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9855A - 图像显示器件 - Google Patents

图像显示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09855A
CN1809855A CNA2004800172411A CN200480017241A CN1809855A CN 1809855 A CN1809855 A CN 1809855A CN A2004800172411 A CNA2004800172411 A CN A2004800172411A CN 200480017241 A CN200480017241 A CN 200480017241A CN 1809855 A CN1809855 A CN 1809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display device
image display
metacoxal plate
fram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172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益永孝幸
高桥不二男
森本淳
大渊忍
横田昌广
冈本寿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09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98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1/00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 H01J31/08Cathode ray tubes; Electron beam tubes having a screen on or from which an image or pattern is formed, picked up, converted, or stored
    • H01J31/10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 H01J31/12Image or pattern display tubes, i.e. having electrical input and optical output; Flying-spot tubes for scanning purposes with luminescent screen
    • H01J31/123Flat display tub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1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gas discharg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329/00Electron emission display panels, e.g. field emission display panels
    • H01J2329/86Vessels
    • H01J2329/8625Spacing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Vessels, Lead-In Wires, Accessory Apparatuses For Cathode-Ray Tubes (AREA)
  • Cathode-Ray Tubes And Fluorescent Screens For Display (AREA)

Abstract

构成图像显示器件外壳的矩形后基板可与加固外壳的加固框(30)相配合。加固框具有基本平行于后基板长边延伸的一对第一框部分(32)和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短边延伸并连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对第二框部分(34)。各第二框部分满足关系ΔH/H=13-33%,其中H是后基板各长边的长度,而ΔH是后基板各短边与各第二框部分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图像显示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显示器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加固框的平面图像显示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开发出多种图像显示器件作为下一代轻薄型显示器件,以取代阴极射线管(下文中被称为CRT)。这些图像显示器件包括液晶显示器(下文中被称为LCD),等离子显示屏(下文中被称为PDP),场发射显示器(下文中被称为FED)、表面电导电子发射显示器(下文中被称为SED)等。在LCD中,光强度是通过利用液晶的取向而进行控制的。在PDP中,由等离子体放电所产生的紫外线引起的荧光粉发光。在FED中,由场发射电子发射元件所产生的电子束使荧光粉发光。在SED中,来自表面电导电子发射元件的电子束而使荧光粉发光。
一般来说,FED或SED具有在给定间隙两端彼此相对的前基板和后基板。这些基板包括真空外壳。前基板由荧光屏所构成,而后基板上设有多个电子发射元件以用作激发荧光屏的电子源。根据这种类型的FED或SED,可将显示器件的厚度减少到几毫米左右。相比现有TV或计算机显示器所使用的CRT,它可做得更轻更薄并且更节能。
随着近来图像显示器件尺寸的不断增加,形成外壳的基板也开始变大。然而,随着这种尺寸上的增加,产生密封强度的降低、共振频率的降低、重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提高外壳的机械强度,本文提出一种结构,其中加固框可固定在后基板背面侧。在KOKAI出版的2000-10493号日本专利申请中特别描述出一种结构,其中与后基板具有相同尺寸的作为框的金属板被粘结于后基板的整个背面上。在KOKAI出版的11-146305号日本专利申请中描述一种结构,其中矩形金属框可沿后基板的外表面边缘部分被固定。
然而,在金属板被粘结于后基板的整个背面的前述结构的情况下,显示器件整体上变得重而且厚,由此妨碍显示器件的主要目的的实现,即重量和厚度的减少。另外在前述结构的情况下,显示器件强度增加的比例低于重量等增加的比例。
在使用矩形金属框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增加显示器件中央部分的强度。如果显示器件跌落或受外部负载的作用,中央部分容易变形。对矩形金属框而言,很难维持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扭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用最小的加固而保持足够的机械强度并能实现厚度和重量减少的图像显示器件。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图像显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括显示屏的前基板和与前基板相对的矩形后基板的外壳;以及固定于后基板的外表面并加固外壳的加固框,
所述加固框具有分别大致平行于后基板长边延伸的一对第一框部分和大致平行于后基板短边延伸并连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对第二框部分,
每个第二框部分满足ΔH/H=12-32%的关系,其中H是后基板各长边的长度,而ΔH是后基板各短边与第二框部分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外壳的图像显示器件,提供有包括显示屏的前基板和与前基板相对的矩形后基板的外壳;以及固定于后基板的外表面并加固外壳的加固框,
所述加固框具有:分别大致平行于后基板长边而与之隔开一定距离地延伸的一对第一框部分和大致平行于后基板短边而与之隔开一定距离地延伸并连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对第二框部分;第一安装部分,它沿后基板的外表面从各第一框部分向后基板的各长边延伸并被配置成安装有电子器件;第二安装部分,它沿后基板的外表面从各第二框部分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并被配置成安装有电子器件。
根据如此构成的图像显示器件,加固框可保持外壳的足够强度,而无需考虑因为屏尺寸的增加所导致的尺寸增加和厚度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加固框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形成并被配置成使外壳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最佳框体,由此可在不妨碍器件的机械强度提高的情况下,减少整个图像显示器件的重量和厚度并防止共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FED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剖切线II-II剖切的FED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FED背侧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FED的加固框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表示在构成FED的外壳和加固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图6图解地表示外壳的位移比和ΔH/H及其和ΔV/V的关系;
图7示意地表示外壳的位移比和ΔH/H及其和ΔV/V的关系;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修正的加固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根据上述修改的加固框的立体分解图;
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FED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10所示剖切线XI-XI剖切的FED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FED的加固框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加固框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表示加固框背侧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加固框的接触部分和后基板之间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将电路板分别安装到加固框的第一和第二安装部分上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将电路板安装到使用可移动连接部件的安装部分上的修正例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修正的加固框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的立体分解图;
图19是根据图18所示的修正例的加固框的截面图;
图2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FED的立体图;
图21是沿图20的剖切线XXI-XXI剖切的FED的截面图;
图22是沿图20的剖切线XXII-XXII剖切的FED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加固框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
图24是沿图20的剖切线XXIV-XXIV剖切的FED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阅附图对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器件应用于FED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该FED包括前基板11和后基板12,它们由矩形玻璃板形成为彼此绝缘的基板。这些基板彼此相对定位并在其间形成大约1-2mm的间隙。前基板11和后基板12的各周缘部分通过矩形框部分13彼此相连,由此形成平整的、矩形真空外壳10,该外壳10内部保持真空状态。在前基板11的内表面的周边部分和侧壁18之间的空间以及后基板12的内表面的周边部分和框部分18的之间的空间可采用诸如铟或包括铟的合金的低熔点金属密封材料或诸如烧结玻璃的低熔点密封材料进行密封。
为了支承作用于后基板12和前基板11上的大气负载,在真空外壳10中设置多个板形垫片14。这些垫片14平行于真空外壳10的短边延伸并以平行于诸长边的方向上提供给定间隔的设置。这些垫片14的形状不特别地局限于板形,例如也可用柱形垫片代替。
用作显示表面的荧光屏15可形成在前基板11的内表面上。荧光屏15包括发出红、绿和蓝光的磷光层16以及以矩形形状出现的屏蔽光吸收层17。例如由铝层形成的金属背面20形成在荧光屏15上,未图示的消气膜被形成在金属背面上。
大量用作电子发射源的电子发射元件18可设置在后基板12的内表面上,它们可分别发射出电子束并激发磷光层16。这些电子发射元件22分别可设置成对应于像素的多列和多行。各电子发射元件18包括电子发射部分和一对元件电极以将电压提供给电子发射部分。将电位提供给电子发射元件18的大量引线21以矩形形式设置在第二基板12的内表面上,它们的端部被引出至真空外壳15的周边部分。
在如此构成的FED中,当显示图像时,阳极电压被施加在荧光屏15和金属背面20上,而从电子发射元件18发射出的电子束可由阳极电压加速并撞击荧光屏15。由此,荧光屏15的磷光层16被激发以发光,由此显示图像。
如图2-图4所示,FED包括固定于后基板12的外表面并加固外壳10的加固框30。加固框30具有:一对狭长的第一框部分32,它们彼此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对第二框部分,它们与第一框部分32形成直角并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分别由例如中空的、具有矩形横截面的铝杆组成。各第二框部分34的相对端部分被分别固定于第一框部分并使第一框部分连接于彼此。因此,加固框30从整体上基本是以井状架(well curb)的形式形成。
加固框30设有一对第一连杆38和一对第二连杆40,以用作提高抗扭刚度的加固部分。具体地说,加固框30具有四个角部分36,在各角部分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彼此交叉。各第一连杆38连接每组对角地相对的角部分36。第一连杆38对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它们的交点处彼此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对38彼此形成一体并大致以“×”交叉形状形成。
同样,各第二连杆40连接每组对角地相对的角部分36。第二连杆40对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它们的交点处彼此相连。第二连杆40对彼此形成一体并基本以交叉的形状形成。
第一连杆38被固定于加固框30的后基板12的侧面上,而第二连杆40被固定在加固框的外表面的侧面上。第一连杆38和第二连杆40彼此相对并自器件形成间隙。加固部分并不局限于连杆,而可以引线方式代替。
加固框30通过将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在多个位点上与后基板12的外表面粘结而固定于外壳10。当加固框30被固定于外壳10时,第一框部分32基本平行于后基板12的长边而延伸,而第二框部分34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短边而延伸。各第一框部分32可定位在距离后基板12相应长边一预设距离的位置上。同样,各第二框部分32可定位在距离后基板12相应短边一预设距离的位置上。
如果后基板12的各长边的长度以及后基板各短边与各第二框部分34之间的距离(从各短边开始的位移量)分别为H和ΔH,如图5所示,则各第二框部分被定位成满足ΔH/H=12-32%的关系。如果后基板各短边的长度以及后基板各长边与各第一框部分之间的距离(从各长边开始的位移量)分别为V和ΔV,则各第一框部分被定位成满足ΔV/V=12-32%的关系。
本发明者在这里通过使前述值ΔH/H和ΔV/V不同地改变来测量外壳10的强度。图6和图7示出这种测量的结果。在这里测量的是ΔH/H和ΔV/V与后基板位移比(当ΔH=0且ΔV=0时,为1.0)之间的关系,这时1G的负载被施加于外壳10。另外,当使用常规结构的加固框(即沿后基板周边部分固定的矩形加固框)时,后基板的中央部分的位移比被推定为1。
如果第二框部分34被定位成满足ΔH/H=12-32%关系时,如图6所示,相比使用常规结构的加固框的情况,后基板的位移比减少到60-5%。如果第二框部分34满足ΔH/H=16-28%时,后基板的位移比减少到40-5%。如果第二框部分34满足ΔH/H=18-26%时,后基板的位移比则进一步减少到30-5%。更为有利地,可通过将第二框部分34定位成满足ΔH/H=20-24%的关系而使后基板12的位移比减少到20-5%。
如果第一框部分32可定位成满足关系ΔV/V=12-32%,如图7所示,相比使用常规结构的加固框的情况,后基板的位移比减少到50-5%。如果第一框部分32满足ΔV/V=16-28%时,后基板的位移比减少到30-5%。如果第一框部分32满足ΔV/V=18-26%时,后基板的位移比则进一步减少到20-5%。更为有利地,可通过将第一框部分32定位成满足ΔV/V=20-24%的关系而使后基板12的位移比减少到10-5%。
各第一框部分32被形成以使其长度等于或小于后基板12的各长边的长度H。各第一框部分32的各端和后基板12的各短边之间的距离被设在0-30mm的范围内。另外,可将各第二框部分34的端部形成为延伸过第一框部分32并延伸至后基板12的长边附近的位置。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并不局限于连接有独立形成的框部分的配置,而可以通过整体模压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不局限于铝,而可以其他材料代替,例如铁。
根据如此构造的FED,加固框30可保持外壳10的足够强度,即使由于屏尺寸的增加而导致其尺寸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固框30由狭长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构成并相对于外壳被配置和定位成满足ΔH/H和ΔV/V之间的前述关系。这样,可在不妨碍机械强度的提高的情况下,获得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优化加固框并能使整个FED在重量和厚度上得以减小,另外还能防止共振。
相比于不设置连杆的情况,通过使用使加固框30的角部彼此连接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可将加固框的抗扭刚度提高五倍。因此,可进一步提高整个FED的机械强度。
尽管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设置两组连杆38和40,作为代替也可仅设一组连杆。在这种情况下也能提高抗扭强度。加固部分不局限于上述连杆,它也可以由加固板形成,如图8和图9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加固框30上设有矩形的第一加固板44和第二加固板46。各加固板具有大致等于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所包围区域的尺寸。第一加固板44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相对于加固框30重叠地固定在后基板12的边上。它覆盖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所包围的区域并使四个角部分36彼此相连。第二加固板46覆盖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并固定在加固框30的外表面侧上。它覆盖由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包围的区域并使四个角部分36彼此连接。第一和第二加固板44、46彼此平行地相对并在其间形成间隙。
如果各个加固板均以矩形板的形式形成,加固框30的抗扭强度相比不设有加固板的情况可提高大约8倍。尽管提供了两块加固板,但仅提供一块加固板也能提高抗扭强度。前面提到的连杆可代替其中一块加固板而使用。另外,如果FED被用作显示器件,外壳10和加固框30被容纳在柜体(未图示)内。在这种情况下,可像前述第二加固板46那样将柜体的一部分成双设置。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如下。如图10-13所示,构成加固框30的各第一框部分32和各第二框部分34被一体地形成分别具有第一安装部分48和第二安装部分50。像前述第一实施例那样,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均由具有矩形横截面的中空杆构成并相对于外壳10的后基板12定位,由此满足后面提到的ΔH/H和ΔV/V之间的关系。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被基本垂直地设置在后基板12的外表面上并构成实际加固外壳10的高强度部分。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高于后基板12的上升高度被设置为例如40-50mm。
第一安装部分48沿后基板12的外表面从第一框部分32向后基板的长边延伸。第一安装部分48超过第一框部分32的长度而延伸。第一安装部分48的外表面形成平坦安装表面48a,其上可安装电路板。第一安装部分48的延伸端可一体地形成有中空肋52,该中空肋52向后基板12凸出并沿后基板的长边延伸。第一安装部分48上形成有槽54,该槽54在第一框部分32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开口于安装表面48a和肋52。如图11所示,作为驱动FED的电子器件的电路板53被安装在第一安装部分48的安装表面48a上并例如由螺栓固定。
第二安装部分50沿后基板12的外表面从第二框部分34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第二安装部分50超过第二框部分34的长度而延伸。第二安装部分50的外表面形成平坦安装表面50a,其上可安装电路板。第二安装部分50的延伸端可一体地形成有中空肋56,该中空肋56向后基板12凸出并大致平行于后基板的短边而延伸。第二安装部分50上形成有槽57,该槽57在第二框部分34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开口于安装表面50a和肋56。FED驱动电路板(未图示)被安装在第二安装部分50的安装表面50a上并例如由螺栓固定。
如图10-13所示,第一导向槽32a被形成在各第一框部分32的侧壁内,第一框部分32与第一安装部分48相对并在其纵向上延伸超过第一框部分的长度。同样,第二导向槽34a被形成在各第二框部分34的侧壁内,第二框部分34与第二安装部分50相对并在其纵向上延伸超过第一框部分的长度。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的各端通过穿过第一和第二导向槽32a、34a的连接部件60彼此相连。
连接部件60通过将板材料弯折成L形并一体地具有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框部分32的第一导向槽32a内的第一连接部分60a以及穿过第二框部分34的第二导向槽34a的第二连接部分60b。在安装加固框30时,连接部分60的第一连接部分60a首先插入第一框部分32的第一导向槽32a内。在第一连接部分60a沿第一导向槽32a移动到要求位置时,它被螺纹接于第一框部分32。结果,第二框部分34的一个端部对齐于第一框部分32,而第二连接部分60b被插入到第二框部分的第二导向槽34a中。此后,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通过将第二连接部分60b螺纹接入第二框部分34而彼此连接。第二框部分34的各端部以相似步骤连接于第一框部分32,因此获得栏状的加固框。
如图10和图14所示,加固框30上设有一对第一连杆38和一对第二连杆40,它们分别用作加固件。第一连杆38被设置在加固框30的后基板侧上,并连接沿加固框对角方向而相对的角部分。各第一连杆38连接由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安装部分50界定的角部分。另外,一对第二连杆40被设置在加固框30的外表面侧并连接由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界定的角部分。
如此构成的加固框30以与后基板12的外表面粘结,由此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的各底面和第一和第二安装部分48、50上的肋52、56的各底面与后基板相接触。一般而言,如果在FED工作期间,加热外壳10以使后基板12发生热变形,后基板12的中央部分将承受最厉害的热变形,且其变形量快速地从中央部分向外转移。因此,如果后基板12的热变形受到加固板30的约束,则后基板可能会损坏。
因此,希望将粘结后基板12的加固框30的多个粘结点62应该与后基板的中心C同心的圆D上或以类似的状态来设置。根据本实施例,如图14和15所示,多个粘结点62可沿正切于圆D的方向延伸。粘结点62被设置在各第一安装部分48的肋52纵向中央部分和第二框部分34的纵向中央部分。各粘结点62的长度 d被设置成穿过圆D的圆心C的线并以直角延伸到粘结点62以及连接圆心C和粘结点的每端之间的夹角θ范围为2-30°。因此,加固框30可固定于后基板12而不会约束后基板的热变形,并可防止包括后基板的外壳的损坏。
其他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的标号用来表示相同的部分,其详细说明被省去。
根据如此构造的第二实施例的FED,加固框30可维持外壳10的足够强度,即使由于屏尺寸的增加所引起其自身尺寸增加也好。根据该FED,和第一实施例中的一样,可获得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最佳加固框,由此整个FED可在重量和厚度上减少,另外不会无法改善装置的机械强度并防止共振。
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通过连接部件60彼此连接,该连接部分60被设置于第一和第二导向槽32a和34a中。比较于框部分通过使用独立的角部分被联接在一起的情况,可减少器件的数量和重量。由于连接部件60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导向槽32a内,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可连接在任何要求位置上。
另外,加固框30的各组成部分是具有安装部分和框部分的L形结构,它们作为高强度部分。当电子元件被安装在安装部分上时,框部分可保持其强度。这样可有效地使用外壳10的后侧,由此整个显示器件在尺寸上能得以减小。
如图16所示,和第一安装部分48的安装表面4a上的电路板53一样,另一电路板64可安装在第二安装部分50的安装表面50a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框部分32上设有对电路板53、64进行布线的通孔66,由此可通过例如通孔66的柔性缆线68而彼此形成电气连接。根据这种结构,电路板可彼此连接而无需加长线,由此能提高空间效率和安装性。另外,可防止引线的无意断裂。
在将电路板53安装在第一安装部分48上时,可使用可移动连接部件70固定电路板,如图17所示。可移动连接部件70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安装部分48的槽54中并具有内螺纹孔。电路板53可通过将电路板53螺纹接入可移动连接部件70而安装于第一安装部分48上的选择位置,其中可移动连接部分70移动并定位在任何希望位置上。同样,通过使用可移动连接部件也可将电路板安装在第二安装部分50上。
在将电路板直接螺纹接入安装部分时,形成在安装部分中的内螺纹孔的位置可根据例如电路板的形状、大小的改变而改变。然而,根据基于可移动连接部件70的使用的结构,如果可移动连接部件移动到取决于电路板形状和尺寸的希望位置,则可将电路板安装在选择位置。因此,可方便地安装不同的电路板,而无需对加固框30的安装部分中的内螺纹孔进行加工。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通过连接部件60连接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然而,如图18和19所示,第二框部分34的各端可通过螺纹接入而连接于第一框部分32。在这种情况下,一对圆柱体71被一体地模压在第二框部分34的内表面上并沿第二框部分的纵向延伸。各圆柱体71的腔体内形成螺纹孔。一对通孔72被形成在第一框部分32的那部分上,第二框部分34的一端连接于该部分。固定螺栓74从第一框部分32的外部穿过通孔72并螺纹接入第二框部分34的相应圆柱体71的腔内,由此连接第二框部分和第一框部分。
下面是对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FED的说明。如图20-22所示,该FED包括加固外壳10的的加固框30以及以垂直状态支承外壳的可移动支架76。加固框30具有以井状架形式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和34,以及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一体地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安装部分48、50。如前述实施例那样,第一和第二框部分32、34均由矩形横截面的中空杆形成并相对于外壳10的后基板而定位,由此满足前述的ΔH/H和ΔV/V之间的关系。
如图23所示,第一框部分32上形成有一对过孔81,通过支架76的脚部以后面将要提到的方式通过,这对过孔81分别相对于第二框部分34的一端。
加固框30上设有各自作为加固件的矩形加固板44和一对连接杆40。加固板44被设置在加固框30的后基板侧并对角地连接加固框的相对的角部分。加固板44被固定于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安装部分50以覆盖一矩形区域,该矩形区域由第一框部分和第二安装部分包围并将四个角部分彼此连接。连接杆40对被设置在加固框30的外表面侧并连接由第一框部分32和第二框部分34所界定的角部分。
加固板44上形成有例如以交叉方式延伸的加固肋78。通过这些加固肋78可增加由平板构成的加固板44的共振频率。这样,可抑制加固板44的共振以防止因为加固板的振动而损坏外壳10。可选择地设置加固肋78的形状和延伸方向。
如图20-21所示,多个电路板53可安装在加固框30的第一安装部分48上并沿后基板12的长边并排设置。电路板53通过柔性印刷电路板77各自电气连接于后基板12外缘部分上的引线21(见图1)。电路板可被安装在第二安装部分50和加固板44以及第一安装部分48上。
支架76具有以矩形板形式形成的底部80,它被置于安装表面并且一对脚部分82直立于底部上。各脚部分82例如由中空的方形杆构成并大致沿直角向底部80延伸。如图20和图22-24所示,各脚部分82的延伸端部中形成有多个内螺纹孔84,这些内螺纹孔84沿脚部分延伸方向以预设间隔设置。各脚部分82的延伸端部可刻以刻度85,它表示脚部分的高度。
脚部分82对的各延伸端部通过第一框部分32中的过孔81可单独地插入第二框部分34对中。各脚部分32的延伸端部可插入到各第二框部分34的选择位置并用固定螺栓86固定于第二框部分34。用作固定装置的固定螺栓86可螺纹接入脚部分82的内螺纹孔84的任何一个中,通过各第一框部分32的固定螺栓86实现。
各脚部分82的延伸端部可滑动地插入第二框部分34,且其插入长度是可调的。特别地,脚部分82的延伸端部可插入第二框部分34所希望的长度并通过任何一个内螺纹孔84用固定螺栓86固定在脚部分82内。由此,可自由调整支架76。完成后,可参照脚部分82上的刻度85调整高度。如果不需要支架76,可拧松固定螺栓9、86并将脚部分82对从第二框部分34中拉出,从而方便地去除支架76。支架76的高度调整机构不局限于上述内螺纹孔和固定螺栓的组合,它也可被设置成连续可变调整。
在第三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前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一样,由此相同标号被用来表示相同部分分,其详细说明被省去。
根据如此构造的第三实施例的FED,加固框30可使外壳10保持足够的强度,即使由于屏尺寸的增加引起其尺寸的增加也好。根据该FED,和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可获得具有最小必要尺寸的最佳加固框,由此可使整个FED在重量和厚度上均得以减少,并且不会妨碍器件机械强度的提高,另外还能防止共振。
由于通过使用加固框30的第二框部分34而固定支架76,因此不需要任何独立构件以实现垂直安装,由此构件数量和制造成本都能降低。由于架的脚部分82被插入到中空的第二框部分34以安装,因此能充分地增加架的安装强度。
本发明并不直接局限于上述诸实施例,且其构件可在不脱离发明精神的情况下以修正的形式体现。另外。通过适当地将所描述的多个构件与前述实施例相结合而作出不同的发明。例如,可将前述实施例中的所有构件中的某些省去。另外,根据不同实施例的构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在上述诸实施例中,表面电导电子发射元件可用作电子发射元件。然而,它们也可代替以任何其他的电子发射元件,诸如PN型冷阴极器件或场发射电子发射元件。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FED、SED等,而是可适用于任何其他的平面显示器件,例如PDP。
根据本发明,这里提供了一种采用最小加固而保持足够机械强度并实现厚度和重量减少的图像显示器件。

Claims (28)

1.一种图像显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括显示屏的前基板和与前基板相对的矩形后基板的外壳;以及固定于后基板外表面并加固外壳的加固框,
所述加固框具有: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长边而单独延伸的一对第一框部分和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短边而延伸并连接第一框部分的一对第二框部分,
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满足关系ΔH/H=12-32%,其中H是后基板各长边的长度而ΔH是后基板各短边与各第二框部分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满足关系ΔH/H=16-2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满足关系ΔH/H=18-2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框部分满足关系ΔH/H=20-24%。
5.如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满足关系ΔV/V=12-32%,其中V是后基板各短边的长度,而ΔV是后基板各长边与第一框部分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满足关系ΔV/V=16-28%。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满足关系ΔV/V=18-26%。
8.如权利要求5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满足关系ΔV/V=20-24%。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具有四个脚部分,所述第一框部分和第二框部分在所述四个角部分处彼此交叉,另外连接角部分的加固件在对角方向上相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固定地叠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并连接四个角部分的加固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具有加固肋。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矩形的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固定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以包容四个角部分并固定在后基板侧上;以及矩形的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固定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的外表面侧以包容四个角部分并在其间具有间隙地相对于第一加固板。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一对分别连接两组对角地相对的角部分的连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连杆对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交点处彼此相连。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一对第一连杆,所述一对第一连杆分别连接两组对角地相对的角部分并位于后基板侧;以及一对第二连杆,所述一对第二连杆连接两组连杆并位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外表面侧上并带间隙地相对于第一连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对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交叉处彼此相连,所述第二连杆对彼此交叉地延伸并在交叉处彼此相连。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包括:矩形加固板,所述加固板固定于第一和第二框部分以包容四个角部分;以及一对连杆,所述一对连杆连接两组对角地相对的角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加固框具有:第一安装部分,所述第一安装部分沿后基板外表面从各第一框部分向后基板的各长边延伸;以及第二安装部分,所述第二安装部分沿后基板外表面从各第二框部分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装部分均具有构成可安装电路板的平整安装表面。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分具有:开口于安装表面上并沿第一框部分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槽;以及构成固定电路板的可移动连接部件。
21.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部分的至少一个具有通孔,所述通孔构成可穿过由连接安装在第一安装部分上和安装在第二安装部分上的电路板的引线。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框具有分别粘结于后基板外表面的多个粘结点,多个粘结点沿正切于与后基板中心同心的圆的方向延伸。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一框部分和各第二框部分具有分别沿纵向延伸的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而加固框包括多个单独连接第一和第二框部分的连接部件,各连接部件具有可移动地结合于第一框部分的第一导向槽的第一连接部分以及可移动地结合于第二框部分的第二导向槽的第二连接部分。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支架,所述支架具有构成自由安装表面上的底部和直立于底部并支承外壳的脚部,其中所述加固框的第二框部分是中空的,所述第一框部分具有开口于第二框部分的通孔,所述支承脚的脚部分通过所述通孔可插入到所述第二框部分中。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部分可插入以使插入长度可沿第二框部分而调整,所述加固框包括将脚部分固定于第二框部分的固定装置。
26.一种图像显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括显示屏的前基板和与前基板相对的矩形后基板的外壳,以及固定于后基板外表面并加固外壳的加固框;
所述加固框具有:一对第一框部分,所述一对第一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长边并隔开一个距离延伸;一对第二框部分,所述一对第二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短边并隔开一个距离延伸并连接第一框部分;第一安装部分,所述第一安装部分沿后基板的外表面从各第一框部分向后基板的各长边延伸并构成可安装有电子器件,以及第二安装部分,所述第二安装部分沿后基板的外表面从各第二框部分向另一第二框部分延伸并构成安装有电子器件。
27.一种图像显示器件,包括:提供有包含显示屏的前基板和与前基板相对的矩形后基板的外壳,以及固定于后基板外表面并加固外壳的加固框;以及支承所述外壳的可移动支架,
所述加固框具有一对第一框部分,所述一对第一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长边并隔开一距离而延伸;以及一对中空的第二框部分,所述第二框部分基本平行于后基板的短边并隔开一距离而延伸,所述第二框部分连接第一框部分,
所述支架具有构成置于安装表面上的底部和直立于底部之上的一对脚部分,并具有插入于第二脚部分中的端部。
28.如权利要求1、26或27所述图像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前基板内表面上并形成显示屏的荧光屏;及设置在后基板内表面上并激发荧光屏的多个电子发射元件。
CNA2004800172411A 2003-06-20 2004-06-17 图像显示器件 Pending CN18098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77044A JP2005011764A (ja) 2003-06-20 2003-06-20 画像表示装置
JP177044/2003 2003-06-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9855A true CN1809855A (zh) 2006-07-26

Family

ID=33534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172411A Pending CN1809855A (zh) 2003-06-20 2004-06-17 图像显示器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98136A1 (zh)
EP (1) EP1655705A1 (zh)
JP (1) JP2005011764A (zh)
KR (1) KR100676350B1 (zh)
CN (1) CN1809855A (zh)
TW (1) TWI256841B (zh)
WO (1) WO200411425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835A (zh) * 2009-05-15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887834A (zh) * 2009-05-15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9093B2 (ja) * 2005-06-02 2011-06-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37973A (ja) * 2005-06-02 2006-12-14 Sharp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709197B1 (ko) * 2005-10-18 2007-04-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보강 부재
US8240863B2 (en) 2007-06-13 2012-08-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nt device
JP2009081012A (ja) * 2007-09-26 2009-04-16 Futaba Corp 電界放出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97059B2 (ja) * 2007-10-15 2012-08-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薄型表示装置用構造部材
US20100328556A1 (en) * 2008-02-27 2010-12-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pparatus
JP2010081280A (ja) * 2008-09-26 2010-04-08 Hitachi Ltd 映像表示装置
US20140029240A1 (en) * 2012-07-24 2014-01-3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System and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KR20170011646A (ko) * 2015-07-23 2017-02-02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배수구조를 가지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전자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3710B2 (ja) * 1997-08-04 2000-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パネルを支持する支持構造、およびパネルと該パネルを支持する支持構造を有するパネル装置、および該パネル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12370A (ja) * 1998-10-06 2000-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映像表示装置
JP3069604B2 (ja) * 1998-12-14 2000-07-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用ダイカスト製部品
JP2002099218A (ja) * 2000-09-22 2002-04-05 Nec Corp 補強プレートを備え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
JP2003029643A (ja) * 2001-07-18 2003-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835A (zh) * 2009-05-15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1887834A (zh) * 2009-05-15 201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60021387A (ko) 2006-03-07
WO2004114258A1 (ja) 2004-12-29
KR100676350B1 (ko) 2007-02-01
US20060098136A1 (en) 2006-05-11
JP2005011764A (ja) 2005-01-13
TWI256841B (en) 2006-06-11
TW200503538A (en) 2005-01-16
EP1655705A1 (en) 2006-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09855A (zh) 图像显示器件
CN1257425C (zh) 将用于背光组件的灯线装入液晶显示器模块中的结构
CN1303680C (zh) 电子器件散热器及装备该件的电路板和等离子显示器面板
CN1649074A (zh) 平板显示器用外壳和使用该外壳的平板显示器
KR100412525B1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05276445A (zh) 背光装置
CN1797110A (zh) 平板发光灯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灯的液晶显示器
CN1916735A (zh) 显示装置
CN1641824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81626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可拆卸式散热结构
CN100347803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855347A (zh) 等离子管阵列
CN1913089A (zh) 电子发射器件、电子发射型背光单元和平板显示装置
CN1591528A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底板的支座
JP5289382B2 (ja) 駆動用ic内蔵型蛍光表示管
CN1815674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913095A (zh) 平型荧光灯、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背光组件和显示器
CN1171274C (zh) 彩色阴极射线管
CN1290151C (zh) 场致发射显示器
CN1516088A (zh) Led点矩阵显示器的模块装置
CN1525524A (zh) 平板式图像显示装置
CN1684576A (zh) 平面型图像显示装置
CN1909026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770382A (zh) 平板荧光灯及具有该荧光灯的显示器
CN1947214A (zh) 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