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9036A - 抽出竿 - Google Patents

抽出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9036A
CN1899036A CNA2006100652015A CN200610065201A CN1899036A CN 1899036 A CN1899036 A CN 1899036A CN A2006100652015 A CNA2006100652015 A CN A2006100652015A CN 200610065201 A CN200610065201 A CN 200610065201A CN 1899036 A CN1899036 A CN 1899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aforementioned
reinforcing fiber
rod body
sid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652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99036B (zh
Inventor
谷川尚太郎
武内均
松本彰彦
原田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899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90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99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90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01K87/025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telescop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30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8Impreg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1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arrange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of different layers, e.g.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being parallel or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0Agricultural usage or equipment
    • B29L2031/7002Agricultural usage or equipment for fish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60Fishing; Aquaculture; Aquafarm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00Fishing, trapping, and vermin destroy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抽出竿,其可减轻制造上的负担,避免固着现象的发生。形成有可使小径侧竿体(1)相对大径侧竿体(2)保持在伸长状态的配合部(B),同时,该配合部是由在大径侧竿体上形成的且接触面具有一定直径的直圆筒部(1B)以及在小径侧竿体上形成的与直圆筒部(2B)的接触面相接触的突面部(1a)构成的。直圆筒部的表面层是由含有与竿轴线(X)保持指定倾斜角θ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c)群的与竿轴线(X)相对角度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的预成型料重叠构成的。突面部的表面层是由在沿竿体的轴线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中浸润了树脂的预成型料构成的。

Description

抽出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有配合部的抽出竿,该配合部可在小径侧竿体收纳于大径侧竿体内部的状态与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并且,其可使该竿保持抽出伸长状态。
背景技术
上述配合部的结构如下:在小径侧竿体的竿尾侧端部的外周面与大径侧竿体的竿前侧端部的内周面形成了相互压接的斜面。通过该斜面间的挤压来维持小径侧竿体的伸长状态。
在采用这种结构并在该挤压接触状态下保持小径侧竿体的伸长状态时,若在挤压面上有水分等存在的话,就会出现所谓的固着状态。也就是说,即使想将小径侧竿体从伸长状态变到收缩状态,由于挤压部位的两斜面处于强力接着状态,就算对其施加普通的力量,也不会解除该伸长状态。
因此,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收竿,最后会造成麻烦。
考虑到这点,专利文献1(实登第2569413号(段落号〔0009〕〔0012〕、图1))中公开了在作为小径侧竿体的小径竿管的后端的外周面上设置了小突起,该小突起可与作为大径侧竿体的大径竿管前端的内表面压接在一起而起到了不让内外表面间存在水分的排水道的作用。
若配合部存在水分,虽然确实会促使固着现象的发生,但固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不只此一个。也就是说,如上所述,配合部是大径侧竿体竿前端的倾斜内周面与小径侧竿体竿尾侧的倾斜外周面处于挤压状态而形成的。当两斜面处于压接状态时,大颈侧竿体竿前端开口受到使其开口扩张方向的力,小径侧竿体竿尾侧端部受到收缩的力,两斜面处于弹性形变压接状态。因此,由于处在弹性形变压接状态,若压接力量较大的话,返回到原来的状态会比较困难。
这种挤压状态是通过使小突起压接在相对侧倾斜面上而形成的,现有技术也不例外。由于配合操作通过短时间短冲程即可将小突起与相对侧倾斜面强力扣合,由此虽然与没有形成小突起的相比,更难发生固着现象,但不能解除在进行配合操作时的瞬间压接状态,对此需要对配合部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竿用竿体,该竿体一方面可消除上述缺陷,减轻制造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固着现象的发生。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特征结构如下,形成有可使小径侧竿体相对大径侧竿体保持伸长状态的配合部,同时,该配合部的构成包括直圆筒部和突面部,其中,直圆筒部在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的一侧形成,且接触面呈一定直径,突面部在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的其他侧形成,与上述直圆筒部的接触面相接触。上述直圆筒部的与上述突面部相接触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前述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前述突面部的与前述直圆筒部相接触的表面层由在沿前述竿体的轴线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群中浸润了树脂的预成型料构成,其作用效果如下:
通过在配合部的一侧形成一个直圆筒部,即使进行激烈的拉伸操作,由于出现突面部与该直圆筒部接触的状态,所以操作力会因突面部与直圆筒部产生的操作阻力而变得缓和,同时由于直圆筒部的存在,维持一定的操作阻力,该状态会让钓鱼人认识到,突然陷入固着状态的情况较少。
而且,由于作为与直圆筒部相接触的相对侧采用了预成型料制作的突面部,与用树脂等构成的小突起相比,更抗磨耗等。
不过,并不仅以含有强化纤维的预成型料来构成突面部,由于强化纤维的排列方向是沿竿轴线的方向设定的,因此与强化纤维按圆周方向排列相比,容易弯曲变形。比如,当竿的剖面变形成椭圆状的情况下,强化纤维按圆周方向配置的时候,强化纤维就会发挥其阻力阻止变形,使剖面很难发生变形。与此相对,沿竿轴线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在剖面向椭圆状变形的情况下,变形阻力并不比强化纤维按圆周方向配置时大。这意味着突面部分容易在半径方向发生挠曲,因此,突面部与直圆筒部相接触并移动时,突面部多少会发生挠曲,因此可以避免突面部与直圆筒部间的强烈接触。由此,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时,抽出阻力变得较稳定。
另外,由于直圆筒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因此,即使在有相对轴线方向倾斜的剪断力作用的情况下,以相互倾斜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发挥其阻力,可阻止树脂的剥离或配合部的塑性变形等。
而且,与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由于直圆筒部的表面层的强化纤维的配置方向相对竿轴线呈倾斜状态,因此,如上所述剖面容易变形,由于如上所述的强化纤维其沿着竿轴芯方向配置,所以突面部容易变形,与这一点相对应,即使在直圆筒部和突面部均以从规定的尺寸发生偏离变形的情况下,其相互弥补的尺寸吸收性良好,直圆筒部与突面部的接触状态,即使至少一方产生变形也能赋予稳定的接触阻力,可使抽出阻力变得稳定。
并且,由于两者均属于易于变形的结构,因此,不会有不合理的应力作用在其上,能够抑制树脂的剥离或塑性变形。
因此,通过对直圆筒部的形成、将与直圆筒部相接触的一侧改成突面部的形状、用预成型料来形成突面部及将该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沿竿轴心方向对齐配置、用预成型料来制成直圆筒部及将该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沿相对竿轴心方向倾斜的状态对齐配置等进行改造,能够抑制树脂的剥离或塑性变形并且能够防止固着现象的发生,并可在进行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的操作时提高操作感。
本发明技术方案2涉及的结构特征如下:在前述大径侧竿体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圆锥状的倾斜承接面,该倾斜承接面以邻接前述直圆筒部的竿前端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前述小径侧竿体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前述倾斜承接面相抵接的圆锥形倾斜抵接面,其作用效果如下。
在突面部与直圆筒部的接触状态的终端,倾斜抵接面抵接在倾斜承接面上。也就是说,突面部与直圆筒部处于接触状态时,可以略微感觉到一定的拉伸阻力。当该一定的阻力起作用的过程中,当倾斜抵接面与倾斜承接面接触时,阻力就会突然增大,钓鱼人会感觉到该变大了的阻力,从而得知已经到了拉伸的终端位置。
据此,可以防止拉伸过度,阻止出现固着现象。
本发明技术方案3涉及的结构特征如下:上述倾斜承接面与上述倾斜抵接面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与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的作用效果相同。在此基础之上还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即,在维持突面部和直圆筒部的接触状态的状态下,进而持续进行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抽出的操作,倾斜承接面与倾斜抵接面抵接,该抽出状态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倾斜承接面与倾斜抵接面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即使作用在强化纤维上的不仅有沿竿轴线方向的拉伸力或沿圆周方向的拉伸力,还有沿着相对竿轴线、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剪断力,强化纤维也可以发挥阻力,因此,能够抑制树脂的剥离或配合部的塑性变形。
并且,与强化纤维沿圆周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相对圆周方向呈倾斜状配置的状态,由于其容易挠曲且尺寸吸收性优异,故而,即使倾斜承接面与上述倾斜抵接面抵接并被承接,也不会牢固地锁紧,能够抑制固着现象发生。
本发明技术方案4涉及的结构特征如下:在前述小径侧竿体外表面在前述倾斜抵接面的竿尾侧形成有竿体尾端部的同时,在前述竿体尾端部的竿尾端处立设有突面部,将竿体尾端部的外径设置成比倾斜抵接面的竿尾端的外径以及前述突面部的外径小的外径。其作用效果如下。
即,在突面部与直圆筒部接触的状态下,竿体尾端部的外周面的直径比倾斜抵接面的竿尾端的外径、或突面部的外经小,因此其既不会与直圆筒部接触,也不会与倾斜承接面接触。因此,在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抽出的状态下,到倾斜抵接面与倾斜承接面抵接的期间,为仅是形成于竿体尾端部的竿尾端的突面部与直圆筒部接触的状态,故而,即使抽出方向相对竿轴线多少呈倾斜状态,也可以仅通过突面部发生变形来调整其与直圆筒部的基于该倾斜状态的接触状态,因此,提高了抽出操作时的操作性。
而且,将突面部支承在竿尾端位置处的竿体尾端部是小直径,所以剖面系数会变小,与突面部相接触的直圆筒部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得竿体尾端部以与倾斜抵接面的接续位置作为基端部,处于竿尾端侧的突面部如悬臂梁的前端部那样在径向上容易发生变位。因此,即使直圆筒部的直径尺寸发生变动,也能通过突面部的变位来维持规定面压力的接触状态。
本发明技术方案5涉及的结构特征如下:上述竿体尾端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即,在突面部与直圆筒部接触的状态下,竿体尾端部的外周面的直径比倾斜抵接面的竿尾端的外径、或突面部的外经小,因此其既不会与直圆筒部接触,也不会与倾斜承接面接触。因此,竿体尾端部既不会受到从直圆筒部,也不会受到从倾斜承接面施加的直接反作用力。
但是,作用在形成于竿体尾端部的竿尾端的突面部的反作用力会影响竿体尾端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竿体尾端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因此,不仅对作用于竿轴线方向的负荷或作用于圆周方向的负荷发挥阻力,而且,相对上述竿轴线呈倾斜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也对从相对竿轴线倾斜的方向作用的剪断力发挥阻力作用,能够提高对应来自多方向的负荷的阻力。
由此,能够提高支承突面部的竿体尾端部的强度,稳定突面部与直圆筒部的接触状态。
本发明技术方案6涉及的结构特征如下:在上述直圆筒部与比该直圆筒部靠近竿尾端侧设置的本体部之间形成有倾斜导向筒部,并且将上述倾斜导向筒部的倾斜导向面的沿着竿轴线方向扩大内表面径的扩径度设定为比上述直圆筒部的圆筒面的扩径度大,且比上述本体部的内周面的沿着上述竿轴线方向扩大内表面径的扩径度小,其作用效果如下:
即,由于设置有倾斜导向筒部,因此在突面部位于本体部的状态下,即使相对竿轴芯出现偏心且相对直圆筒部发生位置偏移,在突面部到达了倾斜导向筒部的时刻,突面部与直圆筒部接触之前,突面部也沿着倾斜导向筒部的倾斜面被引导,并且,由于将倾斜导向筒部的倾斜导向面的扩径度设定为比上述直圆筒部的圆筒面大,而且比上述竿体本体部的内周面的扩径度小,因此突面部会被引导以修正直圆筒部的位置偏移。
因此,在突面部与直圆筒部的接触状态下,由于被调整为稳定的压接状态,因此,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抽出的操作变得容易进行。
本发明技术方案7涉及的结构特征如下:上述倾斜导向筒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其作用效果如下:
即,在突面部被倾斜导向筒部引导而进行移动时,该突面部施加到倾斜导向面的负荷的方向,不光是与倾斜导向面正交,还在倾斜的状态下发挥作用,构成复杂的负荷作用形态。与此相对应,该倾斜导向筒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竿轴线呈对称状态对齐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因此,强化纤维对从多方向作用的负荷发挥阻力,故产生树脂的剥离、塑性变形的情况较少。
而且,由于象这样以倾斜状态配置强化纤维,因此与在圆周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柔软性高,不产生固着现象。
附图说明
图1(a)是小径侧竿体收纳于大径侧竿体前的状态的纵剖侧面图;(b)是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时的纵剖侧面图;(c)是突面部的立体图。
图2是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的表面层的强化纤维的配置方向示意图。
图3(a)、(b)是制作小径侧竿体时将预成型料缠绕在芯轴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制作大径侧竿体时将预成型料缠绕在芯轴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的固定状态试验装置侧视图。
图6是测定拉伸阻力的结果的视图。
图7是测定拉伸后的返回力的结果的视图。
图8(a)是小径侧竿体的竿尾端形成了4个突面部的侧视图;(b)是(a)的后视图。
图9表示设置三个突面部,在各突面部间形成切口部的立体图。
图10表示直圆筒部分与突起部间的安装对象变更状态;(a)是表示将小径侧竿体收纳于大径侧竿体之前状态的纵剖侧视图;(b)是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时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11表示在小径侧竿体的竿尾端形成的突面部的其他实施方式;(a)是纵剖侧视图;(b)是后视图。
图12表示直圆筒部与倾斜抵接面的交换形成状态,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时的纵剖侧视图。
图13表示图11中的直圆筒部与突起部的安装对象的变更状态,将小径侧竿体从大径侧竿体中抽出时的纵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在从抽出竿A上的二号竿到从底端数第二根竿的中间竿,尤其对以从四号竿等到大径侧的中竿为主的适用结构进行说明。将小径侧的竿体作为小径侧竿体1,大径侧的竿体作为大径侧竿体2进行说明。
未图示,竿体的制作过程如下:即,将炭素纤维等强化纤维沿一个方面排列,将该排列好的强化纤维群浸润到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或热可塑性树脂)中形成预成型料。将该预成型料按指定的形状进行剪裁后缠绕到芯轴上,然后将缠绕数层后的制品进行烧制,烧制后裁断成规定长度,再进行后续加工形成竿体。
作为构成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除了炭素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等,树脂的话,可以使用苯酚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或PET等热可塑性树脂。
下面对小径侧竿体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小径侧竿体1,在其竿尾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向竿尾端方向呈大径化的圆锥形的倾斜抵接面1A,并且,在倾斜抵接面1A的竿尾侧设有略微呈现倾斜状态(或维持同一直径)的竿体尾端部1B,在竿体尾端部1B的竿尾端处立设有突面部1a。
如图1(c)所示,沿圆周方向设置了三个突面部1a,其与竿体1相同也是用预成型料制成的。如图2所示,即,突面部1a的与后述的直圆筒部2B相接触的表面层是由在沿小径侧竿体1的轴线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中浸润了树脂的预成型料制成的。
对倾斜抵接面1A以及竿体尾端部1B的表面层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倾斜抵接面1A以及竿体尾端部1B中的预成型料所添加的强化纤维c的排列方向是沿着竿的圆周方向配置的。这样的强化纤维c的配设结构,对于竿体的剖面横向扩张成椭圆状会发挥阻力作用,该结构可以抑制其变成椭圆形从而防止竿的破裂。
作为上述构成的小径侧竿体1的制造工序如下所示。如图3所示,将预成型料按竿体1的全长裁剪成多片主件3缠绕到芯轴6上。在这里,使内侧主件3A、中间主件3B、外侧主件3C的强化纤维的方向分别沿与竿的轴线X垂直的圆周方向、沿轴线X方向、沿圆周方向进行设定并缠绕。在缠绕主件3所形成的竿素材C的竿尾端部缠绕中间加固部件7。中间加固部件7是由重叠预成型料7A和预成型料7B构成的,其中,预成型料7A含有与竿轴线X保持指定倾斜角θ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预成型料7B含有与预成型料7A的强化纤维c群相对竿轴线X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
在中间加固部件7的外层侧缠绕有预成型带16。即,强化纤维c群沿竿圆周方向配置且形成为窄幅的预成型带16以带与带之间不重叠的方式紧密缠绕形成中间层。在缠绕了该预成型带16的竿素材C的竿尾端部位置的外周面处缠绕有作为表面层的外侧加固部件8。外侧加固部件8是由宽幅的加固部件8A、及预成型料8B构成,其中,该预成型料8B为宽度比宽幅加固部件8A窄且其中的强化纤维c群沿着竿轴线方向排列的窄幅加固部件。构成宽幅加固部件8A的预成型料是由形成有倾斜抵接面1A的部分8a及形成竿体尾端部1B的部分8b构成的。形成宽幅预成型料8A的竿体尾端部1B的部分8b,被裁断为大致三角形,通过多层卷绕,形成直径比倾斜抵接面1A小的竿体尾端部1B。如此,为了形成竿体尾端部1B,而使用了大致三角形状的加固预成型料,所以越靠近形成有突面部1a的竿尾侧直径越小且易产生挠曲变形,以此形成了竿体尾端部1B。
下面对大径侧竿体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竿前侧的倾斜承接筒状部的内周面向竿尾侧呈大径化,形成有较通常的扩径度(5/1000)小的扩径度(3.0/1000左右)的倾斜承接面2A,并且,在倾斜承接面2A的竿尾端部朝向竿尾侧形成内径相同或内径大致相同(扩径度0.3/1000)的直圆筒部2B,从直圆筒部2B的竿尾端朝向竿尾设置一定长度的倾斜导向筒状部,其具有倾斜导向面2C,2C的扩径度(2.55/1000左右)比倾斜承接面2A略小,而且,在竿尾侧形成有作为竿体的较之倾斜导向面2C拥有一般扩径度(5/1000左右)的本体部2F。
如上所述,小径侧竿体1的倾斜抵接面1A与突面部1a,以及倾斜承接面2A与直圆筒部2B构成了配合部B。
如图4所示,作为涵盖大径侧竿体2的倾斜承接面2A、直圆筒部2B、倾斜导向面2C范围的表面层的内表面层是由内侧加固部件9所构成。内侧加固部件9是由重叠预成型料9A和预成型料9B构成的,其中,预成型料9A含有与竿轴线X保持指定倾斜角θ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预成型料9B含有与预成型料9A的强化纤维c群相对竿轴线X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c群。这样,通过倾斜配置强化纤维c群,就可以提高对抗相对竿轴线X施加的倾斜方向的负载的阻力,并可以提高作为配合部B的强度。
对于配置内侧加固部件9的芯轴6,按顺序缠绕3片主件3A、3B、3C而形成了作为竿素材的骨架。关于缠绕了主件3后的工序,虽省略了图示,但如前图3所示,首先缠绕中间加固部件7,在中间加固部件7的外层侧缠绕预成型带16,再在缠绕了预成型带16而形成的竿素材C的竿尾端部位置的外周面缠绕作为表面层的外侧加固部件。作为外侧加固部件,选择图3所示的外侧加强型材8的宽幅加强型材8A,不使用窄幅加强型材8B,其由1张在圆周方向配置了强化纤维c的预成型料构成。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大径侧竿体2内收纳并抽出小径侧竿体1呈伸长状态的情况下,首先,突面部1a与倾斜导向面2C抵接并被引导,并且其从倾斜导向面2C向直圆筒部2B移动直到与直圆筒部2B内接。在继续将小径侧竿体1抽出操作期间,突面部1a与直圆筒部2B内接,对抽出操作施加适度的牵引阻力,可让钓鱼人意识到配合部B已经开始配合了。
接下来,进一步进行抽出操作的话,如图1(b)所示,最终由于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承接面2A的抵接,在小径侧竿体1上突然作用较大的抽出阻力,使在进行将小径侧竿体抽出操作的垂钓者感受到了该阻力,这样就阻止了小径侧竿体1再向外抽出。
另一方面、竿体尾端部1B的直径比倾斜抵接面1A的竿尾端侧径或突面部1a的直径要小,所以该竿体尾端部1B不与直圆筒部2B相接触,抽出的阻力也不会过大。
作为上述配合部B的结构,其防止固着的效果较好,证明该效果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获得表1数据的测试装置如图5所示,将小径侧竿体1嵌入到大径侧竿体2中,支持小径侧竿体1吊垂。小径侧竿体1与大径侧竿体2的嵌合力最初设定为5kg。
对于大径侧竿体2,使锤Wh从高度H处下落,当锤Wh在大径侧竿体2处形成的承接凸缘2D处于停止状态时,测定该大径侧竿体2的移动量L,作为上述数据。
使锤Wh的落下量在50mm~150mm范围内阶段变化,测定移动量L,测试能否从移动状态返回到使1kg的锤下落前的初期状态。即,测定大径侧竿体2能否从移动后的状态返回到初期状态,测定其是否会陷入所谓的固着状态,总之能够提供一种上述各次试验中均无困难地返回到原来的状态、且很少陷入固着状态的配合部B。
作为测试中使用的钓鱼竿,使用具有本发明的直圆筒部2B的钓竿,作为现有的(喷涂突起品)钓竿,使用了下面一种钓竿:即在配合部B的构成方面,其具有在小径侧竿体的后端部外周面处喷涂树脂制涂料而形成了的多个树脂突起部分以及靠近竿尾侧以呈龟壳状配置的柔软性较高的热可塑性树脂的预成型料形成的部分。
表1
锤重=1kg      配合部的初期嵌合力(5kg)
 锤的下落高度H         本发明的竿       现有的竿
  移动量L   固着程度   移动量L   固着程度
  1   50mm   115mm   ◎   95mm   ◎
  2   70mm   185mm   ◎   125mm   ○
  3   90mm   230mm   ◎   130mm   ○
  4   110mm   255mm   ◎   150mm   ○
  5   130mm   275mm   ◎   155mm   △
  6   150mm   285mm   ◎   195mm   △
◎表示无固着,容易回到最初状态
○表示可以回到最初状态
△表示由于处于固着状态,需两人力量才能回到最初状态
×表示固着太强无法回到最初状态
利用上述的下落测试机对下落距离(50mm到150mm)所必要的拉力或返回力进行测定,其结果如表1所示。据此,在本发明中,全部的落下距離(50mm到150mm)中返回力均在30kg以下。由于以一人之力能够返回的范围在50kg以下,所以可以判断没有发生固着。
与此相对,在现有技术的产品中,落下距離为130mm时,返回力就必须是52kg,超过了以一人之力返回的限界,所以就需要有办法解决固着现象。
对上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产品的配合部B的测评进行如下。
为了测定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产品的配合部B的移动阻力,使用施加拉伸扩张力以及返回力来测定其移动阻力的机器(未图示)。测定结果如图6所示,根据该结果,虽拉伸扩张力以及返回力的差值并不显著,但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产品的差异很显著。
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突面部1a与竿体尾端部1B相接触变成施加阻力的状态后,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承接面2A相抵接,直到小径侧竿体1抽出状态停止为止,其冲程大致为26~27mm。
与此相对,现有的产品在从相当于本发明10mm的位置开始接触,随后阻力慢慢增强,在冲程终端26~27mm处显示出本发明2~3倍的移动阻力,由此可见陷入了固着状态。
在此,详细验证本发明的结果是,当冲程处于10mm处到22mm时,移动阻力可以维持大概3kg左右。可以想象到该一定阻力的部分是通过突面部1a从倾斜导向面2B到直筒状部2A维持接触状态而出现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本发明产品特征部分。基于上述评测结果,可知本发明针对固着的对策也很优秀。
(第2实施方式)
在这里,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虽然突面部1a的设置数目是任意的,图8中表示的是4个突面部1a沿圆周方向设置在4个位置。
即使在只形成了突面部1a的情况下,也会通过突面部1a与在大径侧竿体2处形成的倾斜导向面2C及直圆筒部2B间的接触,给钓鱼人配合操作时良好的操作感。
(第3实施形式)
表示的是突面部与直圆筒部的形成对象交换了的状态。如图10(a)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形成有倾斜抵接面1A,并且,在竿尾侧设有外径一定的直圆筒部1C。
另一方面,在大径侧竿体2的竿前端部的内周面上形成了与上述倾斜抵接面1A相抵接的倾斜承接面2A,并在上述倾斜承接面2A的竿尾侧向内突出地形成有突面部2E。
若上述构成的小径侧竿体1收纳于大径侧竿体2内的话,首先,小径侧竿体1的直圆筒部1C与大径侧竿体2的突面部2E相接触。在维持直圆筒部1C与突面部2E间的接触状态的同时持续进行抽出操作,如图10(b)所示,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承接面2A相抵接,无法进行抽出操作。
(第4实施方式)
虽然作为与相对一侧的直圆筒部相接触的部分形成有突面部1a、2E,如图11(a)(b)所示,作为突面部的结构,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处也可以设置凸缘状突面部1D。即,形成凸缘状突面部1D,让凸缘状突面部1D的外周面与大径侧竿体2的直圆筒部2B相接触。为了使凸缘状突面部1D与直圆筒部2B为弹性接触,也可以在凸缘状突面部1D的外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多个沿径向深入一定深度的切割槽1d。由此可以略微减轻凸缘状突面部1D与直圆筒部2B的接触压力并大致保持一致。
(第5实施方式)
这里,对直圆筒部与倾斜面的形成位置沿竿轴线方向交换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上形成直圆筒部1C,并且,在竿尾端侧形成倾斜抵接面1A。另一方面,在大径侧竿体2的竿前侧端部的内周面处形成突面部2E,同时,在突面部2E的竿尾端侧形成倾斜承接面2A,从而构成配合部B。
在这样的构成中,当将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中抽出时,小径侧竿体1的直圆筒部1C与突面部2E相接触,并且,最终倾斜抵接面1A与倾斜承接面2A相抵接,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中伸长的状态就被设定了。
(第6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已提示直圆筒部与倾斜面的形成位置沿竿轴线方向相交换,这里对于突面部与直圆筒部的形成对象相交换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在大径侧竿体2的内周面上形成直圆筒部2B,同时,在其竿尾侧形成倾斜承接面2A。另一方面,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前侧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突面部1a,并且,在突面部1a的竿尾端侧形成倾斜抵接面1A来构成配合部B。
在这样的结构中,当将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中抽出时,大径侧竿体2的直圆筒部2B与突面部1a相接触,并且,倾斜抵接面1A最终与倾斜承接面2A相抵接,小径侧竿体1从大径侧竿体2中伸长的状态就被设定了。
(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构成也适用于使钓鱼线插通入竿体内的中通竿
(2)另外,也适用于下面一种钓竿,作为上述结构其是由作为自如伸缩于抽出竿手握侧竿体的大径侧竿体的第一手握侧竿体及作为较之第一手握侧竿体的直径大的大径侧竿体的第二手握侧竿体构成的,不仅形成有在将第1手握侧竿体从第2手握侧竿体中抽出时的配合部,也具有当将第1手握侧竿体收纳于第2手握侧竿体内的时候保持该状态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即使将第1手握侧竿体收纳于第2手握处竿体内也可以保持该状态的结构,没必要适用上述配合部B,设置可保持使第1手握侧竿体的竿尾端内嵌合状态的橡胶也可以。
(3)如图9所示,在小径侧竿体1的竿尾端开口部c处也可以形成朝向竿前侧呈三角形状凹陷的切口凹部1b。突面部1a与切口凹部1b在圆周方向的三个位置上形成,分别相邻120°。
通过设置这样的切口凹部1b,使得设置切口凹部1b的部位因切口效果而产生了刚性的软化,由此,竿尾端开口部就会容易在上下方向缩短、向左右方向膨胀而变成椭圆形。
由于在竿尾端开口部存在切口凹部1b,通过突面部1a与直圆筒部2B的接触使其承受接触阻力,突面部1a承受沿半径方向的压力。通过该压力,在切口凹部1b处产生使切口宽度变窄方向的变形,可以做到即使变更压力,接触阻力也不会变大。
这样突面部1a与直圆筒部2B的接触阻力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提高操作感。

Claims (7)

1.一种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形成使小径侧竿体相对大径侧竿体保持伸长状态的配合部,并且,该配合部的构成包括直圆筒部和突面部,其中,直圆筒部在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一侧的竿体上形成,且接触面具有一定直径,突面部在小径侧竿体与大径侧竿体的另一侧竿体上形成,与上述直圆筒部的接触面相接触,上述直圆筒部的与上述突面部相接触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前述竿轴线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上述突面部的与上述直圆筒部相接触的表面层是由沿着上述竿体的轴线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群浸润过树脂的预成型料构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大径侧竿体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圆锥状的倾斜承接面,该倾斜承接面以邻接前述直圆筒部的竿前端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前述小径侧竿体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前述倾斜承接面相抵接的圆锥状倾斜抵接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倾斜承接面与前述倾斜抵接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前述竿轴线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小径侧竿体的外表面在前述倾斜抵接面的竿尾侧形成有竿体尾端部,并且,在前述竿体尾端部的竿尾端立设前述突面部,将前述竿体尾端部的外径设成比前述倾斜抵接面竿尾端的外径及前述突面部的外径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上述竿体尾端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前述竿轴线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直圆筒部与比该直圆筒部靠近竿尾端侧设置的本体部之间形成有倾斜导向筒部,并且将上述倾斜导向筒部的倾斜导向面的沿着竿轴线方向扩大内面径的扩径度设定为比上述直圆筒部的圆筒面的扩径度大,且比上述本体部的内周面的沿着上述竿轴线方向扩大内面径的扩径度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抽出竿,其特征在于:
前述倾斜导向筒部的表面层是由重叠如下两种预成型料而构成的,即,含有相对竿轴线规定倾斜角的方向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以及含有与前述预成型料的强化纤维群相对前述竿轴线呈对称状态配置的强化纤维群的预成型料。
CN2006100652015A 2005-07-19 2006-03-16 抽出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90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8808/2005 2005-07-19
JP2005208808A JP4641886B2 (ja) 2005-07-19 2005-07-19 振出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9036A true CN1899036A (zh) 2007-01-24
CN1899036B CN1899036B (zh) 2011-06-01

Family

ID=37655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520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9036B (zh) 2005-07-19 2006-03-16 抽出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641886B2 (zh)
KR (1) KR101265670B1 (zh)
CN (1) CN18990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996A (zh) * 2013-12-27 2015-07-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固定罩被纤维强化树脂片覆盖的卷线器座及钓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23174U (zh) * 1992-04-09 1992-12-02 威海渔竿厂 伸出长度可调式渔竿
JP2001231411A (ja) * 2000-02-25 2001-08-28 Daiwa Seiko Inc 振出釣竿
JP2001238573A (ja) * 2000-02-29 2001-09-04 Daiwa Seiko Inc 釣 竿
JP3904146B2 (ja) 2001-05-02 2007-04-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中通し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996A (zh) * 2013-12-27 2015-07-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固定罩被纤维强化树脂片覆盖的卷线器座及钓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70011076A (ko) 2007-01-24
JP4641886B2 (ja) 2011-03-02
KR101265670B1 (ko) 2013-05-22
CN1899036B (zh) 2011-06-01
JP2007020496A (ja) 200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0246B (zh) 钓鱼竿用竿体
CN1846484A (zh) 抽出式钓竿
CN1899034A (zh) 抽出式钓竿
CN1899036A (zh) 抽出竿
CN1784961A (zh) 钓竿用竿体
CN1899035A (zh) 抽出竿
JP4900638B2 (ja) 穂先竿用竿体
CN1799351A (zh) 套筒连接式钓竿
US20080287228A1 (en) Single wall ball bat including e-glass structural fiber
CN213922486U (zh) 一种硬脂酰苯甲酰甲烷(sbm)生产中暂存罐
CN107344354A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汽车轴承摆放架
JP2016180445A (ja) エネルギ吸収構造体
CN1509973A (zh) 金属线用卷线轴
CN210240173U (zh) 一种带隔套的推料用油缸
CN1821789A (zh) 垂直式探针卡
JP5894554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当該釣糸ガイドを備える釣竿
US7770272B2 (en) Clamping-effective yarn cylinder
JP4112722B2 (ja) ゴルフクラブ
JP2008202714A (ja) 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846485A (zh) 钓竿及其制造方法
CN221663909U (zh) 穿梁节点装置和建筑
CN216843464U (zh) 一种hdpe内肋缠绕管
JP2009095303A (ja) 釣り竿用竿体及び釣り竿
CN212764282U (zh) 一种pe管件模具
JP5662703B2 (ja) 繊維ロ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