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6794A - 涂膜形成方法以及涂覆制品 - Google Patents

涂膜形成方法以及涂覆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36794A
CN1836794A CN 200510121778 CN200510121778A CN1836794A CN 1836794 A CN1836794 A CN 1836794A CN 200510121778 CN200510121778 CN 200510121778 CN 200510121778 A CN200510121778 A CN 200510121778A CN 1836794 A CN1836794 A CN 1836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cquer
filming
film
basis
c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2177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6794B (zh
Inventor
小川刚志
居原理
能见惠美
宫副圣吾
白发隆一
内山寿彦
井上正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Nippon Paint Automotive Coatings Co Ltd
Nippon Paint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Nippon Bee Chemical Co Ltd
Nippon Pai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Nippon Bee Chemical Co Ltd, Nippon Pai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6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6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36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6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涂膜形成方法,其能够形成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都极为优异的涂膜,和通过所述方法得到的具有优异设计的涂覆制品。当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A)、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B)和透明面漆依次涂覆在物品上形成涂膜,同时对形成的三层涂膜进行烘烤时,含有特定量特殊种类闪光材料以及涂覆时具有漆固体浓度,并且进行特殊初级测试时涂膜固含量和粘度在特定范围内的漆被分别用作漆(A)和漆(B)。

Description

涂膜形成方法以及涂覆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改进汽车部件和电器部件设计的涂膜形成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得到的具有优异设计的涂覆制品。
背景技术
在汽车部件和电器部件中,为了提供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的质感,给塑料和金属材料制成的部件形成多层金属涂膜。
通常已知的通过三涂一烘体系的方法是这样一种形成多层金属涂膜的方法,例如用基础涂覆漆、含闪光材料的金属漆和透明漆依次涂覆,同时时这三层涂膜进行烘烤,通常采用该体系是因为更好地一次性完成加热固化涂膜的步骤。具体而言,当金属漆形成中间涂膜层时,通过这种三涂一烘体系形成多层金属涂膜的方法可以被分成i)使用水基金属漆的方法和ii)使用溶剂型金属漆的方法。
上述使用水基金属漆i)的方法的优势在于易于获得良好的光泽感,因为它在所形成的三层涂膜之间较少渗透(sork-in);然而,水基金属漆涂覆在未固化的基础涂覆漆的涂层表面,因此问题在于闪光材料的取向有时混乱,从而使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变得不足。另外,与使用溶剂型金属漆的上述方法相比,因为必须调节涂覆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使用水基漆时在设备和费用上存在缺陷。鉴于这些原因,上述使用溶剂型金属漆ii)的方法被认为是更好的。
下述方法被认为是通过使用溶剂型金属漆的三涂一烘体系形成涂膜的方法,从而赋予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将包括在同一分子中含有环氧基和羟基的化合物(a)、苯基硅烷醇基化合物(b)和铝螯合物化合物(c)的色漆用作基础涂覆漆,以及将含有具有特定厚度和纵横比的铝片作为金属颜料的漆用作金属漆的方法(参见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0-84483);和涂层中固含量为40到90质量%的白色漆被用作基层涂覆漆,以及用于形成透明涂膜的漆被用作金属漆的方法(参见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10-176127)。
然而,上述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0-84483中描述的方法使用通过粉碎蒸发的铝箔得到的特殊铝片作为闪光材料,因此缺陷在于不能提供足够的金属闪光效果性质,除非在非常低的固含量下涂覆金属漆,并且其干膜厚度非常薄,并且所获得的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的等级具有限制。另外,问题还在于,上述铝片由于其易于被微小外力变形并且重量轻因而具有差的循环稳定性,难以取向,而且很容易变得不平整。另外,问题还在于上述铝片通常成本高,缺乏通用性。
另一方面,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10-176127所描述的上述方法意欲形成白色金属涂膜,因此由于在该方法中许多基础涂覆漆的固体主要是白色颜料,因此即使基础涂覆漆中含有闪光材料,其含量必定变小。因此,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几乎仅由金属漆中的闪光材料提供,就获得较高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而言,需要涂覆非常厚的金属漆,或者金属漆中需要很高含量的闪光材料。然而,当含闪光材料的漆的膜厚度太厚,或者闪光材料的含量太高,有可能产生闪光不均匀,从而导致外观差,因此,通过该方法所得的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具有限制。
发明简述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涂膜形成方法,其能够形成在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方面极为优异的涂膜,以及所述方法得到的设计优异的涂覆制品。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研究。结果是,发明人发现上述问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即在形成第一层的漆(A)和形成第二层的漆(B)中都含有特殊闪光材料,对于每种漆,能够有效形成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的条件,即漆固体中闪光材料的含量、涂覆时漆的固体浓度以及进行特殊初级测试时涂膜的固含量和粘度,都设定在特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在本发明中,现有技术没有得到的具有极高闪光感觉的涂膜,不是使用特殊闪光材料例如铝片形成的,而是使用常规的通用闪光材料(铝片颜料、干涉云母颜料、彩色云母颜料和矾土片颜料)形成的,和已经发现,其目的(形成具有极高闪光感觉的涂膜)能够首先通过在不损害漆稳定性和通常要求的涂覆加工性的范围内,通过优化形成第一层的漆(A)和形成第二层的漆(B)的物理性质(即,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涂覆时漆的固体浓度和涂膜固含量以及进行特殊初级测试时涂膜的固含量和粘度)来实现。本发明基于这些发现而完成。
也就是说,本发明形成涂膜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将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A)涂覆在待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体上,形成涂膜(a),将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B)涂覆在涂膜(a)上,形成涂膜(b),将透明面漆涂覆在涂膜(b)上,形成透明涂膜,之后同时烘烤所形成的三层涂膜;
其中,包含在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中的闪光材料各自独立地是选自如下的一种或多种:铝片颜料、干涉云母颜料、彩色云母颜料和矾土片颜料;
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为5到25质量%、涂覆时漆的固体浓度为18到28质量%以及进行初级测试时(例如涂覆了干薄膜厚度为5到16μm后放在25℃下1分钟)涂膜固含量为55到75质量%和粘度为28,000mPas或更高的漆,被用作上述基础涂覆漆(A);
和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为6到35质量%、涂覆时漆固体浓度为11到18质量%以及进行初级测试时(例如涂覆了干薄膜厚度为1到6μm后放在25℃下1分钟)涂膜固含量为25到50质量%和粘度为4,000到20,000mPas的漆,被用作上述基础涂覆漆(B)。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从而使涂膜(b)的干膜厚度为1到6μm,涂膜(a)中闪光材料含量/涂膜(b)中闪光材料含量为1/1到1/4(质量比),在上述涂膜(a)上形成上述涂膜(b)后涂覆透明面漆时,多层膜中涂膜(a)和涂膜(b)两层的总涂膜固含量为55质量%或更多。
而且,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从而使涂膜(a)的干膜厚度为5到16μm,涂膜(a)的干膜厚度/涂膜(b)的干膜厚度的比值为1.1到16。
本发明的涂覆制品是包括所提供的涂膜的涂覆制品,上述涂膜是通过上述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形成的。
本发明能够提供涂膜形成方法,其能够形成在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方面极为优异的涂膜,和通过所述方法得到的设计优异的涂覆制品。
优选实施例详述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涂膜形成方法和涂覆制品,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在此的描述,并且能够在后面的实施例之外并且在不损害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和执行。
[涂膜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涂膜形成方法是一种以三涂一烘体系形成涂膜的方法,其中将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A)涂覆在待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品上,形成涂膜(a)作为第一涂膜层,将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B)涂覆在涂膜(a)上,形成涂膜(b)作为第二涂膜层,将透明面漆涂覆在涂膜(b)上,形成透明涂膜作为第三涂膜层,之后同时烘烤所形成的涂膜层。通过本发明的涂膜形成方法得到的涂膜具有多层结构,其中,闪光材料包含在第一涂膜层和第二涂膜层的两层中,并且含有闪光材料的这两层位于其上形成了涂膜的物品和第三涂膜层之间。
在本发明形成涂膜的方法中,用于形成第一涂膜层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A)和用于形成第二涂膜层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B)都含有闪光材料。因此,实现了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的质感上极为优异。
包含在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中的闪光材料各自独立地是选自以下的一种和多种:铝片颜料、干涉云母颜料、彩色云母颜料和矾土片颜料。优选地,考虑到循环再利用,希望本发明中的这些闪光材料具有0.1μm或更高的厚度。这些闪光材料的选择避免了使用铝片时的问题,即,差的循环稳定性问题、易引起不均匀性和成本高的问题,并且能够有利地作为形成涂膜的通用方法在工业上采用。在本发明中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各自独立地”是指包含在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中的闪光材料彼此可以相同或不同。
上述基础涂覆漆(A)中,在漆固体中的闪光材料含量为5到25质量%。在形成的涂膜中,闪光材料含量低于5质量%会带来低的遮盖力和差的外观,而闪光材料含量高于25质量%会带来弱的粘结力和差的粘合性。
上述基础涂覆漆(A)在涂覆时具有的漆固体浓度为18到28质量%。涂覆时漆的固体浓度优选为20到26质量%。涂覆时漆的固体浓度低于18质量%会在涂覆后带来低粘度,出现流挂和闪光材料的无序取向,而涂覆时漆的固体浓度高于28质量%会在形成的涂膜中产生不光滑性以及闪光材料难以取向。
在进行初级测试时(例如涂覆了干膜厚度为5到16μm后在25℃下保持1分钟),上述基础涂覆漆(A)具有的固含量为55到75质量%,粘度为28,000mPas或更高。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优选涂膜固含量为60到70质量%,粘度为30,000mPas或更高。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涂膜固含量低于55质量%,或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涂膜粘度低于28,000mPas会在形成的涂膜中引起流挂以及闪光材料的无序取向,并且当涂覆了基础涂覆漆(B)之后,漆(B)中的溶剂迁移也会引起闪光材料的无序取向。同时,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涂膜固含量高于75质量%会在形成的涂膜中带来不光滑性并且闪光材料难以取向。上述初级测试预先进行,而与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的特性无关,并且干膜厚度、进行本发明方法的温度和时间优选根据制造场地造当地设置,而不限制于上述初级测试条件。
对组成上述基础涂覆漆(A)的树脂成分不特别限定,该基础涂覆漆(A)优选典型地使用溶剂型基础漆,例如单包装型聚氨酯漆、双包装型聚氨酯漆和三聚氰胺树脂固化漆。
上述基础涂覆漆(B)在漆固体中含有6到35质量%的闪光材料含量。闪光材料含量低于6质量%会带来低的遮盖力和差的外观,而闪光材料含量高于35质量%会在形成的涂膜中带来弱的粘结力和差的粘合性。
上述基础涂覆漆(B)在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为11到18质量%。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优选为13到17质量%。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低于11质量%会在涂覆后带来低粘度、出现流挂和闪光材料的无序取向,而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高于18质量%会由于溶剂迁移到涂膜(a)中而带来涂膜粘度增加,以及在形成的涂膜中带来不光滑性并且闪光材料难以取向。
上述基础涂覆漆(B)在进行初级测试时(例如涂覆了干膜厚度1到6μm后在25℃下保持1分钟)的涂膜固体含量为25到50质量%,粘度为4,000到20,000mPas。优选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的涂膜固体含量为35到45质量%,粘度为8,000到18,000mPas。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的涂膜固含量低于25质量%或在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的涂膜粘度低于4,000mPas会在形成的涂膜中引起流挂以及闪光材料的无序取向,并且漆(B)中大量溶剂迁移到涂膜(a)中也会在涂膜(a)中引起闪光料料的无序取向。同时,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的涂膜固含量高于50质量%或进行上述初级测试时的涂膜粘度高于20,000mPas会在形成的涂膜中带来不光滑性并且闪光材料难以取向。上述初级测试预先进行,而与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的特性无关,并且干膜厚度、进行本发明方法的温度和时间优选根据制造场地适当地设置,而不限制于上述初级测试条件。
对组成上述基础涂覆漆(B)的树脂成分没有特别限定,该基础涂覆漆(B)优选典型地使用溶剂型基础漆,例如单包装型聚氨酯漆、双包装型聚氨酯漆和三聚氰胺树脂固化漆。
彩色颜料(有机颜料,例如偶氮色淀基颜料、不溶偶氮基颜料、缩合偶氮基颜料、酞菁基颜料、靛蓝基颜料、苝酮基颜料、苝基颜料、邻羧基苯乙酮(phthalone)基颜料、二噁嗪基颜料、喹吖啶酮基颜料、异吲哚啉酮基颜料和金属络合物颜料;以及无机颜料,例如氧化铁黄、氧化铁红、炭黑和二氧化钛)和增量剂颜料(例如滑石、碳酸钙、沉淀硫酸钡和硅石)也可以按照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的要求包含在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的任一中。
在本发明形成涂膜的方法中,对形成第三涂膜层的透明面漆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透明面漆;优选地包括一种或多种选自单包装型聚氨酯漆、双包装型聚氨酯漆、三聚氰胺树脂固化漆和酸-环氧固化漆(例如,在日本审查专利公开No.8-19315中所述的包括含羧基聚合物和含环氧基聚合物的溶剂型透明漆;商品,例如“MACFLOW O-330 CLEAR”,由Nippon Paint Co.,Ltd.制造)。透明面漆可以是任何溶剂型漆、水基漆和粉末漆,漆的类型没有限制。
除了上述成分以外,典型地作为漆添加剂的成分,例如交联剂、表面调理剂、流变控制剂、紫外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和固化催化剂,也都可以包含在上述基础涂覆漆(A)、上述基础涂覆漆(B)和上述透明面漆的任一中。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优选地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使得形成的涂膜(a)的干膜厚度为5到16μm。干膜厚度更优选为6到14μm。涂膜(a)的干膜厚度小于5μm会引起低遮盖力的可能性,而干膜厚度大于16μm会引起一个趋势,即在涂覆过程中从涂布器中排放的量太多导致差的雾化效果和低的涂覆固体,因此会带来闪光材料取向差和恶化闪光感觉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优选地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B),使得所形成的涂膜(b)的干膜厚度为1到6μm。干膜厚度更优选为2到5μm。涂膜(b)的干膜厚度小于1μm会引起遮盖力低的可能性,而干膜厚度大于6μm会引起一个趋势,即在涂覆过程中大量低固含量漆的排出导致差的雾化效果和低的涂覆固体,因此会带来闪光材料取向差和恶化闪光感觉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优选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同时调整漆(A)和漆(B)的涂覆量,从而使涂膜(a)的干膜厚度/涂膜(b)的干膜厚度的比值为1.1到16。超出此范围的值会带来难以充分形成高质量闪光效果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优选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同时调整漆(A)和漆(B)的涂覆量,从而使涂膜(a)中闪光材料含量/涂膜(b)中的闪光材料含量为1/1到1/4(质量比)。超出此范围的比值会带来差的不透明性和难以充分形成高质量闪光效果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优选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同时调整漆(A)和漆(B)的涂覆量,从而使在上述涂膜(a)上形成上述涂膜(b)后涂覆透明面漆时,多层膜中涂膜(a)和涂膜(b)两层的总涂膜固含量为55质量%或更高。当在多层膜中的上述两层的总涂膜固含量低于55质量%的条件下进行涂覆时,透明面漆中的溶剂易于渗透到涂膜(a)和涂膜(b),粘度降低到引起闪光材料的无序取向,从而带来恶化闪光质感的可能性。正如后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例如,优选地,在与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涂覆透明面漆相同的条件下,依次在铝箔上涂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上述基础涂覆漆(B)(在即将涂覆透明面漆前),然后立即在105℃下加热3小时,挥发性成分保存与JIS-K-5601-1-2一致,然后由加热前后的质量计算多层膜中的两层的总涂膜固含量。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为了防止由于涂膜(b)的差的不透明性能引起的透明度不均匀,涂膜(a)的单膜与涂膜(a)和涂膜(b)的多层膜之间的色差优选在10以内。色差更优选在8以内。涂膜(a)的单膜与涂膜(a)和涂膜(b)的多层膜之间10以内的色差特别地可以如下获得:通过选择相同的闪光材料和相同的彩色颜料,或者近似种类的闪光材料(例如不同的铝片颜料)和近似种类的彩色颜料(例如相同颜色的不同彩色颜料),作为上述基础涂覆漆(A)中包括的闪光材料和其中所要求含有的彩色颜料,以及上述基础涂覆漆(B)中包括的闪光材料和其中所要求含有的彩色颜料。按照下述方法计算单膜和多层膜之间的色差:分别形成涂膜(a)的单层膜和涂膜(a)和涂膜(b)的多层膜,在80℃温度下烘烤干燥20分钟,而不在其中任何一个上面叠加透明涂膜,然后用色差计(例如“MINOLTA CR-300”,由Konica Minolta Holdings,Inc.制造)测量。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优选涂覆上述透明面漆,从而使形成的透明涂膜的干膜厚度为15到45μm。干膜厚度更优选为20到40μm。透明涂膜的干膜厚度小于15μm会产生导致缺陷,例如差的涂膜外观和耐久性降低的可能性,而干膜厚度大于45μm易于导致流挂和涂覆过程中产生缺陷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对涂覆每种漆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制,根据所用漆的类型以及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品表面形状,可以恰当地选自常规公知的涂覆方法,例如杯式涂覆、喷涂、辊涂、刷涂和静电涂覆。
在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中,对以上述方式形成的三层涂膜(涂膜(a)、涂膜(b)和透明涂膜)同时进行烘烤。对烘烤时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使用单包装型聚氨酯漆和双包装型聚氨酯漆作为透明漆的情形下,优选在60到120℃下加热10到60分钟,而在使用三聚氰胺树脂固化漆和酸-氧固化漆作为透明漆的情形下,优选在120到160℃下加热10到45分钟。
对根据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可以在其上涂覆形成涂膜的物品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包括金属基材,如铁、铝、铜和不锈钢;塑料基材,如聚烯烃、ABS、聚碳酸酯和聚氨酯;和类似物。其中,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品优选是由多种原料制成的汽车钢板或者上述塑料基材。在待在其上形成涂膜的上述物体的涂膜形成表面上,可以预先通过涂覆底漆、阳离子电泳漆和中间漆,形成底漆和中间涂膜层。
[涂覆制品]
本发明的涂覆制品是包括提供的涂膜的涂覆制品,并且上述涂膜是通过上述本发明涂膜形成方法形成的。因此,本发明的涂覆制品被赋予极其优异的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
实施例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除非另作说明,下文中的“质量份”和“质量%”分别简写为“份”和“%”。
利用下述方法对实施例和对比实施例中得到的涂膜进行评价。
<闪光质感(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的质感)>
从正向和斜向肉眼观测形成涂膜的外观以用下列标准确定。
○:从任意方向观测时闪光材料被取向,观测到规则和均匀的金属闪光(闪光性能)
×:从某些方向观测的闪光材料未被取向,观测到金属闪光(闪光性能)不均匀
<粘合性>
进行下列测试以根据下列标准确定:按照JIS-K-5600-5-6,用刀切割形成的涂膜,形成2mm2的格子100个,在其上粘着压敏胶带,之后从其上强行剥离。
○:测试后涂膜没有剥离
×:测试后涂膜部分剥离
制备实施例1
将133.3份用下述方法得到的丙烯酸树脂清漆喂入带有搅拌器的不锈钢容器中,同时进行搅拌,随后加入69.6份甲苯和46.4份乙酸丁酯,充分搅拌以混合均匀。接着,逐渐加入19.4份铝片颜料(“ALPASTE MH8801”,由Asahi KaseiMetals Ltd.制造,64%固体)作为闪光材料,同时搅拌,以不使铝片颜料粘结。通过搅拌使铝片颜料充分松散之后,按顺序加入26.7份嵌段异氰酸酯固化剂(“DESMODULE TPSL2759”,由Sumitomo Bayer Urethane Co.,Ltd.制造,75%固体)作为固化剂、40份流变控制剂(“AZS-522”,由Nippon Paint Co.,Ltd.制造,25%固体)和10份抗沉降剂(“DISPARLON 6900-20X”,由KusumotoChemicals,Ltd.,20%固体),并充分搅拌到均匀状态,得到漆(a1)。所得漆的固体浓度(%)和闪光材料含量(PWC%)列于表1。
以上所用丙烯酸树脂清漆的制备以下述方式进行。即,将16份甲苯和11份乙酸丁酯喂入配备加热装置的反应容器,其具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管、滴液漏斗、氮气入口管和恒温器,将内部液相温度升至120℃,同时搅拌。随后,保持这个温度的同时,将包括2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份甲基丙烯酸、18份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10份甲基丙烯酸正丁酯、30份丙烯酸正丁酯、11份丙烯酸乙酯和10份丙烯酸乙基己酯的单体混合溶液,以及包括1.5份过氧化物基聚合引发剂(“KAYAESTER O”,由Nippon Kayaku Co.,Ltd.制造)、4份甲苯和4份乙酸丁酯的引发剂溶液(1)分别从各自的滴液漏斗经3小时滴入,从而开始聚合反应。滴加结束后,将包括0.5份过氧化物基聚合引发剂(“KAYAESTER O”,由Nippon Kayaku Co.,Ltd.制造)、2份甲苯和2份乙酸丁酯的引发剂溶液(2)经2小时进一步滴加加入,同时保持内部液相温度在120℃。滴加结束后,进行老化,同时进一步将内部液相温度保持在120℃下1小时,从而完成聚合反应。随后,将内部液相温度降低到80℃,将18份甲苯和9.5份乙酸丁酯顺序加入反应容器,从而得到丙烯酸树脂清漆。对于丙烯酸树脂清漆,按照JIS-K-5601-1-2,在105℃加热3小时,测量剩余固体时,所得丙烯酸树脂清漆的树脂固体为60%。
制备实施例2到7
除了如表1所示改变每种成分的混合量之外,漆(a2)到(a5)以及漆(b1)和(b2)以与制备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所得漆的固体浓度(%)和闪光材料含量(PWC%)列于表1。
表1
 制备实施例1  制备实施例2  制备实施例3   制备实施例4  制备实施例5   制备实施例6  制备实施例7
 漆(a1)  漆(a2)  漆(a3)   漆(a4)  漆(a5)   漆(b1)  漆(b2)
  各成分的混合量(份)   丙烯酸树脂清漆  133.3  133.3  133.3   133.3  133.3   133.3  133.3
  固化剂  26.7  26.7  26.7   26.7  26.7   26.7  26.7
  流变控制剂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抗沉降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闪光材料  19.4  35.8  11.2   3.6  75.0   43.8  5.4
  甲苯  69.6  77.3  45.9   62.3  95.6   81.0  63.2
  乙酸丁酯  46.4  51.5  43.9   41.5  63.7   54.0  42.1
  漆固体浓度(%)  36  36  36   36  36   36  36
  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PWC%)  10  17  6   2  30   20  3
实施例1到9和对比实施例1到9
首先,在异丙醇中洗涤聚丙烯基底,然后干燥,接着用氯化聚丙烯基溶剂型底漆(“RB116 PRIMER”,由Nippon Bee Chemical Co.,Ltd.制造)进行喷涂,使干膜厚度为8μm,之后在25℃下保持3分钟,该聚丙烯基底被作为基材。将基础涂覆漆(A)、基础涂覆漆(B)和透明面漆通过三涂一烘体系在上述基材上涂覆以形成涂膜。具体描述如下。
用稀释溶剂(所用量列于表2和3)稀释表2和3中所示编号的漆,从而达到涂覆时表2和3中所示的漆固体浓度,和分别用作基础涂覆漆(A)(在表中用“漆(A)”表示)和基础涂覆漆(B)(在表中用“漆(B)”表示),和聚异氰酸酯-丙烯酸树脂基溶剂型双包装聚氨酯条(“R290S CLEAR”,由Nippon BeeChemical Co.,Ltd.制造)用作透明面漆。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在上述稀释之后立即使用,将乙酸乙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为72/25(质量比)的混合溶剂用作基础涂覆漆(A)的稀释溶剂,将乙酸乙酯/3-乙氧基丙酸乙酯为40/60(质量比)的混合溶剂用作基础涂覆漆(B)的稀释溶剂。
当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以表2或3所示干膜厚度涂覆,且随后进行例如在25℃下保持1分钟的初级测试时,初级测试后的涂膜固含量和粘度分别列于表2和3。初级测试后的这些涂膜固含量和粘度用下述方式测定。
初级测试之后的涂膜固含量:将每种漆单独涂覆在铝箔上(其重量用x表示)以达到预定干膜厚度,并在25℃保持1分钟,之后立即折叠铝箔,并在没有挥发性成分逃逸的条件下称重(该重量为铝箔和湿涂膜总重,用y表示)。随后,打开折叠的铝箔,按照JI5-K-5601-1-2,在105℃加热3小时之后再次称重(该重量为铝箔和干涂膜总重,用z表示)。由每个所得x、y和z值根据下列算式计算涂膜固含量。
初级测试后的涂膜固含量(%)=[(z-x)/(y-x)]×100
初级测试之后的粘度:将每种漆单独涂覆在锡板上以达到预定的干膜厚度,并在25℃保持1分钟,之后迅速用R型粘度计(“H型”或“M型”,由Toki SangyoCo.,Ltd.制造)在剪切率为0.1sec-1下测量刮下的形成的涂膜样品的粘度。
涂覆基础涂覆漆(A)达到表2和3所示干膜厚度以形成涂膜(a),其在25℃下保持1分钟。之后,在涂膜(a)上立即涂覆基础涂覆漆(B)达到表2和3所示干膜厚度以形成涂膜(b),其在25℃保持5分钟。然后,在涂膜(b)上立即涂覆透明面漆达到30μm干膜厚度以形成透明涂膜。使其上形成三层涂膜的基材在25℃下保持10分钟,之后在80℃下加热20分钟,以同时烘烤三层涂膜。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都是用旋转雾化型杯式涂布器(“METALLIC BELL G1-COPES BELL”,由ABB Industry Co.,Ltd.制造)在3×104rpm旋转速率下涂覆的,而透明面漆是用空气喷枪(“W-71”,由ANEST IWATACorporation制造)进行涂覆的。
在上述涂覆中,当在上述涂膜(b)形成在上述涂膜(a)上之后涂覆透明面漆时,两层(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列于表2和3中。在涂覆透明面漆时,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用下述方式测定。
涂覆透明面漆时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将基础涂覆漆(A)涂覆在铝箔上(其重量用x表示)从而达到表2和3所示的干膜厚度以形成涂膜(a),将其在25℃保持1分钟,之后立即在涂膜(a)上涂覆基础涂覆漆(B)从而达到表2和3所示的干膜厚度以形成涂膜(b),将其在25℃保持5分钟。之后立即折叠铝箔并在没有挥发性成分逃逸的情况下称重(该重量为铝箔和湿多层涂膜总重,用y表示)。随后,打开折叠的铝箔,并根据JIS-K-5601-1-2在105℃下加热3小时,之后再次称重(该重量为铝箔和干多层膜总重,用z表示)。由每个所得x、y和z值根据下列算式计算涂膜固含量。
在涂覆透明面漆时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z-x)/(y-x)]×100
所形成的涂膜的闪光性和粘合性能的评价结果列于表2和3。
实施例10
首先,将阳离子电泳漆(“POWERTOP V-50”,由Nippon Paint Co.,Ltd.制造)电涂在锌-磷化无光钢板上形成25μm干膜厚度,之后在160℃下烘烤30分钟,再将中间漆(“ORGA P-5 SEALER”,由Nippon Paint Co.,Ltd.制造)进行空气喷涂形成40μm干膜厚度,之后在140℃下烘烤30分钟,将该板作为基材。在上述基材上通过三涂一烘体系涂覆基础涂覆漆(A)、基础涂覆漆(B)和透明面漆,形成涂膜。细节如下。
将混有丙烯酸-三聚氰胺树脂基漆(“SUPERLACM-95HB”,由Nippon PaintCo.,Ltd.制造)且含有作为闪光材料的铝片颜料(“ALPASTE MH8801”,由AsahiKasei Metals Ltd.制造,64%固体)(其中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为10%)的漆(在表中用“漆(a6)”表示)用稀释溶剂(所用量如表2所示)进行稀释,从而形成如表2所示的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将它作为基础涂覆漆(A);将混有丙烯酸-三聚氰胺树脂基漆(“SUPERLACM-95HB”,由Nippon Paint Co.,Ltd.制造)且含有铝片颜料(“ALPASTE MH8801”,由Asahi Kasei Metals Ltd.制造,64%固体)作为闪光材料的漆(在表中用“漆(b3)”表示)(以使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为18%)用稀释溶剂(所用量如表2所示)进行稀释,从而形成如表2所示的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将它作为基础涂覆漆(B),然后将丙烯酸树脂基溶剂型透明漆(“SUPERLACO-100CLEAR”,由Nippon Paint Co.,Ltd.制造)用作透明面漆。将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在上述稀释之后立即使用,并将甲苯/乙酸乙酯为50/50(质量比)的混合溶剂用作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的稀释溶剂。
当将上述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以表2所示的干膜厚度涂覆并且之后进行初级测试例如在25℃下保持1分钟时,初级测试之后的涂膜固含量和粘度列于表2。这些初级测试之后的涂膜固含量和粘度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
涂覆基础涂覆漆(A)达到如表2所示的干膜厚度以形成涂膜(a),将其在25℃下保持1分钟。之后,将基础涂覆漆(B)立即涂覆在涂膜(a)上达到表2所示的干膜厚度以形成涂膜(b),将其在25℃保持5分钟。之后,立即将透明面漆涂覆在涂膜(b)上达到35μm干膜厚度以形成透明涂膜。将其上形成了三层涂膜的基材在25℃下保持10分钟,之后在140℃下加热30分钟,以同时对这三层涂膜进行烘烤。基础涂覆漆(A)和基础涂覆漆(B)都用旋转雾化型杯式涂布器(“METALLIC BELL G1-COPES BELL”,由ABB Industry Co.,Ltd.制造)在3×104rpm旋转速率下进行涂覆,而透明面漆用空气喷枪(“W-71”,由ANESTIWATA Corporation制造)进行涂覆。
在上述涂覆中,当在上述涂膜(b)形成在上述涂膜(a)上之后涂覆透明面漆时,两层(涂膜(a)和涂膜(b))总涂膜固含量列于表2。在涂覆透明面漆时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
形成的涂膜的闪光性和粘合性能的评价结果列于表2。
表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漆(A)   编号   漆(a1)   将(a2)   漆(a3)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漆(a6)
  闪光材料含量(PWC%)*1   10   17   6   10   10   10   10   10   10   10
  涂覆时漆固体浓度(%)   22   22   22   19   26   22   22   22   22   20
  稀释溶剂用量(份)*2   63.6   63.6   63.6   89.5   38.5   63.6   63.6   63.6   63.6   80
  初级测试后的涂膜固含量(%)   60   61   60   58   64   60   60   56   56   62
  初级测试后的粘度(mPas)   40,000   41.000   40,000   39,000   48,000   40,000   40,000   38,000   38,000   150,000
  干膜厚度(μm)   10   10   10   10   10   10   10   14   14   8
  漆(B)   编号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3)
  闪光材料含量(PWC%)*1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8
  涂覆时漆固体浓度(%)   15   15   15   15   15   12   17   15   15   15
  稀释溶剂用量(份)*2   140   140   140   140   140   200   112   140   140   150
  初级测试后的涂膜固含量(%)   40   40   40   40   40   36   42   40   47   35
  初级测试后的粘度(mPas)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000   12,000   10,000   16,000   10,000
  干膜厚度(μm)   4   4   4   4   4   4   4   4   2   4
  涂膜(a)中闪光材料含量/涂膜(b)中闪光材料含量(质量比)   1/2   1/1.2   1/3.3   1/2   1/2   1/2   1/2   1/2   1/2   1/1.8
  涂膜(a)干膜厚度/涂膜(b)干膜厚度的比值   2.5   2.5   2.5   2.5   2.5   2.5   2.5   3.5   7.0   2.0
  涂覆透明面漆时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   70   72   70   67   72   68   72   66   68   75
  评价   闪光性
  粘合性
*1: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PWC%)
*2:稀释溶剂用量用相对于100份漆所用数量(份)表示
表3
  对比实施例1   对比实施例2   对比实施例3   对比实施例4   对比实施例5   对比实施例6   对比实施例7   对比实施例8   对比实施例9
 漆(A)   编号   漆(a4)   漆(a5)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漆(a1)
  闪光材料含量(PWC%)*1   2   30   10   10   10   10   10   10   10
  涂覆时漆固体浓度(%)   22   22   22   14   33   22   22   22   22
  稀释溶剂用量(份)*2   64   64   64   157   9   64   64   64   64
  初级测试后的涂膜固体量(%)   59   62   60   53   65   60   60   60   60
  初级测试后的粘度(mPas)   39,000   42,000   40,000   25,000   49,000   40,000   40,000   40,000   40,000
  干膜厚度(μm)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漆(B)   编号   漆(b1)   漆(b1)   漆(b2)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漆(b1)
  闪光材料含量(PWC%)*1   20   20   3   20   20   20   20   20   20
  涂覆时漆固体浓度(%)   15   15   15   15   15   8   25   15   15
  稀释溶剂用量(份)*2   140   140   140   140   140   350   44   140   140
  初级测试后的涂膜固体含量(%)   40   40   39   40   40   29   52   55   30
  初级测试后的粘度(mPas)   10,000   10,000   9,500   10,000   10,000   4,900   21,000   26.000   5,000
  干膜厚度(μm)   4   4   4   4   4   4   4   4   8
 涂膜(a)中闪光材料含量/涂膜(b)中闪光材料含量(质量比)   1/10   1/0.7   1/0.3   1/2   1/2   1/2   1/2   1/2   1/2
 涂膜(a)干膜厚度/涂膜(b)干膜厚度的比值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1.3
 涂覆透明面漆时涂膜(a)和涂膜(b)的总涂膜固含量   70   73   70   63   73   54   75   76   55
 评价   闪光性   ×   ×   ×   ×   ×   ×   ×   ×   ×
  粘合性   ×
*1: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PWC%)    *2:稀释溶剂用量相对于100份漆所用数量(份)表示
根据本发明的涂膜形成方法和涂覆制品可以适当地用于汽车部件和电器部件上以提供设计,特别地,金属光泽和金属效果的质感。

Claims (9)

1.形成涂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A)涂覆在待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品上,以形成涂膜(a),将含有闪光材料的溶剂型基础涂覆漆(B)涂覆在涂膜(a)上,形成涂膜(b),将透明面漆涂覆在涂膜(b)上,形成透明涂膜,之后同时烘烤所形成的三层涂膜;
其中包含在所述基础涂覆漆(A)和所述基础涂覆漆(B)中的闪光材料分别独立地是选自如下的一种或多种:铝片颜料、干涉云母颜料、彩色云母颜料和矾土片颜料;
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为5到25质量%、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为18到28质量%、以及进行初级测试例如涂覆了干膜厚度为5到16μm后在25℃下保持1分钟时涂膜固含量为55到75质量%且粘度为28,000mPas或更高的漆被用作所述基础涂覆漆(A);和
漆固体中闪光材料含量为6到35质量%、涂覆时的漆固体浓度为11到18质量%、以及进行初级测试例如在涂覆了干膜厚度为1到6μm后在25℃下保持1分钟时涂膜固含量为25到50质量%且粘度为4,000到20,000mPas的漆被用作所述基础涂覆漆(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膜形成方法,其中涂覆所述基础涂覆漆(A)和所述基础涂覆漆(B),使涂膜(b)的干膜厚度为1到6μm,涂膜(a)中闪光材料含量/涂膜(b)中的闪光材料含量(质量比)为1/1到1/4,在所述涂膜(b)形成在涂膜(a)上之后涂覆透明面漆时,多层膜中涂膜(a)和涂膜(b)这两层的总涂膜固含量为55质量%或更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膜形成方法,其中涂覆所述基础涂覆漆(A)和所述基础涂覆漆(B),使涂膜(a)的干膜厚度为5到16μm,涂膜(a)的干膜厚度/涂膜(b)的干膜厚度为1.1到1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膜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待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品是汽车钢板或塑料基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涂膜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待在其上形成涂膜的物品是汽车钢板或塑料基材。
6.包括所提供涂膜的涂覆制品,其中所述涂膜是通过权利要求1或2的涂膜形成方法形成的。
7.包括所提供涂膜的涂覆制品,其中所述涂膜是通过权利要求3的涂膜形成方法形成的。
8.包括所提供涂膜的涂覆制品,其中所述涂膜是通过权利要求4的涂膜形成方法形成的。
9.包括所提供涂膜的涂覆制品,其中所述涂膜是通过权利要求5的涂膜形成方法形成的。
CN2005101217789A 2004-11-25 2005-11-25 涂膜形成方法以及涂覆制品 Active CN1836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0920A JP4477995B2 (ja) 2004-11-25 2004-11-25 塗膜形成方法および塗装物品
JP2004-340920 2004-11-25
JP2004340920 2004-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6794A true CN1836794A (zh) 2006-09-27
CN1836794B CN1836794B (zh) 2010-05-12

Family

ID=36629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217789A Active CN1836794B (zh) 2004-11-25 2005-11-25 涂膜形成方法以及涂覆制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77995B2 (zh)
CN (1) CN183679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2048A (zh) * 2007-08-24 2011-01-19 杜邦粉末涂料伊韦里卡有限公司 对铝基底进行粉末涂覆的方法
CN101633801B (zh) * 2008-07-25 2012-10-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磁波穿透性光泽涂装树脂制品及制造方法
CN104136135A (zh) * 2012-03-01 2014-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CN110243331A (zh) * 2019-07-17 2019-09-17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非晶碳膜的膜厚监测方法
CN111886082A (zh) * 2018-03-21 2020-11-03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
CN114829519A (zh) * 2019-12-24 2022-07-29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水性涂料组合物套装及使用其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1041B2 (ja) * 2008-03-31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光輝性塗膜形成方法
JP2013124365A (ja) * 2011-12-16 2013-06-24 Dic Corp 光輝性塗料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で塗装された物品
JP6106735B1 (ja) * 2015-10-27 2017-04-05 大日本塗料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
CN116018215B (zh) * 2020-07-29 2023-09-29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35402C1 (zh) * 1988-10-18 1990-03-08 Degussa Ag, 6000 Frankfurt, De
DE10054981A1 (de) * 2000-11-06 2002-05-16 Merck Patent Gmbh Nachbeschichtung von Perlglanzpigmenten mit hydrophoben Kupplungsreagenzien
JP3831266B2 (ja) * 2002-01-22 2006-10-11 日本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塗膜形成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52048A (zh) * 2007-08-24 2011-01-19 杜邦粉末涂料伊韦里卡有限公司 对铝基底进行粉末涂覆的方法
CN101952048B (zh) * 2007-08-24 2014-04-02 杜邦粉末涂料伊韦里卡有限公司 对铝基底进行粉末涂覆的方法
CN101633801B (zh) * 2008-07-25 2012-10-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磁波穿透性光泽涂装树脂制品及制造方法
CN104136135A (zh) * 2012-03-01 2014-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CN111886082A (zh) * 2018-03-21 2020-11-03 关西涂料株式会社 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
CN110243331A (zh) * 2019-07-17 2019-09-17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非晶碳膜的膜厚监测方法
CN110243331B (zh) * 2019-07-17 2022-02-01 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非晶碳膜的膜厚监测方法
CN114829519A (zh) * 2019-12-24 2022-07-29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水性涂料组合物套装及使用其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
CN114829519B (zh) * 2019-12-24 2024-05-03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水性涂料组合物套装及使用其的多层涂膜的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6794B (zh) 2010-05-12
JP4477995B2 (ja) 2010-06-09
JP2006150169A (ja) 200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36794A (zh) 涂膜形成方法以及涂覆制品
JP5148480B2 (ja) 光輝性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
CN107073515B (zh) 用于形成多层涂膜的方法
CN100342984C (zh) 涂膜形成方法和涂覆制品
JP5116486B2 (ja) 光輝性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
WO2006057241A1 (ja) 複合粉体塗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粉体塗料の調色方法
JP6360809B2 (ja)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CN101067069A (zh) 水性涂料组合物、复层涂膜的形成方法及涂装物
CN104610873A (zh) 一种单组分光固化有色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
JP2011136317A (ja) 光輝性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
JP2006095522A (ja) 水性ベースコート塗料の塗装方法
WO2005019358A1 (ja) 遮熱性被膜形成用塗料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塗装方法
CN1575854A (zh) 矿石浮选法中可使用的硫醇组合物
CN100339163C (zh) 一种生产涂布复合涂膜的方法
CN110402169A (zh)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JP3275070B2 (ja) 模様塗装方法
TWI793326B (zh)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CN114728307A (zh)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CN113457949B (zh)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CN113492096B (zh) 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CN104559713A (zh) 多成分型有机溶剂类的底涂用涂料组合物以及使用其的修补涂装方法
JP2012170910A (ja)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JP2013215887A (ja) 金属調プラスチック及びプラスチックの塗装方法
JP2011025101A (ja) 光輝性複層塗膜の形成方法
JP2012170909A (ja) 複層塗膜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PAI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PAINT CO., LTD. JAPANESE PI CHEMIC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32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Co-applicant after: NIPPON PAIN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Co-applicant before: NIPPON PAINT Co.,Ltd.

Co-applicant before: NIPPON BEE CHEMIC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after: NIPPON PAINT HOLDING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PPON PAI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after: NIPPON PAINT AUTOMOTIVE COATING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PPON PAINT HOLDING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