侧上的倾斜外周面成为压接状态而起结合作用的。如果两个倾斜面成为压接状态,那么,竿尾侧竿体的竿稍端开口部将受到使开口扩展的力,而竿稍侧竿体的竿尾侧端部则受到使其收缩的力,因而竿稍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将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相互压接。由于在弹性变形状态下进行压接,两者处于强力的结合状态,这样,就很难使竿稍侧竿体返回到初期的状态。
这样的压接状态,即使是将小凸起压接在对方的倾斜面上而实施现有技术,情况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在进行结合操作时,这种小凸起的结构,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在较短的行程内被紧紧地推压在与其相对的倾斜面上。因此,与未形成小凸起的结构相比,虽然上述具有小凸起的结构不容易发生卡死现象,但也未能消除在一瞬间,两者就处于压接状态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结合部再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消除如上的缺点、并且既可减小制造成本又可避免卡死状态出现的伸缩式钓竿。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抽出式钓竿的特征在于:1.一种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抽出式钓竿中,形成了将竿稍侧竿体相对于竿尾侧竿体保持在伸长状态下的结合部,并且,将结合部由直管部和凸部构成,所述直管部被形成在竿稍侧竿体和竿尾侧竿体这两者之一上,在所述直管部上设有接触面,该接触面的直径被维持为一定的大小,所述凸部被形成在竿稍侧竿体和竿尾侧竿体这两者中的另一者上,并且与上述直管部的接触面相接触。其作用效果如下:
通过在结合部上形成直管部,即使急速地进行拉伸操作,也会出现凸部与该直管部相接触的状态,所以,操作力通过凸部和直管部之间的操作阻力而被缓和,与此同时,因为一定大小的操作阻力还在持续,所以,钓鱼者也会意识到该状态的出现,因而竿稍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很少会陷入到突然卡死的状态。
因此,仅通过实施形成直管部这种简单的改造,就可以使卡死现象防患于未然,并且也使结合操作时的操作感变得良好。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抽出式钓竿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竿尾侧竿体的内周面上形成了圆锥状的倾斜阻挡面,并且,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外周面上,形成了与上述倾斜阻挡面相抵接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其作用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起到与本发明技术方案1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通过倾斜阻挡面与倾斜抵接面相抵接,可以使竿稍侧竿体维持在不脱离于竿尾侧竿体的伸长状态下。
因此,通过对急速的伸长动作进行抑制的直管部和最终的倾斜阻挡面的共同作用,即使到了倾斜阻挡面与倾斜抵接面相抵接时,超出其范围的拉出操作也得以阻止,从而避免陷入到卡死状态。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抽出式钓竿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凸部形成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上,并且,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开口部上形成了向竿稍侧凹入的切口凹部。其作用效果如下:
由于存在切口凹部,所以通过凸部与直管部相接触,在竿尾端开口部受到接触阻力时,凸部就受到半径方向上的压力。因为受到这种压力,所以在切口凹部中就产生沿着切口宽度变窄的方向上的变形,因而,即使压力发生变化,也可以使接触阻力不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样,由于可以使凸部与直管部之间的接触阻力维持在几乎不变的状态下,所以竿体具有良好的操作感。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抽出式钓竿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抽出式钓竿中,形成了将竿稍侧竿体相对于竿尾侧竿体保持在伸长状态下的结合部,并且,上述结合部包括直管部和凸起部构,在所述直管部上设有接触面,该接触面的直径被维持为一定的大小,所述凸起部与上述直管部的接触面相接触,与此同时,上述结合部还包括圆锥状的倾斜阻挡面、和与上述倾斜阻挡面相抵接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将上述倾斜阻挡面和上述直管部以上述倾斜阻挡面位于竿稍侧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竿尾侧竿体的内周面上,将上述倾斜抵接面和上述凸起部以上述倾斜抵接面位于竿稍侧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外周面上。其作用效果如下:
在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在结合部产生结合作用时,首先,位于竿尾侧的直管部与凸起部开始接触。凸起部随着拉出操作的进行而接触到直管部并进行移动,最终,倾斜抵接面与倾斜阻挡面相抵接,从而确定竿稍侧竿体的伸长状态。
因此,不是倾斜抵接面突然地与倾斜阻挡面相抵接,而是凸起部与直管部之间首先进行接触处于接触状态,所以,在感觉凸起部与直管部进行接触的状态的同时,可以得心应手地进行拉出操作。因此,具有较高的避免卡死状态发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将竿稍侧竿体收纳在竿尾侧竿体内之前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1(b)是表示将竿稍侧从竿尾侧竿体拉出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图1(c)是表示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开口部上形成了凸起部和切口凹部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上仅形成了凸起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是图2(a)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为了获得表1的结果的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开口部上形成了凸起部和切口凹部的形状的侧视图。
图4是对竿稍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之间的卡死状态进行测试的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对本发明中的部件和现有技术中的部件以及涂料凸起部件的伸长状态进行了切换、并对切换后的推拉力进行测定而将得到的结果进行表示的图。
图6表示将直管部与凸起部的安装对象进行了变更的状态,图6(a)是表示将竿稍侧竿体收纳在竿尾侧竿体内的状态的纵向侧视图,图6(b)是表示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的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7表示另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上形成了凸部,其中图7(a)为纵向剖视图,图7(b)为后视图。
图8是纵向剖视图,表示将直管部和倾斜抵接面进行互换而形成的状态,并且表示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的状态。
图9是纵向剖视图,表示将图8中的直管部与凸起部的安装对象进行了变更的状态,并且表示将竿稍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拉出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在从抽出式钓竿中的第二节竿到始竿为止的中间竿中,特别是对主要适用于从第四节杆等到位于大口径一侧的中竿的结构进行说明。而且,将小口径一侧的竿体作为竿稍侧竿体1、将大口径一侧的竿体作为竿尾侧竿体2进行说明。
另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竿体是用如下那样的方法制造的。即,将炭素纤维等强化纤维向一个方向拉齐,并使该拉齐的强化纤维组浸含环氧等热固化性树脂,由此形成预成型材料;将此预成型材料切断成规定的形状并将该规定的形状的预成型材料在竿芯上缠绕若干层,将由此形成为若干层的上述竿体进行烧结,在烧结后将其切断成规定的长度,然后实施精加工,从而形成所述的竿体。
作为构成预成型材料的强化纤维,除了炭素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等,作为树脂可以使用酚醛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或热可塑性树脂。
下面,对竿稍侧竿体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在竿稍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了越靠近竿尾侧直径越大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1A,并且,在倾斜抵接面1A的竿尾侧且在稍微呈倾斜状态(或者维持同一直径)的外周面1B上,沿着轴向设有作为凸部的凸起部1a。
凸起部1a被设置在圆周方向上的三个部位上,并且既可以由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等树脂形成,也可以对陶瓷或金属通过真空蒸镀法进行蒸镀形成。
如图1(a)和(b)所示,在竿稍侧竿体1的竿尾端开口部a上,形成了向竿稍侧凹入成三角形状的切口凹部1b。凸起部1a与切口凹部1b都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三个部位上,并且分别形成在各自间隔120°的位置上。
这样,通过形成切口凹部1b,已形成切口凹部1b的部位的刚性就会因切口效应得以降低,因此,竿尾侧开口部a就容易变形而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收缩、在左右方向上膨胀的椭圆状。
下面,对竿尾侧竿体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在竿稍侧的内周面上,形成了越靠近竿尾侧直径越大的倾斜阻挡面2A,并且,从倾斜阻挡面2A的竿尾端部位向竿尾侧还形成了内表面直径被维持在相同状态下的直管部2B,从直管部2B的竿尾端开始形成了作为竿体的具有一般的倾斜度(5/1000)的部分2C。
如上所述,由竿稍侧竿体1的倾斜抵接面1A和凸起部1a、以及倾斜阻挡面2A和直管部2B构成结合部B。
通过如上的结构,在将竿稍侧竿体1收纳在竿尾侧竿体2内后需要将其拉出成为伸长状态时,首先,凸起部1a在直管部2B内与之相接触,在继续对竿稍侧竿体1进行拉出操作的过程中,凸起部1a在接触直管部2B的同时,对拉出操作赋予适当的拉出阻力,由此可以使钓鱼者意识到在接合部B的结合已经开始。
而且,如图1(b)所示,如果进一步进行拉出操作,则最终通过倾斜抵接面1A抵接倾斜阻挡面2A来阻止竿稍侧竿体1的移动,这样,竿稍侧竿体1的拉出就不会超越结合部B。
如上所述,在将竿稍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拉出之际,对作用于钓鱼者的手上的拉出阻力为多大进行测定所得到的数值如表1所示,由此对由切口凹部1b的不同的切口深度w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另外,如图3所示,凸起部1a的外表面直径D比竿尾侧竿体2的直管部2B的内表面直径稍大(不超过0.5mm),在此,设定为D=21.98mm并进行了阻力测定。在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时,即,当切口深度w与凸起部1a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W大致相等(为6mm)时,可以认为被赋予的适当的阻力为7.5kg。
            表1
 切口深度w(mm)   拉伸阻力(kg)
  1   0.0   12.0
  2   6.0   7.5
  3   8.0   1.5
上述那样的结合部B的构造,也是对上述的卡死具有良好的防止效果的构造,对该效果进行了证明的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获得表2的数据的测试装置如图4所示,使竿稍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相互嵌合,并对竿稍侧竿体1进行悬挂支承。最初将竿稍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之间的嵌合力设定为5kg。
使锤子Wh从高度H处相对于竿尾侧竿体2下落,在使锤子Wh被阻挡在形成于竿尾侧竿体2上的阻挡法兰2D上的状态下,对竿尾侧竿体2的移动量L进行了测定所得到的数据,即为上述数据。
此表2是使锤子Wh的下落量从50mm~150mm分阶段地进行变化来测定移动量L、并对能否从该移动状态返回到使锤子重量Wh=1kg下落之前的初期状态进行了测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对能否使竿体2从竿尾侧已移动的状态返回到初期状态、即竿体2是否已陷入了所谓的卡死状态进行测定的数据。由此可知,无论如何,所提供的结合部B都可以使竿体2较容易地返回到初期的状态,很少出现竿体2陷入卡死状态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竿稍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上,不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那样的切口凹部1b,而是只设置凸起部1a。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凸起部1a的设置个数是任意的,但是,在图2中,表示将4个凸起部1a配置在圆周方向上的4个部位上。
                   表2
锤子=1kg    接合部的初期嵌合力(5kg)
  锤子的下落高度Hmm  竿的移动量Lmm   固定程度
  1   50   115   ◎
  2   70   185   ◎
  3   90   230   ◎
  4   110   255   ◎
  5   130   275   ◎
  6   150   285   ◎
◎:没有被卡死,能够容易返回到初期的状态
○:能够返回到初期的状态
△:已经卡死,所以必须由两个人才能使之返回到初期的状态
×:卡死程度深,无法使之返回到初期的状态。
在这样仅形成了凸起部1a的情况下,通过此凸起部1a与竿尾侧竿体2相互接触,也可以在进行结合操作时给予钓鱼者以良好的操作感。
关于只设置了上述的凸起部1a的结构,对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与直管部2B相接触并移动的施加在凸起部1a的拉伸力也进行了测定。如图2所示,在此,不仅对将凸起部1a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在4个部位上的情况进行了测试,同时对将其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在8个部位上的情况也进行了测试。对于设置在8个部位上的情况有5个数据,设置在4个部位上的有3个数据,这是因为考虑到竿体的个体差异、即,凸起部之间的间隔D的尺寸的不规则状况而进行的。
由测试结果可知,拉伸阻力因所设置的凸起部1a的个数而出现差异,而与个体差异无关,并且当凸起部1a为8个时,具有5kg的拉伸阻力,当凸起部1a为4个时,具有3kg的拉伸阻力。
                  表3
  接触点   D(mm)   拉伸阻力(kg)
  1   8点(部位)   21.847   5.0
  21.862
  21.862
  21.856
  21.851
  2   4点(部位)   21.884   3.0
  21.885
  21.881
图5是对下述的三者的固定程度进行比较的坐标图。所述的三者包括:如上述那样对已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表示的在竿尾侧竿体2上形成直管部2B和倾斜阻挡部2A,并在竿稍侧竿体1上设置倾斜阻挡面1A和凸起部1a的本发明的部件;和通过使倾斜度形成得比上述倾斜阻挡面1A平缓的倾斜面彼此之间进行压接而力图防止拉出的现有技术中的部件;以及在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上形成了隆起部,并且将硬质涂料喷涂在该隆起部上而形成多个涂料制凸起的涂料凸起部件。
该图5是对本发明中的部件、现有技术中的部件、涂料凸起部件在接合操作时的行程的拉伸阻力进行测定的结果,其中的数据是以表示大致平行变化的两条线来表示测试结果的。而且,位于下方一侧的线表示在将小口径一侧的竿体1拉出去时的推拉阻力的变化,位于上方一侧的线表示从已将小口径一侧的竿体1拉出的状态通过推入而使之返回到初期状态的操作时的推入力的变化。可以说,推拉阻力越小,固结力越小。
由图5的结果可知:当使用本发明中的部件(实线)时,通过直管部2B与凸起部1a的相互接触,可以以一定的推拉阻力(5kg)获得6mm~22mm的充分大的行程;当使用涂料凸起部件(单点划线)时,在行程16mm处显示出最大的推拉阻力,虽然最大推拉阻力不随着产生固结而变大(大约为30kg),但是表示推拉阻力随着行程的增大而逐渐变大;当使用现有技术中的部件(双点划线)时,最大推拉阻力在本发明中的部件的行程的一半(14mm)处已经上升到近60kg。在此,作为返回力如果是需要近60kg的操作力,那么,由于可以认为作为钓鱼者每个人的最大操作力大致为40~60kg,所以,最大拉伸阻力为60kg这样的数值,已经达到了由一个人几乎不可能从已拉出的状态返回到初期的状态的区域。
根据如上的评价结果,可以认为,本发明中的部件具有良好的防止卡死现象发生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6(a)所示,此实施方式表示将凸起部和直管部这两者的形成对象进行了互换的状态。在竿稍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了倾斜抵接面1A,并且在该竿尾侧上设有外表面直径为一定大小的直管部1C。
另一方面,在竿尾侧竿体2的竿稍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了由上述倾斜抵接面1A进行抵接的倾斜阻挡面2A,并且,在上述倾斜阻挡面2A的竿尾侧上形成了向内突出的凸起部2E。
如果将如上构成的竿稍侧竿体1收纳在竿尾侧竿体2内,那么,首先是由竿稍侧竿体1的直管部1C与竿尾侧竿体2的凸起部2E相接触。如果在维持直管部1C与凸起部2E之间的接触状态的同时,继续进行拉出操作,那么,如图6(b)所示,倾斜抵接面1A就抵接倾斜阻挡面2A,因而不能进行拉出操作。
[第四实施方式]
作为与相对一侧的直管部进行接触的部分,虽然例示了形成为凸起部1a、2E的部分,但是,如图7(a)、(b)所示,作为凸起的结构,也可以在竿稍侧竿体1的竿尾端上设置法兰状凸出部。即,在结构上,是形成法兰状突出部1D,使法兰状凸出部1D的外周面与竿尾侧竿体2的直管部2B相接触。为使法兰状凸出部1D与直管部2B进行的接触具有弹性,也可以将在该法兰状凸出部1D上从外周面沿半径方向横跨一定长度而凹入的分割槽1d设置在横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部位上。由此,可以减小法兰状凸出部1D与直管部2B相接触的压力,并使该压力大致一定。
[第五实施方式]
在此,将直管部与倾斜面的形成位置沿钓竿轴线方向进行互换,对互换后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竿稍侧竿体1上形成了直管部1C,并且在竿稍侧竿体1的竿尾侧上形成了倾斜抵接面1A。另一方面,在竿尾侧竿体2上且在竿稍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了凸起部2E,并且在凸起部2E所在的竿体的竿尾端侧上形成了倾斜阻挡面2A,由此也可以构成接合部B。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竿稍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拉出时,竿稍侧竿体1的直管部1C与凸起部2E相接触,并且,最终是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阻挡面2A相抵接,由此,将竿稍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拉出的伸长状态得以设定。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提到了将直管部与倾斜面的形成位置沿着钓竿轴线方向进行互换的结构。在此,将凸起部与直管部的形成对象进行互换,并对互换后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竿尾侧竿体2的内周面上形成了直管部2B,并且,在该竿尾侧上形成了倾斜阻挡面2A。另一方面,在竿稍侧竿体1上且在竿稍侧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了凸起部1a,并且在凸起部1a所在的竿体的竿尾端侧上形成了倾斜抵接面1A,由此也可以构成结合部B。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竿稍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拉出时,竿尾侧竿体2的直管部2B与凸起部1a相接触,并且,最终是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阻挡面2A相抵接,由此,将竿稍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拉出的伸长状态得以设定。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上述的竿体的结构,也适用于将鱼线穿插在竿体内的空心竿。(2)作为上述的竿体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伸缩式的抽出式钓竿,所述的伸缩式的抽出式钓竿由第一手中一侧竿体和第二手中一侧竿体2构成,所述第一手中一侧竿体是可以使抽出式钓竿的位于手中一侧的另一节竿体自如地进行伸缩,第二手中一侧竿体2的口径比第一手中一侧竿体的口径大,所述伸缩式的抽出式钓竿,不仅在将第一手中一侧竿体从第二手中一侧竿体拉出的状态下形成进行压接的上述的结合部,而且在已将第一手中一侧竿体收纳在第二手中一侧竿体内的状态下,还具有可以保持该收纳状态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在已将第一手中一侧竿体收纳在第二手中一侧竿体内的状态下,作为可以保持该收纳状态的结构,不必要适用上述的结合部B,也可以是通过设置使第一手中一侧竿体的竿尾端进行内嵌合的保持橡胶部件来构成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抽出式钓竿中,形成了将竿稍侧竿体相对于竿尾侧竿体保持在伸长状态下的结合部,并且,将结合部由直管部和凸部构成,所述直管部被形成在竿稍侧竿体和竿尾侧竿体这两者之一上,在所述直管部上设有接触面,该接触面的直径被维持为一定的大小,所述凸部被形成在竿稍侧竿体和竿尾侧竿体这两者中的另一者上,并且与上述直管部的接触面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竿尾侧竿体的内周面上形成了圆锥状的倾斜阻挡面,并且,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外周面上,形成了与上述倾斜阻挡面相抵接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凸部形成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部上,并且,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竿尾端开口部上形成了向竿稍侧凹入的切口凹部。
4.一种抽出式钓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抽出式钓竿中,形成了将竿稍侧竿体相对于竿尾侧竿体保持在伸长状态下的结合部,并且,上述结合部包括直管部和凸起部构,在所述直管部上设有接触面,该接触面的直径被维持为一定的大小,所述凸起部与上述直管部的接触面相接触,与此同时,上述结合部还包括圆锥状的倾斜阻挡面、和与上述倾斜阻挡面相抵接的圆锥状的倾斜抵接面,将上述倾斜阻挡面和上述直管部以上述倾斜阻挡面位于竿稍侧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竿尾侧竿体的内周面上,将上述倾斜抵接面和上述凸起部以上述倾斜抵接面位于竿稍侧的方式形成在上述竿稍侧竿体的外周面上。
CN2005101142458A 2005-04-11 2005-10-21 抽出式钓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46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3751/2005 2005-04-11
JP2005113751A JP2006288288A (ja) 2005-04-11 2005-04-11 振出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6484A true CN1846484A (zh) 2006-10-18
CN1846484B CN1846484B (zh) 2010-12-01

Family

ID=37076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1424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46484B (zh) 2005-04-11 2005-10-21 抽出式钓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288288A (zh)
KR (1) KR20060107898A (zh)
CN (1) CN1846484B (zh)
TW (1) TW20063550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5680B (zh) * 2008-10-11 2011-12-21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钓鱼竿及加工工艺
CN104412948A (zh) * 2013-08-28 2015-03-18 株式会社岛野 螺旋波纹弹簧以及曳力旋钮
CN108496906A (zh) * 2017-02-23 2018-09-07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
CN112753665A (zh) * 2019-10-21 2021-05-07 株式会社岛野 续接钓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62623B2 (ja) * 2016-03-31 2019-01-30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竿体の継合構造の改善
JP6568014B2 (ja) * 2016-05-13 2019-08-28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竿体の継合構造の改善
US11930798B2 (en) * 2018-10-29 2024-03-19 Globeride, Inc. Fishing rod comprising multiple jointed rod bodies
FR3089752B1 (fr) * 2018-12-18 2021-03-05 Ctfi Canne a peche telescopique fil interieu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40362U (zh) * 1979-03-30 1980-10-07
JPS5652968U (zh) * 1979-09-29 1981-05-09
JPS59124476U (ja) * 1983-02-09 1984-08-22 田中 正美 固着防止型釣竿
CN2123174U (zh) * 1992-04-09 1992-12-02 威海渔竿厂 伸出长度可调式渔竿
JP2569413Y2 (ja) * 1993-07-30 1998-04-2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振出釣竿
JP2001231411A (ja) * 2000-02-25 2001-08-28 Daiwa Seiko Inc 振出釣竿
JP4022409B2 (ja) * 2001-08-01 2007-12-19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中通し竿
JP4125654B2 (ja) * 2003-05-27 2008-07-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5680B (zh) * 2008-10-11 2011-12-21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钓鱼竿及加工工艺
CN104412948A (zh) * 2013-08-28 2015-03-18 株式会社岛野 螺旋波纹弹簧以及曳力旋钮
CN108496906A (zh) * 2017-02-23 2018-09-07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
CN108496906B (zh) * 2017-02-23 2022-05-31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
CN112753665A (zh) * 2019-10-21 2021-05-07 株式会社岛野 续接钓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6484B (zh) 2010-12-01
KR20060107898A (ko) 2006-10-16
JP2006288288A (ja) 2006-10-26
TW200635504A (en) 2006-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46484A (zh) 抽出式钓竿
KR101756678B1 (ko) 카본섬유 강화 복합소재 스프링 제조방법
US6270426B1 (en) Golf club shaft
CN101992800A (zh) 转向柱
CN103890438B (zh) 航空器的弹性系统
CN1707298A (zh) 用于制造一种光导纤维束的终端的方法以及适合于此的挤压工具
CN1133091C (zh) 具有安全锁定性能的眼镜用弹性铰链
RU2011100791A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конструктивной детали из композит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с огранической матрицей и деталь, изготавливаемая указанным способом
CN101046229A (zh) 等速万向节防尘罩
US942154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utching material fibers
CN1899034A (zh) 抽出式钓竿
EP3142843B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ämpferrohres aus einem faserverbundwerkstoff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JP2007076312A (ja) 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性能を有する縫合組物frpパイプ
EP2977191B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chlauchrohlingen
EP3761094A3 (en) Foam for optical fiber cable,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O2009143947A8 (en)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spheres comprising semisynthetic polymers
CN208314286U (zh) 一种易开剥多芯紧套型引入光缆
CN1899035A (zh) 抽出竿
CN2887517Y (zh) 束管机
KR19990037286A (ko) 섬유강화복합재료제 관형상체
CN1799351A (zh) 套筒连接式钓竿
JP6719251B2 (ja) 摺動部材
DE102014218896A1 (de) Web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für dessen Ausführung
CN1899036A (zh) 抽出竿
CN106402129A (zh) 一种内嵌式螺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510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